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形势的论文(通用8篇)

  • 上传日期:2023-11-11 15:39:50 |
  • zxfb |
  • 11页

总结是对我们奋斗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对未来的规划和展望。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成就个人和职业发展?总结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写作思路和素材,但我们要注重个性和原创性。

国内外形势的论文篇一

最近美国侵略集团在东方在西欧,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阴谋活动。帝国主义国家的好战分子,相继发出了战争叫嚣,国际局势显得有些紧张起来。这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我们怎样来认识目前的国际局势呢?此刻我们就来谈谈这些问题吧。

作者:福英。

朝鲜停战的实现,日内瓦会议就印度支那的军事停战和政治问题达成协议,使得国际紧张局势有了缓和。这是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的伟大的胜利,美国侵略集团的重大失败。

可是,如果以为妄想称霸世界的美国侵略者,在遭到失败和打击后,就会从此放下屠刀。那就是奇怪的衷情了。我们应当看到:在世界和平民主力量为国际紧张局势进一步地绥和而斗争的时候、美国侵略集团却绝不甘心于失败,它总是要千方百计地制造着国际紧张局势,准备另一次世界战争的。和平力量与战争力量之间的斗争,这就是目前国际形势的基本情景。

和平与战争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绝不是一两个回合就能解决的。因为和平的敌人是相当顽强的。它在一次失败之后,必然想法对世界和平力量进行反攻。所以,我们在一场斗争胜利之后,就要之后进行另一场的斗争。这样,国际局势就显得时而紧张,时而缓和。这就是目前国际局势的特点。

所以,我们决不能因为在一个回合中获得胜利,就冲昏了头脑,以为美国侵略集团蒙受了一次打击,就消声匿迹,我们就能够高枕无忧。“天下太平”了。那样,我们就要犯错误。相反的,我们要时时警惕,准备给企图反攻的敌人以更大的打击。但如果我们在局势紧张的时候,就张惶起来,那也是不对的。

法、澳、新、菲、泰、巴基斯坦组织东南亚军事侵略集团。之后,欧洲军条约遭法国议会否决,美国的战争政策遭到了挫折,但它连忙诱使英、法等国的统治集团。用伦敦协定、巴黎协定来重新武装西德,把西德拉进北大西洋侵略军事集团。最近,宣布签定美蒋军事协定,并决定行将召开曼谷八国会议。美国侵略集团这一系列的行动,就是要建立对苏、中和人民民主国家的军事包围圈,准备发动另一次世界战争。但美国侵略集团和它的追随者,这一连串的侵略活动,并没有出乎我们预料之外;不如说,这是在我们预料之中。所以,国际局势一时的恶化,并没有使我们悲观失望,而只是使我们加倍努力来为维护世界和平进行斗争,并且是具有充分的信心来进行这一斗争。

苏联、中国、和各人民民主国家是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的中坚。苏、中和人民民主国家的日益强大和紧密团结,是世界和平的最主要的保证。

至于美国侵略集团,虽然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有它的追随者,但为数不那么多。为什么?因为美国侵略集团加紧推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使美国和资本主义世界其他国家存在着矛盾。资本主义世界的其他国家追随美国侵略集团的战争政策不仅仅对他们自我没有什么好处,并且还会失掉他们已有的一些东西。所以,目前资本主义体系的国家,在战争和和平问题上,便存在着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的国家,是刚获得独立的或正在争取独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它们反对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垄断,因为它们是刚从外国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下摆脱出来,或正在摆脱外国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它们反对战争,因为它们需要的是建设,而战争是妨碍它们进行建设的。它们的对外政策是和平、中立。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除极少数国家的统治集团甘于追随美帝国主义的战争政策以外,许多国家都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一九五四年十二月在印度尼西亚茂物举行的南亚五国总理会议,决定邀请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内的二十五个亚洲非洲国家参加定于一九五五年四月举行的亚非会议。讨论反对殖民主义和促进世界和平的问题。南亚五国总理的这一行动,证明了第一种类型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所起的作用将日益重要。

第二种类型的国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削弱的帝国主义国家。因为它们已被削弱,想要继续保有它们已有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就不容易。为什么?首先美国垂涎着它们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美国侵略集团在想法挤进去,要取它们的地位而代之。其次,这些地方的人民的独立解放运动的日益高涨,根本动摇了殖民制度。这一类的国家的统治集团中虽然也有少数人时常跟着美帝国主义叫嚣战争,但从根本方面来说,它们是主张维持现状的,因为维持原状意味着它们有可能继续坚持巳有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英、法和许多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是属于这一类。

第三种类型的国家,是好战的国家。它们的对外政策是侵略政策,战争政策。这类国家主要是在侵略集团统治下的美国。在美国控制下的西德和日本,是美国侵略集团看中了的战争工具;美国力图重新武装西德和日本,作为美国发动另一次世界战争的炮灰。美国侵略集团虽然是以苏联、中国和人民民主国家作为“潜在的敌人”,作为将来发动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进攻对象,可是,今日在准备另一次世界大战时,他们的目前的侵略对象是资本主义体系的其他国家。美国侵略集团要在这些国家中设立军事基地,就必然侵害着这些国家的领土主权的完整。美国侵略集团要企图缓和美国的经济恐慌,就必然对这些国家进行经济侵略。一句话,美国侵略集团想要建立它的世界霸权,第一步就要把资本主义体系的其他国家沦为它的附庸。在那里,就存在着美国与其同盟国家之间的不能克服的最基本的矛盾。此外,阿登纳和吉田虽然甘愿充当美国的走卒,但西德和日本的统治阶级并不是全都愿意扮演这样的主角;更用不着说西德和日本的人民是根本反对的了。西德的社会民主党反对巴黎军事协定,日本的吉田也巳不得不下台。即使把西德和日本重新武装起来,安知西方各国不是扳石头碰自我的脚?!这一切,就显示美国侵略集团和它的追随者所面临的困难。

国内外形势的论文篇二

关键词:

和平与发展,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

摘要。

当今世界,国际局势似乎也变得甚为微妙,有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态势。总体来看,国际上以美、日、俄、中和欧洲诸国为主轴,在历史和国际竞争的舞台上,任何两国都在为自我的利益进行着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角逐与对垒。“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继续发展。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

