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调查报告(专业15篇)

  • 上传日期:2024-02-04 03:18:02 |
  • 飞雪 |
  • 11页

通过撰写报告,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并分享我们所学到的知识。编写报告时要注意遵循学术规范和道德要求,不得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写报告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篇一

大棚鲜木耳,由于在试种植期间,所以具体收入不能确定。饲养猪共11户206头,饲养鸡共3户4800只。某某村剩余劳动力较多,大多从事建筑、跑货运以及在钢厂、焦厂上班。

二、农民增收难的原因

当前,影响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很多,实现农民增收的压力相当大,从我村的实际情况看,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有:

1、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素质难以提高。近年,各级财政虽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但是还远远不够。农村教育的落后,使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很难提高。一方面造成农民人力资本不足,难以有效参与市场竞争,提高收入。另一方面造成封建迷信及不合理消费、投资在农村盛行,大量资金被用于建筑住宅、修墓造坟、人情世故,使农户无钱从事生产投资,开拓新的生产项目。农村医疗卫生的落后、电力通讯落后等都影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阻碍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的推广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素质的高低,从某某村的情况看,农村住户的从业人员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从业人数的53%,初中占40%,高中(中专)占6%,大专以上占1%,由于受教育的程度低,农民的思想观念依然陈旧,市场经济观念淡薄传统的计划意识较浓,对现代农业科技的接收能力低,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农民的增收。

2、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难以形成。近年来,我村农业结构调整虽然有了新的起色,但是仍然存在步子不大,力度不够的问题。在调研中,我发现,只有近30%的农户调整了种植业结构,调整面积平均占总面积的5%以下。有的农户虽然调整了结构,但一般几年都没有上新的种植品种,即使上了也大多都是常规农产品。目前农业结构调整,在品种结构上,名、优、特、稀、珍品种较少,大路农产品较多,难以适应优质、多样、反季节、营养保健、无公害等社会需求;在种植模式上也采用较为传统的模式,土地产出率较低。农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产业化难以形成,农业比较效益较低,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天气可以收回投资成本再余利润,如果遇到像去年那样的天气,几乎没有什么收益。这种经营分散、规模过小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成本过高,技术含量低,在市场上必然缺少竞争力,农民种田很少能赚钱,有时甚至是农业增产,农民不增收,不少农民完全是出于对土地的朴素情感及迫于地方政府不许撂荒而从事农业生产的。

4、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增收渠道单调。目前,我村劳动力总量已达到265人,其中从事种植业的占68%,而2017年农村收入中,纯农业所占份额仅15%。农业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社会平均水平的1/3,这就是农民靠农业难以保持收入增长的关键所在,而有限耕地上的农业劳动总量居高不下,又是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难以增加的根本原因。前几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吸纳了不少本村剩余劳动力,这对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2017年以来,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自身也正处于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转折阶段,因此,不仅没有增加吸收新的就业人员,反而一直裁员,致使本就相当严重的农业劳动力过剩,农民就业不充分的状况更加恶化。

《某某村农民增收总结调查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篇二

5.调研目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也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农民生活水平也得到相应提高。但与此同时,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诸多因素仍重重的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越来越严峻和尖锐,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发展的一个焦点问题。毫无疑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推进,随着加入wto,农业应该奋勇自保,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为此,本次调查研究试图找出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和促进农民增收的解决办法。

二、相关背景

进入20 世纪末期, 农民增收低速徘徊, 严重滞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明显扩大。农民增收减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粮食主产区更为突出。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经济社会生活造成

了不利影响。首先, 制约了农村市场规模的扩大;其次, 制约农民发展农业和建设农村的积极性;再次, 制约工业化、信息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和综合国力、省力的跨跃式发展;第四,制约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力的提高;第五,制约改革的深化和保持社会的稳定。

三、调研结论:

【一】影响我国农民收入增加的原因

(一) 农村产业结构层次低, 影响农民增收的途径。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近年来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 农民收入的渠道不断拓宽。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农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仍然偏高, 与之相应的农民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大约占50%, 而发达国家, 如日本早在80年代中期农户总收入中已有84%来自农业以外。同时, “小农业”( 90%以上是种植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也偏高, 超过40%,林、牧、渔业产值分别仅占7. 9%、20. 0%和31. 4%, 第一产业生产结构尚处原始的低级水平。这种依赖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的收入结构,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今天, 农民增收门路显得十分狭窄。

少人问津, 而优质稻谷及饲料粮严重不足, 难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近年迅速发展的水果、蔬菜也存在类似问题, 优质品种少, 传统的普通品种多,在旺季上市时往往出现“卖难”现象, 价格一路走低。尽管近年来大部分农产品产量有所增加, 但由于市场不景气, 绝大部分农产品价格继续下跌, 从而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增加。

(三) 农业科技欠发达, 生产技术落后, 生产成本高, 影响农民纯收入增加。

我国农业科技仍然不够发达, 农业生产技术落后, 主要表现为, 一是农业科技人员少且分布不均, 县级以上单位多, 乡级以下单位少; 兼职的多, 专职的少。二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三是农业科技缺乏创新机制, 农产品生产科技成果储备不足, 缺乏既可以大幅度增产又能提高农产品品质的新品种和新技术。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农业收入的两大支柱, 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效益低下。我国大多数地区主要耕作工具仍然是耕牛与锄头, 其生产效率之低不言而喻; 畜牧业基本以家庭饲养为主, 90%以上的生猪还是由一家一户饲养, 以传统的、落后的饲养技术为主, 饲养周期长、成本高。由于农业生产成本高, 严重影响农民纯收入的增加。

《关于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篇三

为了了解研究我县农民增收问题,创新三农工作思路,我深入乡村开展调研,对破解农民增收难问题,提出了粗浅的思路和建议。

我县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县各级各部门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渠道为农民增收搭建平台,农民收入呈现较快增长的态势。20xx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384元,较上年净增532元,增长28.7%。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呈现三增一小的特点:一是工资性劳务收入快速增长,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务工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外出务工劳动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外出务工农民的人数不断增多,劳务收入逐年提高。20xx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056元,占纯收入的44.3%,其中劳务收入1035元,占纯收入的43.4%,占工资性收入的98%;二是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来源比较稳定。20xx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1013元,占农民纯收入的42.5%,同比增长50.8%,拉动纯收入增长18.4个百分点,是农民收入的最基础和最具稳定性的收入来源。其中第一产业纯收入756元(农业收入411元,林业收入114元、畜牧业收入227元),占家庭经营性收入的74.6%,二三产业纯收入257元,占家庭经营性收入25.4%;三是转移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近几年,国家先后出台了退耕还林、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带动了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增加。20xx年,全县农民转移性收入238元,占农民纯收入的10%,同比增长19.4%,其中政策性收入190元,占转移性收入的79.8%;四是财产性收入比重小。财产性收人主要包括各种利息、股息、投资和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收入等。20xx年,全县农民财产性收入77元,仅占农民纯收入的3.2%,同比增长22.3%。

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虽然农民收入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态势,但农民增收的基础仍比较薄弱,增收的渠道仍比较单一,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民持续增收的困难较大。

1.收入差距较大。我县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84元,仅占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的50%、占全省3136元的76%,也未达到全市2401元的平均水平;同时,城乡居民收人差距继续在扩大,20xx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43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4倍。

2.产业化水平低。全县的传统种植业耕作粗放、经营单一、科技含量低,人均1.2亩耕地,仅能获得411元的纯收入;畜牧业尽管发展了一批养殖大户,但仍然是散户养殖;蚕桑产业发展缓慢,加工企业生产难以为继;茶叶产业规模小,产业发展仅集中在几个优势村;核桃、板栗生产虽具有一定的产量,但基地规模小,相应的加工企业少,不能有效提升附加值,产业链短;魔芋原料基地没有形成规模,加工企业生产时断时续。

3.农村二三产业滞后。20xx年,全县农民从二、三产业获得的纯收入257.3元,仅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25.4%,占纯收入的10.8%,农民从非农产业经营得到的收入较少。特别是农村建筑业和工业落后,人均从中分别获得收入11.6元、37.3元。

4.劳务经济受阻。劳务收入与20xx年对比呈现出三点变化:劳务收入的比重下降了5.9个百分点;增速降低了2个百分点;劳务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仅23%,增收贡献率明显下降,与其在纯收入中占的比重不相称。其次,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大量农民工返乡,就业难度增加,依靠劳务增收的难度加大。

5.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受国际原油等原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近几年涨幅较大。按目前价格测算,20xx年因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上涨,我县农民种粮亩均支出增加15%;受饲料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养殖业的成本也持续增加,出栏生猪的利润空间由20xx年4月份的400元/头左右降到20xx年5月的150200元/头,获利空间缩小,影响了农民增收。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几点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的着力点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建立农业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长效机制。

1.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以产业化的思维促进农民增收。要打破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观念,从农业内部挖掘潜力,通过调整结构、改良品种、扩大销售等办法,促进规模化发展、商品化经营,实现农民增收。充分发挥我县山地多、无污染、气候好的比较优势,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坚持集中连片大规模和小型分散大规模相结合,做大做强林业干果、畜牧养殖、特色种植三大优势特色产业。在产业布局上,注重科学规划,坚持因地制宜,以流域为单元,分区域规划、分产业布局、分类型指导,形成科学、合理、详实的产业规划。在产业发展上,坚持政府引导、示范推进的办法。林业产业以板栗、核桃为主,注重提品质上规模,建设标准化新基地,改良改造老基地,在基地规模和产品品质上要实现新突破;畜牧产业以建设畜牧大县为目标,按照突破生猪发展、扩大牛羊规模、推进养鸡生产的思路,培育规模养殖大户,发展规模养殖专业村、重点村;特色种植产业,按照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的思路,着力抓好烟、药、菜、茶、魔芋等五大特色产业。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自主创业活动,在全县农村形成大产业顶天立地、小产业遍地开花和农民群众人人手中有技术、户户家里有项目,竞相发展产业的大好局面。

