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实用19篇)

  • 上传日期:2024-01-06 03:23:11 |
  • JQ文豪 |
  • 10页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金融风暴直至欧债危机带来的经济不景气,加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毕业生逐年递增,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突显,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本文从当前就业形势与环境、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就业对策与措施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与建议。

(一)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民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更是我们每一个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为之担忧而令人深思的问题。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暴,直至欧债危机带来的经济不景气对我国经济和就业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况下,使得原本严峻的就业形势将延续。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正经受着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猛烈冲击,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国内外复杂的环境和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就业问题的产生是必然的。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剧增,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3年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212万)高峰期的到来至今,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根据相关资料报道,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达到699万人,10年来增加了487万人,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

(二)国家和各地相继出台了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积极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党明确提出,努力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为积极有效应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各省级工作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继续实施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和“到村任职”等已有基层项目。

(三)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毕业生的首选是期望在北京、上海、沿海等发达地区就业,其次选择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至于乡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却很少有人愿去。因此,人才过剩、毕业生就业难相对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沿海、内地省会城市等发达城市而已,在西部地区和市、县、乡镇农村地区,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还是不少。

从近几年我校美术类(含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分析而言,就业中反映出以下现象:

(一)社会对不同专业的需求状况。

从我院近几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显示,美术教育专业就业情况呈逐年下降趋势,表面上呈现出供大于求现象,但是,据了解我们部分基层中小学事实也上存在着专业结构分配不合理的现状,尤其是小学美术教师编制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实用性较强,就业灵活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就业情况较好,尤其是室内设计专业,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房地产业的兴旺,为家装行业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室内设计专业处于供不应求之势,以此显示了两类不同专业的社会需求状况,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高校学科结构不尽合理、专业设置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二)学生综合素质问题。

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一些综合素质好,工作能力强,有社会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但是,有部分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专业成绩一般,动手能力不强,人际沟通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同学,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屡屡碰壁,从而就业较难。

(三)就业观念问题。

从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来看,大部分学生的就业观念逐步有所转变,但是,仍然有少数毕业生对就业期望值过高、自身定位偏颇,没有正确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具体表现在偏远地区、私营企业不愿意去应聘等等,这样无形中也丧失了许多就业机会。

大学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就业难是诸多原因造成的,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只能立足本职工作,特点,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

(一)调整课程结构,拓宽就业出口。

作为我们高校教学改革一定要围绕着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方面要满足和适应市场所需。在突出自身专业特点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课程结构,增加相近专业选修课程等,例如:美术教育专业适当增加设计类课程选修,以增强实用性技能和就业渠道;鼓励学生积极报考和获取一些实用性职业资格证以拓宽就业出口,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

(二)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培训。

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与培训。例如:邀请劳动就业服务部门、企业成功人士给毕业生分别以“就业的形势及法律、法规、就业相关政策等”“企业成功人士的就业、创业经历”等为主题开展就业宣传和培训指导。

1、劳动就业服务部门侧重于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指导,结合当前全国就业形势的分析;再就业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的主要内容;当地就业情况介绍;劳动保障部门公共就业的服务等等。

2、企业成功人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经验从创业经历;毅力的坚持;业务技能的掌握与提高;做事的原则性;社交能力的培养;科学经营管理;求职材料的准备等方面以自身的亲身经历和经验向学生传授就业、择业应注意的问题和创业及经营管理方面的经历。

(三)加强职业规划教育,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加强职业规划教育,让大学生尽早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1、适实的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大多数在校学生因为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导致自我认识不足、定位不清晰、职业目标不明确、盲目择业等问题。因此,我们要加强职业规划教育、要通过多种形式、方法传播和普及职业规划理念,帮助在校学生尽早树立职业规划意识、竞争意识和自主择业意识,改变传统就业思想观念,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应对新变化;帮助在校学生学习和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准确的职业定位、科学规划未来、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训,化“被动就业”为“主动择业”。

2、作为毕业生个人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因为,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毕业生走向社会的“通行证”。要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包括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提高人际沟通能力,积极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勇于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习的职业针对性,能在课余时间长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从而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积累对将来应聘有利的职业实践经验。

(四)积极搭建就业交流平台,利用各种“关系”努力拓宽就业渠道。

精心策划、充分准备学生作品展览既是我们教学工作的重点也是有效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有效措施,毕业生作品展览既是展示学生专业水平和技能的平台又是人才推荐与洽谈的有机结合。广泛邀请相关用人单位、装饰、设计公司等前来招聘、挑选我们的毕业生,面对面的向用人单位推荐我们的毕业生,让他们全面、细致地了解我们毕业生的情况,供需双方充分交流、沟通促成更多就业机会。同时,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重要作用,积极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及时提供有效的、实用的就业信息,利用各种“关系”为学生牵线搭桥,促使毕业生多渠道就业。

今后,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非常复杂严峻,如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顺利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是我们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齐心协力从多方面开展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在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努力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

[1]翟振元。大学生就业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文件)。

[3]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2]11号文件)。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二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一方面我们要扩大自我生活的圈子,提升人生境界,学会关心他人和社会,把自己融入社会,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以人民、国家的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社会利益,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我们要在肩负起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勤奋学习的社会责任的同时,通过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寒暑假等时间深入社会大家庭,开展形式多样的国情与社会调查、科普宣传、专业知识宣传、文化下乡和智力扶贫,积极开展杜区服务等活动,加深对国情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身追求的一种需要,并努力实践之。另一方面,又要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实现个人的利益与价值,创造丰富多彩的、自己满意的生活方式,把聪明才智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推动社会进步和自身的发展。

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我们既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人文精神,学会做人,又要提高文化业务精神,培养科学精神,学会做事,二者绝不可偏废。大学生尤其是要求进步的同学要不断增强对党的信念的认同感、与人民的亲切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努力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中国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

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首先,我们要明确实践是学习知识理论的目的。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竞争激烈,更要求很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如果不明确这一点,就会偏离学习的根本目的,单纯为了掌握书本知识,为了考试和分数而学,就可能导致“高分低能”或“混文凭”的结果。其次,要加强实践性环节,我们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形成和提高。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的灌输,死记硬背,不可能形成较高的素质和能力。我们能力的培养、提高,必须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这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

我们要向身心健康努力,既要科学地生活,锻炼,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又要加强学习和修养,塑造美好的心灵。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尽可能地爱护身体,讲究卫生,增强体质。同时,人又要有健康的心理,要有自尊、独立、平等、自信、自律、坚强、宽容、乐观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在现代,心理是否健康已成为衡量健康的一方面标准。即使一个人身体残疾或患有疾病,但只要有健康的心理,不自卑,不自暴自弃,照样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可以生活得快乐,幸福。相反,即使一个人有健康的体魄,但心理不健康,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调节能力弱,他的生活不会开心,甚至可能逐渐损害身体健康。

作为大学生,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不断陶冶人性,健全人格,提高素质和能力,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坚持学习科学文化和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和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和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和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把自己培养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全面发展的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三

自建国以来,xx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们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新的基础。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大学生是青年中具有特殊优势的群体,新的世纪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纪,生长在这个伟大时代的大学生,幸逢盛世,既是无限幸福,值得羡慕的一代,又是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的一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国进入21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全局的中心和主题,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

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继承人,他们将决定祖国的命运。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佼佼者,具有优势的特殊群体,大学生们必须坚定自己的理念,时刻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肩负起时代的重任,而且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关系到他们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说到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我们首先要认真地回顾一下历史,从这些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出,年轻人往往都站在历史发展的风口浪尖,他们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从老一辈革命家和建设者的身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正是历史的需要,国家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科学地对待人生环境,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这是大学生对自我的要求,也是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第一步;此后,我们要用我们的能力来回报家庭、回报国家、回报社会,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认清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首先,大学生们应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继往开来,为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要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多关心时事,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方面的信息。我们要能够心怀祖国,而不是仅仅纸上谈兵、在文字上、在演讲台上大发爱国之情,我们要付诸行动。

再者,我们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顺应人民群众的需要。扎根基层,投身到西部,积极的到偏远贫困地区支农等。积极培养自己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投身社会经济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同时,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积极迎接科技和知识经济的挑战。要顺时代潮流而动,作时代的弄潮儿。我们要敢于挑战时代、挑战自我,要以强者的姿态于世。我们更要能够实事求是的工作和学习。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我们还要有全球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古迹,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和谐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我们要有地球公民意识,要开阔视野,拓展心胸,抛弃一些偏见。勇于和善于自我反省,同时,悦纳别人对自己实事求是的批评。

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认清形势,肩负责任:首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经过努力是能够实现的。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世界新技术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世界经济正在走向知识经济,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依赖于高科技的发展和新知识的创造,世界各国抢占知识经济制高点的竞争日益激烈。

面对这一切,当代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民族复兴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在前人已经取得伟大成绩的基础上,承担起这个事业赋予的重任,勇于竞争,大胆创新,充分发挥生力军的作用,努力成为历史的开拓者、完成复兴大业的实干家,为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篇四

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每学期只有短暂的一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作为一名大学生,深刻、全面地了解国内外的形势是非常必要的,而学习这一门课程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和观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只有了解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才能更好地帮助发展中国,认识中国,了解我。

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身的大理想,大发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当前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国际竞争中,为什么有的国家胜出,有的却一败涂地?德国为什么会成为世界诸多豪华车主要生产厂商的大本营?中国现在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世界局势如此动荡的情况下,中国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就可以以此作为跳板,无论在经济或国际地位都会上身一个等级。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会有很多的阻碍,因为其他国家会眼红,中国威胁论因此而出,但在金融危机时期,外界却把中国比喻为“救世主”。中国并不是什么“救世主”也不存在对外国的威胁,中国只是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了解当今国内国际的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帮助当代大学生取得成功的一方良药,也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精神面貌的一种有效途径。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政治素质教育的必修课,不仅拓宽了当代大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我们的政治素质修养,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当今时代的主题,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形势与政策课程帮助我们在反思当今世界中国落后的症结,总结当今世界中国进步的原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而发奋图强的精神信念。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在理想信念的激励下,作为现代社会的主流,当代大学生才能肩负起国家蓬勃发展的重任,利用自己的所学所有,实现自我价值,报效祖国,使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

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现在的世界,当代的社会需要的是对形势与政策有着敏锐洞察力,能够正确把握形势与政策的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不能做到“识时务者”,一心只知道埋头苦读,不关心国内外形势的井底之蛙只能被自己狭隘的目光所束缚,禁锢,最终留于平庸。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环境制约着一个当代大学生成功的机率,试想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国度,发展与进步必然受到其影响,个人寻求更大发展的机会也必然会减少。当代大学生如果不能认识与把握当下的形势与政策,充分了解决定政策的形势,准确判断政策如何改变未来的形势,逆者社会的大形势而为,可以想象失败是最终必然的结果。因此只有准确灵活的掌握当下的形势与政策,我们才能接着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与劣势,结合自己的目标,制定最终可行的发展方案与计划,并凭借着自己不断的刻苦努力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实现自我的发展并最终取得最后的胜利。

同时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使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而且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五

现在的网红为了红,真的是无所不用其及,肯定很多人都看过吃播吧。

“吃播”是近年来伴随着直播热兴起,开始风靡网络的。有一些专门是靠很大的食量吸引网友的。一次性吃完100个炸鸡、挑战8斤白米饭20斤龙虾、一个人吃垮火锅店……数量惊人、热量爆炸的美食在镜头下通过主播津津有味的表情和有些夸张的表演让人一下食欲大增,也让主播迅速实现金钱流量双丰收。

不过咱们也都知道正常人的胃肯定吃不了这么多东西的,吃播大胃王也没有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理,逐渐的吃播也发展成了一种社会文化。事实上,根本没有什么真正的“大胃王”,大快朵颐的背后是暴饮暴食带来的恶果。某知名主播因为吃撑被送进医院,肚子硬得像石头;20出头的年轻人因“吃播”患上了各种“老年病”;更有甚者因直播吃太多,身体无法负担,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享受美食本是快乐的事情,但为了吸引流量,损害自己的健康真的得不偿失。

我们期望“吃播”能够回归生活、回归健康。 。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篇六

衣食者民之本,稼穑者民之者也,二者修则国富而民安也。这是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力耕》。

是啊,穿衣吃饭是老百姓生存的根本,农业生产是老百姓最主要的事儿,如果这两个方面都做好了,有了粮食,不愁吃、不愁穿,就能使国家更富足,老百姓更安宁。

作为一个国家,保障粮食安全是首位的,如果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就谈不上发展了。

