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课后反思(通用16篇)

  • 上传日期:2023-11-25 12:04:11 |
  • zdfb |
  • 10页

充实自己的日子总结是提高自我认知的有效方法。提炼关键信息,避免过多的废话;在情感表达中,我们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情感表达范文,以提高我们自己的表达能力。

负荆请罪课后反思篇一

(转)我在教学《负荆请罪》,为了让学生了解负荆请罪的前因后果,特地找来《将相和》这篇课文,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则小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听了之后,对负荆请罪的起因一目了然,在分析课文时蔺相如说的一句话:“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是本课的难点,学生怎样理解“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呢?我指导学生结合“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则小故事的理解,学生很容易明白: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是因为廉颇的大军压阵;渑池之会蔺相如和赵王能平安无事地返回赵国也是由于秦王知道廉颇已在边境做好预防秦兵进攻的准备,所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颇功不可没。如果蔺相如与廉颇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势力,秦王会趁虚而入攻打赵国。身为赵国上卿的蔺相如没有因为自己身居高职而居功自傲,他想到了廉颇的功劳,因此面对廉颇的多次侮辱,他笑而置之。有意避让完全是为赵国着想,可见蔺相如宽容大度,深明大义。大将军廉颇自认为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蔺相如只凭着一张嘴竟爬到了自己的头上,心中愤愤不平。为了让学生弄明白“负荆请罪”的过程和结果,我专门上网搜集了一则“负荆请罪”的小动画,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以及负荆请罪的结果。效果甚佳,学生看完后即刻明白了。接着我又问了“你觉得廉颇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回答说:“知错就改”老师即刻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负荆请罪课后反思篇二

《负荆请罪》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本单元文章均赞颂人物的优秀品质,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语言、动作行为描写来完成人物写作。本课体裁较以往有所不同,是六年级学生第二次接触剧本类型,第一次学的是独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本课为话剧,共两幕。在备课中应该着重对体裁进行了解,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备课要全面。

话剧的内容相对而言比较直观,不难理解,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演,在朗读的过程中,去体会人物的性格,情绪,从而了解话剧人物中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身临其境的学会文章。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备课方面下功夫,设计好课堂的每一分钟;并且要培养学生多朗读的习惯和意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规范自身的教学语言,严谨教学。

负荆请罪课后反思篇三

《负荆请罪》是个历史小话剧,通过人物对话,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军廉颇向遭其侮辱却不与之计较的上卿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它是一部戏剧,用剧本的形式写的,这种形式深受学生的喜欢。根据学生的喜好点,我采用了读与表演结合的方式,开放教学过程,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人物形象,明确人物性格特点。

《负荆请罪》这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白“负荆请罪”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如何?结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蔺相如、廉颇各是什么样的人?等等。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将知识点讲清,恐怕学生接受的不够愉悦。我采用了让学生自学的方式,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篇课文自学起来也不是很难的事情,通过出示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和表演,学生们在自主活动中逐步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的形象。在全班交流中,学生的回答和表演都是让我满意的。体验,让学生学会了学习,找到了快乐,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树立了学习语文的自信。

文档为doc格式。

负荆请罪课后反思篇四

《负荆请罪》这篇文章故事人物性格鲜明,通过对剧本语言的阅读品位,感受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精神风貌。在课题的教学中有学生指出这是一部历史话剧,另一个学生说这是“独幕剧”。我马上抓住学生的这一“失误”,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课文作为话剧共两幕,第二幕是写“负荆请罪”而第一幕又是写什么的呢?同“负荆请罪”有何联系?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幕,学生有了早读课的预习,朗读得还是不错。朗读后,学生就明白了第一幕其实写的是“负荆请罪”的原因,有一位学生说是第二幕的铺垫,当然也是正确的。

