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与评价(大全14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11 08:31:42    小编:zdfb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与评价大全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我想(实用13篇)
2023-11-09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与评价(大全14篇)

  • 上传日期:2023-11-11 08:31:42 |
  • zdfb |
  • 14页

总结的目的是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总结应当具备客观性和公正性,避免夸大和歪曲事实。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以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对大家的总结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一

有余数的除法》选自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的知识。本着教材是知识的载体这一原则,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我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建构。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所以导入的时候,我拿出了7根棒棒糖,让同学们帮助我将这些糖分给同学们,每个同学分三根。看看能分几根。这样学生就运用了上节课学到的知识,轻松解决了问题。这样的导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很自然的引出新课。我们将要继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导入新课后,我将所有的学习内容放手给了孩子,如果源于生活的导入是本课的亮点化,那下面的学习新课的过程更是本课的另一个亮点。我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了“动手摆一摆”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体验新知。因为每个小组的同学用的小棒的根数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摆出的结果,列出的算式也是不一样的,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更好的发挥接下去的组研和升研。当自学结束后,就是我对教材深挖重组。我认为“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包括两个层面的教学。第一层次,利用平均分概念,让学生在分实物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并根据这一过程整理表格,发现算式的共同点。这里的商和余数都是通过分得到的,而不是计算出来的,第二层次,与第一层次不同,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就会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在通过论证得出余数小于除数的概念。所以我让同学们以小组单位进行整理,小组长将结果统计在指定的表格中,然后通过整理的过程,发现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提出疑问。进而顺利进入下一个学习流程,深入探究有余数的除法。

我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筛选,然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两个问题。并充分发挥同学们的自主能力,我让同学们自由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探究。经过学生的讨论、举例、论证,老师的巡视、点拔。学生共同得出一个结论余数比除数小。让学生明白是因为不够分,所以这些小棒不能正好分完,这个剩下的“1”就叫余数。如此建立余数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使学生再次明白只有分到不能再分时所剩下的那个数,才是余数。

学习到尾声的时候,随着学习目标的完成,学生成就感也油然而生。因为整节课从导入到例题的整理,发现新知余数比除数小。都是在同学们实践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论证得出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完成了对学习方法的引导。并设计了一些课堂检测。来检验学生学习的情况。

整体学习过程比较顺畅。是按我课前预设而来。亮点也很多,但仍然存在不足。

一:教师教学机智不够,在导入时,我让学生分将七根棒棒糖,每三个分给一同学,看看能分几人,学生列的算式是7÷3=2﹍﹍1,而我做在课件的算式却是7÷2=3﹍﹍1,当时我说了一句老师打错了。过后,我进行了反思,如果此时我能让学生根据这个算式。在来动手分一分,不更能体现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吗?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对于学生何其重要,它不仅能机智灵活地处理各种偶发事件,开发学生的潜能,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二:留给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太过仓促。初入探究和深入探究这两个学习环节的小组自主交流中,思维敏捷,表里能力好的优生能充分的进行交流,但那些学困生就没有更好的发挥出来。如果这块的时间在稍微长一点,学困生就能在小组长的帮助下。老师的引导下阐述出自己的想法,充分的发挥“四研”互助式教学的作用了。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二

除法竖式该按怎样的顺序写?为什么要这样写?在除法竖式第一课时教之前,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除法竖式的格式与加法、减法、乘法都不一样,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怎样让学生自然地记住除法竖式的顺序,并把余数写下来呢?课堂上我创设了一个情景,学生学习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我先在一个盒子里放了6支粉笔,然后在讲台上平均分成了3份,接着要求学生用语言把老师的动作表示出来。

学生说得很好:在一个盒子里放了6支粉笔,平均分成了3份。

谁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有学生说6除以3,有学生说6除以2。

学生答:现在盒子里还有0支粉笔,用6-6=0表示。

学生很快发现竖式中也有被除数6、除数2和商3。这时我及时介绍竖式中像“厂”的符号表示除号。

接下来我又问:下面的6是哪里来的?0又表示什么?

