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伶官传序教学设计(实用8篇)

  • 上传日期:2023-11-13 02:43:00 |
  • zdfb |
  • 12页

总结是对过去的一种回顾,是对未来的一种启示。通过总结,我们可以不断进步和成长。如何抵抗诱惑,保持自律是年轻人需要思考的问题。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总结分享,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篇一

1.通过后唐庄宗的成败阐述盛衰在于人事的道理。

2.学习正反对比的说理方法。

3.理解文中的名言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本文充分运用对比手法说理抒情。

2.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启迪人性。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同学们,标题中的“伶官”是一群怎样的人呢?(学生: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古时戏子大多地位低下,却能入朝为官,欧阳修为什么要为伶官作传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寻找答案。(板书:课题,作者)。

二、因声求气读通文意。

1.请学生复述庄宗的故事。

2.诵读感知庄宗的悲剧命运。

活动一:一生读晋王遗言,其他学生评价。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皆为兄弟,而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点拨:读出晋王深深的遗憾,对敌人仇恨、对庄宗期盼的语气和情感。)。

活动二:读庄宗的奋斗史和失败史,其他学生评价。

奋斗史:“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可谓壮哉!”庄宗凯旋时的豪壮语气,笔势激越,情调激扬。

失败史:“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何其衰也!”庄宗败亡时的衰颓语气,仓皇失措,笔势迂回,情调低沉凄怆。

(点拨:语言和情感一扬一抑、大起大落、荡气回肠、对比鲜明。)。

3.教师小结:庄宗的兴盛和衰败用了鲜明的对比,其奋斗史164个字,得天下完成父亲遗命,耗时十五年;其失败史63个字,失天下只有短短三年,奋斗过程如此艰难,衰败却如此迅速,一溃千里,发人警醒。

三、提要钩玄领会主旨。

(点拨:学生诵读第一段,第三段“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至文末。)。

1.一个叹词:呜呼。

参考:欧阳修之子欧阳发《先君事迹》“先生自撰五代史,褒贬善恶,为精密。发论必以‘呜呼’,曰‘此乱世之书也’。”这一声“呜呼”,以感叹发端,起笔不凡,突兀惊人。奠定全文沉痛的感情基调。

2.两个警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点拨1: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目的是什么?)。

参考:对偶与对比,这是本文写作上的艺术特色,使行文说理更加透彻。

(点拨2:当我们读完经典作品,掩卷沉思,心里还留下什么?同学们将这两句警句放声读三遍。请同学当堂背诵。)。

教育是什么?爱因斯坦说“在你离开学校后,忘记了学到的一切,最后剩下的就是教育。”

3.三组反问句: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品读反问句,欧阳修想突出强调什么观点?

(点拨:教师范读,学生讨论探究主旨)。

参考:对比鲜明、前后呼应、层层递进,强调共同的观点:盛衰在于人事。

(小结:“岂独伶人也哉?”其意思是不独伶人,万事皆然。伶人地位卑微、作用渺小,却能够使庄宗迅速灭亡。欧阳修借伶官之祸来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励精图治,“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种教训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对于我们所有人都有永恒的价值。)。

四、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让你产生什么联想?

(点拨:学生分组讨论,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开元君王唐玄宗,开创盛世,却因专宠贵妃,导致盛唐衰落;春秋霸主齐桓公,称霸诸侯,却因亲近小人,导致祸起萧墙;吴国国君夫差,雄霸南方,却因贪恋美色,导致国破家亡。先秦老子“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你所宠溺的一个不起眼的事物,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同学们,想要实现理想,不仅要注重细节,更要学会节制取舍。

五、读史明理。

课外阅读欧阳修《新五代史宦者传》,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欧阳修。

庄宗之得失。

讽谏政治省察人性。

张晴晴。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篇二

1、体会作者感情,反复诵读文章,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

2、从读音、语气停顿、语调、表情达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方法、

一课时、

一、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二、全体学生齐读,进入学习氛围、

三、分析、朗读第一段:

1、请一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倾听、

2、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

(这两个字的语气内涵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教师联系全文内容,提示学生)。

答:“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

3、讨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1)请学生翻译:

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事吗?

(2)打出幻灯片:“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较它们的异同,讨论他们的优劣、

(教师引导:原文采用反问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而改用陈述句后,语气、力度改变了、)。

4、讨论:“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点:原,推究、所以,表……的原因、

(2)问: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5、再次向学生明确全文慨叹、惋惜的基调,学生以这种基调再次集体朗读、

四:分析、朗读第二段、

1、学生自己揣摩晋王的临终遗言,并自由朗读、

2、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并总结语气、

(教师引导: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用幻灯片打出)。

3、有条件的教师可示范朗读,然后学生根据相应语气集体朗读、

4、问: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持什么态度?

教师引导: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是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5、问:这些态度可以从庄宗对待哪样事物看出?

