最新林业论文范文(优秀11篇)
- 上传日期:2023-11-13 02:57:33 |
- ZTFB |
- 8页
阅读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如何保护交通安全,避免交通事故?总结是我们回头观察前行的过程,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充分地了解所总结的内容,做到客观公正。接下来是一些总结范文的示例,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林业论文篇一
思想观念决定着行动。
培养林业工作者们的创新意识,转变传统工作模式理念是落实林业创新工作的首要问题。
为此,各地区的林业工作站可以通过开设讲座,发放林业技术宣传单等方式加大林业技术创新的宣传力度,也可以建立林业示范园,将林业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技术应用其中,让人们真正感受到林业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果,帮助提高人们的创新意识。
为了保证林业技术创新的质量,政府要加大相关的财务支持,并建立更加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社会资金的投入。
2.2完善机制,确立主体地位。
当前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经营效果不佳、林业人员收入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林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所以林业单位应该建立并完善林业技术创新机制,进而解决所存在的这些问题,进一步提高林业的市场竞争力。
林业企业是林业经济发展的主体,林业企业的相关需求和林业发展的目标紧密相连,在现代林业发展中融入林业技术创新,能够有效地推动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2.3加强培训,建设创新队伍。
针对我国林业技术科研成果较少、高素质的科研和管理人员欠缺的现状,林业技术创新工作先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并且技术创新能力过硬的技术队伍。
要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工作。
例如以林业工作站或林业企业的名义邀请林业技术方面的专家学者讲授林业技术创新的相关知识。
也可以组织技术人员参加社会和网络上的培训课程,加深对林业技术创新知识的理解。
可以通过调整薪酬结构和奖惩机制等提高林业企业和林业工作站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和挽留力度,使更多的高素质科研管理人员参与到林业技术创新工作中来。
林业论文篇二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国际地位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虽然在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想要成为真正的强国还缺少非常重要的一项——金融实力。无论是历史表明还是在理论分析,强国之所以“强”,不仅表现在军事强、经济强、政治强、外交强、文化强,更重要的表现是这个国家的金融强。具体地讲,就是必须要让这个国家的币“强”。目前中国就这一点还是有所欠缺的。“强币”既是一个“强国”强大政治经济实力的表现,同时也反过来巩固了“强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给其带来了巨大的的利益。以美国为例,1944年7月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中心地位。这不仅为美国带来了可观的铸币税收,而且美国凭借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向他国无条件的借钱,而美国政府只需要开动印钞机就可以还清债务。在这种“中心—附属”关系中,拥有强势货币的一方几乎不用承担任何风险而获得收益;而处于弱势的一方或者承担汇率波动的冲击,或者付出极大的经济代价去维持汇率稳定。因此,只要币“弱”,不管实行哪种汇率制度,除非自身经济结构极其健全,否则难逃危机频发的宿命。如拉丁美洲多次遭遇的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最初都是由货币危机所引起的。一系列的事实证明:“强国”有“强币”。
货币国际化是指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对于货币的国际化概念的界定,按货币功能划分可以提供一个相对完善的框架。根据kenen的定义,货币国际化是指一种货币的使用超出国界,在发行国境外可以同时被本国居民或非本国居民使用和持有。
1.国际化货币功能。
2.货币功能官方用途私人用途。
3.价值储藏国际储备货币替代(私人美元化)和投资。
4.交易媒介外汇干预载体货币贸易和金融交易结算。
5.记账单位钉住的锚货币贸易和金融交易计价。
根据这份清单我们可以看出,一种国际化货币能为居民或非居民提供价值储藏、交易媒介和记账单位的功能。具体来讲,它可用于私人用途的货币替代、投资计价以及贸易和金融交易,同时也可用作官方储备、外汇干预的载体货币以及钉住汇率的锚货币。
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建立区域金融架构。中国已经成为清迈倡议框架下最大的双边互换协议的资金供给者之一,同时也积极参与区域多边政策对话和经济监控机制。在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中,人民币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用于双边互换协议的支付货币。截至2007年7月,在清迈倡议(见表2)框架之下,中国已经分别同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签署了双边互换协议,总额达235亿美元。其中中国与日本、韩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签署的互换协议使用本币支付,其他协议也能够使用美元支付。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国际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给东亚各国经贸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东亚各国普遍认识到,只有通过加强货币金融合作提高各国金融的资源配置效率,才能有效抵御和化解金融海啸的消极影响。可以说,国际金融风暴生客观上推动了包括货币互换在内的东亚货币合作的深化。2008年以来,东亚货币互换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先后与韩国、香港、马来西亚、印尼等国以及区域外的白俄罗斯、阿根廷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6500亿人民币。此外,货币互换的多边化版本区域外汇储备基金的筹集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基金规模从原定的800亿美元扩大至1200亿美元。货币互换的拓展客观上推进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人民币的区域化是实现国际化的必要环节。我国通过与周边国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促进周边国家在贸易活动中采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可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部分实现人民币国际结算功能和储备功能,加快人民币成为区域主导货币的进程。目前在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实现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选择以东亚地区为基础和平台,坚持从区域货币到国际货币的发展路径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2008年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此举一方面一定程度上降低出口企业的风险,减少企业经营成本有利于双边贸易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更将有利于人民币向国际化方向的推进。时隔3个半月,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上海和广东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从货币互换到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但总体上看,人民币仍然处于国际化的初级阶段。目前人民币在境外使用还局限于跨境流通,取决于人口的流动。真正的国际货币应该融入物流和资金流中去。另外,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人民币还只是一种交易符号,如无本金交割的人民币远期交易,不能用于结算,基本上与资金流隔绝。因此,人民币的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按照由区域到国际的战略思想不断前进。
我们可以将货币国际化利益按不同的形式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通过相关数据的核算可以计量出来的经济利益,二是难以量化的经济利益以及超出经济范围的利益,货币国际化总利益即为二者之和。
1.可以计量的货币国际化收益。
(1)国际铸币税收入。
国际铸币税是指当一国货币国际化后,货币当局凭借其发行特权,从外国居民那里所获得的可量化的发行收益与发行成本之间的差额。货币发行收益巨大但发行成本却微不足道,国际铸币税收入相当可观。美国是国际铸币税的最大受益国,据专业人士计算计算,截至2002年年底美国获得的国际铸币税收益高达9530亿美元。目前我国拥有数额巨大的外汇储备,这实际相当于对发行国政府提供巨额无偿贷款,同时还要承担通货膨胀带来的风险,这是一种巨大的财富损失。如果人民币实现国际化,我国不仅可以减少因大量使用外汇而造成的财富流失,还可以通过向国外发行人民币筹集资金,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根据国内学者钟伟的测算,如果人民币的购买力在长期保持稳定,并且逐步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那么人民币的铸币税收入可保持年均25亿美元左右。
(2)从境外储备资产的生产成本到金融运作的净收益。
对铸币税的研究表明,货币当局可获收益的多少取决于它使人们持有货币或者其他资产的能力。这意味着当国外央行持有的境外储备资产主要以银行存款或国债等形式存在的时候,国际货币发行国必须为之提供一个正利息补偿,这种非零的生产成本减少了发行国的国际铸币税收益。进一步来讲,如果存在足够多种类的国际货币可供选择,或是持有储备资产的形式足够多样化,则国际铸币税收益可能因为竞争而消失殆尽。事实上,国外央行持有的境外储备资产,无论是以存款形式还是以国债形式存在,都意味着为国际货币发行国的银行体系及其政府提供了巨额的资金来源,通过银行体系的资金引用和政府财政支出机制,这部分资金必将转换为可贷资金并带来收益。而且,国际货币所执行的交易媒介等职能必然通过发行国银行体系所提供的结算和支付服务来完成,这也为相关金融机构带来了佣金收入。
2.其它类型的货币国际化收益。
货币国际化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远远不只是国际铸币税收益和运用境外储备资产投资的金融业收益,更多的是为国际货币发行国及其居民带来许多难以计量的实实在在的利益。例如,当本币成为国际货币以后,对外贸易活动受汇率风险的影响将大大减少,国际资本流动也会因交易成本降低而更加顺畅,从而使得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的运作效率有所提高。
(1)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我国的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