疫情带来的世界形势不容乐观,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与健康,采取封闭式管理,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交往和贸易往来势必产生一定影响。因此,保障国家安全,尤其是粮食安全,成为重中之重。只有把粮食安全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根本。

面临现在的形势,农业发展要靠科学发展,要调动农民种粮食的积极性。同时,要做好各种灾害的应对,加大对病虫害的治理防控,遏制重病虫害的发生。

今年的洪涝灾害。对我们国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如何使应对洪涝是对我们的考验,在种粮食上,我们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比如,现在农村的一些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等,都是严峻的考验。除此之外,我们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特别是在粮食生产中,加强耕地保护,也是重要的一环,一定不能忽视。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等,都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对各种问题与风险挑战,我们必须要积极应对。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七

[摘要]作为形势与政策远程教育的一种形式,《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在设计上应当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原则、直观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异步性原则、情境性原则、交互性原则等。同时,因《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超媒体系统的信息量大,信息内部的关系错综复杂,其导航策略应当引起授课教师的特别注意。

根据2000年颁布试行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对网络课程这一概念的准确描述,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充分结合来表现《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和实施《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活动的总和,它既可作为形势与政策远程教育的一种形式,也可作为一般课堂讲授的补充延伸,就其组成而言,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按一定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二是《形势与政策》课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因此,《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设计必须紧扣传统课堂教学和互联网的特点,其设计原则和导航策略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国际国内形势、国家政策方针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重要使命。根据《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学习者的基本特征,我们认为《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设计应当遵循以学习者为中心原则、直观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异步性原则、情境性原则、交互性原则等。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原则。

作为形势与政策远程教育的一种形式,作为一般课堂讲授的补充延伸,《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设计必须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原则。以学习者为中心就是要求《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情境的设计都必须考虑学习者的特点和个性。换句话说,只有以学习者为中心来设计学习方式和营造学习情境,才能促进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加强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才能达到《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目的。

(二)直观性原则。

《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设计的直观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程界面要美观,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操作要简单,不需要大量的预备技能;二是教学内容提示信息要详细、准确、恰当。实际上,《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直观性比实际教学要容易得多,它主要有模拟直观和语言直观两种。模拟直观是将学习对象制作成可以以图像、模型、动画等形式出现的模拟对象,通过观察模拟对象而让学习者感觉是在直接面对事物本身,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语言直观是通过形象生动的配音来进行的,它可以解除学习者的“困惑”,产生“旁白解说”的效果。由于网络课程设计的直观性可以突破时空界线,因而其在网络课程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三)开放性原则。

《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设计的开放性原则有三层含义。一是课程的开发设计不能仅仅以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为主体,应该充分吸收相关学者和专家的参与。专家处于实际工作的第一线,能够将国内外最新形势、最新政策及其特色鲜明的观点融入课程设计开发中。二是课程设计应该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氛围,让所有的学习者在网络课程中都有话语权,这样可以使学习者产生更强烈的归属感、成就感。三是课程系统本身应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学习资源可以高度共享。传统《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个内容自足的封闭系统,而网络的开放性可以让课程的学习者根据不同的学习目的,重组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体现出良好的自适应性,真正实现超越时空的自主学习。因此,《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应该是一个以信息资源利用为取向,以开放性为特点,以学习过程设计为中心,而构建起来的一种基于资源库的学习模式。

(四)异步性原则。

毫无疑问,网络课程既支持同步学习,又支持异步学习。但从网络媒体的跨时空特性来说,它更适合于异步学习。因此,《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设计应该更多地考虑异步学习,应该更多地坚持异步性原则。《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设计的异步性原则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不同学习者由于学习起点的不同而不同,即由于学习者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同、所处的知识领域不同、学习课程的时间先后不同,所以他们每个人每一次学习发起点自然会不一样;另一方面,是指学习者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的不同步性,即学习者在“学习空闲”的时间段所处的学习地域也会各不相同。《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设计的异步性原则就是允许学生在起步上不同,在学习时空上有差异,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点,符合学生自身学习的需要。

(五)情境性原则。

情境性原则是指网络课程的设计要为学习者创设出学习对象所对应的虚拟情境,让学习者在这种“准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因此在设计《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时,利用多种手段(如多媒体、超媒体和虚拟技术等)将设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尽量为学习者创设出“身临其境”的虚拟情境,从而提高学习者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效率。如对于某些时事政治专题,围绕专题的重点和难点,创设具有“政治韵味”的情境,体现社会发展的新文化,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促进政治知识建构,促进学生的发展。

(六)交互性原则。

极强的交互性是《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非常重要属性。网络课程不能沦为书本的电子文档,降格为数字化的教材。《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交互性”包含四层含义:第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第二,教师与课程的互动;第三,学生与课程的互动;第四,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在形势与政策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最容易发生,也是最频繁的一种互动,这种互动可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维持高度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学生之间的互动有两种组织方式:学习论坛和一对一学习帮助对。

《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设计模式应以网路课程特点为依据,在课程设计原则指导下,围绕着如何让学习者通过网络媒体获取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来进行,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各类网络在线服务,包括网络资源发送、异步通信(非实时)、同步通信(实时)在内的双向交互服务,并能提供师生间的交流和同学间的协作学习能力,激励学习者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潜能。由于《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具有时政性和动态性等特点,使得《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信息量大,知识结构比较繁杂。因此,《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导航就显得至关重要。一般而言,在《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中采用的导航策略主要包括模块导航、回溯导航、帮助导航等。

1、模块导航。模块导航是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子模块目录来实现的,比如可以设立“课程介绍”、“教学大纲”、“立体化资源”、“互动教学”、“教学档案”等子模块。以子模块目录列出课程结构的优点在于网络课程的整体内容一目了然,网络课程界面简洁明了。毫无疑问,这种通过建立一系列子模块目录的模块导航能让学习者直接进入其所需要的学习界面。

2、回溯导航。为了防止学习者在浏览网络课程内容的过程中打开的网页过多,网络课程可以采用回溯导航策略。所谓回溯导航,即系统在学习者浏览访问网络课程的过程中,记录下其学习路径,无论何时都允许回溯。也就是说,学习者可以按原来的浏览路径返回,也可以按已浏览路径前进。如图2(见后页):

3、帮助导航。为了防止学习者迷航,也为了有效解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网络课程必须提供帮助导航。完善的帮助导航应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网络课程学习系统自带的本地帮助;二是非网络课程学习系统自带的在线帮助。不管是本地帮助,还是在线帮助,目的都是为了给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帮助,避免学习者盲目学习,减少学习者的迷航。

简而言之,网络课程导航设计要求界面简洁、直观,应该做到让学习者在没有旁人的指导和帮助下也能轻松操作,也能顺利打开所学资源。

总之,高校《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作为形势与政策远程教育的一种形式,其设计上应当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原则、直观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异步性原则、情境性原则、交互性原则等。与此同时,由于信息量大,知识结构比较繁杂,为了防止学习者迷航,高校《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导航策略也显得至关重要,应引起授课教师的注意。

[参考文献]。

[1]【美】斯马尔蒂诺等著,郭“”译。教学技术与媒体(第八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农正。基于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

[3]陈柳君,房爱莲。基于情境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2)。

[4]李青,刘洪沛。网络课程的设计模式[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篇八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还存在教师课堂话语霸权惯性[1],教师课堂独白,学生课堂失语问题;还存在学生对形势政策课的认识缺位,课堂互动氛围不浓,课堂互动被制约等问题。与此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的铸魂工程[2]优势,宏观问题优势与最新动态信息优势,也为课堂互动提供了实现的可能。

1.1教师话语霸权惯性,冷却了学生课堂互动热情。由于传统讲授法灌输的惯性,教师习惯了课堂独白。教师课堂独白冷却了学生的课堂话语表达热情,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阻滞了师生的课堂互动。对此问题,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已经醒觉。但是,要克服传统的灌输教育形成了的教师话语霸权的弊病,改革还不能一步到位。究其原因:

1.1.1受传统讲授法的惯性力推动,教师话语霸权自控力不足。传统讲授法的优势,体现在信息不发达的社会。在信息阻塞的农耕社会,知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多数人期望改变知识贫乏状况,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知识贫乏的多数人对知识拥有的少数人顶礼膜拜,使知识拥有者雄踞知识垄断的优势地位,以居高临下的心态对受众灌输。垄断知识者的赠予和居高临下心态,滋润了教师的话语霸权。尽管当今社会话语霸权受到媒体众多,话语分权,信息三维空间覆盖,信息高频率冲击的挑战,失却了绝对的优势;但教师受传统话语霸权的惯性力牵制,自制力还不足以与惯性力抗衡,还残留课堂话语霸权。

1.1.2教师对大学生水平低估,助长了自己的话语霸权。由于媒体的多样化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知识信息充盈,为学生自学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和摄取知识的捷径,学生掌握的某方面的知识未必不如教师。一些教师没有清醒认识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妄自尊大,助长了自己的课堂话语霸权。教师课堂话语霸权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思维和个性表达,张扬了人的工具属性,扼杀了人的精神属性,把学生误导到只当知识存贮器的歧途,冻结了学生的课堂自主创新思维和精神构建力,阻滞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1.1.3教师创新力不足,沿袭守旧教学,不经意维持了课堂话语霸权。教师在缺乏创新思维的场景下,无法在一堂课中将教材系统准确、生动地转化为教学系统,无法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信息,无法将社会实践与教材理论紧密联系,只好沿袭传统的教法,做课本的复印机;而课堂话语霸权,正是维持课本复印机的软件。

1.2大学生认识缺位,自我冷却课堂热情。大学生普遍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功能认识不足,以即时生效的工具理性来理解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功能。形势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内在规律的客观反映,是对社会状况、人的生存状况和发展态势的研究;政策是对社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前提下的战略安排。故此,形势政策课是教会学生站在社会的高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做战略决策,是一门气势恢宏的、培养统揽全局能力的重要课程。对于这一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往往忽视了课程的重要性。学生得不到对该课程的正确认识,认为该课程没有即时生效的功能,不能马上教会我做什么,做好什么,产生对该课程是额外负担的想法,影响了课程学习和课堂思考与互动。

1.3高校课堂互动氛围不足,压抑了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高校课堂互动氛围不足的原因:

1.3.1部分校领导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课堂教学互动对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校风、教风、学风的营造有实实在在的好处;思想守旧,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法,停滞在教师课堂独白的现状。

1.3.2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堂互动教学所产生的积极效应,不理解课堂互动给给学生带来的学习激情、头脑风暴、快乐学习;给教师带来的成就感、幸福感和教师职业荣誉感。

1.3.3学生还缺乏强烈的参与意识,存在等待教师灌输的思想。学生课前无准备,课中无思索,课后无反思,没有将被动的“上学”提升到主动的“求学”。

1.3.4课堂互动教学方法的超前与教学效果考核制度滞后的不相匹配,课堂互动教学效果未能在传统考试模式中客观体现,造成课堂互动教学成绩在传统考试中判断失真。

1.3.5还没有寻找到课堂互动的有效方式,并形成示范意义的优质课程。凡此种种,使课堂互动难以形成共识,使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独木难支。

2.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的优势。

2.1形势与政策课具有铸魂工程的主阵地优势。首先,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德育课程地位优势。该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了高等学校培养人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以德为先,以德为魂。

其次,形势与政策课具有铸魂工程的内容优势。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是国际国内形势、国内政策等宏观问题,内容涉及社会生产力发展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观、社会制度更替观、人民群众利益观、实事求是观、政策生命观、与时俱进观等[3]。形势与政策课丰富的内容为造就具有科学马克思主义灵魂的建设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次,从中央到各高等学校都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教育部规定了形势与政策课为必修课程,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意识;各高等学校都把形势与政策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由校级领导直接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工作。

2.2形势与政策课的宏观问题研究的资源优势。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是大空间、大地域和大事件,涉及到全球、国家、地区的历史、当下和未来。其涉及的资源有三维空间优势,时间轴优势,人类智慧成果优势,人类失败经验优势。教师在与学生讲授世界格局的时候,就涉及到全球的主要国家,涉及到国家的能源战略,进而涉及到地下资源开发战略、海洋战略和太空战略。这些问题涉及到以地球为圆心的三维大空间的信息。教师在讲授党的代表大会精神,解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精神的时候,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党的发展史乃至国家民族的发展史,在中华民族有记载的五千年发展时间轴上,有无数的信息资源可供教师挖掘。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是大课题,是民族乃至人类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无边界的三维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轴上,有无尽的信息资源供教师挖掘。故此,形势与政策课宏观问题的研究,为课堂互动打下信息资源优势。

