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出塞王昌龄教学设计(实用9篇)
- 上传日期:2023-11-11 21:14:03 |
- lookoud |
- 12页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我们更加了解和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精神文明。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应该如何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些优秀的总结范文,相信会有所收获。
出塞王昌龄教学设计篇一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重点:了解诗歌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体会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法:讲解、指导、示范。
学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一)出示诗歌,读诗。
学生自由读,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二)简析背景。
1、读诗题。
——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关塞、边塞)。
——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事诗)。
2、简单介绍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师补充):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
(补充)。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意。
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
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小组讨论)。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6、自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指导读。
8、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对征人:
——对战争:
9、所以诗人这样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读出自豪与勇敢。
——没有战争(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对朝庭的失望。
战事连绵不断,与朝庭无名将贤才有关,恨报国之志不能如愿。
指导读出内心的那份失望和无奈。
10、整体再读全诗,体会诗之意境。
本节课教学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思想。尊重学生差异,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
在教学本课时,我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使学习内容生活化,课堂学习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力求使课堂教学达到“三性两化”――自主性、互动性、创造性,动态化、生活化。
本课时对学生课外知识的补充较多,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从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对这些古诗较为陌生,以后应加强学生对课外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另外,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尽管一再体会诗句内涵,但离有感情朗读还有一定的差距。
出塞王昌龄教学设计篇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3、引导学生读悟结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古诗大意,体味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资料卡片。
一、复习引入,提示课题。
1、师导语: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又学习了不少古诗,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两首边塞诗吗?(《碛中作(唐·岑参)》、《凉州词(唐·王翰)》)来我们一起背诵一下吧。
2、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大家有兴趣吗?
4、板书课题。(指导“塞”的读音,理解其意)齐读课题。(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常有的题目)。
5、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联系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诗文,老师准备了自学提示,谁愿意来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文。
3、检查初读情况:
3)听古诗录音。咱们再来听听这首诗的录音吧。读得怎么样?咱们也像这样试着读读。齐读。
3)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三、细读古诗,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行(课件出示)。
1)请大家自由读这二行,边读边理解这两行诗的意思。
2)出示画面。谁来说说这画面描绘了什么?(在一轮明月的照耀下,四周是荒凉的原野,远处有一座雄关,)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边塞)。
3)“秦时”和“汉时”分别指什么?
4)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的战争,从未停止过,以至万里长征人未还。
5)从“万里”一词中你体会到什么?这里的“人”指的是谁?“人未还”是什么意思?他们为什么不回家?(板书:人未还)(他们还在戍守边关,还在打战,不能回家;他们已经战死沙场,回不去。边关的战事接连不断,不能回家。)。
师:他们想回家吗?(想)。
6)补充资料。这些将士们多么想回家啊,可是他们真的能平安地回家吗。我们来看资料。(课件出示)。
读了这份资料,我们看一个“未”字包含着多少辛酸与失望啊!读到这里我们的心情变得更加——(沉重、悲凉、凄凉)。
7)指名读。读出你的感受。
8)齐读。真是百般滋味在心头啊!让我们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一起齐读——(一二行)。
8)此时,假如你是那些将士中的一员,你会想些什么?
9)是啊,当那些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将士们,渴望回家的时候,在同一轮明月下,远在故乡的亲人同样也会思念他们。“人未还却心相系”,让我们感觉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这该死的战争啊!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的心情仅仅是悲哀吗?从这里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板书:痛恨、同情)。
12)带着这种感受再来齐读这句。
(二)品读第三、四行(课件出示)。
1)请大家自由读,结合注释理解这两行诗的意思。
2)出示李广将军的简介。
3)理解“但”
4)了解了这些,再来读读这句诗,谁来说说这两行诗写了什么?(板书:飞将在)。
5)是啊,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胡人——(不敢度阴山)阴山也就安定了,那么边关也就会——(安宁了),边关安宁了,将士们也就不用万里征战了,他们——(就能回家乡),和家人团聚,那么国家——(也会更太平)。
6)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良好的愿望呢?(期盼有良将,期盼和平)(板书:期盼)。
7)期盼有良将,难道朝廷真的没有像李广将军这样的良将吗?(有)为什么他们不到前线杀敌呢?(有的不愿当将领,有的则是不被朝廷重用)。
8)唐朝前期曾经有过辉煌与繁荣的时期,人们也过着安定的生活。可是到了唐玄宗时期,皇帝昏庸无能,朝廷无能,将领们醉生梦死。诗人高适在《燕歌行》中就写出这样的诗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课件出示)诗人写这两行其实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对朝廷用人的不当,将帅无能的不满。(板书:不满)。
9)指名读。谁能来读出作者的这种感情?
