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调查报告汇总(汇总16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03:51:32 |
- zdfb |
- 8页
在撰写报告时,我们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标题,以准确概括报告内容的核心要点。报告的写作应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避免信息的重复或不必要的细节。以下是一些报告范文的例子,展示了优秀报告的结构、内容和语言运用。
中小学生调查报告汇总篇一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所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后,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驶入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健康轨道。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上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不仅巩固和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成果,同时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创建进程。
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工作近乎的目标,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农村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逐步浮出水面,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在为期二十多天的社会实践里我对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
一:调查方式。
我们选择了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问卷式调查用于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访谈式调查用于收集非标准化的无结构的定性资料。通过调查,得到丰富的、个性化的信息。然后经过归纳、分析、综合、整理,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本次调查我们重点采用访谈法,正是想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谈的方式,探询我乡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共谋改进我乡义务教育的大计。
在访谈人群选择上,我们依据典型性、广泛性原则,采取发散的方式,寻找可以影响到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分别和一部分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了访谈。
二: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经过分析整理,我们概括出了我乡义务教育的现状如下:
(一)、现状一:教育经费严重短。
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仅占gdp2%的比例。就这2%而言,绝大部分都投入到了高等教育和城市中小学教育中,等到本来就十分有限的经费到了区、县、镇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手中,他们中的一些好大喜功者却充分利用这一经费,在城区大兴“示范校”、“窗口校”,不遗余力地标榜个人政绩。我在一篇教育调研报告中看到了一个仅有60万人口的小县,不顾百姓的反对,不惜斥资近亿元将原本就修建得相当不错的一所重点中学易地重建。这般层层卡扣,最后到达农村中小学尤其是义务教育学校的几乎是微乎其微。
由于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加之某些教育官员的政绩膨胀,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体美劳等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所谓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也是绣花枕头,成了摆设。由于信息渠道不畅,能熟练或基本熟练使用电脑的不足半数,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了梦想。
(二)、现状二:师资力量薄。
造成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事业人员编制的制约,难以注入“新鲜血液”,使得一些学校不得不临时招聘代课教师,以解燃眉之急。
(三)、现状三:应试色彩浓郁,师生不堪重负。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数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这一应试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一些区、县、镇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学年末,拿中考升学率、非毕业班优秀率、合格率,统一排位,排位的名次、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老师的晋级加薪。于是乎老师们也顾不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一味汗水加时间,有道是:“不管黑猫白猫,考得高分就是好猫”。我的家乡是一处偏僻的农村小镇,老师们早晨5:30天蒙蒙亮,就要早起跟班辅导,晚上初中部的老师还要辅导到9:30。一天下来,师生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四)、现状四:德育教育令人堪忧。
重智育轻德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在一些学校,有的老师可以公开容忍成绩优秀的学生犯错误,少数学生家长在自己孩子与同龄孩子发生冲突时,竟然给予纵容和支持。不少学生心理欠缺甚至扭曲,打群架、偷财物、出入网吧、集结团伙、侮辱师生等现象。记得不久前有报道称:某地某校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中学生“灭门惨案”。由此可见,造成一些农村中小学生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品质败坏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家庭、社会都没有对之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严重缺失。
(五)、现状五: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
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是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据有关统计资料,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6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以上。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或外出打工。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就连劳动技能课也都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一些初中毕业后不能升入重点高中的孩子,宁可融入了滚滚打工洪流,也不愿到职成教育学校学习深造。因而出现了“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教育怪圈。
(六)、现状六:“国有民办”教育举步维艰,学生家长选择处于两难。
我在大山包乡马路村镇,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几年前,一所由多方筹措资金、集九年教育于一体的“国有民办”实验学校应运而生了。这所学校,办学经费和教师工资全部是“公办”性质,并且整合了全镇秀的师资资源,全部充实到了实验学校。而收费标准则是“私立”性质的,导致原本并不富裕的当地农民家庭更加不堪重负,为了给予子女较好的受教育机会,而又别无选择。纵然,这所学校在一定时期受到了应有的关注,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办学效益。然而,举债千万元办学基础上的高收费教育,一方面给义务教育学校和学生、家长造成了人为的不公平,加重了当地百姓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恶意争夺了那些名副其实的民办学校的教育资源,限制或者扼杀了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国家强制施行义务教育的今天,暴露出了这类所谓民办教育的种种问题。
农村家长往往为了让孩子能够得到高质量的教育,学更多的知识,走出农村,而将孩子们送入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学习,放弃收费较低甚至免费的公办学校。从而得知,国家支持农村的大量教育经费,并没有从实际意义上给广大农民减轻负担,反而使他们中一部分家庭的实际负担较往日大大加重了。恐怕,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由于农村学校的公用经费拨付不够及时到位,致使很多农村学校向学生家长等私人借款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据调查我所在的乡镇实验学校,截至目前,尚有1300多万元的不同债务。可见,农村学校尤其是“国有民办”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面对两种性质的学校,面对两种相差悬殊的教育质量,面对掌上明珠的儿女和捉襟见肘的家庭境况,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处于两难境地。那就是,如果读免费的公办学校,家长将无经济负担,但由于本乡镇质的师资被强行抽调到“国有民办”实验学校,因此孩子要付出自己的前程;如果读“国有民办”实验学校,孩子得到较为优质的教育,但家长要却付出具大的牺牲。这种两难境地,正是目前农村教育的困境。随着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逐步完善,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尤其是中考制度的改革,像我家乡这样的“民办”学校面临的冲击和生存的风险与日俱增。
(七)、现状七:初中学生流失现象死灰复燃。
除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这一主要客观原因外,还有教师敬业精神差、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质量低下等,也是导致学生厌学进而流失的一些主要原因。近年来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引进和稳定人才普遍重视了提高教师待遇,却往往放松了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意识淡薄,追逐个人名利、动辄跳槽厌教的现象时有发生。
教师厌教的表现不仅不利于良好校风的建立,同时也是导致学生厌学之风的重要诱因之一。家长们认为孩子升学无望,纷纷通过各种关系把孩子转到区直学校就读,家庭条件较差的便索性让孩子辍学。
三、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的策略:
根据调查的情况,我和我的老师同伴们建议,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应当采取以下策。
(一)、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农村中小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待遇落实情况,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完善对农村教育投资的监督机制,严防中间环节的克、挪、卡、要,确保专款专用,并且还要力保各校将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从而逐步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二)、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的综合素质。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清退或分流不合格教师,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完善农村教育资源尤其师资资源配置,促进农村教育的公平正义。
(三)、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要为教师“减负”。在我国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由于受现代企业制度的影响,曾经风靡一时的推行所谓的“末位淘汰”机制,广大农村教师因担心自己本就来之不易的“铁饭碗”砸在质量上、丢在“末位”上,不惜起早贪黑长时间同学生泡在一起,致使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一些学生由此产生厌学、逃学的现象。有的教师生怕下岗,便以透支身体健康为代价,长期自主加压,延长工作时间,更有甚者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据调查,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中由于担心教学质量而整日吃不好睡不香者大有人在,尤以45岁左右中年教师最为突出。此外,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半边户”(夫妻只有一人有固定工作)由于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个人收入有限,他们往往身心俱疲。我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农村中小学教师身上大力弘扬人文精神,落实人文关怀,不遗余力地为他们减轻工作压力,消除心理障碍,为在广大农村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铺平道路。
(四)、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健康个性和谐发展。
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小学学生德育工作,首先要把握好中小学教育阶段青少年身心成长发育的特点,把握好不同学生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学业基础,从而有的放矢的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确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标。抓紧这时期的德育工作,将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前社会生活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正受到商品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致使现阶段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一时无所适从。因此,我们的德育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有机结合传统美德,把握新时代特点,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教育的全过程。要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形式,把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努力营造出宽松、和谐、愉悦的“三位一体”德育教育环境,为培育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深化教育改革,彻底改变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局面。农村中小学教育要与农村实际相结合。国家要着力改革农村中小学课程,设置一些体现农村教育特点的实用性课程,使之在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同时还能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六)、针对我乡“国有民办”实验学校举债办学、举步维艰,而且对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冲击较大,造成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状况,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在充分征求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意见的基础上,依法进行收购,恢复公办学校的名分,并且将优质的师资资源与另外几所义务教育中小学进行平衡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分期偿还建校债务,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促进我乡义务教育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进程。