绝大多数跨国货币收支,如国际贸易中的货款结算,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资金借贷和本息偿还,都是由国际货币来参与的。因此国际货币成为了一种紧缺的资源。而要得到这种资源,其他国家就必须与国际货币发行国进行贸易往来,开展经济合作。在对外经济往来中直接用本币计价、结算,十分快捷,有利于其对外经济往来的扩大。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还给本国进出口商、投资者及消费者带来很多的便利,使其在从事国际经济交易中可以大范围的使用本币而免受外汇风险的困扰。对进出口商来说,汇率风险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规避它的最好办法是用本币计价、结算。这样做,一方面能使该国进出口商免去了对外汇收支进行套期保值的成本支出;另一方面便于对国外进口商提供本币的出口信贷,从而进一步提升出口竞争力,扩大对外贸易和经济往来,货币国际化必将给发行国居民和企业的对外贸易创造便利条件,提高经济效益。人民币国际化后,大部分国际贸易结算可以采取人民币进行交易,避免频繁的货币兑换所带来的交易成本。根据欧盟委员会估计,欧洲货币统一每年节省的货币兑换成本在400亿美元左右。由此可得,美国历年所节省的货币兑换费用是可观的。当然,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居民出境旅游将更加便捷经济。我国政府在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援助时,也可以提供人民币信贷。此外,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对外投资最大的障碍——外汇资金的供给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国内投资商可以直接利用手中的人民币对外投资,投资能力将大大增强,同时也降低了由于汇率变动而导致的投资风险,投资收益有了进一步的保证。有利于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扩大,促进我国对外经贸活动和国家交流的发展,尤其是推动我国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和境外投资,加快我国企业“走出去”,提高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2)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声望。
目前的国际金融体系中,由于不存在世界政府和世界中央银行,一些国家的货币同时担当着国际货币的角色。建立在一国或几国“国内货币国际化”基础上的国际货币本位制度,内在地规定了国际汇率制度的不平等性。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主要由美元、日元、欧元组成,是一种不对称的货币体系,发达国家由于掌握了货币话语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相反,发展中国家,由于具体历史的原因,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人民币的国际化减少国际货币体制的不完善对我国的影响,一旦人民币完全国际化后,中国就拥有了一种世界货币的发行和调节权,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和发言权也将随之增加;一旦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增长也会做出重要的贡献。货币的国际化往往意味着该货币发行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地位的提高及在国际货币及金融政策协调中作用的加强,有利于增强一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后,中国就掌握了一种国际货币的发行权和调节权,将使那些使用人民币的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中国经济的一定依赖性,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政策变化也将对那些国家产生影响,从而加强中国的经济中心地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将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此外,人民币的国际化可以优化世界货币结构,支持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后,成为国际结算的货币之一,可减少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往来中对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的过分依赖,从而增强中国防范外部金融冲击和抵御“货币入侵”的能力。货币国际化并不只带来了经济利益。人们对货币的追逐,表面上是对货币所代表的经济价值的肯定,实际上则是对隐藏在货币之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乃至文化意识形态的某种自自愿的服从。因此货币国际化对于国际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给货币发行国所带来的好处自然也是多层次的。
(3)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国际融资。
由于发展中国家“原罪”的存在,发展中国家无法以本币从国外市场甚至是国内市场上错款和获得长期借款。(eichengreen和hausmann,1999年)。具体来说,就是无法以本币从国外市场上借款是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的主要原因。对那些持有外币债务的国家来说,他们无法从总水平上降低货币敞口风险,因而大多数国内贷款者将不得不面对资产负债表上的货币不匹配问题,从而面临更大的外汇风险。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后,经常项目出现赤字可以通过境外流入的资本进行融资,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与经常项目赤字的相关度将下降,美国在多年出现财政和经常项目“双赤字”的情况下经济仍然保持高速增长,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美元的国际中心货币地位。当然,对于经常项目赤字,还可以通过本币发行便利的进行融资,但是这种国际货币的特权不能滥用。同时,由于经常项目赤字的融资渠道更为宽泛,我国可以降低外汇储备水平,分流部分外汇储备资源以进行研究和开发投资。
(4)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缓解高额外汇储备压力。
中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截止到目前为止已突破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增加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人民币升值会对我国贸易及加工业产生不利影响,而汇率稳定则贸易顺差更大,进而人民币升值压力更大,国际利益冲突也将加剧。解决这一两难困境的有效方法就是人民币国际化。虽然说高额的外汇储备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对外信誉,但本国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并不会因为外汇储备的增加而有相同比例的提高,反倒是持有成本增加不少。人民币国际化后,中国的清偿力将可以用人民币来实现,这样将大大减少对外汇储备的需求,也有利于缓解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民币国际化可以给中国带来丰厚收益,对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效用。但是中国在获得上述利益的同时,也需付出一定的代价和成本。
(1)人民币国际化将使我国面临货币逆转的风险。
铸币税的区域延伸表现为货币职能延伸到发行国范围之外获得货币发行收益。在国际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高速流动的条件下,货币国际化在理论上存在可逆转性。这意味着货币国际化在带给发行国利益的同时,也使发行国承担者着巨大的风险。信用货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取决于经济体对该货币的信心与预期,最终取决于这种货币的运行效能。信心与预期具有“双向强化”特征。对货币国际交易媒介能力的乐观预期使强币更强,进而使国际铸币税收益扩大;对货币国际交易信心的不足导致对该货币国际地位的悲观预期,从而影响其国际地位。在国际货币多元化格局中,在国际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流动效率充足,能够支持货币迅速转换的条件下,当一种国际货币的国际竞争力预期悲观时,货币持有者会通过资本市场或者货币市场在不同得储备货币之间迅速转换。这种国家货币在国际资本市场或货币市场上的可选择性决定了货币国际化的可逆转性——经济体可以选择一种货币,也可以放弃它而转向另一种预期乐观的货币作为国际清偿手段。国际货币市场上的风险溢价及其引起的货币与资本套利行为是国际货币可逆转性的最佳诠释。另外,国际货币的选择,会由于货币替代问题,带来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不对称甚至货币政策的作用方向完全相反。这一点在美元化国家表现的淋漓尽致。美元化相当于美元化国家放弃了货币主权而达成了暂时的货币统一,但由于经济实体政治的独立性及其经济周期的差别性,决定了货币一体化国家之间的利益不一致。货币发行国为了自己的利益难以全面照顾美元化国家的利益,甚至所制定的货币政策带来美元化国家的利益损失,只要货币接受国与货币发行国处于经济运行的非一体化状态,这种情况就必然存在。当货币区域内出现极度的利益不均与成本分配不公时,货币合作收益就难以弥补为合作而支付的成本,原来的利益均衡就会被打破,一种新的合作形式(不合作)就成为新的选择,拥有政治独立的国家政府则会重新选择货币,货币国际化的逆转就不可避免了。国际货币的逆转必然给无论货币发行国还是货币接受国都会带来巨大损失,对于货币发行国而言,货币国际化逆转是百害而无一例的,而对于接受国而言,放弃一种货币作为清偿货币或媒介货币,理性选择的结果可能是获得更大的收益。
(2)人民币国际化将使我国政府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政策只受国内经济变量的影响,货币政策所调控的也只是国内经济;而开放经济下,外部经济变量也将对国内经济产生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将使得资本国际间流动变得更加容易,流通成本更低,这就为投资资本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资本流动将对我国资本市场利率产生影响,资本流入会增加对人民币的需求,在保持货币政策稳定的情况下,市场利率面临上升压力。同样,资本的流动也会引起外汇储备的变动,进而引起人民币汇率波动。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政府的货币政策将受到影响,国内宏观调控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例如,为了应对国内发生的通货膨胀而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提高市场利率时,国内商业银行可以方便地从境外借入大量的人民币资金以满足客户的借款需求,其他逐利资本也将迅速流入;相反,当施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时,又会引起大量资本外逃,极大地抵消货币政策的效果,加大宏观调控的难度。
(3)人民币国际化将使我国面临更大的货币需求和汇率波动。
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后,其货币将被许多国家储存和使用。一旦国外货币需求的偏好发生变化,将会导致国内货币供需发生波动。此外,由于一国货币国际化后,将允许外国居民获得本币资产,外国居民如果大量购买本国资产,资本的大量内流就可能导致本国货币升值,这将影响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影响贸易收支的平衡。人民币在境外大规模流通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压力,增大人民币汇率稳定的难度。当人民币离岸市场形成后,将对国内的人民币汇率形成重要的参照,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将更为复杂,准确地评估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和影响人民币汇率长期因素的难度更大,干预人民币汇率也就较为困难。
