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以内数的认识课后反思(汇总15篇)

  • 上传日期:2023-11-22 22:25:20 |
  • zdfb |
  • 11页

有时候,我们需要挣脱思维的固有模式,去探索一些不太为人注意的事物。写总结时,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罗列无关重要的细节,而是突出核心问题和要点。以下是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总结范文,希望能激发大家对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10以内数的认识课后反思篇一

《100以内数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一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且基本上已能数百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旨在让学生在掌握数序的同时,了解数数方法的多样化及如何按规律选择合适的方法数数,这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百以内写数、比大小的基础。

在教学设计时,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学习新知。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数学起着指导作用。教材是外在的,教师只有把教材加工成学生可以感受到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才变的生动有味。因此,我在教材提供素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扩大了取材的范围,增加了学生熟悉的糖、种子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思考空间,同时让学生估计糖的数量,使学生自觉产生更想知道糖有多少的问题,从而引出课题。

2、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一年级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和知识的积累,特别是一百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内容,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接触过。因此,我在进行教学时,不是让学生被动地吸取、模仿、记忆和反复练习,而是创设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通过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习,让学生共同数出100粒种子,让学生认识并感受100有多少。然后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数一百以内的数,并进行猜数游戏。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一百以内的数,充分巩固了学生对一百以内数的认识。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没有教师生硬的讲解,而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同时,学生智慧的火花也在多样化的设计中迸发出夺目的光彩。

3、力图体现一百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意义,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有条有理的习惯。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善于在教学中挖掘各种素材对学生进行教育。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我在学生学习完后,让学生从自己身边寻找数。例:我们教室有多少张凳子,多少张桌子等。并以奖励的形式正面向学生树立形象,达到教育目的。

总而言之,本节课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精心设计,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学生不光学到了知识,其动手能力、交流合作技巧也得到了发展。

10以内数的认识课后反思篇二

100以内数的认识不像20以内的数那样,一眼就看得清楚,它感觉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本节课是通过让学生数糖果、手指头、红豆等一系列的活动,这样以数为核心,以数为主线的思路上去培养、去感悟。教学中,我力求做到: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我通过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在充分动手操作的认知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先让学生猜猜方盘里的糖果有多少个再确认,有利于提高学生对100的感知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通过提出问题,谁能数100个糖果,还能数100个什么物品?学生说很多,有的说100个人、100条鱼、100头牛、100间房子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的中的积累,把这种积累经验释放一下,交流一下,很有价值,也体现了100这个数的广泛应用。当然,学生说的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事物,我们拿来所用,其实我们人身上就能找到100,手指头人人都有,把它们结合起来,我觉得会很亲切、自然,也很有趣味。再通过问学生怎么让大家看到100个手指头?这样用手指头当学具,使学生非常亲切地感受到“数”就在我们身边,甚至就在我们身上,自然地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多次经历数数的过程,看老师数糖果,数100个手指头等,数数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体验,是别人不能代替的,学生必须要亲自去数,所以这一过程很重要。我为学生每桌准备一袋红豆,让他们共同合作,亲自经历这一过程。这样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数出物体的个数,体现数是数出来的。

10以内数的认识课后反思篇三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数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本单元教学重点是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本单元教学难点有三:(1)数数过程中,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是多少。(2)数位的意义。(3)探索例7的百数图中有哪些有趣的排列。

教学中要抓住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抓住本单元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这一教学重点,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引导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反复点数的过程中,建立起百以内数的概念,通过充分动手操作,让学生体会数是数出来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构建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建立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重要任务之一。一年级学生已经会数20以内各数,并有了数是数出来的初步感受。当物体的个数多于20时,有相应的数来表示这些物体的个数吗?怎样来数这些物体的个数呢?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让学生进行一个一个、十个十个地数小棒的过程中,感知比20大的数是在数物体的过程中数出来的。这看似简单的数数活动不仅让学生自主数出了100以内各数,而且明白数是在数物体的过程中产生的。在教学过程中,我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力求让学生在猜数中建立数感,先让学生感知10根的小棒有多少,再让学生感知20根有多少,最后让学生估计这么一大堆的小棒有多少根。最后,让小朋友感受百羊图等…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对估算方法的体验,建立学生的数感。

为了突破数位的意义这一教学难点,通过让学生利用计数器来读数和写数,说说哪个数位是几?表示几?来理解数位的意义。通过利用计数器进行读数、写数练习,理解数的意义,必须以能用计数单位来表述数的组成为标志,如48里面有4个十和8个一,100里面有10个十。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以建立起数的意义表象为基础的,如听到或看到24这个数,马上就会想起它在计数器上的样子,因而,借助计数器反复操作,进行数与计数器算珠的不断转换,是建立数的表象进而抽象数的意义的有效途径。

10以内数的认识课后反思篇四

对教材的把握,新教材将万以内数的认识分成两部分,其目的何在。课前我甚至想过仍然将这两部分合起来上。但是,我想那些专家这样编排的用意何在。发展学生的数感,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所以可能原因就在于此。

怎样选择合适的生活情境,让数数与现实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虽然说学生对1000以内的大数有所接触,但是很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据此,本节课主要采用活动教学法。

