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读书分享会心得(通用11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13 10:05:07    小编:zdfb
教师读书分享会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2023年教师读书分享会心得(通用11篇)

  • 上传日期:2023-11-13 10:05:07 |
  • zdfb |
  • 9页

总结是对复杂问题进行简化和概括的一种思维方式。在写总结时,我们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学习别人的经验和写作技巧。接下来是一些成功人士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够给你的总结写作带来启发。

教师读书分享会心得篇一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写的。记叙了故事中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在中学时期的一段故事。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书以主人公霍尔顿自叙的语气讲述自己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城游荡将近两昼夜的经历和心灵感受。它不仅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不安现状的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仿徨、孤独愤世的精神世界,一个青春期少年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征,也批判了成人社会的虚伪和做作。

霍尔顿是个性洛复杂而又矛盾的青少年的典型。他有一颗纯洁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他对那些热衷于谈女人和酒的人十分反感,对校长的虚伪势利非常厌恶,看到墙上的下流字眼便愤愤擦去,遇到修女为受难者募捐就慷慨解囊。他对妹妹菲芯真诚爱护,百般照顾。为了保护孩子,不让他们掉下悬崖,他还渴望终生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发出“救救孩子”般的呼声。

可是,愤世嫉俗思想引起的消极反抗,还有那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发泄、易冲动的青春期心理,又使得他不肯读书,不求上进,追求刺激,玩世不恭;他抽烟、酗酒、打架、调情,甚至找_女玩。他觉得老师、父母要他读书上进,无非是要他“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他认为成人社会里没有一个人可信,全是“假仁假义的伪君子”,连他敬佩的的一位老师,后来也发现可能是个同性恋者,而且还用“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那一套来教导他。

他看不惯现实社会中的那种世态人情,他渴望的是朴实和真诚,但遇到的全是虚伪和欺骗,而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现状,只好苦闷、彷徨、放纵,最后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装成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二次大战后,美国在社会异化、政治高压和保守文化三股力量的高压下,形成了“沉寂的十年”,而首先起来反抗的是“垮掉的一代”,本书主人公霍尔顿实际上也是个“垮掉分子”,是最早出现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的“反英雄”,只是他还没有放纵和混乱到他们那样的程度罢了。

1951年,这部小说一问世,立即引起轰动。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纷纷模仿主人公霍尔顿的装束打扮,讲“霍尔顿式”的语言,因为这部小说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反映了他们的理想、苦闷和愿望。家长们和文学界也对这本书展开厂争论。有认为它能使青少年增加对生活的认识,对丑恶的现实提高警惕,促使他们去选择一条自爱的道路;成年人通过这本书也可增进对青少年的理解。

可是也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坏书,主人公读书不用功,还抽烟、酗酒,满口粗活,张口就“_”,因此应该禁止。经过30多年来时间的考验,证明它不愧为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经典小说”之一。现在大多数中学和高等学校已把它列为必读的课外读物,正如有的评论家说的那样,它“几乎大大地影响了好几代美国青年”。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能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很重要的一点还由于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全书通过第一人称,以一个青少年的口吻叙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和行为举止,也以一个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虚伪面目和欺骗行径。作者以细腻深刻的笔法剖析了主人公的复杂心理,不仅抓住了他的理想与现实冲突这一心理加以分析,而且也紧紧抓住了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来表现主人公的善良纯真和荒诞放纵。小说中既用了“生活流”,也用了“意识流”,两者得到了巧妙的结合。在语言的运用上,本书也独创一格。全书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铺直叙,不避琐碎,不讳隐私,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和俚语,生动活泼,平易近人,达到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使读者更能激起共鸣和思索,激起联想和反响。

读完了这篇小说,是我有了一些看法,我觉得,其实,霍尔顿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指责是完全正确的,比如说,“酒吧里那个弹钢琴的人,弹琴时,喜欢卖弄,不管什么曲子,都被他糟蹋的一塌糊涂,傻里傻气地把高音符弹得如流水一般,还有许多油腔滑调的鬼把戏,我听了真是厌恶极了。”这是霍尔顿的看法。我也十分讨厌霍尔顿所说的那种人,喜欢炫耀本事,假模假式,显得自己是个仁人君子。这也好似中国古代那些奉承皇上的官员,说一些不堪入耳的话。但霍尔顿由于心理问题把这些都看得太重了,太过分了,所以才会觉得生活索然无味。

后来,他有了更为荒唐的决定,一个人乘车去西部,装作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不原被别人所打扰,再找一份工作,取一个又聋又哑但很美丽的妻子,安度生活。幸亏妹妹菲苾及时阻拦,虽无效果,但妹妹菲苾十分生气,为了妹妹,霍尔顿留了下来,后来终于开始了新的生活。

霍尔顿厌恶那些口是心非的人,我也一样,这种人实在值得我警醒,我弄不懂的是,那些人为什么那样?是为了体面吗?是为了炫耀吗?还有,为什么大部分人都不这样觉得?不管怎样,以后我一定要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

做每一件事都要三思而行,不能莽撞行事,并且要听取别人的劝告,不要把苦痛看得太重,要设法摆脱,寻找快乐,这就是我得出的道理。

教师读书分享会心得篇二

《瓦尔登湖》是梭罗的作品。

梭罗竭力描述了瓦尔登湖不同于世俗的美丽,歌颂那一种与世隔绝的安宁。他试图让大家相信,瓦尔登湖正是他想要的宁静和温暖。

然而,我作为一个读者,却明显地感觉到文字背面的另一种真实,那就是:他的心灵并没有真正安放在这片深邃的'蓝色里。这儿不是他的家,而是一个躲风避雨的凉亭。瓦尔登湖的水融化了洁白的雪花和金色的阳光,却并没有化开这颗对现实世界充满了愤怒和失望的心。

而梭罗则数着第一块冰下面的气泡,一个,两个……。

虽然瓦尔登湖的每一滴水,都被梭罗细细地研究过了。但,我看见的,却依然是一个没有家的孩子,他试图尽自己的全力皈依瓦尔登湖。

只有瓦尔登湖的儿子,才能融入瓦尔登湖的心。无论什么,都比不上生命的起源,生长的乐土。那宁静、欢畅和自在的水,一滴滴,如同流淌在自己身体里的血液。

发自内心的爱,是大自然的音乐。

教师读书分享会心得篇三

为进一步落实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小学教师读书活动的通知》的精神,根据县教育局的安排,为提高我校广大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有效地完成教师阅读书目,我校积极开展读书活动。以下是对我校读书活动开展情况的总结:

