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精选16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2-04 16:31:23    小编:紫衣梦
最新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最新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精选16篇)

  • 上传日期:2023-12-04 16:31:23 |
  • 紫衣梦 |
  • 9页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篇一

苏霍姆林斯基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长期从事教育活动,给人们留下了41部著作,600多篇论文和近1200多篇文艺作品。其中【帕夫雷什中学】是最具代表一性一的一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33年,担任校长26年的工作总结,是他一生的心血和智慧的结晶,集中体现了他一生所追求的教育理想。

校长和教师的崇高使命就是设计和制造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一思想像一条红线贯穿【帕夫雷什中学】一书的始终。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全书除了前言外总共七章,分别从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全面系统总结了他的教育,也就是上面谈到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可以说虽然【帕夫雷什中学】是我们现在教育的雏形。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采用的很多方法在很久以前就已经为苏霍姆林斯基所用了,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是那个时代的创新者和开拓者。例如在【帕夫雷什中学】中,他把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与培养学生的个一性一结合起来,使学生得到整体和谐的发展;在教育时发展学生智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等等。

在书中,谈到要学生的全面发展时,总要强调要尽力挖掘每个孩子的天赋才能。让其在全面发展中还能保持特别出色的某一面。因为全面发展并不代表着全面平庸。每个孩子的思维都按照其独特的方式发展,每个孩子都各自有自己不同的聪明才智。任何一个孩子都无不有其天分和才能。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指出:“最主要的是,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在他年龄可以达到的卓越成绩”,他还指出“教师的技巧在于善于察觉儿童的天赋,善于确定足以使他们施展他智力和创造力的领域,并向他提出在完成中要克服某些困难,从而促使他的才能进一步发展的那种任务。“这种方式和我国古代孔子在教育上所提倡的“淳淳善诱,因材施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帕夫雷什中学中,如果一个七八年级学生有钻研植物学的志向,那么他在学校就不会受中学教科书的限制,而去学习生物化学,学习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知识。这些努力都是为了防止有才能和天赋的学生落到平庸书呆子的地步。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还为学生创立了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环境,其中包括自然风光,校园设施建设等等。在全面发展施教上,他还为学生提一供一种一精一神环境,那就是丰富多彩的一精一神生活,他为学生提一供了充足的课余活动时间,建立了为数众多,足以满足每个学生一一精一神生活需要的课外小组,引导学生突出的几项个人一爱一好:最喜一爱一的课外读物,最喜一爱一的学科,最喜一爱一的劳动项目。还有一个情节让我很感动,苏霍姆林斯基把孩子们带到蓝天下,森林里,河流边,通过童话、幻想和游戏,引导他们进入周围的世界,每天都发现一点新东西,所走的每步都成为走向思维和语言的源头。他和孩子们带着画画的本子,来到牧场,清晨的校园……观察蝴蝶飞舞、蜜蜂唱歌、牛群洗澡、露珠滚一动,使识字成为生活中鲜艳夺目、兴趣盎然、充满生动形象、声音和旋律的一部分。他在孩子们得画本上题写了【我们民族的语言】。孩子们热切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写下来。有一次孩子们坐在果树下欣赏田野里荞麦开花,群蜂从田地里返回蜂房,在小溪上盘旋嗡嗡的飞,孩子们说他们在互相讲花和小树林,讲荞麦和向日葵……这才是教育的生命!我认为,当前我们的教育在这一方面相当薄弱,一般学校的活动小组都流于形式,学生课外时间无所事事,只知道死记硬背,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等。这是我们迫切需要改进的问题。

另外,在说到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提到老师一定要学会倾听和欣赏学生,这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做正常的人。,不仅要欣赏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质,而且要学会欣赏学生的缺点和失误。一般来说老师都对调皮捣蛋的孩子感到非常头疼,都不喜欢管教他们,让他们放任自流。而苏霍姆林斯基不是这么做的。当他的学校来了一名执拗的、一精一神瘦了摧一残的并且因某种原因充满怨恨总和老师作对的孩子,他没有放弃他,而是探查和他相同的兴趣,欣赏他,让他敞开胸怀,渐渐变成了一个聪明,敏一感而又诚挚可一爱一的孩子。

玖完【帕夫雷什中学】,真的是感触颇深。这本书教会了我许多许多,他告诉我们对待教育要怀抱着一爱一的心理,认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挖掘他们的闪光点……通过这样我们一定会慢慢发现,我们对教育,对孩子付出的同时,也一直在收获。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篇二

新学期开始,聂校长便向我们推荐了很多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书籍,聂校长总是很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所以他倡导每一位老师将阅读放在第一位,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何尝不是想要培养具有终身阅读能力的学生,书籍的力量对于老师而言更是不用质疑的。新学期全校的老师都捧起了一本《帕夫雷什中学》认真的阅读。

买到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很熟悉很温馨,相同的封面,相同的画像,让我想起了在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当中的所汲取的精神财富。迫不及待的开始翻看着,在前言部分,作者阐述的两个观点让我很有感触,一是教师是一份什么样的工作,“教师的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就是:为未来而工作。”在自己从事教育一年多以来,我发自内心的深深的热爱这份职业,是的,我们是在为未来而工作,而且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未加任何修饰的孩子们,今天我们对他们进行的教育直接影响着他们今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公民,会拥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这份职业是艰巨的,但同时它是幸福的、充实的。当我们看到因为自己的能力使孩子们发生改变时,我们的内心是多么的有成就感,当我们发现了孩子们的天赋,并且帮助他们找到他喜爱的活动柜并在这方面变成能手时,我们的内心又是多么的满足。第二,我们要将孩子们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要培养具有清醒的理智,高尚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的人,能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其他工作成员的,善于珍惜、爱护和尊重他人的劳动、精神尊严、智慧和优美之点的人。现在再也不能以学分来评价一个学生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现在我教的是六年级,孩子们十一二岁了,他们开始从童年时期过渡到少年时期,他们开始有了独立的思想、情感和感受。他们再也不愿意任由任何人来安排他们的生活,来教他们应该怎样去做才是对的,此时我们老师必须转变身份,从老师变作是他们的朋友,一个可以推心置腹没有隔阂的`朋友,我们得开始站在他们的立场想问题,思考我们必须得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在六年级的日记课当中,我经常让孩子们自由的写些什么,尤其是写出你们的不快乐,我愿意去帮助你们,当看到孩子们的日记时,小小的年纪但他们的思想和忧愁却不亚于我们这些成年人,当看到孩子们在日记本中写道“老师,你不了解我们,你不知道我们在想什么”时,心里很难过,一直以为自己做的很好,其实从未站在他们的立场为他们着想过。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育是一份非常细致和需要耐心的工作。”今后自己要努力的还有很多,了解孩子们真正想要的,给他们一生受用的。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篇三

最近我读了《帕夫雷什中学》一书,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艺术在于,不仅要使人的关系、成人的榜样和言语以及集体里精心保持的种种传统能教育人,而且也要使器物——物质和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我感到在帕夫雷什中学的学生是幸福的。在这儿的学生都能够受到一种美德熏陶。

在帕夫雷什中学的周围的苏霍姆林斯基采取的方法是这样的:在学校周围的橱窗里面陈列一些世界名画,在学校的音乐中经常播放世界名曲。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当是随便安排的。竭力使孩子所看到的每幅画,读到的每句话,都能启发他去联系自己和同学。

