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散文母亲原文(通用15篇)

  • 上传日期:2023-11-23 08:04:45 |
  • zdfb |
  • 8页

总结学习方法,找到提高效率的途径。"完成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系统地梳理和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成果。"这里有一些写作的技巧和经验,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冰心散文母亲原文篇一

《笑》是冰心发表于191月礼赞“爱的哲学”的作品,是“冰心体”散文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第一篇引人注目的美文小品。下面是冰心的散文《笑》的原文,欢迎借鉴!

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著月儿,好似萤光千点,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入。转过身来,忽然眼花镣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淇儿。——这白衣的安淇儿,抱着花几,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仿佛在那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这笑容又仿佛是那几看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的想。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麦陇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缩在一起。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鉴赏:

情美。

《笑》可以说是冰心“爱的'哲学”的诗意盎然的文学表达。在天真而善良的冰心的眼中,世界是充满鲜花和阳光的,对于人生的忧愁和痛苦,她提出用“爱”来解脱。该文用了“三个微笑”来体现她的这一理想。第一个微笑是远离现实只在天国中才能存在的小天使的微笑——画中小天使安琪儿的笑,然后是两个类似于天使微笑的人间的微笑——儿童的笑和老妇人(母亲的形象)的笑,就是这样的三个圣洁而美丽的微笑,给我们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天国般的境界,渲染了“母爱、童真、自然”,也宣扬了“世界是爱”的理想。作者用优美的文字烘染出浓郁的抒情气氛,字里行间充满了女性的温柔和诗意的和谐。

景美。

在每一个微笑出现之前,总有一幅清美的自然景象映衬着,这样景与人互相交织、辉映成趣。比如那段描写儿童的微笑的文字,长长的古道,潺潺的流水,湿烟里的绿树,挂在树梢的一弯弓儿似的新月,悠闲走着的驴儿,赤脚微笑的孩子,组合成一个和谐的诗的画面。还有第三幅画面,迷蒙的小雨,乱转的水泡,“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的麦垄和葡萄架子,同样是一幅诱人的田园画。由此,自然、童心、母爱真正融化在爱的调和里,共同成就了一个圣洁美好的理想世界。

语言美。

《笑》作为一篇有名的美文,不仅仅因为其情美和景美,还在于其语言的优美。冰心于中国旧文学有着深厚的修养,在用白话文写作的时候,她善于从旧文学中汲取精华,讲究了文字的概括力和表现力,使得其文字除了带有女性作者的细腻清丽外,还有一种典雅的韵味。比如上面提到的二三两幅画面,细细揣摩,就能让我们体会到唐人绝句、宋人山水诗的韵味。另外,该文文字简洁、凝练,爱用简洁、流畅的短句,将一个个意象慢慢组接,颇得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总的来说,冰心的散文感情真挚,委婉含蓄,表现细腻,成就较高,后来的《梦》、《往事》、《寄小读者》、《山中记事》等洋溢着对祖国、故乡、家人的深切怀念,也都能给读者一种近似抒情诗和风景画的美感。她自己在《冰心全集·自序》中说:“我知道我的笔力,宜散文而不宜诗。”郁达夫也曾评价说:冰心女士散文的清丽,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纯洁,在中国好算是独一无二的作家了。从《笑》这篇美文我们就可以略窥一二了。

冰心散文母亲原文篇二

母亲,好久以来。

就想为你写一首诗。

但写了好多次。

还是没有写好。

母亲,为你写的这首诗。

我不知道该怎样开头。

不知道该怎样结尾。

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

就像儿时面对你严厉的巴掌。

我不知道是该勇敢接受。

还是该选择逃避。

母亲,今夜我又想起了你。

我决定还是要为你写一首诗。

哪怕写得不好。

哪怕远在老家的你。

永远也读不到……。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2、《》。

舒婷。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像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啊,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啊,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褪色啊,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戴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啊,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礼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啊,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古井。

3、《》。

歌德。

尽管长时间没有向你问安,

没给你写信,可是,别让你心里。

产生怀疑,好像你儿子应有的。

对你的深爱已经从我的胸中。

消失。决非如此,就像那岩石,

在水底深深扎下永远的万年根,

它决不离开原处,哪怕是流水,

时而用风浪,时而用柔波从它。

上面流过,使人们看不到它,

我对你的爱,也是如此离不开。

我的胸中,尽管人生的长河,

时而受痛苦鞭笞,汹涌地卷过,

时而受欢乐的静静的抚爱,

遭到覆盖和阻拦,使它不能。

向太阳露面,不能映着四周围。

返照的阳光,在你这慈母的眼前。

向你显示你儿子是怎样崇敬你。

4、《》。

陶润之。

我走了,妈妈。

我走的时候。

噙一眶泪水。

没有回头。

没有敢回头。

我知道那不经意的回首。

会让你的不经意的眼神。

辛酸的笑容将我挽留。

我知道。

你脸上一定挂着微笑。

可你的心在流泪啊,妈妈。

儿心里明白。

你只说了句:去吧,孩子。

倦子归时,妈妈等你。

我走了,妈妈。

我走的时候。

噙一眶泪水。

没有敢回头。

当我转过门前的那片枫林。

你看不见我了。

当枫林那湿湿的泪雨从心里流出。

你看不见我了。

只是啊,妈妈。

我再不能抑制,再难止住如线的泪水。

我回头了,妈妈。

我才敢回头。

我还是回了头。

尽管泪眼看不见黄土。

但是我知道。

妈妈,你还在扶门张望你的儿子。

久久的,不愿回头。

多少次梦中哭着,喊着。

妈妈,我要回家。

多少次梦中看见,妈妈。

你用你温暖的手轻轻地。

抚摸着我哭泣的伤口。

哦,妈妈。

我知道,你一直在我身后。

带着鼓励的目光。

含着希翼的眼神。

挂着等待的笑容。

……。

我知道了,妈妈。

你一直站在我身后。

每当午夜梦回。

总有一个声音:去吧,孩子。

倦子归时,妈妈等你。

5、《》。

今天是您的生日,

我亲爱的母亲!

我拿起笔为你写下这首蹩脚的诗送给您。

韵不成韵,句不成句,

但却表达着儿子对您亲切的祝福,

深情的爱。

你的生日是我无比看重的,

所以时刻记在心里,

风雨不忘。

一颗心即使穿越了无垠的地界,

也斩不断的这一脉相连的亲情血缘。

今晚我为你准备了这一桌美餐,

和兄弟姐妹们共同为你庆祝这五十岁的生诞。

还有一个为你订做的生日蛋糕,

烛光下你在默默的祈祷,

种下了一个心愿,

来年的收获将会是那金黄灿烂般的果实饱满。

红烛映红了您安祥柔和的容颜,

祝福声伴随着满堂的欢笑,

消融了这一季的天寒!

