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实用17篇)

  • 上传日期:2023-11-20 11:56:05 |
  • QJ墨客 |
  • 13页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篇一

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则逐渐成为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希望能帮到你!

论文。

(1)。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有争执,有合作,有汗水,有欢笑。但是,更多的是,收获!平时的课堂学习,老师都会给我们强调什么是学习的重点,同时又通过课下作业进行强化,把握知识相对较容易;但是在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往往需要宽广的知识面及一定的开发经历解决,没有人能直接的告诉你问题原因所在,不能及时的解决问题。因此,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显得比较重要。在创新方面,首先要确定创新的方向和目标,要始终围绕创新点,不能偏离主题,也不能随意猜测,而要有根据有目的地做出假设,再一步步通过实践去论证自己的猜测。整个过程中我认识到做科研必须具有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要本着对科研负责,对科学负责的态度,进行自己的研究。

通过这次项目,不仅在学习实践方面收获颇多,也让我们在为人处事方面更加成熟稳重。创新项目的设计过程中也极大地磨砺了我们的耐心与细心,也弥补了我们这方面的不足。与此同时,它也让我们感受到创新实践的乐趣,提高了扩展思维能力增强了合作意识,在实践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结识了不少良师益友。希望以后还能更多地参加类似的活动,充实我们的大学生活。

真诚的感谢课题的指导老师,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他丰富的项目经验,还有他对项目敏锐的洞察力,他的每一次检查都能及时地给我们反馈信息,并告诉我们要如何使得我们的项目进行地更有效率。没有忘记老师在课堂上教会我们的要简化问题,无论是我们的项目还是我们做人。我们就是照着简化项目的思想,将问题逐步分解,最终制定详细的计划而确定我们的开发。而让这一次创新项目不仅仅成为一个课程的原因就是老师一直强调的创新,让我们在做项目的同时,不断积累和学习别人的优秀技术和创新,并不断找寻我们的亮点,我们一直在努力用我们有限地技术力量使得我们的项目与众不同。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一直强调每一组都可以成功,并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可行的建议,给予我们坚持下去的信心。

这次创新项目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有能力上的提高,有思维上的创新,有情谊上的收获在忙碌中充实了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并坚持认真细致地完成了项目的研究内容。在实验中,尽管困难重重,尽管工作量较大,我们不断鞭策鼓励自己无论怎样都要有始有终,尽最大努力做到最好。相信这次实验会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很重要的影响,真诚地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锻炼我们的机会,感谢老师的指导和鼓励,感谢小组组成员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同学提出的宝贵意见。

摘要:大学生作为社会向前发展的源动力,必须与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而未来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高素质人才应具有独立生存的自信心、不断创新的进取心、广泛关怀的责任心;具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的整合能力、为理想而奋斗的实践能力。大学生应该通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实践能力,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促进独立创业思想的培养。

众所周知,在大学校园里,能力远比知识更重要,这就需要一个平台来让我们不断学习、锻练和展现自我、从而增加能力。学校里面的社团和学生会对我们来说已经没有多大诱惑了,所以我们需要自主创业来为自己铺路。

勤工助学是我们很多大学生都想做的事情,一来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二来也可以向他人证明自己的自立与成长,但是据我所知,校内能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是非常有限的。这就使得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打开另外一种勤工助学的渠道,以真正做到自立自强!

首先要说的是培养创新创业思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已突破200万大关,国家教育部学生司司长林蕙青指出,虽然毕业生数量增幅较大,但社会整体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在毕业生数量年年大幅度增长的同时,离校毕业生待业的现象开始出现,数量逐年上升。国家教育部的有关统计显示,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70%左右,仅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待业人数就很多。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产业结构将依据市场的不断变化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带来劳动力的转移和职业岗位的转换,而且还应该具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实施以及新产品的开发和创造能力,也就是要求未来的劳动者不仅要具备从业能力,还必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因此,不断加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正是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要求,同时也能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拥有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一个缺少雄厚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是科技和教育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和造就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付未来社会中国大学生就业发展和挑战的人才,是各类高校在教育创新中担负的首要任务。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建立高校创新体系的关键性环节和基础性内容,能有效地支持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认为:“教育应该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使青年学生通过大学教育能够形成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大学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好奇心、求知欲,独立思考,抱有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要崇尚真知,追求真理;二,努力提高实践能力。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自己对社会的了解并进而加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三,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有针对性地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总之,独立创业精神的培养既取决于客观条件的许可,更依赖于学生主观的努力,作为学校要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创业者精神,为培养现时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努力。再次是大学生创新创业途径。

1、构建个性化的学生选拔培养考核体系,使创新创业及实践教育走向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建立合理的个性化学生选拔培养考核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使高校教育更为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同时,为我国高校进一步深化、细化教育创新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学校应积极更新教育观念,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在人才选拔培养考核过程中,其模式的定位、形式及体系的整合和内容的改革上,要树立以适应性为核心、以个性化为特点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以贴近学生实际、满足学生内在需求为目标,构建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不仅使学生有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也给学生提供更多能够发挥自己潜能的创业平台。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是关键。只有把课堂教学所学到的文化知识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尤其是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真正得以提高。

3、重视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模式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

证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才能培养出具有敢于探索、突破常规、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江主席多次提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是中国最具活力的群体,如果失去了创造的冲动和欲望,而仅仅安于现状和守成,那么中华民族最终将失去发展的不竭动力。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绝不仅是希望创业的同学所应考虑的事情,即使是在其它岗位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也不该失去创新之“心”。

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成立活动组织,利用各种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具有较高的风险,但也有较高的回报。随着商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迅猛来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创业的浪潮中,并取得不少成功的经验,大学生创业也因此成为热门的话题。

创业是就业的另一种模式,所不同的是创业者不是被动地等待他人给自己“饭碗”(就业机会),而是主动地为自己或他人创造“饭碗”。目前,我们国家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包括工商、税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之所以提倡大学生创业,除了创业不失为缓解目前就业压力的一条解决途径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要具有一种敢于开拓的创业精神。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介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提出背景,阐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从多个角度探讨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早在1990年,我国就开展了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的项目研究,但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比较低。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的创业者群体中,“具有大学学历的创业者在全部创业群体中仅占3。7%”,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这说明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不够完善。

近几年,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建设不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不健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不浓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范围不广泛等等。目前,在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围绕“挑战杯”和“创业计划”大赛,运用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较普遍的形式,但这种创业教育的受众面比较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创新创业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来看,迫切需要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是时代提出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开展创业教育,大力扶持那些掌握创新知识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成为国家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支持和保障。

“创业教育”是由英语中“enterpriseeducation”翻译而来的,创业教育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是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就曾强调“高等教育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新精神作为基本目标,以使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其中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完成创新过程、产生创新成果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是发明和发现,是人类创造性的外化。创新能力包含着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人格。

创业能力是指在各种创新活动中,凭借个性品质的支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新颖独特地解决问题,产生出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新方案和新成果的本领。创业素质的人才应具有的能力包括: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研究和完成项目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献身精神等。

(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拓展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

20xx年,我国有107万普通高校毕业生,20xx年增至338万人,20xx年达到413万人,20xx年、20xx年分别为559万人和611万人。从以上数字我们看出,高校毕业生数量在大幅度增长。据教育部有关统计显示,20xx—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只有70%,其中本科生的待业人数20xx年为34万,20xx年达到79万,2007年为增至144万,20xx年、20xx年由于全球经济危机,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近年来,高校招生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源源不断地涌入人才市场,如果单从高校毕业生这一项来讲,就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再加上政府机关、其他事业单位减员增效,难以接收更多毕业生,国有大中型企业及其他单位也因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重组而难以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在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毕业就有可能面临着失业,这将给社会带来很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育和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创业创新队伍中来,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接受社会挑战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大大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人的全面素质中,不仅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要具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而创业素质的养成必须通过创业教育来实现。创业教育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突出了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至关重要的,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培养大学生人文和科学素质、就业和创业技能、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机制和能力。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素质,培育大学生的实践精神、探索精神、冒险精神和创业能力,进而促使学生注重自身基本素质的提高,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大学毕业生目前的主导需要就是就业,在就业问题解决不了时,创业就变成了他们的主导需要。创办一个小企业,并使其不断发展,是实现其人才价值、人生理想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想展现自己的才华,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对创新创业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他们实现自身发展准备了条件。在创业活动中,大学生通过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以独特的思想去突破和创新,从而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能够应付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人才。因此,我们说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够有效地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目前,有的高校为激励和鼓励大学生创业,专门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奖励在创业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学生和老师。有的学校对创业较好或参加全国创业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和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这些做法都在不断地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只有机制完善了,才会吸引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参与进来,才会使越来越多的创业人才脱颖而出,才会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从多个方面积极营造创新型校园文化,通过创新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激发师生创新创业兴趣。

首先,增设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增设创业教育课程,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展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创业过程和规律。可以定期举办“创业企业家交流论坛”,“与企业面对面”等活动,请创业成功人士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帮助学生分析创业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为学生提供理论指导。

其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想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首先要培养出具有较高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的教师队伍,只有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在这方面,可以聘请社会上成功的创业人士或校友为老师做创新创业专题客座,带领教师学习创新创业相关理论和技能知识,使教师首先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以便在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时,能够有的放矢,从而增强创新与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再次,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建立全面的素质教育观念,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与其他方面的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使学生意识到,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强化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充分发挥大学生科技社团的作用,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通过大学生科技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形成创新创业的文化良好氛围。在培养过程中,要做到普遍性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发现、培养一批骨干分子,发挥示范作用。

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教育专题活动,拓展创新创业教育载体。在校园文化中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教育专题活动,以社会实践为纽带,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有机地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来,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参观创业成功的企业,请创业成功者介绍创业的奋斗历程,鼓励在校大学生创业,大力营造创业光荣的氛围,带动更多的学生勇于创业。

以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科技竞赛为依托,培育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依托校园各种科技竞赛,充分发挥“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就业创业论坛、科技论坛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课外活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的课外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四)搭建实习实训平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学生搭建实践训练平台。这里有三种途径,一种是校企合作,联合创立实践训练基地;第二种是在高校建立“创业基金会”、“创业协会”等组织机构,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第三种是通过勤工助学岗位,帮助学生体验创业。以上三种途径都是在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搭建起一个发展的平台,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高校与企业联姻,企业走进高校,共同探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

培养企业家精神,打造领军人物。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除了进行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外,还必须树立起由创业导向模式向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人才模式转变的新理念。只有将第一课堂课程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从深层次不断唤醒、启发和挖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团队训练、岗位见习、创业实践等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出创业领军人物,才能在大学生中塑造创新创业理念,从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整体水平,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品格和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篇二

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行历史还很短,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虽然有许多成功的实践案例,但受重面小,还没有真正地体现出此活动的目的和作用。另外,社会对大学生创业还没有深刻认识,社会支持不够;学生从小所受的教育在这方面培养的很少,基础准备差;走向社会后没经验且可借鉴的经验较少,成功的困难较大。今后还需要积累经验,多向发达国家学习,总结抽象出完善的系统理论和可行性方案,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生培养模式改革中来,为国家培养出较好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能力强的技术人才。

根据高教20xx年1、2号文件,全国各高校全面组织和实行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说是为了更好地走出传统的教学以课堂灌输为主,尤其是工科院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差,走向社会难于适应以及目前的就业压力等提出的一个较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措施。从国际发达国家的经验也可以知道,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社会的需求,是缓解就业压力、鼓励创新的有效途径。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是一门研究机械制造理论、制造技术、自动化制造系统和先进制造模式的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目标很明确,就是将机械设备与自动化通过计算机的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一系列先进的制造技术,包括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fmc(柔性制造系统)等等,最终形成大规模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使传统的机械加工得到质的飞跃。我校除了在培养模式上注重实践环节,如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多设置实验课中综合训练项目等。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及学校每年都会拨出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对院级优秀的作品推荐到学校参赛,对校级优秀的.作品参加市、省级机构创新大赛、为老服务等活动,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这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促进了教师间的合作。以前普遍认为,高校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家知识储备大,技术能力强,个性也强,不好协调,合作起来困难。但当集体为了学生能力的提高上,所有老师目的是一致的,这反而让教师们更好地将知识专业特长用到一件事上,达到了非常好的优化效果。例如,我院的太阳能制冷背包用到了机械专业的知识,同时也用到了制冷、热动专业的知识。再例如,我们学生设计的海底贝类苗播种机,既用到了水产养殖的知识,又用到了机械自动化专业的机械手以及电信专业的水下信号意别等等。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让我校多个学科专业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合作渠道。学校在多次举办类似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后,也不断总结经验,现已形成一套良好的机制。从教务处到学生处针对不同的群体都设立的相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中心为全校各专业有想法的学生服务。可以说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正逐渐走向成熟。但仅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的高校培养计划在这方面考虑得相对较全面,但实施起来还有许多困难。社会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接纳在校大学生实地实习。这些都制约了大学生这方面能力的提高。

目前,大学生毕业就失业已成了社会上的普遍看法。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创业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也为高校培养模式方案的提出指明了方向。各地也纷纷出台开展一系列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虽然高教部实行这一措施是为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但由于时间不是很长,各学校都在摸索探讨最优的方法,这一活动依然还有侍完善的地方。一是受众学生数少。这有许多原因。大部分高校还没有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纳入到培养计划中来,各高校还是较注重学术型、研究型模式的培养,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还没有一个较完整系统的体系,学生还没有主动就业的想法,基本上还是被动者居多,就不了业被动创业为主,所以没有良好的基础准备,成功率不高;对教师和学生的激励机制不建全或没有,学生和教师完全凭个人爱好,投入的主观能动性差,政策上的想法是好的,但实施起来,教师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因为在高校中尤其是在各名校中,带学生做大创活动成了科研能力差、不入流的工作,跟进级、升职不挂勾,自然教师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也就谈不上投入和敬业了。还有学校的实验条件限制包括设备和场地及专职人员,这也使得大创活动受众面少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二是学生有功利思想,各高校对待大学生参加的市省部级的各种比赛有特殊的奖励方式,比如对于有违纪行为的学生,如果能够拿到以上的奖励可以取消处分。另一个思想就是有这种比赛的奖励对就业有益当然这是一个积极正能量的想法。总之,如果能够从学生和教师思想深处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让学生从动手完成一个零件一个机构中找到兴趣点,从被动到主动;学校对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的人员给予相应的激励措施,效果会更加显著。三是从我们对每年对毕业生就业的调查统计看,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案例较少,通过走访毕业生,有几点值得学校、职能部门以及社会思索。