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师与生之间,维系在一起的是爱,因而爱也就成为了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多么朴实的一句话。正是这样朴实的一句话,道出了张思明对教育的理解,表明了他对教育工作的态度——用心去做。

一、领导重视,率先垂范。

首先建立教师读书活动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确定具体负责的领导。成立有领导牵头的读书学习活动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认真学习、讨论、交流,并及时足量写出读书笔记。

二、建立健全制度,措施到位。

学校读书活动,建立了教师读书活动学习制度,提出了读书宣传口号,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读书活动中,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为了更好的督促教师完成读书任务。领导小组负责人定期检查教师的自学笔记,对教师自学情况作以评定,并且作为常规检查的重要内容。

三、深入宣传,营造读书学习的良好氛围。

根据县教育局的工作安排,我校制定了详实可行的读书活动方案,按照活动方案,我校迅速地开展了读书活动的动员工作。召开了读书学习活动主题大会、主题黑板报、制作格言、多渠道、深层次在全体教师中宣传读书、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强势宣传营造文化氛围,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为深入落实读书方案的各项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实现读书活动与校本培训的有机结合。

读书活动是校本培训的有机组成部分。我校以此次读书活动为契机,将读书活动与校本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读书与培训的双赢效应。主管校本培训的领导定期与不定期抽查教师的读书笔记、检查结果与集中学习记录填入校本培训记录中,实现集中学习及学习交流活动与校本培训时间科学统一。

四、我校制定了积极有效可行的读书活动实施方案。

1、确立阅读书目。本学期阅读书目包括《给教师的60条法律建议》、《学校管理的50个典型案例》、《班主任兵法3—震撼教育36计》等25本教师必读书目,另外包括《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100个优秀教师教学心得》等自购数目。

2、深研细读。教师要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及时到图书室或阅览室借阅规定的书目和刊物,勤学善思,精读细读。

3、读写结合。发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精神,提倡将读书摘要和读书感悟结合起来,也可以对所读内容写出读书心得(1000字/周),确切保证读书活动的质量。

4、交流研讨。领导做好带头,教师和学习小组的领导写出阶段性总结,并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反思、写出读书心得体会,作为教师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定期举行教师读书交流活动,读书报告会,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学校教师队伍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五、有效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交流活动,在活动中激发教师的阅读兴趣。通过读书活动,教师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感受教育大师的风范,领悟素质教育的真谛,提高文化知识素养,增强教育管理的水平,对科学研究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课题研究的水平逐步提高。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一定要把这项活动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

总之,通过本阶段的读书活动,每位教师都能按计划进行读书,写。

出读书笔记、读书心得以及读书活动总结。教师通过学习,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受益非浅。广大教师把学到的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正不断的提升。为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读书分享会心得篇四

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不仅仅老师要读书,每一个想提高学识的人都要读书。自我校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至今,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感到受益匪浅。我们由被动到主动,由要求变成习惯,由自己读到全体分享。读书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一个学期里,我感觉收获颇丰。以下就是我这一学期来读书的心得。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我还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或做一些记号。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更深的体会是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一直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首先必须做到:

一、说到做到,从不失信;。

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三、尊重学生,一视同仁;。

四、讲求效率,仔细认真;。

五、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六、精读细讲,教学相长。

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学习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学习中最大的乐趣。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简言之,同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教师读书分享会心得篇五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透过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样的师爱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把学生当亲人的老师。当安利柯的先生说道:“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我爱你们,请你们也欢喜我!我一个都不愿责罚你们,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请你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先生的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与他。虽然我无法做到这位先生的如此坦诚,但想想,我是否用平等的目光看待所有的学生了。两个学生同时犯了错误,有时,我会凭我直觉判断,然后毫不留情的批评那个我心目中的差生。却不知,受了一肚子委屈的学生在暗自垂泪,也许在他们的眼里,我不再是个好老师。宽容和尊重学生,“只要你们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我绝不会责怪你们”,这是安利柯的先生们给的我另一个启示。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学生,我们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只要目的达到,又何必在意学生是否接受了惩罚。

总之,爱的教育是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被爱的人才懂得去爱人,爱给人力量,给人温馨,也给人美丽的心灵和情感。让孩子们心中拥有爱,很多问题都可能在爱的暖流里溶解。书中给我的启示是,做一个温柔的严师,用充满爱意的语言来严格要求我们的学生。

最近,读了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先生《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对其中教育条件的论述感受深刻。

是的,教育学是应该具备根本条件,缺少了它们,教育生活就不可能了,至少是不可能成功了。

一、爱和关心孩子是教育学的条件。

这是因为学生不是老师选择的,老师与学生的联系也不是血缘的那种关系,

而是非常简单地,当孩子出现在教室里时老师与他相见。所以说老师作为一名教育者必须具备爱心,且这种爱心真是教育者的伟大之处。老师对学生的爱成了教育关系发展的先决条件,大凡一个爱学生的老师总是一个好老师,一个成功的老师。反之,一个不太爱学生的老师其教育生涯总是不成功的。

概括起来就是几种爱:

1、平等的爱;。

2、理解的爱;。

3、尊重的爱;。

4、信任的爱;。

5、民主的爱。

如果我们做老师的做父母的都能经常不断的与孩子进行民主平等尊重信任这样的交往的话,那么我们的教育一定是服务型的而不是管理型的。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一个老师爱他的学生,师生感情好,那么老师表扬,学生认为是鼓励,老师批评,学生认为是爱护。如果一个教师不爱他的学生,师生关系紧张,那么表扬,学生认为是在哄人,批评,学生认为是在故意找岔、整人。

二、对学生的希望,信任是教育的条件。

“我不会放弃对你的希望的,我知道你可以造就你自己的生活”。希望指的是那些给了我们对学生的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的耐心和忍耐,信念和信任。信任的希望激发了孩子,使他们能够对自己的发展和前途充满了自信。在我的教育实践中,因为信任而改变的学生数不胜数,一个学生偶而犯小错,老师对他说;”相信你会该好的,老师对你是信任的”,又是比严厉的训斥效果要好的多。