2.3形势与政策课具有信息快捷优势,为课堂互动打下鲜活信息共鸣优势。

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是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大事,并且从已经发生的大事研究中,得出基本的判断,指出全局管理和社会运行中的问题和教训,提出防止问题和教训发生或者消解问题的对策,为社会管理层在建章立制过程中做参考。对最新问题的剖析和研究,为青年学生提供了鲜活的信息,契合了青年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容易在学生知识体系中产生共振,容易入脑入心,因新的共鸣产生认同感和表达欲,为形势与政策课互动打下与教师共鸣的优势。

3.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的路径。

要在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中实现良好的互动,课任教师就要努力做到宏大叙事与日常小事分析结合,寻找课堂教学蝴蝶效应的切入点,以感性生命叙事来诠释理性逻辑,以通俗解析为着力点嵌入重点深奥问题。同时,教师还要以激情释放激发学生的学习潜意识,以影像资料迎合读图时代的青年人特点,以实现课堂互动。

3.1授课过程要注意将宏大叙事与日常小事分析相结合。我们知道,形势与政策课讨论的是当下已经发生的大事。大到地区、国家乃至世界。世界级的大事,可谓宏大,但宏大叙事,容易拉开了与小事的距离。人们最关心的,还是日常的小事,身边的小事,更加看重的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小事。如何把世界级的大事化解成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小事,要凭借教师的解读能力、延伸和链接能力。在我校最近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题材的形势与政策课中,引导学生把国家的科学发展与个人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思考,把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与学生当前的求学修身结合起来,把为祖国富强做贡献与脚踏实地充实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取得较好的互动效果。

要做到宏大的叙事与日常小事分析相结合,还要讲明大事与小事的逻辑关系,任何大事都是由无数个小事组成,只有每个人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小事,才能完成国家部署的大事。还要告诉青年学生,任何小事的作为,都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到都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修身养性。

3.2寻找课堂教学蝴蝶效应的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期望的蝴蝶效应,是通过一条信息的传达或者一个议题的切入,将在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参与课程知识吸收、思考消化、语言表达而形成课堂互动。

教师在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的过程中,要善于寻找能够引起蝴蝶效应的切入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引起共鸣,促进课堂教学互动。首先,教师要有寻找发现“蝴蝶”的能力。教师必须学会在丰富的课程信息中,找准一条能够引起学生关注,进入课堂互动的信息。其次要善于将“蝴蝶”引入。教师即使找到那条可以引起蝴蝶效应的信息,如果引入的方式方法不妥,也不能引起互动效应。通常的引入方式有:悬念、设问、设错纠错等方法。再次是要求教师对可以产生蝴蝶效应的事件有较强的叙事力,做到事件描述逻辑性强,语言有张力,语言有魅力。学生一旦全部身心投入到课堂互动中之后,就会忘记时间、忘记烦恼,收获的是知识吸收的快乐。

增加了学生吸纳的信息量和综合知识。

3.4以通俗解析为着力点嵌入重点深奥问题。形势与政策课的大课题、广覆盖、深探讨的特性,经常涉及到深奥问题。如涉及世界能源战略,必然要接触到太空能源、生物能源和地球蕴藏能源,必然接触到较深奥的理论,如宇宙、黑洞、反物质等。教师的职责,就是在自己刻苦学习充实知识的前提下,把深奥问题浅显化,引导学生用简单的道理来理解深奥问题;用通俗的叙事来解释冷僻的问题,用形象思维来诠释理论思维问题。通过以通俗嵌入深奥问题的诠释,可以从知识生长点,知识转换点,知识耦合点进行多维度多方位的知识延伸,实现课堂教学知识创新,进而取得知识交流与互动的效果。

3.5教师以激情释放激发学生学习潜意识。激情是情绪的激烈反映。情绪有工具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和手段功能。教师的情绪通过组织功能和手段功能唤起或者暗示学生的学习潜意识。教师的激动情绪具有强烈传染性和鼓动性,形成教师的魅力。没有教师的激情,互动不可能产生。故此,教师上课,必须充分酝酿和表达激情,方能引领学生对课程学习理解的互动。要做到课堂有激情,首先要对形势与政策课怀着崇高使命感,充分认识到教师从事的是崇高的育人灵魂工程。具有崇高使命感,授课激情便油然而生;其次是对课程的潜心研究,课程信息烂熟于心并内化为意识流,可以随机抽取,迅速涌流;再次是要对学生有爱心和充分关注。

3.6以影像资料迎合读图时代的青年人特点,提高课堂互动效果。我们知道。现在的大学生都是80年后出生的。80后青年人的成长历程,与读图密切相关。学生从幼儿园始,就以图像为主要信息接受的方式进行学习。到了小学、中学,也离不开电子游戏机、卡通和电脑、电视。故此,图像成为80后的知识蛋糕,成为80后吸收文化科技原料的原始奶汁。这种初始形成的学习方式,与母语一样的根深蒂固。所以,教师必须迎合青年学生的学习方式惯性,充分发挥图像的视觉冲击力、形象思维力、图像信息大载体的优势,来充实课堂教学。通过多媒体和其他平面、立体媒体为教学载体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入课堂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发挥读图的优势,引领学生进行图像或影视资料观赏,组织学生对图像或影视资料传达信息的组合、排列,与学生共同进行图像寓意分析,图像社会背景分析等。

4.结语。

一方面,由于大学的形势与政策课中存在教师课堂话语霸权惯性,大学生对形势政策课重要性认识缺位,学校没有普遍形成课堂互动的氛围,使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还存在困难。另一方面,这门课程有地位高、课程覆盖面广、课程资源丰富、课程信息新,对学生有吸引力的等优势,为课程互动提供了可创新的条件。教师在政治责任感驱动,在扎实的理论功底的铺垫,在掌握充分信息支持下,注意在课堂中教学中采取宏大叙事与日常小事分析相结合,寻找课堂蝴蝶效应的切入点,以感性生命叙事来诠释理性逻辑,以通俗解析为着力点嵌入重点深奥问题,以教师的激情释放牵引学生的学习潜意识,以影像资料迎合读图时代的青年人特点等措施,就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

[1]罗生全,靳玉乐.《课堂文化扩散与交流:形式、原则与路径》。

[2]刘云杉.《人类灵魂工程师考辨》。

[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4]刘洁.《从“生活史”的角度看教师教育》。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九

很多大学生就业时特别强调要专业对口,认为大学花费了几年时间所学的杂混业是自己生存之本,如果离开了自己所学的专业而选择其他行业,那就白白浪费了大学的时间,专业情节依然影响着求职的。心理,实际上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标准是:注重应聘者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至于专业是否完全对口,并不过分计较,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实需要难以吻合,求职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则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毕业生,应看重行业的发展前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勇于进入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职业。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时期,随着结构的调整,必然也会使某些行业迅速发展,如第三产业的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等,就业人数将会明显增加。由于我们的教育结构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会使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大学生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会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快更好地融入与适应。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篇十

美国战略东移的实际展开,东亚和中亚地区都将成为美国军事部署和战略争夺的重点,这在客观上也势必加大对中国的军事压力。

目前,美国全球战略重心正在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其军事部署的重点也在随之调整,大量先进的海空力量逐步部署到东亚地区。同时,为了控制中亚地区的能源资源,美国也加快了谋势中亚的步伐,既和俄罗斯争夺势力范围,也对中国形成钳制。中美之间尽管在经济合作领域日益密切,政治对话也不断加强,但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决不会改变对中国的防范立场。美国的战略非常注重前瞻性,不是考虑三五年的事情,而是预谋一二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事情,他们不可能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完全放心,军事上的未雨绸缪是应有之义。在此情况下,中美之间在东北亚、东海和南海以及中亚地区的“战略相撞”难以避免,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失当,不仅会造成中美双方的磨擦甚至冲突,也会影响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篇十一

打工是一种被动的就业行为,而自主创业是给自己"打工",是一种主动的就业行为。新一代大学生精力旺盛,有着强烈的挑战自我,实现自我的激情,并且无负担,没有太多牵挂,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强,善于接受新知识。

从现阶段的就业形势看,国家宏观政策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广大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创业——这包含机遇与挑战的字眼,已经成为无数大学生心中的梦想。中国也已经诞生了一大批大学生创业者,而且其中不乏许多非常成功的典范。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篇十二

疫情,汉语词语,指疫病的发生和发展情况。较大范围内出现的较大型疫情有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甲型h1n1流感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等。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摘要:本文对当今大学生诚信问题严重的现象作了简要分析并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

诚信自古便是我国极为关注的美德。孔子曾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认为如果人不讲信用,将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然而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与混乱的价值观给大学生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其多表现为部分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薄弱,诚信品质、价值取向偏差、缺乏爱国热情等等。大学生道德品质的优劣验证了高校思想教育的成败,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更联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因此,准确掌握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深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加强对大学生诚信观念的教育,是时代与现实的要求,也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学业中造假应付。

大学生诚信缺失在学业上的突出表现为考试作弊。另外抄袭作业、拼接论文、更有甚者不惜雇佣“枪手”。现在大学生学业中造假应付的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影响了学校教育与考核的公平性,也挫伤了另一部分勤恳学习的学生们的热情。尽管许多高校都出台了许多相应政策并加大了惩罚力度,但是这些现象不仅没有杜绝,反倒有增长之势。

(二)网络中的不负责言论。

网络给当今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大学宿舍中几乎人手一台电脑。不能否认,网络给大学生带来丰富信息和知识,但也带来了不少消极影响和道德问题。互联网信息环境所具有的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等特点,造成一些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削弱和言论自由的泛滥,导致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使用网络,利用网络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或有意散布虚假信息,制造混乱影响互联网环境和谐。

(三)求职中提供虚假信息。

现在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这就促使有的大学生盲目地去入党、评优、竞选学生干部。甚至不惜采用送礼请客的手段。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就业目标理想化,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标准,不惜简历“注水”,2009年某校毕业班简历中就曾出现过10多个班长20多个团支书的现象。有的学生甚至伪造各种证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一)多数学生自律意识较差。

当今大学生多数都是在相对富足的家庭中长大,很少经历过磨难与风雨,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能吃苦,意志力薄弱。同时大学生们,尚缺乏足够的道德评价能力,缺乏对诚信缺乏的厉害的认识。另外独生子女的个人主义思想是通病,当自己的利益与诚信规则起冲突时,很容易作出错误的选择。

(二)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目前我国的道德和诚信教育监督体系不健全,诚信缺乏的现象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存在,使得整个社会诚信问题不容乐观。不诚信在某种程度上被错误地认为是人生存、发展乃至获得利益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客观上助长了人们唯利是图的意识和急功近利的心理。这些社会环境消极因素通过各种途径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人生价值观念,也给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高校诚信教育方法存在问题。

在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上,高校往往采用信息灌输的方式,使诚信教育流于表面空洞无物,难以引起大学生的共鸣。一些过激的批评和教育甚至会容易引起高校大学生的反感,不但对。

(一)改进高校道德教育方法。

在学校内多设置关于诚信的醒目标语,定期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学生研讨会,让学生们自己发言,充分尊重学自己的观点,遇到错误观点和思想偏激的学生要循循善诱。另外,成立由学生组成的诚信监督小组,让学生轮流去管理。让学生们能够注意到诚信问题的存在,对其关注,进而重视自身的诚信水平。从而达到由他律向自律过渡。

(二)建立个人信用档案。

在国外许多大学里,个人信用档案早已组建完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诚信观念规范其诚信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应该有连续性、全面性、客观性的特点。个人信用档案应从大一入学就开始组建,四年之后随学生档案一并收藏,交与用人单位。个人信用档案的内容应该是全面的,其中应包括学生各个年级,不同方面的诚信情况。并且内容一定是真实客观的,要杜绝篡改、漏记等现象。

(三)建立诚信奖惩机制。

诚信的养成,仅仅靠诚信教育是不够的,必须辅之以完善的机制来约束大学生的各种非诚信行为。高校应修订和完善有关诚信行为的各项规章制度,以规范化的制度引导和管理学生,使诚信奖惩有章可循,通过规章制度的强制性和导向性来巩固学生诚信观念。奖惩机制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发挥着一定的促进和约束作用。首先要大量地做正面宣传和引导,使诚信行为良好的学生受到肯定和奖励,树立诚信典型。其次对于缺少诚信的大学生,尤其是行为恶劣的一定要给予严肃的惩罚。相应的制度约束,必要的惩罚措施,这是实现大学生诚信教育目标的可靠保障。

总而言之,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新时期应引起高度重视的重要课题。高等院校是社会精英的输出地,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切实解决大学生诚信危机,强化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成为重塑大学生诚信形象,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李福华.对高等学校学生权力的探讨——学生主体地位的政治学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04(2)。

[2]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杭州:浙江出版社.2001.

