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语文三年级上学期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16篇)

  • 上传日期:2023-11-09 22:24:30 |
  • zdfb |
  • 12页

考核结果的总结显示,我们需要在团队协作方面作出改善。较为完美的总结应该具备客观性和中立性,不带有个人偏向。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三年级上学期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教学要求: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隐喻的写作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你有没有发现路途上美丽的风景?本文作者就发现了上学路上的美丽风景,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学会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2.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张秋生,诗人、儿童文学家,1939年8月生于上海,天津市静海县人,长期从事少儿报刊编辑工作,曾任《少年报社》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创作集童话、诗歌、散文于一体的文学作品,作品抒情、幽默,篇幅短小,富有儿童情趣和,颇受小读者喜爱。本课就选自张秋生的童话集《小巴掌童话》。

4.法国梧桐:大量传入我国约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主要由法国人种植于上海的租界内,故称为“法国梧桐”,简称“法桐”或“法梧”。叶子有5个叶尖,少有3个或7个,叶子长宽差不多。正式的名称叫“三球悬铃木”,属落叶乔木,是世界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有“行道树”之称。

二、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指正字音。

3.边读边思考: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用横线标出来。

2.课文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3.通过上下文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四、交流课文内容。

1.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提出自己的疑问(简单问题当堂解决,解决不了留待进一步读书解决。)。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生字,提醒学生与熟字区分比较。

3.书写点拨。

4.写生字和词语,当堂展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从哪里可以看出门前水泥道的美?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2.小组内合作交流。

3.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励学生朗读。

4.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借助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把一物当作另一物来写。如,本文中“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使人一目了然,形象生动。

5.你能说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吗?

6.短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还有什么样的美景?

三、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指名说一说。

四、总结感受。

1.这篇课文描写了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秋天一夜风雨过后天放晴了,“我”在上学路上,发现水泥道上布满了落叶,通过比喻的手法详细描写了水泥道的美,最后动情地赞赏了水泥道的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

五、拓展练习。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2)梧桐树的落叶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3)棕红色的小雨靴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4)我还知道:xxxxxx像xxxxxxx。

2.照样子写词语。

(湿漉漉)的水泥道(亮晶晶)的水洼。

(绿油油)的麦苗(青灵灵)的树叶。

板书设计:

(发现)(用比喻手法描写)(赞赏)。

水泥道上布满落叶水泥道——地毯。

落叶——小巴掌。

小雨靴——小鸟水泥道真美。

语文三年级上学期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本次课主要采用“班级读书会”的形式,促使个性化阅读与合作性阅读的融合,让学生享受读书的乐趣,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让学生享受读书的乐趣,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在愉悦的氛围中,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近书中的人物,走近书中营造的童年世界,感受作品的内在魅力,体悟作品中对友谊、生命的诠释。

课前,利用两个星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读了《夏洛的网》,及时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并填写了阅读记录卡,将自己喜欢的篇章句段摘抄到阅读积累本上,指导学生制作了精美的阅读积累卡。在此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获得了愉悦的'阅读享受,收获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班级读书会上,我首先带领学生回忆近一年多来我们的班级读书会的点点滴滴,以及我们共同读了哪些书,回顾我们的阅读之路所经历的美好风景,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阅读果实是那么的丰硕。学生带着无限的成就感饶有兴趣地进入下面的学习活动中。带着对《夏洛的网》的深厚感情看到了人们对这本书的高度评价,同学们也发自肺腑地谈了自己对《夏洛的网》的评价,那份感动和喜爱溢于言表。接下来通过猜谜语等一系列活动整体感知交流了《夏洛的网》的主要内容,回忆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回顾故事发生的地点,学生兴趣浓厚,情绪高涨,对整部小说再次获得了一个大致的感知回顾。