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首先是猜一猜体育馆人数的活动;接下来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给学生一大盒小棒,在猜测的基础上,将"到底有多少根小棒"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数小棒的操作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感悟,从而发现数数的方法,体会十进关系。然后是议一议的活动,让学生交流: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最后是练一练的活动,包括接一接、数一数、说一说、估一估、填一填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新知的应用与拓展。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学。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小组合作数小棒,共同决策,集体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可以自由学习、充分交往,小组中的每个同学都有操作、发言的机会。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本节课创设了企鹅博士考大家、登城堡拿礼物的故事情境,力图引领孩子们走进一个充满童趣的童话世界,让他们学得轻松愉快又积极主动。

10以内数的认识课后反思篇五

“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二年级数学下册万以内数的认识的起始部分,前承“20以内数的认识”“百以内数的认识”。不仅是大数读写、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例2的教学是在数数的基础上,教学1000以内数的组成,进而教学读数和写数。

丁老师对本例题的处理,共分4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呈现了问题和点子图,既引出让学生用计数单位数数的过程,又使学生感受到图中的点子密而多,所以这个数应该比较大。第二个层次呈现了学生用计数单位“百”去圈的过程,圈了两个百,剩下三个十,五个一,合在一起得到235.第三层次要求学生用小棒表示出这个数字,清楚的看出数的组成。第四个层次是对照小棒图在计数器上拨珠子表示数,再对照计数器上的数位写出和读出数。从问题出发,从直观到抽象,既体现了读写数的必要性,又理顺了知识间的关系,最后抽象出读写数的方法。

练习中导入,注重了由旧知到新知的迁移。

教学中丁老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呈现了密集的点子图,使学生直观而又深入的认识数,教学中除了用计数器这一可以展示数的教具外,还充分利用小棒,使学生从数概念的各个方面认识数,体验到认识数的多种方式,进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中,丁老师注意引导学生经历计数单位一、十、百的数数过程,体验引入较大的计数单位的必要性,感受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用加法相结合表示一个三位数的方式。

丁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整节课丁老师都没有忘记知识点的落实都能紧紧抓住本课的重点难点,她让学生在自己列举数字中,趣味盎然地学习1000以内数的读写与组成,运用计数器让学生明确数的组成,明确同一个数字写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同时也解决了读数中出现的几个特殊情况,当中间和末尾出现0时,不能省略,因为这一个0是表示占位,突出读写数字方法的指导、总结。

练习中,教师不是仅提出数学中的数,而是用带有数的语言描述,使学生在读数中感受数在生活中的运用,使学生在数的运用中获得数感,发展了数感。

总之,这节课有丁老师努力为大家呈现的优点,也有很多不足,在这里我们以一颗虚心学习的心与大家交流,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10以内数的认识课后反思篇六

我所教的这节课是第五单元《倍的认识》的第一课时。“倍”是在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分数、百分数、比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在这节课中,我主要是结合多个学习活动,让学生获得“倍”概念的直观体验,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从而建立倍的概念。

和xx小学三年四班的学生一起上完这节课,我反思我的这堂课有以下几点:

1、创编例题效果好。书上的例一是小兔子拔萝卜,有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我在备课时发现“胡萝卜”和“红萝卜”在表述时容易混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必要的障碍。这里我创编了小猴摘水果的情境,把萝卜变成了“香蕉、桃子和苹果”。课上学生通过例题的学习,很快掌握了“倍”和“几个几”之间的关系。

2、对“倍”概念的理解扎实。在我校教研组的帮助下,我更注重学生对“倍”概念的理解和表述。就像专家说的那样,数学思考和数学表达同样重要。这节课知识点不难,难在表达上,于是我从例题开始,给学生建立“香蕉是1个2,桃子有3个2,所以桃子是香蕉的3倍”这样一个清晰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在多次复述中理解“倍”的概念,建立“倍”与“几个几”之间的关系,同时会表达“倍数关系”。再通过苹果和香蕉比,以及后面跟进的三个习题,追问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在多次表述中强化了这一点。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的表述非常清晰明了,突破了本课的重点。

3、多层次练习,使学习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这节课我设计了多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练习是3个小动物带来的问题,有先出标准量,再一组一组出比较量的;有一起出示的;有比较量在上,标准量在下的。第二层次练习是两道动笔练习:一是不成组出比较量的,在学生自己解决过程中,感受圈一圈的方法。二是三种量之间的比较,圆3,三角9,方块18,在不同的比较中引导学生关注“是谁和谁比”。第三个层次是在变化中体会“倍”的本质。一是标准量不变,比较量增加,体会“倍”的变化。二是改变标准量,感受“倍”的变化。第四个层次是动手操作,摆一摆、画一画。根据标准量和倍数关系,摆出(或画出)比较量。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应用倍的知识。同时让学生解读同学的作业,来加深理解和感悟。第五层次是提升挑战。一是加深理解倍和“份数”的关系。二是探索在不同事物背后隐藏的相同点。

4、课堂的不足:一是“圆3,三角9,方块18”这道题,当三角和圆比、方块和圆比时,学生没有出错,但是方块和三角比时,不论是试讲还是这节课都有大量学生出错。反思这部分内容是课堂的一个难点,我在处理时应该有所不同。可以把这部分设计改进一下:改成只出前两道题,再集中出示“方块是三角的几倍”,然后提问:“这次是谁和谁比?”先排除圆形这个多余条件,然后让同桌讨论一下,再找学生回答。这样有引导,有缓冲,学生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二是在第五层次的提升挑战中,第一题是小狗有2个萝卜,小兔有3个2根,我当时提问“如果小兔子有这样的6份,小兔子的萝卜时小狗的几倍”时,学生没有理解我的意思,不知道以谁为1份。课下我反思这个问题,发现是自己表达的不准确导致的,我前面一直说的是1个几和几个几,没有说份数,所以学生不理解,我应该把问题变为:“如果小兔有6个2,它的萝卜时小狗的几倍?10个2,100个2呢?”学生就不会出错了。这也让我明白教师语言要严谨、要前后一致。

