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我看白鹿原1000字 我看白鹿原1500字论文(五篇)

  • 上传日期:2023-03-23 21:41:33 |
  • 李耀Y |
  • 7页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我看白鹿原1000字 我看白鹿原1500字论文篇一

——以白嘉轩和朱先生的人物形象为主

关于儒家文化的小说很多,在《白鹿原》中,作者陈忠实展示了儒家文化的两面性,以白嘉轩和朱先生为代表。

一、儒家文化的精华——朱先生

朱先生是儒家文化精髓的那一面,“仁义”“爱国爱民”。“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朱先生作为白鹿原的圣人,他的“仁义”主张是非常饱满的。他从来都是与人为善的,他追求的是一种淡泊宁静,粗茶淡饭式的生活,但这并不表示他不关心世事,他只是以一种更为深广的洞察力来审视这一切。朱先生不走仕途而主持教学,修学堂,“有教无类”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成为他的学生。就连一身匪气的黑娃都成为他的弟子。黑娃是他所教的最后一个弟子,他为其写下“学为好人”的题字,并悉心教导,他将黑娃由一个粗俗不驯的匪人教化成一个已具儒雅气度的好人。在饥荒年,他联合白鹿两家大肆的赈粥。在晚年,时代的潮流已经抛弃了他,他开始修理县志。在修县志的全过程中,他没有任何利益,为的是记录历史,造福子孙。

朱先生,扮演了一个儒家救世的角色。儒家强调“学而优则仕”、“仁义济天下”的论述。朱先生的思想核心即为民本思想。他的这种民本思想在特定的环境下又使他发展成为一个真诚的爱国者。他的应约说退方巡抚数十万入陕清兵,就是这种民本爱国思想的具体体现。在革命军同清廷残余军队发生冲突,剑拔弩张两军对垒时,朱先生受革命军张总督之邀劝退清兵。他不坐差官备好的汽车,徒步赶往总督府,并且笑着谢绝张总督为其准备的十二名经过特种训练的卫士,一身布衣一只褡裢一把油伞只身进入清兵阵营。他用剩菜倒进褡裢内瓦罐的举动和“顺时利世”的一番说词诉明了战事若起百姓必遭涂炭,而挑起者将落千古骂名的后果。这样一来,清军罢兵回归,而三秦父老也免遭了屠城之灾。他不动用官差提供的任何便利是为了不与当朝政府扯上关系,说明他有远避名利的清高;他冒险斥劝兵士,是为了千万百姓的安危。在鹿兆海死后朱先生等八位老人发表的《白鹿原八君子抗战宣言》轰动了整个中国。他们八位老人更是徒步走到渭河边才被拦下来,断了他们的抗日梦。

二、儒家文化的糟粕——白嘉轩

而白嘉轩则是代表了儒家文化糟粕的那一面。其实白嘉轩身上也有儒家文化的精华,也继承了儒家文化的优秀传统。但儒家文化的糟粕在他身上也显现无疑。白嘉轩不仅仅仁义,正直,还教条主义、迂腐。当时新式的教学已经流行开来,鹿子霖把两个儿子都送到西安去接受新式的教育,而白嘉轩依旧把两个儿子送到朱先生那里,之后就回家帮忙。让白孝文继承他族长的位置。他重视的“耕读传家久”时代的变迁,对于他来说是充耳不闻的,他只在乎他的土地,他自己的职责有没有做好。

他冷漠的有些恐怖。无论是白灵还是白孝文他是爱他们的,但是他从来不表现出来。在他的心里,这份亲近会让他有失威严,有失身份。对于女儿,他不能阻挡女儿的革命道路,最后和她断绝父女关系。最后白孝文败家,抽大烟,饿的去讨饭,他都没有去管一下,也是与他断绝了父子关系。被黑娃的手下撞断腰,他都是没有任何的表示,在查出鹿子霖的栽赃陷害白孝文,他也没有告诉任何人,只是埋在肚子里。他是堂堂的族长,怎么可以和鹿子霖交锋。在小说中,鹿三说:“嘉轩你活的太苦了。”确实,被那些教条所束缚,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我曾想,如果白嘉轩对于白孝文的“出轨”都给予一些宽容和爱,白孝文也许不会成为一个心狠手辣的阴谋家。白孝文在家中都感受不到温暖,他会成为一个温暖的人吗?白嘉轩也是小说中的一个悲剧人物。看完整篇小说,感觉白嘉轩就是没有多少情感,一本正经。儒家文化中那些伦理纲常束缚了人们的情感,在家中也是按照这样的纲常伦理去生活,这样的家庭也是冷漠的。

