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假设的范文汇总(汇总10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03:26:42 |
- ZTFB |
- 14页
改革开放的浪潮推动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成长。在写总结时,可以采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将重点整合出来。总结范文的收集是通过调研和整理发现的,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和可信度。
研究假设的范文汇总篇一
会计假设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现有文献提出的人力资源会计假设多有偏颇,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对会计假设概念界定不清;混淆会计假设和会计基本概念;混淆会计假设与会计原则的区别;否定人力资源会计的特殊性;混淆会计假设和会计报告的作用;研究者本身的素质问题。对人力资源的会计计量做出新的制度安排,就可以对传统的四个会计假设做出新的诠释。
人力资源;会计假设;会计计量
众所周知,会计假设在整个会计学学科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实践上说,会计假设是一切会计实务的基石。如果没有这个基石,所有的会计实务就无法进行。从理论上说,会计假设是庞大的会计学学科体系产生的逻辑起点。如果没有这个逻辑起点,会计学的理论体系也就无法通过演绎法构造出来。
会计假设是指会计人员对那些未经确切认识,或无法正面论证的经济事物和会计现象,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所做出的合乎事理的推断。它是日常会计处理的必要前提。会计假设的性质和作用,类似于数学中的“公理”,或者类似于物理学中的“第一原理”。
人类在长期的经济活动中,在对各种经济环境进行认真的分析以后,研究出了相应的会计形式来反映人类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通过对无数会计实务的抽象、概括,会计学家才提出了可以作为会计学的“公理”或者“第一原理”的会计假设。
会计学理论体系的会计假设有四个:即会计的主体性假设;会计的持续性经营假设;会计的可分期假设;会计的货币计量的假设。
在会计实务中,这四个假设是无法通过其他的会计假设推导出来的,也是无法通过其他的途径可以证明的。因此,它们是人们进行会计工作的基本前提。如果没有这四个会计假设,会计工作就无法进行。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四个会计假设的提出,完全是人们对大量的会计实务进行归纳、概括以后得出的结果。一直到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在其《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一书中,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意大利的复式记账法,并从理论上作了阐述。卢卡。帕乔利从账簿的设置和财产盘查出发,通过一步步逻辑推断,最终推导出总账记账规则和记账方法。这是世界会计史上第一次运用演绎法,从一个逻辑起点出发,推演出会计学理论体系的理论研究[1].
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其学科的大厦,显然也必须建立在可靠的基石之上。因此,人力资源会计也需要有和它的客观内容相适应的会计假设。
纵观科学史,绝大多数学科的产生,遵循学科产生的一般规律。先有大量的实证材料的积累,然后再通过一定的逻辑过程———归纳、概括、抽象、演绎, 才进入理论化的阶段。然而,人力资源会计的产生,却并不符合学科产生的一般规律。人力资源会计至今也没有积累多少实证材料。它“应运而生”,只是因为时代的需要。因此,人力资源会计不可能通过“实证———归纳———演绎”的逻辑途径得到发展,而只能通过“演绎———实证”的逻辑途径获得生存的权利。为了通过演绎法来构造自己的理论体系,人力资源会计必须找出它的理论的逻辑起点———这就是人力资源会计为什么那么重视它的会计假设研究的原因所在。
由于缺少实践性的实证材料,所以人力资源会计的会计假设只能是人们理论思维的产物。人力资源会计的会计假设,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人力资源会计假设研究方面的理论成果,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研究途径:第一个途径是完全沿用原来的四个会计假设,认为原来的四个会计假设完全可以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的会计假设;第二个途径是在原来的四个会计假设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些额外的会计假设,这样才可以使人力资源会计内部无矛盾性;第三个途径是完全抛弃原来的四个会计假设,为人力资源会计重新规定一些新的会计假设。
据复旦大学张文贤教授研究,人力资源会计假设大致有“一假设论”、“三假设论”、“四假设论”、“五假设论”、“六假设论”、“十假设论”等多种观点。我们把这些观点归纳如下:
1.人力资源可以和实物资产一样计量,其成本和价值也可以和实物资产一样在不同的会计期间内进行分摊[2].
2.人是有价值的组织的资源。
3.作为组织资源的人的价值是其管理方式的函数。
4.用计量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形式所提供的信息,对卓有成效地管理人力资源是必不可少的[3].
5.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除了可以用货币形式进行计量以外,还可以用非人力资源货币的形式来计量[4].
6.人力资源为会计主体服务的期限是相对稳定的[5].
7.人力资源向组织提供利益的方式,与有形资产或其他实际资产向组织提供利益的方式相同。
8.由传统资产和人力资源所产生的利益,对组织来说是有价值的,因为它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9.人力资源的获得,基本上包含了经济成本及可以合理预期的利益。这项利益的性质具有经济性,并且能以财务会计的方式予以计量。
10.传统会计的资产定义中包含了一项对未来经济利益的拥有权或控制权的要义,就此要义而言,人力资源也可被认定为会计上的资产。
11.从理论上说,可以对一个组织的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价值进行确认与计量。
12.有关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信息,有助于组织在活动中进行规划、控制和评估。
13.人力资源投资成本资本化比费用化更合理假设[6].
上述人力资源会计假设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研究者不清楚会计假设的意义。假设是第一原理,是不可能由其他假设或者定义推导出来的。上述第3条假设,显然并不是第一原理。人力资源的价值,固然是管理的函数,但是众所周知,管理是要由人来进行的。因此,我们也可以说管理是人力资源价值的函数。这不是逻辑上的循环论证了吗?假设还应该是整个理论的逻辑出发点。如果它不能作为整个理论的逻辑出发点,显然就不能被称为假设。上述第2条假设,显然也不能被称为假设。人是有价值组织的资源,那么人难道不是无价值组织的资源么?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人是世间最可宝贵的财富,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这正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伟大作用。人可以使无价值的组织变成有价值的组织;可以使有价值组织变得更有价值;人也可以使有价值组织变为无价值的组织。这样的事例在经济学的领域里并不少见。因此,上述假设中的第8条,就值得商榷,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力资源所产生的利益,对组织来说都是有价值的,都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第二,混淆会计假设和会计基本概念。会计基本概念,又称为会计元素、会计要素、会计基本定义。它是组成会计学理论体系最基本的单元。各个国家由于对会计学理论体系的理解不同,因此,对于会计要素的个数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根据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会计的基本概念有六个: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利润。上述9、10、11这三条假设,完全应该在“资产”的基本概念中予以解决,因此,它们显然不应该是假设。
第三,混淆会计假设与会计原则的区别。会计假设是指会计人员对那些未经确认或无法正面论证的经济事物和会计现象,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所做出合乎事理的逻辑推断。会计原则是会计核算中对会计对象进行确认、计量的科学规范,是会计工作的经验总结,具有普遍和持续适用的性质。
上述第13条中,人力资源投资成本资本化和费用化的合理性问题,是会计操作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根本不是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正确划分人力资源的资本化(资本性支出)和费用化(收益性支出),这是会计的一个基本原则,并不是会计假设。何况人力资源投资成本资本化是否比费用化更合理的问题,本身还需要研究。一个尚待研究的问题,怎么可以作为第一原理呢?2007年1月1日起实行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已经取消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第四,完全否定了人力资源会计的特殊性。人力资源会计之所以有别于一般的会计,就是因为它具有和一般的会计不一样的特点。如果我们只强调人力资源会计和传统会计的同一性,而否定了人力资源会计的特殊性,那实际上就否定了人力资源会计存在的合理性。上述会计假设中的第1条和第7条,显然没有充分考虑人力资源会计的特殊性。
第五,没有弄清楚会计假设与会计报告两者作用不同。会计假设是会计体系的逻辑出发点,没有它,会计工作就无法进行。会计报告是会计工作的成果和目标。它的作用就是为了满足内外部人员对主体会计信息的需要。上述假设中的第4条和第12条,都只是会计报告应该起到的作用,而不是人力资源会计假设的作用。
第六,研究者本身的素质问题。由于人力资源的.会计假设问题,并不仅仅是会计学的问题,它还要涉及哲学、方法论、逻辑学和科学美学等学科的知识,因此,如果研究者在上述各个学科领域内的知识不足的话,就容易在人力资源会计假设的研究过程中误入歧途。
这里我们想要强调的是会计假设和科学美学的关系问题。一个公理化的理论体系究竟应该有多少个假设,这是科学美学中关于假设数量美学意义的研究问题。假设的数量,应该以能够演绎出相应的理论体系为依据。假设的数量太少,就有可能演绎不出整个理论体系;假设的数量太多,从科学美学的观点来说,理论就显得“不漂亮”。这和科学家的美学理想是相悖的。我们知道,在18世纪,有很多数学家对欧几里得几何学公理体系中的公理数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他们认为:欧几里得几何学公理体系中的“平行线公理”是“多余”的。既然是“多余”的,在理论上就显得“不漂亮”。于是,很多人毕其一生之精力所做的研究工作,就是要取消“平行线公理”的公理资格,使之由公理变为定理。最后,证明“平行线公理”是不能取消的公理,并由此而发现了非欧几里得几何学(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平行线公理”认为:“过直线外的一点,只能做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如果把这个公理改变为:“过直线外的一点,可以做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那么这个新的公理和原来的四条公理,就可以组成新的逻辑系统。在这个新的逻辑系统中,其内部也是无矛盾性的)。在人力资源会计假设的研究中,“一假设论”和“三假设论”,由于其假设的数量过少,因此,不可能由这么少的假设,推演出整个人力资源会计的。“六假设论”和“十假设论”,其假设的数量显然又太多,从科学美学的角度来说,依据这么多的假设而建立起来的理论,是“不漂亮”的。一门新的学科,应该尽量利用、吸收、移植、转化母体学科已有的研究成果。母体学科的科学营养,可以使新学科大大缩短其孕育期。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也应该如此。人力资源会计的假设,应该依托会计学学科体系的四个假设。当然,根据人力资源会计的特点,应该对这四个假设做出适当的解释。
