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2.0(模板20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10 04:14:21    小编:HLL
信息技术.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信息技术2.0(模板20篇)

  • 上传日期:2023-11-10 04:14:21 |
  • HLL |
  • 10页

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如何用恰当的措辞写一封道歉信?以下是一些环保机构和组织的介绍,希望能够给你提供参与环保行动的机会和平台。

信息技术2.0篇一

知识目标:了解页面边框、页面设置、打印预览等概念。

能力目标:掌握页面边框、页面设置、打印预览的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探究能力,加强勤俭节约意识。

页面边框、页面设置、打印预览的方法。

学案、教学课件没有进行页面设置的文章。

屏幕播放某位同学的进行了页面等的设置的小板报。漂亮吗?接着展示该板报的打印品,问:这是什么?刚才在电脑中展示的小板报。利用word软件咱们不仅可以制作出漂亮的板报,而且咱们还可以通过一个小小的打印机将制作的板报打印在白纸上,神奇吗?想掌握这项本领吗?好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打印文章。

观看板报作品,回答问题。

通过展示进行了页面设置的板报及其打印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为了避免浪费纸张,在对文章打印之前,我们首先要对它进行最后的美化,比如加上一个页面的边框,选择好纸张的大小及排列等等。然后通过打印预览观察一下最终效果,感觉满意了再去打印,如果不满意可以接着修改,直到满意了再去打印。那么打印之前如何去对我们板报的页面进行美化设置呢?下面我们就去探究一下。

听清要求,带着老师的要求去完成任务。

给予一定的方法上的指引及行为习惯的培养。

出示任务一:设置页面边框。

任务二:页面设置。

任务三:打印预览。

任务四:打印。

教师予以巡视指导。

组织汇报交流。

学生参照课本提示根据大屏幕上出示的任务逐步进行探究,探究完成后进行汇报交流。再度练习实践。

将繁琐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小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的学习探究。

学生回答探究过程中还有哪些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分类。将任务再度分发。

小组合作探究。

汇报交流。再度实践。

解决学习中的难点。

分发《校园的早晨》原始文章。

组织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比赛。

组织优秀作品的评选及展评。

创作作品,评选优秀作品。

进行交流。

通过一个综合的比赛,检验学生本单元知识的掌握及利用情况。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自信心。原来自己可以做得这么好。

学完单元你有什么收获及感想。

生谈收获感想。

师生本单元的知识。

通过一个整体的梳理回顾,一起梳理自己的所学及所感。

打印文章。

设置页面边框。

页面设置。

打印预览。

打印。

信息技术2.0篇二

2.电脑病毒的危害。

3.电脑病毒发作“症状”

1.了解什么是电脑病毒。

2.了解常见的电脑病毒。

3.认识电脑病毒的危害。

4.了解电脑病毒发作的现象。

重点:电脑病毒危害。

难点:电脑病毒的危害。

多媒体电脑室、有关电脑病毒的漫画。

1课时。

展示有关电脑病毒的漫画。

1.常见的电脑病毒。

电脑病毒种类繁多,还在不断衍生出千姿百态的变种,破坏性、隐蔽性、传染性一代比一代强。

宏病毒:是一种寄生在word文档或模板中的电脑病毒。

dih病毒:是第一个能直接破坏电脑硬件的病毒。

蠕虫病毒:像虫子一样能够大量繁殖,自我复制。

2.电脑病毒的危害。

(1)破坏电脑中的文件。

(2)占用磁盘空间,抢占系统资源。

(3)盗取用户资料。

3.电脑病毒发作”症状”

了解电脑病毒发作的“症状”有助于我们及时查杀电脑病毒,保护电脑系统安全,

1.议一议,电脑没有联网就不会感染电脑病毒吗?

信息技术2.0篇三

信息技术还包括使用网上资源,现在老师们很多是上网下载课件甚至教案,资源共享非常好,但那是别人的虽然好未必对自己适用,所以下载的资料必须经过处理然后为我所用。运用网上资源还可能对学生进行数学史的教育等等,信息技术的功能如此强大需要我们进一步去了解,去学习。

信息技术2.0篇四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信息、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的基本知识。

(2)了解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发展的基本情况。

(3)了解计算机在信息处理中的作用和地位。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拓宽知识面,拓展视野,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

(2)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

[课时安排]。

建议安排1课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什么是信息、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的基本知识。

2、难点:了解计算机在信息处理中的作用和地位。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师直观讲解,学生讨论、体验。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本课的学习应该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主,增强学生获取信息和进行信息处理的意识,通过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信息和信息处理的实例以及学生参与的看、听、说、摸等方式,对信息和信息处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实物演示、挂图展示、观看录像片、用计算机演示等直观性较强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主体参与的形式,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的巨大作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现实生活中人们用来获取、传递、处理信息的工具很多,有电视机、电话机、传真机、报纸、信函、计算机等,除了在教学中让学生知道这些信息处理工具外,还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来展示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方面的巨大作用,从而提高同学们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今后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利用计算机这个强大的信息处理工具来处理信息打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了解:现代社会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了,信息技术已经在我们的身边,时刻为我们提供服务。

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少讲抽象概念,用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不要求学生对概念认识多深,应多关注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保护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2.0篇五

2、了解如何描述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获取、传递、处理的各种技术;

3、知道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两种重要的;

4、了解信息高速公路;

教学重点与难点:信息的各种心态及其本质含义。

教学方法: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启发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

2、电脑动画课件教学。

教学准备:1、电教室内利用电脑播放自制的教学课件。

2、课前打开电脑。

教学过程 。

一、新课引入。

1、什么是信息?你知道吗?(学生回答)。

简单地说,信息就是指对人么有用的数据、消息。(有用,即有价值。信息具。

有价值)。

2、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举例启发后,请学生自己举例)。

[可用幻灯片展示以上图片]。

二、新课教学。

解释:

“一、信息通常是指数据、消息中所含的意义。”

科学角度研究的信息主要指:一是经过计算机技术处理的资料和数据,如文字、图形、影像、声音等;二是经过科学采集、存储、复制、分类、检测、查找等处理后的信息产品的集合。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存在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它必须借助某种符号才能表现出来,而这些符号通常人们用数据来记录它。

“二、主要是指人们获取、存储、传递、处理信息的各种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是两种重要的。”

[利用电脑动态展示以下三种重要的]。

“1、信息的获取”

人脑的大部分信息是通过视觉和感觉器观获得的;

电脑中的信息主要是通过诸如键盘、鼠标、语音识别等电脑输入设备,扫描仪、传感器等电子感测装置来获取。

“2、信息的传递”

信息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发挥效益。

“3、信息的处理”

信息处理是指将信息缩小、放大、分类、编辑、分析、计算,加工成某种要求的数据形式,如绘制图形、打印报表等。

电子计算机是信息处理机。

“三、信息社会”

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当今信息同物质、能源一样重要,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资源之一,是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甚至人们把今天的社会称为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是以信息生产为中心,促进政治和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的社会。”

信息社会将会给每个人带来机遇和挑战。

‘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以光导纤维(也叫光缆)为干线,集电脑、电视、电话为一体,以各种图、文、声、像等信息为‘货物’,覆盖面广(遍布全球)的高速传输的信息网。”

[利用电脑展示什么是信息高速公路]。

全课总结。

1、什么是信息?

