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邓稼先的事迹(精选18篇)

  • 上传日期:2023-12-29 18:45:04 |
  • FS文字使者 |
  • 11页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邓稼先的事迹篇一

邓稼先,是中国现代航空航天科技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劳动事迹铭刻在中国科技群体与全国人民的心中。回顾邓稼先的劳动事迹,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道理:严谨治学、不怕艰苦、锲而不舍的精神,是每个人需要学习的品质。

首先,邓稼先的严谨治学让我深受启示。在邓稼先的科研中,他十分注重科学实验,要求科研人员掌握每一项技术细节,而不是笼统地理解科学理论。例如,“两弹、一星”炸弹、导弹制造,邓稼先曾亲自指导,多次亲自模拟实验,查找问题。这种严谨治学精神,让邓稼先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这启示我们,在学习时不能轻易地放弃基础,只有通过巩固基础,才能顺利达成目标。

其次,邓稼先不怕艰苦的精神,激励了我坚韧不拔。1960年代初中国国内的条件十分恶劣,与国外相比,中国的工厂和研究院十分落后,邓稼先决定果断回国,并在艰苦的条件中开展工作。此时邓稼先身为中国核武器制造的核心人物,却要遵守严格的封锁规定,对于这样的难题邓稼先并没有放弃,反而不断地寻找解决办法。邓稼先面对困难的坚韧精神,让我明白:只有顽强的毅力才能推动事业的发展,不能因为困难而轻易放弃。

第三,邓稼先锲而不舍精神,是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都需要拥有的品质。从基础研究到“两弹一星”,从神舟五号到月球探测,每一项成就都离不开重复试验的不断锤炼。由此可见,成就有时并不是一个大家关注的瞬间,而是源于日复一日,锲而不舍地、坚定而勇敢地努力。通过长期积累、反复实践,才能使一项科技最终成功。

第四,邓稼先的企业家精神值得学习。在中国搞科技,资金、设备都十分缺乏,然而邓稼先还是鼓励大家发挥创意,积极创新,耗费大力气推动原材料细节、质量完善,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这种激励人心的企业家精神,让科研人员能够更好地解放思维,燃起创新之火,将资宝中的成果加以推广和应用。这启发我们,在困难面前,不要局限于固有想法,要勇敢尝试,不断创新。

最后,邓稼先始终秉承的是以科学、光荣、人民为准则。他倡导独立创新,坚决拒绝“抄袭”、“山寨”的行为,从而把中国自主研究、自主创新、自主生产的明确理念深植国人心中。这种强调科学、光荣、人民为准则的做法,体现了邓稼先的高度思想、精神和追求,这也启示了我们,不论我们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要始终以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为中心。

总之,邓稼先留下来的科技遗产及其劳动事迹,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科技界,并且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底蕴中。邓稼先优秀的严谨治学、不怕艰苦、锲而不舍的精神、企业家精神以及强调科学、光荣、人民为准则的做法,是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要积极拥有和践行的品质。只有把邓稼先的劳动事迹及其科研精神转化为自己学习和工作的奋斗目标,才能更好地走向成功的人生之路。

邓稼先的事迹篇二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险要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

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在他去世后,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邓稼先的事迹篇三

今年寒假,我有幸通过荧屏认识了一位科学伟人——邓稼先。

二战结束后,中国处于十分落后的时期。邓稼先在隐名埋姓的情况下,被派往他地进行极为危险的工作——研制原子弹。原子弹的材料有一种放射性的物质——铀。人体如果被辐射,将患上几乎无法治愈的疾病。邓稼先经过了深思熟虑,告别了家人,踏上了旅程。

在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邓稼先付出了很多的精力。他和同事经过8次计算,验证了外国科学家留下的数据。但是,在制造中,一个车间发生爆炸,很多心血都白费了。但是邓稼先毫不气馁,在一切重建完毕后,又开始了自己的工作。他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经历了许多个日夜,第一颗原子弹终于造好了。大家都穿上了军装,兴高采烈地来到了西北核试验场。不久,喇叭声中响起了:“10,9,8……2,1,起爆!”只听到“轰——”的一声,一朵黑红相间的蘑菇云腾空而起,爆炸成功了!看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也很高兴!

