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节日风俗的古诗有哪些(实用11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27 08:15:10    小编:lookoud
最新节日风俗古诗有哪些实用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最新节日风俗的古诗有哪些(实用11篇)

  • 上传日期:2023-11-27 08:15:10 |
  • lookoud |
  • 13页

总结是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通过总结可以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度,让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节日风俗的古诗有哪些篇一

龙抬头节又称春龙节、春花节,郑州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民间传说在唐朝武则天当政时期,因得罪玉皇大帝而被罚三年无雨,人间河干沟竭,树枯苗死,人们难以过活。司管天河的龙王心中不忍,在阴历二月初二这天私自给人间降雨,因而受到责罚。人们用炒熟的玉米花、豆子供献龙王,报答其救命之恩,因此感动了玉皇大帝,允许龙王继续为人间降雨。以后二月二祭龙王,相沿下来成为节日。

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其实龙抬头的意思就是指大地经过冬眠,百虫开苏醒,经过了立春、雨水、惊蛰等节气,我国很多地方都开始进入雨季,这也是大自然的规律,不过在古时,“龙”在人们心中占有很高的地位,是祥瑞的化身,也是风雨的主宰,所以人们都普遍认为这是“龙”的功劳。

返回目录。

踏青。

费着《岁华纪丽谱》中记载:“二月二日,踏青节。初郡人游赏,散在四郊。春游千万家,美人颜如花。三三两两映花立,飘飘似欲乘烟霞。”

剃龙头。

民俗上认为在二月二这天剃头,会像龙一样从冬眠中醒来,开始活动。据说二月二剃龙头,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古时候有正月里不剃头的习俗,沿袭到今,就是不管头发多长,都要一直等到二月二才理发。所以整个正月里,理发店门可罗雀,生意很少。而一到二月二这天,来理发的人就络绎不绝。对这一天来理发的人来说,重要的不是理发本身,而是讨个吉利:大家都来剃龙头。

引钱龙。

我国山东等地区过春龙节,用灶烟在地面上画一条龙,俗称引钱龙。俗信引龙有两种目的:一是请龙回来,兴云布雨,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龙为百虫之神,龙来了,百虫就躲起来,这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是有益的。清咸丰《武定府志》:“以二日为春龙节,取灶灰围屋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招福祥也。”

吃猪头肉。

二月初二吃猪头肉也有说法。自古以来,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后来简化为三牲之头,猪头即其中之一。

忌用针线,恐伤龙眼。

二月二这天,古籍记载:“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据说“龙抬头”这日用针线,会伤害龙的眼睛。姑娘媳妇们正好可以不用做针线活,嬉戏玩闹了。

返回目录。

相传,大唐高宗李治驾崩后,武则天当权,先立其子李哲、李旦为中宗、睿宗,又先后废去。于永昌二年(公元690年),废唐改周,自立为帝,称周武皇帝。这事惹恼了玉皇大帝,他传命太白金星告诉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降雨人间,以示惩戒。当年从立夏到寒露,150多天滴雨未下,因致大地干涸,庄稼旱死,许多地方连吃水都非常困难,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种.种人间惨象,被掌管天河的玉龙看在眼里十分不忍,他冒着违犯天条的危险,张开巨口,喝足天河之水,私自布雨,解救了天下黎民百姓,但却招来了玉帝恼怒,将玉龙打入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之下受苦。山前还立了一通石碑,上面刻有四句话:“玉龙行雨犯天规,应受人间千秋罪,若想重上凌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经过这里,看了碑上的这些字,才知道玉龙为救百姓行雨,却被压在这里受苦。为了救出玉龙重上云天,再掌天河,人们决心找到开花的金豆,但却苦苦寻找不到。找啊、找啊,直找到第二年的农历二月初一,恰好街上有集,一个老奶奶背着一布袋苞米粒赶集,因布袋口没扎结实,走着走着布袋开了,金黄的苞米粒撒了一地。

人们看了,高兴极了,这苞米粒多像金豆呀!如果放在锅里炒,不就爆出金花了吗?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全都知道了。大家商定,第二天,二月初二一齐行动,大家都爆苞米花。这情景被玉龙看见了,好不欢喜,就大声喊道:“太白老头儿,金豆开花了,还不快放我出去。”太白金星老眼昏花,看了看,果然是金豆开花,便将压在玉龙身上的大山移开,玉龙顺势一跃腾空,再降甘霖。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龙抬头节日时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返回目录。

