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战役心得体会实用 对山西的心得体会(五篇)
- 上传日期:2023-01-08 04:46:58 |
- ZTFB |
- 11页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主题山西战役心得体会实用一
建筑群分内城、外城两部分,有院落16座,房屋640间,总面积36580平方米。内城始建于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有大型院落八座,为明代建筑风格。尤其是七层百尺河山楼及附属建筑107间藏兵洞,是明代建筑中的珍品,也显示出古老古堡风格。
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建有前堂后寝、左右内府、书院、花园、闺楼、管家院、望河亭等,布局讲究、雕刻精美。康熙御赐的“午亭山村”匾额及对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至今保存完好。
整个皇城相府的建筑特征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古朴庄严、浑厚坚固。在河山楼内还有井、碾、磨,并有暗道直通城外,聚甲藏弩、护城保庄、抵御外侵。
皇城相府的礼制建筑,也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丰厚而值得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外城城门外有高达8米的御书楼,康熙帝御赐的“午亭山村”石刻匾额及对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至今保存完好。 外城内有大小石牌坊两座,铭刻着“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之功德。同时,保存完整的康熙帝在陈廷敬病重期间和病故后亲赐的御碑,表达了康熙对陈庭敬的敬重,是对陈廷敬生荣死贵的最好记录。这里,御碑之多、御书之富、保留之完整,为国内少见。
专家介绍,整座建筑反映了明末社会状态及清初政治面貌和宗教信仰,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陈家从陈廷敬的祖父起兴盛五代,败落后,故居陆续住进了1000多户村民。自1998年5月以来,当地政府将村民迁出,并筹资20__万元对建筑群进行了修缮。同时,有关部门根据史书记载恢复了一些已经坍塌毁坏的建筑,并对环境进行了整治。皇城村已先后成功地举办了“名相陈廷敬暨皇城古建学研讨会”、“皇城相府首届文化艺术旅游节”。
皇城相府不仅游客、考古学者云集,还被一些影视剧组看中。在这里开拍了《我认识的鬼子兵》和《康熙帝国》两部电视剧。
主题山西战役心得体会实用二
绵山的景观很多,又有白云庵、光岩寺、云中寺、地藏殿、氏姑庙、龙王庙、柏龙、说法台、棋盘石、五龙墓、舍身崖等。还有直径1米的铁锅水,水从崖壁流入,满而不溢,掬而饮之,味甚甘甜,叫做“一锅泉”。泉之南有一“之”字形石级,行500米,即达沟底深谷,又有“石洞水”与周围的青山怪石、奇树山花相映成趣,使人赏心悦目。
绵山,山古水活,古迹众多,又有大量的古老传说,以其鲜明的个性跻身于我国名山之列。今日绵山,正在恢复其原来的魅力。“万壑千崖增秀丽,往来人在画图中”,定会给游人留下永恒的记忆。
绵山为黄土质山地草原甸土,主要植被为天然林和天然草地。山顶以白羊草、苔草、兰花棘豆、铁杆蒿、阿尔泰紫花和部分灌木黄刺梅、醋柳等为主,组成茂密的草原植被。山坡为黄土质山地棕壤,自然植被为繁茂的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有黄榆桦、柞、山柏、侧柏、油桦、白皮松、黄榆、鹅耳枥、山杨等。灌木有荆条、黄刺梅等。果木林有猕猴桃、山梨、山葡萄、山杏、山桃、山楂、毛樱桃、酸枣、野核桃等。中药材非常丰富,有灵芝、猪苓、党参、黄芪、五灵脂、血见愁等200余种。地表覆盖率在90%以上。
绵山风景区绵山属温暖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日照充足,夏季雨量较多,秋季凉爽宜人,冬季多有瑞雪。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5.1℃;六、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为24℃。年平均气温为10℃--9℃。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温度递减1度左右。阳坡凹处温度相对要高。年降水量在656.2--621.1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0%。全年多西南风,风速平均为2.2米/秒。四月份风多较大,八月份风少而小。四季景色各异,皆宜游览,尤宜冬日雪霁。
相传春秋之时,晋国贵族介子推,跟随晋公子重尔逃亡十余年,曾在饥饿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重尔吃。晋文公还国为君后,介子推携母亲到绵山隐居,晋文公派人寻找,为逼迫介子推出山,采取放火烧山的办法,却把介子推和他母亲烧死了。文公得知,悲愤交加,命将绵山改为介山,把阳县改为介休县。又将“环绵山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以示怀念。并于清明节前一天,即介子推被焚的日子,不许烧火,家家户户只能吃冷饭,谓之“寒食节”。
绵山早在春秋时候便有了道家的活动。因介子推而被封为介山;介子推作为道家思想的先驱之一,身体力行着道家清净无为、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朴素思想。在西汉刘向所著的《列仙传》中,介子推已被尊奉为道家神灵。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石桐水,即绵水,出介休县之绵山,流经石桐寺西。石桐寺即介子推之祠。后人们到绵山寻幽探古,访贤求道,凭吊先哲,更使绵山道家的活动日益兴盛。20__年,绵山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清明寒食文化之乡”。
绵山,亦名绵上,后因春秋五霸之晋文公名臣介子推(介之推)携母隐居被焚又称介山。它地处汾河之阴,距介休市区20公里,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对高度1000米以上,是太岳山(霍山)向北延伸的一条支脉。山光水色、文物胜迹、佛寺神庙、革命遗址集于一体,是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中国清明节(寒食节)发源地,中国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馆。
绵山自然景色极其优美,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它早在北魏之时就有寺庙建筑,唐初时已具有相当规模的佛教禅林!