没有启动资金是一个方面,主要的是找不准行业和市场,没经验也无所借鉴,且职能部门给予的优惠政策较少办事还过于烦琐。纠其根本原因一是中国的教育在这一块还与发达国家差距太大有待学习和提高。二是政府和社会对大学生自主创业从认识上到行动上还没有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虽然任何事业都不会轻易成功,大学生创业也是一样,但只要我们踏实地一步步去改进,总结经验,逐渐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会越来越深入到社会每个公民的思想中去,相信我们国家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出现“比尔,盖次”、“乔布斯”级的人物。

我们国家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还属于初级阶段,理论研究很少,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近几年来,教育专家们更多地关注到这方面的问题,在慢慢地丰富和完善。但目前研究较多的还是从教育培养模式上如何体现这一活动,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从校内到校外的各种可行性方案。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绩,比如最著名的德国,以及美国、法国、英国、瑞典,还有韩国,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美国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大赛是一种成功模式。创业计划,又名“商业计划”,是让参赛大学生就某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或服务撰写创业可行性报告,并由学术界和企业界名流当评委,选出优胜者。在企业界积极参与下,一些获胜的可行性报告最终能获得风险投资。创业计划在美国高校中由来已久,自1983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举办首届商业计划竞赛以来,美国已有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在内的20多所大学每年举办这一竞赛。此竞赛之所以成功,美国教育专家认为,每个高校在利用自己的“名校效应”为年轻学子们创造创业机会。各个高校请企业届、学术届、社会名流作为评委目的就是宣传学校,宣传他们的学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被投资的机会。同是亚洲国家的韩国,这方面就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韩国的大学生的就业想法跟我国基本相同,毕业后想去名企、大企业,将来的目标为高管和ceo。但金融危机后,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得韩国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韩国成立了“创业支援中心”,一方面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也减少大企业垄断市场的弊端。又一个值得学习的国家就是瑞典,瑞典的创业教育涵盖一生,从小学到大学直至研究生,他们从小就会开设创业课,请成功的企业家进校讲座,从“小小企业家”、“年轻企业家”一点点培养。综合起来,有几条可以学习的地方,一是政府支持,如美国政府建立的中心企业创业中心,为大学生减免税、免费咨询、简化手续等;再如,英国王子创立的“青年创业计划”,法国的“十大青年项目”,法国大学生创业可领取政府补贴等都反映了政府对此的重视。二是利用社会资金力量,为创业者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学校开设创业必修课和实践课程。四是各种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总之,无论是政府重视、学校训练及社会支持,目的都是以“创业促就业”,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篇三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品质教育,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创业品质包括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三方面。应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在创业精神的激励下,塑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品质,使其具备强烈的驱动力、敏锐的洞察力、卓越的决断力、高效的执行力和流畅的应变力。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业精神 创造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虽然各国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仍然存在着分歧和争论,但从各国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来看,创新创业教育无不是以培育具有创新创业品质的人才为主要目标。一个人是否具备创新创业品质决定了其创新创业成功与否,决定了其能否成为一个创新创业型人才。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品质

大学生创新创业品质是指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和作风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实质。创新创业品质是一种综合素质,它是在具备一定知识和能力基础上所展示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格、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其核心要素体现为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造能力三方面。

(一)创新意识(innovative)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创新意识就是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造、创新的要求的动力。”[1]大学生创新意识就是大学生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包含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等因素。

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创新意识能促成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提升人的本质力量,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所必需具备的心理素质之一。创新意识具有开拓性、独创性、联想性等特征,主要包括问题意识、发现意识、怀疑意识、捕捉机遇和灵感的意识等。在我国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只重视大学生基本知识的学习和职业资格的获取,而忽视职业品格和为科学献身精神的培养,忽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2]所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加强培养大学生的怀疑意识、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培养大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创新思维,使其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能够另辟蹊径、独树一帜。

(二)创业精神(entrepreneurship)

“创业精神”概念最早出现于18世纪。20世纪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将创业精神看作是一股“创造性的破坏”力量,管理学专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将这一理念更推进了一步,称创业者是主动寻求变化、对变化作出反应并将变化视为机会的人。[3]我们认为,创业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进行创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具有开创性的意志、信心、勇气和个性等情操特征。

创业精神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它要求大学生有伟大的理想与抱负,强烈的事业心、奋斗精神、开拓精神和奉献精神,把握创新机会,养成自己独特的创业个性和创业意志;以创业心态和创业精神对待工作,并以创业作风和创业品质要求自己,形成创业行为模式。

(三)创造能力(creativity)

创业需要多方面条件的支撑,诸如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资金和个人品质等。创业资金是创业的物质前提,创业知识为创业提供了有力的知识体系保证,创业能力则使创业资金增值成为可能。[7]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需求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发展模式,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和教学资源开发,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与培训模式,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实践教学内容。

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造能力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共同体现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之中。创新创业教育就是通过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相比较而言,创新意识是一种主观认知,创业精神是一种心理个性,而创造能力更多的是一种将创新创业知识与社会物质条件相结合的过程,并最终体现为创新创业成果。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构成

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我国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为导向”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我们认为,由于不同行业或企业对创业者的要求不同,也由于个人能力结构和能力内容的差异性,创新创业能力要求也不一样,从实践状况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本能力素质要求也是大同小异的。但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由社会需求决定的,其应当存在而且可以存在一个通用模型,否则创新创业教育也就失去了根基和方向。我们试图构建这样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模型: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在创业精神的激励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应当具备强烈的驱动力、敏锐的洞察力、卓越的决断力、高效的执行力和流畅的应变力。

(一)强烈的驱动力

强烈的驱动力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并获得成功的动力因素,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价值观。最终决定大学生创新创业寿命的,不是创新创业的现状,而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动能,即驱动力。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获得的成就感、满足感和自豪感是激励自己创业的不竭源泉。

(二)敏锐的洞察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中敏锐的洞察力是指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从总体上直接加以认识和把握,以一种高度简练、浓缩的方式洞察问题的实质,并迅速解决问题或对问题作出某种猜测的思维形式。[8] 我们认为,敏锐的洞察力可以包括以下几部分:

(4)平衡力:分辨、平衡自己和他人的创新点;

(5)判断力:对社会需求和自己的创新点作出正确的判断。

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篇四

1《大學生创业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文章根据有关影响大學生创业决策的理论构建创业决策模型,设计相应的指标,并以此为基础设计量表对云南省的部分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对量表的结构效度和信度进行检验,确定模型和量表的适用性;通过相关分析测量各个影响因素对创业决策的影响程度,并简单统计分析大學生的创业意向和创业动机。结论表明,家庭因素是大學生创业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学校和政策因素次之,大學生的个人因素与创业决策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最后据此给出合理建议。

关键字:创业决策;影响因素;相关分析。

一、引言。

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每年的大學畢業生人数不断攀升,但社会的就业岗位却没有按比例增加,这必然导致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实体经济方面,也使本来就有矛盾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经济政策不仅可以为大學生化解就业的尴尬,创造大好的机会,创业也会为社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的大學生创业,不仅让社会和学校认识到学生的潜力,还对大學生群体这一宝贵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给予全新的认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最活跃的时期为25—29岁,这一年龄阶段的青年处在创造心理的觉醒时期,对创造充满渴望和憧憬,受传统的习惯势力束缚较少,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造精神,而且创新意识强,敢于标新立异,思维活跃,他们理所当然是创业的主力军。

对于大學生创业决策的影响因素,国内主要侧重于学生的人格特质、能力素质等自身因素和学校、社会教育服务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只是定性的分析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对大學生创业有重要影响,但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究竟有多大却并未进行深入的探讨。文章以云南省的高校为例,通过构建影响创业决策的模型,定量地分析各个影响因素对决策的影响程度,并对当前的创业热潮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

1.指标构建和模型假设。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假设家庭、学校、政策以及大學生个人是影响大學生创业决策的4个主要维度,并构建指标来测量各个维度,同时也构建了测量大學生创业决策的相关指标。这些指标包括:父母意愿、资金、社会关系、创业课程、创业培训、创业大赛、实践活动、创业咨询、贷款、税收、审批手续、知识、能力、特质、对大學生创业的看法、创业的打算。

以大學生创业决策为因变量,影响大學生创业决策的四个主要维度为自变量建立模型及假设,如下:

h1:家庭对大學生创业决策有显著正向影响。

h2:学校对大學生创业决策有显著正向影响。

h3:政策对大學生创业决策有显著正向影响。

h4:个人知识能力对大學生创业决策有显著正向影响。

2.量表的设计。

为了量化分析的方便,本研究选取利克特量表来测量各个指标。针对每个指标设计问题项,并将备选答案五等分(“非常符合、符合、一般、不符合、极不符合”,赋予的分数值分别为“5、4、3、2、1”),要求被访者就每个指标的评价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比如,对父母意愿的测量问题是“父母希望我将来能自主创业”,备选项是“a、非常符合,b、符合,c、一般,d、不符合,e、极不符合”。

3.样本的选择和基本情况描述。

在云南的高等院校中,本研究选取了云南大學、昆明理工大學、云南师范大學、云南财经大學4所办学类型为大學的20**级畢業生为调查对象。本研究共发送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0份,回收率达到72.5%。

4.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进行因子分析、信度分析、相关分析和简单统计分析。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检验量表的效度和信度,以便改进模型和确定正式用于测试的量表;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分析测量各个影响维度对决策的影响程度;最后简单统计分析大學生创业意向和创业动机。

三、数据处理与结果。

通过统计软件spss13.0分别对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得到因变量和自变量的kmo值分别为0.777和0.721,表明该问卷适合做因子分析;同时,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值分别为1367.777和81.973,相应的概率sig.均为0.0000.01,达到显著,表明相关矩阵间有公共因子存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对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方差最大法旋转,在自变量和因变量中分别得到特征值大于1的4个因子和1个因子,自变量中的4个因子累计解释了数据中总方差的64.064%,因变量的1个因子解释了数据中总方差的74.904%。经过因子旋转后重新排列了大于0.5的因子负载值,表明问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从信度分析的结果来看,各个因子和问卷整体的信度系数都大于0.7,因此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2.相关分析。

四个影响维度和创业决策的皮尔逊相关分析表明,大學生的创业决策与家庭、学校、政策三个因素显著相关,其中与家庭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学校和政策,而与大學生个人因素没有显著相关性。

3.简单统计分析。

(1)创业意向分析。

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现阶段有信心要创业的大學生占被访人数的7.6%,虽然落后于发达国家20%-25%的大學生创业水平,但却高于我国20**年调查的全国平均大學生1%的创业率。比较想创业但觉得时机未成熟和有点但还处于迷茫阶段的大學生依然占多数,分别未35.9%和33.1%。说明在一定的家庭、学校和政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大學生有创业的意向。

(2)创业动机分析。

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追求财富是大學生创业最大的动机,大约有66.21%的被访者选择了该项。除此之外追求自由,就业压力和提高社会地位也是大學生创业的主要动机,分别有44.14%、33.1%和26.9%的被访者选择了它们。另外还有提高社会地位,企业家的榜样作用,爱好创新及其它一些事物也是少数大學生的创业动机。

2《对影响我国大學生创业倾向的因素分析》。

摘要:大學生自主创业在20世纪末的世界各国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近年来,在我国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和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大學扩招的规模日益加大,创业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學生在被动就业之外的另一项重要选择。大學生的创业倾向越来越明显,这说明中市场经济发展的日益成熟和大學生就业理念的转变。立足于对培养大學生创业倾向的建立以及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了大學生个体因素及家庭、学校、政府等各种不同的外部环境对当代大學生创业倾向的影响,力求通过对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培养和促进大學生创业倾向的建立和不断发展。

关键词:大學生创业倾向;因素分析;建议与对策。

我们知道,大學教育和就业虽然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但实质上它们是两个问题。我们不要围着就业谈就业、应该思考什么是就业、如何就业、怎样就业等。笔者认为,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就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以创业带动就业应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的方向,即引导大學生创业倾向及其因素分析是一条积极、主动解决就业的思路。

一、对影响我国大學生创业倾向因素的分析。

由于扩招,导致每年毕业的大學生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就业压力变得非常之大,就业形势也变得非常严峻。大學畢業生由20**年的660万人已经上升到20**年的729万人,其增长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大學生面对这种情况,除就业择业外,自主创业就变成了解决就业压力极其重要的途径。一般来说,大學生自主创业不但可以解决就业问题,还可以使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由于我国大學生创业的历史不长,加之我国大學生创业意识很弱、社会的创业氛围和条件不够成熟以及大學里对学生创业教育的不重视,导致大學生创业气氛不浓厚,使得我国很少部分大學畢業生选择创业。根据调查,当前我国创业的学生数不到大學畢業生总数的1%,而在国际上,发达国家创业学生数一般占大學畢業生总数的20%―30%[1]。这说明,我国大學畢業生创业人数与其他国家创业人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也说明了我国大學畢業生对创业的不重视从而使得创业不完全发展。

(二)对影响我国大學生创业倾向的因素分析。

所谓大學生创业倾向,是指在大學生创业实践中对个体起动力和核心作用的意识倾向,它支配着大學生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规定着行为的方向和强度。由此可知,大學生未来是否选择创业的依据是创业倾向的高低。