(七)、针对初中学生辍学现象死灰复燃的现象,一方面要加大义务教育宣传和实施力度,确保困难学生不会因贫失学;一方面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乐学善学,确保学生不会因厌学而辍学。同时,要完善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机制,切实把“减负控辍”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评估序列并不断提高评价指数。从而把“减负控辍”工作纳入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一盘棋工程,限度的控制学生流失。
(八)、回归农村之路和走向城市之路。
1、“回归农村之路”的历史实践。
上世纪20年代,晏阳初、梁潄溟和陶行知等人发起近代的“乡村教育运。
动”,力图改变农村的边缘化境遇。
晏阳初提出要以文艺教育救愚,以生计教育救穷,以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期望能使中国农民成为富有智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能够创建新中国的“新民”。
梁漱溟借助中国乡村治理的传统资源,在农村创办村学、乡学和乡农学校,试图以乡村学校为载体,综合性地解决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和自卫等问题。
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的理念,并立下“募集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个同志,创设一百万个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的计划,发誓要从根本上改造“把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不会生产劳动,只想往城里跑的农村教育。为此,他提出“教育与农业携手”、“为农民服务”等原则,作为改造乡村教育的纲领。
“乡村教育运动”虽然没有改变农村教育边缘化的境遇,但其意义是深远的,提出的以农为本的农村教育理念,对当今的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2、当今“回归农村之路”的观点。
一些学者认为,要解决农村问题,必须重新重视发展农业,推出“新重农主义”,通过努力,使农业收入从总体上有可观的增长前景。而农村发展最需要的是人才,所以农村教育应该培养出更多能够建设新农村需要的人。
部分教育学家和学者提出,农村教育,应该紧密联系当地的自然、文化环境,联系当地人的生存和发展背景,为他们提供在当地就业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使农村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后能改变自身生存状态和当地面貌。因此,应该积极推行以教授“本土化知识”为职志的素质教育,改革农村学校的课程设置,让教材适合农村是重要的,让教育适合农村,培养农村孩子具备适应外部和本土两种环境的知识与能力。
3、“走向城市之路”的观点。
与“回归农村之路”观点形成鲜明对比的,有学者尖锐地指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试图维系“田园风光”的浪漫幻想,任何“反城市化”的主张,都会被现代化的大潮席卷而去。一些学者认为,农村问题和农村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有待于加速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进程,通过职业意义上“消灭农民,将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逐渐融入社会产业分工、并逐渐提升其劳动技能的过程,它是社会现代化无法避免、不可或缺的环节。可以预期,当城市化率达到75—80%的时候,长期困扰中国社会的“三农”问题和城乡差距问题也就基本上解决了。
在这一思路下,农村教育问题就会在“消灭农民”后,被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自然而然地“拆解”掉。从统计调查来看,我国现在每年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是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所以,学校要担负起社会“上升阶梯“的职能,把更多的农民子弟送到城市去;传授的知识,是能使未来的民工更好地适应城市打工生活的要求。农村教育要配合经济体制的转轨,积极跟进与创新,使农村学生—未来的农民工,有效地完成的城市化过程,完成其从职业、身份、文化心理向城市社会的转化过程,防止一种脱离主流社会的边缘化群体蔓延扩大,从而防止出现贫民社会,实现公平、和谐的社会格局。
四、调查过程中的收获与反思: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不仅对家乡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有了较为明晰的了解和分析,而且对改革发展家乡农村义务教育提出了粗浅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向往,增强了发奋学习、顽强拼搏的信心和毅力,为日后报效家乡、报效祖国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可以说,受益匪浅。在此,真诚感谢学校团委给予我这次难得的接受锻炼教育的机会,真诚感谢家乡父老给予的配合支持。
五、结束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珍惜火热的青春年华,珍惜书声琅琅的大学时光,在学校党委和团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恩师谆谆教诲和学友的相互勉励下,发奋苦学,顽强拼搏,待学有所成,为创建和谐社会无私奉献自己全部的光和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小学生调查报告汇总篇二
一.现象。
择校是近几年我国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中小学的择校与我国规定的及社会上认为的义务教育相悖,与我国规定的免试就近入学相抵触。社会上的呼声大部分是批评和反对,而学者们的意见也是各持己见,众说纷纭。
如今基础教育选择制度在各国教育领域大行其道,而在我国学校的选择尚未得到真正的倡导。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九条第一款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1]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择校现象应运而生。关于学校的选择一直被认为是引发教育不平等的教育现象,我国也多以限制择校为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领域与市场竞争体制的融合是不可避免的。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学校选择和家长择校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教育的一种主要制度和措施,并用法律条文的形式加以规定。在我国择校的矛盾日益激化,是全盘否定还是大力推行,择校是否会使社会的不平等愈演愈厉呢?20世纪90年代以来,择校问题成为我国多数城市普遍存在的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关于择校问题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但这些研究绝大多数是建立在研究人员的理论分析基础上,缺乏来自实践层面数据的检验,无法为我们科学地认识和解决择校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家长选择学校,使得学校需要雇佣和保留能够吸引学生的教师。因而,择校可能会影响学校教学岗位的设置和对教师的付薪。人们也许以为择校对教师专业化的影响会很慢,但至少可以说这种观点不是完全正确。在择校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对于择校的看法是怎样的?持肯定还否定的态度,择校是否会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增加更多的工作负担,对于教育技能和管理技能上是否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原计划抽取60所学校,其中小学12所,初中18所和高中30所。每所小学共有2个年级和2个班级,每所初中共有2个年级和2个班级,每所高中共有1个年级和1个班级,合计共有班级90个。每个班级一名教师填写问卷,计划教师问卷发放90份。由于各区学校配合情况不同,择校又是相当敏感的问题,所以实际抽样学校只有48所。此外,教师的工作繁忙,教师问卷中一些问题与政策相关,所以回收率一般。我们回收了丰台区、海淀区、门头沟区、西城区、朝阳区、昌平区、宣武区7个区,共46名中小学教师问卷,其中小学教师共8人,初中教师25人,高中教师9人;男教师10人,女教师36人。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问卷中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其中,对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师对于择校生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择校生对于教师的影响等基本情况进行了频数分析;对于教师认为“择校的原因”和对“择校的看法”进行了多选题的统计分析;对于教师的月收入和课时数进行了相关分析;对于择校前后的家访次数进行了配对t检验;在考察有择校生是否会对教师的收入带来显著影响时应用了方差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各种文献的参考和借鉴,得出相应结论,并在报告最后给出政策建议。
学校的教学质量高原因13128.2%。
学校的老师素质好原因23330.0%。
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硬件设施好原因32220.0%。
交通便利原因476.4%。
有特色教育原因51311.8%。
有亲戚朋友在这里工作原因643.6%。
在教师认为学生及家长择校的原因中,共有42个有效案例数据,4个缺失值;其中42人共做了110次回答。有31人次选择“学校的教学质量高”,33人次选择了“学校的老师素质好”,还有22人次选择了“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硬件设施好”。42人做了110人次的选择,其中pctofcountresponses:选择原因1——“学校的教学质量高”占比例为31/110=28.2%;选择原因2——“学校的老师素质好”占比例为33/110=30.0%,选择原因3——“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硬件设施好”占比例22/110=20.0%。综上可以看出,多数教师认为家长在选择学校的时候更注重教师的素质和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及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硬件设施,而交通等其它原因,并不是主要的。从这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择校会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一结果说明,教师已经认识到家长择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的素质要好,教师也就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看出,特色教育也占据了选择原因的很大比重,所以中小学教育应朝着多元方向发展,重视特色教育,以满足学生及家长的特殊教育需求。
不同年级对于择校原因的分析。
66.7%。从整体上可以看出小学和初中的教师认为“学校的教学质量高”要略高于高中教师对于这个原因的选择;高中教师认为学生及家长择校原因更看中“教师的素质好”,占88.9%,小学教师选择这个原因的相对比较低,占62.5%,而小学教师认为在“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硬件”这个方面在择校原因相对初中和高中老师要高,所占比例为62.5%,相应初中教师有48.0%的人选择这个原因。我们会发现到了高中,“交通便利”要比小学和初中重要很多。而小学则对于是否“有特色教育”非常看重,占62.5%;在高中,几乎没有选择“有特色教育”这个原因。发现“有亲戚朋友在这里工作”高中教师比初中和小学教师要认为重要的多。
在学生问卷中,高中学生的交通工具大部分是自行车,所以到了高中家长会把交通便利放入择校原因的主要方面,学生到了高中有了很高的独立性,绝大部分学生不再用父母接送。在小学的教育中教师认为特色教育会很大的吸引择校生。可以看出,现在儿童教育中家长更多看中孩子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则择校的时候会考虑到学生的特长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不容乐观的是高中对于特色教育的重视程度太低。高中生在择校时,几乎不再看中“特色”教育,而更多看中“教师的素质好”。由于我国的高考压力大,高考成为绝大部分高中生的必经之路,无形中高中学校在选择教师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高中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愿意把自己的孩子放在有亲戚朋友在的学校,这样会便于有“大人”看管自己的孩子。高中教师普遍把自己的孩子放在自己所教的学校,尤其是重点学校的教师都会把孩子放在“身边”。其重要原因是:
3、便于找到辅导孩子的教师,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总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辅导老师,而且可以请老师多多知道和帮助。
四、主要结论。
(一)小学重视特色教育,而高中则相反。小学对于是否有特色教育非常看重,这是很好的一面,但是高中对于特色教育却非常低,这似乎也体现我们的高中教育对应试教育格外关注。到了高中阶段应试教育到达了顶峰,为了孩子考上好的大学,家长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不惜用重金来选择重点学校就读。从教师的角度看出,到了高中阶段,家长择校不再重视特色教育,而更多地注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学生的特色教育到了高中似乎就停止了。这样发展下去,培养出来的学生岂不是千篇一律,都成了考试的机器。
(二)家长择校时最为看重的因素是教师和办学质量。教师认为学生及家长择校时主要考虑的还是学校教师的素质和学校的办学质量。无论存在择校与否,这两方面都是管理学校中最主要加强的部分。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择校会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次调查对教师教学技能和班级管理技能的影响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社会上对于学校的评价一方面是学生的成绩,另一方面就集中在了教师的身上,教师的责任也就越来越大。
(三)教师认为择校费的收取应该视情况而定。教师从职业的特点还是倾向于对学生的培养,所以大部分教师认为“对于非常优秀的学生或特长应该免收择校费”,而对于“有些学生家庭条件差应该根据家庭条件的情况”。教师对于这个问题更多不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而是从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提出了看法。有时,这种从单纯的教育资源利用角度上看待“择校费”是不合乎市场竞争的,但未尝不是一种合乎人道和教育公平的视角。
(四)择校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对其职业技能提出更高要求,但其收入并没有明显上升。“择校”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育技术和班级管理技能的要求,而且增加了教师的压力和工作时间。虽然并没有给教师带来巨大的负担,但是从调查中可以发现,接受择校生后教师家访的次数明显提高了,择校加大了教师课下的工作量。值得关注的是加大工作量的同时,择校对教师的收入却是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五)择校生的加入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班级成绩。由于择校生的加入,教师认为会对班级的成绩带来一定的影响,会降低班级的成绩,而对班级的学习氛围的影响不是非常明显。择校生由于学习方法不理想往往成绩会低于其他同学,但是择校生的学习态度是非常好的。
五、建议。
行为要公开,杜绝暗箱操作的方式。要引入社会评价和中介机构评价的制度。
(二)均衡各个学校之间的办学力量。由于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不同,致使“择校”现象加大。目前,国家对于“重点”校和“示范”校的投资力度明显高于普通学校,当然在教师的待遇方面也是不同的。所以很多教师会利用一切机会进入重点学校或者示范学校,在人力资源上也产生了很大的流动性。北京很多普通学校都成为了“中转站”,很多教师没有交上几年就离开寻找更好的学校。这样,好的学校更好,差的学校更差,产生了恶性循环。我们的优质教育资源还是不足的,为了更多的学生得到好的教育,国家应该加大对于普通学校的扶植,而不能一味地把资金和资源投入到“重点”学校和“示范”校。
(三)建立健全教师的按“业绩”获得报酬的机制。许多教师确实希望教师专业化,成为一个按业绩获得报酬的高生产力的人们的集聚地。但是,在教师领域很难,也很少体现这一点。从择校带给教师的问题看,教师的工作时间增加,工作压力也提高,而且提出了更高的教学技能要求和班级管理要求,但是教师普遍认为加入择校生后,工资并没有明显的提高。这说明教师的工作量在工资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目前,有这样一种说法“教师就是一种良心活”。所以在拿着同样工资的同时,只能凭借教师的“良心”来把教学和教育工作提高,这是一种不合理的评判方式。所以,应该建立、健全教师的是奖励和报酬机制,使教师的薪酬也能按“业绩”得到衡量,更好的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加强基础薄弱学校建设,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上的差距,是依法维护我国义务教育全民性、公平性原则的根本保证,也是缓解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矛盾的治本之策。对于工作不力,学校管理不良的基础薄弱学校,要从充实和调整领导班子人手,注意选配德才兼备、事业心强、懂教育会管理的校长,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六、结语。