三、小结

随着时代的变迁,朱先生和白嘉轩都被时代所抛弃,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朱先生逝世后,在为朱先生送葬的路上,滋水河川沿途五十多里几十个大小村庄的村民一齐守候在路旁村口,烛光纸焰连成一片河溪,成为原上原下亘古未见的送灵仪式。由此可见,朱先生在乡民心目中有着无与伦比的尊祟地位。“白鹿原上最好的一个先生谢世了……世上再也出不了这样好的先生了”。这是对朱先生的一种赞誉和惋惜,同时也宣告了以朱先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历史性失落。不管是好的坏的,都随着历史一起埋没了。

在白鹿原中,最后掌握政权的不是像朱先生这样一心一意为民为国着想的人,而是精于算计,那片风大倒向那边的朱孝文。时代终究是要进步的,在进步的过程中,我们要辩证的看待历史的产物。“五四”时期我们盲目的“打倒孔家店”,文革时期我们更是把一切都打到,推翻儒家文化,同时也丢掉了很多民族文化的精髓。“取之精华,去其糟粕”不是说在嘴上的,而是做在行动中的。

我看白鹿原1000字 我看白鹿原1500字论文篇二

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文章情节结构大开大合,大起大落,每个细节部分的描写又非常的精致、缜密、充实,完全是史诗规模和史诗的笔法。全书描写了一个原,两个家族,三代人,四股力量,五种斗争,六件大事,熔历史风云,男女风月,文化兴替于一炉,表现了清末民初到新中国成立后近五十年的血淋淋的历史进程,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文化变迁,它以浩瀚,深厚、大气、诗意成为二十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巅峰之作。

白鹿原做为清末民初解放前夕中国历史的见证,可以视为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以政治文化角度看,其社会结构有以田福贤、岳维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势力,有以鹿兆鹏、白灵为代表的共产党革命力量,有以鹿兆谦(黑娃),大拇指为代表的农民土匪武装。以民间文化角度看,有以白嘉轩、鹿子霖为代表的宗法家族团体,有以朱先生为代表的白鹿原的精神领袖。阶级矛盾、家族纷争、利欲情欲的角逐,相互融汇交织,构成白鹿原半个多世纪的“民族秘史”。

小说写残酷的斗争,目的是对斗争予以批评,原上的儒家思想兴盛不衰,很快被政治斗争和暴力革命所取代,白嘉轩不但腰被土匪打断,而且很快被革命政权从组长的位臵上拉了下来。黑娃十兄弟在白鹿原上搞农民运动,地主和乡长都被戴高帽子游街,国民党打回来后,乡长田福贤在白鹿村开反攻倒算大会,残酷批斗并且处决农会干部,小说借朱先生之口,说白鹿原简直成了一只“鏊子”,老百姓成了鏊子上翻来覆去的烙饼,为了反对无谓的斗争,《白鹿原》还批评了共

产党内部的无情斗争、残酷打击,例如将白灵这样一位坚定、纯洁的老资深女革命者打成特务后活埋。白鹿原上仁义白鹿村的败坏说明了暴力斗争的恶果的极其可怕。

《白鹿原》从文化人格的角度,塑造了一批经历独特、性格鲜明、思想行为惊心动魄的人物形象,构建起了白鹿原文化关系变迁网。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急公好义的儒家文化的乡村领袖,封建家族的族长:白嘉轩。

