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普通的大树有多高(精选18篇)
- 上传日期:2023-11-22 17:39:03 |
- zdfb |
- 13页
总结能够为我们制定未来学习和工作的计划提供重要参考。总结要注意语法和拼写错误的纠正,保持书面语的规范性。对于需要写总结的人来说,以下是一些范文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普通的大树有多高篇一
《甘蔗有多高》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幼儿从兴趣、体验、假设到一串串观察、思考、实验、查询的“求证”过程。,从外表看,它很不起眼,封面上的字和画都是那么稚气,然而就是这本书独有的“稚气”深深地吸引着我,看这本书的时候,不像平时看有些教育类的书那样乏味,倒像是在看一本趣味性的小说,那么轻松,那么流畅,那么越看越有味。
看完这本书让我为之震撼的是:书中老师最难能可贵的是面对孩子的失败,面对孩子的问题不急躁、不急于求成,而是静观其变,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克服障碍,也使得这个主题活动得以一步步深入开展。
《甘蔗有多高》一书告诉我们,孩子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都有可能像书中的“甘蔗”一样有价值,真正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是贴近孩子的,是孩子生活中真切感受着的、触摸着的……书中所写的那根甘蔗,再普通不过了,可也就是这么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样东西,伴随着一群孩子一年多,就是这么一根普通的甘蔗,在老师的支持下,使孩子们探索着、尝试着、创造着、……获得了让他们一辈子受益的一些道理、习惯。
普通的大树有多高篇二
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试验、比较过程,探索发现“同一地点,同时测量长度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相等”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2、查看试验用具是否齐全。
3、注意些什么?
二、实践活动。
1、量量比比,寻找规律。
一米的竹竿,直立在地上。
同时测量竹竿的影长,发现什么?
两米的竹竿,直立在地上。
同时测量竹竿的影长,发现什么?
讨论: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
量不同长度的竹竿的影长。
为什么影长不同?估计会有什么相同?
计算,再找一找有什么发现?
引导概括: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长度不同的竹竿,竹竿的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2、应用规律。
如果竹竿长3米,地面上的影长多长?
交流方法。
归纳推算的方法。
能根据上面得出的结论,想办法测量大树有多高吗?
讨论方案,分工合作。
怎样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强调:测量大树的影长和竹竿的影长应该在同一时间。
三、实践应用。
1、校园里还有很多比较高的物体,你能测出它们的高度吗?
四、总结交流。
普通的大树有多高篇三
二、教学重难点、生长点:
1.重点:测量大树有多高的方法(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高度与影长的关系)。
三、教材地位分析:
四、教学目标: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
五、教学准备:
小组内要准备卷尺一把、一根米尺及2根竹竿(一根2米,另一根尺寸不限)。
六、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2.导入课题,问:要想本节数学课上得有效率,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二)实践活动。
1.量量比比,寻找规律。
(1)量同样长度的竹竿的影长。
谈话:比一比各组测量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影长相等)。
根据量出的数值,求出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
小组内交流比值,问:你发现了什么?(这个比值是相等的)。
指出: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竹竿的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2)量不同长度的竹竿的影长。
再让学生测量影长。
2.议议做做。
根据刚才的发现,你能想办法测量出一棵大树的高度吗?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交流测算方案,师生共同评价测算方法的可行性。
进一步强调:测大树的影长与竹竿的影长一定要在同一时间。
学生分组测量所需数据,计算出大树的高度,交流测算的过程和结果。
3.实际运用。
讲述:校园中还有很多比较高的物体,比如旗杆、楼房等,你能测算出它们的高度吗?
学生小组确定测量对象,分式协作测量出所需的数据。
学生回教室算出测量物体的实际高度,全班交流。
七、总结全课:
普通的大树有多高篇四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对策:
在实践中体会比的应用。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成4组,每组1根米尺、2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皮带尺。
教学预案:
一、问题引入。
2、检查各组准备情况,用具是否齐全,并作适当调整。
3、讨论:要使室外课堂教学有效进行,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二、实践活动。
1、量一量,寻找规律。
(1)量同样长度的竹竿的影长。
动手操作:在太阳底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注意:在测量竹竿的影长时,各小组必须同时进行操作。
(2)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同时测量几根同样长的竹竿,其影长是相同的。
2、再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师:比较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讨论、交流,从而发现规律: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3、根据上面的测量和计算结果的结果,推想一根3米长的竹竿,当时直立在地面上的影长是多少?学生进行交流。
根据高度与影长的比确定这里的影长大约是3米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乘法算出结果。
4、能根据上面的发现,想办法测量出一棵大树的高度吗?应该准备哪些测量工具?在小组里交流。
在太阳光下,先用一根竹竿,量出它的高度和影长,在量出当时大树的影长。在表格里填写测量的数据。
师:你能算出大树的高度吗?学生进行交流。
在计算时,可以先算出竹竿与影长的比值,在仿照上面提到的方法求出大树的高度。
师:在测量时为什么我要强调同时测量?
