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申论农业转型(通用15篇)
- 上传日期:2023-11-25 07:06:31 |
- zdfb |
- 8页
总结能让我们看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做出改变。写总结时,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请谨慎引用范文中的观点和数据,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申论农业转型篇一
现在大家都在谈经济已经走出了低谷.这个判断可能是根据第一季度和4月份的情况来定的,因为从第一季度的情况看,经济增长的.滑坡到此为止.但是这样的看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因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不是看经济增长率,而是看以下四个指标:一、用电量,因为用电量直接和生产有关系;二、港口集装箱的吞吐量;三、公路上货车的通行量;四、厂房的闲置率.从这四个指标来看,即使经济滑坡停止了,但是要起来,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作者:厉以宁作者单位:刊名:今日浙江英文刊名:zhejiangtoday年,卷(期):“”(14)分类号:关键词:
申论农业转型篇二
随着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变化,绿色转型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绿色转型是指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生态友好、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推动农业向绿色、低碳、环保的方向转变。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农业银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深入推进绿色转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将分享农业银行在绿色转型方面的心得与体会。
首先,农业银行加大了绿色金融的支持力度。绿色金融是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可以为绿色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农业银行积极拓展绿色金融业务,设立绿色贷款和绿色信贷专项,支持农业绿色发展。在贷款业务方面,农业银行为农民提供低息、无抵押的绿色贷款,帮助他们购买绿色农机具和农药,推动农业绿色化进程。在信贷业务方面,农业银行加大对绿色产业项目的支持,提供绿色信贷和可持续发展项目贷款,在扶持绿色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农业银行的创新转型。
其次,农业银行积极推进绿色农业生产模式。绿色农业生产模式是绿色转型的核心内容,可以减少农业对环境的压力,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农业银行在推进绿色农业生产模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农业银行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绿色农业的认识和意识,引导他们采用更加环保的种植方式和农业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另一方面,农业银行与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企业合作,研发和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通过这些举措,农业银行有效地推动了绿色农业生产模式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农业的产出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
再次,农业银行助力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农业银行将绿色生态发展纳入金融服务的核心理念,将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重点领域进行贷款和信贷支持。农业银行鼓励农民发展农村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提供贷款支持,助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农业银行在信贷业务方面注重绿色信贷,推动企业和个人实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措施。通过这些举措,农业银行为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持,推动了乡村振兴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农业银行加强了绿色转型战略的宣传和推广。绿色转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宣传和推广是增加公众参与和理解的重要手段。农业银行通过举办绿色转型主题活动和论坛,宣传绿色转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公众的绿色意识和消费意识。同时,农业银行也加强了与其他金融机构和相关部门的合作,推动绿色转型战略的共同实施。通过这些宣传和推广举措,农业银行有效地扩大了绿色转型的影响力,并为社会绿色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总之,农业银行在绿色转型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得到了一定的成效。绿色转型是农业银行应对新时代挑战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农业银行将继续加强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推动绿色农业生产模式的创新,助力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宣传和推广绿色转型战略,为社会绿色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农业银行也希望与其他金融机构和相关部门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绿色转型的实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申论农业转型篇三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电子商务也得到快速发展,互联网与农业相互融合、相互支撑,联系的更加紧密。在促进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健康健康产业发展,促进消费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发展现状。