在后来的一次和试验中,一颗原子弹引爆成功,但是大家都没有听到声音,邓稼先觉得奇怪,就自告奋勇地说:“我去看看!”其他同事要求同去,他担心危险,拒绝他人同去。他穿着厚重的防辐射服,查看事故,结果不幸受到了辐射。

后来邓稼先的身体每况愈下,最终他离开了工作岗位,临终前还不忘撰写文章。他的这种不畏困难,遇到危险从不退缩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虽然他已经去世多年,但他作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发明者,他将永远被世人铭记!

邓稼先的事迹篇四

我们都知道邓稼先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事业和人民。今天在看完邓稼先的事迹之后,我才更深刻地认识了邓稼先先生的光荣与伟大。

邓稼先先生在1958年8月带领19个大学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在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这些日子先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个的里程碑。1967年邓稼先先生仍然继续他的工作,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贡献。1985年8月邓稼先先生做了切除直肠癌手术。在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海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先生做了第3次手术,7月29日邓稼先先生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了。

以上大概便是邓稼先先生从事国防武器研究直至离开这个世界的全部事迹了吧。

邓稼先先生是我国的“两弹”元勋,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他的人格魅力更让我们明白:学做事要先学做人。要做无私奉献,谦虚坦诚的人。要做勇于进取,为理想而不畏牺牲的人。

邓稼先先生虽已逝世,但是他的精神品质还在。让我们为这个伟大的科学家高呼吧!

邓稼先的事迹篇五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炸药、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炸药,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邓稼先的事迹篇六

“战争”多么可怕的一个词;“侵略”多么悲伤的一个词;“任人宰割”更是一个多么悲惨的词。而我们中华民族以前就遭遇过这种悲惨的事情,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忘不了那个时刻,激励每个中国人的斗志,有许多的人对祖国做出了伟大贡献,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我读了《邓稼先》这篇传记,真得让我思绪万千。这是杨振宁先生以朋友的身份来介绍邓稼先,赞赏他。

邓稼先是一个忠厚老实,真诚坦白,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也就是这个平凡的人物却对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祖国,献出自己的一生,为了祖国献出自己所有的精神;为了祖国把自己的身躯连同所有的一切都献给了他。多么勇敢,多么伟大。我们骄傲有你这个看似平凡的人物!

我们应该学习邓稼先的伟大精神——爱国,为祖国献出自己。就算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张纸,节约一度电,这些也能从中体现出我们爱国的精神。我们还要学习他的品质,忠厚平实,认真,谦虚做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

邓稼先的事迹篇七

邓稼先,您不仅是一个忠厚平实,不怕牺牲,身先士卒,有胆有识,勇于负责的科学家,更是一个为了中华民族为了祖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英雄。

当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工作,丝毫没有犹豫,当杨振宁问邓稼先中国原子武器是否有外国人参加时,他小心谨慎得到上级的指示后,才如实告诉杨振宁。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邓稼先坚持留下,身先士卒,这些无不表现出邓稼先热爱祖国,小心谨慎,无私奉献的精神。

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同样身为中国和美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妇孺皆知,而邓稼先使中国屹立在东方这片土地上的英雄之一。他为祖国核武器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却默默无闻,鲜为人知,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

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发了第一颗氢弹,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1967年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于国防武器做出了新的贡献。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逝世,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中华民族。

科学家虽然早已逝世,但他热爱祖国,忠厚朴实,不怕牺牲,身先士卒勇于献身的精神,名留青史,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学习的榜样。

这就是让我敬佩的人——邓稼先。

邓稼先的事迹篇八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他在北平读的小学和中学,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时代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子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抗战开始前的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后来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同住一室。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期顿高等学校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了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包括奥本海默在内,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所以他和我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这可以用下面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不时出现,不过比起以前要较少出现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几时从父亲口中尝到的: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陷于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永恒的骄傲。

稼先逝世以后,在我写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经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选择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当为稼先庆幸!

