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历史七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设计与反思(实用10篇)

  • 上传日期:2023-11-18 01:41:23 |
  • zdfb |
  • 9页

总结是一种自我观察的过程,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总结要注意逻辑性,内容之间要有明确的关联。总结是提升自我的必经之路,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七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一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素质教育目标进行的。历史学科要适应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要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要提高效率就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过去的历史课往往让人认为“历史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功课”。学生背的多就可考高分,教和学又基本上变成了机械灌输和死记硬背,于是上课时出现了上课时做其他科作业的,打瞌睡的,还有一些学生在下面唠嗑的,即便有的同学机械地记下一些历史知识,但过不多久,也全面还给老师了。然而,在当今历史科变为开卷考试时,题型较活,不用死记硬背,在书中画出重点即可,这样就使很多人产生了不重视开卷考试的历史小科的弊端。初一新生又刚刚接触历史,很陌生。借此问题,采用什么方法来教好七年级历史呢,我谈几点看法。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一)》,这一节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广泛,包括先秦时期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因此我认为这一节课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中选择感兴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由小组的代表给大家讲述他们所了解的内容。最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所创造的辉煌文明。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历史知识的掌握。

又如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节的重点内容就是汉武帝对汉朝的统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给大家看一些大屏幕《汉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同时也可以加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汉武帝的了解进行点评,并且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汉武帝没有实现大一统,那么中国的历史会怎样发展呢?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西汉历史的了解,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从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第18课《三国鼎立》,相信许多同学都对这一课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的内容有关,因此学习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多了解一下学生对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可以从调查的方向上去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由于历史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从其他的学科上引入历史这一学科的学习。例如第9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二)》这一节会学到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介绍这一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那么在这里可以结合语文课上对《论语》十则的学习,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此导入我想学生应该会比较容易接受。

那么对于初一的学生怎么才能学好历史呢?由于初中的学习要求与小学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对此许多学生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习。在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教科书。对每一节的学习内容要根据小课题有所大致的了解,并在脑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这样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不会摸不到头绪。然后不断地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开始可以简单地进行练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历史七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二

一、单元教学目标:

1、继续加强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并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和补充。

2、能认识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画卷,体会作者的丰富情感,珍惜金色年华的点点滴滴。

3、能根据作品内容展开联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4、能回忆过去的生活,学会说真话,抒真情,写出真实感受。

5、能与人主动交流,说话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往事依依》2课时。

《幼时记趣》2课时。

《十三岁的际遇》1课时。

《伟人细胞》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金色童年”,是第一单元教学层次的延伸与提高,第二单元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作品的素材来源于丰富的日常生活,特别是童年生活,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时光,是新初一学生还深留在脑海中的“宝贝”。对它的描摹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相似年纪发生的事情也会更具说服力,更能使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能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注重生动性、活泼性,激发学生脑海中类似的情景,让他们畅谈自己的独特的、真实的感受,从而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学会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踏实不懈地努力。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单元整体学习。

学习目标:1、了解单元学习内容,确定探究专题。

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布置活动:让学生查阅字典学生查字典了解“金色”是否可以与“年华”搭配。

2布置活动:让学生阅读单元提示讨论结合提示谈自己对“金色年华”的理解。

第二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入: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明确任务。

2巡视、指导浏览目录、课文。

第三块:确定单元活动方案: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布置学生商定单元的活动主题及计划(活动要有广泛性和趣味。

[4]。

历史七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三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的历史工作教学。由于九年级的历史是中考毕业会考科目,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主要工作:

1、凸现现代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

2、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

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

4、积极参加政史地教研组组织的出谋划策、集思广益的听课、评课活动。

5、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6、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

(1)、历史人物访谈。

(2)、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

(3)、历史专题报告会。

(4)、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

(5)、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

(6)、社会生活情况调查。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7、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8、通过多样化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二、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题研究亦有流于形式的时候,以致实质性的工作做得远远不够。

4、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如人意之处。

三、教学反思。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接触新的教材,同学们还不能马上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色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

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伙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历史七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四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3、7、8、9、10)班历史教学,在他们当中,有的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所以上学期历史的平均成绩在50分左右,整体成绩还不理想,原因都是不爱学习的学生很多,因此,成绩取得高分的学生平均被拉了下来。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二、教材分析:

依据七年级历史课程标准,整合人民版、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自己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争取各个班的每个同学的历史成绩都有所提高。

三、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具体措施: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争取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己必须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历史七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五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在我国历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

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重点和难点]。

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匈奴。

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

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

3)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纪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4)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三、小结: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1)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2)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