择校作为当前社会矛盾在教育中的集中体现,对它的治理需要多种措施同时实施,而每一种措施实施后,又会带来新的问题,也带来了新的治理方式。这一切都决定了解决择校的负面性,同时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效率,需要有长期的、完整的战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面临着一个非完美的状态,但是,不管怎样,就择校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对于培育社会理性选择行为,奠定素质教育改革的群众基础,都是具有积极的意义。
随着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一次次的教育改革的课程改革,目的无疑是不断完善教育体制,提高教育水平,而对当代的中国教育而言,实事求是地讲,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朝着理想的教育目标迈进,但通往完美、理想的教育的这条路走得并不平稳,一路总有障碍崎岖,如教育乱收费、教育公平问题、农村义务教育困难重重等问题,都在磕绊着教育完善化进程的脚步,有些问题甚至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焦点和难点。其中中,小学阶段激烈的“择校问题”是当前社会反响最强烈的教育问题。
(一)教育发展不均衡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产生“择校问题”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但“择校问题”的产生根源是教育发展不均衡导致的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也就是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导致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是择校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何谓“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呢?在了解“不均衡”之前,先要明确“教育的均衡”。即指一区域内的均衡发展;二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中心城镇、农村之间的均衡发展;三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四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因此,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就是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教育经费不足,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这样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必然结果,从而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即使是在同一地域内,由于历史、制度的原因,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不平衡性也很大,有些学校成为大家追逐的热门学校,有些学校则是“门前冷落车马稀”。
导致这种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一个因素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对地方重点学校的重视,对非重点学校的漠视,使得学校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并且忽视这种差距,对重点学校越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越导致好的学校发展得越好,不好的学校越来越不好,使得家长不得不选择学校。
正是因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学校才有好有坏,进一步导致本应在义务教育阶段体现的教育公平性出现不公平。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择校”的出现,导致教育的不公平。但家长们希望公平,如果现实是不公平,那么家长只有靠自己的方法去追求现实中仅有的公平了,那“择校”的产生便不言而喻,而“择校费”只是限制人们都追求最好的学校的一种手段罢了。这又进一步致使教育不公平,一步步地恶性循环下去,使教育公平只剩口号,存留下的只有越演越烈的择校现象。
(二)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划分导致的择校。
虽然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不应在义务教育阶段分重点校与非重点校,但由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各级政府并没有将教育经费均匀地用于各个学校以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而是出于快出人才的特殊要求,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发展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实行重点学校制度。至今这种现象并未得到妥善的解决,在家长心目中,依然存在着重点校与非重点校。很显然,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谁不会让孩子重点校就读呢?这也是产生“择校现象”的原因之一。
(三)家长高期待值。
现今社会,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长在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同时,能有更多的余力关注孩子的教育,谁都希望把最好的给孩子,让孩子一路顺利,念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最好的高中直至最好的大学,这种心理是盲目的,是导致“择校问题”的原因之一。
中小学生调查报告汇总篇三
一、如今我们农村中小学校的学生,缺少感恩心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有些学生在家里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都不需要管,长辈们把他们当作宝贝,从来不让他们吃苦,而享受过度宠爱和溺爱的孩子有可能养成掠夺式的生活态度,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得尊重他人、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与他人难以合作等等。到了学校需要自我照顾时,缺乏一定的自立、自理能力。与同学间、师生间的人际关系不协调,甚至一些学生会出现心理障碍等问题。不少家庭急功近利,在孩子教育上重学习、轻品德,还有一些家长受自身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的限制,缺乏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不可能站在别人的立场看待问题,也不会考虑别人的利益和感受,自然谈不上感恩。
2.社会感恩教育缺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卡通、网络、新闻媒体等公共媒介中,只注重经济利益,忽略了对孩子的基础教育。
3.学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与其先治国平天下,不如先修身齐家,因为直观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更好理解。而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爱家、爱父母”也远比“爱祖国、爱人民”实际得多。我班一男生,由于自幼家境困难,父母被迫双双外出打工,无法照看他,8年后,父母接他到城里上学,在他父亲出差,母亲急性阑尾炎住院,需要人照看时,他竟然离家出走20多天,目的是为了报复父母当初没有照看小时侯的他,他现在就是要让父母难受等。像顶撞老师,学生不服家长的管教,要离家出走……这些种情况不仅仅存在于现在的大城市,类似情况在我们农村中小学校的学生身上常有发生。
二、增强农村中小学生感恩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感恩教育:
1引导农村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应首先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学校要经常组织全体师生学习感恩的思想,要使学生体会到祖国的博大胸怀、社会的行进脉搏、集体的凝聚力量、父母的艰辛无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感恩意识。
(1)适度的感恩愿望。要引导学生既要知恩图报,但又不能把报恩变成了个人的终生负累,这样容易导致知恩图报的畸形化。要引导大学生拥有正义、文明、健康、向上的感恩认识,做到努力在平时,坚持在平常,奋斗在平凡,关键时刻看品格,生死关头经考验,危难之中见真情。
(2)正确的感恩方式。感恩,不是庸俗的私情义气,而是要在力所能及和社会法律道德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不能因为报恩而付出自己终身的幸福,更不能因为对某些人的感谢而损害了他人或社会公众的利益。知恩图报既可以通过直接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报答。
(3)平和的施恩心态。我们既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又要像华罗庚所言“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做到施恩不图报。另外,要感谢帮助自己的人,也要理解不帮助自己的人。不能因求助不得而记恨于心。
2.巧妙激发农村中小学生强烈的感恩情感。
学生们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思想的完善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我们有义务去改善和挽救正在渐渐淡化的道德观念和日益冷漠的心。只有社会中的每一份子都重视起来,我们的和谐社会关系才能建立起来。
(1)作为学生最初教育者的家长们,应该以身作则,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父母是孩子学习的第一榜样。如果父母常怀感恩之心的方式进行家庭教育,孩子会变得富有爱心、开朗活泼、健康乐观。爱孩子,就要让孩子了解家里的难处、父母的辛劳,从而珍惜眼前拥有的幸福,对父母产生尊敬、爱戴和感激之情。
(2)充分发挥教师的感染作用。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楷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让学生从老师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知恩和感恩,决不能口是心非,言行不一。感恩教育讲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并不是简单的行为习惯养成,也不是严格要求就行,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其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一位合格的教师,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中、思想上都要对学生加以关心和引导,但这并不表示教师在生活中担当“保姆”角色。平时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既能锻炼学生做事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
(3)学校要建立人本生态,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学校不仅应当传授科技知识,还应当注重人文修养,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要适应新时期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的要求,建立一个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高度协调的生态系统,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因为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颗和平的种子。另外,学校感恩教育应尽可能地寓于课堂教学、日常管理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动,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的启迪。
(4)社会要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正面激励学生。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赋予感恩教育的内容,比如儿童喜欢的动画片。在舆论方面正面的`宣传,努力挖掘古今中外名人有关感恩的嘉言懿行,学习革命前辈、英雄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以及搜寻益智育德的成语典故、寓言童话、歌曲、影视等,使这些丰富资源成为感恩教育的生动教材。
3、积极开展丰富的感恩活动,加强感恩教育。
身边的所见所闻让我觉得现在的农村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缺少了最基本的感恩之心,作为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和义务来培养学生的感恩心,于是我在班级里布置了一些小任务:
(1)回报父母养育恩,为父母做一件事,如整理房间、洗碗、给父母捶背、为父母倒茶等,从中体验父母的的艰辛和不易。寻找父母身上让自己感动的东西,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付出。
(2)在班会课中结合社会中的感恩典型事例(这些典型事例都要求由学生自己去寻找)展开讨论,在班级中树立感恩的基本意识。
(3)学会感恩从身边小事做起,寻找身边值得感恩的小事,如对帮助自己的同学感恩,多说谢谢,卫生委员晚自习后,默默无闻为班级关门窗等等,这正是大家值得感恩和学习的鲜活事例。
(4)在周记中回顾和记录自己的感恩心得,发现身边的感恩事件。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对感恩教育的接受程度。
(5)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如征文活动、黑板报出版、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
另外班级经常有意识地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如篮球、接力等比赛,让学生感受爱和团结的力量,感受互相尊重、谦让、宽容、友好合作的快乐,激发感恩的情感。
三、结语:
中国有句俗话:“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国人的美德,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回报社会。所以,我们社会、家庭、学校要意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们在形象直观,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生活中体悟和认同感恩,具备感恩之心,养成感恩的习惯。让感恩的种子在平凡的生活中发芽、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中小学生调查报告汇总篇四
四、调查内容。
xxxx县xxxx区的长湖村地理位置较为独特,它在xxxx的辖区范围内,但距离属xxxx的xxxx区只有不到十分钟的路程,离属长沙的望城区xxxx也只有半小时左右的路程。长湖村的小学生基本上在位处邻村的围坚学校读书,而目前,围坚学校只设置了一年级到五年级的五个年级,包括校长在内,所有任课老师只有7位,六年级已经并入到同地区的沙田中学。有些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会将孩子送到教学资源更为丰富的xxxxxxxx区的小学或中学读书。一条河的距离让两地的教育有了区别,而这一点也在寒假作业中有所体现。
个例一:
汤盼,10岁,在xxxx县xxxx区的围坚学校读5年级,班上只有24个人。今年的最长寒假对他们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从1月31日放假,到3月2日开学,仍然只有30天。这次的寒假作业除了要完成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四本寒假作业,平常用的数学教辅书上的题没做完的要全部完成外,还要完成13张数学试卷,30篇日记。
汤盼说,她觉得这次的寒假作业很多,不过也会计划着每天做一点,每天做一点。到除夕前已经完成了一大半了。同班的陈诗怡也说:“一到放假就作业多。”
个例二:
xxxx和xxxx,是一对亲姐弟,平常父母在长沙打工,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不过妈妈会经常回来看望他们。姐姐在沙田中学读初一,弟弟在围坚学校读四年级。与汤盼和陈诗怡不同,他们俩认为自己的寒假作业很少。姐姐的作业是四本寒假书,20篇日记,另外把英语测试卷的a卷部分做完;弟弟的作业则是四本寒假书和15篇日记。
个例三:
相对来说,住在同村而在牌口中学(xxxxxxxx区)读初一的汤晓丽的寒假作业就很多了。除了数学、英语和综合三本寒假书外,语文老师更是为她们列出了一个单子作为寒假作业。每天要坚持练字,要求除了标明日期外,还要家长对每天的小字评定等级,字迹不工整,敷衍马虎者开学后加倍抄写;最少要读两本好书,并在积累本上做好笔记。其中要求必读的书是《三国演义》,要找喜欢的情节或故事5个以上,在积累本上概括情节,开学后讲给大家听;抄写回目,并写出6位以上影响人物的5个以上故事的名称;写出自己其他的阅读收获,不少于500字;寒假要进行写作训练,可以是每日见闻、随想、读后感、观后感,也可以抒写少年情怀,最重要的是要将成果装订成册,自己设计封面、封底并插图,开学上交进行评比。此外,还要收集看过的春联至少20条,祝福短信至少10条写在积累本上,写写当地的节日习俗,探探春节、元宵节的起源等等。
