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青少年践行核心价值观论文(优秀15篇)

  • 上传日期:2023-11-11 10:03:00 |
  • zxfb |
  • 11页

典型代表了在一段时间内工作生活的表现和成果。如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青少年践行核心价值观论文篇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领群众,就能够充分发挥和谐文化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牢牢把握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一)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有机体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居于最高层面,是指对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从根本上说,是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认同。马克思主义是严密而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认识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自身解放的锐利思想武器。我们必须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在这个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充分挖掘和鼓励大学生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更好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力量,齐心协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指对国家、民族追求的未来美好发展前景的价值认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只有同现阶段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才有其现实的价值。理想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繁荣富强的向导。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要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党在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大学生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

(三)精髓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思想品格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时代精神,是一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崇高精神,它以长期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基础和依托,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呼唤,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要求。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荣或辱不仅是指人们在进行。

自我评价。

时产生的自尊或自愧的心理体验,而且是指社会在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评价时形成的褒奖或贬斥。荣辱观是人们在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

自我评价。

社会评价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辱观念的总和,是个别的零散的荣辱观念的理性升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有机体中,社会主义荣辱观居于重要地位,它指的是对公民思想行为选择标准的价值认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根本要求。它是对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应该养成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高度概括,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的概括达到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新性的新高度。

青少年践行核心价值观论文篇二

党的_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的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彼此贯通,层层递进,有机统一。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灵魂,树立共同理想是主题,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的战略意义。作为一名民革党员教师,通过党员培训,按照市委会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贯穿到思想道德建设的各个方面,全面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20_年,_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殷切希望:“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这四点希望是当代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

一、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是教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目标。

全社会一再提倡教师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而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其关键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曾几何时,培养21世纪合格的建设者是当代教师为之奋斗的目标。当我们面对“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神圣称号的时候,当我们置身予太阳论著下“最光辉的职业”的时候,就会感到一种由衷的自豪,但感到更多功能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必须用你全身心的投入,才能换取心灵的慰藉。这是一种缘份,又是一种机遇,一种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机遇。而学校又是我们每个人施展才能和抱负的舞台,是走向成功的载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为集体就是最大的为自己”,懂得了这层道理,我们就能理解爱岗敬业对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工作的自豪感与责任感和使命感;就能自觉把个人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里,为之休戚与共,为之夙兴夜寐,为之甘愿奉献。

做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责任感能激发人的潜能,也能唤醒人的良知;有责任感的教师,总是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之中,真正关爱学生。而失去责任感的教师不仅丧失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必将在麻木中失去教育的良知。那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局外人态度,得过且过、和尚撞钟的混沌状态,自由散漫、无所事事、无所谓的行为,随随便便邋里邋遢的品行,诸如此类的教育教学怪现象就随之而生。

所教的学科,热爱所教的对象。教师从内心真正热爱学生,就会产生爱生如子之情,就会把挚爱倾注到教学中,就会不遗余力地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融进教学中。具备了爱心的教师,才能真心实意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时刻为学生着想;才能心存善意,宽恕学生的“冒犯和过错”;才能凝聚学生,增强士气;才能“以心灵感召心灵,以激情唤起激情,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灵魂丰富灵魂”,才能收到“教育无痕,润物无声”的效果。

当今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新的事物、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知识,层出不穷。随着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的多样化,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教师需要重新定位,以学习来促进自身发展,从而改变自己工作和生存状态。因此,新时代教师责任之一是终身学习并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满足学生对于学习的渴望。

人非圣贤,谁能古今万事皆通晓?因此,为师者,欲做在知识海洋里探海人的导航灯,就必须不断自我“充电”,电足光强,射程深远,使得求知学子,鲜有迷津。所以切不可以师自居自满,甚至课余沉迷于“摆长城”,办公室里“侃大山”。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一生一世用不了”。这正诠释了庄子的至理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教师只有勤于学习,刻苦学习,对知识“吐故纳新”,不断探索,不断反思,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想想当今部分教师教学现状:备课有参考,设计抄案例。上课照着讲,展示多媒体。练习金银卷,考试不出题。阅卷有答案,评讲排顺序。这种失去个性、失去魅力、失去激情的教学,其结果只能是教出一些思想平庸、知识浅薄、人格缺失的学生。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们因工作的繁杂而忽略了学习。但是良心告诉我们:学生能原谅你教态上的矜持,却不能接受你教学上的浅薄。糊弄学生,愧对灵魂。为人师表,用严谨笃学的行为,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效果可谓“身教胜于言教”,“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三、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是教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精髓。

_在北师大百年校庆大会讲话中明确提出:“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之上,教师正塑造着自己的新的形象。把孩子们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从题山孝海中拯救出来。把他们当作“人”来尊重,而不是当作“物”来管理;当作“人”来开发,而不是当作“填鸭”来饲养,新世纪呼唤我们教师培养这样的新型人才:自主学习,独立创造,个性发展。

生决断;是“询问者”--故作不知,问原因,找漏洞;是“仲裁者”和“鉴赏者”--许判学生工作成果意义,优劣、鼓励学生创造。

如今,我们面临的是一个需要开拓,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不再是“红烛”,不再是“春蚕”。教学不再是教师的单纯付出,而是创造性生活的一部分。教学是师生双方,实现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舞台。那么就让我们植根于祖国的土壤,肩负人民的重托,用青春,智慧,演绎自己价值。当我们的学生成为背后世纪合格人才的时候,当中华屹立于强国之林的时候,你会发现用粉笔谱写的平凡人生,是那样的精彩纷呈。

我们生逢盛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幸运的一代教师,我们生活在民族历史上政治最稳定、经济最繁荣、思想最宽松的时代。

我觉得作为一名现代教师,要尽到教书育人的责任,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便是眼睛向内、超越自我,信守心灵的宁静,建设好自己的精神乐园。俗话说:“世上莫如人欲险”。如果一个人抵御不了各种不良因素的诱惑,总是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得到,而现有的条件又满足不了,就有可能做出出格的事情,甚至走上邪路。所以,我们说,淡泊名利的人,他们的言行一定遵循共同的准则,符合社会的利益;他们行为一定韬光养晦、脚踏实地,不浮躁、不张狂、不攀比、不自以为是。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这是教师追求的一种境界。其实,做起来也不容易,它需要修炼。实践证明,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经过“十二修炼”:修炼自己的声音,让它引人入胜;修炼自己的语言,让它妙趣横生;修炼自己的眼睛,让它传神丰富;修炼自己的表情,让它神采飞扬;修炼自己的行动,让它规范专业;修炼自己的学识,让它犹如泉涌;修炼自己的脾气,让它逗人喜爱;修炼自己的个性,让它鲜明唯美;修炼自己的心灵,让它平和美丽;修炼自己的气质,让它超凡脱俗;修炼自己的灵魂,让它崇高圣洁;修炼自己的人生,让它阳光幸福。我想,作为当代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把教师这一职业当成谋生的需要,而是要把它当成一项事业来追求,这样才能变压力为动力,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从而迈入更高的人生境界。