10以内数的认识课后反思篇七

教学目的:

1、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并掌握数数方法,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

2、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3、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5、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与快乐。

教学重点:

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并掌握数数方法,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等。

教学设想: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需求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整体设计上注意了以数数为主线,把数的组成、估计意识的培养及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等方面穿插在一起进行教学。

一、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我在课前活动中,先让学生在欣赏照片时,估计一二年级的人数、全校的人数,再让学生说说对于刚才说到的这些数,你知道些什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懂了的,我们就不必再教了。学生自己能探究的,我们就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1、给学生提供小棒,以小组为单位数。经历单根数的'、整十、整百和几百几十几的数数过程,使学生感知并体验1000以内数的形成。

2、让学生获得清晰透彻的数的概念。

在整个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在动手摆、动口数、说的基础上,自主探究、主动构建起1000以内数的概念。例如:数的组成。让学生在动手摆过程中看着实物说出一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再脱离实物,看数说数的组成。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让学生获得扎实透彻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构建数的模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体育馆”的主题图。

(2)师:猜一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2、师:用100以内的数能表示吗?由需要引出。

3、学习p68页主题图。

学生独立数数,再进行全班交流。学生从一个一个地数,到10以后由10个10个地数,到100以后,一百一百地数,做适当地板书。如下:

板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一十。

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一百一百地数,十个一百是一千。

4、小结:关于数数,你们有什么新发现?讨论。(如果数的数量非常多,要继续往下数,怎样数比较快?)让学生会在操作中感悟到数较大的数也可以一百一百地数)。

做一做(强调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法)。

(1)从一百九十八起,数到二百零六。

(2)从九百八十五数到一千。

注意学困生的辅导。

出示例2。

出示计数器上的数请学生读出来,再试着学生试写,再集体讲解。

师:哪一位上没有珠子,应该怎么写呢?用0表示。

怎么读?哪里的0读,哪里的0不读呢?(中间的0读,末尾的0不读)。

上面的每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做一做。

三、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一是对教材的把握,新教材将万以内数的认识分成两部分,其目的何在。课前我甚至想过仍然将这两部分合起来上。但是,我想那些专家这样编排的用意何在。发展学生的数感,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所以可能原因就在于此。

二是怎样选择合适的生活情境,让数数与现实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虽然说学生对1000以内的大数有所接触,但是很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据此,本节课主要采用活动教学法。

1、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首先是猜一猜体育馆人数的活动;接下来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给学生一大盒小棒,在猜测的基础上,将“到底有多少根小棒”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数小棒的操作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感悟,从而发现数数的方法,体会十进关系。然后是议一议的活动,让学生交流: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最后是练一练的活动,包括接一接、数一数、说一说、估一估、填一填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新知的应用与拓展。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学。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小组合作数小棒,共同决策,集体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可以自由学习、充分交往,小组中的每个同学都有操作、发言的机会。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本节课创设了企鹅博士考大家、登城堡拿礼物的故事情境,力图引领孩子们走进一个充满童趣的童话世界,让他们学得轻松愉快又积极主动。

10以内数的认识课后反思篇八

数学学习是一个学生自己主动建构数学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与教学材料、教师等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新的数学知识、技能与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了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课中我创设了“数方块”这一情景,让学生去数有多少个?然后追问是怎样数的?要求每位学生能通过动口、动手等操作活动来勾起对10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的旧知的回忆,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唤起对新知学习的欲望,“数100个方块到底有什么作用?”学习动机的正确把握是理解1000这个数的含义的关键。我乘胜追击,同桌合作,将两人手中所有的方块计数卡合起来,再次数一数有多少块方块。学生的活动是:1个百、2个百、3个百。10个百地活动开了。有的说我手中的是5个百加上你手中的5个百就是10个百,这儿共有1000块通过合作,感受到1000就是通过一百一百地数,数出10个一百而得到的。而后,让学生一百一百地数,学生数,老师将一张张平面的有100个小方块的计数卡贴在黑板上,慢慢地,平面发生了变化,成了一个大的正方体,从而再次感受到1000块方块就有这么多。课件出示:从1个小方格变成10个小方块,再10个10个地变成100个,再100个100个地成为了1000个。此时的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对1千这个数是怎么得到的进行了一次清晰地梳理,重点的落实到位,渗透了十进制数之间的进率。

“数”方块贯穿于整个概念学习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学生掌握了学习数的数学思考方法,初步建立数感,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让学生经历了1000数概念建立的过程,并切实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

将1000数的概念的建立、数数及数的组成、读写法有机整合又是本课的一大特色。在认识计数单位“千”的同时,借用计数器,随机介绍了数位、数位顺序,便于学生从总体上感知计数单位、数位、数位顺序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的认知不再是孤立的无序的,认识数位顺序的提前为下面的认读做好了铺垫,其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本课中,从概念的发生到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构建的过程,也是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体现,但课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在教学中间有零的数时没有更深的挖掘教材,课堂上的练习容量不大。

10以内数的认识课后反思篇九

本部分设计初衷:一年级学生在入学前就能空口数到100甚至100以上,但在实际数实物时却很容易发生错误,因为在实际数实物时涉及到他们在具体数物品时能力的高低以及有无好的数数品质。为了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100的`物品,并培养好的数数品质,我为每位学生准备了数量在100以上的各种物品(有花生、蚕豆、本子、瓜子、糖、正方形学具、三角形学具、扑克牌,识字卡片、小棒、圆片等多种物品)。选取这么多丰富的材料一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很贴近生活的,二是让学生在数完不同的物品后可以交换不同的数数策略,使数数能力得到提升。

片断一:

师:刚才同学们数数已经数到了100多,可真有本事!现在你们的桌上都有一些物品,请每个小组的同学互相商量,每人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物品。

学生们经过一番商量,各自选择了一种学具。

师:请你仔细地数出10个来,看看是多大一堆?