邓稼先的事迹篇九

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山河。

———题记。

这是对他的优秀品质与精彩一生的最好诠释,他只是平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只是万千中国人民中的一名。只因他有满腔热血与拳拳的报国之心和他高深的学识,他从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犹如浩瀚的大海上卷起的一朵美丽的浪花,但是他却留下了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他使我们的中国母亲站起来了。

他,就是中国核物理学家——邓稼先。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犹如一座巍峨的高山屹立在我的心中。

他从小跟随母亲到北平,在哲学教授父亲的身边长大。他年仅26岁就考到了博士学位。他在美国的生活极其安逸,但他一心挂念着祖国,毅然决然的回到祖国。一心想着为祖国做出贡献。他开始研究核武器。

他在而立之际接到命令研制中国的“大炮仗”时,向家人隐瞒实情,谎称自己出去旅行,独自投身进入戈壁滩。面对戈壁滩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他义无反顾地坚持了下来。他与同事们都把自己的名字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深爱埋在祖国最荒凉最偏僻的地方藏在心灵最深处,发散到艰难的工作中。

终于,天道酬勤。他成功了,他终于研制并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他成为了中国第一人。他把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人民,他是伟大的祖国人民伟大坚强的儿子,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我将永远铭记这个祖国的功臣,人民的崇拜者,大人们的敬仰者,我们的偶像!

邓稼先的事迹篇十

邓稼先,这位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曾获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由于他的年轻、聪明、正直、纯朴,在科学界有娃娃博士、娃娃科学家之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人物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两弹元勋”邓稼先,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长期甘当无名英雄,把自己的青春之光融进了中国核防御力量的“铁脊梁”之中。

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带着当时最先进的物理学知识,涉洋归来报效祖国。50年代末,邓稼先从物理学讲坛上“消失”了,他的身影闪现在核武器研制的基层第一线:在北京郊外的高粱地里参加研究所的兴建,在罗布泊国家试验场的土路上颠簸,在云遮雾罩的山区指挥着原子弹、氢弹的研制。邓稼先为我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奋斗了28年,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立下了卓越的功勋。邓稼先曾荣获全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以及“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986年,积劳成疾的邓稼先被癌症夺去了生命。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他28年的秘密经历才得以披露,“两弹元勋”的美名才开始传扬。

邓稼先的事迹篇十一

作为一名高中党员,谢静同志自入校起就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党纪党规,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并且认真学习党的基础知识,密切关注党中央提出的重要理论与政策,积极了解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各项政治党建学习活动,虚心向周围优秀的人请教,严以修身,理想信念坚定,党性修养极高。

谢静同志在学习方面,努力刻苦,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乐于深入研究,拔高业务水平,多次参加科研创新活动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荣获北京市优秀成果、北京市优秀团队和校级三等奖,现有两个课题在北京市共建项目立项。除了理论学习,该同志还在假期深入实践,先后在地方派出所、司法局社区矫正科、检察院侦监科见习,多途径接触公安部门,多层次认识公安业务,多方面学习专业知识。该同志在武装头脑的同时也不断加强体育锻炼,不仅蝉联校运会女子八百米冠军,还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北京市运动会,取得优异的成绩,为学校争得荣誉。

谢静同志现任女生区队长,工作积极、办事认真、关心集体、乐于助人,能够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群众尤其是女生的需求和难处,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走出困境,为队长分忧,为同学们服务。

该同志也担任党员先锋示范岗组长的职务,以“勿以善小而不为”为理念,带头打扫宿舍警苑和公区卫生,并且积极参与公益志愿活动,多次参加社区普法、敬老爱老、温暖“衣”冬、寻访优秀校友“八瓣格桑花”感恩母校等活动。该同志在“两大安保”培训期间,担任女生负责人,协助教官做好女生的培训和管理工作;在出勤期间担任岗组负责人,工作认真仔细、尽职尽责、不畏困难、不辞辛劳,带领组员顺利完成安保任务,表现突出,荣立人三等功。

邓稼先的事迹篇十二

“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1982年我国第一颗核弹试验成功时,科研人员兴奋写下豪迈诗篇,成为祖国兴盛的赞歌与号角。从此,中国备受列强欺侮的时代一去不返,崛起的征程一路扬帆。而这场辉煌背后,是科学巨人三十年如一日的孤寂生活,是废寝忘食、身心俱付的忘我付出。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尤其不会忘记这首动人诗篇的作者——邓稼先——我国核武器拓荒者、两弹一星元勋、一生都奉献给国家的英雄院士。

“娃娃博士”