答:从他对待晋王的遗矢可以看出、

6、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能体现庄宗恭敬的动词、

重点:受、藏、请、盛、负、纳(用幻灯片打出)。

7、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背诵第一、第二段。

8、抽查两位学生背诵,然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一】1、先让学生朗读开头两句话,思考它们构成什么关系?哪些关键词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学生回答:构成对比关系,关键词是盛和衰、

3、问:第一句表现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词可以表现盛的气势、

4、生答:系、函、入、还、告、盛、壮哉。

5、既然这些字词是表现盛的气势的,所以读的时候就应当重一点、

(教师提示;方是正当的意思,所以应该管到“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应的,让学生划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导:到“泣下沾襟”)。

【二】以上两句是形成强烈反差的,盛的时候是那么强大,但是却一下子衰败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给出了两个供选择的理由: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幻灯片打出)。

1、请学生翻译,重点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这两句是问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问吗?还是有明显有倾向的?

(这一问比较简单,学生应该能回答出,欧阳修倾向于后者,就是庄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来看下一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灯片打出)。

【三】分析“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用幻灯片打出、

1、学生集体朗读后,对照课下注释翻译、

2、提一位学生起来翻译,纠正错误,

3、讨论“岂独伶人也哉?”,幻灯片打出、

先请学生自行翻译,然后提问学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内容,

(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这样吗?)。

4、谈谈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和作用、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篇三

1、引异学生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2、引异学生诵读品味本文抑扬顿挫的语言特色。

本文是一篇史论,教学时可与刚学过的《过秦论》《六国论》进行比较教学,指导诵读,品味语言,由浅入深,启发诱导。力求学生在比较中解决问题,从启发中有所发现。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引出文章论题。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那么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二、比较标题,换成史论题目。

这篇文章单从标题上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序文,但从内容上它却和前面刚学过的《过秦论》《六国论》的体裁一样,都是史论,那么就这三篇文章的标题而言,如果站在史论的角度比较一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过秦论》《六国论》两个标题上都有一个“论”字,这是史论文的标志,而且从这两个题目上就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也就是说文章标题就是文章核心,就是文眼。而本文虽是史论,但它根本就不是站在史论的角度命的题,而是站在序文的角度命题的。

好,那么现在我有个提议,如果我们也站在史论的角度为本文更换一个标题,而且也要有一“论”字,还要能反映文章主旨,大家看要怎样改才好呢?(讨论)。

提示:庄宗论、后唐论、盛衰论、兴亡论。这几个题目都是可以的,那么我们就把“兴亡论”确定为本文的新标题,它即简单又能反映文章论题。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认真地看一看由我们自己命名的名人的名作--《兴亡论》吧。

三、比较内容,探讨内在联系。

既然这三篇文章都是史论,而且我们也给他们统一了标题形式,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先默读一遍课文,与前两文比较一下,看内容上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读完的同学请注意比较,找出比较点,列出发言提纲,准备回答。

提示:〈1〉都是史论,都是由历史事实得出经验教训。

〈2〉都论及国家兴亡的原因。

〈3〉再深一层,秦的兴,是由于历代君王的励精图治,秦的灭,是由于帝王不施仁政;六国破灭,则在六国之君争相赂秦,它们的兴亡都正如本文所讲的“盛衰兴亡皆在于人事”,它们都可作为本文论点的典型例证,因此本文论点有着更强的普遍性。

由此看来,这三篇文章的关系是越来越密切了。接下来我们再比较一下它们语言上各有什么特色。

四、比较语言,体会文章特色。

《过秦论》语言:气势恢宏,酣畅流利,极富文彩。

《六国论》语言:斩钉截铁,雄健有力,不容置疑。

那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呢?咱们先不看课文,先看一位名人对本文下的评语:

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此六一公平生最得意之笔,五代史第一篇文字,后学者当百读不厌也。

--清。沈德潜。

沈德潜是清朝的一位著名学者,他对本文的评价可见是相当高的,那么本文到底是怎样的“得史记神髓”呢?咱们还是认真地品味一下课文。

首先请大家小声地诵读一遍课文,在读的过程当中注意品味本文是怎样地抑扬顿挫,何处该抑,何处该扬。请用升降符号在文中标出。

请两三名同学,按着自己的理解给大家解说一下本文是怎样地“抑扬顿挫”的,并作示范性诵读。教师给予补充纠正,并根据学生解说随手在黑板上画出起伏曲线,以示文中的起伏升降。

再请一两名同学进行分段诵读品评,比较优劣,矫正错误。

学生集体诵读品味,读出文章的音韵之美。

五、总结引申,导出兴亡规律。

提示:“人事”,即盛衰兴亡之理。教师可随机在原起伏曲线中间划一横线,并在一端注上“人事”字样,即如:

看这一图象像什么?

