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精选23篇)
- 上传日期:2024-01-28 09:11:08 |
- BW笔侠 |
- 12页
总结是对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一个及时概括。怎样写一篇完美的总结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希望这些范文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写作的灵感。
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篇一
当代,教学正逐渐摆脱知识灌输性,而走向一种“其意义在于理解,是学生自主构建与创生”的内涵。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师生主体性日益得到凸显和重视。相应地,在教学评价中也显现出这一特点,即在评价活动中,过去一直作为被评价者的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参与性。学生参与教学中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参与对教师的评价、学生参与对自己的评价、学生参与对同伴的评价。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这是现代教学评价的一个新理念。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中,也明确提出学生对教学评价的参与。因此,学生参与评价,已经不是该不该的问题,而是怎样科学地进行、怎样制度化的问题。
一、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意义。
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具有重大意义。表现在:
(一)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学评价问题,实质反映的是教学观问题,就是如何看待教学双方主体性的问题,即教学以教师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目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已经得到共识,主体性教学也正积极践行。让学生参与评价是主体性教学的特点之一。忽视教学评价中的学生参与实质上就是否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带有“教师中心论”的色彩。
(二)是学习的一种更优化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
学生从评价他人到评价自己学习的过程,都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参与评价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并能产生学习的积极情感。让学生以被评者和评判者的双重身价进入评价,可以使他们互动地经历评价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进行交流,产生碰撞,积极思辨,这为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相关方面能力的发展都提供了机会。
(三)改变传统师生单一线性交往方式。
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是师生沟通的最有效途径。特别是学生参与对教师的评价,使学生成为教师这一传统权威的检验者和监督者。学与教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师生之间教学合作性得到真正加强。特别是作为教师,通过学生在评价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了解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以便积极发扬优点,井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当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被肯定时,学生会产生一种主人翁心理,这一心理会激励学生增加对学习的热情和参与,进而更加努力学习。学生参与对教师的评价,是一种来自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学生个体智慧与教师的交流,学生的评价当然也不是教学过程的结束,而是教学和学习相辅相成、进一步提高质量的过程。
二、影响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不利因素。
影响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不利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来自教师或教学管理者方面的因素,另一个是来自学生自身的因素。
长期以来,在传统“主体----客体”、“搜者----受者”师生关系的影响下,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地位一直没有得到正确认识,学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消极、等待的被评价者出现的。这种观念如今必须加以转变,当然这种观念由于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与主体地位的确立已得到很大转变。但这种转变并不意味着学生在评价中的参与性得到真正解决。因为仅凭对教学现实的反思以及对学生客体地位的否认,就认为学生已经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这是一种理想主义。事实上,学生只是“期望中的.主体”。这种仅在观念上有所转变而在实践中得不到落实的“学生主体性”,是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评价的一大障碍。
基于传统教学观念,以往在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方面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随意性较大,表现为有时根本不允许学生参与,有时随意地组织个别学生参与,但很少进行沟通和反馈。同时,传统评价观念认为学生在知识、认识、心理等方面存在着发展的有限性,要学生参与评价可能很“麻烦”,因为学生缺乏评价所需的基本知识、不了解评价的意义、不能把握评价的内容、不熟悉评价过程、学生在评价中会存在一些不正常的心理反应而导致评价失真等等,因而评价效果不一定好。这种担心听起来好像有道理,实际上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否定,对学生的不信任。事实上,只有首先热爱学生,相信学生,才能逐步去开展后继工作。
作为学生来说,由于长期以来处于被控制、被管理的从属地位,这使得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观念与环境下也逐渐丧失对自己独立地位和平等主体的认识。在教学评价中,学生一方面会认为教学评价是教师的事情,是学校管理者的事情,离自己很遥远,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另一方面,在以往学生有限的参与评价中,由于其评价意见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对待,使学生产生厌倦和躲避心理,认为那是一种形式而已,是走过场,即便自己尽心尽力去参与评价,好像也没有什么结果或反馈.甚至还带来不必要的心理或行为冲突。学生在传统教学评价面前表现的消极、被动情况自然存在,但反思一下就可以发现,学生的这种心理或行为状况,与教育管理和教师的观念与行为有很大关系。只要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观念与行为发生转变,学生必然会转变。
当然,在学生参与教学评价中,还会存在一些个别的、“私自的”心理,如在对教师或对自己或对同伴的评价中可能出现贬低、抬高、无所谓、对比、嫉妒等心理。但这些毕竟不是主流,不能因为它们的存在就否定学生参与评价的整体意义。面对这些问题,最需要的是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不断、耐心地正确指导和引导。
三、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实践策略指导。
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带来的是教学、学习与管理等多方面的积极互动,影响的是学生、教师等的促进性发展。因此,深刻认识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意义刻不容缓,而积极探讨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策略或实践方式也是当务之急。
(一)建立规范的学生参与评价制度。
建立一种规范的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制度是首要条件。制度是行动的保障。没有制度规范与指导下的行动,极可能带来实践中的松懈、拖拉甚至敷衍。通过制度规范的制定,可以对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意义、目的、要求、程序以及整个参与方式等进行规范。有了这样的规范,学生实际参与教学评价的过程就有了基本参照体系。当然,制度不是僵化的,在实践中一旦发现问题或发现更好的操作方式,可以随时进行补充或更正。
(二)对学生参与评价给予充分信任。
对学生给予充分信任,是发挥学生在教学评价中参与性的一个前提条件,这有助于教师、学生自身以及学生同伴的发展。保罗.弗莱雷曾说:“对人的信任是对话的先决条件”。如前所速,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过程是一个师生积极对话的过程。信任学生,就是要把学生看做是教学评价中原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在评价中有着其他任何人都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学生有一定能力参与教学评价。有了对学生的信任还不够,还要把这种信任以自然、诚恳的态度和方式传达给学生。学生只有在这种信任以及信任所带来的期望中,才会体验自身的主体价值,才能被激发起积极参与的欲望,也才能为真正参与后继评价活动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三)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浓厚兴趣。
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兴趣,是赢得学生积极参与评价的必要条件之一。但这种兴趣需要在评价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因为事先的口头劝说是无济于事的。这就不仅仅要让学生彻底了解评价的意义,同时还要通过采取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交互进行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评价过程,把评价变成是学生与教师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深入了解教师对自己学习以及能力发展的看法,深刻认识和反省自己学习情况,或进一步在同伴的学习过程与发展中进行思考。在这样的评价中,学生体验到的也就不再是孤立,不再是被冷落或排斥,而是作为独立主体与他人的相交相融。在此过程中,学生全体验到自尊、交流、信任的快乐,会逐渐认识到这是一个最终促进自我完善的过程,因而会正确对待井积极开展自己所参与的评价活动。
(四)对学生参与评价进行积极引导。
评价需要技术,但同时评价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让学生参与评价,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还在于评价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积极、正向的引导。
首先,要指导学生参与评价。学生的评价反映丁学生的认识水平,由于学生年龄、经验、知识以及认识等方面的局限以及方法上的有限性,可能在评价过程中会出现评价目标、内容、意见等方面的失误、不到位甚至偏颇,即出现学生评价低层次问题。这一问题的确在所难免,因此也就更需要教师或学校其他管理者能引导学生了解评价的目的和内容,熟悉评价程序,使用评价工具;同时在评价设计以及评价方法指导上也要耐心引导学生,并确保评价方法在课堂与学校管理中的可行性。
其次,在实施学生参与对教师的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引导祛除学生的畏惧、迎合、报复等不正常心理。要学生正确认识他们参与对教师评价的意义,以及这些评价后果带给他们自身的意义。在实施学生参与对自己的评价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祛除评价中压低、抬高或敷衍了事的倾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不论是在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的交流过程中,还是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学生自己的评价意见、评价结论都是会得到其他评价者认真对待的,同时这也是对自己学习与发展负责的表现。在参与对同伴的评价中亦如此。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对同伴的评价,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会客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也学会客观评价他人。一般来说,保持学生参与评价的长期性、正规性和全体性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五)注意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中的坦诚交流。
仅仅把学生引导到教学评价的参与中还是不够的,在评价过程中或某阶段评价结束后,还需要及时和学生沟通,对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中的行为、意见或建议等坦诚相待。比如,在对教师的评价中,面对学生在评价中表现出来的疑虑、顾忌乃至尖锐的评价意见,作为教师或其他评价人员或学校领导,都要首先摆正心态,珍惜学生的意见,然后采取分析方式,坦诚与学生进行交流,以加强师生之间的进一步了解。学生提出的正确评价意见要听取并纳入改进计划,面对学生评价不当的地方也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并进行解释,澄清误解。再如,在学生参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过程中,作为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与学生一起就其学生状况、能力发展等各方面情况进行坦诚交流,使学生明白教师对学生的具体评价意见,教师为什么会这样进行评价,以及学生自己的评价哪些是中肯的,哪些是偏颇的,应该怎样评价某一行为或状态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增进师生之间彼此的相互了解与理解,从而积极促进双方的协调与合作,并为共同目标的实现而努力。
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篇二
摘要:在传统的生物演示实验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参与者、被动的听众,这种情况是与新课改的精神背道而驰。如何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如何在演示实验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关键词:生物教学演示实验参与度。
从生物学的教学角度看,生物实验可以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家庭(课外)实验和学生实验3种类型。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传统的演示实验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而不能主动的参与,这样就较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教学效果。
怎样提高学生在演示实验中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演示实验中的参与度,是笔者一直思考、一直想要解决的问题。想必广大的教学同仁也有类似的困惑。
笔者结合教学实际,阐述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尝试,与大家共享。
一、演示实验及其作用。
教师用演示的方法,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的生物学实验,叫做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化平淡为神奇的功能。
中学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是比较复杂和抽象的,学生没有感性知识是很难理解和掌握。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来讲授或验证,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和巩固有关的知识。
通过演示实验,还可以使学生了解正确使用仪器的方法和操作过程,使以后进行独立实验时,就会使用或容易学会使用这些仪器并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
因此,演示实验是生物学教学中最常用的直观手段之一。
二、演示实验的困惑。
演示实验是以教为主的,过去考虑最多的是教法,很少顾及学生在教师演示时的学法,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教师之所以做演示实验,是要通过观察演示实验进行学习。
观察演示实验与观察其他演示教具相比,有其特殊性。所以仅仅按照常规的观察指导是不够的,我们要深入的观察演示实验时的学生学习活动,真正做到以教促学。
演示实验教学的关键在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才能将注意指向演示实验,才能在观察的过程中积极思维,才能使演示实验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演示实验的举措。
(一)语言引导。
演示实验配以适当的观察指导语,将能吸引学生的感性参与和语言参与,有时也能促进学生的行为参与,吸引学生注意,促进学生的思考。主要做法有:
1.明确实验的目标和方向。
能够引导学生观察的目标和方向,如提示学生本实验将要达到什么目的,或者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观察中要注意什么现象等等。
如在演示小麦种子含有水分的实验时,明确本实验的目的就是从小麦种植中发现水分,在实验的观察中要注意水分的变化。
提示学生会有水分吗?水分从哪里来?2.胡明:《生物学教与学》,东南大学出版社,11月。
2.思考实验现象的特征和意义。