[3]《论语·为政》。

[4]周海涛.李志刚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问题[j]长春大学学报,2007(6)。

连日来,以武汉为重点的全国人民经受着又一场严峻的考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无情的肆虐着人民的健康,乃至生命。党中央号召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防控疫情斗争中高扬旗帜。是呀,冲在防控疫情最前面的,是辛勤的医务工作者,是我们的党员干部。飘扬在防控疫情战场上的那一面面鲜红的党旗上,铁锤镰刀闪烁着金色的光芒。“树旗帜强引领”“亮身份做表率”,这些战斗在第一线的党员干部、医务工作者和人民群众一道,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颂歌。

面对继续蔓延的疫情,他这些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不管条件怎样的艰苦,不管面临多大的困难和危险,始终坚守阵地,疫情不被控制绝不回头。犹忆当年林则徐曾有的铿锵誓言——“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如今的党员干部们,更当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下定“疫情不退,我们不撤”的豪迈决心。是呀,最是危难见真情,在这万众一心,共战疫情的时刻,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只要紧紧依靠群众,就能汇聚起磅礴的力量,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胜利。

不是吗?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白衣天使;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党旗鲜红。从报道中可知,无情的病毒挡不住爱心的流淌,各地的医务工作者、党员干部们,组成一支支志愿者队伍,离“小家”,为“大家”,舍弃节假日的休闲娱乐,毅然奔赴充满艰辛与危险的疫情重灾区,为生命而战,为“初心”而战。那一支名为“武汉精神”的志愿者队伍,从三名青年人开始,逐渐形成了一支服务群众战胜疫情的队伍,从口罩提供到其他服务,一直战斗在每一个角落。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爱的力量无穷。

那肆虐的疫情,那特殊的战场,正是检验“初心使命”的考卷。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此时更加凸显。也许,战斗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的同志们,背不出多少高深的理论,但他们牢牢记住了自己的身份,是一名党员,是一名干部,是一名医生,群众有难,必须上前,哪怕舍弃了自己的“小家”,也不能放弃了“大家”。普里尼说:“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如果你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紧握着,胜利必属于希望。”在大灾面前,任何人都不是旁观者,但党员干部和医务工作者绝对应该是、先行者。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疫情未到,防控先行。战场摆在哪里,党旗就飘扬在哪里。疫情防控刻不容缓,党员干部和所有的医务工作者、志愿者们,用智慧、勇气和双手,撬动的是防控疫情的“杠杆”,托起的是人民的希望。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让那一面面鲜红的党旗,在一线阵地上迎风飘扬;那舞动的铁锤镰刀,正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迎接着新一轮春暖花开!

[摘要]为了帮助人们分类扔垃圾,提高对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该文作者设计了“音乐垃圾桶”,以此进一步促进城市垃圾分类。音乐垃圾桶分为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种,并用不同的色彩、播放不同的音乐来进行区分,且当人们投入垃圾后,还会发出“good”的音乐。

[关键词]音乐垃圾桶;垃圾分类;垃圾桶设计。

[基金项目]2018年度天津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201810065035)。

[作者简介]贾筝(1997—),女,天津市人,就读于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音乐学专业。

2019年7月,我国发布了垃圾分类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名单,天津市就是其中之一。天津市根据要求,发布了垃圾分类标准,进一步将垃圾具体细分。这对于本市的环保工作、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基于这种情况,根据天津市城市管理委印发的《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方案》目标和要求,笔者设计了音乐垃圾桶,期望借助于音乐的力量,让更多的市民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中,并且利用音乐提醒作用,让人们更加容易、顺利地完成垃圾分类投放任务,进一步提升人们的垃圾分类意识。

音乐垃圾桶是基于当前天津市推进垃圾分类政策设计的,主要是想通过音乐垃圾桶让人们更加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并帮助他们正确地进行垃圾分类,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音乐审美。

1.红外感应播放音乐功能设计。音乐垃圾桶的位置放置在路旁,垃圾桶顶部会安装一个红外传感器,当人距离垃圾桶正对面1米的范围内,桶盖的位置,垃桶盖会自己打开并播放音乐。垃圾桶内部距离顶部0.05米的位置也设置一个传感器,当垃圾投入桶内被传感器感应到,便会播放“good”的铃声。垃圾投入垃圾桶20秒后,桶盖会自己关上,并停止播放音乐。

根据天津市垃圾分类标准,总共有四种垃圾: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城市中分为四个区域,分别是旅游景区、商业区、居民区和文化区。对于不同区域的不同垃圾桶音乐设计如下:(1)旅游景区播放声乐作品,可回收垃圾桶为舒伯特《即兴曲》;厨余垃圾为舒曼《桃金娘》;有害垃圾为莫扎特《c小调弥撒》;其他垃圾为舒伯特《美丽的磨坊女》。(2)商业区播放交响乐,可回收垃圾为莫扎特第31交响曲《巴黎》,厨余垃圾为海顿第94交响曲《惊愕》;有害垃圾为海顿第45交响曲《告别》;其他垃圾为莫扎特第35交响曲《哈夫纳》。(3)居民区播放钢琴曲,可回收垃圾为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厨余垃圾为舒伯特《魔王》;有害垃圾为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其他垃圾为韦伯《邀舞》。(4)文化区播放艺术歌曲,可回收垃圾为舒伯特《野玫瑰》,厨余垃圾为舒曼《两个禁卫兵》;有害垃圾为舒曼《月夜》;其他垃圾为舒伯特《鳟鱼》。

2.垃圾桶身彩灯提醒功能设计。在音乐垃圾桶桶身的分类图标轮廓安裝led灯,让垃圾桶在夜晚格外瞩目,人们很容易找到垃圾桶。如果灯光持续稳定,则代表垃圾桶没满;当垃圾桶满时即垃圾已经遮挡到了垃圾桶内的红外传感器时,垃圾桶上的灯每隔1秒会闪烁一次,提醒人们垃圾桶已满,也提醒环卫工人及时清理垃圾。为了区分不同分类的垃圾桶,对于每种不同的垃圾桶采用不同颜色的灯光,这样能够让人在夜晚或者光线较暗的时候,轻松地分布不同分类的垃圾桶,并且准确地投放垃圾,可回收垃圾桶采用绿灯装饰,厨余垃圾采用橙色灯光,有害垃圾采用红灯装饰,其他垃圾采用蓝色灯光装饰。

3.趣味音乐文化外观设计。本音乐垃圾桶为了让人感受到更加浓郁的音乐气氛,在采用传统的垃圾桶外观的基础上,垃圾桶身及盖子采用绿色,在垃圾桶的盖上印上不同类型垃圾的符号。桶身再印上一个巨大的黑色音乐符号,不同分类的垃圾桶采用不同的音乐符号,四个垃圾桶并排,给人一种音乐的动感,非常具有艺术性。同时为了科普当前的垃圾分类知识,在垃圾桶身上用文字和图标的形式标明本垃圾桶可接收的垃圾种类,方便人们投放垃圾。

4.太阳能环保供电功能。出于环保考虑,音乐垃圾桶采用10w/18v太阳能板配7a·h的蓄电池给整个传感器及音响系统供电,不需要额外牵引电线或者更换电池。

音乐垃圾桶功能实现,红外传感器采集信号采用的是dyp-me001(a)反射式红外感应控制模块,信号的处理及输出采用的是spce061(a)单片机,37gb-3540电机带动负载。具体来说,每个垃圾桶正前方1米范围内是红外感应区,当人站在这个感应区时,就会被传感器感应到,然后传感器把信号以高低电平的形式传给单片机。然后单片机对信号进行处理,并输出信号给电机,同时播放已加入到单片机里的音乐。同时,高电平信号通过继电器模块控制电机启动,电机输出轴连接一个凸轮,将其放置在垃圾桶踏板的正上方,当离圆心最远点,即会与踏板接触并将踏板压下,这样垃圾桶盖就会打开了,不断打开的桶盖碰到外壳上限位开关后,限位开关传输信号给单片机,使得电机停转,这样桶盖就可以持续处于打开状态。

而当扔垃圾的人离开感应区后,红外传感器又会把低电平信号传给单片机,20秒后,单片机控制音乐停止;与此同时电机再次转动,根据电机的转速设定好电机转动的时间,垃圾桶关上。另外当垃圾桶满后,垃圾桶桶内的传感器会检测到信号,并发送给单片机,单片机输出高低周期信号给led灯,这样就可以使得led灯从平稳的光源变成闪烁的光源。

1.投入运用:当将音乐垃圾桶投入使用时,首先将垃圾桶固定,并摆好太阳能电池板,然后打开垃圾桶外壳后面的电源开关,等到电源供电稳定后(约1分钟),音乐垃圾桶的各项功能即可正常使用。2.市民日常使用:當人站在距垃圾桶1米范围内时,音乐垃圾桶的桶盖即会自动打开并且同步播放音乐,将垃圾投入到垃圾桶内,发出“good”的赞美声,人离开后,桶盖会立即自动关上,20秒后音乐停止。

3.管理使用:当垃圾桶部位的led灯一闪一闪时,就表明此垃圾桶已满,垃圾清理者只需看led灯的闪烁情况即可判断垃圾桶是否需要清理,而不用挨个打开来看,同时led灯的闪烁也可以起到较强的垃圾清理提醒作用。

4.关闭使用:当垃圾桶长时间不用时,需要关闭电源开关。

1.技术指标。通过音乐垃圾桶的设计,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帮助天津市推广垃圾分类,让人们更好更顺利地进行垃圾分类,同时也能提高人们的垃圾分类积极性以及环保意识,在未来,这种创意以及技术还可以在室内垃圾桶、智能家居等领域进一步推广开来。

2.经济效益。本次音乐垃圾桶设计采用的艺术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在设计技术成熟、应用合理的情况下,可以在景区、商业区、居民区以及文化区等多个场合应用,能够拉动一定的经济效益。

3.社会效益。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培养人们的音乐素养,了解一些比较经典的音乐曲目。同时充分发挥音乐本身的抒情功能,让人们在扔垃圾时也能聆听美好的音乐,进而心情变得舒适或者愉悦。另外音乐垃圾桶还能进一步提供天津市的文化形象,对外展现一个具有良好音乐公共环境的形象。

本次音乐垃圾桶设计,将垃圾桶分为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种,并用不同的色彩、播放不同的音乐来进行区分。根据城市中不同的功能区域设置不同的音乐类型,居民区的音乐垃圾桶播放的是舒缓的钢琴曲,商业区播放的是令人兴奋的交响曲,文化区则播放一些当地文化曲目,突出地方特色。并且当人们投入垃圾后,还会发出“good”的音乐,从而给人激励,让人们为了鼓励声再次准确地投放垃圾,为了便于人们区分好可回首和不可回收垃圾,垃圾箱上会绘制相印的垃圾类型和垃圾名称。总的来说,本人及团队充分运用所见所学及所专,将艺术生活理念、音乐理念等对现有传统垃圾桶进行优化改造,解决当前天津市垃圾分类标准推行过程中部分市民不遵守或者消极对待垃圾分类标准、垃圾桶标识不明晰、容易混淆以及使用不便等问题,使城市的垃圾桶更加智能、好用,能够更加方便人们使用。

参考文献。

abstract:inordertohelppeoplesortandthrowgarbage,improvetheenthusiasmforgarbageclassification,idesigneda"musictrashcan"ictrashcanbepidedintotwokinds:npeopleputingarbage,theywillsendout"good!"music.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篇十三

这是更加高效的农业生产,种子包衣、精量播种,破土而出的冬小麦苗齐苗壮,全国冬小麦面积稳定在3.35亿亩以上;这是更加完善的农业生产基础,冬修水利,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这是更加顺畅的流通储备体系,遍布全国的标准仓房总库容达7亿吨,确保正在集中上市的秋粮颗粒归仓。

回望今年的粮食生产,丰收来之不易。

各粮食产区克服了罕见秋汛导致的冬小麦大面积晚播、局地发生的新冠疫情、南方严重高温干旱等重重困难。夏粮、早稻实现增产,多个秋粮主产区玉米、大豆单产提高明显,全年粮食产量将继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他强调,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

今年,中央首次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各地区各部门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以超常超强的力度促进粮食生产。

