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液体压强教学设计(优秀15篇)

  • 上传日期:2023-11-25 22:43:17 |
  • zdfb |
  • 7页

人们通过阅读书籍可以开阔眼界,丰富知识。一个较为完美的总结应该具备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准确明了的特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液体压强教学设计篇一

在备《大气压强》这堂课时,我力图体现新教材的理念,通过覆杯及其他的实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上,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实验的原理,拓展学生的思维,真正体会到大气压的存在,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在做覆杯实验时,我将纸片盖在杯子口,然后倒过来,纸片由于重力掉下。然后在杯中装满水,将纸片盖在杯子上,然后倒过来。学生们惊奇的发现,纸片居然没有掉下来。我顺势提问——这是由于什么原因呢?有的学生思维很快,说:“纸片被水吸住了!”这个答案令我很意外。我灵机一动,将杯中水倒掉一半,此时,杯中也有水,倒过来为什么纸片掉下来了?看来不是被水吸住了,而是被大气托住了!这样结合理论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容器外存在压力或压强,从而认识到大气也有压强。

在讲马德堡半球可利用塑料吸盘,让它吸在玻璃板上,让学生感受大气压的大小。

托里拆利实验对认识大气压值很重要。由于水银有毒不适宜在课堂演示,但通过动画讲解,在动画设计中一定要有玻璃管竖直和倾斜的对比及玻璃管粗细的对比,让学生知道水银柱的高度差与管子的粗细、竖直与否都无关。

在“大气的压强”一节的教学中,除了做一些演示实验之外,我们还应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找原型,说出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有关生活事例。学生们经过回忆可以列举出大量事例,其中仅与“吸盘”有关的常见事例就有:

(1)把带有挂钩的塑料吸盘按在玻璃上,能挂很重的衣服而不掉下来;

(4)疏通下水道用的橡皮吸盘,挤压出空气后,需要用很大力气才能向上提起;

(5)有时可以看到,搬运大块玻璃板的工人不是直接用手去抬玻璃,而是用两个橡皮吸盘压在玻璃上,能很方便、很安全地把玻璃板抬起来。

这些事例能够配合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切身实际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学生学习起来感到亲切,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液体压强教学设计篇二

备课人:黄明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2)压强概念的建立和压强的公式。

难点:(1)压力的大小与重力的关系;

(2)压强的概念理解和压强公式的运用。

本节课的内容一般在学习了力的作用效果之后进行。这节课的设计意图在于体现新课程标准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和“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的理念。

首先通过生活实例,引发学生们思考其中的原因,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紧接着图片展示让学生交流讨论找共同点总结出压力的作用点在物体表面,压力方向垂直于物体表面指向被压物体。然后通过重物压钢尺和玻璃瓶微小形变感知压力的作用效果。再次让学生受压气球和手压笔尖感知压力的作用效果并猜想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通过学生探究实验,使其明白其中的道理。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压强的概念,最后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

【教学方法】。

讨论与观察法,实验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器材】。

多媒体课件、图钉、气球、铅笔,海绵,钩码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比一比谁先扎开奶茶,展示所用的吸管(一个平口,一个尖端)。

二、新课学习。

(一)什么是压力?[教师引导]:观察图片,

学生思考讨论:(1)三幅图中的力有什么共同点?(方向和作用点方面引导)。

(2)压力的大小和重力相等吗?(演示实验)。

[师生总结]:压力。

1、定义:物理学中,把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做压力。

2、符号:f,单位:n。

3、产生条件:相互接触挤压。

4、方向:垂直于受力物的表面且指向受力物。

5、作用点:受力物的表面处。6.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

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实验。

1、用铅笔的两端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按压手心,谈感觉。

2、用手心和手指压气球,观察接触处的形变程度。

(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1、提出问题:

你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1)具体谈谈怎样控制变量?

(2)根据问题引导,明确了设计思路,下面制定实验方案并选择合适的器材进行实验,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完成活动二。看哪一小组设计的精彩,有创意,一会儿给大家展示。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分组实验a.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关系。

结论:在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教师总结]:

1、压力作用效果和压力以及受力面积有关。

2、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三)压强。

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2、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3、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1pa=1n/m=1nm。

4、物理意义:每m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n。

三、课堂练习:

3、下列有关力学知识说法中,正确的是(b)。

d.站在领奖台上的运动员,受到的支持力和运动员对领奖台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四、课堂小结:

【师生交流】学过本节课后,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五、作业布置:自我评价与作业。

1、2【板书设计】。

第一节认识压强。

一、压力。

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方向:与受力物的表面垂直。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压面积的大小有关。

二、压强。

液体压强教学设计篇三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教学工具。

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

一.引入新课。

(一)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大小: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时不等于重力。

