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读《百年孤独》有感-《百年孤独》读后感

  • 上传日期:2022-10-21 16:10:46 |
  • CZJ |
  • 10页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2读《百年孤独》有感-《百年孤独》读后感一

这套书内容丰富,分别是“自然环境”、“科学技术”、“人类社会”、“文化艺术”四大本,打开书里面有精美的图画丰富有趣的知识,动物、人类、历史、民间风俗应有尽有,它让我学到了许许多多从来未学过的知识,带我走进了奇妙的百科世界,让我知道了太阳系里的八大行星,更让我了解了更多的历史文化。比如人居住的地球的岁数,科学推测宇宙的诞生,人类进化的过程・・・・・・,实在太美妙了!

在“文化生活”中,中华民族里我知道了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55个民族中,其中25个民族都住在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国家。在“科学技术”宇宙太空中让我学到了,月球是唯一的天然卫星,是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地球自转一周要24小时,而月亮自转一周要27天7小时43秒,跟地球自转时间相差太远了。我最喜欢“自然环境”篇的宇宙星际,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来宇宙诞生在100亿――200亿年前的一次爆炸,宇宙一片漆黑所有的能量物质聚在一起,变成一个体质很小温度极大的点,就这样发生了爆炸,神奇吗?

读了这套书让我了解了更多大自然的奇妙世界,也使我懂得了学无止境的道理,还让我明白了如今我所学到的知识,在知识世界里是很渺小的一部分,只有读书才能让我变得更聪明,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2022年《少年儿童百科》读后感二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就是《少年儿童百科》(地震篇)。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怎么防御地震,地震有什么前兆。比如:冬天蛇出洞,老鼠遍地跑。牲畜和家禽都不肯进圈,井水突然上下涨落或冒出气泡等等。这本书还告诉我地震这后有什么情况。比如有一次,我早上起床,发现我家的茶几有撒了一茶几鱼缸的水,我就在想,昨天晚上是不是地震了,我还得研究研究,不能轻易下结论。我到了姥姥家,发现有一条鱼无缘无故地蹦了出来,我马上脱口而出:“昨天晚上地震了!”别人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我就说:“你们看,这条鱼蹦了出来,,还有我家的鱼缸的水撒了一茶几,这就说明地震了。

大家都哈哈笑了,我妈妈说,你真有远见了啊!我就说的嘛,这本书有用有用的,你还说我们这块儿不能发生地震,看,这不用着了吧!你们说是不是呀?别人都说:“是、是”。

2022读《百年孤独》有感-《百年孤独》读后感二

南京艺术学院的发展历史,根据校史的记载,主要分为5个阶段:

1、第一阶段:南京艺术学院先期阶段(1912年11月-1952年10月)。这一时期,出现了南京艺术学院的三个前身——最早的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稍后的私立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和山东艺术大学艺术系。

2、第二阶段:华东艺术专科学校阶段(1952年10月-1957年12月)。这一时期,根据中央文化部的决定,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私立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和山东艺术大学艺术系三校合一,成为了华东艺术专科学校。

3、第三阶段:调整发展中的南京艺术学院(1958年1月-1966年5月)。1958年1月,华东艺术专科学校由上海迁至南京,次年6月10日改称为“南京艺术学院”。,并对学校人员和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

4、第四阶段:十年动乱中的南艺(1966年5月-1976年5月)

5、第五阶段:拨乱反正,改革前进(1976年10月-至今)

而本次展览展厅区域的划分和布置,也主要根据这几个历史分期来划分。

二、展览名称

2022读《百年孤独》有感-《百年孤独》读后感三

整个展厅根据展览主题分为6大部分,如模拟图所示:

(房间布局如图所示,之后会有详细说明)

展厅一:门厅

展厅内容:门厅以概括性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展示南艺百年的发展概况。门厅中间放置一座刘海粟先生的全身铜像,门口的屏风(图中铜像前的)是门厅的一个亮点:正面写有本次展览的前言,反面则制作成一堵电视墙,反复播放有关南京艺术学院的纪录片、人物采访等。