今年,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中央财政提前下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205亿元,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先后下拨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400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

今年,我国已实现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在13个粮食主产省份826个产粮大县的全覆盖,农民种粮更有保障。

来之不易的丰收背后是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8300万亩,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到今年底,全国将累计建成10亿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保障粮食产能1万亿斤以上。我国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

希望的田野上,新的丰收正在孕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这既是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更高要求,也是对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的战略部署。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篇十四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主体所参与的经济法律关系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在理论界,对经济法主体的定位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甘肃政法学院何文杰老师认为,经济法主体首先分为经济调节主体、社会中间层主体、被调节主体三大类,其中经济调节主体又由经济行政机关、权力机关、司法机关组成;被调节主体由经营者和消费者以及其他主体构成;社会中间层主体主要由社团性中间层主体和公共性的经济鉴证性中间层主体、公共性的市场中介性中间层主体、经济调节性中间层主体中的政策性银行等部分主体、舆论监督性社会中间层主体等构成。这个观点是相对比较客观、全面的,是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基本情况的。循环经济是一项全民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即需要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循环经济涉及的范围很广泛,不仅涉及生产、建设领域,还涉及流通、消费领域,所有从事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采取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经济发展措施,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原则。因此,在这些领域内所牵涉的主体都有可能成为循环经济法的主体。

违反经济法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是复合的,会涉及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大多数违反经济法的行为都是涉及公共利益或者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的,对于一个违反经济法的行为,如果只是剥夺主体资格权利,而不要求经济损害赔偿,剥夺或限制人生自由,那么这只是处罚了加害者,对受害者是不公平的;只有综合性的经济法责任才能有效地制裁违反经济法的行为,经济法责任的综合性也是责权利相一致的体现。循环经济法律责任也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其中主要是行政责任。首先,行政主体在执行循环经济法律规范赋予的职权时违反循环经济法的规定,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其次,由于循环经济法对企业设定了大量的义务,相应地,在法律责任中应当设定不履行义务的法律责任,其中多数是行政责任;最后,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和公民违反循环经济法律,应当承担行政责任。例如,金融机构违法对生产、进口或者采用列入淘汰名录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的企业提供授信支持的,由主管行政机关依法追究行政责任。对于严重违反循环经济法律并产生危害后果的行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一)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经济法天然具有社会本位属性,即经济法以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基本立场。从经济法的基础来看,经济法的社会基础是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矛盾问题,经济法就是站在社会公共利益的高度,对侧重保护个人利益的民商法和侧重保护国家利益的行政法所不能保护的利益进行保护,从而调和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矛盾;经济法的经济基础是市场调节(无形之手)与国家干预(有形之手)的关系问题,经济法强调“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的配合使用,不仅为市场的自由竞争提供了有序的环境,而且为国家干预提供了法律依据,从而保障了各类经济法主体的利益;经济法的政治基础是契约自由与人权保障的关系,经济法是国家干预之法,因此,国家对经济要进行必要的干预,更重要的是适度干预。从经济法的内容来看,宏观调控法是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国民经济活动就是在宏观调控法的规制下有序进行的,国民经济良好有序的运转是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因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每个人发展的基础。因此,宏观调控法是保障国民经济运行的法,从而保障了社会公共利益;市场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竞争失效,竞争失效会对社会公共利益产生重大的威胁,市场规制法就要对其进行调整,保障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因此,无论是宏观调控法还是市场规制法,社会公共利益都是其理所当然的保护对象,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就是经济法的价值追求和立场所在。循环经济法侧重保护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即社会公共利益。循环经济法的目的是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社会经济呈现出“绿色”发展的良好态势,这样的“绿色”发展是惠及我们每一个人的,因此需要我们积极参与和支持。循环经济法也是站在社会公共利益的高度去审视社会经济的发展,它为经济发展植入了更先进的理念,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法律制度。循环经济法涉及了经济运转的各个环节,涉及了各类经济主体,因此,社会公共利益是循环经济法发展的支撑点,也是循环经济法区别于环境保护法的根本所在。

(二)政府干预。

经济法是确认和规范国家干预社会经济之法。市场固然有其天然的优势,它能够提供有效的反馈机制,使得私人和公共决策者都能够迅速地纠正错误,但是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市场失灵就决定了政府对经济的必要干预。政府在干预经济的同时也会出现政府失灵,因此,经济法就要规制政府的行为,解决政府失灵问题。即使政府在干预经济的过程中会出现失灵,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干预也是必要的,这一点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变革足以证明。无论是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经济法的核心就是政府干预社会经济。循环经济法中的大部分法律规范都体现了政府对微观市场经济的干预。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是其他机构无法替代的,尤其我国处在循环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政府的干预和主导作用体现得更为突出。从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循环经济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政府的影子,可以说循环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就是政府。政府通过调整财政税收政策、增加科技投入、鼓励自主创新等政策,全方位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循环经济法是政府干预经济的法律依据,为政府主导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持,有政府调控经济发展方向的作用。

无论是经济法还是循环经济法,最终将回归于一个理念,就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与具体制度相结合,而仅仅作为一种观念而存在,会失之空洞。正是可持续发展在传统法律体系中的缺位,为经济法法律规范的制定创造了契机,同时经济法所调整社会关系的特殊性、独特的价值理念,为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要求进行立法,进行相应的制度构建提供了可能性。”经济要可持续发展,经济法就要保障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制度构建上,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佳选择模式。可以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表现形式,循环经济旨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呈现出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进一步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强调“发展”,更强调“可持续”,实现代际公平。因此,循环经济法应当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保障循环经济高效运行和协调发展。

摘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关注大学生思想健康,切实发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育人功能,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文章结合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管理现状,就如何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管理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希望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帮助。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开设的目的是通过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帮助大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从当前形势来看,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重点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际形势、国际关系,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对外政策等。很多时候,学校要将教育部教学要求和国际国内形势结合起来,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时常需要进行调整。为了确保教学质量,高校要结合教学资源和具体情况,明确该课教学方向与讲授内容。在诸多因素作用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也受到一定影响,出现了许多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有:第一,课程重视度不够,教学内容薄弱。在高等教育日益平民化的今天,为了争取更多的生源、提高教学质量,许多高校在教学中都以特色教学、专业教学为主,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不够重视,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上缺乏统一要求,导致教学随意性过大;第二,教学模式单一。许多教师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满足于教学“满堂灌”和照本宣科,轻视实践教学,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第三,师资队伍建设边缘化,是高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许多高校都缺乏专职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多由行政管理干部担任、兼任,教师队伍建设不稳定。此外,一些教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势、问题认识不清,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2.1明确课程定位,提高教学重视度。

提高对课程的重视度,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关键。鉴于此,高校教学管理部门需要全方位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进行定位,夯实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基础。这就要求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作用,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教育。其次,高校教学机构要严格落实国家教学方针,给予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以大力支持,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及专门的形势与政策教研单位,开展有关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研究工作。再次,高校宣传部、教学管理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室要积极开展各类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活动,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宣传,通过专题讲座、宣传栏、广播站等形式,让广大师生看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价值,构建良好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氛围。

2.2完善教学体制,规范教学。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德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校更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鉴于此,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体制,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机制与工作机制,明确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大纲、教学规划、组织制度、教学实施步骤,将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纳入全校教学管理机制范围中去。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将课程执行计划与课程大纲、教学结果结合起来,确定课程学时、学分,以推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活动的全面开展。在此基础上,高校还要及时准确把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活动实际状况,及时更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使其既要符合教学大纲,又要与大学生生活、学习实际相关联,以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

2.3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要求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这就要求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特点,了解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的特殊性,用鲜明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知识丰富课堂教学、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而高校则要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实际,将那些具有时代精神、教育价值的内容引入到课堂上去,同时开通网上专家论坛、课件共享、网络教学考核评估系统,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优化教学环节。其次,教师还要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教学模式,关注教学内容拓展和延伸,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构建全新的以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为主的教学模式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挖掘更多有价值的案例,利用授课与专家报告相结合、案例分析、多媒体课件等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热点分析中来。

2.4加强教学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上,这句话同样适用。为此,高校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以实践教学为新视点,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方式与实效性的匹配性,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则要立足于教学资源优势,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分类实践指导,在教学中高度强调知行统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思想政治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认识、固化知识。如对低年级学生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鼓励他们参与到学校文化活动中去;对高年级的学生开展以奉献和服务为主的就业教育,为他们参与暑假锻炼、社区服务、支农支教锻炼提供更多的机会。此外,教师还要紧扣时代脉搏,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主题结合起来,开展以农民工、留守儿童生存状态调查、农村新农合医疗、环境污染等为主的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让学生对学校、自身所处的社会发展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2.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关联。因此,高校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学水平、这就要求高校立足于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引进一批高学历、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突出的形势与政策教学教师,并用优厚的政策和待遇、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工作环境吸引和留住人才;其次,高校应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培养,开展以继续教育、在职培训为主的教师教育与培训,经常性地开展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再次,高校还要从各院系辅导员中挑选部分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兼任形势与政策讲师,以充实教师队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还可以从其他机关、研究部门聘请专家学者来校兼职,开展讲座,以扩大教师的知识面,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摘要]新常态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应重新审视课程性质和特点,回归课程和教育教学原本。本文针对现在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从课程定位、教学模式和长效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课程内涵和教学的实效性。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也是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方略的重要渠道。新时代高职院校如何定位“形势与政策”课,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并构建长效机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等三个特点。

(一)理论武装时效性。理论性是指该课程理论性强,要讲好“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必须具备比较深厚的理论功底。比如中东局势为代表的国际局势类的问题就涉及诸如劳动、剩余价值、资本、(垄断)資本主义的发展等概念和理论,同时也涉及诸如战略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陆)海权论、文明冲突等军事、地理、历史、政治多学科的相关知识。该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多学科相关知识背景以及相关学者的论述,才能将相关的焦点、热点讲透说明,否则就热点讲热点,就焦点讲焦点,流于表面而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该课程时效性强。根据教育部社政司每学期初下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选取半年内发生的要闻组织教学,而国际国内的焦点热点瞬息万变,不可能有固定的教材,甚至本周的课结束后,下周的课讲什么内容都要重新严格界定和组织。这里要说明的是,不管是理论性还是时效性,对教师的要求都非常高。而理论性和时效性同时集聚在该课程里面,教学难度更可想而知了。

(二)释疑解惑针对性。根据理论的时效性特点,“形势与政策”课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和直面学生的问题。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在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被划人理论课,但实际讲授中,理论只能是一条隐形的支撑线索,更多的还是针对一个个鲜活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形势与政策”课不同于高职院校一般的理论课,前者重例有理,后者重理有例;前者具体鲜活,后者抽象概括;前者要透过大量纷杂的现象点明本质再回到现象本身,难以有固定的模式套用,后者逻辑分析和推理过程都有理可循。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必须经常直接面对来自学生的各种质疑和问题,现实而敏感,差异性大而又有相似之处。如何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是对任课教师极大的考验,也是“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点。

(三)教育引导综合性。如上所述,“形势与政策”课不仅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比较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综合利用各相关学科理论和背景知识,更要有针对性地回答来自学生的各种问题。学生所提问题,从三观缺失到大学生活适应,从学业迷茫到失恋迷失,从网络时尚到人际关系,从社会万象到人间小事,纷繁杂呈应接不暇。在这种情况下,“形势与政策”课要想起到教育引导作用,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各种情况,要掌握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特点,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角度分析,使学生不失时机地实现智力发展,逐渐促进学生优良思想品质的形成。

(一)教育观念和重视不到位。高职院校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要性和特殊性认识不到位,对课程重视不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思政课“无用论”的观念根深蒂固。长久以来,对思政课的厌倦,几乎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学生几乎把思政课与“洗脑”“无聊”等字眼直接挂钩,很多教师甚至是学校领导也把思政课归入鸡肋课程行列。第二,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专技轻思政的传统。第三,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的生存空间逐步被实习实训、顶岗实习、技能大赛和考证侵吞。于是,“形势与政策”课学分少课时少,任课教师之间以及与专业课教师之间各自为政,大班上课成为常态。