在传统的讲授或演示中,主要靠教师直接用语言来揭示。从考虑学生学习主动性出发,教师这种直接揭示将影响学生的参与性和参与程度,所以应该用启发的方法造成学生的“愤悱”的心理状态,应该用学生参与讨论的方法使其自己明白,自己经过思维去理解。
如在演示小麦种子含有水分的实验时,开始要突出:为什么要把晒干的小麦种子装进干燥的试管里?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观察试管内壁有什么变化?当学生看清楚试管内壁从干燥变为有水雾后,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思考干燥试管内壁水珠的来源。
3.深层次的理解实验现象和结果。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实验结果与一般结论之间的联系。如应当从演示小麦种子含有水分的实验结论中,得出“水分是组成种子的一种成分”的.结论。
这种思考是理解评价该实验意义与价值的前提。推到科学结论的价值不在具体的某一结论的推导本身,而在于使学生了解推导的基本原则,理解这样推导的意义,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所以教师要能恰当的引导学生思考这一过程,懂得如何科学地得出结论。
(二)学生适当的行为参与。
感性参与的参与程度是不稳定的,不同学生的差距可能很大。所以最好能有行为参与与同感性参与共同起作用,参与效果才会好,学生主动性的调动也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演示实验,顾名思义是教师的演示,所以想让学生在行为上参与难度较大。因为我们同时也要注意不失去演示实验本来的含义和作用,所以学生只能有适当的行为参与。
一般的演示实验情况下,学生的行为参与可以有三种形式:
1.学生承担部分操作过程。
如鲫鱼鳍的作用的演示实验,就可以指定一两名学生承担剪除各种鳍的任务,这样尽管只有少数同学在参与操作,但能对全班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
2.学生参与演示前后的操作和操作性练习活动。
比如植物茎木质部运输水和无机盐的演示实验,演示前可以让学生参与准备,这样可以使他们更加信服实验现象的客观性。
在演示实验后,可以投影、板演等形式进行实验现象--实验结果--一般结论的推导或有关的练习,这时可以尽可能多调动一些学生参与。
3.利用多媒体技术让更多的学生从行为上参与。
利用电脑多媒体参与的形式是各人自己的终端机上对统一的模拟演示实验进行操作及其结果,并与教师自己的演示进行对照,这样参与的人数可以较多,教师又能通过主机对学生进行监控。
总之,作为直观教学手段--演示实验,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每个演示实验,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中去,使每位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生物学知识和生物实验技能,培养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美珍、郑鸿霖、张代芬:《中学生物学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
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篇三
1。1开设医药数学建模课,向学生传授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使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素质等多方面均能得到提升和发展。
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校所学的数学基础理论课程比较有限,并且学生对纯粹的数学知识与复杂的理论推导已经极为厌倦,如果数学建模还是以传统的“灌输式”和教师“主导型”为主、简单的应用案例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话,其结果势必会使学生有一种再讲数学课和做应用题的感觉,既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体现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和本质特色。
因此,如何使学生摆脱这种尴尬的现状已成为我们教学的一大难点。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模式上,我们大胆尝试研究型教学模式,即采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教学理念。一方面,从最现实、最热门的医学话题出发,从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从一开始就能进入到学习的角色中去;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多种方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建模的常用方法和基本技能,忽略繁琐的数学推导过程,让学生体会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1。2组织兴趣研讨班,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实践能力。
近些年来,我们开设的医药数学建模课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其关键之处在于我们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组织数学建模兴趣研讨班,让每位同学都能充分地参与到研究中去并且使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这些举措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实践能力。研讨班面向全校各类医学专业的学生,并以三人为单位,划分成若干个组,通过专题研讨的形式开展活动。实践证明:通过这种研讨过程,学生不仅对所学的医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在文献资料查阅、计算机编程、语言表达能力等诸多方面也都有了显著的提高。通过这个过程的学习,为学生今后从事医学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优化教学方法,提升综合应用素质的培养效果。
2。1突出应用思想,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能力。
为了有效的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深层次学习的习惯与意识,我们在教学方法上一改往日的“讲透,讲懂”的方法,忽略纯理论的繁琐推导,突出知识的应用思想和应用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尝试在解决问题中与教师进行交流,下课带着问题回去。
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讲解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通过课前作业,引导学生自我发现问题;通过课堂讲解和研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通过课后作业,总结和巩固所学知识,学习应用与拓展知识。这种完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勇于探索求知的信心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及想象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素质。
2。2以热门的医学问题为主线,贯穿数学建模的知识点。
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比较复杂的,往往单一的方法是难以解决的,通常是需要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方能解决。
因此,以实际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将复杂的实际问题分解为一系列简单的小问题,在解决每一个小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并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与方法。这种在应用中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普遍存在的“学数学有什么用、学了数学不知怎么用”的困惑。
2。3倡导举一反三,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素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的思维方法,针对一个案例的解决过程和方法,要求实现举一反三,促使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重组再现和优化构建,让学生在学习和问题的解决中学会不断地总结与归纳,用成功的方法再去演绎解决新的问题,通过不断地归纳演绎、对比分析、总结经验、弥补不足,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和方法,再进行实践,从而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素质。
3结语。
随着医学院校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对培养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探讨了医药数学建模课程的开设对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几点做法。教学实践证明:数学建模课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各项能力,是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综合应用素质行之有效的方法。
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篇四
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法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对于教师而言,教学生数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有体会,通过教学生数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拥有系统化的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的教学心得和体会,探讨教学生数学的重要性。
第二段: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是指结合逻辑和推理,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我的教学中,我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问激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学习思考的技巧,以及让学生参与竞赛等活动。这些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具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段: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教学不仅要注重教授知识,更应该重视教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我教学的过程中,我经常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我还善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让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参加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四段:培养学生数学兴趣。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教学生数学中不可忽视的方面。我一直积极创设教学环境,使课堂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同时,我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数学竞赛,并通过鼓励和赞扬,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当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时,他们将更容易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成绩。
第五段:结论。
教学生数学是一项巨大而且充满挑战的任务。通过我的多年教学实践,我深刻感受到,优秀的数学教师不仅需要出色的教学能力,还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持续的学习和提高。同时,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的数学题目和实例,给予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数学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数学教学领域中更好地肩负起我们期望的责任和使命。
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篇五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到望都实验已将近一个学期了。在这段时间里,我不只学习到了教学技能和班级管理经验,也就“如何激活堂,提高学生参与度”这一问题和这里的老师进行了交流,并结合平日里自己的讲经历,总结了几点想法,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从教师自身说,应该有意识地用幽默的语言、适当的动作、新颖的教学环节吸引学生注意力。做到这一点其实挺不容易的,它和教师自身的性格和气质有很大关联。有的人天生外向,热情开朗,能很容易地把堂气氛烘托起;而有的人比较静,内敛沉稳,不是特别擅长“搞活”堂氛围。那就要用充实、精彩的堂内容吸引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老师的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在某种程度上讲,后者比前者更能体现出教师的“真功夫”。
第二,好好利用前分钟。我们可以根据学习进度或者班级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小活动。比如:让学生一起朗读一首外的.诗词;每日轮流进行前演讲;每日轮流分享一则名人名言等,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也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平时我会让学生去讲台上分享名人名言,并说明从中体会到的道理;或者提前一周定下下一周的演讲题目,让孩子们周末回家准备。在临近考试的一周,我会在前进行提问、听写、抽查背诵等。我发现通过这些小活动,学生们逐渐变得活跃起,敢说话了,上的时候举手的人也多了。
第四,分散讨论问题。如果全班都讨论一个问题,那么势必会有人游离于堂之外,不去思考。如果把学生分散开,去讨论不同的问题,比如第一二组讨论问题一,第三四小组讨论问题二……那么就可以比之前多一部分人参与堂。那么,如果有更多问题呢(四个以内)?是不是就更能让学生集中精力呢?我认为我们可以好好设计一下堂教学环节,适当地设置论题,尝试一下。
以上就是我的几点看法,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篇六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深刻体会到教学生数学的重要性。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是所有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心得和体会,阐述教学生数学的重要性。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作为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是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的关键。教学生数学是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数学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和职业也有很大的影响。
数学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它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实际的问题,例如计算预算,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及解决其他的生活问题。在职业上,许多职业需要受过数学训练的人才能胜任。例如,在科学和技术方面,数学是基础。在经济学和商业领域中,数学是计算和分析的基础。因此,数学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技能。
在教学生数学方面,有很多方法可以使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水平,有针对性地教授数学知识。教师可以采用实际缘于并设置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第四段,强调数学教育的意义。
数学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育不仅是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能,而且是为学生提供机会来探索和发现自己的学科优势,从而确定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通过数学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并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第五段,总结。
总之,教学生数学是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数学作为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是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的关键。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并采用方法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是通过实践和探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育方面的工作,将对学生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
