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总结(优质8篇)

  • 上传日期:2023-11-09 19:11:01 |
  • zdfb |
  • 13页

写心得体会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它也可以成为与他人分享经验和交流心得的方式。写心得体会时,我们需要注重逻辑和条理,确保观点清晰明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这些范文涵盖了各个领域的心得体会,包括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并汲取其中的精华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总结篇一

随着暑假的接近,我们经典阅读其次期的教学工作,也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经典阅读其次期教学工作总结。回顾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我们经典阅读主要完成了以下教学任务。

阅读经典,是我们经典阅读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因此,在开学之初,我就细心到书店为同学们选择了《阅读王》,里面的教材都是专家们精挑细选的,特殊符合同学的年龄特点,并且教材的难易也相当适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也呈现出乐学的状态,这让整个阅读教学带来了生气和活力。为了上好课,我在每次课前总是认真备课,期望课堂的预设和生成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每篇教材,我们都能认真对待,特别是对漂亮句段的欣赏和感悟,同学们做得很好,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悉心地体会和感悟,很多关键的段落,我还会要求他们进行仿写,这对提高同学的写作力气和语言表达力气是特殊有关怀的。特别是书中一篇关于描写春天的美景的文章,给同学很大的写作冲动,我紧紧地抓住同学想写作的契机,利用课堂最终的20分钟,带同学到校内里去探寻春天,感受春天,通过近距离的观看,把真正的校内春色描摹在眼中,牢记在心中,这样同学对春天实物的描写就能做到言之有物,生动精确,真实可信。

阅读经典,并不是单纯的要求同学在读后完成课文后面的练习,而是在经典的蓝本下,让同学能学有所得。很多感悟性的文章,我总是自己给同学设计题目,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升华文章的情感,让同学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在读的过程中思,在思的过程中得,在得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已经上完的38篇教材中,《告知妈妈,我爱她》一文,留给我深刻的印象。由于课前的预设,我问同学:"同学们,今日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你们,假如你的妈妈很唠叨,请你举起手,并说说为什么事情唠叨。"。

问题刚问完,结果40名同学当中,有超过半数的同学举起了手--这是让我始料未及的!我要他们叙述妈妈唠叨的缘由,一位男同学竟然说,他妈妈每天逼他吃很多饭,还不准他上网玩玩耍,每天出门的时候,都要重复一句话,放学后早点回来…听了几个同学的发言后,我严厉其事地对他们说:"你们之所以这么烦自己的妈妈,是由于你们还小,等到将来你们长大了,离开了父母,你们才能体会到母亲的唠叨是多么珍贵的人间至真至纯的爱,由于她是你的亲人,由于你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肉,她才会那么在乎你,捧在手里拍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老师特殊理解你们厌烦母亲唠叨,由于我小时候,也和你们是一样的,我甚至还由于母亲打过我,躲在门角落里骂过自己的母亲。你们看到过汶川地震吗,多少孩子从今再也没有母亲了,再也没有那个知冷知热的关怀,甚至满腹的唠叨了。假如可以,我想汶川的孩子们、玉树的孩子们,他们宁可老天还回他们的妈妈,哪怕每天唠叨贯耳…"。

在接下来的《告知妈妈,我爱她》一文中,同学们都入情入理地走进了文本,有的同学甚至眼眶里闪着泪花。我想这篇课文过后,他们确定会从另外一个视角去重新端详自己的妈妈,去回报更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真正内涵。很欣慰,我认为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塑造人的`灵魂,净化同学们的心灵世界。考试只是检测学习的一种手段,在美文中进行人文训练,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才是经典阅读教学最具魅力的所在。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的经典阅读教学是成功的。