但是,更应该通过班级读书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体会整部作品的优美之处,从而在欣赏之中又掌握一定的阅读课外作品的方法,这才是最关键的。小说最重要的三要素就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情节和环境又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所以我先让学生有层次地谈谈人物,作品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请联系相关的句段谈谈。先在阅读小组中根据自己的阅读记录卡来交流,可以交流,再全班集体交流哪些人物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你最喜欢谁?等等,由此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让作者所塑造的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更加明朗、可爱。一部作品的成功也与它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分不开,品味问中精彩片段同样重要,出示《夏洛的网》1—22章目录,让学生说说对哪个章节最感兴趣,有感情地朗读精彩、优美的片段,接着老师也给同学们朗读最让自己感动的片段,并辅助一段相关的电影片段,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彻底打动了孩子们的心灵。

最后的展示阅读积累卡和推荐怀特作品环节更是将整个班级读书会活动推向了高潮。我和学生们都感觉一节课的时间还不够用,我们还有很多话没有谈。一部小说涵盖的内容实在太多,比如关于夏洛的网上如何能织出这些文字?这些文字那么美,还没有用心去体会等等。那就只能让孩子们课后自己再慢慢讨论品味了。

语文三年级上学期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爬天都峰》这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一件事。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齐读课题,并纠正课题中“都”的正确读音,紧接着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课题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呢?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学习新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课文内容时我紧扣本单元训练重点,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突破教学重难点。这课的重点是“我”爬天都峰的过程,难点是读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通过对“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及“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句子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结合观看天都峰的录像、图片资料,让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要爬天都峰的艰难和不易。

在学习爬天都峰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紧紧抓住小女孩和老爷爷爬山时的动作词,如:“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让学生联想“我”和老爷爷登山的艰难,他们是怎样互相鼓励和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学生了解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两个人爬上天都峰之后,为什么会互相道谢,学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说的话了。

学完本文后再让学生回答文中课题为什么用“爬山”,不用“登山”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本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是:为了抢教学进度,对重点字词段的品读不够,学生理解不深入,教师讲解过多,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在今后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以读促想,以想促说,再向以说促写过渡,加强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一缕清风。

一、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让学生周末作了预习。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个人读。从展示读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做到课前预习,少部分同学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会读的还是平时那些同学。为了弥补这一点,我让学生喜欢读哪一段就站起来读哪一段。

二、说。读完课文后,学生会有自己的想法,就有表达的欲望,于是我给他们一个说的平台。我先让孩子们在小组内说说:你知道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之后进行小组反馈。第一小组说:“这篇课文主要我和老爷爷一起爬山。”从这一小组反馈可以看出他们小组不会学习,没有进行小组讨论。紧接着,第二小组说:“我们小组认为,这篇课文主要写爸爸带我去爬山,半路上遇到了老爷爷,后来爬上了天都峰。”其他小组反馈的内容大致相同。这种现象属于理解不到位,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非常正常,于是,我进行点拨,提了一个问题:“他们相遇了,很容易就爬上天都峰了?”孩子们在我的点拨下,很快找出了答案:爸爸带我去爬山,我和老爷爷互相汲取力量,终于爬上了天都峰。之后,我又让学生说说,你读懂了什么?通常学生很容易回答:我知道天都峰很高;我怎样爬天都峰等浅显的问题。

三、问。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有艺术。这篇课文质疑的的地方比较多。雷亦凡提出:“为什么老爷爷要谢谢小朋友?”“小朋友为什么又说要谢谢老爷爷呢?”这两个问题提得非常有价值,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解决课文的重难点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释疑。要解决提出的以上两个问题并非易事,于是,我让孩子们分小组讨论,可孩子们还是一脸的茫然。于是,我降低了难度,问:“小朋友做了什么事让老爷爷觉得她有勇气呢?老爷爷的什么事又让小朋友觉得有勇气呢?”带着这个问题,很快孩子们找出了答案。

反思:

一、小组展示读、小组讨论如果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参与度,但小组学习未真正落实,只是停留在表面。这种形式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强化训练。