我区互联网+农业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初成雏形,互联网+农业正在多为在建项目,我区牛场农业展示园内贵阳吉澳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贵州成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互联网+农业企业正在按照时序进度推进;二是是我区牛场农业展示园快速发展,入驻农业企业逐步增多,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条件已经成熟,发展潜力巨大;三是我区发展互联网+农业具有较大优势,农业嘉年华的举办,现代农业展示园的建设、牛场的气候环境等适合发展互联网+农业;四是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且我区已经被列为城市主城区,借助高铁、高速公路的优势,农产品能够快速运往全国各地。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是积极引进高科技农业入驻我区农业展示园,入驻企业生产经营销售良好;二是依托贵阳首届农业嘉年华的'举办,带动农业、电子商务、旅游等相关产业互动、融合发展;三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及时向上级部门争取电子商务发展资金,协助企业及时上报资金申报资料,并跟踪资金申报进展情况;四是加快农业合作社的建设,鼓励农村以合作社的形式发展,形成规模效应,集群效应;五是加强调研,学习先进地方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情况,借助大数据发展的势头,鼓励引导成立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六是加强互动,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展示园内企业及时与京东贵州馆、淘宝贵州馆联系对接,鼓励我区农业合作社与其签订合作协议。
三、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大多数消费者热衷于在互联网上购买服装、电器等日常生活用品,而对于蔬菜、水果等购买较小。二是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小视,农产品因保鲜等特殊性,以及农残检测等,给食品安全监管带来新的挑战;三是推动互联网+农业还需配套建设物流、快递等设施设备;四是农村互联网的普及还不够,上网困难、网速慢,甚至很多人无法上网。同时,农村居民上网终端也较为落后,无法与目前主流配置相比。五是居民到农贸市场、生鲜超市买菜等的生活习惯短期内难于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互联网+农业的推进。
四、意见建议。
一是建议出台互联网+农业的指导意见或推进计划,从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支持互联网+农业;二是加强溯源体系建设,从农产品的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管,确保食品安全;三是推动农村建设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完善配送环节设施,确保及时配送;四是加快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宽带服务企业加快开展宽带进农村工作,进一步普及农村互联网技术;五是加强互联网+农业技术人才培训,为互联网+农业技术提供人才支持;六是积极协调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为区内企业提供融资,破解企业发展融资难题,对于区内企业开发网上交易平台及开展网上交易的,可以采用政策贴息的方式鼓励其发展。七是积极引进各类电子商务人才,充实人才队伍,开发网上交易、网上购物等平台,打造电子互联网+农业发展升级版。
申论农业转型篇四
在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引导专业人才参与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之中,关注发展规划与整体布局,协调各部门,合理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资源。增加财政支持力度,监督资金应用状况,切实将资金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提高资金利用率。政府部门应结合区域实际,考量农业发展结构与水平,编制符合本地实际的信息化发展方案,如在农村开展信息化培训工作,引导专业对口大学生返乡,对信息化建设项目提供优化政策。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信息化意识,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2.2推动农业信息网站建设,开展信息化培训工作。
建立并逐步完善农业信息网站,构建规范性的.信息交流制度,明确信息发布规范,提高农业信息交流频度与广度,推动农业信息共享,以更好服务于农业生产实际。在构建农业信息网站后,需要是安排工作人员定期进行维护更新,做好农业信息收集工作。做好农业信息挖掘,并为农民的生产活动提供有效的信息,指导生产活动,并满足不同种植户信息的需求。网站信息在收集与发布时,需要确保信息具备有效性、及时性与完整性。此外,农业信息应表现出鲜明的针对性,综合本区域内农业发展的实际,重点收集相关的农业信息,提高信息利用率。坚持信息渠道效益,切实让农民体验到信息化所带来的变化与具体效益,从而让更多农民群众主动参与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之中。此外,信息化实现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群众力量。而农民整体存在着信息化意识低问题,基于此,需要面向群众开展信息化培训工作,通过具体培训让农民准确把握信息化内涵,了解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引导农民掌握信息化应用方法。可以在农民设置信息化工作小组,为农民提供信息化咨询与技术支持,推动农业信息化进程。
2.3构建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进行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可以为发挥示范基地引导作用,让农民群众更为直观感受与了解信息化建设的现实价值,提高群众信息化重视程度。政府应通过补助政策、发挥项目带动作用,通过农户自筹与企业优惠等方式,普及农户计算机应用率。引导农民学会通过互联网查询与获取相应的农业信息,加强农业信息沟通与交流,为现代化农业建设奠定基础。
基于农业开展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业发展模式转型的必要条件。在大力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求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发挥政策导向优势,并积极做好农业信息化顶层设计,结合区域实际编制发展规划,合理调配资源,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到农业信息化建设之中,为信息化实现创造有利条件,关注农业信息网站建设,构建信息交互平台,强化农民培训工作,培养与发展群众信息化意识,发挥示范基地引导作用,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信息化价值,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扫平障碍,并服务于农业经济。
参考文献:。
[1]邢叶东.浅谈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14,(8):85.