由于课堂连堂的缘由,他们几乎无法做到在90分钟里细心学习。依据同学的年龄特点,为了缓解他们长时间思索和学习的疲乏,我在每堂课后,都留了15-20分钟的智力玩耍环节。这虽然是玩耍环节,可是在这个环节中,很多同学对玩耍的担忧甚至超过了阅读教学。我们的玩耍接受应用"击鼓传花"的形式,花传到哪位同学,他(她)就得拿出事先预备好的题目考全班同学,这个时候,他(她)俨然就成了一个小老师,由于全班同学都在倾听他(她)的出题,并进行思索。他们的题目也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有脑筋急转弯,猜谜语,对对联,讲故事等。说实话,做脑筋急转弯的题目,我不如同学们。假如他们没有事先预备题目,也有"惩处"他们的方法--那就唱支歌或者朗诵一首古诗。由于每次上课都有玩耍环节,所以很多同学课后就会主动探寻智力题目,他们很想考倒老师和同学。这样一来,又促进了同学的课外阅读,取得了异曲同工的效果。

通过这个趣味盎然的教学环节,让同学们获得很多熬炼的机会,起初很多同学羞怯怯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熬炼后,很多同学都能落落大方地协作课堂,呈现自己,提升力气。紧急而愉悦的90分钟,我们通常就是这样完成的。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总结篇二

古人曾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不待解说,自晓其义”必突出一个“读”字,读的面要广,读的人数要多,读的时间要多,要读得落地有声,书声琅琅才是语文课的主要特点之一。

一、注重体验,自读自悟。

阅读教学就是通过观察语言现象,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的情感。当代的阅读教学的学习活动不仅着眼于如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注重使学习者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的体验,积累有益的经验,实现经验的再创造。有体验的读,就是引向自“悟”,发展个性;就是摈弃繁琐的分析,注重整体感悟。如教学《火烧云》中的一段:“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我引导学生注意阅读的体验,指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哪一个字用的好?为什么?有的认为“红”字用得特别好,有的认为是“火”字,有的认为是“烧”字。学生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议,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是“烧”字。接着学生大胆发表了各自的意见:“烧”字让我们感觉颜色特别美;“烧”字让我们看出火烧云在变化;“烧”字让我们有天空的云从西到东移动的感觉;……这种自悟自得的阅读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阅读时依托语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经验认识和想像,唤起活生生的形象,体验到文章蕴涵的人类文化的精华、人文价值以获取美好的感受。

二、传情达意,情感共鸣。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而这种“即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只有通过深入的传情达意的阅读体验才能获得。即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中优美的形象、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以及用词造句的色彩、语言节奏的强弱、情调和风格特色等进行欣赏。“传情达意”的读要求读者流入作品,驰骋想像,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欣赏,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净化。因此,我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传情达意的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主旨,感悟做人之道;同时抓住典型语言信息(如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并积累语言。或低声读,细吟慢读,领会所读作品的内容,在低诵中细细揣摩作者传情达意的文字技巧和表现方法;或高声读,通过高声诵读传达出作品的内在情感和蕴意;或模仿角色读,即在阅读人物对话的课文时,引导学生模仿文中人物的角色,揣摩各种人物的语气、语调、心态和神情,使自己进入角色,高声、反复朗诵台词,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阅读教学中,面对一篇课文,我一般从文章的整体着眼,从那些牵一发而动全局的词句切入,指导朗读。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我直接切入文章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问学生:“你认为这句话的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哪些词应该重读?”学生试读之后纷纷举手回答:“应用赞美的语气”、“应用自豪的语气”、“‘杰出’和‘爱国’这两个词语应重读。”于是我请同学们读此句,重读“杰出”和“爱国”,读出自豪和赞美的语气。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同时也理解了文章的中心,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每一篇文章都伴随作者深厚的感情,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课文中的感情因素,通过传情达意的读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领悟文章中心,深刻体会到作者的心灵深处,并且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使他们的语感得以培养,心灵得以美化,情操得以陶冶。传情达意的读,要指导学生做到字字不含糊,停顿、重读和语调的把握有分寸,这样传情达意的读,读起来才会抑扬顿挫分明,就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联系生活,激励学习。

语文,是听说读写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语文知识与人们交际的需要密切地联系着。所以,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读写听说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如教授《落花生》一课,我针对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选材难这个问题,自始至终围绕作文选材进行讲读,使学生认识平时留心观察和勤于积累是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一堂课讲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阅读教学离不开读。只有通过读才能推敲、揣摩、品味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在阅读课上,一个好的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使师生的情感与文章蕴涵的情感相吻合,当喜则喜,该怒则怒,师生一道激动、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让阅读“情意”浓浓,充满着和谐、合作的氛围。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总结篇三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大多数是阅读的精品和典范,语言风格各异,思想内容丰富,表现技巧不同。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心得体会。