总而言之,四句话:为师须敬业,笃学第一著。创新勤反思,进取日日高。是为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我见。

青少年践行核心价值观论文篇三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让我们有责任、有毅力、有恒心的为国家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想主要有以下三点:以人为本、和谐和责任。

这是人们前面发展的要求,也是构成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就如我们工作当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但是我们不应该将其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应平等对待。每一个来的人都应该受到我们良好的服务。以人为本之所以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就是社会发展再也不能把人当做客体、手段和工具,而要当做起点和归宿,切实做到注重他人、理解他人、帮助他人。能够尊重人的尊严、人的劳动和人的创造,这也是为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如今我们总在说和谐社会,可见其的重要性。和谐是让我们整个社会可以稳定发展的一剂良药,是人们相互关爱生活的良好生活准则。这种价值观虽然能促进经济发展,物质财富增加,但也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和谐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继承,也是关注民生、注重公平的和谐,和谐在每一处,在每一时每一秒。这需要我们继续发扬与传承。

青少年践行核心价值观论文篇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我们大学生只有自己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崇高理想追求,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塑造文明道德风尚,才能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人.

首先,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的信念.大学期间,同学们都面临着一系列人生课题,如人生目标的确立,知识才能的丰富,发展方向的确定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科学的理想信念来引导.我们要把个人的奋斗志向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今天的学习进步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使理想之花结出丰硕的成长成才之果.

其次,我们要做忠诚的爱国者,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份子.维护国家利益,维护祖国统一,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无论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报效祖国,都要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学习,掌握报效祖国的本领.

再者,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人生的价值,赋予人生与众不同的意义.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大学生们一生影响很大.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我们大学生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最后,我们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做到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并且要增强法律意思,做一个知法、明法、守法的公民.总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是一个人加强修养、完善自我的过程.我们大学生要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青少年践行核心价值观论文篇五

师之德乃教之魂,教师的师德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健康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的教师节,正在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的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广大教师的这一殷切希望,为广大教师投身伟大的教育事业,传承社会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认真学习领会慰问信的重要精神,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树立和弘扬优良的教师作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广大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做到:

教师要带头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对于自身及国家未来发展所持有的坚定不移的态度,是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集中反映。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科学而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引领社会发展的旗帜,也是引领广大教师传播文明的指路明灯。广大教师理想信念坚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价值目标能否最终实现。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带头坚定理想信念。

从目前的情况看,教师的理想信念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对党的大政方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高度认同;他们时刻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毫无保留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为全社会树立了崇高的道德标杆;他们不改育人之乐,以学生的成长进步为毕生追求,成为良好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推动者。当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当代教师在理想信念方面呈现出日益多样化的倾向,一些教师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过于重视和追求个人私利,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淡薄,对社会主义前途信心不强,各种消极的政治观点和错误的价值观念还存在一定的市场。【教师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教师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理想信念源自现实,又高于现实,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和崇高性。但理想信念并不是完全抽象的,更不是高深莫测的存在,而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相联系,并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最终实现。就此而论,教师理想信念的坚定,与教师的教学本职工作密切关联。广大教师只有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通过教书育人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才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才能有成就感、幸福感和荣誉感,才能使自己的人生绽放出绚丽的色彩,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教师要带头坚守职业操守,增强立德树人的责任感。

育人先育己。教师首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操守。教师的职业操守,是同教师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教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教师的职业操守既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又是教育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教师队伍职业操守的水准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就是坚守良好的职业操守。

中华文明五千年,一直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教师高尚的职业操守也一直影响和感染着无数的国人。人们经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样的诗句来描绘教师的默默奉献,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来表达对教师的无限崇敬,用“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工程师”来颂扬教师的高贵品格。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认真负责,以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师职业,对教职工作一丝不苟、忠于职守,为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他们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广大青少年的成长成才,付出了大量心血,赢得了祖国和人民的爱戴。

当然,我们也不必讳言,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也确实存在着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素质差的教师数量虽然非常少,但负面社会影响却非常大。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关键在于教师要把加强职业操守建设作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行动,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责任感能激发教师的潜能,也能唤醒教师的良知。有责任感的教师,总是能够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之中,为全社会树立崇高的道德标杆。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何能不顾个人安危,为抢救学生被客车碾压,双腿高位截瘫;不难理解,纵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简陋的教学条件,众多“最美乡村教师”仍会坚守自己的岗位,以教书育人为乐。

教师要带头坚持修身立德,增强为人师表的使命感。

教师的修身立德,是指广大教师通过修养自己的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一直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其中,修身是本,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个人的修身立德,不仅包含着为人、处世的人生智慧,也包含着对待自己职业和工作的基本态度。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前提和基础就是教师首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自己教书育人的水平。

在新的事物、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知识层出不穷的当代,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不仅仅是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还包括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为此,教师要始终按照所要求的那样,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必须坚持为人师表,把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作为自己的毕生使命。广大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一位富有人格魅力、为学生膜拜并效仿的教师,一定是一位注重修身立德、充满为人师表使命感的教师。教师个人的修身立德、为人师表,既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也是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以上就是给大家分享的12篇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希望能够让您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青少年践行核心价值观论文篇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我们大学生只有自己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崇高理想追求,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塑造文明道德风尚,才能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人。我们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活泼的群体,是一个正在成长并且发展的群体,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承担着祖国和历史的重大责任。因而,大学时期在人生阶段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在大学时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自己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型人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重落实在行动上。

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精神,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储备好将来报效祖国的本领。

其次要树立服务的理念,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习惯,使其成为一种人生的态度,通过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工作等平台,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再次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英雄集体的行为诠释着青年对社会的责任,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首先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当中,我们党依靠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巨大历史性成就。