2.突破难点的方法:

练习:利用图几种情况分析压力的作用情况来巩固所学的压力的知识。

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压强的学习。

1.提出问题。

2.进行假设和猜想。

3.设计方案(实验)。

4.进行实验(学生探究)。

5.分析现象。

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的公式:如果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压强---帕斯卡(pa)f---压力---牛顿(n)s---受力面积—平方米(m2)。

1pa=1n/m2。

压强的物理意义:

以p=20pa为例,p=20pa=20n/m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20n。

讲解例题,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别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

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经验进行讨论并总结和归纳:

减小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

(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

(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文档为doc格式。

液体压强教学设计篇四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4.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压力与重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五、教学用具: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橡皮泥、木条、弹簧秤、

1/2。

1、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压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压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压力与重力的比较。

2、活动10.2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

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物理上用p表示压强,用f表示压力,用s表示受力面积。压强公式:p=f/s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面积的单位是"米2",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板书: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又叫帕斯卡。)该单位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

例:一台机器重1000牛顿,与地的接触面积是2米2,这台机器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5、布置作业。

2/2。

液体压强教学设计篇五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会在实验中记录必要的数据,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压强计、水、盐水。

压强计、200ml的量筒、水、盐水。

(一)旧课复习。

1.什么叫压强?写出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

2.压强的单位是什么?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

(二)新课引入。

问题的提出:

放在水平面上的固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承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强。液体也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盛在容器内对容器底部、侧壁和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会有哪些特点呢?(板书课题:第二节实验:研究液体的压强)。

(三)进行新课。

1.演示、讲述。

(1)演示实验:将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开;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筒内(倒水前,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筒口相平),请同学们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侧壁开口处扎有橡皮膜的圆筒(倒水前,也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侧壁筒口相平),又请同学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外凸出)。

(2)讲述:根据以上实验表明,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教师板书)。

2.学生分组实验: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这个压强有什么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自己来研究,找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用手指轻轻按一按金属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按,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请同学们观察压强计u形管中两管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力稍大点,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压强也越大。

(3)讲述实验步骤:

一面讲述,一面演示。接着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的“实验步骤”,弄清楚应当怎样做实验,通过实验要研究什么问题。实验时,注意金属盒口朝着什么方向,并要保持橡皮膜在液体(水或盐水)中的深度相同的同时,观察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认真做好记录。

(4)学生按步骤进行实验(一部分同学用水做,另一部分同学用盐水做)。

实验中,教师注意指导、检查,着重检查橡皮膜所朝的方向、记录数据和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以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3.课堂讨论(教师问,学生答)。

问:当把压强计连着的扎有橡皮膜的金属盒放入水中(或盐水)时,在u形管中观察到什么?(学生答:u形管的两管液面出现高度差)。

问:出现这个高度差,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表明液体内部有压强)。

问:把橡皮膜朝不同的方向,u形管两管液面还有没有高度差?又说明什么问题?(仍有高度差,表明液体内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问:将橡皮膜保持在同一深度,朝着不同的方向,这个高度差是否相等?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这个高度差相等,表明液体内同一深度处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问:橡皮膜在3厘米、6厘米、9厘米处时,这个高度差有什么不同?又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6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比在3厘米处大,9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更大,表明液体内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问:用水和盐水做实验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在同一深度为什么盐水比水大?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答:因为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表明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的压强也越大)。

4.小结:

教师根据刚才的课堂讨论、师生对话,简要进行归纳,表扬同学们认真做实验的情况,鼓励同学们对问题的研究精神,然后教师再把刚才讨论所得的结论简述一遍,分别把各点结论进行板书。

1.讲述:这节课通过老师演示实验和同学们分组实验,知道了液体压强的产生和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同学们很有收获,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发扬这种研究问题的精神,认真学好物理知识。

2.请同学们整理好自己桌上的器材。

课堂讨论,学生举手发言回答对演示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

1.课后把刚才所做的两个演示实验(即第三节后练习第1题和习题第9题)的解释写在课本上题目的旁边。有条件的同学回家可把这两个实验做一做。

2.把第三节课后练习第2题和习题第8题做在作业本上。

(四)说明。

1.本课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关键是要学生做好实验。课内,老师讲解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和要研究的问题非常必要。这个实验的操作较为困难,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多加指导。

2.实验中量筒的内径应大一些,否则压强计的金属盒不易放入,如果实验室没有合适的量筒,可用去颈饮料瓶代替,在饮料瓶外壁贴上带有刻度的纸条即可。

3.按教材,是用盐水和水比较不同液体(即密度不同)在同一深度处压强不同的实验,也可以用其他密度比水小的液体,如煤油或酒精(最好是在学生实验完后,由教师演示来进行验证),不过用盐水是最方便的。

