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学《中庸》心得体会及收获(大全8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18 02:45:29    小编:ZTFB
最新国学中庸收获大全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最新国学《中庸》心得体会及收获(大全8篇)

  • 上传日期:2023-11-18 02:45:29 |
  • ZTFB |
  • 11页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记录自己的成长轨迹,还可以与他人分享经验和教训。在写心得体会之前,我们需要回顾整个学习或工作的过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灵感和思路。

国学《中庸》心得体会及收获篇一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学习《国学》,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

《明儒学案》曰:“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现在的教学,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鸭式的方法了,寓教于乐才是教师的首选。“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

(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国学《中庸》心得体会及收获篇二

在我读完《中庸》后,深感其中的哲学思想独具匠心,与现代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此书读来,既可以让人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能给我们带来启迪和指引。下面我就谈谈我对这部国学名著的感悟和心得。

首先,我认为《中庸》之所以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可替代,是因为它顺承了大成之学,并将其思想内化于自身文化。鲁迅所述:“人们所称为中庸,固然不比儒人不能合古今之务,不能融推敲之盛,不能配合我国文会之准。此一种撇去这种意思,便不能谓之是中国古话了。”我们可以看出,《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重要继承者,体现了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最高境界。

其次,《中庸》是一本很好的处世哲学读物。《中庸》中提到了很多关于人生的思考和应对之道。比如说,在《中庸》中透露了一种“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旨意。这是说,如果我们在小事上一毛不拔,最终可能会得不偿失。而如果我们能想得更远,追求更高的目标,便能规避许多潜在的风险。这种处世之道可以被应用到我们的工作和个人生活中,使我们远离许多烦恼和挫折。

第三,《中庸》把道德教育融合于哲学之中。在《中庸》的追求过程中,思想的自我洗炼是重要的。《中庸》提出:“诚之至也,终不失其自然”。正直、谦虚和耐性是中庸的重要内容。尽管我们的社会有许多陷阱和出路,但《中庸》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联系至理,以超越现实界的方式来看待人生。告诉我们应以诚、信、礼、义、恒为准则,用自己的双手努力构建道德之路。

第四,《中庸》还指出了我们做事时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在性情方面,它要求我们“恭谦而行正,以毋害人”。也就是说,我们在做事时应有所忌惮,并对别人做出有利的贡献。同时,《中庸》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平衡对待朋友和敌人,如何抵制贪欲和放纵,如何与别人辩论。《中庸》还向我们展示了当今世道的憎恨,和弱点的暴露,要求我们寻求道德秩序和真理而不是追求标榜自己的个人利益。

最后,《中庸》在最恰当的时候告诉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时,要坚持以谦逊的态度去思考,处理。积极做好个人事务及家事,才能进一步贡献于社会、国家、整个世界。这是一种追求目的的精神,同时是我们成长路上值得信仰的原则。我们坚决而不断地去实践这项精神,就是追求我们最伟大、最有益的事业之标志。

总之,《中庸》这部国学名著不仅对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启发我们寻求真理之路和追求价值之观。只有努力建立自身的信条和道德意识、锤炼自身品质和修养,才能在今天浮华的事物之中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积累并发掘更多的人生经验,融入那般精神之中,让人生之路更充盈、更充满意义。

国学《中庸》心得体会及收获篇三

国学中的中庸,是指一种中立、平衡的态度,既不偏激、不极端,又不麻木、不消极。这种中庸之道被视为一种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它吸收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并融合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庸字的意思,是指平凡、普通,而中则是指公平、中立。因此,中庸之道就是寻求一个平衡点,不过分追求极端的东西,不被事物本身所带来的浮躁、偏激所左右,从而以稳健、平实的态度去处理事物。

第二段:中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让人感到极度的紧张与压力,难免会偶尔出现心理上的波动或激动。如果能够从中庸的角度出发,寻找事情的平衡点,将会在生活中显得更加从容,摆脱一些过激的情绪、偏执的观点。在面对一些似乎重要、紧急的事情时,中庸之道帮助我们做到不冲动、不慌乱、不偏执,以更加理智、冷静的态度来解决问题,从而避免因一时冲动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第三段:中庸在职场中的应用。

职场是个竞争激烈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工作任务、人际关系、压力来自于公司以及上司的心理压力等,中庸之道能够发挥出其优点。在工作中,可以不过分追求事业成功,也不太被金钱所吸引,既不过分拘泥于自己的能力和资历,也不妄自菲薄,稳扎稳打,追求事业的平衡发展。这样可以保持一种温和的状态,不嫌弃琐碎的工作,也不抗拒各种压力,这种态度让自己在职场上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机会。

第四段:中庸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益复杂的社会中,有一些相对比较常见的人际问题,例如好斗、毒舌、抱怨等等都需要一个中庸之道,要学会与人相处共处,在不与人发生争吵与矛盾的情况下,既不轻率地附和别人的意见,也不固执己见。既可以尊重别人的意见,也可以坚守自己的原则,平和、公正地处理人际关系,令人愉快的和谐氛围会更容易地借此实现。

第五段:结论。

在日常生活中,中庸之道是不断追求平衡的一种哲学态度。在对待事情、对待生活、对待人际关系中,遵循中庸之道的人能够保持情感平稳,能够准确地把握事物之间的平衡点,在不断地调整中找到自己的舒适区。因此,我相信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在未来的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中,我们都能够从中庸之道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动力。