(二)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一般归属于三类——带其他思政课专任教师、辅导员和学校行政人员。第一类教师能上但不愿上,能否上好还是未知数。第二、三类教师愿意上但很难上好。这三类教师分属不同部门,很难进行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同时在这三类教师中,中级职称和本科学历的人员居多,比例高达60.5%,高级职称和博士学历的教师严重缺乏,占比不到7%。这三类教师一般教学任务繁重,在完成授课任务之余,难以留存科研工作所需的充足时间和自我提升的学习精力,繁重的教学任务在客观上也制约了教师继续学习和教研活动的开展,因而导致部分教师职业能力水平低下难以胜任教学工作。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够丰富。高职院校许多教师仍然采取满堂灌式教法,有的更是集中起来作报告。这样的教学形式往往会抑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总处于被动学习,兴趣和激情就得不到有效调动,于是开小差、迟到、旷课、睡觉也就成了普遍现象。另外,有的“形势与政策”课仍然是教师一支粉笔、一本讲稿、一张嘴的授课方式,网络化、数字化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充分利用,有些教师做的ppt课件,充其量是对传统板书的简单代替,达不到应有的教学辅助效果。

(一)重视程度和教育观念双到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全方位的,而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是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局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应关注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全面发展。“形势与政策”课不是单纯地灌输时事热点,而是磨砺学生的双眼,使其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是机械地进行道德大义说教,而是磨砺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不是强制式的头脑洗礼,而是引导学生的灵魂,在带人中发现差异,在对比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回归自我。如果“形势与政策”课有幸能让学生搞清楚“我是谁”,那么接下来能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就顺理成章简单自然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形势与政策”课的真正意义和作用就能呈现出来。因此,高职院校要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无论是在人力、财力上,还是政策、组织、措施上都给予足够支持,确实保障其健康和持续发展。“形势与政策”课只是一门课程,但其课程改革和建设发展离不开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实际。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是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根本问题,也是高职院校包括“形势与政策”课在内的各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方向。高职院校办学都面临经费、生源、师资以及大环境的变化等等都是具体而不能绕开的办学实际问题,直接关乎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关键在于,如何将课程性质与办学定位、办学实际相结合,在综合平衡中找到真正适合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起点。只有找到这个起点,才能找到走适合自己的道路,才能不被各种光鲜艳丽的教育潮流所迷惑。否则,人云亦云始终走不出困境。只有找到这个起点,才能构建良性发展的基本框架。

(二)构建课程改革的基本框架。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多元化建设。专业教师结构配置要多元化。专任教师要“好”,辅导员和行政人员要“能”,其他专业课教师要“愿”。选拔那些政治素质强、知识结构合理、教学技能丰富的作为专任教师,形成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选拔经验和阅历丰富的辅导员及行政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多学科融人的优势。切实提高“形势与政策”任课教师的地位,让其他专业课教师“愿”加入其中,并在统一规划和有力领导下,塑造良性的竞争状态和发展趋势。当然,多元化不是无底线,而是让“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构成形成良性互补和充分竞争的良好态势。另外,专业教师成长多元化。在教师成长类型上。教学效果良好的任课教师应多鼓励和支持其赛课、评课,培养“以赛促长”“以赛促建”和“以赛促学”的软环境;在教师成长激励上,要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和政策支持相结合。在教师考评上,实现学生评教、同行互评和学校考核相结合。在职称评审上给予关注。

其次,规范教学内容和管理。“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固定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却有一条不变的红线——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围绕这条红线,模块化每学期的教学内容以确保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结合教育部的“教育教学要点”,可视化每学期的教学专题以确保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发挥教研室的作用,标准化备课、编写教案和制作课件以确保教学内容的規范性。另外,课程管理规范化,课程由谁组织协调、由谁布置实施、由谁负责考评,高职院校要出台文件务必落实到各具体职能部门。

(三)课程改革重在形成长效机制。课程教学改革的起点和基本框充其量只能算是制度设计,并不是实施过程更不是结果。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在具体教学组织和实施过程中,随着各种问题的暴露,不断结合本校实际,摸索和建立起一套长效机制,并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灵活多变的优势,实施一校一方案和一课一方案的“四一工程”,走特色发展之路,走创新发展之路,走内涵发展之路。

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师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集中体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瓶颈或许不是选择规范性、系统性的教学专题,而是如何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进来并入脑人心。因此,应充分考虑各学院以及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编制课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激活专题,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导向调动学生的兴趣;充分研究高职学生的特点,找到起点代人理论,内化于心;充分利用热点分析、主题演讲、时政报告、现场辩论等多样化教学手段,提高课程互动比重,激发学生思考,外化于行。

[摘要]新时期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发展时期,教师和学生都面对着与以往不同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应进行创新和改革。课程要进行包括线上教学等方面的系列改革,教师要真正适应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新模式,多方面进行创新,从而使课程的教学模式出现质的飞跃。

[基金项目]2019年长沙师范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课题“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g2019034)。

[作者简介]周碧波(1978—),男,湖南永州人,法学博士,长沙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政治文明建设。

目前,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高校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受到巨大的挑战。而从矛盾辩证法来讲,课程受到的挑战中也包含着机遇,紧抓机遇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往往会收到不错的成效。在新时期,“形势与政策”课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线上教学,并且要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前所未有的創新,推进该课程教学模式质的飞跃。概言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要紧抓全面进行线上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全面加强教师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全面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这四个方面。

原来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之所以面临着改革难以推进等一系列问题,关键在于许多任课教师改革意识不强,创新观念不够,对该门课付出的精力和时间不够,有个别教师上课时照本宣科,敷衍了事。而在新时期,使得部分原来在现实课堂中照着ppt讲课的教师面临着新的线上教学环境而不得不有所改变,在线上教学,如果对授课内容不事先熟知并进行自如地讲解,就会出现一堂课难以讲授下去的尴尬场景,即使是口才较好的老师,也要对教学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在线上课堂中侃侃而谈。此类课堂教学,与网络主播的情况类似,如果主播口才不佳,才疏学浅,观众的参与度就会很低,从而使主播难以“混”下去。

“形势与政策”课的老师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如果自己照本宣科,搞一言堂,其会面临着无生动话语可说,干巴词穷的尴尬局面,学生随时会退出网络课堂,让教师难以继续进行教学。当然,教师手中还有“考勤”这把“尚方宝剑”,学生应当不会不请假就退出课堂,但对于教师一旦有了不良印象,学生会选择静默老师的声音,自己干其它的事情,这样就倒逼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在此方面进行有效的创新。

当前任课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多数教师操作电脑和手机相关教学技术设备能力有待大幅提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模式依然是课程改革的思想和行为上的重要障碍。在脱贫攻坚时期,教师应与时俱进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形势与政策”云课堂,将我国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与思政课堂相结合,体现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在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思政课教师肩负重大责任,每位教师要守好自己的“责任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教学中结合脱贫攻坚的典型事件开展教学,弘扬爱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使思政课真正发挥其育人功能,取得积极的成效,为下一步本课程开展教学改革积累经验。

高校目前在“形势与政策”课信息化教学方面面临着如下困难:一是网络成为青年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且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而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却显得比较薄弱;二是课程具有极强的实效性,这对老师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三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这一单一的教学形式,对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四是任课教师数量得不到根本保证,而且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相关教材,相关的课程培训来获得信息和教学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多层次需要。

为了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所有“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熟练掌握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要点,科学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满足“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的现实需求。多年实践证明,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先进行培训,培训合格后方承担具体的教学任务,给学生讲授“形势与政策”课,能够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效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具有非常显著的现实性特点,基本上都是当前的热点问题。这些社会热点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都能够切身感受得到,都可以进行调查研究。因此,“形势与政策”这门课不能关起门来搞教学,教师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而要把课堂上讲与走出去看结合起来,千方百计提高自身对现实问题解答的能力,比如脱贫攻坚,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表现差异极大,教师应重点钻研具体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做出让人信服的解答,得出富有说服力的结论。同时,应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社会上去调查研究,然后把调研心得带回到课堂,实现理论升华。这样既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拓宽思路,让学生对课堂内容有切身的体会,又可以丰富教学的载体和内容,增加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教学的效果。

原来我们自己讲中国的制度优势,某些国人不以为然,尤其是极个别“公知”对此不屑一顾,甚至美化西方资本主义制度,鼓吹“自由、民主和人权”这一套精英与平民迥异的双重标准。而在“脱贫攻坚”等一系列惠及民生的“大考”中,中国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而西方国家却普遍考了个不及格,可见,民生工程犹如一面“照妖镜”,映射出了西方所谓“人权”等价值观的虚伪本质。因此,通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讲好脱贫攻坚等专题,在帮助大学生学习和领会党中央政策和精神的同时,还可以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制度自信。以新时期网络教学为契机,通过精心设计,也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把脱贫攻坚等体现我们党“执政为民”等重要事例融入教学各专题,引导学生做新时代合格公民,鼓励学生增强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信心。教师应善用和乐用现代媒体手段,扎实高效地让学生完成线上学习任务。教师可通过发布话题、在线答疑、批改作业等方式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并以脱分攻坚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习“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专题,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完备的制度保障,并坚定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胜信心。

新时期带给“形势与政策”课的绝不仅仅是挑战,更多的是变革和机遇。脱贫攻坚等一系列“大考”,“考”出了中国制度的巨大优势,这些都是课程的自信资源。我们相信通过不断地创新和改革,该门课将会越来越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巨大魅力。

摘要:本文从中职德育课程中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出发,进一步探讨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形势与政策教育。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中职德育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中职学校德育课中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对中职学生进行党和国家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是透视社会热点,把握时代特征,正确认识形势的一种教学,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引导中职学生关心世界、关心国家、关心他人,培养中职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当前世界变化,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习惯,对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培养社会公民意识有着积极的意义。

2004年教育部颁布《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其中规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根据教育部职成司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推荐使用《时事报告》(职教版)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0]78号和粤教思函[2010]65号}文精神,明确将《时事报告》(职教版)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指定辅助教材。中职学校要切实把形势与政策教育列入德育选修课程,把这项工作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落实教材、落实课程、落实时间、落实教师、落实检查督促,选修时间不得少于12学时。可见,以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心任务为内容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是中职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时事政治敏锐性,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学生社会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一)当前中职学校德育课状况。

在一些中职学校,德育课普遍不受学生的喜爱,觉得理论多,枯燥乏味,学不学无所谓。尤其是在大力强化中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是技能教育的今天,教育者容易形成一个误区——中职教育只要重视专业课,加强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就足够了。重专业教育轻思想教育成为不少中职学校教育办学的普遍现象。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培养技术性人才是不是中职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在强化技能教育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情况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符合企业的要求?是否符合社会公民的要求?这是一个非常现实而急需弄清的问题。

从用人单位的现实情况来看,如今的用人制度已经打破过去的讲学历的用人思想,取而代之的是以能力为准则,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简单来说,就是要有才又有德。两者之间的关系曾有这样的比喻:有德有才之人是优等品;有德无才之人是次品;有才无德之人是危险品;无德无才之人是废品。若以这样的一种用人标准来衡量我们在重视专业教育轻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决不能称为优等品,这样的学生在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可想而知。从社会发展来看,国家需要的不仅仅是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劳动者,更需要具有远大抱负、远见卓识、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社会公民。在此背景下,强化技能教育,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出卖自身劳动力,单纯控制和使用劳动工具的劳动者。因此,要让学生更体面的劳动,更有尊严地工作,更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加强中职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必须成为中职教育中刻不容缓的工作,应得到普遍的重视。

(二)形势与政策教育要渗透在德育课的全过程。

我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做怎么样的人”的问题实施教育活动,提出“成才先成人,做事先做人”的教育理念,把“培养学生成为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与素质,完善的人格品质,良好公民素质、具备独立批判意识和正确价值观、良好的职业素质等品质的社会公民”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并坚持在德育课程和学生德育工作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不断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模式。

(1)坚持开设《经济政治与社会》德育课程,发挥德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如今的中职生虽然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享受改革开放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的巨变,但对于国内外时事、中国历史与国情却缺乏了解,对社会事件缺乏社会参与意识,以致在对某些时事问题的认识上容易受社会中非主流意识左右,产生错误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在中职生中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必须的,是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更是中职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校开设《经济政治与社会》德育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掌握党和国家的执政理念,增强主人公社会责任感,树立社会公民意识,更好地应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该课程具有极强的时代性与教育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书本理论知识教学,而且还要紧紧抓住国际与国内的重要时事内容,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让身边的时事政治经济事件成为教学的“素材”,成为学生们提高思辨能力的“养分”,增强德育课程教学的效果。与此同时,我们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大胆尝试,废除以试卷定成绩的考核模式,把课前的时政播报模式作为学生考核成绩之一,教师上课前组织学生做好素材准备,把相关主题的时政内容进行提炼,利用课前5分钟对全班学生进行时事报道。另外,组织学生分组完成时政手抄报小组项目工作,也成为本课程的考核成绩之一,学生通过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获取信息,并进行整理,以团队完成小组的手抄报工作,有利于体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普及性、针对性。