接下来的教学围绕一个“怕”字展开:门客韩勃以为蔺相如怕廉颇,何以见得?学生抓住文中“有意避让”、“好几天不敢上朝”等语句体会到蔺相如表面上的“怕”。在练习感情朗读中,又抓住蔺相如面对秦王“毫不惧怕、针锋相对、唇枪舌剑、寸步不让”的表现,补充“完璧归赵、渑池会见”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想当年”蔺相如的“勇敢无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思:蔺相如是不是官越做越大,胆子越来越小了呢?学生自然就从蔺相如的一番肺腑之言,理解了他的“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思想特征。理解“若有所悟”这个词语后请学生想象:韩勃领悟到什么?蔺相如的良苦用心,廉颇是否明白?请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幕,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学生抓住廉颇的言行体会到他道歉的诚意。

本文的体裁是剧本,于是,我在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把握了人物特点之后,让学生自排、自导、自演,受到了学生的喜爱,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负荆请罪课后反思篇五

《负荆请罪》是一个历史独幕剧。第一幕讲述了蔺相如的门客不满蔺相如在廉颇的面前所表现的懦弱,蔺相如解释了自己不与廉颇计较的原因。第二幕讲的是廉颇已经明白了蔺相如的良苦用心,背着荆条去蔺府登门谢罪的事。

这是一个历史故事,课前我让学生穿插读了《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故事,让学生全面了解了《负荆请罪》故事发生的背景,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我便抛出一个问题:从《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故事中,你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廉颇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很容易就说出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足智多谋、热爱祖国的人,廉颇是个英勇善战、战功赫赫的'将军。有了这样的认识,学习《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时体会蔺相如顾全大局、深明大义、宽容大度,廉颇知错就改、勇于认错的可贵精神就很容易了。

剧本表演最重要的是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引导学生品读人物的台词时,我从这两方面来引导的:一是抓住人物的台词、小括号动作和神情的提示、方括号背景的提示来品读好人物的台词;二是联系人物的职位、身份、经历等等属于人物个人的东西来品悟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对课本中没有括号提示的台词,我让学生通过对人物的分析,对剧情的理解加上动作和神情的提示,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为表演做好铺垫,效果不错。

负荆请罪课后反思篇六

《负荆请罪》是篇历史小话剧,它通过人物对话,描写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向上卿负荆请罪的故事,在挡道与避让、请罪与携手的对比之中,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通过紧扣“深明大义、宽容大度”,揣摩人物心理,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继而挖掘剧本资源,了解中国的“和”文化。课前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卡的完成情况,让学生读准、读通、读懂(做批注),为第二课时的理解与感悟打好基础。课中启发引导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思考、积极交流。

课始,我从理解课题出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让学生齐读课题“负荆请罪”,说说是谁向谁负荆请罪,是如何负荆请罪的,引导学生仔细研读剧本第二幕。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交流弄懂“负荆请罪”的意思,抓住蔺相如宽恕廉颇的细节描写,体会到廉颇请罪是诚心诚意的,蔺相如也是真心原谅廉颇的,彼此的真,彼此的诚,才有了负荆请罪这样好的结局;接着让学生弄清两幕之间的关系,进而知道“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来源。

第一幕的教学主要抓戏剧冲突,这是阅读剧本的关键。我抛出一个问题:“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还表现在什么地方?”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开始小组讨论,之后,抓住了蔺相如与韩勃的对话,揣摩台词,引出“和为贵”这一个中心。

整堂课上下来,虽然是流畅的,学生也是积极投入的,但朗读不够,如果在理解交流的同时,借朗读来体会品质、升华情感,学生的心与课堂就更融洽了!

负荆请罪课后反思篇七

《负荆请罪》是一则历史小话剧,通过人物对话,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军廉颇向遭其侮辱却不与计较的上卿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如何让学生把握好人物的对话,琢磨体会人物的感情,是关键。

1.只有让学生了解故事背景,才能促进更好的理解故事,把握文章内涵。所以,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让孩子阅读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这样更能深刻了解蔺相如的人物品质。

2.通过朗读,训练学生把握人物的`形象、性格乃至精神品质,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将理解、积累、运用巧妙地整合在一起。深入地读课文,揣摩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感悟人物的个性特征。其间,咬文嚼字,思辩推敲,学生大大锤炼了遣词造句的能力。“唇枪舌战”、“宽容大度”、“深明大义”、“负荆请罪”等等词语推敲选用的背后往往是复杂的思维活动,这不仅积累了语言,积淀了语感,更培育了智慧,提高了文化品味。