20__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国外,在最困难的时候,随臣介子推“割股奉君”。19年后,重耳返国为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赏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认为自己顺应天命辅君复国,不愿再同那些邀功争赏之人同朝为伍,便携老母隐居到介休绵山之中。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便亲自来到绵山寻而无果。文公无奈,下令一面放火烧山,本想把他逼出来,但是,奸臣却故意陷害,四面烧山,直到大火熄灭,才发现介子推母子相拥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悼念介子推,文公下诏,在介子推忌日,禁烟寒食。
以寒食寄托哀思,是为了怕引火再烧了绵山。这大概和五月端午屈原死难日乘龙舟往汨罗江丢粽子一样,一来是为了纪念屈原,二来也怕鱼类再糟蹋屈原的躯体。这是人民群众怀念他们所热爱的历史人物的最好方法。同一时期的两位贤哲,一南一北,双星辉映;一水一火,赴义成仁;一江一山,永载史册。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时期寒食节已经成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寒食节本来是清明节的前一天,但发展到唐代后期,逐渐演变为一个节日。寒食节历经两千多年,最终发展为四海同祭,生者展孝,祖先享食的盛大节日。
主题山西战役心得体会实用三
乔家大院位于祁县乔家堡村正中。这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从高空俯视院落布局,很似一个象征大吉大利的双“喜”字。整个大院占地8724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分六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形如城堡,三面临街,四周全是封闭式砖墙,高三丈有余,上边有掩身女儿墙和了望探口,既安全牢固,又显得威严气派。其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充分体现了我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确实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专家学者恰如其分地赞美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难怪有人参观后感慨地说:“皇家有故宫,民宅着乔家。”
进入乔家院大门是一条长80米笔直的石铺甬道,把六个大院分为南北两排,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坡。西尽头处是乔家祠堂,与大门遥相对应。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阁六座。各院房顶上有走道相通,用于巡更护院。纵观全院,从外面看,威严高大,整齐端庄;进院里看,富丽堂皇,井然有序,显示了我国北方封建大家庭的居住格调。整个大院,布局严谨,建筑考究,规范而有变化,不但有整体美感,而且在局部建筑上各有特色,即使是房顶上的140余个烟囱也都各有特异。全院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堆金立粉,完全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确实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大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以后有两次扩建,一次增修。第一次扩建约在清同治年间,由乔致庸主持,第二次扩建为光绪中、晚期,由乔景仪、乔最俨经手;最后一次增修是在民国十年后,由乔映霞、乔映奎分别完成。从始建到最后建成现在的格局,中间经过近两个世纪。虽然时间跨度很大,但后来的扩建和增修都能按原先的构思进行,使整个大院风格一致,浑然一体。
乔家大院依照传统的叫法,北面三个大院,从东往西依次叫老院、西北院、书房院。南面三个大院依次为东南院、西南院、新院。南北六个大院的称谓,表现了乔家大院中各个院落的建筑顺序。
清乾隆年间,现乔家大院坐落的地方,一部分正好是乔家堡村的大街与小巷交叉的十字口。乔全美和他的两个兄长分家后,买下了十字口东北角的几处宅地,起建楼房。主楼为硬山顶砖瓦房,砖木结构,有窗棂而无门户,在室内筑楼梯上楼。特点是墙壁厚,窗户小,坚实牢固,为里五外三院。主楼的东面是原先的宅院,也进行了翻修,作为偏院。还把偏院中的二进门改建为书塾,这是乔家大院最早的院落,也就是老院。传说偏院外原来有个五道祠,祠前有两株槐树,长的奇离古怪,人们称为“神树”。乔家取得这块地皮的使用权后,原打算移庙不移树。后来乔全美在夜间做了一梦,梦见金甲神告他说:“树移活,祠移富,若要两相宜,祠树一齐移。往东四五步,便是树活处。如果移祠不移树,树死人不富……。”没有多久,此树便奄奄一息。乔全美恐怕得罪了神灵,便照梦中指示的地方,把树移了过去,树真的复活了,而且枝叶繁茂如初。这好象是“真神显灵”,真有其神,于是又在侧院前修了个五道祠,直至今天依然存在。同时主院与侧院间有一大型砖雕土地祠,雕有石山及口衔灵芝的鹿等。土地祠额有四个砖雕狮子和一柄如意,隐喻“四时如意”。祠壁上还有梧桐和松树,六对鹿双双合在一起,喻意“六合通顺”。
乔致庸当家后,为光大门庭,继续大兴土木。他在老院西侧隔小巷置买了一大片宅基地,又盖了一座楼房院,也是里五外三,形成两楼对峙,主楼为悬山顶露明柱结构。通天棂门,门楼的卡口是南极星骑鹿和百子图木雕。上有阳台走廊。上得走廊,前沿有砖雕扶栏,正中为葡萄百子图,往东是奎龙和喜鹊儿登海;西面为鹭丝戏莲花和麻雀戏菊花,最上面为木雕,刻有奎龙博古图。站在阳台上可观全院。由于两楼院隔小巷并列,且南北楼翘起,故叫做“双元宝”式。