申论农业转型篇五
(篇一)。
为进一步提升全县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根据县政协主席会议安排,由县政协牵头,组织县农委等单位成立调研组,采取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外出考察等方式,对全县农业转型升级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蔬菜常年播种面积48万亩,产量100万吨;
养殖水面4.5万亩,水产品产量5.5万吨。培育出“中牟西瓜”、“中牟大蒜”、“雁鸣湖”大闸蟹、“牟红牌”黄河鲤鱼等知名品牌,是郑州都市区的“菜篮子”,河南省第一水产大县。2012年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年被国家农业部、共青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认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74:1下降到1.47:1,差距进一步缩小。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和跨越,以休闲观光为主的都市生态农业已成为我县农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并被确定为我县三大主导产业之一。
二、存在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及全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单一生产功能的农业发展已到瓶颈期,与农业提质增效,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和满足新型城镇化对产业支撑的要求不相匹配,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二三产业发展滞后。
1、农业一产效益低下。
一是农业种植模式传统。目前全县大部分区域农业种植模式依然粗放,处于自由种植状态,主要表现有品种单一,技术落后,品质不佳等,致使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增收不稳。二是农业园区辐射带动能力较弱。我县农业园区化程度不高,园区总量较少,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业现状已显现出局部超前,整体落后的状况。三是传统优势农业“优势不优,强项不强”。传统农业规模大效益低,突出表现有西瓜品质下降,大蒜质量不高、蔬菜价格不稳等。
2、农业深加工发展严重不足。
一是缺乏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加工型龙头企业。带动引领作用强大的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规模小、水平低,竞争力不强。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活力。农业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专业的政策指导,存在种类全、数量多,但辐射带动能力相对较弱,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不紧密。
农业园区的功能拓展、品味档次和建设标准不高,缺乏参与性、体验性项目,对游客缺乏吸引力,留不住客人,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和收益。
(二)涉农公共服务平台不健全。
1、农产品现代化销售方式滞后。
一是我县农产品电子商务正处于起步阶段,农业电商发展相对缓慢。二是农产品直供直销网络平台未搭建。
2、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尚未运行。
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县级指挥中心和追溯网点尚未投用。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完善,乡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没有正常开展工作。三是没有建立与质量安全追溯相应的保障机制。
3、农产品品牌创建意识不强。
缺乏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视与保护,农产品品牌开发、保护、利用、推广力度不够,忽视了农产品品牌的带动作用,缺乏相应的品牌注册激励机制。如“中牟西瓜”、“中牟大蒜”等品牌影响力基本呈减弱的趋势。
新品种试验示范不多,能够推广的新品种更少,推广力度小。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普及和接受程度普遍不高。
(三)配套政策不完善。
1、土地流转难度大。
一是政府引导和促进土地流转及规模化经营的工作机制还未形成,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流转模式单一,程序不规范。二是农民对土地流转认识不足,对土地租金和收益期望值过高,造成土地流转步伐慢、难度大。三是入驻园区企业建设用地难以保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基本需要。
2、资金投入机制不健全。
一是涉农资金投入方向和投资方式没有与上级投资机制形成互补。二是政府投入撬动金融资金和利用社会资金的渠道不畅、机制缺失,政府引导资金的杠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3、农业整体规划不完善。
我县制定有农业专项发展规划和农业休闲观光提升规划,但乡镇特色不突出,区域差异化不明显,各乡镇没有专门的农业发展规划,农业发展连续性没有保障。
三、意见建议。
按照“巩固传统农业优势,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创新农产品销售模式,实施接二连三发展战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转型升级思路,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种植、规模化生产、追溯化把关、网络化销售,全面提高我县农业园区化发展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一)强化要素保障。
1、科学合理调整规划,切实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在全县都市生态农业规划的基础上,按照“产品特色鲜明,市场错位竞争,产业差异发展”的原则进一步细化,突出乡镇地域特色,分乡镇、分区域编制出功能各异、各具特色的乡镇农业发展规划,实现乡镇农业规划与全县农业整体规划有机互补和融入。
2、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一是加强农业资金保障。落实中央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继续落实县本级财政每年预算不低于1亿元的投资政策。二是明确资金投入方向和投资方式。涉农资金主要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重点支持基础工程类建设,包括支持都市生态农业建设,支持上级资金和项目未能覆盖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三是实施农业贷款担保改革。逐步落实财政补贴担保费和风险补偿政策,建立“政、银”合作新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县财政存入郑州市政府指定的合作担保机构(郑州农业担保股份有限公司)一定数额的财政风险补偿金,按照1:10的比例,担保机构为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10倍的信用贷款,解决融资难题。