2、包括哪些重要的技术?

3、为什么有人称现代社会为信息社会呢?

4、什么是信息高速公路?

[教后记]。

信息技术2.0篇六

《选择编辑器》这课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试用)七年级(下)册第二课。新课标实施以来,信息技术的教材也发生的非常大的变化,本册关于word软件的学习教材真正的体现了任务驱动学习法及学习过程中团结合作的精神,因为整册教材由始至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制作电子杂志”。每一课内容之间环环相扣,逐渐深入。

本课的学习任务是通过几种文字处理软件的比较,选择出编辑器word软件。并初步掌握在word中输入文字,对文字进行格式的设置和保存文档的基本操作方法,其中穿插学习了word帮助的功能。我认为,本课是完成整册教材的基础部分,这节课虽然只是选择编辑器,但是以后所继续完成的每一项任务,进行深入学习的内容都是围绕着本节课选好的编辑器word软件进行的。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是全册教材的重中之重,为以后完成电子杂志的制作起到铺垫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几种文字处理软件的比较,了解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要领,初步认识另一种文字处理软件word。

技能目标:1、软件的启动。

2、word文档的保存。

3、word中文字格式的设置。

4、word帮助的应用。

情感目标:让学生初步形成文字格式的美学标准。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几种文字处理软件的比较,掌握在word软件中设置格式的方法,选择出目前使用到的比较好的编辑器word,学会对文字进行格式的设置。

教学难点:熟练的运用设置格式的方法对文字进行修饰。

四、说学生。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在记事本中对文本进行简单的编辑。部分学生对word软件已有初步了解。对于本课的学习,还存在着一小部分学生认为word软件曾经接触过,已不再是新鲜内容,学习兴趣不是很浓厚。对这部分学生,在练习时可以分层设计要求。(在练习中体现出来)。

五、说教法。

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的课程特征及学生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法,类比对照法、“启发式”教学法、“演示法”及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学法。

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会,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所以,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我的学生学生掌握以下几种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操作实践法等。

以上我所列举的教法和学法,都是根据本课的实际需要简要地进行概括的,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会对以上的教法和学法进行说明。

七、说教学过程。

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我认为,本课时教学设计应注意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因此,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我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让学生在类比对照法的学习下,发现新知识,如:1、学生就会对比出记事本与word软件这两个软件窗口的区别。2、在仔细对照下,又发现了分别录入在两个软件中文字的变化,学生直观鲜明地感觉到word软件里文字的美观,并且还有一些图片把整篇内容修饰的大方得体。word软件中的部分功能带来的强大的震撼力。此时强烈的激起学生“我要学”的欲望。

2、引入课题:大屏幕转播课题名称:选择编辑器(word),那么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去体会word文字处理软件带给我们的喜悦。

(二)探索新知(布置任务,逐个突破重难点)我把这一部分分成五大任务来完成。

任务一:如何启动word?

1、动手尝试,如何启动word。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旨在激发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windows中的软件都具有相同的界面风格和操作方法。

2、学生演示启动word软件的方法。(任选一学生演示给其他学生看)。

3、教师小结:

(这时教师可以采用演示法,边介绍边演示)点出启动word的基本操作步骤。

这一环节直接从提问入手,激发了学生了解新知识的兴趣,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问题,就会迫不及待探询答案,并求证结果。

任务三、如何设置格式。

1、转播大屏幕,请学生仔细对照分别录入在记事本软件和word文档中的编辑部的名称,问:你发现了什么?觉得有哪些不同之处?说一说。

2、教师小结:什么是格式,格式包括哪些主要的项目。

3、探索新知:导出问题、布置任务。

(1)、首先,请同学们将你所在编辑部的名称录入到word文档中。

(2)、分组,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探索如何设置格式,请同学们尝试性的探索设置格式的方法。要求:尝试过后,每组派一位代表演示设置文字格式的方法。(一、二编辑部的同学介绍设置字体、字号的方法,三、四编辑部的同学介绍设置字形、颜色的方法,五、六编辑部介绍设置效果和间距的方法。)(给定8分钟)。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体现的是学生之间合作探究学习法,使学生懂得“集体的智慧无限大”,明白“团结合作”的道理。同时也理解只有动手操作实践才可以得到答案。

4、穿插提出“word帮助功能”,渗透到练习中。

5、学生做新发现的说明。(此环节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的淋漓尽致)。

6、教师小结演示使用“格式”——“字体”设置格式。

由于学生使用了不同的方法进行设置,总结不同的格式设置方法。比较:哪种方法较方便?(学生既熟练的掌握了一种操作方法,也可以对同一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任务四、布置任务,巩固新知。

本环节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体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以前对文字处理不太感兴趣的同学也融入到热烈的课堂设计氛围中来,通过协作学习,使学生学会并认识在集体中互相协作、互相帮助的重要性。同时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学生在不知不觉的互助学习中知识也得到了巩固。

1、布置任务:让学生把教师机中的编辑计划书复制粘贴到word文档中,并对这份计划书进行格式的设置。并要求设置后推荐出各部认为最好的计划书,上传到老师的机器里,进行评比。(给定时间15分钟))。

2、展示分享(展示的成果为各组推荐出认为较优秀作品)。

3、组组互评、教师点评。

这一小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到完成任务所取得的成就感,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评比最佳作品的热烈气氛中,课堂总结的深入也水到渠成了。

八、课堂小结:

1、我们今天都学会了什么?