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生活的指导地位,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指导思想。所以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其次是我们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现阶段,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青少年践行核心价值观论文篇七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身份标识,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的文化象征和思想理论前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凝聚起向上向善的蓬勃力量,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思想文化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多元交叉的社会价值,亟待整合。这使得公民个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心理基础受到一定的冲击,造成社会的震荡和人们心理上的失衡。因此,我们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大时代课题。2012年11月党用“三个倡导”确立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观念,鲜明响亮地提出了我们这个国家与民族的精神底色。既涵盖了社会生活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又包含党在精神层面的探索成果,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该文件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不断增强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全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意志和决心。

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的开展,到各地方“最美”现象的宣传报道,再到央视“你家的家风是什么”系列调查,近年来,社会道德价值观调查在各地陆续开展。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系统工程中,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宣传与学习,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我们的思想,不断形成精神共识,已经成为当前理论研究与广大人民群众实践活动中的重要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根本属性在价值层面上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是有效引导社会思想潮流积极向上的“助推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发挥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形成全社会携手共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局面。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智库,是传承社会文明的重要基地,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2013年,全国在学研究生179.4万,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960.2万。高等教育规模逐渐增长,大学生数量持续上涨。高校大学生联系着社会各阶层,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群体和重要力量。在社会转型期,我国经济社会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作为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他们的价值取向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而且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从2009年开始,“富二代”“官二代”“高富帅”这些新鲜词汇迅速在网络上蹿红。主要来自网络的这些概念,已经成为公共话语,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使用。这些时髦词汇的兴起,引发了网上关于道德败坏现象的讨论。这些词汇的每一次兴起,都是和一些引人注目的极端的社会性事件联系在一起的。甚至有人直接倡导“人不为已,天诛地灭”,为无德行为辩护开脱。社会舆论如果容忍这种不道德行为,“劣币驱逐良币”就会发生在道德建设领域。

2013年5月同志在参加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举行的“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时强调,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一个时代的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大学生有理想信念、有责任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已成为各高校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在进行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辩证逻辑思维日趋成熟,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但是没有牢固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仍然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只有当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得以提升,才能真正成为符合国家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儒家经典著作《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校人才培养关系着一个国家未来发展,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希望。高校理应成为正确价值观的源地,成为社会伦理和道德的高地,成为社会行为的示范基地,成为当代精神文明的辐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高校思政理论课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教育的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具有普及传播、教育引导和价值实践等特点和功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高校教育的本质要求,这有利于解决当前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道德观念世俗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等问题,对推动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社会先进文化建设。文化软实力来自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生命力,代表着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取向与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身份标识和文化内核,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象征。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争夺文化领导权、信息发布权等“软实力”成为现阶段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本质上是不同文化所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竞争。2014年2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同志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同志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儒、墨、道、法是我国先秦时代产生的社会思潮和学术流派,对中国文化的历史铸造也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古人留下来的道德规范和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族基础,是我们整个民族共同信奉的道德规范。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所倡导“忠、孝、仁、义、礼、廉、耻”价值观的内容,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马克思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说明物质力量同精神力量虽然不能等同,但是两者是能够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范畴。马克思主义以社会进步和人类彻底解放为标准,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个人价值与社会的价值内在统一为基础,要求主体在进行价值选择时,要尽可能做到对个人负责与对社会负责的统一,增强个人对集体、社会、国家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根源。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的代表,并引领文化的发展方向。文化的生命力、吸引力正是通过核心价值观得以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我国先进文化影响力,有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竞争力,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逐步打破西方的话语垄断、舆论垄断,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意识形态安全。

参考文献。

[1].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n].人民日报,2013―05―05.

青少年践行核心价值观论文篇八

近年来,农行宁洱县支行在上级行党委和当地人民银行(宁洱县人行)的正确领导下,努力践行国有控股大型银行肩负的社会责任,积极发挥服务地方经济“国家队”和“主力军”的作用,全面落实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定位,从实际出发,创新服务机制,积极做好服务“三农”、金融扶贫支持和惠农通工程建设工作,走出了一条服务“三农”、金融帮扶、助学扶贫、搭建新型农村信用支付体系的新路,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户的好评、信任和支持。2016—2019年11月末,新发放贷款金额10.6亿元,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农户安居房建设、农村公路硬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户种养殖等产业,成为服务“三农”排头兵,扶贫攻坚生力军,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制定“一行一策”,聚焦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一是支持农村公路建设成效显著。宁洱农行围绕农村公路建设,发放2亿元项目贷款,助力27条镇到村的道路建设,有力改善了农村交通条件。同时,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增长,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民增收和产业结构调整都将起到重要作用。二是支持地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成效显著。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宁洱农行三年内累计发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13,610万元,主要支持普洱茶集团、普洱茶王茶集团,带动贫困户人口818人。三是主动担当,助推健康扶贫。近两年,宁洱农行累计发放县域医院、中医院贷款6,550万元,有力的助推和支持了宁洱县健康扶贫工作;四是“六个一”农户品牌积极支持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县委政府“311”产业扶持政策为契机,宁洱农行以“六个一”农户品牌为着力点,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家乐、茶叶等产业,累计投放15,316万元,带动贫困户产业发展568户;围绕建档立卡户,积极支持种养植业,种植烤烟、坚果、咖啡、白薯、辣子等,做到精准施贷,累计发放1,032户13,250万元贷款支持建档立卡户发展产业。

(二)强化责任担当,进一步提升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

一是宁洱农行以产品为抓手,年内“科创贷”“税银通”“茶企贷”“茶农贷”等产品在支行落地,累计发放普惠金融贷款17,230万元,确保央行普惠降准、银保监会“两增两控”双达标。二是积极开展“六走进”,擴大宁洱农行普惠金融服务影响力。2019年宁洱支行持续开展进园区宣传、“减费让利、惠企惠民”银企座谈会、“茶企贷”推介会,对活动优惠政策进行宣讲,对我行的主要特色产品进行介绍,扩大我行普惠金融服务的影响力。以“微易贷”“微捷贷”“税银通”为业务抓手,行长、分管副行长学业务、做业务,有力助推支行普惠法人业务增长。截止2019年11月末,宁洱支行普惠型法人贷款余额3425.8万元,较年初增长1875.3万元,完成全年计划的312.55%。普惠法人(银监口径)贷款余额3425.8万元,较年初增长1875.3万元,普惠型小微企业法人有贷客户数14户,较年初增长8户。三是精准营销,多渠道营销县域优质客户。通过实地走访客户,开展有目标、有组织的营销活动。通过走访、实地调查了解客户生产经营情况及信贷需求,宣传我行创新信贷产品及普惠优惠政策,积极拓展县域优质客户,助推普惠个贷信贷投放。组织客户经理集中学习信贷政策,提高客户经理专业素质,为客户提供更好地金融服务。截止2019年11月末,普惠个贷(银监口径)贷款余额8716万元,较年初增长1608万元。四是大力发展“惠农e贷”,助力宁洱县特色产业发展。宁洱农行以“惠农e贷”为普惠农户主打产品,依托烟草合作、茶特局合作等关系,“党建+业务”“送贷下乡”等模式开展业务宣传及业务发展,完成全县全部乡镇“惠农e贷-烟农贷”“惠农e贷-茶农贷”产品落地,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了实惠、方便、快捷,得到了乡镇政府及领导的认可,同时也体现了农行积极践行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立足县域实际。截止2019年11月末,普惠农户(央行口径)贷款余额16421.49万元,较年初增长5349.54万元。