(2)坚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入各年级德育课堂教学中。

加强学生的时代敏锐性。我校结合德育的相关情况,有针对性地把时事政治教育引入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增强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第四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把《时事报告》(职教版)杂志纳入该课程辅助教材。事实证明,更全面地了解社会发展动态,更多了解社会大事,可以开拓个人视野,拓宽人际交往空间,更好地适应职场生活。现该杂志成为我校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和职场生活又一重要途径。辅助教材的使用,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学生对最新的国内外大事日益关注,开始对各种政治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反思,学生普遍对该杂志的使用表示满意。

如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我们选用《时事报告》(职教版)2010-2011学年度第一期的“职业教育的新蓝图”内容,向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发展前景的介绍。通过具体数字和事例,让学生了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意识到“读职校,成为第一线技术人才,同样可以成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职业观,以更自信的心态面对中职学习和生活。

我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不仅在德育课堂,而且贯穿在日常的学生活动中。抓住具有教育意识的时代事件,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学生活动,促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与学生工作有机结合,不断摸索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站,在每日下午5点10分向全校师生进行时政专题播报。根据每月的主题项目,定期开展多种时事主题的黑板报评比工作。

此外,我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与每年国家的重大节庆假日联系起来,有针对性的开展时政教育工作。例如,2011年我们抓住日本大地震之事件,开展“爱是最大力量”等多种主题班会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在2010年,我校紧紧抓住亚运盛会在广东召开这一契机,在全体师生中开展“争做文明公民,为亚运添光彩”系列活动。2010年9月,我校从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入手,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演讲比赛,开展“争做文明公民”校园热话座谈会等多种活动,规范学生的文明行为,让学生意识到个人文明习惯和提高文明修养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总之,通过多年的教育活动,笔者发现形势与政策教育能有效地弥补德育课本知识的滞后性和局限性,能有效培养中职生的思辨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有利于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是中职德育工作中的重要途径。而中职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合理发挥,更需要教育者们在教育过程中采用符合校情、学情的方式,不断创新时政教育的模式,不断整合资源,方能提高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的社会责任意识,让形势与政策教育在中职德育课中起到重要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汪永智,刘秋明等.开创广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沈越,张可君.经济政治与社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蒋乃平.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摘要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是当前我国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举措和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开设,提高广大大学生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系统认识和理性提升。本文从形势与政策课程研究背景和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明确改革方向、完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革新教学内容等方面,将是切实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学实效性的可欲之处。

我国自1987年将形势与政策课列为高校必修课以来,经过20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形势与政策课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考评机制等配套机制已日臻完备和成熟,在为党和国家积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互联网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普及和应用,人们对外部世界信息获知的渠道已脱离“口口相传”,大学生可以在网络的世界里任意检索和获得感兴趣的信息,而相对“枯燥”的课堂讲述俨然已经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知识需求。当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授对象基本上是“90”后,较之于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主要特点体现为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不但变革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也使得社会思想日益多元起来。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200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持续做出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铺排,同时对新形势下如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做出具体部署,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研究也逐渐成为学界学术关注热点。

2.1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形势与政策课在许多高校里虽然都是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进行设置,但是较之于专业基础课,其课程开展所相应需要的师资配备、经费拨付、教学设备投入、相关科研成果发表和转化等方面无不呈现为“弱势群体”的地位,甚至在一些高校里纯粹是为了应付上级单位教学评估、检查而形式设立,一些高校为了上马新专业和社会热门专业,压缩形势与政策课程学分和学时,这种“鸡肋”、“从属”角色的出现,无不因为高校重视程度不够,不能深刻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潜移默化作用,进而影响形势与政策课正常教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2学生关注程度不够。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和全国就业形势的日渐严峻,大学生唯恐自己在“最难就业季”里落伍掉队,就业就成为许多大学生的简单追求,这种“功利”的目标追求使得大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上是“拼命三郎”,形势与政策课类型的公共课成了消遣似的“中场休息”,课堂上上网、睡觉、听音乐等现象不时呈现。此外,由于当今社会,信息获知渠道便利,社会思想多元,使得一部分大学生政治思想意识淡薄,认为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内容滞后,都是老生常谈,甚至有些同学认为是“假大空”的说教。大学生中这种对形势与政策课漠视、关注不够的态度,直接导致教学效果和我党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效果的不理想。

2.3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囿于学校在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与管理方面重视不够,从而使得形势与政策课在教师队伍专业化方面配备程度不高,从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师讲授水平参差不一,为了完成相当的教学任务和职称晋升需要,一些非思想政治教育背景的教师、辅导员、行政工作人员被充实到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过程中。师资队伍的欠缺和专业化程度不高,进而实质性地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不利于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2.4教学内容滞后形势与政策课不是对理论问题的深究其理,更不是对时事的简单罗列,而是要通过对当今热点的透析,使大学生对当今社会形势树立正确的判断,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更准确的领悟。形势与政策课时效性强的特点,使得教学内容应直接选题于当代国际、国内的实际和热点,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及时关注、学习和研究国际、国内形势,提高任课教师备课的动态收集和分析能力。如:在一些高校,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队伍欠缺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为了教学工作量的正常完成,学校放宽了对任课教师的教学督查要求,任课教师亦不及时进行教学内容更新,往往出现一个专题连续讲授数年的情况,对思维活跃、知识面广的大学生来讲毫无新意可言。

2.5教学手段单一。

我国传统教育中,“灌输”式教育一直是主导教学模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在教育领域也不断加强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融合知识传递、互动、趣味的教学课堂也已经在许多高校开展起来。但是,在一些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中,仍然固守采用机械的“传递―接受”填鸭式教育,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课堂讨论环节,教学手段单一,不能充分激发大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在一些引入现代教学手段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引入化水平偏低,激发大学生参与的兴趣不足,反而造成敷衍教学的“错觉”。

2.6教学管理水平低。

高校形势与政治课本质上从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畴,师资力量配备、教学审批、教学督查、教学设备投入等组织协调涉及到宣传、人事、教务、财务等多个职能部门,呈现九龙治水的局面。有些高校领导热衷于研究型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创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认识或重视程度不足,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投入仅仅停留在规划和议案中,付诸实施的执行力不强,导致形势与政策课程学时随意删减、专业课时安排优先于形势与政策课,相关的教学检查、督查和教学评估更是形式主义,使得形势与政策教学管理水平难以提高,最终出现教学混乱的状况。

3.1规范化管理。

规范化管理的实质就是要通过系列制度的构建,创立一套适应当代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相适应的管理体系,这包括形势与政策课程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教育教育管理体制和配套投入机制等,只有通过规范化管理的实现,才能有效实施相关职能部门、教学人员、教学行政人员和大学生的自我管理。

3.2科学化教育。

科学化教育旨在继承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革新教育手段、创新教学模式,立足广大大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引导他们参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3针对性教学。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是抵御不良思想侵害我国大学生思想的前沿阵地和有效手段,在课堂教育中,应向大学生积极阐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质,使广大大学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1加强领导、促进协作。

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建立由党委统一领导,有关职能部门配合,教学部门负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通过相关体制的建立、机制的理顺,使得涉及在人、财、物的投入上实现规范、齐备,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2提高教学实效性。

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关键就在师资配备,精干、专兼结合的骨干教师队伍对于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有着非常重要且深远的影响,要选派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理想信念坚定、理论水平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的骨干教师组建形势与政策教学核心团队,通过集体观摩、经验分享、课程探讨等方式,在形势与政策教学队伍中积极辐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再则,要强化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通过让在校大学生对外部社会直观、切身的接触和感受,加强大学生对社会热点和时事的认识,实现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4.3与时俱进,革新教学内容。

形势政策课政策性、时效性的特点,决定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紧跟当前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和国内外焦点、热点,不失时机地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坚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丰富教学内容,合理把握相对稳定与相对变动所占课堂时间比例,同时坚持政治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做到统筹大局又不失小节。同时,教师在深刻领会相关政策精神和事件脉络、本质的同时,还要结合受众群体特点和兴趣点,真正地让大学生听得懂,实现入心、入脑的目标。

4.4改革考核评价模式。

首先,要改革对任课教师的传统评价体系,建立奖惩分明、考核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其次,应开展不定期随机性深入课堂进行督导,抽查教学秩序,并对相关教学情况及时进行通报,以期引起相关部门和任课教师的重视;再则,学校应加强对相关教学部门的课程监管力度,将形式与政策课程纳入学校教学监管范围之内,并将形式与政策课程纳入教学评估考核体系,从根本上提升课程本身的教学质量,使形势与政策课程走向正规化;最后,紧紧围绕形式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考试考评办法,灵活掌握学生动态,除撰写相关论文以外,还可采用课堂讨论、即席发言、参观考察、撰写调查报告等方式,提升学生素质考评,让考评深入教学过程中去。

参考文献。

[2]张悦.把握“形势与政策课特征,增强课程实效性[j].鸡西大学学报,2013(3).

[3]朱军,刘德胜.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4(2).

在教学内容上,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在教学方法上,只研究教师如“教”,不重视学生如何“学”,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忽略学生的主动性,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传统教育是保守的、封闭的。在这种传统教育指导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也能让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课堂上老师组织大家看了“国魂”,一个国家不可能没有灵魂,人民不可能没有信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的国魂和信仰。看《国魂》,找回信仰,找回价值观,找回生活的意义。《国魂》不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象读本,不愧为人民群众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指南。

从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我们可以体会到,17年,从1997年,依法治国首次进入中国国家决策到今天中央全会专题讨论依法治国,在历史上,人民对法治的期待从未如此热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沿着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实现路径。在这一漫长而坎坷的路途中,贵在树立法治理念,贵在追求法治精神,当人们对法治形成一种信仰,那么法治也必将沁入人心!让我们以此中央全会为起点,期待法治中国更光明的未来!

中国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我也相信,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不得不承认中国现在在全世界的地位。之前不论g20还是此前的g8,都是欧美玩弄主宰世界的一种富人玩意。尤其是g8,只代表了世界强权政治中的欧美势力,因此,g8在新兴国家中一直没有强大的支持力。欧美出于两方面利益考虑才推出g20方案,希望此举可以令新兴国家消声,但势估不到g20却令美国主宰世界的地位被动摇。纵观g20,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美国,二是欧盟,三是以中国牵头的“金砖四国”。因为有了“金砖四国”加入,才令世界趋向“一超多强”的局面。

当然,靠这些还不够真正与美国或西方发达国家,还要考虑当今的国际局势!

(一)、国际局势。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篇十五

摘要:特色产业小镇在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各地区的发展实践中,特色产业小镇体现的带动作用尤为突出,特别是在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进程中,特色产业小镇通过推动乡村产业融合、构建乡村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乡村就业渠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基本考量,分析了产业小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以辽宁省喀左县紫陶特色产业小镇为例,阐述了当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完善产业小镇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的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特色小镇;资源优势。

乡村振兴战略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特别是对增强乡村地区发展活力,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整体实力指明了正确方向,具有战略性作用。特色产业小镇的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利抓手。乡村振兴的核心所在即为产业兴旺,因此产业小镇的建设能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挖掘特色资源,吸引各类要素和资本集聚到乡村,推动农业兴旺、农民富裕、农村繁荣,真正为“三农”问题贡献力量。