笔者发现,与前面两个个例最为不同的`是汤晓丽的寒假作业还包括了体育锻炼。
五、分析与思考。
可以从前面三个个例看出,在寒假作业中,要求概括情节、积累寒假中的所见所闻、自己制作写作训练,这些都表现了xxxx区的老师更加注重对孩子的阅读能力、积累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锻炼。围坚学校的老师则则注重于对课内知识的巩固,相对而言,留给学生的作业也比较少而简单。然而,日记、练字、整本寒假作业的“老三样”是两个地区假期作业的共同点。
不管作业是多还是少,不管老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还是注重知识的积累,寒假期间,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寒假作业,农村的孩子们除了玩也没有其他的什么事可做。在农村,尤其是在留守儿童居多的农村,各种资源匮乏,如何在寒假作业中下功夫而让孩子的寒假更加充实,让学生度过有意义的寒假?笔者建议:
1、做有实践性的寒假作业。要求孩子做一件好事、每天坚持做一件家务,这样的寒假作业不仅能减轻留守儿童家里老人的负担,而且与现实紧密结合。
2、做亲子作业。在留守儿童居多的农村,春节成了很多家庭团聚的时刻,也成了孩子们亲近许久未见的父母的时刻。给爸爸洗次脚,给妈妈梳次头都可以成为加深孩子与父母感情的作业。而这一项作业,简单而又能符合孩子们想要亲近父母的想法。
3、做寓学于乐的寒假作业。要求孩子运用农村常见的材料做次手工作业。不管是用废塑料瓶做的漂亮花瓶,还是做木棍搭的简易桥,或者是孩子们在玩过家家时做的小房子,既可以开动孩子们的想象力,更让他们在玩耍中锻炼动手能力。
4、做一次年俗作业。农村比城市更加有年味,有些地区更是有着自己独特的年俗。可以要求孩子们在春节和父母一起贴春联、剪窗花,或者动手与父母一起包饺子、做汤圆,在行为中感受春节。
不是只有书面作业才叫“作业”,农村里的孩子也可以有除了“老三样”以外的寒假作业,农村孩子也可以有丰富而又有意义的寒假。
中小学生调查报告汇总篇五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民有农村涌向集镇、城市数量越来越多,学生随着大潮涌进集镇、城里。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1、集镇、城市的扩大,意味着农村人口的减少。现在农村40岁以下的中、青年很少在原家乡盖房,大多数都在集镇或城市买房,因此他们的孩子也进入集镇或城市就读。这类学生占择校生的25%(我校学区东堰村万众组有十几户村民在孙岗镇佛光路买地盖房,有十几个学生去孙岗镇中心小学就读)。
2、农业收入相对较少,外出务工收入可观,无监护人的学生也随父母外出,在外地就读;即使在家的留守妇女,也想在农闲时到集镇去做服装或打其他零工,这样,他们的孩子也到集镇去就读。这类学生占择校生30%(椿树镇有十几家服装厂,孙岗镇也有十几家服装厂,还有龙兴公司、箱包厂、饭店杂工等)。
3、优秀学生初中陪读成了一种时尚,大同学上初中,小同学随之转学成了一种潮流。可以说一带两或三。这类学生占择校生30%(我校六年级优秀毕业生汤丹丹上汇文中学,她弟弟就转入皋陶小学;陈振上椿树中学,他的三个弟妹就上了椿树小学)。
4、随着交通的便利,学生越向集镇赶。这类学生占择校生10%。
5、也有部分学生因城乡教学质量的差异涌向集镇或城市。这类学生占择校生的5%。
二、学校要自查自纠,外树形象,内抓质量,改变办学思路,规范办学行为,集中精力抓课改,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政府的政策性很重要。
1、打破一村一校制,调整学校布局,办规模学校。
2、多给教师一点权力,多给学生一点约束。
孙岗镇上郢小学黄道稳。
2011.10.20。
中小学生调查报告汇总篇六
我们班近年来的近视学生越来越多,我想知道一下其中的原因。
想让我们班戴眼镜学生的数量减少。
近视背后的“真实原因” 。全市中小学生近视率惊人,小学达到20%~30%,初中达到40%~50%,高中达60%~70%,高中高年级甚至达到80%~90%。这个结果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小学生40%,初中生60%,高中生70%,大学生76%。现在全国戴眼镜的中小学生已经非常之多。我想出了几点原因:
1、看电视距离太近
2、看电视的时间太长
3、所看电视的画面浓度太深
4、 写作业时的姿势不正确
5、在光线太强的阳光下看书
6、在光线太弱的光下看书
7、长时间的在电脑前
8、不合理饮食
9、看激光
10、在车厢里看书
11、不认真做眼保健操
我想出了几点办法:
1.看电视的距离要远、时间要短。
2.写作业时姿势正确、端正。
3.不要长时间的在电脑前。
4.不要在晃荡的车厢内看书
5.要认地每天坚持地做眼保健操。
因此我们以后都要做到这几点就可以预防近视、远离近视,让近视离我们“十万八千里”。
中小学生调查报告汇总篇七
摘要:中国中小学择校现象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很多学者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但是,每个学者的切入点不同。本文通过调查和分析择校问题,总结分析出了中小学生择校的原因,择校的费用问题,不同的人群对择校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过度的择校对教育教学带来的利弊。最后,寻求一些切实可行方法,努力让教育事业朝着正常的、更好的轨道前进。本课题的研究,对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遏制择校行为、切实保障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提供了参考意见。
关键字:择校现象;教育资源分配;中小学教育。
一、择校现象简述。
二、择校择校现象进行调查研究的原因。
选择择校现象进行调查研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近年来,择校热一直居高不下,虽然在教育公平理念的指导下,人们对择校现象给予了严厉的批评,批评择校以“钱”或“权”获得教育的机会,有悖于机会平等的教育理念;批评学校收取择校的费用,这些预算外的资金在体制外流动,给学校腐败带来了可乘之机。择校对学生的前景来说,虽然是一个美好的开始,但是,择校还是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影响。择校即有优势,也有弊端。鉴于这样的情况,我对中小学生的这小情况进行调查,目的是更好的了解择校现象的本质、了解择校背后的一些社会现象。以便我们对择校现象做出更好的判断和理解,合理安排好中小学生的择校生比例,让教育资源在公平利用的前提下,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要的调查对象,选择该对象的进行调查的目的有:(1)在这个学校里,择校现象比较明显,有近一半的学生是择校生,每个学期都会有学生的流进和流出,虽然原因各不相同,但是性质是一样的。(2)我在这个学校实习,对这个学校的情况比较了解,再加上之前听过关于这个学校里的择校的消息,就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好奇。(3)这个学校有一个和特殊的情况,很多学生都是进城务工子女,这个现象也对择校产生了影响。
三、调查研究使用的方法。
本次调查使用方法有:典型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访问调查法。
典型调查就是对学校里的一些比较典型的择校生进行调查,他们当中有的曾经经历过多次的转学。这是一种比较灵活的非全面调查方法,根据调查目的和任务,通过对调查对象的初步分析,有意识地选出若干有代表性的人群,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
问卷调查法也称“书面调查法”,或称“填表法”。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种调查手段。通过向调查者发出简明扼要的征询单(表),请示填写对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来间接获得材料和信息[1]。
访问调查主要就是对一些特定的目标进行走访。本次调查中,访问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家长。
四、择校现象产生的原因。
现在,一场中小学生的大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而围绕择校开办的奥数班、特长班等各类“培优班”也照旧红火。更令人惊讶的是,择校风甚至波及到了幼儿园,使幼儿教育出现了小学化的倾向。
如此择校热的背后,有家庭和社会教育观念、成才标准的问题,而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2]。毋庸置疑,在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在一些地方,这种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多年来采取的“效率优先”的教育资源配置模式造成的。
经过调查,我把择校热的原因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在经济条件方面,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调高,人们在物质条件已经满足的情况下,开始向更好的精神条件方向进军。虽然城乡居民的教育消费能力都有在提高,但同时社会收入差距,尤其是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在加上,对于教育,“赢在起点”是现在大多数家长培养自己子女时所持的态度。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父母和孩子对高质量教育需求增长,每位家长都希望子女通过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日后能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境地。因此,就造成成富裕家庭和有权有势的家庭占据择校主导权,让经济上的劣势变成了教育上的劣势。
(2)社会的角度,优质基础教育与高中后教育的供给规模和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和水平差距过大,家长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期望值普遍提高,且对一些学校还不满意、不信任,致使家长把视点放在办学条件好、办学水平高的学校。另外,由师资和生源导致的不平衡,是“择校”现象日趋严重的另一个因素。
(3)在制度设置上,国家颁布的关于就近入学的政策,也就是以户口为基础进行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强制性行政择校方式,让很多不好的择校现象产生[3]。国家政策的颁布也是偏向重点学校,让一些城区中学办学条件和水平差距过大,而政府教育投入不足,一些中学希望收取“择校”费来补充办学经费,这也是“择校”经久不衰的一个原因。昆钢三小办学成果一直都很不错,学校曾经一度被评为“优质学校”,教师们兢兢业业,努力为孩子们的成长着想,一直以来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还是有很多的本地户口学生和成绩优异的学生转出去,主要是因为这所小学里面大部分的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女,这些孩子比起城里的孩子有点顽皮,个人卫生也不是很好,再加上父母的不够重视。让本地户口和成绩优异的学生的父母感到担忧,就不惜出钱把自己的孩子转到了一小里。由于这所学校的门槛适中,让越来越多的农村来的寄读学生选择了这所学校,久而久之,让这所学校里的择校生占学校总人数的一半。
五、择校费用。
择校费是很多择校生进入理想学校的门槛,也是学校补充自己财政的又一收入。家长和学校是择校费的支付方和收取方,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不惜自己压力增大,尽一切的力量为自己的孩子选择好的学校。因此,择校费就成为了双方都很关注的焦点。
六、不同人群对择校现象的看法。
(一)学生本人。
学生作为这场择校热的当事人,但是,真正对这个现象的了解很少。由于年龄的原因,很多事情都被父母包办了,自己只负责跟着父母走,好好的在学校学习就行了。但是,在调查中发现,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对择校是由自己的看法的。
(二)家长方面。
家长是择校问题的主导因素。因此,对这个问题,很有自己的看法,而且家长为自己孩子选择择校的原因是不同的。有的父母认为择校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这是人们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的方式,是个人的自由。但也有一些父母认为,择校并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不但给自己带来经济上压力,而且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会有影响。
(三)学校方面。
如果择校是一场交易的话,学校就是这场交易的卖主,虽然择校生能为本校增加财政收入,但是,学校也很清楚过度的择校生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学校是矛盾的,既要为自己的收入考虑,也要为本校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是否符合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考虑。因此,学校对择校的看法也是很重要的,关系到学校自身的教学质量和声誉。
七、择校现象的利弊分析。
(一)择校的利处。
择校现象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长期以来,对充分吸引、利用民间资本发展教育,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择校现象弥补了教育投入的不足。在政府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还相当不到位,城乡地区之间资源分配有不公平的情况下,各学校因为学生择校收取的费用应经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柱,给学校增加了大量的资金来源。
择校现象促进了学习的良性发展。一方面,为了追逐优质的教育资源,家长总是尽力吧子女送到更好的学校去就读,学校又为了争取更好和更多的生源,这就产生了供求之间的抉择,学校就必须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内涵,增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改善教学条件和环境,争取提高本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声誉。另一方面,在学校资金欠缺的情况下,学校只有招收更多的择校生,才能为学校的正常运转和自身的发展提供雄厚的资金来源。
(二)择校的弊端。
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发展,有利处,也就会有弊端。过度的择校生对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来说,已经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了。择校虽然让更多的孩子接受到比起原来更好的教育,但是,当优质学校里学生人数相对过载时,就会适得其反。而教育设备和教育质量相对较差的学校,有很多的教学资源是被浪费掉的。在加上强烈的择校愿望把择校导入了交钱择校的道路上,这在冥冥之中就会滋生很多的社会问题,如:滥用自己的权势压人,社会行贿受贿现象,公立学校更加的商业化,学生之间更加的攀比等等。
八、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去的问卷有400份,收回372份,在收回的问卷中,被调查对象是学生的有248份(140名是择校生,108名是非择校生),家长73份,老师51份。通过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点。(2)人口流动选择择校,包括进程务工子女临时择校和居住地变迁的人的长期择校。学校选择择校生的原因,择校的学生能给学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成绩优异的择校生是很受欢迎的。
择校会带来的问题:(1)有些不是自愿择校的择校生,择校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困扰,特别是学到中途就转校的学生,要重新适应新的环境,无疑会给生活带来不适应。(2)“择校”引发的生源不正常流动,使招生计划无法落实。“择校”使热门中学班额过大或扩班,造成教育资源紧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3)“择校”引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规范的办学行为。(4)“择校”进一步拉大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级生源和经济收入的差距,直接挫伤了非重点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加剧了一批基础薄弱学校的办学困境。
九、提出解决的意见。
根据择校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原因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1)政府部门要增加对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对贫困和偏远地区,保证教育资源的基本公平和合理的分配,师资力量的高质量建设。这样,就可以防止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水平而择校。(2)教育部门要完善和调整教育规章制度,对不合理和不好的教学现象制度严格的规章制度,并且要严格执行。
(3)引导和教育人们正确对待择校问题,要认真考虑,而不是盲目的跟从,要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4)学校要严格执行有关择校问题的规章制度,要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而选择择校生的数量,争取做到教学资源的最大利用和教学质量的最大发挥。不能为了增加学校的的财政收入而忽略其它问题的大量接收择校生,要量力而行。
十、总结。