3、加大土地流转力度,确保农业规模化经营土地需求。
一要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规范土地流转程序,鼓励农民依法采取转包、出租、入股、互换、反租倒包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二要继续落实土地流转补贴政策。对土地流转面积在500亩以上的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按照每亩300元的标准进行价格补贴,连续补贴3年,进一步促进土地大规模流转。三要在政策范围内,解决农业企业必要的建设用地。
(二)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1、构建农产品现代化销售体系。
一要扶持建立“中牟县互联网+智慧农业创业园”。依托万邦和6个区域站建立“一总六分支”的农产品销售网络模式,加快推进农产品展示、电商运营、“三农”和社会公益、物流配送四大功能区建设,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线上线下交易的有效结合,引领中牟县智慧农业的飞速发展,逐步转变现有农产品的传统交易模式。二要建立农产品高端直配直送网络体系。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依托县域内现有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名特优新品种,与省直、市直单位充分对接,建立精品蔬菜高端配送网络体系,带动全县蔬菜顺畅销售。
2、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一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快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县级分中心和追溯网点建设,督促乡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和检测网点尽快开展工作,实现全县重点“菜篮子”生产基地、“三品”认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集中种植村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可追溯。二是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强化农产品生产源头监管。三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正常有效运转的保障机制,做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追溯,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为百姓的餐桌和舌尖加上一道“安全锁”。
3、构建农产品品牌创建保护体系。
一是强化品牌意识。在保护支持原有品牌生产经营和发展的基础上,围绕不同区域特色产业和农业园区优势,高效利用现有品牌,鼓励争创一批新的国家、省、市级特色品牌,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同时,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省市名优农产品和行业前50名农产品品牌进行县长质量奖励,鼓励名优品牌争创。二是做好品牌保护。要加强农产品品牌的管理和监督,认真做好品牌的复审工作,确保品牌的连续使用,充分发挥农产品品牌效用。
4、构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一是打造农业区域中心站“创意、创新、创业”综合体。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新机制,以区域中心站为载体,探索“区域中心站+”运营模式。借鉴益农社先进经验,进一步拓展区域中心站社会化服务职能,把区域中心站打造成集农技服务、政策宣传、农资供应、信息服务、科技推广、科普示范、电子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服务综合体,变身成为农业超市,为“三农”提供一站式服务。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种业产业。与省、市科研机构联姻,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互补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借鉴**绿港农业经验,依托我县天邦国家级集约化育苗中心优势,大力发展科普展示农业。通过基地展示、现场观摩和实地培训等多渠道推进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示范、推广,使科技力量及时融入到基层,带动广大农民使用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为农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三)实施农业“融合”发展战略。
探索推进大蒜有机农产品认证,进一步开发保护中牟大白蒜品牌价值。
规划建立农产品加工园区,引进一批农业加工知名企业,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鼓励成立合作联社,支持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西瓜擂台赛要由单一型向产业型转变,延伸西瓜节产业链,组织参赛瓜农开展瓜田实地观摩、采摘、摄影等活动,开辟西瓜风情游精品采摘线路,提升赛会价值。扩展北部休闲观光旅游和南部采摘体验游2条精品农业旅游线路覆盖面,把全县各类农业园区连串融合发展,打造“走进乡村,寻梦田园”的梦幻之旅。
在退出方面,对入驻后持等待观望态度或进度缓慢、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等非农化、非粮化企业,坚决采取“腾笼换鸟”、“换血换骨”的强硬措施,严格执行退出机制。
(四)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引导和支持农民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前提下搞好土地流转;
强化典型引导,用典型教育、引导、说服农民走产业化道路。
(篇二)。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上下以“三变”改革为引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平台,农业转型升级发展取得明显成交效。