邓稼先生于1924年6月25日,祖籍安徽怀德,父亲邓以蛰是著名哲学家,曾在清华大学等学校教授哲学。邓稼先遗传了父亲的优秀基因,从小敏而好学,但他的志向不在哲学,而在物理。邓稼先对物理有着浓厚兴趣和傲人天赋。1939年从崇德中学毕业后,邓稼先进入西南联大专研物理,之后留美深造。在普渡大学期间,他以惊人才能在两年之内完成了硕士和博士课程,并顺利毕业,当时他只有26岁,被戏称作“娃娃博士”。

毕业后9天就回国。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终于在黑暗中迎来了曙光,无数心系祖国的海外学子心潮澎湃、立志报国。邓稼先的心情尤为急切,对美国的优越环境丝毫没有留恋,毕业后9天就回到了中国,接受了研发原子弹计划的委任。这项工作必须在环境艰苦的黄沙大漠中秘密进行,过隐姓埋名、清苦枯燥、日夜操劳的生活,对学者们的身心都是巨大的考验。

核辐射耗尽了身体。

但邓稼先毫不犹豫便应允了,随研发团队扎根沙漠,一住便是28年,靠最落后的设施配备相继研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颗中子弹。红云一次次绽放在无人旷野,这支团队创造了近代中国史上最辉煌的奇迹。中国终于拥有了威慑世界的核武器,邓稼先却因常年的艰苦生活、疲劳工作和核辐射耗尽了身体,不仅患上了重度营养不良病,还诊断出了癌症。

结语。

1986年7月,年仅62岁的邓稼先于北京辞世。痛失英雄,全民哀悼。为纪念他对中国核事业的卓著贡献,国家在邓稼先逝世后多次为其颁发奖项,代领人是他的儿子邓志平。邓家先的辉煌成就和卓著贡献刻在新中国的丰碑之上,永远供人朝拜和仰望。

邓稼先的事迹篇十三

当旭日将你叫醒,睁开眼看见的,是一个生机蓬勃的小城,晨风混着鲜花的芳香沐浴着你,留下幸福的味道,你可曾想过,这一切是谁为我们创造出来的?是科学家、是人民解放军,是医护人员,是许许多多平凡的奉献者。

观看完影片《邓稼先》,我的心中不免又对邓稼先多了几分敬意。邓稼先竟然有如此魄力,能说服工宣队和军宣队停下来对物理学家的批判,致力于新的工作。邓稼先又居然有过那么屈辱的历史,那样的一位国防重臣竟被那样不公平的对待,我们为他感到惋惜。影片中的杨振宁和邓稼先两位旗鼓相当的物理学家,却有截然不同的际遇。两位同窗十几年,处境却是天壤之别。一位学有所成,留在美国就业,生活优越,访华时由周总理亲自接待?u而另一位志愿报效祖国,甘愿隐姓埋名默默付出。

这就是邓稼先的写照,这也是当前众志成城的医护人员的写照。如一轮红日,在坚定不移地前进,没有彷徨,也没有退缩。

邓稼先的事迹篇十四

这便是这部影片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镜头。每当想起这一幕,一种由衷的敬佩之情从我心里油然而生。当时的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的核事业刚刚起步,邓稼先毅然承担起祖国的重托,从此走上了研发核武器的道路。心怀强国梦想的他,早已将个人的名利得失置之度外,甘愿隐姓埋名于戈壁荒漠,一扎就是数十年。这里的条件简陋、环境恶劣,自主研发的道路上布满荆棘,面对重重困难,他从未后悔、从未放弃,而是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核事业,直至生命的终结。