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篇七
目前,新课改虽然已经普及,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能看见“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脱轨的痕迹,教师还是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将自己的思维强加在学生身上,没有完全将思维探究过程教给学生。然而,在运用数学建模思想教学之后,就可以弥补“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脱轨方面的不足。针对新课标强调的数学建模观念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状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引导学生认识建立数学模型和建模过程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模型的形成并合理地使用数学模型。如在同分母数的加减法中,我在课件中呈现出这样一组数据,24+34;56+36;……56999+24999等,学生都能很轻松地回答出计算结果。随即我问道:“同学们都能这么快回答出计算结果,想必你们都有自己的小秘诀吧?”学生异口同声:“只要分母不变,将分子相加在一起就可以了。”我再问:“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只要分母不变,分子就能相加吗?”有的学生明白了,有的学生对知识点还有点模糊,随后我用课件呈现一道由28+38=58引发出来的填空题:2个(%%)+3个(%%)等于5个(%%)。学生都很快地给出了答案18。那些不明白的`学生也豁然开朗了。从这一个探究过程可以看出,让学生从实际角度出发,对所看到的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在理解分子相加分母不变的同时也就完成了算法模型的建模过程。由此可见,从学习和发展角度出发,建立数学模型是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思维的有效方法,能让学生通过建模的过程将知识技能同步,既解决了数学问题又提升了其数学素养。
二、在习题训练中,让学生孕育建模之花。
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知识积累、解题思维以及数学思想抽象化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有层次地设计基础习题,让练习起到孕育数学建模的目的。如在讲“圆的面积与周长”时,我列举了一道习题:如图,正方形的面积是6cm2,圆的面积是多少?为此我还设置以下的解题判断:同学们发现正方形与圆之间的关系了吗?其中一位学生说:“圆的半径就是正方形的边长,可以假设正方形的边长为a,a的平方等于6,圆的半径就是3cm,再计算3.14x(3×3)=28.26cm2。”随后我问:“这位同学的算法对吗(学生们开始自主探讨)?”有个学生考虑了一下后,“老师,不对,r的平方等于两个r相乘,不是两个r相加,所以这道题不能这么做。”我再问:“那有没有别的方式来计算圆的面积呢?”学生回答:“可以根据圆的面积公式直接将r的平方代入公式,也就是3.14×6=18.84cm2。”这位学生的回答我十分满意,“同学们,能不能将它作为一种规律性尝试使用呢?”学生回答:“以正方形的定点为圆心,变长为半径,圆的面积就等于r乘以正方形的面积。”从上述的习题不难看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仅满足于学生算出答案,而要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去深度地探究问题。让学生找出正方形与圆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在深度探究的过程中建立了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模型,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归纳意识和提炼问题的能力。数学的探究过程就是提炼和探究的过程,只有经历这个过程,数学知识才能得到积累沉淀,从而让学生拥有更大的智慧。因此在教学中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对所学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且建立一个简单易懂的数学模型。综上所述,教师应该从建模的角度去研读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的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同时,要利用切合实际的教材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究亲自操作体验,逐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接替方法。
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篇八
论文摘要: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的根本宗旨在于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应以知识及教育模式为载体。本文在高校数学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介绍了数学建模教学中引导-发现教育模式对教育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最主要基地,承担着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勇于创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的重任。因此,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与着眼点。那么,在这项改革中,教育模式与方法的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模式和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代、社会环境和受教育主体的需求而改变的,当代大学生面临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与走势,这些背景与走势对大学生的学习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1]。
科技发展走势:科学知识发展越来越快,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这样情况下会学比学会更重要。
市场经济走势: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竞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竞争日趋激烈,就业与创业都有竞争,决定竞争胜负的是人的能力与素质,包括人的学习能力。
学习化时代走势:21世纪人类进入学习化社会,终身学习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任务,人可以离开学校但离不开学习。大学生的根本任务是学习,但首要是学会学习,为一生的学习打基础。
经济形势走势:人类社会正在从工业经济走向知识经济,创新成为第一位的,创新性学习成为最重要的学习。
21世纪的数学教育对受教育主体面临的上述走势表现出如下的反应和变化:。
3.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有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它要求我们的学生学会设问、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学会生存,只有敢于创新,才能赢得发展。
数学建模作为一个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恰好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数学建模给学生们再现了一个微型的科研过程,这对学生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无疑会有很好的影响,也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近年来,数学建模已成为国际、国内数学教育中稳定的内容和热点之一,在建模内容、模式、范围与课堂教学内容真正意义的结合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本文通过对数学建模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旨在拟出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是一种由师生双方共同完成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它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其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什么”、“如何教”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也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任务能否完成。优秀教师取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他们能对教学内容(教什么)和教学方法(如何教)进行合理的组合,即能按某一种或某几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本文主要介绍引导—发现数学建模教学模式[2]。
发现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拓展思维能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在学习方式上,改变了从师型过多,自主型过少的状况;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在学习状态上,改变了顺从型过多,问题型过少的状况;实施发现法教学,根据青少年好奇、好学、好问、好动手的主要特点,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像数学家当初发现定理那样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努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从而在学习层次上,改变了继承型过多,创新型过少的状况;发现法教学不注重问题的结果,因为问题提出方式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论,从而在思维方式上,改变了求同型过多,求异型过少的状况;发现法教学旨在在发现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单是应对考试,从而在学习情感上,改变了应试型过多,兴趣型过少的状况。一般认为,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由以下四个环节组成:。
(1)设置情境或创设发现问题;
(2)收集信息并进行探索实验;
(3)引导发现,激励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
(4)引导评价,及时归纳总结。
“引导—发现”数学建模教学模式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学数学、用数学共同促进的过程。特别对于教师来说,教师的“引导”体现在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问题环境,激发起学生的探索欲望,最终由学生“自主发现解决”面临的问题,并使获取的知识成为继续发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起点和手段,形成新的问题环境和学习过程的循环。它的主旨应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在探索求解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加深对数学意义的.理解,习惯用数学思维来思考问题,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发现”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样在数学建模教学中,老师应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富有思考性、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因为发现法有两个效用:一是“兴趣”,即能使学生在发现中产生“兴奋感”,近而培养学习兴趣,从“化意外和复杂性为可预料性和简单性”的行动中获得理智的满足,能使数学建模教学比较生动活泼。二是“迁移”能力的提高。这是指学生从发现学习中能获得这样一种能力,在遇到类似的但未学习过的问题时其思维过程将大大缩短,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宗旨是要人们意识到并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这一模式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师生比较平等,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这一教学模式主要应用在数学建模的高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己有一定的建模能力,可以接触较复杂的应用问题,学生在采集有用信息时,发现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但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教师需要了解学生掌握建模方法的思维过程和学生的能力水平,学生则必须具备良好的认知结构,而内容必须是较复杂的,符合探究、发现等高级思维活动方式。因此,在数学建模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有选择地采用此模式进行教学,扬长避短,使此模式教学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3]叶平《教学模式:从“广播式”向“分互式”演讲》[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3。
[5]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
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篇九
预习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讲新课前,首先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列出提纲,明确预习内容,同时找出本课的重点、难点,挑出不理解的地方。通过学习小组讨论解决一部分;其余的难点,课堂上老师指导下来解决。预习效果不仅要通过课堂提问来检测,而且要求学生对预习的正误率进行自测,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预习的'基本方法,养成了预习的习惯。为了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每次课前都要求学生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经过一段努力,大多数学生有了明显进步。
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篇十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学术领域还是工作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应用极为广泛。因此,学习数学变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学生来说。作为基础学科之一,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既有其理论基础,也有着实际应用的方方面面。教学生数学的重要性也就在这里体现出来。
第二段:培养逻辑思维、提高分析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取得好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数学训练了我们的逻辑思维,从而帮助我们解决复杂的问题。而且,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分析问题,以便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分析的思维方式同样可以用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难题。
第三段:提高综合能力。
学习数学需要我们不仅关注纯粹的理论,还需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完美结合。这不仅需要我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还需要我们在课外自己动手尝试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并加以实践。这样提高综合能力可以更好的锻炼我们的学习能力,能够让我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工作。
第四段:培养人才。
在现代社会中,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知识在现代科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应用,更是需要有大量的数学人才。因此,教学生数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更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数学人才。
第五段:总结,强调数学教育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教学生数学是非常重要的。透过数学领域的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教学生数学,让他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为他们个人的学术发展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篇十一
