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模拟战略分析论文(优秀10篇)

  • 上传日期:2023-11-24 11:48:57 |
  • zdfb |
  • 13页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高思考能力,促使自我进步。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首先需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对象。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关于总结的经典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

企业竞争模拟战略分析论文篇一

摘要:针对当前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剖析了企业竞争力的深层内涵和构成。认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内涵是企业资源配置力;企业资源配置力是企业资源定位力与资源整合力的合力。企业资源定位力决定着企业资源配置力的正负性质,而企业资源整合力别更多地决定着企业资源配置力的强度;在构成企业资源整合力的两个方面中,企业对资源的制度―文化整合力是企业资源配置力的核心内容,也是企业竞争力的深层激发器。这启示我们,通过组织文化的培育与相关制度的创新,有效整合企业人力资源,充分激发其趋向于企业目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将具有愈来愈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当前,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化,企业、理论界与实际部门纷纷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企业的竞争力问题。但综观相关文献,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研究要么仅从一个侧面(如技术、人员、制度等)来探讨企业竞争力问题,要么直接将企业竞争力作为一个前提性的概念来使用,而没有对这一概念本身的内涵与构成进行阐释。这要么可能因探讨的角度过于狭窄而不能为企业竞争力的构建和提升提供一个可行的全面指导(因为企业竞争力往往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互动的结果),要么可能因概念内涵的不明确而影响相关研究的深入进行。基于上述认识,本文拟从资源配置这一企业最本质的活动出发,试图从最一般的角度来探讨企业竞争力的本质和源泉问题,以此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个基点和分析框架。

一、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资源配置力。

[1][2][3]。

企业竞争模拟战略分析论文篇二

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与企业的竞争对手相关和互动的,作为企业来讲,不仅要花一点时间确定自己企业该往哪里走、该如何建立自己企业的优势,还应知道竞争对手往哪里走,竞争对手会选择什么竞争战略。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

2.成本优势战略:考虑成本,不光要注重企业原材料的成本控制,也要关心企业创新、企业的管理运营成本、营销费用、企业技术进步投资和规模效益等,同时,还要注意竞争对手能否“复制”。

3.目标集中战略:企业在市场细分之后,应集中企业优势,针对特定的目标市场提供特色产品和服务。

企业竞争模拟战略分析论文篇三

电子商务在互联网上的广泛应用,使企业的经营理念、营销方式正在逐渐地转变,由初始的躁动走向成熟,电子商务与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电子商务,一方面企业可以以很低的成本获取和发布众多信息,节约大量时间和金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电子商务优化企业管理结构,提高内部管理效率,从而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电子商务是21世纪企业的生存方式,是企业核心竞争力重大影响因素。

一、电子商务概述。

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ec),其内容非常广泛。它早在十几年前就已产生,电子数据交换(edi)就是典型的电子商务活动。但是当时电脑用户有限,而且网络覆盖面不广使得成本高昂,使用复杂,专业性强,以至于使用未能普及。一直到最近两年,随着通信技术的逐渐成熟,网络用户快速成长,网上商业活动的效益日益明显,电子商务开始广受世人关注。

广义的电子商务指任何通过互联网络进行的商务活动,包括商品与服务交易、金融汇兑、网上广告或提供娱乐节目等等,财经会计论文《电子商务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电子商务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主要是以edi为核心,发展上中下游企业之间信息的整合利用;另一类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即电子商业。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是一个公司与其竞争对手相比较而言,能够保持较长期的优势,在经营、生产或服务方式上具有的自己擅长的技术或技能。在理论分析上,自1957年最早的菲利普萨尼科尔对管理过程中领导行为的社会学分析,到当代管理学学者对组织理论前沿问题的最新研究,都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企业能否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在竞争中胜出,取决于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它是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的关键所在。在企业动态分析过程中,一些学者于1988年在进化论的基础上提出企业拥有能力的差异是企业竞争力差异的原因。在20世纪90年代的实证分析中,又有学者揭示出“产业中长期利润的分散程度比产业间的利润分散程度要大得多,一般在三到五倍。因此显示出企业间的特殊性是企业超额利润的最主要的源泉,而并非是产业间的差异原因”。因而在对企业资源论的分析后,提出了企业核心能力这个概念:“这种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各种流派的学识”。

核心竞争力有如下特性:核心竞争力是有价值的;核心竞争力是异质的;核心竞争力是完全不能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是很难被替代的;核心竞争力是不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学习型组织。

基于这些特点,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企业竞争优势是可持续的。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维持和使用也是具有相对的成本和价值的。对于企业的近期目标而言,企业利用这种竞争力的成本可以看作是交易成本。这种交易成本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真实价值。“它可以看作是阻止企业实现其全部能力带来价值的一种摩擦力”。例如信息的获取和分析使企业增加了利用成本,并因此导致了一方面使企业难以签订富有意义的契约,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管制成本。因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现在现实中很难充分发挥其作用,即使是那些获得成功的企业也不例外。

信息网络给企业提供了一个全新建立核心竞争力的`机会。它改变了过去企业经营的游戏规则,网络上的竞争并不完全取决于资本的大小,internet有可能让大公司在网络上显得很小,让小公司在网络上看起来很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未来将与internet上的电子商务紧密相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创造了条件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需要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重视持续地、更快地获取知识,并努力实现组织中团队内部的知识共享,以此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使企业实现持续性发展,建立竞争优势。互联网络的兴起,使得传播信息的速度、传递的信息流量达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电子商务借助它实现了公司内部信息的沟通与知识的共享,完成外部信息的收集,成为了众多公司学习的新内容。它也使得企业能够以此为依托,建立和完善具有学习能力的组织结构,并不断地将获取的信息加以分析和总结,使之成为企业学习的内容。通过这种不断的学习使组织具有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财富》杂志曾经指出“网络时代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基于学习型组织并利用网络建立的公司”。今天,在几乎任何一个产业里,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许多企业都通过信息技术给对手带来挑战,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电子商务的广泛运用使跨国公司的进行全球营销都已不是什么海市蜃楼,竞争已无处不在。比尔盖茨在他的一本新著作中提出“信息流是企业的生命线,你怎样收集、管理和使用信息将决定你的输赢”。的确,如何更好地学会利用电子商务管理信息是现代企业适应网络时代知识竞争的具体表现。

(二)电子商务是降低企业成本的有效手段1.在营销成本方面。利用电子商务进行营销,主要是建立公司的网站和进行网上广告发布。尽管建立和维护公司的网站需要一定的投资,但与其他销售渠道相比较,使用国际互连网的成本已经大大降低了。在广告成本方面,有研究表明,假如使用国际互连网作广告媒体,进行网上促销活动,其销售量增加10倍的同时,只需要花费传统广告预算的1/10.而且,网上的动画效果和色彩的运用是传统的宣传品促销无法相比的。不仅如此,从理论上讲,网上广告时间与空间都没有限制,企业任何想表达的内容都可以在24小时内不停地在网上倾诉。这就是为什么可口可乐、ibm、诺基亚、中国电信等国内外大型企业在传统促销与网上促销双管齐下的原因了。以国外的一家辛辣调料零售商(hothothot)为例,如果公司用传统方式印制彩色产品目录,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在网上展示产品目录的话,预计其促销成本会从目前每月100美元上升到每月5万美元,这对于企业来讲无疑使成本飞涨,势必大大减少企业的利润,削弱企业产品在价格上的竞争优势。

电子商务的应用不仅在促销中大显身手,它同样在减少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中间环节,推动售后服务降低通信成本等许多方面都充分显示了它的魅力。如被推为电子商务典范的亚马逊网络书店、dell电脑公司都能够用极低的成本获取消费者的需求信息,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并将成本的降低反映到产品价格上,确立自己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亚马逊书店250万种图书大都有6~8折优惠,而dell电脑则比普通电脑售价要便宜100~200美元。但他们进行一对一的全新销售方式离开了电子商务,没有庞大的数据库是不可想象的。他们的成功可以说是电子商务的成功。

2.企业管理成本降低。通过内部局域网或远程网络,企业的管理层可以随时了解各部门、各分公司的经营总体情况和市场的变化,从而能够及时地调整经营策略,并迅速把有关计划变动传递到下属各部门或分公司。在管理机制上充分体现了现代企业的管理灵活性,大大提高了企业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同时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三)电子商务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伸拓展了新的空间核心竞争力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延展性,拥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总是在不断地寻找一个新的供其延伸的核心业务,以此来扩大经营规模。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内传统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对于电子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十分有限,即使在国外,也没有一家公司在当时能够认识到信息网络能够像今天这样无处不在。因此,在电子商务领域延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定能有效地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获取新的发展机遇。

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点将更加突出。全球企业间的竞争也成为了信息的竞争,它导致企业的经营理念、组织方式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电子商务也将成为经济活动的主流,建立企业完备的电子商务应用体系是树立企业未来竞争优势的必然趋势,是企业塑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又一次机会。