一是做大总量。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320.75万亩,建成了集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31个,其中引领型园区12个。**年粮食产量77.12万吨,一产增加值达125.5亿元,畜牧业增加值达33.6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230元,农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二是调优结构。在稳定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以猕猴桃、刺梨、茶叶、核桃等产业为主的特色农业,大力发展蔬菜、中药材、特色养殖等林下经济,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同时,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和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创建了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形成了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区联动”的产业平台,呈现出“传统产业稳增长、特色产业促增收”的良好势头,粮经比从**年的51:49调到了**年的32:68。三是促农增收。通过“三变”改革,农民的经营性收入由原来传统产业为主转变为附加值高的特色产业为主,农民既可以获得土地入股或租金收入,又通过就近创业就业获得务工收入,拓展了增收渠道。**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4%,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市、县相继出台了“三变”改革、“3155”工程、农业园区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经营主体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生产、组织化经营。一是打造特色产业带。以都香高速、杭瑞高速、沪昆高速、水盘高速、水黄高等级公路及主要省、县道路为骨架,以农业园区为节点,重点发展猕猴桃、刺梨、茶叶、核桃、草食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三线六带”特色产业带。二是建成规模化基地。建成了一批相对集中连片的万亩樱桃基地、万亩猕猴桃基地、万亩茶叶基地、万亩刺梨基地、万亩核桃基地、万亩精品水果基地、万头规模化养殖基地等。三是打造园区集聚平台。通过深化省级“三变”改革试验区建设,把资源、资金、技术、管理、市场及政策等要素叠加集聚到农业园区平台上,省级引领型农业园区占比为38.71%,排名全省第一,水城县猕猴桃产业示范园区在全省农业园区考评中连续四年蝉联第一。
(三)龙头企业势头强劲。
市委市政府抓住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机遇,引导以煤矿企业为代表的非公企业转产投资“3155工程”、建设农业园区、参与“三变”改革,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1家,其中省级以上企业59家、农民合作社1301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086人。
(四)品牌营销日臻完善。
一是品牌建设步伐加快。成功举办了三届特色农产品展销会,打造了凉都“弥你红”、“天刺力牌”系列产品、“水城春”系列富硒茶、盘县火腿、“宜枝魔芋”等一批农产品品牌,全市有217家企业、合作社获得“三品一标”产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认定面积184.56万亩。二是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建成农产品批发市场17个、商品配送中心12个、乡镇农贸市场44个,建设和改造冷链物流设施6座100万立方米,实现农产品年销售额达到3.2亿元。三是对外合作日臻密切。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杭州、贵阳等地农产品交易会,发展对外交流合作和展会经济,与“阿里巴巴”成功合作,构建了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与贵州百灵药业集团合作,建立了订单销售,开发特色资源,拓展外部市场。
(五)后续管护不断加强。
在注重产业发展的同时,逐步注重产业的后续管护。一是建立管护标准。制定实施“3155工程”管护暂行办法,编制产业管护技术手册和农时管理手册,指导产业管护。二是加强科技服务。先后邀请省农科院、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成都市猕猴桃协会等对市县农业系统及产业乡镇专业技术人员、部分企业经理进行培训,组织专家团队对猕猴桃、茶叶等8个产业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三是做好补植补种。积极开展补植补种和后续管护工作,完成核桃、刺梨、特色经果、猕猴桃、茶叶等产业补植补种92.21万亩,后续管护232.56万亩。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农业受制于自然、市场、经营、技术等因素,在发展中面临许多困难和风险。概括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
有的产业因引种检疫不严,带来疫病防控风险;
有的产业没有严格进行自然、市场、技术、社会等风险评估,盲目选择实施;
少数乡镇为完成产业发展任务,在产业布局上“撒胡椒面”,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布局不科学,难以发挥经济效益。
(二)经营管理能力弱。
有的农业企业、合作社规模小,管理不规范,缺乏人才支撑,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和管理能力不强。有的产业,政府在土地流转、品种选择、种植规模等方面包办代替多,市场引导少,存在有基地无市场、有规模无效益的现象,导致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僵尸企业”或“僵尸合作社”,龙头带动作用不明显,面临较大的市场经营风险。
(三)重建轻管较突出。
不少地区农业发展只注重产业的发展规模,忽视了产业的技术和经营管理。市里虽然出台了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管护办法,制定了管护标准,但由于部分乡镇及村重视不够、落实不力、宣传培训不到位,加上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不能胜任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的管护责任,同时**年后实施的“3155”工程没有验收兑现补助,挫伤了部分经营主体和农民管护的积极性,部分基地杂草丛生,技术管理不到位,管护粗放,标准不高,“重建轻管”现象较为突出。
(四)缺乏科技支撑。
有的产业自建种苗基地不足,引进品种成本高,适应性差,有的项目未经试验示范、科学论证就盲目实施。农业科技人员总量不足,专业知识老化,人才匮乏,出现“三多三少”(初级人才多、中高级人才少,传统技能型人才多、特色农业型人才少,指导型人才多、操作型人才少)的现象,农业科技人员带职带薪领办、创办农业产业的政策没有落实到位,科技支撑不适应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需要。
(五)品牌“小而散”。
大部分农产品有商标无品牌,有品牌无规模,有规模无标准,经营主体品牌意识不强,茶叶产业尤为突出,各自为政,产品名称杂乱,附加值低,产品没给拥有者带来溢价和增值,没有形成统一、有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知名拳头产品。
(六)利益机制不完善。
相当部分农业产业项目由政府平台公司、民营企业、合作社等通过租赁或股权形式组织实施,有的经营主体为建基地而建基地,经营主体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财务成本核算缺乏公平、公正、公开的监督机制,没有运用市场运作的方式与村集体和农户建立真正的利益共享机制,群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
四、对策及建议。
(一)因地制宜,选择布局产业。