价值规律。

那么咱们也把它称为“规律”看行不行?叫什么呢?

“兴亡规律”。

即是“规律”,就要用事实来检验它看是否正确:(教师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庄宗:忧劳则兴,逸豫则亡;

秦:仁政则兴,暴政则亡;

六国:抗秦则兴,赂秦则亡;

项羽:重贤则兴,寡谋则亡;

学生:勤奋则兴,懒惰则亡。

可见,一个人的兴亡、得失、成败,与天命神灵无关,关键在自己,事在人为。这也是“兴亡规律”带给我们的启示,希望同学们用这一“规律”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用幻灯显示)。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篇四

温淑娜。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1)《书》曰:,。

(2),,自然之理也。

(3),,岂独伶人也哉!

二、基本知识了解。

1.关于“序”: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其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本节课要阅读的《伶官传序》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

2.关于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文坛领袖。作为史学家,著有《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其中《新五代史》属二十四史之一。

3.背景介绍:由于本文是借古讽今之作,应从“五代”和“北宋”两个角度把握。五代,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代。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被伶官所惑,伶官得以重权在握。当叛乱四起时,拥有兵权的伶官史彦琼拒不发兵,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告诫北宋统治阶级要以史为鉴。这是由于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三、给以下字词读音:

伶()官有的放矢()盛()以锦囊仇雠()已灭。

四、学习新课。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抑本其成败之迹:()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岂非人事哉:()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至于誓天断发:()。

(3)仓皇东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函梁君臣之首:()。

(4)盛: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请其矢,盛以锦囊()。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5)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智勇多困于所溺()。

(6)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2、翻译句子: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2)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3)而告以成功:;

(4)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五、思考与讨论: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

2.思考: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渡到分析中去的?

论据:

过渡:

3.思考:从论证角度上考虑,作者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

4.思考: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了结论?

明确:

5、教师归纳: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显得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6、思考: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

明确:

七小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温淑娜。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3、理解文中阐发的“盛”“衰”;“得”“失”;“成”“败”;

“损”“益”;“兴”“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文中关键字、词、句。

2、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

1、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谦受益,满招损”“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的启示。

第一节。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文学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提倡古文,批评北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他积极培养、提拔、奖掖后进,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散文的造诣为最高。

三、解题:

伶: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伶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传:传记。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还有一种称为宴集序。

四、写作背景和目的:

五代的后唐国君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致使伶人重权在握。后来后唐发生兵变,而拥有兵权的伶人拒不发兵平叛,庄宗只得亲征,但败北,这时众叛亲离,伶人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五、讲解1-2段重要词句。

1、一词多义现象。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d、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无乃尔是过与。

d、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可以知之矣。

c、而皆背晋以归梁。

d、请其矢,盛以锦囊。

a、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万仞。

a、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请其矢,盛以锦囊。

a、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b、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c、而皆自于人欤。

d、智勇多困于所溺。

e、霜叶红于二月花。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其后用兵。

d、何其衰也。

e、其真无马耶。

a、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b、莫能与之争。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e、之二虫又何知。

f、吾欲之南海,何如。

g、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用法。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抑本其成败之迹。

3、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请其矢,盛以锦囊。

3、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而告以成功。

函梁君臣之首。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第二节。

分析全文:

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是什么?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无命,岂非人事哉!”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2、欧阳修有没有否定天命的观点?

古代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迷信地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他没有否定这种传统说法,但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

3、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运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论据:庄宗得天下[盛],失天下[衰]的史实。

例证法――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小结:提出全文的论点,并以唐庄宗的事例为证。

4、“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慨叹,惋惜。

5、晋王弥留之际为什么赐予庄宗三支箭?

赐箭的原因:勉励儿子誓报父仇。

6、庄宗对待晋王的遗命的有怎样的举动?这些举动告诉了我们什么?

受、藏、告、请、盛、负、纳。

接受遗命后,有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忠诚地执行遗命。

7、作者为什么如此详细的写庄宗忠诚地执行父命?

说明他的成功与他不断的努力分不开,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小结: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8、矢志复仇的庄宗取得了怎样的战绩?作者赞叹庄宗的成功,这照应了前文哪些词语?

“方其…君臣之首”

“盛”“得天下”

众叛亲离。

“衰”“失天下”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11、大家说说庄宗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并分析对比的作用?