(由于学生受了分粉笔这一情景的影响,很自然地想到了6就是分掉的6支粉笔,是2×3的积,0是原来的6支粉笔减掉分掉的6支粉笔,盒子里一支粉笔也没有了,就是0)。

学生能够通过情景理解到这一层。我心里由衷地感到高兴,我觉得我的教学目标达到了。通过分层的练习,学生对本知识的学习比我预想的要好。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明白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有预见性,对于学生不容易接受的难点要事先设计好更可行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三

这是这个学期开学后的第一课,又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摆小棒的活动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二是在活动过程中体会到在平均分物体时有时会有余数,并理解余数的含义,渗透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根据两个班级的学习情况,本部分知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是比较困难的。原因在于学生不明白“被除数”和“商与除数的乘积”有什么区别。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本次教学我采取了以下设计:

学生每人有10根小棒,每3根分一组,可以分成几组?(学生很快分完)借助“分小棒”的活动,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比较容易地理解了“余数”的意义。学生经过动手和动口已经对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有了一定的认识,对除法竖式的写法也已接触,只是不熟练。让学生摆小棒,为下面除法的竖式的写法与理解作好好的铺垫,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有好处。

除法还可以用竖式表示,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怎么表示。我采用的是示范讲解的方法进行教学的。因为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不一定每节课都由学生自主探究。尤其是数学,有些知识是规定性的,不适合学生探究。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写法是已经规定的、现成的知识,所以对于除法竖式的写法我没有让学生探究,而是直接告诉学生应怎样写。但是这也并非是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习。学生通过摆一摆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教师的直接讲授过程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基础上的。然后又让学生进行了回顾与提炼,加深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同时通过学生对10根小棒能分几组的讨论,也渗透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观念,为下节课探讨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作了铺垫。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四

一、老师对小组交流的要求上不到位。

在小组交流上,教师没能提出针对这节课内容而独特的交流要求,而只是让学生别忘记了说想法,对每一节课都乱适用的要求,其实,课后反思,在小组交流上,应该有两点应该指出的,一是交流时,要说清除法竖式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也就是怎样写除法竖式,只有会说才能会写。二是交流时,课前小研究的四道题,只要关注1、2题就可,第3、4题不在全班展示交流,只在小组对答案就可以了,这样既有效节省了有限的教学时间,又能把重点突出,难点紧抓,我想,这样的课堂就不会出现,直到下课时,孩子们有一部分同学仍然是一种茫然的表情,一种不感兴趣的状态了,我们的课堂时间就那么一点点,而只有抓住学生的课堂才能真正地发挥其效用。

造成以上状况的原来在于教师认识不到位,安排就不可能到位。我们在备课时,常常考虑的东西不够多,没能充分估计到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在课前我只是估计到了对于除法竖式的写法是一个难点,然而,却没能更细节化的研究会出现的状况和可能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我们的生本课堂的关键在于小研究,而在生本课堂上的运筹帷幄也是一个极端重要的环节,其实,认真思考好我们每一次课前小研究的小组交流环节的具体要求才是我们成功的第二步。

二、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处理不得当。

在田字格中如何写除法竖式应该作为一个重点和难点,而我却作为一个辅助环节,内心里明知是难点,可却在行动上采取的是一种被动应对的态度,是一种遇到情况再解决的想法,而不是预先就考虑到,不是进行提前预设,这样的结果是孩子们总是因为教师的反应迟钝,行为滞后而带来不应有的不知所措,课堂中的主人是学生,而要想使课堂拥有灵魂,需要的却是一个智者般的教师,我们是参与者,更重要的是我们决定课堂是否真正地有效,决定课堂是否充满生命力的关键,不能因为生本就忽视了教师的作用,更不能因为生本我们就成为了思维的矮子和行动上的懒惰鬼。没有了教师也就没有了课堂,什么生本课堂、高效课堂就都成了一句空话而已。

小研究的设计上不同内容区别对待。除法竖式给出了现成的格子,乘法竖式时不应该给出现成的格子,不同内容不同的要求,把重点放在关注学生怎么书写除法竖式上,无疑是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关键。记得在设计乘法竖式小研究时,我画出了现成的格子,致使学生展示时,无话可说,根源在于,乘法竖式除了在符号上与加减法不同外,写法是可以仿效的,所以现成的格子无异于多此一举,限制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手脚更重要的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除法竖式的写法完全与前面不同,如果也采取那种让学生随意写的方法,必然让孩子们无从下手,我们的小研究也就失去了它实际的作用,因此,在此次小研究的设计上,我画出了格子,并且指出了被除数、除数、商、以及6乘4书写的位置,这样有效地让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思路,学生必然会想,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呢?促进了学生的思考。