希望大家喜欢。

深刻领会新《课标》的精神,能帮助我们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目的。

新《课标》在各阶段目标的阅读要求中均有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教学应抓住“阅”和“读”。“阅”即看,实际上是用心读的过程。“读”一般指看着文字读出声音来。无论是“阅”,还是“读”,都是学生的学习活动。

反思我们过去的阅读教学,实际是教师设计好问题,学生回答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围着学生转,不需要自己的思维。如此被动地学习,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阅读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感知—领悟—习得的过程。过去的阅读教学只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领悟即领会,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感悟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教出来的,而是靠朗读体验的。通过阅读,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同时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习得是学生学到了某种知识,方法、技能。通过课堂上的朗读和领悟,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学到了阅读的方法,并用之于课外学习。

二、自主、合作、探究是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自主,即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是自己思维的主宰,而不是跟着教师的思维走。合作,即课堂上学生的多项交流,它是自主学习的更高层次。探究是最深层次的自主学习,是某个学生在某个问题上探索追究,是一种发现学习。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好实践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该串讲为精讲,改教师讲书为引导学生读书、看书,并且还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做到以学定教。课堂重视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提问,这无疑为学生的自主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提供了机会,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仍有许多需要我们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如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了学习,学生回答问题和朗读课文不是因为学习活动才产生了内在和积极性,而大多是因为得到老师德好评和表扬。又如,在学生合作方面,只有小组讨论一种形式,而且讨论时间仓促,讨论无结果;师生间的合作在某些课堂上只是教师和某几个学生的对话,而未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质疑,也未能通过教师的指点,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而探究下去,而是由教师和盘托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阅读教学中的真正落实,需要教师不仅要从教学观念尚改变,同时还需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三、语言训练和语言积累是阅读教学的重点。

“积累”,就是多读多实践。“积累”不仅汇集了传统教学的精华,又注意了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联系语言环境及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句子。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以词句为重点,可以借助图画、实物、动作、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句意思。对于优美的词句,要鼓励学生背下来。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在交流和探讨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样,有利于学生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培养阅读能力,积累语言材料。

学生获得的知识是重要的,但培养能力更重要。在教学中,要学会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化作品,受到高尚情感与情趣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并能自主、有效地学习人类无限的知识。如果我们的学生不会读书、不会学习,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是我们教学的重大失误,也是我们教师的失职。因此,从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教学生学会读书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独立思考。

总之,阅读教学是学生读书的过程,也是学生阅读能力(学生读书)形成的过程,是思维过程,也是情感培养的过程。我们要以全新的理念,展现阅读教学的目标、重点、基本策略。这样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并研究当前的阅读教学,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及各方面素质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阅读教学,多局限于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思想、写作特色方面,其实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还必须要注重“读”的训练。因为,在新课程实践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着眼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的声音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能深刻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学习语言,单凭讲解思想内容,写作技巧,是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抓住读这一主线,反复实践,精于指导,学生才能从读中由感而悟,由悟入境,最终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这种借助读而达成的悟性理解,是富有创造力的。也正是阅读教学中由学生读中理解语言的有效方法。

一、尝试性朗读尝试性朗读一般在刚接触课文时进行,很多学生阅读文章,往往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去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这样,就要注意教给学生摄取筛选信息的能力。

1、学会寻找关键词语。学会寻找关键语句,是一种摄取、筛选信息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永远的歌声》一文时,教师提问:课文从哪几件事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爱?开始,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概括。教师提示说:你们能否从课文中找出能揭示问题的关键词语吗?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们很快把答案找出来。课文主要从学生为老师“采药”和“捉鱼”两个方面体现了学生爱老师的特点。