从中体会到数学方法的严谨性与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三、实际运用。
1、校园里还有很多比较高的物体,还能测量出楼房、旗杆等的高度吗?
与学生一起测量旗杆。回到教室进行推算。
四、全课小结。
谈话:今天我们上了一节有意义的数学实践活动课,这节课上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收获?请你将你的感受写成一篇数学小论文。
课前思考:
《大树有多高》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本课时是在学生已经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会求比值、化简比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教学时可分两大环节:第一环节“量量比比”,先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长度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这一规律。教学前教师要做好活动的准备工作,如找好几根同样长的竹竿,准备好卷尺或米尺;学生测量时教师要巡视学生测量是否准确,操作有无错误等,尽量使测量出的数据准确些。第二环节“议议做做”,教师要启发学生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大树有多高”的问题,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讨论采用怎样的办法来测量,然后分组测量,最后进行交流。当学生们都能采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出大树高度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继续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仿照这一方法来测量出教学楼、旗杆等的高度。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序直接影响活动的质量,所以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提出了挑战,课前教师一定要考虑周全,做好小组活动的各种准备工作,以提高活动课的教学有效性。
既然是一节活动课,就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
课前思考: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比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学习了如何求比值之后安排的一个实践活动——测量树、旗杆、楼房的高度。这些物体都比较高,它们的高度很难用尺子直接度量,要通过“在同一地点,同时测得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相等”的规律,间接获得。因此发现和应用这个规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重点。
“量量比比”——发现规律。
“议议做做”——应用规律。
这一部分,教材没有把怎样应用规律测量树高、楼房高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体会方法。通过交流,整理出思路:测出1根竹竿的长度和影长,求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再测出树的影长,求它的高。并用此方法,实际测量校园里的一棵大树的高和楼房、旗杆的高。当然,如果没有同时测量竹竿的影长和大树的影长,用上面的方法计算树的高,是不会得到准确结果。因此必须突出“同一时间”测量影长。
课后反思:
教材安排了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几根不同的竹竿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测量活动来发现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但在组织学生测量时,由于测量工具条件的限制——选用了米尺,测量时需要用米尺分几次来测量一个影长,这给测量工作带来了困难,也造成测量结果误差较大。我想另外两位老师上这一课时可以发动学生从家中带一些卷尺(20米或30米规格的),这样测量时误差会小一些,测量时也能节省很多时间。
一节课的时间完成教材所安排的活动还是比较紧张的,所以第二环节“议议”做做的时间就被挤掉了,但这一环节内容却是非常重要的,在下节课中要继续这方面的学习。
课后反思: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合作、讨论、交流、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学习。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议一议中学生通过交流,能理解怎样求大树的高。但在用此方法,实际测量校园里的一棵大树的高和楼房、旗杆的高时由于时间关系没能操作,把这个任务放在了课外。
普通的大树有多高篇五
不由得问:
我问树下的小草,
小草抬头看着我。
笑而不语。
我问树上的花苞,
花苞们争先恐后地说:
一百只象伯伯,
加五十只长颈鹿阿姨,
最后再加两条小鱼干,
天只有这么高!
我问辛勤采蜜的蜜蜂,
蜜蜂“嗡嗡”叫着:
全世界的蜂蜜罐子,
排成一列直上天,
天只有这么高!
我问知识渊博的老树,
他把身子扭好,
用尖锐的声音叫:
天很高,
谁也不知道它有多高,
它是无法到达的!
我又回到沉思,
天,
六年级:云流墨迹。
普通的大树有多高篇六
世界上最高的大树的高度是怎么测量出来的?爬上去?太过笨拙了吧!这次的数学课,我们学会了怎样测量大树的高度,但光记公式,那是纸上谈兵,当然不如亲自实践。学校也许是听到了我们的想法,举行了测量大树高度的活动,我们也高兴极了,拿着本子,扛着竹竿,带着计算器,迎着冬风,浩浩荡荡地来到市政府广场,帮大树量身高。