学生展示时出现的情况,这个小组在展示上出现了有一个问题没有承担的情况,分明就是在小组交流时没做到充分而考虑周全,我和同学们一起指出它们的不足,也让同学们警醒,要想展示成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在小组交流时做到语言周到准备充分,才能让全班展示有条不紊,一节成功的生本课其实真的很难,它需要的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五

“百分数的认识”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六单元的资料,本课时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理解百分数的好处,正确读写百分数,并能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好处,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课堂中我主要围绕以下两方面来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一、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透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超多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应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应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在教学中我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由于学生对教材中“罚点球”这个词比较陌生,个性是女学生平时不爱看球赛,如果以足球比赛中的“罚点球”创设情境显然激不起学生的兴趣,为此,我把足球比赛换成了学生感兴趣的世界乒乓球比赛,让学生帮忙国家女子乒乓球教练选一个优秀队员参加比赛。由于学生对乒乓球比赛较感兴趣也更容易懂,所以学生透过说一说或是同伴互相探讨,很快就想到能够看谁的获胜效率高就派谁去,从而较容易地引出本节课要学的资料。

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要让学生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到达生活知识数学化。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

在学生理解了百分数的好处及读写后,我之后问学生,老师昨日让你们找的带有%的数就是百分数,你们找到了吗?在哪找的,容易找到吗?然后再让学生汇报所找的百分数,并结合在前面得出百分数好处中说出自我搜集的百分数所表示的好处。教师结合学生的说法出示各种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其中所表示的好处,在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中理解百分数的好处,例如:姚明加盟nba联赛的第一年,投篮命中率为49·8%。,加深百分数好处的理解。并进行环保教育,每一个题材的选取,我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带给了观察比较、探索研究、归纳总结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到了数学就在身边。

三、课后自我评价。

课后,我让学生用百分数评价自我的知识目标的完成状况,并用百分数描述自我的情感态度:“这节课立刻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里你必须和老师一样紧张过,兴奋过或许还有一丝遗憾,你能用百分数来告诉大家人愉快、紧张、遗憾这三种情绪所占的百分比吗?(课件出示)愉快%;紧张%;遗憾%。

四、课后反思。

有这样一句话: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学,都务必是有学生主体参与的。换句话说,没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不是成功的教学。在执教《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中,从学习目标的拟定到评价,我都没有让学生主动探究自我得出百分数的好处,总是怕学生不会,教师留意翼翼的一步一步采用一问一答式,学生的主体性都没有发挥出来。课堂虽然活跃,但是没有体现本课题“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意图。在课的开始时引入新课出示百分数时教师其实能够问“同学们,对于百分数,你想了解些什么?”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我想明白什么叫百分数?”、“我想明白百分数在什么时候用?”、“我想明白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这一系列的疑问经过整理后,就更能激起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目标,到达更好的教学效果。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六

《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是二下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用小棒摆一摆得出结果,而这节课主要是关于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掌握试商的方法和懂得余数比除数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因此,在师傅和邢老师的指导下,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会表内除法以及会用竖式计算没有余数的除法,所以,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安排了一道6÷3的计算题和4题括号里最大能填几的题目,让学生通过“算一算”并多数学生根据示例:几乘几最接近几又小于几来“说一说”,既巩固旧知,又为后面的学习做充分的铺垫。在学习7÷3之后,又及时利用课件将其与6÷3进行比较,让学生自主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在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明确各注意点,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以往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速度,使计算教学变得枯燥无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二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出发,创设了“为小猴开庆祝会遇到难题”和“给小猴布置场景”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并联系平均分东西时最后剩下的“不够再分”的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规律是合理的、必然的。

计算教学中的练习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学中我敢于面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如在写竖式时学生可能会看到被除数是几,下面就写几;可能会把余数直接写成0,也可能会由于商试小了导致余数比除数大,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学中生成的这些资源,并安排了“小小医生“这一环节,展示各种错误现象,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交流、辩论和分析中认识到错误,在互相帮助中,纠正错误,巩固新知。