二、小组讨论的问题难度不宜过大,教师可适当降低难度,使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苹果。”

三、让学生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兴趣。随后释疑,更能体现生本教育。

四、在说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更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学,效果会更好。如,在说的环节中,我让孩子们说说课文的大概内容,学生一下子不能完整地说出来,于是,我进行点拨,提了一个问题:“他们相遇了,很容易就爬上天都峰了?”虽然孩子们在我的点拨下,很快找出了答案,但在这个环节教师放手不够,有硬拽着学生走的嫌疑。如果让学生释疑后,再让学生说说课文大概内容,相信效果会更好。

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爬天都峰》这课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这课的重点是“我”爬天都峰的过程,难点是读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回顾教学过程,我主要从以下几个切入点进行课堂教学,效果还不错:

1.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险”这两个特点,通过对“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和“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等句子的理解,结合观看天都峰的图画和我自己在爬天都峰时的一些照片,让学生有个直观的印象,这样对学生理解爬天都峰的困难,为学习我爬天都峰的过程打下铺垫。

2.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地读“我”和“爷爷”的两次对话,揣摩“我”和“爷爷”各自的内心的复杂心情,想像他们的思想起伏和斗争,体会他们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再抓住“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词语,联想他们登山的艰难,是怎样互相鼓励和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情景表演体验爬天都峰的困难,这样学生了解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两个人爬上天都峰之后,为什么会互相道谢。最后,理解爸爸说的话这个难点也就在以的上的教学中层层渗透下突破了。

3.课后延伸,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平时在生活中怎样克服困难的事例,让学生自己悟出在困难面前首先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念,那样,做任何事情就能够达到目的。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生活谈,效果还不错。

语文三年级上学期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上学期我担任了三年级(2)班语文教学工作。与高年级教学相比,三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三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从三年级开始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又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三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在二年级只是安排写句练习,这个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过去的一个学期,在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下,我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并取得了一定成绩:期末考试语文平均78.8分,及格率90%,优生率45%。现作以下反思: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新课程的背景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的能力。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1)注意新课导入的新颖;

(2)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地各抒己见,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课堂气氛活跃,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二、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活起来。

人教版的课文中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优的佳作,其语境描述得美妙,语言应用精巧,思维表达深刻,都是引导学生的重要内容。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语文的精彩之处不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全印象,我在阅读教学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如教学《给予树》一文,让他们在品评中进一步认识生活中要为他人着想,同情他人,感受到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三、注重课内外结合。

(1)改其一点,目标明确。布置作文,让学生明确要求,可先“约法一章”。以记事为例,可要求学生抓住重点,或要求过程清晰,或要求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描写突出,同时我十分注重鼓励学生巧用语文书中的好词佳句。批阅时根据事先约定的“法”,只要学生承诺所约的“法”之一,即使其他方面不够理想,照样给优。这样由于目标单一、明确,让学生每次习作做好一点就行,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写作的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为以后学生写好习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语文三年级上学期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军需处长》这篇课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深深打动着我。这学期,学校给了我执教的机会,我选择了这篇感人至深的课文。在认真研究教材的情况下,我对文本进行了独立的研究和思考,我改变以往教学思路,用将军的思索来贯穿整篇课文的学习,由将军先前的担忧: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到文尾:如果顺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来组织教学。