要问怎么测量?别急,用竹竿高度除以竹竿影长再乘大树影长。有了这样的好方法,我们怎能不手痒?知识就是力量!恰巧天公作美,把大树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我们小组的成员们挑选了一棵最高大的树。大家各司其职:记录员打开本子,测量员拉开皮尺,计算员按了归零——一切准备就绪。“开工!”我一声令下,自己带头拿起竹竿往树前照得到阳光的地方一插,从袋里掏出皮尺,吴沛霞把尺拉开,一会儿,竹竿与影长的比值出来了:0.446。我急忙向大树跑去,和刚才一样,宋予嘉拉开尺,转眼间,5米长的尺用完了,糟了!影子还有好长。这可怎么办?我灵机一动,“谁有尺的'?”“不早说,我有!”曹薇边验算着刚才的结果,边把尺递过来。这就好办了!接尺。把每把尺所量的加起来,不就是影长吗?周佳佳接过尺,从宋予嘉手指卡好的地方接着测,一眨眼,尺子又用完了!我不禁抬头望了望,呀,这树该有多高啊!没关系,加油,再来!李雪晨拿着吴沛霞的卷尺,向前跑,又用完了,再来:“一米、两米……”全组组员都在数着,“10.85米。算出来了!”曹薇又蹦又跳,手指在计算器上下飞速弹跳着,王宜衡不停地挥舞着手中的笔,我们都为蝶之梦小队群策群力测出的第一棵树而感到高兴。但是,我回头一看,就这树,有十米多?我望了望计算器,又望了望树,伸手比画了一下,再请王宜衡站到树下作了个比较,其它我不敢肯定,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就是:这棵树再高也决不会超过十米!万事开头难,大家七嘴巴舌地议论着,是计算错误?肯定不是,计算员是班上有名的细心,再说她在我们眼皮子底下检验了好多遍。是记录错误?肯定不是,记录员是看着计算员的计算器记录的,而且每个结果大家都要看好几遍,说好几遍。是?这时,大家心中都想到了一点:树影太密集,尺子斜了!可不是?回头一看,尺歪七扭八,还不是跟着树影走的?没办法,只好从头再来。这次大家可都吸取了教训,没多久,结果就出来了:7.0691米。
有了这一次的成功,大家有经验多了:拉尺、计算、记录……摄影师单宇凡用手中的照相机拍下了这一切,留住了这次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看到了数学的魅力,知道了在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也是能在生活中应用的。大家都明白了:数学讲究的是准确,它很严谨,容不得一丝一毫的误差。
普通的大树有多高篇七
通过写数学日记,同学们可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星期六上午,我和妈妈、姐姐去亮山公园玩,一棵大树映入我的眼帘。妈妈问:“欢欢,你能量出这棵树的高度吗?”“行,用一根跟它一样高的竹竿,再量那根竹竿的长度。”妈妈反驳道:“哪来那么长的竹竿?”“我……我……”我挠了挠头。忽然瞥见地上树的影子,一个念头从我的脑子里闪过:对了,老师不是刚教过比例知识吗?我兴奋地说:“姐姐!借你一用!”姐姐满脸疑惑:“怎么求?”“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影子的长度和物体的长度成正比例。先量出你的身高,再量出你影子的长度,算出你的身高和你影子的比,再量出这棵大树的影子长度,就能算出这棵大树的'高度了。”我得意地说。
因为我平时喜欢制作小制作,所以身上总是带着一卷皮尺。我先量出姐姐的身高是1.56米,再量出她影子的长度是0.52米,他们的比是:1.56:0.52=3:1,量出这棵大树的影子长度是1.1米,再算出高度:1.1×3=3.3(米),这便是大树的高度了。妈妈和姐姐看着我,直竖大拇指。我乐呵呵地想:数学真有用!
普通的大树有多高篇八
社保缴费是指参加各类社保保险并缴纳保费的行为。一般情况下特指社会统筹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缴费。社保缴费分为两部分:单位缴纳部分和个人缴纳部分。
二、社保基数。
社保缴纳基数一般是指当月的工资,社保缴费基数是社会平均工资的60%--300%为缴纳基数,比如社会平均工资是1000元,缴纳的基数可以是600元--3000元。
三、缴费比例。
社保分单位缴纳部分和个人缴纳部分。具体社保费缴费比例分别为:
社保分单位缴纳部分和个人缴纳部分。具体社保费缴费比例分别为:
养老保险,单位和个人分别缴纳20%、8%;。
医疗保险,单位和个人分别缴纳12%、2%;。
失业保险,单位和个人分别缴纳2%、1%;。
生育保险单位缴纳0.60%,个人不缴;。
工伤保险单位缴纳2%,个人不缴。
四、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比例。
社会养老保险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共同缴纳的.,使员工退休后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保险制度。在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养老保险是绝大多数人普通关注的部分,尤其是在缴费比例问题上备受关注。养老保险按缴纳人群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
企业职工。
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为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28%,最高不得高于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300%,最低不得低于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60%。其中:单位缴纳比例为20%,职工个人缴纳比例为8%,个人帐户计帐比例为11%,缴费由职工所在单位统一缴纳。灵活就业人员续保补费,按照全市上年度社平工资20%的缴费比例执行,与个体工商户缴纳保险费的比例相同。
个体工商户。
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为上年职工平均工资的20%,全部由个人缴纳,个人帐户计帐比例为11%。缴费由个人到地税缴纳。
农垦企业参保职工。
缴费基数为全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60%,缴费由参保个人全部承担。考虑农垦企业职工收入情况,为减轻职工负担,缴费比例为12%,至缴费比例每年递增一个百分点,缴费比例达到20%。个人帐户计帐比例为11%。
我对“社保缴费有多高”这个问题的回答到此结束,我们可以发现根据社保基数和社保比例的不同,缴纳的社保费也不同。但是无论哪些,我们应该按时缴纳社保费,以保障最后的享受过程。
普通的大树有多高篇九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78~79页的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生长点:
1.重点:测量大树有多高的方法(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高度与影长的关系)。
2.难点:发现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高度与影长的关系,并运用这一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生长点:在学生已经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及会求比值、化简比的基础上开展本课时的实践活动。