2、学会寻找中心语句。中心语句往往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有的起点题作用,有的起总结作用。学会寻找中心语句,也是一种摄取、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例如,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文章有哪些中心句能揭示作者的感悟?学生们带着问题,很快从文章中筛选出有关的语句信息。在阅读中学会寻找关键词语和中心句,有利于增强学生摄取、筛选信息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二、理解性朗读。朗读是理解课文的主要方式。要把朗读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地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不要轻易剥夺学生读书的时间,不要动辄就要“朗读”让位,不要在完成了教学任务后,象征性地让学生读一读,使“读书”通常成为一堂课的补白。我们要引导学生“熟读精思”,“读”出情,“读”出韵,“思”出义,“思”出神,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焕发蓬勃生机。通过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边思边议,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读出课文感情。如学《明天更辉煌》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到位,我把这一课,进行三次导读:第一遍指名读,让学生注意速度和重音,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第二遍教师范读,让学生知道注意适当的停顿,能使人感受到文章的意境,同时能加深理解具体语句的意思;第三遍学生轻声读,品味文章的意蕴,深层理解文章的主题意义。教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指导朗读,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并通过朗读加深语言文字的理解。学生只有把握文章主体意义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才能读出感情。

三、感受性朗读。真情实感是朗读的灵魂。指导学生进行感受性朗读时,要把理解思想感情和朗读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时,可以作示范朗读,要诱导学生去感受,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课文的思想感情。如教《桂林山水》一文,着重引导学生抓住桂林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结合文中插图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引导学生想象桂林山水的图画美,让学生在边看边读边想中,有如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这基础上,再有感情地引导学生朗读,这样会产生强烈的感染效果。

四、品味性朗读。传统语文教学特别重视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学生学习课文,不是靠教师去分析教材,主要靠自己反复诵读、品味,加上教师讲解、点拔来理解课文。因此,在新课程实践中,我们仍要继承这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让学生进行品味性朗读,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通过品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领悟能力在朗读的过程中,品味领悟课文所表露出的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当然,如果只是“不求甚解”地读,漫无目的地读,这又陷于简单、机械的操作。我们强调要“熟读”的同时还要“精思”。古人注重“多读”,更重“自悟”、“精思”,重视在熟读中感悟。一篇文章,是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或是思想内容,或是写作技巧,或是语言运用,或是艺术价值。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正确地加以理解、感悟,让学生在品味感悟中对文章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有更高的认识,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鉴赏、领悟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大多数是阅读的精品和典范,语言风格各异,思想内容丰富,表现技巧不同。因而,在新课程实践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加强“读”的训练,恰当地指导学生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使学生从书中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就是给了孩子什么样的生活。一念及此,我不由感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也结结实实成了我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

一、创设情境,披文入情。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每节课上,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语言、眼睛、动作……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心灵鸡汤,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用情感去融化语言。

在教学实践中,努力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同时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语文,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创造“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尽情地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我们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

在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在生活中学语文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我们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灵活使用挖掘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三、多一些感悟。

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既要有个人的静思默想,又要有同学之间的思维的碰撞;既要发展形象思维(读文章,想画面),培养想象力,又要发展创新思维(在不误读的前提下,鼓励个性化乃至创造性解读),培养创造力,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思、议,不仅要展开师生之间的对话,而且要组织好、引导好师生之间的对话。要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抓住交流中的闪光点、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进行思维碰撞,展开真实的对话、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语习文的舞台,成为老师培育和绽放创新思维之花的沃土。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未来人才的培养目标。面对这个大课题,面对新课改,让我们大胆地去实践,留下我们共同探索的足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总结篇四

以往的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正确的轨道。主要表现在:没有摆正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教师是主宰,主宰着学生和文本。师生之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不平等的关系;没有真正的对话。有的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往往是为了迎合老师的、言不由衷的答问。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特感受;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阅读教学都是串讲串问,是繁琐的课文内容的分析。那么,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新的阅读教学应该是扎扎实实抓好课堂内的阅读教学。

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乐趣;二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是否能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第一学年的教学活动。如果老师能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优点,那么他们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老师的教学活动,爱上这门课程。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培养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教学尽可能增加趣味性,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使学生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才能增加兴趣。