大學生创业倾向的建立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一,大學生往往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有着年轻的血液,充满激情,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而这些都是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其二,大學生在学校里学到并掌握了大量理论性知识,有着较高层次的理论与技术优势,这些恰恰最适合开办高科技企业,它也决定大學生创业从一开始就会走向高科技、高技术含量的创业领域。“用智力换资本”是大學生创业的特色和必然之路,一些风险投资家往往就因为看中了大學生所掌握的先进技术,而愿意对其创业计划进行资助。其三,现代大學生有创新精神,有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而这种创新精神也往往造就了大學生创业的动力源泉,成为成功创业的精神基础。大學生一旦建立坚持实现梦想的信念,通过努力打拼,完全会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其四,大學生创业的最大好处在于能提高自己贡献社会财富的能力,增长社会实战的经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最大的诱人之处是通过成功创业,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证明自己的价值。除了以上这些优势之外,大學生创业倾向的建立在实践中也存在许多困难。其一,由于大學生社会经验不足,常常盲目乐观,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对于创业中的挫折和失败,许多创业者感到十分痛苦茫然,甚至沮丧消沉。大學生创业看到的都是成功的例子,心态自然倾向于理想主义。其实,成功的背后有更多的失败,甚至往往失败大于成功。只有坚定信念,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变化并不懈努力的人才能成功。其二,急于求成、缺乏市场意识及商业管理经验,是影响大學生成功创业的重要因素。大學生们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书本知识,但终究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和经营管理经验。此外,由于大學生对市场营销等缺乏足够的认识,很难在短时间内胜任企业经理人的角色。其三,大學生对创业的理解还停留在仅有一个美妙想法与概念上。上海政法学院已经搞过5年多的学生创业大赛,在大學生提交的相当一部分创业计划书中,许多人试图用一个自认为很新奇的创意来吸引投资。这样的事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外确实有过,但在今天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了。投资人看重的是你的创业计划真正的技术含量有多高,在多大程度上是不可复制的,以及市场赢利的潜力有多大。而对于这些,学生们必须有一整套细致周密的可行性论证与实施计划,决不是仅凭三言两语的一个主观意识就能让人家掏钱的。其四,大學生的市场观念较为淡薄,不少大學生很乐于向投资人大谈自己的技术如何领先与独特,却很少涉及这些技术或产品究竟会有多大的市场空间。就算谈到市场的话题,他们也多半只会计划花钱做做广告而已,而对于诸如目标市场定位与营销手段组合这些重要方面,则全然没有概念[3]。其实,真正能引起投资人兴趣的并不一定是那些先进得不得了的东西,相反,那些技术含量一般但却能切中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常常会得到投资人的青睐。同时,大學生创业者应该有非常明确的市场营销计划,能强有力地证明赢利的可能性。

二、对建立我国大學生创业倾向的建议与对策。

在国外,大學生自主创业氛围浓厚。很多大學畢業生经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并实现了公司质的飞跃,如微软、苹果等等数不清的实例;它不仅实现了创业者自身的人身价值,还给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国外相关研究成果表明,他们将大學生创业环境分为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教育和培训环境、融资环境、社会文化环境5个维度[4]。围绕这些因素,我国当前大學生创业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有:(1)缺乏有力的创业扶持政策;(2)创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不健全;(3)创业融资面临较大困难;(4)缺乏良好的创业文化环境。根据我国目前和未来的大學扩招及发展,在培养和建立大學生创业倾向时应研究以下问题。

(一)对建立我国大學生创业倾向的建议。

其一,大學生创业倾向的建立有利也有弊端,由于受自身经管知识、学历、创业教育、实习经历不同的影响,这就要求大學生时刻充实自身的能力,通过参加创业实践大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丰富自己,除此之外,大學生在校园内应该加强有关创业的各方面的理论学习,掌握一定的创业知识、管理知识以及市场知识,并且要熟悉创业的程序和法律法规,为未来真正创业多积累经验。最重要的是要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比如:操作能力、创业能力、管理能力等,通过在校参加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锻炼自己,从而达到目的。只有拥有高素质和强大的能力才会为创业奠定基础并增加其创业成功的概率。

其二,优化创业环境。这可以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政府政策三个方面来完善和优化大學生的创业环境。

1.政府应为大學生创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政府的政策对鼓励和推动对大學生创业有着很大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创业环境存在创业政策体系不完善、创业融资市场效率低、分担创业风险机制有欠缺、创业援助系统不健全等问题。从政府行为的角度出发,完善政策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和构建创业援助系统是我国政府优化大學生创业环境的对策选择。其次,政府可以在社区、学校等场所展开有关大學生创业的知识讲座,因为这可以影响大學生创业行为,还应落实更多的有关创业优惠政策,如无息贷款等。

2.高校应建立和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学校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讲座和实践活动,对大學生创业行为的影响巨大。但是当前我国高校以沿袭传统的理论教育为主,尤其地方性二本院校也模仿和学习研究型大學的教学模式,加大理论学习的比重,重视纸上谈兵而忽视实践操作。为了提高大學生创业倾向,高校应该加大对创业教育的重视。一方面,增设有关创业知识的课程,使得学生获得更多的创业理论知识,如增设职业培训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人际沟通、团队合力等内容。还应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补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缝隙的作用。另一方面,应该在校园内建立创业服务平台,让大學生获得更多有关创业的知识和信息,从而营造出一个健康、有益的校园创业环境。总而言之,建设好学校创业环境对提高大學生的创业倾向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提高大學生的综合素质。

3.家庭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家庭环境在大學生创业中有着重要作用,其思想和行为时刻都会受到家庭及其成员的影响。家人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支持他们创业,而不是阻止他们。只有家庭的全力支持和积极的引导,才能减缓大學生创业的压力;同时,在这个积极支持创业的家庭环境中,才能使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作为大學生本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做事要有自己的想法、观点、计划,同时要具备坚忍不拔的毅力,在理论与实践活动中,让自己更加独立并在创业中实现自己的梦想。

其三,完善高校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从传统满堂灌的理论教学走向应用型教学,重要的是要有一批有能力、能培养出创业人才的教师队伍。多年来,我国教师的科研应用率在3%―5%,而在二本院校其应用率近乎于零,主要是做样子撑学校门面。在未来的创业教育中,一方面,要改善课程设置,增设通识课程为学生打牢坚实的创业基础;另一方面,要增设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大學生的创业实力。我国高校短缺创业教育师资证明学校对大學生的创业教育不够重视,甚至使得很多大學生创业有阻碍,因为他们有很多有关创业的程序是不懂的,随着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化教育,我国高校应该重视并完善学校的创业教育,而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能够更全面、更真实的接触创业,并进一步联系实际、联系自身条件制作自己的创业计划,从而更好的为创业做准备,这也是解决未来社会就业的新出路。

总之,建立大學生创业倾向必须完善大學生创业环境,在强化政府扶持政策、优化和完善大學生创业环境、改善和重建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内涵的同时,还要培养大學生创业的理念、实践和心理承受能力,加快发展中介机构,为大學生创业提供完善的社会服务,培育创业文化,为大學生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和文化氛围等。

(二)建立大學生创业倾向,大學生应注意以下能力的培养。

1.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创业计划。这一点对年轻人来说,是不容易实现的。尤其是对刚走出校门的大學生,他们对社会和自己的认识有限。要想清楚并知道自己以后发展方向在哪里,仅靠自身的苦思冥想是找不到答案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观察别人、征求“过来人”的意见,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小的目标,通过确定和实现每一个“小目标”,进而规划自己的人生。在创业过程当中,要养成提前计划,在制定计划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各种因素,即将任何可能的细节都考虑在内,还要使计划具有灵活性、可分解性,逐步实现最终目标的要求;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适时调整。运营需要强有力的计划管理能力,只有具备这一能力才能让自己接近成功创业之门。

2.具备一定的胆识和魄力。作为创业者,他是团队的灵魂。团队从筹备到运营过程中,即使有详尽的计划,但要做到灵活应用是个能力问题,每天甚至时时刻刻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决策,你的一举一动都左右着创业的发展走向和企业的兴衰。前期创业者可能会广泛地征求亲朋好友的建议,一旦自己独立自主后,就必须要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胆识去决定各种大小事务。当自主地做出决策时,谨慎是必不可少的,一旦优柔寡断可能就会失去一个绝佳的商业的机会。同时,决策的胆识和魄力一定是要建立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之上,既要选择风险小又要兼顾利益最大化。在创业初期,往往失误或失败大于成功,这时需要的是冷静思考、沉稳的心态和对自我的坚信,通过经验的积累才可找准方向,才可为成功铺垫基础,半途而废只能一事无成。

3.树立团队管理、信息管理和目标管理。任何创业如同经营一家企业一样,需要制定各种制度。制度不在于多,而在于是否让所有相关人都能够明白其道理,并且严格执行。创业者需要针对自己团队实际情况建立各种有效的管理制度,如员工管理、培训、绩效考核制度等;同时,适应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而改进相应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创业者及其团队立于不败之地,拥有发展的主动权。在此想提醒大學生创业者,在制定和改进管理制度的时候,一定要基于客观事实出发,而不要想当然,要极力保证制度的可实施性。

创业者每天都会通过不同渠道接触各种信息,如竞争对手开始降价、明天天要下雨、厂家又有新政策等。如何能从大量的信息里筛选出与自己相关的信息,同时再从与自己相关的信息中找到有效信息,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经验和锻炼。只有正确有效信息才能指导自己企业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对于大學生创业者而言,由于缺乏大量的社会实践经验,所以在接触各种信息的时候,难免会有失误。当对信息无所适从时,可以向长者、有经验的人请教,并加以甄别。要在观察和请别别人过程当中,不断提高自身管理信息的能力。

作为创业者必须要树立明确目标,可借鉴世界成功的目标管理,目标管理(mbo)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5]。目标管理亦称“成果管理”,俗称责任制。是指在企业个体职工的积极参与下,自上而下地确定工作目标,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自下而上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管理办法。目标管理方法产生于“二战”,在当时的通用电气公司最先采用,并取得了明显效果;其后,在美国、西欧、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迅速推广,被公认为是一种加强计划管理的先进科学管理方法;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推广,成果显著。目标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中比较流行、比较实用的管理方式之一,它的最大特征就是方向明确,非常有利于把整个团队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同一个目标、同一个理想上来,是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快速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时,在不同创业阶段需制定明确的目标,把目标进行细致化的分解。一个团队要想得到长远发展,那么必须要有长远的发展目标,长远的发展目标又可以按阶段分解成不同的分目标,而这些分目标又可以分解到每个相关人。在这个过程当中,作为创业者需要对不同的目标进行统筹和管理。

4.谈判艺术。创业者人际交往过程当中,与人谈判的情况必不可少。谈判是对创业者综合能力的检验,需要创业者具备丰富的语言能力、心理分析能力、人文素养甚至艺术修养等。要想在谈判当中占得主动地位,必须要有很强的谈判能力和很出色的谈判艺术。杰出的谈判能力能够让创业者在谈判过程当中直接获得更多的利益。

5.善于处理突发事件。创业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然而当事情发生的时候,需要我们积极地应对。如果这些事情发生在顾客身上,处理得当的话,还能起到广告效果。通过用心的服务会向顾客者传递了一负责任的形象。“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任何一件突发的事件,稍加不注意,也会使自己的形象一落千丈,甚至砸掉招牌。如何处理好每次的突发事件,化险为夷甚至通过这些事件的妥善解决,让消顾客更加认同你或者你的团队,再借由消费者之口,为你不断传播好口碑,这是管理者的成功。

6.做学习型创业者。学习型组织(learningorganization),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thefifthdiscipline)一书中提出此管理观念,企业应建立学习型组织,其涵义是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外在环境,组织应力求精简、扁平化、弹性因应、终生学习、不断自我组织再造,以维持竞争力。笔者认为,现代社会要想取得不断地成功,必须具备持续的学习能力。市场和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大到一个企业,小到一个人,要想力争上游,就必须比竞争对手更快地掌握更多的新知识,这就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对于大學生创业者而言,除了书本的理论知识,更要的是向实践和社会学习,吸收各方面的知识形成综合能力。

7.具备社会交往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给人生带来快乐,而且还能助人走向成功。大學生创业者在开始创业后必将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身份的人,而接触的人大多人都是与自己的利益攸关的。所以,从创业初就要学会跟各种人打交道;要尽可能地去结交人脉、认识朋友,使其舍得给自己投资;在与前辈们的交流和学习当中不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针对性地加以完善。

8.长期保持身心健康。创业者经常是要与孤独和挫折为伴,绝大多数的创业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时下流行一个词“逆商”,也就是说人要适应逆境的能力。创业者如何保持乐观而稳定的心态,需要在长时间的历练中找到有效的方法。而对大學生创业者来讲,他们一般都比较心高气傲,有着强烈的自尊。建议刚毕业的大學生要放低姿态,平静地去接受一切可能的打击。同样,在得意时,也要克服骄傲的情绪,切不可沾沾自喜、妄自尊大。大學生创业者年轻气盛,在创业中要循序渐进。人不可能一口吃出个胖子,所以,锻炼身体不仅可以使人有旺盛的工作精力,还可以使事业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鑫.浅谈我国大學生创业现状及对策[j].商界论坛,20**,(19).[2]吴启运.大學生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8,(11).[3]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营销管理(marketingmanagement)[m].亚洲版:(第3版).梅清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4]苏益南.大學生创业环境的结构维度、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徐州师范大學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5]彼得德鲁克(r).管理实践(thepracticeofmanagement)[m].毛忠明,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篇五

[摘要]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任。从独立学院办学模式、培养目标、学生特点等方面来分析,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可行的。构建包括校园文化、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平台、保障体系等内容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下,作为创新创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学校,对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青年大学生群体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样肩负着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任。积极探索适合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目前独立学院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1]。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时间较短,创新创业教育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大多数独立学院未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即使有也是蜻蜓点水,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独立学院可以从办学模式、培养目标、学生特点等方面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从办学模式来看,独立学院大多是普通本科高校与社会力量(大多是企业)联合办学,其本身就是创新创业的产物,先天与企业联系紧密,具有创办企业的经验与优势,拥有创新创业的氛围。从培养目标来看,独立学院明确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2]。应用型人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创新创业就是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社会活动,两者具有较高的契合度。从学生特点来看,独立学院学生的高考分数较低,大多数学生自制力较差,但是家庭条件优越,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实践动手能力强。应该说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更适合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综上分析,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可行的,而且对社会发展、学院发展、大学生自身发展、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不难发现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源源不断的创新,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今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项基本功能,而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使命,也是独立学院的核心使命。独立学院只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完成自己的使命。