多年来的我深有体会:信任对师生是双向调节的,老师对学生信任,学生也会对老师信任。有据话说得好,信则灵,不信则无,所以说,给学生的希望,信任也就是给你自己的希望和信任。总之爱的教育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是一本大书。让我们用爱的实践来谱写教育职业生涯的亮丽乐章。

这个假期,我一口气读完了《爱的教育》,真的非常喜欢,也让我很震动:书中一个个小故事很平凡很质朴,但却非常真实,其中蕴含的浓浓的:“爱”,更是激荡于胸,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这本书以一个意大利小学生安利柯写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发生在他小学四年级期间所发生的一个个小故事。故事里,有善良高尚的卡隆,他总是挺身而出帮助弱小者;有聪明懂事的德罗西,他学习优秀,却从不骄傲;有勤奋好学的斯代地,他不善言辞,却毅力非凡;更有可爱可亲、慈爱温和的新老师,以及热切爱着小主人公并给他指引的爸爸妈妈……这里洋溢着浓郁的亲子之情、师生之情、同学之情,还有小小少年的爱国之心,小主人公在“爱”的氛围中渐渐成长起来。

书中的故事,我最喜欢的是《少年爱国者》。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贫穷的意大利少年,乘坐轮船去热那亚,船上的几名乘客看他可怜,就掏出了一些钱给他。虽然少年很需要这些钱,可是当他听到这几名乘客对自己的祖国指指点点的时候,他忍无可忍了。他抓起铜币,劈头盖脸地向他们砸了过去,愤怒地说道:“你们这些可恶的家伙,居然侮辱我的祖国,我不要你们的钱。”读到这里,我的心沸腾了,我深深地被少年强力的爱国之情打动了。

如果爱是奔腾的热血,是跳跃的心灵,那么,我认为这就是对于国家的崇高的爱。也许它听起来很空洞,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这种爱应牢牢植入我们的心田。

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在我看来——爱世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

读了《一份特别教案》这本书心中有一些体会,深知要当好新时代的教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

师生关系主导在教师,据有关调查表明,教师的行为和态度是决定师生关系亲疏的决定因素,70%以上的受访问者认为影响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在于教师,66%的学生认为自己和班主任的关系还可以,24%的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因为老师和蔼可亲,或是因为自己学习好老师喜欢。只有少量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不太好,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或不守纪律。过去那种认为师生关系情同父子母女的传统认知受到了挑战。而且,师生关系和学生接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联系。随着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升高,他们与班主任的关系出现趋于平淡的趋势,也就是说年级越小、学历较低的学生与班主任的关系越好。而学历较高的大学生,他们生活学习独立性更强,与教师的接触机会较少,彼此可能缺乏互相了解的机会,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自己与班主任的关系一般。

老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主动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自己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树立较高的威信。

老师要重视教育法规的学习,具有依法执教意识,以及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辨识力,要尊重学生,不得变相体罚。

老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如教师的形象,既要“德才兼备”、“严格负责”,又要“幽默风趣”、“热情活泼”。对教师素质,要注意培养学生喜欢的“幽默”、“热情”、“机智”等特质。对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自然”、“文明”,又要有“举止优雅”、“谈吐高雅”等较高素质修养层次的追求。

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师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一名称职的教师要以对历史、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教书育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热爱学生的老师最受欢迎学生渴望的不仅仅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关爱。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原因其实是师生之间缺乏正确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造成的。其实教师都是本着教书育人的态度来要求学生的,他们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子女来看待,基于恨铁不成钢的想法,教师希望每一位学生提高自身的能力,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达到他们所期望的目标。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是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教师本身并不能得到任何的回报。学生应该正确地理解教师的行为,不要产生厌学和反感教师的情绪。绝大部分学生还是很尊重自己的教师的,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对教师不是很尊重。不尊重教师是一种极不文明的行为,比如学生见了教师不说话,上课时间吃东西,不服从教师的管教等,这些行为应当坚决的制止。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理解和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恰当的,就是一种激励。不恰当的,就会成为一种伤害,甚至还会导致逆反心理产生。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批评时挖苦、损伤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应把握批评的“度”,变“忠言逆耳”为“忠言悦耳”。

加了多次的教研活动,给我最大的感触是无论是哪个年级的学生,都希望自己能碰到好的老师。作为学生,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教师。作为教师,也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学生。所以,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同学都愿意接近的学生,或者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学生都愿意接近的教师,你本身就应当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我认为教师这项工作,体现师德的意识是很强的。为人师,不仅要对学生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对科学负责。如果马马虎虎教学,也可以应付过去,这只是敷衍塞责履行教学工作。如果我们养成了自省精神,就可以在一日工作完了之后,自检一下自己是否尽职尽责。反省自己可以激励自己,这是积极进取的表现。一个人,贵在自知之明,这需要有自省作为手段。不“省”,自己就不知道自己长在哪里,缺在何处,一个人缺乏自知之明,容易骄傲自满,时间一长,就会脱离群众,就会退步,就会降低自己威信。当然,只有自己努力才是唯一的方法。

《小学英语高效教学》这本书,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指引,全面提升小学英语教学实效性为目标,面向普通一线教师,立足英语常态教学,从语音、词汇、语篇、语法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探讨小学英语高效教学实施策略。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感到了自己之前教学的诸多不足,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更加高效?这本书让我感受到教育专著中那份鲜活的理念,捕捉到最前沿的教育信息与动态。

要进行高效教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所谓多信息,指的是课堂教学要增加学生接触外语语言材料和信息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听些生动、有趣、幽默的对话和短文,让学生在愉悦中潜移默化地获得信息,积累素材,丰富知识,激发兴趣。

随着教材的加深,逐步提高听和阅读外语语言材料的质和量。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学生的视野拓宽,信息量加大,听、说、读、写的能力大大提高。高密度是指学生外语实践的量大面宽。教师讲解多,必然减少学生练习、实践的机会。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激励学生积极学习,提高外语实践的密度。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各项外语活动。高密度要求在同一水平的基础上的教学内容并列和反复地进行语言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并在理解的基础上从听、说、读、写各种不同角度展开,以增加外语实践的量和外语实践的人数。