企业竞争模拟战略分析论文篇四

对于产业内单个企业间竞争态势的分析,porter认为,产业内部的市场竞争态势主要取决于产业内部的五种市场力量的作用,这五种市场力量分别是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购买方和供应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的竞争。通过对产业内部竞争结构的分析,企业可以采取进攻性或防守性行动,在产业中建立起进退有据的地位。

然而,即便企业处于同一产业且面临着同等程度的五种竞争力量,但它们的市场绩效仍然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传统企业战略理论的静态分析方法以及对产业特性的忽视对于阐释企业竞争优势及其持续性存在较大缺陷,parahlad和hamel(1990)提出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

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通过分析企业竞争状况,集中有限的资源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不具竞争优势的某些基本能力实行外包或是外购,从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为企业赢得持久的竞争优势。parahlad和hamel认为,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一种能力,但是它们并不是一般或普通的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具有三个特征,即价值性、难以模仿性以及延展性,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特征的企业能力才能被称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porter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如下途径获得超额利润或者说竞争优势:与竞争对手相比,企业以更高的效率运作,从而获得定价优势;企业的产品能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从而可以享有超出成本的价格。而通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同样可以有效地防御来自于产业内部的竞争,这一点是由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所决定的:

核心竞争力对于实现客户看重的价值能够做出显著的贡献,如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效率等。尽管可能存在着强大的竞争作用力,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可以使企业在与同行业竞争者的争斗中受到保护,因为企业相比其它竞争者更能满足消费者某一方面的需要,并且这种价值能够为顾客所感知,从而在竞争中占有优势。

价值性同样有利于企业在强大的购买方威胁中保卫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体现在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可以为购买方带来收益,客户与企业的合作可以相互提供价值。而与客户企业良好的合作也构成对供应商强大威胁的防卫,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可以通过与购买方的沟通有效缓解卖方产品涨价的压力,必要时甚至可以将这种压力转移到位于下游的购买方身上。客户的忠诚以及某一竞争对手要创造同样价值需付出的努力就构成了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壁垒。而且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可以为顾客提供可感知的价值,这种价值往往是不可替代的,并且具有积累性和存量的特征,会随着企业的经营不断加强,从而防御来自替代品的威胁。

核心竞争力之所以能够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使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长期屹立不倒,根本的原因是其具有不可模仿性。在同行业竞争中,核心竞争力的不可模仿性保证了企业的竞争优势难以被模仿和超越,始终保持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歧异性,使企业始终在同行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这种不可模仿性同时限制了购买者的选择空间,购买者无法在行业中得到同质或相似的产品和服务,使其难以产生对企业产品价格的敏感性,从而削弱了顾客讨价还价的能力,保证了企业的主动性。

通过形成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不可模仿性意味着企业的经营流程有别于同行业内的其他企业,供应方会很难搞清楚在企业经营中所占地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讨价还价的能力,同时终端产品的差异性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收益,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来自供应商的压力。构成不可模仿性基础的一系列有形与无形的模仿障碍,一方面通过建立起强大的进入壁垒,可以有效地将潜在竞争者挡在行业之外;另一方面当企业面对替代品威胁时,其所处地位会比其他竞争对手更为有利。

企业在某一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之后,可以支持公司向多个产品或服务领域发展,而不是只适用于某一种产品或服务。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实际上是为企业在同行业竞争中开辟了后路,一旦竞争环境恶化,企业可考虑在相关行业求得发展。

延展性为企业提供了进入相关行业的可能,可以有效防御来自供应方和购买方的威胁,因为企业在条件成熟时,可以通过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纵向一体化实现对产供销的控制。而竞争优势的可以转移,使企业在面临潜在进入者和替代品的威胁时,具有更加灵活的选择。

综上所述,集中资源加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可以作为企业的另一种有力的'竞争战略加以实施。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能够通过实现价值性、不可模仿性和延展性三方面的特征,有效防御行业内五种竞争力的威胁,建立起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成功地实施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需要相应的资源和技能,在组织安排、控制程序和创新体制上都要做出改变,总体来说有三方面内容:

(一)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

企业要了解顾客的需要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满足顾客需求,为顾客创造价值。只有当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时,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才可能建立起竞争优势。除了关注现有产业结构和产业规则中的竞争,满足顾客现时需求之外,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多地要求企业关注顾客的潜在需求。通过预见未来的竞争能力,引导和创造需求,并设法让顾客感知这种需求,才能为顾客创新最大的价值。

(二)具有关键技能和技术。

一般来讲,一个企业至少有一个或若干个关键技能和技术,这是整个核心竞争力系统中的主导和中枢,是企业独具的超越竞争对手的绝对优势。关键技能可以是资源维度上的,包括强于其他竞争者的资本积累能力和控制能力等;也可以是能力维度上的,包括企业有别于他人的、能够保持竞争优势的、积极的组织和行动能力等。获得单项技能的方式不仅包括自行开发,还可以从外部引进,通过消化和吸收转变为企业内部的技能。

(三)整合能力与资源。

任何单个要素都不会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核心竞争力构建中,要形成以一个或若干关键环节为主导、能对各种要素不断进行有机整合的机制。随着行业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价值链的组合越来越复杂,只有通过持续的内部组织变革,调整资源配置,明确核心竞争力的内容,积累相关必要的技能与知识,才能最终形成与实施核心竞争力战略所需要的技术、市场、组织等相适应的企业基础结构。

(一)索尼(sony)公司在手掌游戏机行业中的竞争。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掌上游戏市场就被任天堂(nintendo)一家所把持,接连推出gameboy、gameboyadvance等产品击败了诸多对手,保持着行业垄断地位。作为电子行业,多数企业直接寻找零售商,购买方的力量并不强。手掌游戏机行业的主要供货商是sharp、sumsung、nvidia等大型公司,具有很大的影响。替代品威胁来自于其他便携娱乐设备,如mp3播放机、便携式cd机等。nokia等厂商也在推出加入游戏功能的手机,可能成为潜在的进入者。

索尼公司在设计、制造以及销售微型电子技术产品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其在微缩化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由其市场界面能力、基础设施能力、芯片、微型电源和包装等多种技术和技能的整合。经过细致的调研,索尼公司于20__年12月推出了一款集游戏、音乐、电影等多种娱乐功能为一体的掌上游戏机playstationportable,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索尼的微型化能力使其为设计了微型光盘系统,相比任天堂的卡带式游戏机更能满足消费者需要。得益于索尼的制造能力,的大部分配件都由本厂生产,在压低售价的同时,也削弱了配件供应商的力量。综合微缩了mp3音乐、mp4电影以及jpeg图片浏览功能,几乎集合了替代品的主要功能。索尼公司的9000名工程师和科学家每天工作10~12个小时,每年在新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超过了15亿美元。在时间、资金和其它组织资源上的投资以及技术积累优势为潜在进入者设置了相当大的障碍。

(二)丽华公司在快餐行业中的竞争。

近年快餐业发展迅速,肯德基、麦当劳、永和豆浆、马兰拉面等海内外企业各展其能,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快餐行业的团体客户主要是各企事业单位的员工集体,这类客户通常较稳定,但一旦流失对企业影响很大。大规模的连锁快餐店都有自己固定的原材料供应商;而中小规模的快餐企业原料选购通常经由农贸市场,供应者数目众多,讨价还价能力不强。替代品主要是传统的餐饮服务店,除正规的快餐连锁店外,许多依托周边写字楼的顾客资源进行经营的小业主成为快餐行业的潜在竞争者。

针对行业竞争特点,丽华快餐公司定位于为散户提供送餐服务,集中资源培育高质高效送餐的核心竞争力,有效地抵御了产业内的竞争力。丽华快餐公司在送餐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延续现有快餐业竞争对手增设连锁店的经营模式,避开了来自洋快餐的正面竞争。丽华快餐为了保证送餐的及时,在硬件上加大了投入,建立电脑接线高度系统,从原来的手工操作改为电脑接线。同时为了配合快速服务,丽华快餐推出统一的送餐电话,并将原来四门的中继线增容到几十门。以个人用餐为主要目标,为散户提供服务的送餐定位,可以有效满足顾客的需要,送餐服务的灵活性也可以削弱供应者讨价还价的能力。这一网络还采用电子化智能管理,不论顾客在任何地方,只要拨通丽华快餐的送餐热线,客户的要求就能通过无线网络传送到送餐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快餐送到顾客手中,这种快捷到位的送餐服务也是难以被替代的。而投入大量资本铺设的送餐信息网络,也为潜在的竞争者设置了进入的经济壁垒。

prahalad和hamel(1990)提出的核心竞争力概念一直被看作是对企业成长内生论的丰富和发展,强调行业内单个企业的异质性,着眼于企业内部的能力与资源,较少关注行业环境。实际上,通过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样可以防御五种竞争力量的威胁,从内而外地建立竞争优势。