展厅二:左一分展厅——早期的南京艺术学院(1912年11月-1952年10月)

展品内容:刘海粟生平记事、手稿、画稿等;

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资料、模特儿事件

颜文梁生平记事、绘画作品等;

私立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的资料

山东大学艺术系

展厅重点:刘海粟、颜文梁、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展厅三:左二分展厅——在调整和动荡中发展的南京艺术学院(1952年10月-1976年10月)

展厅内容:陈之佛绘画作品、手稿

华东艺术专科学校的资料

迁校风波和“反右”斗争

南京艺术学院早期的资料

十年动乱中的南艺

展厅四:右二分展厅——改革开放后的南京艺术学院(1976年10月-至今)

展厅内容:这一展厅主要展示现任学校老师的各种作品。作品的选题要突出当下和时代感,拉开与前面几个展厅的距离,给参观者带来清新的现代气息。

展厅五:右一分展厅——校史资料库

展厅内容:这件展厅以书房式的风格为主。它将集中展示文字和影像资料,为国内外学者和感兴趣的校内外公众研究南京艺术学院校史提供便利条件。

走道:历届南京艺术学院院长画像和简介 备注:校长画像由美术学院油画系负责创作,每位校长的简介(200字左右)由人文学院负责。校长的画像尽量与对面的展厅保持历史时间上的一致(例:刘海粟的肖像对着左一分展厅——南京艺术学院先期阶段),并且要保持与周围环境的统一风格。

此外,每个展厅之间用典雅的古希腊拱门连接;每个厅的装饰风格要拉开差距,让观众真正产生“穿越百年时光”的历史纵深感。

主展厅前的前言,内容由现任院长或党委书记撰写;每个分展厅门前都有前言,概述每个时代的学校的发展概况,由学校校史办公室撰写。

进门处放置嘉宾签到薄,并提供中、英双语的展览宣传单,供参观者取阅。

由老师和学生一起组织保安队伍,并在室内安装摄像探头,防止盗窃或意外险情发生。另外,由学生组织成导游队伍,轮流为前来参观的校外观众担当义务讲解员。

太原师范百年校庆活动方案

2022读《百年孤独》有感-《百年孤独》读后感四

二00五年九月十四日是太原师范(前身为太原师范、国民师范、女子师范)建校一百周年华诞。太原师范百年来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建国初期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培养了上至中央、下到地方、多行业数已万计的优秀人才;在百年历程中,无数“太师人”以拼搏进取、求真务实的精神,创造了令世人称道的辉煌业绩;百年里程,太原师范一路走来,英杰辈出、桃李满天、硕果通神州!百年里程,太原师范一路走来,辉煌岁月,见证了一部山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光辉历史。二00五年也是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建院一周年的时刻,作为在太原师范学校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而建立的一所高等外语师范院校,在太原师范华诞一百周年之际,秉持开拓创新的理念,将百年文化传承,作为自身发展前进的原动力,高扬起的是不断前行的品牌之旗!

太原师范华诞一百周年暨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建院一周年庆典,是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在新的发展阶段,为进一步传承太原师范百年优秀文化传统,进一步弘扬求真务实、拼搏向上的“太原师范精神”;让百年丰厚的文化资源,聚合成激励全院学生刻苦求学、积极进取的内在动力;让百年珍贵的思想精华,积淀为全体教师敬业爱岗、教书育人的内在品质;让百年博大的人文精神,转化为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不断发展的力量之源!让百年悠久的师范文化,汇聚成并州文化、三晋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灿烂文化星空中一颗明亮之星!

:(略)

太原师范华诞一百周年暨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成立一周年庆典

: 星光颂

【释义】: 太原师范,百年岁月,英杰辈出;代代英豪,灿若星河,光照千秋。他们凝结成绵延相续的并州文明、三晋文明,乃至中华近现代文明的一条文化脉络;他们筑就了拼搏进取的“太师精神”;他们谱写下百年奋斗的英雄曲、鼓舞后人的壮美歌!