独立学院对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因自身体制、办学条件的限制,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处于尴尬地位。相对于公办院校,独立学院没有财政支持,相对于民办院校,办学自主权受限,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独立学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独立学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唯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社会声誉,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可,才能保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创新创业教育正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所以独立学院更应该抓住机遇,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适合自身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从本质上看,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对大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的需求都是从低到高,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而自我实现是每个人需求的最高目标。创新创业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无论大学生将来走向何种岗位,在工作中都要面对各式各样的问题,只有拥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才能创造性地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达到较好的工作效果,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进而提高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加之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得就业竞争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不免遇到就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给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带来隐患。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有效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改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使大学生从单纯的被动的就业者转向创造就业岗位的创业者。大学生创业不仅能够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还能成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进而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关键。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包括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多元化高素质师资队伍、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新创业保障体系等。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色文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将创新创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势在必行,形成以创新创业为荣的舆论导向,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首先,学校要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互联网等宣传途径,加强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和创新创业典型事例的宣传报道,使全体师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增强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以创新创业为荣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以创新创业为目的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举由创新创业竞赛、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讲座等,丰富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增长学生的见识,锻炼他们的能力。再次,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及校园建设,在校园环境建设、设施建设、制度建设上融入创新理念,让学生切实融入实实在在的创新创业的氛围中,切身感受创新创业。最后,从校风、教风、学风上下功夫,努力形成积极向上、崇尚科学、吃苦耐劳、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校园文化精神。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它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简单地创办企业的教育,社会发展需要专业支撑的高质量创新创业,这就需要与专业教育高度融合。只有实现高度融合,才能实现高质量地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惠及每位学生,使其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切实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应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大学生开展分阶段、针对性较强的创新创业教育。综上,创新创业教育应纳入大学生培养方案之中,设为必修课程,与专业教育融合,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针对大一学生,开展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的创新创业启蒙教育。尽早唤醒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掌握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步骤,自觉地为自己做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概念及内涵,体会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厘清创新创业活动与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了解创新创业相关政策等。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为后续创新创业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奠定基础。针对大二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基础知识教育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教育,应该开设与创业有关的企业管理、财务管理、法律与税收、公共关系、决策评估、社会调查、市场营销等专业,使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让大学生掌握创新创业所需的个人素质和能力,如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判断决策能力等。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自觉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锻炼。

针对大三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开展实用创新创业教育。利用案例教学,结合创业实战案例,讲解创办企业的方法和步骤以及市场调查、项目选择、商业评估、风险控制、企业融资、创业计划书的撰写等。同时利用创业模拟软件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借助模拟软件,全面体验创业的全过程,切身体会创业过程中涉及的各项事务等,增强大学生创业感性认识。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理念,有效利用专业实验室、开放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它们的创新思维。

针对大四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及创业实践。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业作为高质量就业更应受到重视和有效指导。在大四学生找工作的关键时期,需要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掌握就业信息的获取途径,以及求职技巧、面试技巧、决策方法等。同时,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创业项目评估,对有前途的创业项目进行扶持,配备具有丰富经验的实践导师,加强指导和服务工作,有条件地进行“孵化”,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三)多元化高素质双师型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建设多元化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是实现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具有广阔的理论知识,更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也就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对于国外一些国家,我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缺乏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培养体系,导致这方面的人才短缺。办学时间较短的独立学院更是如此,所以独立学院更应该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从政策、资金方面予以保障,在职称评定、工作量计算、职务晋升等方面予以倾斜,吸引优秀教师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来。一方面注重自有教师队伍的培养,针对全院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普及教育,使所有教师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充分融合。在此基础上,选拔有意愿且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充实到创新创业的教师队伍中来,通过定期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学习深造,鼓励他们到优秀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用实践验证、丰富理论知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广泛挖掘社会资源,聘请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政府官员、优秀校友、学生家长等作为兼职教师。从而打造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兼结合、多元化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创新创业本身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项活动,也只有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才能更好地检验理论、掌握理论、丰富理论。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训练的必备条件。

一是积极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各种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等。开展假期社会实践调查,让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了解企业运营模式、行业知识、地区特点和发展趋势,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积累社会经验,开阔视野,培养创新思维,提高调查分析、归纳推理、创新创业能力。

二是有效开展实践教学。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与专业融合,结合专业特点,利用专业实验室和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实践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并安排专业教师负责指导,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增强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动手能力,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生产实习机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专业发展及运用情况;了解工作单位对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素质的要求,进一步巩固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并且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企业生产脱节的问题。

四是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动员学生参加校内外基础竞赛、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如数学建模竞赛、高数竞赛、英语竞赛、c语言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创新创业设计大赛等。

五是建立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园。对创业设计大赛中的优秀作品,经过专业评估,提供创业场地、资金、设备等,加强指导和服务,进行创业孵化。

任何一项工作的落实必然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措施保驾护航,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是一样,需要政策保障、评价体系、资金保障等支持。一是组织保障。学院应该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成立以主管院领导为组长的创新创业领导机构,成立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负责政策宣传、政策制定、教师培养、课程安排等。二是资金保障。大学生创业初期最缺乏的就是资金,应该建立校友捐赠、企业投资、学院投资、创业贷款等多渠道筹资措施,彻底解决大学生缺少资金的后顾之忧。三是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客观有效评价教育效果是改进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组建由学生代表、校内外专家、知名企业家、学校督导组成的评价小组,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计划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同时有效利用评价结果,积极反馈给学院领导、教师,指出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四、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既关系到学生个人成长成才,又关系到独立学院的长远发展。因此,独立学院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志义.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xx(4):5-7.[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z].20xx.

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篇六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数量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现代社会,就业成为当前大学生面临的重要难题。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同时也为了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很多独立学院都相继开设了创业教育。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独立学院的创业教育还存在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独立学院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经常遭遇失败。为了改善这一现象,独立学院必须要对此加以重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改革,为大学生的成功创业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

当前的时代是一个创新创业的时代,帮助大学生创业,一方面可以缓解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理论依据,老师和学生要共同重视,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强化改革和实践。通过对当前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就相关的改革策略展开论述。

(一)缺少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教育活动的催化剂,浓郁的校园创业文化可以给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独立学院的管理层对这方面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对大学生创业活动的支持力度不足,没有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很少利用网页新闻、校报、学校广播等将国家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进行宣传,也没有给学生宣传成功创业的案例,导致在校大学生对创业缺少一个明确的认识,有些人甚至认为创业是一个非常复杂、十分艰难的任务,甚至对创业想也不敢想。除此之外,学校对学生的创业活动给予的帮扶极少,而且管制非常多,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参与度和关注度都比较低[1]。

(二)课程内容比较单一。

丰富、完善的课程内容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但是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十分单一,缺少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效能没有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很多独立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没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而且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中,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度非常低。大多数创业课程,如创业基础等,几乎都是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系列的内容,缺少独立、标准的创业课程以及完整、系统的创业课程群。

(三)教育师资不足,缺乏专业化。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发挥着核心的作用,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对创新创业教学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和决定作用。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而且实践性比较强,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不仅要有基础性的创业知识,还要经受专业培训,有创业的精力和体验。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独立学院的教师在本科或者研究生毕业后就来校任教,缺少就业和创业的经验,加上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大多数教师本身掌握的基础知识也不够牢固,这种情况下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就像纸上谈兵,效果可想而知。

(四)教育资源不具有集中性。

在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教育资源发挥着核心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以及相关活动资源不具有集中性,分散在总务、后勤、院办、科研、人事、团委、招生就业、学工、系部和教务等不同的部门中,而这些部门由不同类型的校领导进行分管。这种条块分治机制,让有限的资源得不到有效的配置,从而导致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孵化、实训、教学等环节难以得到有效整合,教学场地、教学设施等条件无法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2]。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独立院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很多学校缺少一个长期的教学计划,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笔者认为,独立学院要想有效促进大学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训练计划,让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落到实处。1.积极组织和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独立学院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大学生利用各专业特长以及各个学院等组织和创建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团队。同时,学院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给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配备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的指导教师,为团队提供指导和咨询等有关服务,从而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和团队的创新能力[3]。2.加大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帮扶力度当前独立学院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关注度不高,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学校对其管制比较多,但是实际上的帮扶却非常少,导致学生对创业没有信心,也没有尝试的兴趣。独立学院要意识到这一问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加强理论知识教育,还要给予实际帮扶。大学生是一个没有经济来源的团体,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造成了一定的限制。独立学院也要意识到这一问题,在经济上加大对创业团队的支持力度。尤其是一些科技创新型项目,需要花费的资金更多,学校可以设立相关的专项经费,对大学生科技项目给予一定的资助。同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有关部门、学校、市级和省级的科技竞赛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除此之外,学校要不断拓宽科技项目的整体覆盖面,给更多学生组织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搭建良好的平台[4]。

(二)充分利用资源完善管理。

1.利用资源独立学院可以充分利用周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例如,湖南农业大学就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充分利用本部的卓林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新农村发展研究院、20xx协同创新中心等项目复合应用型实验班和拔尖创新型实验班等优秀的资源,有效开展和实施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2.完善管理独立学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师评价机制进行更新,指导教师在做好科研、教好课程的基础上,利用自身的专长创立企业,从而带领学生进行创业,这样可以有效实现教学相长,既能提高教师的创业能力、丰富其创业经验、提高其创新创业教育能力,还能给学生一个实战的场所,积累创业的经验,为今后自己的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独立学院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建立创新创业学分,同时还要对学生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实施具有弹性的学制,并且允许学生在校期间休学进行创业。总而言之,独立学院要最大限度地给学生的创业提供便利的条件,提高学生的创业成功率。

1、对于独立学院已经存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要不断提升其空间和能力通过企业、政府和学校合建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小微企业创业新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园、学校科技园等。同时,独立学院还要不断探索基地运行的系模式,对创新性比较强、技术含量比较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创业项目给予重点扶持。

2、结合实际情况新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独立学院要对校内外的有效资源进行整合,每年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创建合适数目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同时还要强化多专业和多平台的协同,以校内教学科研平台为基础,融入校外大型企业和有关部门以及科研单位等组成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实训的基地网络,给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效的条件保障和空间支持。

1、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良好的氛围往往能激发人们的热情和兴趣,独立学院如何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就会将学生的创业欲望有效激发出来。独立学院要对此加以重视,每年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有关的教育论坛,给学生和教师讲解各个专业内的市场机会、发展现状、前言科技等,并且给学生介绍有关的创业经验。同时,学校还可以利用新闻网页、广播等方式给学生宣传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以及相关的创业成功案例。除此之外,学校或者学院还可以不定期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交流座谈会以及创新创业沙龙,给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做好与市场的接轨工作。

2、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独立学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和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深化以数学建模竞赛、erp沙盘模拟对抗、大学生实践研究为主要形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让大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创业活动中积累创业经验,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都得到有效的培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除此之外,独立学院还可以组织有创业意向以及有创新创业潜力的学生到相关企业中去参观和学习,对企业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加以了解和掌握,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业激情。综上所述,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独立学院对自身的资源优势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实践教学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形成“产行研”“校政企”多方联动机制,将学生创业的社会通道全面打动,以此推动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达到促进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篇七

:作为人才培养基地,高校教育过程中应当重视对学生展开创新创业教育,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帮助大学生勇敢面对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鉴于此,文章将从大学生创业特征出发,进一步探讨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困境,最后提出几点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策略。

:大学生;创业教育;创新模式;构建策略

自高等教育开始普及,每年大学生的就业人数可谓是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就业压力也逐年增加,大学生们面临就业难、择业难的窘困现状,在此形势下,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就尤显重要了。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若能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并积极探索可行性的创业教育模式,那么对于学生日后更好的在社会中生存,并取得新发展显然是极有帮助性的。为此,如何更好地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值得深究。

首先,初始形式—兼职。创业初期,大学生往往是从兼职开始的。一方面,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多,所以会推荐学生去参与到项目实践之中,来赚取一些经验。另一方面,当前的小型私人企业较多,规模来说相对不大,人才渴求也较多,所以愿意雇佣大学生来工作,更希望能借此培养和留住人才。而大学生在兼职的过程中既可获得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有了实战经验,自身能力也能得到发展。其次,创业伙伴—好友。大学生创业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仅靠一个人来支撑起整个创业过程是不现实的,所以稳定的创业团队就显得十分重要。为了确保创业公司能够稳序发展下去,必须要做好公司理财、发展思路等方面的统筹规划才可。而此时,大学生往往是集合几个好友同学,来共同管理公司,以解决资金投入问题和风险分担问题。最后,创业资源—学校。大学生创业成长与学校资源的提供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学校提供了人力和技术资源。首次创业者的资源地便是学校,学校对于学生创业状况也是极为关注的,学校更会开设相应的兼职工作为学生提供便利。同时,创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诸如公司开设流程或是技术上的问题,学校能提供相应的技术性帮助,或是寻得专业导师的帮助。

首先,创业教育认知不够。创业教育并非一开始便有,而是经国外引进,在我国逐步完善创业教育理论,并出台相关政策,不断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之下,才在高校课程中出现的。总的来说,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数量并没达到预期效果,且由于各大高校对于创业教育有着各自的见解,所以教学内容与形式也可谓是多种多样。但追根究底,便是人们对于创业尚缺深刻的认知,仍旧将教会学生应有的知识作为教育重点,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就业。但未曾深刻的思虑过,帮助学生创业实际上也就是帮助学生就业了,学生个人创业意识没有提高,自然难以提起学习创业课程的兴致。其次,创业资金有缺,实战经验不多。充足的资金是支撑整个创业开启,乃至以后公司稳序发展的关键所在。但大学生的经济来源往往是由父母支撑的,一般来说,除了基本生活开支,大学生额外可支配资金极少。因此,若想满足创业启动需求难度性较大。且部分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资金是有了,但对于整个创业的规划并没有思虑好,且都是新手,甚至是连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都甚少,如此便展开创业显然是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最后,创业教育资源不足。学校创业资源有所欠缺首要体现在的是便是师资力量不足。由于创业教育课程开设的时间并不长,许多编内教师并没有充足的实战经验,多数创业教育课程教师为外聘教师兼职,而由于对创业信心敏感度不高,且专业方面的问题也有所欠缺,这就难以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创业。此外,由于创业教育教师为外聘人员,教师会将重点偏向于自己的主业,且外聘教师往往缺乏实战经验,空有理论形式,而创业更多的是要有创业经验,以作为教育素材。