我们为你唱起了这首生日歌,

衷心祝愿母亲,

建康快乐!幸福平安!

冰心散文母亲原文篇三

我很喜欢冰心奶奶的语言,像一丝丝春雨滋润我们的心田,又像一滴阳光落在我们的心坎上,她那优雅又含蓄的语言萦绕在我们的的耳畔。冰心奶奶已经成为了小朋友们的一位好奶奶,好朋友了。

读了这本书,我不仅了解到了冰心奶奶真挚的内心,还知道了冰心奶奶小时侯的事,知道了她在我们这个时候的一些故事等等。

让我最记忆犹心的是《梦》这篇文章,虽然这篇文章题目是《梦》,但讲得却不是文中的她夜晚做得梦,而是她的童年。

看了冰心奶奶写的童年,给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好玩。没想到她的童年时期,是一个“假小子”。她竟然会不喜欢过女孩子的生活。不过通过冰心奶奶的描述,我倒觉得扮男孩子酷酷的,瞧!骑在白马上,漫步在草原里,可真潇洒,还有点像童话剧里的白马王子呢!可惜她终究是个女孩。

“扮”男骇“扮”了十年,她回到故乡,抛开了十年前的一场梦,换上了女装,不知道她那是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是十分喜欢这样的装束,还是和怀念那种大方有魄力的感觉呢?在下面的讲述中,我明白了她不曾后悔过。挂在她窗前的佩刀钩起了那十年潇潇洒洒的生活,那黄昏的号角似乎就在这时响起。

她那十年矫健的军人生活深深的烙印在她的脑子里,令她难以忘怀。

我十分喜欢她的童年,我觉得十分新鲜。我真想也试试这种壮美的快感。穿着整齐的军服,身佩军刀,骑在白马上,要多洒脱有多洒脱。

不知道那个酷酷的“她”是谁呢?我喜欢她的童年,相信她更爱她那珍贵的童年吧!

冰心散文母亲原文篇四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是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

《母爱》。

冰心。

小朋友!我不信世界上还有人能说这句话!「不为甚麼」这四个字,从她口裏说出来,何等刚决,何等无回旋!她爱我,不是因为我是「冰心」,或是其他人世间的一切虚伪的称呼和名字;她的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唯一的理由,就是我是她的女儿。总之,她的爱是屏除一切,拂拭一切,层层的麾开我前后左右所蒙罩的,使我成为「今我」的元素,而直接的来爱我的自身!

假使我走至幕后,将我二十年的历史和一切都变更了,再走出到她面前,世界上纵没有一个人认识我,只要我仍是她的女儿,她就仍用她坚强无尽的爱来包围我。她爱我的肉体,她爱我的灵魂,她爱我前后左右、过去、将来、现在的一切!

天上的星辰,骤雨般落在大海上,嗤嗤繁响;海波如山一般的`汹涌;一切楼屋都在地上旋转;天如同一张蓝纸卷了起来;树叶子满空飞舞,鸟儿归巢,走兽躲到它的洞穴:万象纷乱中,只要我能寻到她,投到她的怀裏,——天地一切都信她!她对於我的爱,不因?万物毁灭而变更!

她的爱不但包围我,而且普遍的包围?一切爱我的人;而且因?爱我,她也爱了天下的儿女,她更爱了天下的母亲。小朋友!告诉你一句小孩子以为是极浅显、而大人们以为是极高深的话:「世界便是这样的建造起来的!

附赏析。

冰心先生的散文中的“母爱”的主题是众所周知的。冰心在成年后曾这样讲述:“母亲,你是大海,我只是刹那间溅跃的浪花,虽暂时在最低的空间上,幻出种种的闪光,而在最短的时间中,即又飞进母亲的怀里。”在社会的动荡和时代的剧变,人们不再满意于看到母爱的作品但是人们又不能缺少母爱的作品。人们想要看到反映社会现实、反映火与血、反映生与死、挣扎与搏斗。但是让我们试着回想一下,当我们幼年的时候,当我们遇到困难或是挫折的时候,我们总是希望能够有一个温暖的怀抱来安慰自己,而这个怀抱通常是来自母亲的。这也是为什么人们需要母爱的作品,需要母爱给我们力量与温暖的原因之一。

人们都会珍视这份平平凡凡的情感——母爱。它是高尚的、无私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并要世世代代流传下去的、是永存的。冰心先生的散文就这样适时而生。她的散文中的母爱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来自于她的母亲杨福慈对其的影响,另一部分则是冰心先生作为一位母亲对其子女的母爱的扩大化。这来那个部分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可以在冰心先生的散文中可见一斑。

“我每次得到她(她母亲)的信,都不曾预想到有什么感触的,而往往独到中间,至少有一两句使我心酸泪落。这样深浓,这般沉挚,开天辟地的心情啊!愿普天下一切有知,都来颂赞。”(《寄小读者.通讯十二》)杨福慈女士对冰心先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其父亲是海军军官,经常在外。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母亲陪伴长大的。冰心的母亲是一位性格极温柔,极安静的女儿你。处世恬淡,天性蜜柑,极富感性,是典型的,在当时不多见的,有文化的贤妻良母。母亲是冰心的第一位读者。冰心先生曾追忆母亲时:“而我每次做完一篇文字总是先捧到母亲面前,她是我的最忠实最热诚的批评者,常常指出了我文字中许多的牵强与错误”“她的爱,使我由生中求死——要负担别人的痛苦;使我由死中求生——要忘记自己的痛苦”。

而另外一部分的母爱,最初体现于她对其弟弟的照顾。因为父亲经常不在家,家里的儿女的照顾、家务等事务都由母亲一人承担。母亲体弱多病,乖巧的小冰心自然帮母亲分担,帮母亲照顾弟弟。冰心把她的三个弟弟比作三颗天上最明亮的星星。冰心在国外的时间,她的弟弟们也常常给她寄出长长而恳挚的书信,告诉她:“从松树隙间穿过的阳光,就是你弟弟问安的使者;晚上清凉的风,就是骨肉手足的慰语。”这与冰心幼时对弟弟们的照顾分不开的。而《寄小读者》最能体现其作为母亲对子女母爱的扩大化。冰心先生在《寄小读者》中俨然像是那些小读者们温柔慈爱的母亲与他们沟通交流。在《寄小读者》中,描写母爱的篇幅最多,最真挚感人,《通讯十》就是这类散文的名篇。作者这样来歌颂母爱:“世界上没有两件事物,是完全相同的……然而,请小朋友和我同声赞美!只有普天下的母亲的爱……是一般的长阔高深、分毫都不差浅……当我发觉了这神圣的秘密的时候,我是欢喜感动得伏案痛哭!”在冰心的眼中,母爱是无比伟大的,它突破时空限制,因而是绝对的、永恒的。她的这种母爱具有人道主义的内涵,而且加以推广,及于了一切有生命的动物。

更多。

冰心散文母亲原文篇五

月明如水,树下徘徊——。

沉思——沉思。

沉思里拾起枯枝,

慨然的鞭自己。

地上月中的影子。

世人都当它是一个梦,

且是一个不分明的梦。

不分明里要它太分明,

我的朋友,

一生的忧患从今起了!