三、教材地位分析: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复习巩固比的基本性质及求比值、化简比的方法,进一步体会比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与计算发现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与影长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比的认识。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
五、教学准备:
小组内要准备卷尺一把、一根米尺及2根竹竿(一根2米,另一根尺寸不限)。
六、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2.导入课题,问:要想本节数学课上得有效率,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二)实践活动。
1.量量比比,寻找规律。
(1)量同样长度的竹竿的影长。
各组将米尺直立在地面上,观察一下竹竿影长的走向后,再同时测量并汇报会出米尺的影长。
谈话:比一比各组测量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影长相等)。
再让各组同时量出2米竹竿的影长。谈话:比一比,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影长还是相等的)。
引导讨论:通过两次测量,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相同高度的竹竿,同时测得的影长也相同)。
根据量出的数值,求出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
小组内交流比值,问:你发现了什么?(这个比值是相等的)。
指出: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竹竿的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2)量不同长度的竹竿的影长。
再让学生测量影长。
2.议议做做。
根据刚才的发现,你能想办法测量出一棵大树的高度吗?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交流测算方案,师生共同评价测算方法的可行性。
进一步强调:测大树的影长与竹竿的影长一定要在同一时间。
学生分组测量所需数据,计算出大树的高度,交流测算的过程和结果。
3.实际运用。
讲述:校园中还有很多比较高的物体,比如旗杆、楼房等,你能测算出它们的高度吗?
学生小组确定测量对象,分式协作测量出所需的数据。
学生回教室算出测量物体的实际高度,全班交流。
七、总结全课:
普通的大树有多高篇十
《甘蔗有多高》这本书,我是一气呵成的,越看越有味。看这本书的时候,不像平时看有些教育类的书那样乏味,倒像是看一本趣味性的小说,那么轻松,那么流畅。
书中前面提到,刚开始,老师是带领孩子们去看稻米的,结果孩子们对甘蔗产生了兴趣。由于两位老师的有心、用心,将“甘蔗”生成了一个新的主题,一味的支持,而且还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测量的方法,还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是“何乐而不为呢?”其实,我在平常的一些活动中,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可结果又怎样呢?想到这里,我非常的惭愧,深深地反思:当时,不能再用心一点呢?说不定就是一个不小的收获看完这本书,我更加懂得了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只是一个教书匠,还是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还应该向科研型教师发展。
普通的大树有多高篇十一
课题:大树有多高本课初备课时共7课时,本课第7课时个人复备栏。
李荣华。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重点难点: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课前准备:
尺,竹竿。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2、检查各组准备情况,用具是否齐全,并作适当调整。
3、讨论:要使室外课堂教学有效进行,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二、实践活动。
1、量一量,寻找规律。
(1)量同样长度的竹竿的影长。
动手操作:在太阳底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注意:在测量竹竿的影长时,各小组必须同时进行操作。
(2)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同时测量几根同样长的竹竿,其影长是相同的。
2、再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学生动手实践,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记录在表里,并计算比值。(测量时都取整厘米数,竹竿与影长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
师:比较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讨论、交流,从而发现规律: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3、根据上面的测量和计算结果的结果,推想一根3米长的竹竿,当时直立在地面上的影长是多少?学生进行交流。
根据高度与影长的比确定这里的影长大约是3米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乘法算出结果。
4、能根据上面的发现,想办法测量出一棵大树的高度吗?应该准备哪些测量工具?在小组里交流。
在太阳光下,先用一根竹竿,量出它的高度和影长,在量出当时大树的影长。在表格里填写测量的数据。
师:你能算出大树的高度吗?学生进行交流。
在计算时,可以先算出竹竿与影长的比值,在仿照上面提到的方法求出大树的高度。
师:在测量时为什么我要强调同时测量?
从中体会到数学方法的严谨性与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三、实际运用。
1、校园里还有很多比较高的物体,还能测量出楼房、旗杆等的高度吗?