首先,更新教学理念和内容。受传统就业理念影响,多数家长对于创业并不持以赞同的目光,认为创业风险高稳定性尤为不足,而学生对于就业也是偏向于追求稳定为主。如考各种事业单位,国家单位等等。我国对于创业这种带有风险性的工作往往持以规避的态度。但不可否认的是,就业人数越来越多,就业压力日趋增长,一昧追求稳定显然难以适应不断进步发展的社会。为此,高校应切实更新教育理念和内容,重视对学生创业意识的教育,并将创业教育工作与社会人才需求紧密相连,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能力,尤其是在科技网络时代下,更要积极联系互联网,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创业机会与资源。此外,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还应创新教学内容,开展相应的创业心理课程。让学生在日后的创业工作中能够以健康的心态去坦然面对创业中可能遇到种种困境或是一帆风顺。不仅如此,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对学生创业知识的传授,更要教导学生善用发挥自己的专业长处来有机融合创业,如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去成立摄影工作室,那么在注册公司阶段便可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作用了。其次,创新教学组织与形式。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而新时代下,要求教师积极关注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展开创业教育教学时,还要运用灵活化的教学方式,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针对某个创业案例,让学生以辩论的形式来各抒己见,发表见解,从而有效的累积和总结经验。高校还应积极展开创业大赛等活动,针对不同学院或是专业来展开创业大赛,如市场营销专业,则可就某项产品定下标准销售额,鼓励学生个人或是团队来推销该产品,超出一定销售额可给予适当的鼓励。如此,学生亲自参与的过程中能够收获实战经验,且参与创业的热情也不断提高。此外,高校还可专门开设创业教育机构,定期组织学生来进行专业研讨,为学生提供一个创业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研讨会中讲述自己创业中面临的问题,在互相沟通中,使得学生的创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最后,强化师资力量,完善配套设施。强有力的师资力量是确保创业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高校应不断鼓励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并逐步提高已有的创业教师团队综合素养。同时,还要加强校企合作,将企业中的相关创业人才聘请至高校开办讲座,为学生传授创业经验,以加深学生对于创业的理解。此外,高校应当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创业实践基地,如开设创业孵化园,让学生能够有足够的场地来尝试创业,当然对于学生是否符合创业条件,学校还应审核学生创业规划、创业团队等后,方可确定是否为学生提供场地和相应的技术以供学生创业。而学生也能有效解决场地问题,并开始自己的创业旅程,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可申请开设自己的工作室,专门负责大学生乃至校外人群的手机电脑配置、维修等工作。

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旨在增强我国社会经济活力,在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有效地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并推动我国朝着创新型国家发展前进。因此,高校应切实转变并更新教育理念和内容,创新教育组织与形式,逐步提高师资力量,完善创业园地,并结合时代发展的人才需求,优化各种高校创业教育方案,真正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1]和建华.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究[j].教育现代化,20xx(7):30.

[3]段严.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现代国企研究,20xx(20):41.

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篇八

创新创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既要求具备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实践经验;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要求,进行创新创业培训的讲师,必须要接受正规师资培训,获得创新创业讲师资格证;对学生进行教学必须是控制在20人以内的小班教学。目前,高校中具有资质,同时能够洞察学科发展前景的创新创业教师十分缺乏。虽然各个高校基本上都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课程,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这一门课程基本上停留在理论大课的教学层次上。高校还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学校整体发展、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学校还没有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基本由行政人员代替;缺乏资金支持、制度保障,加之教学技能欠缺,教学效果难以保证[1]。

1.2思想跟不上时代变化。

很多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成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指导,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为了解决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工作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密切相关,但它们的性质完全不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提高整体素质。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处理事情的能力,向学生传播创新创业精神,高校不是简单地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场所[2]。

1.3课程设计不合理,模式待完善。

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依然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发挥不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实践的机会,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虽然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投身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但由于没有纳入国家统一的学科建设体系,没有形成独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缺乏学科独立性、针对性和系统性,只能够提供少量的基础课程。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学习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稳定、成熟的教育模式,使得工作安排与课程设计缺乏长期性。

1.4缺乏理想的创新创业社会环境。

虽然国家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理念,但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不够,在人才培养评估指标体系中,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关注更多的是少数人的“创业活动”,不是多数人的“创新创业教育”,都是希望通过创业在短期内缓解就业压力。资金是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瓶颈,目前解决渠道主要有政府设立的创业基金、社会上的风险基金以及学校自己设立的基金,但是金额都非常有限,这一困难让很多很好的创意胎死腹中。

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篇九

早在1990年,我国就开展了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的项目研究,但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比较低。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的创业者群体中,“具有大学学历的创业者在全部创业群体中仅占3.7%”,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这说明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不够完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创新创业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来看,迫切需要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是时代提出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开展创业教育,大力扶持那些掌握创新知识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成为国家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支持和保障。

“创业教育”是由英语中“enterpriseeducation”翻译而来的,创业教育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是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就曾强调“高等教育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新精神作为基本目标,以使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拓展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

(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篇十

摘要:文章根据有关影响大学生创业决策的理论构建创业决策模型,设计相应的指标,并以此为基础设计量表对云南省的部分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对量表的结构效度和信度进行检验,确定模型和量表的适用性;通过相关分析测量各个影响因素对创业决策的影响程度,并简单统计分析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和创业动机。结论表明,家庭因素是大学生创业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学校和政策因素次之,大学生的个人因素与创业决策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最后据此给出合理建议。

关键字:创业决策;影响因素;相关分析。

一、引言。

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但社会的就业岗位却没有按比例增加,这必然导致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实体经济方面,也使本来就有矛盾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经济政策不仅可以为大学生化解就业的尴尬,创造大好的机会,创业也会为社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的大学生创业,不仅让社会和学校认识到学生的潜力,还对大学生群体这一宝贵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给予全新的认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最活跃的时期为25—29岁,这一年龄阶段的青年处在创造心理的觉醒时期,对创造充满渴望和憧憬,受传统的习惯势力束缚较少,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造精神,而且创新意识强,敢于标新立异,思维活跃,他们理所当然是创业的主力军。

对于大学生创业决策的影响因素,国内主要侧重于学生的人格特质、能力素质等自身因素和学校、社会教育服务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只是定性的分析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有重要影响,但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究竟有多大却并未进行深入的探讨。文章以云南省的高校为例,通过构建影响创业决策的模型,定量地分析各个影响因素对决策的影响程度,并对当前的创业热潮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

1.指标构建和模型假设。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假设家庭、学校、政策以及大学生个人是影响大学生创业决策的4个主要维度,并构建指标来测量各个维度,同时也构建了测量大学生创业决策的相关指标。这些指标包括:父母意愿、资金、社会关系、创业课程、创业培训、创业大赛、实践活动、创业咨询、贷款、税收、审批手续、知识、能力、特质、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创业的打算。

以大学生创业决策为因变量,影响大学生创业决策的四个主要维度为自变量建立模型及假设,如下:

图1-1初始假设模型。

h1:家庭对大学生创业决策有显著正向影响。

h2:学校对大学生创业决策有显著正向影响。

h3:政策对大学生创业决策有显著正向影响。

h4:个人知识能力对大学生创业决策有显著正向影响。

2.量表的设计。

为了量化分析的方便,本研究选取利克特量表来测量各个指标。针对每个指标设计问题项,并将备选答案五等分(“非常符合、符合、一般、不符合、极不符合”,赋予的分数值分别为“5、4、3、2、1”),要求被访者就每个指标的评价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比如,对父母意愿的测量问题是“父母希望我将来能自主创业”,备选项是“a、非常符合,b、符合,c、一般,d、不符合,e、极不符合”。

3.样本的选择和基本情况描述。

在云南的高等院校中,本研究选取了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财经大学4所办学类型为大学的2012级毕业生为调查对象。本研究共发送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0份,回收率达到72.5%。

4.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进行因子分析、信度分析、相关分析和简单统计分析。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检验量表的效度和信度,以便改进模型和确定正式用于测试的量表;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分析测量各个影响维度对决策的影响程度;最后简单统计分析大学生创业意向和创业动机。

三、数据处理与结果。

1.因子分析与信度检验。

通过统计软件spss13.0分别对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得到因变量和自变量的kmo值分别为0.777和0.721,表明该问卷适合做因子分析;同时,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值分别为1367.777和81.973,相应的概率sig.均为0.0000.01,达到显著,表明相关矩阵间有公共因子存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对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方差最大法旋转,在自变量和因变量中分别得到特征值大于1的4个因子和1个因子,自变量中的4个因子累计解释了数据中总方差的64.064%,因变量的1个因子解释了数据中总方差的74.904%。经过因子旋转后重新排列了大于0.5的因子负载值,表明问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从信度分析的结果来看,各个因子和问卷整体的信度系数都大于0.7,因此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2.相关分析。

四个影响维度和创业决策的皮尔逊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的创业决策与家庭、学校、政策三个因素显著相关,其中与家庭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学校和政策,而与大学生个人因素没有显著相关性。

3.简单统计分析。

(1)创业意向分析。

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现阶段有信心要创业的大学生占被访人数的7.6%,虽然落后于发达国家20%-25%的大学生创业水平,但却高于我国2011年调查的全国平均大学生1%的创业率。比较想创业但觉得时机未成熟和有点但还处于迷茫阶段的大学生依然占多数,分别未35.9%和33.1%。说明在一定的家庭、学校和政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有创业的意向。

(2)创业动机分析。

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追求财富是大学生创业最大的动机,大约有66.21%的被访者选择了该项。除此之外追求自由,就业压力和提高社会地位也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动机,分别有44.14%、33.1%和26.9%的被访者选择了它们。另外还有提高社会地位,企业家的榜样作用,爱好创新及其它一些事物也是少数大学生的创业动机。

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篇十一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讨论成为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热点。李总理强调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其核心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问题,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仅是国家对高校的根本要求,也是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兴趣不高、态度不积极,本文就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转型高校;大学生;问题

(一)创新创业意识薄弱、态度不积极、参与率低

创新创业意识是人类主动创新的思维和进行创业的动机。创新意识推动创新行为和活动。通过对陕西省转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抽样调研数据显示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知识的只有18。04%,对于蓝桥杯、飞思卡尔、挑战杯、大创等创新创业活动有兴趣的只有7。30%。有14。45%同学在大学期间参加过创新创业或科研活动并有所收获。有81。56%的学生认为自己毕业不开公司,创业教育对自己无关紧要。对4所大学创业情况收集整理发现,学生参加创业活动的较少,有自己创业打算的只有3。13%,已经毕业的学生中只有1。05%的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在校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有1。76%。可见,转型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薄弱,对创新、创业活动积极性不高,自主创业人少。

(二)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专业教育指导

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大都仅仅停留在“第二课堂”的认识上,有一些高校工作者认为,只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等就是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另一方面高校教师都担着教学、科研等任务,工作量大,无法全力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进一步导致高校出现了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第一课堂”与以科技创业活动及竞赛为核心的“第二课堂”之分,二者之间缺乏有机结合。

(三)“注入式”教学制约了大学生“双创”能力

大学在课程设置上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实践课设置并不合理。创新创业教育都是选修课、课外活动、讲座、创新创业大赛或是创业政策指导等形式的业余教育活动,大部分都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融合。教学活动通常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透彻深刻地掌握知识,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大学生自身的内在作用。

(四)创新创业活动尚未建立有效管理制度

虽然近年由教育部和各个专业学会牵头发起的包括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以及各类科技和专业竞赛比较多,也有很多的学生和教师积极参入其中,但是这些竞赛的刺激往往具有阶段性,在竞赛结束后学生获得了荣誉,老师得到了肯定,这些研究往往也就终止了,研究的深入性难以为继,短期效益明显,但学生的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难以持久,创新创业教育更是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指导教师和辅导员的认可度需落实,高校教师承担教学及科研任务缺乏时间指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另一方面,学校及二级学院激励机制和考评体系不够完善,没有完全调动教师积极性。

(五)创业政策宣传和落实力度不够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42。34%的创业学生不了解创业的相关政策,不知道从何种方式和渠道了解政策;25。73%的创业学生对政府鼓励、支持学生创业相关政策,掌握程度较低;31。3%的创业大学生表示没有感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感觉政府的优惠措施很遥远。由此可见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们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在推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等相关方面陆续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相应文件,但是宣传范围还不够广泛,落实和宣传力度并不到位,普及面不够广,使得绝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对此政策的认同度低,受惠人数少。

综上所述,大学生是国家精心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是潜在创业能力最强的群体,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高校、社会、政府、大学生本人以及家庭的多方面努力。社会要积极创造环境条件高校啊哟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收到良好效果,使学生真正成为创新型人才。

[1]曹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研究—以吉林省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

[2]卢宝臣。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

[3]魏旭。山东省高校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究[d]。山东建筑大学。

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篇十二

摘要:近年来,我国各地高校在大学生中广泛地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批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然而,不少高校片面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创业人才。文章认为,从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关系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本质与核心是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创新教育,从而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关系研究。

创新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多年来,教育界对创新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如通过课堂教学开展创新教育,通过实验实习教学开展创新教育,通过课外活动开展创新教育,等等。当前,在高校教育中广泛开展了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教育。通过创业教育过程,大学生将体验创新的感受,激发创新的热情,培养创新的能力。

面对时代发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大批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呼唤。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一样,都有着独特的内涵。(1)创新教育的内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新时期的高等教育的重大课题。创新教育的内涵主要可以从三方面描述:一是创新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育创新型人才。二是创新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创新能力的新人。这两个基本取向缺一不可,也是创新型人才内在要求的统一。三是创新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的教育活动的过程。(2)创业教育的内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对于人才而言,创业教育可以被称为“第三本护照”。这样,创业教育就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创业教育的内涵主要可以从三方面描述:一是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提供给学生创业所需要的观念和技能,使他们辨认出别人可能忽视的机会,并且使他们拥有洞察力和勇气采取别人可能迟疑的行动。二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育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一个不能培养出杰出企业家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一个企业家匮乏的国家在世界上也是不可能有高水平的竞争力的。三是创业教育的终级目标是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创业理论教学活动、创业实践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训练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学生企业家精神。