论文摘要:数学建模教学研究成为当代数学教育方向之一,数学建模多媒体教学仍需要数学教育工作者去探索,针对大学数学建模课程特点,在现代教育理论基拙上,提出多媒体建模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点认识。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其作用已是深入人心,尤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个性发展方面起到了显著的效果。数学建模已有了很久的历史,近年来,我国陆续开始在各个大学把数学建模的内容列人研究生、大学生教学计划中去,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却还是很年轻的一门课程,数学建模教学及其各种活动迅速活跃发展,成为当代大学数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多媒体数学建模教学更是一个新鲜事物,它的教学功效仍需要我们大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去探索研究,相信只有努力把握好它们的有机结合,才能扬长避短,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催化剂作用。多媒体建模教学还有很多潜能和作用等待我们发掘和利用。本文根据多媒体教学,数学建模教学的实践,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1信息量传播有余,学生课堂理解不足。
现在多媒体教学中有不少一味追求教学材料的数量,教学环节密度过大,屏幕切换过频,学生应接不暇、眼花缭乱,教学的重点、难点很难得到充分解决,直接严重影响着教学效果。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白,多媒体在数学建模课堂教学中只是一个辅助工具。搞清教材知识点的主与次,合理布局内容及信息量,合理使用,不该用时坚决不用。尽量避免王顾左右而言他现象的产生,忌讳数学建模多媒体课堂教学成为现代灌输式的练习场。
教师所教的数学建模知识,大都是理论与技巧结合,必须经过学生在特定学习活动过程中理解,数学建模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积复制,绝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学生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学生主动地建构理解知识体系及其涵义,这种建构理解是无法由他人单纯靠灌输来实现的。
2屏幕内容生动有余,师生交流不足。
数学建模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体现在“直观生动”上,它可以激发兴趣,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这样达到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的目的,然而学生的感官在接受直接刺激下,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听、看、记了,最多做到“放映”教师传授的内容罢了,显然忽视了学生在建模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创造性思维,就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缺乏独立性与自主性,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感官记忆水平上,难以产生思维上的广泛、深人植入;甚至无法激发学生深层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致使思维滞后,造成思维缺乏想象。“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多媒体教学宁可不用。
要达到解决应用问题能力,就要在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参与。教师及时准确丰富的语言交流是弥补学生基础薄弱、思维迟缓矛盾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学生思维同步教师教学的桥梁,课堂教学互动性提高了,才能使学生在深层次的学习后,通过积极自主的学习,学会解决创造性问题。课堂交流如何充分发挥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积极作用,当然这需要我们进行锲而不舍的亲历亲为才能逐步实现。
3教师课堂创设情景有余,学生间合作不足。
多媒体建模的演示教学容易做到信息来源丰富、详实,良好的课堂创设情景,可以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将学生很快引进建模问题的氛围,使学生跨越时空、跨越学科,跨越个体差异,调动学生的情感,情不自禁地自然进人创设环境。
数学建模是个系统过程,由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原因,学生在数学建模中应采取各种合作方式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加强建模能力提高,思维上取长补短,技巧上扬长避短,养成同学间交流的习惯是顺利解决应用问题的重要环节。
沉浸在学生聚精会神、对课堂内容的心满意足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间的探索、讨论、合作和交流,就无法做到学生在心理_t的自我激励、自信心的增强。建模知识和技能是一点一点培养的,我们必须注意在这个教育平台上,合理创设数学建模问题情境,比如提出现实中最接近的热点问题、最可能产生共鸣的实际生活问题,结合学生的思维活动特点,让学生如亲临其境,参与其中,使得每个学生有平等机会进行数学建模交流,让学生展现闪光点,激发创新欲望,那么,建模教学知识的长远目的或许就不难实现。
4课上体验有余,实践不足。
多媒体教学可以详尽再现应用性问题的提出到解决的全过程,尤其近年来,数学建模侧重问题解决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据此,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往往照搬成熟典型问题,试图一点带面,这容易造成中规中距的呆板模式教案范例,多媒体教学手段又给数学建模在课堂罗列大量所谓经典问题提供了可能工具,长此以往,培养出的是纸上谈兵的赵括就不足为奇了。
数学建模离不开数学能力创新,势必要掌握足量的'数学思想和数学工具。学习数学建模知识可以培养训练思维能力。当然,在学习过程中,重要的是掌握认知和思考的方法。数学建模都来自于工程技术及社会经济生活,学生清楚其重要的社会价值,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这样就丰富了学生对数学应用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尤其随着现代多媒体飞速发展,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实战就变得很有可能了,学生可以在课后继续用原始数据验证完善模型的优劣,巩固课堂建模理论,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5建模成效标准单一,求全责备。
数学建模是综合性的系统工作,所涉及知识和方法是广泛的,所研究问题是复杂的,要学生成功接受这一领域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培养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来分析建模问题、解决建模问题的能力,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不可急功近利。
教师要在坚持教学建模成果分析定性的基础之上,力求定量分析,充分挖掘学生的建模能力。在课堂评价学生在数学建模教学的表现时,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参与程度。不要苛求数学建模过程的严密、结果的精准。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创新性,即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方案有新意。模型采用的只要是现实中的真实数据,体现出必要的合理性、科学性,我们就要给予充分肯定,不必追求全面,每位同学只要有一项做得比较好就应该予以肯定。简单讲,数学模型是实际问题的某些主要因素构成的的数学关系式,尽善尽美解决是理想,但不现实,应该特别鼓励学生创新工作中的亮点,鼓励学生不断探索、不断优化模型,在这一过程当中实现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逐步提高完善。
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篇十二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除了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还必须想方设法使自己的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其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从教学心理学角度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就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些教师喜欢越俎代庖,把知识嚼烂再喂给学生,结果数学课上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觉得学习毫无挑战性,索然无味。还有些教师不赞成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以为问题出在教师讲的太多,于是他们增加学生练的时间,或是以师生间的频繁问答减少教师讲的时间,但结果是学生被教师的问题牢牢拴住,没有机会走自己的路、想自己的疑问,遇到新问题不能举一反三,这样的教学仍然不具有启发性。
启发学生的关键在于“定向、架桥、含蓄、揭晓”。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希望他们解决什么问题,目标不明确当然难以完成好任务。明确任务以后便可以进入探究。但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往往会难住学生,所以,教师课前要为架桥铺路做好准备,要了解所探究的问题与学生现实之间存在多少差距,考虑设计哪些问题或活动能够化解困难,怎样创设问题情境、怎样问问题可以含蓄地启发学生。这里要特别强调含蓄地架桥,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提示太直截了当,就失去了启发的本意。所以,最好是通过引导学生先从事某些活动,解决某些比较容易着手的问题来帮助学生。
1.自我反省式。即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之后,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分析。
2.个别交流式。即教师对个性特征鲜明、自尊心强的学生在思想、学习、班级生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耐心、细致的辅导。在个别交流前,教师一定要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进行信息收集与分析,使交流具有针对性;与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使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平等的、真诚的、可信赖的,以免学生产生不信任或抵触情绪。
3.书面交流式。教师通过学生的日记或作文、总结等,了解其思想、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自己的分析与判断写出对学生存在问题的看法或建议,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学生也可写出自己的见解、想法及体会,形成师生之间书面的双向交流。
为了使学生能进行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提高他们对学习的需求,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只有当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有了学习数学的意识和愿望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最近所掌握的知识和原理设置问题情景,使问题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形成差距,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和需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
在设置问题情景时,要注意“度”的问题。如果设置的问题过于简单,无法形成认识上的冲突,就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也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如果设置的问题难度太大,就会使学生产生退缩心理,失去参与的热情和信心。因此,要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情景,设置的问题应既是学生可接受的,也应具有一定的障碍性、探究性,这样可激发学生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排除障碍。
通过方法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
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在反思中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理想的新课导入,能起到承上启下、促进知识正迁移的作用,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导入新课方法多样,,有开门见山、学生操作、师生游戏、巧设悬念等。例如,教学循环小数一节时,我就利用悬念来导入新课。我在小黑板上出了20/4、360/6、19/6三个计算题,前两道同学们一下子就算出来了,最后一道把他们难住了。这时,个别同学喊起来:“老师,题出错了。”“不会的,你们继续往下除。”一会儿,有的同学开始发问:“老师,你叫我们除到什么时候才能除尽呀?后面的余数和商重复出现了。”“好,同学们发现了商和余数重复出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循环小数的特征。”顿时,同学们学习的兴趣立刻高涨起来。
好奇是儿童的天赋,问题是教学的灵魂。有意义有趣味的问题,有其独特的魅力,课堂上应该根据该节课的内容,精心巧妙地设计一些有意义的问题,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如在教《圆的认识》一课时,出示一根细绳,绳子的一端系着一根粉笔,把绳子的另一端用图钉固定在黑板上,系紧细绳,旋转拿粉笔的手,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圈。提问:粉笔转动时,为什么不跑到别的地方去,却能形成一个首尾相接的曲线,也就是圆呢?这就使学生有一种渴望揭开奥妙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求取新知识的强烈兴趣。
现阶段学生的特点是好动,对单调的活动容易产生厌倦。因此,要调整好整节课的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在师生共同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如在教《分数的意义》一课时,让学生提前准备一张纸和一些火柴棒,指导学生用纸折出四分之一,拿出6根小棒,问它的二分之一是几根,学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自己体会这些分数的意义。另外,还可以设计一些抢答题活跃气氛,如果谁做题做得好,全班鼓掌三次给予鼓励。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篇十三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要创设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千方百计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发展的教学情景,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和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调动学生主动动脑、动手、动口,使之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教学,同时在教学中要及时对学生给予积极的'评价,正面的肯定,重视个性差异,促要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忠孝作者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伊敏小学,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8刊名:科技资讯英文刊名: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年,卷(期):“”(35)分类号:g712关键词:主动参与兴趣情景评价引导会学乐学
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篇十四
[论文摘要]数学建模对现代教育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使得数学更具有人才培养的功能。本文从数学建模的内涵、人才培养等方面,探析了数学建模教育对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途径。
[论文关键词]数学建模人才培养。
数学建模教学和数学建模竞赛对教育教学改革、学生能力培养的影响和意义是深远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在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学科分支,渗透到各项领域中,当今社会日益数字化,各学科各领域对实际问题的研究日益精确化、定量化和数字化,使得数学模型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在现实世界里,任何事物的存在形式和发展过程中,都要表现出量的变化。数学模型就是用数学语言、方法近似地刻画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对于已建立的模型采用推理、证明、数值计算等技术手段及相应的数学软件求解,并用所得结果拟合实际问题。如果结果不能说明实际问题或与实际问题相差较远,则需要适当修改模型,使之能合理解释现实问题。一个完整的数学建模过程是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数学模型课就是一门培养学生数学素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的基本技能课。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是当前进行的大学基础数学教学改革中一项重要内容。由于数学建模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这门课程的教学已经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