本次庆典活动将核心视角聚焦在他们身上,并拓展为当代优秀“师范人”精神风采的集中展示上;情之所至,心之所往,为活动所包容着的催人奋进的情感底蕴,以“星光颂”为主题定位,贯穿于整体活动之中,并在每一位走进“庆典活动”中的人们的心中缓缓流淌。。。。。。

【应用】:运用于整体活动内涵的挖掘角度定位、活动内容的文化表达以及部分活动的核心标题。

百年耕耘路 时代育人歌

2022读《百年孤独》有感-《百年孤独》读后感五

3.庆典启动仪式 (50分钟)18:55-19:45

序曲-主题曲:《星光颂》 (百人合唱)2分钟

入场 8分钟

宣布启动仪式开始 1分钟

中间曲 1分钟

致校友辞 5分钟

中间曲 1分钟

嘉宾致辞 5分钟

中间曲 1分钟

校友致辞 5分钟

中间曲 1分钟

启动庆典活动倒记时牌 5分钟

中间曲 1分钟

百灯起放 5分钟

百焰争辉 4分钟

尾声—主题曲:《星光颂》 (百人合唱)2分钟

2022读《百年孤独》有感-《百年孤独》读后感六

4.庆典启动活动招待会 20:00——21:40 100分钟

启动仪式活动表现说明:

【序曲】:由学院100名学生组成的合唱团,演唱主题曲《星光颂》;(备用方案为替代歌曲)

【入场】:伴着《星光颂》主题曲,伴着电子显示频上,太原师范代代杰出人物说明的出现,伴着浑厚的说明词,100米长卷缓缓展开。。。贵宾依次入场,并在长卷上挥笔留言,抒发对“百年华诞庆典”真挚的祝福、对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教育教学事业美好明天的真挚祝愿。。。。

【中间曲】:共5个小节, 主方案:录音播放;

【启动庆典活动倒记时牌】:由有关领导揭牌

【百灯起放】:分别由学院100名校友、师生代表献给庆典活动的100只灯笼,组成“百年华诞庆典”字样;夜幕降临时分,伴着《星光颂》主题曲,贵宾依次开启百灯。。。。

【百焰争辉】:随着“百年华诞庆典”主题百盏华灯的开启,100束礼花腾空而起,划破夜空。。。。。。

【主持人】:王泽民

【致校友辞】:郑康生

【讲话人】:市领导

新闻记者欢迎会议安排说明

【时间】2005年6月6日下午

【地点】太原外语师范学院

【邀请】:(略)

【主持】:赵俊川

【活动情况介绍】:郑康生、王泽民等

嘉宾欢迎会安排说明

【时间】2005年6月6日下午

【地点】太原外语师范学院

【邀请】: 有关方面领导、部分校友、

【主持】:王泽民

【学院情况介绍】:郑康生

【活动情况介绍】:王泽民

【专项情况介绍】:学院分工负责的其他副书记、副院长等

【来宾讲话】:市领导、市教育局领导、校友代表

(一)“太原师范精神”大型主题研讨会

2022读《百年孤独》有感-《百年孤独》读后感七

【主题】:永恒的精神

【口号】:百年耕耘路 时代育人歌

【安排】:

1 “太原师范精神”太原主题研讨会(2005-6中旬)

2 “太原师范精神”北京主题研讨会(2005-8下旬)

【说明】:

“太原师范精神”太原主题研讨会说明

【时间】2005年6月15日-25日期间

【地点】太原

【邀请】省城理论界、教育界、新闻界专家学者;省市有关领导;部分校友代表;市政协学习委员会部分成员等参加。【承办】《太原师范华诞一百周年暨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成立一周年庆典》组委会

“太原师范精神”北京主题研讨会说明

【时间】2005年8月20日-30日期间

【地点】北京

【邀请】首都部分理论界、教育界、新闻界专家学者;在京校友代表;有关领导等参加。

【承办】《太原师范华诞一百周年暨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成立一周年庆典》组委会

2022读《百年孤独》有感-《百年孤独》读后感八

【时间】 2005年9月14日上午9:30分

【地点】 太原

【内容】

1、纪念大会;