按照“宜果则果、宜茶则茶、宜牧则牧”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突出主导产业,注重沿河、沿库、沿路、沿园、沿寨进行布局和选点,因地制宜选择品种,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和苗木繁育基地建设,提高特色产业种苗自给率,确需引种的产业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规程进行检疫和试验示范。对已实施的“3155”工程进行回头看,进行风险评估。对已经形成规模而效益发挥不好的产业实行提级改造,选择适宜的品种补植补种,大力发展“短、平、快”的林下绿色产业,提高特色农业产业的经济、社会、生态和旅游价值。
(二)政策引导,激活“僵尸主体”。
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产业发展的“火车头”,其经营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对现有农业企业进行清理,分类排查,分析原因,争取国家、省的支持,在政策、项目、资金上给予扶持,因地制宜制定优惠激励政策,引导经营主体明晰权属,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控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运用市场化管理方式引导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企业、村集体、农民利益共建共享机制,激活经营主体自身造血功能和带动农民同步小康的能力。推行“一村一社”工程,通过股份合作把农民链接到集体经济组织中来,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
(三)加强管护,提高产业效益。
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管护办法,加大宣传培训和组织动员力度,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农村青壮年返乡创业或就近务工,特别要做好已实施“3155”工程的验收评估工作,对验收合格的项目,及时兑现好中央、省、市出台的各项强农惠农奖补政策,切实保护农业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确保产业基地如期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四)打造品牌,增强竞争实力。
品牌就是名片,品牌就是实力,品牌就是竞争力。围绕创建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城市的目标,按照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思路,在政策、资金、项目、技术上,扶持各类经营主体重点打造猕猴桃、刺梨、茶叶、核桃、黑山羊、小黄姜等具有特色优势的生态原产地农产品品牌,积极开展“三品一标”的申报认定和认证,通过市场引导、兼并重组、品牌共建、利益共享等方式,整合分散而名目繁多的同质同类农产品品牌,通过“农超对接”、专供直销、定单营销、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农产品会展等渠道,强化农产品品牌包装宣传,提高知名度,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知名拳头产品。
支持鼓励龙头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工艺流程;
积极组织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
鼓励科技人员带职带薪通过技术合作、入股等方式领办、创办农业企业或产业基地;
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和经营管理培训,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六)创新机制,深化“三变”改革。
要把“三变”改革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推广“三变”+特色产业、“三变”+旅游、“三变”+金融、“三变”+扶贫等模式,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步伐,积极探索多形式的农村股份合作,利用财政资金股权化的撬动作用,发挥政府投融资公司在项目融资、经营管理、人才技术的优势,积极引导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民特别是贫困户通过土地、资金、资产、技能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建立完善农业保险、风险基金等保障体系,树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民的契约意识、诚信意识、市场意识。深入开展“三变”改革回头看,深化省级“三变”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级三变改革试验区,切实落实合同管理、股权证书、分红清单“三个到户”,强化财政、审计、民生监督,建立完善村民议事制度,把利益联结机制引入村规民约管理,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分配新机制,保障股权各方面在“三变”平台中的合法权益,全面落实贫困户“三变”改革全覆盖,真正实现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民的“联产联业、联股联心”。
(篇三)。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春风的洗礼,作为**沿海地区的**农村,生产力已得到空前的大解放、大发展。目前进入了冲刺更高水平小康的发展转型期。如何抢抓**沿海开发重大机遇,快速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全力推动农业的转型升级,努力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是摆在我们面前重大而急迫的课题。围绕这一课题,我市采用了得力的举措,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近年来,我市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与正确领导下,农业转型升级取得了初步成效。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四大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稳步推进,农产品质量体系建设得到提高,项目农业成效显著,为我市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生产布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全市围绕粮经比、粮饲比,多种经营占大农业的比重,畜牧业占多种经营的比重等四大比例关系,积极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优质品种占比提高。三元猪上市占比40%以上,**黄鸡占总饲养量的35%,育71-1桑占桑园种植面积的25%,特水养殖以10%的速度递增。全市粮食作物良种统供率98%,双低油菜品种覆盖率95%以上,粮经比调整到55:45,农副产品商品率55%。二是外向农业迅速发展。各类蔬菜播种增加到25万亩,较上年增加50.7%,其中外向型蔬菜面积10万亩,同比增长75%。三是优质新品种引进与应用步伐加快。五年来,共引进40多个国内外优质农业新品种,一些新品已进入了示范推广阶段。**长生、光远等龙头企业引进的青花菜、甜豌豆、大葱等外向型蔬菜种植近5万亩。南通天盟养殖有限公司、南通赛天蓬牧业有限公司引进的生猪新品种,为我市生猪品种的彻底改良奠定了基础。四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技术推广与普及有了新的进展。设施栽培、快速育苗、人工授精和果蔬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成果转化速度加快。全市万亩草莓基本实现地膜化,典型户亩产值6000元左右,如城镇部分农民推广地膜加中小拱棚三膜覆盖,青玉米提早近一个月上市,亩效益4000多元。五是结构调整的配套技术研究得到加强。涉农部门和农业流通加工组织加强了农产品速冻保鲜、产品包装、标准化建设、市场信息应用、贮藏运输和深度加工等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积蓄了发展后劲,一批具有**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扩大了市场占有份额。通过加强科技园区和各类示范基地建设,农业结构调整与科技的结合更加紧密。