评读,再指名读。听录音。再读。
这不止是诗人的希望,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将士们的希望,他们希望——。
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将士们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
(三)小结,并尝试练笔。
1)通过刚才的学习(师点板书),我们明白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既有对戍守边关战士的同情,对战争的痛恨,也有对和平生活的期盼以及对朝廷用人不当的不满。
2)假如你是士兵、是父母、是妻子、是儿女……你想说些什么,请写出来。(课件出示)。
四、赏读古诗,背诵古诗。
1)是啊,你们说的这些都表达了将士们的亲人渴望早日结束战争,渴望亲人早日团聚,然而战争结束了吗?(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有着浓浓爱国情怀的诗人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愿望,再读读这首诗,试着背下来。
2)学生试背。
3)指名背、齐背(配乐)。
五、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出示介绍李广的诗。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结识了飞将军,唐代的诗人卢纶也专门写了一首诗来赞颂飞将军的,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
2)我们今天虽然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却反映了中国人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美好愿望,让我们远离硝烟,远离战争,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也希望我们的国家兵强将广!
出塞王昌龄教学设计篇三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3、引导学生读悟结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古诗大意,体味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资料卡片。
一课时。
(一)复习引入,提示课题。
1、师导语: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又学习了不少古诗,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两首边塞诗吗?(《碛中作(唐·岑参)》、《凉州词(唐·王翰)》)来我们一起背诵一下吧。
2、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大家有兴趣吗?
4、板书课题。(指导“塞”的读音,理解其意)齐读课题。(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常有的题目)。
5、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出示自学提示。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联系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诗文,老师准备了自学提示,谁愿意来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文。
3、检查初读情况。
(3)听古诗录音。咱们再来听听这首诗的录音吧。读得怎么样?咱们也像这样试着读读。齐读。
(4)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三)细读古诗,入境悟情.
1、品读第一、二行(课件出示)。
(1)请大家自由读这二行,边读边理解这两行诗的意思。
(2)出示画面。谁来说说这画面描绘了什么?(在一轮明月的照耀下,四周是荒凉的原野,远处有一座雄关,)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边塞)。
(3)“秦时”和“汉时”分别指什么?
(4)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的战争,从未停止过,以至万里长征人未还。
(5)从“万里”一词中你体会到什么?这里的“人”指的是谁?“人未还”是什么意思?他们为什么不回家?(板书:人未还)(他们还在戍守边关,还在打战,不能回家;他们已经战死沙场,回不去。边关的战事接连不断,不能回家。)。
师:他们想回家吗?(想)。
(6)补充资料。这些将士们多么想回家啊,可是他们真的能平安地回家吗。我们来看资料。(课件出示)。
读了这份资料,我们看一个“未”字包含着多少辛酸与失望啊!读到这里我们的心情变得更加——(沉重、悲凉、凄凉)。
(7)指名读。读出你的感受。
(8)齐读。真是百般滋味在心头啊!让我们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一起齐读——(一二行)。
(9)此时,假如你是那些将士中的一员,你会想些什么?