2、特别纪念封同时发布(个性化邮票表现)

3、校友见面活动

【主办】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

【承办】《太原师范华诞一百周年暨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成立一周年庆典》组委会。

(九)星光颂 —《太原师范华诞一百周年暨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成立一周年庆典》文艺晚

2022读《百年孤独》有感-《百年孤独》读后感九

前几天读完了两遍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直打算写篇读后感,苦于无从下笔。一方面是对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乱以至于理不出头绪。

《百年孤独》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她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故事的发展更是令人费解。担当你读完他,掩卷长思,你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重复。对拉美的孤独百年的思考。并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这也是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胜的原因吧!结尾处,面对飓风卷走的那些百年七代生活过的痕迹,画音静止,无声无息地消散,承载太多重量的历史灰飞烟灭。

那种心境不是武侠世界高手谢幕时的荡气回肠,不是穆斯林葬礼孑然身影的喟然叹息,也不是余秋雨笔下历史文迹毁失时的憾恨。而是对理应如此,也只有如此这样时的平静,是如果再重来一次,也改变不了的结局。

小说描写的是布恩蒂亚家族的一代一代,情节离奇令人迷惘。在小镇马贡多,布恩蒂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由盛转衰,又由衰转盛,一百年的历程,而这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这一切是因为怕近亲结婚担心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的原因。主人公因为邻居的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死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不断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使得布恩蒂亚一家日夜不得安宁,终于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

最初布恩蒂亚的人丁兴旺,但随着战争一系列的原因,家族的命运一代不如一代,然而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蒂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了一个带尾巴的男婴,而这一切又刚刚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写下的密码,这破译着就是奥雷良诺·布恩蒂亚。充满着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巴的男婴是被蚂蚁拖入了蚁穴。随后,这件事消失。

当年迈的乌尔苏拉走了,整个布恩迪亚家族也走向了衰老。梅尔基亚德斯,这个智慧与先进的代表虽然与布恩迪亚家族有着不解之缘,也影响了家族中重要的成员,他预知着一切,可是他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家死去,家族衰败,为什么?直到现在也没能明白这一角色的作用,是在表现人类的无奈吗?乌尔苏拉算是这个家族的精神支柱吧?作为马孔多第一代的移民。

布恩迪亚发现了马孔多,他们在那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引进文明,但也随之衰落,也带来了战争,流血,瘟疫,或许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吧,微缩的世界,历经一切,还有人类特有的不安分的心。或许还应该说说奥雷里亚诺·布迪地亚上校,直至他死去,我也仍旧未读懂他。

我不懂阿玛兰坦-乌尔苏拉为什么要回来,过着与马孔多格格不入的生活,她是想改变他吗?还是她也拥有者何她高祖母类似的精神力和意志力,但她始终不是乌尔苏拉,所以她失败了。

最无法理解的应该是他们“变态”的爱情吧,我不知道是否这样说恰当。布恩迪亚家族最后的爱情还是让这个曾经辉煌但也孤独了百年的家族结束了。正如那卷神秘的羊皮卷所预言: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住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

或许我无法读到书中更大的,更宏远的意义,一本书,一百个人读,会有这一百种理解。我只看到了他们极力想拥有者一些感情,可是他们未能作出相应的努力,或许他们是自私和冷漠的,或许我们也一样,但是他们应该也一直在努力,直到死亡的那一刻。

2022读《百年孤独》有感-《百年孤独》读后感十

这是一个充满神奇与狂欢的故事,是现实世界及其困境、迷信的一面镜子;它也是一个充满虚构的世界,吸引每一位读者步入浮想联翩的幻境。这部作品采取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把现实和幻想、直叙与讽喻、写实和夸张结合起来,加上《圣经》和印第安人的一些神话和传说故事,无异绘出“一幅巨型壁画”,但却再现了活生生的现实。