快节奏指的是学生学习和操练的节奏要交替紧凑。当然所谓的“快”不是指一味的进度快,而是教学节奏明快,练习转换、环节交替紧凑,语速正常,学生操练外语的内容和学生轮换操练的频率要快速、协调。为了节省组织教学的时间,师生之间要达成一种默契,可借助于一些手势语、体态语和暗示来表达教师的要求。这本书主要阐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新课标精要解读。

主要引导老师重点分析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对于相关英语学习内容的主要目标要求、实施建议等,想方设法让老师做到“标准在胸”。

二、常见问题梳理。

就一线普通英语教师教学中最常见、具有代表性及倾向性的误区、问题给予精要提示,以便于改进。

三、高效策略导引。

从理念与实践结合,特别是与大多数普通英语教师教学实践结合的角度,指导运用实用、高效、便捷的小学英语新课程实施策略。

四、实用案例透析。

选用普通一线教师成功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并评析,使之接近普通教师教学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易于揣摩领会,且便于“学”,能够“学”。

五、智慧经验链接。

精选时效性、操作性强,有见地的相关经验、做法或观点,以期达到拓宽视野、融会贯通的目的。

六、反思讨论实践。

结合小学英语教学的具体实践,每节提供两个相异或相反的观点,并提出直指英语教学实践的两个现实问题,以便引发教师结合实践,梳理自己的观点,反思自己的实践,从而提高自身英语教学水平。

领会了这本书的内容,高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所谓“高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我认为高效教学中的“效”字不仅局限在课堂中的体现,还应体现在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与专业知识水平。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高效的教学。只有这几方面都做到了高效,才能算是真正的高效教学。

教师读书分享会心得篇六

__月__日,在__双语实验学校开展的“__读书工程”活动,对我们来说,这确实是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观摩了四位老师风格不一,各有特色的课,以及听了的关于课外阅读课的报告,我受益匪浅。置身于课堂教学中,看到各位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他们或浅唱低呤,或手舞足蹈,或激昂文字,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我连声赞叹。__老师教学的思路明晰,__老师幽默的语言,__老师课堂中的娓娓道来,以及__老师的举止大方,都让我学到了很多……赞叹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鼓励学生们多读书,读好书,勤于记读书笔记,注重表达和交流。更重要的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来自于教师课堂教学,阅读方法也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中的方法指导。我们要求教师在课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句,抓住重点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多读,并指导培养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挑选一些既贴近生活又适合学生阅读的文段,这些文段或信息要求既是学生想知道的社会内容、热点问题,又文字优美,指导学生阅读,积累自己的资料信息。并在日常教学中根据课本里学习的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沟通课内、课外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广泛的阅读,很多学生因阅读量的迅速增加而产生质的变化,阅读能力得到很大地提高,思想也得到升华。

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以激发其阅读兴趣;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

1、开展非富多彩的活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比如:我在班里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2、古诗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明珠,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深受人们喜爱。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字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平时课外诗歌指导时,安排每周背一诗(词)。在每首诗词拓展引进时,采用“同题异文”(同一题材的诗词)、“同人异文”(同一作者的诗词)、“同意异文”(同一情感类型的诗词)等途径扩大古诗文的阅读量。在进行诗文感悟时,以感受为主,理解为辅。主要以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美读,去背诵,去想象,让学生能上口,有滋味就行。

3、可以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自办手抄报和手抄小杂志。

三、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这样你才可能事半功倍。读书亦是如此。然而,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也很重要。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指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

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__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

2、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合理地进行课外阅读。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古人云:“世间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确实在社会上处处有语文,人人时时学语文、用语文。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让学生接触了各种类型的文章,在老师的引领下,文字带他们进行了时空的穿梭,领略了各种风情,遨游了艺术殿堂,在平时的课外阅读教学安排时,还可以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并根据资料,配合班级或者自己进行各种形式地处理与表达。帮助学生广开信息渠道,大量储存了各种信息单元,使学生初步具备集中与扩散相结合的信息处理能力。

3、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

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道理就是如此。

“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因此,我们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

四、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勤动笔。

在阅读中,方法是很重要的,掌握了方法,常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鼓励学生在书上做笔记,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及时地把精彩的片断、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积极开展年级组内读后感和读书笔记写作比赛。促进他们做到勤动笔,及时写出自己的感受的习惯的养成。使理解消化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渗透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榜样就在身边,我们需要更加努力!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更加明白了:书,就像我们人生这条蜿蜒小路上一朵朵鲜花,你采撷的越多,生活便会越丰富多彩。学生广开信息渠道,大量储存了各种信息单元,使学生初步具备集中与扩散相结合的信息处理能力。

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

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道理就是如此。

“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因此,我们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

教师读书分享会心得篇七

读到这本书,绝对是一个巧合,过程不赘述。被吸引的是书名,《此岸与彼岸》,绘图是一副水墨桥。其寓意我想,只要是一位教师都能领悟。教师便是这座桥,将学生从无知懵懂的此岸渡到光明的彼岸。其实,这个书名让我领悟地更多的是,教师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解惑者,起促进与主导的作用。

这是一本教学手记,目前共有两册。第一册的名字叫《现场与背后》——“以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这一册记载的全是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第二册便是《此岸与彼岸》——我的数学教学手记,这本已经上升到理论阶段,从理论的角度去解释一些教学现象。

读完第二册的第一辑,我有如下两点想法。

一、解读教材,尊重教材。

我们上过小学数学课的老师都知道,在我们教四则运算以及运算律的时候,教材中总会出现购物、游戏、借书等场景,甚至在某一阶段或某一单元中,连续几个阶段都呈现相关的场景。然后我们通过提炼、整理实际场景中的数学信息,列出数学算式,进而探索算理,归纳算法。但我们会发现,教材中这种多次出现的场景可能会让学生索然无味。然后,我们有时就会失去了使用教材素材的底气,另谋资源。当然,我们这么做的目的完全是从学生角度出发,希望我们新找的素材更能吸引学生,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真到更换素材的时候,其实只要我们想的足够深刻,就会发现里面存在或多或少的实施阻碍。或者是有可能兴趣到了,效果却不佳。