在和平稳定中谋求发展,这是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世界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生产布局,投资走向,金融往来,科技开发,人才培养,乃至环境保护,都跨越了国界。世界贸易的增长幅度大大超过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幅度。科技革命正在向各行各业渗透,经济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加快。

这样一种全球经济的发展肯定不能长久地建立在少数国家发达、多数国家落后的基础上。世界经济需要新的动力,世界市场需要新的补充。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兴盛,是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期望所在。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它们的落后和贫困,主要是历史上殖民主义统治以及现实的不公正、不合理国际经济秩序造成的。此刻,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顺应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从本国国情出发,已经或者正在走上具有自我特色的发展道路。

事实证明,仅有走这样的道路,才是成功之途。这一潮流在新的世纪中将会更加壮大。在我看来,如果说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的崛起是二十世纪下半叶国际局势演变的一大特征,那么它们在经济上的腾飞则将是二十一世纪世界新格局的一个重要标志。

发展中国家走向繁荣富强,数十亿人民彻底摆脱贫困的桎梏,将为各国供给巨大的贸易和投资机会,为新兴科技和产业开辟广阔的市场,给全球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使之攀升到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兴盛,还将为多极化格局奠定健康的基础,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供给有利条件,使持久的世界和平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一言以蔽之,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兴旺发达,将是对人类社会提高的重大贡献。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技术创新、知识应用、贸易投资和金融活动日益国际化,各国经济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世界经济而孤立地发展。加以正确引导和驾驭,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有利于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稳定。

此刻,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它们经济科技实力雄厚,掌握着国际经贸组织以及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在全球化中获益最大,而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不利的地位。西方发达国家,经过跨国公司和受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加紧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渗透和扩张,在全世界争夺资源和市场,同时极力推行它们的发展模式、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企图经过经济全球化实现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这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国家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威胁。

目前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导致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一些经济技术条件比较差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进一步被边缘化的危险。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因素很多,一旦出现金融震荡,就会对世界各国异常是发展中国家造成强烈冲击。经济全球化不仅仅加剧着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资金、技术、市场和资源方面的竞争,也加剧着一些国家内部的贫富矛盾,引发社会冲突。总之,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世界,是不可能长期安宁的。

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各国进取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但各国在扩大开放时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注重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本事。

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一旦某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经济危机,不仅仅发展中国家会深受其害,发达国家也难以置身其外。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应本着职责与风险共担的精神,共同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

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景下发生和发展的,因而势必继续加大穷国与富国的发展差距。根本的出路在于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

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地区范围,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经济领域,多极化趋势都在加速发展。极少数大国或大国集团垄断世界事务、支配其他国家命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大国关系不断调整,多个力量中心正在构成。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地位上升,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容轻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各类区域性组织日趋活跃,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构成尽管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这种趋势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对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平力量进一步增强。要相互尊重与平等互利,不要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要对话与合作,不要对抗与冲突,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

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提高的要求,贴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这种多极化格局,不一样于历史上大国争霸、瓜分势力范围的局面。各国应是独立自主的,各国的相互合作及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不应针对第三方。大国对于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负有重要职责,扶持弱国,富国应当帮忙穷国。

对我国来说,对当前国际形势进行评估,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国际环境对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影响。

这既涉及对当前形势的确定,也涉及到对当今世界长远变化大势中一些深层问题的认识。

首先,从总体上看,当前国际形势对我国仍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于我国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特征、世界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革命新浪潮给我国发展供给的巨大动力和机遇,是长期性、可持续的。只要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些机遇就会继续促进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其次,当前国际矛盾的特点、世界战略格局的调整方向、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化趋势、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仅仅没有弱化并且正在强化国家主权在国际关系中的基石地位和重要意义。要在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坚持和争取比较有利的地位,对于国家主权在国家利益中的核心地位和基础价值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矛盾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必须坚持和倡导在相互尊重主权的前提下,进取寻求存异基础上的求同,多元基础上的共识,共赢基础上的合作。再次,台湾问题对中国坚持和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构成的不利影响呈增大趋势,已成为中国在本世纪国家安全面临的最大隐患。

涉台外交在维护中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应对“台独”分裂势力在两岸关系中制造种种突发性事件的任务与日俱增。美军进取调整在亚太的军事部署虽然是为其全球战略服务的,但客观上使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环境更加复杂。应对挑战,中国必须不断发展自我,提高包括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进取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使我军建设更加适应未来战争的要求。

最终,世界经济坚持繁荣、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加大了对世界各种资源的需求,同时也促使世界经济利益分配格局调整加快,有关国家之间为争夺资源和市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磨擦增多。这使中国在未来的发展和开放过程中面临更多的压力,也对中国继续参与国际竞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需要在自身经济增长方式和对外合作方式等方面进一步开拓进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大旗,进取应对这些问题,处理好维护中国自身利益与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

国内外形势的论文篇三

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很多前所未有的新特点,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大国博弈加深、国际安全局势恶化、地区冲突加剧、国际秩序调整加速,和平与发展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多年,但余威犹在。世界范围内的萧条之后人们并没有看到传说中的蓬勃复苏,金融危机逐渐转化为债务危机,在经济持续低迷的作用下,各国政治和社会也遭受到不一样程度的冲击。政府对金融危机举措不力,极端情绪愈演愈烈,民众对国家治理本事产生怀疑,最突出的表现是“街头政治”持续上演,如挪威枪击案、“占领华尔街”运动、“阿拉伯之春”等事件,其产生的根源除了经济因素外,更有种族融合、“民主赤字”、贫富分化严重等问题的作用。危机不仅仅损害了原有国际秩序的经济基础,并且降低了西方国家外交政策的执行力,更松动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当原有体系不能再经过有效的输出来控制世界的时候,新兴力量便孕育而生,国际力量此消彼长会进一步加快。当前,多中心国际秩序已显现,世界权力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美国单方面主导国际秩序的本事在削弱,加速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重组。

变,大国关系进入新一轮的磨合调整期。

经济全球化在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加深了全球的两极分化,发达国家利用资本、技术优势,经过不平等的国际贸易控制、盘剥发展中国家,数字鸿沟越来越大。随着科技革命的到来,资本所具有的内在扩张性特质更加显现,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日益被强化,而原本弱势的发展中国家越发处于不利地位。全球性两极分化必然带来各国利益和诉求不断分化,各国为在未来国际秩序中占领制高点而竞争加剧。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国际规则和观念受到冲击,联合国作为国际权力中心的作用逐步丧失就是例证,一些大国选择性地解读国际规则,采取单边行动引发国家关系紧张,这无疑增加了国家间关系的不确定性,致使地缘政治环境日趋复杂,国际形势加剧动荡。