企业竞争模拟战略分析论文篇五

在兵战中,如何运用智谋,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效益,这是孙子竞争战略模式选择的核心问题,在孙子看来,兵家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理想境界,并不是要求指挥员在军事上“百战百胜”,而是要求他们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孙武指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篇》)即认为不经过兵战而能使敌国、敌军完全地屈服于我,这是兵战全胜的上策。《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以兵战消灭赵国后,听取赵国谋士李左车之计,以谋伐燕。李左车对他分析说:你连克魏、代、赵三国,将士十分疲劳,若再以疲劳之兵攻燕,燕国凭险而守,恐于将军不利。不若挟灭赵之威,陈兵于燕国边疆,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进攻架势,再派一名能言善辩之人,对燕王晓之以利害。燕王在韩信重兵压境的情况下,见到他的书信后,即表示同意归降。这样,韩信未费一兵一卒,只凭一纸书信,就顺利地降服了燕国。事实证明,“以谋伐燕”是灭燕的最佳战略选择。孙子根据兵战的直接对立程度和费用效益比值大小的状况,还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之策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竞争战略选择模式。他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孙子兵法?谋攻篇》)意谓用兵之上策是以谋伐敌,即以智谋而不以兵战迫使敌人屈服。所以把“伐谋”称为上策,一则“伐谋”是一种非直接对抗性竞争战略,有可能采用非进攻性谋略取胜,二则不花多大费用即可达到全胜目的。

根据以上四种竞争战略模式的分析,孙子做出结论说:“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谋攻篇》)在他看来,善用兵者,是不以“伐兵”、“攻城”胜敌,而以“伐谋”、“伐交”迫使敌人屈服。如果万不得已而攻城,亦不必采取硬攻的办法。即使以武力灭人之国亦不可旷日持久,应当速战速决。这样,就可以通过全争达到全胜的目的。故张预说:“不战则士不伤,不攻则力不屈,不久则财不费,以完全立胜于天下,故无顿兵血刃之害,而有国富民强之利,斯良将计攻之术也。”根据以上分析,孙子竞争战略选择模式,主要包括战略选择目标、战略选择标准和战略选择方式三部分。在“伐谋”、“伐交”、“伐兵”、“攻城”四种竞争战略方式选择上,孙子是以“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为战略选择准则的。根据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灵活地交替使用这四种竞争战略方式,以争取全胜。一般说来,军争为利,则采取主动出击战略;军事为危,则采取被动反击战略。只有善于选择与运用孙子竞争战略选择模式的人,才称得上是一位善于兵战与商战的人。

二、“上兵伐谋”与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

“不战而屈人之兵”,既是兵战的最高目标和理想境界,也是商战的最高目标和理想境界。这一战略目标要求企业家以最小代价得到最大效益,即把耗费尽可能降到最低,效益尽可能提到最高。在企业经营中,一定要考虑所需代价,只计获取不计耗费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所谓企业效益,一是经济效益,力争获取最高利润;二是社会效益,即办企业必须有利于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把提高企业利润与提高人民生活,发展社会生产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

企业竞争模拟战略分析论文篇六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日益加强,企业面临着比以前更加严酷的竞争,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一些国外技术先进、实力雄厚企业的进入,更加加剧了国内企业间的竞争,而通过通观这几年的发展,我们会发现国内企业往往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面临被其兼并的地步,究其原因纵然很多,其中不乏一些是由于我国的体制和历史的原因,如现在我国正处于还处于转型时期,一些企业还未完全走向市场经济时代,而一些国有企业因为所有制等的关系,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产权不明,形成了不利于企业良好发展的责任不明问题,但是其最重要的确是企业自身的观念问题,没有很好地从战略的高度来把握全局,从而将企业的成本管理和竞争战略有效地进行结合;甚至还把传统的管理理念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必然造成与时代的脱节,影响他们的有利发展。综观世界500强,我们发现它们之所以有今日如此辉煌的成就,高额的经营利润,究其原因之一就是有效地将其二者进行了结合,如索尼公司的差异化战略、丰田公司的混合战略等。现在的市场竞争异常的残酷,若想占有一席之地,就应该更加创新地实施这种新型的战略性管理模式,更好地把企业成本管理与竞争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从战略的高度来把握企业总体的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等。而现在的网络化又恰恰为这种管理扩大了边界,为发挥连锁“组织市场化”功能提供了可能。

“战略”原为军事术语,指对战争进行分析之后做出的全局性筹划和指导。这里指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和竞争的日趋白热化,企业为了谋求长期发展而预测和把握企业发展布局的整体性筹划以便来规划企业发展的步骤和方向。其特点为:(1)本质上处理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协调企业与内部资源的运用以适应外部环境或改变外部环境以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2)是对企业未来活动的长期规划;(3)充分分析和了解企业内、外部环境。(4)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而在当前的激烈市场竞争中,我们如何才能更好的实施此新型的战略管理模式,我认为应该很好的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了解对手的实力,了解他们的生产过程和战略发展政策等。企业作为社会的经济实体,最终的服务对象是社会中的人即所谓的顾客,因此,在当前的买方市场上,企业制胜的竞争性战略关键应该是能够为顾客创造价值,即企业能够以持续赢利的成本来吸引顾客购买自己的产品。而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同一行业里面拥有众多的生产企业以及生产替代品的相关企业,这就促使企业在竞争中不但要考虑自身的情况同时也需对竞争对手了如指掌,做到知己知彼,从而了解对手与己的产品差别及其原因,以便可以能够明确机遇和挑战,并可以有针对性地改进企业业绩,以便解决好纳什均衡理论现象,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从而在市场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那么在了解对方时,我们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分析呢?成本标杆分析法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方法。它通过将企业的业绩与业已存在的最佳业绩进行对比,以求不断改善企业的活动、提高企业业绩。至于在选择竞争对手方面,因不同的情况应选择不同的竞争对手。当然在了解中,竞争对手的成本情况是重中之重,需要企业充分的重视。当代的市场中,价格仍是大多数顾客最看重的因素之一。那么企业在了解对方的成本时,可以运闲先进的价值链和成本动因来分析,通过分析了解对手的生产,并将其与自身的成本加以比较,这样会更加清楚地找出双方存在的差距,并进行相应的产品技术的改进等。

2.正确选择企业的战略方向。企业间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企业为顾客创造价值能力间的竞争,而通过对价值链、顾客价值的分析,其竞争制胜大概分为三大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中化战略。而成本领先战略是这三种战略中最基本的战略,它的核心是企业通过利用一切方式和手段来降低企业的成本,成为市场竞争中的成本最低者,即企业通过低成本作为竞争的手段来获取竞争优势,差异化战略要求企业选择“人无我独有‘的经营战略,力求在产品或服务的个性上独树一帜,以此来吸引消费者,增强企业的产品竞争力。而集中化战略是使得产品服务于某一特定的细分市场,为市场中某一特定的消费领域服务的,所以是前两种战略在某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的应用。在产品的成本竞争战略上,这三种微观层次上的战术战略均是非常重要的。但针对某一特定的环境和企业,其相应的战略应有所不同,但在当前的社会经济中,价格因素仍是企业进行竞争的主要手段,如市场上一度时间激烈的彩电价格战。这就决定了成本领先战略目前是大多数企业的首选目标。同时我们也需看到经营常常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确定成本竞争战略时,应该保持一定的弹性,以便在必须进行竞争战略调整时能以最小的代价完成相应的转化。而为了更好地确定产品的成本,确定成本的领先优势,就要求企业在产品的成本制定上抛弃以前的粗糙化的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改为更加精确的作业成本法、成本企化法或成本位置控制法等。通过产品的成本动因分析,可以了解成本发生的原因,并通过消除不增值作业和完善增值作业以及强化成本动因的控制来降低成本,从而为顾客相对的创造价值来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3.进行规模化经营;降低产品的综合成本以适应企业的成本领先战略。随着国际化趋势的加强,企业逐步走向世界,为了更好地确定其领先优势,尤其是降低产品成本,那么规模经济效益的实施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竞争战略方式。它因从长远、整体的角度来看待成本问题,具体包括竞争战略、技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和组织结构设计等而与传统的成本管理不同。企业通过这种战略,既可以扩大经营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又可以提高市场产品的占有率,提升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可以说是一种“以小博大”的短期成效显著的财务战略的投资。如中集集团,他们通过短短几年的收购兼并和成功改造,完成了华北、华南和华东三大基地的部署,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造就了辉煌的“造箱帝国”。当然,在采取这种低成本扩张战略的策略时,也要注重研究当时的各种行情及正确处理善后事宜,否则就会像山东轻骑集团那样造成大而不强的后果,反而造成企业竞争力的下降。