2007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据此可对人力资源会计的假设做如下解释:
从人力资源的所有者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那一时刻起,就可以看做是企业与人力资源的所有者之间“交易行为”的完成。因此,企业应当对这一交易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企业的持续经营,其暗含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企业需要有相应的人、财、物的持续供应。人力资源的持续供应显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有的研究者认为,这个假设应该修正为“人力资源为会计主体服务的期限是相对稳定的”[5].我们认为这个假设条件没有必要修正。因为企业只要保持人力资源的动态平衡,就可以满足“持续经营”的假设条件。个别人的跳槽,虽然会影响企业经营,但是企业可以通过新的“交易”行为,来消除这种影响。
对人力资源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显然也不影响企业划分会计期间。企业依然可以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因此,这个假设对人力资源会计也是适用的。
要把传统会计中的货币计量假设,扩充为货币性计量和非货币性计量假设,其主要的困难来自非货币性计量方面。我们认为,应该转变观念,另辟蹊径进行研究。
首先,对于人力资源的概念应该做狭义的理解。它不是指企业所有的劳动者,而是指对企业的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的人。例如,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做出了技术革新,从而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极大的提高;企业的技术人员,由于成功地引进了新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从而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极大的提高;企业的销售人员,由于在销售工作中有出色的表现,从而使企业的销售额有了明显的提升;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由于在劳动组织和生产管理方面的优异表现,从而使企业的股票价格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等等。这些特殊的贡献,最终都可以通过企业利润的增加准确地计算出来。在这种前提下,对于人力资源的价值,就非常容易进行量化了。其次,这些特殊贡献的量化,可以分解为会计期间额外的货币计量和作为资本化处理的期权计量两种类型。经过这样的处理,人力资源会计假设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就是说,在人力资源会计中,也可以符合传统会计的“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的假设。
研究假设的范文汇总篇二
从几个月大的宝宝开始,就可以玩垒高的游戏,一直到成人,我们都可以玩建构玩具。一幢幢华丽的高楼大厦,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动物,一辆辆高科技的小汽车,公园、马路、游乐场……几乎没有建构玩具不能创造的东西。那么建构玩具的最大益处就是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班孩子的建构游戏,一般是非常自由的,他们在游戏前一般不会在事先的设计好自己想创造的事物,哪怕有,恐怕脑子里也只是一个很模糊的构图,或是生活中非常熟悉又简单的东西。小孩子都是一边随意地构建,一边把手里的玩具想像成什么,并不断地进行修改,同时还会不断地变化自己的观点,一会儿说这是小鸡,或许过了一分钟他却说那是汽车了。但幼儿就是这样逐渐在想像和现实中取得平衡,最终“创造”出一个像某种物体的玩具。
可是有很多时候,小班孩子在建构游戏中是没有创新的,他们会反复地搭出一些简单的手枪、小花等小玩意,每一次游戏都是这些老花样。当然这有孩子的年龄特点在里面,越是小的孩子越是喜欢重复玩一些简单的游戏,越是熟练越是乐此不疲。因为孩子在这过程当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他们在这种游戏当中感到自信而快乐。但这也使得小班的幼儿缺乏创造力。其实创造力是需要一定经验和能力积累的,而空间思维能力在建构游戏中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空间思维,它是千万种思维中的一种,但空间思维又不同于立体思维、平面思维、定向思维、逻辑思维、正向思维、反向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等思维方式,空间思维是一种复合思维,是一种快速高效的优秀思维,快速、高效是空间思维优秀的两个显著标志。建立了空间思维,幼儿就能从立体空间的角度去思考和创造,就能够创造出立体的形象的物体。当然这种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是以具体性形象为主的,而想要形成形象空间思维,就需要让幼儿多多接触具有立体空间感的图片。
有意识地让幼儿按照图纸建构,按照图片的提示去完成一件作品,是我们平时比较疏忽的,但确是非常重要的。把平面的图纸变成立体的玩具,哪怕是只用三四块积木去拼搭,对小班孩子来说也并不是轻而易举的。这几天,班级里增添了一些新的建构玩具,老师在提供这些玩具时,同时提供了操作图示,让幼儿看着图纸来玩。第一次尝试,很多幼儿对看图建构没有耐心,有一些幼儿粗略尝试了一下,发现有一点难,图上好看却不一定能搭出来,便都放弃了。而还有一大部分幼儿根本不去理会老师的要求,注意力只在占有这些漂亮的玩具上。全班26名幼儿,只有10名幼儿完成任务。而10名幼儿中有名选择的是同一张图片——最简单的棒棒糖;有名幼儿选择的是跟老师德示范同一张或者类同的图片——长颈鹿;两名幼儿选择的是人像的图片,其中一名幼儿还选错了材料,原本弯曲像在跳舞的小人变成了直立的小人;只有一名幼儿用了较长的时间最后一个上交了一个较好的作品,其中运用到了6块积木5种形状,是所有作品中最复杂的一个作品了。而这名幼恰是平时班级中绘画能力最强的一名幼儿。可见,绘画能力中运用到的构图、结构和空间思维等能力在这里得到了强势的显现。
通过这样的尝试,让笔者反思:小班幼儿的建构活动是需要多提供范例图片的,在建构游戏中,教师的指导是很重要的,“按图索骥”的要求并不是限制幼儿想像创造,而是为幼儿的想象创造提供基础,让幼儿从模仿创造开始,积累经验,开拓思路。我们提供的图示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可以有分解式和整体式的。可以提供有层次性的图示,由简单到复杂,由相对平面到立体让不同能力的幼儿自主选择。还可以把幼儿自创的比较好的作品拍成照片,供其他幼儿模仿,增加趣味性。总之,要让幼儿带有明确目标地去玩建构游戏,在建构活动中更大限度地发展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
空间思维的介绍。
空间思维即空间思维能力,它是一种普遍的思维能力,是所有人在任何背景下都或多或少具备的一种能力。空间思维由三大要素组成:空间概念、呈现工具以及推理过程。空间思维能力涉及到对空间意义的理解,利用空间的各种性质形成问题,寻找答案,并呈现解决方案。通过使空间结构内部的各种关系可视化,观察、记录、分析物体之间的静动态关系。同时空间思维也是立体思维的同义词,就表示立体思维。
空间思维有能力理解空间关系,知道地理空间如何展示,能对有关的空间概念进行推理并做决策。空间思维是千万种思维中的一种,但空间思维又不同于立体思维、平面思维、定向思维、逻辑思维、正向思维、反向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等思维方式,空间思维是一种复合思维,是一种快速高效的优秀思维,快速、高效是空间思维优秀的两个显著标志。
所谓空间思维,是指基于空间,从空间的事物着眼,对空间事物迅速高效地进行一系列分析判断应对及再调整处置完整谋事的思维过程。
研究假设的范文汇总篇三
在会计理论完善与发展中,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规范法和实证法两种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进行解读,并提出移植法、杂交法、综合法三种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发展趋势,期望对促进会计理论发展,指导会计实务工作有所帮助。
一、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解读。
在会计理论研究中,最为适用的方法为规范法和实证法,两种方法存在着本质区别,同时也具备各自的优缺点。
(一)规范法。
会计理论研究规范法是在问题提出、资料收集、资料加工、分析总结等一系列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最终以文字叙述会计研究成果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对会计实务的描述必须以会计准则、会计原则为依据,以确保会计理论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在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具体包括以下两种:一是归纳法,即对大量存在的会计现象进行观察、计量、归纳、整理、分析,进而用逻辑性较强的语言得出一般性的结论。二是演绎法,即通过一般性的原理推导出能够反映个别事实的相关结论,形成一套会计程序或方法,用于指导会计实务。
规范法的研究对象包括会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理论应用等方面,具备较强的针对性,通过推理论证及时发现会计理论的不正确之处,对于优化和规范会计实务有着积极作用。但是,规范法不重视检查和考证假说,在研究过程中没有全面考虑到会计信息产生的经济后果,加之资料收集受研究人员的主观性影响较大,所以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二)实证法。
会计理论研究实证法是通过研究实际效果,而后对会计准则、会计程序进行选择,以便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这种研究方法的实施步骤如下:第一步,选择研究问题,确保研究结论能够对重要经济现象进行解释,有利于获取有价值的会计研究成果;第二步,推理描述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将其发展为假说,以便在之后的研究阶段对假说进行检验;第三步,根据假说设计研究程序,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将已有的研究成果代入模型中;第四步,根据研究需要选取样本,利用定向取得、筛选、随机取样等方法搜集相关数据;第五步,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实证法通过实践检验和论证获取的理论经验,能够揭示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会计理论研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同时,在实证研究中,需要运用先进的统计分析软件,能够大幅度提升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增强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但是,实证法是对假说正确性的检验和论证,由于影响某一会计现象的因素多且复杂,所以仅凭因果关系论证出结果,难免会出现以偏概全的弊端。