西方国家正在经历的经济衰退、政治动荡、社会抗议等种种困境,证明西方正经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危机。此轮危机把西方国家的制度缺陷和结构性矛盾暴露无遗,而新自由主义、紧缩财政等并未带领西方走出困境。西方国家为摆脱金融危机而采取的紧缩减赤措施并未收到良好效果。究其原因是其经济制度无法克服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的对立,政府在应对金融危机时又在国家干预和“市场万能论”中左右摇摆,政治决策的不确定性且相互推诿,造成国家解决问题的本事大大降低。另外,为取悦选民各政党开出诸多“口头支票”,掉入“福利陷阱”的西方对危机治理能够说寸步难行,民主政治制度效率低下,引发民众对政治体制的质疑。信任危机冲击社会稳定,社会极端思潮抬头,此起彼伏的民众抗议既是民众表达对就业、移民、医疗、福利等制度的不满,也是西方社会中产阶级萎缩、贫富分化加重的表现,体制矛盾最终酿成体制危机。西方国家的体制机制正在面临巨大的变革压力。

伦敦骚乱“占领华尔街”运动最为典型。这些运动虽然与“阿拉伯之春”性质完全不一样,但都是以同样形式表达民众的政治诉求,如何处理民众日益强烈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诉求,不仅仅是伊斯兰国家面临的困境,也是其他国家相当长时间内不得不面临的严峻挑战。

如果说16世纪的海上争夺是欧洲国家经过海洋争夺陆地,那么21世纪的海上争夺是世界各国经过海洋争夺沉睡在海底的战略性资源,人类进入了新的海洋时代――“海洋工业礼貌时代”。陆地资源逐渐枯竭,人类将目光投向了新能源,而深海的油气资源、可燃冰、海滨砂矿、多金属结核等,储量之大远超当今人类需求。对能源需求的激增促使海洋科技突飞猛进,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勘探开发进入新阶段,各国不断上演“蓝色圈地”运动,海上竞争愈演愈烈,各种利益矛盾凸显。海洋争端频繁亮相国际舞台,南北极争端、中菲黄岩岛争端、中日钓鱼岛争端、韩日岛屿争端、英阿马岛争端等轮番上演,国际海洋争端也逐渐从单纯的岛屿归属发展成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定,对海底资源的争夺也从“暗斗”阶段上升到“明争”阶段。国际海洋争端日趋复杂迫使各国调整各自的海洋战略,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这既贴合中国国情,也能在海洋工业礼貌时代更好地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国土安全。

国内外形势的论文篇四

1.宏观经济增速略好于预期,整体表现平稳。2016年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7%,与一季度持平,较去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同比增速来看,第一、二、三产业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3.1%、6.1%和7.5%,较2015年平均分别下降0.8、-0.1和0.8个百分点。由于前期刺激政策逐步发力,固定资产投资反弹。数据上看,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9.0%,相较前5月的9.6%下滑0.6个百分点。分项目看,投资增速下行主要影响因素为: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同时民间投资增速下滑明显。

从总需求结构的三驾马车来看,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6月工业增加值同比为6.2%,制造业生产增速同比增长为7.2%。从区域结构来看,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0.4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1.0%,快于全部投资2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继续发挥,主要指标增长仍然快于东部。上半年,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别比东部地区快0.9和0.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速分别比东部地区快1.8和2.5个百分点,但东北地区工业和投资增长仍然较慢。全国上半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3.4%,比上年同期提高13.2个百分点,比资本形成的贡献率高36.4个百分点。发展享受型消费增长较快,占比继续提高。

整体上来看,国内经济仍在合理区间内,实现了平稳开局,相比去年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出现了更多积极迹象。

2.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回升,经济稳中复苏。2016年7月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6月份,制造业pmi为50.0%,比上月份微降0.1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

6月份制造业pmi的主要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为52.5%,比上月上涨0.2个百分点,这些情况反映出工业生产形势向好,制造业企业生产具有新增长态势,增速也略有提高;新订单指数为50.5%,连续三个月回落;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连续两个月大幅回落至51.3%。受世界经济增长疲软、美国加息预期、欧美等国家贸易保护措施、英国脱欧等因素影响,近期制造业外贸走势偏弱。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9.6%,连续三个月回落;进口指数为49.1%,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下,表明我国外部需求持续疲软。

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1.0%,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持续高于临界点,走势总体平稳;中型企业pmi为49.1%,比上月下降1.4个百分点,降至临界点以下;小型企业pmi为47.4%,比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下。中小型企业pmi回落幅度较大,表明其生产经营中的困难更为突出。

可见,当前工业生产整体平稳,有明显的复苏迹象,但是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

3.制约经济发展的风险不容忽视。有效需求不足现象较为突出。从宏观层面来讲,当前经济有效需求不足,对工业发展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制约。在就业形势稳定、工资性收入继续增长、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以及消费环境逐步改善的带动下,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总体是平稳的。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同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3%,其中二季度增长10.2%,与一季度基本持平。同时,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力不强,尽管一季度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同去年相比有所上升,但是同前几年的高速增长相比,回落幅度较大,对工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减弱。

经济体杠杆率过高。6月末中国m2余额超149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实际上产生的债务规模不断提高。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末,地方政府总负债已达到30.28万亿元,这两年多为到期时间,总量上有所增加,但是增幅并不大。与总资产108.2万亿元相比,地方政府的债务尚处于可控阶段,但潜在的风险依然不可小觑。不少地方政府通过企业或者其他平台进行融资,数量很难进行统计,地方债规模可能远超过这个数字。目前地方上马项目基本不受约束,各地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不断上马各种项目。而考虑到整体宏观经济的情况,地方债务规模和风险具有不断扩大的迹象。