世人看到的只是辉煌夺目的成果,然而又有多少人能体会在那成功背后的艰辛。为了国家核事业的发展,他不得不告别妻子儿女,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过他那长达二十余年的单身汉生活。辞别家人的那一刻,他的脸上写满了不舍与歉意。然而当妻子问及要去何处时,他毫不犹豫,“不知道,也不能说。”神秘的九院,多少回,周遭树林里旧叶换了新叶,他的青丝亦染成了白发。多年以后,当他再一次见到女儿时,一双粗糙有力的手紧紧抱着已经长大的女儿,他的眼里噙满了泪水。是的,岁月见证了邓稼先的成就,见证了中国核事业的进步。1964年10月16日,原子弹成功爆炸。1967年6月17日,氢弹爆炸试验成功。这中间的寂寞与艰辛,邓稼先和他的研究员们默默咀嚼着。后来当杨振宁问及中国两弹的研制是否有美国人帮助时,邓稼先多么想亲口告诉他,这完全是中国人自己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国家纪律,他始终没有说出口。后来经周总理指示,他才亲笔写信告诉杨振宁:“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完全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影片没有华丽的对白,然而有一句话我却记忆犹新,那是在他接受研制原子弹任务后对妻子说的话:“做好这件事,我的一生就会很有意义,甚至可以说为它死了,也是值得的。”谁曾想到,邓稼先是在用他的一生践行自己的诺言。如果生命可以重来,他还是会义无反顾地选择为科学攻关,为核事业奉献。在重病期间,他仍然坚持工作,向同事讲述我国核事业发展的蓝图;在弥留之际,他吃力地吐出临终的遗言:“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一刻,面对这样一位舍身忘我、心怀祖国的科学家,任何语言都无法形容我们内心的感情。大漠的孤烟,试验的铁塔,黑色的蘑菇云,炫目的火光即是对他一生最好的写照。这不仅折射出邓稼先追求科学事业的执着精神,更让我们更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那颗赤诚深沉的爱国心。

邓稼先为科学事业奉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炽热的爱国情感、坚忍不拔的的奋斗精神、淡薄名利的高尚品质。作为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典范和楷模,虽然他经历的时代已经过去,但他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向邓稼先学习,继承发扬“两弹一星”的精神财富,脚踏实地,勤奋刻苦,向着自己的梦想迈出坚实的步伐。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也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祖国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邓稼先的事迹篇十五

今天,我学完了课文《“两弹”元勋邓稼先》。

文中讲述了邓稼先的两颗炸弹的父亲是如何工作的。邓稼先为祖国奉献了一生,夜以继日地工作,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邓稼先不怕吃苦,不怕辛苦。当他知道他要去的地方是农田,科技人员很少时,他没有抱怨别人。相反,他换上工装裤,去做苦力,割高粱,挖土,推大车,拌泥巴,和建筑工人一起盖房子。

邓稼先是认真的,不求回报。而我做的一切都是一般般。以后要学习邓稼先的精神。

同学们,只有现在好好学习,才能更好的成长,更好的服务祖国,为祖国做贡献,把祖国建设的更强大。

邓稼先的事迹篇十六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他是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多年来,他为我国的国防事业默默地工作着,不计名利,堪称典范,被誉为“两弹元勋”。

拒绝高官厚禄。

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美国政府给他开出了极好的条件和优厚的待遇,希望他能长期在美国工作,但是,邓稼先并未因高官厚禄而动摇回祖国工作的决心。1950年,邓稼先胸怀报国之志回到了祖国,受命参加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为造两弹“死而无憾”

在一次爆炸失败后,几个单位都推卸责任。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须有人到那颗原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邓稼先说:“谁也别去,我进去吧。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只有我知道。”

在西北大沙漠,条件非常艰苦,大家使用算盘进行着极为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一日三班倒。算一次,要一个多月,算九次,需要花费一年多时间,研究人员常常是每天工作到天亮。

为了让同他一起工作的年轻人得到休息,得到工作之余的稍许娱乐,邓稼先总是抽空与年轻人玩十分钟的木马游戏。有一次,王淦昌教授看见他们在玩这种游戏,斥责道:“这是什么玩法,你还做儿戏呀!”邓稼先笑说:“这叫互相超越!”

素材运用:

一个人要想在这样一个清浊混杂的社会里干干净净地走完自己的一生,很不容易,若还能全身心地奉献于自己的事业,且能取得伟大的成果,则更难。

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干干净净地走完了自己一生的人,他因此受到人们的尊敬;他又是一个将整个身心奉献于自己的事业的人,因此赢得了人们的崇敬;他更是一个成就丰功伟绩的人,因此人们由衷地钦佩和敬仰。

邓稼先当年毅然回国,为中华民族的两弹一星做出了杰出贡献。可惜的是由于当年科研条件有限,人身防护条件简陋,邓稼先由于受到的核辐射过多,身患癌症,英年早逝,实为国家民族之大殇!但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从历史和国家的角度来说,邓稼先必将千古流芳,永垂不朽!不管经过多少年,所有炎黄子孙都将崇敬他!