却仍须渡过这无边的黑海。

我的朋友!

世界既不舍弃你,

何如你舍弃了世界?

云一般的自由,

水一般的.清静。

人生纵是一个梦呵,

也做了一个分明的梦。

沉思里抛了枯枝,

悠然的看自己地上月中的影子。

母亲,好久以来。

就想为你写一首诗。

但写了好多次。

还是没有写好。

我不知道该怎样开头。

不知道该怎样结尾。

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

就像儿时面对你严厉的巴掌。

我不知道是该勇敢接受。

还是该选择逃避。

母亲,今夜我又想起了你。

我决定还是要为你写一首诗。

哪怕写得不好。

哪怕远在老家的你。

永远也读不到……。

母亲啊!

你是荷叶,

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

除了你,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母亲啊!

撇开你的忧愁,

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

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春光的爱--。

然而深厚的恩赐,

反使她终于沉默。

母亲啊,

你是那春光吗?

母亲啊!

这零碎的。

你能看一看么?

这些字,

在没有我以前,

已隐藏在你的心怀里。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在了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了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了,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是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冰心散文母亲原文篇六

但写了好多次。

还没有写好。

母亲,为你写这首诗。

我不知道该怎样开头。

不知道该怎样结尾。

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

就像儿时面对你严厉巴掌。

我不知道该勇敢接受。

还该选择逃避。

母亲,今夜我又想起了你。

我决定还要为你写一首诗。

哪怕写得不好。

哪怕远在老家你。

永远也读不到……。

母亲啊!

你荷叶,

我红莲。

心中雨点来了,

除了你,

谁我在无遮拦天空下荫蔽?

母亲啊!

撇开你忧愁,

容我沉酣在你怀里。

只有你我灵魂安顿。

小小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春光爱--。

然而深厚恩赐,

反使她终于沉默。

母亲啊,

你那春光吗?

母亲啊!

这零碎。

你能看一看么?

这些字,

在没有我以前,

已隐藏在你心怀里。

母亲啊!

天上风雨来了,

鸟儿躲在了它巢里;。

心中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怀里。

冰心散文母亲原文篇七

母亲的娘家是北平德胜门外,土城儿外边,通大钟寺的大路上的一个小村里。村里一共有四五家人家,都姓马。大家都种点不十分肥美的地,但是与我同辈的兄弟们,也有当兵的,作木匠的,作泥水匠的,和当巡察的。老舍们虽然是农家,却养不起牛马,人手不够的时候,妇女便也须下地作活。

对于姥姥家,我只知道上述的一点。外公外婆是什么样子,我就不知道了,因为老舍们早已去世。至于更远的族系与家史,就更不晓得了;穷人只能顾眼前的衣食,没有功夫谈论什么过去的光荣;“家谱”这字眼,我在幼年就根本没有听说过。

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以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因为我的大姐现在已是六十多岁的老太婆,而我的大外甥女还长我一岁啊。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姐,三哥与我。我是“老”儿子。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大姐二姐已都出了阁。

由大姐与二姐所嫁入的家庭来推断,在我生下之前,我的家里,大概还马马虎虎的过得去。那时候定婚讲究门当户对,而大姐丈是作小官的,二姐丈也开过一间酒馆,老舍们都是相当体面的人。

可是,我,我给家庭带来了不幸:我生下来,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眼看见她的老儿子——感谢大姐,把我揣在怀中,致未冻死。

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

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吸鸦x,她喜摸纸牌,她的脾气极坏。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哥哥似乎没有同我玩耍过。有时候,老舍去读书;有时候,老舍去学徒;有时候,老舍也去卖花生或樱桃之类的小东西。母亲含着泪把老舍送走,不到两天,又含着泪接老舍回来。我不明白这都是什么事,而只觉得与老舍很生疏。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是我与三姐。因此,她们作事,我老在后面跟着。她们浇花,我也张罗着取水;她们扫地,我就撮土……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存着。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老舍们温酒作面,又结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姑母常闹脾气。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她是我家中的阎王。直到我入了中学,她才死去,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母亲在非解释一下不足以平服别人的时候,才这样说。是的,命当如此。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逗气。当姑母死去的时候,母亲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来,一直哭到坟地。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老舍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老舍。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物鸡鸭,我们被搜两次。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街门是开着的。“鬼子”进门,一刺刀先把老黄狗刺死,而后入室搜索。老舍们走后,母亲把破衣箱搬起,才发现了我。假若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压死了。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象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廿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北平又象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西南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象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

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我想象得到,如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母爱是伟大的!

母亲是带领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人。母亲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人格形成都有深刻的影响。作者的母亲有她独特的性格--软中带硬。并且,这种性格在作者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作者本人的生与死都与这种软中带硬的性格密不可分。如作者在文中所说,母亲给老舍的是“生命的教育”。这不仅让读者看到了一位在苦难中保持着传统美德的伟大母亲形象,更让读者理解了中华民族品格的传承与延续。

写作手法。

文章通过记叙母亲一生的身世、经历、性格及遭遇,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母亲的无限敬爱和无以报答母亲恩情的愧疚之情,也塑造了一位有着典型东方女性性格特征的平凡而伟岸的母亲形象。首先,这篇文章多处运用了刻画人物的写法,使母亲的形象活灵活现。

本文采用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的形式,既流畅朴素生动,又凝练含蓄隽永,抒发了对母亲的敬仰感念追怀和永世不忘的深情。叙述语言流畅、朴素、亲切,极富表现力。这也是作者文学语言的基本特点。

语言特色。

本文系一篇回忆性记人散文。主要表达方式:叙述,抒情,描写,议论。

议论语言凝练、深情、隽永,蕴有哲理意味。在文章中,作者经常在叙述到一定的时候,便适时地插进议论文字,这对于深休全文题旨,抒发浓郁的感情,都发挥了如点睛般的作用。例如“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心里是安定的”,这段话是作者在抗战时期被迫躲到四川成才见不到滞留在北平的母亲,无比思念又担心年迈的老母遭遇不测所表达的忧惧、思念交织的复杂感情的一段话,是人处在特定的环境中时才会有的感觉和想法,作者以其凝练的文字表达出来,其隽永意味是颇具启发性的,足以引发很多人的共鸣。