银行不良贷款率高企。4月27日,16家上市银行年报正式公布完毕。在业绩增幅放缓的同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在快速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16家上市银行的整体不良贷款余额已经逼近万亿整数关,达到9942.02亿元。相较之下,在2014年年底,15家上市银行的整体不良贷款余额为6625.56亿元。根据中国银监会数据,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在2015年达1.27万亿元,相比于去年的8426亿元,不良贷款同比上升51%,而不良贷款率也升至临界值1.67%。未来一段时期不良贷款规模可能还会继续攀升。截至2015年,不良贷款余额主要集中在制造业(3921.4亿元,占比37.1%)和商业(3689.6亿元,占比34.9%)两大周期性较强的行业,合计占不良贷款的70%以上。随着经济增速逐步回调,过去高增长所掩盖的问题、矛盾和风险将不断显现。

二、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依旧,复苏之路艰辛。

1.美国经济复苏态势确立,但未来仍有较多的不确定性。美国经济显现出相对增长优势,消费、核心资本品订单增长相对平稳,失业率微升至5.0%,为2015年5月份以来的首次上升,高于预期和前值的4.9%,美国经济复苏呈现良好局面,但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长期来看,美国经济的不确定性仍然来自于政府支出的持续削减,其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也将逐步显露出来。减支计划几乎涵盖各个领域,这意味着美国已经进入实质性的“财政紧缩期”,削减赤字的成本将被长期分摊。此外,之前的债务上限触顶以及“财政悬崖”中关于取消企业投资税收优惠条款可能性增大,加速折旧优惠、税收减免等政策到期将导致成本增加,对企业未来增加资本支出形成制约,财政去杠杆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将会在未来逐步显现。

2.政治经济步履维艰,欧洲复苏实难可期。今年以来,受美国经济温和复苏等因素影响,欧元区综合pmi、经济信心指数等先行指标一度有所回升,尤其是德国的经济增长动力随内外需求的改善而有所增强,从而使欧元区有望避免重现去年四季度全面衰退的局面。

但是,欧洲现阶段面临的问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一是难民潮危机。欧洲正面临二战后最严重的难民危机。据联合国估算,2015年,大约有一百万人为了逃离战乱、贫穷、迫害而横跨地中海至欧洲。随着中东安全局势进一步恶化,难民潮不太可能在2016年减弱。而欧洲国家在难民问题方面存在很大的分歧。二是英国退出欧盟引发的政治经济风险。三是恐怖主义威胁。欧洲的恐怖主义威胁料将在2016年持续爆发,人心不稳,对欧洲经济料将产生重创,欧洲国家在安防方面的支出势将进一步增加。

3.负利率难解通缩痼疾,日本经济前景不明。在6月份最新预测中,世界银行将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由1月份的2.9%下调至2.4%,日本增长仅为0.5%。自2011年以来,日本物价一直在负增长区间徘徊,cpi与核心cpi当月同比基本为负值。在已经实施负利率的情况下,核心cpi年率仍然持续恶化,负利率政策是否真正能够刺激并恢复经济增长,以达成cpi的目标,相关经济人士争论不休,日本央行内部也出现较大分歧,而从目前来看效果甚微。此外,日元大幅贬值也可能引发各国竞争性贬值,从而引起国际金融秩序和贸易秩序出现动荡。

4.新兴经济体表现各异,未来将面临结构性风险挑战。今年一季度以来,新兴市场经济体表现各异,多数国家获得内需支撑,但各国面临的经济难题具有紧密的关联性,相比几年前,普遍面临出口低迷和政策瓶颈的挑战。印度在去年四季度gdp增速达到7.5%,学界与市场对印度经济在2016年的表现都给出了相对乐观的预测,预计增速将达到7%以上。由于受油价跌幅影响,俄罗斯经济陷入泥潭,去年卢布暴跌50%以上,致使俄罗斯收支严重恶化,预计俄罗斯今年的财政赤字将占到gdp的4.4%。巴西2015年经济增速为-3.7%,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降,国内消费萎靡影响,未来的巴西经济可能进一步恶化。南非同样受到国际经济形势影响,国内超过25%的失业率,去年11月的pmi指数已经下降到6年来最低。与此同时,目前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速较低,但物价水平居高不下,特别是竞争性贬值与资本外逃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双赤字”国家的国际收支,国家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风险挑战。

三、坚决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运用倒逼机制把握发展新机遇。

1.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有力、有度、有效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引导好发展预期,用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社会预期,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增强发展信心。要加大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要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

2.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必须弘扬勤劳致富精神,激励人们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必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强化人力资本,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着力把教育质量搞上去,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发挥好企业家作用,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化解困惑,保障各种要素投入获得回报;必须加强产权保护,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加强对国有资产所有权、经营权、企业法人财产权保护,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增强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感。

3.积极拓展外需,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但经济全球化趋势不会逆转,拓展外需仍大有可为。应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促进从组装加工为主向研发、设计等价值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提高服务贸易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有序推进服务业市场开放,带动国内服务业竞争力提升;在多边贸易体系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推动商品和服务贸易自由化;鼓励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尤其是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调整的有利时机,结合我国自身要素特点和优势,有效利用全球人才、技术、市场等资源;完善对外投资体制,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积极稳妥地开展国际化经营,培养一批综合素质好、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跨国公司,带动国内产业升级。

总之,从趋势看,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从经济运行看,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更加明显,必须坚定信心、增强定力,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经济结构,强化新的发展动力。

国内外形势的论文篇五

作者:杨军,王建伟。

随着世界形势的不断变化,国家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做好国防建设和国防教育对维护国家安全有“防患于未然”的重要作用。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社会发展的期望。将高校国防教育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将能够大大促进大学生对国际形势的认识,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为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供给充足的人才储备和建设力量。

虽然“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然而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中华民族要想屹立不倒,就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力量,时刻坚持忧患意识。所以,普及青少年学生国防教育成为大势所趋。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期望,大学生更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大学生更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职责。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危机四伏,东西方资本主义和国内外敌对势力时刻伺机向我国发动袭击。所以,加强我国的国防建设,增强国防实力十分必要。同时,大学生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国防事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政府和军队的事,它与全民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全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构成全民支持、建设国防事业的浓厚氛围。此刻进行的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正是为了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国防观念而开设的,能够说它是时代的需要。因为在和平时期,人们容易滋生麻痹思想和苟安心理,失去必要的防卫观念,缺乏危机意识。历史一再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的国防要与时俱进,在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大潮下越发的坚挺,而民众的国防意识也不能只靠战时培养,这一切都要落实于平时。从中学时的国防教育读本到大学时的军事课,国家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力争使全民都具备必要的国防意识和基本的军事素质,力争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国防事业的后备军。所以,高校的国防教育对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具有进取的作用。