民生联系民心,安居才能乐业,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居住环境,是党和国家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按照当地县委县政府的安排,宁洱农行积极支持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主动履行担当责任,抽调10名业务骨干,组成5个工作组,起早贪黑,走村入户,采取“三户联保”“五户联保”的方式,完成了宁洱镇20个村591户农户的调查材料,发放4216万元安居房建设贷款,助推了县委县政府的惠农安居房建设,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赞誉和农户的好评,树立了农行的良好形象。

2016-2019年,宁洱县积极实施精准扶贫,大力推进“311”扶贫攻坚工程,开创了全县精准脱贫、增收富民新局面。宁洱农行积极响应县委政府的精准扶贫行动,坚持金融帮扶助推脱贫,结对帮扶温暖民心,扎实做好德安乡永顺村(2018年底调整为德安文化村)挂包帮扶贫攻坚工作。

一是全县居民基本实现“人人有农行账户”。宁洱县农行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人社、医保等部门大力支持及配合下,全面代理加载金融社会保障卡制卡发卡工作,截止2019年11月末,農业银行在全县金融社保卡发卡份额占比达95%,累计发放金融社保卡184149张。二是渠道建设行100%全覆盖。为全力保障社保卡的用卡渠道,有效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宁洱支行早在2016年底全面完成了全县85个行政村、4个社区“惠农通”服务点全覆盖,截止2019年11月末,宁洱农行共布放智付通电子机具172台,行政村电子机具覆盖率达193%。目前农行是宁洱县唯一行政村电子机具覆盖率全覆盖的金融机构。农业银行的智付通服务点商户来源于本村本土及协办人员,有较广的人脉资源和群众基础。三是征收“两险”、宣传“两险”的优势独特。2019年,宁洱支行积极对接营销,获得宁洱县唯一金融机构“两险”代理征缴资格,其中近90%的缴费通过农行渠道进行缴费。为更好的服务老百姓,宁洱农行与宁洱税务局多次联合举办支付通服务点人员培训,培训人数达到350人次。智付通服务点“面对面”的缴费,参保人员当面缴费、当面领取回单,防范和化解了现金收缴的风险,实现了老百姓足不出村就可办理金融业务。四是长期合作建立了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的优势。一方面,我行自2016年以来,全面代理了全县居民养老保险缴纳和待遇发放工作,与社保、医保、税局等职能部门多年的业务合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城乡居民百姓也习惯于是用农行社保卡缴费和领取待遇。另一方面,全县智付通机具商户以及协办人员近三年来运用我行机具办理业务,熟悉农行机具及社保卡等产品的使用。

宁洱农行新型农村信用支付体系的搭建,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实惠,足不出村就能办理小额取现、消费和转账,节省了大量时间和交通成本,为政府支农补贴发放搭建了安全便捷渠道,把国家惠农政策送到了千家万户,重构了农行在县域和农村差异化渠道竞争优势,提升了农行服务“三农”的社会形象和品牌价值,有效履行了国家赋予的服务“三农”社会责任。

展望未来,农行宁洱支行将在“三农”金融服务和金融扶贫新的长征路上凝心聚力、振奋精神、攻坚克难、创新前行。

青少年践行核心价值观论文篇九

二零一四年五月四日,习在北京大学参加纪念“五四”青年学生运动九十五周年时,又一次鲜明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就如何建立、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问题同广大青年学生做了深入的报告和交流,习旗帜鲜明的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去年,党的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我们大学生只有自己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崇高理想追求,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塑造文明道德风尚,才能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人。

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过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外部教育和影响,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采取多种形式,开辟多种渠道,汇聚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合力,为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也更需要当代大学生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中,自觉地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进行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

习在这次纪念会上指出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以下几点上下功夫: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是的,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

今天,我们全班或者全校组织的这次学习活动使我深刻的认识到,作为一个大学生,在树立起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过程中,应该是不尚空谈的。因为我们是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希望,只有我们足够的优秀,党和人民将来才能、也才敢把国家交到我们的手中。国家,不仅仅是一份基业,更是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心灵归宿;国家,不仅仅是一片热土,更是祖祖祖辈辈、近代先烈们用汗水和鲜血浸染的硕果。

《大学》里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实,先辈们早就为大学生规划出了一条“大学之道”,我们需要的是身体力行。

首先,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的信念。大学期间,我们都面临着一系列人生课题,如人生目标的确立,知识才能的贮备,发展方向的确定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科学的理想信念来引导。我们要把个人的奋斗志向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今天的学习进步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使理想之花结出丰硕的成长成才之果。

其次,我们要做忠诚的爱国者,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份子。维护国家利益,维护祖国统一,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无论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报效祖国,都要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学习,掌握报效祖国的本领。

再者,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人生的价值,赋予人生与众不同的意义。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大学生们一生影响很大。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我们大学生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最后,我们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做到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并且要增强法律意思,做一个知法、明法、守法的公民。总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是一个人加强修养、完善自我的过程。我们大学生要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在当今世界,面对多元价值观并存的局面,在加强价值观教育的同时,提高自我选择能力对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着重要作用。相对与大学生素质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的学习和践履是手段性的,这种学习和践履必须转换为人自身的素质发展,才能完成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但舍弃知识的学习和行为践履,上述目的是无法实现的。也只有自身内在素质提升,才能够在价值多元并存的情势下,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选择。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应该自觉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只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另一方面,要主动把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学”和“行”结合,完成化“知”为“智”、化“智”为“行”,以“德”率“行”的过程,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这样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价值两难选择时,可以站在较高的层次上做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判断、选择进而化为行为。总之通过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外部教育和影响,通过大学生主动自我修养和自身素质提高,齐抓共进,共同实现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青少年践行核心价值观论文篇十