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可见,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样我们的读书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作保障,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以下几点,孩子的收益将是不可想象的。

1、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班级书架等有效资源。

我校的图书室和班级书架上有很多适合孩子阅读的图书,每天再多一些阅读的时间,让孩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孩子的眼界会更开阔。

2、家长积极配合,营造“书香家庭”。

孩子还小,家长、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家里,家长的以身作则和正面引导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其重要的。可以让家长做孩子读书的向导和榜样,用书籍为孩子的未来奠基。家长在家里和孩子一起诵读,你一句,我一句,不但可以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而且在这种自然的交流中,家长与孩子不仅是学习的交流,而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

3、教师适时的引导、鼓励,同时加强读书的指导,是孩子读书的动力。

教师,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往往是神圣而高尚的。教师的鼓励和帮助对孩子来讲无疑是一剂良好的催化剂。教师努力营造的读书环境,对孩子的读书欲望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还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科学、合理、有效的阅读,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以及想象创新能力。同时倡导学生广泛、自主、个性化的阅读。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篇四

读了《帕夫雷什中学》其中有一个故事中涉及到了记忆力的培养记忆力是衡量学生智力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试想:如果一个学生对一个事物都不能记得,还谈什么思考、创造?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影响记忆力的因素有很多,尤其要注意的是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高级动物。

兴趣爱好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对于喜欢的事物总是愿意去看、去想、去记,过目不忘,而对于不感兴趣的东西反应相对迟钝。比如去旅游的路上,有的人一上车就开始呼呼大睡,而有的人却非常兴奋,睡不着,他在左顾右盼,随着汽车的行驶很自觉地就记下了沿途有哪些风光,这条路是怎么走的,从哪里到哪里大概有多少路程?下次再经过他就有印象了。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惰性,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有时觉得某个学生怎么就这么懒,其实这正是人性的真实写照。语文老师布置今晚要背两首古诗,明天抽背。学生回到家几乎都能背出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每个学生都喜欢背古诗?肯定不是。当然,其中一定有喜欢古诗的孩子,而更多的学生可能是在想:我要做个好学生,明天万一老师抽到了,我要能背出来,于是,通过几遍的朗读,他就记得了,要在平时,没有这样的目标,他可能读100遍都记不得。

在数学上表现特别明显。一个问题通过独立探究、冥思苦想才获得解决,不仅自己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快感,不断增强自己的信心,而且会记得特别深,几个月甚至几年都不会忘记。如果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想都没想,通过老师的讲解一会儿就听懂了,一般情况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忘记。

这类学生表现为什么都慢,尽管主观上很努力,但是语文、数学、英语都忘记得特别快。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只有多鼓励学生、指导一些学习的方法,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但还是要期待奇迹的出现。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篇五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里说:“阅读技巧在低年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力求使学生在阅读时的主要精力不是集中在阅读过程上,而是集中在阅读的内容上。多年的经验使我们教师集体得出一个结论:要学会富有表现力地、流畅地、自觉地阅读,要使儿童在阅读时不是思考阅读过程,而是思考所读的内容,他就需要在低年级的学习时期内至少花费200个小时在朗读上(包括在学校和在家里),至少花费xx个小时在默读上。教师为此要作好时间上的安排。”看来,帕夫雷什中学根本传承了这一有效的教学策略!

在乌克兰访问期间,从基辅到帕夫雷什小镇,发现所有的乌克兰人特别善于演讲,在出席的多个大会、小会上,从没有见到他们中的一个人手里拿着稿子在念,都是站在那儿“夸夸其谈”;而不像中国的许多人开会讲话离开讲稿就不知所云。我想,这与重视阅读教学是有关系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里曾经这样告诫人们:“外语在智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外语的教育作用在于能使别国人民的语言活在儿童的思想中,能使读到或听到的.外语不总是要通过翻译才能领会它的意思。所以,我们力求使学生通过生活交往和谈话来掌握词汇和词组”;“我们很重视语言实践——不管是读和说,还是写。外国语的词语应当活泼在思想感情中,只有这样,外国语才会起到开展学生智慧的作用。我们力求能使孩子们产生用外语阅读文艺作品的爱好。为此目的我校经常举办外语晚会,出外语小报”。

当然,处于前苏联时期的帕夫雷什中学,外语教学主要是学习俄语,并且课时量相当大。今天,随着乌克兰靠向西方,英语当然也就被列入课程。虽然外语课时量不是很大,但对于培养国际型人才,特别在西方和俄罗斯夹缝中生存的乌克兰民族,那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篇六

上学期,学校的组织阅读了《帕夫雷什中学》一书,该书通俗易懂,是一部“活教育学”,我从中得到许多启发和启示,受益匪浅,特别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条“孩子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上”,对我触动很大,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我更是坚信不疑。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使学生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激励他们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中,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可见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技能是每一个职业学校的教师应该关心的问题。

我担任的是机械制图教学,是主干技术基础课,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学生普遍感觉学习难度较大。为搞好机械制图课的教学,针对学生的特点,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要求是教学的宗旨、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在主观上的超前反映。是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前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教学要求决定教学材料的选择、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学生的练习设计,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全局,是教学设计的灵魂,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怎样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要求呢?

教师必须首先认真体会大纲要求,正确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其次应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再者在实际教学中还应关注学生,灵活调整既定教学目标,以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

教学难度降低了,学生便可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轻松愉悦地学习,课堂效果自然提高了。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之间的差异几乎是绝对的。学生的智力水平、行为习惯、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的不平衡,都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应此不能用整齐一致的标准要求学生,而应根据不同层次发展学生的不同需求,提出不同的要求,通过目标分层,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以适应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进步,获得一种学习成功的体验和满足,增添对自己才智认可的愉悦感和投入学习的热情。

机械制图课对技校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新知识,学生们往往对各种新生事物充满着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作为教师应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设计出能产生学生兴趣的绪论课,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绪论课成为一门新课成功学习的铺垫。

在绪论课中应注意教授学生这门课程在今后工作中的作用,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不了解其用途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来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学生会毫不关心它的存在,更不会产生掌握它的需求。”为达到教学目的,可将学生带至生产实习现场,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图样在加工过程中的作用。这样可使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有较深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到图样是工程界技术语言的具体含义,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直观性教学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和直觉思维达到学习和发现的目的。直观性教学不仅有利于满足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也给了学生在“眼见为实”的学习过程中,自己进行猜测、探索与发现的机会。教学的直观性使用得恰当,能提高课堂效益,增大知识密度,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减轻学生记忆理解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理论课,教材上所涉及的理论知识,需通过相应的实践活动才能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实践活动是在老师指导下的各种练习,这是学生巩固知识、培养各种学习技能和能力的基本方法。学过的知识如不及时练习、运用,很容易遗忘,正因为如此,适量的练习非常重要。在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过程中,练习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留有必要的时间,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与课后练习,以使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和掌握规律。这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能力的过程。

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发挥学生自主性,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和点拨者。学生只有在浓烈的民主氛围中,轻松的情景下,思维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注重对学生自信心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对学生的错误不要一味的指责,要充分利用学生求新、争强好胜、渴望成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而不是随意批评甚至嘲讽学生,要尽量淡化学生对自己回答失败的自卑心理,以增强基础较差学生的自信心,激起他们的竞争意识,尝试表现的欲望。

在形式多样练习中,师生之间增进了了解,建立了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这门学科,从而在本质上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作为职业学校学校的教师,应注意根据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兴趣,从学生的动手能力出发,提高教学效果。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篇七