(1)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学会“读书”。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读的次数多、内容多、形式多,有利于感悟和积累,有利于废止繁琐分析,有利于打破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

首先说说朗读。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教材中许多课文提出了朗读的具体要求,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并通过朗读的实践,逐步提高朗读的水平。其次是默读。默读的练习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一二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三四年级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五六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默读也是阅读教学的重点。要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学会默读。教材中有多篇略读课文明确要求通过默读了解课文内容。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默读的要求,但是许多练习必须在认真默读的基础上完成。默读能力的提高有个训练的过程,要求学生默读应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使学生能切实地默读课文,并按要求认真思考,默读以后要注意检查效果,决不能匆匆忙忙,使默读的环节流于形式。

略读课文的教学,一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提示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2)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尊重学生的想法注重体验不仅是语文教育的特点,而且是语文教育的目标,是语文教育的实施方法。所谓体验,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活动,体验更多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种种体会和感受。语文教学使学生、文本、教师的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而学生主体的体验,正是使这一过程能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如此强调体验的价值所在。当然,个性化阅读也需要价值引导,不能任由学生乱发挥。我们要及时发挥自己的作用,虽然说教师是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但这个伙伴应该做到“高于学生之上,融于学生之中”的。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通过参与对话,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角色。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不断有所发现,读出新意。

倡导新的学习方式,鼓励质疑,引导发现,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自主意味着个人独立学习、自主探究,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方式、独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会“积累”。

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接触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只有熟记在心,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下。在阅读教学中,我经常重视引导学生随时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大量景美、情深的课文,对于这些课文,我重视创设情景,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入情入境,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教材中引导积累语言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背诵,二是抄写。其中有的是指定背诵的部分,有的则是由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对于教材中安排的这些背诵、抄写的练习,应该通过交流、检查,使之落实,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主动积累语言的习惯。教材中比较多地采用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自己感兴趣的语句的形式,其用意很明确,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培养兴趣,使之逐步形成习惯。在这里我采用了一定方法引导学生积累,如拾贝集、书海寻珍等,进行课内外的阅读积累,效果很不错。

(5)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应用”。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阅读教学中,我以引导学生通过应用巩固学习的成果。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学语文,用语文,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总结篇五

有人说,成长是一件痛苦的事,因为需要经历蜕变的煎熬,我要说,成长是一件快乐的事,因为我喜欢听到自己成长拔节的声音。2018年3月24日-25日我参加了小学语文观摩研讨会,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理念上的冲击,更多的是对自己原有语文。

教学。

观念的打破。我享受这种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快乐。

朱玮通过《揭开雷电之谜》讲授语文课如何从“教课文转变为教语文”她讲语文课上要“关注表达”,实现从会“理解”到会超越的价值。

王红通过《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讲授《言语型阅读教学设计》。

闫学通过《伯牙绝弦》讲授《儿童阅读课程的构建预实施》。

陈延军通过《威尼斯的小艇》讲授《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课堂教学不要缺斤短两》。

这些老师的课堂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

1.在教学中,他们能够关注文本语言的音、形、义,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文字的音、形、义,品味语言的色、香、味。2.在教学中,他们能够关注文本的用词造句、语言风格,引导学生探寻和发现语言的特点和规律。

3.在教学中,他们能够关注文本的“文质”“情采”,引导学生掂量和品味语言文字的质地、情味、分寸和美感。

4.在教学中,他们能够关注文本的布局谋篇,引导学生揣摩和发现作者是怎么写的和为什么这么写。

5.在教学中,他们能够关注文本的体裁样式,引导学生感悟文体的特征。从课堂形态上看,语文课堂应该是儿童的学堂,是学生充分施展和表现才能、取得学习成果的时空。在课堂上不管老师表现了多么高超的语文才华,如果学生没有充分活跃起来,没有思维、想象、情感的迸发,就算不上一堂好的语文课。课堂上有时呈现出一种丰富的安静,学生能够自由地读,自由地思,自由地说。课堂上既有一定的深度,又有一定的温度。较好地体现了“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的理念,授人以渔。语文教学要寻求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应该是以学生为本体,以教材为凭借,是一种能够使课堂和谐而有序地流动起来的平衡。有了这种平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能够有效互动起来。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一个再定位,也向我们这些语文老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我们观念有以下转变:

一、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再思考。

语文教学教什么,作为一线教师很少去思考这些问题,现成的教参,现成的教材,老师们所要做的只是去备好教材,备好学生落实就好。面对语文教学投入多,收效少,学生语文素养缺失的情况,一线老师更多的是困惑。吴教授在讲座中提到:我国语文教育改革关注的主要是教学层面的问题,很少从课程层面去反思语文课程的症结所在。其实,语文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存在于课程层面上,诸如课程形态设计不合理,课程内容不成体系,课程重点取向失当,课程教材编写不够合理等等。而与语文老师最贴切的就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教课文是以课文思想内容为主要目标,以文本解读组织教学过程,语文教学内容呈碎片状态;教语文则是以本体性教学内容为主要目标,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渗透思想和情感教育。教课文与教语文虽只是一字之差,但是却是语文教学的方向选择问题。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线老师,更应该尽早完成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

二、处理好输入和输出的关系。

长久以来,很多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苦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作文语言干巴。叶圣陶先生说,课文只是“例子”,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教学生如何阅读,如何写作。但是现代白话文教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没有把课文当作“例子”,而是将学习课文内容当成语文课的主要目标,语文课就是“教课文”。于是乎,语文课在很多语文课堂上变成了思想教育课,语文教学中重视了教学内容的传授,缺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更提不上方法的运用。于是乎,课堂上学到的可理解的消极语言,因为缺乏了尝试运用的有效途径,无法变成能运用的积极语言。学生不会阅读,不会写作也就成了必然。这是语文教学的悲哀,也是我们社会整体人文素养缺失的重要原因。作为语文老师,任重道远。

思自我的阵痛,但是相比蜕变新生的快乐,这并不算什么。虽然我也知道,新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模式暂时无法通过零敲碎打的方式得以改变,需要改变的是一个人整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系统,三个方面相互联系并作为一个整体才会改变,但是有了这份改变再出发的意愿,其他的都不会是问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总结篇六

3月25日到28日,有幸到贺州参加了广西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三天听了15节课,赛课内容限于低年级的语文课,执教老师都是来自广西各地市选拨出来的优秀选手。这次赛课共有8节课获一等奖,7节课二等奖。下面谈谈我们学习之后的收获:

一、每位选手的教学设计精巧,课堂中能紧扣低年级的教学目标,创设不同情境渗透识字和写字的教学任务,以自己的扎实基本功和教学风格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识字写字课堂,把原本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鲜活灵动,充满童趣,让观摩的老师享受了一次精神盛宴。如第一节桂林龙隐小学麦茜老师的《欢乐泼水节》,将识字与学文融合,渗透了多种识字方法,巧妙设计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柳州的《鸟岛》一课,运用编口诀、形声字相比较看图理解等形式识记汉字,尤其是“密密麻麻”一词的理解:借助图片理解到表示多的词语有密密麻麻、到处、一群群,明白不同的词语可以表达同一个意思。借机运用密密麻麻造句,进行说话训练,最后看视频感受鸟岛的热闹景象。这样把识字、学词和理解课文、积累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课堂的高效。还有贵港的选手是根据单元特点进行整合,整体识字,这是主题式阅读教学的一种课型。老师让学生利用原有生活经验、形声字的特点,注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反复和生字见面,以达到大量识字的效果。

二、专家评课中提到低年级阅读教学就是识好字、写好字、读好文、理解少量重点词句、积累运用语言。识字: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字习惯;写字:体现识写分家。注意写字姿势的训练;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乱加减字,读出韵律;理解词句:采用多种方式选择适合年龄特点的方法理解词句,如结合生活体验、联系生活实际等;积累:巧妙渗透说话训练,在口语表达中学会运用刚学的词语或句式。

专家提出五点建议:。

2、老师书写示范时考虑全体学生是否看得见;

3、课件制作要适当,为课堂服务;

4、教学中面向全体,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状态;

5、注意倾听,抓住课堂生成的亮点,因“学”就导。

同时专家也提出:

1、低年级阅读教学要把握年级学段目标、关注教学目标的落实;

2、关注学习过程——识字写字要保证时间,阅读体验也要给足充分时间,交流合作不能流于形式,好好落实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

3、关注课堂的时效性。

总之,精雕细琢的课是一种美,朴实自然的教学风格同样耐人寻味!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总结篇七

有了这个交流的平台却没有好好的利用,也就失去了和同事们交流的机会。今天,在网上阅读了很多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方面的内容,把阅读的可借鉴到的东西转发。大家共同学习。并结合到教学实践中。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阅读教学占了很大比重。其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新课程标准与新修改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对阅读有浓厚的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积累语文材料。记的窦桂梅老师曾说过你想教好语文吗?那就让你的学生去读,从读中领悟、从读中发现、从读中体会!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学生阅读,提高阅读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例如在初步理解阶段,要了解文章内容梗概,遇到障碍自查工具书,选好注释,不能解决的划出来;到深入理解阶段,要理解文章结构脉络,弄懂重要词语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在此之后,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跟同学互相讨论;最后是消化运用阶段,这个阶段要联系自己实际进一步吸收,学用结合。

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就能独立去思考探索,把握规律,举一反三,所以教师应多从读书方法上给指导。如怎样默读、朗读,怎样理解题目,怎样读懂词句,怎样分段和归纳段意,怎样理解课文内容,怎样掌握中心等。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可教学学生弄清以标题为线索去阅读课文,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美丽”这个重点词,带着“小兴安岭是怎样美丽的?”“课文怎样写小兴安岭美丽”等问题进行自学。此外,也可以教给学生读某类文章的方法。

1、认读能力。认读不是孤立的读出字音,也伴随着初步的理解。只能发出字音或者仅仅看见书面符号,就不能说阅读。教学认读,必须做到逐字逐句的认读,朗读要读准字音,默读要看清楚每个字每个词,认真的读。

2、理解能力。它是阅读能力中最基本的成分。较好的阅读能力,不仅指能顺利的读,而且能较充分地,正确的把握阅读材料的中心。学生往往偏重对阅读材料表面含义的理解,而忽视阅读的真正目的。因此,要教儿童逐步获得理解字、词、句、篇的能力和初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阅读能力。

3、感受能力。在教学中,常常会发现学生简单的说:我喜欢这篇课文或者我讨厌这本书。这些情感的流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童心”。儿童常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主人公,当他读到有关小主人公说的或做的事时,只要他能够理解或认为反映他自己的思想感情时,就会读的十分起劲,甚至读上数遍,完全被书中的人和事吸引住了。这时就与书中主人公的感情沟通了。所以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把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4。记诵能力。记诵贯穿在朗读,默读和背诵过程中,在朗读和默读时,也有记忆活动参与,通过熟读,达到背诵。背诵能提高记忆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同时,背诵也是积累知识的重要方法。

1、营造自学的良好氛围,给每个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书,思考。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传统的阅读教学无法适应这一要求,要改变老师讲,学生听记抄背这一现状,首先要还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发现,探索的时间。”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感悟是一种心理能力,是学生通过读书,凭借对语言及语境的直接感知,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能力。其次,可以改革课堂的阅读教学办法,大力提倡个别化教学,减少集体化教学,个别化教学是学生个别化学习,教师个别化辅导的统一,是一种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进行个别化教学时,教师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学,自悟,自得的能力,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再次,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好全班的交流,就需要理解的重点词,句,段及课文主要呢容,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最基本的表达方法,提出”疑”或”惑”,展开同桌或小组的合作学习。在汇报合作学习成果的过程中,进行讨论交流,甚至争论,教师加强调控引导,避重就轻。不仅使学生学有所的,而且诼渐建构知识,方法,诼渐学会学习。

2、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的学习习惯有:带这问题读书的习惯;认真听话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自己我评价习惯等等。现在不少小学生到毕业时还不会读书,朗读时丢字加字,甚至读破句;看课外书籍,走马看花,不求甚解。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从低年级就要主要培养。低年级尤其要重视朗读训练。