(10)是啊,当那些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将士们,渴望回家的时候,在同一轮明月下,远在故乡的亲人同样也会思念他们。“人未还却心相系”,让我们感觉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这该死的战争啊!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的心情仅仅是悲哀吗?从这里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板书:痛恨、同情)。
(11)带着这种感受再来齐读这句。
2、品读第三、四行(课件出示)。
(1)请大家自由读,结合注释理解这两行诗的意思。
(2)出示李广将军的简介。
(3)理解“但”
(4)了解了这些,再来读读这句诗,谁来说说这两行诗写了什么?(板书:飞将在)。
(5)是啊,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胡人——(不敢度阴山)阴山也就安定了,那么边关也就会——(安宁了),边关安宁了,将士们也就不用万里征战了,他们——(就能回家乡),和家人团聚,那么国家——(也会更太平)。
(6)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良好的愿望呢?(期盼有良将,期盼和平)(板书:期盼)。
(7)期盼有良将,难道朝廷真的没有像李广将军这样的良将吗?(有)为什么他们不到前线杀敌呢?(有的不愿当将领,有的则是不被朝廷重用)。
(8)唐朝前期曾经有过辉煌与繁荣的时期,人们也过着安定的生活。可是到了唐玄宗时期,皇帝昏庸无能,朝廷无能,将领们醉生梦死。诗人高适在《燕歌行》中就写出这样的诗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课件出示)诗人写这两行其实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对朝廷用人的不当,将帅无能的不满。(板书:不满)。
(9)指名读。谁能来读出作者的这种感情?
评读,再指名读。听录音。再读。
这不止是诗人的希望,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将士们的希望,他们希望——。
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将士们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
3、小结,并尝试练笔。
(1)通过刚才的学习(师点板书),我们明白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既有对戍守边关战士的同情,对战争的痛恨,也有对和平生活的期盼以及对朝廷用人不当的不满。
(2)假如你是士兵、是父母、是妻子、是儿女……你想说些什么,请写出来。(课件出示)。
4、赏读古诗,背诵古诗.
(1)是啊,你们说的这些都表达了将士们的亲人渴望早日结束战争,渴望亲人早日团聚,然而战争结束了吗?(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有着浓浓爱国情怀的诗人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愿望,再读读这首诗,试着背下来。
(2)学生试背。
(3)指名背、齐背(配乐)。
5、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出示介绍李广的诗。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结识了飞将军,唐代的诗人卢纶也专门写了一首诗来赞颂飞将军的,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
(2)我们今天虽然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却反映了中国人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美好愿望,让我们远离硝烟,远离战争,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也希望我们的国家兵强将广!
出塞王昌龄教学设计篇四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注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诗人简介。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文学成就。
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而王昌龄的宫怨诗可与李白争胜,且其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王昌龄闺怨诗以悲天悯人的精神书写那些久闭深宫的妃殡宫人的悲情哀怨,以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们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们在残酷的宫殡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这种思想倾向奠定了其作品的健康基调,洗尽六朝宫廷诗浮艳色情之污秽,有力地扭转了齐梁歌咏的不良文风另一方面,就艺术表现而言,王昌龄又发扬了六朝华美艳丽、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继承了其形式美。因此王昌龄被誉为是成功地用七言绝句写宫词的第一人。
文档为doc格式。
出塞王昌龄教学设计篇五
《出塞》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王昌龄著有《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2、说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根据教学大纲对六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3、说重点难点:
古诗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品味语言的韵律美,在吟诵想象中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教诗的最好方法便是诵读、想象、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诗、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
这首诗虽篇幅短小,但意境深远,第一、二句的时间,空间跨度极大,而且采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理解这一点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把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难点。