【帕夫雷什中学】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33年,其中有26年担任校长工作的教育总结,是他一生心血与智慧的结晶。翻读他的【帕夫雷什中学】,可以触一摸一到真理的闪光,人一性一的真谛,智慧的芬芳,诗韵的神奇。读【帕夫雷什中学】,如同聆听一位教育长者的娓娓叙说,如同领教一位智慧大师的彻夜长谈。读完【帕夫雷什中学】,好似接受了一次灵魂的庄严洗礼。读【帕夫雷什中学】,我们无不为作者热一爱一教育事业的真诚之心所感动,无不为他终生从事教育科研的一精一神所激励。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为帕夫雷什中学贡献了毕生一一精一力,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永远闪光的宝贵的教育财富。“热一爱一孩子”、“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贯穿全书的理论主线。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他指出,一个校长“最主要、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深深热一爱一孩子,有跟孩子们在一起的内在需要,有深刻的人道一精一神,有深入到儿童一精一神世界中去并了解和觉察每个学生的个一性一和个人特点的能力”。

现在,几乎没有一个教师不承认一爱一是教育的真谛。但实际上,譬如谁上课不认真听讲,谁没有完成作业,可能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本人教不得法,或者与学生把关系弄僵了,没有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可教师不反思自己的做法,片面地以自己如何辛苦,如何一爱一学生为题絮叨不止;还有的个别教师以“一爱一学生”的名义,对学生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

“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一爱一孩子”,“尽可能地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一精一神世界,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他的理论和观点,来自于自己教学实践的总结与升华。他的许多教育主张,言简意赅,闪烁着他教育智慧的光芒,诸如“教师的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为未来而工作”,“真正的学习,就是儿童个人的创造一性一劳动”,“各类活动的恰当交替就是休息”,“树立榜样是劳动教育的一种方法”,“只要我们教育得法,没有哪一个人不会发挥出他特有的才能”等等,这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学习的至理名言。

在本书中他还阐述了好教师的条件:(1)热一爱一、相信、关心孩子,善于和孩子们交朋友;(2)一精一通、热一爱一、所教的科目,并了解其发展情况;(3)一精一通教育学、心理学;(4)一精一通某项劳动技能,并且是这项工作的能手。所以,要让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思考科学的新成就,充实自己的知识,总结自己的经验。苏霍姆林斯基还高度重视学校教职工集体一团一结的教育力量,本书的第一章就是【全体教师一团一结一致是教育工作成功的保证】,在这一章中,他详细阐述了集体力量的教育作用,并逐一详细介绍了学校36名教师的工作特点与个人特长,可以说他对所有教师的情况了如指掌。我们学校是一所年轻的学校,面对当前激烈的竞争,面对即将到来的十年校庆,全校教职工的齐心协力,一团一结一致更是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相互协作,资源共享,同教研组的教师在学生作业内容的布置、作业量的安排、学习资料的使用等方面都要统一。

他十分重视环境教育的作用。他用几十年的心血与师生们一道建设了风景优美、环境幽雅、远离闹市、适宜师生身心发展的帕夫雷什中学校园,并建立了融为一体的各种特殊用房,创设了具有鲜明特色、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他还非常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他的许多关于学生健康教育的主张,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他要求学生“夏季完全睡在屋外”、“学龄到十三四岁的孩子,从春天到秋天不论天气好坏,一律打赤脚。”并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建立了一整套适合不同学生年龄特点的作息制度,“早睡早起,而且在早一操一之后立即着手学习,而不白白学一浪一费时间,”,这些观点,直到今天对我们仍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学习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并建立了一整套学习困难生转化的教育理论。他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从不歧视,“我最关注的仍然是那些最难教育的孩子”,对每一位学生,他都与老师们一起分析落后的原因,倾注满腔的一爱一心,采取不同的方法,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在帕夫雷什中学,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小角落”,这是校长苏霍姆林斯基一精一心设计的“教育角”,这些看似无意的设置,恰恰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独具匠心。这些“小角落”有的是一片草地,有的是废弃的屋舍,有的在苹果树林里,有的在走廊和教室的某一个角落。这些一般不被人们注意的地方,全都被巧妙地利用了起来,成为绝妙的“教育基地”,保护着孩子们的童心、好奇心、神秘感和私人空间,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被熏陶,真的可以说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除了这些“无名角落”外,在帕夫雷什中学,还有很多专门的“小角落”,它们是孩子们学习、展示和休憩的地方。

“图书角”:每幢楼和主楼的每一层都设有一个供低年级学生用的阅览室,这是孩子们日常在智育、德育、美育诸方面获得发展的一个基地。

“家长活动角”:展示的是孩子们劳动、学习和创作的各种作品。每位家长都可以在这里看到显示自己子女某种优点的东西——做得好的书面作业,自己动手制作的工具或模型,练习簿、图表、绘画等。

“美术角”:在这里,常举办小画家的画展,橱柜里有各种美术书籍和画册。

“安静角”:是一间不大的舒适、幽静的房间。墙上有名画家的复制画作,桌上放着名画画册和音乐作品录音带,这可以引起遐想、回忆和思索。

“女生角”:设在一个小靠间,里面摆着解剖学和生理学、少女和妇女卫生等方面的书籍和小册子。少女们很乐意看这些书。

“家务角”:设在每一个教室,里面有针线、纽扣、布头等。

“生物角”:设在各个教学楼,摆着孩子们栽培的花草。孩子们在这里做农作物和土壤实验。

直到今天,帕夫雷什中学还保持着这个传统,在这些充满了他们美好寄托的“小角落”里,一代又一代的帕夫雷什中学的孩子们幸福地成长着。

【帕夫雷什中学】是一部“活的教育学”,它没有空洞教条的说教,没有深奥晦涩的教育理论,比任何一部教育学都形象生动,深一入一浅一出,因为这全是作者自己教育生涯的结晶,是来自作者对教育工作满腔的热一爱一。苏霍姆林斯基,一个震惊世界教育的名人,一个至今仍在中国大地上激励着优秀教师不懈努力的名字。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篇八

在当代世界教育家行列中,有一位很引人注目,他就是b.a.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他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他虽然工作岗位平凡无奇,——位普通乡村学校的校长,他的作为却超群出众,在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成绩卓着。

与苏霍姆林斯基这个名字紧密相联的,便是“帕夫雷什中学”。这是苏联乌克兰境内的一所十年制普通乡村学校。苏霍姆林斯基的大部分教育生涯就是在这里度过的。他以这里为基地,实践发展他“自己的教育信念”;他以这里为取材源泉,抒写他那生动感人的教育诗篇。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在这里的“教育劳动充满了紧张的探索和思考”。结果,他使这所偏僻的乡村学校变成了享誉世界的教育实验中心之一,变成了远方来访者求经取宝的场所。

近日我阅读了《帕夫雷什中学》一书,收获颇丰。这本书总结了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多年的教学教育工作经验,全面地系统地介绍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和实践。对了解教育家本人及其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和施教措施具有很大作用。

《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俗易懂。它以论统实,富论于实;结构严整经纬分明。其中前言部分言简意赅地阐述了笔者的'基本教育信念。第一章介绍了该校从校长到教师整个集体朝气蓬勃的概貌。第二章则把该校富于教育性的物质环境主动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第三、四、五、六、七各章分别就体育与健康德育、智育、劳动教育、美育五个方面详尽地说明作者全面和谐教育的见解和作法。

《帕夫雷什中学》是一部“活教育学”大家可以了解到校长应具备怎样的品质和素质?校长的领导职能和技巧是什么?苏霍姆林斯基是怎样提高自己的素养?在书中我学习到: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是行政上的领导。书中大量记述了他如何坚持听课、兼做班主任、同学生同活动、同游戏、同读书等事迹。该书介绍了苏氏作校长的高明之处,在于让教师过着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从该书中还可以了解到,一个好教师应当具备哪些素养?教师应当怎样去提高自己的素养?