(4)人民币国际化将使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减弱甚至失效。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会影响发行国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效果,降低本国货币当局控制基础货币、调控国内经济的能力。国际货币作为本国的货币和作为国际货币的职能有时候会发生冲突。货币国际化之后,本国货币与国际金融之间的一体化程度将增强,这样,国内的货币政策将面临更加严重的“内外均衡的冲突”问题。货币政策的调整与实施将受到国际因素的制约,货币政策的制订,不能仅考虑国内经济发展状况,还要顾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周期。有关国家为稳定本国货币将人民币视作为锚货币,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会发生相应变化,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将大大增加,中央银行很难确定货币政策调整的适当时机。储备货币发行国不时发现在实施国内货币政策时会受到国外本币持有额的钳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国际上持有其货币的数量越大,国内金融政策执行的难度就越大。同时,由于取消了货币壁垒,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可随时传递到国内。总而言之,一国货币国际化像一把双刃剑,既给该国带来各种成本,同时也给该国带来诸多利益,但是国际化带来的利益远远大于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国际货币发行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具有较大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意味着制定或修改国际事务处理规则方面的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对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集团等国际金融组织的实践提供了很好的证明。而那些国际政治热点问题的背后屡屡浮现的美元货币交易的影子,则再三提醒我们:“美元这种制度工具,实实在在有着对于其他国家制度和文化‘侵入’的味道”。正是在这层意义上,货币国际化近年来一直被视为国家竞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揭开国际货币面纱,重新审视其背后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甚至文化冲突时,或许不得不承认,谋求货币国际化的动力已不仅仅源自于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从某种程度上讲,欧元的崛起以及新兴国家对本国货币国际化战略的执著,也可以理解为捍卫自身利益、抵制国际货币“先驱者”的一种努力,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我们探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或许可以有所启发。
药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药学专业学科与信息化实验教学手段深度结合的产物,是促进药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手段。本文分析了药学实验教学中建设药学虚拟仿真实验的意义,针对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管理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以及虚拟仿真项目建设三个方面探讨了对于建设药学虚拟实验教学体系的策略,以期有助于我国药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药学实验教学。
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其贯穿于整个药学教学过程中,在药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作为一门技术复杂、设备众多的学科,其传统的实验教学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导致许多必须的实验不能正常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实践操作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目前众多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研究方向[1-2]。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虚拟仿真技术为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改进带来了新的契机。其能够通过模拟真实的实验对象、环境以及实验过程,使学生能随时随地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自主学习、身临其境般地进行仿真模拟实验操作。仿真实验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安全、便捷的实验资源,而且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在实体教学中无法进行的实验内容[3]。
在药学学科实验教学中,有些实践教学内容是目前实体实验还无法达到的。虚拟仿真实验则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尤其对于那些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剧毒类、易制毒品类等物质的实验,以及需要高成本、高消耗的大型或综合性实验项目[4]。具体到药学实验教学过程,开展药学虚拟仿真实验具有如下意义。
(一)打破教学成本和资源限制在药物分析领域,大型精密仪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而,实验课中对于大型精密仪器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这些仪器价格昂贵,实体实验教学无法充分保证仪器数量,教师有时只能做观摩教学。而且由于时间和地点限制,学生只能在实验课堂上进行练习操作。这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培养。在药理实验中,其需要用到实验动物,如比格犬、小型猪等。这些动物不但价格相对昂贵,而且倘若仅仅用于实验教学而杀死动物,完全不符合动物伦理要求。这就造成了药理实体实验教学的开展受阻[5]。虚拟实验的引入,既可以满足学生掌握实验原理、操作流程的需要,又可以减少、优化部分动物实验。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药学类实验教学,目前采用的主要方式为实验课实体教学的方式,该方式虽然可以相对形象、直接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使学生对实验内容拥有直观的认识。但受时间、空间所限,学生对于实验课程的课前、课后自主学习效果不佳。这不能完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不但能够让学生不用必须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就能提前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基础知识,而且这种虚实结合、相辅相成的实验教学形式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三)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实践性教学是药学专业整个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以往通常会组织学生去深入制药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使学生真正了解生产流程与工艺等[6]。然而,随着新版gmp、gsp的实施,其对企业和车间环境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和规范,学校很难组织大规模的学生真正地进入制药企业车间进行实习,实践教学可能止步于观摩阶段。学校实体实验很难模拟药品生产中的gmp动态条件,而且实体模拟造价也较大。然而,gmp的管理是药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学校现实状态的gmp教学只能局限于纸上谈兵,很难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教学效果差。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就能够使学生在高度拟真化的环境下,熟悉现代化实际药物生产中的每一个工艺、设备、自动化系统,既节约了实验经费,实现了时空开放式教学,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对于gmp管理的理解。
(一)管理体系的建设现阶段,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各种虚拟仿真项目层出不穷。然而,调查发现,好多院校对于虚拟仿真实验的利用率非常低,只是因为政策导向,为建而建,而不是因需而建。这种盲目的建设不但占用了教学经费,而且浪费了人力、物力[7]。因而,学校必须健全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以加强对虚拟实验项目的立项申报、经费支出等方面的管理和审核,避免上述那种“门面型”虚拟仿真项目的出现。此外,学校还应对建设中项目进行持续跟进与监督,不断完善和更新,提高其水平与适应性,在评估教学资源完成的质量与效果上,只有达到要求的才能上线,真正建设出有深度、有难度、挑战性强的“金课”,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
(二)教师队伍的建设由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借助于计算机、虚拟现实等技术进行模拟、仿真操作的一种教学工具和方法,其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因而,建设虚拟实验教学仿真体系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虚拟仿真教师团队的建设。首先,在管理队伍方面,学校要根据药学专业虚拟仿真实验的特点,遴选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实践经验丰富、热爱实验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强的教授担任负责人,又他们负责统筹调配教学资源,全面领导进行各项工作。其次,在实验教学队伍方面,学校应当加强教师关于虚拟实验教学的培训以及经验交流。相对于传统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而言,虚拟实验教学更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主导转变为教师引导、辅助的教学方式。学校可通过培养和引进两条途径建设出专兼结合、教育理念先进、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化+信息化的多元化教师团队。
(三)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建设尽管虚拟仿真实验具有可重复、可随时、可随地、交互性好以及趣味性高等诸多优点,但仍然不能够代替实体实验,只能处于辅助地位。倘若全部实验都由虚拟实验来代替,则会出现学生缺乏对仪器设备以及实验操作的真实感受,动手操作能力变弱等现象。因而,学校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建设上应当坚持“虚实结合、相互补充、能实不虚”的原则[8]。首先,在开展虚拟仿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围绕实体药物研究、开发和应用的实践过程,坚持“以实为本”,注重实体实验知识的传授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要坚持“以虚为辅”,完成实体教学条件下无法完成的实验教学功能,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作为实体实验教学的有力补充,进而形成虚实有机结合、以虚促实、虚实相互补充的药学实验教学先进模式,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药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药学专业学科与信息化实验教学手段深度结合的产物,是促进药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手段。学校开展药学专业虚拟实验教学必须要制定严格的管理体系和评价机制,坚持“虚实结合、相互补充、能实不虚”的建设原则,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设一支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化+信息化”的多元化教师团队,培养出更多具有现代药学发展基础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2]范小露,张新毅.国内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研究趋势与热点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03):3-4.