4、说教学方法:
(1)想象法:美好的意境,总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古诗教学也是这样,古诗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翻译诗意,因此,理解诗意的最好方法便是激发学生的想象。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五次想象,帮助学生更本质、更内源、更切身地感知诗歌的意境。
(2)以诗解诗法:为了使课堂更充实,提高40分钟课堂效率,我以《出塞》为例。这为生打开了边塞诗的大门,借其它也塞诗的名句丰富了学生的语感,知识与情感,并为理解本诗做了很好的铺垫与引申。这种借鉴对比也是一种理解诗意的捷径。
5、教具使用:
一堂精彩、成功的语文课也离不开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我选择了精美的古诗配画,再配以如泣如诉的琵琶曲,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联想。在有着诗情、画意、音韵的课堂中,学生的心智受到了启迪,情感受到了熏陶。
第一环节: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新课标明确指出,古诗教学要求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出塞”这个题目本身就含有丰富的意象,课一开始,我便在学生理解“塞”的意思之后,引导学生用一个词,一句话,一句古诗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从而感知边塞环境恶劣,战事的频繁。
第二环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古诗讲究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作为小学教材中的必读课文,更以其优美的节律与独特的意境著称,是小学生阅读、赏析的典范。因此,我教这首诗的第一步骤,便是引领学生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教给学生简单的平仄规律,在老师的范读、老师做手势学生读、学生读、这样有层次的读中,指导学生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先声夺人。
第三环节: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已由一字一句地教诗意转变为通过看注释,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大体把握诗意。古诗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讲解诗意,可不讲诗意,怎样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与情感?在解与不解之间,我找到了一个更好的途径——想象。
在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不同类型的五次想象:读诗后谈脑海中的印象是一种再造想象;紧扣“人未还”谈想到的情景是一种联想想象;听音乐写亲人的话是一种创造想象。此外,在结尾的拓展读诗中,我还引导学生读古诗谈听到的声音,这是一种声音想象,引导学生站在战士的角度揣度他们的心理活动,那便是一种角色想象了。这里的种种想象,既是对诗的整体性和生命性的一种小心翼翼的呵护,又是对诗的一种具有个性化的深入解读。
第四环节:拓展读诗,读懂诗人。
一首古诗便是作者生命中的一面镜子,透过诗,我们是可以,也应该去了解诗人丰富的生命体验与情想世界的。如果还有他的其他作品作以比较,补充,便会对诗人有更全面的认识。因此,我选择了王昌龄的《出塞》(二)作为这堂课的补充与延伸。通过对诗歌场景的想象,对我们情感世界的想象,折射映衬出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感。这样既与教学内容形成互补,又紧扣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第五环节:回到现实,激励阅读。
课的结尾,请学生思考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将课延伸到现实中,延展到课外,体现了语文课的开放性,现实性。最后,为学生准备了边塞诗的资料,为课外阅读提供了范本,把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落到实处。
出塞。
关
人未。
还
同情征人,渴望和平,热爱祖国。
这样的板书既体现了诗在时间,空间上的广度,又体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为学生理解诗歌意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出塞王昌龄教学设计篇六
《出塞》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王昌龄著有《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2、说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根据教学大纲对六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3、说重点难点:
古诗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品味语言的韵律美,在吟诵想象中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教诗的最好方法便是诵读、想象、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诗、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
这首诗虽篇幅短小,但意境深远,第一、二句的时间,空间跨度极大,而且采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理解这一点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把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难点。
4、说教学方法:
(1)想象法:美好的意境,总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古诗教学也是这样,古诗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翻译诗意,因此,理解诗意的最好方法便是激发学生的想象。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五次想象,帮助学生更本质、更内源、更切身地感知诗歌的意境。