3.查找正反面例子,例如象蔺相如这样宽容大度的人物,不计前嫌,传为佳话;也有斤斤计较,排挤诽谤,最终两败俱伤。通过对比以充实文章内涵,深化文章主题。

4.排演小话剧,以深化语言训练。

学生通过研读剧本,了解了人物的不同性格,在分角色朗读时能绘声绘色,表演时,加上动作和神情,使人物栩栩如生。

负荆请罪课后反思篇八

《负荆请罪》这篇课文属于历史小话剧的剧本,文体特征极其明显。深入挖掘,里面不仅涉及到剧本的特点,还有戏剧的情节发展,剧本《负荆请罪》与历史“负荆请罪”的关系,人物形象与人物台词的联系等诸多问题。

所以我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教学生“怎样阅读剧本”。这样一来,目的明确而具体,在操作过程中,就容易精力集中,有效突破。

剧本在书写格式上固然有许多的特征,但是内容的实质,最主要的还是“戏剧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抓住戏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就抓住了剧本的关键。剧本的创作过程也是人物塑造的过程,所以,有无戏剧冲突、人物形象是否鲜明,是一个剧本成功与否的关键。这些剧本文体的特征,决定了剧本类文本的阅读方法不可能同于诗歌、小说类文体的阅读方法。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目标最终定位“用抓主要戏剧冲突、揣摩人物潜台词的方法阅读剧本,从而感受人物形象”。教学设计中,我紧紧围绕“阅读剧本的方法”这一核心教给学生具体可操作的阅读方法,再让学生通过两次阅读实践,以加深他们对方法的理解,也实现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方法的实践过程,是对文本的理解过程,也是对文体的感受过程。在教学过程的进行中,培养了学生文体把握的能力。今后学生再遇到剧本类的文本时,这样的方法可以被迁移到新的阅读实践中,发展其文体意识。

在第一幕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韩勃和蔺相如在讨论什么问题”的梳理,引导学生抓住第一幕的主要戏剧冲突。而后勾连第一幕中人物相关台词,并通过揣摩“蔺相如说和为贵”,“蔺相如两次笑”中的潜台词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在学生心中建构了“蔺相如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物形象。第二幕的教学中,廉颇大将军的身份同他肉袒负荆请罪的举动构成强烈的反差,抓住这一主要戏剧冲突,揣摩廉颇说:“蔺大人,请你用这根荆条狠狠地抽我一顿吧!”时的潜台词,学生联系廉颇的动作以及之后的台词,剖析了廉颇的内心世界,这样才建构了廉颇“知错就改”的形象。而通过对“蔺相如受了那么大的侮辱,为什么还会真心原谅廉颇?”这一人物间的戏剧冲突的剖析,学生对蔺相如“宽容大度、申明大度”的形象又有了更深的体会。

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我主要以“和为贵”作为线索,让学生认识到文中人物最终走到一起的根本原因的同时,同时也能认识到,人与人之间需要以“和为贵”,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以“和为贵”,“和”已经成为我国向世人展示的中国文化了。

在作业设计中,我给学生出示了几个来源于《史记》的文言句子,让学生结合所学的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学生们最后的理解是比较到位的,应该说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是有所收获的。

负荆请罪课后反思篇九

教学《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时,我穿插了读了人教版《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故事,让学生全面了解了《负荆请罪》故事发生的背景,学生对此很感兴趣。课后作业有这样一个练习:从《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故事中,你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由于,我在教学时没有此设问,所以许多学生在概括人物特点时没有写完整。这就给我提了个醒,今后的教学中,应详细分析学生学情,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在课上及时进行解析。关键这样的设计应安排在教学过程中的哪个环节,是我所需要细致考虑的。

同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尝试采用了边学习边做习题的方法。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方法优点与不足各半。优点是:提高了学习效率。绝大部分作业能在两教时的教学过程中完成,避免了学生课后作业,减轻了他们的学习负担。由于学生边学边做,所以作业的正确率也明显提高,比在课后做正确率要高。缺点是:由于边学习课文边做练习,整个课堂的练习味儿太浓,十分机械,学生时不时地会因为做题目而打断了学习课文的思路,情感被破坏,完整性不够。

如何扬长补短?