明楼竣工后,乔致庸又在与两楼隔街相望的地方建筑了两个横五竖五的四合斗院,使四座院落正好位于街巷交叉的四角,奠定了后来连成一体的格局。
光绪中晚期,地方治安不稳,乔家的景仪、景俨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危,费了不少周折,花了很多银两,买下了当时街巷的占用权。乔家取得占用权后,把巷口堵了,小巷建成西北院和西南院的侧院;东面堵了街口,修建了大门;西面建了祠堂;北面两楼院外又扩建成两个外跨院,新建两个芜廊大门。跨院间有栅栏通过,并以拱形大门顶为过桥,把南北院互相连接起来,形成城堡式的建筑群。
民国初年,乔家人口增多,住房显得不足,因而又购买地皮,向西扩张延伸。民国十年后,乔映霞、乔映奎又在紧靠西南院建起新院,格局和东南院相似。但窗户全部刻上大格玻璃,西洋式装饰,朱光效果也很好,显然在式样上有了改观。就是院内迎门掩壁雕刻也十分细致。与此同时,西北院也由乔映霞设计改建,把和老院相通的外院之敞廊堵塞,连同原来的灶房,改建为客厅。还在客厅旁建了浴室,修了“洋茅厕”,增添了异国风情。
靠西北院,原来有一小院,为乔家的家塾,故把此院叫做书房院。分家后,乔健打算建内花园,从太谷县一个破落大户家买回了全套假山。正待兴建时,“七七事变”爆发,日军侵华,工程停止。日军侵占时期,全家外逃,剩下空院一处,只留部分家人看护。延续至今,乔家大院成了北方民居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乔家大院大门座西向东,为拱形门洞,上有高大的顶楼,顶楼正中悬挂着山西巡抚受慈禧太后面喻而赠送的匾额,上书“福种琅环”四个大字。黑漆大门扇上装有一对椒图兽街大铜环,并镶嵌着铜底板对联一付:“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字里行间透露着乔在中堂主人的希望和追求,也许正是遵循这样的治家之道,乔在中堂经过连续几代人的努力,达到了后来人丁兴旺、家资万贯的辉煌。
主题山西战役心得体会实用四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光临北岳恒山旅游、观光!北岳恒山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五岳,齐名天下。既是我国重要的文物古迹荟萃地,又是著名的道教发祥地和北方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现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
恒山,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紫岳、大茂山”,汉时因避汉文帝刘恒讳,一度改称为“常山”。据《尚书》载:舜帝北巡时,曾遥祭北岳,遂封北岳为万山之宗主;之后,大禹治水时有“河之北属恒山”的记载;先后有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封北岳为王、为帝,明太祖又尊北岳为神,可见历史之悠久。
恒山山脉祖于内蒙阴山,西衔雁门、东跨河北、南屏三晋、北临燕云,奔腾起伏,绵延五百里,号称108峰。主峰天峰岭坐落于浑源城南,海拔20xx米,叠嶂拔峙、气势雄伟,自古以来被誉为“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同西面的翠屏峰两山对峙,浑水从中奔腾而泻,幽峡深谷,蓝天一线,形成一道绝塞天险。唐代著名诗人贾岛曾有“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的诗句,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面对恒山的雄浑险峻,惊叹不已,在其游记中写道:“伊阙双峙,武夷九曲,俱不足以比拟也!”正因为恒山具有扼关带水,地险山雄的特殊地理环境,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其特殊的军事战略地位受到历代军事专家所倚重,后人集历史经验总结的“代国靠恒山而存天下,燕赵凭恒山而立天下,匈奴依恒山而争天下,晋慕容据恒山而威天下,拓跋氏靠恒山而分天下”,充分证实了恒山的军事价值。
恒山汉代建庙,到清初仅恒山主峰周边就建有各种寺庙六十余处,有三寺四祠七亭阁,七宫八洞十五庙之说,形成蔚为壮观庞大的古建筑群,和浓郁的道教文化氛围,显示出北岳恒山无穷的魅力。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玄妙古老的中国道教在恒山留下了他们风雨苍桑的足迹。远在春秋太上老君相传在北岳恒山千佛岭结炉炼丹,燃灯道人演兵斗法;西汉初昌蓉往来于恒山;西汉景帝、宣帝年间三茅真君(即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在恒山修炼神仙之术,留下了千年不解的三茅窟;北魏被太武帝尊为天师的寇谦之在北岳宣扬道教新法,其高足李皎从嵩岳投奔恒山修炼香火盛极一时;唐朝时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在恒山修炼,名道人管革结炉悟道,致使恒山道教道场香火名扬天下。恒山道教主流属全真教龙门派,也有正一教分支和太乙派,丹道、符篆,性、命双修一应俱全。
恒山道教文化博大精深,而恒山的风光美景更是锦绣中华壮丽山河的杰出代表。出浑源城南不远,雄伟的恒山拔地而起,东为天峰岭,西为翠屏峰,浑水从深峡窄谷中奔腾而泻,注入桑干河,这段深谷长峡就是“金龙峡”。相传公元前220xx年(即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祭祀恒山,穿行此处时,面对飞舞的巨龙,夺口而泻的飞瀑,一幅活灵活现的“巨龙吐瀑”图,使这位中国的始皇惊叹不已:“乃为神龙也”,后人在山崖上镌刻了“金龙口”三个字。
走出金龙口便是恒山山门。恒山山门高10米,宽16米,明清风格,为四柱七楼,三开门格式,混凝土浇注,纯白大理石围基,斗拱铺作,黄琉璃瓦覆顶,正面正中匾额“北岳恒山”为原新华社长、当代大手笔穆青题写,后面匾额“绝塞胜境”系当代书法名家夏桐郁所书,整个山门庄严雄浑。