创业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是创新教育,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业教育对创新教育的价值是永恒的。创业教育是通过创业的教学与实践过程,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了大学生的创业思维、创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创业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创新教育的一个完整的范畴。从实际的创业出发,达到创新教育的目标。首先,对大学生来说,创业是一个“从无到有”或“从未接触过”的事物,是一个创新过程。其中,可以包含创新一个企业、创新一种产品、创新一个管理模式等,创业活动中充满了创新因素。其次,创业教育激发起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围绕创业活动,学生进行一系列设计与创造,从而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开拓精神。再次,创业活动是一个品质砥砺过程。通过创办企业的实践,锻炼了大学生的勤奋、诚信的品质和坚毅、果敢的毅力,提升了大学生自主、自信的信念,增强了实践能力。因此,创业教育正是创新教育的一个全过程。与通常的学习活动相比,创业教育对大学生来说,从理念的建立、计划的设计,到开展创业活动都是全新的。大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全新的创业观念建立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创业”是一个从未接触或思考的概念。许多学生在认知上对创业是一个文盲,在实践上是一张白纸。所以说,通过创业教育的过程培养出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在大学开设创业教育,对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来说,并不是直接指导学生开展创办企业活动,更重要的是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兴趣,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创业教育的直接成果是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大学毕业生直接进入自主创业行列,直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如果是高科技的创新则直接推动国家的技术创新。然而,参与创业活动需要有独立性、开拓性的素质。综上所述,创新和创业的核心都是创造,创业本身就是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很好方法,在本质上是激发人的创造性。目前,许多人把大学生创业教育简单等同于创办一个企业、开展一些商务经营活动或作为未来就业的一种形式,缺乏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创新教育价值的科学理性认识。这将阻碍创业教育影响的实际推动,必须改变这一认识状况。首先,充分认识创业教育意义。由于部分教师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偏差,使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效果不够理想。一是目前选择创业之路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不多。虽然我国高校普遍开展了创业教育,但是,选择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比例不高。据有关统计数字表明,大学毕业创业的比例占3%左右。二是将创业教育的认识停留在大学生创办企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将创业教育的b的简单地理解为培养创办企业的人。这些问题不可避免地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创业教育。我们不可能要求或期盼所有大学生毕业后都去自主创业,但是,对每个大学生来说,一旦有了“创新创业素质”,就拥有了伴随一生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全方位育人体系之中,不能让创业教育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其次,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创业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创业教育中相关课程的学习,是一个培养创业素质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素质的过程。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将创业与敢于冒险联系在一起。他提出创业者的行为表现为“愿意承担风险”“愿意为创意冒险”。他对创业的定义强调的是一种过程。在这过程中,展现的是创意和创新。最后,加强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这一点,主要是要不断改进创业教育体系及教学模式。健全的创业教育体系应该包括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环境体系和评价体系。

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创造性和创造力”。创造性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性人格,创造力指创造性思维、创造性知识和创造性能力。而创业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创业教育之本是“成物成己”。“成物”是创造新事物,创建新企业;“成己”则是成为创新创业之才。首先,创业教育可以培育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不是机械地按照过去的经验或规范准则思考问题,而是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和面临的新问题,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去寻找与众不同的、富有新意的解决问题的思维办法。创业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创业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创业,如何创业,通过创业的意义、创业的成果、创业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换言之,创业教育小是要求学生直接从事创业活动,而是要求学生在大学阶段通过接受创业教育,了解创业的基本规律和路径,为未来的职业选择或创业活动准备必要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其次,创业教育可以学习创业理论,优化创新教育方法。一是创业教育是以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为载体的: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帮助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涵养创业品质,接受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其中,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对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创业课程体系的构成主要有创业基础理论、创业实务、创业实践等环节。一般的创业教育课程包括《创业或创建新企业》《小企业管理》《如何写创业计划书》《创业财务》《创业营销》等。在各环节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创业理论、实践创业活动,以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二是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创业是智慧与能力的较量。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知识积累,并涉及多个交叉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如swot分析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头脑风暴法、关键路径、最优理论等等。这些理论的学习,使大学生掌握创业基本理论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创新技能、领导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等。第三,创业教育可以模拟设计创业计划,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实践课程体系,22016年1月第2期(总第486期)即模拟设计创业计划。围绕一个创办的企业进行设计,设计中不能简单地模仿他人的创业计划,而是要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市场、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分析,捕捉创业机遇,分析创业风险(包括政策、资金、技术、竞争、市场、环境、管理、决策、团队、成熟等风险),确定自己的创业目标与定位、创业项目、创业步骤、风险规避与防范。学会创业机会评价(机会窗口模型、机会漏斗模型),通过创业规划的设计,完成对创业组织的概述、市场分析、产品与服务的确定、经营策略的计划、管理队伍的构建,并进行中线研究、财务分析、机会和风险预测等设计规划。创业计划设计是一个思维的聚焦仪,它开拓大学生系统创新思维领域。同时,创业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通过创业实践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目前,很多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增加了实践创新环节。例如,创办创业园。据此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从事商务活动、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这些最典型的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和知识准备,使未来创业者具备战略眼光、沟通协调能力、营销能力和决策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业教育的过程就是一种创新教育的过程。因为创业教育过程中包括了一系列的创业实践、创业实训等创业教育活动。这些创业教育活动,既可以大幅度提升大学生直接创业能力,又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i只和创新精神。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创业教育活动,可以塑造大学生的自信、勤奋、坚毅、诚信的品格,培养他们的成就动机、冒险精神,激励他们像企业家一样去面对社会、思考问题,努力成为这个时代的创新创业的先行者。

参考文献:

[1]杨金焱,费世淼.新时期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与培养[j].教育探索,20xx(12).[2]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xx.[3]周志成.高等教育哲学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7).[4]商光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3).[5]唐国庆.创新教育与教学实践[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篇十三

摘要:大学生自主创业在20世纪末的世界各国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近年来,在我国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和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大学扩招的规模日益加大,创业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被动就业之外的另一项重要选择。大学生的创业倾向越来越明显,这说明中市场经济发展的日益成熟和大学生就业理念的转变。立足于对培养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建立以及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了大学生个体因素及家庭、学校、政府等各种不同的外部环境对当代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力求通过对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培养和促进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建立和不断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倾向;因素分析;建议与对策。

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以来,高校招生规模逐年增长,从1977年4.8%的录取比例,录取27万学生,到录取比例达到56%,录取160万人。进入新的世纪,我国高校更是大踏步扩招,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教育走上了大众化教育。,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在校人数已经超过1000万人。,考生957万人,录取657万人,录取比例69%;,考生933万人,录取675万人,录取比例72%;,考生915万人,录取685万人,录取比例75%;,考生912万人,录取640万人,录取比例74%;,考生939万人,录取698万人,录取比例74.33%。高校的扩招确实反映出了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度发展,同时也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从社会的角度看大学扩招的意义:(1)提高高中升学率,使更多学生圆了大学梦;(2)提高国民素质,缩小了与国外受教育水平差距;(3)推迟了初次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4)发展经济,拉动内需;(5)实现教育发展的飞跃,使更多的适龄青年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利益。但大学扩招也产生出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由于设施不足和教师的缺乏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更为严重的是形成了社会就业压力过大。20全国大学毕业生总数727万人,较之20的699万人增加近30万人,初次就业率是70%;在这70%的就业签约中,由于就业质量、就业意愿和就业管理的压力而导致的就业率造假,按历年的经验估计要接近1/3。

我们知道,大学教育和就业虽然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但实质上它们是两个问题。我们不要围着就业谈就业、应该思考什么是就业、如何就业、怎样就业等。笔者认为,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就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以创业带动就业应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的方向,即引导大学生创业倾向及其因素分析是一条积极、主动解决就业的思路。

一、对影响我国大学生创业倾向因素的分析。

由于扩招,导致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就业压力变得非常之大,就业形势也变得非常严峻。大学毕业生由20的660万人已经上升到2014年的729万人,其增长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大学生面对这种情况,除就业择业外,自主创业就变成了解决就业压力极其重要的途径。一般来说,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但可以解决就业问题,还可以使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由于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历史不长,加之我国大学生创业意识很弱、社会的创业氛围和条件不够成熟以及大学里对学生创业教育的不重视,导致大学生创业气氛不浓厚,使得我国很少部分大学毕业生选择创业。根据调查,当前我国创业的学生数不到大学毕业生总数的1%,而在国际上,发达国家创业学生数一般占大学毕业生总数的20%―30%[1]。这说明,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人数与其他国家创业人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也说明了我国大学毕业生对创业的不重视从而使得创业不完全发展。

(二)对影响我国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因素分析。

所谓大学生创业倾向,是指在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对个体起动力和核心作用的意识倾向,它支配着大学生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规定着行为的方向和强度[2]。由此可知,大学生未来是否选择创业的依据是创业倾向的高低。

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建立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一,大学生往往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有着年轻的血液,充满激情,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而这些都是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其二,大学生在学校里学到并掌握了大量理论性知识,有着较高层次的理论与技术优势,这些恰恰最适合开办高科技企业,它也决定大学生创业从一开始就会走向高科技、高技术含量的创业领域。“用智力换资本”是大学生创业的特色和必然之路,一些风险投资家往往就因为看中了大学生所掌握的先进技术,而愿意对其创业计划进行资助。其三,现代大学生有创新精神,有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而这种创新精神也往往造就了大学生创业的动力源泉,成为成功创业的精神基础。大学生一旦建立坚持实现梦想的信念,通过努力打拼,完全会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其四,大学生创业的最大好处在于能提高自己贡献社会财富的能力,增长社会实战的经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最大的诱人之处是通过成功创业,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证明自己的价值。除了以上这些优势之外,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建立在实践中也存在许多困难。其一,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常常盲目乐观,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对于创业中的挫折和失败,许多创业者感到十分痛苦茫然,甚至沮丧消沉。大学生创业看到的都是成功的例子,心态自然倾向于理想主义。其实,成功的背后有更多的失败,甚至往往失败大于成功。只有坚定信念,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变化并不懈努力的人才能成功。其二,急于求成、缺乏市场意识及商业管理经验,是影响大学生成功创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们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书本知识,但终究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和经营管理经验。此外,由于大学生对市场营销等缺乏足够的认识,很难在短时间内胜任企业经理人的角色。其三,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还停留在仅有一个美妙想法与概念上。上海政法学院已经搞过5年多的学生创业大赛,在大学生提交的相当一部分创业计划书中,许多人试图用一个自认为很新奇的创意来吸引投资。这样的事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外确实有过,但在今天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了。投资人看重的是你的创业计划真正的技术含量有多高,在多大程度上是不可复制的,以及市场赢利的潜力有多大。而对于这些,学生们必须有一整套细致周密的可行性论证与实施计划,决不是仅凭三言两语的一个主观意识就能让人家掏钱的。其四,大学生的市场观念较为淡薄,不少大学生很乐于向投资人大谈自己的技术如何领先与独特,却很少涉及这些技术或产品究竟会有多大的市场空间。就算谈到市场的话题,他们也多半只会计划花钱做做广告而已,而对于诸如目标市场定位与营销手段组合这些重要方面,则全然没有概念[3]。其实,真正能引起投资人兴趣的并不一定是那些先进得不得了的东西,相反,那些技术含量一般但却能切中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常常会得到投资人的青睐。同时,大学生创业者应该有非常明确的市场营销计划,能强有力地证明赢利的可能性。

二、对建立我国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建议与对策。

在国外,大学生自主创业氛围浓厚。很多大学毕业生经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并实现了公司质的飞跃,如微软、苹果等等数不清的实例;它不仅实现了创业者自身的人身价值,还给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国外相关研究成果表明,他们将大学生创业环境分为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教育和培训环境、融资环境、社会文化环境5个维度[4]。围绕这些因素,我国当前大学生创业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有:(1)缺乏有力的创业扶持政策;(2)创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不健全;(3)创业融资面临较大困难;(4)缺乏良好的创业文化环境。根据我国目前和未来的大学扩招及发展,在培养和建立大学生创业倾向时应研究以下问题。

其一,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建立有利也有弊端,由于受自身经管知识、学历、创业教育、实习经历不同的影响,这就要求大学生时刻充实自身的能力,通过参加创业实践大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丰富自己,除此之外,大学生在校园内应该加强有关创业的各方面的理论学习,掌握一定的创业知识、管理知识以及市场知识,并且要熟悉创业的程序和法律法规,为未来真正创业多积累经验。最重要的是要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比如:操作能力、创业能力、管理能力等,通过在校参加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锻炼自己,从而达到目的。只有拥有高素质和强大的能力才会为创业奠定基础并增加其创业成功的概率。

其二,优化创业环境。这可以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政府政策三个方面来完善和优化大学生的创业环境。

1.政府应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政府的政策对鼓励和推动对大学生创业有着很大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创业环境存在创业政策体系不完善、创业融资市场效率低、分担创业风险机制有欠缺、创业援助系统不健全等问题。从政府行为的角度出发,完善政策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和构建创业援助系统是我国政府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的对策选择。其次,政府可以在社区、学校等场所展开有关大学生创业的知识讲座,因为这可以影响大学生创业行为,还应落实更多的有关创业优惠政策,如无息贷款等。

2.高校应建立和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学校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讲座和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巨大。但是当前我国高校以沿袭传统的理论教育为主,尤其地方性二本院校也模仿和学习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模式,加大理论学习的比重,重视纸上谈兵而忽视实践操作。为了提高大学生创业倾向,高校应该加大对创业教育的重视。一方面,增设有关创业知识的课程,使得学生获得更多的创业理论知识,如增设职业培训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人际沟通、团队合力等内容。还应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补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缝隙的作用。另一方面,应该在校园内建立创业服务平台,让大学生获得更多有关创业的知识和信息,从而营造出一个健康、有益的校园创业环境。总而言之,建设好学校创业环境对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倾向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家庭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家庭环境在大学生创业中有着重要作用,其思想和行为时刻都会受到家庭及其成员的影响。家人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支持他们创业,而不是阻止他们。只有家庭的全力支持和积极的引导,才能减缓大学生创业的压力;同时,在这个积极支持创业的家庭环境中,才能使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作为大学生本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做事要有自己的想法、观点、计划,同时要具备坚忍不拔的毅力,在理论与实践活动中,让自己更加独立并在创业中实现自己的梦想。

其三,完善高校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从传统满堂灌的理论教学走向应用型教学,重要的是要有一批有能力、能培养出创业人才的教师队伍。多年来,我国教师的科研应用率在3%―5%,而在二本院校其应用率近乎于零,主要是做样子撑学校门面。在未来的创业教育中,一方面,要改善课程设置,增设通识课程为学生打牢坚实的创业基础;另一方面,要增设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实力。我国高校短缺创业教育师资证明学校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不够重视,甚至使得很多大学生创业有阻碍,因为他们有很多有关创业的程序是不懂的,随着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化教育,我国高校应该重视并完善学校的创业教育,而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能够更全面、更真实的接触创业,并进一步联系实际、联系自身条件制作自己的创业计划,从而更好的为创业做准备,这也是解决未来社会就业的新出路。