是否可以像数学课一样上?新授完毕后再让学生做一做,练一练?比如,这一课,课文分两幕,是否可以先学习完每一幕后做相关练习?这样会不会又陷入了机械?语文的人文性就大失?或者,还是像平常一样上,像以往一样将练习中的题目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中,先学习再练习。只是变学生的课后作业为当堂作业。为了保证学生当堂作业,课上一些不重要的练习要减少,每一课抓住一两个重点部分,一两个重要训练点进行练习。下次选篇课文再试一试。

负荆请罪课后反思篇十

今天我上的是《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是一篇剧本,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我想,编者为什么没有人教版的《将相和》,而改成剧本,无非是让学生接触一下这种新体裁。所以,教学中,我把了解剧本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本篇又是话剧,全文主要是人物对话,文章是通过怎样的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这又联系到习作教学了。

课时,我从理解课题出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理解了“负荆请罪”的意思,就理解了文章的大意。谁请罪,为什么请罪?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接着,我让学生说说本篇课文与平时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借机了解戏剧、剧本等相关知识。学习字词,提醒“廉”、“庸”的写法。词语的理解也很重要,本课中的许多词语都要学生查工具书或资料理解。指名读课文,力求读正确、流利。

在理解课文阶段,我抓住几个关键问题:蔺相如真的怕廉颇吗?你的理由是什么?廉颇为什么有转变?学生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说明已大致理解文意了。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阶段,我提醒学生注意圆括号里的提示语。

文中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特点就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的,我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并思考说说从这些语言和动作中看出什么,学生大都能理解。我告诉学生,要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就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来体现。课余,我还组织学生演课本剧,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我认为不能什么都讲,这样不但时间不够,而且教师也讲得很累,应选择一个重点,组织学生训练,使学有所获。教学中,我觉得只有教师一言堂的课堂是很糟糕的,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教师也不知学生心里想些什么,教学就会显得盲目。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可以畅所欲言。阅读教学不能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唯一的目标,应与习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因为每一篇课文其实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值得学生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使阅读与写作不脱节。

负荆请罪课后反思篇十一

《负荆请罪》这篇文章故事人物性格鲜明,文本旨在通过对剧本语言的阅读品位,感受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精神风貌。在课前反复的阅读中,我发现:“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是本课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它,同时针对学生喜欢故事的特点,我找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则小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听了之后,对负荆请罪的起因一目了然。于是在分析课文蔺相如说的那句话时,我指导学生结合“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则小故事的理解,学生果然明白: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是因为廉颇的大军压阵;渑池之会蔺相如和赵王能平安无事地返回赵国,也是由于秦王知道廉颇已在边境做好预防秦兵进攻的准备,所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颇功不可没。如果蔺相如与廉颇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势力,秦王会趁虚而入攻打赵国。

教学设想成功: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历史人物,能够千古流传,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行为感人,不仅仅是因为司马迁艺术创作的水平高,更主要的是因为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在吸引着我们,活在我们心中的是廉颇的异乎寻常的真诚和蔺相如的异乎寻常的.大度……我想这篇课文的教学应该从人物形象入手是比较恰当的,因为剧本本身就是要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根据剧本表演最重要的也是要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根据这样的设想,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引导学生品读人物的台词:一是抓住人物的台词、小括号动作和神情的提示、方括号背景的提示来品读好人物的台词;二是联系人物的职位、身份、经历等等属于人物个人的东西来品悟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品读好人物的台词。

课外延伸,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教学中我适时地让学生边演边学,并在学后用一节活动课让学生再演课本剧。学生们通过课本剧的表演,不但体验了剧本的情趣,对人物鲜明的个性也更进一步地了解。

负荆请罪课后反思篇十二

学习完课文第二幕人物对话后,我让学生想象人物说话时的情、动作进行改写。

师:请同学们看看文中的插图,读读第二幕的人物对话,一边读一边体会所叙述的人物当时的动作、神态及其心情,将这一幕改成一篇记叙文。

生:(读第二幕)。

师:下面大家可以选取第二幕中的任意一个部分进行想象,将其改写成记叙文。

生:(有的在同桌讨论,有的开始修改……)。

师:大家改得真认真,谁愿意和同学们交流交流呢?