2、整理归纳列出要点。

3、“合作”的重要性。

九、教学反思。

在信息化社会中,教会学生学会知识,不如教会学生会学知识。我觉得信息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活”,所谓“活”,即知识“活”,教会学生灵活的运用知识,灵活的操作。我设计时,注重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整篇教学设计肯定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希望各位给予批评指正。

信息技术2.0篇七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不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它与传统的学科相提并论,教学中也沿袭了传统学科的教学方法,甚至把学习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等同起来,缺乏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意识,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信息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应有价值。

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由于教材里有关技术方面的内容远多于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分析、应用的内容,再加上教学过程中频频接触计算机软硬件,占据了这门课程的绝大多数时间;同时,具有指挥棒作用的信息技术会考中的题目也侧重于考核学生的软硬件操作的熟练程序,这就很容易让师生片面认为信息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就是学习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操作,这就背离了信息技术课真正的教学目标,走进了唯技术论的误区。

误区一技术学习是教学目标。

设立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它的学习范畴远大于计算机学科的内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的计算机及其软件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应归于信息的收集、处理,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更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即: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使他们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和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

与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相比,技术是第二位、浅层次的。可以设想,今天一些优秀的软件,如vb、office、windows等将来都有可能被更好的软件取代,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却有很大的相似性,正如对于编程而言,具体的语言是可选的、多变的、愈来愈强大易用的,而算法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却基本保持不变。这便要求教师不仅教会学生使用信息工具,更要教会学生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正确理解、判断、评价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这样说,信息技术课的设立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而不是培养计算机的操作者。

[1][2]。

信息技术2.0篇八

【教材分析】。

从信息技术知识模块上看,本课是文字输入学习和网络浏览的知识整合。从任务内容上看,本课又是语文写作和信息技术学习的一个整合。让学生通过网站获取文字资料并用写字板编缉成一篇短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信息技术在学习上的应用,培养学生网络浏览、文字输入、文字修饰、语言组织等多项能力。

从内容上看,本课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趣味植物”介绍怎样从网上寻找想要的资料;第二部分“为我所用”介绍怎样从网上获取文字信息到写字板中;第三部分“修改文章”介绍怎样完善这篇短文,并且提出尊重知识产权的初步做法。

【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生获取知识不是通过教师教育,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能通过自我建构重组的方式获得知识。因此为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时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课前事先准备好动物相关网站,以便练习时提供给学生。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可以怎么做,要注意些什么,以便理清制作思路。还可以让学生说说准备写什么动物,对于学生在文章中自已写的或修改的部分,应加以鼓励,以引导学生今后的创作活动的方向。

在使用写字板对文字进行处理的时候,突出文章编辑时几个键(光标定位键、回车键、退格键等)的使用,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对文字的美化操作可以通过对画图软件里美化操作的知识迁移来完成。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让学生掌握收藏网址和从网上下载图片、网页的方法。

(2)学会如何将每一网页中的其中一段文字拷贝到自己的文件中。

(3)学会写字板的字体设置。

2、信息素养:

(1)让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

(2)通过本节课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情操。

3、能力发展:

(1)培养学生在网上迅速搜集信息、保存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整合的任务。

1、出示各类奇特的植物图。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

3、老师告诉你吧,这些图片都是从网上保存下来的。

4、今天,老师就要带同学们进行一次特殊的旅游,我们一起去"网上游植物园"(齐读)。

5、揭题。在我们旅游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掌握一个新的本领,那就是保存网上资料。

设计意图:创设美好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缺撼,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乐学。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跟着老师打开中国科普网的网站。

2、大家可以快速的浏览这个网页。

3、你浏览到哪些信息?

4、网站上的信息还有很多,有些同学还想带回家去看,我们该怎么办呢?

5、小组间说说获取文字的方法(把它保存下来)。

6、老师演示并讲解获取一段文字到写字板的过程,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突出“复制”操作的作用。

7、完成任务一:保存一篇有关“猪笼草”的材料。

8、学生作业展示:展示你刚刚找出来的材料。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突破难点,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采用边演示边操作的方法。教师在学生汇报中针对难点及时点拨质疑学生,学生在合用学习中突破难点。在汇报学习中,对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赞扬。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培养了自觉能力,养成不怕困难,积极思考与人合作的学习精神。

三、综合运用,知识拓展。

1、要使它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介绍,你觉得应增加些什么?

2、学生讨论(题目、自已想法,引用出处等)。

3、老师示范如何对文字进行处理:光标定位键、回车键、退格键等按键的使用,以及对文字做一些字体,字号的设置等。

4、学生练习:在写字板中对事先保存的资料进行编辑,包括文字美化处理部分。

5、完成任务二:设计一篇有用的报道,包括对“猪笼草”的认识,以后自己的一些想法等。

6、学生演示。

设计意图:在巩固新授课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励学生个性发展,让他们在自由、宽松的空间里,充分发挥想像力,创作出独特的作品。

四、作品展示,完成构建。

1、学生作品展示,比一比哪位同学收集的资料最有价值,进行讨论评价。

设计意图:学生在作品展示中,相互评价,各抒己见,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在自我展示和相互评价的过程中,进行了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作品展示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教师及时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赞扬,使学生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和喜悦感。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综合任务的完成没有归一的答案,结果是多元化的,在评价学生作品的过程中,给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以支持和帮助,使之在评价过程中逐步掌握获取信息、筛选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才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

【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学科整合的问题。本课整合了语文、信息技术和思想品德三大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内部整合。

2、讲练结合。单就内容而言,对已掌握了一定文字输入技能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而且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重难点知识精讲。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4、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5、分层教学的实施。怎么样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性的发展。

6、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能过意义建构,学生的技能不断加强,实效性强。教学活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策略丰富,实用而新颖,独特,突破了学生的认知障碍,突破了难点,优化了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2.0篇九

在我国一部分农村学校,传统教学模式仍然没有改变,只重视文化课的教育,忽略了技能课方面的教育,让学生沉浸于知识中努力、奋斗和竞争,谁得了高分谁就是胜利者。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只是流于形式,为了应付或者象征性地开放,该门课成绩不作为评优选先和年度考核的依据,从而导致教师无人愿意上这门课,领导指示你教这门课,你只好不情愿地默认,重视程度可想而知。农村学校部分领导缺乏现代教育意识,仍然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中高考的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在推进农村学校信息化的过程中,学校领导只有高度重视,改变观念,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引导学校健康发展,办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好学校,才能更好地引领学校对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将资源优势变为教育效益。