[4]马志国,徐俊,王峰,曹晖,丁克,李满妹,谭秋彤,周光雄.药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04):224-226+248.
作者:徐婷婷王达邸东华刘婕刘茁常笛单位: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
林业论文篇三
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建设绿色生态环境成为我国一个重大的课题,而绿化造林是这个课题中十分关键的一项。种植树木可以净化环境、调节大气中的碳氧平衡,为人类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据统计,我国森林资源日益丰富,许多树木的年增长量均已满足了其消耗量,在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仍需认识到我国森林资源总量处于较低水平,且分布极其不均衡,使得很难从已有的森林资源中获得想要的高质量的树种,森林资源的丰富度仅体现在数量上。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在目前的造林规划基础上,再接再励做好造林绿化后的各项林业技术工作,为人类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努力实现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协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造林绿化工作只是林业建设中的一小步,完成造林目标并不意味着完成了所有的工作,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考虑,如保证苗木的质量、保持生态的平衡、促进经济的发展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此外,跟踪苗木生长的情况,总结出如何在适合的地方种植适宜的树种,为后续的造林规划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也是造林绿化工作完成后需要考虑的问题。类似这些后续工作可能比造林绿化本身更复杂、更繁重,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从这个角度看,造林仅仅是个开始,是林业建设工作的基础,只有这个基础打好了,才能够顺利地开展下一步的各项工作。
2造林绿化后的工作。
2.1保证苗木造林后的成活率和质量。
造林用树种一般采用的是用材林树种,这些树木在长成后通常被用作各类家具和器具的原材料,达到造林绿化目标并不等于所有的宜地林都种上了树,种了树,也不等于所有的树都能长得好,而且绿化造林不是单纯像公园一样给人们观赏用,因此树木质量的好坏至关重要。要想保证作为原材料树木的质量,首先要对质量较差的残次林进行改造,在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加强对林木的管理工作,针对未出苗的林地要进行科学地补种,对已长出的苗木要精心管理,如浇水、施肥、修枝等工作的技术都要进一步提高,在精心对树木进行管理的前提下,对树木的各项指标进行测定,根据指标对树木进行优胜劣态,使质量好的树种占有更多的土地、阳光和水分资源,从而可以生长得更好,不可将残次林中的苗木全部砍伐,这种方式虽然简单但不符合大自然的发展规律,不利于生态平衡而且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其次是要逐步调整树种的结构,在造林绿化之的一,通常会出现有些树种生长态势不够理想,最终发生老化现象,抑或是造林时选用的树种品种比较单一,一遇到病虫害便大面积地受灾,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较低,出现这种情况时要及时做出有针对性地调整,增加树种多样性,并对苗木的种植区进行合理布局,进一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做到以上两点才能在保证苗木一定成活率的基础上培育出质量较高的苗木,从而满足实际生产需要。
2.2对林木进行科学化管理。
强化林木的管理,坚持做到一种就管,定期更换死树枯树,加强苗木扶正,抚育中对土壤定期进行松土施肥、林地清理,对树木进行合理间植、适度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都包含在林木管理工作之中,且林木的生长发育与其本身的特性、环境因素以及管理方式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树种的生长发育都有其独特的生长规律,对林木进行科学化管理就是要在遵循树木本身生长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使林木朝向人们需求的方向生长。只有对林木实施合理有效的管理才能促进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树木的生长环境对树木的影响非常大,一般来说,林木所处的自然环境越好、对其管理得越科学到位,林木生长的质量就越好。如较高的土壤质量、适宜的种植深度、充足的水分和阳光加上科学有效地管理,树木会获得更大的生长空间和更高的质量。此外,在林木日常管理工作中也要注意病虫害、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市场现状等因素对林木的影响。只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按照需要在林木管理中做到科学有效地规划并组织开展各项工作,实行绿化养护经费的动态管理并坚持依法治林,在提高森林生产力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3适时合理砍伐。
造林工作完成后,林木会经历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等阶段,各个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其中适时砍伐可以促进林木的更新、调整养分结构,使林木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按照林木年龄的大小制定采伐指标、范围及相关的轮伐区间,并采取小班作业方式按一定顺序进行砍伐。我国开展类似这样的科学林木砍伐工作还处于摸索阶段,需要更多的林业工作者饯行此砍伐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和完善此项工作。
2.4对林木资源进行有效利用。
提高对森林资源的利用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求在实施砍伐前不断更新林木资源和质量。主要措施有:针对采伐与培育失调的森林资源,要严格控制采伐量,特别严重的如过伐林区采取只育不采的手段,使其得到休养生息;对于森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森林覆盖率下降等问题,要实施人工干预,积极营造人工林并建立自然保护区,适当发展速生丰产林,加强森林资源保护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在木材加工环节要提高其综合利用率,对木材加工后的剩余物进行再利用,如木屑可以进一步加工制成纸浆、纤维板、建筑材料和家具等。
2.5利用高新技术。
加强林业建设当今林业市场的竞争不单单是物质资源的比拼,而是高新技术应用的较量。政府有关林业管理的管理条例短时间内不会做出大的调整,主要还是依托高新科学技术来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在高新技术快速发展更新的时代,使得林业建设也搭上了顺风车,尤其是生物技术的广泛推广不断地促进林木优良性状和品种的选择,提高了林木的抗虫抗病能力等。利用科学技术促进林业技术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建立一支稳固林业技术推广队伍,加强林业技术的推广力度是林业建设的基础保障,也是保证苗木成活率的重要方法,要把林业技术推广纳入林业总体规划中去,努力培养一支具有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科技队伍,提高先进科技成果的适用性;其次,要提高造林科技含量,总结鉴定成熟的适用型技术,虽然目前已有一些技术经过总结实践,广泛运用到林业生产中,但仍然存在很多的技术缺乏总结探索、实验及观察记录等环节致使在运用时造成苗木成活率低等问题,林业相关单位要针对当地实际林地条件制定科学的`技术推广措施;再次,想要加快林业技术推广的步伐,加大林业建设的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要加强基层林业单位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装备水平,开设林业科技人才专项资金,奖励对林业建设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最后要加强科技培训工作,林业推广队伍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对林业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学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要把科技兴林政策切实落实到思想层面,提高林业技术从员的使用和传播林业科技的能力,确保林业一线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术力量,使其更好地服务林业建设工作。
3结语。
造林绿化工作是实现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必要手段,增加森林覆盖率可以有效地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和降低噪声污染,为人类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造林绿化工作是否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与造林后的林业技术是否做到位有很大的关系,通过对一系列造林后的林业技术工作的思考和研究发现,造林并不是简单地在土地上种好树就可以的,在绿化后的林业技术工作甚至超过了造林绿化本身的工作量,而且更加复杂,要求更多的技术力量支撑。造林后林业工作的一个关键原则是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造林本身是一项环境友好的人类活动,如果在造林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破坏环境及生态的情况出现,如农药、化肥等污染,造林绿化工作就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因此要致力于开创依靠高新科学技术促进造林绿化后工作的新局面,在保持环境原本面貌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使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友好发展。
林业论文篇四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林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按照市委八届十次会议对全市明年工作的总体部署,20,我市林业工作要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生态合肥”建设的决定,结合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需要和现实可能,继续坚持加快林业发展不动摇,进一步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机制创新,加强科技支撑,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力度,在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实现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的协同并进。(一)高度重视加强林业产业化建设。首先是苗木花卉产业。组织开展全市苗木花卉产业发展调研,编制苗木花卉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制定实施进一步推进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办法措施,加快肥西“中国中部花木城”项目建设,办好(第四届)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促进苗木花卉产业进一步发展。其次是林产工业。制定鼓励林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措施办法,重点扶持光大木业等林业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全市林业产业化建设,为科学利用森林资源和充分发挥林业的效益,开辟新路。三是积极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支持肥西县加强苗木花卉景观基地建设,加快城郊包河区等地的赏花、采果等森林生态观光旅游业发展,加强对我市现有成熟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二)进一步搞好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果巩固。全面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工作意见》,搞好林权登记发证工作,规范退耕还林工程的政策落实兑现,稳定退耕还林的权属、责任和利益关系,加强对中幼林的抚育管护,积极推行林农、林牧结合的林间种植和林下养殖,搞好对林地资源的科学利用,促进林木健康生长,提高林业的综合效益,增强林农的'发展信心。(三)着力推进新造林工程。主要是抓好江淮分水岭绿化工程、绿色长廊和农田林网工程、村庄绿化工程和中日友好林项目等。首先是江淮分水岭绿化工程。计划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对松材线虫病疫区防控林木的采伐更新等,对在2007年新立项的江淮分水岭和荒山荒地造林项目,按100元/亩的标准予以补助,发展新造林面积1.5万亩。二是绿色长廊和农田林网工程。新建县乡道路林带200公里,新建农田林网1万亩。对宽度10米以上、3-10米、单行的绿色长廊林带,按每公里5000、2000、10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对农田林网建设项目,属于农业项目区的和非农业项目区的,分别按每亩5元和1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三是村庄绿化工程。对实施的41个村庄绿化试点,在经今冬明春补植,验收合格后,每个村下拨5000元的补助经费。对在新实施的新农村村庄综合绿化试点项目,每个村补助5万元。四是中日友好林项目。该工程是我国政府利用日本小渊基金的资助,为加强生态建设而实施的造林绿化工程。我市此项目的总体规划规模为4500亩,位于肥东县六家畈镇所在的巢湖边岸。2007年要加快实施,完成一期工程1200亩。最后就是要抓好市义务植树基地二期工程建设,巩固提高20实施的一期工程。(四)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工作。在下大力气狠抓森林资源培育的同时,高度重视抓好对森林资源的管护。持续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森林防火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加强林政执法管理,加快建设、运行市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使全市森林资源的管护工作上升到一个新水平。