(一)特色产业小镇是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大部分产业小镇的建设多是依托本地产业基础和特色资源优势,通过实现产业提质和转型等途径,不断增强产业小镇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效率,实现产业小镇的高质量发展。产业小镇通常在建设的过程中,一般会将现代农业、科技制造、绿色生态、文化旅游、休闲观光、物流运输等产业逐步融合,推动三次产业及多种业态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原有乡村产业从单一模式向多元化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二)特色产业小镇是建设乡村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动力产业升级、产业链延长是特色产业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在构建特色产业小镇的过程中,通过壮大龙头企业,不断培育产业集群,国内发达地区的很多特色小镇通过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为核心构建产业体系,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主题”类产业小镇,推动产业小镇产业链和供应链延长,因此有效带动了乡村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三)特色产业小镇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的深度整合产业小镇的建设过程中不仅提升了乡村的产业体系,同时能够有效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直接的方式就是产业小镇能够为农民提供一定数量的岗位就业,确保农民有收入,特别是在近两年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能更有效保证脱贫的人口不致二次返贫,实现脱贫攻坚真正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发展现状及优势1.喀左紫陶历史悠久。辽宁省朝阳市所辖喀左县的制陶文化历史悠久,曾在东山嘴古人类遗址出土了5000多年前的裸体孕妇陶塑像,考古学家曾誉为“东方维纳斯”。辽金时期,喀左县的陶制品工艺已经非常精美,发展规模已经较大,在南哨镇梁家营子村的龙窑窑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瓷残片及垫圈残块,瓷片的釉色有白、黑酱釉等,器形以碗、盘、碟等日用品居多。我国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便对该地区的多种产品进行了评估,并将部分特色产品纳入出口的优质产品系列,并得到很多国家以及地区的喜爱和支持。现在的紫砂工艺品、日用品在北京、沈阳及东北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荣富陶瓷、天王星陶瓷生产的高档瓷砖出口到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2.喀左县紫砂作为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资源广泛分布在该地区,而且储量十分丰富,目前,已经探明有十二个乡镇发现并开发了紫陶矿产,根据专家预估,其远景储量超过十万吨。此外,通过化学测试发现,该矿产资源的铁含量高达10%上下,在烧制紫砂工艺品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工艺原材料。3.紫陶品牌知名度日益提升。近几年紫陶文化产业初见规模,紫陶产品品种不断丰富,从一百多个增加为四百余种。种类有艺术紫陶、日用紫陶和建筑紫陶三大系列产品。艺术紫陶中紫砂壶已经演变出“花鸟源头”系列,反映其产品的地域特征;红山文化系列,反映其产品的文化特征;蒙古族系列,反映了该地区工艺产品的民族特征。喀左县目前逐步打造了比较完善的紫陶工艺体系,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头作用,培育了超过两百家的企业和作坊,并引入了大量高层次人才,包括国家以及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为整个紫陶工艺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极大扩展了整个产业的规模。喀左县以紫陶工艺而名闻国内外,拥有“北方紫陶之都”的美誉,“喀左紫砂”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6年,“喀左紫砂壶”在中国旅游商品大赛中获得银奖,2017年,喀左县南哨街道被确定为“辽宁省紫砂特色小镇”;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朝阳紫砂”被列为辽宁省四大特色文化产业之一,为特色小镇的建设指明了具体方向,是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对于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二)当前发展瓶颈问题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以及自身产业发展升级瓶颈,紫陶小镇特色产业也面临着一些亟须突破的问题:一是紫陶土矿产资源存在无序和过度开采情况,使有限的稀缺的资源没有发挥最大价值;二是人才流失严重,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薪资待遇、疫情带来的经济低迷等因素影响,从业人员由2500多人减少到至今不足200多人,由最多的引进外地人才60多人,到现在的不足5人;三是现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很多紫陶高端技艺均由外地制作大师创作,没有形成小镇只有的产品设计资源储备,现有工人以制作大路货为主,企业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一)做大与扶小并重要加快培育紫陶文化产业专业市场,政府应注重发挥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大力开拓和引进市场主体、市场经营者开拓经营三方作用,积极培育专业市场上规模、上水平,努力推动大型市场走专业化、品牌化道路。围绕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增强实力,以政策效应和政府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研发、人才培训、对外宣传方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坚持提升企业和品牌形象。建立对重点企业帮扶制度,在土地政策、资源要素、贷款融资等方面给予企业倾斜支持。对于适应市场发展的小规模工作室政府应根据实际需要,帮助企业包装项目,在市场低迷期引导企业研究相关政策支持,根据企业发展规模和效益,政府制定出台各类奖励政策,鼓励培育小企业稳定市场份额。

(二)创新与传承兼容一方面紫陶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将这样的“老字号”地理标志招牌传承辖区,需要企业大力发扬传统的工匠精神,讲求精益求精,培养紫陶产业手工技艺传承人,坚持专注提高品质,做强品牌,提升产品价值和知名度。另一方面,紫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企业坚持自主创新,实施“大学进园区进企业”,积极和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接,开展紫陶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建立紫砂产品创意设计储备库,使产品从研发设计到上市销售时间真正缩短。探索紫陶产业化道路,针对消费者的个性化、特色化需求,强化数字赋能,通过创意改造,围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渠道开辟新的发展路径。

(三)文化与时尚元素交融加强对紫砂矿产资源的管理,杜绝资源的浪费和外流,对全县紫陶文化企业进行匹配性原料供应,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科学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制定前瞻性的资源开采计划和市场开拓规划,将紫陶原料进行类别细分,围绕高档原料要注重从提升工艺上下功夫,使原材料与技艺达到完美结合。积极挖掘历史文化特色,利用喀左县红山、暴龙等历史元素、蒙古族文化元素及辽青瓷文化元素,研发新产品,通过视觉艺术和手法的创新,为紫陶产品注入喀左元素,展现喀左特点,打造喀左特色产业品牌,展现喀左紫陶制品独有的文化魅力;针对中档材料以及低档材料的开发,必须立足其基本属性,充分结合现代设计理念以及艺术风格,将文化砖、外墙砖等作为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建筑以及工业类陶瓷工业的建设,建立更大规模的装饰材料产业集群,并将建筑陶瓷作为主打产品,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四)招商与引才并举一是积极进行产业招商,近年来南方地区如江苏宜兴和福建晋江等紫陶文化企业,由于本地原材料供应不足,产业升级需要等因素正在外迁,喀左应积极进行对接,通过商会引荐,召开招商项目推介会等,承接产业转移。二是积极培育本土人才,发挥相关专业机构的培训优势,为整个特色产业小镇的发展提供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同时加大紫砂艺术、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培训课程,探索推行从业职业资格制度,提高紫陶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三是引进域外人才。制定紫陶人才引进计划,在宜兴、景德镇、德化等地区引进一批紫陶工匠;从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中招聘一批高学历技术人才。建立健全职称评定“绿色通道”,将这些人培养成本地紫陶高端技术人员,不断壮大人才队伍,为紫陶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五)加强宣传与政策服务共同保障要加大宣传,提升品牌影响力。对外宣传上,积极与央视和相关省份的主流媒体进行对接,对喀左县紫陶文化产业进行推介;积极与外地交通部门联系,利用高铁、飞机、公交车、火车站、京沈高速路口等手段,在人群密集地段进行集中宣传推介。要积极筹建举办“紫陶文化艺术节”“创意大赛”等形式,扩大“北方紫陶之都”影响力。进一步完善政策服务体系。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并严格落实相关扶持政策,打造政策洼地。与金融机构协调对接,帮助解决紫砂企业资金及信用问题,支持紫陶文化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充分发挥紫砂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喀左紫陶品牌在市场上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梁彬.贵州省旅游特色小镇资源评价与发展策略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19.

[2]成海燕.特色小镇发展机制探讨——基于中国国情的理论与实践分析[j].学术论坛,2018(01).

[3]江苏省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现状与路径研究[j].王玮,黄春晓.江苏农业科学.2018(12).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篇十六

在开展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结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提出有针对性的专题教学策略,切实将学生核心素养摆在重要位置。作为教师要积极探索,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能力,助力现代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发展。

(一)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趋势。

从当前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发展整体情况来看,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积极推进和深化各学科教育改革,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整体质量,已经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因此在这样的教育发展趋势下,如果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势必会影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整体发展,阻碍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进步。专题教学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开展,有利于教师正确把握教育发展的方向,这是符合新时代高校教育发展趋势的。

(二)有利于构建现代教育体系。

能力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教师给予重点关注的话题。但是自从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就一直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专题教学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运用,是创新高校教育形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化形式。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专题教学的应用,抓住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规律,这对于构建完整的想高校形势与政策特色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学习兴趣是形势与政策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兴趣是获得学习动力的基础,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就会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为松散的状态,所进行的学习活动也都是在教师的驱动之下,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学习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如果此时所学知识具有一定难度,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就会存在较多的阻碍。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

(二)专题教学的应用缺乏明确目标。

专题教学对于当前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是从目前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专题教学的优势,因此在高校形勢与政策教育中运用的时候,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所以很多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就显得较为随意,教学方式的选择也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多数情况下,专题教学的应用都是流于表面形式,没有对形势与政策教育质量起到实质性作用,这对于专题教学的运用和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优化,都是非常不利的。

(一)注重发挥专题教学的启发性。

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灌输式教学并不是一种有效方法。启发式教学是形势与政策教师应该始终坚持的教育方向,并且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帮助学生获得学习动力,掌握学习的正确方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形势与政策教育实践中运用专题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重启发性原则。也就是说,通过专题教学的运用,引导和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内容,将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探索结合起来,在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既体现出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作用,又不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帮助学生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引导学生思维,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专题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原则。

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应该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外,还应该对学生的思维、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内容给予充分重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通过科学的专题教学设计,着眼学生的未来发展,让当前的形势与政策教学体现出更强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教师在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发展性原则。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应该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将学生的思维情感,意志品质等内容,都融入到平时的教学设计之中,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全面提升。

(三)要注重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专题教学和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角色也应该有所转变,这样才符合形势与政策专题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基础。学习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应该主导学习过程,而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认知,建立基本的知识结构框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应该打破传统观念之中的教师中心论,而将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在与学生沟通的时候,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和方式进行,深刻了解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尊重学生的独立想法,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完善形势与政策教学流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1]高小升,胡钢.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式教学改革方向及路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9,(11):3-5。

[4]黄胜海.论专题化教学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14):7-8。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篇十七

粮食问题,在任何时代都是大问题。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充分了解粮草的重要性,不用说每次出兵就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单讲一个大事件——官渡之战。曹操一把火烧了袁绍的乌巢粮仓,袁军很快军心不稳一败涂地,最终逃回河北乃至最终被一网打尽,都是一个“粮”字。

民以食为天,我国有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自然需要世界上最多的粮食。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永远都不能忽视和削弱,十几亿人的吃饭大事,便是天大的事。

有人说,干嘛担心粮食?我们可以进口嘛。我们每年都要大量进口大豆,有数据显示,每年大豆需求4500万吨,其中3000万吨依赖于国际市场,大豆对外依存度更是超过80%。我国2018年粮食产量已经突破13000亿斤,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但是我国农业结构的发展却不平衡,国内大批量生产的粮食都是小麦、水稻等高产量粮食,种类比较单一。这就导致了小麦、水稻生产过剩,而大豆,玉米等其他粮食却不够吃的现象。一旦因为某些原因粮食进口停止,依然会受到相当的影响。

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世界各国经济和生产秩序极不稳定,粮食安全问题一度引发担忧。在其他国家疫情尚未平稳控制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抓紧粮食生产,把饭碗牢牢抓在手里。

保粮食生产,首先要保证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要素——土地。早在2013年,我国就确定了“确保粮食安全,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也明确做出了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禁止占用耕地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保护耕地的规定。因为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

保粮食生产,还要留住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解决种粮不赚钱的问题,实现土地规模化是解决种粮比较效益低的有效途经。通过组建土地银行、农业期货公司,保护粮食生产者的利益,并维持其较高的收益。同时,要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化水平和机械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

保粮食生产,需要加强农业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一方面培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机械化生产的突破性新品种。另一方面,支持发展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等服务组织,发挥经营性服务组织作用,为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服务。

保粮食生产,还需要一些配套政策。比如加强农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重点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要以财政投入为主,并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大力鸡舍高标准农田,提高土地生产率和水资源利用率。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篇十八

当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一些县市是能提供比城市好的多的工作和待遇,但很多大学生还是不愿意去,认为委屈了自己。实际上,基层的天地广阔,蕴藏着无数的机会,大学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材的开始,通过了界国情民意,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大学生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人生的目标抬高,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选择到基层就业是理性的、现实的。从201x年开始,我们学校相继开展了服务西部、农村资教、选拔选调生等工作,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既拓宽了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对毕业生就业观也是一种引导和教育。在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资教行动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毕业生,得到了社会、单位的一致好评,我校也涌现了像梁华山、吴天亮等一批优秀的到基层服务的毕业生,他们在基层中展现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为自己、为母校争的了荣誉!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篇十九

在传统的职业观念影响下,人们都希望能够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企业谋职、发展,而不愿意到集体企业或民营企业求职发展。但是,政府机关、科教文卫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型三资企业由于多种原因(如体制原因、产业结构原因、亏损等),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很难大量接受大学毕业生就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营、个体企业单位大量增加,随之带来的是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前大学生担心民营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个人没有发展前途;怀疑民营企业管理不规范,福利待遇没保障;还害怕民营企业工作不稳定,办公环境差。而现在的民营企业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发展非常迅速,人才市场薪资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的收入水平甚至已和三资企业不相上下,民企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手段为人才创造了比在其他单位更好的个人发展空间。随着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民企工作也不用担心四金交纳等个人保障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