要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现在通行的经济有效的方式就是兼并、合资和购并企业。而当前企业所面临的可并对象可谓成千上万,这就要求企业在决策时要极为慎重,在考虑自身的上下游产品时也要综合的考虑被购企业的地理位置、竞争力情况以及同本身产品的关系等;而对于那种试图经营多元化的企业,因在进入一新的行业时风险因素较大,为规避风险,企业可以考虑先成立一相关的高科技公司,吸引原有股东投资,具体依实际情况而定,如采用割股上市的方式等。同时这种扩张战略还必须服务于企业现有的资本结构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否则就会像亚细亚商场那样适得其反,最终走向衰落。

4.企业间也应加强合作,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间的竞争固然不可避免,但我们也要注意到,单纯地竞争而不进行一定程度的合作,其结果可能只会是两败俱伤。一个企业不可能生产其所需的一切产品,总是或多或少的与周边企业发生着联系,尤其是企业产品上下游的相关产品企业,如波音公司的飞机产品几乎来自世界各地的相关厂家。这就要求它们必须注意这些企业间合作,以便更好地提高产品质量、成本和服务等,从而相对的为顾客创造价值,提高产品竞争力。至于产品的互补品,也会对行业的竞争力和赢利潜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一种产品常常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一些产品在满足顾客需求方面互为补充。所以我们以动态的观点来看,应该将互补品作为一力量来考虑,这样可弥补波特理论的静态性的不足,使竞争成本管理战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柯达公司,其强有力的价值链除了彩色胶卷外,还有与之相匹配的相纸、冲洗药。这样不但提高了冲洗质量,还增加了彩卷价值,由此丰富了顾客价值的内涵。而那些不能加强合作的企业产品,往往难于销售。因此,企业也应该加强与互补品生产厂商的合作,最好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以便使自己的产品能适应竞争的各方面的需要,满足顾客的多方面的需求,增加顾客的价值。否则,就会形成相互制约,甚至相互损害。

5.加强企业核心能力的建设,实现知识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可以为企业带来各种机遇,因此是竞争优势和战略机遇的基石。它通常包含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和其他能力等一系列能力,但在这些能力中,核心能力是各种能力综合作用的总和。核心能力是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是战略管理思想在成本管理中的重要体现。若将竞争战略分为经营与战略竞争,那么核心能力代表着战略竞争,而能力仅仅指经营竞争。它主要以顾客为中心来创造需求,是适应企业长期发展所需的,提高企业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是企业获得稳定的竞争优势的保证,是技能、资产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核心能力。然而这种能力不是一时所获得的,需要企业持续、不断的学习和培养以及需要拥有一定的品牌、技术和文化等,即传统核心能力最佳组合“品牌+技术+规模”。在新经济时代,创新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要想获得这种创新能力的关键需要从传统的产品战略转向文化战略,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人才要素比资本的要素往往更加重要,知识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关键,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所以,新经济时代的核心能力应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上“文化建设”。实践表明,能进入当前世界500强的企业都拥有自身的文化特色,如西门子公司、本田公司,正因为它们注重自身的文化建设,加强知识的管理,促使它们不断地发展壮大。

竞争成本管理是向前发展的,通过将成本控制与管理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中加以分析、考察,有助于企业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成本观念,由此而形成竞争性的成本管理观念,而资源优势理论和网络的发展又很好地为其发展完善提供了良好的可能。所以,在当前的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企业——尤其是相对我国的落后企业来说,若很好的有效的注意并发展以上几点,将能更好地使成本管理与企业竞争战略有效结合,最终促使企业不断向前发展壮大,占领市场,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搏得一有利的市场分额。

企业竞争模拟战略分析论文篇七

从1992年开始,海尔从一种产品开始向多种产品扩张,全面实施多元化战略。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手段,迅速由单一的冰箱产品进入冷柜、空调、洗衣机等白色家电领域;1997年,以生产数字彩电为标志,海尔又从白色家电领域进入黑色家电领域;1998年,海尔又涉足国外称之为米色家电领域的电脑行业。在进行扩张时,海尔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坚持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即以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海尔特色的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盘活被兼并企业的资源,既保证了资本运营的成功率.又实现了低成本扩张。达到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海尔的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的目的。海尔主业仍然是家电行业,销售额约占海尔总销售额的40~70%。2001年,海尔通过在产业领域创出的品牌的信誉进入金融业,搭建了海尔的金融框架,包括入主青岛商业银行、长江证券、成立保险代理公司,人寿保险合资公司,财务公司,为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奠定基础,为集团今后的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从相关多元化到不相关多元化。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发展。发展纽带从类似的产业模式到服务品牌转变。在多元化发展方式上从以强扶弱的合并方式到强强联合的合资方式转变,在地域上从青岛到山东到全国到东南亚到欧洲到美日。纵观海尔集团的多元化战略阶段可以大致的分为5个阶段:

一、单一产品——电冰箱。

二、制冷家电——电冰箱、电冰柜、空调。

三、白色家电——制冷家电、洗衣机、微波沪、热水器等。

四、全部家电——白色家电、黑色家电。

五、进军知识产业。

可是最近几年,却是中国企业展开多元化反思最多的时期。在主业利润越来越薄的今天,海尔全力推进的多元化战略,也正在面临自2001年以来最严峻的时刻。

07年10月23日上午,海尔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尔电器,)在此举行的股东特别大会通过一项惊人的决议——以9亿港元的总价,收购包括部分洗衣机和热水器在内的母公司资产。交易完成后,海尔电器的业务将从目前的波轮式洗衣机业务,扩大至滚桶式洗衣机及热水器业务。受此影响,当日海尔电器的股价出现小幅上扬,为0.27港元。毫无疑问,资产的注入,自然将有助于提升公司销售收入和净利润。然而,在这次股东特别大会上,一个本应引起投资者关注的细节多少被低调处理了——海尔电器一年多前还引以为豪的手机业务以4亿元的价格卖给母公司海尔集团。一买一卖之间,绝不仅仅意味着海尔电器简单的“吐故纳新”。今年上半年,海尔电器手机业务亏损3.97亿,加上去年造成上市公司的亏损数字,海尔一年多来一共海尔今日之多元化局面,但回头看看海尔2005年和2006上半年的业绩,保持亏损近8亿港元。自从2001年进入金融以来,张瑞敏以大开大阖的手法开创了盈利的仍然是近20年的传统业务——冰箱、洗水机、空调等白色家电业务。在主业利润越来越薄的今天,海尔全力推进的多元化战略,正在面临自2001年以来最严峻的时刻。不仅仅是手机业务,海尔几年来苦心经营的金融、电脑、药业、家居等多项业务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这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多年来海尔集团投资和进入的新业务几乎毫无建树,手机的巨亏只不过是海尔多元化面临严酷“大考”的开始。

业界不乏前车之鉴。自上个世纪90年代尤其是末期以来,国内it和家电业。

集体崛起了一批以“并购”为旗帜的整合者。它们在主业之外的领域里东奔西突,在金融、网络、通讯甚至药业等多个行业无不有其身影闪现。但是几年下来,这些多元化整合者们遇到的麻烦和困扰似乎大过他们享受到的果实,无一例外地表现出高负债率,以及并不乐观的赢利能力。

两年前,一度被视为中国高科技业代表的联想宣布在多元化方面的尝试全线失败,并于最近回归到联想专注pc的老路上来。接下来,在多元化战局中迷失了自我的澳柯玛陷入破产边缘,目前正在“卖身”自救。即使是与海尔背景、身份相似的家电巨头——tcl,也由于整合面涉及四大产业,过于庞杂,现在也表现出了收缩和调整的迹象。

一。这种手机具有接通提示功能和快捷操作模式,采用大屏幕4行汉字显示。”两个月后,海尔集团与摩托罗拉结成联盟,联手开发手机产品,根据意向书,摩托罗拉承诺执行生产技术转让计划及手机芯片和软件技术转让计划,提供最先进技术与海尔在移动通信生产制造及科研开发方面合作。然而,这项合作并没有坚持多久就流产,虽然拥有gsm和cdma的两项生产牌照,但由于与联通的关系不佳,海尔后来数年中一直只生产gsm。早期,海尔的手机均来自台湾手机代工厂,2002年以后,为了减缩成本,海尔将手机外包全部交给国内的几个手机代工厂。2003年是国产手机最辉煌的一年,凭借渠道、价格和熟悉本土市场的优势,所占的市场份额甚至超出了国外厂商,海尔手机也是在2003年那一次市场井喷中成长起来的企业,而正是由于当时市场情形一片大好,让其对市场盲目乐观,从而将自身的年生产能力提高到1000万台。2005年,海尔一共生产了360多万台手机,其中出口了约56万台,2005年新增库存14万多台。至今,加上以前的数量,一共积压了近100万台。诺盛咨询一位分析师认为,随着国外厂商加大了对渠道的改革,在产品技术上推陈出新并进攻低端手机市场之后,市场竞争便异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海尔手机与其他部分国产手机一样,原有的竞争优势丧失,结果之前推出来的产品由于跟不上市场及技术的变化,而积压了大量的库存。另一方面,由于对通讯行业本身不是特别了解,也没有技术积累,仅仅是看到短期前景,也想在通讯行业分的一杯羹就盲目上马,是造成海尔陷入如今困境的主要原因。