有一天,在病房中,他拉着妻子许鹿希的手,向她描述原子弹爆炸的壮丽:奇异的闪光,比雷声大得多的响声翻滚过来,一股挡不住的烟柱笔直地升起……沉浸在自己创造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意中,他的声音虽然微弱,却是那么坚定:

“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今天,在舒伯特迷人的音乐中,他又一次拉着许鹿希的手,默默地吟诵着肖贝尔的歌词:

你安慰了我生命中的痛苦,

使我心中充满了温暖和爱情……。

一代英豪,就这样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全中国人都记住了这一悲痛的时刻:

1986年7月29日,下午1时50分。

邓稼先的事迹篇十七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他是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多年来,他为我国的国防事业默默地工作着,不计名利,堪称典范,被誉为“两弹元勋”。

拒绝高官厚禄。

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美国政府给他开出了极好的条件和优厚的待遇,希望他能长期在美国工作,但是,邓稼先并未因高官厚禄而动摇回祖国工作的决心。1950年,邓稼先胸怀报国之志回到了祖国,受命参加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为造两弹“死而无憾”

在一次爆炸失败后,几个单位都推卸责任。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须有人到那颗原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邓稼先说:“谁也别去,我进去吧。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只有我知道。”

在西北大沙漠,条件非常艰苦,大家使用算盘进行着极为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一日三班倒。算一次,要一个多月,算九次,需要花费一年多时间,研究人员常常是每天工作到天亮。

为了让同他一起工作的年轻人得到休息,得到工作之余的稍许娱乐,邓稼先总是抽空与年轻人玩十分钟的木马游戏。有一次,王淦昌教授看见他们在玩这种游戏,斥责道:“这是什么玩法,你还做儿戏呀!”邓稼先笑说:“这叫互相超越!”

邓稼先的事迹篇十八

“许鹿希女士,您的信。"门外传来阵阵敲门声。我轻轻打开门,接过了信并说了声谢谢。

我靠在门后,小心翼翼地从信封中取出信纸:“我有三天假期,现在正在回来的路上。估计明天就可以到家了。一邓稼先”

不知不觉间,眼泪浸湿了双眼,顺着鼻翼淌下来。我内心又是欢喜又是委屈。这一走几年了,就像没有这个家一样。不知去干什么,只说工作需要,一问就是不能说。但是回来就好,不管能呆多长时间……我暗自安慰,抽泣着扶着桌子坐在椅子上,又激动地把信读了一遍。

第二天下午,外面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门外传来了一阵熟悉脚步声,脚步声显得很沉重,听起来很疲惫。接着是令人期待的敲门声。是他!我曾一次次地幻想过这一幕。我冲过去,用略显颤抖的手,缓缓打开了门。还是那张熟悉的面孔,还是那熟悉的笑容,只是显得清瘦了许多。

“鹿希,我回来了。这些日子家里全靠你,真的辛苦你了。”

我不知该怎么答,赶紧让稼先进来。他先是去逗了逗孩子,两个孩子见到父亲开始有些拘谨,不过很快就开心地问这问那,讲着自己的趣事。看到父子亲热的场景我更是欣慰。晚饭的时候,我将精心准备的饭菜端了出来。孩子们还在说个不停,声音比平常要高。稼先认真倾听,将手放在孩子的肩上,示意他安静了下来。

晚饭后,孩子们没有再缠着他们的父亲,因为他们都知道,父亲可能又要去工作了。我也不敢去打扰。微微的灯光之下勾勒出一个瘦弱的背影,他就坐在台灯下的椅子上,凝望着窗外——但外面是黑漆索的一片,什么都看不见。他已经将唱片放了进留声机,但并没有播放。稼先将身子微微靠在椅背上,轻轻笑出声,似乎想到了什么好笑的事,也许是想到孩子?也许是……我正想,这笑声停止了,空气又安静下来。我意识到了他正处于工作与生活的分裂状态。但是他究竟在研究什么?他到底去了哪儿?—不能说,不能说。我叹了口气,把门关上了。

第三天一早他又要离开了,我去送他,两个孩子不舍地与父亲告别,他们牵着我的手问“爸爸这是去哪儿?他为什么又要离开我们?他到底去干什么呢?"我望着他离去的背影,眼里噙满泪水,心里却满是骄傲。我喃喃地说:“他在做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工作。不能说,不能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