白嘉轩有刚毅的意志。他的一生可谓多灾多难,不仅同整个白鹿原上的广大群众一样经历里了兵灾、匪祸、饥谨、瘟疫,而且本人年轻时在婚姻上就遭到六娶六丧的严重挫折,《白鹿原》的开篇第一句话就是:“白嘉轩最为壮豪的就是一生中娶了七房女人”。中年以后更经历了长子白孝文的堕落,爱女白灵的背叛,贤妻吴仙草的暴死,以及自己被土匪打折腰杆等沉重打击。他腰虽然弯,但头仍然昂着。表现了他刚毅坚韧的精神。他有着慎独的品行。慎独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也就是一个人独处时,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白嘉轩虽然没有受过系统的儒家教育,但对儒家文化中“修身为本”的精义能心领神会和身体力行,坚持耕读传家。他有仁义的精神。如对长工鹿三。但是也有残忍的习性,在其宗族范围内,一旦有谁触犯了儒家礼义和族规乡约,他就显得刻薄寡恩,心冷手硬。甚至是对他的亲生儿子,他也决不手软,严施酷刑,显示出其残忍的一面。尤其是对田小娥残忍狠毒。可见这个最敦厚的长者同时也是最阴冷的食人者,这也再次证明

中国历史的每一页虽然都写着仁义道德,但是字缝里却写满了“吃人”二字。

文中的黑娃和白孝文可以说一个是无根的浮萍,一个是笼中的野兽。因为同一个女人堕落的两个男人,却有着天壤之别。黑娃和田小娥是对自由恋爱的落草鸳鸯,革命的风暴让黑娃,落草为寇。在匪巢内乱之后有被招安,他立志改过自新,从头做人。强行戒烟 求学朱先生,重归祠堂,过上安静的生活。然而最终被杀害,他无法真正融入传统文化,又见弃与革命文化,无论新旧时代,都没有他的真正位臵,他像无根的浮萍,孤独的灵魂无处依傍,无以为家。而白孝文和田小娥是鹿子霖的圈套,他成了个无辜的牺牲品,他像一个文化变色龙,一次次脱胎换骨,改变着自己的角色,最终成了深谙政治韬晦之术的大阴谋家。他成了笼中的野兽,心狠手辣。

白灵与兆海最初相恋,都是满腔热忱的爱国少年,都急于报效祖国,因而掷硬币选择分别加入国共两党。然而世事难料,他们对待党的了解和认识发生分歧,党派政治干预进他们的感情生活,即便情感 被政治思想所阻碍。就像硬币的正反面永远存在,他们两个的对立也永远存在,他们的感情终不能有结果。百灵和鹿兆鹏才是真正的白鹿精魂,他们相对于黑娃和白孝文来说是一种超越。他们二人有惊人的相似,同样接受先进的教育有独立的思想、同样是新文化的代表。他们都不愿意遵守父母之命,鹿兆鹏不愿娶,白领不愿嫁,都选择离家出走。他们身上洋溢着青春的热情,流淌着叛逆的热血。他们有百折不挠的勇气,为后人闯出一条崭新的道路。而令人惋惜的是,白领死在革命者的刀下,鹿兆鹏也在革命胜利后远走他乡,不知所终。这也许是作者要揭示的民族秘史,一种崭新的思想形成要付出代价。他们两人,就像双飞的蝴蝶,向光明和未来而去!

《白鹿原》中人物的人生各有不同,朱先生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化人物,清贫正直,令人敬佩,飘逸走过一生。冷先生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悬壶济世,冷冷的走过一生。鹿三则是一个本分的农民,勤劳一生,儿子却叛逆,最终杀死儿媳,致疯而死,是个悲剧人物。田小娥一个水性杨花的女人,封建的叛逆者,也是封建的牺牲品。小说中人物死的结局有很多,像仙草的死是那么地镇静;像鹿兆鹏家里,那位鹿兆鹏的媳妇,死又是那么地让人感到可怜与可怖;像最后鹿子霖的死又是那么地窝囊,一切仿佛都是因果缘分。不禁让人感叹: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