2.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以工业化的手段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工业生产手段改造包装农业。积极争取陕南突破发展资金,以午峪绿色食品工业园为载体,采取招商引资、鼓励企业和个体投入及争取国家扶持等措施,兴办一批食品加工、生物制药、饲料与畜产品加工、蔬菜保鲜与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加大大地集团招商力度,着力抓好缫丝厂改革攻坚,尽快盘活恢复生产;扩大恒达公司(板栗食品加工)、创盛肉食品加工厂、雪樱花魔芋精粉厂、五福酒厂生产线规模,努力实现满负荷生产;加快绿源玉米食品加工厂、神果酒业、蓖麻加工厂、岭南农产品开发公司建设,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化发展。认真落实中省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扩大招商引资,激活民间资本,鼓励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龙头企业建设。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市场带基地,推动适销对路农产品实现规模种养,提高产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着力抓好板栗、蔬菜、蚕桑、茶叶等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力发展农村运销组织和经销大户,以等农贸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等工程建设,鼓励引导城市商贸企业在农村建立连锁超市和农家店,搞活农产品流通,使农民在流通环节上增加收入。

3.发展劳务经济,壮大二三产业,以城镇化的思路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既要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增加农村经济总量,扩大分子,又要大规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农村人口,缩小分母。要坚定不移地走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之路,整合全县职业培训资源,大力实施人人技能工程、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等培训项目,力争农村每户有1-2人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做大以家政女为代表的劳务品牌,促使劳务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数量型向质量型、自发型向组织型转变,努力增加农民劳务收入。要把加快城镇化建设作为减少农民的根本举措,大力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在抓好县城建设的同时,加快以边贸集镇和高速公路、木王森林公园沿线的小城镇建设,深化城镇土地、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鼓励先富起来的农民进城买房定居、务工、经商办企业,变农民为市民。支持农村能人兴办企业和外出打工返乡创业,加快发展乡镇企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等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增加收入。

4.深化农村改革,集聚创业要素,以资本化的理念促进农民增收。加快生产要素集聚,激发农民创业热情,引导农民把积蓄转为投资,把农村闲散资金集合起来,把资金转为资本、资本变为股本,参与创办实业,不断增加农民的资本性收入。积极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制度等体制改革,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使农民在产权经营过程中获得收益。鼓励农民通过房屋、农机具等财产出租取得收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城市工商资本进入农村从事农业规模开发,积极探索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以及其他符合法律法规的方式进行土地流转,使农民在自愿、有偿流转的闲置土地过程中获得财产性收益。

5.落实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以可持续的战略促进农民增收。落实支农惠民政策,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方面。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落实退耕还林、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民生八大工程等惠农政策,按时足额兑现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等政策补贴,增加群众转移性收入。加强农民负担监管,规范一事一议,清理不合理的涉农收费项目,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实现休养生息减负增收。加强农资市场价格监管,防止农用物资价格过快上涨,大力推广农业节本增效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有序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增加对三农信贷支持;积极发展政策性、商业性农业保险,减轻农民因灾损失。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加强农田水利、沼气能源、农村安全饮水、天然林保护、农村通达工程等项目建设,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篇四

目前,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粮食作物的交换。小麦、玉米、大米等。是农民的生活资料,他们同时被出售必须留出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口粮。花生、芝麻等经济作物自然是农民经济的主要来源(主要指花生种植较多的地区)。粮食收入后,农民卖本该卖的,留本该留的,可以赚四五千。

副业也是农民收入之一。在农村,除了牛、羊、鸡等家禽之外,几乎每个家庭都养两三头猪。这些卖了以后,大部分都有两三千元的收入,所以农村每年的毛收入是六七千元。在种植中,种子、肥料、灌溉等方面都被去除了。养殖中,除去种苗、饲料、家禽的医药费,农民年纯收入也可以四五千元。这个数字还是比较可观的。

但是农民对钱不是很满意,然后钱就拿出来了。到年底,村里要统筹规划,每年都要留出。家里给孩子们添置了一些新衣服。拖拉机的大轮子已经用了好几年了,应该换了。剩下的要给孩子来年的学费生活费,过年可能还要借有些人希望有一个美好的一年。

万一闹饥荒,天气不好,又没有粮食。交了公粮恐怕不够填饱肚子。家里有人生病不借钱恐怕不是个好主意。借了这个,家里就债台高筑了,每年还要攒钱,少吃好饭,少穿新衣服,还钱才能放松。

农民的收入,除了开销,只能维持简单的生活。遇到天灾人祸,他们要借钱,但不是这样。借的钱要还。孩子读书花的钱最多,还要赶上一些乱收费的学校。农民就更惨了。

国家政策整天都在呼吁减轻人民负担,但农民还是不堪重负。政策的关键是执行。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外国粮食将进入中国市场,粮食价格将大幅下降,使农民收入减少,支出没有太大变化,农民负担将更加沉重。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篇五

杏山行政村位于眼岔寺乡政府驻地,辖花家洼、董家洼、杏山3个自然村,共120户482人,党员23人,全村以红枣为主导产业。

2017年以来,杏山村根据本村的自然条件,在县乡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制定出符合本村村情的十年规划,并积极响应退耕还林政策,大力发展红枣栽植面积和完善烤房配套设施建设,切实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去年新建标准烤房6座,对红枣面积进行打药、施肥、修剪等科学管理,邀请县枣业局技术人员进行枣园管理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枣果业户农民的管理水平。

二、农民收入现状

农业以红枣为主导产业,截至2011年底,全村红枣面积达到2098亩,产量525吨;年末羊子存栏50只,牛存栏30只,生猪存栏55头;梨、薯类、瓜果等区域性产业也有了较快发展,对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养老保险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参与率达100%,现在全村摩托三轮 辆、座机电话100多部,手机200多部,三个村办起了红枣加工厂4个,村民有铲车、挖掘机5户,购置私家车6辆。

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农民收入结构比例不断调整。农民第一产业收入比例稳中有降,占收入的 80%左右,从事二、三产业经营性、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占收入的20%。

二是农民收入途径不断增多。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和宽广的发展平台,优质高效农业发展迅速,农民从事二二产业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走出土地、摆脱了土地约束,到土地以外创业创收已成为全镇农民致富的途径,农村劳务经济日渐升温,致富渠道不断拓宽,为农民就业、农民增收创造了更宽阔的空间。

三是农民收入增加,可支配性消费增长缓慢。近年来,全村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主要得益于国家对农村的好政策、农副产品价格上升,农民经营性工资性收入增加,但由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生产再投入增加,致使农民收入增幅缩水,各种刚性支出不断增加,可支配性消费增长缓慢。

户,而那些等、靠、观望、因循守旧的农民没能及时发展起来,收入明显低于致富户。

三、制约农民增收因素

一是科技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农民对发展农村经济、大力开发高效农业有较高的热情,但受科技文化素质的限制,只敢远观不敢近摸,对带“高、新、尖”字样的事物,望而却步,部分农民对农业结构调整信心不足,存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荆绳的思想,对农业以外创业门路少,获得致富信息渠道窄,开拓市场能力差。

二是创业资金短缺。群众除了必要的生活开支外,闲散资金较少。银信部门对农村贷款额度有限,对那些收入较低的农民发放较小贷款甚至不给予贷款,造成低收入家庭想致富却苦于没资金的困局。

三是社会事业性负担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各类生活开支项目增多,数额增大,子女上学、子女结婚、看病就医、关系交往等都要远远超过生活开支,社会事业性负担的加重,势必对生产的再发展、再投入的资金产生影响。像子女结婚,从认识到结婚至少有五六万元的花销。

四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造成生产成本高。农村以农业为主。随着各类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农业单位投入不断增加。化肥、农药、地膜、种子等生产资料价格增幅高于农产品价格增幅,生产成本高,导致了农民增产不增收,增收缓慢。

五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标准化生产有待提高。目前全村已形成了枣果、草畜等为主的基地,由于产业链条不够长,农产品的增值空间较小,大多以出售原料型为主,且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滞后,产品市场适应性差,销售难、价格低依然制约农民增收。

四、提高农民增收致富途径

首先要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生产标准化水平。要围绕市场需求,怎样调、调什么,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调整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调出农民种植的积极性、调出规模、调出效益。同时要在提高产业化、生产标准化水平上下功夫,积极推广农业生产标准化模式,把农业专业协会,作为带动标准化生产的重要力量来抓,在主导农业产业上建立一个协会,发挥其在生产资料、生产技术、市场销售等方面的优势,推动标准化生产。要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建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使每一个产业上都有几家深加工企业,像我乡红枣业已达到这一要求,但在产品档次低、市场开拓上仍要抓紧抓好。

《关于杏山村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篇六

市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当前,我市全面奔小康的重点、难点都在农村,核心在农民增收。为更好地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推动全面小康建设进程,近日,我们对有关乡镇、村和市涉农部门农民增收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把“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劳动力转移、推进全民创业、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不断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农民收入呈现持续、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市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558元,增长11.3%;今年一季度实现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817元,增长17.2%。并呈现出三个特点:

1、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我市通过完善信息网络、开展技能培训、提供政策保障、强化组织协调等措施,有效提升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效。一季度,全市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为2465元,比上年增加607元。其中,农民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为1751元,比上年增加291元;在本地企业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为481元,比上年增加188元;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收入人均为233元,比上年增加128元。

2、高效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我市围绕“四青作物”、特色瓜蔬、花卉苗木等优势主导产业,狠抓园区辐射、项目带动和科技兴农三大关键,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三大联结主体,强化质量检测、产地准出、市场准入三大制度,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比较效益,搭建农民增收新平台。目前,全市亩产3000元以上的中高效农田面积近4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5%,亩均产出名列全省前茅。农产品年外销额达到20亿元,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二、问题与机遇。