(2)以诗解诗法:为了使课堂更充实,提高40分钟课堂效率,我以《出塞》为例。这为生打开了边塞诗的大门,借其它也塞诗的名句丰富了学生的语感,知识与情感,并为理解本诗做了很好的铺垫与引申。这种借鉴对比也是一种理解诗意的捷径。
5、教具使用:
一堂精彩、成功的语文课也离不开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我选择了精美的古诗配画,再配以如泣如诉的琵琶曲,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联想。在有着诗情、画意、音韵的课堂中,学生的心智受到了启迪,情感受到了熏陶。
二、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新课标明确指出,古诗教学要求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出塞”这个题目本身就含有丰富的意象,课一开始,我便在学生理解“塞”的意思之后,引导学生用一个词,一句话,一句古诗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从而感知边塞环境恶劣,战事的频繁。
第二环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古诗讲究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作为小学教材中的必读课文,更以其优美的节律与独特的意境著称,是小学生阅读、赏析的典范。因此,我教这首诗的第一步骤,便是引领学生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教给学生简单的平仄规律,在老师的范读、老师做手势学生读、学生读、这样有层次的读中,指导学生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先声夺人。
第三环节: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已由一字一句地教诗意转变为通过看注释,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大体把握诗意。古诗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讲解诗意,可不讲诗意,怎样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与情感?在解与不解之间,我找到了一个更好的途径——想象。
在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不同类型的五次想象:读诗后谈脑海中的印象是一种再造想象;紧扣“人未还”谈想到的情景是一种联想想象;听音乐写亲人的话是一种创造想象。此外,在结尾的拓展读诗中,我还引导学生读古诗谈听到的声音,这是一种声音想象,引导学生站在战士的角度揣度他们的心理活动,那便是一种角色想象了。这里的种种想象,既是对诗的整体性和生命性的一种小心翼翼的呵护,又是对诗的一种具有个性化的深入解读。
第四环节:拓展读诗,读懂诗人。
一首古诗便是作者生命中的一面镜子,透过诗,我们是可以,也应该去了解诗人丰富的生命体验与情想世界的。如果还有他的其他作品作以比较,补充,便会对诗人有更全面的认识。因此,我选择了王昌龄的《出塞》(二)作为这堂课的补充与延伸。通过对诗歌场景的想象,对我们情感世界的想象,折射映衬出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感。这样既与教学内容形成互补,又紧扣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第五环节:回到现实,激励阅读。
课的结尾,请学生思考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将课延伸到现实中,延展到课外,体现了语文课的开放性,现实性。最后,为学生准备了边塞诗的资料,为课外阅读提供了范本,把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落到实处。
三、说板书设计:
出塞。
关
人未。
还
同情征人,渴望和平,热爱祖国。
这样的板书既体现了诗在时间,空间上的广度,又体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为学生理解诗歌意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出塞王昌龄教学设计篇七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渴望和平的情感。
1、板书“边塞”。师问,读了这个词,说说在你的印象中,边塞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2、教师小结。
3、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边塞诗——出塞。
(一)一读,读准字音。
1、先请大家自由地读上2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古诗。注意正音。
4、全班齐读。
(二)二读,读出节奏。
1、再请大家自由地读2遍,要求读出节奏,注意停顿和语速。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
4、师指导读。
5、全班齐读。
(三)三读,读出感觉。
1、师配乐范读,生想象。
2、指名说。这首诗中的边塞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3、师: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诗。
4、全班齐读课文。
(一)品“塞”之悲惨。
2、大家再轻声地把这句诗读上2、3遍,边读边想象战斗时和战斗后的画面。
3、生自由读诗句。(生读时,播放战斗时的音频)。
4、生读诗句,想象画面。
5、指名说。
6、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战斗之后的画面吧。(播放战斗之后的画面。)。
7、看了之后有感觉?学生自由发言。
8、补充描写战场的诗句。
师:万里长征人为还!这是何等的悲惨啊!许多诗人也曾描写过这样悲惨的景象。我们一起来读读。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王昌龄(古今多少战士死于沙场无人收殓,白骨累累散乱在蓬蒿丛中,使人触目惊心。)。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_曹操(描绘战乱后一片凄凉荒芜的景象。)。
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李白。(战后骇人景象,可见战争的`残酷。)。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是骨。——杜甫(极写沙场寒冷萧条,烽烟遍地,白骨纵横的惨状。)。
9、小结:黄沙漫天,荒草遍野,白骨凌乱。这就是“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剧啊!此时此刻,在你的眼里,边塞是一个什么样的边塞啊!