摘要:“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是由漫长的历史沉淀传承下来的珍贵财富,将其渗透到小学德育课程当中,能够引导小学生从小培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规范道德行为。

关键词:小学德育课程;二十四节气;少先队主题活动;品味经典;践行德育。

笔者将结合自身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教学实践工作,从少先队主题活动的组织与实践出发,阐述“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课程中的渗透教学。

一、挖掘教育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有云:“兴在趣方逸。”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想要引导小学生在小学德育“二十四节气”渗透教学课程中品味经典、践行德育,首先就得激发他们参与其中的兴趣。在探索“二十四节气”在小学德育课程渗透的过程中,教师研读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及其蕴含的文化价值,结合孩子们对于大自然的探究兴趣,从二十四节气下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或者幼儿的兴趣需求入手,挖掘“二十四节气”中德育教育素材,组织专题活动,借此激发学生参与德育课程学习的兴趣。

我校一般是结合“二十四节气”的民俗习惯,在各中队开展了系列德育活动。比如在夏至到来之际,我校少先队大队首先确定“夏至已至昼长夜短”为德育课程主题,让各中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中队辅导员们利用互联网收集“二十四节气之夏至”的教育素材,制成视频课件,在课程开始时播放课件来吸引少先队员们的学习兴趣。针对立夏的节气活动,我校充分利用线上课堂的活动性让德育课程活起来,通过各班班主任在班群里推送立夏德育教育资源、组织线上德育云课程等系列活动,激励孩子们与立夏互动、享受劳动带来的满足,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

二、组织实践活动,发挥德育教育实效性。

在传统的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采用理论灌输的形式展开教学。小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其思维运算需要依靠具体的事物作为支撑。这种教学形式背离了小学生的学习特点。面对这样的教学困境,小学教师必须从实践活动出发组织德育课程活动,发挥德育教育的时效性。因此在研究“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课程渗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教育资源以及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二十四节气”实践活动,引导小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深入把握德育课程的内涵,强化思想认知和提高实践行动,使得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得以最大化的发挥。

以我校在小学德育课程中渗透芒种这一节气的教学为例。针对芒种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的气候适宜播种和移栽的特征,我校联合周边村庄,根据当地的农事安排组织实践体验活动,让小学生跟着农民伯伯收割小麦,享受收获的喜悦!同时,结合“芒种蚕桑忙”的节气特点,我校充分利用当地太湖之滨雪蚕桑基地的教育资源,组织一系列的蚕桑活动,先让小学生参观地蚕,然后让他们体验基地工作人员喂蚕的活动。

这样的实践探究活动满足小学生对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也能够引导他们借助亲身体验来深入了解芒种这一节气的风俗习惯、节气特点,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明。而且上述实践活动充分融合了当地特色,对于小学生培养热爱家乡之情、热爱生活之情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次,在实践的过程中,小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农民耕种之辛苦,从而学会去珍惜粮食,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可见,以实践为载体组织“二十四节气”小学德育课程的渗透教学活动,能够让小学德育发挥出更大的实效性。

三、加强家校共育,强化德育教育的效果。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这也在说明德育教育不仅需要学校教育的努力,更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因此,在研究“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课程中渗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考虑家庭教育的优势,借助家校共育的力量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比如学校教师需要积极与家长保持联系,邀请他们配合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也比如学校组织相关的共育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小学德育中把握正确的德育教育观念,并将其转化于心,更好地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强化德育教育的效果。

在“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课程的渗透过程中,我校积极加强家校共育来强化德育教育的效果。具体而言,在今年立夏时,我校借助微信平台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立夏节气的德育授课活动,通过线上推送立夏节气教育资源、结合立夏节气习惯安排家庭活动、根据家长的教学反馈来做好德育反思等一系列的活动加强家校共育,使得立夏节气德育课程的教育效果更加明显。而在今年夏至节气之日,我校根据夏至吃面的特点组织家庭吃夏至面的活动,让孩子们和父母一起做夏至面,享受温馨的亲子时光,品味经典的传统习俗以及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总的来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课程中的渗透可以引导小学生从小培养民族自豪感、继承和发展中华文明,更有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行为。对此,小学教师应当充分挖掘“二十四节气”中的德育教育资源来激发小学生参与德育课程的兴趣,组织一系列的德育实践活动来发挥德育教育实效性,以及加强家校共育來强化德育教育的效果,引导小学生通过品味经典和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德育。

参考文献:

青少年践行核心价值观论文篇十一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我们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体人民一起努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个人的价值观定位往往决定了他自身发展的可能性,如果他凡事只是考虑一己之利,那么他将终身禁锢在自我的藩篱当中。相反,如果把自己的追求与人民、社会、国家和人类的命运结合起来,就能够创造更有意义的人生。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青少年洋溢着激情,满怀着理想,开启未来人生之路的钥匙就掌握在青少年人自己手中。

树立远大理想。“志之所向,无坚不入”。理想不仅鼓舞人们不断学习奋斗,而且给我们明辨是非的规范和道德力量。古今中外众多仁人志士的奋斗历程启示我们,理想信念是成就人生的基石和指南。青少年时期牢固树立远大理想,人生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能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树立远大理想,就是要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勤奋学习。知识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勤奋学习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一个人只有勤于学习、畅游知识的海洋,在丰富的知识、深厚的学养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坚持人生方向的定力。

学习是立身做人的永恒主题。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当今世界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在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和个人事业成功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因此,青少年应抓住自身的学习黄金期,努力汲取各种有用的知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从而在激烈竞争中获得主动、赢得优势。不仅如此,学习也是报国为民的重要基础,只有努力学习,不断增强本领,将来才能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造福亿万人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学校是求知的殿堂,我们要珍惜自己的大好年华,把更多时间用在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勤于思考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攀登知识高峰、追求人生真理上。

崇德修身。百行以德为首,做人以德为本。道德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德是一个人走向成功最稳固的基石,小智虽可成一时之功,但大德才能成长远之业。只有修好身、立好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青少年要牢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古训,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积极参加各种道德实践活动,传播道德正能量,引领社会道德新风尚。