虽然一定的择校生是好的,但是过度的择校就会成为一种不好的社会问题。现在,择校热已经是一种过度的择校现象了,所以,相关的政府和教育部门要积极的采取措施。择校问题与社会对教育、学校的评价标准有着密切的关联。提高公众对教育的认识水平,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教育质量观,对择校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意义。要让广大家长认识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才是好学校,理性对待择校行为,避免盲目择校和从众心理。应当加大对教育发展现状和政策措施的宣传,促使全社会全面、客观地了解教育发展情况,正确看待学校教育质量,增进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学生家长对教育工作的理解和配合,争取社会各界对解决择校问题的理解和支持。只要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肯定可以从根本上遏制非理性择校之风。
目要简洁,而且精炼。在发放问卷调查阶段,需要与人沟通,这个时候,要站在被调查者的调度考虑问题,礼貌的和被调查者沟通,即使是有让自己不高兴或难堪的事情,也要理解别人。
我本次调查研究中,认真仔细地做好每一步调查研究工作,不仅很顺利的完成了调查研究的内容,整理好数据和资料,真正体验到了做调查研究的乐趣。而且,还对我国现代义务教育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对择校问题。我相信,对这些问题的了解和分析,将会为我将来从事教育工作、做好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将会带来了重要的意义。
中小学生调查报告汇总篇八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曾经说过:“学外语没有什么秘诀,就是给予足够的时间,坚持下去。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多查字典。”给英语学习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大学英语阅读理解作为一种衡量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有效题型和手段,大学生一定要准确把握其解题技巧,通过阅读能力的提升,促进英语水平的提高。英语阅读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英语学习者语言综合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手段和目的,是英语学习者其他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础。
英语学习者通过英语阅读培养了阅读能力,并以阅读能力为基础去发展其他各种语言能力,如写、听、说、译的能力。随着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语言知识的不断增加,英语学习者的阅读量也会不断增加,最终达到运用获得的信息进行交流的目的。就短期目标而言,良好的阅读技能有助于学生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而就长期目标而言,较强的阅读能力可以让学生及时获取所需资料及信息,甚至有利于学生未来事业的发展。因此,大学生应该始终注重对阅读能力的培养。但是当前大学生英语阅读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我们特地组织了这次的调查。
二、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现场测试和统计报表三种形式。以下就是我们调查的一些数据。
在学期初的第一堂课上,在没有任何引导的情况下,老师让我们班34名学生按照我们原有的速度和习惯进行阅读,通过仔细观察,结果发现学生在阅读中存在以下问题。
(1)有3~4名同学用直尺比着逐行阅读。
(2)有5~6名同学拿笔指着逐字阅读。
(3)有4~5名同学边阅读嘴唇在不自觉地动。
(4)有些同学在不停地回读。
(5)有4~5名同学遇到生词直接去查电子词典。
(6)只有1~2名同学在课本上边读边做一些标记。
(7)有很多同学读过之后,对每个词的意思都基本了解,但对全句意思并不是很清楚。
三、调查分析。
首先,我们从阅读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始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1、语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词汇量不足是影响阅读水平的主要原因,英语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中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时虽有了一定的词汇基础,但多数学生词汇量不足,还没有达到熟练运用词汇的程度。因此,在阅读过程中,不得不停止连贯的阅读活动,将注意力放在对某个单词的猜测上,导致整个阅读速度的减慢,从而影响了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语法知识虽然已在中学阶段系统地学习过,大学阶段主要是对语法的灵活运用,但是不少学生对语法的基本概念模糊不清,在阅读中遇到长句或难句时,理不清句子中各层次间的语法关系,以至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2、知识面和文化背景知识的障碍。在英语阅读过程中,语言知识固然是进行阅读的基础,但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往往会对读者形成文化干扰,造成阅读短路(指没有获得有意义的阅读)。学生不了解文中涉及的背景知识,只好从字面上理解。英语文章中不仅涉及大量的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习俗、政治、经济、名胜等各种背景知识,还涉及到科学技术的专业知识,如果阅读时不具备这些知识,必然会影响到对句子段落的理解,并出现误解。
3、语感差。要提高阅读能力,最终得依靠泛读,大量的泛读可以增强语感。语感在阅读理解中非常重要,良好的语感会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就会读得快、读得多,反过来再次增强语感,这样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会很快提高阅读能力,就会自如地应对考试中的阅读理解。如果阅读量小,就会语感差,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4、缺乏大量阅读。只靠课堂学习,没有课外大量泛读的配合,提高阅读能力亦是一句空话。课堂阅读教学不能代替阅读本身。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才能实现。但遗憾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重视泛读,总以专业课繁忙为由不愿多花时间读或根本就不读,错误地认为只要背会精读课本上单词,会做练习就足够了。其结果是课外阅读量越少,对语言的基本形式,诸如语汇、语法和句型就越陌生,读得也越慢,理解也越差。阅读的重要性几乎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学习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均来源于阅读。而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方面。课内阅读为我们大家所熟知,那么课外阅读呢?曾有人言“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其意义在于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心理品质的成长。因此,课外阅读是开启语文教学的又一把金钥匙。
1、当前的教学环境。《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说到“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和“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如上数据,目前使用的教材也好,还是新课程实验班级的使用教材,就教材本身来看,都是达到这个量。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我校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长期以来,我学校语文教学中特别注重阅读教学,为拓展课外阅读我们在不同年级开展了读书漂流活动,并在读书漂流的基础上继续了“小书虫”晋级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大部分学生对阅读建立了兴趣,并获得了家长的支持。
为了将读书活动更加深入地开展下去,切实了解学生的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研究,我们对此进行调查。
二、二年级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分析。
选取了**市**第一小学二年级四班全体学生和家长进行了的调查。发放学生调查问卷51份,发放家长调查问卷51份,回收学生有效问卷、家长有效问卷各51份。
问卷包括六个维度,即对阅读的态度(学生、家长)、阅读方式、阅读条件(时间、环境)、阅读量、阅读内容选择、教师和家长的影响、阅读结果的评价。为方便学生和家长作答以及数据的整理分析,调查题目以客观题形式为主,包括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同时,调查题目按照不同维度进行编写,每份问卷共计10题。
学生部分。
1、在对待阅读的态度上,35.3%的学生是非常喜欢,49%的学生比较喜欢,66.7%的学生是能主动阅读的,74.5%的学生认为读书是一天当中必做的事情,而还有15%的学生选择一般和不喜欢,25.5%的.学生认为读书不是每天必须要做的,。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已经对阅读建立了兴趣,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是仍有部分学生为养成良好的习惯,这部分学生以后要加强培养,让他们充分体会到阅读带给他们的乐趣以后还是要努力培养这些孩子的阅读好习惯。
2、关于用什么方式获取知识,70.6%的学生选择是书籍,,21.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知识面很窄,剩下则是其他途径,这与学生的年龄以及环境还是有一定关系,说明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来源于阅读,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继续重视阅读。
3、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64.7%都喜欢故事类的书籍,86.3%的学生都喜欢文字为主,配一些图画的,这说明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可以通过文字来构建自己脑海中的故事,但是还需要一些配图来增加画面感,是他们的记忆印象加深。74.5%的学生认为自己所读的书籍涉猎面很广,这说明在喜欢从故事中吸取自己所需的营养,能从书籍中汲取更多更全面的知识。
4、88.2%的学生还是能正确认识到书籍带给自己的进步,而竟然有25.5%的学生不乐意从书籍中了解更多有趣的人和事,开拓自己的视野,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在对待阅读和对阅读的理解上有严重的误解,以后要重点加强。
家长部分。
1、双休日,本班有41.2%的学生选择在家看电视和上各种辅导班、写作业,有11.8%的学生逛街道、超市,29.4%的学生选择看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阅读书籍的学生只有不到三分之一,而更多的是选择电视以及外出上课与写作业,孩子们的阅读时间被占用了。
2、在对待阅读的态度上,100%的家长都认为课外阅读对学生还是有非常的作用的,94.1%的家庭给孩子购置有专门的书柜,这说明家长们都是很支持重视学生的阅读的。和学生进行亲子阅读的家长经常性的有29.4%,而偶尔的家长占到70.6%,可见家长们非常重视阅读,但是在对孩子的阅读习惯的培养上做得还不够,落实不到位。
3、关于二年级学生应该阅读哪类书籍的问题上,只有27.5%的家长认为是国学,这与国家主席主席关于大力倡导弘扬国学文化的构想背道而驰,可见国学的发扬光大还是任重而道远啊;几乎一半的家长还是认为读童话神话故事和科普类书籍对孩子的帮助还是很大;还有15.7%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全面涉猎,看看漫画书也是好的,我想对这样的家长说:你们也是看着漫画书长大的吧?!
4、在阅读量的问题上,15.7%的家长认为1——2本就够了,明显有点少,所以有三分之一的家长选择了3——5本和6——10本,这些还是基本合理。只有13.7%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读得再多一些,要是漫画书的话差不多,要是名著之类的书籍的话那就明显有点多了,孩子们的学业任务很重的。
5、96.1%的家长对于老师布置的课外阅读任务持支持态度,没有家长反对这种方式,3.9%的家长认为孩子是应付差事,可见家长对于学校的工作还是支持的,并且是非常重视阅读以及阅读习惯的培养。
中小学生调查报告汇总篇九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最近坐在后排同学看不见黑板,离开座位去前排看黑板的事频频出现,当然有的同学是凑热闹跟着起哄,有的的确是货真价实的近视眼。我很不理解,怎么班上突然出现了这么多近视眼,以前是很少的啊,于是,我决定做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网上提供的资料。
2、翻阅报刊资料。
3、查访班上患近视的同学,了解其原因。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据网上情况所知,中学生人数占55.22%,小学生人数占22.78%。
近年统计,全国近视人数大约有12.8672亿,且其趋势还在不断上升。
大多数是因为上网时间长,看电视距离太近,写字姿势不正确,看书常在光线暗淡的地方。
据观察,全班戴眼镜的同学约有25%左右。
四、结论。
据调查,本国纯属近视国,13亿人中有12.8672亿人为近视。目前本班大多数人近视原因基本上可以归纳成一个,就是上网时间长,而且不注意对眼睛的保护,不做眼保健操,不滴眼药水来解除眼疲劳,导致视力严重下降。所以,我在此奉劝一句,希望大家少上网,写字看书要有一个好的坐姿,在光线合适的地方看书,对眼睛给予适当的休息和保护。据医生介绍,大家现在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多数近视属于假近视,如果注意做好眼保健,及时治疗,还有可能恢复。希望大家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不要让自己的锦绣前程毁在自己手中。
镜价格贵一些,多数是学龄儿童为控制近视进展才配的,当然成人也有配的,晚上戴眼镜,白天不戴,也挺方便的。但有眼睛表面发炎的风险。激光也是可以考虑的。
中小学生调查报告汇总篇十
人们忙忙碌碌,很少停息一会儿,放松身心。作为中学生,我们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学生的近视现象日趋严重。在班级上,很多同学都戴着眼镜。为了更进一步了解中学生的视力情况,我们开展了一次关于中学生视力情况的调查活动。
通过对中学生视力情况的调查我们认识到中学生患近视的严重性。通过调查报告,向同学们传达近视的危害,从而使广大学生们认识到要更好地保护眼睛。
为了清楚地了解中学生的视力情况,我们从网上查到了不少资料,里面的种种数据都使我们大吃一惊。
近视率为44.2%;7万多高中生,视力不良率达50.72%,近视率为65.2%。这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中学生都有一副沉的‘眼镜’架在鼻子上!而更糟糕的是近年来,一些高校相继要求提高招生体检标准。近视学生在高校录取过程中,将受到极大限制。这些限制意味着每年有84%的高中考生,68%的初中考生被限考专业拒之门外。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么多初中生视力下降呢?原因很多,其中环境是形成近视的主要因素,眼睛过度疲劳和不合理用眼方式,使得不少青少年眼睛的调节功能逐渐衰退而遭破坏。现在问题比较普遍的是学生课桌椅不规范,未能按年级、个体差异配置,不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坐姿。教室采光不好也易造成学生近视。此外,长时间接触荧光物体,如电视、电脑等,也是造成学生视力下降的原因。所以说不良的学习环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体质较差也不可忽视,我们从网上搜查的资料中:体校的学生出现近视率明显小于普通高校,仅为四分之一。这一方面与体育专业学生课业负担较轻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体育专业学生喜爱运动、体质好有关。普通学校女生比男生不爱运动,也存在女生近视率高于男生的现象。
根据数据显示,我们学生平时看书离书面较近和躺在床上看书的就占全校学生的64%.虽然力奋是好的,但为了成绩而损害眼睛的话,是很可惜。
就会使眼睛容易疲劳从而造成近视。所以我们要多吃维生素ab2含胡萝卜素较多的食物如牛奶动物肝脏鸡蛋花生胡萝卜蔬菜等。
们的老师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地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教育、强调,加强学生保护眼睛的意识。我们认为,眼睛的卫生教育应从小学开始,一上学就要进行“三要两不要”的习惯教育,使学生把这些基本要求从小习惯化。
尽管现在的高考、中考、初考的竞争日趋激烈,如果用延长时间、题海战术来追求升学率,不仅会使学生视力下降,造成永远不能弥补的损失,而且还会使学生的体质下降,严重防碍学习,所以各学科教学都有责任帮助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降低学习强度,使学生有时间注意休息。饮食中增加蛋白质,减少碳水化合物供应,可使有遗传背景而发生近视的青少年减少或中止近视度数的增加。因此,为避免发生近视,少吃糖果和高糖食品。
据调查,。
多万人。因此儿童及青少年近视的防治越来越为学生、家长及社会所关注为什么患近视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眼睛到底是怎么近视的?仅仅是不良用眼习惯造成的吗?为了解小学生近视情况及引起近视的相关因素,我针对我们学校的部分同学作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问卷。
1.你是不是近视?