当前,我市农民增收工作还面临着严峻形势,主要表现为三个“两”:。

1、两个先天不足。一方面,农业是弱质产业。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始终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农业的弱质性特征仍然突出。第一,农业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低。近两年来,由于化肥、种子、农药、柴油等各类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基本上抵消了国家取消农业税及粮价上涨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农民从事传统种植业的效益十分低下,如果计算劳动力成本,甚至还要亏本。第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弱。我市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但由于我市大部分水利工程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工程老化严重,抗灾能力减弱,遇有旱涝灾害时对农业生产影响仍然很大。去年的“麦莎”台风给我市农业生产造成的直接损失高达9600多万元。第三,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市场风险大。由于基础条件、资金、信息、市场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我市的农业产业化进程还不够快。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农产品加工增值少;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营销手段落后,农产品流通不畅;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不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不紧密,带动农民增收能力不强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另一方面,农民是弱势群体。由于文化水平低、经济基础差、思想观念落后等因素,农民一直都处于弱势地位。第一,科学文化水平偏低。目前,我市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总体不高,利用新技术、获取新信息、掌握新技能的能力都比较欠缺。不论是从事农业结构调整,还是外出打工,增收效果都不是十分明显。第二,创业激情不高。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小富即安”思想仍然存在。许多先富起来的农户,赚到钱后首先就是修屋建房,房子建好以后就“存死钱、死存钱”,不愿进行再投资。第三,适应市场能力较弱。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农民利用信息手段的能力不强、农民的小生产跟不上大市场的变化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农民从事农业结构调整时“跟着感觉走,照着别人调”。许多地方农业结构调整是一哄而上,导致产业趋同和恶性竞争,一旦市场发生波动,又一哄而下,从而给农民增收带来影响。

2、两大制约因素。一方面,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第一,近年来,农民增收虽然较快,但总量仍偏低,多数农户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扩大投入再生产,对于发展前景好、增收快的项目“心有余而力不足”,拿不出钱来投资。第二,不少村集体经济薄弱,债务包袱沉重,正常运转都比较困难,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发展。第三,虽然各级对支农资金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由于基础薄弱等原因,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第四,近几年,商业银行纷纷收缩了在农村的信贷业务,而农村信用社和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在农村吸收的资金绝大部分也流向了城市,这种状况不能满足农村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农民负担仍然很重。国家取消农业税,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种田的负担。但总的说来,农民负担仍然很重。随着农资的不断涨价,农民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而教育、医疗、养老等生活成本负担则更是沉重,影响了农民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3、两个“不平衡”。一方面,农户之间收入不平衡。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较高,但“平均数”掩盖“大多数”的现象较为突出。目前,我市农户中人均纯收入达数百万元、数十万元的高收入户各村皆有几户、几十户,而人均收入在元以下的低收入户也有一定比例。据统计,全市还有40%的农户是纯农户,其中80%仍种植传统作物,亩均收入不过五、六百元;全市还有4―6%的农户还生活在贫困线(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另一方面,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由于各乡镇、各村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区位条件、基层组织带动能力等方面的不平衡,导致我市农民收入呈现西部高东部低、城郊地区高偏远地区低、专业特色村高一般村低的格局。

应该看到,我市农民增收虽有一定困难,但也有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农民增收的外部环境趋好。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的中央“一号文件”突出了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个主题,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于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重视程度。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被中央列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年以来,我市深入开展了以“民富、村美、班子强”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围绕‘民富’要求,全面繁荣农村经济”被列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三大目标任务之首。今年,市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到,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超过8000元,到要突破10000元”,并要求全市各级“坚持把富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着力构建农民持续快速增收的长效机制”。这些都为促进农民增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另一方面,农民增收的基础增强。近年来,我市始终突出高效农业、全民创业、劳动力转移三条主线,努力夯实增收基础,拓宽增收渠道。目前,全市高效农业占比超过了40%,全民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建筑业、服务业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产业蓬勃发展,农村劳动力从业技能明显提升,这些都为进一步推进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对策与建议。

增加农民收入是一项系统工程,下阶段应牢牢把握以下三大重点:

1、“农内”与“农外”并举,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要求我们跳出农业促增收,做到农业内部增收与农业外部增收并重,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方面,要深挖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努力推动农业向集约化、产业化、企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农业优势产业。积极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培育“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的高效农业发展新格局。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放大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努力创办一批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知名品牌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多层次、多环节增收。要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鼓励农民兴办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建立市、镇、村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中介服务组织,增强农民适应市场和驾驭市场的能力。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把分散经营状态下的农民同市场联系起来,增强其应对市场、规避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拓展农业外部增收空间。大力发展非农经济,不断拓展农业外部增收的空间。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把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有力抓手,继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农村进城定居落户的准入条件,切实研究住房、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措施,加快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城乡一体的就业市场、城乡平等的就业环境和城乡共享的就业服务体系。切实发挥好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引导作用,着力加强培训服务、信息服务和市场服务,加快形成城乡一体、覆盖广泛、运转高效、方便快捷的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质量。要大力发展流通经济。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畅通农产品的流通渠道,积极鼓励农民参与流通,做到政策上优惠、政治上关心、营销上帮助,不断提升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充分发挥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等要素的集聚效应,大力发展农村营销、运输、服务等产业,扩大农民就业与增收空间。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按照“领导上给支持、服务上给环境、引导上给项目、发展上给载体”的要求,鼓励农民从就业向创业转变,从生产者向投资者转变,形成“经济以民有为主、投资以民间为主,企业以民营为主、事业以民办为主”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要放宽市场准入,做到凡是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和行业都对民营经济全面放开,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规模,不限经营范围,不限开业条件。要加快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尤其要在信用担保机制方面研究一些新的对策,力求在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上取得新的突破,不断为广大的农村能人施展才干、创业致富、带富一方给予必要的支持。

2、“输血”与“造血”并举,着力激发农民增收的内生动力。

一方面,要加大农民增收的扶持力度。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全面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结构,调整财政资金的投向,真正做到财政投入向“三农”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社会事业发展重点向农村转移。要尽最大努力向上争取资金扶持。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找准工作结合点,积极主动与省、南通市有关部门对接沟通,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坚持政府导向、多元投入的筹资原则,大力加强投入机制的创新,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杠杆作用,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调动和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其它社会资本的投入,形成政府、社会、个人各方面共同投入农村、投资农业的新局面。要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支持力度,在进一步做好为广大农户小额信贷工作的`同时,加大对农字号企业尤其是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另一方面,要注重农民增收的能力培养。要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健全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建筑、服装、机械等方面的传统优势,整合各类职校、成教学校、党校的功能,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不同工种开展“订单”培训,让农民的就业意向和市场需求接轨。要立足农业和农村生产、经营、服务等实际,加大培训力度,把掌握新品种、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推广作为重要内容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要注重培养农民在经营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素质,促进“打工经济”向“回流经济”、“创业经济”转变。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以促进农业优质、高产、高效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为重要目标,以新品种选育、高效种养技术、农业节水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开发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推介力度,通过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措施,大力推广、应用农业实用技术,促进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逐步建立起一支以政府为主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企业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宏大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发展能力。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交通、供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3、增收与减负并举,不断提升农民增收的实际成效。在抓增收的同时,要着力抓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做到增收与减负并举。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各项政策。要严格规范涉农收费。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专门面向农民的税费项目已经全部取消。但在目前的财政管理体制下,涉及农民生产生活的收费项目仍然不少,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营服务性收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村集体和农民还要承担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的配套任务等。这些收费项目和配套任务的存在,必然使农民承受一定的经济和劳务负担。必须严格涉农收费管理,禁止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特别是对涉及农民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要认真开展专项清理,凡是不符合上级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收费项目做到该取消的取消、该调整的调整,收费标准该降低的降低,该减免的减免,并重新登记公布,从源头上控制不合理收费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要着力减轻农民的生产、生活负担。当前,农村居民传统的保障体系正在弱化,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最终建立。要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抑制其过快上涨的势头,切实减轻农民的生产成本负担。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力度,严格执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切实减轻农民的教育成本负担。要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减轻农民的医疗负担。要积极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减轻农民的养老负担。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篇七

20xx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市场周期性规律影响,我市农民增收形势严峻。日前,市委农工部就今年农民增收问题组织人员深入xx等地进行调研。

1、农民工大量返乡,务工收入减少。工资性收入一直是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尤其是现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纯收入的40%。从20xx年9月份开始,沿海地区一些外向型企业减产、停产甚至倒闭,导致我市大量农民工提前返乡。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在外务工农民75.8万人,同比减少4.2万人,返乡农民工减收10.2%。预计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进一步加深,农民工返乡将持续增加,这将极大地影响今年我市农民增收。

2、农产品价格全面下滑,农民存在“惜售”心理。进入20xx年下半年以来,我市农产品价格几乎呈“普跌”态势。我市主要农产品平均收购价为:晚稻86元/百斤,比上年同期下跌7%;籽棉2.6元/公斤,下跌54%;黄豆3.4元/公斤,下跌48%;花生3元/公斤,下跌53%;椪柑0.8元/公斤,下跌43%;生猪13元/公斤,下跌28%。农产品价格下跌,造成部分农民对农产品“惜售”。

3、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基本冲抵种粮补贴。20xx年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虽然补贴力度有所增加,但难以冲抵农资上涨所产生的价差。如奉新县20xx年早稻肥料成本由20xx年的每亩95元上涨到20xx年的170元,增加75元;农药成本由每亩50-70元上涨到70-80元,增加10-20元。该县农民仅农药、肥料两项成本就增加近100元,加上人工成本、运输费用的上涨,与每亩100多元的补贴基本相抵。