二、硬件建设没有达标

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硬件建设是基础;硬件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说是一门高耗课程,它的开展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作后盾。由于农村学校资金的短缺造成软硬件建设的滞后,目前,我国部分农村学校没有专门的信息技术操作与控制室,更没有计算机室,教师办公室就是现成的计算机室。因此,学生只能是纸上谈兵,根本没有兴趣了解一些计算机知识。部分学校只有区区几台电脑,而且有的还是以前项目上配发的',内存等内部配置很低,运行速度很慢很慢,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教育教学现状,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有的学校虽然有多媒体教室,但数量很少,不能满足教师使用。有的教师想用多媒体上课,可还需要提前预约,而且必须让学生提前进多媒体室,因此带来许多不便,极大地限制了教师的灵活性、积极性,也降低了教师课堂教学效率。要在农村学校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就需要有成套设备,虽然大多数学校领导都已认识到建校园网、更新升级的重要性,然而计算机房的日常维护费和电费,使有限的经费更加紧缺,致使学校的计算机无法及时修理和更新。可以说资金是困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在坚持以办学单位投资和学校投资为主的同时,积极吸收各种捐赠、援助等社会资金,抢抓发展机遇和项目的支持,及时充分运用上级有关政策,努力推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持续发展。

三、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偏低

1.信息意识弱、信息敏感度低。许多农村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他们不懂教学理论,教学模式还徘徊在“应试教育”,只重视知识忽视技能,盲目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抹杀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恶化了师生关系。这不仅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也摧残了农村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

2.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够。在农村学校,有的教师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了解甚少,对于操作更是一窍不通,谈何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呢?部分教师虽然了解一些,但操作不是很熟练,要运用幻灯片或动画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也很难。就算他们花时间制作了课件,由于操作不熟练,在上课具体操作时也许会出错,导致课件不能正常播放,影响了整节课的效果。所以,许多时候教师不是去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而是逃避使用现代化教学的手段。

四、教师对资源利用不合理

我国农村学校贫穷、偏僻,年轻教师不愿意去任教,即便分配到农村学校,过不了几年也会想办法“走”出去,到条件优越的学校里,留下来的大多是年龄偏大、信息技术水平很低的教师。这样导致农村学校师资缺乏,教师工作超负荷,教师群体信息技术素质偏低,年龄结构偏大、学科结构搭配不合理。不少教师专业不对口,学非所教,教非所学,使得学校稀有的人力资源人为性浪费严重,极大地降低了教师的积极性,压抑了农村教师的独立个性与自由创造。总之,在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给信息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带来了很大的阻力。而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又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它关系到我们国家能否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我们只有在了解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加以解决,才能推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进程,那么,我国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就指日可待了。

信息技术2.0篇十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不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它与传统的学科相提并论,教学中也沿袭了传统学科的教学方法,甚至把学习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等同起来,缺乏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意识,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应有价值。

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由于教材里有关技术方面的内容远多于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分析、应用的内容,再加上教学过程中频频接触计算机软硬件,占据了这门课程的绝大多数时间;同时,具有指挥棒作用的信息技术会考中的题目也侧重于考核学生的软硬件操作的熟练程序,这就很容易让师生片面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就是学习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操作,这就背离了信息技术课真正的教学目标,走进了唯技术论的误区。

误区一技术学习是教学目标。

设立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它的学习范畴远大于计算机学科的内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的计算机及其软件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应归于信息的收集、处理,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更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即: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使他们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和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

与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相比,技术是第二位、浅层次的。可以设想,今天一些优秀的软件,如vb、office、windows等将来都有可能被更好的软件取代,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却有很大的相似性,正如对于编程而言,具体的语言是可选的、多变的、愈来愈强大易用的,而算法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却基本保持不变。这便要求教师不仅教会学生使用信息工具,更要教会学生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正确理解、判断、评价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这样说,信息技术课的设立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而不是培养计算机的操作者。

在这方面有一些反例,如社会上有些人利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机技术盗窃网上银行、制造病毒、成为黑客攻击网站等,这些现象如果没有引起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充分重视,在教学中未能有意识地对学生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难免会产生新的计算机犯罪。例如:有的老师在讲穷举法时,提到可用此算法编写破解密码的程序,立刻有学生问能不能编出破解取款机上密码的程序。可见对信息的理解、评价和正确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比计算机的具体操作更为重要,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师能够经常、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素养、道德、法规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信息观。

误区二计算机是门独立学科。

由于存在“学科本位”的思想以及应付会考等原因,部分教师只注重课本知识的教学,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缺乏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意识,这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大误区。信息技术课应融会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时时考虑到与其他课程的渗透,教师的这种意识甚至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最近,我听了几节信息技术评优课,同是讲word中的自选图形,一位老师只是把课本内容讲完了事,另一位老师则是用自选图形绘制了高中物理课本中的各种图形,如物体受力图形等,显然,后一位老师深刻领会了信息技术课的内涵,将这门课的学习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学生通过这节课不但能很好地掌握计算机知识也能联系到其他课程的学习。如果计算机老师都能像这位老师这样,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又如vb程序课,一位老师只讲了课本上的几个例子,另一位老师则讲了如何用vb编写一个打印数学上的正弦和余弦函数图形。从课堂气氛和课后效果看,后者明显好于前者。

其实,很多老师也知道计算机不过是一种工具,学习它的目的是希望能利用它更好地获取信息,掌握更高效的手段,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学好各学科知识。

因此,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而言,扩大知识面,提高各方面素养,不断接受新知识,深化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尤为重要。同时,教师应加深对信息技术教育根本目的的认识,信息技术应该作为一种素质教育,不能仅以技能培训为目标。

信息技术2.0篇十一

一、问题设计。

二、培养学生兴趣。

三、直观教学,加深记忆。

四、让学生有成就感。

老师的教育总是有限的,我们总是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成长的。 我们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我们的责任真的很重大!感悟很多,思考很多,收获很多。我一定会好好珍惜机会,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不断求知,善于实践,积极反思,在天心一中这片热土上实现我的人生梦想。

信息技术2.0篇十二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信息技术学科是学科中最年轻的工具性学科,同时又是知识技能更新最快的学科。《信息与信息技术》这一节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同学,它是教材关于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初步认识。

本节是基础性的纯理论的内容,所介绍的一些有关信息的知识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基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基本技能---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

新的学科的学习,对学生充满着挑战,能够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产生一种求知的冲动。正是这种冲动,导致学生的理想和实际技能的不平衡。

基于此点,从信息技术本身学科特点出发,结合与生活实践的整合理念,设计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现今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了解“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这一社会现实,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学情分析:学生对微机充满了向往,甚至用“崇拜”这词决不过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次上信息技术课之前,学生在机房门口早已排好了长长的队伍,穿好了鞋套,等着老师的到来。特别是第一次接触计算机的同学,用手摸一摸显示器都会欢欣鼓舞)。

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调整,我想在学生初步建立信息技术中“信息”的感性认识后,能亲自在网上根据特定的任务,搜索一些信息,来加深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本节课的内容:了解信息的特征和信息的表达方式;

重点:信息的特征;

难点:培养能从各种途径获取信息的思维习惯,以及培养辨析信息的能力。

二、说目标:

1、一个指导思想:

“使学生明白,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对推动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2、两个学会:学会信息的特征和信息的流程;

3、一种体验和一种培养:

4、多种收获:

信息技术2.0篇十三

课型。

新授课。

知识目标实施“双主教学”模式,使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的特征.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寻求知识的能力;                        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促进其个性发展。

情感目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启发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

教学重点信息的含义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及其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辨别信息的真伪。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课札记。

一.课程引入。

问题1:大家平常都用什么方式和朋友或者家人进行交流呢?