(三)规范法与实证法相结合。
由于规范法和实证法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均有各自的优缺点,为了充分发挥两种研究方法的优势,弥补各自的弊端,所以可采取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消除两种方法的对立状态,增强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准确性和全面性。在会计理论研究过程中,要运用实证研究确定会计对象与环境因素的.因果关系,合理预测判断实际情况,并运用规范法明确研究方向,通过归纳、演绎建立起会计理论,最后利用实际数据对研究结论进行校验。这样一来,能够大幅度提升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严密性和精确度。
(一)移植法。
移植法是将某一学科的理论方法运用到另一学科领域中,形成新的学科。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可以创新运用移植法,加强会计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拓展会计学科研究领域。如,将预测与决策理论、信息理论、控制理论等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引入到会计学科中,可以形成会计预测与决策、会计信息系统、会计控制等理论方法。将心理学、哲学、法学等学科方法与技术运用到会计学科中,形成会计心理学、会计哲学、法务会计等边缘会计学科。
(二)杂交法。
杂交法是将两个不同学科进行相互渗透,通过理论、原理、方法的相互融合形成新的学科。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是对两个学科的简单重合,而是在保留各自学科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形成新学科。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可创新运用杂交法派生出独立的会计边缘学科,如会计学与历史学融合形成会计史学,补充两个学科的不足,对两个学科理论体系进行完善。
(三)综合法。
综合法是指运用多种理论和方法对复杂课题进行研究,形成具备较强综合性的学科。该学科融合了多个学科的理论方法,针对复杂现象能够从多层面、多角度进行研究,进而形成理论依据丰富、方法技术先进的学科。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可创新运用综合法,促进会计领域延伸发展。如,运用管理学、统计学、经济学、行为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对会计学科进行研究,形成管理会计学,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促进经营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会计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对研究方法进行完善和创新,从而促进会计理论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在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中,要善于结合运用规范法与实证法,使两种方法优势互补,并且还要对研究方法不断开拓创新,逐步提高会计理论研究水平,推动会计理论稳步发展。
研究假设的范文汇总篇四
要使自己的思维积极活动起来,最有效的办法是把自己置身于问题之中.当有了问题和需要解决问题时,思维才能活动起来,思维能力才可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
问题可以分为科研问题和学习问题两类.
科研问题是为了解决社会需要的未知而提出的课题.例如,怎样检查癌症?癌症的原因是什么?怎样预防癌症?这些问题正是人类没有解决或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也是人类急需解决的问题.
可以这么说,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就意味着问题的解决.科研问题的解决意味着发明创造的到来;学习问题的解决意味着知识由社会向个人的转移,即知识的继承.可见,真理的发现和继承,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正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导致了科研的进展和学习的深入.
正因为问题在学习和科研中十分重要,所以古今中外的学者都十分重视它.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我们的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逢事问个为什么.”爱因斯坦由于对人们经常谈论而从未推敲过的时间和空间提出了疑问,经过不懈地努力,建立了相对论,用爱因斯坦的话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华罗庚教授在青年时期,不迷信权威,经过独立思考,对苏家驹教授的论文提出了疑问,写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一文,震动了数学界.
可见,要想推动思维的发展,就要自觉地使自己进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去.如果认识到这个问题是社会或个人所急需解决的,即认识到问题的意义以后,会大大提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怎样才能把自己置身于问题之中呢?
(1)要善于自己发现问题。
善于自己发现问题很重要.从1978年发表的一份科研成果报告中可以看出,美国论文的数量占了第一,占世界论文总数的41.91%.形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条是美国学校鼓励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这对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据吴健雄教授讲,在中国,家长往往这样问孩子:“你今天得了几个a(即5分)?”在美国,家长往往是问孩子:“你今天向老师提了几个有意义的问题?”有一个中国留学生到了美国,参加了数学竞赛,获得了好成绩,信心大增.在美国的课堂气氛下,他讲话大胆,喜欢指出老师讲课中的问题,他一再指出老师的问题,老师不但不生气,反而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表示感谢,还带领全班同学一起鼓掌,因为老师认为培养出一个能创新的学生是他的光荣.
作为一个中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都要通过思维给自己提出问题.就是在预习、上课、复习、作业、总结、课外活动时,甚至对考题的合理性,都要通过思考给自己提出问题,进行钻研,这样,学业才能大大长进.明代陈献章说得好:“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在学习过程中,只要肯动脑,有些问题会自然产生.例如,因为旧知识没有掌握好而出现问题;因为突然出现一些新概念或现成的结论,使人容易产生问题;因为出现了相近的概念,混淆不清而出现问题;当旧知识不够用时,会出现问题;当从另一个角度重新理解同一事物时,会出现问题;当老师讲的或书上写的与自已掌握的知识发生矛盾时,也会出现问题等等.
经过思维自己发现问题,经过思维自己解决问题,这才是高级的、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会不会给自己提出问题,是学习有没有进入高级阶段的重要标志,正像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所说:“最重要的是自己会不会提出正确的问题.”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爱因斯坦也有精辟的见“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以这么说,学习上提不出问题,意味着学习的停止;科学上提不出问题,意味着科学的止步.
(2)上课要积极考虑老师提出的问题。
一个善于启发学生思考的老师,在课上总是引出颇有趣味的问题开展教学活动.有时从旧知识中引出新问题;有时从实验现象中引出问题;有时从生活实践中引出问题等等.面对老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不要身在教室,心在课外,也不要采取等待的态度,消极地去听同学的解答或老师的说明,而要主动参与讨论并力求想得迅速,想得正确.由于是上课,自己想得对或错都可以及时得到老师的肯定或纠正,这对于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不少学生学习水平低,突出表现在课堂学习效率低,课外的负担重.原因之一是上课时自己退出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成为思维活动的旁观者.
当然,有的学生也想回答问题,但缺乏信心,害怕答得不对让同学笑话,其实大可不必,作为一个中学生,在学习中答错问题本是正常现象.答得不对,引起争论也有利于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再说在全班同学面前回答问题,正是培养自己口头表达能力的难得机会,不应轻易放过.
(3)敢提问,会提问。
自己发现问题以后,经过独立思考,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时怎么办?只有请教别人,向老师、同学、家长请教,向一切在这个问题上比自己强的人请教.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明明有问题,却不敢问人,原因是虚荣心在作怪.他们怕老师和同学看不起自己,这种现象在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中比较多.在他们看来,似乎在学习中从来不提问的人,才是好学生;就是下了决心问同学和老师时,也是别人一讲就懂,其实并没真懂,只是怕别人说自己脑筋反应太慢.当然他们也就不会深入地追问,更不敢与人辩论了.
其实,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本身就会有一定的深度,在请教别人时,别人不仅不会看不起自己,反而会另眼相待.从老师角度来讲,学生有问题不敢问,就不知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什么问题,因此,也很难给以针对性的帮助.
可以这么说: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暴露自己的问题,并能虚心向别人学习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上的强者.
什么叫会问呢?
首先,要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发问.敢问不等于依赖.有一位优秀生给自己规定了“五不问”:已学过的基础知识未经复习不问,教科书或主要的参考书没有看过不问,老师留的问题未经深入思考不问,找不到自己问题的关键不问,提不出自己的思路和看法不问.
有时,有的学生去找老师请教问题,刚一问,就被老师“顶”了回来.原因很简单,老师从他提出的问题就可以迅速地做出判断:他一没有认真看书,二没有认真思考.因此老师先不回答,而是让他自己先看书,自己去思考.可以说,没有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是没有资格提问的.