白描手法。

所谓白描,原指国画的一种技法,即单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色彩,以摄取物象的神韵,使其形神兼备,神情毕肖,收意想不到的效果。后来人们用白描借指文章的一种描写手法,即用极俭省的语言记叙人物的动作、神态、对话,写出人物的特征,反映作者感情,不用或少用浓墨重彩去雕饰、烘托、夸张。《我的母亲》一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肖像、动作、语言的描写上。

创作背景。

作者自幼丧父,由母亲独自带大,和母亲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作者的母亲于1942年夏季病逝于北平(今北京)。当时作者孤身一人在中国抗战大后方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和组织工作。最初老舍的家人没敢把母亲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诉老舍,害怕加重老舍的孤独痛苦,于1942年12月26日才在家信里透露噩耗。本文便是作者为纪念母亲而写。

冰心散文母亲原文篇八

落雪那日,回了一趟老家。

老家一片白,白得空旷。柴门不老,母亲偏老。母亲依着柴门,等我归来。

这样的天气怎么还要回?母亲责怪。母亲把我带入柴门,硬是燃着一堆火给我烤。我说不冷,母亲不信。天都雪雪的,怎能不冷?拗不过,便围着一堆火坐下来。火光璀璨,映红整个柴门。这可是当初最原始的烤火方式啊!没想到三十年后,又一次要重温。

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爷爷奶奶都要把他们拉进柴门,燃起一堆火。大家坐在火堆旁,拉着家常,说着心事,温暖若春天。

看着红彤彤的火苗,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人生况味。此刻,我多想回到最初去,回到单纯的童年岁月里去,回到无知懵懂的青纯时光里去。那样的岁月,母亲不老,时光鲜艳。

天还未过半,怕我饿,母亲就急匆匆地做饭。落雪里,我望炊烟又一次升起。炊烟流过柴门,顺着落雪往上走。这一次,炊烟显得很孤单。

柴门里,火光舔着灶台,舔着母亲的脸。母亲的脸,不再像炊烟一样白。

隔着柴门,隔着一场落雪,我读母亲。母亲比我想象要老,我心底里的母亲永远都不会老去的。然而,岁月并不容。母亲,似乎再也经不起认认真真地看与读。读着落雪,读着柴门里的母亲,我的眼里有丝丝泪花。

我不敢再去想,我只看落雪。雪落在柴门上,化成一缕缕青烟,散去……。

猫儿狗儿围绕在母亲的身边,时不时要偷偷觑我一眼。它们并不热情,好像我真的就是这个家里的匆匆过客了。母亲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声呼唤,它们似乎都能懂。它们懂母亲,母亲似乎也懂它们。我想上前掸去母亲身上的落雪,小狗儿对我呲牙咧嘴着好几回。它在保护母亲,想来我不如一条小狗。

柴门外,炊烟和落雪交融在一起,白白的烟岚升腾成一份暖暖的回忆。

落雪,炊烟,柴门……看着,我一直一直都想回到童年去。

童年的家乡,是属于炊烟的。晨起,炊烟升起,大家欢天喜地,荷锄各奔阡陌去;傍晚,夕阳在山,大家又喜地欢天,迎着炊烟荷锄回。炊烟里,鸟鸣、马嘶、狗吠、人欢闹……声音浓稠顿挫,恰似一支支充满俚俗乡音的欢快的乐曲。

我喜欢炊烟,喜欢炊烟从柴门里升起的样子。炊烟真的很美,从一家家柴门里飘出来,飘成一朵朵云,然后飘成一片片天空。那时总认为,这天空便是炊烟的了,这是炊烟的天空。那时天空很蓝,蓝天下,炊烟就像蓝天的孩子,袅袅地欢快着。

那时没有院落,也没有高墙,人心就像这敞开的柴门。炊烟里,大家端着饭碗,隔着柴门就能相互问候和说笑。冬日里,天气很冷,我们偏不觉得冷。拿着煎饼,像捧着一只大喇叭。我们蹦着跳着,欢快地奔跑在落雪的袅袅炊烟里。

印象里,就觉童年一直单纯得像炊烟。

后来,炊烟不再……。

后来,通过考试进了城。后来,在城郊租了房。后来,又贷款买了房。有了自己的房,立马就想把母亲接过来,我不想把她一个人留在柴门。

接母亲来城,母亲不肯。好说歹说来了,三两日就要走。她放不下乡下,更放不下柴门。柴门里,有母亲熟悉的灶台和忙不完的岁月。柴门里,还有与她老人家朝夕相伴的猫儿狗儿,还有要下蛋的龙花鸡。母亲说,城里不如她的乡下。城里有高墙,看不甚远。房子都在空中,脚踩不着土。母亲偏说,在土里行走惯了,就觉踏实;城里太多巷子,又拐弯抹角,水泥浇筑总站不住脚步。乡下有鸡鸭,有猫狗,有菜园子,有七姑八姨……乡下一眼就能看到底,从不会迷路,想往哪个方向走,就能往哪个方向走。母亲说,城里人都不熟识,匆匆去来从不见笑,也不曾打招呼。乡下,七邻八舍多,热闹。开个玩笑,说个岔话,都没人去计较。城里东西贵,不如自家土里生产出来的东西营养人……在母亲看来,城里千般好,都不及她乡下的十万分之一。许是母亲老了,老了就不再想离开家,离开那个熟悉的老地方。我不想让母亲老,我怕母亲老。母亲老了,我怕自己有一天会成为孤儿,我怕乡下从此就只剩下故乡。

这些年,大家都往城中挤,乡村很安静。母亲不嫌,偏说那儿好,偏说自己喜欢安静。只要母亲喜欢,我只想由着她。因为,这个世界留给她的岁月并不多。

一辈子呆过的地方,确是有了感情。即便给了金山银山,都不换。妹妹劝,姐姐说,她都不肯离开那一片树木河流山川旧了的光阴和土地。

院子里,靠西墙的大半个地方,早被母亲刨挖成了一块地。怕鸡鸭干扰,就用篱笆隔成一道栅墙。那是母亲的菜园子。园子里面一棵樱桃,两棵木瓜,它们都还小。最北边口又栽了一株葡萄,葡萄从去年就开始挂了果子。园子里,夏有青菜、黄瓜、西红柿,秋有茄子、辣椒、萝卜、大南瓜,沿墙处,还攀爬着一群秧子。墙外边,有几株菊。母亲跟着季节走,凡是能栽进园子的似乎都要栽进去。今年又新移栽了一棵香椿,一树海棠,还有一丛叫不出名字的草,母亲说那草叫婆婆草,能长得宽大壮实,秋里不只能砍下来当扫帚用,还能制成挡风的柴门。大家说,母亲的菜园子是大观园。确实是了。每次回老家看母亲,我们都要钻进她大观园子里去。在那儿总能找到你要看的东西,要吃的东西。母亲又在南墙根,栽了数十棵艾草。母亲说,艾草是个好东西,能治我的脚疾,还能积攒下来留庄子里的人备用。