书中就提到了一个例子。教学内容是三年级上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教材中给的素材是让学生分52个羽毛球,这52个羽毛球是按5筒(一筒10个)加2个的结构摆放的。教材的目的是先让学生选里面的四筒平均分成2份,然后把剩下的12个再平均分。这样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能够经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具体过程,进而顺利理解竖式的计算方法。但是教学本课的一位老师,他结合了当地的实际情况,将如此摆放的羽毛球换成了土豆。这样,学生就很难想到“先分整十”了,进而也就很难归纳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或口算算法了。这样的分土豆过程就仅仅是一个游戏的过程,或者说是一种没有意义的思维过程。所以,我认为,这位老师并没有真正明白教材的设计意图。

由此可见,替换教材中的素材,绝不是“随心所欲”。教学素材的选择,是为了更好地激活学生的知识经验以支持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的教师把“用教材教”等同于改换一下教材中的素材,这是一种简单而肤浅的想法与做法。诚然,教学内容的一些素材,往往需要因时、因地而做出一些调整,但这仅仅是加工教材的一点做法。我们不能把“用教材教”等同于更换内容,不能为了标榜“用教材教”而对教材做没有价值的调整。一切的调整都是建立在你对教材设计有了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上。并且你要深度考量你的调整,是否能够比书上的素材更能实现你的教学效果。

二、尽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为什么这里我说要“尽力”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我们一直挂在嘴边的话,也是我们信奉的教育教学理念。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很清楚,每个孩子的背景不一样,最近发展区不一样。讲同样的知识点,有些孩子完全没有知识储备,有些懂一点,有些掌握地足够深刻。有些学生接受能力好一点,有些学生则不是那么强。那么,在教学时,你怎么做。大部分教师出于让每个孩子都来理解这个知识点的目的,会选择浅层次的教学。但是,这样的教学,对于那些已经深谙其道的学生来说,是不是有点浪费他们的时间,并没有促进他们快速的发展。(这里我想插一句,有时我在想,对学生分层次进行教学是否真的不可行呢?也许我还没有考虑到它的不利面吧)但现实就是这样,我们面对的就是一批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我们要尽力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之所以有此感悟,是因为书上提到了这样一个场景,这个场景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因为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一年级的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书上呈现了两种方法:借助摆小棒,借助计数器。教材编排的教学过程大致是,先用小棒摆一摆或者用计数器拨一拨,然后再竖式计算。它所表达的信息室,在教学时借助学具的直观操作,理解进位加中相同数位上的书相加,“满十进一”的算理,探索口算方法。简言之,就是借助直观,理解算理,探究算法。(数学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教学时有一个流程,就是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具体)。但实际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不用借助直观“拐杖”,进入了表征为“形式化”的运算阶段。像这样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已“超前”教材预期定位。但是,还有部分学生确实需要借助学具。那在课堂当中,该如何协调统一。摆小棒这个过程要还是不要,对谁都有利有弊。书上就给出了一个非常机智的教学建议。先让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学具算一算,算好的同学也借助学具验算一下计算结果是否正确。这样,就算会口算的同学,也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自己算的对不对,摆小棒就是应自己所需,而非教师强迫。这样,既让不会的同学经历了算理的过程,会的同学也在交流表达上有所提升。使得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

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们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尽力让我们的教学协调统一,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要做到这点,就要教师付出足够的时间与精力。读懂教材,研习教参,参考优秀教学设计,与其他教师交流。

关于这本书,后面还有非常多关于数学教学的细致入微的思考。每一个章节的内容都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有一种感觉,就是我如果把这两册书读完,我对小学数学的教学就会有一个全面、系统、深刻的认识。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我将继续研读这本书。

这段时间在电脑上读了法国教育家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感觉受益匪浅。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每个人必须要适应这种发展,所以就必须的学习,得接受新的教育,而且要终身的学习,不然就会被社会淘汰,终身教育的基本含义就是指认在其一生的不同发展阶段都要接受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教育。终身教育观念是对传统的一次性终结教育观念的彻底革新,也是人类对教育与社会关系认识上的历史性飞跃。

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并不随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而是应该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这是使每个人在个性的各个方面——身体的、智力的、情感的、社会交往的方面,总之是在创造性方面——最充分地利用其禀赋和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正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和研究,通过实习培训,人才会有更大的潜在可能性去有效地、应付裕如地迎接他一生中遇到的各种挑战。

终身教育已经是形式所迫,社会所需。我们每个人必须认识到这点,并且欣然接受这种形式,最后祝愿终生学习的人们整个人生终生受益,生命的全程感受和享略教育与生活的无限美好!

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未来的成人承担生活的责任和义务,接受变革和各种形式的智力和文化的冒险活动,适应社会习俗、道德观念和理论学说的迅速变化。这说明了学习的主要是让我们掌握学习的方法,去适应以后的生活。培育“学会学习”的个体。朗格朗主张任何学习都把学得的知识加以条理化的能力、应付自如地处理抽象与具体之间的关系和一般与特殊之间关系的能力、把知和行联系起来的能力以及协调专业训练和学识广博的能力。在终身教育的条件下,要用方法来武装人们,使人们能在自己的整个求知道路上和文化生涯中得心应手地运用这种方法。当今时代,那种凭借某种固定知识和技能就能度过一生的观念已被抛弃,教育不再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传统教育是传授知识的教育,把对学生的`培养封闭在狭窄的对现行知识的记忆和背诵上,重点在于文化模式的再现而不是创造,忽视人的全面发展,重知轻能,陷入“唯书”“唯上”的泥海里。

这种教育的结果是,教育与生活缺少联系,脱离具体的现实,偏向于选拔和分数,所培养的是失去个性和独立性的人。显然,传统教育带有明显的工具性特点,仅“满足了统治阶级和普通大众的利益”,却不能满足人性的一般需要和个体的特殊需要。这样的教育不可能培养出能应对现代社会挑战,为人类世界创造美好生活的人。学习过程的重点都不能再放在设置局限、安排刻板的内容上,必须着眼于能力发展。终身教育意在“教人们掌握一种在自己整个求知道路和文化生涯中能得心应手地运用的方法”,即“学会学习”,从而造就具有新的生存价值和生存能力,能够解决新的生存问题的人。终身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打破传统教育的固有格局,整合社会多方资源,促使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能够获得不间断的发展,从而在度过富有意义的人生。

终身教育不是简单地进行成人教育,它的实现有赖于整个基础教育体系进行相应的变革。它是一个整体的、连续的、系统的教育思想,为教育能更好地为人类的生活谋求幸福而努力将是以后教育发展的方向!终身教育赋予成人教育以新的意义。成人教育不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延伸,而是立足于成人的特点和成人的需要、是非强制的、自由的教育,是对人的“长远利益的关怀”,让终生学习的人们整个人生终生受益,生命的全程感受和享略教育与生活的无限美好!