林业论文篇五
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仍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主。近年来,社会对森林资源的需求大量增加,为了保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维护经济的稳定,国家部门必须加快林业发展的步伐,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基础。林业科技推广的过程,也就是将科技成果应用于林业发展建设的过程,是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步骤。目前的经济形势复杂,自然环境破坏严重,林业行业要发展就必须加大林业科技的引入,加强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刻不容缓。
2.1缺少经费支持、推广体系不合理。
目前我国是以县、市、省三级林业科技推广机构都主导的推广模式,这种模式效率较低。同时国家对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管理制度和政策严重缺位,致使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合理化建设难以展开,无法满足新时期林业建设的需求。林业科技的推广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对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资金注入较少,推广效果难以保证。大部分省份对林业科技推广工作不重视,为其投入的专项资金无法满足推广工作的需求。市县两级政府没有专项的推广经费,甚至一些地区的财政预算没有加入林业科技推广人员的人头费。
首先,相关主管部门没有正确认识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要性,大部分乡镇林业工作人员只从事林业管理的行政工作,没有人或很少人负责林业科技推广。其次,一线林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薪酬待遇较低,在加上基层工作辛苦且困难重重,降低了林业技术人员的推广积极性。同时,林业技术推广人员后备不足,由于工资低、工作艰苦,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中国目前对林业科技的研究投入较少,致使林业科技发展缓慢,水平落后,严重影响了林业科技的推广。目前,我国林业科研单位和运用单位分离。林业科研单位开展科研项目时,很少考虑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只为获取科研资金,致使很多科研成果无法满足林业生产实际需要。科技成果无法转化成生产力,林业发展举步维艰,难以适应新社会背景下的经济发展需要。
我国各级政府部门是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监管主体,但由于林业科技推广的周期长,见效慢,各级主管部门逐渐转移了工作重心,致使林业推广工作难以有所收效。在实践中,有关部门进行林业科技推广只是在简单执行国家的任务,践行国家的政策。推广工作生硬且盲目,推广部门对本地区的林业状况没有进行统计调研,无法结合本地区特点进行因地制宜的林业科技推广工作。这样的工作方式也让林农对科技推广丧失信心,无法认识林业推广的重要意义,进而对林业部门和林业科技推广工作产生排斥心理。
文档为doc格式。
林业论文篇六
摘要:林业的发展对于我国市场经济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林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制约着林业效益的提升。
文章就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林业技术创新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还分析了林业技术创新对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提供宝贵意见。
前言。
科技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林业是目前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为社会的稳步前进提供动力。
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林业必须做好技术创新工作,实现科技型林业,这也是林业发展转型的突破口。
因此,林业单位开始加强对林业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视,并在引进先进林业技术的同时不断创新适合自身发展的林业技术。
不过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创新和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经验的欠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使得林业技术创新很难推动现代林业的发展,这些问题应该引起相关人士的思考。
1.1创新意识欠缺,资金投入不足。
自从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以来,林业实现快速发展,并且已经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外部发展环境的需求,林业单位必须重视林业技术创新,但是由于我国林业都集中在比较偏远的地区,使得创新意识比较缺乏,而且林业工作人员已经适应传统的发展模式和经营理念,所以没有兴趣进行林业技术创新,始终还是沿袭着过去的林业发展模式。
虽然有些林业单位已经认识到林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而且已经开始着手进行技术创新,但是由于缺乏资金的支持和高素质人才的帮助,使得相关工作很难进行下去。
1.2体制建设滞后,主体地位不明确。
当前我国林业基础创新主要依靠林业高等院校以及相关的科研机构,而在具体的工作中林业单位参与度不高,而且只投入比较少的科研经费,这就导致整个创新过程比较混乱,使得科研成果和林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并不一致,这不仅不会促进现代林业的发展,而且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所以,作为林业单位必须确定林业技术创新在整个林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把林业技术创新和林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才能够帮助林业产业快速地实现经济转型,实现现代林业的快速发展。
1.3科研成果过少,成果转化率过低。
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我国林业的科技成果比较少,而且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也比较低。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林业对创新意识的提升并不重视,而且国家对林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也比较少,缺乏相关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林业技术创新队伍,以及提高林业单位人员的素质,已经成为林业部门应该关注的重点课题。
林业论文篇七
在过去的xx年年里,我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努力提高理论知识和业务工作水平。遵纪守法,努力工作,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同志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忙下,思想、学习和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步。现述职如下:
一、严于律已,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党性修养和政治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
一年里,我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去分析和观察事物,明辨是非,坚持真理,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工作用心主动,勤奋努力,不畏艰难,尽职尽责,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二、强化理论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我重视加强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在工作中,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一是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增强自己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自觉坚持以党的十七大为指导,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自己的努力。二是认真学习工作业务知识,在学习方法上做到在重点中找重点,抓住重点,并结合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工作潜力。三是认真学习法律知识,结合自己工作实际特点,利用闲余时间,选取性地开展学习,透过学习,进一步增强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
三、努力工作,按时完成工作任务。
一年来,我始终坚持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努力,时刻牢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自己平凡而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在具体工作中,我努力做好服务工作。
一是搞好蔬菜基地建设工作。平时能深入实地考察,认真收集整理有关塔城市蔬菜基地建设方面的各项资料,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状况,分析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工作经验,为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作出科学的、正确的处理措施,能及时为市委政府领导带给蔬菜方面的有关信息,为领导科学决策和指导工作做出了本人应尽的职责。
二是用心配合各级领导或单位搞好蔬菜基地认证工作,努力与各相关部门协调,为塔城市蔬菜基地认证工作做了超多工作和用心努力,目前,目前,塔城地区绿源公司出口蔬菜种植基地、塔城地区丰汇农产品出口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塔城市神农蔬菜栽培示范有限公司、塔城市兴盛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塔城市大明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获得出口蔬菜种植基地牌匾。同时,这些企业还与塔城出口检验检疫签订了产品质量承诺书,正用心为基地的10个蔬菜品种的gap认证做用心的准备工作。