二、数学应用是一门技术。
事实上,当今的数学早已不再仅限于纯粹数学,它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角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在《大哉数学之为用》一文中指出:“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梓坤教授在《今日数学及其应用》一文中说到:“‘高新科技的基础是应用科学,而应用科学的基础是数学’。这一历史性结论充分说明了数学对国家建设的作用。其次,由于计算机的出现,今日数学已不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从宇宙到原子,从大型工程到工商管理,无不受惠于数学技术。而今日的数学兼有科技与技术的两种品质,这是其他科学所少有的。”“某些重大问题的解决,数学方法是唯一的,非此君莫属。”姜伯驹院士也讲到:“数学这门学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最显著的变化是在技术领域。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学渗入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数学已从幕后走到幕前,在很多地方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已成为一种关键性的、普遍适用的、增强能力的技术。”现代医院中常用的先进检测仪ct,其核心技术就是一条数学定理,即radon逆变换公式的运用,一个很好的数学建模的例子。日本在普通电视生产上占有优势,但在数字化的高清晰度电视上却败在美国之下,就是因为诞生于美国的一种信息压缩的数学技术——小波技术起了关键作用。中文印刷排版的自动化、飞行器的模拟设计、指纹识别、石油地震勘探的数据处理、信息安全技术、基因位置的确定等,数学建模应用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数学的应用价值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高度重视。
三、创新教育呼唤数学建模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教育要挑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和智能活动。它是多种思维形式特别是形象思维与辩证思维的高度结合的结果。开展数学建模教育,培养数学建模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结合,又是数学中发散思维与辐射思维的辩证统一,它不同于一般数学思维之处,在于它发挥了人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和潜意识活动能力,发挥了数学中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作用,因而能按最优化的数学方法与思路,不拘泥于原有理论的限制和具体内容的细节,完整地把握有关知识之间的联系。
数学建模教育是数学应用的必由之路,尤其21世纪是迈向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的竞争十分激烈,而数学是科技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许多科学技术问题说到底是数学问题。另外,数学建模课的开设也是当前素质教育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培养创新思维人才的需要。传统的数学教学,总给人一种印象,似乎数学研究的内容仅仅是从公理、公式、定义出发的逻辑推理,实际上,在实际中有用的数学技术,和其他科学一样,都是从观察开始,都需要形象思维作为先导。数学建模回复了数学研究收集数据、建立模型、求取答案,解释验证的本来面目。因此,开设以数学建模为思想内容的数学应用课程,意义更为深远。事实上,数学建模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不仅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发展平台。创新教育呼唤数学建模教育教学。
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需要数学建模。
开展数学建模的目的是改革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数学建模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构造数学模型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从建模的一段步骤和过程可知,建立一个较理想的数学模型,不仅需要数学知识,而且需要有一定的建模能力:第一,在模型准备过程中,需要有观察事物的洞察力。现实中提出的问题一般不是数学化的,要对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就需抓住问题的本质、内在联系及相关数据。第二,在模型假设中,需要有抽象的分析能力,将问题中的复杂因素条理化,简化次要因素,选择适当的变量,补充必要的假设条件才能使所建模型尽可能合理。第三,在建模中,还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想象是形象思维,具有灵活性和自由性,根据事物已存在的明显特征想象其内在联系及发展趋势,对事物的概况和轮廓可以有初步的描述,因而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内在因素,是成功建模的必不可少的因素。第四,在建模中,要有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在对问题透彻理解和想象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数学工具建立模型,会使我们从不同视角分析问题,使人们对问题能有更深刻、更本质的描述。第五,在模型求解与模型检验中,要有数学软件的应用能力。某些模型在理论上很漂亮,但求解很困难,甚至无解析解。我们通常应用某些数学软件求其数值解,这样不仅省时、省力,而且由于某些软件具有强大的符号计算功能、数值计算功能及图形可视化功能,可以使我们很容易得到计算机结果,并且直观形象地观察到这个结果。因此了解数学软件的特点,并用于求解模型,就是利用前人的智慧结晶所创造的现代化工具来解决问题。
五、数学教育的改革需要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教育教学推动了数学教学改革,数学教育教学的改革必然需要通过数学建模来实现。过去那种封闭的题海战术教学方式将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数学建模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观察事物、归结数学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与21世纪的科技发展相适应的,这必将推动数学教材教法的改革。
1.高职数学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真正落实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切实贯彻“以应用为目的,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应本着重能力、重应用、重素质、求创新的总体思想,创新性地调整数学知识体系:第一,尊重学科,但不恪守学科。打破传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将线性代数、微积分及概率统计基本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根据数学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合理调整知识内容,力求实现基础性、实用性和发展性三方面的和谐与统一,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辩证统一。第二,以案例驱动的方式,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概念,并用通俗简洁的语言阐明概念的内涵和实质,对基础理论和结论尽量用几何图形、数表、案例说明其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第三,注意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以培养学生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精讲多练,注意与实际应用联系较多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强化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
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篇十五
朝气蓬勃;但自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总之,七年级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阶段,我们要掌握其规律教学,更应善于引导,使他们旺盛的精力,强烈的好奇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认真学习的精神,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自觉学习。我认为具体情况如下:。
一、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侧重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章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相交线与平行线”时,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出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让学生感觉自然而贴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侧重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我们要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因此,1.我们应该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三角形”时,用小虫爬行,比较路线长短的情境,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交流,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的精练、语调的变化得当,板书设计合理,字体优美雅观,知识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和学科情感。
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篇十六
摘要:
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中高年级字词教学较为薄弱这一现象,文章立足于字词教学的学段特点,结合教学案例,探讨中高年级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国家教育委员会原副主任柳斌在全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交流会上指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从识字开始的。”识字教学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但目前我们的教学误区在于,将字词教学视作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而中高年级则往往是弱化处理,甚至不作处理;即便有识字环节,往往是走过场式地读读写写,忽视了中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识记规律,将字词剥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不能为学生提供更大的信息量,令人索然无味。那么,中高年级的字词教学如何体现学段特点,将字词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效整合,凸显字词教学的魅力呢?笔者就小学中高年级字词教学有效策略谈谈以下几点做法。
一、在归类比较中识字解词。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识字任务极为繁重,如果一个一个地识记字词,不便于学生记忆,也不利于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建构相应的联系。归类识字有助于提高识字效率,有利于学生认识构字构词规律,独立成串地识字学词。教师可将字词根据情感色彩、构词特点、运用范围等相应标准归类,在归类中引导学生把握字词特点,形成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触类旁通,拓宽知识面。
笔者有幸听过特级教师xx执教《水》(苏教版第十册),其中的生词教学令人叹服。他将词语按以下归类学习。
1、风干、晒干、干燥。
2、储水、吃水、饿水。
3、吸吮、润湿。
正音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第一类都带有“干”字的词义上的异同,明确这类词语含义均与“缺水”相关;第二类则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新词的用法,进而认识“储水、吃水、饿水”这类用法独特的词语源于缺水的人对水的情感与态度;第三类通过颠倒词序比较“吸吮”与“吮吸”“润湿”与“湿润”,由此发现词序颠倒在词义上的细微区别,深刻感受用词的独到之处。在归类比较中,激发了学生的字词学习兴趣,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同时,将作者别具匠心的用词特点深入人心,为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在字理诠释中识字解词。
因此,识字的同时也是了解与汉字的相关历史的过程,祖先在历史长河源头的甘泉必定会悄然滋养了今天学生的精神世界,油然产生民族自豪感和对汉字的热爱。如某教师执教《清平乐·村居》(人教版第十册)中生字“媚”的教学片段。
师:“媚”字一般用来形容谁?(课件出示“媚”的象形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描述象形含义)。
生:女子。
师:所以,在汉字演化的过程中就多了“女字旁”。(课件出示“古代仕女图”)。
师:瞧,屏幕上这女子的眉毛眼睛好看吗?喜欢吗?
生:好看,喜欢。
师:在古代,“媚”就是喜欢的意思。“相媚”就是———(互相喜欢)。
师:你们说,“白发翁媪相媚好”,他们会做些什么呢?(课件出示插图,观察画面展开想象)。
生:他们会一边喝着小酒,一边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
生:他们还会聊点家常,相互逗趣取乐呢。
生:老翁可能说:“老伴,看看咱们大儿子、二儿子如此勤劳,小儿子有这样憨态可掬,我们也可享福喽!”老婆婆笑着点头:“是啊,我们也可安享天伦之乐了!”
师:像这样相互逗趣取乐就叫———“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生齐读诗句)。
在有滋有味的字理诠释中,引领学生追溯汉字的演变过程及构字特点,穿越时空欣赏古文字的象形含义,感受漫长岁月中汉字沉淀的文化魅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轻而易举地突破了字义理解的难点,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同时在想象画面中不断碰撞思维,在思维驰骋中不断激活语言,感受“相媚好”在此中的真意,领略村居生活的生趣盎然。至此诗词教学的重难点迎刃而解,诗词描绘的温馨画面跃然纸上,怎不让人“醉”在其中呢!
三、在联系语境中识字解词。
我们知道,一个字(词)如果脱离具体的语境被孤立出来去认识,它充其量不过是简单抽象的文字符号,很难真正理解和把握它的内涵及用法。只有将其置身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就有了鲜活的画面、斑斓的色彩、盎然的意境,甚至有了真切的情感,字词包含的意蕴令人回味。如《她是我的朋友》(人教版第六册)一文中“迫在眉睫”生词教学,教师可通过查词典及联系近义词初步把握词语意思之后,将“迫在眉睫”置于文本语境中进一步理解,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的相关句子,自然深刻地感受到。
当时的情况之危急,小女孩伤势之严重,输血之紧迫。如此一来,既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有效方法,更重要的是在联系语境理解词语中,悄然把学生带进了文本内核,与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既为输血的紧迫性而倍增紧张,又为小女孩的生命垂危而深感揪心,更激发了探究学习的热情,为下文阮恒在矛盾挣扎中为朋友输血义无反顾的举动深受感动打下情感铺垫。主人公阮恒的`舍己为人形象就更具有人格魅力,友情的真挚和无私更震撼人心。这样,词语教学在联系语境中就有了真实的生命意义。
四、在联想补白中识字解词。
汉字具有表意性的特点,利于联想。一个词语往往就是一幅美丽的画面。[2]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储备,唤醒学生独特的言语创造性,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将认知世界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感受词语的丰富含义。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教版第十册)文中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有:“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笔者围绕其中生词“姹紫嫣红”作以下教学处理:
师:在这个句子中,写花的颜色的词语是———“姹紫嫣红”(生齐答)。
师:其实,形容颜色的词语还有很多,如———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生答)但是,作者为什么不用其他词,却用了“姹紫嫣红”呢?(观察生字“姹”“嫣”的字形特点)。
生:这两个生字都有女字旁,说明花儿色彩艳丽,像美丽的少女。
生:用上“姹紫嫣红”能给人美好的联想。
师:看来,同样是表示颜色的词,意思相近,但还要用得更贴切、准确、传神。“姹紫嫣红”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请动笔写一写。
词语的种子在联想的土壤中破土而出,绽放美丽的花蕊,呈现了“百花齐放”的景象。在对“姹紫嫣红”具体化的文字描述中,静止枯燥的文字符号被赋予了个性的理解,并有了生命的质感。此时,“姹紫嫣红”就不再是简单的“色彩鲜艳”这一浅层的理解,而是把我们带到花的世界中,扑面而来的是不同形态、不同色彩的花儿带来的醉意;扑面而来的是清新的文字与自由的精神之旅的美丽邂逅碰撞出的智慧火花。而后再读这个词语,这个句子,脑海中自然又再现画面,作家用词的凝练传神由此可见!