节日风俗的古诗有哪些篇二

3、幸回郎意且斯须,一年中别今始初。——王建《七夕曲》。

4、八神奉命调金鼎,一气回春满降囊。——瞿佑《屠苏酒》。

5、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6、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7、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8、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9、作县几时同志苦,投荒万里倍情真。——王逊《西夏重阳》。

10、正笙箫竞渡,绮罗争路。——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11、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潘希白《大有·九日》。

12、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13、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14、玉炉沈水袅残烟。——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15、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16、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李商隐《辛未七夕》。

17、老慵虽省事,春诱尚多情。——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18、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19、丹灶初开火,仙桃正落花。——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20、宿醉头仍重,晨游眼乍明。——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节日风俗的古诗有哪些篇三

在北方大部分地区,有引钱龙的习俗。二月二日这天一大早,人们便从井里河里挑回水来。等水缸满后,用簸箕盛灶灰从大门外曲曲折折撒进院内,直到水缸,再绕水缸撒一圈。人们对这一活动寄托着两个愿望:一是引回了“钱龙”,象征着有钱、富贵,这一年生产兴旺发达,生意兴隆昌盛。二是认为引回了龙,蛇蝎百虫都不敢出动了。那时候由于医疗条件差,“百虫”肆虐,疾病流行,人们以躯百虫而防病,求得一家人身体健康。

2:剃龙头。

民间有正月不剃头的习俗,但每到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无论老少,都要理发,称为“剃龙头”。

民间有正月不理发的说法,从过年时剃的头,到二月二日大体上是一个多月,头发又已长长,正是剃头的时候,人们把剃头说成是剃龙头,加上一个“龙”字,以取吉利。据说在这一天剃头,可以使人健康,像龙一样在空中自由自在地腾飞,将来必能飞黄腾达。

3:画仓子。

有句谚语是“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在龙头节这一天,我国北方的很多地方流行“画仓子”的习俗。这天一大早,家家户户在打谷场或庭院里画仓子。画仓子的习俗是为了祈祷新的一年五谷丰登,粮食满仓。有的地方还用纸剪成鸡或猫,用松树明子烟熏后,贴在墙上,取意鸡吃虫子,猫捉老鼠,以避虫、鼠破害粮食。

4:照房梁。

俗语云“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农历二月二,天气逐渐转暖,民间传统习俗,讲究在这天打扫房舍,清洁卫生,驱逐害虫,故有“二月二,熏虫儿”的说法。其作法是在二月二这天,点着过年祭祀时剩下的蜡烛,照射房梁和墙壁,以驱逐蝎子、蜈蚣等虫子。将要复苏的虫儿,被蜡光晃照后,会自动掉下来,即可驱灭,以达到消灾防病,保证健康之目的。

5:照房梁。

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的生日,各地有祭土地神的习俗。

在民间,十地神的形象多被塑造成一个鸡皮鹤发、老态龙钟的长者、他身穿土色长袍,手持拐杖。二月初二清晨,家家户产在土地神龛前摆上各式供晶,点燃香烛,鸣放鞭炮为土地神祝寿,祈求土地神在大门口或村口看管恶鬼和虎狼严禁进入,保佑一方平安。另外还祈求土地神保佑田间禾苗茁壮成长,秋后五谷满仓。

6:忌动针。

妇女们不沦有多么紧要的针线活,但在二月二这大不作针线活,说这天龙抬头,动针会伤龙的眼睛,为了避伤龙的眼睛,这天就免作任何针线活了。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民间二月二的应节活动亦丰富多采。福建、浙江等省的畲民二月二开展“盘歌”活动;四川中部一·带还多在二月二这天“迎富”等等。纵观二月二的各种民间活动,多数和龙相关连,且带有较强的封建迷信色彩。如今,科学技术逐步普及,战胜天灾、疾病的能力增强,人民生活富裕,寄希望于龙的人恐怕是没有了,或者在迷信的程度上至少有所减轻,这个节的不少习俗也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但打扫房舍、清洁卫生仍有积极意义。