《帕夫雷什中学》的主线索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作者的主要观点有:(1)建立家庭一学校教育体系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采取有的效措施之一。(2)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出发,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物质环境。(3)在全面发展的施教上,他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精神环境--丰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4)确信学科爱好对促进全面发展的巨大作用,强调掌握所有学科的深刻基础知识与发展一门学科或一门知识上的特殊兴趣相结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5)确信劳动对全面发展的意义。认为要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就要让他从事自己最喜欢的劳动。(6)“大自然”的教育观。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篇九

这是一本值得仔细阅读的书。苏霍姆林斯基是一名普通而伟大的教师,他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的一部部教育专著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尤为人们的推崇。在教学研究及报告中,人们爱引用他的话,不能说是金科玉律,但是也给了我们许多的启发,进行了一次次的思想的启迪。他的书被人们广泛接受,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我想就是他的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直白的语言往往蕴含着他自己的教育思想,仔细捉摸,便会大有深意。在《帕夫雷什中学》这本书里他说了自己平常的教学活动,列举了许多实例,而不是让读者泡在大量的专业术语之中,不知所云。这次读《帕夫雷什中学》,主要读的是其中的德育部分,看看苏霍姆林斯基对德育的理解。他在书中的第四章提到德育,并分为七个小节对德育进行论述,介绍自己的德育实践。在这里,我先说明一下,他的七小节的标题。

1、公民基——道德教育的基本环节。

2、从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途径。

3、信念在道德成熟时期如何发展和巩固。

4、社会定向—信念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5、敏感性和同情心的培养。

6、培养诚实和荣誉感。

7、培养男女青年相互关系的道德美感。

从这七个方面为学生建立一个德育体系,也为自己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标尺。读完德育部分,我的脑中浮现这样几个词语,“共产主义思想”“公民教育”“习惯”、“体验”“榜样”“劳德结合”“情感”等。

苏霍姆林斯基生于1918年,当时俄国十月革命打响,随后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巩固这样的新兴制度,国民教育自然也是朝着共产主义的方向发展的,深受这样教育的苏霍姆林斯基,在他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也很自然地体现了共产主义思想,他培养的人是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这样的人必定是要为社会服务的,而不是培养那些利己主义者、个性主义者。他的整个德育思想都向我们传达共产主义信念,就好像我们国家现在的教育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旗一样。围绕社会的主流思想,进行教育应当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准则。

人除了是自然人,在社会中,我们还是公民,需要遵循一定的公民准则。基于对社会和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五条准则作为起码的道德素养和公民精神。

1、你是生活在人群之中。不要忘记,你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愿望都会影响你周围的人。你要知道,在你想要做的和可以做的事之间是有界限的。要检查自己的行为问问自己:所做的事是不是在损害别人和不利于别人?做什么事都要有益于你周围的人。

2、你在享受别人创造的财富。人们给了你幸福的童年,你要以德报德。

3、生活中的一切幸福和欢乐都由劳动所创造。不劳动,就不能正直地生活。人民教导说:不劳动者,不得食。要牢记这一格言。懒汉,寄生虫——犹如吞噬勤劳的工蜂所造的蜂蜜的雄峰。学习是你的首要劳动。去上学,就是去上工。

5、对坏事不能置之不理,要同坏事、欺骗和非正义现象作斗争。绝不可同那种企图靠别人去生活、损害别人、危害社会的人妥协。以上的五条原则强调利他主义,使公民和别人融洽相处,倘若人人都能有这样基本的素养,社会上就会少了许多自私自利的人,和谐社会也是水到渠成,那样会使美好的,但反观我们的社会,学校教育只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家庭的氛围,社会的风气,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学生的德行需要各方面良好教育的促成。但是学校老师也不能因此灰心,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学生在学校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帮助他们识别是非善恶,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一个人。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在一个人的幼年及童年时期就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教学。他不是凭借说教,而是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快乐,进而因为有快乐的体验,而重复那些美好的品行,渐渐地形成习惯。这正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教育意义。当学生将一些良好的行为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中,这就已经达到德育的目的。

人大多是会模仿的,榜样往往成为我们模仿的对象,他们的品德意志首先让我们敬佩,进而由于对榜样的崇拜,我们会把榜样的价值观当作我们的价值观,我们会做榜样曾今做过的事或者是类似的事。我们生活中,需要这样的榜样,而且这些榜样需要被人宣扬,例如,中央台每年举办的“感动中国”,多少人为上面的人的事迹感动,为他们的精神所动容,无形之间,我们会明白什么是高尚,无私。所以,榜样的力量,由于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

这是我读《帕夫雷什中学》,以上是我的第一遍的阅读的感受。我的直觉告诉我还会再读这本书的。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篇十

本书的特点在于,它能使读者更集中、更全面地了解苏霍姆林斯基其人、其校及其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和施教措施。下面是关于《帕夫雷什中学》的。

读后感。

欢迎阅读。

读了《帕夫雷什中学》其中有一个故事中涉及到了记忆力的培养记忆力是衡量学生智力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试想:如果一个学生对一个事物都不能记得,还谈什么思考、创造?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影响记忆力的因素有很多,尤其要注意的是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高级动物。

兴趣爱好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对于喜欢的事物总是愿意去看、去想、去记,过目不忘,而对于不感兴趣的东西反应相对迟钝。比如去旅游的路上,有的人一上车就开始呼呼大睡,而有的人却非常兴奋,睡不着,他在左顾右盼,随着汽车的行驶很自觉地就记下了沿途有哪些风光,这条路是怎么走的,从哪里到哪里大概有多少路程?下次再经过他就有印象了。

心理目标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惰性,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有时觉得某个学生怎么就这么懒,其实这正是人性的真实写照。语文老师布置今晚要背两首古诗,明天抽背。学生回到家几乎都能背出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每个学生都喜欢背古诗?肯定不是。当然,其中一定有喜欢古诗的孩子,而更多的学生可能是在想:我要做个好学生,明天万一老师抽到了,我要能背出来,于是,通过几遍的朗读,他就记得了,要在平时,没有这样的目标,他可能读100遍都记不得。

独立探究在数学上表现特别明显。一个问题通过独立探究、冥思苦想才获得解决,不仅自己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快感,不断增强自己的信心,而且会记得特别深,几个月甚至几年都不会忘记。如果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想都没想,通过老师的讲解一会儿就听懂了,一般情况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忘记。

智力水平这类学生表现为什么都慢,尽管主观上很努力,但是语文、数学、英语都忘记得特别快。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只有多鼓励学生、指导一些学习的方法,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但还是要期待奇迹的出现。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的第一章中,谈到了好老师的四条标准的首条标准是:

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是个孩子。

我们都曾经是这样的孩子,谁没有因玩耍而忘记了做家庭作业,第二天还要和老师撒谎,说作业忘记带了,老师逼着回家拿,却说大人不在家,老师也没了办法;男孩子哪个没有偷过桃,摘过李子,捣过鸟窝,掏过鸟蛋?没给老师起过外号?如果那时有网吧,难免不进去过把瘾。

所以,当我们当我们长大了,面对孩子,我们就该常想想,我也曾是孩子。当孩子遇到悲伤的时候,我们要蹲下来,说几句安慰的话;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拍拍孩子的肩膀说几句鼓励的话;当孩子取得一点进步的时候,也要伸一伸大母手指头,说几句表扬的话;当孩子犯了错误,一定要严厉地说几句批评的话,但话语里一定包含着深情,包含着期望,相信他是一个好孩子。

就像陶行知的四块糖块,就像于永正的优雅的蹲下,就像斯霞清澈如水的孩子般明亮的眼睛一样,去包容孩子,平等的对待孩子,永远地爱孩子。

常想想我们曾是个孩子,我们就会更多地欣赏每一个孩子,哪怕是他的缺点;就会更多地包容孩子,理解每一个孩子,善待每一个孩子,就会感觉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送给你的美丽的天使。

常想想自己曾是个孩子,我们的心会变得越来越温软,越来越慈悲,天底下没有一个不是好孩子了。眼睛会变得越来越清亮,心灵会变得越来越年轻,越来越单纯,突然间会发现,自己竟也像个孩子了。

1、公民基——道德教育的基本环节。

2、从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途径。

3、信念在道德成熟时期如何发展和巩固。

4、社会定向—信念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5、敏感性和同情心的培养。

6、培养诚实和荣誉感。

7、培养男女青年相互关系的道德美感。

从这七个方面为学生建立一个德育体系,也为自己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标尺。读完德育部分,我的脑中浮现这样几个词语,“共产主义思想”“公民教育”“习惯”、“体验”“榜样”“劳德结合”“情感”等。一、共产主义思想。苏霍姆林斯基生于1918年,当时俄国十月革命打响,随后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巩固这样的新兴制度,国民教育自然也是朝着共产主义的方向发展的,深受这样教育的苏霍姆林斯基,在他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也很自然地体现了共产主义思想,他培养的人是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这样的人必定是要为社会服务的,而不是培养那些利己主义者、个性主义者。他的整个德育思想都向我们传达共产主义信念,就好像我们国家现在的教育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旗一样。围绕社会的主流思想,进行教育应当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准则。

二、公民教育。

人除了是自然人,在社会中,我们还是公民,需要遵循一定的公民准则。基于对社会和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五条准则作为起码的道德素养和公民精神。

1、你是生活在人群之中。不要忘记,你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愿望都会影响你周围的人。你要知道,在你想要做的和可以做的事之间是有界限的。要检查自己的行为问问自己:所做的事是不是在损害别人和不利于别人?做什么事都要有益于你周围的人。

2、你在享受别人创造的财富。人们给了你幸福的童年,你要以德报德。

3、生活中的一切幸福和欢乐都由劳动所创造。不劳动,就不能正直地生活。人民教导说:不劳动者,不得食。要牢记这一。

格言。

懒汉,寄生虫——犹如吞噬勤劳的工蜂所造的蜂蜜的雄峰学习是你的首要劳动去上学,就是去上工。

5、对坏事不能置之不理,要同坏事、欺骗和非正义现象作斗争。绝不可同那种企图靠别人去生活、损害别人、危害社会的人妥协。以上的五条原则强调利他主义,使公民和别人融洽相处,倘若人人都能有这样基本的素养,社会上就会少了许多自私自利的人,和谐社会也是水到渠成,那样会使美好的,但反观我们的社会,学校教育只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家庭的氛围,社会的风气,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学生的德行需要各方面良好教育的促成。但是学校老师也不能因此灰心,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学生在学校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帮助他们识别是非善恶,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一个人。

三、习惯、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在一个人的幼年及童年时期就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教学。他不是凭借说教,而是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快乐,进而因为有快乐的体验,而重复那些美好的品行,渐渐地形成习惯。这正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教育意义。当学生将一些良好的行为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中,这就已经达到德育的目的。

四、榜样。

人大多是会模仿的,榜样往往成为我们模仿的对象,他们的品德意志首先让我们敬佩,进而由于对榜样的崇拜,我们会把榜样的价值观当作我们的价值观,我们会做榜样曾今做过的事或者是类似的事。我们生活中,需要这样的榜样,而且这些榜样需要被人宣扬,例如,中央台每年举办的“感动中国”,多少人为上面的人的事迹感动,为他们的精神所动容,无形之间,我们会明白什么是高尚,无私。所以,榜样的力量,由于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

这是我第一次读《帕夫雷什中学》,以上是我的第一遍的阅读的感受。我的直觉告诉我还会再读这本书的。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篇十一

苏霍姆林斯基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长期从事教育活动,给人们留下了41部著作,600多篇论文和近1200多篇文艺作品。其中《帕夫雷什中学》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33年,担任校长26年的工作总结,是他一生的心血和智慧的结晶,集中体现了他一生所追求的教育理想。

校长和教师的崇高使命就是设计和制造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一思想像一条红线贯穿《帕夫雷什中学》一书的始终。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全书除了前言外总共七章,分别从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全面系统总结了他的教育,也就是上面谈到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可以说虽然《帕夫雷什中学》是我们现在教育的雏形。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采用的很多方法在很久以前就已经为苏霍姆林斯基所用了,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是那个时代的创新者和开拓者。例如在《帕夫雷什中学》中,他把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与培养学生的个性结合起来,使学生得到整体和谐的发展;在教育时发展学生智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等等。

在书中,谈到要学生的全面发展时,总要强调要尽力挖掘每个孩子的天赋才能。让其在全面发展中还能保持特别出色的某一面。因为全面发展并不代表着全面平庸。每个孩子的思维都按照其独特的方式发展,每个孩子都各自有自己不同的聪明才智。任何一个孩子都无不有其天分和才能。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指出:“最主要的是,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在他年龄可以达到的卓越成绩”,他还指出“教师的技巧在于善于察觉儿童的天赋,善于确定足以使他们施展他智力和创造力的领域,并向他提出在完成中要克服某些困难,从而促使他的才能进一步发展的那种任务。“这种方式和我国古代孔子在教育上所提倡的“淳淳善诱,因材施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帕夫雷什中学中,如果一个七八年级学生有钻研植物学的志向,那么他在学校就不会受中学教科书的限制,而去学习生物化学,学习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知识。这些努力都是为了防止有才能和天赋的学生落到平庸书呆子的地步。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还为学生创立了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环境,其中包括自然风光,校园设施建设等等。在全面发展施教上,他还为学生提供一种精神环境,那就是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他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课余活动时间,建立了为数众多,足以满足每个学生精神生活需要的课外小组,引导学生突出的几项个人爱好:最喜爱的课外读物,最喜爱的学科,最喜爱的劳动项目。还有一个情节让我很感动,苏霍姆林斯基把孩子们带到蓝天下,森林里,河流边,通过童话、幻想和游戏,引导他们进入周围的世界,每天都发现一点新东西,所走的每步都成为走向思维和语言的源头。他和孩子们带着画画的本子,来到牧场,清晨的校园·····观察蝴蝶飞舞、蜜蜂唱歌、牛群洗澡、露珠滚动,使识字成为生活中鲜艳夺目、兴趣盎然、充满生动形象、声音和旋律的一部分。他在孩子们得画本上题写了《我们民族的语言》。孩子们热切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写下来。有一次孩子们坐在果树下欣赏田野里荞麦开花,群蜂从田地里返回蜂房,在小溪上盘旋嗡嗡的飞,孩子们说他们在互相讲花和小树林,讲荞麦和向日葵······这才是教育的生命!我认为,当前我们的教育在这一方面相当薄弱,一般学校的活动小组都流于形式,学生课外时间无所事事,只知道死记硬背,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等。这是我们迫切需要改进的问题。