五、在言语运用中识字解词。
即便是字词教学,也不应停留在理解层面上,更重要的目标应指向言语运用。字词只有在语用情境中,才能由消极词汇变为积极词汇,才能由内化升华到外化,将字词纳入自己的语言库,为我所用,进而更深刻地把握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如《卖木雕的少年》(人教版第六册)文中四字词语较多,在学习词语后,教师可出示木雕或瀑布的图片,要求学生选用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来夸一夸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或那里的木雕工艺品。
学生在表达中不仅准确地把握词语的含义,感受到大瀑布的自然之美和木雕的工艺之美,更促进了言语能力的发展。当然,语用的形式是多样的,可运用生词概括课文内容,可联系生活运用词语进行练说等等,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表达中激活词汇,运用词语,将其丰富的画面和鲜活的形态再现在学生的脑中,这样的活用词语环节就成为课堂上极为精彩的一幕,课堂饱满而活泼,枯燥的文字符号在运用中内化成灵动的世界,与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构,焕发持久的生命力。
因此,作为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应对字词“不离不弃”,将其纳入课堂教学环节,遵循学生的识记规律,根据字词本身的特点有所侧重教学,将字词学习与文本的理解与运用相结合,从而感受汉字在表情达意中的独特效果,让字词教学在课堂上绽放精彩。
参考文献:
[1]薛法根。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潘水文。识字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快乐阅读,2012(21)。
[3]胡红梅。让识字与阅读同行[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9)。
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篇十七
内容摘要: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认为,声乐的学习主要靠教师的指导,课后自己练习会走弯路,找不到感觉。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课下自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高师的课程安排中,绝大多数学校每周都仅有一节声乐课,想要依靠每周短短的几十分钟来使声音得到变化,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教师在教给学生科学的发声方法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课下练习巩固、吸收上课内容的正确的自学方法,并使学生认识到课下自学的重要性,只有这样相互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
关 键 词:声乐 教学 自学 方法
客观地讲,只要嗓音和听觉健全,人人都可以歌唱,但要使声乐学习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则需要拥有健康的声带、敏锐的听觉和良好的节奏感,另外便是要善于思考,勤于练习。我们都知道一个歌者的“乐器”是自己的声带,对这种“乐器”技巧的掌握具有特殊性。因为它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非常抽象。对于这种特殊“乐器”的运动、调整并不是随意的,必须要用抽象的心理感觉来调整。而这种运动又有一定的“惯性”,需要用大量的时间去调整、磨合,使其处于一种积极稳定的常态之中。因此,在声乐学习中,“自学”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
在漫长的声乐发展中,自学成才的例子有很多,美国大都会歌剧院最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纠瑟佩·康潘纳利就是其中的典型范例。纠瑟佩·康潘纳利考入米兰音乐学院后,主修大提琴,毕业后就在拉·斯卡拉歌剧院管弦乐队里担任大提琴手。在那里他仔细聆听了那些著名演员的歌唱,记住了他们的发声方法和他们表现作品的手法,最终通过努力成为了闻名世界的男中音歌唱家。从声乐教学的角度来看,他几乎完全是自学的。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无师自通,能做到无师自通的人要由特别素质构成——他必须既是教师又是学生,这是一种不常见的结合,因为绝大多数人都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对于一般学生而言,除了课上教师的指导,课后的自学同样重要。自学是对课上出现问题的解决与巩固,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的指导固然重要,但不能代替学生课下的歌唱和发声。学生课下是否自学,是否用心推敲是歌唱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发声方法,还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让他们认识到仅仅依靠教师、依靠上课时间学习是不可能真正学好声乐的。
在课下的自学中,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供参考:
学生将课上老师讲的练声曲和作品记录下来,并做好课堂学习记录,即每条练习容易出现的问题,应该用怎样的感觉去调整;在处理作品的时候,重点和难点的地方要特别标注等。这样,在课后一周之内,课堂笔记便成为了一位无形的老师,对那些声音概念并不牢固的学生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还有一种方法,将课上的声音录下来,课下用耳朵客观地去听自己的声音,从中感受自己声音所存在的问题。将声音所存在的问题与老师的指点加以对比分析,从而调整自己的状态。
声乐的学习是非常抽象的,好多东西都看不到摸不着,一切全凭想象和感觉,“保持吸气的状态呼气”是想出来的,高音的'“关闭”也是想出来的。通俗地讲就是我们常说的声乐要去“悟”。其次就要多听,多听一些歌唱家的演唱,去感觉他们发声的方法、身体的状态、各种肌体相互配合的感觉等等。特别是在身体不适或状态不佳的情况下,盲目的练习只能欲速不达。这时如果多听一些好的声音,写写听后感或者进行一下自我小结都是不错的选择。在歌唱时我们要求“思想走在声音的前面”,这一点也是强调了“想”的重要性。在声音还没有发出之前,将要发出的声音在头脑中“过一下”,把老师要求调整的地方心理强调一下,此时再唱出的声音便是一个有准备的声音了。如果头脑中没有对好的声音的印象,便不能形成一种唱法的声音概念,就很难唱出好听的声音来。同时,多想的心理技巧也可以避免生理上的过分用力。再次,师生之间的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及时把自己身体的感觉、对声音的认识告诉老师,不明白听不懂的地方随时向老师请教。对于老师而言,则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
许多比较枯燥的辅助练习对于歌唱肌能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比如气息练习,吸气后发“嘶”,练习腰部吸气与呼气肌肉群组的积极性。“张大嘴练习”是将口腔充分打开,寻找软腭凉飕飕的感觉,有利于喉咙的放松。每天坚持辅助练习并使之形成一种惯性,对于声乐专业的进步是很有帮助的。
在听唱作品时一定要开动脑筋,争取把声音的效果与自身的感觉结合起来。发声的状态不同,声音肯定不同,是好是坏,在头脑中加以对比分辨,只有对比才有鉴别,自我分辨声音的能力就是通过自己耐心细致的分析比较而渐渐形成的。学生在鉴别中要锁定正确的感觉与美妙的音效,将其巩固下来。
没有人可以一步登天,房子盖得是否牢固要看地基打得怎样。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切忌急躁,一定要根据个人演唱能力来选择曲目,不要急于唱高音,唱一些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作品,特别是那些基础并不牢固的大一或大二的学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踏踏实实地走下来。
天才的歌唱家毕竟不多,每个人在声乐学习中都难免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实,许多著名的歌唱家也走过弯路,像前面提到的歌唱家纠瑟佩·康潘纳利,曾有一段时间由于嗓音过度紧张而被迫放弃歌唱,但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他最终获得了成功。学习歌唱如同登山,登得越高也就越困难,我们必须具备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巨大而持久的耐心。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充满信心,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并取得进步。
总之,让学生认识到自学的重要性,掌握适当的自学方法,对于声音的训练有着极其关键的作用。把每堂课所学的东西放到课下自学巩固,才能真正使声乐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篇十八
“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是《标准》的重要理念。贯彻这一理念,培养低年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策略大致可概括为情感参与、行为参与及思维参与等三个方面。
一、情感参与。
人们的学习活动都是在情感的参与下进行的。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认知缺乏情感的参与是被动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情感参与的方式有如下几种:(1)以知育情。脑科学告诉我们:“情感能激起右脑的兴奋,认知能激起左脑的兴奋。”也就是说,情感、认知与大脑活动是密切相关联的。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因素,强化大脑对数学的注意力。(2)以趣激情。兴趣上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它可以激发学习内驱力,调节学生的情绪。(3)以境生情。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l-10的数字全部运用上了,学生们高兴地数着、念着,感到校园是壮丽的,同学是可爱的,教师是亲切的,从而喜欢学习,喜欢上数学课。
二、行为参与。
行为参与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外显行为对学与教的过程的直接参与,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外在表现形式。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行为参与的主要方式有如下几个方面:
1、观察。大量的感性认识都是通过观察获得者的。观察是儿童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教学时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观察机会。
2、操作。
3、讨论。
4、评价。
(厦门高林中心小学吴小瑜)
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篇十九
丰台一小李慧。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是使学生在参与探究知识、获得知识的同时,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潜能得以开发。从这个意义出发,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时都要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钻研教材,设计教案,组织教学,指导练习。要尽量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知识,众所周知,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学习主体――学生自身的智力活动的内化,这是其他任何因素都无法替代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因此,教学中应体现这样一个主导思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就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独立完成;能独立完成一部分的,就独立完成一部分;能独立完成一点点的,就让他们独立完成一点点。避免所有内容都当新知识讲,并在他们独立探求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加以点拨、讲评,使同学之间的议论、交流达到深化理解新知识、掌握规律,学懂弄通的目的。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愿参与。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求性的思维活动。主要表现在设计有矛盾、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习惯。
在一堂课中,不仅在课的开始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动机,而且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不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经常处在问题情境中,从而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情感素质。
于是,在学生的屏幕上也相继诞生了形态各异的小青蛙、小豆豆、大黄蜂・・・・・・这种先抑后扬的教学节奏,为学生的主动思维在时间和空间上留下了余地;适时的启发,利于开阔眼界,引发联想。学生克服了思维中的依赖性和惰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即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适当地创设“愤”“悱”情境,能够促使学生的思维从被动转为主动。
二、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爱参与。
把计算机教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来源,讲用途,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可以用计算机,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起初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即计算机可以简化生活实践中繁琐的操作,是非常有用的。这种心理体验,会使学生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中如能经常根据教材内容,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启发他们思考,能否用学过的计算机知识来解决,更会使学生兴趣横生。让学生把生活中各种数学知识,如按比例分配电、水费,计算储蓄利率,日常买粮买菜等这些天天遇到的数学问题,用电子表格软件excel来帮助解决。这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实际问题,都发生在学生身边,充满了生活情趣,学生很爱参与。还有小学生已开始学英语了,我们大家都知道死记硬背单词是苦燥的事,而且效果也不甚佳,但我们换一种方式,在计算机上使用《开心单词》和《轻轻松松背单词》软件进行练习,使学生潜移默化地知道了计算机的一些作用,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计算机课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与生活实际相关联的比喻,将理性的概念化为感性形象,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在讲解软磁盘的使用时,5寸软盘是将缺口封上为写保护,3寸软盘则是将写保护划片打开时为写保护。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认为3寸盘和5寸盘一样都是将口封上为写保护。讲到这一点时,我拿出了一张3寸软盘,将写保护划片打开,让盘片上二个孔对在两只眼位置上,告诉学生,3寸盘上有两只眼睛,当二只眼睛都瞪着时,是处于高度警惕的戒备状态,别人是侵犯不了的(写保护了)。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把划片封上)是放松警惕的状态,因此就没有进行写保护。听到这一比喻时,学生都欢笑不已,点头称是,至此,这一教学难点在幽默的生活情趣中解决了。
三、了解学生基础,让学生能参与。
要使学生能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首先教学目标设计必须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整体地、有层次地确定准确、具体、全面、适度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分层参与,共同提高。即教师的要求要适合大多数学生的认识水平。如在教学画笔软件中的“图像菜单”这部分知识时,考虑到翻转与旋转菜单命令的灵活使用,如果完全由小学中年级的学生独立地归纳概括,对大多数学生来讲是有点困难的。于是,就在师生共同研究一些有代表性的翻转的实例之后,再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屏幕上水平翻转或垂直翻转的图形有什么特点,概括出“翻转”菜单命令的使用方法,有了这个基础,再抽象概括“旋转”的使用方法,就省力多了。如给定一个圆,让学生画出adidas标志(图3)。其次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好必备的知识基础,对应具有的能力训练要到位,否则即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也无法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积极性会受到挫伤,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地发挥与培养。例如在教学“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种工具和菜单命令作图”这部分知识,给出图4让学生自由组合创造。学生必须对各种工具、菜单命令等使用十分清楚,最基本的“剪切”、“复制”、“粘贴”命令使用要过关,不然学生就不能主动参与到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来,在具备应有能力的基础之上,有的学生把表与小猪的头组合在一起,也有的学生把表和小猪的肚子组合在一起;有的学生把小猪以路灯的形式排列,还有的学生把路灯形式的小猪复制,翻转粘贴,很像小猪在列队欢迎・・・・・・学生在拆分、组合所给资料的过程中,要进行比较、转化、重组的思考和操作,对于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训练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既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需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而不是由老师牵着学生走。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贯彻任务驱动式教学思想,着力在设疑、激疑、质疑、解疑中学习新知。引导学生学会提纲挈领,抓重点,鼓起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让我“试一试”的勇气,培养探究能力。通过操作等实践活动,从动作感知到表象,到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