三是领导交办的每一项工作,分清轻重缓急,科学安排时间,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
四是能用心参加单位组织的一切活动,能配合局机关其他领导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在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取得了新的进步,但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理论学习深度不够,理论知识水平还低,开拓进取精神还不够强。
1、努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首先是自觉学习,认真系统地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学习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科学文化水平、法律水平以及业务工作潜力,个性要努力提高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潜力。透过学习,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念。
2、加强党性修养锻炼。牢记党的宗旨,时时处处以党员干部标准要求自己,既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切实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
3、要进一步加强廉洁自律的修养。要进一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明白白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4、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忠实地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树立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
这些不足,只有在今后工作中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工作人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自己的贡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林业论文篇八
摘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在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过程中贡献出了重要的力量。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当前,在发展现代化林业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依托于林业技术的创新。
基于此,文章在简要叙述林业技术创新重要性的基础上,探讨当前我国发展现代化林业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林业技术创新的角度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加快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我国现代化林业的发展过程中,林业技术创新能够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其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在我国现代化林业的发展过程中,林业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当前,我国多数林业产品的生产,仍旧是沿袭着传统林业产品的种植模式,并没有较好的应用科学技术。
传统的种植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生态环境,传统的种植模式在林业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传统林业品种表现出繁衍期过长、生命强度较低、抗病虫害能力较弱等缺点。
因此,发展现代林业要紧跟科技水平提升的步伐,通过林业技术创新,用新技术培育出新的品种,从而提高林业产品的质量。
与此同时,通过对旧品种进行更新换代,有助于提高林业产品的产出,实现更多的经济效益,使得我国的林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1.2推动林业绿色化进程。
在我国现代化林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实现林业技术创新,有助于推动林业绿色化进程,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方面,在林业的发展过程中,应用新技术与新方法,有助于转变过去传统的林业粗放型管理模式,完善我国林业的发展环境。
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由于缺乏先进技术的有效支撑,导致其对于温度、养料、日照以及水分等缺乏精确的测量与控制。
因此,林业产品成活率低、授粉率低、花期受损、水腐烂根、光合作用不充分等问题层出不穷,林业产品质量的低下,极大地妨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
林业技术创新有助于加快集约型管理模式的有效落实,使我国林业管理逐步向数字化与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新型林业管理过程中,应用集约型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实现对水分、温度、养分及日照的精确测量。
通过精确的测量,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对重要的数据进行采集,并选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判断出该阶段林业作物所需的外部环境和化肥供应。
有助于相关管理人员对林业作物进行调节所缺或过剩的元素,实现林业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另一方面,在林业的发展过程中,应用新技术与新方法,可以促进林业的可持续经营。
举例来讲,荒漠化防治技术、森林资源培育技术、生态系统恢复、重大森林灾害有效控制技术、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方面的林业技术创新,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林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
这种有机结合,进一步促进了林业的良性循环发展,使得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
1.3优化林业产业人员结构。
传统林业产业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相对来讲比较大,无论是工作的重复性还是不可控制性都比较高,为相关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而林业技术创新的融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劳动强度,降低工作重复性,有助于提高工作的可操作性。
传统的林业产业相关工作,需要林业工作人员累积大量的工作经验,如果相关工作人员经验不足,不仅不利于林业工作的有效开展,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林业产品的质量。
而科学技术的有效融入,将会为林业带动一批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提升林业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
近年来,我国现代林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然而,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对林业技术创新缺乏科学合理的认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发展现代林业的过程中,有时仍然摆脱不了旧有的经营理念,即“林业靠天吃饭”。
受这种理念的影响,在林业经营过程中,多数仍采取粗放型管理模式。
通过上文的分析了解到,粗放型管理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适用于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林业技术创新的必要认识,导致了我国林业产业普遍忽视林业科技投入、研究开发与应用,使得我国林业的现代化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与挑战。
2.2林业科技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不相称。
近年来,我国林业的科技创新一直依托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
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对于林业的科技创新贡献出了重要的力量。
但是,由于科研经费的结构不合理,未能将林业的技术创新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导致了大量的林业科研成果难以得到有效的转化。
由于未能与市场实际需求相匹配,使得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无法得到有效实现。
在林业的科技创新中,应当以市场需求为主导,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将林业技术创新融入企业生产,推动林业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3优秀林业科研成果少,成果转化率低。
我国的林业技术与林业经济存在着严重的脱节,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比较低,不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只有34%。
另外,我国林业技术储备也不足,缺乏优秀林业科技人才,尤其是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和高层次经营管理的人才,严重制约我国林业高新技术成果的研究和转化。
要想从根本上摆脱粗放型管理模式,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实现我国林业的现代化发展,离不开林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
为了不断提高林业生产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必须建立完善的林业产业技术创新机制。
应当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确立林业企业在林业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科技活动的方向,推动科技力量进入林业产业。
为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现代化林业,必须建立完善的林业生态技术创新的投入机制。
为了加快林业生态技术创新的步伐,应当进一步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改变传统的林业生态科技创新的研究模型。
通过引入必要的竞争机制,加大科研和管理制度创新,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3.3加强科技推广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人才是林业科技创新全面展开的必要条件,创新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在现代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建立林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林业教育的改革,普遍提高林业工人质量,形成林业技术创新机制和林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4结束语。
我国在推进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林业的现代化发展被提上日程。
任何领域的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该领域的科学技术进步,而发展现代化林业,构建优美的林业建设环境,同样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有效支撑。
研究林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治强.林业技术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北京农业,(33).