书的开头有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作者陈忠实以巴尔扎克这句名言做为小说的题记,表达出其创作这部长篇小说的宏愿与艺术追求。诚然,一个民族的许多秘密都在小说中佝偻着。它们太小了,却又太重要了。就像书中的一样,秘密无处不在。他隐藏在每一个角落,他隐藏在骡子的背上,隐藏在白家那个只进钱不出钱的盒子里,他隐藏在芰荠菜水饭里,隐藏在或是白赵氏或是鹿贺氏或是朱白氏忙碌的身影中,隐藏在木桌上的羊肉泡馍里,也隐藏在长工们的老茧和丰收时的麦浪里,更隐藏在跳跃在原上的白鹿中。

我看白鹿原1000字 我看白鹿原1500字论文篇三

《白鹿原》读书报告

《白鹿原》注定是本值得传世的书。他没有高深的道理,玄难的词藻,只有在已成为纸张的历史中,无数先人挣扎与希冀的故事。他也注定是一本不能只看一遍的书。就像一张纸,在不同的角度看,样子也是各异的。

最初的白鹿原,像是中国闭关锁国的一个小小缩影,典型的农业自给自足的社会。随着白孝文、陆兆鹏,白灵这一代长大,中国大地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动,尽管这白鹿原深居内陆远离了战火,但时代的洪流还是冲击到了原上,国共合作的旗帜也插到了原上,进而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一再地冲击着白鹿原。如果说“仁义白鹿村”象征一种整体性的儒家文化的话,那么白嘉轩和朱先生正是儒家文化的代言人,一个是儒家文化的卫道士,一个是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他们身上凝聚着儒家文化的精华和糟粕。白灵等年轻的一代却与父辈背道而驰,成为儒家文化的叛逆者。

首先是白嘉轩和鹿子霖之间一辈子的争斗。这构成了两家之间的恩怨情仇,也在时间的推动下不断地变换着胜者的地位,他们都是旧时代的人,都从旧时代走入了新时代,并且不断地被时代的观念影响、改变。可以感受到的是,人毕竟还是要适应社会才能更好的生存,同时,做人的根本是永远不可以忘记的,所谓“善有善报,恶 有恶报”也在白、鹿两人身上深刻地体现。

还有白孝文、陆兆鹏、黑娃等儿时的相处。小时候孩子们的相处都比较单纯,虽然从儿时的特点就能看出些许他们日后道路的方

向,但童年的时光还是美好多余苦难。兆鹏、兆海去城里读书,预示着他们提前走进了新时代,预示着他们在思想上、心理上、甚至观念上发生重大的改变,也预示着他们分别走上革命道路。留在原上读书的孝文、孝武则更多的保留了旧的、流传下来的观念、理念,但却本本分分做人,也不失为一件好事。或许安分守己也是中国人传统中的一部分。黑娃从小的胆大、独立的行事作风,也是他日后走上曲折道路的原因和基础吧。

也有陆兆鹏、鹿兆海与白灵之间的情感。白灵与兆海最初相恋,都是满腔热忱的爱国少年,都急于报效祖国,因而掷硬币选择分别加入国共两党。然而世事难料,他们的思想在改变,他们对待党的了解和认识发生分歧,党派政治干预进他们的感情生活,即便他们相互喜爱,却都不愿意也不可以为了对方而发起自己的政党,情感 被政治思想所阻碍。就像硬币的正反面永远存在,他们两个的对立也永远存在,他们的感情终不能有结果。白灵与兆鹏通过工作假扮夫妻而假戏真做,他们在共同的坚定信念、信仰下,共同努力革命事业,共同奋斗,同时产生了更为稳定、深刻的感情。可是兆鹏在原上有妻,若是白灵没有牺牲后来的结果又如何呢?他们两人的 情感也是以悲剧而告终,在那个年代,哪有时间去考虑儿女情长呢?