其次,在提问过程中,也要坚持独立思考,自己提问只是要求别人稍加启发,或点拨一下.卢嘉锡说:“学习中总难免有些问题自己搞不懂,就要请教别人,有什么疑难大家一起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也是一件乐事.不过还要提倡独立思考.请教时不要把问题问透,请人在关键的地方点一下,然后自己思考,这样费力些但收获会大得多.”懂得了上述的道理,当再请教老师,老师没有直接告诉你答案,却让你回去看书的某一部分内容时,你就不会反感或自卑了.直接告诉现成答案的老师,不见得是高明的老师,而能给你指出门路,让你经过自己的思考求得答案的老师才是高明的.
第三,要认真分析自己发生问题的原因,分析自己不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原因,还要分析别人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高明之处.这样做,可以使自己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提高,使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加强,从而使得以后提出的问题越来越有深度,有价值.
(二)要坚持独立思考。
有人谈到学习的独立性时说,小学阶段是老师扶着走,中学阶段是老师牵着走,大学阶段是老师领着走.
这个看法说明了一点,在校学习期间,学习的独立性是逐步加强的.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学习和工作就基本上要靠“自己走了”,也就是要靠自己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独立地去解决问题了.因此,在校学习期间,特别要注意克服依赖性,坚持独立思考,要在老师的引导下,经过独立思考,经过自己付出的脑力劳动,获得真知;也只有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能力才能迅速地发展起来.在学校学习期间,有老师的指导,同学的帮助,更应当大胆地进行独立思考,因为想得不对的话,也比较容易得到及时纠正,如果长期依赖别人,只能使自己的思维能力一天天退化.
坚持独立思考,才可以使思维能力发展到创造的水平.所谓创造或创造性的活动,指的是提供新的、首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科学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创造而发展起来的,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就是前人的创造.
创造或创造性活动主要依靠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的特点是新颖性和独创性.创造性思维只有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才能形成.而接受人家思考的成果只能叫学习或模仿.思维达不到创造的水平,那就只能永远跟在人家后头跑.
中学生将来要肩负起把祖国建设成为世界强国的重担,因此必须从小坚持独立思考,将来才有可能从事创造或创造性的劳动.
独立思考在学习中的表现应当是:善于独立地发现问题,独立地分析问题,独立地解决问题,还能独立地检查判断学习结果的正误.
如果能独立地解决人家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虽然对社会没有什么创造性的意义,但这本身却孕育着创造思维的才能,这种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可能促使真正的发明创造的实现.
独立思考在学习中的另一种表现应当是不盲从、不轻信、不依赖,凡事都问个为什么,都经过自己头脑思考明白以后再接受.在自己没有独立想通之前,决不轻易死记死套现成的结果.爱因斯坦的老师海因里希·韦贝尔对爱因斯坦说:“你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小伙子,可是你有一个毛病,就是你什么都不愿让任何人告诉.”在这里海因里希·韦贝尔老师说的“毛病”,正是爱因斯坦可贵的优点——独立思考,正是这个优点,才使得爱因斯坦取得了划时代的发明创造.
不少学生上课时懒于思考,只等着老师讲解,自己抄抄现成的结论;看书时,不善于发现问题,有时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愿意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去解决,而喜欢依赖别人的帮助;做作业时,遇困难就问同学,甚至抄同学的作业成果.这种缺乏独立思考的学习态度,使他们陷入了学习落后的境地.
数学家赵访熊教授说,有些学生学习效率所以不高,主要原因是缺乏思考.古语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我们看书时要养成边看书边思考的习惯,有时用来思考的时间往往比看的时间还要长些.譬如说,书上常常是先有定理,然后再从头推演出来.我们看的时候,就应当倒过来想一想:为了得出定理,先需要解决哪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又需要解决哪个问题?依此类推,步步追根,最后引出证明这个定理的方法,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定理的关键所在.
坚持独立思考,一旦学习上获得了成功,就会进一步增强独立思考的信心,使思维能力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三)要学点思维科学。
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思维形式、规律和方法已经有了一些科学的总结,由于思维的复杂性,这种总结尽管还只是初步的,但它是人类社会极其宝贵的财富.继承下这份财富,就可以使自己的思维早日纳入科学的轨道,这会使中学生的学习发生质的飞跃,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应当学习哪些内容呢?
(1)思维的基本形式。
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讲,应当了解什么是概念,概念是怎么形成的,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指的是什么,怎样区分相近的概念,怎样给概念下定义,概念和语言、符号的关系是什么等等;还应当了解什么叫判断,判断的分类是什么,如何应用等等;还应当了解什么叫推理,什么叫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不同类别的推理之间有什么异同,怎样使推理科学严密等等.
(2)思维的规律。
所谓思维规律指的是思维的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等.此外还有辩证逻辑及辩证逻辑的思维规律,如对立统一思维规律、量变质变思维规律、否定之否定思维规律等.思维规律实质上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应当自觉地掌握它.
(3)思维的方法。
主要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分类、系统化、具体化、归纳、演绎等基本思维方法.
应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知识的运用,往往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思维方法指导着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思维方法在学习中的具体表现.
思维形式、思维规律、思维方法,都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一个人只要在思维着,就离不开一定的思维形式、规律和方法,只是自己没有自觉地意识到而已.因此,学点思维科学是很有必要的.
(四)要研究具体的思维过程。
思维的形式、规律和方法总是在具体的思维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因此,也只有在具体的思维活动中才能把握它,使它成为有血有肉的具体的东西,而不是几条抽象的规律或定义.
研究思维过程的途径有三条:
(1)通过学习科学史来研究前人的思维过程,从中汲取营养,掌握思维的科学。
在我们的课本中,前人寻找真理的曲折的思维过程被略去了,看到的只是通向成功的简捷的思维过程,这对学习思维科学和发展思维能力有不利的一面,因为这不符合科学发展历史的本来面貌.
通过科学史的学习来了解形成科学成果的思维过程,有三点好处:可以学习如何科学地思维,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学习科学家百折不挠地探索和创造的精神.例如,学习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过程,可以充分看到科学的思维方法在研究中的重大作用,也可以学到孟德尔坚持8年搞豌豆杂交实验的顽强精神.当然,由于时间有限,不可能研究课本上涉及的每一项科学成果的历史,但要力求了解科学史上某些重大发现的探索过程,这对学习会有所帮助.
(2)通过上课研究思维的过程。
上课时,要有意识地研究老师或同学的思维过程,具体分析他们的思维方法.
听完课以后,可以回味一下老师是怎么提出问题的,怎么分析问题的,又是怎么解决问题的,复习课时,老师的比较表是怎样设计的,又是怎么把知识整理成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的.总之,认真学习老师在课堂上成功的启发、引导和讲解,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至于上课时同学回答问题,有的论证得头头是道,有的回答得非常简捷,有的解题方法非常高明,有的反驳非常有力……面对这些科学思维的精彩之作,千万不要轻易放过,要认真地回味一下,想想同学在思维过程中的高明之处在什么地方,从中学习思维科学.
(3)回忆自己的思维过程,从中寻找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每个学生每天都在思维着.例如上课思考问题、讨论发言、课后复习、解题、作文、考试答卷、考前复习、做实验等等.但一般学生只满足于完成学习任务,至于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思维形式、规律和方法,往往很少顾及.
有的学生答题简要、清楚、无懈可击,老师表扬一下,给个好成绩也就完了.如果自己不满足这一点,再从思维的方法上分析一下自己的思维过程,也许会意识到这次答题成功的原因在于采用了严密的归纳推理或演绎推理,或是运用了比较的思维方法,经过这样认真地分析,使自己能够更加自觉地运用逻辑知识.
(五)不断丰富知识,提高所掌握知识的质量。
知识和能力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丰富而深刻的知识,无疑会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人们常说,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如果不掌握概念,不掌握原理,那么头脑中就会因为缺少思维所必须的“原材料”而使思维无法进行下去.例如学习物理时,如果不掌握原理、公式、解题的思维活动,就无法进行.试想一个不掌握三角形全等判定公理知识的人,面对有关三角形全等的证明题,怎么能开展思维活动呢?不少学生思维能力低的原因就是基础知识太差.澳大利亚有一位科学家说得好:“科学上成年人思维程度的发展只能达到青年时期所打基础能够支持的高度.”这里说的基础,当然包括基础知识在内.
但是也有这种情况,有的人知道的也不少,记忆力也不差,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却很弱.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头脑中贮存的知识质量太差.所谓太差,一是不理解,二是不系统.因此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就无法“取用”,这必然会影响到思维能力的提高.
(六)要提高语言能力。
当认识到一类事物的本质特性而形成概念时,用什么来确定和表示呢?用词语来表示.而用词语所表达的概念则是“思维的细胞”.词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并表示一定的意思,就成了句子,句子再进一步组成句群、段落和文章.人们就是依靠语言文字将获取的各类知识保存下来.而学生又是依靠语言文字把这些保存下来的知识继承下来的,从而使社会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经验也要依靠语言和文字,并且经常借助它进行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使智力活动成为可能.
语言直接影响到知识的贮存、流传和继承,关系到思想的交流和思维的进行.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上海复旦大学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在上海举行的语文教学研究会上讲话时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的话,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这位著名数学家讲的话很有道理.