[2]周湘南.探析林业技术发展在林业建设中的重要性[j].现代园艺,(16).
[3]王占龙,徐天华.新时期林业推广技术应用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产业,2016(09).
[4]朱莉.林业建设中林业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探讨[j].中国林业产业,2016(09).
林业论文篇九
摘要:本文基于我国林业资源发展,探讨了科学有效的整地造林实践方式、策略,对提升林业发展水平,优化整地造林效果,创设显着效益,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林业整地造林。
我国林业资源发展具有较大范围空间,其总体面积呈现连年增加趋势,产量则较实践消耗大,体现了面积与蓄积的双重提升。其资源的持续累积为林业生存建设夯实了基础,进一步提升了发展潜能。林业资源分布中以竹资源最为显着,在我国对竹类植物的栽种生产经历了长期时间,可谓历史悠久。其产品总体生产量则位于世界首位,成为我国天然保健的绿色食品,并在出口创汇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另外,松香在我国的产量也较为庞大,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还是大宗出口的产品之一。我国生产的脂松香享有国际市场的较高声誉,体现了核心重要地位。伴随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对林业产品则体现出了广阔需求。建筑市场、装饰行业、家具市场、造纸行业、人造板生产的提升扩充令林业生产发展前景日益广阔,并发挥了优势应用价值。当然,我国现实国情决定,拥有的森林资源相对匮乏,并呈现出分布差异化、存量较小、质量水平不断下降、体系结构不完善等现状。加之管理经营水平有限、森林资源生长总量较低,较难令森林资源持续供应木材生产,优质环保生态环境。基于我国森林资源总量、水平的有限,将引发木材供应无法满足现实需求,欠缺优质木材资源,令相应产品费用持续提升等不良问题,会对林业生产发展、产品质量优化、行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形成制约作用。为此,如何通过科学的整地造林方式、优质实践策略弥补林业资源分布不均、总量较低情况,则成为当前我们应主力探讨的重要问题。
1整地、造林科学策略方式。
1。1整地处置方式。
林业整地可在实施大范围造林前期优化客观环境条件,改善立地环境,将灌木去除,并清掉杂草以及采伐剩余的物质。实施造林的前期以及后期时间段中,可提升阳光直接投射至地面的总量,并优化小地形,调节其透光度。整地环节通过将地表植被的有效去除,令其透光性能显着提升,进而令白天林地表层的温度水平快速上升,摒弃植被覆盖阻碍。还可令土壤属性、物理状况得到全面改善,令土壤温度形成变化,进而令造林成活水平显着提升,并为幼林生长创设优质环境,提升整体造林生产水平。整地阶段中,应将林地中的杂草、生长灌木、竹类物质、采伐留有的稍枝、倒木、根部全面清除。对于平坦区域可引入整体清理模式,而对于部分整地区域则可引入块状、带状整理等实践模式,并应用割除、火烧与化学试剂等手段进行有效清除,优化处置效果。针对林地具体状况,可通过人工整地或机械设备,例如割灌设备、推土机械、切碎工具等进行清理,完成该环节后则应进行平铺及归堆处理,并引入火煤进行去除。还可利用化学除草试剂进行喷洒,消除灌木及草类生长植物。
1。2造林科学策略方式。
造林阶段中可引入分殖方式,基于树木营养部位,例如根枝或主干以及地下茎等,将其作为造林材料进行快速直接的造林生产。该类方式特征在于可有效节约育苗生产时间,并降低投入成本,应用的造林技术手段也较为简便,实践操作相对容易,令造林生产具备较高的成活率。该类方式还可令幼树在初期快速的生长,并基于遗传性能确保木本属性良好。当然该方式需要具备立地条件优质的造林地资源,且分殖用料受到母树总量以及具体分布的影响,该类方式主体适用于栽培营养繁殖种类,例如柳树、松树与竹类种植。植树造林生产阶段中,常用方式包括插种、植苗等。插种造林也称作直播造林,主体将林木树种直接位于林地插种,该方式可省略育苗环节,施工便利,可满足大范围林地造林生产需求。同时该方式需要具备良好的林地条件,栽种造林后还应进行幼林良好管理抚育。其主体适用于栽培种粒较大,易发芽且种材充裕的物种,例如核桃、山杏等。栽种阶段中,土质应富含充足水分,且不应包含过多灾害影响,在偏远地域,人们生活影响较小的方位进行造林较为合理。植苗造林方式主体采用完整根系苗木实施造林生产,该阶段特征为可有效应对不良生长环境,并实现稳定发展。也就是说,该种植方式无需严格立地环境要求,同时物种根系较易形成挤压作用变形并被不良损伤,因此需要高水平栽种处理。应先实施育苗,节约种子应用,进而提升造林生产水平,优化处置效果。
2人工插种实践方式应用。
人工插种方式主体包括撒插、条插以及快播等。撒插应将种子匀称撒插至造林土地,可省略整地环节,且完成后无需覆土,在裸露状态下完成发芽。该栽种方式实施效率较高,且投入成本不高,然而由于处置粗放,令种子容易形成截留,或在风力、水力影响下被破坏,且幼苗较难令根系透过地被层。基于该类特征因素,撒插种植可应用在劳动力相对欠缺,交通能力水平不高的区域,满足其绿化种植需求。条插种植,主要基于一定间距进行插种,可实施单行栽种,也可双行处置,并可呈间断或连续分布状态。完成条插后需要继续覆土镇压,可引入机械化设备辅助作业。由于耗费种子材料量大的.特征,该方式主体适用于迹地更新造林以及对次生林的优化改造,栽种树种一般为灌木与乔木等。对种子的要求较为宽泛,可用于较多立地条件造林,且各类粒径种子均可。块播造林是一种位于大块林地上实施散布或集中的播种种子方式。可构成植生组,该项作业需要施工操作技术相对复杂。另外类似于插条造林的方式还有插根造林,生产,其需要在气候温度适中的春季与秋季进行,应依据相应株行距离,位于前期处理的林地上挖设深度30cm、直径20cm的坑洞,并以45°角将树种倾斜埋入。该环节中应确保插穗方向为大头在上,且不外露,应被埋置土下方2~3cm深度。我们还可利用分苗实施直接造林生产,通过分造林方式将雌雄苗木予以区分,该方式一般在春秋季节较多应用,可位于沙林中将苗连根挖出,并运输至林地实施栽种造林。操作阶段中应确保根系舒展,且覆土应可靠踏实,进而提升造林生产效益水平。
3结语。
总之,林业生产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提升尤为重要,我们只有依据国情特征、林业发展状况实施科学的整地造林,把握良好的操作原则,规范栽种开发,才能提升林业生产水平,完善造林质量,优化整地造林效果,进而创设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促进林业生产的持续、健康与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狄桂英。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
[2]高爱芳。我国主要林产品的出口贸易变化[j]。中国市场,2010(19)。
[3]陈鸿婷,谢善高。松香企业垂直一体化成本与收益分析[j]。绿色财会,2006(9)。
[4]陈立生,张保东。小议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商情,2011(11)。
林业论文篇十
摘要:本文针对现代林业发展的特点,深入分析林业创新对现代林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探讨了现代林业发展中的林业技术创新问题,并分析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林业论文。
创新一词,最早起源于拉丁文,究其本质来说,创新是推动一个民族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著名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层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到关于技术上的创新的具体定义。技术创新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了许许多多的方面,如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也包括将这些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在市场上得到实现。依此,林业技术创新就是要实现林业科研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并体现出规模效益。林业的建设要实现公益性、社会性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因此林业技术的创新必须要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实现环境的生态保护,保证国土安全,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对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在传统的观念中,林业的经营一直被当做“靠天吃饭”的产业,这种消极观念严重的阻碍着林业技术的创新,技术的运用可以推进林业的发展,有无技术、技术水平高低不是林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普遍忽视林业科技投入、研究开发与应用。