4.实验中指导学生正确实验、进行观察,如实记录数据,对正确得出结论,非常重要,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所在,也是指导学生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认真实验,认真观察,对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有好处。

5.课本第三节课后练习第1题和习题第9题,演示后由学生举手发言进行讨论,可加深学生的实感,也可以巩固练习本课所学知识,课后再把结果写出来,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课后,有条件的学生再做一做更好。

液体压强教学设计篇六

学校:古浪县定宁初级中学科目:物理年级:八年级教师:刘彦文。

日期:20xx年4月11日

【课题】第九章第1节压强【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的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压强概念。教学难点: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一头削尖的铅笔、四角小桌、海绵。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实验。

和这个实验类似的情况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再看一个图片。

带领学生分析。

引导:上面这些现象都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关。

二、新课讲授。

(一)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引导:

从刚才的分析可知,如果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大小,怎么办?

那要是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怎么办?在前面的学习中有没有能借鉴的方法。非常好。压力和受力面积的比值可以定量的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我们给他起个新名字叫压强。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二)压强。

1.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

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根据压强的公式,压强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为了纪念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学,特别是压强知识上的贡献,我们把n/m2用一个专用名称代替:帕斯卡。2.压强的单位:

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水平桌面上放一本书,书所受的重力为3n,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10-2m2,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引导学生完成计算,纠正计算过程中错误(过程略)提出问题。

展示各种减小压强的事例,带领学生分析。

(三)减小或增大压强。

1.减小压强可以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提出问题。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坐软沙发比坐硬板凳要舒服呢?展示各种增大压强的事例,带领学生分析2.增大压强可以增大压力或者减小受力面积。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进而形成压强的概念,并讨论了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和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事例。

四、反馈练习。

压强自大到小的顺序是。

b.压力不变,压强不变。

c.压力改变,压强改变。

d.压力改变,压强不变。

3.小丽买了一只西瓜,她用塑料袋提回家,走了没多远,就感到手被塑料袋勒得很痛,根据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请你帮助她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说明这样做的道理。

第一节压强。

一、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二、压强。

1.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

pf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s。

压强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面积所受的压力,压强越大,压力产生的效果越明显。2.压强的单位:

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三、减小或增大压强。

1.减小压强可以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2.增大压强可以增大压力或者减小受力面积。

六、课后反思:

液体压强教学设计篇七

为了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既要做到讲解准确,指导有力,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物理知识;所以本节课我将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进行本次说课。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压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内容的主线,是对前面学习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奠定基础知识。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初中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奠定一些认知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组织一定的探究实验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等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知道压强的概念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的方式,学习控制变量法,提高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并且乐于把理论联系生活实际。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而确定了本节课的。

重点是压强的概念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是探求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利用幻灯片展示一组图片,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从课下到课上身心快速转换,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快地进入角色,进而对本节课课堂知识进行学习。此时我会说:“同学们,咱们来看这组图片,图片中小红踩着雪橇版在雪地上轻松的行走,而小明显得较为吃力,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深深的陷阱雪地里,请问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学生的回答,我此时并不立马给予答案,交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能解开这个谜底,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环节,我组织大家进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试验,本着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因此在试验开始之前,结合试验工具“海绵,砝码,小桌子”来引发学生思考,同时说明在设计时我们要控制变量的重要性,此时安排前后左右四人为一小组,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谈论如何进行实验操作,而后根据不同小组的回答,整理得出统一的操作流程。按照设计思路,班级以中线右边的小组做“在同一海绵上放两个小桌,其中一个小桌上放一砝码”,班级中线左边的小组做“在同一海绵上放两个小桌,一个小桌上放砝码,另一个小桌倒置放砝码”。在此过程我会对学生操作进行指导,经过十分钟的小组探究总结,请小组代表发表意见,并且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压力的大小以及受力面积。并再次展示雪地图片,从而学生很快会理解到受力面积不同,发现雪橇的作用原理。

那么接下来我将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称之为压强,在此突出强调这是本节课学习的主题(板书标题)。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压强的定义: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并提问由学生根据概念写出压强的字母表达式以及单位。再次交代根据比值定义法得出公式p=f/s,单位n/m2。我将补充:压强单位除了n/m2外,还有专业名称:帕斯卡(pa),并且1pa=1n/m2。

【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的环节,本着对忠于教材,回归教材的理解,此时我将结合书上例题,来使学生对压强的概念和公式进行深化理解。并且结合生活实例,比如铺铁轨要用宽大的枕木,来说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

【小结作业】。

在小结作业环节,我会采用生生总结,师生总结的方式,来使学生重温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最后结合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指导学生去发现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实例我们是采用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原理,以此作为小结作业,来深化学生对本知识点的理解,并激发他们持续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我的板书本着简介、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在课后我会及时对本节课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反思。

以上就是我今天全部的说课内容,请各位老师指正,感谢各位老师!