一部《百年孤独》是一本人类心灵孤独的苦难史。小说其实一直在交错两个主题:孤独和宿命。一方面,以乌苏娜为代表的几个长寿的女人,代表一种神秘力量,一种历史的见证,一种家族的延续;另一方面,第三代阿卡迪奥为对称,第四代的孪生兄弟简直就是第二代的兄弟俩的翻版,这象征着一种命运的轮回,一种注定无法改变的轮回。而这种烙自家族徽记和生理本能的内驱力还鲜明地表现在这个家族人之间的乱伦冲动和论理规范的禁忌之间造成的紧张关系。即使是看上去最高尚最理性的奥雷连诺上校,也在数十年颠沛流离的战争生涯里留下十七个私生子;而第四代奥雷连诺第二更是将这种情欲发泄到及至,并且神秘的引起了牲畜繁殖力的亢奋。到了最后,这种盲目的本能冲动到第五代阿玛兰塔·乌苏娜和第六代小奥雷连诺身上彻底的无阻挡的爆发出来,这种被压抑了几代的乱伦冲动如决堤的洪水淹没了家族的一切。马尔克斯自己在解释这部作品的人物的孤独性时,曾认为“布恩蒂亚整个家族都不懂得爱情,不通人道,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作者的观点似乎是无可置疑的正确的。

但是时间并不可怕,因为我们拥有孤独,我们让孤独流淌在时间中。

然而,小说的一切悲惨结局皆源于马孔多居民的落后、愚昧。他们不是面向过去,追怀昔日的宁静与淡薄,就是关在小屋里,沉湎于毫无意义的“制小金鱼”、“织裹尸布”、“修破门窗”、“洗澡”等等。因此,他们只能等待着“猪尾巴”的重现。

看似荒诞的一个家族其实正折射出了拉丁美洲的历史。这一个家族的孤独与苦难也正是拉丁美洲人民的病苦与血泪。拉丁美洲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历史悠久的古代神话,原始古朴的印第安习俗,混杂的种族和宗教,偏僻落后的乡村生活,现代时髦的都市文明雨季激烈动荡的政局,所有这些因素都奇妙地混合在一起,梦幻的历史与神奇的现实巧妙地融为一体。而正是这种神奇的不可信的现实,让拉丁美洲处于独孤的氛围之中。当你真正了解那一段历史,你会发现《百年孤独》是一本透过哈哈镜的折射的南美洲史诗,他所揭出的不是单纯的生活,而是表层下面一些更深刻的东西,不被理解的人,无法联合的力量。这种孤僻贯穿了这本书。正如书中最后所说,“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出现第二次了。”这正是作者对自己的出生地的希望或应说是绝望。

这也是一部极具现实批判意义的小说。译者的后记中写到,“这部小说是一部反帝、反封建、反独裁、反保守的作品。”作者把时间写的很混乱,让读者从一个个的片段里找寻故事的连接点。书的一开头就连用两个很多年,把读者拉到沉重的历史面前。让人看书的心情变得沉重。我不知道作者描写布恩地亚家族的时候有没有一丝同情。他们七代人没有一个人懂得爱,最后好不容易有了一个爱的结晶,却是整个家族毁灭的开始。作者在书中作了很多这样的描写。这些带有真实性的夸张,读来不免让人陷入深思。也就觉得作品充满了无限的凄凉。

“多年以后……当……准会……”这就是马尔克斯向我们展示的时间魔法。

他的小说,满足了我们永不餍足的想象需求;只有在他的小说里,我们才能体验到什么是现实、什么是幻想,什么高于现实也高于幻想。有时想象,如果生活真的如他所描写的一般,人类会不会活得更真实、更单纯、更可爱?