而就世界上顶级企业成功的完成多元化战略化转型的例子来说一般都会遵从以下六项法则:

1企业应不断根据市场技术变化调整产品结构和行业结构。

2重视资源的共享,追求协同优势。

3不断调整自身的组织结构,形成企业整体战略。

4在主要领域有效部署,发挥核心能力。

5从战略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融合6重视品牌延伸的有效范围。

选择相关多元化,即与主业类似或相关的产业,而跨度太大的行业则被视为禁区。海尔除了家电主业外,先后涉足it、医药、通讯、金融、餐饮等行业。多数观点认为,海尔在多元化上遭遇困局,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此,海尔的确是不折不扣的第一家电品牌,不过,怎么能将海尔与餐饮联系起来呢?也很难将它与药品联系起来。目前,海尔的多元化的“菜园子”里并非只有金融和电脑。海尔对外公开的产业还包括:通信、药业、物流、生物工程、家居集成等等,甚至还经营着餐饮业、旅游、烟酒糖茶等“小生意”。现在海尔几乎制造“一切用电的东西”,而且还制造机器人、芯片、特种钢、药品以及电动剃须刀。正是因为制造这么多的产品,海尔设立了数十家公司。这些公司在海尔集团内部进行复杂的关联交易,而且彼此参股。众多分散且又彼此交错的产业汇聚在海尔大旗下,但无论在投资关系还是投资收益上,连海尔自己都很难以看出端倪。在飞速发展的的步伐下,海尔没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品牌延伸的范围,不论是什么方面,都想理所当然的分一杯羹,导致自己的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发生冲突,使期望达到的协同作用吧、变成了相互抵制,相互阻碍发展。

从国内市场上看,手机和电脑利润也日渐稀薄,竞争日益激烈;海尔看好的药业和软件虽然目前利润可观,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短期内就可能遭遇一哄而上的竞争威胁;至于家居业,在缺乏上下游配套优势的海尔,从事这样的项目更是举步艰难„„海尔的药品、电脑、软件等业务单元的研发平台及销售渠道无法与其原有的冰箱、空调共享,这样就会导致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效率低下。熟悉中国家电业的人都知道,多元化在家电业已屡见不鲜,春兰、美的、长虹„„几乎每家重要的家电厂商都有过多元化的尝试,但其中的大部分最后莫不是以失败而结束。从战术而言,海尔在多元化战略中的人才选择不能说是成功的,甚至是拖累多元化发展的败因之一。在人才的选拔上,海尔坚持自己培养人才而很少外聘的原则,所以导致这样一个结果:非相关多元化领域的决策者仍然由家电领域的决策者担任。因而,手机、电脑、药业等的决策模式仍然沿袭家电的决策模式。而这直接影响到决策质量的高低,进而影响到新行业战略拓展的成败。而这也反映出企业更深层次的机制和文化方面的问题。而与其它公司相比,海尔从2001年正式开始的多元化,规模更大,布局更大,而投资路径则更让人感觉眼花缭乱。对于海尔来说,多年来大力铺陈的多元化格局能否走出华而不实的困境,进入有充沛盈利能力的良性循环?目前尚难断言。

影响多元化经营成败的因素有哪些呢?

1、供求矛盾及市场竞争的程度。

时代市场空间很大;其次,企业的生产经营以扩大规模,提高产能为核心,市场竞争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绝大多数行业竞争疲软,行业壁垒尚未形成,这些都为新成员或新产品的进入提供了契机。因此,在这特定的外部环境下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的成功也就顺理成章。对于今天的企业而言,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短缺经济在绝大多数领域基本结束,部分行业生产相对过剩。在此情况下,绝大多数企业处于微利甚至无利、亏损经营。企业如果无视环境的变化,一味追求多元化,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给企业带来更大风险。近些年,多元化经营所导致企业失败率的大幅度提高,就证明了这个道理。早期的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初,多元化经营的理念甚为流行。但这些企业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市场化的资本运作缺乏经验。同时,由于治理结构上的缺陷,在投资决策方面往往缺乏应有的谨慎和制约,造成许多企业盲目投资扩张,其结果是战线拉得过长,主业模糊,各项业务间的协调不够,最终导致企业的失败。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说“某种制度在经济发展的某个阶段可能运行的非常有效,但在另一阶段则可能变得有问题了”。这对于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失败无疑是一种注释。

2、行业或产品所处生命周期中的位置。

按照市场营销学的观点,任何产品都要经历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行业或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经营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企业所采取策略也要有所区别。企业开拓新领域要力争进入到处于投入期或成长期的行业或产品中去,避免进入成熟期或衰退期行业或产品中,这是由于竞争能力、发展潜力和行业壁垒所决定的。因此,公司进入新的行业和新产品中,有时不但不能降低风险,反而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3、新进入行业与主业的相关性对多元化经营的成败起关键作用。

相关性可分有形关联和无形关联。有形关联是建立在共同的市场、渠道、生产、技术、采购、信息、人才等方面,相关业务之间的价值活动能够共享。无形关联则指建立在管理、品牌、商誉等方面的共享。当企业将多元化经营建立有形关联而不是无形关联时,其多元化的成功机会较大些。有形关联之所以成功,主要同是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扩展到新领域,实现资源转移和共享,在新行业容易站稳脚跟,发展壮大。因此,企业决策要以自身优势为基础,多元化经营也应以新的行业或产品能否使自己充分发挥并增强优势为标准,判断自身现有优势能否延伸到目标行业或产品中。

有人提出,多元化经营相关性强不利于分散经营风险,因为同类行业或产品往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要辩证分析。商界有一条很重要的法则,那就是“不熟不做”,只有最熟悉的事情做起来风险最小。

4、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根本依托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必须涉及到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为什么我们有些企业能够保持业绩稳定增长的发展势头,而有些企业是昙花一现呢?关键就是看企业有没有核心竞争力。国外成功的企业,大多数只投资一个行业,在这行业里逐步培步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再以此为基础逐步考虑多元化经营。不管企业实施何种形式的多元化,培养和壮大核心竞争力都至关重要。稳定而具有相当竞争优势的主营业务,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源泉和生存基础。企业应该通过保持和扩大自己熟悉与擅长的主营业务,尽力扩展市场占有率以求规模经济效益,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第一目标,在此基础上兼顾多元化。成功的企业在经营领域的选择上,都是首先确定自己的主营业务,积极培养核心竞争力,再以此为基础,考虑多元化经营。

现实中,部分企业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搞过度的多元化,这种做法不妥。因为,企业的战线拉得越长,力量就越分散,控制力就越弱。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部分大企业破产倒闭,过度多元化经营是重要原因。近几年,西方国家兴起主业集中,回归主业的潮流,昭示着企业对过渡多元化的反省。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科学的思路是在突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重点发展2-3个具有一定规模和相当实力的项目,形成对主业的强大支持,主业与多元化经营协调发展才是正确的发展思路。

经验和教训在经营战略选择的过程中,应该有先做实后做大的思想。否则盲目的多元化,资金技术和管理跟不上,新发展的业务会成为企业的包袱和累赘甚至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而危机企业的发展与生存。实施多元化经营需要四个条件即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一般而言,除非现有产品出现市场饱合和需求下降或者竞争对手太强而难以维持销量,不要进行盲目的多元化。在从事新的业务之前一定要进行内外环境的分析,做好充足的准备,特别要注意到国家的产业政策,宏观经济环境,竞争环境和未来业务前景的分析决策要慎重。金井多元化经营的时候要考虑到现有资源与新业务是否匹配,是否拥有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积累,不但要考虑多元化之间的协同作用,分担风险,获得规模优势,利用闲置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还要充分预算经营风险以及企业资金分散后产生的机会成本。

企业竞争模拟战略分析论文篇八

在教。

商务管理。

专业。

学生姓名。

论文完成日期:二0一0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一、前言。

20世纪末我国已经摆脱了短缺经济,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木合理性却日益明显,一般产品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高新产品开发和生产严重缺乏,产业升级和产品升级换代缓慢,大多数产品缺乏市场竞争能力,企业开展严重受挫。为面对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入世〞后的各种挑战,使国有企业尽快摆脱困境,我国正进行“以开展为主题〞的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将面临一系列的重组和变革,规模化、专业协作化将是企业开展的方向。面对国际和国内未来的开展趋势,企业如何创造竞争优势?如何提高竞争能力?——这将是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普遍面临的抉择。