国学《中庸》心得体会及收获篇四

20--年暑假,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国学经典与教育》的在线学习,这次学习分为四个教学视频,我用半个月的时间看了好几遍教学视屏,总计用时20多个小时。另看完教材《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二)。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平时教学中虽有涉及,但受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限制,也是粗约的给小学生讲解,并未更深地从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从《国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对中国人的影响上过多考虑。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深刻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引诱。

(二)学习《国学》,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

《明儒学案》曰:“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现在的教学,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鸭式的方法了,寓教于乐才是教师的首选。“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

(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

子曰:“弟,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一定要从国学开始。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也为我的教育事业添光加彩。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学习《国学》,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事,也不是这几代的事,而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伟业,《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传承的基石。让我们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们心中最美好的诗篇,用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国学《中庸》心得体会及收获篇五

《中庸》是国学中的经典之一,是中国儒家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儒家经典的代表之一,且被誉为“治世之道,达义之门”,在真正理解它之后,能够对我们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我阅读、学习《中庸》的时候,深有感触,下面就谈谈我对《中庸》的几点心得体会。

第二段:中庸的价值。

《中庸》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地位异常重要,它所体现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方面,也贯穿于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之中。中庸所强调的“性之善恶是非”、“志之不移,道之不变”等思想,使人们在守节中保身,居不二中、行不左右、言不矛盾,这样的修养是深具现实意义的。

第三段:中庸的核心思想。

中庸的核心思想是“和而不同”,所谓“和而不同”,即要做一个“遵道者”,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随意自由发挥,应该是在思想与行为之中寻找一种平衡点,合理地处置人生中的各种事情,才能够出现和谐的局面。因此,我们需要做的是,在中正之中寻找平衡点,达到一种固定的中庸之道,便可以做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达到比较理想的平衡状态。

第四段:中庸的教育作用。

人的、组织的、国家的道德规范都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必须要加强中庸教育。中庸不仅关乎个人修养,还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深入了解自己以及周围环境中的琐碎事物。通过中庸,能够使我们处事更加有理有据,做事更加明智,提高我们的商业能力和专业技能,使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更加具有竞争力。

第五段:总结。

在我学习中庸的过程中,深深地被它所蕴含的深邃思想所感染,更加坚定了我追求中庸之道的信念,使我的人生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希望我的这一些心得体会能够让大家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庸的价值,激发好的心灵,带来更美好的未来。

国学《中庸》心得体会及收获篇六

很喜欢看“平衡木”比赛,因为在如此狭窄的木板上运动员不但能稳如泰山,而且还能做出优美高难的体操动作,用人体线条勾勒出一副副动感的艺术画面。她们的每一跳,每一次转身,所使用的力量真可谓恰到好处。因为无论是力量偏大还是不足,都会从平衡木上掉下来。所以平衡木的魅力充分体现了“恰到好处才是真!”

读过《中庸》一书,对于恰到好处的真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子曰“过犹不及。”就是无论是“过分”还是“不足”都是错误的。仔细观察,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人生轨迹还是心灵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地都围绕着中庸之道在运行。

就拿香港回归来说,中央政府并没有强硬地要求香港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是采用了“一国两制”。这一举措,举世无双,因而香港回归顺利,发展平稳。“一国两制”符合中庸之道,充分展示了中国领导人的政治远见和智慧。

我再举一个反面例子,现在正在肆虐的“金融危机”,究其原因第一是美国的超前消费方式实在过头;其二是美国的金融界和房地产商人的过分贪婪;其三是美国的监管力度不够。既有过分也有不足,总之离中道太远,所以金融危机的爆发,简单地说就是偏离了中道。

我再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凡是做的好的地方都是符合中道,凡是不好的地方都是偏离了中道。比如有时候扩展量偏多,难度偏大,这都会影响教学效果,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再比如跟学生沟通不够,或者沟通方式过于简单,这就无法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

中国古人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极其深刻的“中庸”智慧,我们应充分地利用它,完善我们的工作,完善我们的生命。

国学《中庸》心得体会及收获篇七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庸》的起源和意义。《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它讲述了如何坚守中道而达到和谐。中道与极端相对,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平衡点,旨在让人们不偏不倚,不过分放纵自己,也不过分压抑和约束自己。这一理念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和传承。

其次,中庸之道的核心是什么?孔子说:“道之所以夫,虽在人曰不然。”这意味着中道不仅仅是一个准则,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包容鼓励的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孔子所说的中道,是指在生活中不断寻找平衡点,坚持温和平静的心态,不求绝对的对错。

第三,“中庸之道”对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呢?由于技术和信息的爆炸式发展,现代社会越来越快节奏,追求速成解决方法。在这种情况下,“中庸之道”的价值变得更加重要了。我们应该寻找一种生活方式,“中庸之道”可以帮助我们调和不同的利益关系,从而实现各种关系的平衡。

第四,如何将“中庸之道”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首先,我们应该加强自我调节和控制。只是生活的极端或过于放纵都不是好选择。其次,我们要善于体察和计划自己的行动。明确自己的愿望和目标,考虑到自己和他人的利益,打好生活的基础。最后,我们应该保持平衡的情绪态度,勇于冷静思考,以辩证的方法看待各种问题,避免过于激动和冒进。

最后,让我们总结一下。“中庸之道”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而且是我们现代社会需要研究和吸取的重要经验。这个道理基于坚持中道,掌握适当度以及调和各种利益关系的方法上。我们应该更加坚定地遵循这个道理,并将其应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实现和谐,平衡,美好的生活。

国学《中庸》心得体会及收获篇八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年的宝座。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遥-----时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论语》从此埋没人间。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和《--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当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

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论语》为--制度服务。总之,《论语》是我们必读之经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