10、生自由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悲惨、恐怖、可怕……)。
(二)品“塞”之安宁。
1、过度:目睹着边塞的悲惨、恐怖、可怕,诗人的心中不能不想,不能不盼。他盼望着什么?——(点击: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生自由读句子2遍。
3、师问:龙城飞将是谁?(李广)你们了解李广吗?
补充诗: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从这首诗中,你们看到一个怎样的李广?
4、是啊,飞将军李广可是一位大英雄。匈奴人听到李广的名字是闻风丧胆。
史记记载:
译文:李广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的名字,称他是“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了他数年,不敢进右北平。)。
5、师:当飞将军李广在边塞的时候,匈奴数年不侵。还有“白骨乱蓬篙”的惨剧吗?(不会)还有“人为还”的悲剧吗?(不会)。
边塞还会有悲惨、恐怖、可怕吗?(不会)。
6、小结:龙城飞将在,数岁不敢侵。此时此刻,在你的眼中,龙城飞将在的边塞是怎样的边塞啊?(安宁、祥和、和平……)。
7、引读:一边是悲惨、可怕、恐怖,一边是安宁、祥和、和平,哪一种才是人们心中的边塞呢?(安宁、祥和、和平……)。
师:所以,当悲惨一次又一次弥漫在边塞时,人们不能不想,不能不盼——生(小组):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所以,当死亡一次又一次盘旋在边塞时,人们如何不想,如何不盼——生(小组):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所以,当恐怖一次又一次笼罩在边塞时,人们怎能不想,怎能不盼——生(小组):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过度。师:自秦朝统一中国以来,至今已是二千多年,这两千多年,边塞是战乱得多,还是安宁的多?你能说说自秦朝到现在,在边塞发生过哪些战乱吗?(指名说)。
2、出示历代边塞战乱简史。
秦汉时期,匈奴入侵;魏晋时期,五胡乱华;
隋唐时期,突厥入侵;南北宋朝,辽、夏、金入侵;
清朝数百年,西方列强入侵;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大举侵华。
(配低沉的音乐,学生默读。)。
3、学生谈看了之后的感受。
4、小结:看看,这就是几千年的边塞,这就是多灾多难的边塞,这就是充满苦难、死亡、与可怕的边塞。
当匈奴入侵时,边塞是怎样的边塞?(悲惨、恐怖、可怕)。
当今辽入侵时,边塞是怎样的边塞?(悲惨、恐怖、可怕)。
当八国联军、日本帝国入侵时,边塞是怎样的边塞?(悲惨、恐怖、可怕)。
边塞二千多年,则战乱二千多年,二千多年,人们心中总有一种企盼,一种呼唤。你们说说,人们心中呼唤的是什么?(和平、安宁)。
5、师:企盼安定,呼唤和平。尽在这首出塞28个字。一起来读读这首出塞。
6、总结: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就是战乱中的人们千年的企盼和呼唤啊!
板书:
出塞。
悲惨安宁。
恐怖边塞祥和。
可怕和平。
出塞王昌龄教学设计篇八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3、引导学生读悟结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古诗大意,体味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资料卡片。
一课时。
一、复习引入,提示课题。
1、师导语: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又学习了不少古诗,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两首边塞诗吗?(《碛中作(唐·岑参)》、《凉州词(唐·王翰)》)来我们一起背诵一下吧。
2、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大家有兴趣吗?
4、板书课题。(指导“塞”的读音,理解其意)齐读课题。(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常有的题目)。
5、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出示自学提示。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联系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诗文,老师准备了自学提示,谁愿意来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文。
(3)、检查初读情况:
2)诗是有节奏的,所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
3)听古诗录音。咱们再来听听这首诗的录音吧。读得怎么样?咱们也像这样试着读读。齐读。
3)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三、细读古诗,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行(课件出示)。
1)请大家自由读这二行,边读边理解这两行诗的意思。
2)出示画面。谁来说说这画面描绘了什么?(在一轮明月的照耀下,四周是荒凉的原野,远处有一座雄关,)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边塞)。
3)“秦时”和“汉时”分别指什么?