2.2林业科技体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科技经费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林业科技创新一直依靠与科研机构或者高等院校,然而这种方法不能使技术的创新与企业的需要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因此,在以后的林业科技创新上,应当以企业作为主体,使技术的创新和企业生产的需要保持一致,推进林业技术的不断前进。
2.3优秀林业科研成果少,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
据有关研究测算,我国农业科技获奖成果的转化率仅有50%左右,大大低于欧美国家70%的水平,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低于农业,只有34%;林业技术储备不足,优秀林业科技人才缺乏,尤其是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和高层次经营管理的人才奇缺,直接影响了高新技术成果的研究及转化。
3.1要调整林业科技的布局。
就目前来说,我国的林业科研机构相对力量分布较散,主要以行政区域设置,个数多,力量薄弱,科研课题少,经济也相对困难,发挥不到林业科研机构应有作用,对其发展调整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对于林业科技力量来说,应将其划分成总体与局部的发展关系,总体是指加强我国林业队伍的建设实力和林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使其成为林业科技发展的龙头,而局部就是在国内各省、各省区域内设立专业的林业科技研究所。
3.2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
在林业技术的发展改革中,须对林业科技的体制进行大幅改革。在改革中,本着“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改善精神,对于一些非盈利性和公益性的科研机构改革则需遵循分类指导的改善原则。在改革中,切实做到科技攻关,稳定一部分专业的科研人员来重点从事相关生态环境建设技术有关的科学研究;再对于一些具有开发能力的部分组建科技开发公司,将其直接面向市场,加快科研成果的转换,从而实现科研与生产的有机结合,来开发带动科研的新机制。
3.3加强科技推广队伍建设。
在林业科技推广中,由于推广工作人员工作的面对面性,其在工作中都与当地农户直接交流,因此,科技推广员的工作业务素养是林业科技进步的过渡和转折,科技推广员工作的效率直接关系到林业建设的发展。作为最受地方农户欢迎和尊敬的推广员,在面对机构的改革中,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加强对工作的认识,要把深切的认识统一到国家对于农村农业的意见、政策上来。
3.4努力抓好各类林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中,在对于如何发展林业技术创新问题的长效机制中,培养一只高素质和适应能力强的管理人才队伍也是必不可缺的。在对于管理人才的选拔上,本着造就一支高学历、专业性强、职称结构合理的综合型技术队伍,形成一支具有一定的文化技术水平和以林、农技术专业人才为骨干的林、农队伍。若想实现此目标,则需拓宽人才的培养渠道。首先,在现有的队伍中以现有的有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培养对象,充分利用当前社会各种培养教育学校来通过学习成为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和产业人才。最后,是在对于农民技术人才的培训上,对其重点培训农、林业实用技术以及退耕还林等相关技术的培训上,使其树立起正确的林业技术意识和了解正确的林业技术知识。
4、总结。
综上所述,林业的良性发展对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盛世兴林,科教为先进,只要我们本着扎实工作、积极进取的向上工作精神,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林业创新之路,为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晓光.浅析现代林业生态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19).
[2]牛婷.科技创新如何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j].北方经济,,(04).
[3]王永清,黄金凤.可持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j].中国软科学,,(03).
林业论文篇十一
林业技术的创新,不但可以提高我国现代林业的经济效益,还能满足我国市场的需求,为我国林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林业技术创新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模式,在解决林业病虫害、林木繁育时间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逐渐提高了我国林业种植能力,增加了经济的附加值。在林业新技术的帮助下,不但减少了林业资源的浪费,而且实现了物尽其用,减少了环境污染的问题,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发展模式,发挥了林业资源的内在价值,提高了林业产品的质量,呈现出崭新的面貌,避免出现更多的问题,逐渐促进了我国林业经济的效益[2]。
2.2提高了我国林业的生态水平。
林业技术创新对我国现代生态水平影响重大。现如今,我国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也注重绿色产品的质量,加强林业科技创新,改善了以往传统苗木种植技术,运用新的技术手段进行林业种植,增加了林业产品的成活率。比如:在我国传统的林业种植中,不能满足林木生长的需求,而新兴林业种植技术不但满足了林木成长所需要的温度、水分、营养等,让林木生长速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增加了林业的生态效益,还将农业管理方面做到精细化发展,改变了病虫害等引起的生态问题,更好的发挥了林业新科技的作用,最终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能力,真正发挥林业的作用。
2.3实现了林业的规范化。
作为农林牧副渔五大基础产业之一的林业,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产业意义重大。随着我国林业规模的扩大,林业经济带来了很多效益,并且逐渐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人们追求的绿色健康环境,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是我国林业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新型林业科技不断冲刺着以往的林业模式,形成了规范化、信息化和数据化的新模式,不断发挥网络科技的优势,运用科学手段加强林木种植,并实现科学管理的手段保护林木资源。林木资源不仅能反应我国先进的科技水平,也为育种机构、行业林业管理部门以及企业相关部门提供了切实的保障,为我国信息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现林业技术创新,缩短了企业生产的劳动时间,使我国林业始终走在发展的前头,永不止步。
3结论。
综上所述,林业经济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很大程度上推动着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其他产业的效益,面对的挑战也很大,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为林业技术制定方案,促进林业的发展,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吸引更多专业林业技术人才,为林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2]宋妮.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的发展探究[j].农业与技术,2018(2):201.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差旅申请书范文范本 差旅申请单模板(八篇)
- 挖机挖沟协议书通用(优质18篇)
- 2023年校车接送服务协议书简短(汇总13篇)
- 最新造价保密承诺书范文(实用10篇)
- 最新调价补充合同协议书(实用13篇)
- 2023年美容员入股协议书(精选8篇)
- 部队考校申请书如何写 部队军考申请书(4篇)
- 有关被人辱骂和解协议书范本(九篇)
- 团结之心申请书简短 团结互助申请书(四篇)
- 2023年产品上样协议书通用(模板19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