高校国防教育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主要体此刻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国防教育能够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过去我们学习的文理科,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囊括,而有关军事方面的知识出现了断层。殊不知,当今社会各个领域的高新技术都会在军事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大学生学习军事理论课就是要明确军事国防与各行各业各领域之间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并将其综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得大学生的知识体系在理论和逻辑的层次上更加完美。此刻的军事理论课,教师经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国防最现代的东西和当今军事领域的变革与创新充分展现给大学生,再加上授课教师诙谐幽默的讲演,使得大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饱尝了一份视听的饕餮盛宴;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当代大学生崇德尚武、敢为人先的精神,使中华民族真正木秀于林。

另一方面,国防教育能够增长大学生的实践经验。此刻,许多高校把军事理论课当作必修课来开设,每年入学之际对新生开展军训,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军事技能训练和国防素质教育。这是基于国防教育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增长实践经验都具有进取意义所进行的探索,使得大学生刚进入大学学校之始就理解严格的考验。

如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可是全民的身体素质却有所下降。这是因为此刻的娱乐活动越来越多,人们的娱乐方式也更加多样,参加体育锻炼的动力也就相对不足。此外,此刻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缺乏自理本事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一些家长强烈提议经过军训来弥补孩子体育锻炼的空白,期望以教官的榜样作用来带动孩子,提升其综合素质,锻炼他们的意志。政府和学校也期望经过军训来给大学新生上一堂课,告诫他们坚决摒弃懒散怠慢的坏习惯,从对国家和对自我负职责的态度出发,自觉构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培养团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争做“三好”“四有”青年,将来为祖国多做贡献。同时,大学时代也是大学生构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这时的大学生应当明晰: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能够做的,什么是不能够做的;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是禁止做的。当代大学生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在学习军事理论的同时,进取参与课外的军事训练。凡是一切有利于增强身体机能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生活,都应当进取主动地去追求,努力使自我成为贴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主人,此刻高校进行的国防教育,正是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和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要。所以,抓好国防教育,将使青年学生终身受益,使中华民族受益。

国内外形势的论文篇六

当前国际形势对我国安全发展的影响。

[摘要]本文分析了国际形势并进一步阐述了它对我国安全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国际形势;国家安全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时对国际安全形势的严峻考验。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透视追问国际形势趋向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审时度势进取应对,确保我国安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

纵观国际安全形势,尽管和平发展仍是时代主流,但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领域危险交织,传统冲突趋缓而冲突根源并未消除,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各种新危险新挑战不断涌现,且不可因误判国际安全形势,而毁损我国安全发展战略。

传统安全威胁世界和平。局部冲突与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并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或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更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和变数。各国的国防开支逐年增长,意味着各国仍然把军事发展作为保障自身安全的重要因素,国家之间发生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主要核大国进一步加强战略力量,全球核武扩散问题依然严重,对世界安全构成了极大隐患。

非传统安全威胁超过战争。国际恐怖主义依然猖獗,2010年以来,恐怖主义活动出现新的反弹,恐怖活动呈现蔓延态势“全球化”、生存方式“本土化”、策划手段“高端化”、袭击形态“独狼化”等特征,尤其是国际反恐斗争中的双重标准问题,使得国际反恐阵线有破裂的倾向。环境安全继续恶化,引发世人对环境安全的极大担忧,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候灾害频发,极端天气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多毁灭性的灾难。金融安全不可小觑,2008年金融危机不仅仅重创发达国家,也严重打击了新兴市场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其引发的诸多社会及政治问题至今尚未完全消除,新的金融危机又悄然逼近,这将会使全球经济雪上加霜。更多非传统安全隐患不断。诸如贩毒走私愈演愈烈、传染性疾病严重扩散、海盗活动肆无忌惮、非法移民日益严重,这些问题都对国际安全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

受国际安全形势影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复杂,深处国际安全形势的“漩涡地带”,中国不在惊涛骇浪中前行,就会在漩涡中沉覆。仅有正视周边安全形势,才能理性应对周边形势,冲破围堵遏制扬帆远航。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风险加剧。一些邻国军费开支增长迅速。日本年年提升国防预算,2015年高达490亿美元,比2014年增加3.5%;印度2014-2015年国防预算提高了10%,其中装备采购预算就提高了3.3%;菲律宾2015年国防预算增至26亿美元,大涨29%;越南过去三年军费暴涨90%。这些国家不仅仅提高军费,加速本国军事战略调整,还与美国等其他国家大搞联合军演,提高武器和人员的作战水平,这对我国的安全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地缘环境复杂。当今世界超过1亿人口的大国总共11个,其中七个在我国周边;世界有25支最强大的军队,其中8支在我国周边;世界公开宣布有核武器的国家有8个,其中4个在我国周边。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公认全球有七大潜在热点冲突地区,其中六个在我国周边,与周边多国存在领土与领海争端,加上域外势力的强势介入,使我国周边安全形势越发显得复杂高危。

我国面临反恐形势越发严峻。中亚和北高加索地区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的渗透、“基地”组织等境外敌对势力的支持、西方国家在反恐问题上的双重标准等因素,助推了恐怖主义在我国新疆地区的蔓延。“三股势力”在90年代是潜在威胁,今日已成为重大现实威胁。2008年3.14拉萨骚乱,2009年新疆的7.5事件,2013年10.28天安门暴恐事件,2014年昆明火车站的3.01砍杀事件等,都是三股势力在我国新疆西藏等地区犯下的滔天罪行。当前,伊斯兰国也要向中国西北渗透,谋划将中国新疆西藏纳入其版图,部分中国人遭怂恿偷渡越南、马来西亚参与“圣战”。还有一些青年在理解了恐怖组织系统培训后回国,匿迹人海,侍机实施爆恐活动……使得我国安全形势更加严峻。

尽管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我国安全发展面临困难,但世界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变,国际力量比较有利于世界形势总体稳定的大环境没有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到达前所未有地程度。习主席正是深刻把握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危环境的发展变化,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第一次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新理念,为我国安全发展,把握战略机遇期指明了方向。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发展道路,构建一体化国家安全发展体系,推进国家安全综合保障本事建设。仅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国内外形势的论文篇七