与学生一起测量旗杆。回到教室进行推算。
四、全课小结。
谈话:今天我们上了一节有意义的数学实践活动课,这节课上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收获?请你将你的感受写成一篇数学小论文。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徐攀华吴玉珠吴玉桃郭同林刘青査红兰李荣华蔡丽霞。
普通的大树有多高篇十二
大金字塔是埃及现存规模最大的金字塔,被喻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观之一”。它建于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胡夫统治时期(约公元前2670年),原高146.59米,因顶端剥落,现高136.5米,塔的4个斜面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塔基呈正方形,每边长约230多米,占地面积5.29万平方米。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组成,它们大小不一,分别重达1.5吨至160吨,平均重约2.5吨。据考证,为建成大金字塔,一共动用了10万人花了30年时间。
第二大金字塔是古埃及第四王朝(约公元前2575年至公元前2465年)的第四位法老海夫拉的陵墓,因此被称为海夫拉金字塔,塔高143.5米。举世闻名的狮身人面像便紧挨着海夫拉金字塔,据传人面是海夫拉的模拟像。长期以来,由于该金字塔内的湿度过大、通风较差,墓室内部的墙壁出现裂缝。1992年,海夫拉金字塔又经历了一次强度为5.4级的地震,受到了部分损坏。此后经过两年多的全面修缮,于7月重新开放。
门卡乌拉金字塔的底边边长108.5米,塔高66.5米。1839年,一名英国探险家首次打开这座金字塔,在墓室中发现一具花岗岩石棺及法老木乃伊。但装运这些文物的船只在返回英国途中遭遇意外,石棺和木乃伊都沉入大西洋。
简介。
埃及金字塔[2]始建于公元前26以前,共有70多座,大部分位于开罗西南吉萨高原的沙漠中,是世界公认的“古代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其中,最大、最有名的是祖孙三代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其中,又以胡夫金字塔为最,它相当于一座40多层的摩天大厦。据说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和监工的皮鞭下劳动,用了十年的时间修筑石道和地下墓穴,又用了时间才砌成塔身,整个工程历时30多年。一般认为,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国王)的陵墓。
大部分研究来源显示埃及存在的金字塔结构数目七十座金字塔,1842年,karlrichardlepsius制作了埃及金字塔列表(listofegyptianpyramids),当时他计算有67座,但在他后来的考古生涯中有更多经他鉴定和发现的金字塔.许多不精确的计数,则是因为与许多保存不佳的小金字塔残骸和碎石陵墓有关,其残骸经常难以确认该陵墓是否为金字塔型构造,但它们确实存在也是经考古学家研究及鉴定的,大部分会将这些难以确认的遗迹分区归类、编组计算数目,其中由北到南最重要观察范围中。
12月26日,埃及古迹最高委员会负责人宣称,埃及将通过适用于全球各地的法律,要求复制埃及金字塔或人面狮身像等埃及古迹者支付版权费作为埃及数千座法老古迹的维修费,但不禁止全球各地艺术家利用绘画或其他方式来复制各时期法老古迹与埃及古迹以获得利益,只要这些作品“不是百分之百复制品”就可以了。
金字塔是古埃及奴隶制国王的陵墓,这些统治者在历史上称之为“法老”。古代埃及人对神的虔诚信仰,使其很早就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来世观念”,他们甚至认为“人生只不过是一个短暂的居留,而死后才是永久的享受”。因而,埃及人把冥世看做是尘世生活的延续。受这种“来世观念”的影响,古埃及人活着的时候,就诚心备至、充满信心地为死后做准备。每一个有钱的埃及人都要忙着为自己准备坟墓,并用各种物品去装饰这些坟墓,以求死后获得永生。以法老或贵族而论,他会花费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去建造坟墓,还命令匠人以坟墓壁画和木制模型来描绘他死后要继续从事的驾船、狩猎、欢宴活动,以及仆人们应做的活计,等等,使他能在死后同生前一样生活得舒适如意。古代埃及人叫它“马斯塔巴”。后来,有个聪明的年轻人叫伊姆荷太普,在给埃及法老左塞王设计坟墓时,发明了一种新的建筑方法。
普通的大树有多高篇十三
经典高三励志文章:高三有多高。
上了高三就开始大把大把地脱发,不敢轻易洗头,害怕一年以后就真的成为纳塔丽波特曼那样的娇艳光头,而对于没有纳塔丽那样丽质娇容的我来说,脱发无疑是雪上加霜。去见学校的心理医生,诊断结果是:自身期望与现实之落差产生的精神压力及相伴随的对于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否定和对于自我存在的失望。扼要地说,就是源于所谓的压力。
没有电脑、钢琴、小说、电视机,只有参考书和前买的红灯牌收音机。晚自习结束后洗洗刷刷,准时收听一档名叫爱在10点的节目。主播节目的男女主持人虽是dj界新人,却也是道中好手,播读水准堪称艺术。只是节目大部分时间不是在放歌就是在播广告,致使一个星期就能播完的小说硬是在小说连播里撑了两个多月的场子。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期间我书架上的参考书源源不断地前仆后继,我的意思是说,换得很麻利。
在高二时很讨厌用一种叫basiccolor的水笔,一元一支的廉价品,损耗速度非常了得。但到了高三就一直只买这种笔,一盒一盒地买,因为看着它们随参考书一批批阵亡,心中有种主宰他物命运的快乐感觉。
学长把高三比作一次海峡横渡:下水前觉得一切易如反掌,到达彼岸后,回想一路真的是易如反掌,而我正在拼命横渡中,所以会有窒息玩命之感。
高考最后一天考完后,回到寝室里,极度兴奋,躺在床上,高兴地筹划着游玩计划。忽然瞥见满架的参考书与考卷,一瞬间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好像缺了一块,惆怅,不舍,不知不觉,泪盈于睫。
[关于高三励志作文:高三有多高]。
普通的大树有多高篇十四
士力架是玛氏食品公司出品的巧克力产品,是一个热量型巧克力品牌,口味甜中带咸。而士力架的热量,100克中大约含有热量2045千焦,即是489大卡。跟同类食物相比,热量较高。而100克士力架中的能量,就约占了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普通成年人保持健康每天所需摄入总热量的21%。因此可以说热量是非常高的。
既然士力架的热量这么高,那么真如广告中所说的那么厉害吗?有抗饿的作用吗?