读《百年孤独》,从来只有一个感觉:但愿长醉不愿醒。

2022读《百年孤独》有感-《百年孤独》读后感十一

每样事物都有两面性,有阳光的一面,同样也有阴暗脆弱的一面,一个人如果没有孤独、寂寞这些东西,那么就相当于植物没有土壤,缺少了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初次看这本书,立刻就被书里面各种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名弄得思绪混乱,唯一清晰的是整个布恩蒂亚家族的性格,就如这本书的题目一样,“孤独”好像成为了整本书与所有人物的一种基调。整个布恩蒂亚家族,都是不会表达情感的人,他们有的沉默寡言,可以整日不与人说话,有的只执着于一个目标疯狂地表达,并不考虑到彼此的感受。他们渐渐地使得整个家族与世隔绝,疯狂致死。家族的第一人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人被蚂蚁吃掉。虽然他们孤僻,但他们却有着坚毅的眼光,不经意言败的态度,可以用他们独特的魅力来吸引体态美丽、性格丰满的女性。

为了对抗这种孤独的画面,家族的第一个女性——乌苏娜作了许多努力,但孩子们却不可避免地走向孤独的深渊,最后她仍无法战胜这种孤独,遗憾终死。可以说,这一种孤独应该是一种共性,可以从表面折射出这个社会的深层次;这一种孤独深入了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们。

本书可以说是一部拉美历史的兴衰史,拉美土地上发生的种种事情的变迁:科技的发展,城市文化的推进,殖民者的入侵,原住民的反抗斗争以至于最后安于命运的安排,从头到尾,从每一个细节,既有着孤独的基调,又不失言语间的写实性,让人好像置身于作者所创造的情境里面,读来津津有味。在书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对抗孤独的方法,或是参加革命,或是远航,或是暴饮暴食挥霍无度,或是终其一生沉溺于情欲,有些甚至听起来就很疯狂。这些看似枯燥的条列式的方法,作者却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入故事里,极端却真实地表现了人性,表现了整个家族的特性。

家族中的许多女性,最后也跟随着成为了疯狂的人。除了之前提到的第一个女性乌苏娜以及最后出现的阿玛兰塔乌苏娜,她们一直保持着乐观坚强的信念,而不是被卷入混乱的生活中。前前后后出现了不少牵扯到这个家族的女性,她们的改变究其根本还是两种不断循环的男性性格:奥雷连诺和霍阿华蒂奥。他们的循环推动着整个故事,并且使得整个家族的命运充满了魔化色彩。从创立小镇,经历许多循环与波折后,又从同一个地方终结。就像绕了一个圈,最后还是归到原点。整个家族的这种循环,同样也是整本书里最吸引人的地方。

说到孤独,其实不仅仅是这本书,孤独在生活中应该是无所不在的,不管外表多么开朗的人都会有孤独的时候,只是每个人处理孤独的方式不同。孤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有的人想抵抗,但却不能让它完全消失。生活在现代都市里,在每天的灯红酒绿、喧嚣繁华之后,人们总会在某一时刻感受到一种难以抗拒的孤独。无论怎样借由其它的活动来抗拒逃避,无论是《百年孤独》里面那些极端或疯狂的方式,或是转换成现实生活中,游戏也好,电视也好,钱也好,楼盘也好:各种各样的方式,虽然充实了我们的生活,但我们渐渐也从这每天重复的形式中找不到那种感觉,或者说是找不到真实的自己。

有时即使不是一个人,我们也会感到很孤独,看着别人能拿到好成绩在自己面前笑得开怀时,当别人诉说着和父母在假期的种种趣事时,即使近在耳边,在眼前,却好像离自己很远,不能像他们一样,所以很孤独。而既然这种孤独不能避免,为何不尝试着去享受它呢?《百年孤独》里家族的人们不停地想抵抗孤独,最后仍体力不支,被孤独埋葬。这样的结局谁也不想要。流淌了百年的历史,最后仍被孤独侵蚀。孤独无法遗忘,不会随时间流逝而消失,不会因有人陪伴而隐去。若是换一种方式,尝试着独自完成一些事,以一种骄傲的姿态俯视它,反正到最后总要有一个人的时候,不如独自适应社会中的一切,独自承担责任,找到那种适应孤独的感觉,不就不用害怕了吗?