近几年来,国内外学界、政界和媒体围绕“中国模式”的历史背景、基本内涵,以及发展趋势和未来影响等进行了研究,成为一个国内外关注的课题。在这方面,国内外专家、学者多有论著和综述。笔者对近几年来关于“中国模式”的研究进行综述,并不是为了对“中国模式”这一概念进行肯定和推广,而是期望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抑或建国60年来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诚然,为了研究需要,笔者仍然使用“中国模式”这一][学界耳熟能详的语词,并且通过对近几年来学界对“中国模式”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达到对“中国模式”的理论总结和指导实践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中国模式”提出的时代背景、基本内涵及重要意义。

1.“中国模式”提出的时代背景。

中国人民大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在《“中国模式”问题研究报告》中提出,“中国模式”问题的提出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态度的重新审视,是国际社会对“华盛顿共识”进行反思的结果,乔舒亚·库伯·雷默的《北京共识》拉开了世界高度关注“中国模式”的序幕。在苏东剧变之后,不少西方国家就中国的发展态势先后抛出“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中国威胁论”以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伯恩斯坦和芒罗撰写的《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为代表。“中国崩溃论”始于1984年美国世界经济研究所的布朗提出的“谁来养活中国”一说,继而引起全球性的争论。

庄俊举、张西立在《近期有关“中国模式”研究观点综述》中指出,“华盛顿共识”主张私有化、自由化的经济发展道路,结果在东欧、拉美和亚洲造成了三个重灾区。而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奇迹”。据世界银行统计,过去25年来全球脱贫所取得的成就中,约67%的成就应归功于中国。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反两方面的比较使得国际社会不得不进行冷静反思,开始认真探究中国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所包含的丰富意蕴。

李荷英、秦益成认为,从改革开放开始到苏东剧变、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失败,从苏东剧变到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以及中国人民战胜“512”汶川大地震,中国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新中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成就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勃勃生机。于是国际社会包括学界,试图用“中国模式”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掩盖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评价逐渐转换为对“中国模式”的研究评价,“中国模式”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这是一个比较综合的观点。

2.“中国模式”的基本内涵。

“中国模式”到底包含着哪些主要内容,是国内外专家、学者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北京共识》的作者雷默认为,创新且高密度的创新是“中国模式”的首要基本经验。“‘北京共识’的第一个定理使创新的价值重新定位,认为尖端创新必不可少,以求引起变革,而这种变革比变革引起的问题发展更快。用物理学术语来说,就是利用创新减少改革中的摩擦损失。”其基本特征包括:“中国模式”的基本经验是解放思想与制度创新,经济改革优先;政府主导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是“中国模式”的突出特点;“中国模式”注重渐进性、连贯性、平等性、艰苦奋斗和可持续发展;“中国模式”的基本原则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坚持独立自主、走适合国情的道路;中国模式包含中国特色的政治民主发展模式。

学者江金权在《“中国模式”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道路解析》一书中,梳理了关于“中国模式”内涵的几种说法,他认为大体分两类,一是“单一要素说”,二是“综合要素说”。“单一要素说”强调的是“中国模式”某一内涵的独特重要性。例如,李东航在《“北京共识”为世界带来新希望》一文中说:“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根本的区别,在于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是否保持独立自主。“综合要素说”强调“中国模式”是多要素构成综合体。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提出,中国成功的公式是:社会主义+中国民族传统+国家调控的市场+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日内瓦学者张维为认为,所谓“中国模式”,是指“重大的经济改革和较小规模的政治改革”的有机结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摸索和积累的方式,从易到难进行改革并吸取中外一切优秀的思想和经验”的改革和发展模式。中国人民大学秦宣教授认为,“中国模式”的地域定位是“中国”,参照系是国外其他发展模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点应该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内容上看,是指全方位的发展模式,而不是指某一个领域的,因此在准确掌握其内涵时必须注意在谈“中国模式”时,不能淡化“社会主义”的色彩,也不能淡化意识形态的差异。他还认为,“中国模式”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中国共产党在这种发展道路上积累的成功经验。综上所述,“中国模式”蕴涵着丰富内容,除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外,中国模式还体现在其他各个方面、各个领域。比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等,都应该是中国模式的具体表现。

3.“中国模式”的意义。

“中国模式”的意义主要表现在现实意义、理论意义和世界意义三个方面。在现实意义上,“中国模式”作为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经验的理论概括,作为不同于西欧、北美、拉美、印度模式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它的成功不仅在于保持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还在于循序渐进地推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确保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社会的稳定,其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对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兴衰的影响、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借鉴三个方面。在理论意义上,“中国模式”应该是不断科学发展,与时俱进的。郑永年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应该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尤其需要回顾一下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就目前来看,“中国模式”还在发展,并没有完全成型,是发展中的模式。对中国自己来说,总结经验非常重要,以后该怎么做,能够怎么做,自己也要对自己有个说法,做到心里有数。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让西方明白“中国模式”对他们并非只有竞争。中国模式不只是对过去历史的总结,而且还将创造中国未来发展的基本制度构架。对历史总结的意义与对未来发展构架的意义相比,两者虽然都很重要,但中国模式对中国未来发展构架的意义可能更为重要。在世界意义上,应该说“中国模式”只能适用于中国,任何超出中国的范围来谈论中国模式的意义都是对中国模式的错误理解。在西方模式遭受金融危机重创的情况下,中国模式在不少国家包括部分西方国家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示范效应;所以,西方感到中国模式作为西方模式的现实挑战已经不可避免。在西方看来,不只是中国的经济模式所产生的巨大“产出效应”早就对西方产生了“经济威胁”,而且中国政治模式的超常动员能力充分显示出中国的举国体制和民主模式的巨大优势,更是对美国民主价值观的“嘲讽”,是美国政治制度的强有力的“竞争者”。实际上,西方主观上有意把中国模式“推广”到世界其他国家,从而导致中国模式“被具有”普遍性的意义。而在中国看来,中国模式是中国沿着人类民主政治发展的逻辑创造了中国自己的民主模式,并不会使中国模式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全球共识”。