《爱的教育》,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

《爱的教育》采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建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中孩子们所表现的更多的是闪光的美德,这正是小说极力颂扬的地方小说记录了长辈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启示,附在日记后面还以第二人称写了他们呕心沥血的教子篇这本小说在漫长的岁月里,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长可以说,这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它用爱塑造人,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爱祖国,爱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与苦难这本书一出版就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欢迎,可以说超过了任何一种《教育学》或《教育概论》有夏先生的推崇当然是个原因,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当时有许多教师要求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而这部小说给他们塑造了一个可以让他们仿效的模型。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往书架上新置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咳嗽,药片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深深的爱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如果说爱是一次旅游,也许有人会有异议但爱正是没有尽头的,愉快的旅游就像生活,如果把生活看成一次服刑,人们为了某一天刑满释放,得到超脱而干沉重的活儿;那么这样的生活必将使人痛苦厌倦反之,把生活看成旅游,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转眼间,我们离开《爱的教育》所记载的那个年代已经很久了,但是"爱"这种教育的方式却永远不应该远离我们,特别是远离我们这些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我们要全身心的去爱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而欣慰,用爱的泉水去滋润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让孩子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中,自由,健康的成长!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完成了对于爱的思考——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是教育中所不能缺少的。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一书,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在序言中写道:“解读文本是一件最能显示语文教师‘功力’的活儿”。“一篇课文教什么,怎样教,是否教到点子上,能否让学生真正受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解读文本的功力。”

当下中小学语文教学界有一种十分奇怪的现象——在教学实践中,面对同一篇文本,语文教师争议最多的往往不是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手段,而是基本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连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尚不能达成共识,语文教学的纷繁乱象就不难理解了。因此,对教材建设而言,尽快搭建起明晰、系统的语文知识与能力构建的框架体系就变得非常重要。而对语文教师来说,学会解读文本以确立明晰、恰切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就成为语文教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说教学技术的提高与教学策略的优化具有较强的可训练性,可以花费较少的力气与较短的时间来实现目标,那么,提升文本解读的功力和水平却绝非一日之功。

文本解读是如此重要,它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策略的确定,甚至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课堂结构也构成影响……这些都是中小学语文教师在长期语文教学实践中达成的共识。基于这样的原因,中小学语文教师把文本解读看得十分重要,文本解读也就成了语文教师首要的基本功,甚至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一书的写作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一书针对不同的文本采用了不同的解读方法,而这些解读方法依据的是现代西方文本解读理论和中国历代比较著名的文艺批评成果。由于具体的文本在题材、体裁、主题与艺术风格和价值等方面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阅读储备、开阔的阅读视野与完善的知识结构。因此,所谓文本解读的功力也许就在于它对教师的阅读视野与知识结构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要达到这些要求,无疑需要大量的阅读与长期的反复揣摩,还要将之运用于具体的解读文本的实践操作中。在《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一书中,比较法、还原法、细读法等文本解读方法的大量运用,正是这种实践操作的具体呈现。

在教学中,教参只是一种具有引导与启发性质的材料。因此,我反对把教参当成权威的、唯一的教学指导资料,但也不主张将它束之高阁。

文本解读要把握什么样的“度”,怎样才是没有随意解读,怎样才是尊重了作者的原意,甚至解读出一些新意以及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与价值,这些问题其实都取决于教师是基于一种怎样的视角去进行解读的。比如,英美的新批评理论提倡对文本进行封闭式的细读,不强调读者的主观因素,而接受美学则主张“文本是一个召唤的结构”,强调的是读者的阅读体验……在立足于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实践中,我的做法是既不墨守成规,也不剑走偏锋,一切基于文本、基于学生、基于语文教学应有的逻辑。

所有文本解读的最终指向都是课堂实践。因为一线教师不仅需要知道如何对文本进行解读,还需要知道如何将解读的成果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因此,在针对每一文本进行解读之后,本书都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大多数是板块式的教学设计,也有一些重要的教学节点被梳理出来,有的为了论述方便,教学建议被整合在文章中。这就避免了一般情况下纯粹的文本解读无法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的弊端。

《优秀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明白的7件事》这本书很适合一线教师阅读,它是窦桂梅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写照,是她思维方式、思想、心灵的物化。不仅仅充满智慧,更以流畅的文笔、诗意的语言,在不经意间诠释了自我对语文、对小学语文教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更详细列举了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应读书目,阐明了读书的不一样境界。

说真的,当时应对这三个问题,我觉得惭愧。我是语文教师,我问自我:我读了多少书?虽说有时也看看,专业的,人文的,休闲的,都会涉猎一点点。但细想想,却从来没有过读书计划,想看时就翻翻。也不成系统,全凭自我的喜好。更不能坚持,有时间就看了,没时间就作罢,如此这般,总觉得没什么收获。“读书,是最好的精神美容”“和学生一道在阅读中呼吸”“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这本书中,窦桂梅教师从我们自身的角度,从学生的角度,阐述了语文教师读书的重要性,我很赞同她的观点。掩卷沉思,自我要静下心来,认真读书了,感觉自我读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能坚持,记读书笔记还很欠缺。

“读书,然后才有育人的底气”、“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工资再低也要买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屋子再小也要藏书。”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仅有经过读书,才能找到自我的精神家园。同意窦教师那种“挤一点儿,占一点儿,抢一点儿。”的读书方法。