当前值得重视的问题是不少中学生轻视语文,忽视语言能力的提高,听说读写水平很低,这阻碍了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审题时看错题目,阅读和听讲效率低,解答问题时表达不清,实验报告表达不准,不能确切表达自己的思想等等.因此,努力提高语言能力不可忽视.
总之,要想积极发展思维能力,从思想上要认识到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从行动上要注意做到:把自己置身于问题之中,坚持独立思考,要学点思维科学,注意研究具体的思维过程,不断丰富知识,提高所掌握知识的质量,以及提高语言能力等等.思想上有了认识就能提高行动的自觉性,行动跟上了,提高思维能力的愿望才有可能变成现实.
研究假设的范文汇总篇五
按照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会计核算基本条件即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四项。这四项会计假设适应传统经济环境,并为会计实践所检验,证实了其公道性。但是,随着因特网的普及和日趋广泛,商务逐渐走进现实生活,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和企业组织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网上企业、网际企业、虚拟企业等新的企业系统。同时也带来了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等新的经济形态,对传统的会计系统产生了重大,会计假设更是首当其冲。
1、会计主体呈现多变和模糊的特点。
会计主体又称为会计实体,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组织实体,这个实体是有形的、相对明确和稳定的,在空间上限定了会计活动的范围,夸大的是会计信息提供对象的特定性和单一性。随着网络技术和机技术的发展,企业之间的联系变得更紧密、便捷,交易决策可以在瞬间完成;企业的分、合也变得更加轻易,尤其是网络公司联合协作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使得传统会计主体假设中夸大的单个的、独立的、稳定的企业实体,不能适用计算机网络上的独立法人企业组成的临时同盟体的新情况,而且也不能再为网络公司会计信息表露的范围和态度提供基本支持。由于网络公司是独立企业按照不同交易事项自由组合成临时经营主体,在完成交易活动后,各成员可以根据需要解散公司或者和其它企业另行组成一个新的网络公司,从而使得会计主体在认定上产生困难。另外网络筒机的随时性、不确定性,使企业的重组、合并、吞并、分立可以在短期内实现频繁变动,从而使得会计主体始终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状态之中,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传统会计主体在这种条件下已失往意义。因此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中对会计主体作出新的界定或对会计主体假设本身进行修正是无法回避的题目。
2、经营的临时和短暂性使得原来的持续经营假设不完全适用。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假定一个企业在可预见的将来会持续经营下往,不会清算或破产,直到实现企业主体的计划和完成受托责任为止,它限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事实上,这一假设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个企业不论其规模大小,它总是一个有限生命的组织,一旦能够证实会计主体已无法履行其所承担的各项义务时,该假设就失往了支持它的事实基础。在网络,会计主体十分灵活,存在的时间是非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网上吞并、收购、破产等活动使得人们很难辨清一个会计主体是否在持续经营,持续经营的静态观受到了动态因素的挑战。如网络时代,竞争愈演愈烈,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破产、清算。另外,持续经营假设在传统会计中,是在一段时间内为考虑财产估价和用度分配等题目而设立的,而网络会计可实时反映财产估价和用度分配题目,况且对于虚拟企业来讲,由于其经营活动的短暂性,使得资产的本钱计价,用度收进的定期配比不切实际。所以原来意义上的持续经营假设已经不再完全适用。
3、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实时呈报模式已具备可行性。
会计分期假设是指可以将企业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连接的较短时段,并将其作为编制财务报告、提供经营成果的时间范围。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主要是通过定期报告形式来核算和报告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反映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找出存在的题目,以利于下一周期的生产经营。但是人为地划分会计期间将不可避免引起会计信息的部分失真,而且定期提供的会计报告所反映的信息具有严重滞后性,从而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求,这是会计分期假设本身固有的缺点。网络时代,高的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使得网络公司的事项或交易可以在瞬间完成,资金可在瞬间划拨。激烈的竞争机制要求决策者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提供及时的、最新的会计信息,会计报告期必须缩短。由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联机实时报告可使信息使用者通过网络随时获得动态的财务报告,而不必等到会计期间结束后才可获得,这就有效避免了会计信息失真和滞后的题目。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将朝着多层次、多元化方面发展,会计分期应以它们的需要为基础,决不能以划一的日历年度为标准。
4、货币化信息存在多方面的局限性。
贷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职员所记录、分类、汇总财务报告时,可以用货币来计量经济信息。货币计量假设本身就存在严重的缺陷。网络环境下,单纯用货币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越来越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诸如在资产负债表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无形资产信息、背景信息、未来信息、企业竞争力等难以用货币计量,但却对使用者决策有重大价值,假如单纯用货币来计量,那么,它们都将不得不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是财务报告之外。近年来,会计报告的使用者十分重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前瞻性,期看会计报告能够提供更多的面向未来的非货币信息,做出公道、有效的决策,从而避免因不慎而招致的决策失误。单纯的货币化信息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二、对假设的重新熟悉和理解。
1、会计主体由尽对实体信息使用现向相对主体信息使用现转变。会计主体假设应由过往的夸大单个尽对实体信息使用观,转向的相对主体信息使用现,使其成为一个开放性的主体假设。只要是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相互协作的联合体,都可将其视为会计主体。这一定义是将经济利益的高度同一性作为衡量和判定会计主体的标准。它包含两层含义:1.不与外界发生同盟关系而独立运作的,即不存在控制与被控制,或按照一定的协议而相互协作的企业,由于其内部存在明显的经济利益,可直接看作会计主体;2.对于存在着共同的经济处益而适宜协作的企业同盟体,也应将其看作一个会计主体。
2、引进即时经营假设和暂时性子假设。
由于持续经营假设面临网络经济的和挑战,假如仍然沿用这种假设,终极得到的财务报告不可避免地含有人为估计和判定的成分,由此得到的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以及财务变动情况的会计信息,只是外企业整个经营过程中某一个阶段的综合反映与,具有一定的暂时性和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将持续经营假设改为即时经营假设,也就是说,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在其存续期为条件,否则应进行清算会计。同时引进暂时性子假设。由于在存续期中,企业的经营活动存在很多未知和不确定,当前得到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只是一种暂时性结果。一方面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会熟悉到,当前得到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暂时性,就会留意到会计信息所反映和客观事实不可能完全一致的特点,并适当做出分析和调整。另一方面,假如企业仍然持续经营,可以以为当时的暂时性信息仅供前期的短期决策,在后一期得到的结果,可以借助网络和机技术,并结合当时的市场情况与前期对比,进行在线平衡核算。如资产进行重置本钱、重新摊销等。在这种假设和于假设下,企业无论何时得到的财务状况,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都是具有参考价值,同时对决策有很大帮助。
3、建立自动分期假设。
尽管会计分期受到网络和实时报告的影响,但是由于会计目标的更加具体和不同需求者的特殊需要及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需要在即时经营假设的支持下,改会计分期假设为自动分期假设,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信息使用者不同时间(包括年、季、月、日,甚至小时)的信息需求,同时也可以借助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核算出最新、最正确的贴目。
4、改进计量手段,增加非货币化的信息。
会计计量手段不应仅局限于将资金流与信息流合二为一的、抽象化的、观念上的货币,而应实现计量手段多元化。我们不能由于货币计量手段单一性的便利而丧失信息的完整性和有用性,从而偏离会计的最初目的。由于货币只能反映能予以计价和量化的事项,但是企业中还存在大量不能量化揭示的事项,如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企业的经营理念为员工和的认可程度、治理职员思想素质及经营技能的高低等,这些事项对企业的经营成败都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都应想法予以反映。因此,在会计报告中应该对非财务信息加强计量,以此进步会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和相关性。
研究假设的范文汇总篇六
(3)作为工业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的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下降;
(4)企业组成以高智力的科技含量为主。
由于知识经济具有与工业经济不同的特点,作为企业决策支持体系的管理会计也同样面临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工业经济时代,传统的管理会计注重本企业的决策、计划及执行,只对本企业的成本管理、责任会计、决策方法负责,而知识经济时代,光从本企业入手,已经满足不了企业在国际、国内大市场环境下竞争的信息需要。企业要面向世界,为之服务的管理会计也必须放宽视野,为企业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2)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投资取向以智力投资为主,企业要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在人才开发、科研技术开发及新产品研制等方面下功夫,以确保长期的竞争优势。
(3)知识经济时代使得企业更加注重自身价值,因此对企业价值的衡量与管理也是摆在管理会计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4)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产以无形资产为主体,因此在资产计量方法上要加以改进;制造业比重的下降要求成本计算方法、成本管理方法也随之改进。
(5)企业经营成果不仅表现在利润上,更表现在企业价值的增加上,如何反映利润的分配和价值的增值也是企业面临的新问题。
(6)管理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进一步提高。现有知识已满足不了知识经济需要,管理决策者必须能够跟上时代的需要,才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活力。
(一)观念上的创新。
首先是市场观念要创新。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是相对稳定的,产品生产表现为大批量、标准化,市场需求变化周期较长,个性化特征较少,竞争主要体现在市场占有率高低方面。与此相适应,传统管理会计把目光聚集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协作上,注重通过控制产品生产成本来完成管理会计的目标,并以产品成本作为定价的基本依据。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由于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从而导致生产组织由传统的“大量生产”向“顾客化生产”的历史性大转变;同时,当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使生产高度电脑化和自动化,形成生产上的“弹性制造系统”。因此,企业在市场观念上必须创新,密切注视市场导向,加强研究市场动态,根据市场要求的变动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其次是企业整体观念要创新。为适应当代瞬息万变的客观经济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具有整体优势作为基础和条件。企业管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解成不同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从总体上来说目标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发生矛盾,这就要求必须把企业管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只有整体的目标才是系统的最高目标,只有整体最佳,才是最优的管理对策。管理会计必须根据上述要求,树立整体观念,从整体上去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管理活动。为此管理会计的控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结果的分析,而要通过对过程的控制将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和企业整体目标相联系,为寻求企业整体的竞争优势服务。再次企业价值观念要创新。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是知识管理,与传统企业管理一般只重视规章制度不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知识管理是强调以企业文化建设为重点的“软”管理。而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它通过企业精神、经营方针、企业信条等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精神,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来熏陶全体员工。企业文化的确立和创造,必然对管理会计控制系统设计带来影响,促使管理会计的系统设计更多地考虑到人的因素,以适应战略管理所需要的文化氛围,有效地实现其过程控制。