布鲁纳说过:“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学习者主动卷入学习,并从中体现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我们要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积极参与到学习和实践中去,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例如在进行鼠标的使用教学中采取以任务驱动的方式。以任务驱动即先给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在上机的过程中运用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解决问题。如:讲鼠标的常见图案以及它的含义时,我采取了这种形式。我启发学生:“同学们,我们学习了windows窗口的许多知识,在使用鼠标操作时,你们发现没有在不同的情况下鼠标的图案是不同的,……”我的话还没说完,学生就表示:“对!不一样!”“这节课就由你用所学过的知识来找一找鼠标都有哪些图案,并且想想这些图案的含义!”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上机寻找了,只怕自己比别人少找一个。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利用所学的有关窗口知识积极上机寻找鼠标的各种图案,通过总结,学生找出了鼠标的六种常见图案:箭头、沙漏、多向箭头型图案、小手和“i”等(如图所示),并且一一说出了他们的含义。比如:箭头表示是预备状态,在等待执行命令;沙漏表示计算机在执行任务,你不能去做别的操作;多向箭头型图案表示可以移动窗口角落的方向;小手表示在使用帮助文件时,在手指图案处按一下,会出现另一层帮助画面;i表示鼠标在窗口内的位置等等。通过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因此,我们对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激励思维;不仅要使其知之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要启发学生怎么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向学生“奉送真理”,而是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
五、激发成就动机,让学生善参与。
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需求和愿望。要承认学生有巨大的智力发展潜在力;要相信他们是能学好的。在课堂教学这种群体活动中,教师要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施以不同的帮助,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并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亲自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使他们善于参与。在画图教学中,学生动手画图之前,我通常是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在小组中学生的思维可以相互启发,同龄之间可以更多地交流思维经验,容易使儿童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在课堂上学生表达自已的观点时不会受到打击和嘲笑,主动验证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时不会遭到孤立。在学生做的每一个练习时,都允许学生在给定的.题目中自由发挥,鼓励学生在给定的图画中任意添加或改变,但一定说明为什么。如:练习画一棵树,要求学生以树为中心组成一幅画。画完以后请他们说出为什么要这样画(如图所示)。教师和其他同学提出自己的意见供他参考。当然提出不同意见后,也有的学生坚持己见,此时要特别强调尊重他的意见,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看待问题。经过这样反复的培养和引导,学生自我控制创造过程的能力提高了,使学生学会参与合作学习,从而收到了既不降低思想的灵活性又增加实用性的效果。在画图成果展示中提出,遇到困难可以得到教师的帮助,但每人只有一次机会。通过这样的要求之后,发现学生在上机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之后不再是马上想到举手,而是先想:“为什么?”“怎样解决?”,然后上机探索、查书,第二想到的是问周围同学,最后才是举手问老师。当然个别学生机会用完后,还有问题不能解决,我会用一两句关键的话启发他,使他们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不行,接下来的办法是给其他同学解答类似问题时叫他旁听,启发他思考,总之我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手段让他经过思考后弄明白为止,而不是简单的告诉他答案。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解决问题之后,从近期看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长远看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使他们体会到了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时的喜悦。经常有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使问题得到了解决,下课后对我说:“不用您,我自己也行”,这正是我所期待的。
六、营造参与氛围,善待学生插嘴。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还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以利于学生肯于思考,乐于参与。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教学中不妨对学生的座位编排形式来一次“变革”:让学生自愿结合,分组学习,分层指导,教师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参与。我在班上曾做过这个试验,试验表明: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学得非常主动、积极,都感到无比高兴,好像获得了一次解放似的,使求知的课堂变成了奏响智慧音符的课堂。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在课堂上,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不同的情境和氛围,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生,对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要及时肯定、赞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正确对待课堂上学生的“插嘴”。古往今来,课堂是由教师主宰的,学生只能正襟危坐,洗耳恭听。教师讲到哪里就听到哪里,不可越雷池半步。后来“放宽政策”,学生随教师所问,举手获准后可以发言。若偶有学生不举手就发言,就会被定为乱“插嘴”,有违课堂纪律。轻则挨批,重则受罚。课堂上学生的“插嘴”,除少数胡说,有意捣乱外,多数总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情不自禁的主动发言。教师应善待这种“插嘴”。我认为能多几个这样的插嘴,课堂气氛将会因之而活跃起来。
为此,我们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老看法,认为学生课堂上坐得端端正正,只会定定神神地听老师讲课,才是最好的学生,这样的班级才是守规矩的好集体。事实上这样的鸦雀无声、平静无波的课堂无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主动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我们教师要特别善待课堂上学生的“插嘴”。因为插嘴的学生,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全身心投入,积极思维,主动要求自觉学习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比那些脑子里也许还在想着如何坐好才能受到老师表扬,张着嘴等老师“喂知识”,甚至于“身在曹营心在汉”,想着室外事的学生要好得多。
因此教师要更新观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保护这种“插嘴”,缩短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使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和谐的交互活动状态,以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促使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如果学生的这种“插嘴”受到批评或指责,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可能会使他们以后连回答问题的勇气都没有了。因此,我们要区别对待课堂上学生的“插嘴”。
七、体验成功喜悦,维系参与热情。
在教学中,通过练习学生才能将所获得的知识逐步内化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同时也才能评价学生参与学习的效果,维系参与学习的热情。为激励学生继续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可根据实际变精讲多练为巧练精讲或不讲,变先讲后练,边讲边练为先练后讲、边练边讲。教学过程中讲求实效,及时反馈,及时矫正,及时补救,帮助、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生到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要求与学生的可接受能力,精心设计有坡度、有层次的练习,为学生提供思维的阶梯,引导他们拾级而上,深化新知。即分层练习,巩固新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设计练习可用观察性练习、讨论性练习、一题多解、多变、多串、多用等多种行之有效的练习方式进行训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windows窗口组成的巩固练习中,我采取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形式。我先带着学生讨论:“我们一起观察资源管理器窗口,看看它都是由哪些部分组成。”这时学生都热情发言:“在窗口中有菜单条、标题条……”“还有最大化按钮、最小化按钮、还原按钮……”“还有……”;再由学生和学生之间讨论:“两个人一组互相讲解一下窗口的组成。看看谁说的最全?”采取这样的方式上课不仅可以培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形成你帮我,我帮你的学习气氛。这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人格培养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而又审时度势地把学生引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引导他们在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篇二十
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髙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高等数学课程是高职院校工科和经济管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基础课和工具课。数学建模作为髙职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极好载体。
1目前髙职院校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形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至少还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虽然高职数学教学内容是本科高等数学“压缩饼干型”的状态有所改观,但仍是知识的简单迁移,教学内容没有从根本上体现面向应用性职业岗位的基本特点。强调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具有较高的抽象性、理论性强、偏重计算、忽视应用仍然是数学教学的弊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
第二,经过多年的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现在许多省(市)已将高等数学的部分内容下放到高中阶段,微积分中极限、导数及其应用、积分等已经是中学数学的必修内容。学生进入髙职院校,再讲微积分,特别是重复讲授简单的极限计算、求导数、求积分,教学内容“炒冷饭”,令学生反感。
第三,随着以mathematic、matlab为代表的优秀数学软件的普及,其强大的数值计算、符号运算和图形表示的功能,以及具有使用方便、输出结果可视化、人机界面直观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原先教学的重点内容,如极限、导数、积分的计算问题,运用软件可以方便快捷地解决,不必再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复杂计算的训练教学。
2.1数学模型(mathematicalmodel)是用数学符号、数学式子、程序、图形等对实际问题本质属性的抽象和刻划,它能够解释某些客观现象,或预测未来的发展规律,或能为控制某一现象的发展提供某种意义下的最优策略。当人们需要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一个实际问题时,就要在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对象信息、作出简化假设、分析内在规律等工作的基础上,用数学的符号和语言作表述来建立数学模型。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数学无所不在”,“计算机无处不在”,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数学建模的广泛使用提供了可能。
2.2创办于1992年,每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之一,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至今已经举办24届,参赛院校和人数逐年增加。2015年,来自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香港和澳门特区)及海外的1326所院校、28574个队(其中专科组3016队)、85000名大学生报名参加本项竞赛。其“创新意识、团队精神、重在参与、公平竞争”的竞赛宗旨,受到大学生的推崇。竞赛也在推动教学改革、促进科学研究、扩大国际交流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1对于列入教学计划的高等数学课程,可以通过数学引例、数学实验讲清数学概念。数学概念源于社会生产实践,具有实际意义。例如用曲边梯形面积的计算引进定积分的概念,利用flash动画演示实验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突出无限分割的思想,加强用“微元”分析方法建立积分模型,促使学生理解非均匀积累问题的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即“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也可以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进行数学建模教学。新生小王购买了一部手机计划在中国移动公司入网,现有两款资费标准不同的套餐可供选择:“动感地带”套餐的月租费为20元,每月来电显示费6元,本地电话费每分钟0.2元;“神州行”套餐的本地电话费每分钟0.4元,月租费和来电显示费全免。两种套餐的数据流量费相同。小王的家人和朋友大都在本地,他希望拥有来电显示服务,请问他应该选择何种套餐更省钱?这就是简单的方程模型,设小王每月通话时间为分钟,电话费元。则选择“动感地带”套餐的费用:(元);选择“神州行”套餐的费用:(元)。比较与的大小,即。显然,当小王的每月通话时间超过130分钟时,选择“动感地带”套餐合算,当通话时间小于130分钟时,选择“神州行”套餐省钱。
3.2重视数学教学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微积分中的几个重要概念,极限、导数、定积分、微分方程等在各个专业上都有广泛的应用,如复利(人口增长)、最值问题、变力作功等。数学应用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需要学生正确地理解相关的数学概念。
4结语。
髙职院校开展数学建模教学是数学教学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的重要载体,对学生数学思维的熏陶、数学方法的运用、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表明,把数学建模教学引入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篇二十一
初中生喜欢思考有具体和直观的东西支撑的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结合实际生活和数学之间的关系,创设一定的生活化情境,能够使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将实际生活和有关的数学问题、数学知识有效地统一起来,以便学生在生活情境当中学习数学知识。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就能够变得更加直观和具体,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教师在讲解有关轴对称图形知识的时候,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实际生活当中的对称图形,在教学课堂上将“蜻蜓飞”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呈现给学生,再配上动听的乐曲,在画面当中,很多的蜻蜓在飞来飞去。此时,教师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为了更加有效地启发学生,教师还需要为学生讲解蜻蜓翅膀的张合过程,紧接着提问学生:你能够从中发现数学概念吗?那是怎样的数学概念呢?在适当的时机,教师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引导出来,以此导入新的课程。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接受和理解变得更加容易,在实际生活当中引入数学的概念,跟实际生活统一起来,提高了学生以生活为视角学习数学的意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实施生活问题导向型的教学策略。