二、国有企业战略选择与规模经济。

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者迈克尔·波特在著名论著?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中就企业竞争优势、竞争战略等相关问题作出精辟的论述,他认为:竞争战略的实质就是将一个企业与其环境建立关系,其关键在于企业对外部的应变能力。战略选择的意图是针对行业的各种竞争力的影响,在一个行业里寻求长期的、有利的竞争地位和竞争优势。取得竞争优势的根本竞争战略可以概括为本钱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在企业经营实践中,竞争战略很少有单一的本钱领先或差异化形式。企业竞争战略通常采取以本钱领先为主,兼以差异化战略;或者以差异化为主,兼以本钱领先。当然企业的竞争战略不同,取得竞争优势的途径也不相同。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大多数国有企业采取的战略对策是:一方面,通过加大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企业的战略重组和资本经营的方式,实现其规模的扩张,到达行业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本文主要讨论战略重组和资本经营过程中的规模扩张问题。

〔一〕产业结构与规模经济。

我国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以中小企业为主〔据统计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90%〕,这种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面对未来剧烈的市场竞争,存在诸多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产业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是我国经济的一个突出问题。

我国不少工业产品总产量名列世界前茅,这说明我国产业具有相当的生产总规模。但由于产业集中度低,产业组织过于分散,企业规模偏小,尤其是缺乏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超大型企业,这一点从我国最大企业与世界最大企业相比就可以得到证明。造成产业集中度低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投资体制和分配体制,使国有企业创造利润的绝大多数被国家抽走,而国家对企业资金注入极少,银行融资有限,又缺乏直接融资渠道,企业规模偏小;我国的产业结构中,追求“大而全〞、“小而全〞,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也造成企业规模偏小。企业规模偏小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和规模不经济。

由于经济体制上的“条块分割〞,造成产业同构。重复建设,产业的供应规模超过市场的需求规模;同时由于政府的作用,使得产业进入障碍比拟低,而退出障碍比拟高,造成产业供应规模膨胀。我国市场机制还存在很多缺陷,尚未形成标准的市场竞争规那么,致使规模偏小、布局分散的众多小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展开无序的竞争,经常使用不公平和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来谋取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其结果是全行业利润水平下降,缺乏与国外竞争对手的竞争,也影响整个产业的稳定开展。

由于追求产业规模,大量的重复建设和重复生产,必然缺乏技术创新的意识,很多企业只是单纯地以模仿创新为主,不愿花大精力进行自主创新。正是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够,企业产品升级换代缓慢,企业开展缺乏后劲,很难与兴旺国家相竞争,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处于劣势地位。在产业规模膨胀,而需求缺乏的情况下,也导致了很多企业经营难以维持,甚至出现一批企业破产倒闭。

〔二〕国有企业战略重组与规模经济。

由于我国产业布局的不合理而带来的产业规模的不经济和组织结构的不合理,如果想仍在原有的格局下搞好国有经济,是很难取得实质性突破和取得较好的成效的,因此改变国有企业现有状况,必须对整个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改组。一方面可以到达调整国有经济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的目的,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实现资产重组,调整集团内部产品结构,进而促进功能优化,从而实现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的目标。因此,我们把国有企业战略重组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总体战略选择,而把实现规模经济作为国有企业战略重组主要任务之一。

从微观层面,规模经济对企业生存和开展是至关重要的。在目前产业供应规模偏大,而企业在资本投入、技术投入、人力投入、市场容量等各种资源有限,企业不可能通过自己的实力来扩大生产规模。通过国有企业战略重组而表达的规模经济的意义就在于:l〕规模经济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具有增强企业对市场的支配能力。2〕规模经济有利于有效利用、组合社会各种资源,发挥各自资源的使用优势,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也有利于降低本钱,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这也是国有企业战略改组的目的所在。

从中观层面,产业中有规模经济企业的存在,能够增强企业整合币场的能力,减少产业内过度竞争,减少由于资源过度使用而造成资源浪费。而企业能否实现规模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产业供应规模是否与市场规模相适应,市场规模大而产业供应规模小,或者市场规模小而产业供应规模大,都不利于行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产业内存在规模经济的企业,容易对产量、价格等达成协议,对市场具有较强的支配能力,易于形成本钱优势,有利于阻止新的竞争对手进入,特别是境外竞争对手的介入。实现规模经济,有利于我国从根本上改变主要产业重复建设和重复生产,以及由此造成的过度竞争状况,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行业的资源配置。

从宏观层面,企业规模经济有利于增强企业。行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从而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国际竞争也是不同国家经济实力的竞争,表现为不同国家同类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我国要想进入世界强国之林,就必须开展经济,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不仅要走向国际市场,而且要在国际经济舞台占有一定的地位,尤其是在参加wto后,要迎接“竞争国际化〞挑战,更需要树立有强大实力和竞争能力的世界级的企业和企业集团。

〔三〕资本运营与规模经济。

资本经营是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国有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的有效形式。资本经营有多种含义,这里所指的资本经营是企业本身或者其局部资产作为一种“商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买卖的活动,包括投资银行的筹划、融资,企业的兼并、收购,产权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流动等一系列的活动。资本经营是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原那么决定的,由市场配置资源就是要求各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和企业之间进行流动,从而达成资源有效配置的动态优化。资本经营作为竞争战略实施的有效途径,其意义在于:

国有企业开展过程的问题之一就是规模过小,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使优势企业进行规模扩张。企业扩张离不开资本,如果完全依靠企业自身的积累进行规模扩张,一来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分配体制以及近年来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企业自身的积累极为有限,要想通过这种方法进行扩张是非常困难的。二来是全世界大集团都不是通过自身积累来进行扩张的。目前国有企业负债普遍偏高,通过银行的借贷资金来进行规模扩张也是不可能的。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应是推动大中型企业的资本经营,通过重组别的企业来扩大规模,实现低本钱的扩张。

通过资本经营的方式,重新构建企业的产权结构或所有权结构,盘活企业存量资本,以弥补增量资本的缺乏。实际上就是通过资本经营的方式筹集扩张所需的资金,以重组存量而推进增量的扩张。比方可以通过出售企业现有的局部产权,所集资金可以进行新建规模的扩充或者收购其它企业,也可以利用企业现有资本优势、产品优势、技术优势以及市场优势对其它企业实施购置、兼并等资本经营活动。

2.从中观〔产业〕层面,通过资本经营可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效应。

从我国的产业结构看,因为我国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大企业只占全国企业总数的0.5%,而且大企业的规模也偏小。由于我国知名企业集团规模太小、产品单一,一旦中国进入世贸组织,便无法同世界大企业相抗衡。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途径就是依靠推进资本经营,通过资产重组的方式,把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组织结构,转变为以大企业为龙头的组织结构。

通过资本经营优化产业结构,改变过去企业产品结构单一,促进龙头企业产品结构的优化组合;扩大龙头企业的规模,提高市场占有份额,扩大市场的影响力;促进不同优势企业〔尤其是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企业〕之间的互补,使重组后的企业既有市场,又有领先技术和开展后劲,提高规模效应,以增强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经济实力,逐步培养企业的专利技术和专利产品,带动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提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总之,通过资本经营的形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使以大企业为龙头的产业结构有充分的实力和灵活可变的应变能力面对剧烈的市场竞争“尤其是面对“入世〞后的剧烈竞争〕。

3.从宏观层面,通过资本经营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促进存量资本的流动,实现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与地区之间的投资合理化同时还可以促进产权结构的合理化,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使经济改革的全面推进和进一步深化。

通过资本经营,使一元化的产权结构转变为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有利于推进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以有利于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促进国有经济改革的深化。通过资本经营,促进存量资本在木同企业及不同所有制企业间、不同行业间、以及不同地区间的流动,使龙头企业的增量资本得以扩充,也促使企业资源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以资本经营的形式,通过流动不断到达优化配置,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的平衡和协调开展。

三、资本经营与实现规模经济的几点思考。

〔一〕规模经济的评价标准。

1.规模经济分析的前提。

西方经济学关于规模经济的定量分析主要是针对某特定商品,以单一工厂制企业为前提进行研究的。而现实经济中,通过资本经营重组的企业包括同类〔产品同类〕、相关〔产品之间是相关的〕以及不相关〔产品之间不相关〕多个工厂组合的一体化企业,或多个企业组合的企业集团。因此,在一个现实的企业战略下来研究规模经济定量分析,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西方经济学关于规模经济问题的另一个前提就是所有要素按相同比例增长,所表达的要素增加的倍数与产出增加的倍数的比例关系。当产出增加的倍数大于要素增加的倍数,生产效率是增加的。也就是各种要素的投入要遵从生产经营的活动规律,即遵从比例性和协调性。而在资本经营过程中,很难做到绝对意义上的比例性和协调性。