(二)成本管理要创新。
新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要求我们转移成本管理重心、拓展成本控制视角。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产品的价值将更多地取决于产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和知识,这些信息有技术上的,也有市场方面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以及对市场的掌握在企业增值中占较大的部分,生产制造则占增值中相对较少的部分。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相对其开发和市场调研支出显得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成本管理的重心应当逐渐从生产制造成本转移到产品研制开发成本方面,由成本控制转移到成本计划。因此,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需要,一方面,在管理会计中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必须作革命性变革——以“产品”为中心的成本计算将被“作业”为中心的成本计算所代替。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使相关的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从战略意义上考虑,管理会计可以包含以下成本管理内容:
(1)通过适度的投资规模来降低成本。
(2)通过加强适时生产系统与存货管理降低成本。
(3)通过合理劳动力投入来降低企业成本。
(4)通过目标成本计算与成本企划降低成本。
(5)通过合理的研究开发,按照所得大于所费的原则降低企业总体成本。
(三)人力管理的创新。
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和使用人力资本将成为企业管理中首先考虑的问题。与此相联系,管理会计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与控制的过程中,必须将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对人的管理结合起来。具体做到:
(1)进行人的行为研究,采用有效的激励方式和业绩考核方案,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行为积极性,使人在开始行动之前,就有积极的行为意识,在行为过程中能做到有意识的自觉控制。
(2)对人力资源价值及成本的确定。为了实施具体的人力管理,有必要将人力资源价值的成本量化,因为量化后的人力资源数据有助于各项管理措施的操作。
(3)进行人力资源的投资分析。人力资源同物力资源一样,能够在未来为企业获得一定的收益,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但是若不进行科学的可行性分析,也会出现投资失误,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此外,对人力资源投资的分析与评价,还有助于企业在总资本预算中充分考虑到人的因素,使企业资金的分配更为有效,克服以往管理者盲目追求短期利益而不重视人力资源投资的短期行为。
(四)决策分析与评价体系要创新。
管理的重心在决策。从决策分析方面来看,传统管理会计在进行决策分析时注重把模型运用和结果计算放在首位,而忽视模型运用的前提分析和结果计算的取数过程,以致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应该说,与结果计算相比,取数分析过程更为重要。在经济行为分析中,作为计算依据的取数是否正确,决定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实际中,对取得的数据要进行确定性、可靠性评价,进而确定所取数据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对模型中运用的数据,凡存在不确定性的因素,应提出控制措施。确实找不到控制措施的,必须对取数进行风险测定,并调整取数的大小。
从决策评价标准方面来看,目前管理会计所采用的决策评价标准主要是利润最大化和现金净流量最大。这些利润、成本和现金标准只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从企业管理目标来看,上述决策标准已经有些过时,至少说很不全面。实践证明,单一的决策价值标准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教训,何况企业管理已从管理的单项研究发展到管理系统全面考察、从满足于内部分析进展到注重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变化的综合研究。现实的管理会计决策离不开利润、成本、现金等标准,但还要综合考虑其他各种难以或无法计量的因素。比如,在知识经济中,投资方案的评价应侧重以是否能给企业带来人力资源的积累及各项技术的提高为标准,而不能仅仅注重短期可以节约资金等等。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在知识经济时代,每一个企业都将面临新的生存环境,如何在新的环境下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会计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李苹莉.战略管理会计发展与挑战[j].会计研究,1999,(1).。
[2]郭晓君,等.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4]许亚湖.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j].财会月刊,2004,(12).。
文档为doc格式。
研究假设的范文汇总篇七
本文结合笔者单位的情况,对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的定义及关系进行研究,找出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在行政事业单位发展中的意义,并提出了自己的浅见。
一、财务会计的定义。
全面系统地审核和监督企业已完成的资金运转,将企业财务的状况和盈利的能力之类的经济信息提供给外部和企业有经济方面的利害关系的债权者、投资者与政府的有关部门的经济管理的活动被称为财务会计。
反映经济活动的情况、控制与监督费用的开支是财务会计最基本的职能,基于商品生产下的价值运动是会计的对象,加强经济的管理以及提高经济的效益是会计的任务。它是企业的一项日常的重要工作,主要是通过会计程序,想有关的部门和人员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对企业或者是行政事业单位提高经济效益与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内部审计的定义。
索耶曾对内部审计进行定义:“对组织中的各类业务与控制实行独立的评价,确定是否要遵循公认的程序与方针,是否满足相关的规定与标准,是否有效及经济地使用资源,是否实现了组织的目标”。现阶段,业内普遍的定义是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或者人员,评审公司的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经济活动的效果和效率以及财务信息的完整性与真实性的活动就是内部审计,其目的是促进内部的控制和管理,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建立健全成本的控制体系。
在不同的单位里,内部审计的内容各有不同,在行政事业单位里,主要是对预算和专项经费实行监控,其中,执行预算的监控是指根据系统设定的财务数据与预算项目,实现相关财务系统的对比分析与穿透式的查询,找出产生差异的缘由,且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实行预警的`定义;专项经费的监控主要是设定专项的经费来源的总额与分项的金额、支出总额与分项的金额,并在此基础上检查专项的经费来源和支出的情况,以及检查是否有超支的现象和支出是否串户及核算不规范的现象。
三、财务会计与内部审计之间的关系。
从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共同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的职能来看,二者之间有着一定的共性,但还有侧重点,它们都能起到监督的作用,不过财务会计重在事中的监督,而内部审计主要是在事后及事前监督;从任务方面来看,二者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他们都是为了预防与防止违法违纪的行为发生以及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的控制制度、强化内部管理等;从对象方面来看,二者基本上是相似的,内部审计包括财务的审计、内控的审计、专项的审计、合同的审计、责任的审计以及项目概预算与预算的审计。审计的监督是独立的,而会计的监督还存在着局限性。
四、财务会计与内部审计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意义。
作为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工作,财务会计要对事业单位里发生的一些交易以及一些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记录、计量与报告等程序的加工,借助财务报表的形式向外提供经济信息,提高单位的透明度。财务会计利用对单位内部的经济活动的事中监督和参与财务管理的决策,完成对单位内部的经济责任履行的考核工作,从而加强内部管理的力度。
内部审计在单位中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内部审计的部门或者机构和审计人员非常熟悉单位内部的业务和流程,且能随时到单位的内部了解相关的情况,这样就有助于发现单位的经济活动中的风险,从而提出风险控制制度的改善策略。
另外,它还能参与到单位的经济活动中,从内部控制的制度上识别风险和防范风险,并进行针对性的加强风险管理;从另一方面来说,内部审计能在监督的过程中,发现和纠正经济活动中的问题,监督职工们执行相关的规定和制度,监督财务会计部门客观地进行会计核算,且及时地对外披露准确的会计信息,以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提供保证,避免发生会计的舞弊行为。另外,随着内部审计的角色转换,即从以差错防弊监督转化为服务性监督,由合法的、真实性审计转化为将内部控制当成管理中心的审计,将审计的着力点按情况分在事前、事后及事中,进一步实现财务管理的透明性。
财务会计与内部审计的工作在单位中都是举足轻重,但不能互相替代的。在实际的工作中,内部审计常常会受到轻视,其机构也不健全,监督的职责不能很好地履行。而且有些单位对于内部审计的认识比较浅,仅凭会计的职能来完成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这样就很容易导致财务工作失效,缺乏有力的说服作用。因此,为了让单位健康有序地发展,就必须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机构,并充分发挥建起监督作用、风险防范作用,为完善内部的控制体系出力。
如果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的工作能够统一起来,为财务监督和内部控制提供有力的管理制度,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单位面临的经济风险降低,促进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束语。
参考文献:
[1]于世伟.浅谈财务会计与内部审计[j].活力,2011,(10):74。
研究假设的范文汇总篇八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过程逐渐复杂,生成规模不断扩大,会计管理日益加强,会计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特殊的、专门委任的当事人的独立的职能。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它属于管理范畴。会计对象是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会计对经济活动管理、反映的具体化,它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存在各种问题,需要我们努力加强。
关键词。
会计职能、分离、经济管理、具体化、各种问题、加强。
一、会计的基本职能。
(一)会计核算职能。
1、定义。
对会计核算工作的抽象反映就是会计核算职能,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单位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进行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的记录、计算和报告。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是会计核算的显著特征。会计就是要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去记账、算账和报账,以便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地反映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
2、对象。