曾有教育先驱者说过: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个灵魂呼唤另一个灵魂,把学生的灵魂牵引到至善,至美的语文教学,应当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红军队伍里的一名军需处长用自己的身躯,用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灵魂铸造了这座丰碑,这怎能不令人感叹?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亮点进行了一定的品味。如:教学第13自然段,当将军得知这位冻僵的老战士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愣住了,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向这位与冲山化为一体的老战士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让学生领悟到这些神态、动作的描写既体现了将军内心的巨大震动,又体现了将军复杂的内心情感。又如在学到文中描写军需处长外貌、神态、衣着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因为这段是课文的重点之一,要想让学生一步到位地去理解很难,故而了教学到将军知道这位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愣住了”,我设计了对这段文字的一次反刍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有关描写,发挥想象,想象一下军需处长在牺牲前会想些什么?以此来更深刻地感悟军需处长的品格,做到细微之处悟精神。同时,我还设计了让学生面对“晶莹的丰碑”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去想象,去贴近人物的心灵,入境动情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人物的形象更加高大。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长而生灵思”。语文教学要根植于情感,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我们的新课程改革也一直呼唤读的回归,该篇文章都以将军的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文章感情强烈。新课程改革的历程中,让我更加认识到语文教学中读的重要性。在本文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如:朗读第七自然段,我指导学生怀着对冻死的老战士的崇敬、怀念之情,读出一种庄严、悲痛的情调,语速较慢,匀调平真,读将军的训话时,要表现出斥责、威严的口气。而读文十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会到得知冻僵的老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那种震憾、内疚、敬仰的复杂心情,语速缓慢,读得深沉、庄重。教学中,我采用范读,指名读,各读等各种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受到情感的熏陶。我总认为,终有一日,看似简单的朗读会在学生身上汇成创新之河,厚积而薄发。

语文三年级上学期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一、抓住题目,展开教学。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能折射出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本文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抓住课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如初见课题时我请学生谈’“永生”的含义,再谈对题目的理解,自然就是“眼睛永远都活着。”对于学生的理解,我并没有急于肯定或否定,深究课文后,再去理解题目,学生就不会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了,而是有了本质的升华。

二、抓住重点句子、创设情境组织教学。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文章主体部分,抓住父亲的话,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想象填空,出示资料等多种方法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文中人物品质。孩子们在读中感悟、受到熏陶、获得启示,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对生命的热爱,对他人的关爱。

此外,我还在教学中强调了文中的两次对比的写法、(1)对于捐赠母亲、父亲的眼角膜时琳达的不同态度。(2)14岁的琳达和温迪面对亲人捐赠器官时的不同态度的对比,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学习习作的写作方法,深入体会父亲言传身教的意义.

三、注重课外延伸,拓展提升.

四、困惑。

(1)、教案设计过细,教的成份过重。

(2)、没有完全放心让学生自主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把握好教学思路,抓住学生的生成资源,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语文三年级上学期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

《操场上》这篇课文包括一幅插图,6个词语和一首儿歌。词语为体育活动的名称,第一排的活动以“手”为主,第二排的活动以“足”为主。这节课要让学生认识“王、足”以及“打、拔、拍、跳、跑、踢、球、高、步”九个生字。根据教材特点,我把生字分为两类处理:一类是带“提手旁”及“足字旁”的有规律可循的生字;一类是字形较为复杂的“球、高、步”,我准备运用不同的方法个个“击破”。

当一幅精美的“操场上”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的彩图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时,他们高兴地发出赞叹声。“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操场上的哪些体育活动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这种情境的创设扣住了孩子们的心。接着,我提出了一个很巧妙的问题:“其中有有些活动和手的关系比较密切,你能找出来吗?”这样,“分类”概念的渗透很自然,随机我又抽出“打、拔、拍”三个字,问:“它们三个字长得有点像,哪像呢?”这些问题为即将进行的学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捕垫。随后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记住这些生字朋友,“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更加活跃,有的说“‘打’字就像一个姓丁的人抬手打东西。”有的说:“‘拍’中的‘白’字就像一个小皮球,小朋友在用手拍。”还有的说:“‘拔’中右边的‘一’就像拔河用的绳。”创新思维的火花迸发了!我趁热打铁,让记住字形的孩子做出相应的动作。在游戏中掌握了字形,理解了字义,岂不“一举两得”?在做“拍”的动作时,我亲切地说:“请你轻轻地拍拍你的同桌,和他(她)打个招呼,问声好。”小朋友们高兴地和同伴打着招呼,好一幅温馨美好的画面。