7:忌动针。

这天龙抬头,所以炒的豆子叫“龙眼豆”。炒“龙眼豆”最标准的就是有一种黑色、圆形的大豆,上边还分布着褐色的圆圈,和眼珠相似,这是孩子们最欢迎的。但大部分人家没有这种豆子,于是便炒一般的大豆、蚕豆、豌豆等。

还有的地方有“祭百虫”的习俗。即把陈年的粮食磨成粉,捏成各种动物和水果的形状,蒸熟之后插于青竹竿上,送到田边或祖坟祭祀百虫之神,使百虫不再损害庄稼。

返回目录。

生发之象、吉祥如意。

《春秋命历序》曰:“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日月五纬俱起牵牛;四万五千年,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早在远古时期古人就已经能“观象授时”,定天之象、法地之仪,并确定了星宿天象、干支及二十四节气。词典《尔雅》中有云: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故角之见于东方也,物换春回,鸟兽生角,草木甲坼。它的意思是在万物复苏的春天,东方苍龙的角宿每到傍晚将从东方升起。

神话著作《山海经》中说,应龙居处在南方,“故南方多雨”,而烛龙“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也就是经常招来风雨。由于想象中的龙能腾云驾雾,于是相信龙能给人带来祥瑞。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

《说文解字》中解释“龙”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谓之熏虫儿,谓引龙,冲、虫不出也。”

《燕京岁时记》:“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

《大同府志》:“二月二日,各村疃社醵钱献生,谓之‘扶龙头’。提壶汲井水注之,曰‘引龙头’。”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返回目录。

唐时期。

唐时期仍未出现龙抬头的节俗记载。唐朝人把二月朔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据《唐书》记载,唐中叶以前,春天只有三个节日:正月九、正月晦(三十日)和三月上巳节,二月没有节,李泌上书,废正月晦,以二月一为中和节(取中正、平和之意),以示务本。德宗十分赞同,并下令以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称三令节。

宋时期。

宋代时在二月初二有“挑菜”御宴活动,但与“龙”无关。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有娱乐,所以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唐宋时的这些“二月二”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

元时期。

到了元时期,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析津志》在描述大都城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所吃的食物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明时期。

明代以后,“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元费着《岁华纪丽谱》:“二月二日踏青节,韧郡人游赏散四郊。”。又汪灏《广群芳谱天时谱》引《翰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明时期还在二月二还增添了“熏虫”、“炒豆”的活动。明人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熏床炕,曰熏虫,为引龙虫不出也。

返回目录。

节日风俗的古诗有哪些篇四

《礼记.月令》中说“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於西郊。还返,赏军帅武人于朝”。

是说立秋这天,皇帝要亲自率领文武大臣出城到西郊去祭祀,以迎接秋天的到来。回来后,还要赏赐诸文武大臣。足以看出古人对立秋的重视,和对丰收的渴望。

戴楸叶。

楸叶就是楸树的叶子,楸叶嫩时为红色,长大后只有叶柄是红的。

古人认为“楸”与“秋”同音,戴在身上不仅可以迎秋,还可辟邪气,保一秋平安顺遂。

摸秋。

俗语说“摸秋不算偷,丢秋不追究”。古人在立秋这天会结伴到别人的菜地里去“摸”各种瓜果蔬菜,在立秋这天这种行为不算“偷”,叫作“摸”。被“摸”走瓜果蔬菜的人家不会追究不说,还会觉得非常吉利,谓之“丢秋”。

贴秋膘。

古时,民间在立秋这天要用悬秤来称体重,与立夏时称出的体重相对比,检验胖瘦。如果体重减轻就叫“苦夏”,要进补,谓之“贴秋膘”。

咬秋。

因地域不同,每个地方吃的东西不尽相同,但都有把秋天紧紧咬住不放之意,所以叫作“咬秋”。

吃西瓜,又叫啃秋。西瓜是夏天的应季水果,偏寒凉,立秋之后天气渐寒,就不太适合食用了,所以,立秋这天就是一年中最后吃西瓜的时候。

食秋桃,据说这天吃过桃子以后,把桃核留一个下来,在大年三十晚上放入炉火中烧成灰烬,一年都会免受疾病的困扰。

喝井华水,井华水就是立秋当天从井里打出来的水。古人认为这样的水带有秋天的气息,喝了以后可以消除夏天的暑气,秋天不容易闹肚子。

躲秋。

俗语说“立秋不躲秋,秋后事非多”,古人认为立春和立秋季节转换之时,也是阴阳二气纷争激烈之时,世间万物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立春当天要“躲春”;立秋当天要“躲秋”。