孤独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它有时更是一种动力,让我们用于体验人生,勇于面对一个人时挫败的感觉。如果说有一样东西,能让我们认清自己,孤独时就像是我们与自己的对话,能够听清自己的心,能够在繁华之中有那么一刻的清静,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跳的声音,这样我们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境。孤独使得一个人完善,更加有深度与厚度。享受孤独,享受与自己对话的每一秒钟,为自己留一方空间。

孤独不可避免,不如把它看成一个朋友,一个能够让我们时刻认清自己的朋友,足够用一生去珍惜,珍惜能与它共处的每一寸时光。

2022读《百年孤独》有感-《百年孤独》读后感十二

台湾学者蒋勋最近在大陆非常走红,谈论艺术的《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史》,谈论生活的《生活十讲》《孤独六讲》等等,都深受读者宠爱,《蒋勋说红楼梦》更是由上海三联一辑、二辑地连着出版,据说要出到第八辑。为什么当当网上蒋勋的书节节走俏?他靠什么魔力征服读者?笔者认为,他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和你谈心,轻轻淡淡,柔美醉人,让你和他一起走,一起看,一起思考,一起面对——这难道不是我们期望许久的读书的享受吗?

在当下这个时间,效率决定一切的机器化时代,为了生存,为了名利,为了爬得更高些,为了情妇再多些,无数的人都在忙碌着,去展现生命的卑微、现实的严酷与制度的不公。人作为社会的机器,无目的地运转、消耗着,在喘息的间隙,谈论着住房、孩子,蒜菜的价格……想一想,在这个现实里,谁静下心来读书、谈心,谈生的意义,存的价值?在忙碌一天后的夜晚,关掉电视,面对家人,相互交流,彼此倾听?

——太久远了,久远得令我们怀念、流泪。我们渴望交流,却将门窗持续加固;渴望热热闹闹,却在喧闹后陷入更深的孤独。换句话说,今天没有人耐心地和我们说话,认真地与我们交谈,更没有人让谈话充满爱,盈满美。蒋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指出如何完成孤独、给予孤独、尊重孤独。所以,他让我们惊喜,让我怀疑,让我们审视自己,体察内心。

据说,电影明星林青霞为了听蒋勋的讲座,曾在一段时间每周专门从香港乘飞机赶到台湾。《孤独六讲》就是蒋勋六次讲座的结集。书中的他像在跟你随意闲聊,一段段文笔优美的随感录式的文字,一个个生动的生活故事,留给现代人“一小段阳光,一小段享受,一小段沉思”,并在书中寻得异样的共鸣;然后去疗世俗的伤。

在《孤独六讲》里,作者与我们交流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聆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寂寥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以爱的名义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我们可以很随意地寻找到自己的对应:“在这个城市里有一种长期被忽略、被遗忘、潜藏在心灵深处的孤独”;“快速而进步的通讯科技,仍然无法照顾到我们内心里那个巨大而荒凉的孤独感”;“每个人都在说,却没有人去听”等等。孤独原来无处不在,原来令人如此害怕。

然而,作者认为,“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在孤独中有一种很饱满的东西存在”,孤独是和自己相处,和自己对谈,人心真正的丰富,正是靠了孤独。儒家文化“不谈隐私,不注重个人的私密性”,国人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下,远离孤独,逃避孤独,耻谈孤独,从而使每个人成为不尊重自己和别人的孤独的人,而这样的状态不利于大家成为现代公民。作者说,“推动民主不仅是政府的事,也是每个人的责任,而这些首先要从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孤独开始”。

蒋勋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孤独”在汉字里是很负面的意思。但在西方文字里,“孤独”字根sol的原义是太阳,说明每个个体在宇宙之间都是唯一的,不可取代的。所以,孤独应该是人的一种权利,每个人都应该面对自己,叩问自己的灵魂,探寻灵魂的秘密,在最隐秘的空间摇醒自我,完成美致。在书中,读者可以跟着作者去感受、体悟、反思、学习,去慢慢理解: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孤独六讲》文图并茂,深远高迈,行文天马行空,语言精妙流畅,插图优美和谐,让读者在品读孤独之美的同时,也可领略作者独特的文字之美、意境之美。