液体压强教学设计篇八

每个教师都应该学会做好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压强教学设计吧!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教学工具。

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

一.引入新课。

(一)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大小: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时不等于重力。

2.突破难点的方法:

练习:利用图几种情况分析压力的作用情况来巩固所学的压力的知识。

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压强的学习。

1.提出问题。

2.进行假设和猜想。

3.设计方案(实验)。

4.进行实验(学生探究)。

5.分析现象。

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的公式:如果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压强---帕斯卡(pa)f---压力---牛顿(n)s---受力面积―平方米(m2)。

1pa=1n/m2。

压强的物理意义:

以p=20pa为例,p=20pa=20n/m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20n。

讲解例题,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别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

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经验进行讨论并总结和归纳:

减小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

(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

(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文档为doc格式。

液体压强教学设计篇九

1.复习、总结前节实验课的内容,使学生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

2.使学生掌握计算液体压强的方法和公式。

:模拟帕斯卡桶实验器。

问:上节课,我做过什么实验?我做的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

问:为什么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对容器壁也有压强?

根据学生回答,着重指出是由于受到重力和有流动性。

问:上节课,同学们从自己做的实验看到了什么?能得出什么结论?哪位同学讲讲?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补充,板书: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1.找一名学生朗读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楷体字。讲:这一节,我们学习液体压强的计算。

板书:

3.让大家先计算一道固体压强的题“一根长方体铁柱,底面的长和宽都是1厘米,高20厘米,立在桌子上,对桌面的压强多大?”(板画一根长方体铁柱如课本图10-14乙)。

找三、四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余学生在本子上算。

4.讨论怎样计算水面下20厘米深处的压强。因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只要求出20厘米深处竖直向下的压强就行了。

可以设想在20厘米深处有个正方形水平面,边长是1厘米,这个面上方的水柱压着它,正方形水平面受到的压强就等于上方液柱对它的压强。(边讲边画出课本图10-14甲)。

怎样计算这个水柱对这个面的压强呢?应该先求什么……。

让学生讨论计算步骤,教师边总结、边板书:

(1)求水柱体积v=sh,

(2)求水柱质量=v=sh,

(3)求水柱对底面的压力f=g=g=gsh,液体压强的公式p=gh。

5.引导学生讨论公式的物理含义:

(1)对同种液体,p与深度h成正比,h增大,p增大。

(2)对不同液体,深度一定时,p与液体密度成正比,大的p大。

(3)公式中不包含面积s,所以压强p的大小跟所取的受力面积大小没有关系。

讨论课本中本节后面的练习题2。巩固对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

6.做模拟帕斯卡桶实验,加深印象。(用塑料小瓶代替桶,用1米长的乳胶管代替长玻璃管。用刀片在塑料小瓶壁上竖划几条缝,把乳胶管密接在瓶口上。把少量水倒入乳胶管,把胶管提起到一定高度,瓶壁上的缝即被水压开,水沿缝流出。)。

7.让学生做课本上本节的例题。

(1)做题前提醒学生注意统一单位。用千克/米3,h用米。

(2)根据计算结果进一步强调p与s无关,而压力与s有关系。

8.讨论节后的“想想议议”。

(1)完成本节后面的练习题1,3,4。

(2)提倡课下阅读章后的阅读材料:“开发海洋”。

液体压强教学设计篇十

理解压强的概念;。

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掌握压强的定义和公式,掌握控制变量法;。

通过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学生提问、猜想、实验和分析、总结的能力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养成尊重客观事实、善于观察生活等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

【重点】。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

【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学习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环节一:导入新课。

压力作用效果。

【图片导入】。

展示一系列图片:

(2)用手指肚按铅笔的两端,铅笔对手指肚有压力,笔尖的一端觉得很疼,而笔尾的一端疼痛感很弱。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及受力面积的关系。

我会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根据之前对图片的分析可以回答出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并在这里我会提问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可能跟这些因素有关,如果我们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那要采用什么研究方法?在这里复习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方法。

学生根据已有的小器材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用小桌陷入沙子的深度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控制放在木块上砝码的个数控制压力;通过小桌的正放和倒放控制受力面积。

在学生分组实验过程中我进行巡视指导。

实验结束请同学们说出实验的过程和得到的结论。我对学生的结论进行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并提出物理学中用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引入压强的概念。