二“中国模式”备受中外学者关注及面临的严峻挑战。

如前所述,自舒亚·库珀·雷默题为《北京共识》的研究报告发表以来,中国模式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这种讨论随着2003年美国发动对伊战争受挫、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以及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先后出现了几个高潮并延续至今,其中以英国、美国、俄罗斯等欧美国家的媒体报道和专家学者的研究尤为系统而突出。相关讨论不仅试图概括和总结中国模式的基本内涵及基本特征,而且就中国模式对世界的影响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中国模式”之所以能够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就是因为中国政府在处理各种复杂问题上的能力有目共睹。

1.美洲、欧洲学者看“中国模式”

美国智库之一的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对“中国模式”做出如下表述:“中国模式”最重要的原则是经济改革优先。这一模式不但解放了官方意识形态,给经济和社会松了套,而且也保留了被称为“经济稳定器”的主要银行与大型国有企业。此外,地方政府享有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的自治权。它是实用、自由和市场竞争力的结合体。“中国模式”的惊人之处在于,中国近30年来在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中保持了较快增长。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曾经贫困的国家,能取够得如此持续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奇迹。美国右翼智库企业研究所在2007年年底出版的《美国人》中发表文章说,描述“中国模式”的一个较为简捷的方式是:经济自由加上政治压制。有的干脆说是“专制”“独裁”。美国的一些政客们故意引导人们妖魔化中国,把世界上发生的一切问题——从气候变化到达尔富尔问题——都说成是中国的错。他们力图让人们相信,美国的模式是最好的,中国的模式是危险的。同时,部分美国左翼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赞成态度,其中一部分人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通向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过渡形式,它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中国版本,还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特征,是完全成熟的社会主义形态,同时他们提出了多种市场社会主义经济的组织模式,他们认为中国目前并不是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是处于市场社会主义早期阶段,比如大卫?施卫卡特。

英国《金融时报》2004年5月7日刊登题为《中国已发现自己的经济共识》的文章认为,“北京共识”是“以极其谨慎的态度执行私有化和自由贸易等政策主张”。一些学者对中国推行的“渐进式改革”提出了质疑,认为中国的改革在实效层面无疑是成功的,但中国很可能只是把俄罗斯或东欧做过的某些事情推迟进行而已。实际上,中国正在走向资本主义。“由于改革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那些视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迈进的左翼人士的数量自1990年后开始下降”,“那种视中国为发展模式的思想活力正面临明显的资本主义复辟……那些依然抱有社会主义态度的人认为中国已经偏离了社会主义……”

法国国家政治科学基金会国际研究中心中国问题专家让-吕克多梅纳克在他的题为《中国让我担心》的新书中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在他看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浪费”过于严重,付出的资源、环境和社会成本过高,中国经济的头上有四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农业、国有企业、股市、金融。

2.俄罗斯专家眼中的“中国模式”

俄罗斯共产党主席久加诺夫接受俄《观点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金融危机让全世界明白一点,物质力量不能决定一切,对国家良好的治理才是关键。西方的各类民主模式衰落了,在目前的金融危机中所有自称是民主的国家都遭受了失败,现在全世界都在寻找一种新的国家、集体和个人的互动方式。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却仍保持上升姿态,为此俄罗斯应该学习中国的经验模式。”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指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从思想上和方法论上重新考虑《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一些重要原理。这一理论能够“积极评价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重新考虑对当代资本主义状况的评价”,“以及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条件”。

也有俄罗斯媒体认为,“中国是在维持国家主导作用的情况下向市场经济迈进的。不仅如此,中国的发展模式并不以降低政府的作用为条件。例如,在减少政府对企业经营承担的责任的同时,这种发展模式要求加强国家在宏观经济调控、社会管理和提供社会服务方面的作用。”“中国的成就与其说是建立在经济自由化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经过深思熟虑的社会经济战略之上。”“中国领导层将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精英团结在更新后的国家发展学说的周围。这首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科学发展观。后者的含义是国家逐步转向高效的经济增长模式,通过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指标、缓解社会问题的尖锐度,来突破资源和生态方面的瓶颈。”

3.亚洲国家看“中国模式”

新加坡有媒体认为“中国模式”是一种把马克思主义同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国家意识,是一种允许中国共产党是唯一领导力量的政体;在保持政治体制的同时,改革经济体制。新加坡一位学者也认为,“‘中国模式’的独特之处就是其政治稳定与经济改革的特殊。换句话说,就是政治上的保守主义与经济上的自由化。”

印度学者在比较中印发展模式时认为,中国发展模式所取得的成果远远高于印度发展模式。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而印度选择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在减少贫困、财富分配、人均寿命、识字率和电话普及率等方面,中国的表现都远远好于印度。印度辛格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邓小平是他学习的榜样,而学习的重点就在于中国的发展模式。印度中国问题专家的总结更为具体,“中国模式”包括:经济上,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对外开放政策,趋利避害,与全球化潮流齐头并进;政治上,稳步推进适合国情的民主改革;军事上,在实现国防现代化的同时,将大量原本投入到军事领域的宝贵资源转为民用,极大地减轻了国家的负担;外交上,与邻为善、稳固周边。

“越南改革学中国”这句话在越南国内流传颇广。越南的上层人士坦诚地说要学习“中国模式”。越南领导人采取了中国的“稳定、发展、改革”的指导方针并打算从中央计划经济体制顺利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据悉,他们还学习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

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古巴领导人劳尔·卡斯特罗曾两次访华,到过深圳等开放城市,中国的改革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建议古巴以“中国模式”为榜样,改革计划经济,逐渐实行经济自由化。经济改革先从农村开始,继而放松城市消费产品销售,这些都与中国改革初期的思路相似。中国还曾派一位助手去古巴,给数百位古巴领导人讲授社会和经济改革措施。古巴政府内部还设立了专门研究吸取中国改革经验的“中国部”。

三“中国模式”是科学发展、与时俱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如前所述,国外学者,包括左翼学者,对“中国模式”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和观点,但是由于其本身所持有的立场和局限,特别是由于远离社会主义运动,远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他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我们应持有鉴别的眼光。我们认为,中国模式应该是科学发展、与时俱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1.中国模式应该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成熟的阶段,催生了中国模式的萌芽与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中国近30年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提炼成“十个结合”,即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十个结合”集中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共性与个性、目标与手段、两点与重点、主观性与客观性、长期性与阶段性、坚定性与灵活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它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中国模式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对“中国模式”作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客观内容的探究,有些国外学者也得出一定程度上符合实际的认识,这些学者主要是第三世界、俄罗斯和西方个别左翼学者。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向他国学习而不照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各方面向西方学习,是最好学的国家。但中国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中国没有全盘照抄西方模式,而是努力建设符合自身特点的经济政治制度。中国模式的优越之处在于中国不拒绝一切先进的东西,而是把西方和他国成功的经验融合进自己的模式。