会计核算的内容是会计对象,具体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经济业务,1985年颁布的《会计法》和修订后的《会计法》将其归纳为七类。它包括:(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如企业的销货款、购货款和其他款项的收付,股票、公司债券和其他票据的收付等;(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如材料的购进与领用,产成品的入库与发出,固定资产的增加与减少;(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如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其他应收、应付款的发生和结算;(4)资本、基金的增减,如企业实收资本和盈余公积的增加和减少;(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如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支出,管理费用和产品成本的计算;(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如企业的销售收入大于业务成本、销售税金及附加,表现为盈利,要按规定进行分配,反之即为亏损,要按规定进行弥补;(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3、要求。
会计核算要求做到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和比较。(1)真实。真实性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第一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只有会计核算记录的数字和情况是真实的,才能保证记账、算账、报账是真实的,会计资料才是有用的。真实是会计的.生命。会计核算的过程应当如实再现经济活动的全貌。(2)准确。要求对会计事项的处理是合理、合法的,有关数字的计算是正确的。(3)完整。要求对企业、事业等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活动的各方面或全过程都得到全面的记录、计算和报告,不得有所遗漏。只有会计核算完整,才能为领导、有关单位和群众提供全面、正确的资料,才能为领导做出经营决策,有关单位制定政策、计划,群众参与和监督经营活动,提供有效的依据。
(二)会计监督职能。
1、定义。
会计监督职能是会计监督工作应发挥的作用,或它应有的功能。会计监督的主体是企业、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会计监督的对象是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会计监督的内容主要表现在:(1)监督经济业务的真实性。监督企业、事业等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否真实,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弄虚作假,严重违法的原始凭证,在不予受理的同时,应当予以扣留,并及时向领导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追求当事人的责任。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要求经办人员更正、补充。发现账簿记录与实物不符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2)监督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就是要监督企业、单位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凡符合有关规定的,会计人员予以办理。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违法的收支,应当制止和纠正;制止和纠正无效的,应向单位领导人提出书面意见,要求处理;对严重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的违法收支,应当向主管单位或者财政、审计、税务机关报告,以便处理。(3)监督公共财产的完整性。企业、事业等单位的公共财产,包括其各项资产。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要监督公共财产是否得到很好的保管或正确的记录,账实是否相符。发现公共财产短缺或损毁,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2、过程。
会计监督按照与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可分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事前监督指在经济业务发生之前,即审核其是否符合有关政策、法令和制度的要求,对于违法的经济活动,要坚决加以限制和制止。只有限制非法活动,才能鼓励正当经营;限制滥用、浪费,才能增产节约,增收节支。事前监督可收防患未然之效,使会计监督处于主动地位。事中、事后的会计监督是对会计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情况及有关资料加以检查和分析。通过检查和分析可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对已发现的问题,要拿出整改意见,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调整经济活动,实现规定要求的预期目标。
3、要求。
在明确会计监督的内容和过程之后,若把会计监督放置到目前的经济环境之中,审视其质量,就会发现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1)会计监督的主体应当扩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七十三条规定:“各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的经营活动进行会计监督。”现在,在会计核算中伪造、变造会计凭证,建立账外账的现象屡有发生,多数是由单位的会计或受指使、或自己所为形成的。让造假者自身去查假、打假,其结果不难想象。应当看到,我国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好的,他们分布在不同行业的不同单位,是会计监督的主力军。但会计主管部门不应袖手旁观,不能仅仅充当制度的制定者和宣传者,应当介入到会计监督之中,弥补单位会计人员自身监督的不足。(2)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现在,会计委派制的实施,新的会计制度的实行,对客观因素造成的会计信息不实发挥了抑制作用。但人为因素造成的会计信息不实,只能靠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来约束。如出于种种目的歪曲企业、单位的财务状况,随意操纵收入、费用的确认标准。或随意改变利润的计算和分配办法,以达到夸大经营者业绩或粉饰公司业绩的目的,其结果必然损害国家和投资者的利益。20修订后的《会计法》,虽加大了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人员和单位负责人的处罚力度,但实际效果并不十分明显。虚假会计信息的根本治理,靠会计人员娴熟的业务技术和职业道德在日常核算中的自觉恪守。新闻宣传部门要披露打击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现实案例,弘扬遵守政策、认真负责的会计人员的先进典型,为会计人员营造一种守法、护法、执法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
二、会计基本职能的重要作用。
(一)、充分发挥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实现资金效益最佳化。会计运用经济手段对企事业单位等经济活动过程中资金运动及其结果进行核算和监督,并不断向有关部门、单位领导提供信息资料。掌握收支进度,发现问题,及时反映,查明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为单位增收节支,不断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做出努力。企业的财务管理是否得力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要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资金效益最佳化,就必须加强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只有这样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充分发挥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保护财产安全与完整。社会主义财产是企业、单位进行经营活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和条件,管好、用好各种物资,制止铺张浪费、揭露和打击破坏国家财产的犯罪活动是职能的又一重要方面。就某一个经济单位来讲,会计利用它的专门核算方法对各种物资的收发、货币资金的收支等在有关账册和会计资料上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记录反映。以便随时查明资金,物资的增、减、余的变化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例如,各单位会计人员定期所做的财产清查、清库,核对账账之间、账实之间是否符合等一系列的账务处理,就有利于发现问题,堵塞漏洞,使货币资金不致短缺,各种财产物资不致损毁、浪费和丢失。特别是在市场经济风云变幻的形势下,财经人员更应该洞察秋毫,维护财经纪律,做好资金结算及财务的清查,善于理财,当好管家,履行职责,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这也正是在新形势下,会计工作的又一神圣职责与义务。
三、会计核算和监督职能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主体界限不清。
中小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远不如大企业那么明显,尤其是民营企业,投资者就是经营者,企业财产与个人家庭财产经常发生相互占用的情况,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困难。
(二)、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首先,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不符合会计规范。在企业会计机构设置上,有的独资小企业干脆不设置会计机构,有的企业即使设置会计机构,一般也是层次不清、分工不太明确。在会计人员任用上,小企业最常见的做法是任用自己的亲属当出纳,外聘“高手”做兼职会计。有的企业管理者也愿意聘请能力强的会计人员,但由于其发展前景使得对优秀会计人员的吸引力远不如大企业。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及规范考核的问题也很多,会计无证上岗现象严重,会计主管不具备专业技术资格的现象不胜枚举;其次,建账不规范或不依法建账,会计核算常有违规操作。不依法定规范建账,有些企业根本不设账,即使设账也是账目混乱。
(三)、内部会计监督机制不完善。
会计人员作为单位“内部人”与单位利益具有一致性,对单位会计业务进行全面监督,不可避免地要触及到个人的利益。如果会计人员坚持原则制止企业经营者违法违规行为,可能会遭到领导的刁难,甚至打击报复,导致内部监督弱化和缺失。
四、加强会计核算和监督职能的途径。
(一)、正确贯彻执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财会制度。
经济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任务而制定的行动指南,是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的具体化,是指导财会工作和经济工作的法则和依据。我们必须正确理解执行这些经济方针政策,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指导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我国颁布的《企业财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对原来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主要目的是要建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强化内部管理为中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财务管理体制和核算模式,这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我国经济体制的一项根本变革。这些经济政策和新的会计制度都是企业财务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对此财会人员应全面理解,深刻领会,坚持执行。
(二)、规范财务管理,加强财务审核监督,不断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工作。
通过集中核算对单位财务严把审核关,切实履行财政监督职能,为政府当好家、理好财。对单位的每笔经济业务均按权限规定实行层层审核把关,防止单位挤占、挪用、滥列乱支等违规违纪问题。
(三)、积极参与和组织财务决策。
财务决策主要是制定和选择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方案,它是企业财务活动的主要内容,也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筹备资金决策、资金投向何种生产经营决策、技术改造决策、成本核算决策、利润分配决策以及财务计划编审和会计核算方案指定等决策。企业这些重大的决策,有涉及财务管理和会计制度的,有涉及各方利益测关系的,有涉及企业战略决策和管理决策的,作为企业的财务人员,应积极主动地参与这些决策,发挥会计管理的作用,运用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和预测,及时正确地为领导提供决策要求的依据,促使企业的重大决策不偏离国家的经济政策和财经纪律,从而保证企业的决策得以实现。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现代化,会计的职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一些新的职能不断出现。一般认为,除了会计核算监督两个基本职能之外,还有分析经济情况、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等各种职能控制。虽然,在目前会计的管理职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但是,从会计发展的长远趋势来看,会计的管理职能作为会计的首要职能必然会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
参考文献。
[1]李定清,会计基本职能探析[j],财会月刊,04)。
[2]秦瑞荣,对会计基本职能的再认识[j],广西审计,,(01)。
[3]肖振西.再论会计基本职能[j].经济师,,(09).