a.是的。
b、不是。
2.你是如何近视的?(不近视的可不答)。
a、看电视过度。
b、坐姿不端。
c.其它。
3你近视多少度?
a.100以下。
b.500以下。
c.更高。
三、调查分析:导致眼睛近视的原因:
大多数人都是平时不注意保护眼睛而导致近视的。研究结果表明,近视眼是人眼对当代环境的适应性改变,它的发生与发展与日益增加的.近距离用眼活动的环境密切相关,与摄入营养成分的失衡密切相关。而不正确用眼,不注意用眼卫生(如看电视和上网过长等)是现代儿童近视大增的主因。
1看电视距离太近。
2看电视的时间太长。
3所看电视的画面浓度太深。
4写作业时的姿势不正确。
5在光线太强的阳光下看书。
6在光线太弱的光下看书。
7长时间的在电脑前。
8不合理饮食。
9看激光。
10在车厢里看书。
11遗传因素。
12不认真做眼保健操。
四、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在当今的中学生近视率不断上升,而中学生们对近视这一现象并不加以重视。甚至有人认为近视怎样,戴副眼镜不就得了。还对近视无所谓,错上犯错。许多人常将其归咎于不良的用眼习惯,如看书距离不当、光太暗、持久用眼等。但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表明,饮食不均衡、睡眠不足、噪音等,也是诱发青少年近视的重要因素。
五、建议。
(一)看书时作姿要端正,光线要充足。读写要坐到离课桌一尺,胸离课桌一拳,眼离课本一尺。
(二)不要在坐车或行走的时候看书,不要躺下看书。读写1小时要远眺10分钟或到户外走动,调节眼睛肌肉。
(三)在课间十分钟坚持做眼保健操。
(四)尽可能少上网或看其他辐射性强的东西。注意作息时间的安排,不能让眼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
(五)不偏食,少吃辣的食品,多吃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a,d的食物。
(六)定期到眼科专医作检查,听从医师的指导,逐步矫正视力或防止近视度加深。
六、体会。
为有效预防近视等眼病:一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合理饮食,锻炼身体,保障身心健康;二要纠正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
三要定期到眼科医院检查眼睛,尤其是高度近视眼患者,及时发现眼病,以便早发现、早治疗。视力关系着我们的一生,我们要爱护我们的眼睛,不让我们将来后悔!
中小学生调查报告汇总篇十一
4、现阶段的德育工作要努力抓好几个具体工作。
要坚定不移地抓好对学生的理想与信念的教育。教育不能世俗化,不能只讲小道理,要理直气壮地宣传共产主主义的理想与道德,信仰是精神之根,没有科学的信仰就会失去精神的家园。
要持之以恒地抓好学生的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使道德、文明真正形成为学生的日常习惯,内化为稳定的信念并在时时处处体现出一个现代文明人的精神与气质。
要特别关注问题学生群体的教育。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就象是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了岔道,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他的生命旅途很可能就会从此呈现另外的景观。同时,问题学生又象是生了病的孩子,他们自己最痛苦,最需要关怀与帮助。问题学生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他们也是社会的一分子,他们的表现对校园的秩序,社会的稳定有很大的影响。
要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以及性道德的教育。调查显示,好逸恶劳,缺乏责任感、敏感脆弱是当今学生的三大弱点。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感情,形成正确而又现实的劳动观念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基本要求。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疏导、咨询工作,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网络道德、性道德的教育虽然刚刚为人们所重视,但可以预见,如果不以负责的态度去落实这些工作,很可能就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掉入成长的陷阱。
5、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以坦诚、务实、负责的态度去研究新时期中小学生面临的新问题。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社会的每一点变化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对学生状况的调查应当经常化,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教育才会有针对性。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生事物,教育者应当更加虚心,对学生思想中的新动态,要报有宽容的态度。在新的教育氛围里,教育工作者不在再是道德的评判者,而是新旧道德对话中的一方,而胜利永远属于学生,因为他们才是新道德的缔造者。教育要求和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而这并不意味这悲哀,在师生双方的矛盾斗争中,学生成长了,教师成长了,教育也就发展了。
中小学生调查报告汇总篇十二
发放调查问卷、与中学生当面交谈、网上了解。
xx:出调查问卷、实地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xx:实地调查,协助撰写。
xx:实地调查、统计汇总。
20xx年7月5日、7月20日。
新华书店天一店、中山店。
中学生目前还属于无收入阶层,但却已经在部分地区成为消费领域的强势群体。由于中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以及社会经验的转型期,所以正确引导中学生消费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我们利用暑期开展了中学生日常消费情况的调查,试图了解中学生的消费观念,探讨其中潜藏着的相关问题。希望能通过本文的调查与分析,为中学生们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建议与帮助。
受时间、精力的限制以及出于对安全的考虑,我们通过随机走访的形式对市内60名中学生与10位中学生的家长进行了调查访问。访问形式以调查问卷与交谈为主。发放调查问卷共70份,均有效。
1.消费前。
在对每月零花钱来源的调查中,大多数中学生零花钱都来自于父母,达56人,占93%;来自于其他亲属的有4人,占7%;没有靠劳动(做家务)得到零花钱的中学生。
在对零花钱额度的调查中,超过一半的中学生的零花钱是需要时向家人要的,达32人,占53%;将近一半的中学生的零花钱为每月固定,有28人,占47%;同样,没有中学生是靠劳动(做家务)得到酬劳的。
在是否为零用钱作系统计划的调查中,一定作计划的只有7人,占12%;超过一半的中学生偶尔作计划,达32人,占53%;从不作计划的有20人,占33%;作过但未实施的仅有1人,占2%。
2.消费过程中。
在对消费心态的调查中,认为必要才买的中学生有14人,占23%;选择合适就买的达29人,占48%;怀有从众心理的有16人,占27%;怀有求异心理的仅1人,占2%。
在对消费内容的调查(可多选)中,买文具的有35人,占58%;买零食的有36人,占60%;买书的有31人,占52%,用于娱乐的有5人,占8%。
3.消费后。
在每月是否有结余的调查中,大部分中学生选择有,达46人,占77%;只有14人选择没有,占23%。
在每月消费金额的调查中,消费100元以下的最多,有26人,占43%;消费100到200元的其次,有21人,占35%;消费200到300元的有9人,占15%;消费300元以上的只有4人,占7%。
4.消费理念。
消费理念是否受父母影响。
在消费理念是否受父母影响的调查中,选择是的有32人,占53%;选择否的有28人,占47%。
5.关于家长。
在是否关心子女消费情况的调查中,家长们选择关心的达8人,占80%;选择很少过问的有1人,占10%;选择不过问的也有1人,占10%。
在关于子女的零花钱来源的调查中,选每月规定的有5人,占50%;是他(她)要就给的也是5人,占50%;选择做家务付酬的没有人。
在有没有教育子女如何消费的调查中,选择有的达9人,占90%;选择没有的仅1人,占10%。
1.中学生在零花钱的来源上体现随意性。一是绝大部分中学生的零花钱来源于父母,而且为数不少的同学在有需要时可随时向家人要;二是零花钱数额比较巨大,超过半数的中学生每月零花钱在100元以上,有的还甚至超过了300元;三是没有中学生以做家务付酬的方式得到零花钱。我们认为上述现象的产生和当前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和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密切相关。
2.中学生在零用钱的使用上缺少计划性。调查显示,中学生在消费前一般都不作计划,有23%的中学生没有结余,在实际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很多中学生在填写消费金额时态度有一些迟疑。我们认为消费经验也是一种自理能力,中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对个人的长远发展非常重要,在平时就应该计划每月消费数目与项目,建立合理的消费开支预算,及时总结自己的消费状况。
3.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反映出较强的可塑性。较普遍的心态是遇到合适就买,或认为有必要的时候才会买,但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从中可以看出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正是各种理念的定型期,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在消费问题上也是如此。
4.中学生的'消费内容呈现多样性。平时的消费内容以买零食居多,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用于购买文具和书籍,用于娱乐上的消费为最少。这个结果比较符合学生的本性,说明中学生的消费内容还是比较健康的。
5.学生和家长之间对消费问题的认识存在差异性。一半左右的中学生认为消费理念受到父母的影响,说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起到了一定作用。相比有八成的家长表示平时关心或者教育子女消费,说明家长对子女消费问题的关注度较大。在中学生消费观的形成期,除了家庭教育,中学生作为思维活跃的新生代,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都将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学生日常消费看似小问题,实则蕴含大道理。摩根财团的创始人摩根曾规定,孩子的零花钱必须通过干家务获得,以此让他们体验到生活的艰辛。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引导学生正确消费有益于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价值观,是学校和家庭面临的教育课题,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中小学生调查报告汇总篇十三
在城市中小学生中,小胖乎乎的这一比例已经超过20%,这是哈尔滨中小学生健康保险研究所最近一项学生身体健康监测数据的结果。
调查小胖乎乎的占20%以上。
在这个7个在对18岁学生的身体健康调查中。小胖乎乎的目前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问题。在80年代和90年代,它又瘦又高豆芽。一型的孩子很多,但是现在发展到两个极端。中小学生医疗保健中心主任鞠波告诉记者,今天的孩子很健康。豆芽类型,一方面,小胖乎乎的'类型,和小胖乎乎的学生的比例已经超过了学生总数的20%。
原因是吃得太多好运动量太少。
主要原因是饮食不科学,运动量少。鞠波告诉记者,现在的孩子吃得很好,但是饮食不科学、不均衡,而且有很多高热量的食物,导致很多孩子脂肪沉积。此外,缺乏锻炼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除了在学校有一定的活动时间外,许多孩子在业余时间很少锻炼。即使上下学,一般也是坐公交车,走路或者骑自行车的孩子越来越少。
影响给健康成长带来一些麻烦。
肥胖对儿童的心理和生理都有影响,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一些困扰。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童健康与妇幼保健研究所教授王怡君说,由于肥胖,现在一些学生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等老年人容易患的疾病。心理上,小胖乎乎的很容易自卑,因为肥胖等原因,学生闹笑话,然后不喜欢和学生交流,导致自闭症。
每天一小时饮食和运动的适当搭配措施。
专家认为小胖乎乎的减轻负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要保证学生每天在校锻炼一小时;父母不仅要为孩子合理搭配一日三餐,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锻炼身体的习惯,多陪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此外,社会应该为儿童的户外活动创造更多的条件和空间,让儿童有地方可去。
中小学生调查报告汇总篇十四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所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后,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驶入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健康轨道。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上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不仅巩固和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成果,同时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创建进程。
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工作近乎的目标,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农村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逐步浮出水面,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在为期二十多天的社会实践里我对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
我们选择了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问卷式调查用于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访谈式调查用于收集非标准化的无结构的定性资料。通过调查,得到丰富的、个性化的信息。然后经过归纳、分析、综合、整理,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本次调查我们重点采用访谈法,正是想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谈的方式,探询我乡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共谋改进我乡义务教育的大计。
在访谈人群选择上,我们依据典型性、广泛性原则,采取发散的方式,寻找可以影响到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分别和一部分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了访谈。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经过分析整理,我们概括出了我乡义务教育的现状如下:
(一)、现状一:教育经费严重短。
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仅占gdp2%的比例。就这2%而言,绝大部分都投入到了高等教育和城市中小学教育中,等到本来就十分有限的经费到了区、县、镇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手中,他们中的一些好大喜功者却充分利用这一经费,在城区大兴“示范校”、“窗口校”,不遗余力地标榜个人政绩。我在一篇教育调研报告中看到了一个仅有60万人口的小县,不顾百姓的反对,不惜斥资近亿元将原本就修建得相当不错的一所重点中学易地重建。这般层层卡扣,最后到达农村中小学尤其是义务教育学校的几乎是微乎其微。
由于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加之某些教育官员的政绩膨胀,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体美劳等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所谓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也是绣花枕头,成了摆设。由于信息渠道不畅,能熟练或基本熟练使用电脑的不足半数,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了梦想。
(二)、现状二:师资力量薄。
造成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事业人员编制的制约,难以注入“新鲜血液”,使得一些学校不得不临时招聘代课教师,以解燃眉之急。
(三)、现状三:应试色彩浓郁,师生不堪重负。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数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这一应试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一些区、县、镇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学年末,拿中考升学率、非毕业班优秀率、合格率,统一排位,排位的名次、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老师的晋级加薪。于是乎老师们也顾不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一味汗水加时间,有道是:“不管黑猫白猫,考得高分就是好猫”。我的家乡是一处偏僻的农村小镇,老师们早晨5:30天蒙蒙亮,就要早起跟班辅导,晚上初中部的老师还要辅导到9:30。一天下来,师生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四)、现状四:德育教育令人堪忧。