第二,尊重历史,开拓创新。印度学者认为,1949年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给中国带来了政府管理体制和思想上的重要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有重要影响。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马丁·雅克认为,1949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在毛泽东的带领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都对之后的发展至关重要。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人民敬重自己的历史。毛泽东时代与邓小平时代有一系列并行不悖的东西,是这些东西使中国整个60年来的发展成为一个相当一体的工程。美国学者德里克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遗产是“中国模式”中最重要的内容。第三,高瞻远瞩,精心计划。有学者认为,高瞻远瞩是中国在管理方面的一项优秀传统。这使中国避免了其他国家的混乱与无秩序。墨西哥学者认为,中国政府制定的发展方针具有卓越的前瞻性,目光长远;在政策的实施上,也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这种先进性最大的优势体现在发展的科学、合理性上。郑永年认为,西方国家在拯救经济危机过程中往往只有金融杠杆,而缺少经济杠杆。因为存在着庞大的国有经济体,中国政府具有金融和经济两种杠杆来实施其危机拯救计划。

第四,政治体制的高效率。中国政治体制尤其在危机期间表现出高效率。中国的政体相对于所谓的民主政体,能为人民提供有效的服务。印度学者认为,民主政体下许多政治家的精力都集中在竞选连任上,而中国政治领导人投入精力关注发展。

3.“中国模式”应是科学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

在国内外学界、政界和媒体的论著和综述中,中国模式与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特色、中国奇迹、“中国摸式”、中国社会发展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等论题相提并论,形成系列。由于“中国模式”是一个科学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体系,“中国模式”是否值得总结和推广亦是学界、政界和媒体论证和争论的一个问题。胡锦涛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毛泽东立足中国国情,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提出了符合国情的路线方针,在全国各族民众的支持下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完成了建国伟业。邓小平在““””结束后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升了国家综合实力,使中国成为国际社会受尊重的成员。中国历史的发展现实证明了中国领导人当年在若干重大问题上提出并坚持了正确的观点和主张。今天我们不仅仅是接受和赞同他们提出的观点和结论,特别需要学习的是他们在面对复杂社会与政治形势时之所以能够做出正确选择的科学精神。简单地说,这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精神。在21世纪,中国要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设一个和谐社会,探讨“中国模式”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和延伸,仍然需要时时牢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科学精神。因此,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而是应该坚持不懈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与时俱进,科学发展,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陶绍兴。“中国模式”研究综述[j].红旗文稿,2010(9)。

[2]秦宣。“中国模式”之概念辨析[j].前线,2010(2)。

[3]徐崇温。有关中国模式的若干问题[n].文汇报,2010.2.10。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5]中国人民大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中国模式”问题研究报告[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9)。

[7]吴艳东。“中国模式”:探索历程、特点及意义[j].理论探索,2009(2)。

[9]胡键。争论中的中国模式:内涵、特点和意义[j].社会科学,2010(6)。

国内外形势的论文篇八

这一年中我主动加强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配合支部组织、传达生活计划,切实地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同时注重加强对外界时政的了解,通过学习,提高了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坚定了立场,坚定了信念,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使自己在思想上、行动上和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在政治思想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党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决抵制违背科学发展观的错误行为。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我时刻提醒着自己注意,什么是一个党员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这更促进了我的进步。我也清楚的知道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对自己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学习。我还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网络,电视等大众传媒,关心国内外各类时事和新闻,并理性地分析,拥护和宣传党中央对外、对内各类决策、政策,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

二、工作方面。

这一年来,我在日常工作中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始终严格要求自己,遵守我厂的各项规章制度,力求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踏实进取,认真谨慎,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能及时发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努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和对自己负责、对车间负责、对党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使命意识,努力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在每个细节中;以改进工作作风、讲求工作方法、注重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为目标,有条不紊地做好各项工作,努力起到表率作用,协助车间开展各项工作,积极努力地完成了车间、党支部将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缺点与不足。

在党组织的关心培养下,在同志们的热情帮助下及车间的领导和同事们的指导下,我认真学习、努力工作、政治思想觉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有了全面的发展,得了一定的进步与提高。但我离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和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自身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理论学习的主动性还不够,工作缺乏主动性、创新性,有时侯和车间的同事沟通不够,会引起一些误解,专业知识的积累还不完善。对于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我将在今后继续加以克服和改正。

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在党组织的关怀下,在同志们的帮助下,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和进步,努力克服不足,更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积极协助领导搞好工作,认真完成工作任务。今后,我会更加努力,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勤奋工作,让自己的党性修养不断提高、认识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增强,积极转变观念,开阔思路,努力向成为更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方向发展。

四、努力方向。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思想上,需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提高个人的党性观念,永葆共产党人的青春和本色,时刻不忘献身于党的事业。需要自觉学习党建基本知识,提高自己的党性觉悟水平,树立良好的个人党员形象。需要模范执行党的政策,与时俱进的创造性工作,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及各级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

在学习上,要树立刻苦学习的精神,政治上的坚定来自于理论上的清醒,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判断是非的具体标准,就能在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在工作上,牢记党的宗旨,提高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需要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虽然所从事的岗位不同,职责不一,但敬业爱岗,恪尽职守的要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是一样的,都应当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一种奉献。忠实守信,提倡团队协作精神,对待工作首先就要看怎样去看待这份工作,是累的、苦的,能踏踏实实去做将心放入这个组织当中去。要做好一件事,答应去做的事,那么就要守信用去做,不管做的好不好都能如实讲出来。我时刻要注意到这是一个团队,它所凝集的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团队当中一个人的力量是非常小的,始终离不开大家。能静心听取、吸收不同阶层人的意见、建议及他们的想法,时刻反思自己,下一步应该怎样去做。凡事从大局出发,抛开个人主义。

认清差距,才能明确努力方向;克服不足,才能完善自己。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加以克服、改正。在此也希望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在平时的工作中多加批评和指导。以上就是我对自己这一年来工作的自评,请予以批评,谢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