[4]尤锦华.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基本职能[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03)。
[5]于崇玲,邹小华.浅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j]..21。
[6]瑞荣,对会计基本职能的再认识[j],广西审计,1996,(01)。
[7]云展云舒.财会周刊[j].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8]颜秀文.浅论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规范[j].经济研究导刊,2008.13.
研究假设的范文汇总篇九
新中国的会计研究一直处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巨大变迁中。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加深,我国的会计研究在国内外广大会计学者的大力推进下,在理论研究及其对实践的指导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本文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会计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了回顾与综述。
自新中国成立起,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一直处于巨大的变迁过程中。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总体是在曲折中发展,在迂回中前进。改革开放后,会计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本文通过总结及梳理对建国以来的会计理论研究内容择其主要方面加以综述。
建国初期,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深受前苏联会计模式的影响,认为会计具有阶级性。中国会计界对会计对象进行了讨论,并修改会计对象定义为“在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中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以及社会主义财产”,同时还被广泛接受的一个新观点是:“会计的对象是在企业和其他单位中的资金运动”。这次讨论激发会计学界纷纷编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材,促进了会计原理一类著作的繁荣。
此间,我国会计理论界研究成果的代表著作是1962年由财政部组织编写的《会计原理》,它修正了会计对象的`定义,强调如实反映和加强监督的会计基本任务,并把会计分为会计核算、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三个组成部分以及实事求是地说明会计的性质,即会计具有两重性。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繁荣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里,我国通过解放思想,从具体国情和实践出发,开创了会计研究繁荣发展的新篇章。期间,会计研究的重心基本上是从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认识,到实证检验以及制度环境影响的一个过程,体现出与国际会计研究趋同的特征。
(一)会计基本问题研究。
首先,对会计本质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个是由杨纪琬、阎达五提出的“管理活动论”,他们认为,会计是人们从事管理的一种活动。另一个是从国外引进并有所发展的“信息系统论”,它主张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是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并对决策起支持作用。在国内最早支持这一理论观点的是余绪缨和葛家澍教授。两种理论观点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会计信息作用的侧重点上。从会计信息有用性视角,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的观点是一致的,至少并不相悖。
其次,除了反映(核算)和监督这两项会计基本职能外,会计学界对其他职能的认识很不一致。不管怎样,会计的最基本职能是反映经济真实。企业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具备一定的质量特征或要求,信息质量越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就越强。
最后,引进并开展了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研究。用会计准则来规范,以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财务报告为信息传递手段的财务会计,是资本市场发展的产物。“管理会计”教材于80年代初出版(余绪缨),此后,学者们进一步致力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深入研究。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及其理论的研究是从基本准则开始,再到具体准则。制定准则在我国是会计改革中的新事物,所以首先着重研究国际经验,分析国际会计惯例,然后开展对准则的完善与发展的研究。同时,先是较多地研究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特别是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若干基本概念以及假设、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报表的要素、要素在报表中的确认与计量学等的探讨,继而联系到我国已制定和将要制定的会计准则,研究一系列现实问题。
(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研究。
我国会计学界对会计理论的研究基本上是围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的主题而展开。同时,开展了会计新兴学科和新会计领域的探索,如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会计核算规范体系、成本会计等。经验―实证研究方法的兴起是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中带有改革和创新意义的一件大事,实证法对我国会计研究的运用起了很好的示范促进作用。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起步较晚,但应当大力倡导。当然,在会计理论研究中,还需将实证法和规范法相结合去分析问题。
三、结论与展望。
建国六十多年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总体是在迂回中前进的。改革开放后,中国会计学会的成立,引进国际先进的会计理论与方法,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以及会计教育制度改革和会计专业期刊的发展推动了我国会计的发展。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空前繁荣,取得的丰硕研究成果令人瞩目,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日益凸显。
未来中国会计研究可在以下方面寻求更大的突破与创新:1.加强基于中国制度背景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研究;2.将我国的会计问题国际化;3.开展中国会计问题的创新性学术研究;4.深化会计改革。这必将为会计理论的进一步繁荣开辟无限广阔的道路。
研究假设的范文汇总篇十
在计算教学中,我们既要从幼儿的实际水平出发,又要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在操作具体材料的过程中进行探讨,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达到在头脑中构建数学知识的目的。抓住幼儿不正确的思维进行辨析,启发幼儿正确的思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途径,但有些教师却常常忽略这点。下面,我就平时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上,着力讲清概念。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直观的教具,由浅入深地讲解概念,使幼儿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我在大班听了一堂“求两差数”的计算课。上课开始,教师先出示一张画有7只蹲着的青蛙的图片,然后出示一张画有5只跳起的青蛙的图片,问幼儿:“蹲着的青蛙多,还是跳起的青蛙多?”幼儿回答:“蹲着的青蛙多。”教师又问:“蹲着的青蛙比跳起的青蛙多几只。”幼儿回答:“蹲着的青蛙比跳起的青蛙多两只。”教师问:“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的?”幼儿回答:“用加法算的。”这时,幼儿出现了不正确的思维,错把“多”理解为“加”。
通常,在计算教学中,教师总是先教加法。幼儿就很容易把加法与增加这个词联系起来认识,继而认为“多”就是“增加”,所以把这类应用题回答成用“加法”运算,这是幼儿在学习“求两数差”中的“负迁移”。
如何克服学习中的负迁移是孩子思维发展的关键。方才幼儿回答用加法运算,不妨让他列出算式5+2=7,然后让幼儿回答算式中每个数字各代表的意思,让孩子自己发现算式中的错误。如果幼儿回答不出,教师可再启发:“除用加法外,还有什么办法可使两张图里的青蛙一样多?”这样,幼儿回答问题就简单得多了。
二、教会幼儿正确思维,要有教师正确引导。
幼儿正确思维的形成,要靠教师的引导,特别是幼儿出现错误思维时进行正确的引导。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说:“只要幼儿的思维是前逻辑的,它就总是不可逆的。当他完成一个任务而搞错的时候,他还知道如何回到它原来的起点去。”所以,在幼儿出现错误思维时,教师应及时予以引导,防止幼儿一错再错。
在教小朋友认识数6后,一位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时黑板上有5只贴绒小白兔,6只贴绒小鸭子):“白兔多,还是小鸭子多?”幼儿回答:“小鸭子多。”老师又问:“有什么办法可使小白兔和小鸭子一样多。”一幼儿答:“再添上一只小白兔。”老师再问:“还有什么办法。”又一幼儿回答:“去掉一只小鸭子。”这种在两数中找平衡的提问,不仅加深了幼儿对数6的'认识,而且把5添上1是6,6去掉1是5的简单加减思维植入了幼儿心中。
三、动手操作寓于游戏活动中。
操作活动在幼儿的数学教学中已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游戏可幼儿学习的兴趣。教师在组织幼儿动手操作的游戏活动中要做到精讲多练,让幼儿有充分的练习机会。如在玩送信游戏时,教师可在每个信封上写上一道10以内的减法题,再设置10个“信箱”,分别标上1――10的号码。做游戏时,发给幼儿每人一个信封,让幼儿按信封上的算式的得数把信封送到相应号码的“信箱”里。在幼儿计算教学中,教师采用适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游戏,一方面是对幼儿智力水平的考核,另一方面是对幼儿进行各种思维能力的训练。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毕业拿走档案申请书(优秀9篇)
- 最新解除维保协议书(模板14篇)
- 围棋社申请书范文汇总(精选8篇)
- 2023年亲属政审证明范文通用(汇总18篇)
- 最新深圳一模范文(实用18篇)
- 摩托车协议书文本通用(优秀14篇)
- 最新水资源退税申请书(优质15篇)
- 最新剧本策划范文(通用11篇)
- 请示招生范文汇总 招生的请示(八篇)
- 北京军转申论范文汇总 军转干申论范文(四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