园子,正对着柴门,柴门的东边是鸡鸭的小舍。母亲的院子里,很热闹。鸡、鸭、猫、狗儿们,似乎每天都能上演一场场音乐会。

给母亲买了电饭煲,电磁炉,电水壶。母亲搁置在一边,从不用。她说那些玩意浪费电,她就喜欢用柴门里的锅灶和柴草烧饭菜,她说柴草烧出来的饭菜香。

早想给灶房换一扇门,母亲不肯。母亲说,还是柴门好。有了柴门,猫狗便能自由出入。因为那儿,有猫狗们温暖的窝。秋冬,枯草黄,落叶满地。太多的柴草,堆满湖野山川。母亲高兴,每天都要出门去捡拾柴草,捡回来堆进自己的柴门。

二大娘走了,母亲去送。三婶婶走了,母亲也去送……送得两眼泪花花。几十年玩在一起好姐妹们,一个个都走了,母亲依着柴门叹息。

那晚,我没有走,我留在了柴门,围着一堆火,我听母亲讲了一夜故事。

第二天,落雪没有停。母亲站在柴门外,送我远行……。

冰心散文母亲原文篇九

冰心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先驱和代表人物之一,她的散文作品以真挚感人的笔触展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在阅读冰心的散文作品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母亲心中的深情与关怀,也对母亲的辛苦与付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和大家分享冰心散文带给我的母亲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母亲的默默付出。

冰心的散文中常常描写母亲默默地付出和关怀。母亲总是在背后默默地为我们付出,如同一只无声的蜡烛。这种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让我感到敬佩和感动。母亲总是在每一个重要时刻挤出时间来陪伴着我,例如我的生日,她总是会提前几天准备好礼物,这令我备受感动。从冰心的散文中,我明白了母亲的付出是多么珍贵而宝贵的。母亲提供了我们成长所需的物质和精神的支撑,她为我们默默付出,只为孩子能健康地成长。

第三段:母亲的宽容和理解。

在冰心的散文作品中,她也描写了母亲的宽容和理解。母亲总是能够宽容地接纳我们的犯错和过失,给予我们改正的机会。她从不过分苛责我们,始终关注我们的成长和进步。冰心在散文《离别》中写道:“母亲沉默了一会儿,忽然开口道:‘在外没有看到你们很多朋友’”,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母亲并不苛求我有很多朋友,而是为我着想,并理解我可能因为学业或其他原因而不能交到很多朋友。我从中体会到了母亲的宽容和理解,这让我深感温暖和激励。

第四段:母亲的爱是无私无尽的。

冰心的散文中,最让我感动和震撼的就是母亲那种无私无尽的爱。母亲对我们的爱是毫不保留的,完全不计较得失和回报。她不怕付出辛劳和牺牲,只希望我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冰心在散文《致慈母》中写道:“只知道常怀感恩之心,对天父和地母”给予孩子生命和养育之恩深感感激,母亲的爱是无私的。从冰心的散文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母亲的爱有多么无私和伟大,而我将永远珍惜母亲的爱。

第五段:感恩与回报。

从冰心的散文中,我不仅看到了母亲的辛劳和爱,也看到了作为子女的责任与担当。母亲为我们默默付出了很多,我们应该感恩母亲并回报她的养育之恩。冰心在散文《远方的母亲》中写到:“觉得为一位异乡母亲洗洗衣服,在她是不经常干的活儿中,只表示我们姐妹之间的关心罢了”,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的小事来回报母亲,例如帮助她做家务,陪伴她聊天,或者只是简单地给她一个温暖的拥抱。

总结。

冰心的散文作品中蕴含着浓厚的母爱和关怀,她的文字让人感慨万千。通过阅读冰心的散文,我更加明白了母亲的深情与无私,体味到了母爱的伟大。作为子女,我们要时刻铭记母亲的辛勤付出,用自己的行动来感恩和回报。正如冰心所说:“孰能怜子如其母?”我们要学会怜视母亲,用我们的行动和关爱来呵护她们,让母爱在我们的心间永远闪耀。

冰心散文母亲原文篇十

沉思——沉思。

沉思里拾起枯枝,

慨然鞭自己。

地上月中影子。

世人都当它一个梦,

且一个不分明梦。

不分明里要它太分明,

我朋友,

一生忧患从今起了!

却仍须渡过这无边黑海。

我朋友!

世界既不舍弃你,

何如你舍弃了世界?

云一般自由,

水一般清静。

人生纵一个梦呵,

也做了一个分明梦。

沉思里抛了枯枝,

悠然看自己地上月中影子。

冰心散文母亲原文篇十一

小朋友!我不信世界上还有人能说这句话!「不为什么」这四个字,从她口里说出来,何等刚决,何等无回旋!她爱我,不是因为我是「冰心」,或是其他人世间的一切虚伪的称呼和名字;她的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唯一的理由,就是我是她的女儿。总之,她的爱是屏除一切,拂拭一切,层层的麾开我前后左右所蒙罩的,使我成为「今我」的元素,而直接的来爱我的自身!

假使我走至幕后,将我二十年的历史和一切都变更了,再走出到她面前,世界上纵没有一个人认识我,只要我仍是她的女儿,她就仍用她坚强无尽的爱来包围我。她爱我的肉体,她爱我的灵魂,她爱我前后左右、过去、将来、现在的一切!

天上的星辰,骤雨般落在大海上,嗤嗤繁响;海波如山一般的汹涌;一切楼屋都在地上旋转;天如同一张蓝纸卷了起来;树叶子满空飞舞,鸟儿归巢,走兽躲到它的洞穴:万象纷乱中,只要我能寻到她,投到她的怀里,——天地一切都信她!她对於我的爱,不因万物毁灭而变更!