躲秋,主要是躲开交节时的那个时间段,并不是立秋全天都要躲起来。

节日风俗的古诗有哪些篇五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官历行将尽,村醪强自倾。

厌寒思暖律,畏老惜残更。

岁月已如此,寇戎犹未平。

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

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

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节日风俗的古诗有哪些篇六

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也是土地公的诞辰,“土地诞”也称“社日节”。社日分为春社日和秋社日,古时春社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是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古人认为土生万物,土地神是广为敬奉的神灵之一。人们认为土地公管理着五谷的生长和地方的平安,很多地方的百姓都在社日奉祀土地神。土地公又称福德正神,在中国南方地区,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

吃龙食。

二月二这天在饮食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北方百姓在这天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吃龙须”,吃馄饨为“吃龙眼”,吃饺子则叫“吃龙耳”,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葱饼叫做“撕龙皮”。有些地方还有吃“龙眼”、“龙须”、“龙舌”、“龙耳”、“龙皮”、“龙子”、“龙蛋”以及吃春饼、吃猪头肉的习俗。一切均取与龙有关的象征与寓意。这些都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的强烈愿望。

采龙气。

早上卯时,卯月的第一个卯日卯时,出门面向东方深吸气,此为一吉。

剃龙头。

指二月初二理发,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起龙船。

古时,龙抬头节是祭祀龙神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到龙神庙或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龙神,祈求龙神兴云化雨,保佑一年五谷丰登。龙抬头时节我国部分地区会有“起龙船”的活动,请龙出水,以及祈求事事顺利的心愿。

使耕牛。

“龙抬头”也是农村的农事节。农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农时春雨贵如油。倘春雨充沛,预示着一年的大丰收。

开笔写字。

相传农历二月初三为文昌诞辰日,旧时这天让孩子开笔写字,取龙抬头之吉兆,为孩子正衣冠、点朱砂启蒙明智,寓意孩子眼明心明,祝愿孩子长大断文识字。开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是中国传统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启蒙教育形式。

引田龙。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引龙伏虫的活动有很多,最有特点是撒灰。撒灰十分讲究,灰多选用草木灰,人们自家门口以草木灰撒一条龙到河边,再用谷糠撒一条龙引到家,意为送走懒(青)龙、引来钱(黄)龙,保佑人财两旺;从临街大门外一直撒到厨房灶间,并绕水缸一圈,叫做“引钱龙”;将草木灰撒于门口,拦门辟灾;将草木灰撒于墙脚,呈龙蛇状,以招福祥、避虫害。陕西富县一带还流行撒灰围庄墙外的做法,也是伏龙驱虫的表现。

放龙灯。

黄河三角洲及一些沿河地区还有”放龙灯“的习俗。不少人家用芦苇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蜡烛或放上用萝卜挖成的小油碗,待到傍晚时分,放到河里或湾里点燃,为龙照路。借此娱乐同时又传递一种美好的祝愿。

敲龙头。

东北部分地区在二月二早晨,以长竿击打房梁,谓之”敲龙头“。把龙唤醒,佑一方平安。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击房梁就是用木棍或者竹竿敲击房梁,以惊走蛇、蝎等毒虫,毋使为害。有的地方流行敲击炕沿,目的与敲击房梁相同。

围粮囤。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农历二月初二清晨,北方很多地区的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妇从自家锅灶底下掏一筐烧柴禾余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铁铲子铲些草木灰,人走手摇,在地上画出一个个圆来。围仓的圆圈,大套小,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围好仓后,把家中的粮食虔诚地放在仓的中间,还有意撒在仓的外围,象征当年的大丰收。

熏虫。

古代将自然界中的生物分成毛虫、羽虫、介虫、鳞虫、人类五大类。毛虫指披毛兽类,羽虫指鸟类,介虫指带甲壳类,鳞虫指有鳞之鱼和带翅昆虫类。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二月初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萌动,疾病易生,虫害也是庄稼的天敌,因此人们引龙伏虫,希望借龙威镇伏百虫,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进入农历二月,天气渐暖,各种昆虫开始活动,有些昆虫对人的健康是有害的,所以二月二这一天,人们纷纷摊烙煎饼、燃烧熏香,希望凭借烟气驱走毒虫。