另外,在说到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提到老师一定要学会倾听和欣赏学生,这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做正常的人。,不仅要欣赏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质,而且要学会欣赏学生的缺点和失误。一般来说老师都对调皮捣蛋的孩子感到非常头疼,都不喜欢管教他们,让他们放任自流。而苏霍姆林斯基不是这么做的。当他的学校来了一名执拗的、精神瘦了摧残的并且因某种原因充满怨恨总和老师作对的孩子,他没有放弃他,而是探查和他相同的兴趣,欣赏他,让他敞开胸怀,渐渐变成了一个聪明,敏感而又诚挚可爱的孩子。

读完《帕夫雷什中学》,真的是感触颇深。这本书教会了我许多许多,他告诉我们对待教育要怀抱着爱的心理,认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挖掘他们的闪光点······通过这样我们一定会慢慢发现,我们对教育,对孩子付出的同时,也一直在收获。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篇十二

7月30日,完成了对《无声告白》的阅读。这本被称为“横扫美国亚马逊排行榜”的书,与其说是悬疑类小说,不如说是一本有关爱和教育的杰作。

小说开篇便告诉读者,迪莉娅死了,就此埋下伏笔:她怎么死的?随着作者谋篇布局的深入,读者渐渐自己拨开了真相的面纱:这女孩活的好痛苦,那些爱她的人,那些在她生前对其百般关注、死后痛不欲生的人,实际上是以爱之名,行谋杀之实。

书中提到,每一代人的言行往往都与上一代人有关。母亲是一个不甘平庸、希望与众不同的女人,最终却还是嫁人生子,成为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尽管中途她挣扎过,没留下只言片语离开这个家,希望继续完成搁置的梦想,但却因腹中孕育了第三个小生命——汉娜而再度放弃。她短暂的离去却在迪莉娅身上留下了童年的阴影。小姑娘阴错阳差发现了母亲保留的外婆的烹饪书,看着被泪水浸湿的纸张,误以为是母亲的眼泪。她暗暗发誓,只要母亲能回来,她会尽力去完成母亲的每一个想法,每一个希望。而母亲回来了,错误开始了,她这短暂的一生,承载了母亲不甘平凡的梦想,被压得喘不过气。父亲是一个中国人,在黄头发、蓝眼睛的美国人中间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遭到歧视和嘲笑是再正常不过的。自己的卑微弱小在儿子内斯的身上显露,“游泳事件”让他以为儿子也要重蹈覆辙。反而他却觉得迪莉娅是受欢迎的姑娘,有着和身边人一样的蓝眼睛,那么漂亮可爱。因此,迪莉娅短暂的一生承载了父亲“合群”、“要受欢迎”的理念,用一生,去弥补父亲小时候的阴影。

爱的重量把迪莉娅压垮了。这是爱吗?爱她,请给她选择的权利,让她能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不是在她生日的时候,母亲送解剖书、父亲送连衣裙,告诉她去实现长久以来她不喜欢的“梦想”,去融合长久以来她无法融合的“圈子”。

太多的爱给了迪莉娅,其他孩子呢?内斯的事情,父母已不怎么关注。汉娜?有时会被totally遗忘。或许内斯小时候会有些憎恨这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妹妹吧,不然也不会做出推她入水的举动。而当他把妹妹就上来,妹妹不撒开他的手时,读者就应了解了,内斯是迪莉娅在这个家庭中唯一一个可以依赖、求助的人了。内斯大了,也能体会到迪莉娅的不易,也会在饭桌上岔开话题,解救她于水火,但他毕竟还有自己的路要走,他要离开这个家,他要去哈佛。所以,当他要离开家的时候,迪莉娅是真的绝望了。当他承诺callback却食言的时候,迪莉娅真的伤心了。毕竟,内斯是一个心思没那么细腻的男孩子,他有自己的生活和梦,他不会一直关注妹妹的心理变化,毕竟他不是她,不能真正体会到她的痛苦。

一切的错,迪莉娅想,来自恐惧。恐惧母亲再次离开,恐惧自己不能让他们满意。需要纠正这个错误,从哪里开始呢?她一脚踏入了湖中心的水面。那个夜里,迪莉娅死了。作者描写的很美,读到这里,有种relieve的感觉,她终于解脱了。

关于文中杰克对内斯的暗恋、父母最初的相遇结合、父亲的出轨,不再赘述。迪莉娅这个从头就死的人物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她的死亡让所有人陷入悲伤,甚至歇斯底里,但文章最后,结束的很“暖”。母亲原谅父亲的出轨,二人拥吻,内斯揍了杰克,但和妹妹为他上药疗伤,随着迪莉娅完全地消失在这个世界,每个人似乎都渐渐地从悲伤中苏醒,让生活步入正轨,去接受事实。但每个人都不会忘记她,她给每个人都上了一课。

天下的父母,你们可知,孩子的许多告白是无声的,需要你们用心去发掘,不然可能会铸成大错,轻则误其终身,重则造成不可挽回的悔恨。一个人活在世上,有那么多无法掌控的事情,如果连自己的人生都不能掌控,还有什么意思呢?也需一个人不怕寒言冷语,但温柔的刀子怕是能让你痛不欲生,等回过神来,已无力挣扎回天乏术。

我会想,如果迪莉娅早早地跟父母沟通呢?早点告诉他们真实的想法,不就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了吗?不,她不会。有一种心理畸形叫童年阴影,有一种可怕的力量叫习惯,当你习惯去迎合别人的想法,那你就很容易被别人掌控了。迪莉娅是自己投降了,从小到大的习惯驱使着她硬着头皮向前走,一旦路走不下去了,到了无法忍受、不得不解决、而又无人商讨、无法可解的时候,只好选择死亡,一了百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入戏了。在她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虽然我没惨到那个地步,也没勇气通过死亡来结束一切,但我很难过地看到自己与她身上的相似点,也再次敲打自己,如果一直以来在走别人的路,终有一天,我会手足无措,会走不下去的。也不要祈祷会有人拉你一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可能在你入水后会有人拉你一次、两次,但无法救你于水深火热,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学会游泳,让自己变得刚强。总去袒露自己的伤疤,展示一副可怜的样子,时间久了,只会招来人的嘲笑和瞧不起。但一定要有1-2个特别体己的朋友,让你的心事有个outlet,这样,不至于抑郁。

懂了很多道理,却仍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因为你不去按照道理去做,去行动。

去吧,去做正确的事,不要再为自己找借口,懒惰懈怠。wherethereisawill,thereisaway.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篇十三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里说:“阅读技巧在低年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力求使学生在阅读时的主要精力不是集中在阅读过程上,而是集中在阅读的内容上。多年的经验使我们教师集体得出一个结论:要学会富有表现力地、流畅地、自觉地阅读,要使儿童在阅读时不是思考阅读过程,而是思考所读的内容,他就需要在低年级的学习时期内至少花费200个小时在朗读上(包括在学校和在家里),至少花费xx个小时在默读上。教师为此要作好时间上的安排。”看来,帕夫雷什中学基本传承了这一有效的教学策略!