问题2: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那么,什么是信息呢?哪些东西可以称作信息呢?

问题3:信息的特征是什么?

普遍性、无限性、可传递性、共享性。

教师总结:教师归纳学生所说的信息并总结提出更多详细的信息实例;概括“信息”的含义。

总结学生结论,并指出出现信息泛滥的原因。以及大家应该采取的态度。

知道了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那么我们又如何来获取有效的信息呢?信息技术就是指获取、处理、存储、传输信息的技术。

现在我们通过下面两个个例子来了解获取信息的过程:(展示例子)。

思维拓展2:从这个例子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a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输越来越快,越来越广,越来越大.越来越强。

b现代人对信息的过度依赖性会有什么后果?

c(学生答案)。

d(学生答案)。

e(学生答案)。

f(学生答案)。

老师总结学生的结论,并进行补充。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进行了信息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那么大家可以翻开我们书上的第3页,看一下刚才我们练习的如何获取信息等步骤。

根据上面一个例子,我们看到了,因为以美国为首的盟国掌握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军事上创造了全新的信息战战法,所以才轻松地取得了胜利!

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并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语言----文字---造纸和印刷术----电话、电报、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使用------计算机的普及使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

2网络及多媒体化: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正迅速将全球联成一个整体,“地球村”不再是梦,信息的交流及传播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计算机从处理文字和数值,扩展到处理声音、图像、影像等。

查找有关的资料:电脑报、上网、十万个为什么之等信息学科,培养自己的课外阅读和自习的能力。 学生举例说出交流的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际生活举例说出信息实例a:共享信息的人越多,信息的价值就越大b: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c:信息也会过时d:信息离不开载体讨论:联系自己实际生活,举例子来说明。  不信,不传,不造阅读第一个例子:古人通过烽火台、信鸽,驿站传递信息,近代人通过电话、电报,书信传递信息,现代人呢?通过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阅读第二个例子:自第一次海湾战争开始到南联盟战争、阿富汗战争、第二次海湾战争美国及其盟国都以绝对的优势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他们为什么会如此快速地,如此“零伤亡”地取得胜利呢?是上帝偏袒他们还是…….?(想一想)举例子说明信息技术在哪些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

预想的回答:电话,聊天工具,信件等。

预想:图片、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例:新疆7.5事件中不真实信息起的作用?教学方法:通过例举两个例子:让学生阅读一小短文字,回答通过文字你能获取什么信息…由以上第二个例子: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决定其命运可以得出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并引申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工农业生产、医疗、军事、教育、电子商务、网络、娱乐生活等。简单提及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及现有水平,指出我国信息技术同世界先进技术之间的差距(印度及美国),激励学生的爱国情操,鼓励他们学好知识,报效国家。三、课后补充:学校信息技术竞赛及上机要求。四、课堂总结:1.向学生介绍可以参加的晋中市电脑制作比赛,鼓励学生勇于动脑,积极活动:2.上机带脚套,不吃零食,规范操作,不使用带有威胁的可移动存储设备。总结: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当今信息同物质、能源一样重要,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资源之一,是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甚至人们把今天的社会称为信息社会。所以,信息和信息技术都非常重要。想要快速获取有效信息以及学习信息技术,就是我们要一起努力的事情。

信息技术2.0篇十四

一、教材分析。

表格装饰是科学出版社第三册上第八课内容。本课在前两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会表格制作、表格修改后,学会对表格进行一定的装饰,使表格更加美观。教材的目的是学生通过装饰表格使表格变的更加美观、大方。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充分发挥自由的空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同时,也通过最后的小结让学生感觉学有所用,并在练习中学以致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实际以及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装饰表格的方法。

让学生能将表格和文本进行相互转换。

技能目标:使学生学会“自动套用工具”的使用。

使学生学会使用“边框颜色”、“底纹颜色”等工具手工修改表格。

情感目标:使学生更好地色彩的配置和选择。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美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掌握装饰表格的两种方法。

难点:表格和文本间的相互转换。

四、教法与学法。

教师设置情境,将任务融入情景中,在情境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完成教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3’)。

出示课件,揭示主题——diy对对碰图形。

二、小试身手---大展身手(尝试制作)。

1、说说:(1)你觉得应该从哪里入手?

(课件演示)(2)需要设置什么?

2、两人合作,使图形初具规模。

温馨提示:你可以观看课件录象,了解制作流程。

你可以参考书本第51页。

要求:请你记录自己遇到的困难(能解决和不能解决的),一会儿和大家讨论。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1)“表格和边框”工具栏在哪里?

(2)装饰单元格时不能按自己的需要装饰。

(3)框线类型是怎么回事?怎么设置?

3、解决困难,学生继续完成作品。

困难的解决方法:

(1)请教其他学生,让学生解决。

(2)教师解决学生普遍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

装饰表格有两种方法:自动套用格式和手工绘制。

对熟练的学生的要求:

(1)想一想,是否还有另外的方法来制作。

(2)请帮助其他还有困难的同学。

4、学生作品展示——“请大家来欣赏我的作品”,教师评价。

三、游戏——大家来找碴。

1、要求:找出两幅画的不同之处,并使它的底纹、边框为红色。

评价:速度的快慢与对错分初学者、珠宝鉴定专家、国政大臣、神之手。

2、你能解决“碴”吗?

四、小结(3’)。

通过这节课,想一想,我们还可以diy什么?