吃猪头肉。

二月初二吃猪头肉也有说法。自古以来,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后来简化为三牲之头,猪头即其中之一。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历经十多个小时的烹饪,才能端上餐桌。“扒猪脸”有三种,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酱汁吃;三是卷煎饼吃。每一种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

二月二前剪头发的忌讳。

民间流传“正月理发死舅舅”的说法,其实这是一种误传,“死舅”实际上是对“思旧”或“思念”,也是可以说是对亲人的一种思念,并没有单独指向舅舅的说法。

二月二龙抬头为什么要理发。

龙在我国的文化中像神一样存在,中国人更是自称龙的传人,龙是中国的祥瑞之物,主宰着风雨,加上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古代开始就重视农耕,风雨对于农作物是至关重要的。人们对于龙自然有着更多的敬仰之情。民间流传着“龙不抬头不下雨”,(马上到二月二了,别说今天北京还真下雨了),龙抬头是吉祥的象征,寓意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二月春天是农耕的开始,对于人们来说,这是“头”,一年的开头要从吉祥开始,所以就想趁着“龙抬头”的好日子,去剃头理发,从头开始,寓意新的一年鸿运当头,万事顺利。

在二月二这一天,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要去理发,并且小孩理发,称之为“剃喜头”,寓意孩子健康平安成长,长大以后可以出人头地有出息;大人理发则称之为“剃龙头”,意为辞旧迎新,好运当头。二月二马上就到了,别忘去理发呀。

所以正月剃头并不会死舅舅,甚至跟舅舅一毛钱的关系也没有,但是二月二剃头确实是个好日子。这些都是从老辈流传下来的风俗传统,类似的传统也有很多,尤其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有很多的讲究,也正是这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讲究组成了我们的民族文化,在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传统文化也不能丢,这是中华民族的魂,也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根基和底蕴。弘扬传统文化要靠你我他。所以马上到二月二了,我们可以借着机会给我们的孩子或者是身边人讲一讲“正月剃头死舅舅”的历史渊源,让更多的人知道。

(一):

二月二龙抬头,

天子耕地臣赶牛,

正宫娘娘来送饭,

当朝大臣把种丢,

春耕夏耘率天下,

五谷丰登太平秋。

(二):

过了正月二十三,懒婆娘愁得没处钻。

又想上了天,没鞋穿;又想钻了地,没铧尖;。

又想上了吊,丢不下二月二那顿油搅团。

(三):

二月二,龙抬头,

家家锅里嘣豆豆,

惊醒龙王早升腾,

行云降雨保丰收。

(四):

二月里来二月二,家家都把豆豆炒,

噼噼叭叭好热闹,惊动龙王早抬头,

升天降雨保丰收。大囤满,小囤流,

给龙王献猪磕个头。

(五):

二月二,敲梁头,大囤满,小囤流。

二月二,敲案桌,打得粮食没处搁。

二月二,敲锅台,大小元宝滚出来。

二月二,敲门墩,坐下不动也生金。

二月二,敲门垴,大的领着小的跑。

节日风俗的古诗有哪些篇七

11月1日除了万圣节之外,还是古罗马一个重要的节日,叫波摩娜节。波摩娜是“果树之神”,掌管所有果树的生与死、丰收与欠收。那么在其他地方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万圣节前一天夜里是一年中最“闹鬼”的时候,各种妖魔鬼怪、海盗、外星来客和巫婆们纷纷出动。在基督纪元以前,凯尔特人在夏末举行仪式感激上苍和太阳的恩惠。当时的占卜者点燃并施巫术以驱赶据说在四周游荡的妖魔鬼怪。后来罗马人用果仁和苹果来庆祝的丰收节与凯尔特人的10月31日融合了。在中世纪,人们穿上动物造型的服饰、戴上可怕的面具是想在万圣节前夜驱赶黑夜中的鬼怪。尽管后来基督教代替了凯尔特和罗马的宗教活动,早期的习俗还是保留下来了。孩子们带着开玩笑的心理穿戴上各种服饰和面具参加万圣夜舞会,这些舞会四周的墙上往往悬挂着用纸糊的巫婆、黑猫、鬼怪和尸骨,窗前和门口则吊着龇牙咧嘴或是面目可憎的南瓜灯笼。万圣节前夕,孩子们会提着南瓜灯,穿着各式各样的稀奇古怪的服装,挨家挨户地去索要糖果,不停地说:“trickortreat."(意思是:‘给不给,不给就捣蛋’)要是你不肯给糖果的话,孩子们就会很生气,用各种方法去惩罚你,例如:把垃圾倒在你家里等等的方法去惩罚你,直到你肯给他们糖果为止。