穿过山门沿山路盘行十里便到了停旨岭村。因过去皇帝祭祀北岳,此处为停接御旨的地方,故而得名。并建真武大庙,立“停旨”石碑一通。近几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停旨岭新架客运索道一条,新修全国最大的山岳型停车场14000平方米,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中外游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站在停车场向东仰望,一座刀削般突兀的峭壁映入眼帘,峭壁上“恒宗”两个大字分外耀眼,此乃明成化三十年大同知府张升手笔,两字总高十三米,宽六米,字体雄浑,遒劲刚健,横直如栋梁,点捺大如牛。恒山作为道教名山留下数以千计的石刻铭文,但“恒宗”二字最具恒山特色。
连接“恒宗”与“恒宗殿”的这段路叫“步云路”。过去,恒山林茂树密,除少有的晴天朗日外,大多为烟云缭绕,当您踏上步云路,犹如在浓云密雾中穿行,所以又有“云路春晓”之说,为恒山古十八景之一。在这云雾弥漫中,一里一亭,一步一松,亭亭不同,松松各异,有诗赞曰:“鸟道横斜一线天,谁知高上最翩翩,青来两眼千山翠,白曳又凫万壑烟,抱朴古松阴道左,避人元鹤午云边,扶藜待叩元通迹,踏遍灵崖采石莲”。
沿步云路上行至一华里,便是著名的“虎风口”。不远处屹立着一株参天古松曰“悬根松”,所以此处又称“虎口悬松”,为恒山古十八景之一。因地处风口,恒山又山高风大,登临此处,风声树声交织在一起,如猛虎咆哮,声震幽谷。穿过悬根松,我们发现在光滑的岩石路面上有许多蹄形的小圆坑,浅的一、二寸,深的四、五寸。传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在恒山修道,经常骑一白驴出入恒山,天长日久留下了行行仙踪,至今仙驴蹄迹依稀可见,后世人习惯地称这段路为“果老岭”,也称“果老仙迹”,恒山古十八景之一。
果老岭东侧是一处耸入云天的万仞绝壁,危崖欲倾,古松摩云,大有恒山压顶,悬崖欲摧之势。每当夕阳西下,残阳辉映山壁,便会出现“余辉返照千山色,满峪参差入画中”的奇光异景,名曰“夕阳返照”为恒山一大奇观。穿越林荫道,走出果老岭,正陶醉于峰回路转之时,便看到一座木刻牌坊,上有道光皇帝御书“人天北柱”四个大字,过牌坊,穿马殿,在接官厅旁是一座四柱木结构方亭,名曰玄井亭,这便是恒山著名的“苦甜井”。亭内并列两井,相距不足三尺,而水质大相径庭。一口如甘似露,清凉爽口,一口奇苦浑浊,难以下咽。明代诗人曾留下这样的诗名:
山腰双涌碧瑶泉,甘苦平分别有天。
闻说应龙频洒泽,为霖济旱别有天。
因恒山苦甜井有“潜龙泉”之说,大唐玄宗皇帝亲下御书,赐额“龙泉观”。后来,苦井被填没,现仅存甜井一眼。
离开“龙泉观”沿着林荫曲径继续向东南攀越,峰南高处有一大石窟,名曰:“飞石窟”。恒山自古有“灵石东飞”之说,相传,舜帝北巡,祭祀北岳,时值隆冬,大雪封山。将舜帝阻于河北界内,不能登岳祭拜,只好在曲阳遥祭。正当祭典之时,突有一块巨石从恒山飞落帝前,便将此石封为“安王石”,并建庙宇在曲阳祭之,这便是“恒山下庙”。灵石飞去,形成一处大的幽窟,名曰“飞石窟”。之后此处建“北岳庙”,为“恒山上庙”,后毁于大火,魏武帝太延元年(公元438年)重建。明洪治十四年(公元1520xx年)明王朝为进一步扩建恒山,将飞石窟旧岳庙改为“北岳寝宫”,在天峰岭的半崖间兴建新岳庙,即今天的“恒宗殿”。
飞石窟内,布满了历代名士墨客的题刻和诗碑,在众多的题刻中,以明御史王献臣题写的“千岩竟秀,万壑争流”和雁门使者郑洛题写的“耸翠流丹”最为上乘。不但书体流畅,字迹佳丽,同时也是对恒山奇峰怪石赞叹的绝笔。透过文人墨客的生花之笔,高悬于飞石窟南崖的“一德峰”更是含概了宗教文化的玄机。从道家来讲一者万物之本也,道于一,造化天地,化成万物。德者八功德水,佛界认为须弥山大海中,有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软、四轻、五清净、六不臭、七不损喉、八不伤腹)把道家的根本和佛界的万能,有机地融合,反映出道教的文化精髓。飞石窟西侧是一道草木丛丛,曲折出奇的深沟,沟内山桃花遍峪盛开,灌木林遮天蔽日,这里生长着几十种名贵中药材,在众多的中药材中,尤以恒山紫芝最为名贵。据《恒山志》记载,恒山灵芝仙草为镇山之宝,状如紫色云锦,服之可延年益寿,起死回生,当地人们传说:每一株灵芝草,便有一条双头毒蛇看护,又说恒山灵芝平时肉眼看不到,只有祈祷北岳大帝,灵芝才会现形放光。神奇的恒山灵芝仙草飞飞扬扬传遍四方,嘉靖二十五年,明世宗委派朝廷大员,指令州衙官吏,摘取真芝十二本(株)。留下了《采取玄芝记》的石碑一通。
紫芝峪的东北是一道十分险峻的岗岭,名栈云岗,上有一石洞,洞口的大小、深浅、通向,向来无人知晓,因岗上经常凝云聚雾,不时有云雾进出,当地人称为“出云洞”,又称“白云灵穴”。为恒山十八景之中的奇观。诗曰:
玉洞空明秘宝藏,白龙蟠引气舒扬。
谁知变化须臾及,沛作甘霖遍四方。
过了紫芝峪就是规模宏大的“恒宗殿”。恒宗殿,亦名贞元殿,又名元灵宫,俗称朝殿,是明洪治十四年(公元1520xx年)都御史刘宇奉孝宗皇帝御旨兴建。大殿位于天峰岭半崖峭壁间,这组建筑群包括藏经楼、更衣楼、钟鼓楼、青龙殿、白虎殿、崇灵门、二郎庙,总占地面积为1215.23平方米。恒宗殿是一座单檐双下昂五铺作斗拱,坐北朝南的歇山土木建筑,进深三间,面宽五间,殿身崇高,用材硕大。大殿内塑北岳大帝金身神像,头戴天冠,身披朱绫,目光微启,端庄沉静,一派帝王气概。两旁恭立四大文臣和四大武将,高达丈余,置身朝殿,如赴金銮,令人诚惶诚恐。神座上方悬挂清康熙皇帝御匾“化垂悠久”题额。
恒宗殿殿西侧,置一块状如古磬的青石,以石击之,声震幽谷,酷似雄鸡鸣叫,称为“金鸡石”,为恒山又一奇观。从朝殿向东远望,在翠壁丹崖处,有白石累累,在云的拂动下犹如绵羊吃草,别有情趣,称为“玉羊游云”。与“金鸡石”并称“金鸡玉羊”,为恒山十八景之一。有诗云:
东岳大夫之松,西岳仙人之掌,
南衡龙书蛇篆,北恒金鸡玉羊。
恒宗殿西北上方,名曰“集仙洞”,依崖建有“会仙府”古建筑群。整组建筑占地381.9平方米,主殿会仙府坐北向南,面宽三间11.5米,进深10.43米,出廊硬山土木建筑。殿内塑有二十七尊神象,正中是福禄寿三星,两旁是上中下八洞神仙。会仙府又名“集仙阁”,自古为仙人炼丹之处,《广仙列传》中记载汉武帝元光五年以后,先后有茅氏三兄弟茅盈、茅衷、茅固在此修炼,东汉明帝永平20xx年(公元71年)五岳道士与佛教徒焚经斗法,参加头号斗法的道士裴文度也曾居于此。北魏天师寇谦之在恒山讲经说法后,将高足弟子李皎等多人留此修炼,唐代管革,恒山遇张果老,果老见他道骨不凡,收为弟子,在这里修炼成仙。