首先士力架作为一种食物,肯定是有一定的抗饿能力的。饿了不管吃什么东西都能抗饿。喝水都可以。但若是纯粹的代替主食,那是不科学的。虽然士力架的热量很高,但平时当做零食吃一些即可,真正饿了还是应该吃主食为最好。广告之所以是广告,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产品,并不是所有广告都是真的。
普通的大树有多高篇十五
2、检查各组准备情况,用具是否齐全,并作适当调整。
3、讨论:要使室外课堂教学有效进行,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二、实践活动。
1、量一量,寻找规律。
(1)量同样长度的竹竿的影长。
动手操作:在太阳底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注意:在测量竹竿的影长时,各小组必须同时进行操作。
(2)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同时测量几根同样长的竹竿,其影长是相同的。
2、再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学生动手实践,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记录在表里,并计算比值。(测量时都取整厘米数,竹竿与影长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
师:比较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讨论、交流,从而发现规律: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3、根据上面的测量和计算结果的结果,推想一根3米长的竹竿,当时直立在地面上的影长是多少?学生进行交流。
根据高度与影长的比确定这里的影长大约是3米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乘法算出结果。
4、能根据上面的发现,想办法测量出一棵大树的高度吗?应该准备哪些测量工具?在小组里交流。
在太阳光下,先用一根竹竿,量出它的高度和影长,在量出当时大树的影长。在表格里填写测量的数据。
师:你能算出大树的高度吗?学生进行交流。
在计算时,可以先算出竹竿与影长的比值,在仿照上面提到的方法求出大树的高度。
师:在测量时为什么我要强调同时测量?
从中体会到数学方法的严谨性与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三、实际运用。
1、校园里还有很多比较高的物体,还能测量出楼房、旗杆等的高度吗?
与学生一起测量旗杆。回到教室进行推算。
四、全课小结。
谈话:今天我们上了一节有意义的数学实践活动课,这节课上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收获?请你将你的感受写成一篇数学小论文。
课前思考:
《大树有多高》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本课时是在学生已经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会求比值、化简比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教学时可分两大环节:第一环节量量比比,先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长度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这一规律。教学前教师要做好活动的准备工作,如找好几根同样长的竹竿,准备好卷尺或米尺;学生测量时教师要巡视学生测量是否准确,操作有无错误等,尽量使测量出的数据准确些。第二环节议议做做,教师要启发学生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大树有多高的问题,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讨论采用怎样的办法来测量,然后分组测量,最后进行交流。当学生们都能采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出大树高度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继续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仿照这一方法来测量出教学楼、旗杆等的高度。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序直接影响活动的质量,所以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提出了挑战,课前教师一定要考虑周全,做好小组活动的各种准备工作,以提高活动课的教学有效性。
既然是一节活动课,就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
普通的大树有多高篇十六
书是去年买的,但一直没来得及看,直到这个假期才将书抽出来读了读,也总算没有浪费人民币,这本薄薄的小书可不便宜呢!看这封面和名字,朋友们可能会以为这是一本儿童读物,比如绘本之类的。不过,“书不可貌相”,它其实是一本更适合老师阅读的书籍。
这本书是我之前阅读的另一本书的作者推荐的,据说对儿童测量概念的教学很有启发和帮助,想着二年级就有测量知识的教学,我便买了,结果我都要教三年级了才开封阅读。表示不想评价自己!
刚打开书的时候,我有点懵圈,全是繁体字。不过能理解,海峡对岸的同胞肯定是用繁体字的,没有竖着并从右往左排版已经很仁慈了。读了两页后,我发现阅读此书完全没有问题,能结合上下文,连蒙带猜地读懂。不得不说,汉字真是一种神奇的文字!