万圣节面具自17世纪起,庆祝万圣节的传统在南部英格兰逐渐消失,代之以在11月5日举行的火药阴谋(gunpowderplot)纪念会。但在苏格兰,爱尔兰和北部英格兰万圣节依然盛行。直到21世纪初,南部英格兰人才重新开始庆祝万圣节,只是方式完全美国化了。万圣节前夜最流行的游戏是“咬苹果”。游戏时,人们让苹果漂浮在装满水的盆里,然后让孩子们在不用手的条件下用嘴去咬苹果,谁先咬到,谁就是优胜者。万圣节源自古代凯尔特民族(celtic)的新年节庆,此时也是祭祀亡魂的时刻,在避免恶灵干扰的同时,也以食物祭拜祖灵及善灵以祈平安渡过严冬。当晚小孩会穿上化妆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户收集糖果。

万圣节食物万圣节有几样吃的东西是必备的:南瓜派、苹果、糖果,有的地方还会准备上等的牛羊肉。

“不给糖果就捣乱”,万圣节的糖果最经典的是橘色、棕色和黑色的包装,造型以鬼怪居多,不过,这个传统本来面目和糖果没有关系。

南瓜。

南瓜造型食物南瓜派在美国南方本来就是初冬最常见的食物,在万圣节只是更应景而已。除了南瓜派,南瓜子也是节日常见的零食。

苹果。

11月1日除了万圣节之外,还是古罗马一个重要的节日,叫波摩娜节。波摩娜是“果树之神”,掌管所有果树的生与死、丰收与欠收。罗马占领凯尔特之后,也把波摩娜节和新年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万圣节吃苹果的习俗。

节日风俗的古诗有哪些篇八

3、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4、瓜果几度凄凉,寂寞罗池客。——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5、记前度、刘郎曾赋。——吴文英《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

6、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杜甫《九日寄岑参》。

7、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谢枋得《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8、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9、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10、却扇藏娇,牵衣索笑,今夜差凉。——刘镇《柳梢青·七夕》。

11、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12、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沈佺期《寒食》。

13、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1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5、鸿北去,日西匿。——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16、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丘浚《咏菊》。

17、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18、数日西风,打秋林枣熟,还催人去。——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19、巾欹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陈师道《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

20、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21、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赵鼎《寒食》。

22、中秋佳月最端圆。——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23、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王元鼎《醉太平·寒食》。

24、空接灵台下,方恧辨支机。——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25、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26、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27、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28、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29、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30、谁念文园病客?夜色沉沉,独抱一天岑寂。——张埜《夺锦标·七夕》。

31、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杜甫《九日寄岑参》。

32、天应有意故遮阑。——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33、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钱谦益《丁卯元日》。

34、秋明白鹭双飞处。——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35、恨无端、添叶与青梧,倒减却、黄杨一寸。——顾贞观《步蟾宫·闰六月七夕》。

36、无半点闲愁去处,问三生醉梦何如。——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37、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38、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39、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40、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41、西风吹鹤到人间。——吴文英《诉衷情·七夕》。

42、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43、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44、葱蒨松犹嫩,清明月渐圆。——欧阳詹《酬裴十二秀才孩子咏》。

45、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46、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47、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云表《寒食诗》。

48、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49、窗中草色妬鸡卵,盘上芹泥憎燕巢。——温庭筠《寒食日作》。

50、寂寞风蝉至,连翩霜雁来。——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51、忍记穿针亭榭,金鸭香寒,玉徽尘积。——张埜《夺锦标·七夕》。

52、绿杯红袖趁重阳。——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53、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54、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赵鼎《寒食》。

55、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

56、好处时光,须用著些难。——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57、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魏承班《渔歌子·柳如眉》。

58、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苏轼《守岁》。

59、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60、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61、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