师:再接着数出10个来,合在一起看一看20个是多大一堆?

(学生们的感受各不相同,数瓜子的学生觉得20个只有很小一堆,数本子的学生觉得20本有很厚一摞)。

师:请你轻轻地把学具都倒在桌上,先估计一下有多少个,再仔细地数出100个来,注意:数之前,想一想你准备怎样数?数完后,把你数的方法告诉大家。开始!

学生们兴致很高,纷纷开始数数。

师:数完的同学请举起手,告诉大家你数的是什么?是怎样数的?

生:我数的是五角星,我是一颗一颗的数的,每数5颗就摆成一排,一排一排对齐。

生:我数的是三角形,我是两个两个的数的,每数完10个就把它们合成一堆,数完10堆我就知道有100个了。

生:我数的是本子,我是5本5本的数的,我当过学习委员,平时收本子我都是这样看每组是不是收齐了5本作业的,两个5本我是交*放的,这是老师教我的,这样容易数出是几个5本,我数了20个5本就是100本。

生:我数的是扑克牌,我桌上一共有2副扑克牌。我知道1副扑克牌是54张,我是从55开始数的,数到60就把它们捆在一起,然后每数到10张就用1根橡皮筋捆起来,很快就数完了100张。

师:你真聪明,怪不得你这么快就数好了!

生:我数的是瓜子,瓜子很小,我是一颗一颗仔细数的,我拨一颗就数一颗。

(学生们兴致更高了,开始检查别的同学数的物品,而且数的更仔细)。

生:我检查的是××同学数的扑克牌,2副牌一共有108张,我只用看一看她剩下的是不是8张就行了。

师:你太了不起了!表扬你!

生:我检查的是××同学数的葵瓜子,他原来是10颗10颗放成1堆的,但是他不仔细,有两堆放的是11颗,我觉得数的时候要1颗1颗很仔细地数才行。

生:我检查的是××同学数的本子,我觉得他的方法很好,数的又快又好。

生:我奶奶买鸡蛋时是2个2个的数的生:我妈妈在银行上班,她数钱时是5张5张的数的。

师:你们真会观察!希望同学们都能用好办法解决数数的问题。

教学反思:我在第一个班教学这个内容时,由于是公开课,担心学生数错,所以我事先为他们准备的每样物品都是100个,可是他们大多数数出的结果却不是100,当时担心时间不够用,只是教育学生要仔细的数数就草草的结束了这部分的教学。在听课领导的指导下,我在这一次教学时做了修改,注重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为数不同的物品的方法是不同的,同一个人数不同的物品方法也不同,所以我为学生们准备了数量在100以上的各种物品或学具,这些丰富的学具本身就刺激了他们,激起了他们求知的欲望,我还增设了交换物品数的活动,让每个学生有更具体的体验,有体验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交流才能落到实处。学生在多次的数数活动中能够想出这么多的数数策略是我意想不到的,这使我更坚信他们是无比聪明的。尤其是在检查别人数的过程中,学生们显得更为仔细,并且有自己的主见,会选择更好的方法来数数。数学终究是要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的,所以在活动后我设计了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人做什么事时是象你这样数数的?”这一环节,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运用自己找出的这些数数策略。新的课程标准在“学数学、用数学”上花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教材的编写,在很多的插图中都渗透了要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理念,教材中的插图给我提供了很多灵感,通过这些实际的、多层次的操作和交流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数数能力和数数品质,也使学生体会到了交流的必要性,自主参与意识得到了锻炼。

本部分设计初衷:这部分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学具摆出35,使学生在摆的基础上明确35的组成,知道它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由于学生对20以内数的组成掌握得很好,所以我觉得应放手让他们自己找出来,针对不同的学具我给他们提供了塑料杯和橡皮筋两种用具(旨在让他们每10个装成一杯或扎成一捆),并且准备的是4个杯子或4根橡皮筋,目的是让他们在选择这两种用具时有更宽松的思维空间,当然也有矛盾和问题出现,这也正是我所想要的效果,只有出现矛盾和问题,才会刺激学生们去争论和实验,在操作中能力和策略才会得到发展和提升。

片断二:

师:请你从学具中很快从数出35来,并想一想怎样摆可以让大家很容易看出是35个?(你可以用桌上的塑料杯、橡皮筋来帮忙)。

生开始操作,然后在投影仪上展示自己的想法。

生a:我数的是圆片,我用了4个塑料杯来装,前3个杯子每个杯子装10个,最后一个杯子装了5个。

生b:我数的是35张扑克牌,每10张我用1根橡皮筋捆起来,最后5张我把它们一张张摊开,这样就看清楚是35张了。

师:你为什么要把最后5张一张张摊开呢?把它们摞在一起不行吗?