3、坚持以读为本,重视多种形式的读。

阅读理解能力是以感悟,体验为基础的重要能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的熟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多年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告诉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必须从作品分析的模式中走出来,大胆的把课堂时间换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读书中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一堂课老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安排多种阅读方式,如:自由读,轻声读,默读,大声朗读,分角色读,分组读,吟诵,背诵,表演等等不同形式。老师灵活,充分的应用各种方式让学生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总结篇八

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阅读教学有效或者高效,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特别关注的问题,要想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把握好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成功的教育教学都离不开情感因素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调动和利用情感因素,对于提高阅读效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实施情感激发,教师首先要优化自己的性格,具有良好功夫,努力吃透课文,仔细挖掘每篇课文中丰富的情感因素。更重要的是,上课要灵活机动,积极探索,在活跃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并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功的教育教学都离不开情感因素的作用。小学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本身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影响尤其深远。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调动和利用情感因素,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情感因素的有效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具有良好的情感修养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教师的情感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在上课时,我们绝不能只是把握教材的技术训练,以至于把活活的语文教材讲“死”,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严重影响语文课应有功能的充分发挥,如果孩子因你的存在而愉快、开心,那么,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孩子因你的存在而痛苦,那你的教学就是失败。我举一个实例,我在教学《伯牙绝弦》一课时能根据文章内容让孩子理解伯牙与钟子期的友情,无论伯牙弹什么,子期都能听出音乐中的内涵,所以伯牙视子期为知音,在教学中我因势利导设计如果伯牙要弹奏其他内容子期该如何称赞,设想并试着练习。学生说出雪,风,明月等。子期死了。伯牙破琴绝弦,揭示“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的可贵,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于教材的感受和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的思想与认识联系在一起。备课要吃透课文,挖掘丰富的情感因素。想比之下,在教学《唯一的听众》这一课时,语言缺少激情,情绪不佳,对情节渲染不够到位。所以整个教学过程平淡无味。《新课标》反复强调,教学课文时一定要仔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不仅体现了人文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标,还展示了一条有效学习途径。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学的综合,具有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作用。

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培养。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时,我也设计了朗读的环节,可是对课文把握还是不够充分,所以在指导朗读时只就句讲句,学生不但没有读好,而且理解课文“嘎羧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在想什么?“在龟型礁石上亲了又亲”是为什么,理解的就生硬??弄得课文朗读教学蹩脚,读的索然无味,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反思之后觉得老师在指导朗读时必须创设情境,在情境中让孩子与文本产生共鸣,这样读文、学文也就水到渠成了。

善于运用不同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开放、鲜活、灵动的学习平台,绝不能一成不变地让学生呆板机械地学习。只有探索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打动他们的内心世界。

首先是用自己的情感朗读激发学生情感。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将文字表达的情感变成易于理解的具有情感的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进一步满怀感情地范读,读出文句中蕴含的情感、哲理、意境以及弦外之音,老师是读者、作者之间的桥梁。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情感,需要我们的“情感王子”——学生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一点一点地挖掘出来,有效地运用感情朗读,那么说明学生对课文已经理解,那么阅读也随之被学生所深爱,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其次是用体态语言激发学生情感。眼睛是心灵之窗,脸面是心灵之镜。师生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是师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外显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帮助进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

将生活中某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拿过来,运用于语文教学中,使得对课文描写感受更真切。例如,用图画再现课文内容;用音乐渲染与课文相似的氛围,像《月光曲》、《伯牙绝弦》一类,帮助学生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用戏剧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对课文的细节描写在头脑中编成动画、电影,再现情节,从而使学生更深切地理解课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语言和行为,在童话故事,可以运用表演和分角色朗读体验情感。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的喜、怒、哀、乐随文章的情脉心弦;有的有如春雨霏霏,滋润心田。通过朗读,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情趣,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学生在课堂发言时积极性也提高了许多。传统的语文教学常常重理智控制,轻情感沟通。而我们新课改时强调从理性与情感统一的高度来驾驭教学,能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他们敢于用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因此,我们在今后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时,让学生在轻松、自然、活跃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并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