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我把“跳高、跑步、踢足球”三个词并排贴在了一起,问:“小朋友们看老师在干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孩子们兴奋地告诉我,它们都和脚有关,都带有“足”。“那我们能和这三个字交个朋友吗?”这样期待性的语言,又将孩子推向了学习的主体位置。

“球、高、步”没有规律,字形又比较复杂,但我要让学生认字并不难,只要肯动脑筋,想办法和很多字交朋友。

“球”字的教学我采用了扩词的方法,如“你知道哪些球类?我们住在哪个星球?你还知道哪些星球?”

“高”这个字给了孩子们更大的想象空间,在课堂上又一次地掀起高潮。有的孩子给它编了顺口溜:“登高望远‘高高高’。”有的孩子从字形上分析:“‘高’字的开头就像一座高楼,两个‘口’就像窗高爬。”我微笑地听着,情不自禁地为这些孩子竖起大拇指。这时教师也由“独奏”转为“伴奏”,在课堂上发出和谐的音符,使教学开放而灵活。

“步”字出错率较高,我用摆一摆的方法,用“上、一竖、少”摆成“步”,让学生用刚才的演示来编一个顺口溜:“上字加一竖,少字去一点”这样的识字水到渠成。

语文三年级上学期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

------师生关系的有效融洽能促进有效学习课堂的产生。

店前中心学校胡海霞。

立足师生关系来关注有效学习,其实就是关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情感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虽然不能直接参与认知活动,但贯穿始终。师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交流伴随教学认知信息的传递而产生,对学习活动起着引起、导向、维持的作用,有效服务于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

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保障。

对学生来说,“亲其师,信其道”,面对喜爱是教师,他们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抓住表现机会积极互动,用独到的见解赢得老师的赞赏,当老师指出问题时也能虚心接受,高涨的学习热情将有效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

本学年我任901班语文,是接别人的课。一开始,学生对我的抵触情绪较大,因为他们非常喜欢教他们七八年级时的语文老师,但由于工作安排,这位语文老师不教他们了。孩子们很失落,这种情绪就发泄在我身上。怎么解决这种情绪呢?我决定先和他们谈心,让他们了解我,同时也了解他们。我尽量放下身子、声音温柔、和颜悦色地与他们交流。渐渐的,学生们的心防解开了,上课时,情绪变得高涨起来。我发挥自己的教学----朗读,让学生激趣读,学生们的兴趣得以激发,听课便更认真了。

在教学上我也尽量“投其所好”:比如为了让孩子们树立坚定信念,去迎接中考,我利用晚自习给孩子们放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为了让学生学会点题的写作方法,我播放了《舌尖上的中国---脚步》,使学生们明白点题的不同方式;为了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我会播放音乐(甚至自己唱)、准备课件等。

没有夸不出来的学生,也没有搞不好的师生关系,这是我最深的感悟!现在,这个39人的班级,语文平均分达到100多分,在一开始学生抵触我的情况下,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很满意。我的目标是:在中考中,这39个学生语文都能考及格。我也相信:凭着我与学生们的和谐关系,他们会愿意上语文课,乐意学语文课,我期待他们的长足进步!

所以,我认为,只有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打造有效的课堂,才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语文三年级上学期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九

这是一篇内容、情思上富有儿童趣味,而在构思、语言上表现得十分精巧和熟练的散文。显然,作者是一位富有童心的、用心为儿童写作的成年人。的确,文章的作者是的儿童文学家张秋生先生。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让同学们读了很多次课文,小希和小彤在读书时总是特别有感情。通过多次朗读,同学们自然能体会到整篇课文所包含的情感。