信息技术2.0篇十五

2、制作演示文稿作品。

2、将素材加工组织;

3、版面设计合理,图文并茂,美观。

1、点评上次作业。

2、复习powerpoint中文本框的使用,图片的插入。设计模版的应用。

3、我们都喜欢动物,因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但现在的报纸上说,现在还有人在猎杀野生动物!!!请同学们做一个powerpoint演示文稿,用来作宣传,以达到请人们爱护动物,不要再伤害地动物的宣传效果。当然,要做得好,得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声音、电影片段啊!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本节课,我们以大熊猫为例,做一张大熊猫的幻灯片。在此之前,我们应准备一些关于大熊猫的资料,包括关于大熊猫的图片、视频、声音、文字等。这些资料在因特网上很多,而且查找也非常方便,我们就上网标查找吧!

方法一:使用关键词查找法。

提问戴眼镜给你的`生活带什么不便?学生回答!老师讲解:

生活中的戴眼镜带的不便:

1、部分同学因配戴眼镜头晕;

2、运动或进行一些活动时很不方便;

3、有些同学想要考军校,但由于视力问题,无法实现愿望;

4、长时间戴眼镜学习,会造成眼部疲劳;

5、配戴眼镜会使眼部变形。

学生回答以下问题:问题。

1、近视眼的症状?

问题。

2、什么是近视眼?

问题。

3、近视眼的形成?

问题。

4、如何区别真假近视?

1、怎样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2、电视机对眼镜的危害及预防方法?

3、电脑操作者的注意事项?

任务:利用ppt制作一关于近视眼的分析及怎样保护好自己眼睛。

这一课能培养学生上网查询资料的操作能力,锻炼了他们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并对防止近视,保护眼睛有很大的帮助。

信息技术2.0篇十六

第13课 修改文章(二)。

教学目标 :

掌握块的定义、复制、移动、删除。

教学任务:

利用块方式修改文章。

教学重点:

定义块的方法,理解块操作。

教学难点 :

定义块。

课时安排:

1课时。

注意点:

1.在定义好块后,如果不小心按了一个空格键,块中的内容将被空格所替代。

2.定义好块后,单击鼠标,就会取消块。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分下面几部分内容:

开。也可以将插入点移到块首后,按住shift键,再有鼠标单击块尾处。或者按住shift键,移动光标键。

2.块的取消:只要在文档区的任何一处单击鼠标左键,就可取消块。

3.块的操作:包括删除、移动、复制。常用到的工具按钮有“剪切”、“复制”、“粘贴”按钮。

4.块删除:即删除选中的所有文字,定义好块后,按“剪切”按钮,或按del键或backspace键。

5.块的移动:定义好块后,将鼠标移到块上后单击左键,再拖拽,这时观察插入点的位置,将插入点移到目标处就可以松开鼠标。移动操作,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也可以在定义好块后,按“剪切”按扭,再将插入点移到目标处,按“粘贴”按扭。第二种方法学生可能不理解为什么,可以向学生讲清剪贴板的概念,剪切和按del删除是有所不同的,前者将内容放进剪贴板,可以在需要时从剪贴板中取出,粘贴就是将剪贴板里的内容复制出来。

6.块的复制:定义好块后,按“复制”按扭,再将插入点移到要复制的地方,按“粘贴”按钮。这里复制按钮起的作用仅仅是将块中的内容复制到剪贴板中,并不能直接复制到目标处(目标处在哪电脑还不知道)。粘贴按钮是将剪贴板里的内容复制出来。

7.本部分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大屏幕演示。

信息技术2.0篇十七

单元概述:

课程标准。

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学习目标:

1、知识性目标。

2、技能性目标。

3、情感性目标。

课前准备:

教具:网络教室。

学生:学会基本的网络搜索技术。

活动安排:

3、活动步骤:

(1)在课堂中完成分组,并确立组长和组员的分工;

(3)整理并交流。

〖教学过程〗。

一、信息的概念:

学生(举例)。

(教师在学生举例时可以将案例记录在黑板上,以备区分信息与信息的媒体之用)。

(学生区分黑板上的例子是属于信息还是信息的媒体)。

(将例子按照信息、媒体有规律地排列)。

例如:

信息。

媒体。

书中记载的内容。

广播。

天气预报。

(学生将举例的媒体按照其类型分类)。

二、信息的主要特征:

教师学生总结信息的主要特征是: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

说明:建议以2-3人为一组(同桌),根据分析表完成活动。

课后任务:书后综合时间内容。

教学后记:

对不同起点的学生:

信息技术2.0篇十八

一、课题:

二、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了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强化信息意识。

四、教学过程。

1. 引言。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同学们对中学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同学们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信息与信息技术”。

2. 什么是信息?

自从有了人类,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就有了信息交流。信息交流的方式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是,把信息与信息交流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则是20世纪后叶的事。

今天人们更是生活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我们每时每刻都不能离开信息,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

通过列举生活、工业、农业、军事和科学技术中有关信息的巨大作用的例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放录像片、光盘和课件等方式,向同学们演示信息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信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信息的概念,从而达到对信息的属性有一个较完整的理解。

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并且体会到只有经过处理的信息,才能成为有用的信息。

一般说来,信息技术是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的技术。

在教师指导下,请学生阅读理解书上的例子:1990年到1999年十年中,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情况,分析相应的教育发展情况,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此外,还应该拓宽学生的视野,对信息的获取、传递与处理的过程,教师可以从我们人类怎样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进行的。说明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与我们人类处理信息的过程相类似,计算机的输入设备好像我们的眼睛、耳朵;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好像人的大脑,对信息进行存储和处理;计算机的输出设备好像我们的嘴和手,输出信息处理的结果。

从而进一步说明人类信息获取、传递与处理的过程,信息传递从古到今有各种形式。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处理信息的方式得到不断的改进和提高,文字和纸张的发明,实现了前人与后人的“信息交流”;19世纪末,电报、电话的诞生,扩大了人们信息交流的空间,缩短了信息交流的时间;进入20世纪之后,无线电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人类传输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人们利用收音机可以收听国内外的新闻节目;通过电视机收看文体节目;用传真机传送图、文资料;在网络上可以用计算机检索科技信息,进行远程教育和浏览世界各国的名胜古迹等等。

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两种重要的信息技术。

在讲授计算机技术时可以列举些日常生活中计算机应用的例子,例如:银行门口的自动取款机(atm);马路上交通管理的电子警察;地铁站的自动售票员等等。

并且体会到电子计算机是功能很强的信息处理机。

讲授通信技术也应该列举些日常生活中计算机应用的例子,例如电视会议、手机上网等,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