(二)基地建设初具特色,主导产业基本形成。
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已经形成了以如城、桃园为核心的10万亩花木园区,以磨头、石庄等镇为主的8万亩外向果蔬生产基地,以高明、雪岸等10个镇为重点的10万亩优质桑园,以白蒲、丁堰等镇为主的30万头优质生猪生产基地,以搬经、袁桥等镇为主的千万羽**黄鸡生产基地,以九华、长江等镇为主的60万亩优质油米生产基地。主导产业规模已经形成,全市20个镇在农产品生产上各具特色,初具规模。
(三)龙头效应开始显现,链式发展已见端倪。
实现利税2.1亿元,同比增长26.3%;
实现利润1.6亿元,同比增长25.2%。三是外向开拓能力显著增强。长寿集团、玉兔集团、光远集团等企业在注重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立足市场,加快系列产品深度开发,产品分别打入南京、上海等市场。仁宗食品有限公司在巩固产品外销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传统品牌**萝卜条的宣传力度,努力扩大国内市场的销售份额。四是技改投入进一步加大。**长寿集团投资3000万元新建肉制品生产线,长生食品有限公司投入200万元新建了水煮菜项目。五是加工企业对结构调整的牵动作用越来越强。通过长生罐头厂、光远食品厂的龙头带动作用,全市草莓、芦笋、刀豆等已达3万亩,花园食品有限公司带动了2000多亩外向叶菜的快速发展。九鼎鲜切菊目前在本市已发展200多亩设施大棚,带动200多户,亩效益8万元。
(四)组织队伍形成规模,产品流通日益活跃。
一是经营人员趋于专业化。
据调查,全市现有农民经纪人和运销人员3.65万人,经营额近35亿元,其中从事畜禽销售的1.39万人,年经营额近18亿元。二是经营方式趋于高级化。市光远果蔬专业合作社以契约的形式与我市不少镇村签订合同,从信息、技术、销售等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并通过二次结算的方式,信守承诺,切实保护农民的生产利益。据统计,全市现有各类农产品市场81个,其中专业市场54个,年成交额47亿元,同比增长44.9%。三是经营组织趋于多元化。全市拥有各类农产品流通组织198个,其中国有创办的97家,集体创办的55家,农户联办的46家。全市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90家,涌现出一批如光远果蔬专业合作社、利农优质生猪专业合作社、白蒲禽业专业合作社、桃园镇惠华禽业专业合作社等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四是经营手段趋于现代化。农民运销商已从传统的提蓝小卖逐步向船载车运大规模大流通式经销。**市百岁米厂、如城等企业和镇村的一些农民经纪人还实现了上网经营。
(五)吸引“三资”投资开发,项目农业取得突破。
从**年开始,全市上下用工业的理念组织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项目农业建设作为总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抓手,通过抓项目农业建设,积极吸引“三资”投资开发农业,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制定了鼓励项目农业发展的激励政策,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及外来资本投资开发农业,已取得明显成效,表现在开发项目增多、行业分布较广、投资规模趋大、投入速度较快、运行质量较高。**年我市项目农业投入总额南通排名第三,获三等奖。**年投入16.14亿元,在南通排列第二,获得二等奖。**年投入16.9亿元,南通排名第一,获一等奖。**年投入23.8亿元,南通排名第三,获三等奖。一批农业项目的兴建,对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改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长寿集团投资近5000万元兴建的优质生猪养殖基地,为我市生猪品种改良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提高了我市农产品深加工的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市九鼎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兴建的鲜切花生产基地二期工程进一步扩大了我市高效农业的规模扩大,提高了种植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南通新丝路公司投资2.5亿元的茧丝绸加工项目,解决了我市蚕茧深度加工的难题,由韩国商人投资980万元美元和日本客商300万美元分别在吴窑、磨头兴建的食品加工项目,填补了外商投资开发我市农业领域的空白。
(一)高度重视农业规模化经营。
做足“活夏优秋”文章,科学安排作物种植布局;
充分挖掘公路建设资源,新建成2个连片百亩以上规模高效渔业基地,1个连片200亩集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垂钓中心。结合我市长绿、长寿的特色,紧抓区位优势,依靠顾庄生态园、苏通生态园、**港生态园和长寿园等景点,以高速公路道口各镇为重点,发展了我市旅游农业。
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已经形成了以如城、桃园为核心的10万亩花木园区,以磨头、石庄等镇为主的8万亩外向果蔬生产基地,以高明、雪岸等10个镇为重点的10万亩优质桑园,以白蒲、丁堰等镇为主的30万头优质生猪生产基地,以搬经、袁桥等镇为主的千万羽**黄鸡生产基地,以九华、长江等镇为主的60万亩优质油米生产基地。主导产业规模已经形成,全市20个镇在农产品生产上各具特色,初具规模。