例1.冬天北方的河面结冰,某同学在结冰的河面上行走时突然发现冰面即将破裂,他应采取的措施是()。

a.原处站立不动。

b.立即改成单脚站立。

c.赶快向河岸跑。

d.就地伏下并向岸边爬行。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我们主要采取了几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阅读课本接下来的内容,思考如何增大与减小压强,下节课我们来进一步讨论。

液体压强教学设计篇十一

这是一堂集新课讲解和实验探究教学的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从“学习目标”出发,充分利用多种学习方法,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多点开花,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的教学理念。

物理是实验学科,很多物理现象都要通过实验去呈现、去验证。本节课,物理实验贯穿教学全过程,从液体中是否存在压强到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及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都给每位学生提供探讨用的实验。

我利用每次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步骤分明,并结合实验,让学生对控制变量法有所体会。坚持下去,必能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动手操作能力、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种能力。

不足:

1、在有些环节中我的语言不够简练,浪费了时间,导致课堂教学时间超过规定要求。

2、没有板书,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进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更贴近的感知水平出发,设计更合理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轻松气氛中学习,全面提高课堂效率。

文档为doc格式。

液体压强教学设计篇十二

压强和浮力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概念,都属于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它们之间有较紧密的内在联系,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它与生活、生产有密切的关系。本单元内容包括: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以及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一、单元知识结构。

二、《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中教学要求的比照。

三、教学目标解读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压强是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因此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探究来学习。对于“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指的是如果知道压力、受力面积、压强这三个量中的两个,能够通过概念的理解或公式的变形计算出第三个,不要求与其他公式综合进行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这项要求,既是为了使学生深入学习压强的概念,更是为了使学生能把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因此教学中要注意:(1)加强实验。在教学中尽量安排探究性学习活动,活动要具有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的特点,适宜初中学生探究。如: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通过进行自主研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从中获得最直接的、生动的实验事实,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从收集的证据中,总结和归纳规律性的知识,初步学习归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实验的成功中获得愉悦,为提高学习能力和自信心打基础。(2)注意教给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要注意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学好知识。允许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获取或深或浅、这方面或那方面的知识,不仅不会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为难情绪,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液体内部压强规律”,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必须知道的,但关于液体内部压强公式,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选择学习,给学生一个自由空间。(3)在教学中,都要从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入手,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认识到:物理学是有用的,知识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支柱,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起重要作用。基于这种考虑,教学中可多增加一些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习题中尽量设计一些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的题目,为学生提供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成长。2.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通过观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托里拆利实验是物理学史上一个重要实验,不能做实验可通过看vcd,让学生知道实验的过程和事实,使学生了解大气压强大小的由来,并记住标准大气压强的数值。通过实例计算和介绍大气压强的应用,使学生感悟大气压产生的压力大小,并认识物理及其相关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对于气体的压强跟体积关系的实验是一个定性实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利用注射器做实验,还可以结合生理卫生课列举人的呼吸运动,联系胸腔、肺气压变化进行简单的分析。3.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浮力知识的内容综合性较高、能力要求也高。在教学中,要注意复习力、二力平衡、密度及液体压强等有关知识;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发展学生的认识;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推理能力。(1)浮力是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建立浮力的概念和研究浮力的规律。通过实验让学生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体会和感悟实验的方法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加强了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的作用。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的情况,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用科学的观点和态度来研究浮力问题,认真思考,主动地学习。(2)物体的浮沉条件有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轮船、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前者重在综合所学力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后者重在使学生认识到浮沉条件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进一步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够说出在它们当中为实现漂浮、上浮、下沉、悬浮所采取的措施,了解它们的构造特点。除课堂内、外安排一些小制作、小实验外,还可以安排学生查阅有关浮力知识的资料(如:古代利用浮力的故事、长江三峡、深水打捞等),学生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使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发展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体会物理在科学、技术、社会中的作用。4.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对阿基米德原理不要求计算繁难的综合题,突出用最基本的原理来分析问题。在学生熟练掌握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推导出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式,这对学生理解、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对综合运用前面学过的知识,对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等都有很大的作用。关于物体在气体中也受浮力,不要在认识浮力概念的时候学习,而应放在得出液体的阿基米德原理后再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有完整的学习过程,同时也保证了气体浮力知识的完整、思路连续。5.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介绍“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对于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只需知道“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就可以了,因为这里的要求是最低的,即“初步了解”。要重在用来解释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应选取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实际知识,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展示物理学的魅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物理道理的兴趣,使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不宜追求理论上的完备,应通过生动、鲜活的演示实验和随堂小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引导分析、归纳,概括出学生能够理解的知识要点。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课,来讲解“飞机升力的产生”等,或开展简便易行的探究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