教师读书分享会心得篇八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科课堂的主人。学生是班级的主人,他也应该是班级管理的主人。班主任管理班级时,他在班级管理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就像学科教学一样,班主任不应该成为管理的主力,而应该是班级管理的引导者,监督者。从班级管理的实践来看,一个几十人的小学班级,仅靠一个或几个教师管理是不行的,关键是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使每个学生做到既是被管理的对象,又是实施管理的主体,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

这学期,我就是把班级的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首先就是从培养学生管自己能力开始的。《班主任大全》一书中就指出: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对成人的依赖性很强。由于家长的溺爱,这些“小太阳”们在家庭中失去了培养独立性的机会,他们更多的依赖成人的帮助和照料。对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方面,利用晨会、班会、队会等,向学生正面宣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让学生从认识上加深对独立性的理解。第二方面,在班级中安排“人人岗位责任制”,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岗位,对自己的岗位负责。第三方面,联系学生的家长,取得家长的配合,培养学生在家的自我管理。

其次就是培养一支班干部队伍。利用管理班级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班级小干部是班主任的左右手。要认真选拔小干部,同时要精心培养小干部。第一,帮助小干部树立威信。对于学生自己选出来的班干部,要尊重他们的权利。每天的值日先由卫生委员负责评比,然后,由我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供他们参考。第二,鼓励小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第三,严格要求小干部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第四,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级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以即“以面带面”。同时也要注意及时召开班干部会议,针对他们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教给他们工作方法,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指出他们的优缺点和今后努力工作的方向。同时,还要求他们注意班干部成员之间的合作,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尽力在同学之间树立他们的威信,创造机会,锻炼和培养他们的能力。这样培养的方法,所有采取的措施,其目的不在于人人都能管人,而在于人人都能管自己,培养学生对自己、班级、家庭的责任意识。

确实,《班主任大全》一书,在班级管理这个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对班级管理有了新的认识。

教师读书分享会心得篇九

在数学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数学教师凭着教育梦想和教育智慧,从教育科研的高度,进取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研究,探索了一条适合教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有效途径,总结了很多的经验和案例,初中数学。本书深刻地反映了我们中学课堂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我从中受益匪浅,先将摘录和体会展示如下:

本书开篇罗列了在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概念不清:运算符号错误;错用运算律;对负分数的概念理解不清;违背运算律;违背去括号法则。“这六大点也是我在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以后的授课中应提前纠错,让学生少走弯路。

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应结合实例助其理解。如:”有些数学概念从客观事物的定向形式和数量关系中反映出来,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注意从实际事例或从学生已有知识中,退步引入并加以抽象,尤其要从学生接触过的具体资料入手,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中学生具有的上进心强好胜的心理特点。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帮忙他们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进而减少运算的错误。”即教师应帮忙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同时”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法的指导,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使学生主动地,进取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体现了新课程理论中充分发挥学生主题作用的理念。

教师读书分享会心得篇十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做不抱怨的老师》一书,我感受颇深。一直以来,老师这一职业被认为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独生子女是越来越多,家长对老师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这就无形之中给我们老师带来压力。所以我们老师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工作有较好的满意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生活的简单而充实。

抱怨产生不了任何喜悦,也不会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添姿加彩,反而会让我们的负面情绪不断叠加,从而产生更多的不快。教育是一种智慧,老师要具有育人的智慧。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如果抛弃让学生人人灿烂的想法,顺应自然,那么孩子们的笑脸会不会更多些呢?就像有些老师,学生考了96分还是不够,似乎只有100分才能算优秀。我们老师总是不满足于孩子的成绩。就像有的学生上课稍不认真,一旦被老师抓住,马上就会被批评一顿;下课跟同学有些小摩擦,又被认为是打架。其实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一堂课40分钟,谁能保证什么小动作也不做。只要学生改正过来就行了。很多时候,学生之间的小摩擦,也不那么紧要。这正如自然万物的生长一样,在摩擦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相处的艺术。因此,我们老师让学生在摩擦中学会生存,在摩擦中成长,这是一种自然选择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我们老师不必代劳。

我们老师经常也会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怎么那么坐不住?怎么那么难教?怎么那么不爱学习?家长怎么也不管管?其实,冷静想想,可能是我们老师有些小题大做了,上课思想开小差,我们提醒一下就行了;和同学闹矛盾,告诉他们要友好相处,不能太冲动。其实转脸他们也就忘了所有的矛盾了。有的同学作业没做齐,可能确实是家里有事,给耽误了,也只是偶尔没有完成。有的同学考试没考好,因为他就只能考成那样,也就那水平,他已经尽力了。当面对学生的问题时,我们老师要试着相信自己的学生,试着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一来,不但问题能迎刃而解,师生双方都学会了好多道理。

有的事情,我觉得只要跟孩子好好说说就行了。毕竟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关键是他不要放弃学习,继续努力,我们没必要严加管教,另眼看待,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学生,对学生要多加鼓励,少些批评,鼓励他们。

每个孩子成长阶段的需要不尽相同,懵懂无知的时候要知道灌输引导;渐渐长大些便要放手;等他完全独立了还有鞭策鼓励。爱不是只用单一的方式一路贯彻到底,爱是讲层次的。只要善于引导,灵活多样的使用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天才可能就出现我们的手中。我们应该更用心的去教学生,去感受学生。去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另一份财富。如果用心,是可以教给学生很多东西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学生成不了博士不要紧,使他们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意义更大一些!我们给学生希望,他们就成为我们的希望了。你是笑着面对自己的希望呢,还是苦着面对自己的希望呢?笑着面对希望,希望会越来越多,你会找到越来越多的快乐!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时注意,保持快乐的心情,做个阳光老师。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每一个孩子!