冰心先生的散文中的“母爱”的主题是众所周知的。冰心在成年后曾这样讲述:“母亲,你是大海,我只是刹那间溅跃的浪花,虽暂时在最低的空间上,幻出种种的闪光,而在最短的时间中,即又飞进母亲的怀里。”在社会的动荡和时代的剧变,人们不再满意于看到母爱的作品但是人们又不能缺少母爱的作品。人们想要看到反映社会现实、反映火与血、反映生与死、挣扎与搏斗。但是让我们试着回想一下,当我们幼年的时候,当我们遇到困难或是挫折的时候,我们总是希望能够有一个温暖的怀抱来安慰自己,而这个怀抱通常是来自母亲的。这也是为什么人们需要母爱的作品,需要母爱给我们力量与温暖的原因之一。

人们都会珍视这份平平凡凡的情感——母爱。它是高尚的、无私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并要世世代代流传下去的、是永存的。冰心先生的散文就这样适时而生。她的散文中的母爱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来自于她的母亲杨福慈对其的影响,另一部分则是冰心先生作为一位母亲对其子女的母爱的扩大化。这来那个部分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可以在冰心先生的散文中可见一斑。

“我每次得到她(她母亲)的信,都不曾预想到有什么感触的,而往往独到中间,至少有一两句使我心酸泪落。这样深浓,这般沉挚,开天辟地的'心情啊!愿普天下一切有知,都来颂赞。”(《寄小读者.通讯十二》)杨福慈女士对冰心先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其父亲是海军,经常在外。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母亲陪伴长大的。冰心的母亲是一位性格极温柔,极安静的女儿你。处世恬淡,天性蜜柑,极富感性,是典型的,在当时不多见的,有文化的贤妻良母。母亲是冰心的第一位读者。冰心先生曾追忆母亲时:“而我每次做完一篇文字总是先捧到母亲面前,她是我的最忠实最热诚的批评者,常常指出了我文字中许多的牵强与错误”“她的爱,使我由生中求死——要负担别人的痛苦;使我由死中求生——要忘记自己的痛苦”。

而另外一部分的母爱,最初体现于她对其弟弟的照顾。因为父亲经常不在家,家里的儿女的照顾、家务等事务都由母亲一人承担。母亲体弱多病,乖巧的小冰心自然帮母亲分担,帮母亲照顾弟弟。冰心把她的三个弟弟比作三颗天上最明亮的星星。冰心在国外的时间,她的弟弟们也常常给她寄出长长而恳挚的书信,告诉她:“从松树隙间穿过的阳光,就是你弟弟问安的使者;晚上清凉的风,就是骨肉手足的慰语。”这与冰心幼时对弟弟们的照顾分不开的。而《寄小读者》最能体现其作为母亲对子女母爱的扩大化。冰心先生在《寄小读者》中俨然像是那些小读者们温柔慈爱的母亲与他们沟通交流。在《寄小读者》中,描写母爱的篇幅最多,最真挚感人,《通讯十》就是这类散文的名篇。作者这样来歌颂母爱:“世界上没有两件事物,是完全相同的……然而,请小朋友和我同声赞美!只有普天下的母亲的爱……是一般的长阔高深、分毫都不差浅……当我发觉了这神圣的秘密的时候,我是欢喜感动得伏案痛哭!”在冰心的眼中,母爱是无比伟大的,它突破时空限制,因而是绝对的、永恒的。她的这种母爱具有人道主义的内涵,而且加以推广,及于了一切有生命的动物。

冰心散文母亲原文篇十二

母亲的娘家是北平德胜门外,土城儿外边,通大钟寺的大路上的一个小村里。村里一共有四五家人家,都姓马。大家都种点不十分肥美的地,但是与我同辈的兄弟们,也有当兵的,作木匠的,作泥水匠的,和当巡警的。他们虽然是农家,却养不起牛马,人手不够的时候,妇女便也须下地作活。

对于姥姥家,我只知道上述的一点。外公外婆是什么样子,我就不知道了,因为他们早已去世。至于更远的族系与家史,就更不晓得了;穷人只能顾眼前的衣食,没有功夫谈论什么过去的光荣;“家谱”这字眼,我在幼年就根本没有听说过。

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以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因为我的大姐现在已是六十多岁的老太婆,而我的大外甥女还长我一岁啊。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哥与我。我是“老”儿子。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大姐二姐已都出了阁。

由大姐与二姐所嫁人的家庭来推断,在我生下之前,我的家里,大概还马马虎虎的过得去。那时候订婚讲究门当户对,而大姐丈是作小官的,二姐丈也开过一间酒馆,他们都是相当体面的人。

可是,我,我给家庭带来了不幸:我生下来,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眼看见她的老儿子——感谢大姐,把我揣在怀里,致未冻死。

一岁半,我的父亲“克”死了。

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立抚养了。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吸鸦一片,她喜摸纸牌,她的脾气极坏。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嫩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实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铜活久以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哥哥似乎没有同我玩耍过。有时候,他去读书;有时候,他去学徒;有时候,他也去卖花生或樱桃之类的小东西。母亲含着泪把他送走,不到两天,又含着泪接他回来。我不明白这都是什么事,而只觉得与他很生疏。与母亲相依如命的是我与三姐。因此,他们作事,我老在后面跟着。他们浇花,我也张罗着取水;他们扫地,我就撮土……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存着。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为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于改掉的。

姑母常闹脾气。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她是我家中的阎王。直到我入了中学,她才死去,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母亲在非解释一下不足以平服别人的时候,才这样说。是的,命当如此。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逗气。当姑母死去的时候,母亲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来,一直哭到坟地。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继承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他。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母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物鸡鸭,我们被搜过两次。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街门是开着的。“鬼子”进门,一刺刀先把老黄狗刺死,而后入室搜索。他们走后,母亲把破衣箱搬起,才发现了我。假若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压死了。竽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的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以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圆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示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加重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掷千金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二十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二十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北平又像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西南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详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

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母亲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我想象得到,若不是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老舍小说艺术浅析。

摘要:老舍的文学创作具有很高的价值,他的文学作品体现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老舍先生的创作非常广泛,有大量享誉中外的话剧,有为数可观的散文和通俗文学作品,但更能集中体现作家思想深度和艺术风格的还是他的小说创作。本文粗浅地剖析了老舍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小说艺术老舍形式研究。

一、京味幽默小说的典型。

182月3日,老舍先生出生在乱世之中的北京。他的诞生日是旧历小年,第二天就逢立春,所以他的父亲给他取名舒庆春。老舍的童年是在战乱中度过的,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他的父亲就是被侵略军烧残致死的。老舍后来回忆道:在我的童年时期,我几乎不需要听什么吞孩子的恶魔故事,母亲口中的洋兵是比童话中巨口獠牙的恶魔更为凶暴的。童年的记忆给作家留下一生都无法抹灭的印象。