这是一篇散文,也是一篇故事,“我”被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吸引的故事。这个故事吸引读者的,还有语言的准确和细腻。“亮晶晶的水洼”“小小的蓝天”“闪着雨珠的叶子”“湿漉漉的水泥道”……读着这些细腻的描述,就好像身临其境,也和“我”一起走在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铺满金色梧桐叶的水泥道上。读着这样的描述,还很容易唤醒读者心中类似的经验和记忆,并重新发现秋天的美。

教学环节:理解词意。

这篇课文要学会用“联系上下文呢”的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如:

我问大家“明朗”时什么意思?大部分学生默不作声,过了一会儿便有三四个学生举手说是“晴朗”的意思,后来我让大家读一读前后文,从文章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明朗”的意思?个别学生反应很快,但是部分学生还是不知所云。

教学“凌乱”也是如此,部分学生反应迅速,马上找出前文中的“不规则”。午自习时,我再次将词语的意思写在黑板上,但是今天的作业本上还是有五个左右的学生不会写。

教学板块:发现“美丽”

问:在读书的过程中,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很美丽呢?将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划出来。

同学们找了许多句子,小涵说:“老师,有人几乎把整篇课文都划起来了。”小希立马接上:“全部划起来就难看死了。”

大大部分同学所找的句子集中在6、7、8自然段。这三个自然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比喻。这个也是显而易见的,难不倒孩子们。所以,这篇文章是适宜用来进行句子积累的。

但是不足之处在于我没有在此环节让学生仿照“金黄金黄的叶子”“闪着雨珠的叶子”这样的词语形式说一说。而这个是班里学生所欠缺的。也可以仿写:水泥道像铺上了xxxxxxxx。应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也可以用句中的词语写一写,达到积累语言的教学目标。

教学板块:小练笔。

刚开始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在上学或者放学回家的路上都看到了什么时,大部分学生都说自己没看到什么东西,都是坐车回家的,或者说自己只是看到了房子、树、同学家等。我便让大家想一想再写下来,孩子们一动笔,确实比口头表达的句子要完整生动多了。

语文三年级上学期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男孩的语言和行为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如何使孩子认识到将灰雀捉走是错误的从而自愿将小鸟放回来,需要循循善诱。列宁没有问孩子是否将灰雀捉走,也未进行任何说教,而是借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的感叹,使孩子内心受到震动,从而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在整个事件中,处处可以发现列宁善于观察对方的言语、行动,既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又能使对方认识到错误的巧妙的教育方法,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列宁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二是要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本文的重点内容是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学习本文的难点。《三年级上册《灰雀》教学反思》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语文三年级上学期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一

做为一名才踏上教育岗位三四年的教师,这学期接手三年级的语文,大家都知道三年级是个过渡时期,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转变,教学目标也有了新的变化。如何来上好三年级的语文课,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感悟,把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上,有很大的收获。通过整体感知,我感觉三年级教学在教材的编排上有这四大“重”:一是重良好习惯的培养;二是练习形式多样,重学生知识的积累;三是重思想教育的渗透;四是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

为了使新教材真正发挥作用,我对具体实施新教材有了初步的构想:

一、创建趣味、和-谐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效果。三年级的语文教材,教材内容形式多样化。要想让学生一堂课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这就反思得提高课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的备课。你的课有激-情,同学们也容易被你的激-情所带动,所感染;你的课有意思,同学们才乐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课堂,走进乐于学习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备课、认真备课,不备好课,不进课堂。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愉快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新课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而教师的工作就在于帮助孩子们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知道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同时自己也要多读、多看、多思考。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同时开设小小读书交流会或是让学生写读书笔记。既能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让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看过的书;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三年级的新增内容——作文,让他们把写读书笔记当成习惯积累,也当成一种练笔。

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学生素质的提高对老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教材的内容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平时应该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更要重视新教材中参考资料的学习,因为这与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联系。渊博的知识,是每一位老师教好书的关键所在。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三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三年级上学期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二