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实施生活问题导向型的教学策略,这就需要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实际生活当中的数学问题。比如,某个厂家在搞促销活动,张贴出了“满300送60”与“一律八折”的广告,教师提问学生在有限资金的前提条件下如何购物会是最实惠的。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争议,有些学生会讲“满300送60”的实惠,而有些学生会讲“打八折”的实惠,在这个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讨论,存在分歧的学生需要使用数学方法来验证自身的观点。最后,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表扬和肯定观点正确的学生,及时地指导学生改正不合理的地方。教师通过实施生活问题导向型的教学策略,不但使学生学会了有关的数学知识,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总之,实际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渊源,在实际生活当中存在着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事实表明,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不但能够使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而且能够提高学生以数学思维来分析与观察事物的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续丽华。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08)。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金殿联校)。
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篇二十二
初中数学课程对于学生知识能力的积累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初中数学教学不应当只是仅仅局限于课堂和书本上而已,教师更多应该做的是将数学教学生活化,通过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纠正学生数学很难学的原有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习兴趣,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考,进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成绩,掌握学习数学的能力。数学就是关于数字的学问。它自古以来与人类的生活而息息相关,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运用案例比比皆是。数学课程既然源之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就必然要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数学教师的一个责无旁贷的使命就是:利用数学课堂帮助学生利用教材,多多地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进而提升学生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数学感觉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无法将数学中的抽象思维转变成形象思维,因而无法理解数学中的理论知识,更无法将数学中的抽象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来。因而教师在上课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度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这样可以让学生从身边的案例出发,从简单的角度开始思考和学习新知,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如利用平方差公式可以快速解决数字之间的相乘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身边的案例出发,告诉学生在元旦的时候班长要负责买瓜子庆祝,其中瓜子的单价是8。5元一斤,而班长一下子就买了7。5斤,结果售货员阿姨没有用计算器计算就说班长应付63。75元,你们知道她是怎么做到的吗?教师此时应当引导学生回忆刚才学过的平方差公式,让学生们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看看如何像售货员阿姨一样快速地得出答案。肯定不少学生一经思考就会发现,原来售货员阿姨是这样快速得出答案来的:8。5×7。5=(8。0+0。5)×(8。0-0。5)=82-0。52=64-0。25=63。75。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果然是方便又快捷,而且学生们一般都有过购物经历,不管是自己还是和他人一起,教师通过创设常见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感慨数学对生活的便利之余,不自觉地就被激发出了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二、联系生活素材,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教师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将教学内容全面具体地传授给学生,因而在初中数学课上,将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中的素材联系到一起,全面充分地运用到数学教学课堂上面来,将生活素材与学生的数学学习之间建立合理的联系并且进行适度的融合,让学生能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数学理论解决生活中的部分问题,掌握一定的能够运用于实践的数学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比如初中一年级正负数的学习,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都只是学过自然数,并没有接触过负数,因此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可以联系生活中的素材,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师可以用一幢楼的楼层作为例子向学生讲解正负数的含义,以地平线作为0,也就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地平线以上的楼层,如一楼、二楼、三楼等等楼层数都是正数,可以记作+1,+2,+3,…而地平线以下的地下室楼层,如地下一楼、地下二楼、地下三楼等等都是负数,可以记作-1,-2,-3,…教师通过练习生活中的素材对学生讲解数学上的理论,抽象的内容被简单的形象化出来,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和吸收,更能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把它们与要学习的数学内容建立直接形象的联系,将要学习的数学内容生活化。
三、立足日常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来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的过程中,立足于现实生活,站在数学的角度上处理现实生活里面的问题,对于学生数学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学生看到老师可以利用数学来解决现实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从自身便会感到数学的巨大作用,联系自身实际,他们也会逐渐学习如何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比如利用二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老师可以这样引进题目,最近同学们表现比较好,老师决定要给班里的同学买奖品,男同学x人,女同学y人,其中,男同学的奖品是每件五元,女同学的奖品是每件八元,加起来一共花了136元,老师想知道一共有多少个男同学可以得到奖品,又有多少个女同学能够得到奖品?如此一来,学习的时候不仅可以避开课本例题学生不清楚鸡兔各有几条腿的尴尬,而且又能从身边的实际问题出发,让原本学生们不熟悉的新知识变得贴近生活,学生们也能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然后接着进行问题的解决。学生在无意识当中,不仅学习到了新的理论知识,更提高了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教师也实现了培育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的教学目标。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时代在不断的前进,而学校的职责却从未发生过变更,始终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为社会培养栋梁的地方。数学是推进人类自然科技进步的最重要学科,它的发展能够推动科技的不断变革。初中的数学是重要的基础课程,因此,将初中数学生活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改革课题,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自身出发积极探索,将固有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新知识,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思考,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篇二十三
《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堂标准解读》一书中指出:“认识到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数学课程的内容就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应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主要是在组织课堂内容进行教学时以学生的基本生活经验为基础,充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部分教学内容可以来源于生活,这样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更好的找到切入点,和生活实践相联系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和理解数学。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可以不断培养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思维,进一步培养他们数学应用意识,并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最终促进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
因为现在我国实行素质教育,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推动素质教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在数学课堂中积极开展学生相关的生活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在新课改过程中,除了对教学内容的改革,还有对教学方式的改革,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已经课改的重点搬到议事日程上去。
因此,在新的教学理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将生活中的内容和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转变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所学的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加强记忆,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数学水平。只有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才能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建立生活化的课堂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学习环境具有生活气息,学生才能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性格还不稳定,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并且教师的装饰要选择一些冷色调,这样能使人的心情更为平和,在遇到一些难解的数学问题时,不至于心烦气躁,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比较有帮助。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和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培养师生感情,像个大家庭一样相处,消除学生课堂学习的紧张心理,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安排班级的学生人数时不宜过多,给予学生充足的活动和学习空间,促进初中数学生活化的开展和实施。
2.使初中数学学习内容更加具有趣味性和生活气息。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生活经验,巧妙设置一些生活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内容设置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生活化气息。教师在设置数学问题时,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实际结合学生生活中的经验,二是,设置的问题在结合实践生活的同时,不能偏离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范围,三是,在和生活经验进行结合时,一定要注意形式的多样性。比如,在进行《几何图形初步》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事物引进到课堂学习过程中,对着这些事物,学生具备一定的熟悉感,这样在理解相关的几何图形知识时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兴趣,更利于将来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在与“数学教学生活化”相关的理论指导下,坚持求真的原则,积极探索“数学教学生活化”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影响;“数学教学生活化”对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资源、拓宽数学学习的空间、加深对数学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积极意义。
教学评价也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生活化可以促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意生活方面的内容,促进生活化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当前背景下,我们在教学测评的时候一般都是从教师上下课时间、上课效果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考核。不可否认,这样的评价对教师个人的上课习惯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是对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非常微弱。我认为,在进行教师测评的时候还应该充分考虑教学生活化程度。正如前面所介绍的,数学作为应用型的学科,联系生活是必须的,初中数学的教学应该要特别重视教学策略上的生活化问题。因此,在进行教学测评的时候,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程度应该纳入评价体系,并占到较高的一个比例。这样能够有效引导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能够充分将生活联系数学知识,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们更喜欢这样的课堂,收获更好的效果。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生活化教学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联系生活教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能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生活世界。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加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非常有帮助。本文中叙述的生活化教学策略主要从为学生建立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使初中数学学习内容更加具有趣味性和生活气息、教学评价生活化三方面展开,可能所述策略不是很全面,具体应用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生活中,广大学者和教育者不断对其进行研究,加以改正,更好地为数学教学生活化服务。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政府官员竞聘书记演讲稿三分钟(通用15篇)
- 教师与学生的幽默句子短句大全(22篇)
- 竞聘者的三分钟竞聘书记演讲稿(优质21篇)
- 35-50岁演讲者的竞聘书记演讲稿三分钟大全(14篇)
- 教务员的安全保障工作计划范文(18篇)
- 教师工作计划与个人发展范文(14篇)
- 优秀学生获奖感言(汇总14篇)
- 大学生活社团活动总结报告(通用21篇)
- 股东退股协议书的有效性范文(20篇)
- 流行病学家研究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范文(19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