明辨是非。“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善于思考、明辨是非,才能辨明前进的方向,付出的辛劳才能结出硕果。青年时代是人生最为美好的时代,同时也是面临着学业发展、职业选择、事业开拓等诸多压力的时期,难免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顿。但人是在挫折和失败中成长起来的,只有不惧困难的人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遇到困难和挫折,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并正确抉择。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就会显得清澈明了,因此自然就能做出正确判断、做出正确选择。

笃行实干。“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不论是国家实现振兴,还是个人成就事业,都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立志,二是勤勉。立志是前提,勤勉是保障。“无志不足以行远,无勤则难以成事。”革命先烈李大钊就说过: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唯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有梦想就有希望,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对梦想和未来的幻想中,必须甩开膀子真正去干,才能让梦想成真。要记住,改变现实就要从自己开始、从现在开始。路是走出来的,事是干出来的。

总之,青少年要学习做有价值理想的人,价值理想不是空想,是随着人生成长的步伐不断往前延伸的地平线;青少年要学习做有价值责任感的人,一个人的价值,不是因为其占有多少价值,而是要看他能创造多少价值;青少年要学习做有价值情感的人,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有热爱生活的激情和崇高的精神境界;青少年要学习做有价值行动的人,价值观需要在体验中内化、在实践中升华,在创造价值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青少年践行核心价值观论文篇十二

摘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解决社会矛盾、凝聚社会力量的重要思想工程,而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为人民普遍接受和切实践行。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群体的角度出发,以社会生活为切入点,探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提出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点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我们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24个字,从国家层面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从社会层面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从个人层面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然而,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课题。

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前提,是有一颗积极思考的赤诚之心和敢于质疑的谦虚之心。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凝练,可以提出很多问题,比如,24字里法治为什么是治理的“治”而非制度的“制”?还比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那么法治是否应该放置于国家层面,为什么将其放置在社会层面?笔者认为,这其中都有其深刻的道理。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就是要积极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努力把握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涵义。

针对大学生而言,想要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途径是加强学习,深刻领悟。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和学习感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具体内容,着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的融入。特别是高年级的大学生,更应该静下心来,经常阅读相关书籍,认真反思,深刻领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重大意义,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另一途径是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在人的道德意识逐渐形成、发展和成熟的道路上,大学时期无疑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对人的一生产生及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做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时刻牢记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讲道德、知荣辱,努力提升个人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做中华民族优良品德的继承者和弘扬者。而在社会生活中,应当要增强法律意识,积极维护公共秩序,做社会公德的维护者和践行者。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要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大学时期,我们将要面对许多人生问题,面临许多重大选择。这就需要我们拥有科学的理想信念,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决定。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的奋斗志向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的,只有我们每一个人不断朝着理想前进,才有祖国明天的繁荣富强。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觉遵循之后,便要外化为切实行动,即社会实践。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是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暑期是一个时间跨度相对较长的假期,在这个时间段里,大学生们可以自发组建暑期实践队伍,去农村、社区、街道开展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生活,寻找其落地生根的土壤,通过政策宣讲、参加论坛、支教实习、走访先辈、参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方式,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贴近生活实际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参与理论研讨活动。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的理论研习论坛,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启发以及老师对同学的言传身教,不断深化挖掘,积极创新,逐渐凝练成自己的理解,并付诸亲身实践去予以验证。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利用网络的力量,积极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

三是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当代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有爱心懂得感恩的群体,应利用课余时间经常去敬老院看望老人,给他们带去心灵上的安慰。同时,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会深刻感受到党和国家对老人群体的关爱,会感受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深化,它是我们党和一代代中华儿女的优秀传统凝练而成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魂。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真正形成成果并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实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价值。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参考文献:

青少年践行核心价值观论文篇十三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的旗帜和主心骨。

2、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3、公有制的含义。

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就是要进一步突破过去“一大二公三纯”的对公有制经济认识的偏见,公有制经济包括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股份制中的国有部分,此外还在探索公有制经济新的实现方式体现: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1)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很有限,必须始终坚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能不能坚持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安全,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的质量,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

(2)可持续发展战略丰富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持续发展战略反映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相互协调,实现均衡持续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中央政治局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集体学习。中办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部署,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和党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内容。其中,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的内容,具有基础理论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在科学原则中强调历史必然规律与中国国情的结合。在价值原则中,强调中国工人阶级利益、中国人民利益、中华民族利益和人类社会利益的辩证统一。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在具备科学性的基础上还要有中国特点,才能成为执政党的行动指南、国家的主心骨、民族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是内涵十分丰富的综合性理论体系。从层次结构看,它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层次、马克思主义价值学层次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层次。从时空结构来看,它包括马恩的价值理论、列宁的价值理论、毛泽东的价值理论、邓小平的价值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价值思想和党的科学发展观。这些价值理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适用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空间范围,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科学性。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其中,为人民服务、“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所谓共同理想就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方式和方法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转化为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所确定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现实的共同价值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并进一步把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概括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就成为党和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构建和谐社会的共同的价值追求具体表现为:在人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生态文明;在经济活动中是在劳动本位的基础上追求效率、活力和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以及物质文明;在政治活动中追求民主法治、政治文明;在文化活动中是追求真、善、美及其统一的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在社会活动中是追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价值理想既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时代要求,又深深地植根于中华社会的历史背景、历史进程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根基。因此,在全体人民群众中树立正确的民族价值观和时代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就具有逻辑必然性和历史必然性。

中华民族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全体民族成员和社会成员所共同认可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所认同的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所共同奉行的价值信念和信仰,所共同选择的价值实现途径、方式或道路。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角度看,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所概括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历史合理性和现实针对性。这就是:“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其中爱国主义价值观是民族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在爱国主义价值观中,价值主体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社会、中华民族人民;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根本利益和需要;价值目标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当代中国,价值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中华民族人民具有历史必然性的价值路径选择。因此,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基本内容。

中华民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原则,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根基,在与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价值体系的相互交流中创造了新的文化价值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体系。这个文化价值体系既包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价值观的因素,也包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价值观念,也包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建设型价值观念,还包括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六十四字创业精神”、九八抗洪精神等新型价值观念。其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这种时代精神中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华民族社会的时代价值观。发展、富裕、民主、法治、公平、和谐、文明以及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基本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由此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念,例如自立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科学意识、生态意识、公平正义意识以及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等。这些新的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价值观念是促进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因此,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基本内容。