要使同学们知道,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丰硕成果。计算机网络对人类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它的技术范畴。因为,在信息时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组织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信息,信息资源已成为同任何物质资源同样重要的社会资源。

信息只有通过传递流通,才能让人们资源共享,才能发挥信息的作用。在当今信息时代单靠传统方法传递信息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只有依靠计算机网络的传递、存储和处理信息的功能,才能高质量地处理信息、高效和可靠地传递信息、方便地使用信息。所以社会的需求,促使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互相渗透结合,促进了计算机网络的诞生和发展。

向学生介绍因特网发展的概况、功能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将会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可视电话、电视会议、家庭影院、远距教育……将变为现实,地球会变“小”,人们在“地球村”上方便地生活和工作。

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信息成为所有人可以共享的社会资源,使用这些资源的人越多,其价值越高,对社会的促进也越大,信息社会的发展也越快。

5. 小结。

与同学们一起归纳、总结:

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情况。 。

信息技术2.0篇十九

知识与技能:感受生活中的信息现象,认识到信息是普遍存在的。

过程与方法:掌握信息活动的一般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信息对生活与学习的作用,产生学习与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

行为与创新:能够养成积极思考生活中的信息的真假性、有用性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表达等;信息及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感受信息及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了解生活中的信息的一些过程。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使用了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学习、游戏学习等教学方法,通过学生个人、小组、集体的多种形式进行学习活动。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课件、猜词游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社会里,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信息。那什么是信息呢,信息又有哪些作用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二)新授:

一、信息。

(出示课件图片1)。

师问:从这张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呢?

(生答)。

(出示课件图片2-4)。

分别问:通过观看以上图片,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呢?

(生分别回答)。

师问:你还能说出其它的信息呢?(生答)。

我们可以知道:信息是一些消息,在我们学习、生活、工作中都离不开信息。

(阅读“知识屋”)。

二、信息的获取。

师问:那信息是如何获取的呢?

(出示课件图片)。

(生答)。

(生回答)。

师:其实很多工具都能帮助我们获取更多的信息,你知道还有哪些工具吗?试着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三、信息的传递。

获取信息后,我们要将它传递给更多的人,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进行信息的传递。

(出示课件图片)。

科技的发展让信息的传递有了更多的方式,但并不意味着原始的方式就此淘汰了。

完成“讨论坊”的内容。

四、信息的处理。

人类获取、传递了信息后,对信息进行一些处理,会产生更有价值的信息。

(出示课件图片)。

计算机被发明后,人们就把信息处理的大量工作交给计算机来完成。计算机也叫信息处理机。

在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等过程中涉及到的技术称为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跟我们的生活学习密切相关。

(出示课件图片)。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地方使用到信息技术吗?

(生讨论)。

游戏:猜词游戏。

通过这个游戏,大家可以知道相同的信息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或表达方式等,信息有它自己的特点,信息是千变万化的,信息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衡量。

(三)总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有关信息和信息技术知识,在生活中,信息和信息技术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分辨信息的真假。

信息技术2.0篇二十

摘要:当前,我市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越来越多,但各个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情况不尽相同,由此造成对信息技术的评价方式参差不齐,存在着种种问题,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主要从信息技术评价的原则和方向、评价目标的制定、评价内容的确定、评价方式的构建、评价量规的制定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通过研究,给了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个人特长的余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创造潜能被充分地展示出来,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 校本评价 研究报告。

这几年,信息技术虽然已成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但对信息技术考试评价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信息技术目前还不是一门主课,也没有具体的考试模式,随便考,给个分就行。而对信息技术考试的评价,也存在着种种问题。许多学校都沿用了传统课程的考查方式,即期末出一份考卷,有填空、选择、问答几种类型的题目,学生在限定时间内笔答(或在计算机上答题),教师评分。这种考查方式在考查学生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特别是在创造能力上,是不够客观和全面的。

由于信息技术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强等特点,所以现行的很多考试中又增加了上机操作部分。一些主管考试的人员,将计算机考试向着标准化考试的方向靠近,编制一个大的试题库,每次考试随机抽取试题,学生在限定时间内按要求操作,教师按操作正确与否评分(或者是由计算机自动出题、自动判卷的方式)。这种方式比前一种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这种考试方式仍没有跳出传统模式的框框。统一的考题、唯一的标准答案,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妨碍了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

特别是中考制度改革后,信息技术从原来的加分项目变为评价学生五方面能力中的一项,这更要求学校要抓紧制定出与之相符的信息技术考核标准。因此,信息技术考试评价制度与方法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基于以上分析,为了更有效地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笔者试图在信息技术考试评价制度及方法上作些尝试与改革,以推动评价工作向前发展。在对挑选的几所学校进行一年多的试验后,笔者在此方面有了一些心得,特撰文与大家交流经验。

一、评价的原则与方向。

针对当前信息技术评价制度暴露出的问题,我们应根据全面、科学、发展的原则建立评价方法多样、评价多元的校本评价体系:不但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使其逐步获得独立学习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为终生学习创造条件;不但关注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水平,更关注他们在信息技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从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在评价方向上,一要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教师向学生呈现评价结果时采用评价报告、学习建议等方式,采用鼓励性的语言,慎用定量评价,尽量避免给学生贴标签或排名次,减轻评价对学生造成的压力。二要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并组织家长、学校、教育团体等有关机构和人员参与教学评价,提高评价主体之间的一致性,保证评价的客观与公正。评价结束后,教师及时收集评价信息,统计、归纳评价结果,并尽快反馈给学生和参与评价的有关人员。三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在保证达到最低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不同起点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都应该得到认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和创造性,对同一信息作品的不同设计思路和不同设计风格、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技术解决方案等,都应给予恰当的认可与鼓励。

二、校本评价方案的构建。

(一)评价目标的制定。

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从学生、教师和信息技术课程本身这三方面出发,通过评价,达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水平不断提高和促进课程不断完善的目标。

通过新的评价体系,不仅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巩固原有知识和技能,还要有所提高,使其把课堂上学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综合起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完成考试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互相协作,克服困难,来磨练意志,提高综合素质。

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建立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周期性对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引进新的信息技术设备,形成课程不断更新和完善的机制。

(二)评价内容的确定。

把评价内容分为认知、操作两方面进行。在认知方面,以填空、选择为主;操作方面,总体上采取任务驱动式,每次评价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考核的基本要求和评分标准,没有具体题目和统一的答案,学生无论用何种软件,只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任务,并达到了考核的基本要求,即考核合格。完成考核过程中可以看书、看笔记、求助帮助系统,甚至可以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和讨论,但必须自己完成,不能由别人代替。