会仙府四周悬崖上集中了大量的摩崖题刻。“天地大观”、“壁立万仞”、“昆仑首派”等历朝历代各种书体应有尽有,笔划如椽,字大过丈,为书法佳品,体现了恒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会仙府东建有“玉皇阁”、“御碑亭”。“御碑亭”是一处八面出廊,四面有门窗的八角单檐尖顶建筑,亭中竖高三米,宽90厘米,厚30厘米的青石石碑一通,碑刻“化垂悠久”四个大字,系清代康熙皇帝的亲笔御书。
沿会仙府西北攀越,有巨石迸裂,裂石中有一条半米宽的岩缝,沿岩缝攀上陡壁高处在一片2.5平方米的方形岩石,台平如砥,台上残棋一局,台岩上刻“琴棋台”三个大字。台西侧为“通元谷”,是当年张果老修练之处,因昔日果老与仙人抚琴、对奕,故留下此景。金庸老先生笔下的《笑傲江湖》,恒山掌门令狐冲征服魔教后,把天下的三教九流集中到“通元谷”修行,说的就是此处。琴棋台除留有历代文人题诗外,台畔峭壁上还刻有“悟道仙踪”,“一局烂柯”,“斗北一柱”,“仙山显岳”,“石壁凌云”等题刻。
顺“通元谷”沿阶而上,便登上了北岳恒山的主峰“天峰岭”。天峰岭海拔20xx米,在五岳中海拔高度仅次于西岳华山,排行第二。登临此处,良辰美景尽收眼底,您可以尽情地体验“一览众山小”的感受。
“通元谷”下线,是恒山“九天宫”,又称“娘娘庙”。正殿两旁建有配殿和钟鼓楼,整体结构对称,规模仅次于恒宗殿,可见九天宫的特殊地位。明万历二十四年,神宗皇帝赐给北岳道径五百一十二卷,共一千四百七十九种,派遣御马监白忠专程从北京护送到恒山,神宗勒渝恒山北岳住持道士的亲笔圣旨就存放在九天宫内。九天宫内塑有九天玄女娘娘、眼光娘娘、耳光娘娘、乳母娘娘诸神象。九天玄女亦称“元女”,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一九八五年中国台湾“九天玄女”道教团,回国寻根,确认恒山九天宫为“九天玄女祖庙”。
于九天宫平行修建的还有“纯阳宫”。此宫面宽三间,进深一间,三面有廊,插木入山为基,上铺龙骨作面,下用长短不等的木材支撑,总建筑面积37.2平方米,内塑吕洞宾,柳仙等神像。吕洞宾,唐末进士,号重阳子,山西永乐县人,六十四岁进士及第,游长安遇汉钟离“授以大道天遁剑法”、“龙虎金庙秘文”,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系八洞神仙之一,全真教奉为北五祖之一。他的理论道德以慈悲度世为成道之路径,对中国道教的发展和释道儒三者的通融有着极大的影响。
纯阳宫东南不远是“十王殿”,殿内正中塑汉化的地藏王菩萨,左右分开塑十殿闫君神像,主管人世间生死轮回。
各位朋友!恒山的主要景点和美丽传说还有很多,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道教名山,它的文化博大精深,每一处景观都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漫山游遍,意犹未尽。它不仅景观奇特,植被同样丰富多样。每当春夏之交,满山遍野的山桃花,红如朱点,粉似女颊,含娇滴露,烂若云霞。恒山桃花美丽娇艳,不知陶醉了多少风流人物,《笑傲江湖》中就有“桃谷六仙”的神话形象,传说中的“桃花仙子”就是在恒山修练得道的。另外,恒山豹榆,是恒山独特的树种,为全国所稀有。因树干酷似金钱豹斑剥陆离的花纹而得名,生长于恒宗殿四周,质地坚实而又顽韧,是古代将士制作弓箭的上等原料。传说中“后羿射日”所用弓箭就是恒山豹榆材质。
恒山的游历,会使您灵魂得到净化,人格得以升华,刹那间您将会从浮衍走向现实,从平庸走向高尚。当您感受千峰竞秀,万山胜境时,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北岳山川秀,风光在险峰。
主题山西战役心得体会实用五
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早上好!
欢迎大家到皇城相府参观游览。我是大家本次旅行的导游,我叫,大家叫我小*就行。这一路上大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事情尽管和我说,我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您解决。 我们今天将要参观的皇城相府景区位于晋城市阳城、沁水、泽州三县之交的北留镇皇城村。皇城相府,原名“中道庄”,后因康熙皇帝两次下榻于此,故名“皇城”,之所以被称为相府,顾名思义是一位宰相的府邸。皇城相府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皇帝延聘长达35年的讲经老师、《康熙字典》的总阅官、辅佐康熙皇帝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代名相陈廷敬的府第。阳城封建史上进入中央集权核心层为相的殿阁大学士总共有两位,一位是咱们今天将要参观的皇城相府的主人陈廷敬,另一位是陈廷敬的晚辈、清雍正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田从典,雍正皇帝评价其为官“品行端正、老成廉洁、奉国公忠”,死后曾下诏“入贤良祠”,受祀于山西的“三立祠”。也许是陈廷敬给康熙皇帝当了35年的讲经老师,又把他生前死后的殊荣显贵不遗余力地用皇城相府这一极富立体感的形式定格下来传诸后世,所以在阳城民间,“老前辈”陈廷敬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要比田从典大许多。