4)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的战争,从未停止过,以至万里长征人未还。
5)从“万里”一词中你体会到什么?这里的“人”指的是谁?“人未还”是什么意思?他们为什么不回家?(板书:人未还)(他们还在戍守边关,还在打战,不能回家;他们已经战死沙场,回不去。边关的战事接连不断,不能回家。)师:他们想回家吗?(想)。
6)补充资料。这些将士们多么想回家啊,可是他们真的能平安地回家吗。我们来看资料。(课件出示)。
读了这份资料,我们看一个“未”字包含着多少辛酸与失望啊!读到这里我们的心情变得更加……(沉重、悲凉、凄凉)。
7)指名读。读出你的感受。
8)齐读。真是百般滋味在心头啊!让我们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一起齐读……(一二行)。
8)此时,假如你是那些将士中的一员,你会想些什么?
9)是啊,当那些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将士们,渴望回家的时候,在同一轮明月下,远在故乡的亲人同样也会思念他们。“人未还却心相系”,让我们感觉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这该死的战争啊!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的心情仅仅是悲哀吗?从这里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板书:痛恨、同情)。
12)带着这种感受再来齐读这句。
(二)品读第三、四行(课件出示)。
1)请大家自由读,结合注释理解这两行诗的意思。
2)出示李广将军的简介。
3)理解“但”
4)了解了这些,再来读读这句诗,谁来说说这两行诗写了什么?(板书:飞将在)。
5)是啊,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胡人……(不敢度阴山)阴山也就安定了,那么边关也就会……(安宁了),边关安宁了,将士们也就不用万里征战了,他们……(就能回家乡),和家人团聚,那么国家……(也会更太平)。
6)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良好的愿望呢?(期盼有良将,期盼和平)(板书:期盼)。
7)期盼有良将,难道朝廷真的没有像李广将军这样的良将吗?(有)为什么他们不到前线杀敌呢?(有的不愿当将领,有的则是不被朝廷重用)。
8)唐朝前期曾经有过辉煌与繁荣的时期,人们也过着安定的生活。可是到了唐玄宗时期,皇帝昏庸无能,朝廷无能,将领们醉生梦死。诗人高适在《燕歌行》中就写出这样的诗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课件出示)诗人写这两行其实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对朝廷用人的不当,将帅无能的不满。(板书:不满)。
9)指名读。谁能来读出作者的这种感情?
评读,再指名读。听录音。再读。
这不止是诗人的希望,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将士们的希望,他们希望……。
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将士们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
(三)小结,并尝试练笔。
1)通过刚才的学习(师点板书),我们明白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既有对戍守边关战士的同情,对战争的痛恨,也有对和平生活的期盼以及对朝廷用人不当的不满。
2)假如你是士兵、是父母、是妻子、是儿女……你想说些什么,请写出来。(课件出示)。
四、赏读古诗,背诵古诗。
1)是啊,你们说的这些都表达了将士们的亲人渴望早日结束战争,渴望亲人早日团聚,然而战争结束了吗?(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有着浓浓爱国情怀的诗人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愿望,再读读这首诗,试着背下来。
2)学生试背。
3)指名背、齐背(配乐)。
五、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出示介绍李广的诗。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结识了飞将军,唐代的诗人卢纶也专门写了一首诗来赞颂飞将军的,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
2)我们今天虽然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却反映了中国人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美好愿望,让我们远离硝烟,远离战争,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也希望我们的国家兵强将广!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王昌龄教学设计篇九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种植豆芽观察日记(模板8篇)
- 2023年师德师风讨论发言稿(汇总12篇)
- 2023年游老街感悟优秀(四篇)
- 2023年夏天的文案(实用17篇)
- 2023年美丽的秋天风景图片汇总(实用12篇)
- 最新工程管理述职报告总结(实用14篇)
- 爱国主义板报口号标语3篇(大全17篇)
- 2023年工程档案管理述职报告(优质8篇)
- 2023年友情以上(通用11篇)
- 2023年开学的第一周字模板(优质16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