越是回想小说给我的整体感受,越是体会到了一种深沉的、深刻的蕴意,越是感到生命的、历史的厚重、深邃。

我看白鹿原1000字 我看白鹿原1500字论文篇四

我最近看了《白鹿原》,确切的说应该说是重看了白鹿原,那样的巨著有着震撼人心的效果,我似乎也在这样的效果中开始了一个下午的冥想,这样深层次的冥想本不该由我开始,可是却又似乎非我这样的人莫属,现在肯将自己的时间花在真正的书本上的人已经不多了。我记得很早之前,当我对诗集有着炙热的感情的时候,就曾听过一个学姐这样说过“现在能够读诗的人越来越少了,人们总是忙于各自各样的事务,等到闲暇的时候也非要找个理由摆脱书本。”我真庆幸当时我正捧着泰戈尔的诗集,醉心于他的清晨黄昏。

现在的日子,不是不好但终归会有所希冀的,说不上是什么也许是志同道合的人的某个肯定的眼神,也许是古老城市中与某人不经意的擦肩而过,总之是能在我平静如湖水的心田荡起一丝涟漪的,即使再微小我也要将它记下,这就是专属于我的财富,而现在我很庆幸有这样的兴趣,用这样的方式见证自己的存在与成长。

我从不同地方听说过不同的人记录自己心路历程的方式,其中最多的就是选择相片,可是我怕等我老的时候看着年轻时候的照片会难受,会千篇一律的感概青春不再,那些用照片记录的是自己一年一年老化的岁月痕迹,可是用文字记录的确是自己在各自的岁月中成长获得的见证,换句话说就是照片见证了失去而文字见证了所得。

我现在最不爱说的事就是痴儿怨女自以为伟大的爱恨情仇,这也是为什么我的小说迟迟不肯动笔的缘由,再让我投身去写那些风花雪月的事,我竟有些小小的不屑,无怪乎,我大约就是这样的人,大概初一时期就有友人归结了“好高骛远”。

其实我很清楚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可是终究是找不到,大概是找不到了或者是找到了也不肯承认,这也是实实在在的话,要我承认一个老是揭我伤疤的人是我的最好的朋友,我无论如何是不会好受的。

我总是这样,在看完一部小说之后,深深地陷入回忆,那些不该错过的人相遇了会是什么样,那些不该相遇的错过了会是什么样,总是觉得小说看多了并非是什么好事,特别是什么小说都看得人,《北风那个吹》大概就会被我归结在此类,不是不好,但是跟《白鹿原》比起,除了感概高满堂的语言幽默之外,就再没别的了,似乎已经被拍成电视剧了,也难怪,高满堂本身就是编剧出身,在这个实实在在的社会,需要的确实也只是像高满堂笔下丰满却总让人感觉到缺少点什么的人物,可我们正真需要的确是别的什么东西,具体是什么呢,我也说不上来,毕竟我自认为我还是个孩子。

在现实中渐渐变态的我们,在这个物质为上的社会里,拿什么样的追求来支撑我们的精神世界,也许很多人会像帅红兵那样为了金钱放弃艺术,也许也会像他那样为了前程抛妻弃子,等回望的时候为自己找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可是这个社会谁还会是牛鲜花,谁还会在后悔的时候恰好得了脑癌,然后博取大家的同情与原谅,要是我,我不会自私的只在乎我最后会不会被原谅,要是我不会在乎自己在临死前那个没实现的愿望,我会想到我的出现能带来什么,当我离开的时候能带走什么。

这些都只是小说不是吗,把所有的悲剧给一个人,把所有人的伟大给一个人,不现实不是吗,所以才不够伟大,我老想着写出一篇真实的小说,可是写写就变了味,是不够深刻吗,还是我的感触不过是道听途说,缺少经验。可是我总不爱承认这一点,之后就会给自己找理由,是自己太小的缘故。

我看白鹿原1000字 我看白鹿原1500字论文篇五

近些日子,忽然看起矛盾文学奖的作品来。自然少不得陈忠实的《白鹿原》。再次阅读,已经没有当年初次阅读的刺激感和生猛的感受。现在的感觉是在喝一坛泡过很多年的枸杞子老酒。