陈廷敬除了是一位深受一代明君康熙皇帝赏识和重用的辅弼重臣之外,还领导编修了《康熙字典》、《佩文韵府》、《明史》、《三朝圣训》、《鉴古辑览》和《大清一统志》等大型语言工具书和史志巨著,故他又堪称清代著名的语言文学家和编辑家学家。陈廷敬的个人作品有《午亭文编》50卷《尊闻堂集》和《午亭笔话》等著作。其诗文作品品味极高,人称“燕许手笔”,“海内无异词”,是当时居于权威地位的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和诗人。另外,他还通音律,精书法,对易经、理学也有很深的造诣和独到的研究。像他这样集诸家于一身、居高位而多才的人中之瑞,在我国古代宰辅大臣中当属凤毛麟角。康熙曾这样评价他的老师:“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虽有溢美之嫌,但却是发自内心的由衷赞美。皇城相府整个建筑分内、外两层,始建于500多年前的明宣德年间。(内城是明代遗构,外城为清代所建)面积10万多平方米,有院落16座,房屋60多间,城墙总长780多米。 相府的主人陈廷敬,5岁入私塾,9岁能赋诗,19岁中举人,20岁中进士,一生荣获28次升迁,在朝为官53年,历任礼部侍郎和吏户刑工四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文渊阁大学士,被当代史学界誉为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和诗人,享年75岁。陈氏家族历代以诗书、耕读传家,明清两代曾出现41位贡生、19位举人、33位家族诗人,其中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被誉为中国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巨族。
好了,皇城相府景区到了,各位请拿好自己的随身物品随小*下车,咱们到景区内去参观游览。
好了,表演结束了,各位请随小*到府内参观游览。 咱们先到门楼上参观游览。各位,我们眼前的这座楼叫“御书楼”, 因楼内珍藏有康熙皇帝御笔而得名。它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20xx年),是陈廷敬的三儿子陈壮履纪念去世的父亲而修建的。“午亭山村”的匾额和“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楹联是康熙皇帝晚年为陈廷敬所题。“午亭”是陈廷敬的晚号,用他的晚号为其故居命名,是康熙皇帝对陈廷敬作为辅弼良臣的最高褒奖。楹联的深刻寓意是说陈廷敬青壮年的时候,事业有成,就像浓荫蓊郁的乔木一样,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晚年带病坚持工作(带病编修《康熙字典》),品节昭明,好像临霜的菊花,散发出更加浓郁的芳香。这幅楹联是康熙皇帝对陈廷敬一生功绩的充分肯定和至高评价。当时康熙皇帝已年近花甲,这些也是他的封笔题字。请看,在“午亭山村”匾额上方还有一块玉玺大印,上面刻有“康熙御书之宝”。(御书楼,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上面覆盖着与故宫相同的明黄色琉璃瓦,端庄富丽,金碧辉煌,体现了皇帝御赐无与伦比的尊贵,是皇城相府规格最高的建筑:第一高,位置最“抢眼”;第二高,名字最专用;第三高,颜色最特别:明黄色是皇室专用颜色,所以相府内除了御书楼,其余建筑都只能用普通的灰瓦覆顶。当然,陈壮履修建御书楼之举,就是为了将先祖的功业和名誉传诸后世。
好了,各位请随我继续向前参观。我们眼前的这道城门叫中道庄,是皇城相府的外城,同时也是相府的正门,是以条石筑基,青砖砌墙,一门三匾:竖匾、中匾和下匾。各位请看,竖匾是“相府”二字,表明了主人的身份;中匾是“天恩世德”四个大字,是陈廷敬拜相入阁、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之后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直接嵌入庄门之上,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皇天在上,天赐恩德,世代不绝,造福子孙;第二层意思是说历代天子给予陈家祖上、后代的恩赐,陈氏家族将世世代代以德相报。大家再看下匾,刻有“中道庄” 三个大字,意思是说,相府的主人历来恪守儒家的中庸之道,“中”者,不高不下,不偏不倚;“道”者,道德文章,规则规律,同时也是陈廷敬对自己家族的一个整体的评价和标榜。
好了,各位,我们继续向前参观。大家可以看到,在我们正前方有大小两座石牌坊。牌坊在古代是用来宣扬礼教,标榜功德,纪念先贤或者起装饰性作用的建筑物。同样,这两座石牌坊也是陈氏家族用来标榜功德的功德牌坊。我们先看这一座大石牌坊,建于1699年,是四柱三门石质仿木结构,枋额雕龙镌凤,基座瑞兽环拥,牌坊通体以砂石雕造,气势恢宏。大家请看牌楼的正上方,镌刻有“冢宰总宪”四个大字。“冢宰”是宰相的别称,为百官之首;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和人事部。“总宪”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都察院是清廷中央最高一级监察机关,肩负监督考察各级官吏的重任,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纪律监察机关,而左都御史就是这个单位的“一把手”。在“冢宰总宪”下方有四格文字,从下至上分别镌刻着陈廷敬及其父亲、祖父、曾祖父的官职和功名,其中最为显赫的就是最下方一格陈廷敬所任官职的具体名称。咱们先看这一格,‘戊戌科赐进士正一品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吏户刑工四部尚书都察院掌院士左都御史陈廷敬一品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吏户刑工四部尚书都察院掌院士左都御史陈廷敬”,清朝的中央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而陈廷敬曾在吏、户、刑、工四部担任过尚书,最后拜相入阁,声名显赫。封建社会推崇“父以子贵,妇随夫荣”的伦理道德。清制规定,一品官赐给官员本身及以上三辈同样的官职,赐予官员本身的叫“授”,赐予他们的父母及祖先,生者叫“封”,已经过世的称“赠”。因此,以上三格分别是陈廷敬父亲陈昌期、祖父陈经济、曾祖父陈三乐被多次封赠的官职。不过这些封赠的官职只是一种荣誉称号,并没有实权,目的只是为了光宗耀祖。大家再看,两边的偏门上分别刻有“一门衍泽”和“五世承恩”八个大字,指的是陈氏一门五代都受到了皇帝的恩泽,并且感谢皇帝的恩赐。