教师读书分享会心得篇十一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20级知行文科试验班的。今天非常荣幸能够作为大二的leader代表在这里发言,与大家分享在大学生活中,我对于阅读的思考和体会。经历了一个学年的阅读过程,我渐渐发现,读书的旅程,总会经历这样三个阶段:以心头的疑问和好奇为开始,以开放的思考和交流为过程,以宽阔的视野和心态为收获。在知行书院的睿德读书会,在这段即将开启的阅读之旅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将与经典一同成长。读书的源起,总要追溯回我们心中对于这个世界,对于自身生活的种种疑问。“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一个“问”字,便成为我们潜入书海,追寻活水的最初动力。我们带着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带着观察身边社会生活的问题,乃至带着这个时代、这个国家的问题,开启一段阅读的旅程,叩开古代贤者与现代智者的大门。

在中国经典的研读中,我们追问着儒家与道家的矛盾与融合,阅读先秦诸子在战乱时代的忧国之心和对社会治理的独特构想,寻找古文书简中对于现代治理的阐释与启发;在西方经典的阅读中,我们追问着希腊与罗马的兴盛与衰亡,品味柏拉图与西塞罗的人生智慧和政治哲学,寻找海洋文明在历史起点上的原初表达;在贝卡利亚的法律世界里,我们追问着犯罪与刑罚的历史、发展与未来,寻找“心中饱含正义,目光游走在事实与法条之间”在今日法治社会的意义;在亚当斯密的经济蓝图中,我们追问着分工、财富与道德的关系,寻找政治经济体系里恒久不变的自由与正义。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是我们在这个涉世未深而又见识初成的年纪,对于自我和外在环境的好奇与探求之心。所有的疑惑不一定都能够在书中找到答案,但我们又深知,读书的意义并不在于那一个确定的答案,而在于在这追问的过程之中,我们能遇见多少不同的经典的阐述,能在多少矛盾与对立的观点中求得包容与新知,能启发出多少创新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追问。我们因疑问和好奇而踏上阅读的旅程,不问终点何在,只求能够在字里行间见识最美的风景。

读书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和交流的过程,我们深刻地思考心中的“独立之精神”,开放地交流书中的“自由之思想”。“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这是独自阅读时,屏神凝思的安静与自在;“谈笑鸿儒,赌书泼茶”,这是共同交流中,思想碰撞的趣味与欣喜。独立思考者,能够养成细细品味、深思熟虑的阅读习惯,作为平等交流的基础;交流互助者,则能接纳相同与相异的观点,激发更为深入的思考探求。思考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有深度的平静。在大一的学习生活中,我曾困惑于每日课堂讲授的种种不同的乃至矛盾的学术观点,也曾困惑于紧张忙碌生活的意义,直到有一天在图书馆的自习室念书,在一个安静自在的环境中读到古今作者面对矛盾处境的作为和他们生活的经历,读到“以无生之心态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的态度,读到一种阅读和思考带来的心境平和的快乐,从此自己也立下了“横扫北航图书馆”的宏愿。而交流,则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有广度的视野。在大二的德国古典哲学研讨中,我们面对着笛卡尔、斯宾诺莎、康德,这些伟大哲学家的著作,本感不明觉厉,却能够在与老师、同学的探讨之中抽丝剥茧,步步深入,明,然后觉厉。更有交流之中聆听同学观点所带来的新鲜感悟,常常使人有惊叹之感;乃至批判辩驳之中的对手,也在彼此推动着直到走向矛盾观点背后的共通答案。我们的睿德读书会作为leader计划的一个项目,也正是为了给我们大一和大二的同学一个阅读经典,交流思想的机会。独立的阅读和思考,能够使我们学会在古今中外纷繁的观点之中形成一家之言,坚持自我的思想创见;与同学的沟通,则能使我们在平等的氛围之中,发现观察问题的不同角度,体会新鲜观点碰撞的快乐;与学长学姐的互动,可以带来与所承学业密切相关,与切身经历紧密相连的经验与引导;与知行导师的交流,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使经典阅读能够进行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之上,吸纳智慧、启蒙思想。读书的收获,对我来说,是一种开阔的视野和一颗包容的心灵。鲁迅曾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而身处大学,在有限的时空之中,我们如何使自己的阅历远达那远方的风景和远方之人的故事?读书,便是我们扩展视野的方式之一。身在沙航这样一个美丽平静的校园,我们可能难以想象千里之外、千年之前的世界和当时当地人们的生活,但阅读可以把我们带到那里,带我们在我们所生活的土地上,去看东北边陲呼兰河的风土人情,江南小镇的昆曲雅音,陕北高原白鹿村的恩怨纠葛,闽南故事里的两岸乡愁;带我们到大洋彼岸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去看千年帝国拜占庭的陷落,滑铁卢的一分钟,歌德热恋的悲歌,与马赛曲神佑般的创作。阅读的启蒙在书籍的旅途中进行,于观点的差别中感受不同作者的精神气质,于思想的启迪中察觉不同时代和国度的观点和指引,于知识的土壤上识见人与人性的多样与统一。我们会逐渐意识到不同情形之下人的观点、文化的状态具有如此繁多的角度和种类,也逐渐意识到日常生活中偏见的形成何其轻易。我们会逐渐发觉事物之间紧密相依的性质,没有任何一个专业领域是孤立的存在,其生存与发展必然需要更为广阔的联系网络和更为坚实的智力支持。而开阔视野所带来的,也必然是一颗更加包容的心灵。因为认识了书籍之间的观点差异,因为见识了书里世界的幸福与悲哀,我们更能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众多不同的思想和态度,在真正理解之前保持一种中正平和的眼光,去发掘价值、批判补正。

因为不懂得,所以更愿意去阅读和了解;因为懂得,所以更能有同情的体谅和宽容。每一本书都有着它核心的问题、成书的背景和独特的思想,字里行间都是一位有血有肉的作者与我们倾心而谈。有了这样一颗包容的心灵,我们在面对书本、学习,乃至面对大学生活中的种种考验与历练时,都能够更加从容和淡定,也因而能够更好地成长。读书是一场走向远方的旅行,通过阅读,我们走遍南北东西,走遍古今中外,去识见世界上如此多样的'风景,去感知、比较和辩驳,去挖掘事物之间普遍而必然的联接,从更为高远的角度去探寻事物发展的历程与背后的原因。在阅读的旅程中,也许不会缺少困难,但一定足够踏实和真诚;也许写不进我们的简历,但终将化进我们的心灵与性格。而我们的幸运所在,便是今日在这里,能够有书院leader计划之下的睿德读书会,能够有身边的同学和导师,陪伴我们在经典的阅读之中一同起航,一同成长。“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衷心地希望我们都能够在日后的阅读之旅中,记得此刻,旅途伊始的这个起点上,我们心中所有的思考与愿景。祝愿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同学都能够在读书会,在leader计划之中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谢谢大家!

文档为doc格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