3)公元前1世纪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

5)东汉明帝时,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四、作业:举例说明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附:板书设计。

一、匈奴。

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

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

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四、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五、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历史七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六

1.一个人的成才与成功,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最为重要,自尊自信是无关紧要的。

2.只有取得较大的成绩,才会产生自信。

二、观察与思考。

3.华罗庚从小就对政治有浓厚的'兴趣,并显示了在政治方面的天赋。但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庭困难,他失去了上学的机会,在父亲开的杂货铺里当个小店员,伤寒病又使他的左腿成了残废。在这些打击下,华罗庚并没有放弃他对政治的学习和研究。他从原来的政治老师王维克那里借来各种新出版的政治书,在艰苦的条件下自学政治。一次,他写的一篇纠正大学教授苏家驹解题错误的论文在杂志上发表,其政治才能被当时任清华大学政治系的熊庆来教授发现,才被调到清华大学当了助理员。华罗庚一边打杂,一边旁听政治,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攻下了政治专业的全部课程,还一口气写了三篇论文,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在熊庆来教授的推荐下,没有大学文凭的华罗庚当上了大学教师,并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在以后将近半个世纪里,华罗庚在政治领域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政治家。

请回答:

(1)华罗庚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政治家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应如何做?

历史七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七

1、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2、本教材较好地处理了教科书同《课标》的关系。

3、教材增强了课程内容同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的联系以及与现实的联系,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性。

4、基本实现了由教本到学本的转变,体现了初中历史课程的特点,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5、教科书生动活泼,图文并茂,融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教科书较好地处理好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所教学生记忆比较好,但理解归纳能力比较差,遇到自己概括的题班上只有十分之一的同学答得相对完整。多数学生只是喜欢上历史课,而听着要背的题就烦,甚至躲避。

2、历史是一门记忆内容较多的课程,而对于要求记忆的内容没有重点强调,课堂上讲的内容学生只是初步理解并没有牢固的记下来。从总体上观察,学生的情绪都不太稳定,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看一时的心情或喜好来决定是不是认真听课,所以在课堂上表现差异较大,还不具备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性较差。

1、所教班级有较好的学风,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能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能在完成规定学习任务的基础上阅读历史资料,学会考证当地历史。

2、所教班级争取期末测试取得理想的成绩。

1、严格班级纪律管理,对违犯课堂纪律的同学轻则当堂批评,不超过两分钟,重者先点名,后下课或课外活动课时间批评教育,抓住课堂上的分分秒秒认真地组织和进行教学。

2、背书由小组长负责,老师上新课前对学生进行抽查背诵。

3、课堂作业当堂完成,这样既减轻了师生负担,又给足了学生的背书时间,学生也不会自习课应付于抄作业中。

4、各单元学习完后要认真组织测试,巩固所学内容,促进下单元的用功学习。

5、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因此做到: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作为课堂训练,从而改进评估教学;组织学习某一历史人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问题的能力;教导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切忌死记硬背;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历史七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八

老师你又何必吝啬你的表扬呢?多给学生一些“ok”声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学生是一个活泼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与追求。他们希望得到外界的赏识、表扬和信任。我们应信任学生,对他们充满希望,唤醒他们的自主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性,张扬学生的个性,当学生遇到困难、遇到挫折,直至出现错误时,不要埋怨,不要横加指责,静下心来和学生谈谈,帮学生分析一下原因,帮学生走出心灵的困境。

同时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善于发现个性,研究个性,坚持教育目的、方法、教学组织多样化、灵活化、个别化,有效实施因材施教。挖掘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和闪光点,教师适时、适度的真情鼓励和赞赏,恰如雨露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充满自信,相信“我行、我一定行”,进而扬起前进的风帆,品尝成功的喜悦。

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怀着谦逊的品质,赋予学生一片真挚的爱心,真正做到信任赏识学生。

历史七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九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2.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合作讨论法。

【学习方法】自主阅读,多媒体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资源】教材,导学搞,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他家境贫苦,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时,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倒一座寺庙做和尚,元末农民起义后,他被迫投奔了起义军,由于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最终建立了明朝。他是谁?(朱元璋)。

(以人物直接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一、明朝的建立。

1、学生阅读课本66第一段完成导学搞诱思第一部分明朝的建立。(多媒体出示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学生根据课本66页归纳元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学生读教材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明朝的建立。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3、统一: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教师引导:在我国历,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学生讨论: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多媒体出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归纳相关内容。

(1)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朱元璋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洪武十三年发生了胡惟庸案,朱元璋以此废丞相,并立下祖训:不许立丞相。

(2)在中央,朱元璋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3)军事:为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自主探究一。

材料一中叙述的是何时之事?文中的“帝”指谁?