1、农业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今年中央将进一步加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力度,预计补贴资金将增长10%以上。同时,还将增加产粮大县、油料大县的奖补资金,扩大农机具补贴范围和种类,提高补贴标准,并逐步完善补贴办法。

2、粮食最低保护价大幅度提高。今年中央决定粮食最低收购价在去年的基础上平均每斤提高0.11元。此项政策有望带动农副产品价格上扬。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今年各级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农村能源、交通、人畜饮水、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将为我市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带来新的机遇。

1、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农业各项补贴政策,确保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户。

2、加大水稻“单改双”力度,增加播面,推广高产优质品种,提高单产。

3、规范农资市场,稳定农资价格,建立农资信息网络,推进农资连锁配送。

4、加大“金蓝领”工程、“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转岗再就业技能。

5、引导企业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可侧重考虑使用农民工和下岗再就业职工。

6、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给予支持。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篇八

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聚焦与核心。解决我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我县农村工作,促进农业发展和维护农村稳定必须抓紧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为了解农民增收情况,我们最近根据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安排,围绕我县农业法的贯彻执行和中央1号文件的落实,结合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就我县农民减负增收和农民权益保护,到漠滨、若水、黄茅、洒溪等乡镇、村组、农户进行了深入调查,先后召开座谈会8次,听取了县人大代表、乡(镇)村组干部以及村民代表的意见,收回调查问卷80份。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当前农民增收少的是思路,愁的是销路,缺的是技术,盼的是服务。

我县因自然条件、交通运输制约,加之受军事禁区影响,农村资源开发整合利用缓慢。近年来,我县虽然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市场繁荣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依法治农、科技兴农意识明显增强,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但农民增收仍较缓慢。我县34万人口中有农业人口304800人,xx年农民人均收入为20xx元,xx年农民人均收入2223元,收入仅增长5.6%,农民仍是最大的低收入群体。根据调查,影响农民增收原因较多,在我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原因之二: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够,发展生产民心不安。由于我县县乡两级财政紧张,仅能保工资保运转,一些地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无力顾及,导致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在“6·19”洪灾中,洞头塘村20多座溪河坝全毁,水圳全垮,但几年来,村集体经济捉襟见肘,在水利基础设施上基本没有投入,由于水毁设施得不到恢复,这里的生产生活条件更加艰难。去年全村590亩稻田失收的达100余亩,减收一半以上的有200余亩,全收的只有几十亩,有的村民连吃饭也成问题。部分村民对种田丧失信心,他们算了一笔帐,除去肥料农药、工钱,种田实际上没有几个收入,靠种田脱不了贫,致不了富。有的说,若能够在外找一份事做,早就不想要田了。如今该村1100多人,在外打工的达500多人,很多年轻人认为家乡环境艰苦,看不到致富希望,外出打工不思回家者大有人在,只剩年幼、老弱病残者留在家中。在全县,同样认为种田难增收的农民为数不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却增收缓慢,从而对土地丧失了信心,导致全县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出现弃耕抛荒现象。

原因之三: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技术指导,农民增收步履维艰。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因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要找到好的工作很难,从事的多是脏、苦、累而工资微薄的行业,因而能够找钱回乡投资致富乡邻的很少。留在农村的农民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发展意识不强,又缺乏有文化、懂技术、有头脑的带头人,发展路子越走越窄,他们对增收倍感焦虑和无奈。加之资金短缺,更难为“无米之炊”,本地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有的农民不仅不增收反而跌本。黄茅乡白羊村村民刘百喜xx年投资5万元种植草莓,市场销路看好,却因缺乏技术和技术跟踪服务,几个月下来就失败了。许多农民说,作为农民就应该依托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向土地伸手要钱,但因文化低,没技术,土地成了他们填不满的无底洞,反而把老本都送进去了。象这种缺乏科学技术作后盾,无专业人员指导的生产模式,农民吃亏不少。我县农民养羊、喂鱼、种烤烟等种养殖户失败的多,真正受益的很少。他们认为这次县委、政府组织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是亲民、爱民、富民的好举措,很有必要,许多干部确实在帮助他们减负增收,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和实际问题。但也有人认为干部下基层活动出发点好,但效果不好,起不了什么作用。他们希望下来的干部带致富技术、信息,带增收项目,能够帮助他们协调上下关系,提供一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希望他们多深入农户家中,帮助想办法、出主意,为农民多提供一些增收思路。

原因之四:农民利益受损、负担过重问题仍然存在,涉农服务滞后。近几年来,我县各级各部门把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确保农村稳定的大事来抓,及时处理涉农案件,妥善化解农民矛盾,减负增收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农民不合理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在调查中发现,农民的隐形负担仍然不轻,农民对此反映较为强烈。一是反映教育收费高。学校除按标准收取学杂费外,平时还要收取试卷、作业本费等诸项费用。农民本来收入不高,特别是低收入户,供养子女读书更是难上加难,有的因承受不起负担,只得让子女辍学。二是反映一些单位变着法子收费,增加农民负担。派出所登记户口、办迁移或出证明也要收取一些费用,农民看不到有关规定和收费公示,却又不得不交,因为不交费就不办事让他们实难找出拒交的办法。到邮政所取包裹、信件也要想着法子要农民买明信片、报纸,从中收取一些费用。三是反映一些涉农部门在农资经销上给农民造成些损害。如种子纯度不够,致使农民减产、失收,这种情况连年都有所反映。四是反映在公路改造过程中,政府征用农民土地给付的补偿费过低。农民被征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严重影响了他们今后的生产生活,而补偿标准过低,使他们更为不满。洒溪乡村民反映在鲁大公路建设中,一类田补偿5900元/亩、二类田补偿4700元/亩、三类田补偿3900元/亩,农民普遍有增加补偿费的要求。同时还反映在公路修建中,一些堆放的土方堵塞了溪圳、道路,给农田灌溉、生产生活造成不便,加重了农民恢复生产的负担。五是反映生产、生活支出费用过高。如建房的国土费就得花几千元;林农出售木材、个人部分收入只有30%,审批民用材青山费等过高。六是反映涉农收费公示不规范,透明度低,如国土、林业、计育办的一些收费,农民有看法,有疑虑,极易影响干群关系。七是反映林农造林费兑付到位难。漠滨乡沙堆村、漠滨村反映他们1999年、xx年的造林费至今一分钱未得,多次报告、反映,跑上跑下,但仍未果,挫伤了农民造林积极性。他们说政府应该取信于民,有利老百姓增收的要更多扶持和关心,更不能拖着不兑现。八是反映涉农服务队伍不健全。农业科技信息滞后,得不到及时传递利用,乡镇站所人员的待遇过低,存在后顾之忧,工作信心不大,服务不到位。九是反映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严重。农民看病就医难,边远村组农户更为突出。农村医疗技术设备落后,医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之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农民有病医治难保障,增收难,保增收致富更难。

农民不增收,解决“三农”问题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必须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摒弃长期以来事实上以工业优先、城镇偏向,轻视农业、农村发展的做法,真正实行城乡并重,工农并重的战略,切实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促进城镇、农村协调发展。

1、切实增强依法治农、依法兴农意识。中央重视农村工作的宏观政策,为农村修养生息,实现农民增收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兑现有关优惠政策。群众形容中央的政策好比医生开处方,药方开得好,关键还要看有没有药抓,抓药的人会不会抓错。这就更要求我们要切实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要大张旗鼓地搞好农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增强发展农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树立重农、支农、护农、兴农思想,改变过来人们对农业法律淡薄的观念。建议将农业法等法律法规作为今年农村普法的一个重点,把农民增收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抓。各涉农部门、各乡镇及包村干部更要熟悉掌握农业法规,只有自己掌握,才能教育群众守法、用法,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各部门、乡镇及干部要自觉主动地贯彻执行农业法规,自觉依法办事,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正确处理涉农问题,确保农村社会稳定,达到用法律、政策为农民增收保驾护航的目的。

2、千方百计加大农业投入,逐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发展交通、电信事业,进一步加强县乡村组公路和农网、水利、电信建设力度,为农民增收排忧解难,营造良好的增收环境。在深入贯彻中央1号文件的同时,我们要注重研究国家对农业的投入,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措施,改善投资环境,努力争取国家及有关部门对我县的资金投入。同时要积极想方设法增加农业信贷投入,充分运用信贷和财政资金的导向,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要及时提供小额贷款,帮助解决农民增收和发展农业资金困难严重短缺问题,保障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篇九

今年寒假,我做了一个关于家乡农民增收情况的社会实践调查的活动,了解了一些家乡农民增收的情况,通过家乡农民的增收情况认识到我国农村的现状。

20xx年2月11日——20xx年2月22日。

xx省xxx县xx镇xx村。

1.观察。

2.问卷调查(见附录)。

3.采访(通过采访村委会成员、部分村民,了解了一些农民收入的来源以及国家政府一些政策的落实情况)。

利辛县位于安徽省北部、亳州市辖境的南部,北邻涡阳县,南连颍上东靠蒙城县,南连淮南市的凤台县、阜阳市的颍上县,西接阜阳市的颍东区和太和县,属于亳州市。利辛县地处东经115°54′—116°31′,北纬32°51′—33°28′之间,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县境自然坡降很小,西北略高,东南略低。县辖26个乡镇、668个村居民委员会,7183个村民小组,耕地11.70万公顷。全县面积1950平方公里,总人口1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3%。

全县生产总值13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0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36.8亿元,增长14.9%;第三产业增加值51.9亿元,增长11.2%,三次产业比重为33.2:27.7:39.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398元(折合1336美元)。

大李集镇地理走势西高东低,交通相对偏僻,境内有利胡公路(柏油路面)、插胡公路(砂石路面)穿境而过;12.5公里长的茨淮新河把大李集镇与北边乡镇分开,同时给大李集镇提供了便捷的水上交通条件。境内主要河流有马胡河、乌江、黑土沟。其中乌江历史悠久,留下过许多美丽的传说,但由于乌江常年失修,现仅存有几米宽的小河沟,人们只能从残桥巨型条石上去想象他的久远和古老。