四、重点、难点分析1.压强是贯穿这一单元的主干,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对初中学生学习难度比较大,原因是:压强的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液体压强的知识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经验较少;学习本单元知识又需要综合运用力的概念、密度、二力平衡等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解答问题需要一定的分析表达能力。由于固体、液体、气体它们的性质不同,因而对不同物态的压强量度和测量方法等都各不相同,那么,液体的压强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注意:(1)明确引入“压强”概念的物理意义。理解压强的'概念,关键在于认识压力产生的效果跟受力面积有关,相等的压力能产生不同的效果,日常生活中不少实例可以说明。为了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需要引入“压强”这一概念。(2)在讲压力概念时,可采用对比方法进行学习。如:将压力和重力进行对比分析。认识到压力和重力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压力不一定是由物体的重力产生的,但将一个物体放在水平支撑面静止时,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的大小与物体重力的大小相等。在讲解时可以画力的示意图举例说明。如:手用力往墙上按图钉,墙壁受图钉尖的压力,压力方向与墙面垂直。施力者是图钉,受力者是墙壁,与图钉受重力大小无关。还可用列表说明,如:以放置在斜面上的质量为m的木块对斜面产生的压力为例,说明这两个力的区别。

因此,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对桌面产生的压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本身重力大小的事实,仅说明压力在数值上等于物体的重力,方向相同,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

(3)明确由于固体和液体的性质不同,因此在计算压力和压强时,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在归纳解题思路和方法时,不但要总结一般规律,还要找出它们的特性,简化分析和计算过程。

2.浮力这一知识牵连的概念多,需要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认识浮力是教学的重点,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是难点。学生有不少生活经验干扰学习正确的知识,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又要注意纠正那些非科学的经验和观念。如容易混淆的概念:“浸在”和“浸没”的区别;“排开液体体积”和“物体体积”的关系;“悬浮”和“漂浮”的区别。对于“浮力”的学习,要让学生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在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要运用二力平衡和液体内部压强等知识进行分析,有一定的难度。可利用演示实验(或多媒体课件展示)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减少抽象性,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降低难度。

液体压强教学设计篇十三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

能联系生活实际,感知液体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

根据固体压强的概念,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方法。

能通过实验探究体会到液体压强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能经过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乐于参加探究的态度,敢于把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的勇气。

在观察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能对学习的过程、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学会反思。

2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但是喜欢看实验和做实验,并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他们对液体压强会有一定的认识,但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如果直接让他们想办法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实验来,未免难度过高。然而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求知欲强,而固体、液体的压强具有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性,因此,本节设计是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固体压强概念之后,再根据固体压强的特点,通过类比,进一步探究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方案。

3重点难点。

重点:本节重点放在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因为这是解释社会生活中相关现象的基础知识。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对设计出来的实验方案进行归类并得出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结论。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新课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问题:

1、潜水员为什么要穿潜水服潜水?

2、潜水员下潜深度为什么会有限制?

3、深海中的带鱼捕到岸上为什么常常会死亡?

活动2【活动】新课学习。

演示实验:装满水的塑料袋装满水后鼓起来。用手指触摸有什么感觉?

提问:固体压强的概念是什么?

能不能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实验呢?

如果要定量的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又是哪个方案合适些?

方案三更为适合。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各个方案:

1、方案一、二教简便直观;而方案三较复杂;

方案三能定量测量得到液体压强的大小;

从刚刚的实验展示中我们已经知道液体压强的哪些特点?

2、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引导学生由上面的实验猜想液体内部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

能不能利用方案三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进行验证,并得出结论?

学生交流,讨论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表格,并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由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归纳分析,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特点。

交流探究结果和经验。

向学生渗透控制变量思想。

完成交流合作过程。

活动4【讲授】课堂小结。

(课件展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何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总结,同时完成“学习评价表”

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过程、知识和方法的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学会反思。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1、课后练习题1、3题。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新课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问题:

1、潜水员为什么要穿潜水服潜水?

2、潜水员下潜深度为什么会有限制?

3、深海中的带鱼捕到岸上为什么常常会死亡?

活动2【活动】新课学习。

演示实验:装满水的塑料袋装满水后鼓起来。用手指触摸有什么感觉?

提问:固体压强的概念是什么?

能不能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实验呢?

如果要定量的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又是哪个方案合适些?

方案三更为适合。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各个方案:

1、方案一、二教简便直观;而方案三较复杂;

方案三能定量测量得到液体压强的大小;

从刚刚的实验展示中我们已经知道液体压强的哪些特点?

2、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引导学生由上面的实验猜想液体内部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

能不能利用方案三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进行验证,并得出结论?