小学中段的学生虽有一定的自制能力和即成的学习习惯,但仍需教师的提醒和辅助。课堂40分钟,专注力集中的有效时间不过20分钟,如何高效利用有间?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辟的指出:“注意力是我们心灵的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所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才是关键。那么有如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呢?作为教师,我认为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个准备不仅包括知识梳理、重点提炼、环节设置、课堂构建、资料收集等(重点在对教材的挖掘),还包括教师对课堂趣味性的设计准备。只有在课堂中保持高度的趣味性才能抓住学生求知的心。即便在课堂生成中也应灵活教授,强拉吸引力,让学生的学习性质发生转变,变为主动的自主的好学、勤学。

在《张衡》这堂课的教学中,有一“按一定的顺序写作”重点。在上课时,我理出顺序,让学生进行实践联系。但是在小结和课堂生成中,我过于强调书本上的顺序:由整体到部分,由上到下。但经郭主任点拨,我才明白教材只是一个例子,知识点仅仅是一个点,教师应该做的就是以点带面,以片促全。在这个教学例子中就应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写作的顺序,说说还可以有哪些顺序。其中只要抓住“序”即可。处理知识点要灵活,有迁移和有益长线发展。

课堂虽有预设但并不会按计划发展。课堂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课堂生成。如何让它变得精彩,让学生出彩?说要问题就是教师应有价值灵敏度和智慧语。在《张衡》这一课中,我就忽视了一个学生提出的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这篇课文好像不是在写张衡。当时我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看待学习这篇课文。现在想来实在是错误的。课文面对的就是学生,学习的主体也是学生,那么我们不以童化的视角来看待课文和实际教学呢?在课堂中我就缺乏了价值问题的敏感度。如果仅仅把我和抓住学生这一疑惑,用只会的言语引导和教学,这不就是让学生的学习水到渠成,效果自显了吗?由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开始,由表及里的挖掘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才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才能让学生出彩。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有效地激励能使学生学习效率极大提高,但关键问题是: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和投入度才是课堂效率的试金石。因此,学生评价显得尤为重要。评价要落实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上课的行为和精神状态,并随时根据需要调整。评价也应由每个组员构成集合为整组评判标准,标准需每个学生认可。形式可以多样,不拘一格,可以使语言激励、形式表扬、物质奖励等。关键是公正积极有效。

最后作为教师,要有强有力的执行力,应时刻履行教师职责,笃定信念,勇往直前。

语文三年级上学期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三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五册的第一课,是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自豪与赞美的感情,一个“情”字贯穿全文。课文按上学的路上,来到学校,上课,下课,文末点题的顺序描写了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充分体现了学校的美丽、团结和充满欢乐。课文通过描写这所民族学校,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1、会认“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戴”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4、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磁带,图片资料、挂图、生字卡片。

二课时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师生跟着边拍手边唱。

3、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民族及本民族的一些服饰、风俗等。

4、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民族的服饰和风俗习惯?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文字资料,介绍自己了解的其他民族的情况。

5、根据学生介绍情况,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着重引导学生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的情况,并相机出示词语: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

二、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1、早晨,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小路上走来,他们都高兴地朝着同一个方向走去。他们要去哪呢?我们也跟着一起去看一看好不好?(板书:我们的民族小学)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词。

三、趣味识字

1、出示词语:坪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敬礼、蝴蝶、好奇、孔雀舞、游戏、招引、热闹、古老、铜钟、粗壮、凤尾竹、洁白、摇晃。(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全体读、)

2、游戏巩固生字。

贴字游戏:教师读生字,学生找出相应的卡片贴到黑板上画的智慧树上。

同桌相互做你指我认游戏,看谁认得的生字多。

3、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字的书写。

四、整体朗读感知

思考:民族小学的美体现在哪里?你喜欢哪一段就重点朗读哪一段。

五、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朗读第一段,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结合课文插图,说说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的?

4、引导体会:“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句话,用横线画下来,课后抄写在积累本上。

5、下课了,同学们怎样尽情地玩耍?如果你也在其中,你想和他们玩什么游戏?