62、霭芳阴未解,乍天气、过元宵。——周端臣《木兰花慢·送人之官九华》。

63、把紫府清都作一家。——谢枋得《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64、近寒食人家,相思未忘苹藻香。——史达祖《寿楼春·寻春服感念》。

65、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66、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范成大《卖痴呆词》。

67、单夹衣裳,半栊软玉肌体。——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68、两情缠绵忽如故。——王建《七夕曲》。

69、天为欢迟,乞与初凉夜。——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70、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贾岛《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节日风俗的古诗有哪些篇九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于每年公历8月7或8日交节。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立秋节气的到来,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快要过去,凉爽的秋天即将到来,也预示着草木开始结果孕籽,进入收获的季节。

作为“四立”之一,秋季第一个节气,在古代农业社会,立秋对农事的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重要的节气,还是我国重要的岁时节日。在古代,民间在立秋收成之后,会感谢上苍与祖先的庇佑,尝试新收成的米谷,以庆祝辛勤换来的收获,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立秋这天有晒秋、贴秋膘、咬秋、赶秋等等习俗。

晒秋: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咬秋:在我国不少地方还流行“咬秋”,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在立秋日这天吃西瓜、香瓜或桃,还寓意啃去暑气。

赶秋:“苗族赶秋”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十四节气”的代表性项目之一,是保存至今的立秋节气民俗活动的代表。赶秋节是苗族人民庆祝丰收、祭祀谷神、感谢大自然的馈赠和抒发喜悦与欢乐的重要时刻,内容主要包括拦门酒、接龙、司刀绺巾舞、鼓舞、打八人秋、耍龙舞狮等仪式或活动形式。

贴秋膘:营养专家表示,尽管现在大家都崇尚健康生活,日常饮食也很丰富,贴秋膘”没有过时。对于体重较轻、体质虚弱的人群和老人孩子来说,炎热的夏天对他们的损耗比普通人更大,在夏天往往体重会下降。入秋以后天气逐渐转凉,此时人们食欲大开,胃口转好,正是补充营养、增加健康储备的好时候。通过食补,补回在“苦夏”流失的营养,驱赶苦夏的萎靡不振,调理身体健康状态,补足精气神。

专家提醒,立秋时节气温仍然较高,食品极易腐败变质,在“咬秋”和“贴秋膘”时注意选择新鲜的食物,同时多吃生津滋润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保护肠粘膜和肠道功能。

节日风俗的古诗有哪些篇十

“腊月二十三,掸尘扫房子”,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二、贴春联。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三、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四、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五、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六、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节日风俗的古诗有哪些篇十一

节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小编为你整理。

励志。

诗句,希望能帮到你。

1、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2、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

3、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张继《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4、黄昏疏雨湿秋千。——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5、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6、途中甘弃日,江上苦伤春。——胡皓《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

7、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8、一年佳节过西厢。——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9、朔方三度重阳节,河曲干旌岁岁忙。——齐之鸾《九日登清水营城》。

10、溅行裙更惜,凤钩尘污。——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11、霭芳阴未解,乍天气、过元宵。——周端臣《木兰花慢·送人之官九华》。

12、香袖凭肩,谁记当时话。——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13、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温庭筠《清明日》。

14、笑摘双杏子,连枝戴。——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15、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陈师道《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

16、红萸佩、空对酒。——潘希白《大有·九日》。

17、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杜甫《九日寄岑参》。

18、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9、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20、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

21、更深黄月落,夜久靥星稀。——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22、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23、满堂惟有烛花红。——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24、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25、调露初迎绮春节,承云遽践苍霄驭。——佚名《郊庙歌辞。五郊乐章。舒和》。

26、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27、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29、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30、问深宫,姮娥正在,妒云第几。——吴文英《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1、中秋月已圆,情深人亦孤单。是残月缝补了思念,是物与景触动了伤感。相思真如歌,唱尽人间的悲欢离合,相思也如酒,醇香饮枯心沉醉。独独樽满清澈的月色,迷恋蒙胧泪缠绵。

2、早上,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风儿轻轻转在耳边吹过,仿佛在对我说:“祝你节日快乐!”同学们都穿着整洁的校服,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兴高采烈地来到了学校。校园里的花草树木也显得格外精神。

3、别的小区不说,就说我住的小区吧,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有一位姓王的老公公,提笔写下了一副。