学生交流,讨论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表格,并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由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归纳分析,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特点。

交流探究结果和经验。

向学生渗透控制变量思想。

完成交流合作过程。

活动4【讲授】课堂小结。

(课件展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何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总结,同时完成“学习评价表”

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过程、知识和方法的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学会反思。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1、课后练习题1、3题。

液体压强教学设计篇十四

(一)知识教学目标 。

1.让学生初步知道液体具有流动性。

2.让学生初步了解液体流动时压强的特点。

3.让学生初步了解机翼升力产生的原因。

4.让学生能用液体流动时压强的特点简单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实验使学生加强动手的能力。

2.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流体的压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加强爱科学和用物理学知识分析解决研究实际问题的探索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机翼升力的讨论,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用的学习方法应是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的准备。

投影片、纸条、连通器、水、细棍2根。

六、教学步骤 。

(一)新课讲授。

体统称为流体.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液体内部的压强和大气压强,先让我们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内容:

提问:什么叫连通器?

装有同种液体的连通器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

(观察实验)(见图1)。

实验:一根粗细不均匀的水平管子,与一个容器r相连,并在粗细不同的地方各接上几根上端开口的竖直细管a、b、c.将水平管子右端开口用塞子封住,然后向容器r灌水,到达一定高度后停止灌水.

这时我们看到在容器r及三个细管中的液停在同一高度上.这一现象,实际上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连通器所呈现的现象,在同一水平面上a、b、c、f诸点处压强都等,这时的压强是流体在静止时的压强.

再提问:.

装有同种流体的连通器液面是否一定相平?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注意观察并思考:

水面都低于h,a、c管中的水面高度差不多相同,b管中水面则最低.

分析:

竖直水柱的高低表示各管各处压强的大小,由于一定时间里流过各处的水肯定是相等。

的,而水管较细处的流速一定比粗处的流速大,从实验中看到,b管中水面则最低,这表明水平管子中的水在流动时,b处水的压强较小,a、c点处的压强大于b点处的压强.

引导学生讨论并得出:管子粗的部分的流速小、流体压强大,管子细的部分的流速大、流体压强小.

液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流动液体中的压强,流速较大的位置,压强较小。

[提问思考]。

当气体在流动时,请思考一下流动状态下气体的压强又有什么特点?

[实验]做一个小实验,取两块长方形的纸片,并排地悬挂在两根细棒上,如果在两纸片之间从上方向下吹气,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见图2)。

[提问]从以上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流体流速和压强的关系也适用于气体。

即气体在流动时,流速较大的位置,压强较小.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可以总结出流体压强和流速有什么关系?

[学生总结]。

二、流体在流动时,流速较大的位置,压强较小.(板书)。

根据我们学习的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谁能解释下面的实验?

[实验]:取一张5—6cm见方的硬纸片,在适当位置剪两个长约1cm的缝,通过纸缝垂直插人横杆的两端,当用嘴向纸面平行吹气,纸片不仅不离开气流,反而会靠近气流,继续吹气,横杆便连续转动.(见图3)。

(如果用带尖嘴的管子贴近纸面平行吹气效果更好.)。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回答]。

这是因为气流有流速大压强小,流速小压强大的性质,所以靠近纸面的气流流速较大压强就较小,而纸面的另一面压强仍为大气压,所以转架就随之转动.

[学生实验并让学生讨论]。

双手将一张薄纸的一端靠近下嘴唇,另一端自然垂下,沿纸的上方水平吹气,手中的纸会怎样呢?(见图4(a))。

飞机的机翼有何特点?

飞机飞行时机翼上下空气流速是否相同?

试分析机翼的升力又是怎样产生的?

飞机为什么能够飞上天空?(见图4(b))。

(出示投影片并引导学生总结:

飞机飞行时,机翼的形状决定了机翼上下表面流动的空气流速是不同的,右图表示机翼周围空气的流向。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可知,其上方弯曲,下方近似于直线,(严格地说机翼表面呈流线型).飞机飞行时,空气跟飞机做相对运动.由于上方的空气要比下方空气行走较乏的距离,机翼上方的空气流动比下方要快,压强变小;与其相对,机翼下方的空气流动较慢,压强较大,致使机翼上面比下面气流速度快.结果上面气流对机翼的压强比下面气流对机翼的压强小,这一压强差就是使飞机获得竖直向上的升力的原因.

(板书)三、机翼升力产生的原因:

飞机飞行时,机翼上下方空气流动的快慢不同。

机翼的上下方产生的压强差是机翼升力产生的原因。

(二)总结、扩展。

组织分析讨论:

出示投影片(列出以下问题1、2、3、4)。

1.喷雾器为什么能喷水?(见图5)。

答案:常用的喷雾器,当压人活塞时,圆筒里的空气就从圆筒末端的小孔a以很大的速度流出,因此小孔附近的空气压强小于大气压强,于是容器e内的药液面上的空气压强近使药液从小孔,下方的b管内上升,到小孔a附近时,被空气流冲散成雾状喷出.