荣辱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荣与辱反映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心理感受和价值反思。荣辱观的实质内容是社会评价标准和个体自我评价标准的体现。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基本价值范畴、本位价值、核心内容、根本价值标准、根本价值追求、基本价值原则和基本价值规范制约着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基本理念、标准体系和规范体系。具体而言,一个社会以什么为本位价值,是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的性质的标志。剥削阶级社会里本位价值有权力本位、金钱本位等,而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本位价值就是劳动,是否劳动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判断荣与耻的基本标准。为人民服务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三个有利于”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根本价值标准,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根本评价标准。是否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既是判断中国一切政党是否有价值的根本标准,也是判断中国一切政党之荣与辱的根本价值标准。集体主义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原则。爱国主义作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义利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义利关系的处理也就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基本规范。

总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密切的直接的联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又具有多方面的实践性;既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又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工作上和生活上可操作性。因此,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操作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证。

青少年践行核心价值观论文篇十四

核心价值观,是与价值观息息相关的概念,是价值观中较为重要的部分,而价值观又与价值有着必然的联系,价值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着明确的定义。价值的科学定义即:“价值是世界所具有的属性、能力、规定和组成部分,是具有客观实在性同世界的其它组成部分处在对立统一关系中的‘物’或物质。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主体和客体、事物和事物、物体和物体之间所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关系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当一个社会的生产结构和生产关系发生变化时,社会价值观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社会关系的稳定与否在很大层面上影响着核心价值观的变化。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的重点、核心和焦点,它反映着我国价值体系中的内容,体现了这一体系的根本属性和基本特征,也高度凝结和表达了这一体系的实践要求。党的以来,把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纳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个字的内容。

1、国家层面。

在这一层面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富强、民主、文明和和谐这八个字上,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焦点,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国策,当前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较前些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加快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步伐,使人民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也这充分体现出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优势和特点,但我们也应该时刻保持和谐的发展势头,不断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民主又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政治文明发展的标志,国以民为本,人民在政治上的建设和理想就是要实现民主,也只有民主的实现,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所以我国政府一直以来就把民主做为头等大事来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把其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它不仅仅指科学和研究的文明,也包括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只有在文明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的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2、社会层面。

这一层面主要体现在自由、平等、公平和法治这八个字上面,而自由又是其它三个的基础,自由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社会层面就需要政府依靠其公信力和凝聚力,而政府的公信力和凝聚力还需要政府所下发和执行的政策和制度的正确性和亲民性,我们都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完善的政府,但是因为我国人口数量众多,民族又多样,所以在我们依靠政府执行力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充分的发挥出每一个公民的能力和作为,从己做起,从个人和细微的基本做起,来构建出一个和谐、民主、平等、自由的国度,这样才能正确的引导人民正确使用权利、敢于承担责任,更好的实现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个人层面。

在这一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四个词汇中,对于公民个体来说,价值观主要表现在社会化方面,个体在社会中逐渐的形成了自身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的形成也是从无到有,从不合理到合理的一个相对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会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和评判,而爱国是个体价值观最为首要的,敬业又是人们生存所必要的,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维系纽带,而友善又是人们之间温暖社会的必备因素,所以一个国家的价值观是无数的人民和个体的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而体现在个人层面上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是在道德层次上,只有道德观正确了,才能使人民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而只有个体形成了较为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够让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向正确的大方向迈进。

1、系统性原则。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由多个有着联系、依赖和制约关系的一系列事物组成的,事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体系之中,且相互关联,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同样具有系统性、联系性和普遍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包含着二个层面,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一个相互关系的系统,如何理解和培育价值观,是摆在践行价值观之前最为首要的课题,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包含着三个层面: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每个层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培养社会主义价值观就要从每一个环节和因素入手。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同样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这一践行的系统工程中,我们要以整体的优化和改良为准绳,从每一个因素和要素出发,找到内在的必要的和固有的联系,从联系入手,把整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串起来,做完整。系统性的原则是核心价值观中的整体首要原则,因此我们在培养和践行的过程中,要以整体和分散的视角来协调各个层次和不同方面。

2、长期性原则。

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立足当下,着眼于长远的长期性战略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也不是一个口号,喊得响亮之后就杳无音信了,更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需要上升到多高的理论层次,也不是一个理念提出后便可以停滞不前,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从传统的广大人民的价值观中提炼和加工而成,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意愿和向往,它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的过程,是从传统的道德、价值和文明中慢慢才形成的,这些要素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着一定约束力的信条,它在我们国家和民族不断的长期发展中孕育而成,它保留了我国最为辉煌的文明和最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精华,虽然它也有不适合时代的因素存在,但是只有我们用发展的和长期的眼光来对待未来,吸取他国和世界上先进的文明成果,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不断的向着和谐和正确的道路上迈进。

3、适度性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我国文化千年的沉淀基础上才得以逐渐形成的,它不仅具有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也具有当代的全新的创新性发展观点,但是在当前的社会和政治经济条件下,在传统和当代的文明之中,我们不能完全儒化或是完全西化我们的价值观,凡事都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度,而对于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来说,我们同样也要坚持适度性的原则,既反对完全的儒家思想,也应该反对完全的西方价值观,我国历经千年所形成的儒家文化有其固有的合理性,它为万世求太平的使命感和道德感,以及存在于它的忧患文化,都具有其优势性,所以从传统的价值观中寻找和归纳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理论依据的,而西方的崇尚自由和民主,以及公平的价值观,也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和考量的,所以我们当前就应该整合两种不同价值观的优势,扬长避短,在发挥其长处的同时,也应该不断的修改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使其在践行的过程中,总是能够吸纳入优良的、正确的、正向的、正气的文明。

【参考文献】。

[1]戴木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青少年践行核心价值观论文篇十五

摘要:收获,一是指取得成熟的农作物;二是指经过某一件事知道的知识、道理等。比如心得、成绩、战果等。感悟:语出《后汉书·丁鸿传》。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悟。真正的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有的是渐渐的领悟,有的则是瞬间的开悟。正是不断的感悟使人们对人生、对事物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发生改变。践行:践行,实践、实行。语出:唐·韩愈《唐故秘书少监赠绛州刺史独孤府君墓志铭》:“宪公躬孝践行,笃实而辨於文。”宋·曾巩《拟代廷试进士策问》之三:“故小大之事……侧身践行,兢兢业业,不敢自逸,为天下先,而俗未加厚。”《朱子语类》卷九:“只有两件事:理会,践行。”