2.规模经济分析的评价标准。

西方经济学关于规模经济的标准: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会带来生产效率和收益的提高。生产效率可以表示为产量增加的倍数与要素投入增加的倍数的比值,即改变前后产量的比值。实际上,生产效率也是较难确定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中产品大多相似或不相似,产品产量不具有可比性,自然也不能简单相加,这使从数量上来确定规模经济标准变得比拟困难,而使从技术经济和经验估计规模经济标准变得越来越重要。

3.规模经济分析的评价指标。

规模经济不仅是企业资本经营所要到达的目标,也是行业结构优化和行业开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开展的一个目标。因此,我们在规模经济的效果时,应从企业的微观标准、行业的中观标准和宏观的社会经济标准进行评价,其中主要是企业的评价标准和行业评价标准。从企业方面,其评价标准应包括:资产报酬率、资本本钱、生产本钱、市场占有率等指标;从行业方面,其评价标准应包括:行业集中度〔行业中大中型企业的数量、资产总额、在世界同行业的排名〕、新产品和技术创新在同行业的领先程度、大中型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占有率等。

这些指标中,有些指标是可以量化的,而有些指标是很难量化的,这就需要在合理的指标体系下,运用技术经济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比方要素变化过程中实际上由于技术进步因素的作用,使各种要素的构成关系发生变化〔即要素的比例性和协调性发生变化〕,也可能因外部环境使各种现实因素发生变化,如要素价格、税收等因素。因此在采用规模的比拟分析时,应该剔除相关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二〕规模经济实现中的几种关系。

资本经营对我国企业的竞争战略的实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应认识到,我国企业在以资本经营的形式实现规模经济,最终实现企业竞争优势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达在以下方面:

1.实务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构成关系。

我国经济已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集约经营实际上就是以效率为中心的经营思想,而这正是规模经济实现的前提。资本经营中,对资源有效配置和有效利用应表达集约经营的思想。

在西方经济学的生产函数中,技术一定情况下的最大产出量不仅取决于资本、劳动投入的数量,而且取决于资本之间、劳动之间和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结构和比例关系,这里的资本是指实物资本〔或称资本品或投资品,可以表现为实物形态或货币形态〕。在现实中,通常所说的资本是由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构成,因为人是企业中最活泼的因素,尤其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人的因素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因此,企业的战略重组不仅是实物资产的重组,也是人力资源的重组,而且还应该是实物资产与人力资源的重组。这样才能保证规模扩张中资产与资产、人员与人员、资产与人员的比例性、协调性,如在企业购并中,往往重视土地、厂房、机器、专利等实物资本,而无视实物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结构关系,如优化人员结构的投入,人员在职培训的投入,劳动人事改革本钱和时机投入等。实物资本与人力资本比例失调,会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影响企业文化和精神,最终影响企业的开展后劲。人力资本决定实物资本是否发挥其应有作用,影响企业的未来收益,自然影响到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

2.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构成关系。

资本经营是对企业资产的重组,其中应该包括有形资产与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以及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重组。有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发挥作用且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发挥作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无形资产中的商誉包含着企业家及企业员工的创造力、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凝结、企业品牌和形象在过去和现在给企业带来的高于正常投资报酬的价值,或未来可能给企业带来开展的潜力或未来会给企业带来高于正常情况下的投资报酬。有效的资本经营,应该能够表达市场机制对企业乃至社会资源配置的根本要求,其无形资产在资本经营中起的作用是有利于有形资产发挥更大的效率,形成规模效应,并使重组后的生产效率大于单个企业生产效率的总和。

然而在实际的企业购并中,企业比拟重视被购置方或被兼并方的有形资产,而对无形资产以及与有形资产有效组合不够重视,特别是重组后企业整体的无形资产重组、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的重组重视不够,比方对于重组的企业,如何重塑企业形象。如何重组企业品牌,以真正发挥规模优势,表达规模经济;如何融合重组各方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使重组后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经营运行机制尽快融合,能够表达较高的生产效率的管理效率,以更好地发挥规模效应的作用,这些方面都缺乏分析和研究,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也影响了资本经营的效果,影响规模经济的实现。

3.市场行为与政府行为的关系。

政府和企业角色与功能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在资本经营〔如企业购并〕过程中,两者的关系和作用主要表现为企业重组主体是企业还是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政府,在企业资本经营行为,因此,它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的战略重组应该使企业为主体。但在我国现实经济体制下,政府在企业经济行为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理应对国有资产行使决策权和监督权。问题的关键是政府行使所有者的权利,应该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负责,如果行使政府管理者的权利,那么对包括企业在内的社会利益负责,政府的作用在于:政府推动企业重组是为了解决因旧经济体制产生的“条块分割〞,可以促进跨地区、跨行业的重组;加快配套改革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协调企业与各方面的关系;政府应站在全局的角度来指导企业的行为,防止企业行为的盲目性。然而在现行企业制度下,政府的职能未能完全转变,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仍然存在,作为各级政府代言人的管理者的知识能力和主观意识、个人偏向对资本经营的效果起着更大的作用,在对管理者鼓励和约束监督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也必然会对企业重组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保证企业重组的成功,应该明确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和作用,处理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既不能拉郎配,也不能撒手不管,保证政府在资本经营中指导和协调作用,使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实现战略重组的目标——规模经济。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战略重组中的规模经济是我国经济改革中一个现实问题,也是经济学中一项重要研究内容。战略重组中的规模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因此企业战略重组必须遵从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符合市场机制对企业资源乃至社会资源最正确配置的规那么,这样才能实现战略重组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杨雪冬.全球化:

西方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吕薇.产业重组与竞争[m].北京:中国开展出版社,2021。

———综述80年代以来的三大主要理论流派[j].工业企业管理,2021(1)。

企业竞争模拟战略分析论文篇九

品牌战略的核心是什么?品牌战略的核心既不是品牌类型的选择,也不是什么品牌战略规划,品牌战略的核心问题是品牌资产的培育、获取和增值。如果不能有效的解决品牌资产的培育、获取和增值问题,什么品牌战略类型的选择,品牌战略规划都是没意义的。因为品牌类型选择与品牌规划并不是本,它只是形式或是个架构。这个形式和架构不产生战斗力,而且在品牌学中它是比较简单,比较好理解的,也比较好操作的。想一想,难道不是吗。不是说它不重要,这里只是想说品牌战略中更重要更应关注的问题。既品牌战略应着眼于品牌资产的培育、获取和增值问题。

真正的品牌资源只存在于一个地方,真正的品牌资源只存在于人的心智,既存在于由人的心性、知性、悟性所组成的心智。心智或者称心路,一个品牌若顺应了人的心路人们就会跟着你走,若背离了人的心路,人们的心智就会感觉困惑,就会看不懂,人们对一件感觉困惑和看不懂的品牌,他是不会过于在这种品牌上面费心思的。这就是一个品牌资源的获取、占有和品牌资产增值与否与心智之间简单的关系。所以,品牌资源的获取和占有,品牌资产的增值与否取决于对人的心智的占有程度。

为什么说心智是品牌的真正资源,简单的说,人,客观上受法律和环境的控制,主观上受心智的控制。

怎样识别对品牌资源的占有程度呢,品牌资源的占有既不是靠知名度,也不是靠认知度,而是认同度。品牌认同度,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某一品牌在认知基础上对其产生认同的百分比。只有人们对一个品牌有了认同感,这个品牌才等于占有了这部分品牌资源。

有些貌似大品牌的所谓品牌知名度很高,由于人们对其只知其名是什么,属于什么品类,但心里对其没感受。没感受就是对其在心性、知性、悟性上存在盲点,或与自己的心路不适应,因此无法对其有所体验。一个不能给人些许体验的品牌,即使人们买了这个品牌的商品人们也仅是需要这件商品的物理属性,而非其品牌,仅此而已。

市场营销的核心问题是解决人的需求问题,

人的需求基本分为功能需求和心理需求。功能需求是靠商品的物理属性提供的,而心理需求则是靠能满足人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来提供的。市场上能满足人们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的东西目前看非品牌莫属。当然这里指的是一个能深入人的心智,能与人的心性、知性、悟性合拍、匹配、保持一致并在此基础上出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品牌,而非那种人们看不懂,不理解或难理解的品牌。

前面说过真正的品牌资源只存在一个地方,既品牌资源只存在于消费者的心智中。为什么说品牌资源只存在于消费者的心智中?首先我们知道,品牌的基本功能不外乎是与人沟通的。通过品牌沟通的作用来与人建立关系,既实现品牌关系。这个过程如同人与人的交往和人与人建立关系一样。人与人的关系的建立也是在沟通的基础上,通过沟通达到互相了解,互相理解后,是否认同对方,如互相认同关系得以建立,否则关系不好长久。人们互相认同的基础是价值观的相同。