2.简易淋浴器为什么能把热水“吸”上去。

答案:有些家庭用的简易淋浴器,把吸水管放进热水桶内,打开水龙头,当自采水从导管里流过时,热水就会被“吸”上来,与冷水混合,再从喷头喷出.此时,热水为什么会自动上升呢?流动的液体里存在着压强.压强的大小跟液体流速有关.液体的流速越大,它的压强就越小.当导管内没有自来水流过的时候,吸水管内外气体的压强相等,都等于大气压强.根据连通器的原理,吸水管里热水与桶里的热水相平.当导管里有自来水流过时,吸水管内热水上方气体的压强变小.管内外产生了压强差,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热水在吸水管内上升,与冷水混合后,从喷头喷出.;冷水流速越大,管内气压越低,管内外压强差越大,热水流进导管中越多,它与冷水混合后的温度就越高.因此,可以通过控制自来水的流速,以调节喷出的水温高低.(见图6)。

3.机翼升力跟掀房顶的风力。

答案:气流的压强差对房顶会产生破坏作用.因为房屋内空气对房顶下表面作用的压强是静止空气的压强,而刮飓风时,沿房顶上表面的高速气流对房顶作用的压强比房屋内的气压小,结果在房顶内外就形成了气压差,方向是自下向上的,它可能会把整个房顶掀开,或者把房顶的瓦掀翻.为了减少狂风对房顶的损害,尖顶房屋的山墙上常安装百叶窗,这可以使刮大风时,通过百叶窗在房顶的下表面也产生气流,以减少房顶上下表面的气压差.

4.轮船为什么会相互吸引?

别莱利曼著的《趣味物理学》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情1912年秋天,远洋货轮“奥林匹克”号在大海上航行着,同时在离它100m远的地方,有一艘比它小得多的铁甲巡洋舰“豪克”号几乎跟它平行地疾驰着.当两艘船到了如图7所示的位置时,发生了一起意外的事情:小船好像是服从着一种不可见的力量,竟扭转船头朝着大船,并且不服从舵手操纵,几乎笔直地向大船冲来.“豪克”的船头撞在“奥林匹克”号的船舷上,以致“豪克”号把“奥林匹克”号的船舷撞了一个大洞.

请同学们用我们今天学习到的知识解释这一事故发生的原因,

七、布置作业 。

小实验:水管喷枪(见图8)。

八、板书设计 。

一、什么是流体。

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流速较大的位置,压强较小.

三、机翼升力产生的原因。

液体压强教学设计篇十五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压强现象,理解压强的概念;

2、通过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掌握压强的定义和公式,掌握控制变量法;

3、通过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培养学生提问、猜想、实验和分析数据、总结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善于观察生活等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压强大小决定因素及其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正确理解及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具准备:

课件、气球、针、铅笔、小刀、橡皮泥、勾码、弹簧测力计、细绳、长方体木条教学过程。

一、

二、新课教学。

(一)压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思考回答:力的作用方向都是垂直于物体表面的;都使物体发生了形变。

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猜想(运用控制变量法,学生自主实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反馈,用时十分钟左右)。

鼓励几个小组上前演示(学生展现个人风采,增强自信),总结结论。

(二)压强。

通过数据(比值定义法)得出压强的表达式。

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1牛每平方米表示1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1牛。

例题练习ppt(学生通过练习将公式与实际联系起来,巩固知识点)。

(三)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老师提出问题:利用橡皮泥和小刀,在橡皮泥上切一刀,怎么才能使橡皮泥对桌面的压强减小一半?(学生设计实验,并到前面演示,通过这个实验,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学生讨论怎样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用时四分钟左右)。教师总结:

这节课,从压力的作用效果认识了压强这个物理量,并且利用了实验探究的方法和比值定义法得出了压强的定义公式和单位,学生亲身验证了一下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扣题)请同学们解释一下课前的现象(学生解释),教师说明,任何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而在实际生活中,有的时候需要增大压强,而有的时候需要减小压强,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辨别并说明都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1、压力:物理学中把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

与压力的大小有关,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压强: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公式:

单位:帕斯卡(pa)。

3、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四、当堂练习。

设计关于压力作用效果、压强、及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方面的练习题,巩固新知识点,用ppt展示。

五、

作业。

探究生活中与压强有关的实例,举出五个以上实例并说明运用了本节课的哪部分知识。

六、

压力:物理学中把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公式:

单位:帕斯卡(pa)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