重智育轻德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在一些学校,有的老师可以公开容忍成绩优秀的学生犯错误,少数学生家长在自己孩子与同龄孩子发生冲突时,竟然给予纵容和支持。不少学生心理欠缺甚至扭曲,打群架、偷财物、出入网吧、集结团伙、侮辱师生等现象。记得不久前有报道称:某地某校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中学生“灭门惨案”。由此可见,造成一些农村中小学生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品质败坏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家庭、社会都没有对之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严重缺失。
(五)、现状五: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
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是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据有关统计资料,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6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以上。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或外出打工。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就连劳动技能课也都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一些初中毕业后不能升入重点高中的孩子,宁可融入了滚滚打工洪流,也不愿到职成教育学校学习深造。因而出现了“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教育怪圈。
(六)、现状六:“国有民办”教育举步维艰,学生家长选择处于两难。
我在大山包乡马路村镇,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几年前,一所由多方筹措资金、集九年教育于一体的“国有民办”实验学校应运而生了。这所学校,办学经费和教师工资全部是“公办”性质,并且整合了全镇秀的师资资源,全部充实到了实验学校。而收费标准则是“私立”性质的,导致原本并不富裕的当地农民家庭更加不堪重负,为了给予子女较好的受教育机会,而又别无选择。纵然,这所学校在一定时期受到了应有的关注,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办学效益。然而,举债千万元办学基础上的高收费教育,一方面给义务教育学校和学生、家长造成了人为的不公平,加重了当地百姓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恶意争夺了那些名副其实的民办学校的教育资源,限制或者扼杀了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国家强制施行义务教育的今天,暴露出了这类所谓民办教育的种种问题。
农村家长往往为了让孩子能够得到高质量的教育,学更多的知识,走出农村,而将孩子们送入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学习,放弃收费较低甚至免费的公办学校。从而得知,国家支持农村的大量教育经费,并没有从实际意义上给广大农民减轻负担,反而使他们中一部分家庭的实际负担较往日大大加重了。恐怕,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由于农村学校的公用经费拨付不够及时到位,致使很多农村学校向学生家长等私人借款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据调查我所在的乡镇实验学校,截至目前,尚有1300多万元的不同债务。可见,农村学校尤其是“国有民办”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面对两种性质的学校,面对两种相差悬殊的教育质量,面对掌上明珠的儿女和捉襟见肘的家庭境况,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处于两难境地。那就是,如果读免费的公办学校,家长将无经济负担,但由于本乡镇质的师资被强行抽调到“国有民办”实验学校,因此孩子要付出自己的前程;如果读“国有民办”实验学校,孩子得到较为优质的教育,但家长要却付出具大的牺牲。这种两难境地,正是目前农村教育的困境。随着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逐步完善,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尤其是中考制度的改革,像我家乡这样的“民办”学校面临的冲击和生存的风险与日俱增。
(七)、现状七:初中学生流失现象死灰复燃。
除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这一主要客观原因外,还有教师敬业精神差、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质量低下等,也是导致学生厌学进而流失的一些主要原因。近年来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引进和稳定人才普遍重视了提高教师待遇,却往往放松了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意识淡薄,追逐个人名利、动辄跳槽厌教的现象时有发生。
教师厌教的表现不仅不利于良好校风的建立,同时也是导致学生厌学之风的重要诱因之一。家长们认为孩子升学无望,纷纷通过各种关系把孩子转到区直学校就读,家庭条件较差的便索性让孩子辍学。
根据调查的情况,我和我的老师同伴们建议,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应当采取以下策。
(一)、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农村中小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待遇落实情况,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完善对农村教育投资的监督机制,严防中间环节的克、挪、卡、要,确保专款专用,并且还要力保各校将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从而逐步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二)、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的综合素质。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清退或分流不合格教师,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完善农村教育资源尤其师资资源配置,促进农村教育的公平正义。
(三)、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要为教师“减负”。在我国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由于受现代企业制度的影响,曾经风靡一时的推行所谓的“末位淘汰”机制,广大农村教师因担心自己本就来之不易的“铁饭碗”砸在质量上、丢在“末位”上,不惜起早贪黑长时间同学生泡在一起,致使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一些学生由此产生厌学、逃学的现象。有的教师生怕下岗,便以透支身体健康为代价,长期自主加压,延长工作时间,更有甚者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据调查,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中由于担心教学质量而整日吃不好睡不香者大有人在,尤以45岁左右中年教师最为突出。此外,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半边户”(夫妻只有一人有固定工作)由于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个人收入有限,他们往往身心俱疲。我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农村中小学教师身上大力弘扬人文精神,落实人文关怀,不遗余力地为他们减轻工作压力,消除心理障碍,为在广大农村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铺平道路。
(四)、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健康个性和谐发展。
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小学学生德育工作,首先要把握好中小学教育阶段青少年身心成长发育的特点,把握好不同学生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学业基础,从而有的放矢的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确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标。抓紧这时期的德育工作,将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前社会生活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正受到商品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致使现阶段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一时无所适从。因此,我们的德育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有机结合传统美德,把握新时代特点,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教育的全过程。要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形式,把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努力营造出宽松、和谐、愉悦的`“三位一体”德育教育环境,为培育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深化教育改革,彻底改变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局面。农村中小学教育要与农村实际相结合。国家要着力改革农村中小学课程,设置一些体现农村教育特点的实用性课程,使之在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同时还能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六)、针对我乡“国有民办”实验学校举债办学、举步维艰,而且对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冲击较大,造成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状况,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在充分征求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意见的基础上,依法进行收购,恢复公办学校的名分,并且将优质的师资资源与另外几所义务教育中小学进行平衡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分期偿还建校债务,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促进我乡义务教育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进程。
(七)、针对初中学生辍学现象死灰复燃的现象,一方面要加大义务教育宣传和实施力度,确保困难学生不会因贫失学;一方面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乐学善学,确保学生不会因厌学而辍学。同时,要完善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机制,切实把“减负控辍”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评估序列并不断提高评价指数。从而把“减负控辍”工作纳入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一盘棋工程,限度的控制学生流失。
(八)、回归农村之路和走向城市之路。
1、“回归农村之路”的历史实践。
上世纪20年代,晏阳初、梁潄溟和陶行知等人发起近代的“乡村教育运动”,力图改变农村的边缘化境遇。
晏阳初提出要以文艺教育救愚,以生计教育救穷,以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期望能使中国农民成为富有智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能够创建新中国的“新民”。
梁漱溟借助中国乡村治理的传统资源,在农村创办村学、乡学和乡农学校,试图以乡村学校为载体,综合性地解决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和自卫等问题。
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的理念,并立下“募集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个同志,创设一百万个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的计划,发誓要从根本上改造“把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不会生产劳动,只想往城里跑的农村教育。为此,他提出“教育与农业携手”、“为农民服务”等原则,作为改造乡村教育的纲领。
“乡村教育运动”虽然没有改变农村教育边缘化的境遇,但其意义是深远的,提出的以农为本的农村教育理念,对当今的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2、当今“回归农村之路”的观点。
一些学者认为,要解决农村问题,必须重新重视发展农业,推出“新重农主义”,通过努力,使农业收入从总体上有可观的增长前景。而农村发展最需要的是人才,所以农村教育应该培养出更多能够建设新农村需要的人。
部分教育学家和学者提出,农村教育,应该紧密联系当地的自然、文化环境,联系当地人的生存和发展背景,为他们提供在当地就业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使农村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后能改变自身生存状态和当地面貌。因此,应该积极推行以教授“本土化知识”为职志的素质教育,改革农村学校的课程设置,让教材适合农村是重要的,让教育适合农村,培养农村孩子具备适应外部和本土两种环境的知识与能力。
3、“走向城市之路”的观点。
与“回归农村之路”观点形成鲜明对比的,有学者尖锐地指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试图维系“田园风光”的浪漫幻想,任何“反城市化”的主张,都会被现代化的大潮席卷而去。一些学者认为,农村问题和农村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有待于加速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进程,通过职业意义上“消灭农民,将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逐渐融入社会产业分工、并逐渐提升其劳动技能的过程,它是社会现代化无法避免、不可或缺的环节。可以预期,当城市化率达到75—80%的时候,长期困扰中国社会的“三农”问题和城乡差距问题也就基本上解决了。
在这一思路下,农村教育问题就会在“消灭农民”后,被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自然而然地“拆解”掉。从统计调查来看,我国现在每年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是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所以,学校要担负起社会“上升阶梯“的职能,把更多的农民子弟送到城市去;传授的知识,是能使未来的民工更好地适应城市打工生活的要求。农村教育要配合经济体制的转轨,积极跟进与创新,使农村学生—未来的农民工,有效地完成的城市化过程,完成其从职业、身份、文化心理向城市社会的转化过程,防止一种脱离主流社会的边缘化群体蔓延扩大,从而防止出现贫民社会,实现公平、和谐的社会格局。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不仅对家乡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有了较为明晰的了解和分析,而且对改革发展家乡农村义务教育提出了粗浅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向往,增强了发奋学习、顽强拼搏的信心和毅力,为日后报效家乡、报效祖国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可以说,受益匪浅。在此,真诚感谢学校团委给予我这次难得的接受锻炼教育的机会,真诚感谢家乡父老给予的配合支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珍惜火热的青春年华,珍惜书声琅琅的大学时光,在学校党委和团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恩师谆谆教诲和学友的相互勉励下,发奋苦学,顽强拼搏,待学有所成,为创建和谐社会无私奉献自己全部的光和热!
中小学生调查报告汇总篇十五
文章导读:本次社会实践历时5天,往返各地行程近百公里,给学生们以教育,为学校树形象,帮社会立表率,是一次很好的活动。那么,本次活动在同学们心中的印象到底如何呢?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我做了一个抽样调查,其内容如下:。
1.你认为这次活动达到了学校预期的目的了么?
2.参加活动前你有没有什么目的?如果有,你达到了么?
3.哪一次活动对你印象最深?
4.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5.你还希望开展类似的活动么?