1、在探索“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后,可以让学生继续深入练习巩固,让他们去发现正确的计算中,每道题余数都是比除数小的,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及时用这一规律来检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完成“试一试”的题目时,应该用17÷5来列式,有的学生列式为15÷3,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3、在教学中,我还要注意运用好教学评价这一手段,而且评价的方式也要多样化,让学生在互动中进一步辨清概念、理清思路、优化算法、把握实质,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好所学知识。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反思,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七

新课程对数学教学要求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做数学”的过程。与此相对应的,新教材增添了一些实效性、趣味性较强的,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应用能力的章节,也给教师提供了设计的空间。但教材中毕竟还有许多一直就有的“传统章节”,与实际生活联系并不十分密切,属于抽象的纯数学。对于这样的内容如何处理,才能使之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这需要我们研究新理念,在教学中体现新理念,采用新方法,避免用新书却走老路的现象。当然,这对教师来说,难度也是比较大的。

“合并同类项”这一知识点是整式部分的核心,因为它是本章重点“整式加减”的基础。这样一个抽象的“老”知识,如何设计成适合学生参与、讨论,满足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要求的课堂呢?我是这样设计和思考的:

一、认识“同类项”

我首先设计了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个生活场景:桌面上非常凌乱的课桌,问学生如何整理。学生很容易答出:将文具放入文具盒里,书整理成一摞,本放在一起,分别摆放整齐。我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做,引导学生意识到“归类”的重要作用,即它不仅使生活有条理,更可以在数学运算中达到化简的目的。

第二步,我又让他们运用归类的思想进行速算竞赛:

求代数式和的值。

于是,我安排了一个分组讨论活动,论题是:这样做可以吗?根据是什么?哪些项可以这样结合在一起?学生充分讨论,自由发表见解,互相协作,最后得出“可以结合在一起的每一项所包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等(这样的项叫同类项);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合并同类项)是根据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第三步,为了巩固学生的探究成果,我安排了两个游戏:一个是同类项速配,另一个是“找朋友”。

二、学会“合并同类项”的方法。

正当学生沉浸在游戏中的欢乐和喜悦时,我又提出了本节的第二个知识点:合并同类项。玩兴正浓的学生显然觉得这个问题很突兀,于是我设置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5x+3x等于多少?学生齐声答出8x。我又问,怎么做的?学生答:5x+3x=(5+3)x=8x(根据乘法分配律),学生又接连做了几组这样的题后,我再让学生总结法则。学生中无人回答,于是我又引导学生从单项式的构成考虑,学生想到单项式由数字和字母两部分构成,马上就豁然开朗,总结出“系数相加,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及指数不变”的法则。

可见,教师只要设计好教学环节,使学生感兴趣,能主动观察、猜想、推理,顺着教师的引导,自主探究,发现总结出要学会的内容,这样教师则真正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设计者,而学生也就由观众变成了演员。

在课后的自我评价中的“你学到了什么”一栏中,学生除了填写知识点外,还填写了诸如“集体的智慧大于个人智慧”、“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可以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如垃圾分类处理,办公室格式化等”,这些是我事先都没想到的。

问题,使教学更加完善,是有待于我们今后在实施新课程中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的。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八