读完序言进入正文后,我一边阅读一边感叹,这正文未免也太简单了吧,几乎每页都是几小段文字配上几张图片。像这样的话,我也能写书了!读完后,我可不敢再说这样的大话了。书虽简单,却凝聚着许香兰老师的汗水。(补一句:书的作者是林意红,不是许香兰老师,但许老师是《甘蔗有多高》这一课程的主要开发者。没有许老师的实际行动,也就不会有这本书的出现。)。
《甘蔗有多高》这一课程的主题和探索方向,是老师根据幼儿园小朋友们的兴趣来确定的。本来老师确定的主题是“稻米”,但在参观稻田时,小朋友们却被旁边的甘蔗吸引了。于是老师决定改变计划,把主题换成甘蔗。在农夫伯伯的指导下,孩子们在校园里亲自种下了甘蔗,并每天进行观察。在小朋友们种下的甘蔗破土而出后的某天,煜翔小朋友用手指头在甘蔗旁比来比去,由此开始了一段关于“测量”的探索之旅。
孩子们经历了四个阶段:
(1)甘蔗该用什么量?(非标准测量工具的探索)。
在煜翔用手指头复制甘蔗的高度时,孩子们发现“这样比,会变来变去”,进而引发了“用什么方式,才不会变来变去”的思考。孩子们找到的测量工具有吸管、树枝、毛线等,并根据量身高的经验来实际测量,他们“很自然的从地面量起,将甘蔗叶拉直,对准叶尖将吸管剪断”。
(2)用连环扣量(非标准测量单位的发现)。
后来,有小朋友发现益智区的连环扣也可以用来量东西,从这里开始,孩子们分享的内容就有点不同了。原来都是用手、吸管、毛线、树枝等复制甘蔗的高度,所用的语言也比较笼统,如“甘蔗有这么高”。但使用连环扣过后,孩子们就可以具体的说出“甘蔗的高度是x个连环扣”了。开始将长度这个连续的量,用单位的概念来表示了。
尽管他们并不明白用连环扣测量和用树枝、吸管测量本质上的区别在哪里,但他们似乎能察觉到其中微妙的不同,开始对“几个”这个数字很有兴趣。他们不仅用连环扣量甘蔗,还用它去量椅子、白板、桌子......老师抓住了孩子的“兴趣点”,做了一个小本子,鼓励孩子们将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读书笔记·并与大家分享。让我这个数学老师兴奋的是,孩子们在积累了大量的活动经验后,逐步发展了自己的估测能力。在量比较长的东西时,如门、柜子、窗子,孩子们会把连环扣串得长一些;而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如篮子、椅子等,孩子们则会用串得短的连环扣量。这说明孩子们在测量之前会先目测和估计物体的长度。
(3)用尺量(标准测量单位的学习)。
逐渐地,这些简单的测量活动已经不能满足孩子们了。某天,亚睿小朋友把箱子里所有的连环扣串成了一串,并告诉老师:“我要量爱弥儿(学校的名字)”。于是,大家一起合作量出了‘爱弥儿’的高度是353个连环扣。
根据测量结果,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告诉外面的人‘爱弥儿’有353个连环扣这么高,别人会知道吗?”讨论一阵后,孩子们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老师决定暂时先放下这个问题,改天再试试孩子的想法。从此情况来看,孩子们似乎还没有感受到使用标准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不过,许老师在活动过程中这种不疾不徐、耐心等待的态度很是让人欣赏。
后来,潘磊小朋友回家咨询了家长,第二天很兴奋的跟老师说:“尺,大家都知道。”这时,许多孩子恍然大悟了:“对哟!我家也有尺。”你看!孩子们总会想办法找到答案的!于是,老师开始引导孩子们用卷尺测量爱弥儿的高度。但由于卷尺的长度小于爱弥儿的高度,聪明的捷琳宝宝提议“回去测量353个连环扣的长度”。此时,孩子们已经发展出了“间接比较”的策略。多么让人激动!
(4)做栅栏(测量方法的应用)。
后来,为了保护甘蔗,孩子们决定给甘蔗围上栅栏。廷彰小朋友画了栅栏的设计图,并在图中的每一根木头上标出数字,最后数出要用35根木头来做栅栏。老师带着孩子们前往市场买木材,发现木材特别长,于是决定买20根,孩子们想“一根可以变成两根,20根再20根,就变成40根了”。
在锯木头的时候,老师发现孩子们锯出的木头一根长,一根短。于是,孩子们开始想办法寻找木材的一半在哪里。(这是一个特别精彩的过程!)。
有孩子想用天平的办法,把木材放在手上,平平的时候就是一半,但经过多次尝试都没有找到平衡点。
孩子们又想到把益智区里的等积异形板一一排在木材上,结果最后一个会超出木材的长度,拿掉又太短,也不可行。
孩子们又尝试使用连环扣,但最终使用的连环扣个数不是偶数,还是不能将木材平分为一半。
还尝试了用毛线来量木材,再对折找中点(这是个好办法),但由于毛线的伸缩性,依然没有找到一半。
最后,孩子们想到用长长的纸条来量就不会伸缩了,最后成功的找到了中点。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孩子们锯木头、磨木头、上水泥漆。
万事俱备后,孩子们到菜园里试着摆放要插入的位置。最开始摆放的间距很小,剩下一半的菜园没有围上,于是孩子们把间距调大。经过多次尝试和调整后,终于成功的将菜园围住了。但大家发现木头间的距离不大平均,最后孩子们想到用尺来量,将木头一一调整。
整个课程,有几点特别触动我的神经。
1、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想法,老师虽然有计划,却能随着孩子的兴趣而弹性地调整,支持孩子的想法和尝试。
2、不疾不徐的等待。孩子在整个活动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也走了很多弯路,但老师始终耐心的等待他们思考和尝试,没有冲上前去指手画脚,而是一直鼓励孩子们再想一想、再试试看别的方法。
3、适当的介入。许老师在后记中写道,整个活动自己也多次遇到不知如何抉择的时刻,也面临是否该介入、或不介入等问题。个人认为,虽然许老师介入的次数不多,但几乎都恰到好处,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把孩子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4、老师的理念领先,能力非凡呀!虽然本书的主题是“测量”,但测量只是整个活动的一部分而已,这是一个综合性的课程,其中还涉及到种植、观察、记录、设计、具体制作栅栏等。题外话一句,开发这个课程的许香兰老师只有三、四年的幼教工作经验,让我很汗颜呀。