6、这些不同民族的小朋友能走到一起来上课、交朋友说明了什么?

7、学习第四自然段:这所民族小学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一边读一边想象,拿起彩笔,画出你脑海里的民族小学。

六、加深体会,比赛朗读。

1、学了课文,你觉得民族小学美在哪些地方?你能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出这些美吗?指导体验朗读:

景色美:通过看图体会朗读。

衣着美:指名一学生穿戴上一套白族服饰展现在同学面前,接受大家的赞美后,用高兴、自豪的语调朗读。

行为美:结合“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这句子和学生平时的礼仪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发自内心的真诚、友好、光荣的语调朗读。

朗读美:如何读得连小动物都被吸引住了。

2、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选择你喜欢的部分参加朗读比赛,先在小组进行,再选出代表参加。

七、课后积累

1、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下来。

八、布置综合性学习

可以用文字叙述,就像写简短的日记;可以填表格;可以用画图的形式……注意边记录边整理资料,准备和同学交流。

巧用体验 移情朗读

朗读是任何一门语言课都非常重视培养的一种能力,它是任何一个没有语言障碍的人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一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无疑是充满遗憾的,因此,培养学生通过朗读形成一定的语感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这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用自豪、赞美的感情来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刚开始,我用提问的形式问学生:“那些民族小学的同学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学校的?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加上生活区域与时空和课文所写的内容有差距,因此对课文所写内容没有多少感受,所以朗读起来感情并没有真正表达出来。如何引导呢?看到一名学生带来的一套白族服装,我灵机一动,马上在她耳边耳语了一番,请她套上这套服装。当她再次出现在全班同学面前时,立刻传来一片赞叹声,我看到,自豪与喜悦也漾在了她的脸上。我马上提议:“你能用现在的心情来朗读课文的片断吗?”她有了新的朗读体会,果然读得声情并茂。接着,我又让在坐的全体同学用刚才发自内心的赞叹体验来朗读课文,他们也读得入情入境。由此我感悟到,指导朗读,除了可以创设一种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描写的事物,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能读出文章的意境外,还可以巧用学生的体验,进行移情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感。

语文三年级上学期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优美生动的语言表达,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3、欣赏感悟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审美情趣、想象能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欣赏荷花的静态美。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感悟荷花的动态美。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想看看荷花吗?

那就跟着我乘着音乐的翅膀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吧!不过,看之前我有个小小的建议,那就是,待会儿你们在看荷花时,可以指指点点,可以和你身边的伙伴交流、议论。

(播放荷花录像,播放背景音乐)。

二、深入探究。

(一)学习2、3小节。

1、同学们,我觉得你们就是最伟大的诗人,把荷花形容得这么美!你们看到的荷花是这样的,那叶圣陶爷爷看到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快速地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描写荷花最美的句子,圈画出来,然后多读几遍。

2、谁先来说?

(1)哇,这么多人想说呀,那就和你的同桌先分享一下吧!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他听,告诉他你的感受。

(2)接下来你愿意和全班同学一同分享吗?来吧!

语文三年级上学期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五

1、写本课的生字与词语。

2、搜集有关列宁的资料。

【教后小结】。

情融于课文,却溢于言表,如何让学说真切地感受作者蕴涵于文中的这种情感。必须让学生到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世界去走一遭。学习这一课,运用多媒体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走进列宁和孩子,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感悟、分角色品读,让情感激发情感,让心灵滋养心灵,学生读得投入,感情读效果非常好。教师语言的渲染,多媒体的吸引,把学生真正带入了故事的情境之中。

语文三年级上学期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六

在本学期中,我始终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了更好的开展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将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反思如下:

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板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摘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放飞思想,大胆发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总之,在本学期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我都力争严格要求自己,无任何有悖教学大纲和新课改要求的做法,并能做到为人师表,语言健康得体,以身作则,注重身教。在今后的教学工作,我仍将一如既往的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