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童年记忆是一个人精神品格的基石,直接影响着人的一生。老舍的童年给他带来心灵的创伤,加之他天生敏感好思,悟性高,从而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以便抚平心灵深处的伤口。

(一)老舍小说的京味渊源。

一个人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等等,是受这个人所处的地域影响的,就像北方人吃面南方人吃饭一样。作家的语言习惯,创作风格是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的,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所置身的语言氛围相关联。

老舍的青少年时期,是在北京度过的,在这里学习、生活。他在私塾里念过“四书”、“五经”,在新式学校里念完小学、中学,后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历任小学教员、校长、劝学员、教育部的公务员等。因不满教育界的黑暗现状,愤然辞职。他的文学创作天赋,在读小学时就已暴露出来,得到老师较高的评价。

在北京起源后波及全国的“五四”运动,让老舍在思想上产生“大地震”,并决定了他以后的人生方向。这给他创造了成为作家的条件。他回忆道:“假若没有‘五四’运动,我很可能终作这样的人;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敬敬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此而已。我绝对不会忽然想去搞文艺。”

老舍成了一名作家,是历史的必然和个人选择相结合的结果。老舍在天津南开中学教书,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小铃儿》。三年后,《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引起文坛的关注。

1924年夏天,老舍离开北京,前往英国,执教于伦敦东方学院。这一离开,迫使作家对北京进行远距离的梳理,为以后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老舍在北京生活了整整26个年头。北京之于老舍犹如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风俗,它的传统,它的丰富的平民生活,深深地埋在他的心底。

综观老舍一生创作的`作品,其最成功最有感染力的作品都是以京味语言写就的,以北京为背景的。追溯老舍小说的京味渊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家在北京生活姿态成功地融入到作品之中。这需要悟性和能力。

(二)幽默是老舍小说的突出特色。

如果说京味是老舍小说的画布,那么幽默则是这块画布上一副美丽的画。换句话说,京味是底色,幽默则是附着在底色之上的亮色。

对于幽默作家有一个不断摸索、不断改进的艺术历程。幽默的笔调,老舍在成名作《老张的哲学》中就已显露出来,此后,《赵子曰》、《二马》等,幽默的风格一直贯穿始终。

作家的幽默是从何而来的呢?应该说,老舍的幽默是他的智慧象征。他的幽默具有批判的特色,在小说中,作家智慧的成份多于情绪。处处表现出的,是他的迅捷的思想、丰富的观念,他始终在一个知识分子的立场上,看社会上的一切。

在当时的社会,敢以笔作枪来战斗的,只有鲁迅。他敢于同社会的黑暗、腐败作坚决的斗争。但老舍却不同,比之于鲁迅,老舍更具有柔韧性。他不敢抱有什么理想的梦,也不作勇敢的战士,只是在和平温良的态度下,对所有不顺眼的事,抑制不住那哭不得笑不得的伤感而已。这伤感怎么来流露?老舍选择了幽默。

在当时社会,幽默既是对黑暗的妥协,又是对黑暗的抗争。这代表了作家的独特人格,同时也涵盖了作家鲜明的艺术特色。老舍先生曾一度中断了幽默,比如写《大明湖》。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老舍目睹了“五卅”惨案,怎么也幽默不起来。之后的《猫城记》也延续了这一局面。

幽默是老舍小说的突出特色,通过幽默,老舍先生的小说逐步走向圆熟。幽默与老舍的性格,为人处世方式,对待社会的态度相吻合,二者浑然天成。老舍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立下了幽默的基础,并写就了圆熟之作《离婚》,至此,老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引领京味幽默。

二、讽刺:老舍小说的精髓。

老舍小说的幽默总伴随着讽刺,两者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这么说,讽刺是老舍小说的精髓。老舍小说到底是讽刺什么东西呢?主要是习惯于妥协与敷衍的灰色人物,以及充斥着妥协与敷衍的灰色社会。老舍小说的人物性格往往是怯懦。因为怯懦,什么事情也不走极端,总是折中,在折中下求息事宁人,在折中下将人情安排在最走得圆通的余俗里。他们用自欺的知足,平安地糊涂地沉寂下去。

这种明显带有指向性的讽刺,犹如一把软刀,直刺目标的心脏。

(一)幽默的主产品――讽刺。

老舍式的幽默是笑中带刺的,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讽刺。如果把幽默比作一道生产工序,那么讽刺便是该工序的主产品。讽刺小说在当时文坛是初露端倪的,但长篇讽刺小说却是明摆着稀缺。老舍以两部长篇讽刺小说《老张的哲学》和《赵子曰》一举获得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

《老张的哲学》是老舍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以讽刺的笔调揭露了北京教育界的黑暗。作品以恶棍、高利一贷者“老张”横蛮地逼散两对青年男女的爱情为线索,相当广泛而深入地反映了代前后北京普通市民在黑暗势力的迫害下艰苦挣扎,但终不能免于失败的悲剧命运。

老舍的讽刺笔法是相当独特的,具有无可比拟的穿透力。《老张的哲学》在题材上开拓了一个新的方面,把普通市民的生活引入现代长篇小说的内容,同时,在人物刻画上以独特的讽刺手法塑造了老张、南飞生这样一些栩栩如生的形象。这些都是作家对现代长篇小说的巨大贡献。

《赵子曰》以轻松微妙的文笔,写北平学生生活,写北平公寓生活,细腻而逼真。与《老张的哲学》相同的是,这部小说依然以讽刺见长,不同的是《赵子曰》让人看到了希望。而这部小说,老舍的讽刺水平更进了一步。

当然,因为是最初创作讽刺长篇小说,老舍在这部作品中还存在夸张得有点过火,幽默到近似油滑等缺憾。

(二)老舍的讽刺艺术特色。

中国小说史上,讽刺小说古已有之,最有影响的有《儒林外史》和清末的“谴责小说”。《儒林外史》的讽刺“感而能谐,婉而多讽”、“含蓄蕴藉”,是讽刺小说的上乘之作,后来的谴责小说对于《儒林外史》而言,“辞气浮露,毫无藏锋”,在艺术上走向末流。

老舍的讽刺艺术是继鲁迅之后,在讽刺文学史上又一个树立个人里程碑的重要作家。朱自清先生评价老舍的讽刺艺术时说,《老张的哲学》和《赵子曰》在个性描写的鲜明性上,近于《儒林外史》,但不同于谴责小说,它们不是杂集话柄而是性格的扩大描写。

从这里可以看到,老舍的讽刺艺术是具有传承关系的。

之外,老舍的讽刺艺术还有一个鲜明的个性特色,即“讽刺的情调”。这是作家在前人和同时代的作家讽刺艺术的基础之上,融合了自己的创造而得出来的。

温和的有情调的讽刺,是老舍讽刺艺术的鲜明特色,保持着独一无二的个性。

老舍小说艺术的北京味、幽默感是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的。他调集所有的艺术力量,对中国社会的底层有着深刻的描绘,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小人物的悲欢。在反映底层小人物的作品当中,作家不单是讲述个别人物的生活经历,而且真实地再现了城市底层的生活场景,不单是同情个别人物的痛苦遭遇,而且尖锐地提出城市贫民摆脱悲惨命运的历史命题。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生活情趣。反映生活,观照现实,使得老舍的小说艺术达到新的高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为中国文学赢得了世界的声誉。

参考文献:

1.苏庆昌.老舍评传[m]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

2.老舍.老舍自述[m]京华出版社中,2005.