在乌克兰访问期间,从基辅到帕夫雷什小镇,发现所有的乌克兰人特别善于演讲,在出席的多个大会、小会上,从没有见到他们中的一个人手里拿着稿子在念,都是站在那儿“夸夸其谈”;而不像中国的许多人开会讲话离开讲稿就不知所云。我想,这与重视阅读教学是有关系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里曾经这样告诫人们:“外语在智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外语的教育作用在于能使别国人民的语言活在儿童的思想中,能使读到或听到的外语不总是要通过翻译才能领会它的意思。所以,我们力求使学生通过生活交往和谈话来掌握词汇和词组”;“我们很重视语言实践——不论是读和说,还是写。外国语的词语应当活跃在思想感情中,只有这样,外国语才会起到发展学生智慧的作用。我们力求能使孩子们产生用外语阅读文艺作品的爱好。为此目的我校经常举办外语晚会,出外语小报”。

当然,处于前苏联时期的帕夫雷什中学,外语教学主要是学习俄语,并且课时量相当大。今天,随着乌克兰靠向西方,英语当然也就被列入课程。虽然外语课时量不是很大,但对于培养国际型人才,特别在西方和俄罗斯夹缝中生存的乌克兰民族,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帕夫雷什中学》中曾有这样的描述:“在果园和葡萄园之间是第一温室和绿色实验室。温室里培育花卉和蔬菜,并进行实验。有一道竖架立在暖房中央,周围是一些马扎和供班级活动的地方。暖房是学生搭建的,他们又给暖房安装了暖气和自来水管道。”我们去访问的时候,这个暖房依然存在,里面摆满了各种植物和花卉。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植物学、动物学、解剖学和生理学在智育中的作用,取决于关于生命这个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的本质、关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关于人能够积极影响生命过程等科学信念在学生的意识中扎根的深度。”帕夫雷什中学特别注重劳动教育,至今保留着这一传统。

我们注意到,帕夫雷什中学的劳动课,可不像我们中国的劳动课,在黑板上种庄稼,在课本里收获,而是带孩子进入真正的劳动状态。低年级班有手工劳动;五至七年级在教学实验园地和车间里劳动;八至十年级则进行与工农业生产基本知识学习相结合的劳动。手工劳动使用的儿童工具很有意义。少年畜牧家起初照管小兔,逐渐过渡到照管牛犊和牛羊。少年花卉家们为学校培植花卉,为家长培植花卉秧苗。在少年土壤学家小组里,孩子们研究土壤生命及其质量。少年植物爱好者,每逢夏天要去远足,目的是收集各种有趣的树种及粮食作物和技术作物的种子。

帕夫雷什中学在小学二年级开设这几类课程,感到不可思议。于是,我回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寻找答案。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只有在人类最有价值的智力财富成为学生的财富时,才能实现真正的智育。学校的实际任务就是要做到,使得关于自然和劳动、关于人的机体和思维、关于社会和人的精神生活以及关于艺术等科学的基础知识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上占据应有的地位。尽管地质学、矿物学、生物化学、天体演变学、心理学、修辞学、人种志学等学科未列入教学计划,但是不介绍这些科学的基础知识就不可能施行真正的智育。”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篇十四

当读了《怀念母亲》一文后,我心潮难平,震动很大。

《怀念母亲》主要讲的是:作者季羡林读大二时,年仅四十多岁的母亲就过世了,这对作者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他很怀念生身母亲。后来去外国留学,他进一步感受到了自己的孤寂与伤感,又一遍遍怀念着自己的祖国母亲,从未断过。这种怀念之情,一直伴随着作者在国外留学的十一年。

我读完这篇文章之后,觉得季羡林的这种爱母亲与想要迎养母亲的信心真令人感动!“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句话深深的打动了我。他因为母亲的死去,伤心了一天又一天,痛哭了一天又一天,着真是出自深深的爱母的情感呐!

我想到了我自己:

有一次妈妈正在看新闻,我看了看时间,对妈妈说:“妈妈,我要看动画片!”妈妈不肯,我一把夺过遥控板,把电视调到少儿屏道,还惬意的躺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抖抖脚,喝着酸牛奶,津津有味的看着电视,完全不顾妈妈的感受。

现在,我已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应该从小孝敬母亲,帮助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哪怕只是帮她泡一杯热茶、拿一双拖鞋。何况我已经长大了,我不是以前的我了,不是那个只会在母亲怀里撒娇的孩子了,我必须趁后悔前,尽自己的力,孝敬母亲。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篇十五

《帕夫雷什中学》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33年,其中有26年担任校长工作的教育总结,是他一生心血与智慧的结晶。翻读他的《帕夫雷什中学》,可以触摸到真理的闪光,人性的真谛,智慧的芬芳,诗韵的神奇。读《帕夫雷什中学》,如同聆听一位教育长者的娓娓叙说,如同领教一位智慧大师的彻夜长谈。读完《帕夫雷什中学》,好似接受了一次灵魂的庄严洗礼。读《帕夫雷什中学》,我们无不为作者热爱教育事业的真诚之心所感动,无不为他终生从事教育科研的精神所激励。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为帕夫雷什中学贡献了毕生精力,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永远闪光的宝贵的教育财富。热爱孩子、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贯穿全书的理论主线。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他指出,一个校长最主要、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深深热爱孩子,有跟孩子们在一起的内在需要,有深刻的人道精神,有深入到儿童精神世界中去并了解和觉察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个人特点的能力。

现在,几乎没有一个教师不承认爱是教育的真谛。但实际上,譬如谁上课不认真听讲,谁没有完成作业,可能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本人教不得法,或者与学生把关系弄僵了,没有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可教师不反思自己的做法,片面地以自己如何辛苦,如何爱学生为题絮叨不止;还有的个别教师以爱学生的名义,对学生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

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尽可能地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他的理论和观点,来自于自己教学实践的总结与升华。他的许多教育主张,言简意赅,闪烁着他教育智慧的光芒,诸如教师的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为未来而工作,真正的学习,就是儿童个人的创造性劳动,各类活动的恰当交替就是休息,树立榜样是劳动教育的一种方法,只要我们教育得法,没有哪一个人不会发挥出他特有的才能等等,这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学习的至理名言。

在本书中他还阐述了好教师的条件:(1)热爱、相信、关心孩子,善于和孩子们交朋友;(2)精通、热爱、所教的科目,并了解其发展情况;(3)精通教育学、心理学;(4)精通某项劳动技能,并且是这项工作的能手。所以,要让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思考科学的新成就,充实自己的知识,总结自己的经验。苏霍姆林斯基还高度重视学校教职工集体团结的教育力量,本书的第一章就是《全体教师团结一致是教育工作成功的保证》,在这一章中,他详细阐述了集体力量的教育作用,并逐一详细介绍了学校36名教师的工作特点与个人特长,可以说他对所有教师的情况了如指掌。我们学校是一所年轻的学校,面对当前激烈的竞争,面对即将到来的十年校庆,全校教职工的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更是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相互协作,资源共享,同教研组的教师在学生作业内容的布置、作业量的安排、学习资料的使用等方面都要统一。