生b:摞在一起就不知道是5张了。

生a:最后5颗放在塑料杯里不容易看清楚,应把它们倒出来,一颗一颗的分开。

生c:我有更好的方法,我数的是瓜子,我用35颗瓜子摆成了“35”的形状,这样别人一看就知道了。

(学生们都觉得他的方法很稀奇,很好)。

师:你的方法真独特!请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其他的物品是不是也能用这个方法来摆呢?

生尝试用这种方法。

生:我觉得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摆圆片,我用35个圆片摆成了“35”的形状,生:我觉得用这种方法摆本子不方便,桌子上摆不下。

生:我觉得这个方法有一点不好,我想用35个五角星来摆“35”的形状,我先数好了35颗,最后却多出了4颗没地方摆了!

师:××同学(指生c)你确实很会动脑筋,你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那是35颗瓜子,听了同学们的意见,我觉得如果你在以后考虑问题时如果能多试几次,多跟同学们一起商量,一定能成为了不起的科学家!

(学生们都觉得倍受鼓舞)。

教学反思:为了体现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我很精心地设计了这一环节的教学,旨在在课堂上掀起一个高潮。事实证明:他们比我预想的更会思考问题,尤其是最后c同学用35颗瓜子摆成“35”的形状更有独见性。由于是第二次教学这个内容,我决定更加放手,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决不回避。当生a和生b的方法不同时,我在这个细节上大做文章,让生b把自己为什么要把最后的5张牌摊开的理由说得清楚明白,更重要的是使生a和更多的学生能从他的表述中找到值得自己汲取的地方。生c所想到的方法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使我非常欣喜,也正是学生给我的这种欣喜情绪反过来刺激我放手让他们讨论这种独特方法的优与劣,宽松的学习范围使我和学生们都有更大的收获,我也临场想出了很多不同角度的激励语言,这样的教学使我感觉很愉悦,这是我可爱的学生们赐予我的最大的财富,我感谢他们!我要努力营造更加宽松的教学范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积极踊跃地进行他的思考,使他们的独见性能长久地发展下去。

本部分设计初衷: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是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思考的问题,所以在课将结束时,我设计了两个生活中的问题由学生去解决,使学生数数的方法和策略得以进一步提升。

片断三:

课件出示:

大家一起想办法:

1、现在如果让你去数一数我们学校共有多少位老师,你觉得怎样数比较简便?

生:可以去数老师的座位。

生:可以到每个办公室去问一问有几个老师,把每个办公室的人加起来就知道了。

生:老师每天要签到,把那个表拿来数一数就知道了。

师:你可真注意观察老师的举动,所以你能想出这么好的方法,奖你一颗智慧星。

课件继续出示:

生:数一数她赚了多少钱就知道是多少双了。

师:你的反应真快,这么快就想到好办法了。同学们,数数里面的学问可大了,你们今天就发现了许多很好的方法,有些方法连老师都没有想到,你们可真了不起!老师希望你们做任何事都能象今天这样勤思考、多动手,使自己越来越聪明!

教学反思:《100以内数的认识》以前上起来总是更多的让学生干巴巴地去数数,使学生能顺着数、倒着数、从一个指定数数到另一个指定数,学生的数数本领是练得不错,但离开了生活场景数学学习也就变得枯燥甚至失去教学意义。所以在教学新教材时,我很注意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事实证明:这样做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对最后的两个问题兴致很高,我还从学生的回答中知道了他们是很留意老师的举动的,老师精心设计一节课,学生也会有更多的灵感闪现,这种师生间互动的情感交流为更广阔的思维提供了可能,就本节课而言,教学中轻松地训练了数数,同时数数的方法得到了指导(这种指导有来自于老师的、更多的是来自于学生的群体智慧)。看似没多少内容可讲的数数教学却使学生的数数策略得到了这么大的提升,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10以内数的认识课后反思篇十

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会数1000以内的数,认识计数单位千,理解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之间的进率关系,并充分感受到一千有多大。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确,好的开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本节课开始,让学生估计一下瓶中的黄豆大约有多少粒,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对数的估计能力,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知识的基础,和认知起点。由此引出1000以内数的认识。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数的认识由100以内扩展到1000以内,数目增多了,增大了,内涵更丰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所以首先让学生明白数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可以一个一个、十个十个地数,但是随着数量的增大,扩展到用更大的计数单位来数,一百一百地数。教学时利用小棒,让学生从一个一个数到十个十个数,再到一百一百地数,理解三者之间的进制关系。在整个过程中,及时进行强化,让学生头脑中准确、清晰地建立的1000这个概念。随后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数一数散乱的方块,“你打算怎么数?”学生很自然地便能够自主优化出最佳的数数方法,一百一百地数。通过这一活动,再一次强化了1000在学生脑中的印象以及对于1000的感受与认识。

3、培养学生的数感,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中让学生数一数课始瓶中准备好的黄豆的多少,摸摸教师准备好的1000张纸的厚度,看看1000个牙签的多少,感受1000。再通过多媒体演示通过生活中的数,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密切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4、借助教具,突破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数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我借用计数器来突破难点,使学生直观的理解了数数的方法。在数的过程中结合对应操作来解释为什么199后边是200,359后边是360,使中下学生也能理解掌握接近整百数的数法。这样,一方面给了学生数数的拐棍,另一方面给了学生直观地解释。