被调查的对象是我在我的qq上任意选取的10位同学。
1.50%的同学人为,学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即:1.了解工厂、农村、部队、学校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情况,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2.虚心学习工人、农民以及部队官兵艰苦创业的思想、勤劳朴实的作风;体验劳动和军营生活的甘苦,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练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另外50%的同学认为,学校的目的是空谈,并没有真正达到,但是自己有其他方面的收获。
2.50%的同学的目的是锻炼自己,使自己在精神上、体格上更加强壮。40%的同学在出发前希望能到乡下去换换环境、舒缓心情,从而更好地迎接新一轮的学习生活。其余同学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
3.30%的同学认为第一天的32公里步行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因为路途实在太遥远了。40%的同学觉得下乡体味农村生活十分难忘,他们尝到了自己很难预见的生活。剩余30%的同学觉得汉阳监狱之行意义深刻对自己影响最大。
4.60%的同学发现自己在社会实践之后更深刻的感悟了生活、更真切地了解了自己、更详实地认识了农村,在各方面都有所成长,这是最大的收获。另外的40%同学有着个人的一些意外收获。
5.90%的同学希望开展类似的活动,以加深自己的社会体验,从而更好地做人、生活、学习。10%的同学不希望再来一次,理由是这种活动搞多了就变味了、不新鲜而令人兴奋了。
从调查的结果上看,本次活动基本上有了不错的效果,达到了一些预期的目的,特别是在锻炼同学们这一点上,取得了成功。本次活动在同学们中反响甚好,令人记忆颇深。
然而由于调查手段的限制,我不能做出更为详细周密的调查,于是我仅以我自身的经历结合调查结果来谈谈关于本次活动的一些事情,希望可以折射出一些被埋没的亮点和被隐瞒的失误。但是由于资料、时间、精力的限制,我只能泛泛而谈,无法深入。
1.有关农村问题。
本次活动一个重点就是要调查农村的生活情况以及相关的问题。就此,很多同学在活动的第3天做了一些工作。他们有的对农民们进行面对面的采访,有的在饭桌上以一种闲聊的方式了解了情况,有的参加了农民们的日常劳动、参观了农民的房舍。这些工作是有成效的,下面节录了一位同学的调查笔记:。
…………。
村民:王xx。
家庭成员:丈夫、自己、儿子、女儿。
主要收入来源:种田同学们在采访村长。
田地数量:3亩。
主要作物:水稻。
年收入:xxxx元。
面临问题:孩子上学学校学费负担过重。
…………。
这是小小的一部分,我借阅过几个同学的笔记(可能是因为我借阅的较少,不能全面地反映问题),发现调查的结果都类似,一般都是生活上的普通问题,即家庭基本状况。对于面临的问题,一般都记录地比较肤浅。
就此,我认为,做类似的调查,应该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不能如此散兵游勇似的进行表面的调查,这样的调查没有多大的意义。由于我们本身的原因,农民们不可能跟我们说出最深刻真实的内幕,我们更不可能帮助他们改变什么。首先,我们没有接受正规的采访的训练,问问题的方式不当、方向不对。例如:一位同学连问一位农妇,你家一个月收入多少啊?你每天干些什么阿?你儿子多大了?你种的作物是很么阿?……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问法,不仅不能让农民们的思路顺利而且让我们的笔迹难以整理更有可能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反感。其次,我们无法帮助农民们改变他们所不满的事实,故农民们不愿把那些黑暗的、低劣的、下贱的最底层的问题反映出来。自然,我们不能苛求一个中学生调查地深入,那么我们的社会实践参考调查题目中的:当前农村税收情况调查、农民需要怎样的乡镇干部、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困难、农村问题忧思录、当今农民生活中的几大问题,这几个题目有有何作用?关于以上问题的不深刻调查只能作为一堆废纸扔进废纸篓,最多的功效只不过是累积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又一棵大树消失在时间的尘埃中。我自己就面对了这样的问题,我的调查对象——一位去广州打过工的农妇就不愿讲出许多难以启齿的问题,因为她明确地告诉我,她知道我不能改变什么。幸而她的见识广博眼、光高于一般的农民与我畅谈了一番农村贫困的根源的问题,以致我的调查没有就此中止,得以使我对农民有了更深的了解。综合看来,我们得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提出一些与实际、与我们自身有关联的问题,而不能这样侃侃而谈却句句空话。
2.有关徒步拉练的问题。
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方式,这让我们亲近了自己的双脚,让我们锻炼了意志品质,一举两得,值得推广和鼓励。而且学校在拉练途中有专门为体力不支的同学设立的医疗车跟随,保证无人因此生病受伤,想得很周到,做得很好。
3.有关军队问题。
这几天我们都生活在军营中,与军人们在一起。我们所在的部队为62441部队。我们每天住在这,却没有时间去和士兵、军官们进行交流。一个合作了的单位,为什么学校不能让学生们多了解一下它呢?有人可能会说,这是部队保密的问题。其实不然,据我所知,62441部队对外称715仓库,原是陆军的一个军需后勤仓库,保存后备的军需物资,是一个团级单位,有40多个在职人员,在精简人员后,仓库大部分已经空闲,现在租借给地方用以保存其他物资。并没有什么神秘可言。又有人说,不是有一次篮球对抗赛和每天早上的操练吗?其实者也不能让同学们和士兵们交流。教官在操练时大多是教,学生们开口的机会很少,而他们一般在7:00操练结束后就回去休息了,很少有同学与他们联系。至于篮球赛,重点在比赛,没有更多的语言交流,仅仅是共同游戏而已。我认为,让战士们和学生们交流,不可能透露出军事秘密,只会巩固同学们和部队的友谊、加强同学们对军队的了解和增加他们的国防知识。所以希望学校能增加和驻地部队士兵们交流的机会。
4.有关参观的问题。
本身,参观汉阳监狱、神龙汽车公司都是好事,我不否认。但是我想我们得做些改进。首先是汉阳监狱之行。对学生而言,这无疑起到了莫大的教育作用,效果很好。然而,对服刑人员而言呢?我在参观时了解到,很多同学都有一种类似去动物园看动物的心理。我们一行人在各个厂房间穿过,就像在动物园里边的各个笼前走过一样。动物都会对自由有渴望,何况人呢?我不知道我们这样做,是否伤害了服刑人员们的自尊,是否从某种程度上激发了他们想离开这高墙电网的囹圄的欲望,以致本来有心解的他们心中越发“剪不断,理还乱”,而使他们或滋生出对社会的不满或诱发铤而走险的萌芽或做些伤害自己和同伴的不理智行为……我们一切不得而知,但是我希望学校能给监狱方面提个醒:犯人也是人,他们也需要关爱。值得欣慰的是,监狱里早已配上了心理医生,希望他们能帮助那些迷途的人、失足的人、犯错的人找到正确的道路。
至于神龙公司之行,在同学们口中,倒是颇有微词。大家大多抱怨路程过远儿收获过小,十分无聊。我们走马观花般地走过一排排半运转状态的机器和一些半工作状态的员工。没有讲解、没有亮点、没有休息,就这样度过2个小时,我是受不了的,我的许多同学也持相同的观点。我们希望学校方面在下次进行社会实践的时候,能联系更吸引人的厂家,并且采取一些能刺激我们兴趣的手段,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5.有关表演的问题。
6.有关学生作风的问题。
谈了那么多外部因素,这来谈谈内部因素。我们自己是活动的主体,我们自身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这次活动,暴露了一些我们自身的问题,有的还背离了我们学校的一贯作风。
首先,在清洁方面做得不够。说得不好听一点,我们是一支“垃圾制造中队”,所到之处,无不一片狼藉。路过大花岭,午休之地“满目疮痍”——平坦的操场满地垃圾;来到部队仓库,住宿之地“五味陈杂”——整个仓库混合着各种味道:有食物腐败的恶臭、有袜子未洗的脚臭、有出汗不淋浴的汗臭等等;去看电影,电影院里“遍地开花”——葵花子的壳子俯首皆是,食品袋、空水瓶随意扔弃;等离开仓库,整个房间成了“垃圾堆”——所有不想带走的都留这儿把……问题原因显而易见,解决办法却悬而未决,老师管教收效甚微,个人修养还是关键。
其次,在行为方面也有些出格。有在夜里偷偷出去喝酒的同学,有私自离队打的士、麻木回去的同学,有在夜深人静之时大喊大叫、闹个不停的同学……这些虽然是个别现象,但是不能不引起注意。用个不恰当的比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不对这些同学加以制止,很有可能泛滥开来,那我们学校在外人眼中的形象也就可想而知了。
中小学生调查报告汇总篇十六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全体学生。
问卷调查法。
本次抽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0份,收回调查问卷80份,有效问卷80份。
解大学生旅游状况以及大学生对待旅游的相关看法。
对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全体学生进行调查,然后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一)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每年旅游次数适中,并且对待旅游态度较合理。通过我们的问卷调查,发现我院学生43.75%每年旅游两次,且仅有7.5%的少量学生每年旅游次数多于4次。对于大学生而言,每年旅游4次以上为过度旅游,这将花费很多的时间以及金钱。所以我们应该适量控制,合理对待旅游。
(二)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旅游花费较合理。统计数据表明:我院学生22.5%旅游花费在300元以下,48.75%的大学生旅游花费在300~500元,仅有28.75%的学生花费在500元以上。对于广大的大学生而言,我们的生活费及其有限,除在校的日常开销之外,我们没有过多的积蓄。所以旅游的每次花费不应该过多,300~500之间较合理。
(三)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更喜欢与熟人一起旅游。调查统计数据显示:与朋友一起旅游的占统计总数的60%,和班级同学一起出游的占1.25%,这都是与熟人一起出游。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单独出游不能给予自己安全感,依赖感较强的90后更喜欢与熟人一起旅游。所以单独出游的人数仅占13.75%,和旅游团出游占到18.75%。
(四)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更热衷于选择短期假日出游。我院学生一部分需要通过转本来提高自己的学历,有的则要面临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他们更需要通过旅游来舒缓压力,放松心情。周末时间短暂,所以选择这个时间点出游的人数较少,仅占总人数的11.25%。寒暑假绝大多数人会选择兼职,所以此时出游不是最好的时机,只有30%的同学会选择。而像清明五一这样的短期假日受到大学生的青睐,有50%的大学生选择在这个时候去放松一下。
(五)费用问题成为我院学生旅游出行的决定性因素,旅游的安全性不受重视。俗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如果没有足够的旅游费用,那么出游就变得异常艰难。所以我院40%的人选择费用作为影响旅游的决定性因素。只有25%的被调查者认为旅游途中的安全十分重要,这才是关键因素。当今交通事故频发,在旅游中受伤甚至丧命的游客层出不穷。作为大学生更应该注重安全,而不能将安全问题忽视。
(一)南京信息职业学院学生旅游现象普遍,并且旅游在大学生心目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不难看出,我院学生基本每年至少都有一次旅游经历。这对放松心情舒缓压力都有很大的帮助,一年两次旅游安排较为合理,部分学生一年旅游次数达到四次以上。对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们也能够充分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与便利。所以我们更应该支持与提倡大学生旅游。
(二)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旅游上的花费比较合理。大学生每个月的生活费十分有限,除日常开销之外,每个月也只剩下很少一部分钱,所以在旅游的花费上应该做到用钱有度。48.75%的学生旅游花费合理,花费适中,值得提倡。多于500元的同学应该适量控制,避免多余的开销,杜绝过度消费的现象。作为大学生更应该以节约为荣,适度消费。
(三)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忽视旅游过程中安全问题。“旅游热”这一词汇为大家所熟知,如今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一些问题,往往是这些问题不受大家重视。每次到短期假日,黄金周,大家纷纷选择出游来缓解工作或者学习的压力。这使得安全问题凸显,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在旅游中受伤的游客。安全问题永远是第一位的,我院学生则把旅游的费用放在首位,作为制约旅游的'决定性因素。只有极少一部分同学重视安全,我们更应该通过这份调查问卷让大学生重视安全问题,维护好自己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只有这样,旅游才具有意义与价值。
(四)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较多选择与熟人一起旅游。对于爱旅游的游客来说,当自己看到喜爱的景色时更多的是分享。这时就需要一个或者多个好友结伴而行,既能相互照应又能分享喜悦,这是个相当不错的选择。在此我想提以下几点建议:
1:随着旅行社数目的不断增加,服务质量也参差不齐,我们更应该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一旦自己权益被侵犯,要学会拿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但不可以走极端做违法的事情。
2:网络是把双刃剑,随着它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一些问题。很多虚假信息通过网络传播,我们千万不要轻易相信这些信息。在选取旅游目的地信息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网站,必要时可以到旅行社亲自解相关信息。
3:现在经常出现导游强制游客消费的情况,我们对此应该学会抵制,必要时可以向相关部门进行举报,同时做到理性消费。
4:旅游对大学生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大家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一定要做好规划,最主要的是一定要注意出行的安全。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硬件采购合同验收(大全19篇)
- 最新数学期中考试检讨书100字大全(汇总16篇)
- 最新医院收费室的工作总结通用(模板16篇)
- 初中生的保证书1000字(实用18篇)
- 中班教学总结下学期(优质13篇)
- 2023年高三周记200字(通用12篇)
- 最新实验教学总结报告三篇(大全)
- 最新就业表自我鉴定800字8篇(大全16篇)
- 最新工程款收款委托书8篇(实用10篇)
- 公司授权委托书的格式(汇总13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