总之,建立大学生创业倾向必须完善大学生创业环境,在强化政府扶持政策、优化和完善大学生创业环境、改善和重建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内涵的同时,还要培养大学生创业的理念、实践和心理承受能力,加快发展中介机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完善的社会服务,培育创业文化,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和文化氛围等。

(二)建立大学生创业倾向,大学生应注意以下能力的培养。

1.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创业计划。这一点对年轻人来说,是不容易实现的。尤其是对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他们对社会和自己的认识有限。要想清楚并知道自己以后发展方向在哪里,仅靠自身的苦思冥想是找不到答案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观察别人、征求“过来人”的意见,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小的目标,通过确定和实现每一个“小目标”,进而规划自己的人生。在创业过程当中,要养成提前计划,在制定计划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各种因素,即将任何可能的细节都考虑在内,还要使计划具有灵活性、可分解性,逐步实现最终目标的要求;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适时调整。运营需要强有力的计划管理能力,只有具备这一能力才能让自己接近成功创业之门。

2.具备一定的胆识和魄力。作为创业者,他是团队的灵魂。团队从筹备到运营过程中,即使有详尽的计划,但要做到灵活应用是个能力问题,每天甚至时时刻刻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决策,你的一举一动都左右着创业的发展走向和企业的兴衰。前期创业者可能会广泛地征求亲朋好友的建议,一旦自己独立自主后,就必须要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胆识去决定各种大小事务。当自主地做出决策时,谨慎是必不可少的,一旦优柔寡断可能就会失去一个绝佳的商业的机会。同时,决策的胆识和魄力一定是要建立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之上,既要选择风险小又要兼顾利益最大化。在创业初期,往往失误或失败大于成功,这时需要的是冷静思考、沉稳的心态和对自我的坚信,通过经验的积累才可找准方向,才可为成功铺垫基础,半途而废只能一事无成。

3.树立团队管理、信息管理和目标管理。任何创业如同经营一家企业一样,需要制定各种制度。制度不在于多,而在于是否让所有相关人都能够明白其道理,并且严格执行。创业者需要针对自己团队实际情况建立各种有效的管理制度,如员工管理、培训、绩效考核制度等;同时,适应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而改进相应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创业者及其团队立于不败之地,拥有发展的主动权。在此想提醒大学生创业者,在制定和改进管理制度的时候,一定要基于客观事实出发,而不要想当然,要极力保证制度的可实施性。

创业者每天都会通过不同渠道接触各种信息,如竞争对手开始降价、明天天要下雨、厂家又有新政策等。如何能从大量的信息里筛选出与自己相关的信息,同时再从与自己相关的信息中找到有效信息,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经验和锻炼。只有正确有效信息才能指导自己企业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对于大学生创业者而言,由于缺乏大量的社会实践经验,所以在接触各种信息的时候,难免会有失误。当对信息无所适从时,可以向长者、有经验的人请教,并加以甄别。要在观察和请别别人过程当中,不断提高自身管理信息的能力。

作为创业者必须要树立明确目标,可借鉴世界成功的目标管理,目标管理(mbo)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5]。目标管理亦称“成果管理”,俗称责任制。是指在企业个体职工的积极参与下,自上而下地确定工作目标,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自下而上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管理办法。目标管理方法产生于“二战”,在当时的通用电气公司最先采用,并取得了明显效果;其后,在美国、西欧、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迅速推广,被公认为是一种加强计划管理的先进科学管理方法;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推广,成果显著。目标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中比较流行、比较实用的管理方式之一,它的最大特征就是方向明确,非常有利于把整个团队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同一个目标、同一个理想上来,是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快速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时,在不同创业阶段需制定明确的目标,把目标进行细致化的分解。一个团队要想得到长远发展,那么必须要有长远的发展目标,长远的发展目标又可以按阶段分解成不同的分目标,而这些分目标又可以分解到每个相关人。在这个过程当中,作为创业者需要对不同的目标进行统筹和管理。

4.谈判艺术。创业者人际交往过程当中,与人谈判的情况必不可少。谈判是对创业者综合能力的检验,需要创业者具备丰富的语言能力、心理分析能力、人文素养甚至艺术修养等。要想在谈判当中占得主动地位,必须要有很强的谈判能力和很出色的谈判艺术。杰出的谈判能力能够让创业者在谈判过程当中直接获得更多的利益。

5.善于处理突发事件。创业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然而当事情发生的时候,需要我们积极地应对。如果这些事情发生在顾客身上,处理得当的话,还能起到广告效果。通过用心的服务会向顾客者传递了一负责任的形象。“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任何一件突发的事件,稍加不注意,也会使自己的形象一落千丈,甚至砸掉招牌。如何处理好每次的突发事件,化险为夷甚至通过这些事件的妥善解决,让消顾客更加认同你或者你的团队,再借由消费者之口,为你不断传播好口碑,这是管理者的成功。

6.做学习型创业者。学习型组织(learningorganization),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thefifthdiscipline)一书中提出此管理观念,企业应建立学习型组织,其涵义是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外在环境,组织应力求精简、扁平化、弹性因应、终生学习、不断自我组织再造,以维持竞争力。笔者认为,现代社会要想取得不断地成功,必须具备持续的学习能力。市场和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大到一个企业,小到一个人,要想力争上游,就必须比竞争对手更快地掌握更多的新知识,这就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对于大学生创业者而言,除了书本的理论知识,更要的是向实践和社会学习,吸收各方面的知识形成综合能力。

7.具备社会交往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给人生带来快乐,而且还能助人走向成功。大学生创业者在开始创业后必将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身份的人,而接触的人大多人都是与自己的利益攸关的。所以,从创业初就要学会跟各种人打交道;要尽可能地去结交人脉、认识朋友,使其舍得给自己投资;在与前辈们的交流和学习当中不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针对性地加以完善。

8.长期保持身心健康。创业者经常是要与孤独和挫折为伴,绝大多数的创业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时下流行一个词“逆商”,也就是说人要适应逆境的能力。创业者如何保持乐观而稳定的心态,需要在长时间的历练中找到有效的方法。而对大学生创业者来讲,他们一般都比较心高气傲,有着强烈的自尊。建议刚毕业的大学生要放低姿态,平静地去接受一切可能的打击。同样,在得意时,也要克服骄傲的情绪,切不可沾沾自喜、妄自尊大。大学生创业者年轻气盛,在创业中要循序渐进。人不可能一口吃出个胖子,所以,锻炼身体不仅可以使人有旺盛的工作精力,还可以使事业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鑫.浅谈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对策[j].商界论坛,,(19).

[2]吴启运.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11).

[3]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营销管理(marketingmanagement)[m].亚洲版:(第3版).梅清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苏益南.大学生创业环境的结构维度、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

[5]彼得德鲁克(r).管理实践(thepracticeofmanagement)[m].毛忠明,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篇十四

要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普及教育,启迪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队伍的主体应该是具有专业知识能力的专业教师,同时也可以聘请社会创业成功人士、社会专业人士担任兼职导师或者顾问。完善教师选拔、培养机制,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学习、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定期组织学校内部教师培训和交流,相互监督鼓励,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实践的水平[3]。同时学校还特别要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中的引导作用,利用班会、交流会、老乡会等小微社团的作用,在群体活动中激发创新创业的灵感。

2.2构建科学的课程教育体系,完善系统的教学评估体系。

要删除已经陈旧过时的知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增加前沿新知识、现代科学技术内容,明确创新创业的学科地位,倡导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将创新创业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从入学开始就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和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开设一定数量的创新创业类公选课,满足不同层次大学生的需求。从教学效果、人才培养和项目效益三个角度系统地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评估。

2.3加强实训和孵化基地建设,增强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强烈的知识集成性和社会实践性,实践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高校要利用现有自身条件,同时整合社会相关资源,搭建不同级别、多层次的创业实践实训平台。一方面利用学校现有场所,改造和创建创业实验室、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配备必要的设施,建设校内实践基地,为学生体验创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校友资源,与厂矿企业合作,组建校外的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走出校园课堂,贴近企业经营环境,在实践中学习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企业运营和实操技能创造条件[4]。

2.4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发展。

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扶持体系,在人事管理、户籍管理、税费减免、银行贷款、技术革新等方面给予支持。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对大学生创业给予创业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降低大学生创业贷款门槛,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力度,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扶持。政府发挥导向性作用,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发展。利用众创空间将草根科学家聚集在一起,提供思想交流空间,营造相互切磋、相互鼓励的“社区式”创新创业氛围;发挥政府创投引导基金和财税政策作用,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支持。

3结论。

随着我国创新创业活动日趋活跃,创新创业对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日益凸显,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的普遍共识。国家和社会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为创新创业团队开展信息咨询、创业交流、培训辅导、投融资对接等服务,挖掘培养优秀的创业项目及团队;广泛开展媒体宣传,广泛传播创业文化,展示推介创新创业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学校、社会、国家形成合力,让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定会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参考文献:。

[1]杜刚,李亚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时代金融,(14).

[2]谭光兴.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框架的理论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11).

[3]丁昭巧,王金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讨—以广东科技学院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15(1).

[4]李涛,徐根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13)。

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篇十五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当今新型教育理念,在整个高校中发展迅速。尤其在应用型学校中尤为突出。应用型高校与科研型高校最大区别就是要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技能人才,创新创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大学生应有的素质和能力,这是应用型高校最紧要的任务。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上要实现更高的目标,需要改进和完善相关教育体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为大学生寻求更加优质的就业。

一、引言。

应用型高校是我国经济较快发展和高校大众化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面向就业的新型高校。相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的,它的特点是教学型普通本科院校,为社会输送相关人才。目前,整个社会处于转型期,这使得应用型高校要指导学生尽快适应社会新形势和新要求。创新创业教育是应用型高校关注的重点,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大学生就业的很好的途径。在整个社会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下,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具有精力充沛、知识宽广、敢打敢拼、思维灵活的优势。同时早创新创业教育上也存在着经验不足、教师匮乏、资金短缺、实践不强的许多困难。有鉴于此,应用型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要逐步进行改进,达到教学要求。

从整体上看。应用型高校在政策上掌握不全面和不准确表现在对相关的体制和要求缺乏统一的理解,对于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理解不深。造成教学质量不佳,没有形成较为明确的思路。从体系上看。应用型高校在教育课程上较为单一,没有宏观把握,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模式较为简单,跟不上社会变化的速度,缺乏整体把握,不能建立出科学、整体的体系。从师资上看。应用型高校在师资队伍上较为薄弱。相当一部分的教师由其他专业改行或兼职进行授课。这表现出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经验、学历层次、教学方法差距很大,不能培养出优良的学生。从理念上看。应用型高校不断加大宣力度,但由于观念、机制和思维等方面,学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引导力度不够,在校内未形成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从环境上看。应用型高校的相关重点多集中在创新课堂、优惠政策、创业规模等内容,对于教学环境、地点、器材等领域关注度不够,这不利于教育的常态化和优质化。从实践上看。应用型高校在实践上,存在着诸多问题。要求学校建立配套设施和实践基地。目前看,存在诸多困难,造成很多大学生理论和实践严重脱钩的问题,进入社会后创业成功率较低。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和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新需求。因此应用型高校要与时俱进改进教育理念和方法,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在整体上要营造出创新创业良好氛围。近年来,应用型高校的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关注与日俱增,营造出浓厚氛围。要求学校要努力打造出优质服务平台、完善体制机制,不断改善教学环境,推动整体发展。为了推动创新创业,高校通过加强创业孵化建设、开展各种“双创”示范基地、实施科技帮扶、补助优先等,建设培育机构,打造优质的创新创业平台。学校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效果,积极完善网站、微信、微博等平台,建立汇集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信息、智能服务、公共推广等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创业政策服务。学校职能部门发挥扶持和促进的效应,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弘扬主旋律,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使大学生的意识、精神成为校园中靓丽的风景。同时,还要拓展教育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训练,包括各类竞赛、课外科技、企业实训等,强化实践育人。并注重推进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建设学生创业中心、文化交流中心,通过举办双创论坛、举办名师名家讲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素养。这样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氛围。

2.在体系上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由于创新创业教育面向的是自主创业能力较高的大学生,这与应用型高校发展相当吻合。当今,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实践需要,这是应用型高校亟待解决的任务,要采用最新的课程设计,要建立起新型的教学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把必修课和选修课并重,均纳入教学计划,不断完善教学课程体系。形成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创新创业课程体制,激发学生创业兴趣,积极创造良好的条件。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开发创新创业精品课程,并积极申报各项课题。同时,教学资源要更加是广泛的传播,构建层次清晰、衔接顺畅、科学规范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课程实施上,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分专业、分阶段的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在专业教育上要开设体现行业特点、融入创业思维和方法的专业课程,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融合,在拓展教育上要帮助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个性化的课程教学和实训,对已经开始创业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尽快做到学以致用。

3.在师资上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队伍建设。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师队伍上是要完善校内教师培训体系,在新进人员岗前培训中加入创新创业专题教育。还要选派优秀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建立和完善校内创新创业教师的激励机制。当今对于创新创业教师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教师的能力要更加具体和全面。要做到以人为本、终身学习、提升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这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这有利于多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发掘学生创新创业潜能,尽快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开发潜能,树立创新创业意识;较为综合的知识结构,创新创业教育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体现了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因此,创新创业教师应该具有综合知识和能力,才能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与实践。教师需要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具有娴熟的实践能力,将教育与实践有机融合,充分挖掘和充实创新创业知识,资源、和方法;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因此教师应当熟练掌握教学前沿,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4.在理念上要转变创新创业教育思想。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是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要求和主体思路。随着时代的发展,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从注重知识向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并重的转变,这样才能引导大学生积极创新,积极实践,不怕挫折,勇往直前,形成全方位的人才。在教学理念上,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地位,认清学生个体差异,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采取头脑风暴法、游戏法、角色互换法等新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激发兴趣,加强师生互动,增进师生感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要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到基层锻炼自己,增强技水平。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鼓励学生参加团队合作和科研探索,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5.在环境上要跟上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的工程,这与科研型高校有明显的区别。应用型高校仅依靠学校的自身力量是明显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社会、企业等方面共同帮助和支持。这些力量要协同联动,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最大效能,因此,学校要今早融入社会。环境在变化,要求学校优化人才,建立创新创业综合环境,要做到创业与科研并重,这可以把具有创新的意识的大学生今早的挖掘出来。同时,政府要发挥协调引导作用,设立创新创业发展计划,对于具有较好前景的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落实优惠政策,完善创业扶持,加大创业担保贷力度,简化流程,扩大规模,为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还要进一步推动创业促进就业,提升就业质量,还要建立大学生创业发展基金,对于有困难的学生优先帮助。企业对于大学生的创业要有人文关怀,企业注重与学校进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加务实的平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创新创业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与时俱进,完善自我。