这次亲身调研,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结构性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提高自己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去更深入了解社会基层人民。

根据调查取得的结果,真实了解当地村民的生活现状,客观反映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争取为当地的农村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种植业:

1.小麦油菜籽等粮油增收人均196元。

2.林业增收人均301元。

3.蔬菜水果增收人均97元。

养殖业:猪,牛羊,鸡鸭等家畜家禽增收人均101元。

务工:外出劳动力增收人均1253元。

其它增收:个体经营增收人均89元可以看出,由于国家政策和政府投入使农村的农民收入稳定上升。农业的发展前景对于家乡来说,正在逐渐向前迈进。中央的减轻农民负担在近几年得到了实施,取消了以前所存在的农业税,切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得农民可以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产中去,鼓励了农民多增加承包耕地面积,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

科技发展,使得农民种植技术不断地提高,,同样的土地同样的农作物的产量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平,更多地增加了农民们的收入。机械代替了手工,不但有很高的效率且节省了人力,这使得有更多人从从事农业转到从事其它行业上,所以出现了乡镇企业,食品加工厂,家禽养殖厂等。便利的交通也为剩余劳动力的向外输出提供了条件,现在家乡农村大部分青壮年人都到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温州等比较发达的城市打工,每年能有相当不错的收入。

农民收入虽然有一定增长但是上升缓慢,根据对中国国情和社会现状的分析,大概总结了以下几点:

1.客观因素:

提高和推广,又加重农村劳动力的过剩。另外,由于过去人口政策的作用,必然使农村劳动力剩余越来越多,这方面的影响短期内不可能缓解。由此可见,未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失业状态不会减轻,而是越来越严重。过剩的劳动力必然要求更多的就业:大量的农民聚集在有限的土地上根本不能满足农民收入提高的要求;依靠土地使大多数的农民增收也不现实。

2)市场机制尚待完善,市场体系不够健全。这种状况严重影响农业要素在市场中的合理配置,目前不合理配置这一结果伤害最大的往往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农业和农村投入不够,农民生产和生活保障能力差。投入不足,致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县乡财政向农民投得少、收得多,直接影响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2.主观因素:

1)农民素质不高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都不可避免地受制于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农民整体素质普遍低下。这里讲的农民素质是指农民能够满足增收需要所应具备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针对农民增收而言,最关键的素质主要是能力素质。然而,就农民整体而言,这个问题不容乐观。

2)我国的许多宏观调控政策和手段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导致了贫富两极分化,而贫困群体的多数在农村,是农民。另外,国家对农业政策落实上存在着与其他有关政策相矛盾的环节和方面。例如,国家要农民增收,就要减少农民,但计划生育政策规定部分农民一对夫妻可以生两个孩子,这是城市居民享受不到的,这必然是在政策性地增加农民。还有基层政府机构臃肿、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效率不高的现象仍然一定程度地存在,对农业的投入落实不到农民手中,等等。

(一)、要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增收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工程置于突出位置,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

安置就业是现阶段及今后相当时期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将成为难中之难。因此,如何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与城市就业、再就业工作置于同等地位,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并将其纳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是解决这个难中之难的关键。为此,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应改变现行各部门分散管理体制,尽快建立统一管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专门工作机构,推进输出地与输入地政府间的衔接与协作,提高转移的组织化和有序化程度,真正把劳务输出培育成支柱产业。

(二)、要形成全社会关爱农民工的良好氛围,千方百计维护农民工的各项权益。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的新途径,尽快出台确保农民工权益的政策。要把关爱农民工作为考核输入地政府业绩和城市文明程度的硬性指标并加以量化,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民工并为他们办实事的社会环境。为改变农民工权益长期屡受侵犯的现状,应尽快制定《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同时加大政府的执法监察力度,对不执行维护农民工权益政策的企业,要坚决取消其雇用农民工的资格。

(三)、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

中国农村劳动力基本素质低及职业技能差是抑制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最大制约因素o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对进城务工农民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地方和部门相继提出对农民工文化和技术水平的种种要求,导致缺乏转岗技能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领域越来越窄,转移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不仅是当前的需要,也是最终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瓶颈。

近年,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农民工的培训,制定了至的培训规划,确定了培训方式、实施办法和具体目标。但由于目前许多实际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实施规划遇到了许多困难。一是培训教育资源整合度低,难以发挥现有资源效益,形成比较完善的就业培训体系;二是各级财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支持力度不大,资金严重匮乏。农民整体素质低不完全是他们的责任,主要还在于城乡二元教育体制的原因。为了对农民进行补偿,各类培训应以免费为主,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民的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四)、要不断提高农民工的政治地位,增强他们的自管理意识和能力。

上亿农民进城,本身就给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新课题,而成建制、有组织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比例极小,更加大了管理的难度。调查表明,农民工管理已成为城市社区和用工企业最棘手的难题。事实证明,以往单靠政府及企业的强制性管理,不仅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产生诸多弊端。因此,如何提高农民工自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调动他们自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政府、企业和农民工自管理三结合的体系,是改善农民工管理现状的关键。在抗击非典期间,一些大城市的建筑企业在狠抓农民工自管理方面已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应认真总结并逐步推广。另外,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和行业,应积极引导农民工加入工会,也可以建立一些类似于农民工协会等形式的行业协会。把农民工组织起来,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会和政治地位,也可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篇十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我们x乡调研组遵照县委、政府的安排,采取听汇报、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深入到村到户,广泛接触群众,对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x乡共有12个行政村,区域面积28.5平方公里,有5465户、20110人,耕地面积21030亩。20xx年人均纯收入3002元,是个人多地少、工业企业比较发达的乡镇。

在种植结构方面,全乡以种植、小麦、玉米、蔬菜为主。小麦面积11000亩,总产4194吨,亩产360公斤。玉米面积5029亩,总产3021吨,亩产量601公斤。蔬菜面积10210亩,总产25000吨。复播作物主要以蔬菜、油料、豆类为主。

在养殖业方面,全乡牛存栏1774头,其中奶牛1413头,55头以上养殖户69户。猪存栏7146头,100头以上养殖户3户。鸡存栏174790只,300头以上养殖户115户。羊存栏达到2565头,50头以上养这植产24户。

在农副产品加工方面,全乡有 加工企业134个,从业人员352人,其中:产值在20万元以下的81个,产值在20——100万元48个,产值在100万元以上5个,产品主要销往本县和周边县市。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乡有机井168眼,其中深井142眼,15年以上井61眼,拍卖改制机井128眼;节水管道109.5公里,节水面积17000亩,连片20xx亩以上节水片的有南社、河湾、王村、祁城五个村。全乡有造林面积2134亩,其中木材林979亩,经济林1155亩。有大型收割机20台,播种机90台,旋耕机62台,基本实现机播,道路硬化31条、19824米,10个村安装路灯760盏。

农民收入比例构成情况是:全乡种植业收入2238万元,养殖业收入3208万元,林果业收入18万元,工业收入24335万元,建筑业收入1000万元,服务业收入28万元,其它收入1119万元,农业方面的收入占总收入的17%。

农村劳动力分配情况是:全乡现有劳动力8721个,其中:从事第一产业劳力达4237个,从事第二产业4008个,第三产业的476个,县外劳务输出人员916个。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x党委、政府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在农民增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仍然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农民收入与其它行业相比,存在非常明显的反差。我们分析认为,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老化。x乡共有土地21030亩,有机井168眼,其中深井142眼,平均每眼机井担负200余亩灌溉面积,灌溉周期长,况且142眼深井中,15年以上的机井就占到近二分之一,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二是价格和成本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农产品价格不断下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明显下降;另一方面,对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种植业成本不断攀升,农民依靠种植业来实现增收十分困难。

三是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全乡农民人均耕地只有1亩,尽管近年来该乡加快了工业的发展,有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但大量农村劳动力还是滞留在传统种植业中,这种结构必然带来农产品市场的残酷竞争。

四是种植、养殖业结构单一、品种不良。全乡的主要粮食品种以小麦、玉米和复播油料为主,蔬菜品种主要是茴子白、西红柿、豆角和白菜、胡萝卜、大葱等大田大路菜,反季节蔬菜面积较少,且不集中、不连片、规模小、没有市场。总体上讲,粮、菜生产品种单一,规模偏小,分散经营,市场狭小,科技含量很低。养殖业主要是牛、鸡、猪,养牛业大户少、规模小、园区建设落后,养鸡业呈萎缩状态,流通经纪人基本为零。

五是农产品加工档次低、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不高。该乡的农产品加工业,由无到有、由小到大、发展态势良好,但从总体上分析,农产品加工大企业少,小企业多,有品牌的少,粗加工的多,全年生产的少,季节加工的多,市场竞争力弱,大部分企业的市场占有地为本县及邻近县。