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

1、在突破难点时,只是我一个人的操作。如果让学生上台来动手拨一拨或者边拨数、边数数,在数数的过程中将数与计数器一一对应,那么难点的突破会更顺利,学生的理解会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2、在小组合作数黄豆时,组长分工不明确,课堂比较乱。组长及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在以后的教学中仍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10以内数的认识课后反思篇十一

教材先通过学生熟悉的背景材料向学生介绍南京长江大桥,从而引出万以内数的认识。教材根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心理发展规律按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创设了一幅幅现实的、有数学意义的画面,它不仅是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对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是学习万以上数的读写法的基础,从例题看,例4提供和创设更多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感受一万的大小和万以内数的特征。例5先出示小木块的直观图片,请学生观察,说一说图上有多少个小木块,是怎么发现的。然后试着在计数器上画一画(拨一拨),再读一读、写一写、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最后填一填数的组成。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估一估、数一数、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拿一拿、比一比等,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数的表象,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同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建立自信心,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节课从教材编排上看,让学生认识千、万,知道万位,而且懂得对于较大的数,可以用一百一百或一千一千地数,它不仅是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有利于今后,用更大的计数单位数更大的数打下基础。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在教学设计上我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数学来源于生活,就要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经常遇到很多有关大数的知识,虽然这些概念往往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模糊的、但都为他们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因而从会场的人数到感知一千、一万粒黄豆,一千一万粒小正方体,最后延伸到楼房的高度、鹭江的宽度、大桥的长度以及山峰的高度。整节课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与“数”交朋友。

新理念下数概念的形成除了数值、位值、计数单位外,更着重学生在联系生活的同时,感受数的大小,重在数感的培养。学生对于数的认识仅仅是建立数感的第一步,还必须让学生在具体的数量对比中进一步建立数感。因此通过对比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相应的数感是极其重要的教学手段。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既有利于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数感在比较中得到发展。如一百人与会场的人数、一千粒与一万粒、一千页与一万页、百米与千米等等让学生不断地在数概念的形成中认识、体验、感受数的大小,通过比对、想象、感知、体会到数的大小,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重视在实践的感知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智慧来自动作发端。”儿童的认知规律正是“从直观的动作思维到具体的形象思维,最后达到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可以说,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和起点,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学具的感知和操作来获得数感。皮亚杰说,活动是儿童发展的杠杆。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体会到“数”就在身边,感受到“数”的趣味和作用,对数产生亲切感。整节课采取“动”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眼、耳、口、手相结合,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全面、深刻地感知数、认识数。

1.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初步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认识”万位”及其位值,能说出万以内各数位的名称及相邻数位之间的进率。

2.经历估一估、数一数、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拿一拿、比一比等数学实践活动,体验感受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数感。

3、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万”的认识与数感的培养及接近整千、整万的数的数数。

多媒体课件、豆子、计数器。

〈引导学生从身边情景,谈感受、估人数、提问题,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我今天来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师:那你们来估一估今天会场上的有多少位老师?

师:刚才大家估的数都比一千怎么样呢?

师: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一千大的数。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引导学生先观察后估]。

师:你们想知道这里有多少粒吗?告诉大家有一百粒。刚才谁猜对了?估得真准。(拿出一大袋豆子)现在谁来估一估这一大袋又会有多少粒豆子呢?(很多学生举手)。

师:有没不同意见?(没人举手)看来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我们估得到底对不对呢?下面就来验证一下,请九个小组的小组长带上一百粒的豆子上台倒入杯中。看,我这里有一百粒的豆子,将它倒入杯中,现在杯中有多少?(小组长继续倒)大家一起数,二百、三百……一千。

生:一百一百地数。

(板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师:我将这一千粒一袋的豆子放入这大罐子中,如果每组都放进来会有多少呢?我们一起数一数。(师穿梭于各组之中,小组长陆续将袋子放入罐子里。)。

师:孩子们,刚才老师走了一圈,现在罐子里有多少粒豆子?

师:你们是怎么数的?

师:一千一千地数,大家都会数了吗?

师:看,这是什么?

师:我们一起来一千一千地数数到一万。

(电脑逐个出示数射线:

1000。

0一千二千三千四千五千六千七千八千九千一万。

师:刚才我们一千一千地数,数出了几个一千?10个一千是多少?

(板书: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a、“一千一千”的顺数与倒数。

师:看来大家一千一千地顺数到一万一点困难都没有,那谁会从一万一千一千地倒数回一千吗?(生数)你们都想数一数吗?好,请同桌的两位同学互相数,从一千开始一千一千地数到一万,再从一万开始一千一千地倒数回一千。

(活动后生互评)。

b、穿插“一百一百”的数,重点解决几千九百满十进一到整千的难点问题。

师:一百一百地数你们会吗?我们试试,从一千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二千,谁会?

师:他数对了吗?谁会从一千五百开始,一百一百地数到二千五百?

师:他数得怎么样?

师:在计数器上有哪些我们以前认识的新朋友呢?

师:我要在计数器上拨珠了,仔细看,这是什么数?

师:你能从九千五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一万吗?(师边演示生边数)。

师:九千九百后会是多少呢?看,九千九百再加一个百就怎样?

师:这个一该向哪一位进?千位进一后又会有什么变化?

师:那这时该向哪一位进?