根据材料,概括朱元璋加强皇权的措施及其理由。

影响: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4)特务:把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自主探究二。

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出了一身冷汗。

思考: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朱元璋为什么说宋濂没有骗他?

“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别,

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稗史汇编》。

教师总结结果: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皇帝的权力加强了,但是需要从天下选拔人才帮助治理天下。所以朱元璋发布了皇榜:张生看到告示之后,于是他回家积极准备参加科举考试,要怎初中教师网-专业的初中教学资源网站!

样备考呢?家里人纷纷为他出谋划策。思考:你认为他家人的建议能采纳吗?为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68页完成导学搞诱思的第三部分。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多媒体展示举子看榜图)(课件展示)。

提问:科举考试开创于哪个朝代?完善于哪个朝代?

学生回答:隋朝、唐朝。

教师:明朝科举考试发生变化的原因和内容有哪些?

学生根据学案和教材明确:

原因: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科举考试题目来源:“四书”“五经”。

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

考生答卷格式:采用“八股文”的形式。所以明朝的科举考试又叫八股取士。

论从史出,阅读史料,回答问题。(课件展示)。

材料一: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材料二:廖燕在《明太祖论》中说:“故吾以为明太祖以制义取士,与秦焚书之术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2)请问,“焚书”是哪位皇帝的什么政策?顾炎武抨击八股文的理由是什么?

(3)这一制度与“秦焚书”有何共同点?

(4)明朝使用这种制度选拔官员有何突出的弊端?

(5)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教材和p69页课后活动,谈谈你对明朝科举“八股取士”的看法。

学生讨论,教师就学生回答问题进行点拨和总结:

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各种规定过于僵硬死板,以文体束缚了内容的发挥,加之命题内容的狭窄,束缚了思想。尤其许多读书人为了考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而不讲求实际学问,最终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这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积极:考试形式标准化,利于规范考试。

消极: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明朝的制度创新在经济方面也造就了盛世的局面。

四、经济的发展:出示自主学习任务:阅读课本69页,进行自主学习,完成诱思第四部分。

古装戏里经常会有一些道具,作为历史顾问的你,看看下列那些道具符合历史,那些道具用错了,为什么错了。抢答。

1、秦始皇在宴请群臣,桌子上摆着一些瓜子、花生。

2、汉武帝在批阅奏折,随手把笔放在青花瓷的笔筒里。

3、明太祖在召见群臣,案几上放着葡萄和核桃。

4、在开封的瓦子里,一些小孩子一边玩一边吃着玉米。

5、明朝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强化皇权,全面改革官制,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考试。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这些举措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为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另一方面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社会精英的创造性。

现在应创建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主、开放、创新。

以史为鉴,明朝的历史给我们当今提供了很多的借鉴,我们也在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创造自己的盛世。在党的领导下,在民主、开放、初中教师网-专业的初中教学资源网站!

创新的环境下我们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城乡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扫码支付、共享单车、高铁、网购被誉为我国的新四大发明,外交成就更是捷报频传。我坚信,在党的带领下,在__大精神的指引下,我们盛世中华的梦一定能实现。

历史七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十

初一学生对于理性思维缺少优势,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多采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学生能够理解。有些概念,学生会感动很陌生,因此在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兴趣,提高效率,保证质量。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采用小组合作得教学方法,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1、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统计观念,通过观察,操作,推理,想象,交流等活动,学生亲自经历生活中的数据处理,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2、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理解整式运算的算理,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乘除运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以及有条理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再具体问题中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会用尺规作图。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4、经历猜测、实验、收集与分析实验结果等活动过程,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事确定的,有些事不确定的,能够区分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能列举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并与同伴交流。

5、能用科学计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进一步发展数感,能按要求取近似数,体会近似数的意义。通过实例,体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能读懂统计图并从中获取信息,能形象、有效的运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6、认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了解三边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了解三角形得稳定性。了解图形的全等,能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能应用三角形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在给出两角夹边、两边夹角或三边的条件下尺规做三角形。

7、经历探索具体情景中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能发现实际情景中的变量以其相互关系,并确定其中的自变量或因变量。能根据具体问题,选用表格来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体验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数学对象的过程,发展对数学的认识。

教学措施。

1、教材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是教学的基础设施。在教学中必须依纲靠本,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钻研教材抓好重点。

2、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