今天教学除法竖式,除法竖式与以前学的加法、减法和乘法竖式差别很大,上课前我就在想学生会不会不容易接受。上课前,我先复习了加减乘的竖式,再出示例题,让学生猜猜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竖式?学生根据例题就知道是除法竖式。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写写看,除法竖式应该怎么写。学生有的预习了,会写,但也写错,大部分学生把除法竖式写得与加法、减法和乘法的竖式相同。全班没有一个人写对,大多数都写成了加减乘的竖式模式。即使有的学生知道除法竖式和别的不一样,也没能完整的写出。所以我联系除法横式,让学生跟着我的步骤,写出除法竖式,为了让学生记牢,我还运用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字眼,如:把除号改造成房子,一个屋顶和一片窗帘,除数写在窗帘的外面,被除数和除数在捉迷藏,不要让他们看到。自己出示了除法的竖式格式,接着教学除法竖式的书写,我重点结合情境理解竖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自己写除法竖式时,先写刚才出示的除法竖式,再在作业本上自己做几个相应的题目,在学生写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孩子没有注意数位对齐,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说的,商写在哪,对齐谁?但是,可见我强调得还不够。所以在后面的练习中,我不断强调数位对齐。课上,我请一些成绩不怎么理想的学生上来板演,让其他学生来批改,指出错误。最后让学生总结写除法竖式要注意些什么?我们经常会犯哪些错误?学生说得很好,但这一课的作业情况很不理想,有把除法竖式写成乘法竖式的形式的,有竖式写得不完整的,有漏写除数的,有商写错位置的,总之,是错误百出。批下来,一个班对的没几个。反思自己的教学,问题出在哪里?可能我在教学一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竖式时花的时间比较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教学,由于时间关系,花的时间比较少,学生的练习也少,很多学生还没有掌握。上黑板板演的学生都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却忽视了其他学生,应多让学生上黑板板演,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错误,以后不要再犯。有的学生只会说,真的自己做了又不注意,又要犯。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九

学习完之后,我没有按照课本顺序讲方向的认识,而是接着带孩子们学习了表内除法一单元的知识点。这一周讲了两个信息窗的知识,关于除法算式的列法和算法对孩子们来说已不是新的知识点。除法竖式的列法,是本周学习的一个全新知识点,对于我这个第一次讲这个知识点的老师来说,也是全新的挑战。准备上这节课之前,我翻阅了教参,教材以及各类习题,还在网上查阅了关系除法竖式书写顺序的教学,关于书写顺序教法不一,有先教“厂”的,有先教写被除数的。权衡了一下各种说法,我决定按照除法算式的读写顺序,教写除法竖式的书写顺序,即:被除数、除号、除数、商。.......。

周四上的这节课,第一节是8班的课,做完一定的复习,我读出一个算式15÷3=,让孩子们自己列出竖式,孩子们很自信地告诉我他们会,我说那就列竖式吧。孩子们一边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列出竖式,我转着去看,看了一圈,孩子们列出的竖式都是与加法、减法、乘法竖式一样的,我知道孩子们产生了知识的负迁移。待孩子们写完,我问他们你们觉得自己写的对吗?孩子们依旧很自信地告诉我:对。我没给予任何否定或者肯定,只是告诉孩子们,打开课本80页,自己去找一找书上的.除法算式,比较一下自己写的跟书上的一样吗?孩子们打开课本认真地看,没有一点声音,我知道这时在孩子们的心里应该是有了已有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与碰撞。接下来,怎么帮助孩子克服这一矛盾,怎么让孩子理解除法算式的奥秘,我似乎还欠缺一些经验。

在教授书写顺序时,8班我说的似乎多了些,课后我短暂地反思了一下,快速地做出调整,在接下来7班教授这一过程中,我则抓住了孩子们好奇喜欢探索猜测的特点,每写一个步骤之前,先让孩子们猜测我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孩子们积极性很高,被我引导着很快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了练习。这节课在7班上,孩子们积极性高了许多,思维也处于活跃的状态,师生融洽而活跃,感觉不错。

同样的一个知识点,稍变换一下教法,会收获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只要能找准切入点,能找准孩子们的心理。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十

《除法竖式》反思《新课程标准》里提到“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在教学本节课时,我改变了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打破了教材的束缚,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探索、交流中学习有余数除法。

孩子们觉得很新鲜,纷纷描述这个除法算式,

生1:“这个竖式好,‘厂’就是表示平均分呢!”

生2:“商一定要写在个位上哦,要不然就是30了。”

生3:“这个竖式真好,还有三五十五,把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相当于验算呢,这样的除法竖式错不了。”

生4:“我明白了,我写的那个除法竖式的确没有这个好,我们的祖先真聪明。”

教学例2时,我先让学生用小圆片代替花分一分,有23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还剩几盆?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使学生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剩下的就是余数”。然后我让学生自己列竖式计算,不久,大部分孩子做出来了,23÷5=4……3我请一孩子写到黑板上,我由衷的感叹孩子是聪明的,有时是老师不够相信他们。其中有个女孩是这样做的,23÷5=3……8我也让她写到黑板上,问同学们这样做对吗?孩子们有争论了:

生1:“这两种方法都行。”

生2:“商是3的不对,商太小了。”

生3:“剩下的8盆,还可以再摆一组5盆,最后剩下3盆。”

生4:“要分到不能再分为止。”

生5:“余数要比除数小。”

数学课堂是一个小型的共同体,因此应当成为共同体成员之间交流数学思想的场所。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学会各抒己见,敢想,敢说,使学生充分表现和发挥自己的才能.这样,“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个难点就不攻自破了。这节课,我没有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但由于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课堂成了智慧涌动的舞台,这堂充满思考的数学课,让学生乐而不思下课。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十一

先谈一个纠结的事情:在备“除法竖式的认识”这个内容时,我首先请教了一些老师。他们的说法也不尽相同:有的认为,要先写被除数,再写除号,最后写除数;有的认为,他们说教学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先把那个符号写出来,然后在分别把被除数、除数和商写进去的。(这样有固定书写格式的作用),再写被除数和除数等等,为此,我查阅了一些书籍和音像资料。主要了解:写法到底是怎样的?怎么读?怎样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我查阅了一些知名网站制作的课件,发现这些课件在出示除法竖式时,形式不一样。于是我没有纠结这个事情。一会儿还得请大家多多提出宝贵意见。

除法竖式与原来学的加、减、乘法竖式完全不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怎样让学生自然地记住除法竖式的顺序,并把余数写下来呢?是我课前不断思考的问题。上课时我曾经想创设了学生最喜欢的棒棒糖、金箍棒情景,都不太满意,于是我还是采用书上的分小棒情境,基本上是照本宣科。

除法横式的道理我们懂了,除法竖式会写吗?学生有的预习了,会写;有的“自以为是”的认为除法竖式与加法、减法等的竖式相同。于是我先让孩子自己试着让学生自己编写除法竖式,发现全班写的乱。即使有的学生知道除法竖式和别的不一样,也没能完整的写出。这时我故意用一位学生写的错的展示说:“韩锐凝同学敢于利用学过的知识大胆尝试,很好!但是,很可惜,除法竖式的写法和我们学过的几种竖式写法都不一样,想学法吗?”此时学生充满了疑问,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愿望都被充分激起,也有了自主探索的要求。

我出示了一个除法的竖式格式写得正确的,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除法竖式与横式的联系,以及这些数是怎么来的,这样我觉得要比单纯的“告诉”效果要好的多。

通过这节课教学我反思了几大问题:

课堂纪律混乱,感觉不在自己掌控之中。特别是李治宽竟然老是转后面去。

混乱的原因还是因为只关注自己的教,很少关注学生的学,组织课堂能力欠缺,缺乏个人魅力,评价语单薄匮乏。导致自己上课很累,学生也感觉无趣。

几个细节:板书随意性太强,应该左右对调一下;练习少,教师说的太多;收上来的本子都忘记给学生发下去。

对比做的还不够:应该充分的对比横式和竖式,两个16,两个4,有余数和没有余数进行充分的对比。

通过本次公开课,让我明白了一定要多谦虚多学习,向身边的优秀同事学习,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分析教材,活用教材,对于学生不容易接受的难点要事先设计好更可行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十二

《有余数的除法竖式计算》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内容。在学习本课时孩子们已经对有余数除法的有了的初步认识。本节课重难点引导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懂得除数要比余数小的道理。

本学期在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学生初步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但是如何用竖式计算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主要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摆一摆、独立尝试列竖式计算、说一说除法竖式各部分表示的含义等活动完成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后,还增加了必要的习题。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的掌握并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通过第本次磨课,我们二年级数学老师给我提供了宝贵的意见。课下我不断反思教学,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创设情境,复习引新。出示试题检测一下生知识掌握情况会更有效。

2、新授环节,孩子们看图时,例题一教师可以引导生先说一说图中的信息,再列出除法算式。最后教师师范除法竖式的计算步骤。例题2可以让孩子自己说,通过观看图片理解图意后,引导学生大胆去表达,然后列出算式,鼓励生再说出计算方法并上台演板。最后通过对比观察两个式子的不同,引导生自己说出不同。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观察思考。