他十分重视环境教育的作用。他用几十年的心血与师生们一道建设了风景优美、环境幽雅、远离闹市、适宜师生身心发展的帕夫雷什中学校园,并建立了融为一体的各种特殊用房,创设了具有鲜明特色、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他还非常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他的许多关于学生健康教育的主张,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他要求学生夏季完全睡在屋外、学龄到十三四岁的孩子,从春天到秋天不论天气好坏,一律打赤脚。并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建立了一整套适合不同学生年龄特点的作息制度,早睡早起,而且在早操之后立即着手学习,而不白白学浪费时间,,这些观点,直到今天对我们仍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学习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并建立了一整套学习困难生转化的教育理论。他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从不歧视,我最关注的仍然是那些最难教育的孩子,对每一位学生,他都与老师们一起分析落后的原因,倾注满腔的爱心,采取不同的方法,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在帕夫雷什中学,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小角落,这是校长苏霍姆林斯基精心设计的教育角,这些看似无意的设置,恰恰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独具匠心。这些小角落有的是一片草地,有的是废弃的屋舍,有的在苹果树林里,有的在走廊和教室的某一个角落。这些一般不被人们注意的地方,全都被巧妙地利用了起来,成为绝妙的教育基地,保护着孩子们的童心、好奇心、神秘感和私人空间,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被熏陶,真的可以说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除了这些无名角落外,在帕夫雷什中学,还有很多专门的小角落,它们是孩子们学习、展示和休憩的地方。

图书角:每幢楼和主楼的每一层都设有一个供低年级学生用的阅览室,这是孩子们日常在智育、德育、美育诸方面获得发展的一个基地。

家长活动角:展示的是孩子们劳动、学习和创作的各种作品。每位家长都可以在这里看到显示自己子女某种优点的东西做得好的书面作业,自己动手制作的工具或模型,练习簿、图表、绘画等。

美术角:在这里,常举办小画家的画展,橱柜里有各种美术书籍和画册。

安静角:是一间不大的舒适、幽静的房间。墙上有名画家的复制画作,桌上放着名画画册和音乐作品录音带,这可以引起遐想、回忆和思索。

女生角:设在一个小房间,里面摆着解剖学和生理学、少女和妇女卫生等方面的书籍和小册子。少女们很乐意看这些书。

家务角:设在每一个教室,里面有针线、纽扣、布头等。

生物角:设在各个教学楼,摆着孩子们栽培的花草。孩子们在这里做农作物和土壤实验。

直到今天,帕夫雷什中学还保持着这个传统,在这些充满了他们美好寄托的小角落里,一代又一代的帕夫雷什中学的孩子们幸福地成长着。

《帕夫雷什中学》是一部活的教育学,它没有空洞教条的说教,没有深奥晦涩的教育理论,比任何一部教育学都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因为这全是作者自己教育生涯的结晶,是来自作者对教育工作满腔的热爱。苏霍姆林斯基,一个震惊世界教育的名人,一个至今仍在中国大地上激励着优秀教师不懈努力的名字。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篇十六

今天凌晨,俺终于在网上字斟句酌地读完了长篇小说《红处方》。

《红处方》是当代著名作家毕淑敏女士的第一部长篇力作。全书通过主人公沈若鱼化装成吸毒者在戒毒医院的所见所闻,向人们展示了上世纪90年代我国戒毒工作的严峻形势和艰难处境。

下面,俺谈一谈俺自己对书中一些人物的认识:

沈若鱼是一个重情重义、机智幽默、坚强独立的知识女性。她要进戒毒医院本来只是出于好奇,当最好的朋友简方宁向她提到戒毒医院的情况后,她要打退堂鼓。但简方宁对她一顿激将后,因为好朋友的殷切期望和重托,她毅然化装成吸毒者,在简方宁的帮助下进了戒毒医院。尽管她因为不堪忍受那里的污浊和肮脏痛心地离开了那里,然而参加完好朋友的葬礼后,她还是毅然决定继承好朋友的遗志,去干好朋友未完成的事业!

简方宁是一个工作狂,正因为这一点导致了丈夫的背叛,而丈夫的背叛让她失去了家庭的温馨,最终导致她用生命殉了自己心爱的事业!她是一个冰清玉洁的天使,这让她用心守护着戒毒医院里的最后一方净土——院长办公室。当这最后一方净土也被玷污、她本人也深受毒害后,她只有用死来抗争!她是柔弱的天使,所以不能深刻认识和体会到人间的罪恶!她竟然想把庄羽那样的女魔头改造成戒毒医生,多么天真啊!

庄羽是一个狂妄自大、心理变态的女魔头。她多次戒毒又多次复吸,所吸的毒品越来越毒。她本来就是堕落到无可救药的,吸毒而死也是必然的!简方宁呕心沥血地挽救她,她却因此仇恨起简方宁来,最终拉简方宁为她“垫背”!

孟医生是一个唯利是图、阴险狡诈的小人。她在简方宁最艰难的时候过河拆桥并算计戒毒医院,为了谋取私利把中药戒毒配方倒卖给外国鬼子。她竟然还恬不知耻地让别人叫她“孟妈”,这多么有讽刺意味啊!

护士栗秋是一个善于审时度势的很精明的小女子。她明知北凉不仅吸毒还有性病,却甘心情愿嫁给这个豪门子弟来寻求自己的幸福。

景天星是一个清高自傲、“爱科学胜过爱国”的医学权威。她对简方宁的死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护士长和甲子立夏都是尽忠职守的人,是简方宁得力的同事。但护士长更让人尊敬的是她任劳任怨。

滕医生是一个工作兢兢业业、热心肠的老头。他深知自己不熟悉医学前沿领域,就积极配合简方宁,坚决服从领导安排。他看出周五是个人才,就热心地资助他1000元让他学了武术,后来又巧妙地帮助他进入了戒毒医院。

支远是一个有情有义的成功的商人。他因为佩服庄羽在商场中的干练而爱上了她,多次苦口婆心地劝她戒毒无效,便陪她吸陪她戒。最后,他彻底告别了毒品,生意越做越大。

潘岗是一个薄情寡义的男人。他虽然和简方宁共同走过了那么多年,但他一直不支持妻子的事业,后来在感情上也背叛了妻子,还对妻子的死心安理得地认为没有任何责任!简方宁为当医生而下嫁给他这个部队的猪倌,注定是一个悲剧!

沈若鱼的丈夫正好和潘岗形成鲜明对比。他是一个对妻子体贴入微的好男人,更可贵的是他一直默默支持妻子。妻子化装成吸毒者混进戒毒医院后,他积极帮助妻子搜集戒毒资料;妻子要去做戒毒医生,他仍然坚决支持妻子的决定。

蔡冠雄和周五是两个年轻有为的戒毒医生,两人聪明好学,也是简方宁的得力助手。

读毕女士的作品,俺最大的感受就是:毕女士的感情丰富而细腻,她善于用独具特色的比喻把一种感情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让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在《红处方》这部长篇小说中,这样的比喻更是不胜枚举。

据毕女士自己说,《红处方》这部长篇小说中最大的错误是故事情节基本上都是用对话展开的。这一现象的确很明显,但俺认为这不是错误顶多算个失误。有人说书中有些毒品知识和戒毒材料的插入显得生硬、牵强,俺个人认为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它毕竟是毕女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总而言之,《红处方》是一部非常好的长篇小说,俺非常喜爱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