下面的小字部分则详细记载着陈廷敬同门八兄弟及其3个儿子所授的官职,计有:左:己亥科赐进士翰林院庶吉士陈元 壬子拔贡国子监学正候补行人司司副陈廷继 候选知县改补府同知陈廷愫 征仕郎广东廉州府钦州州判候补知县陈廷扆 奉直大夫刑部湖广清吏司郎中改兵部武库清吏司郎中加一级陈廷统 右: 湖广岳州府临湘县知县陈廷弼 甲子科举人拣选知县陈廷翰 江南淮安府邳睢灵壁河务同知加一级陈谦吉 甲戌科会魁赐二甲第十二名进士翰林院庶吉士陈豫朋 丁丑科会魁赐二甲第八名进士翰林院庶吉士陈壮履 请看,右边最下两格分别是他的二儿子陈豫鹏和三儿子陈壮履所取得的进士功名和所授官职。陈廷敬是陈氏家族的第9代,陈廷敬有三个儿子和十七个侄子,总共20人。其中陈廷敬的三个儿子,长子陈谦吉考场不利,次子陈豫朋,他19岁时参加乡试,高中经魁。23岁参加会试,又高中会魁,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这是陈氏家族的第五位进士、第三位翰林。陈廷敬的七个兄弟,共有十七个儿子,十七个侄子中有两人中进士。陈廷敬的六弟陈廷统之子陈观颙,他是陈氏家族的第七位进士,终年45岁。陈廷敬的七弟陈廷弼之子陈随贞,陈随贞考中翰林时三十五岁,他是陈氏家族的第八位进士,第五位翰林。陈随贞考中翰林,但他无意做官,所以,他到翰林院不久,就请假回乡,不再赴任,过起了隐居的生活。陈氏家族的第十一世,也就是陈廷敬弟兄八人的孙子辈,共38人,其中以陈豫朋的长子也就是陈廷敬的孙子陈师俭最为突出。他是陈氏家族的第九位进士、第六位翰林,也就是说是陈氏家族的最后一位进士,也是最后一位翰林。他虽考中翰林,但未到翰林院任职,因为当时西南地区正在改土归流。(少数民族地区,原来皆由土司管辖,雍正五年实行官府统一管理,以加强中央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叫做改土归流。“土”就是少数民族的土司,“流”就是国家派遣的流动的官员。)改土归流需要一大批人员充实地方官员,所以陈师俭就被派去做广西泗城府的同知。陈师俭做了泗城府同知后,第二年就病故了,终年30岁。陈氏家族从明嘉靖年间至清雍正年间,共出了陈天佑、陈昌言、陈廷敬、陈元、陈豫朋、陈壮履、陈观颙、陈随贞、陈师俭九位进士,其中陈廷敬、陈元与陈豫朋、陈壮履、陈随贞以及陈师俭三代共六位翰林。在陈廷敬、陈元、陈豫朋、陈壮履、陈随贞、陈师俭这六位翰林中,陈元、陈师俭英年早逝,陈随贞辞官归隐,这三个人在历史舞台上都没有大的成就,有较大成就的只有陈廷敬、陈豫朋、陈壮履父子三人。牌坊上除了这些详细的文字记载外,美轮美奂的雕刻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大家请看牌楼的护柱石,由香炉座、抱鼓石和狮子滚绣球三部分组成。“鼓”有鼓舞士气、催人奋进之意;狮子的“狮”与老师的“师”谐音,是陈廷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民间有俗语:“摸摸狮子头,万事不发愁;摸摸狮子背,荣华又富贵;摸摸狮子尾,长命又百岁。”各位可以过来摸摸狮子,沾沾福气!
好了,各位,我们再去看一下前面的小牌坊,两柱一门,它建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也就是陈廷敬乡试中举之年。其正面刻有“陕西汉中府西乡县尉陈秀”至“儒林郎浙江道监察御史陈昌言”等6人的名字和官职;背面刻有“嘉靖甲辰科进士陈天佑”至“顺治丁酉科举人陈敬”等6人的科举功名。其中,陈天佑是陈氏家族中的第一个进士,他的爷爷陈秀则是陈家历史上第一个外出做官的。而陈昌言则是在陈廷敬之前家族中最大的官,先为明朝御史,后入清廷,担任提督江南学政,不仅文章做的好,字也写得不错,皇城内城现存的很多碑文都出自他的手笔。“顺治丁酉科举人陈敬”,指的是陈廷敬,陈敬是他之前的名字,之所以改名字,还有一段真实的故事:顺治十五年(1658年),陈廷敬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在殿试列榜时,还有一个顺天府通州的陈敬也榜上有名,顺治皇帝下令给泽州的陈敬加“廷”字以便于区分,就这样便称名陈廷敬了。
好了各位,看完石牌坊,请各位随我到相府的主体建筑大学士第,(也就是宰相府)去参观一下。宰相府和大石牌坊是同年修建,请看门额上“冢宰第”这三个字,我们前面简绍过,“冢宰”是宰相的别称,“第”是封建社会贵族官僚的宅院,“冢宰第”指的就是相府院,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最初门楼上只挂有“冢宰第”这三个大字,4年以后,陈廷敬官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于是又在门楼前增挂了“大学士第”的匾额。(清朝初年,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大家请看,相府院门楼高大,威严壮观,俗话说的好:“官有多高,门有多大。”所以通过门楼足以看出院落主人当时高官显位的不凡气度。
好了各位,大家请随我到院里参观,大家请看我们正对面这座雕工精美的照壁,正中雕刻的是“麒麟吐玉”,寓意陈氏子孙后代繁荣昌盛吉祥如意。两边的民间八宝和四艺吉祥图案,显示出主人的风雅、高贵和门第的尊荣显赫。(民间八宝:八种民间传说中的祥瑞之物。八宝指和合、玉鱼、鼓板、磐、龙门、灵芝、松、鹤。四艺:琴、棋、书、画。)入大门向东过庭院,便来到了相府的二门,即所谓的仪门。这仪门面阔三间,中间之门是正门,是主人和贵宾的通道,平时关闭,只有在皇帝驾临或朝中一定级别的官员造访时,才开启通行,寻常文武百官和普通人只能从两侧的偏门,按照左文右武的顺序出入。好在历史发展到了现代,所有的游客朋友进出相府都是贵宾和“上帝”,我们都可以享受从正门出入的礼仪。(仪门的两侧还设有八字砖雕影壁,分别为鹿、鹤、桐、松、花、鸟图形,寓意六合同春、禄在眼前、福寿双全、松鹤延年。