6.在实践上要开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教育,学生的创业能力只有在实践中锻炼才能有所提升。因此,应用型高校更加重视为大学生创业搭建平台和提供保障。因此,学校要改进大学生创业园、创业俱乐部、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这样才能为大学生提供充足、有效的创业机会。目前,国内已经创办出许多创新创业基地,大部分雏形都是以学校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来开创创业基地,使得在校大学生能够在学习和讨论以外,也能够建立良好的创业公司与创业项目。创新创业基地还要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种训练和比赛。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申请专利等。还要连接校园与社会,沟通学生和市场,达到对于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科技创新、就业创业和社会服务。通过开辟和完善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可以构建创业群体,全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先进、科学的创新创业观念,达到提升创业能力的目的。与发到国家相比,我国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但其发展前景非常光明,尤其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是大势所趋。因此,应用型高校尽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学校,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是当前以及今后发展战略的核心之一。改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刻不容缓。这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普遍认同,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大学生是最具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能的群体,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创新型社会的生力军。现在提高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必须要改进教育体制,要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致力于改进和创新。只有这样,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发展、壮大,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为大学生做好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3]邹建良.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xx(5).[4]丁怡.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堂教育体系[j].就业指导,20xx(5).[5]石国亮.时代推展出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xx(10).[6]田硕.影响大学生创业绩效的因素探析——基于江苏省典型高校的实证研究[j].经营管理者,20xx(12).

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篇十六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为国家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人才的重大战略举措,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高度重视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大胆探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并完善其保障措施,是提高培养创新型人才质量的关键。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政策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于20世纪在发达国家中率先兴起。我国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高校对此高度重视,并于20世纪末开始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探索,教育部先后颁发了相关文件,对高校提出了明确要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战略举措,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大改革。为此,我们必须对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清醒的认识,更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做更加深入的探索。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源

1.创新教育的起源

“创新理论”最先由约瑟夫熊彼特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1912年美籍奥地利著名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a.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用“创新”理论解释并阐述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他探讨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把创新与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严格区别开来,认为“创新”是经济概念而非技术概念,“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将原始生产要素重新排列组合为新的生产方式,以求形成新的经济能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受约瑟夫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创新成为教育的新思潮,创新教育旨在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最先诞生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其他发达国家逐渐兴起。

2.创业教育的兴起

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受教育者的各种创业综合素质,主要是提高受教育者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是培养其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教育。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1947年哈佛商学院的迈尔斯梅(mylesmace)教授率先在mba教学中开设了一门创业课程———“创新企业管理”。20世纪末美国多数院校开设了创业课程,并设立“创业教育项目”。美国是较早在大学进行创业教育且具有完备创业教育体系的国家,已经建立了课程体系健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适当、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发展成熟,以及法律对创业培训和小企业孵化保障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目前,发达国家均先后采取相关措施开展创业教育。联合国充分肯定了创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提出了相对于以知识教育为主的“学术性护照”、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的“职业性护照”之外的以创业能力教育为主的“第三本护照”的主张。

(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发展

1.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阶段

在国内最先将创业计划大赛引入高校校园的是清华大学。1998年5月,清华大学举办了第一届创业计划大赛,并率先在本科生教育及研究生教育中开设了“高新技术创业管理”课程及“创新与创业管理”专业方向,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1999年,由共青团中央等有关部门举办的全国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清华大学成功举行。大赛汇集了全国一百二十多所高校三百多件作品,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1999年6月国家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20xx年教育部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大学开展了教育工作试点,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实践探索,在高等教育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2.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阶段

20xx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发展阶段。《意见》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1]《意见》从战略的高度指出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还对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指出了明确方向。20xx年教育部发出第二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知,将28所部属院校和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地方院校列入项目试点名单,对这些高校给予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意在促进高校教育观念的转变,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适应国家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20xx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为高校创新教育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向度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其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注重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注重思维开发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的发展,使大学生走向社会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有更大的发展潜力,为未来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专业技能基础。创新创业教育与促进大学生就业有密切的联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创业就业率,但这仅仅是一个方面。从社会发展的视角考量,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率是使大学毕业生能够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时代对教育发展的需求。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提升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及核心要素,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及外在表现形式。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的缺失

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是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与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从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上对传统教育的一种超越,是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上的深刻变革。但目前,“大多数高校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更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框架”[2]。多数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定位在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和缓解就业压力上,把创新创业教育同就业指导教育混为一谈,这就偏离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实质。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

教育部《意见》指出:一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中;二要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三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上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应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导论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及思维开发和心理承受能力;二是在专业教育方面要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目前,很多高校还没有形成较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既没有专门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也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仅仅停留在增设一些创新创业教育专题讲座、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上。也有的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室、基地等,但绝大多数院校还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还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融入专业教育的全部过程。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不足,手段滞后

1.师资方面所呈现的问题

目前,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导论课程教学的师资严重缺乏,既存在数量不足,又存在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技能不强的问题。多数高校“现有承担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以学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和辅导员为主。他们有一定的就业指导理论基础和学生教育管理能力,但对创新创业知识的讲解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没有较多案例和实践经验与学生分享。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不仅在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在业务能力和实践经验上也与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所要求的相距甚远”[3]。

2.教学手段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教学手段上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创新创业教育实验、教学设施建设滞后,多数院校还没有建立起能满足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验室;二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媒体教学也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创新与创业精品课程数量少,课程资源共享程度低,一些创新课程名不符实”[4];三是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滞后。“实践基地欠缺,多是以企业参观、实训室模拟实训等形式,缺乏实效。”[5]校企协作教学对多数院校来讲还只是探索,或者说只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认识方面的因素及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实践的时间较短等原因,也有客观上国家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此种现状必须尽快改变,否则将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将会被发达国家抛得越来越远。

(四)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学生积极性不高

1.校园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不够浓厚

多数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舆论宣传滞后,校园创新创业教育只有教务、就业、学团等部门关注,还未引起全面的重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领域一场深刻的变革,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挑战,它既不仅仅是增加一两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也不仅仅是开设一两个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室,更不仅仅是几个部门的事,而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树立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对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改革。

2.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不高

有关资料显示,“大学生对创业的意愿普遍不强,有80%的学生对创业的态度冷淡,根本就没想过要创业;只有11%的学生对创业的态度较强,表示有创业的想法。”[6]究其原因,一是大多数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偏颇理解;二是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大赛受限,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三是部分学生对自主创业缺乏信心。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1.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大战略举措

《国家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对新时期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为高校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创新创业教育是为国家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人才的战略转变,它不仅仅要求教育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必须转变,更重要的是学校主要领导、广大教师、学生的思想、理念也必须发生根本性转变。创新创业教育要贯穿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而不是其中的某个阶段,要把这种理念落实到教学的全部过程和各个环节之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从大的方面说这项改革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实现的迟早。因此,要在深入学习、领会有关文件的基础上提高认识,借鉴发达国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紧密结合本校实际,把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2.提高学生自觉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必要条件,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变

(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增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要结合学校学科、专业实际增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并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生的主修课程,规定合理的教学时数。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形成科学的创新知识结构及良好的心理品质。实践证明,一种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知识结构,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而且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相关政策、法规知识,以及更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综合性知识的培训,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

2.进一步深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各门专业课程教学都必须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紧密结合本专业的实际,在深入研讨论证的基础上重新编制教学大纲,重新设置课程内容,增加学生实践教学课时,培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课堂上增加案例教学及师生互动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受,增加教学的感染力。要注重把校内实践教学、校企协作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学生自主创新创业项目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7]。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效衔接、形成合力。

(三)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

1.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结合本校及专业特点建设创新创业教研中心,打破专业限制,把研究室、实验室、孵化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改变以往老师做学生看或只是少数学生做多数学生看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要让更多的学生动手实践。

2.强化专业竞赛及社会实践活动环节

目前,国家、省市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毋庸置疑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起到了积极的引导、推动作用,但参加的毕竟是少数人,而且又有一定的专业限制。因此,各高校应以国家创新创业竞赛为引导,以校内创新创业竞赛为重点,大力开展创新创业竞赛活动,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有更多机会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完善保障措施

1.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教师的思想水准、认识水平、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将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教师的能力水平决定了教学效果,只有教师具备了创新创业思维及相应教学能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学生,优秀的教师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要建设好一支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共同课的教师队伍。要进行专门培训,使其不但具备先进的思想理念,同时还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在开展创新创业教改实践中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二是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创新创业教育最终要落实到各个专业教学实践中,要强化全体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技能;三是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注重发挥社会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可把社会相关领域的专家、技术权威聘为兼职教师,举办专题讲座,带领学生开展主题研究,传授创业知识和技能。

2.加强保障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大改革,需要学校各个方面的支持、配合及共同努力。要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经费支出,特别是刚刚起步阶段,无论是课程建设、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还是项目大赛,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要创造条件,保障房舍、场地、设备等方面的支持。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为慎重起见,各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先进行教学改革试点,在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推开,试点阶段要选派得力的干部和有丰富经验且热爱此项工作的教师。总之,要强化领导,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2]邓淇中周志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问题与对策》,载《创新与创业教育》,20xx年第1期。

[3]李国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载《当代职业教育》,20xx年第11期。

[4][5]杨波葛珺沂:《开放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载《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年第3期。

[6]江彩霞:《基于创业实训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载《人力资源管理》,20xx年第9期。

[7]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第29页。

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篇十七

该文根据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普遍流程,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思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加快推动创新驱动战略有着长远的重大意义,我国今后只有通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依靠创新驱动才能够真正有效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小康。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举措;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顺应“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系统工程。大学生作为社会寄予厚望的高素质人才,应积极参与创新创业。从大学生自身来看,要把握好几个基本原则,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潜力。

很多大学生往往不重视创新创业实践,这是因为大学前的教育告诉他们课堂上的东西是最重要的,课本学习比社会活动更重要。生活中处处有新知,大学生作为“七八点钟的太阳”,应该在老师教学的第一课堂之外,积极开辟自己的第二课堂。只有首先有了提高自身能力的意识,大学生们才会在课余思考实践的问题,才能投身到课余实践中来。课余实践的机会多了,才能结合理论产生创新思维,再利用创新思维指导实践,实现“意识到实践,实践到意识,意识再到实践”往复循环的认识飞跃[1]。

有了创新创业意识之后,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各个类型的实践活动,为自己创新创业积累经验材料。有效的实践活动主要有四种:

(1)科研训练:在导师帮助下进行科研训练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的实验室和科研资源,引导自身对于科学前沿的认识,提高实验动手能力。

(2)学科竞赛:主动参加学校或者教育部门组织的学科相关竞赛(软件设计竞赛、智能车设计比赛等)能极大的提高快速学习能力,并检验自身时间管理和项目安排的能力。

(3)素质教育:多参加读书会,借阅专业以外的书籍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积极参加文艺体育活动,参加辩论队或演讲比赛,锻炼口才;培养一个人文的兴趣爱好,例如绘画、摄影、徒步等。

(4)实习培养:积极参加校外兼职活动,锻炼职业技能,了解盈利链的整个运作;参与产业基地或者公司实习,在拓展社会资源的同时摸清公司的基本运营流程[2]。

有了创新创业意识,广泛参与实践活动之后,学生会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兴趣和短板有充分认识。结合自身兴趣和能力优势,选择创新创业相关的方向。在确定方向之后,深入了解相关方向的理论知识,钻研相关方向的实践活动。例如对编程有兴趣的学生,可参加多个软件编程项目组,边完成项目边巩固编程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学科前沿知识有热情的大学生,可积极联系导师,争取进入实验室的机会,学习实验方法和科研技巧等。合理安排好校内学习和课余钻研的时间,在项目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在一个方向上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就可以准备自己创新创业的课题了。

现代社会已经脱离了单打独斗,团队合作对于创新创业来说是必要的前提。团队初期组建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兴趣组合式。要求每一个组员对同一个课题有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这样保证了团员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团员的寻找可以在校内相关社团展开,也可以在网上论坛和社交部落上寻找。

2.零件拼凑式。这需要组团人对整个课题有初步的规划,按照初期的计划表根据需求找到相关优势的人才。例如一个卖产品的项目,需要研发产品的人和营销产品的人,这两类要求可以分开来找。

3.导师推荐制。如果课题由具有经验的导师指导,可以让他充当组团人来组织整个团队,因为他有相关项目经验,知道什么样的团队能成功。

在创新创业实践的前期要找好自己在团队内的角色。团队的队长需要具备责任心、耐心,还要有可以作为全队榜样的干劲和斗志,副队长需要协调好组员之间的关系,普通组员各司其职,该出力的时候不要扯全队后腿,负责撰写报告的组员要紧跟项目进展。

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项目的机会锻炼自身,发展职业技能。大学生一般都是通过尝试不同的实践活动最终确认创新创业实践的方向,在这个方向上又经过长期的理论准备和反复实践,不妨利用这个方向上的积累优势给自己择业增加筹码。例如以科研为目标的同学,要在项目中锻炼好自己的科学精神,打好理论基础,学会写合格的研究文献;参加软件硬件项目的同学,可总结自己在项目中的实践经验,提高动手能力和项目开发水平,缩短就业时的实习期;在项目中负责营销和对外联系的同学,要总结好自己项目管理和对外公关的经验,为将来从事同类型的工作打下基础。

上述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思路希望能够给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和指导教师以启示,大学生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工作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自身将来的发展拓展了道路。当前,国家正在推进整个社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作为排头兵的大学生更有责任和义务去主动提高自己创新创业的能力。

[1]韩孟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和实践[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5):106.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