冰心散文母亲原文篇十三

母亲的娘家是在北平德胜门外,土城儿外边,通大钟寺的大路上的一个小村里。村里一共有四五家人家,都姓马。大家都种点不十分肥美的土地,但是与我同辈的兄弟们,也有当兵的,作木匠的,作泥水匠的,和当巡察的。他们虽然是农家,却养不起牛马,人手不够的时候,妇女便也须下地作活。

对于姥姥家,我只知道上述的一点。外公外婆是什么样子,我就不知道了,因为他们早已去世。至于更远的族系与家史,就更不晓得了;穷人只能顾眼前的衣食,没有功夫谈论什么过去的光荣;“家谱”这字眼,我在幼年就根本没有听说过。

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之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因为我的大姐现在已是六十多岁的老太婆,而我的大甥女还长我一岁啊。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哥与我。我是“老”儿子。生我的时候,母亲已四十一岁,大姐二姐已都出了阁。

由大姐与二姐所嫁入的家庭来推断,在我生下之前,我的家里,大概还马马虎虎的过得去。那时候定婚讲究门当户对,而大姐丈是作小官的,二姐丈也开过一间酒馆,他们都是相当体面的人。

可是,我,我给家庭带来了不幸:我生下来,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眼看见她的老儿子——感谢大姐,把我揣在怀里,致未冻死。

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喜摸纸牌,她的.脾气极坏。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哥哥似乎没有同我玩耍过。有时候,他去读书;有时候,他去学徒;有时候,他也去卖花生或樱桃之类的小东西。母亲含着泪把他送走,不到两天,又含着泪接他回来。我不明白这都是什么事,而只觉得与他很生疏。与母亲相依如命的是我与三姐。因此,她们作事,我老在后面跟着。她们浇花,我也张罗着取水;她们扫地,我就撮土……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存着。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为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姑母时常闹脾气。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她是我家中的阎王。直到我入中学,她才死去,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母亲在非解释一下不足以平服别人的时候,才这样说。是的,命当如此。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逗气。当姑母死去的时候,母亲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来,一直哭到坟地。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肉鸡也送给他。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物鸡鸭,我们被搜两次。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街门是开着的。“鬼子”进门,一刺刀先把老黄狗刺死,而后入室搜索,他们走后,母亲把破衣箱搬起,才发现了我。假若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压死了。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当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都是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早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投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北平又像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到西南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像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详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去了根的花草。

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我想像得到,没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北京人,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猫城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冰心散文母亲原文篇十四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冰心散文母亲原文篇十五

原文:

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的想。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

门前的麦垄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赏析一:

发表于1921年1月礼赞“爱的哲学”的《笑》,是“冰心体”散文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第一篇引人注目的美文小品。冰心早期是个泛爱主义者。她从小面对大海,海的女神陶冶了她倾向自然的.个性,并要“借着无瑕疵的自然造成我们高尚独立的人格”(冰心《人格》)。母爱的慈恩使她觉得找到了宇宙间一切爱力的原点和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儿童的天真使她追求人类社会的童年精神。基督教义给她博爱情怀,博爱思想又拨动了她与泰戈尔哲理共鸣的心弦。于是颂扬母爱,讴歌童心,赞美自然,建立“爱的哲学”的理想天国,构成她早期创作的三个基本乐章。

《笑》创造了爱和美的理想和谐的境界。作品以三个微笑为线索和艺术聚焦,连缀编织三幅美景。开头出现的第一幅清美图画是:雨声住了,凉云散了,月光在树叶残滴上烁动,如萤光千点,幽辉里出现了壁画上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地笑”。安琪儿是基督教传达神意的使者,是美和爱的象征。然后作者拉开默想的心幕,描出另两幅画:先是五年前雨后的古道旁,绿树笼罩湿烟,新月挂在树梢,一个孩子“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这是低吟童心的纯洁天真。继之是十年前农家门前,麦垄新黄,果叶嫩绿,月出海面,一个老妇人“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这是轻唱慈祥宽厚的母爱。三幅清丽画面又都融入了对自然的赞美。最后绾结全篇:“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作品超越时空和虚实,融合仙界和故乡,心契上帝使者和尘世人物,把三个微笑叠印成爱和美的和谐意境。作者用“爱的哲学”作为改良社会和人生的理想蓝图,固然显得虚幻,但文中意境的清光和性情的清溪还是照亮并流到了读者心头。

散文清丽的意境出于娟秀之笔的绘画技巧。三幅画都以初夜的静谧、雨晴的清新、新月的淡光构成立体背景,烘托人物抱花微笑的主景。但共性中又突出并丰富画面的个性。首幅画以对光的敏锐感觉照亮艺术生命,特别以幽辉浸润安琪儿的美丽神采。第二幅画以潺潺水声和绿树湿烟并举,实现声和静的调和,映衬小孩子的赤真稚影。第三幅画以色彩的视觉美唤醒审美愉悦,用麦垄柔和的新黄和葡萄叶宁静的嫩绿渲染老妇人的安祥气度。作品笔致秀婉淡雅,文字清新隽丽,感情澄澈细腻,结构单纯完整,充分体现了“冰心体”散文的风格。(张金印)。

赏析二:

在领悟《笑》所包蕴的深刻的哲理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真切地体会出作家文笔的深厚功力。

且看通篇文字,清新隽丽、自然凝炼。写雨、写月是三个场面皆有的,雨是刚刚停住,月是刚刚现出,雨后月下的景物,自然有一种明媚、温润、鲜丽之美。不!还是用作者在开头所形容的“清美”更加合适。凉云消散,残滴如萤;古道悠悠,绿树笼烟;茅檐土阶,万物鲜丽。也必得用“清丽”一词才能形容得出。

再看对三个场面中人物的描写,为了渲染文章的主题,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他们全是“抱着花儿”“微微的笑”,让读者透过这描写,去想象那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去感受这通篇蕴涵的“爱”的美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