3、巩固练习环节。掌握表内除法的竖式写法和有余数护法的竖式写法后及时进行巩固练习。设计的练习题的要有层次。第一小题,鼓励生上台摆一摆,再进行计算。第二小题竖式计算,应该找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和叙述能力。第三小题,解决实际问题要让生自己先说出题意,再列式子,要培养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4、最后小结环节,找学生说一说本节课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竖式计算的各部分名称掌握的还不熟练,在教学过程中缺少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和比较除法除法竖式的过程。

5、板书设计上。注意书写规范,字体大小间隔距离适中,必要时用带颜色的粉笔加以突出。在本节课上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够,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运用好评价这一手段,对学生进行全方面、多样化的评价。

通过本次磨课,我会不断反思我教学中存在问题,努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精彩、更有效。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十三

回头看以住教学“四则运算”,一般是直奔主题,告诉学生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机械训练,使学生到达计算的准确、熟练。但练习中忘记运算顺序的状况常会出现。单纯的机械训练,学生只会觉得数学枯燥无趣,感受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尝试给学生带给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好处。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取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1。注重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带给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忙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本单元中,我将探求解题思飘过程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带给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构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好处,促进学生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我们改变了以往计算题的呈现形式,创设必须的情境,使资料生活化,并注意了开放性,即问题情境开放、条件开放、解题的策略也开放,学生能够选取自我喜欢的信息解答问题。这些满足了不一样层次学生的需要,真正体现了不一样的学生学不一样的数学。在课堂中,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光与空间,在情境中探索新符号,并掌握了计算方法。

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使学生乐想、善思、敢说,自由地思考、实践、计算。

2。给予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思考的主动权。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的分析。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进行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我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理解者,而是一个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研究者。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用心性,引导学生自我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变成学生自我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光和空间,放心地让学生去想、去做。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使每个人的思维潜力都得到发展。当然,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有时会得出错误的答案,但这些“错误答案”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孩子学生们最朴实的思想、经验最真实的暴露,是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障碍。应对错误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思考中感悟,获得新的启迪。在感悟中牢固地建立知识体系。

2.帮忙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十四

怎样让学生自然地记住除法竖式的顺序,并把余数写下来呢?其实,除法竖式形成现在简洁的书写格式,人们经历了一个漫长改进逐步完善的过程。我觉得采用拿来主义,遗弃了宝贵的完善过程,直接将智慧的结果——“除法竖式”作为一种“书写格式”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显然是不利的。

算理讲解,也许对于教师和优等生是可行的,但还有更多的学生只能是不懂装懂。即使那些优等生,明算理之后,诸多疑问还是无法消除,而除法竖式的价值在有余数除法中容易凸显,为此我大胆将二下简单的有余数除法渗透到本节课中,课堂上我创设了一个情景,学生学习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学生说得很好:把老师手里的6个磁铁平均分成了2份。

谁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学生说6除以2等于3。写出的竖式是形如加法的竖式,这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且对于没有余数的表内除法,竖式写成此种形式学生没有觉得不妥。

接着出示7个磁铁,要求学生平均分成2份,

分后追问:刚才分掉几个磁铁,现在手里还有几个磁铁?怎样用算式表示?

学生答:分掉几个磁铁,用2*3=6表示,现在手里还有1个磁铁,用7-6=1表示。

谁能试着用竖式计算?绝大多数学生写的竖式仍然形如加法竖式,但余数1不知写在什么地方合适了。

(由于学生受了分磁铁这一情景的影响,很自然地想到了6就是分掉的6个磁铁,是2×3的积,1是原来的7个磁铁减掉分掉的6个磁铁,最后剩一个磁铁,也就是1)。

引导比较两种竖式,学生体会到了除法竖式有别于其他运算竖式的价值,正确解释6除以2等于3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学生能够通过情景理解到这一层。我心里由衷地感到高兴,我觉得直观地利用有余数的平均分更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对教材进行调整后,学生对本知识的学习比我预想的要好。

1、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有预见性,对于学生不容易接受的难点要事先设计好更可行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要充分了解学生以学定教,要对课题的进行认真思考,发现学生欠缺的知识点在哪里,知道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这是学习能力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合理利用教材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