看完影壁我们再看二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大门和二门的位置不在同一中轴线上,这是因为陈廷敬修建府第时是按照前堂后寝、东书院、西花园的格局修建,当地老百姓称为“皇城小故宫”。皇宫建筑的布局特点是中轴对称,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低小简单。这种明显的反差,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中轴线纵长深远,更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贵。所以为了避嫌,他把大门移到中轴线西侧,巧妙地避开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礼制。入仪门,原是相府的迎客大厅,自从康熙皇帝御赐“点翰堂”匾额后,改名为“点翰堂”。各位请看,大厅上方悬挂着3块匾额,中间的一块是“点翰堂”三个大字,是300多年前的康熙三十九年御赐的龙匾。点翰堂是翰林院掌院大学士点定文章的地方。这是康熙皇帝对陈廷敬多次作为会试主考官,为国家大量选拔栋梁之才的褒奖。大家再看“点翰堂”两边的御匾,这两块“博文约礼”与“龙飞凤舞”御匾,均是康熙御赐。“博文约礼”是康熙皇帝赞美陈廷敬文学才华博大精深,以礼自重,品格高尚。而“龙飞凤舞”则是称誉陈廷敬的人品及其书法气韵奔放、舒展洒脱,并含有龙为君、凤为臣、凤随龙舞、君臣和睦、纲常有序的寓意,反映了陈廷敬与康熙皇帝浓浓的师生情谊与君臣关系。旁边的仪仗是康熙皇帝赐给他的半副銮驾,由此可见康熙皇帝对陈廷敬的信任和器重。屏风左右两边,陈列的是陈廷敬任各部首脑的官阶牌,表明陈廷敬一生忠于朝廷,勤于政务,多次被皇帝委以重任。
好了,“点翰堂”先给大家简绍到这里,大家请随我继续向前参观,现在我们来到了相府的中院。相府东房是陈廷敬的起居室,陈廷敬在长达53年的京官生涯中,只回家3次,均在此居住。西房是陈廷敬的书房,桌上放有文房四宝,墙上挂着用红木做的梅、兰、竹、菊墙屏4块,象征着主人严谨自谦、做人为官的品德。室内南侧所放琴、棋,显示出了陈廷敬除了有高超的文学素养之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下面大家请随我到相府的后院去参观一下,相府后院的正房中间,挂着康熙皇帝中年时的一幅画像,这幅画像以及两边的诗作,都是康熙皇帝赐给陈廷敬的。(过去,皇帝能够赐赠其诗、画,这对朝官来讲是至高无上的荣耀。)大家再看这边,这边是东厢房,陈列的是陈廷敬的诗作和书法展。西厢房摆放的是陈廷敬在朝为官期间所写的奏折。(陈廷敬不但文学才华冠盖群英,而且还精通满族文字,对满、汉文化的融洽功不可没。)
好了,各位,大家请随我继续向前参观,由相府内院西侧门可通往小姐院,这里是陈廷敬3个女儿居住和活动的地方。北房是小姐绣楼,是陈家小姐的起居室,东西厢房是女仆和贴身丫鬟的住处。南房为过厅,与风景优美的西花园相通。西花园是小姐们吟诗作画、鼓瑟抚琴的地方。各位再看北房小姐绣楼屋顶的建筑式样,这种屋顶叫做“卷棚顶”,前后屋坡的相交处呈弧形曲面,没有屋脊和脊兽,好像一张巨大的弓俯卧在屋顶上。我国传统建筑中屋顶的形式很多,总共有7种,分别是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和盝顶。其中以重檐庑殿顶和重檐歇山顶的等级最高,其次为单檐庑殿顶和单檐歇山顶。卷棚顶是等级较低的一种形式,但是它线条柔和,造型优美,常被用在皇家园林建筑中,在传统民居建筑中是很少见的。小姐院完全采用卷棚顶的屋顶形式,有两层寓意,一方面寓意着陈家子女必须温柔贤淑、恪守妇道;另一方面显示出陈家崇尚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意识。虽然陈氏家族受封建礼教约束很严,但毕竟是名门望族,对千金小姐们还是有所娇宠,在严格执行礼教规矩的同时,也给她们安排了花园和望河亭来消愁解闷。现在我们来到的西花园面积不大,但假山、鱼池、花圃、回廊等设施一应齐全。花园的中心是一个形似珠蚌的鱼池,内有两股泉水喷出,形成许多水泡,极似珍珠,故称“珠潭蚌池”。人们常说蚌能生珠,这里暗喻着小姐是陈家的掌上明珠。蚌池东是迂回曲折的回廊,蚌池南是用水刷石堆砌成的假山,据说是模仿泰山形状堆砌,故有“微型泰山”之称。假山脚下有绿竹数丛,山腰有腊梅一株。山上这个小亭叫“望月亭”,是陈氏家人赏月的地方。后来又在外城靠近西花园的这一段城墙上,增修了一座望河亭,并修置了石阶与花园假山相通,从而扩大了小姐们的观景范围。现在请各位随我一起登上城墙参观。这座望河亭上的楹联:“城中景,城外景,景中有景;亭上人,亭下人,人上有人。”据说这是陈家小姐的即景之作。
好了,各位,接下来我们去内城进行参观。大家请看,在内城的城门上方镶嵌的这块石匾,上面刻有“斗筑可居”四个大字,是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为了防御义军建造内城的时候所写。“斗筑”意思是说城堡狭小形似斗状,“可居”表示保安求全安身之地。明朝末年,朝廷,烽烟四起,富甲一方的陈氏家族经常遭到义军的侵扰。为了使生命财产不受损失,他们修筑了这个城堡。整个内城仅城墙一项就用了青砖3000万块,土石料20万方,在当时交通、技术和施工条件 极差的情况下,如此浩大的工程仅用了短短7个月的时间,不得不说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站在内城西城墙上,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宅院,气势恢宏,规模庞大,大家一定会心生疑问:一个家族怎么会置下这么大的产业呢?肯定有人会想,古谚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说,何况陈廷敬当了那么久的一品大员,会不会是贪官呢?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校园中秋心得体会简短(优秀11篇)
- 2023年洗钱魔女心得体会精选(通用15篇)
- 最新县委巡视心得体会(汇总19篇)
- 默契游戏心得体会范本(精选20篇)
- 社团调查心得体会如何写(汇总13篇)
- 做完做好心得体会实用 做好自己心得体会(五篇)
- 感悟真理心得体会及收获(汇总13篇)
- 最新黄金数心得体会实用(优秀20篇)
- 最新违反执法心得体会报告(通用19篇)
- 立秋了心得体会和方法(汇总8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