通过强烈鲜明的对比“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满招损”“逸豫可以亡身”

在鲜明的对比中强调人事的作用,照应回应论点。

12、庄宗由极盛到极衰,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和引证。

小结: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

以古谏今,告诫当时的统治者:使“身死国灭”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忘记“忧劳兴国”的道理,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豫”之中,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小结: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与、归、易、告、虽”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

二、释题:

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范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思考本文体裁。

学生质疑。师答疑,或请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答疑。

四、讲析课文:

1.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的体裁?(一篇史论)。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找学生翻译此句并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概括:盛衰在于人事。

3.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例证法依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与如何失天下的内容。

4.读课文二三段及注释,筛选下列信息:

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边讲边译,将翻译融入讲析中)。

明确: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

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译,强调“函”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

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找同学翻译。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6.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明确:“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明确: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7.从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

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8.由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翻译)。

明确: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强调“抑”,“本”字义)。

9.小结:这一部分作者采用对比论证(极盛与极衰)和例证法(李存勖的成败)。

10.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五、总结:

全文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句来谈,因此这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兴亡论》等。

七、本文语言特点。

本文的语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扬顿挫的笔法。以第三段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问句,有叹句,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读起来就有了抑扬顿挫的效果。从内容上看前一个大句子写的是“盛”后一个大句子写的是“衰”,读时注意语气。问句读上扬调,叹句读下降调。

八、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段。

2.课后练习题四。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作品的文体特色,语言特点进行诵读、

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感情,反复诵读文章,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

2、从读音、语气停顿、语调、表情达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二、全体学生齐读,进入学习氛围、

三、分析、朗读第一段:

1、请一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倾听、

2、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

(这两个字的语气内涵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教师联系全文内容,提示学生)。

答:“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

3、讨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1)请学生翻译:

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事吗?

(2)打出幻灯片:“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较它们的异同,讨论他们的优劣、

(教师引导:原文采用反问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而改用陈述句后,语气、力度改变了、)。

4、讨论:“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点:原,推究、所以,表……的原因、

(2)问: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5、再次向学生明确全文慨叹、惋惜的基调,学生以这种基调再次集体朗读、

四:分析、朗读第二段、

1、学生自己揣摩晋王的临终遗言,并自由朗读、

2、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并总结语气、

(教师引导: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用幻灯片打出)。

3、有条件的教师可示范朗读,然后学生根据相应语气集体朗读、

4、问: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持什么态度?

教师引导: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是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5、问:这些态度可以从庄宗对待哪样事物看出?

答:从他对待晋王的遗矢可以看出、

6、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能体现庄宗恭敬的动词、

重点:受、藏、请、盛、负、纳(用幻灯片打出)。

7、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背诵第一、第二段。

8、抽查两位学生背诵,然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五、分析、朗诵第三、第四段: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篇八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提升阅读能力。

2、理清论证思路,探究庄宗成败的原因。(重点)。

3、理解作者以史为鉴的作序初衷。(难点)。

教学方法:

1.通过课前预习及课堂提问、点拨法,掌握文中重要文言知识。

2.通过合作探究,分析文章逐层递进的论证方法;

3.通过延伸拓展,理解作者以史为鉴的作序初衷。联系自身实际,获得有益启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在史学方面,与宋祁合著《新唐书》,又单独编纂了《新五代史》。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

三、预习检测,掌握重点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完善学案。

2.检查重点字词的解释,课件出示。

教师补充。

四、整体感知,明确文章论点、论据。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问题: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其立论的历史依据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学生概括回答。

4.教师小结。

五、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1、默读2至3自然段,回到历史现场,为庄宗李存勖填写一份履历表,并试着分析庄宗李存勖的人物形象,探究他成败的原因。

要求:合作交流,完成表格。提示:庄宗的父亲晋王去世是在908年。

2、继续诵读课文第三段,找出文中庄宗盛衰(得失天下)时的场面描写的句子体会语言。分析庄宗得失天下的原因。

3、在一百多年后的北宋中叶,作者重提这件史实,有何意义?

4、文章说国家盛衰兴亡之理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末尾又意味深长地点出“岂独伶人也哉”。请同学们在古今历史上寻找一些事例来加以补充说明。

5、学生细读课文勾画圈点。

6、同桌间讨论。

7、找学生口头语言表达并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8、教师小结。

六、拓展延伸。

1、欧阳修认为庄宗的“忧劳”使他的国家兴盛,“逸豫”使他的国家败亡,在庄宗的人生里,我们还可以看到什么?(提示:命运掌握在谁手中?上天还是自己?如何正确对待兴趣爱好?)。

2.学生发言。

3.教师谈感悟。

七、结束语。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史学家欧阳修浓郁的爱国情怀和勇于担当的责任精神,也体会到了他在文章中表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古人说的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同学们,我们要汲取前人的智慧,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在生活中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要牢记:满招损,谦得益,”戒骄戒躁,虚心向他人学习;更要注意细节:因为细节决定成败。只有牢牢记住这些,才能在成功的大道上不断前进。才能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远更精彩。

八、课后作业:

本文为一篇史论,探讨了后唐灭亡的教训,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他的论证是否有可商榷之处?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和相关资料,写一篇短文发表你的看法。

九、板书设计。

欧阳修。

盛对比忧劳。

人事。

衰逸豫。

文档为doc格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