对联。

:“雄鸡福寿唱新歌,猴报安康吟雅韵”。好吧,真可以称得上是绝妙啊!除此之外,每家每户都贴上了“福”字。小区的墙面、楼梯都穿上了新衣服,大家都在等待春节的到来。

4、侧头仰望圆圆的月亮,高高悬挂于深邃的苍穹。有凝重的云块,漂浮在周围,犹如远方在游子,写满相思的泪滴。那泯灭不了思念的素光,何以寄托心中那沾湿的云彩。

5、春节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它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到了这一天,人们要在一起吃饭、贴。

春联。

贴倒福放鞭炮,等活动。

6、中秋之夜,捧香茗一杯,依栏凝望那遥远的夜空,任凭思绪飞离那夜色的迷茫,根根清茶染浸了思念,月是故乡明。那如水的月华,像亲人思念的目光,牵动着多少远在异乡游子的心,为这月思踏上归航,而在那云影阑珊处,又有多少慈祥的母亲,翘首望月盼儿归。中秋的月亮,分外圆润,分外明亮,有一种万家团圆的美好,人们望月寄思,那圆润的月亮之上,装满了人们对远方亲人深深的思念和祝愿。

7、六一儿童节是儿童的盛宴。在儿童节里,我们欢庆着属于自己的时光。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每一位同学的脸上都挂着欣喜、快乐的笑容。我们来到学校的大礼堂,准备参加六一儿童节歌咏大赛,和其他班的同学来个pk比赛!

8、我眼中的中秋节就像是一张。

请柬。

每年的八月十五都邀请你去参加亲人朋友的聚餐。请柬的有效期是一辈子永远不会作废。中秋节是一朵用亲情友谊灌溉的常开不败的花朵。它将花的清香撒到大江南北举国上下。中秋节又像是一江的春水流过每个人的心田滋润每个人的心灵。

9、时光总是匆匆,今年的中秋节转眼又到了。父母不知又增添了多少皱纹,多少白发。我不能回去看望他们,只能在心里默默地为他们祈祷,为他们祝福。祝愿我的父母亲,天下所有的父母亲都能够健康长寿,笑口常开,永远做儿女们避风的港湾,幸福的依靠。

10、不知觉中,泪水滴落在中秋的银色之中,犹如夜色绽放的烟花,绚丽却难以封存,只有残留的余温,相伴啜泣,在流动是夜色中,有谁相知,点滴镌刻的磨痕,谁在那里,驻足长留。

11、今年过年这一天还只是傍晚,花桥新修公路上就炮声连天,烟花飞舞,整个夜空五彩缤纷,我们小孩子手里拿着烟花跑着,跳着,叫着,喊着,还玩着。我和哥哥看着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文艺晚会还没有开始,就点燃烟花高兴的玩着,只看见家家户户亮着电灯想是他们都坐在电视机前等待着春节文艺晚会的开幕。

12、今年的春节又会是什么样的呢?虽然等春节要经过一段。

时间。

但是还是阻隔不了我对春节的向往而且我还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等下去终有一天你会等到你期待的那一天。对于春节我将怀着一颗满怀期待的心!

13、这是一个美好的夜晚,红红的灯笼,使大街小巷充满着光明。在一条条宽阔的马路上,汽车川流不息,一股“红流”向东南西北流去。在大街上,人们提着灯笼,那一个个漂亮的灯笼,代表着人们心中的那份喜悦。不久,天空“开放”了五彩缤纷的鲜花——烟花。夜晚变成了白天,那一支支烟花给夜空披上了一件五颜六色的衣裳,也映衬着寂寞的月光姐姐。走进小巷,家家户户都在那说说笑笑,让人感到一股温馨的感觉。

14、中秋节既是甜蜜蜜的,又是酸滋滋的。说甜蜜蜜是因为,可以享受可口的月饼;说是酸滋滋的是因为毕竟没有亲人在身边的日子是很孤单的。嘴里甜得很可心却有思乡的情绪在涌动。她让我更懂得亲情的珍贵,让我尝到了故乡的甜美及温暖。深刻地了解明明知道在身边却不懂得珍惜,失去了才发现它的重要。在萧瑟冷清的中秋节点燃了一把温暖的火,去了秋的凉意。

15、既然我从不迷信中秋的月光比平时漂亮,为何此刻会有失落的感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