六是资金、技术、人才比较缺乏。该乡人多地少,再加上近几年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农业的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农业发展的资金、技术、人才急需注入。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根本,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以增收为目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树立质量为本,效益为先的观念,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实施“六大工程”,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在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上求突破。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业发展。要不断完善投入机制,特别是税费改革后,针对农村建设资金溃乏的情况,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努力创新农村筹资、筹劳渠道。要认真把握中央一号文件的精髓,抓住中央对农业十项投资倾斜的机会政策,把投入重点放在争取和引进项目上来,积极鼓励和支持个户投资办项目。重点完成南社、河湾两个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投资30万元启动王村高标准节水化园区建设;全乡新打井12眼,配套机井17眼,埋设灌溉18公里,新增节水面积5000亩,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狠抓四大基地建设,在推动产业化升级上求突破。要紧紧结合本乡实际,合理布局,推进特色农业建设,重点实施“百、千、万、万”工程。一是争取100万元,建设秦村百亩综合养牛基地,以此来带动全乡养殖业的发展,力争年底规模养殖园区发展到8个,牛饲养量突破3000头,其中奶牛达到1800头,猪饲养量达到25000头,鸡饲养量达到22万只;二是完成昌源河沿线六个村千亩防护林建设基地。巩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完善投入机制,抓好农田林网建设,完成植树12万株;三是续建王村、秦村、x、梁堡、祁城万亩精细蔬菜基地,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搞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生产和绿色食品开发,发展蔬菜面积1.2万亩;四是实现大运线秦村、高村、圪垛为中心的万吨农产品加工基地。重点扶持秦村油料加工和高村葵花籽加工业的发展,转化油料达到20xx吨,抓好高村现代化屠宰场和圪垛酸奶厂建设,力争年内肉类加工达到6000吨,牛奶加工达到20xx吨;要通过体制创新的政策倾斜,引进资金100万元,规划占地14亩,新建圪垛村蔬菜储藏保鲜库一座,进一步延伸农产品加 工产业链条。

(三)狠抓品质提升,在提高比较效益上求突破。要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和标识工作。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和绿色食品开发,确实解决化肥农药对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加大与涉农部门的挂靠联系力度,争取项目、资金,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要巩固同发饲料市优势产品品牌,抓好惠明乳业酸奶、秦村粉丝、梁家堡食用醋的品牌塑造,以及万亩蔬菜品牌和秦村油脂加工专业村品牌建设。通过文艺宣传、专题报告等形式,扩大农产品的知名度,发挥品牌效应,增加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实力。

(四)狠抓龙头培育,在延伸产业链条上求突破。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大运线沿线万吨加工基地的同时,下功夫培育一批成长性好、有潜力的龙头企业,不断扩大农产品的转化面。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尽快做大做强农产品加企业,增强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使农产品加工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五)狠抓服务体系建设,在增加服务功能上求突破。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各项配套政策,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在科技服务上,要大力实施科教人才战略,强化科技服务力度,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同时要大力普及科学技术,提高群众的科技素质;在人才服务上,要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进人才,并妥善解决他们的工作条件和报酬待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信息服务上,要加快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和流通经纪人队伍建设,指导巩固完善蔬菜协会和油料协会建设,成立奶牛协会,充分发挥群众性组织的作用,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逐步实现农产品信息服务的深层次、大规模、远距离、强辐射。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篇十一

根据指示,县委办、县委农工委、县统计局有关人员组成联合调查组,采取找村干部座谈、入户调查及查阅资料等形式,对××乡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我县北部山区,北接**乡,南接**镇,西接**乡,东与**市**县接壤。距县城70公里,全乡幅员面积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767亩,辖6村37社1177户4655人,有劳动力2552人。境内山高坡陡,地广人稀,荒山林地面积为8.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8%。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全乡通公路里程为52公里,有1个村9个社未通公路。矿产资源丰富,主要以铁矿、长石矿为主,现有矿产开采、加工企业10家。主产玉米、魔芋、油菜等粮经作物,粮食播种面积9685亩,粮食总产量2610吨,人均占有粮食560公斤。20全乡农业总产值为650万元,工业总产值为368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01万元。去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比全县平均水平低116元。

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努力找准农民增收的着力点。

1、黄羊。去年全乡存栏黄羊4500只,今年计划发展养羊大户100户,新增黄羊5280只,其中新购黄羊2280只,配套种草500亩,年末存栏达10000只,年末新增出栏只。按年末新增出栏2000只,平均每只黄羊30斤,每斤市场价5元计算,可获收益30万元,扣除养殖成本10万元,农民可增收20万元,人均为42.96元。

2、中药材。主要计划种植天麻15000窝,大黄、黄连、丹参、芥子等中药材800亩。目前天麻项目已经与陕西丹凤县天麻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合同,进入实施阶段,明年可见效。今年种植的大黄、黄连等中药材长势良好,年内有300亩大黄可见效,较上年新增150亩,可新增经济收入19.5万元,农民可增收15万元,人均为32.22元。

3、生猪。全乡计划户均增养生猪2头,年末存栏达5875头,按户均比去年多出栏1头生猪算,共新增出栏1177头,按每头扣成本后均价150元算,农民可增收17.66万元,人均为37.5元。

4、魔芋。全乡新增魔芋面积300亩,每亩产量可达2000斤,每斤按去年最低销价0.80元算,可实现收入48万元,扣除种子、劳力、运输等成本共30万元,农民可增收18万元,人均为38.67元。

5、劳务输出。今年,该乡白玉二社有20人进入**矿业公司务工,月均收入达1000元左右;火炬四社有110人在本乡农民何金钊开办的**天水县金矿务工,月收入800元以上;柳垭四社有85人在本乡农民罗国中开办的**灵宝县金矿务工,月收入750元以上;三处共新增劳务输出205人,全乡今年劳务输出总数达到678人。按每人每年扣除生活费等开支后的收入为2000元算,可实现劳务收入41万元,人均可88.08元。

仅以上五项,全乡今年人均纯收入就可增收239.43元。

三、拓展思路,增添措施,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1、形成了清晰的思路和制定出得力的措施。年初,乡党委政府就立足乡情,因地制宜,扬山区之长,避山区之短,提出了“强化三大产业,打造两个亮点”的发展思路,即:发展以南江黄羊和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发展以天麻和黄连为主的中药材业,发展以核桃为主的干果业,打造黄羊养殖基地乡和天麻种植专业乡两个亮点。实践证明,这个思路是符合全县农业发展方向的,是山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正确的路子。同时,还提出了“政府引导,农户实施,干部树榜样,群众跟着干”的二十字工作措施,做到了放手让农民干而不放任自流,干部参与帮扶而不全部包揽,促进了实行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使农民主动适应市场。

2、破解了山区农民增收的三大瓶颈。一是破解了资金瓶颈。乡政府主动为养殖大户协调小额信贷资金10万元,目前已落实到农户8万元。养羊户修建圈舍,国土部门只办手续不收费,林业部门按优惠60%收费,凡种草的农户,政府承担40%的.草籽资金,增加了农户的积极性,减轻了养殖大户负担。二是破解了信息瓶颈。投资80多万元开通了程控电话,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养殖大户冯学平还花4500多元从4公里远的乡政府把电话线拉到了家门口,解决了自己和周围群众通信难的问题。同时,今年5月,乡政府还组织春笋、白玉等四个村村干部10余人到陕西参观考察,使他们走出了山门,学到了先进的药材种植和管理技术。三是破解了观念瓶颈。乡干部和助农增收团干部一道,逐村逐社召开社员大会,传达一号文件精神,宣传党的惠农政策,消除农民的疑虑,改变山区农民传统的小农意识。为转变农户的传统种养观念,该乡还请县畜牧业局的专家举办黄羊养殖技术现场培训,现场发放养殖资料100余本,让农民在技术上吃上了定心丸。

3、探索出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模式。一是机关干部当业主,实现了科学实用技术与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该乡林业站站长黎贵孝筹集资金近10万元,在柳垭村种植黄连320亩,今年可收入6万元,并为本村群众免费提供黄连幼苗,带动全村种植黄连近500亩。二是实行股份制经营,实现了资金和劳动力的有机结合。该乡春笋四社张天安家只有劳动力2人,今年购买黄羊120只,自己饲养23只,其余的分别由本村的张光贵、李天安饲养,以后生产的小黄羊由饲养户所有,原来的97只黄羊由张天安所有。这样,既解决了劳动力的不足,又使资金能够发挥最大效益,促进了全乡黄羊养殖业的发展。三是实行土地合理流转,实现了资金和土地的有机结合。许多农户为扩大药材种植规模,纷纷到本村或邻村租用土地,使租用双方实现了双赢。白玉一社王吉春,在柳垭村和春笋村共租用土地70亩,今年能增收5万多元,土地出租户每年户均可获租金收入800元。

4、发挥了示范带动的关键作用。一是抓好标准化示范点建设。全乡建黄羊示范点4个,天麻和黄连示范点各1个,在老百姓中树起了榜样,成为学习取经的好地方。二是发挥好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该乡要求,村社干部要带头实施好项目,并把示范带头成效作为干部考核的依据之一,与务工补助和奖惩挂钩。该激励机制出台后,村社干部的积极性高涨,形成了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上的良好势头,有2个村干部、3个社干部种植天麻面积都在50亩以上。三是搞好示范户建设。坚持每社发展一个产业结构调整示范户,在农户中形成共识,使其自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农户适应市场的能力。

5、走出了内引外联之路,实现了优势互补。。一是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完成了**铁矿的资产重组工作,成立了**公司,年创税100多万元,该乡有20多位农民长年在该公司务工。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近年共引进企业5家,今年又有2家已签订意向性协议。目前,乡镇企业总数达12家,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250多个,每年农民从企业务工收入达150万元,农民对企业提供肉食品、蔬菜等农副产品收入达10多万元。二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走联合发展之路。引进陕西丹凤县天麻发展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天麻种植。农户只需出土地和劳动力,不再承担任何成本,公司按协议对产品实行收购。三是搞好劳务输出。政府除主动提供劳务信息外,还鼓励本乡农民外出承揽工程、开公司办厂。今年,该乡有两位农民分别在外地办厂,年收入都在20万元以上,有近200农民在两厂务工,成为该乡劳务输出的主渠道。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篇十二

本次调查涉及河南、湖北、安徽、山东四个农业大省的十二个市区,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涉及到政策的落实推广情况、农民的收支情况、土地的使用情况、农业教育情况,并设置三个访谈提纲和一个数据统计题。调查对象为农村地区有代表性(如多子女,有子女在外上学,或有家庭成员在外打工)的农村家庭,调查地区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中的代表性地区,调查共发放问卷365份,回收358份,回收率98.1%。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和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初步的了解如下情况:

(一)政策宣传与农民接受情况。

1、农民对新政策的了解情况。

从问卷第二题的选择情况来看,对于国家有关三农方面的政策,84%的农民部分了解,其中安徽省普及情况较好(93.8%部分了解);在完全了解新政策的农民人数中最高的为河南省(18.2%),安徽省最低,仅4.7%。

2、农业税减免情况。

三农问题调查报告三农问题调查报告四省份基本做到了农业税全免(65.9%),其中河南省落实情况较好(90.5%)而且没有变相收税现象。安徽省最差,虽然100%的农民承认农业税全免,但有46.9%的农民反映有变相收税现象。山东、湖北两省有的地区农业税部分减免。

3、种田补贴情况。

72.6%的农民认为,有一些补贴,但不知道是否足额。全额补贴的占24%,四省份的情况基本相同。安徽、湖北较好,全额补贴占到了34%左右。

4、技术支持情况。

基本没有技术支持的占59.8%,认为情况一般的占36.6%。其中安徽最好(上述两项比例分别为37.5%和57.8%),河南最差(76.8%和18.9%)。山东、湖北情况一般。

(二)农民的收支情况。

1、收入情况。

农民收入的总体情况:68.4%的农民收入在2000-10000元,在四省份中,只有安徽省农民有57.8%的收入在1万元以上,其余三省与总体情况大致相同,收入呈正态分布,高、低收入人数都较少。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绝大部分还是来自农业收入,数据显示57.3%的收入来自农产品种植业,其中安徽此项比例最高(82.8%),湖北比例最少,但仍有41.4%,其次主要收入来源为外出打工占29.6%。

2、支出情况。

农民支出的主要方面,44.8%的支出是为子女上学,其余27%和23.9%的支出是在农业投资和日常生活开支。河南农民在子女上学投资比例最大(48.8%),山东最少为37.7%,但山东农民在农业投资上较多,占到38.1%。

3、新政策对农民收支情况的影响。

在增收方面,54.2%的农民表示有少量增加,有明显增加的为22.9%,剩余的22.1%认为无明显变化。湖北省农民有明显增加的占44.4%,比例最高。河南省最低,仅占10.5%。

4、农业原料价格上涨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在农业原料价格变化后,认为收入稍有增加的农民比例为42.2%,明显增加、无增加和负增加的比例各占20%左右。安徽省明显增加比例较高(32.8%),河南省负增加现象严重(44.2%),山东、湖北与总体情况一致。

5、农民的收支平衡情况。

48%的农民收支基本平衡。收入高于支出,有明显节余的占34.4%。其余的农民负债,占17.6%。收入大于支出的农民比例中,安徽最高(53.1%),山东、湖北农民负债现象较严重,都为21%。

(三)土地的使用情况。

关于土地种植权的变更期限问题,31.8%的农民反映土地从来没变,15%的农民的种植权的变更期限为10-xx年,5年以内和5-xx年的分别占24%左右。()土地变更较为频繁(xx年以内)的是山东(66%)和河南(71.5%)。其中变更期限在5年以内的,河南最高(54.7%),山东为31%,安徽省土地变更期限都在xx年以上,从来没变的达46.9%。湖北省从来没变和5-xx年变更一次的基本各占一半。

如果频繁变更土地,将导致68.7%的农民不满意,40.2%的农民无所谓。安徽省农民的不满意率最高(78%),最低的是河南,但也有64.2%。

将耕地作为它用现象,75%的农民反映有这种现象,其中河南最为严重(96.8%),安徽最低(53%)。

(四)农业教育情况。

从来没有接受过农业教育和偶尔接受一点的农民占95%,其中完全没有接受过的占62%。湖北从没接受过农业教育的农民比例较低(52.5%),安徽最高(69%),山东和河南的农民都占65%左右。经常接受教育的农民比例中湖北最高(13%),其他地区仅为2%左右。

国家的三农政策目的是要让农民减负、增收真正的获得实惠。结合各省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农业税的减免、种田补贴的发放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好的土地政策加大了农民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积极性;农产品的价格的提升,使农民的收入有所增加,种田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但在看到三农问题一定程度改善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在三农政策的落实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新政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

三农政策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各级政府有义务向农民朋友宣传三农政策。但从调查结果来看,政策推广和实施情况却不尽人意。问题关键在于政策的宣传渠道窄、推广力度不够、内容不全面,绝大多数(80%以上)的农民只对新政策部分了解。从实地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村的宣传途径太少少,基本上看不到宣传栏等相对固定持久的宣传方式,有的地方有类似的宣传栏,但大部分都是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完全达不到宣传的效果,用扩音喇叭口头传达政策法令虽然比较普遍,但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农民自身维权意识较差和长期以来被动接受信息的态度也是导致政策宣传不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有些地方虽然有地方电视台宣传政策,但农民很少去关注政策,事实上,他们仅仅听说有农业税的减免和有种田补贴,而对补贴数额、技术支持等了解很少,这就直接导致许多农民误解政策,同时宣传不到位将直接影响政策的落实。

三农问题调查报告社会实践报告农民收入途径单一,农业教育影响农民增收意识。农民的大部分收入来源是农产品的种植,种植结构单一,而且由于区域性差异,有些地区受自然条件影响,只能种植某些农作物,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另外,在农村几乎没有农业技术教育学校,农民很少接受农业教育,在农业创新方面存在障碍,农民们的种植理念十分落后,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很少有农民有将农产品集中后批量加工出售想法,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也就难以让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度增加。

农业税减免和种田补贴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变相收税现象仍然存在。从调查情况来看,四个省的基本实行了农业税减免和种田补贴政策,农业税减免情况整体较好,但种田补贴还有部分地区不能足额发放。另一方面,变相收税的情况仍然存在,有的地区以县、乡、村三级排涝水费、村级一事一议筹资、村级投工投劳等名目收取费用,为农民增收设置了层层障碍。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篇十三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部署,9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领财经工委的同志对我市的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中,我们先后听取了市农林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海洋与渔业局、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等单位以及**、**、**等镇关于农民增收情况的汇报,现将调查情况综述如下:

(一)今年以来,市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多次召开农民增收推进工作会议,并认真抓好落实。农林局、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等部门坚持用城乡统筹的思路抓农村,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全力推进项目农业和农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和空间,涌现了一批农民增收新的亮点,项目农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减负增收、劳动力转移、小城镇建设、发展民营经济、农业的组织化程度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特别是项目农业和农业外资引进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去年9月,全省*个县市中有*个县市被省评为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市,**榜上有名。去年在**市农业综合表彰会上,我市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今年1-9月份,我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预计达3858元,同比增长15.9%,是多年以来农民增收形势较好的一年,农民增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农民种养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去年秋播以来,由于狠抓了夏熟作物的培管措施,今年夏熟生产和蚕桑生产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实现夏粮总产8.38万吨,其中,油菜籽收入达1.68亿元,农民增收1869万元;蚕茧总产值811.5万元,增收1185.6万元。全市畜牧业在禽流感、饲料价格上涨、外贸出口受阻等不利因素并存的情况下,畜禽生产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畜禽产品价格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增收的空间。 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逐步加快。市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积极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加快中介组织建设,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今年8月份,我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2万人,其中就地转移1.03万人,异地转移1.17万人,农民人均外出劳务收入增加226元,增长17.7%。实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年收入一般在1-1.2万元之间,收入较高的是建筑行业,年收入一般在1.5-2万元之间。

(二)近几年,市镇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帮助农民增收上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我市在农民增收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低”,即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在我市尚未实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35岁以上的占73%,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9%,无一技之长的占81%。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成为制约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的比重日益加大,农业生产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对处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且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增大了他们经营的风险,使他们很难对诸多的市场供求信息做出准确判断,结果往往是造成农业生产的趋同,同一品种的农产品在某一时段的供给大量增加,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随之大幅降低。另外,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用于农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大量涌现,这些都对农民的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而大多数农民则有些无所适从,结果导致农业产业化步履缓慢,农业经济效益整体不高,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二是“高”,即农业成本高。近二年来,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造成了农民生产成本增加,导致增产不增收,再加上农资市场混乱,农民担心高价买了假种子和劣质化肥农药,到时候低价卖出农副产品,里外赚不到钱。近几年,柴油等渔用物资价格也一路上扬,各类费用急剧上升,渔业成本不断增加,广大渔民的增收问题也成了“纸上谈兵”。

三是“少”,即农业投入少。由于我市财政支付能力弱,用于农业的技术、资金投入有限,导致推动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动力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滞后,农业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善,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今年我市遭遇干旱,由于水利设施功能衰退,损毁严重,抗灾能力大大减弱,使农业生产遭受一定损失。有些镇乡由于财政困难,争取到的有限的农业项目资金没有真正投入农业,而是挪作他用,进一步影响了农业发展。

四是“重”,即农民负担重。近几年,国家通过实施税费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农民负担有所减轻,但一些不合理的收费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涉渔收费部门还是不少,收费项目繁多,渔民负担仍然很重。与此同时,农民的“隐性负担”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是医疗、教育等负担加重。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比不上城镇,但是其开支并不比城镇低,有了病往往要支付高额的医药费。为了让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许多农村家长都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除了缴纳高额的借读费,不少家长还进城“陪读”,既耽误生产,又增加费用。其次是婚嫁成本居高不下,人情消费有增无减。在农村,子女婚嫁仍是农民开支的头等大项,尤其是为儿子成家,几乎要用尽全部积蓄,很多人还要举债。大部分农户每年用于各种人情的礼金占了家庭开支的很大比重。

(三)如何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这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问题,也是各级政府和我们人大常委会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农民增收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制度、环境等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只有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农民增收,才能实现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为此,提出以下建议意见:

农民是弱势群体,弱就弱在素质上。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变沉重的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是实现农民长期性增加收入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消除农民的“低素质屏障”。

一是提高组织化程度。建议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一方面要围绕农民增收来建立政绩考核体系,坚持不以gdp 为目标取向,不以表面繁荣为政绩,以把党的富民政策创造性地惠及到农民身上为己任,形成农民增收稳定的政绩考核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宏观指导,坚持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积极发展村级组织带农户、农村合作组织带农户、农户自己联农户等多种形态的合作组织,引导他们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共同发展规模经济和特色经济。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既要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更要注重加大对产前信息体系建设和产后加工流通的扶持力度,以及对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扶持力度,从而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二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严重制约着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入。只有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农民增收问题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建议政府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另一方面要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以服务农业和农民为宗旨,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

三是重视农业人才的培养。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起着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民经纪人”、“田秀才”、“土专家”等新型农业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支不可缺乏的新生力量。因此,建议政府要进一步扩大视野,一方面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使之成为现代农业新技术的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农业人才后备库,充分发挥他们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议政府:

一是进一步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所以建议政府要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尽快形成优势产业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做大做强一批优势农业产业,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要采取多种措施,拓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加强市场调研和信息反馈,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扩大农产品销售。

二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当前,农村集体保障功能不断削弱,农村因病因灾返贫和人口老龄化、高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民的处境不容乐观。针对这些问题,建议政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要构建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援助体系,让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体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同时要完善财政对低保的转移支付制度,确保资金落实。二要构建农村医疗救助体系,尽快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点解决农民因病致贫问题。 三要构建农村教育救助体系,重点是逐步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四要构建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解除农村养老之忧。

城乡统筹发展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因此,建议政府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农村劳务输出。我市人多地少,大量农民和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人均占有农业资源偏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是农民收入、特别是来自农业收入长期上不去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加快农村劳务输出,顺应城市化规律之要求,采取相关措施,由过去人为地限制农民进城,到鼓励农民进城,进而发展到允许农民进城定居。这既需要改变以往不正确的认识,更需要在实际操作中摒弃以往限制农民进城的一些做法,降低农民进城定居的门槛,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要逐步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在国民待遇上的差别,对进城务工一定时间、有固定住所、有稳定收入的农民,允许其申请变为城市居民,并在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要为进入城市的农民提供适当的工作岗位,使农民真正融入城市,适应新的环境,迅速转换角色,在城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是加快城镇化进程。从长远看,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收入的根本出路。因此,要逐步提高城镇化科学规划水平,合理布局,以现有的市区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要把发展农村服务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完善小城镇功能,壮大县域经济,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转向技术先进、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城镇提供广阔的空间,进而促进农村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农业产业不可能支撑如此多的农业人口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减少农民。因此,要在加快农村劳务输出的同时,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要通过资金的集中投放、综合运用金融、财税杠杆,使民营企业向规模化、外向化、效益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篇十四

关于我市农民增收途径的调查报告 增加农民收入,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农村稳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按照省价格成本调查队的工作布署,我队于6月10日至13日,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我市农民增收途径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以抽样调查的形式分别对遥田镇幸福村、灯塔村、红星村、红卫村及哲桥镇石塘村的200户农户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家庭收入状况

通过对200户农户的综合情况来看,农民的收入状况虽有所增加,但收入水平仍然比较低,收入来源也较为单一,收入中打工的比重较大而种田的收入较低。抽样调查显示,2017年户均收入20000元左右,较上年增长10%,户均纯收入15200元,人均纯收入4342元,较上年增长15%,种田、打工和其它收入分别占农民总收入的17%、51.5%、31.5%。目前农民的收入渠道还很窄,除了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是主要经济来源外,农民还基本上没能够因为土地而致富,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种植双季稻,改种单季稻,农闲的时候打点短工来贴补家用。

二、农民增收面临的困难

不到下游去,下游的农田只能是依靠自然的条件,一旦遇上天旱不仅影响产量甚至无法播种;二是养殖业面临的困难,养殖业面临的困难主要是经济上和技术上的,一般的农户家里都是小规模养殖,成本高,销量少,收益少。如果扩大规模养殖,一般的农户资金严重不足,技术也跟不上。三是外出务工面临的困难,俗话说:“挣钱的不费力,费力的不挣钱”,当前大部分农民外出务工靠的都是苦力,不但挣的钱少还不能兼顾到家庭。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1、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奠定增收基础。加大对农田水

利设施的修复建设,充分发挥水利为农业保驾护航的作用,实现农作物持续增产、丰产,保证种田不看老天爷的眼色,农民不再是“靠天吃饭”。

2、优化种植业结构。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

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就耒阳实际而言,发展优质高产的油茶有着天时、地利和人和之优,已经有公司和种植大户在部分乡镇开展了油茶种植,还有公司利用荒山发展中药种植,都取得了不错的开局,要鼓励和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发展。

同时,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3、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农民利益。对增加农民收入的

重要农产品如粮食、牲猪的销售,政府既要给农民自主销售权,又要加强监管,稳定市场。要采取措施确保粮食保护价的有效实施,在重点产区政府应该设立收购点,避免保护价的好处落到贩子手中,破解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怪圈。

2

4、充分发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作用。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由种植业向多种经营、乡镇企业转移,使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大力鼓励和引导珠三角内迁的企业到乡镇安家落户,可以采用农民在家给企业加工半成品的方式,既方便农民就业增收又能解除照顾家庭和孩子之忧。

2017年7月2日

3

农民增收问题一直是我国关注的重点。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民收入增长的问题,是不可忽略的重中之重,促进农业发展和维护农村稳定必须的一个重大课题。为了解农民增收情况,根据2012年暑期河北省百万大学生和青年教师千乡万村“体验省情、服务群众”主题实践活动的精神,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分队来到石家庄市平山县进行了深入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当地农民收入增长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单一的靠粮食增收,向旅游,工业,副业,林业,牧业多元化转变。其中农民工资性收入成为增收重要来源。通过深入调查正确认识和把握省情,更好地贯彻落实 “体验省情、服务群众”主题实践活动的精神,为政府制定方针政策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一、 农村现状及增收情况

1. 现状及分析

平山现状:

平山县辖12个镇、11个乡:平山镇、东回舍镇、温塘镇、南甸镇、岗南镇、古月镇、下槐镇、孟家庄镇、小觉镇、蛟潭庄镇、西柏坡镇、下口镇、西大吾乡、上三汲乡、两河乡、东王坡乡、苏家庄乡、宅北乡、北冶乡、上观音堂乡、杨家桥乡、营里乡、合河口乡。

《农民增收途径调查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篇十五

确保农民增收,是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根本性问题。

近年来,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农民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20xx、20xx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225元、2393元,较上年增长3.4%、7.6%。

我们的主要措施是: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靠发展优势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建设五大生产基地。抓住国家和省实施“大豆振兴计划”机遇,建设百万亩高油大豆生产基地,20xx年播种高油大豆146万亩;引进马铃薯精深加工企业,建设百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播种马铃薯45万亩;推进农牧结合扩大饲料作物种植,建设百万亩饲料牧草生产基地,播种饲料牧草32.6万亩;依托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百万亩经济作物生产基地,经济作物总播种面积47.1万亩;结合退耕还林,建设百万亩柞桑蚕生产基地,放养柞蚕732把,栽桑树700亩。

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业。充分利用我市资源富集和生态环境优势,建设绿色农业生产基地11个,种植绿色食品面积125万亩,11个产品获得a级绿色食品,2个产品获得欧盟有机食品认证,产量达12万吨。

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与俄在林业、畜牧、水产、农机、农科研等多个领域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引进农业先进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30多项。建立了中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俄建设境外综合开发区。农副产品出口发展到10大类100多个品种。

明确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以龙头企业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突出发展主导产业,围绕麦、豆、薯、菜、麻、糖、肉、乳、山、药等十大主导产业和5个成长性较强的`产业,构建龙头企业群体、扩大基地生产规模、推进产业化发展。

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全市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29家,带动基地面积137万亩。实施品牌战略,重点培育“玉铃”牌马铃薯、“双河”牌极小粒豆、“驿站”牌马肉干等6个具有较大市场影响的农产品品牌。

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在县域和中心乡镇重点建设和完善了7个具有较好基础的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全市现有各类农产品市场88处,基本形成了以乡镇批发市场为中心,城乡农贸市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市场体系。

加大农业新技术推广和应用。推广了一大批先进、适用、成熟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平均每年推广项目20多个,累计推广项目300项(次)以上。农业十项适用生产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达到2318万亩。

建设市县乡三级科技园区156处,园区总面积50多万亩,实现农民增收5000余万元。

大力实施种植业和牲畜业良种工程。引进推广大豆、小麦、玉米等作物优良品种28个,建设各类种子繁育基地45处,推广优良品种27个,农作物优质品种率达95%以上。建设大牲畜冻配站点92个。

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科学应用水平。对广大农民进行多项目、分产业、逐层次的科技培训。每年培训乡村干部、科技户、种田大户及青壮年农民15万人次左右。

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和改造了xxx、xx等堤防,极大地提高了这些地区抗旱防洪能力。目前,全市已有8个万亩以上灌区,有效灌溉面积11万亩。20xx年,争取国家级和省级旱田节水浇灌溉项目5个,受益面积可达16.22万亩。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三年累计7113万元,开发建设项目30个,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9.27万亩。大力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以实施天然林保护为目标,重点实施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生态效益补助工程和野生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四年共落实退耕还林面积5万亩,造林56.8万亩,建成多种类型自然保护区5个,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125万亩。不断提高农机装备水平。3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农机更新资金1.6万元,更新大中型农机具4786台(套),到20xx年全市农业机械原值达6.776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达95.63万千瓦,亩均耕地拥有农机动力0.132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86.5%。

文档为doc格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