白鹿原发生的事情,其实就是一幅中国农村的时代画卷。

大清朝的时候,正如千年的所谓封建社会,其实更恰当的说,应该是皇权社会。中国的农村经济就是整个国家的命脉,同时也是整个国家社会的主体。无论财东,还是长工,无论是大家族还是破落户,都是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的覆盖下。皇权,对于农村来说,就是交点“皇粮”就完了。

丰收的年景,全村人都分享收获,很幸福。灾荒的时候,穷苦的要忍饥挨饿,甚至逃荒。大户人家也要过紧日子,同时,还要尽力赈济难民。财东和长工的关系基本上属于很融洽的,正如现在都市人和保姆的关系一般。长工不是奴隶,财东待他不好,人家就走人。仁义道德,就是中国农村和谐发展的核心。从族长到村民,人人都得遵守。这种状态下,农村只需要有名望的、做事公平的族长就够了。忠厚传家,诗书继世。这就是中国农村的普世价值观。

直到国民革命开始,大城市爆发的变革出现。如果失败,就是一场“兵乱”而已。如果成功,就是改朝换代。革命从城市到来,农村属于被动接受。白鹿原也是一样,无数的都督派出来将军都来征兵、收粮。乱糟糟和土匪没啥区别。

普通的农民,其实是不愿意卷入这些斗争的。他们绝大多数都是本分、诚实,靠自己双手来养活全家,来勤劳致富。希望通过革命,通过暴力,一夜之间拥有土地财产的农民其实很少。何况这些财产,原本是属于那些平日里关系不错、乡里乡亲的财东呢?

中国的传统乡村社会,在辛亥革命后遭受第一次深刻的打击。政党的利益和权势,第一次深深地切入中国农村。“县党部”、区长、乡长、保长之类国民党的官员开始把政治和信仰带进农村。传统乡村的“族长”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

国民党第一次把现代的管理植入到中国的传统乡村的同时,也开始打击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平衡模式。政党的利益开始凸现,乡村的传统家族乡党管理模式开始动摇。孙中山提出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是以满清作为革命目标的。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乡村来说,皇帝没有啦,辫子要剪啦,这是和他们有关的。至于国民党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

主义,农民们听了都是一头雾水。

五四运动,自然有进步的一面。但是,它对传统文化的破坏,确实值得探讨。当你打碎了中国乡村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后,乡村就失去了自我修复和自我平衡的能力。历史证明,最起码“三民主义”没有能够在乡村重建价值体系。

作为中国西北的乡村之一,白鹿原看来也是如此命运。

随后的国共内战,乡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农民分田分地,到最后合作社,社会主义“公社化”,几千年中国乡村的私有制,最终被消灭。然而这种所谓翻天覆地的乡村巨变,依靠单一的、绝对的政治信仰来重建乡村社会,历史已经证明了它的问题。封闭,贫穷,政治动荡,就是结果。

中国乡村终于在大约40年后,邓小平推动的改革开放中出现了再次发展的机遇。

私有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甚至现在的中国乡村,再次出现了“财东”和“长工”。也就是农村的“万元户”和那些打工的人们。传统的信仰也开始恢复,孔子再次成为人们的偶像。“发家致富”、“仁义道德”再次进入社会的价值

体系。村民们自发地修复孔庙,自发地重修寺庙道观、教堂和清真寺,这些就是乡村试图重建自我平衡的社会价值体系、道德体系的表现。甚至于政府宣传的基层党员干部,不再以空洞的“主义理论”为重,而是以实实在在带领大家致富,带领大家办学,在他们身上道德水准很高的“乡党”形象更加浓烈。

在村里,人们不会在乎你信仰啥理论。只要你办事公平,处事周到,有能力带领大家走上富裕发家之路,农民就会把你当“族长”。但是,还有一个新问题无法回避。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彻底打破封闭的社会环境。全球化的今天,即使是乡村,也在一个越来越开放的环境存在。

一个现代化的国家的税收、法律、管理、教育、治安、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系统,都在改造着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改革开放后形成的“城市化”浪潮,正在吞噬中国的传统乡村。

回去的路已然消失,中国的乡村和谐社会还得向前看,往前走才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