生:我改的是第一部分。岁月沧桑,中华五千年的时间中发生的事情如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道也道不完,今天,我就讲一个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故事吧!一个晴朗的晌午,万里无云。蔺相如在客厅踱步。一会儿,他的门客韩勃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匆匆走向蔺相如,焦急地说:“大人!大人!”蔺相如转过头去,若无其事地说:“什么事?”气喘吁吁的韩勃连忙讲到:“廉将军来了!”大蔺相如的脸色立即变得很惊奇:“什么,廉将军来找我?快请廉将军进来!”“是!”韩勃应声领廉颇进来。

师:(鼓掌)你可真有文学细胞。还有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你的?

生:我改的是第三部分。蔺相如眉开眼笑:“哈哈哈,廉将军,您能明白我的心意,我实在是太高兴了!韩勃,快叫人准备筵席,我要跟廉将军痛痛快快地饮几杯!”蔺相如拿了一件衣服替廉颇披上,两人紧紧地拉着手,坐下来亲密地交谈着。正是因为蔺大人的宽容大度才成就了两人的友谊,赵国也因此更加强大起来。

生:我改的是第二部分。蔺大人一瞧,格外惊奇。只见他不像往常一样大摇大摆地走进来,竟然连衣服也没有穿,还背了一根荆条。大人连忙迎上去:“廉将军!”话音刚落,廉颇就羞愧地跪下来。蔺大人更是吃惊:“哎呀!廉将军,您这是——”廉将军低下头,羞红了脸说:“蔺大人,请你用这根荆条很狠地抽我一顿吧!”蔺相如见此情形,连忙取下荆条扔在一边,伸手去扶廉将军:“廉将军,别这样,快请起,快请起!”廉将军仍是不肯起来:“蔺大人,我实在对不住你!请你宽恕我这个愚蠢而昏庸的人吧!我常常在别人面前侮辱你。现在我才知道那完全是我的过错。最初,我以为是你怕我,后来别人告诉了我这其中的原委,我才明白你的一片苦心。你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哪!”

师: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有的同学还很有创新精神,就让我们在课后继续发挥大胆的想象,将课文改写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我们到明天的课上一起交流,届时,希望能够一睹各位同学的风采。

反思。

我个人认为课文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叙述描写留有发挥余地的地方。这种“空白”往往存在于词、句、段、画中,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师可借助教材中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习作的形式把“空白”补充出来。这样既充分利用了手头的教材,又能借助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习作的灵感和欲望,有利于降低习作的难度。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疏可走马”处自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语境动动笔。这个课本剧由于表达的需要,某些地方写得相当简单,甚至出现略去情节或跳跃情节的情形。因此我鼓励和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进行合理构想,或补充省略的情节,或把简单的部分具体化、形象化,进行再造想象。这种想象不是盲目地扩展情节,而是围绕文章中心,“添枝加叶”式的想象。因此,我要求学生从人物的神态、语言、心理等方面进行想象,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上的融会贯通和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负荆请罪课后反思篇十三