2022读《百年孤独》有感-《百年孤独》读后感十三

百合·人性的馨香

———— 有感于《百合花》

一提到战争,我们想到更多的是杀戮,是血腥。看了茹志娟的《百合花》,我才发现那些被我们所忽视的战争中的的爱与温情。作者为什么将小说取名为“百合花”呢?百合花在文中只出现过两次,而且两次都是在新媳妇的被子上出现。经过再三阅读,我才发现了“百合花”其背后蕴藏的深意。绣有百合花图案的被子是一条联系着人物的线索,没有它,小说中的三个人就不会聚在一起,更不会发生后面的故事。而白色的百合花正象征了纯洁与感情,是通讯员和新媳妇美的化身,象征了他们的一切美好品质,这些品质和他们的心灵就像百合花一样洁白无暇。

小说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我”原来是文工团员,因战时需要而被派往前沿包扎所,护送任务派给一个见到女性就脸红的十九岁的小通讯员,他的腼腆和害羞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和好感。后来,因为包扎所里被子短缺,我自告奋勇地拉上小通讯员去向百姓借棉絮和被子。然后新媳妇出现了,她起初不愿借被子,为此事通讯员蒙羞两次,且挂破上衣,新媳妇这位本性善良的女性便心存内疚,她执意寻找机会弥补。后来,通讯员在救人时牺牲了,新媳妇毫不犹豫地把百合花被子献给这位年轻的战士。

我觉得,这部短篇小说打动我的不是它的情节,而是里面的人物,和作者细腻的细节描写。小说中“我”是作为一个叙述者的身份出现的,而故事的两个主人公就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小通讯员这个人物形象。小通讯员只有十九岁,确实还只是一个孩子,长着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在护送的途中一直不敢正眼看“我”,与 “我”说话时,就更表现得张皇不安,腼腆羞涩;谈到娶媳妇时,更是飞红了脸,越发扭捏。然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十九岁的小通讯员却已经担当起了解放人民的重任,冒着生命危险在前线传递战报。包扎所条件艰苦,缺少被子。在向新媳妇借被子时,他遇到了困难——新媳妇没把被子借给他。可“我”却很轻松地向她借到了。这让通讯员感到委屈和不服,怪新媳妇“死封建”。从他不多的话语和行动中可以看出他的耿直和爽快的性格,农家穷苦孩子的特征。可当“我”告诉他,这条新被子或许是新媳妇做姑娘时起早熬夜为自己新婚缝的,小通讯员觉得误会了人家,愧疚地想把被子还回去。这种感情态度的变化表现了他的淳朴、善良和单纯。当通讯员回团部时,他不忘关心“我”,给“我”留了两个干硬的馒头,这份对战友真挚的友情和关爱,平凡而亲切珍贵。更让人出乎意料的是,通讯员小小的身躯在战友危难之际竟然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和无穷的勇气。为了保护同志,舍身扑在快要爆炸的手榴弹上,牺牲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而新媳妇的形象也是让人印象深刻,新媳妇是一个美丽娴静、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对于让通讯员受气这件事,她一直感到很愧疚,希望有机会向通讯员道歉。可是唯一的机会却是通讯员重伤被抬到包扎所,新媳妇全然不顾先前的羞涩和扭捏,“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似乎想弥补以前的过错。我想此时她的心情是悲痛、激动的。通讯员牺牲了,但新媳妇并没有停下自己的工作,仍然认真地缝着通讯员衣肩上的那个破洞,用自己那条绣着百合花的崭新的被子给小通讯员殓尸,“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我想,新媳妇做这一系利动作时一定是激动而又心痛的,一定是饱含着泪水的。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的质朴与善良,看到了人与人之间那份真挚的情感。

我一直在想,起初新媳妇不愿意把新被子借给“我们”,可能就是因为不愿意让硝烟污染了她的那床被子,可是后来她却愿意让被子随着小通讯员的尸体一起进入棺材,这不仅仅是她对当初使小通讯员蒙羞的弥补,更是对小通讯员死前行为由衷的敬佩。那是那会是永远的拥抱,或许在小通讯员的棺材里会一直留着百合的馨香,而那床被子也会让他在黄土之下不感寒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