价值观是人们行为的基础,价值观也是认同的基础。

而人们长期生活中建构的心智则是价值观的基础。所谓共鸣效应其实是心里的默契,所以,共鸣效应是心理的共鸣,是心智的共鸣。

虽然人与品牌的交互方式有别于人与人,不像人与人交往那么复杂,那么劳神。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人的心智作为一种直接、简单、便捷、快速的心理反应作用于品牌时,它会迅速起到一个识别、检索,验证该品牌所传达的理念或该品牌的表达、演示与自己的心智,心路是否一致或相符。如品牌所传达的理念与表达和演示的方式与人们的心智、心路相符相一致,就能引起人的共鸣,人们就容易接受它,否则,人们就难以接受它。

战略是目标,或者说战略是为目标服务的,所以品牌战略的目标就是要保证品牌不断地累积品牌资产,不断地借助品牌的力量来蚕食市场。而品牌只针对一种事物有实际意义并产生作用,那就是以消费者为代表的市场。这里指的是一个有效的品牌才能产生这种作用。消费者并不是对所有品牌都会就范的,要消费者就范是要有条件的或理由的,这个条件或理由就是你要与他保持一致。你不满足他的条件,他就不会屈就你。

所以说,品牌战略应立足于民心,得民心者的市场,民心才应是品牌战略的核心和重中之重。离开民心谈品牌战略,离开心智谈品牌战略没有意义等于空谈。

企业竞争模拟战略分析论文篇十

麦德龙集团是欧洲第三大、世界第五大贸易和零售集团。目前麦德龙集团拥有众多品牌和6个独立的销售业态,总部位于德国杜塞尔多夫市,连锁店分布在全国28个国家,遍布欧洲、非洲和亚洲,2002年营业额高达515亿欧元,员工超过24万人。现拥有麦德龙现购自运制商场450家、real超大型超市281家、extra超市486家、mediamarket/saturn电器店401家、praktiker家居店342家、kaufhof百货商场149家、其他销售业态219家。麦德龙在中国的良好销售业绩主要得益于它采取的正确的竞争战略,也就是低成本集聚战略,这主要反映在其目标市场的选择和低成本的运作上。

一、“有限顾客论”

麦德龙集团在目标市场的选择上奉行“有限顾客论”。麦德龙集团在全球有多种经营模式,如百货商场、大型超市、超级市场、专业店、仓储式会员店、大型装饰建材商场等。经过对中国市场长达6年的市场调研,麦德龙率先在中国引入了仓储式会员店。这种业态的主要顾客是小型零售商,他们对采购的要求是数量少、品种多,以有限的资源形成较丰富的商品结构,目前中国还较缺乏能满足这样的批发机构。据统计,上海地区商业系统中,从业100人以下的企业占97%,资金在1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92.5%,市场潜力很大,具备实行目标集聚战略的市场条件。麦德龙为“有限顾客”提供高品质服务的主要做法有:

第一,直接为企事业单位、中小零售商、宾馆等法人团体服务,顾客一律凭“会员证”入场购物,并可携带一名助手入内。

第二,商场的设计、商品的包装和经营管理都服从于为法人团体服务,并在商品信息和经营咨询上给予会员单位无偿的服务。如每周向会员单位寄送邮报,提供商品特性、质量、规格和价格等信息,以便于客户作采购决策。

第三,公司和各商场均设立客户咨询服务部门,通过对所收集信息的分析,针对各客户的经营情况进行业务咨询,提供有效的方案,帮助客户提高业绩。

第四,在周边竞争对手增加的情况下,麦德龙又推出了重点顾客服务制度,对采购量大的顾客进行特别的跟踪服务,始终与其保持密切联系。

另外,公司严格执行会员制,不允许社会个人入会,也不允许非会员进商场购物,以维护会员利益,维持正常的经营秩序。

二、“有限利润论”

麦德龙集团的“有限利润论”保证了其低成本战略的实施。公司以“低成本、低售价、低毛利、高销售、高标准”为指导思想,争取以市场最低价格销售商品,同时确保产品质量,从而充分照顾顾客的利益。商场拟定一个合理且较低的利润指标,这个利润指标呢相对稳定,不轻易加价减价,也不会随市场的动荡大起大落,在保证自己的较低利润的同时确保客户的利润。这种“有钱赚”的双赢理念赢得了客户的信任,获得了一大批稳定、忠诚的客户群。

1麦德龙集团能长期保持成成本。低售价的原因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行c&c制以降低成本。

c&c(cash&carry)中的cash即现金结算,即顾客可用现金购物,工厂用现金供货。公司与工厂结算时间为1周至30天,由于其守信誉,不拖欠,能保证资金回笼,因此与供货方保持着良好的关系。carry即自运自送,商品由工厂送货上门,超市为开车购物的顾客免费提供600个车位。麦德龙是目前国际上最成功和最大的“c&c”制企业,积累了约30年的专有技术。

c&c制在降低成本方面的作用体现在:

(1)降低资金占用。商品在供应商、麦德龙卖方之间能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少的资金占用完成流通,风险较小。

(2)降低采购价格。现金支持和麦德龙巨大的销售网络对于供应商是一种极大的便利:一是贷出款到,有利于厂家回笼资金投入再生产;二是可依托麦德龙销售网络通向广阔的市场,有利于均衡生产;三是可节约办单位拓展市场的人力物力成本。因此,供应商愿以较低的出场价提供商品。

(3)降低商场的运输成本。公司不设配送中心,厂家直接送货到商场,商场不需要到厂家提货和向买方送货,减少了运输支出和服务成本。同时,麦德龙沿高速公路开设商场,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减少厂家的运输成本和买方的采购成本,体现出良好的合作理念。

(二)全球化带来了三大优势。

麦德龙经营的全球化使其具有以下优势:

1、强大的议价能力。集团强大的国际背景为其提供了世界范围内的议价能力。由于采取大批量的销售方式,导致商品周转迅速,供应商愿意以较低价格提供商品,实现了一般企业难以实现的低成本采购。

2、学习曲线效应。学习曲线效应是指,越是经常地执行一项任务,每次所需的时间就少;经验越丰富,付出的代价和成本就越少。麦德龙总部以其长期积累的经验,把整个企业范围的管理、技术、营销技能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为分部培养了大批人才,使一个个新的单元快速形成竞争力,连锁体系不断扩大。而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形成更明显的学习曲线效应,培养成本不断减少。

3、经营连锁化。公司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统一核算、统一开发,各个商场分散经营,严格实行各级、各岗位的目标责任制和专业化分工,最大限度地运用资金、场地、时间、人员等各种资源,降低了整体运营成本。

度统一。这套管理信息系统是连锁经营的核心技术,是实现低成本优势的一个重要能够来源。其关键作用体现在:

1、控制存货。当商品数量低于安全存量时,eos系统(电子订货系统)会自动打出订单,向供货单位发出订货通知,从而利于将存货控制在最合理的范围,保持了商品的持续供应,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流通成本。

2、提供需求信息。超市的产品就是“服务”,这种产品是知识密集型产品,必须与顾客密切沟通,才可能预知顾客需求的特殊规格。pos系统(时点销售数据管理系统)能够通过客户在终端结账时的信息,及时详尽地反映各门店各类客户的采购频率和购物结构,从而准确地反映客户的需求动态和发展趋势,使麦德龙能及时调整商品结构和经营策略,作出快速反映,以降低风险,提高效率。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使得单品管理和单人管理成为可能。设在德国的麦德龙总部在10分钟内就可以获得全球各商场的最新情况。

先进的技术还包括完善的硬件设施。麦德龙在硬件设施上投以巨资,如租用通信卫星在全球建立信息网络,配备计算机在区域范围内建立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先进的条形码机、冷藏设备、运输设施、包装器械等实现作业自动化,为先进的管理提供了硬件基础。

三、其他。

企业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求低成本,公司在各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的成本管理和控制,如选址于城郊结合部,以降低土地使用成本;采用简洁使用的建筑外观设计和内部装潢,以降低投资成本;严格控制采购活动,杜绝场外交易,使进价控制在最低程度;简捷的组织机构。减少管理人员数量(一个商场只设1名经理,不设副经理);采用自助式的购物方式,减少销售员数量和人力成本;根据不同的营业时间段,采取灵活的用工制度;严格控制损耗率,如锡山店的损耗率仅为0.08%,为麦德龙全球之最;不登广告发邮报,控制广告费用以降低商品价格,让利给顾客;等等。

综上可见,正是在基础活动和辅助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实施严格的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构成了麦德龙的低成本优势的来源,使其平均价格比一般零售商低15%~30%,形成了令对手难以逾越的竞争优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