第一课时我让学生介绍“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接着讲讲这个成语的来历、出处等,孩子们显得饶有兴趣。接着完成了《补充习题》上的一道习题。紧跟着我让同学们回忆剧本的基本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的发言显得琐碎而不完整,指名几个同学交流后,我随即做了总结性的概括,让孩子们对剧本的特点进行再次强化。然后充分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理解人物特点为第二课时的表演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因为这是一个历史小话剧,所以很适合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表演文本。于是中午我让所有的孩子先和合作伙伴选一选自己喜爱的角色,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的台词,以“人人准备,随即亮相、一个演节目,人人当演员、少数人表演,全员做指导”的方法,让每个人参与。一开始的表演,是纯粹的课文朗读,发现孩子们读得很有感情,可惜没有表情;读得很认真,但没有真心。于是和孩子们一起担当导演,想一想怎么演呢?于是有人提出了增加动作,有人提出了适当改变台词,不要把心思放在背课文上,有人提出了应该把上午对课文的理解表演出来。教室里再次热闹起来。这次课本剧表演难点在于要背出那么多台词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难了点。

文档为doc格式。

负荆请罪课后反思篇十四

《负荆请罪》是一篇历史小话剧,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我想,编者为什么没有人教版的《将相和》,而改成剧本,无非是让学生接触一下这种新体裁。所以,教学中,我把了解剧本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本篇又是话剧,全文主要是人物对话,文章是通过怎样的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这又联系到习作教学了。

课时,我从理解课题出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理解了“负荆请罪”的意思,就理解了文章的大意。谁请罪,为什么请罪?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接着,我让学生说说本篇课文与平时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借机了解戏剧、剧本等相关知识。学习字词,提醒“廉”、“庸”的写法。词语的理解也很重要,本课中的许多词语都要学生查工具书或资料理解。指名读课文,力求读正确、流利。

文中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特点就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的,我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并思考说说从这些语言和动作中看出什么,学生大都能理解。我告诉学生,要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就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来体现。课余,我还组织学生演课本剧,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我认为不能什么都讲,这样不但时间不够,而且教师也讲得很累,应选择一个重点,组织学生训练,使学有所获。教学中,我觉得只有教师一言堂的课堂是很糟糕的,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教师也不知学生心里想些什么,教学就会显得盲目。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可以畅所欲言。阅读教学不能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唯一的目标,应与习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因为每一篇课文其实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值得学生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使阅读与写作不脱节。

负荆请罪课后反思篇十五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感受廉颇和蔺相如的形象,然后用上合适的词语形容他们。从故事的情节中,学生能初步感受到廉颇的知错就改和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和顾全大局。廉颇的知错就改主要体现在第二幕中,而蔺相如的主要特点贯穿于两幕中,让学生自己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表现蔺相如的特点,之后展开交流,引导孩子通过了解蔺相如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处处避让廉颇的,体会他的深明大义;通过他原谅廉颇的举止语言,体会他的宽容大度。孩子们找得很准确,交流得也不错,真正抓住了人物的'特点。

剧本除了认真研读之外,恰如其分的表演是对理解文本有很大帮助的。孩子们都有强烈的表演欲望,为满足他们的要求,也为了更好地走进剧本,我让他们自由组合,进行表演。刚开始,很多孩子放不开,或是对剧本内容不熟悉,都显得有些生硬,没有很好地融入角色。为了让他们的表演更有效果,我带着孩子们仔细分析了三位主人公在说每句话时的语气、动作、神情,对一些重点的地方进行多次细节练习,然后再让学生自由表演。这样一来,效果就出来了。

负荆请罪课后反思篇十六

《负荆请罪》是一篇历史小话剧,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我想,编者为什么没有人教版的《将相和》,而改成剧本,无非是让学生接触一下这种新体裁。所以,教学中,我把了解剧本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本篇又是话剧,全文主要是人物对话,文章是通过怎样的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这又联系到习作教学了。

课上,我从理解课题出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理解了“负荆请罪”的意思,就理解了文章的大意。谁请罪,为什么请罪?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接着,我让学生说说本篇课文与平时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借机了解戏剧、剧本等相关知识。学习字词,提醒“廉”、“庸”的写法。词语的理解也很重要,本课中的许多词语都要学生查工具书或资料理解。指名读课文,力求读正确、流利。

文中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特点就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的,我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并思考说说从这些语言和动作中看出什么,学生大都能理解。我告诉学生,要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就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来体现。课余,我还组织学生演课本剧,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