(三)评价方式的构建。

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其中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评价和考试也体现了这一理念,将考查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作为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信息技术课的过程性评价中,可以通过现场观察、档案袋或成长记录袋的方式,系统客观地观察和记录学生在自然情境中的真实表现,设置特定的作业、项目或任务来引发学生某种特定的行为,搜集有价值的评价信息。用于过程性评价的作业、项目或任务应指向具有普遍意义的目标,任务是多层次的,可考察学生综合的信息素养,任务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或生活实际,避免设置脱离学生生活或学习经验的任务情境;任务对所有学生都是公平的,不偏难或过于偏向某些学生的生活经验。

信息技术课中设计的任务主要以典型作品设计和项目型作业或实践活动为主。既可 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搜集、分析学生的典型信息技术作品,也可在测验、考试时设计特定的典型作品设计任务,评价时不仅评价作品的优劣,而且重视学生作品设计的思路和过程。项目型作业或实践活动,则可对学生活动过程、设计过程、思维过程等方面进行深入考查。我们可围绕以下方面制定评价指标:学生能否结合任务或问题情境的要求确定合适的信息来源;学生能否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收集计划;学生能否根据问题要求采集和评价信息、管理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能否利用信息技术清楚地表达观点、思想,呈现问题解决的答案;能否根据问题解决的需要评价各种可用的信息技术设备、工具和资源的潜在优势和不足,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设备、工具和资源解决问题;能否体会到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并能利用合适的信息技术与他人进行有效交流、合作;能否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相关能力。

学生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信息技术的使用习惯以及在信息活动中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是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通过适当的过程性评价方式随时把握、及时引导。向学生呈现蕴含人文、道德、社会冲突的案例或问题情境,如“信息技术的使用与知识产权”专题,让学生对这些案例或情境进行讨论、分析,或撰写短文,再根据学生表达的观点把握他们的情感、态度以及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注意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和各种信息活动中的实际行为表现,考查学生是否真正将有关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等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自觉指导自己的实践。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最终落实为教师对学生的适时预防、关怀或引导,避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简单量化或脱离实际单纯打分。

总结性评价的主要功能是考察学生所学模块的基础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诊断本学期教学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和学生改进随后的教与学。在进行总结性评价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具体考试内容选择合适的题型和考试方式,综合运用纸笔测验、上机测验等多种评价方法;创造条件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协调发展,避免只重视知识记忆和计算机操作,忽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倾向。纸笔测验的效率较高,适于短时间内对大量学生进行集中考察,适于考察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但不适于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信息技术的纸笔测验,要控制选择题、填空题等客观题型的比例,适度设置和增加要求学生通过理解和探究来解决的开放性题目,如问题解决分析、作品设计、短文写作等,以拓展纸笔测验在评价内容和评价目标等方面的广度。上机测验是信息技术课总结性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期末考试等总结性评价一定要安排上机测验,设计一定比例的联系实际的设计、制作或其他类型的信息处理任务,以评价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或软件的熟练程度,测查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和能力。教师和有关机构要针对具体评价目的,灵活选用上机测验的题型和考试方式,不能单纯依赖题型单一、只考察基本知识与操作能力的机考系统,否则容易对信息技术教学产生误导。

在总评中,阶段性评价、创新能力测试、期末考核各占一定的比例。这样做是使学生和家长不再只关注期末考试,将评价融入日常教学中,做到教评相长。考核成绩时,只要学生觉得考试结果不理想,就可以申请重考,把考试作为查缺补漏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环节,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四)评价量规的制定。

对于信息技术的评定,最关键的还是关于各个等级标准的制定。如果要求太高,学生难以达到,就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要求太低,很容易达优,就既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也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操作水平的提高。所以在等级标准制定前,要对学生整体水平进行观察、分析、研究,确定一个较为科学的方案,制定出来的等级标准能使一部分同学经过努力能达到优,绝大部分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良,最差的学生通过努力也能达标。

在制定评价标准或评价量规时,首先是根据评价目的划分出能客观反映有关学习过程和结果的重要维度或重要方面,然后为每个方面制定不同水平的评价等级。必要时,可以为不同的指标制定不同的权重。对于比较重要的评价,在正式评价之前挑选部分学生进行预试或预测验,考察评价指标是否合适,并进行调整和修改。评价量规的指标要全面、精练、可行。可组织学生参与制定量规,或者在评价前向学生说明量规和评价标准,以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学习。

信息技术评价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四级。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首先关注的是有没有达到规定的教育目标,也就是合格还是不合格。为了鼓励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上进,不设“不合格”等级。对未合格的学生暂不评定,由任课教师找这位学生谈话,鼓励他下次继续努力,达到合格。

三、研究成效分析。

信息技术校本评价方案的探索进行了一段时间,绝大多数的学生和老师都给予了肯定,这种评价具有很大的优势,效果也是明显的。

(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的教师说“提起考试,学生们都很讨厌”。实行校本评价后,学生从考前一周就开始收集材料,有的同学自己编写文章,绘制图片,有的同学到图书馆查找,从报纸上剪辑,有的同学光资料就准备了两三套,可见兴趣之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二)给了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个人特长的余地。

学生把考试内容当成自己的作品,觉得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能把美术课学到的知识用于绘画与美编,语文课学到的知识用于书写文章、组织整理材料,这些都成了学生信息技术考试的素材。

(三)学生的创造潜能被充分地展示出来。

这种评价没有统一命题,只有范围与操作评定标准,由此放开了教师和学生的手脚,有些不但完成了考试内容,而且含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思想内涵,画面中有飘扬的五星红旗、宇宙中的地球、雄伟的高山、腾空而起的火箭、可爱的猫咪、觅食的小鸡等。

(四)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这种评价方式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放弃面面俱到的传统做法,只告诉学生最关键的问题,然后放手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同学们在操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许多是课本中不曾涉及的,要求教师能及时有效地给予指导和解答。这些实际问题不仅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方面的,还包括同学们选题中涉及的各方面、各领域的知识,这些都需要教师有所了解。

1、邓立言·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建设之我见·教育研究·.10。

2、游铭均·论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浙江教育出版社·.2。

3、锡山高级中学·校本课程研究与实验·课程·教材·教法·1999.2。

4、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类型分析·教育发展研究·1999.11。

5、任学宾·浅论我国21世纪的中小学信息教育·广西教育学报·.5。

作者:叶静飞。

单位:温岭市教育局教研室。

邮编:317500。

e—mail:。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