师:这个万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

师:孩子们,在生活中还有一些大数它既不是整千数也不是几千几百的数你会认识它吗?我。

们试试,在讲台上,我准备了10袋一千的豆子,10袋一百的豆子,10袋十粒的豆子和一些零散的豆子,我说一个数请一位同学来上台拿豆子,拿出多少呢?谁会?(板书:四千三百二十一)。

师:他拿对了吗?(对了)我这还有一个数,它可特别了,它会是谁呢?

(板书:九千九百九十九)。

师:你会拿吗?你打算怎么拿?

师:她拿对了吗?

师:哦,你有什么好方法?

师:现在我请大家观察屏幕上的数射线,你发现了什么?

师:我在这条数射线上看到一个数六千,你看到哪一个数?

师:它在六千的哪一边?

师:真好,你都能想到它们的大小关系了,你们还能看到什么数?

师:太好了,你能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关系。孩子们,接着我请你们闭上小眼睛,将这条数射线记在脑海中,睁开眼睛。你还能看见它吗?(电脑上的数射线消失)。

师:现在你能想到什么数?

(生各抒己见)。

师:在我手上是一张的报纸,估估看,这样一面有多少个字。

师:想知道吗?怎么办?

师:你想怎么分呢?

师:好,看我先把它对折,对折,再对折,现在,有谁知道有几个字?

师:这样的一面报纸大约有八千个字。

师:这有一个大正方体,它由多少个小正方体拼成?

师:有两个大正方体,会有几个小正方体拼成?

师:5个呢?(五千)一万个小正方体可以拼成几个大正方体?

师:孩子们,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电脑出示东方明珠)这是哪儿?去过吗?

师:它有多高?

师:是吗?(电脑出示)四百六十八米,他的知识面挺丰富的。四百六十八米有多高呢?我们的教学楼有多高?(大约20米)也就是大约23幢教学楼那么高。(生“哇”声一片)。

师:这没什么,还没有一千米呢,我带你们去看一座桥(电脑出示南浦大桥)这是哪里?

师:太著名了,它有多长?你总算举手,你说说。

师:你去过吗?有什么感受?

师:他用了两个很字来形容,如果我把南浦大桥立起来有多高?

师:有这么高的地方吗?

师:(电脑出示)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师:刚才那个同学说有多长?看(电脑出示)八千八百四十四米有多高?

师:你说得太好了,就这样大家想象一下有多高。

[评析: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对想象活动,有利于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数感]。

师:今天这个会场坐满了,大约可以坐六千人,现在你们有所了解了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万以内的数。

(板书:认识)。

数字游戏(作业)。

以一万元人民币的不同拿法,让学生感知万以内数的大小,深化理解万以内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10以内数的认识课后反思篇十二

本节课的复习内容是100以内数的组成、100以内数的数、读、写。复习目标是使学生能熟练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1、设计了一个课前谈话,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课前我给学生明确这节课的上课形式:同学们,这堂课我们来进行一场比赛,比赛的题目是“争夺小红星”。比赛以小组为单位,我把我们班按座位分为四个小组(明确小组的分法),哪个小组的小朋友主动发一次言,而且正确,我就奖给他一个红星(出示红星)。最后我们统计一下看哪个小组得的红星最多,哪个个小组就是冠军。大家想不想得冠军呀?(想)想就要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听到这里,所有的同学都跃跃欲试了。当场兑现的小红花和为小组争荣誉的心理极大地高涨了学生的热情,而学生课前准备的苹果卡片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的各种游戏,使一堂枯燥的复习课变得生机勃勃。

2、不平均使用力量,用重点内容和核心概念的复习来带动其它知识的复习。这节课就是以数位的概念和数的组成来带动其它知识的复习。

3、正确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组织复习内容,使全册内容形成系统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这一教学策略在本册教科书中的具体体现是:

(1)整体回顾全册知识内容。由于这堂课是总复习的第一课,所以一开始我就用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简单回顾全册知识内容。在学生回忆整理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归纳概括,让学生形成对全册知识结构的整体印象。

(2)把整体分解为部分,让学生从整体与部分联系的基础上提高对各部分知识的掌握水平。在学生对全册书的知识有一个整体印象的基础上,紧接着我就给学生明确这堂课的复习目标,这样学生对这堂课的学习任务心中有数。复习时又要抓住每部分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4、复习课不是简单的练习课,在复习中不是只抓知识技能的目标,而是注重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如在复习了数数后,教师随即小结:大家真了不起,会用各种方法数数,会1个1个地数,2个2个地数,5个5个地数,还会10个10个地数,还会倒着1个1个地往前数等;在看图读数、写数、拨数并找规律后,教师及时小结方法:按一定的顺序写数,先要看清这些数是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变化的,再看每一次是增加几个还是减少几个,最后填上合适的数。

5、有效地利用开放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46、()、()、()”这道题,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获得不同的答案(可以递增;可以递减;等差可以是1;可以是2;还可以是5、10……),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再如“说出个位上是5的所有两位数”等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而且有利于训练思维的有序性和周密性,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6、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感。本节课我尽可能都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愉快的、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复习100以内的数。如,当场兑现的小红花,在苹果卡片上写自己喜欢的数,请你想请的小朋友来猜数,而数数与写数都是以游戏的方式来进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还不时用欣赏的语言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热情,将整堂课组织得井井有条,生动活泼。

我意识到在这堂课中我有几个地方需要改进:

1、在看图读数与写数时,应该对学生明确他它们的不同。每一幅图下面应该既有“读作:xxxx”也有“写作xxxx”,这样学生就容易区分了。

2、在学生说出所有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同的两位数后,教师提出:最大的两位数就在这些数里面,你能把它找出来吗?比它大1的数是几?它是几位数?在这里应该将知识再延伸一下,可以让学生说出最小的两位数。

总而言之,本节课力求突破传统复习课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参与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新理念,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10以内数的认识课后反思篇十三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千以内的数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虽然有了一定的数数、读写数以及知道怎么样分析一个千以内数组成的知识和经验,但一万、包括比一千大比一万小的数的概念其实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陌生的,所以在掌握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为了突破这个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一些教学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现反思如下:

在引出万的概念时,我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些挂图,从一个一个的到一条小方块,从十条小方块到一面小方块,从十面到一个大立体的方块,让学生逐渐理解感知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1000,10个一千是一万,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展现学生的思维方法。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抽象思维离不开形象的支撑,在数的概念的掌握中更需要实物做引导,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数小方块,让学生体会到十进制关系的变化,这是体验的最形象阶段,然后利用计数器的半抽象性,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个一个、十个十个、一百一百、一千一千地数,体会数的转换,直至感知一万的大小,这样也就很顺利地建立起了数位概念,让他们自己来排列数位顺序表就水到渠成。抽象的概念建立之后还需有表象的强化和巩固,所以在计数器上得出一万后,我又设计了一个猜一猜、想一想的教学情景,比如,我拿出一页我自己写的论文,让学生猜一猜,“老师在这页上一共打了多少个字?”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猜500,老师告诉他“你少得太多了”,有的猜1200,就说“你猜得多了一点”,最后告诉他们这里有1000个字,然后再请他们想像一万字有这样的几页,为什么?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认识到这样打印的纸需要10张,接着我又给他们提供一些实物,让他们想像比划一万张纸有多厚,一万粒米有多少,一万米有多长等,不但突破了难点,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建构的学习态度。在接下去的数读写的教学中,不仅出示方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数出一共有几个方块,然后计数器把数拨出来,再尝试读写这个数,充分体现了图、形、数的紧密结合,为学生形成数的概念、了解数的组成打下扎实的基础。数万以内的数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数字大了,特别进1之后满十的情况一直以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所以也有必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支撑,在教学中我利用计数器,每当在关键的地方就让学生思考再加一颗珠,会有什么变化,接下去应该是一个什么数,为什么?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在本节课中,我以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展示一幅学校课间操活动的画面,让学生了解想像学校学生的人数,课中让学生读一读老师收集的几个现实生活中的信息,如电影院里的座位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等,激起学生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热爱,体会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可以用万以内的大数表达事物和交流信息,不但培养了数感,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品尝求知的愉悦。

10以内数的认识课后反思篇十四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以前从未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因此学习起来有些困难,因此我利用课件,和孩子们一起学习。

我的设计是:通过闯关的形式步步深入倍的相关知识,让孩子在不断地接受挑战时收获成功的快乐,同时潜移默化当中学习有关倍的意义,理解如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片段一:(第一关)。

例如:1、8里面有几个4?

生:2,

生:8里面有2个4.

思考:两个孩子都把答案说对了,但是我只表扬了第2个孩子,因为她说的很完整,我告诉孩子们,要学会把话说完整,这样别人才能听得明白、清楚。这就是数学语言,学会说一句完整的话表达。

师:通过学习孩子能很快的说出以下三个问题:

1、谁和谁比?

2、把谁看成1份?

3、谁是谁的几倍?

对倍有了初步的认识。接着我问,我们可以这样说吗?圆形的个数是2倍?有的孩子不出声,有的说我也不知道,有的疑惑的说,好像不行,没有表达清楚。因此我请其中一个孩子说,她说,她没有说清圆形是谁的两倍?我问其他孩子他说的对吗?这是好像有部分孩子忽然间明白了,说是,她自己咋比呀。我让孩子们回想刚刚我们学过的:

1、8是4的2倍。

2、6是2的3倍。

3、9是3的3倍。

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都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必须得说出谁是谁的几倍。

最后总结:

师:倍是两个数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判断对错:

师:男生人数是5倍。

生:错。

师:为什么?

生:必须得说清男生人数是谁的5倍。

生:倍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而你只说了一个数男生的人数,少一个,所以错。

片段三:

在学习完有关倍的知识,为了检测孩子的理解情况,我设计了击掌游戏。规则:老师拍的是表示一份的次数,请你听清楚,然后拍出老师要求的次数。

这个环节虽然短暂但是孩子特别的开心,直到下课孩子们还想接着做游戏,学以致用,孩子们的天性是玩,我想以后我的课堂应多增设这样的动手环节让孩子动起来,在玩中学,会达到不一样的效果。

10以内数的认识课后反思篇十五

我在设计“10的认识这一课时,力求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从旧知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3.巧妙设计游戏,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在上课时的导入部分,我选用了小朋友熟悉的'现在是几月份引人,让学生知道10,通过写10观察10,明确10与其他数宝宝的不同。接着我又先用了小朋友喜欢的小精灵聪聪的问题引出10的序数和大小比较。

我还让学生认真地去观察画面上有什么数学知识,物体是表示10的,然后抽象出用点子图来表示,在抽象出10,在用珠子拨一拨,是学生感受到9添上是10,10去掉1是9,接着在直尺上认一认,达到数型结合的思想,还认识直尺,还让学生动手动口用10说一句话或做一个动作,使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并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也很好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