关键词:研修思考终身学习学习力引领辐射。

上海研修是我格外珍惜的学习机会。专家们的讲座给我以启示;导师们的引领让我深入思考。教师的成长是“慢”成长,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选择了终身学习。现实工作中,我们要打造学习力,不断提炼总结,将研修所学所得内化于心,不仅要在教书育人上发挥我们更大的作用,我们对同行更要起到引领辐射作用。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7%的学生认为世界上有两件事最可怕,一是核武器,二是当众演说。可是我今天站在这里,不但没有感到害怕,反而觉得感动和荣幸。感动的是,我们远赴上海参加高端研修,这是市教育局关心丹东教育发展、关心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举措,是重视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我市优秀教学人才的真实写照。荣幸的是,我也是这个研修班的一员。此时此刻,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上海研修我的学习所得,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希望我的收获与点滴感悟,能通过这样一种形式传递教育正能量,也愿我们所有教师能携起手来,在同伴互助中共同成长。

一、收获。

6天的研修生活,紧张、充实而又丰富、有序,我分外珍惜这次研修机会,像一个虔诚的朝圣者一样细心听讲,认真记录,生怕遗漏了专家们的只言片语。满满的一本学习笔记是我进一步品味、思考、学习的好材料。每次听完讲座,我抓紧时间进行整理,深入领悟专家、导师们的理念与精神,可以说,这不仅仅让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带给了我心灵的震撼、心智的启迪。

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专家教授们的经典语录。以下精选回放。

1.王斌华教授:“中国教育的评价目前来看,还是过分注重结果,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过度的统一使得我们的教育目前还是补短的教育,不是扬长的教育。”这句话给我带来的启示是,这种现象在我们教育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就拿教育评价来说,虽然我们强调要注重长久的结果,但是潜意识中,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以成绩论高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价值观念、教师的理念等。

2.顾志跃教授:“教师的成长是慢成长。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你就选择了终身学习。”这句话给我的启示是:教师的成长要遵循教师成长的客观规律。按照这个客观规律,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终身学习。因此,学习是教师成长的第一要务。

除这两位教授的经典话语外,卢起升校长提到的教师“二次成长论”都给我的成长指点了迷津。专家们的引领再一次促使我对目前的学习和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

二、感悟。

久久回味本次学习,令我感触颇多,亦产生出很多思考。

1.上海学习我们应该学什么。(关于学什么的问题)。

我想还是要学习先进的理念。对于上海这座教育教学改革最前沿的国际化大都市,专家学者比比皆是。而最吸引人的眼球的应该就是他们在教育教学理念上的前瞻性。虽然我们是怀着崇拜的心情来学习,但是我们还是要理智而不盲目、有选择地接受他们的教育思想,要把眼光从课堂放到学校,放到社会,放到未来。本着“教学生三年,想学生一生”的宗旨,以一种为社会、为学生未来发展负责的心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不急功近利,因为“教师和学生一样,我们的成长都是慢成长”。要做大教育、做好教育,我们就要有“精耕细作的耐心恒心”。也许有人会说,讲那些理论有什么用,还不如直接上一节课让我们观摩来得实在。诚然,一节观摩课确实是实实在在的,但它给我们的启发也是一时的,而拥有正确的教育理论却会让我们在教育教学之路上变得自信,变得从容,它会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受用一生。

2.现实工作中我们应该怎么学。(关于怎么学的问题)。

我想最重要的是要打造一种学习力。教师要提升自身能力素质,就要懂得真正的学习是读书、思考与实践相结合。因此我们要打造一种学习力。这是学习能力、学习毅力和学习创造力的综合体现。目前,国家正在倡导创建学习型社会打造学习型组织,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但因为职业的不同对每个人的学习要求也不尽相同。做教师的我们每天都在跟知识打交道,而且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会在这个知识日益更新、快速增长的时代不断学习不断积累,让自己的知识储备量达到一定水平,至少应该能使自己所教的学科知识满足学生的需要。否则,什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在我们身上体现的就只是一句口号。否则,我们很多老师真的就成了人们所讽刺的那样:用过去的知识教现在的学生去面向未来。甚至是去面向所有中国人的未来!如此说来,打造学习能力靠钻研;打造学习毅力靠坚持;打造學习创造力靠实践。久而久之,就会理清自己的教学理念,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总结出自己的教育思想。用自己的教育行动促进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3.参加各种培训学习是为了什么。(关于为什么学的问题)。

们责无旁贷的义务。

4.目前我们的教育还缺什么。

依我看,缺少总结、提炼和创新。目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教育方向,但是我们在各自的教育教学领域里,对理论提炼的深度不够,教育思想形成的系统性高度不够。主要原因是我们对这些好的方向深层次的思考和挖掘还不够,在执行的过程中效果还没有达到预想的那样。就我本人来说,本次学习后我有了一种更为紧迫的感觉,我要把我自己的一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再总结、再提升和再完善,形成一套自己的、完整的、独特的教学体系。走出自己的特色教学之路,完成一名学科带头人引领教学的使命。

三、践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学习到产出、从理论到总结、从认识到实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学以致用。只有通过逐步消化,内化直至转化为自己的教育行为,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因此,结合目前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从大处着眼,把握育人方向。

把握教育发展、人的成长的整体方向,以教育的最终目的为学生发展的最终目标,来做好各项教育工作,不拘于一堂课,不拘于学生的一次成绩,要把教学活动做成完整的教育。

2.从小处着手,抓好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载体,因此,抓好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核心问题,即教师如何“教”学生的怎样“学”的问题。学习的本质是学问,学习从学“问”开始,这是人的学习天性。也就是说,学习等于学问。可如今,这个好传统正在逐渐丢失。我们的学生从一入学就开始“学答”而非“学问”。有人做过调查,在西方国家先进教学理念中,孩子每天都有很多问题向老师发问。他们的评价标准是,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更不是“好学生”。因此有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西方的学习等于学问,是在创造知识,培养学生的反思创造能力;而中国的学习等于学答,是在复制知识,培养学生的复制效仿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怀疑批判没了,逆向思维丢了,创造性早就磨灭掉了,一切只为“填”满试卷为止。不然怎么会有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呢。由此看来,我们的教学首先要从让学生学“问”开始,要把学生从一个“学答的蠢材”培养成“学问的人才”,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才会有更多的“刘路与西塔潘猜想”;才會真正培养出核心素养高的人才。

3.从实际出发,注重总结提升。

虽然我平时比较注重总结反思,但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时时总结,不断反思,达到深度学习状态,在教育教学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全心全意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我倾注全部力量,在教育的路上朝圣,钟爱教育一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