在这里多一句嘴:从整个课程,我们可以窥见台湾的教育水平是比较高的。之前,我在某个节目中听一位清华大学的教授说,中国的基础教育搞得很好。当时的情况是,在比赛中,中方队员心算速度较快,击败了美方队员,然后这位知名教授说出了这句话,但这句话我并不怎么赞同。不可否认,纵向观察,我们的基础教育是在蒸蒸日上。但学生们强大的计算能力是怎么来的,外行不知道,难道我们自己心里还没点数吗?这就能说明我们的基础教育搞得好吗?别的不说,瞧瞧人家幼儿园学生都能到田野里上活动课,到市场买木材,俺们这里允许吗?(当然,我拿人家幼教的例子来说小学和中学面对的事儿,也不怎么恰当。)。
普通的大树有多高篇十七
看完这本书《甘蔗有多高》让我为之震撼的是:书中提到的那两位老师是如此的明智,孩子们是如此的聪慧。书中提到了老师在学生摸索中的角色,就如《课标》中所说:“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如果没有那两位老师的支持,以及老师在活动中给学习提供的种种思考的机遇,就不会有孩子们那种“不放弃”的精力,也就不会有孩子们对甘蔗、木头等的测量的摸索。
书里真实记录着幼儿园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看这本书的时候,不像平时看有些理论书籍那样乏味,倒像是看一本趣味性的小说,那么轻松,那么流畅。书中提到,刚开始,老师是带领孩子们去看稻米的,结果孩子们对甘蔗产生了兴趣。由于两位老师的有心、用心,将“甘蔗”生成了一个新的主题,而且还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原来孩子们的学习也可以如此精彩,原来课程也可以如此丰富而深入。对于正在做主题教育的我们也是有许多可以思考的。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在做主题活动中,我们总是不断的在寻找课程来源,教师绞尽脑汁想课程做主题网络,当想继续跟进预设活动的时候,却发现往往无法前进了,那些生活中难以真实寻找到的事物,看似“高大上”的课程,却往往忽略了生活、忽略了学生兴趣点、忽略了生活即教育的意义。
《甘蔗有多高》一书中,起初两位老师也和我们有着厚此薄彼的想法,自作聪明的预设好了课程---稻米,而这无非是老师想要做的,并非幼儿所想要的。所幸的是,两位老师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及时捕捉到了幼儿的兴趣点—甘蔗。更值得庆幸的是,两位老师有支持幼儿的心态。否则今天我们也不能看到这样一本写实的好书。它告诉我们真正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是源于幼儿的兴趣点的、是贴近幼儿生活的,是能真实感受到、触摸到的事物。书中所写的那根甘蔗,再普通不过了,可也就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样东西,伴随着一群孩子一年多,就是这么一根普通的甘蔗,使孩子们探索着、尝试着、创造着、学习着。获得了由他们自己探索出来的一些道理、知识。
生活即教育是给我们最好的启发,抬头看天时,也不忘低头看看身边的事和物。
普通的大树有多高篇十八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教学资源:长度不一及长度相等的竹竿、卷尺、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要知道一棵大树有多高,你有办法测量吗?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研究大树有多高的问题。
二、实践探素,发现规律。
(一)量量比比(小组合作完成)。
2、再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1)、按要求填表。
(2)、计算竹竿与影长的比值。
(3)、讨论:根据每次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4)、得出结论: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二)议议做做。
(1)学生同桌交流。(2)集体交流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根据上面的发现,你能想办法测出一棵大树的高度吗?
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并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实践操作: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做,看看你的方法行不行。
(1)在太阳光下,先用一根竹竿的高度和影长及量出当时大树的影长,并把结果填在下表里。
(2)由学生各自算一算大树的高度。
(3)小组讨论各自的想法。
三、拓展延伸:根据求大树高度经验,让学生计算某楼房、旗杆的高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中班数学《海底世界》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1篇)
- 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优质10篇)
- 飞向蓝天的恐龙(优秀15篇)
- 最新《峨眉山月歌》教案(大全20篇)
- 2023年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一等奖(精选9篇)
- 2023年革命先驱孙中山的教学设计(十三篇)
- 2023年三年级下册语文《珍珠泉》教案及反思(实用12篇)
- 2023年中班音乐活动《小小的船》教案反思(模板11篇)
- 家访记录内容及家长意见和建议五篇 家访记录表家长意见及建议(三篇)
- 线上招生方案(大全8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