在发展规模农业过程中,我市特别注意培养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农业市场主体。把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构建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的重要环节来抓。全市已有销售额10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530家,总资产28.16亿元,年销售收入55.71亿元,利税2.38亿元。全市建立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50万亩,带动24万农户。在农业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全力推进农业工业化,坚持服务与扶持并举。一是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业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制定了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激励意见和**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考核评审办法,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会同政协对**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调研,召开座谈会,了解企业的需求。从企业的规模、发展速度、经济效益、带动作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考核。**食品深加工支柱工业产值50多亿元,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17.2%,**长寿集团植根于世界长寿之乡,年屠宰生猪60万头,加工肉制品2万吨,冷藏容量5500吨,有9个主导产品通过haccp认证,是南通市率先通过食品质量安全qs审核的肉制品加工企业。他们积极稳妥地加强原料基地建设,同时以保护价加浮动价的合同形式,对农户的收入做好切实的保障。二是对年销售额超千万元的成长型外向型农业企业给予重点培育和引导。全市新增农业龙头企业29家,累计130家。长寿、银燕、长生、光远等企业与如城、袁桥、搬经、磨头等镇对接,有效地化解了市场风险,促进了农民增收。51家以本地农产品为原料的农产品加工定报企业实行季报制度。三是积极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把企业的需要作为服务的主要内容,根据农业企业农产品运输难的问题,用足用活政策,积极配合省市主管部门帮助企业和个人申领省级绿色通道通行证35张,南通市级绿色通道通行证43张,为企业鲜活农产品的运输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与此同时,还利用对外招商、展示展销、经贸洽谈会,积极帮助企业宣传推介产品、协调指导企业搞好对外宣传,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部分原料产品收购的矛盾等。
(二)建立健全农业合作化组织。
为使规模农业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我市大力发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前,我市已经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90个,合作社成员38516人,带动127189户,成员出资额6443.82万元。运作比较好的有孙庄草坪专业合作社、市利农优质生猪专业合作社、市光远果蔬专业合作社、九华镇绿丰果蔬专业合作社和市宏如蚕桑专业歙和社等60多家。
在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方面,一是组织培训。先后两次组织合作组织负责人培训,学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二是鼓励发展。农工办会同工商部门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时机,开展争先竞赛活动,建立合作社390家,在全省名列前茅。三是抓好规范。对以前已经建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他们沿着规范化轨道发展,逐步理顺关系,搞好内部管理,开展了**市级“四有”(即有组织制度,有合作手段,有较大规模,有明显效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评选活动,对新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逐个检查验收,指导规范发展。四是引导做强。以创建“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抓手,引导我市合作组织做大做强,全市已有国家级合作组织1家,省级5家,南通市级31家。同时积极申报项目,华鑫禽业合作社、惠华禽业合作社和**市农机工作者协会等8家获得了省“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财政扶持项目,获得财政扶持资金123万元,位列南通市第一。
(三)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加强规划引领,重点突出高效设施农业的发展。建设了新204国道、白雪线两侧2个万亩设施农业长廊,建成以市农科所、磨头丁阳、吴窑皇家园艺等为核心区,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成果转化、种苗繁育、技术培训、物流配送销售于一体的现代设施产业综合园区,着力在“万顷良田”工程项目区培育集高效、生态、绿色、有机农业为一体的万亩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0万亩,发展生态果蔬6万亩。
从**年开始,全市上下用工业的理念组织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项目农业建设作为总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抓手,通过抓项目农业建设,积极吸引“三资”投资开发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农村经济的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制定了鼓励项目农业发展的激励政策,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及外来资本投资开发农业,已取得明显成效,表现在开发项目增多、行业分布较广、投资规模趋大、投入速度较快、运行质量较高。**年我市项目农业投入总额南通排名第三,获三等奖。**年投入16.14亿元,在南通排列第二,获得二等奖。**年投入16.9亿元,南通排名第一,获一等奖。**年投入23.8亿元,南通排名第三,获三等奖。一批农业项目的兴建,对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改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长寿集团投资近5000万元兴建的优质生猪养殖基地,为我市生猪品种改良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提高了我市农产品深加工的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市九鼎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兴建的鲜切花生产基地二期工程进一步扩大了我市高效农业的规模扩大,提高了种植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南通新丝路公司投资2.5亿元的茧丝绸加工项目,解决了我市蚕茧深度加工的难题,由韩国商人投资980万元美元和日本客商300万美元分别在吴窑、磨头兴建的食品加工项目,填补了外商投资开发我市农业领域的空白。
农业能否转型升级,首先在领导。领导思想重视了,组织加强了,农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就有希望,农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就能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效果就会明显。多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十分重视“三农”工作,连续七年召开农村实现小康、农业转型升级的推进会,并精心组织,超前谋划,每季度进行现场点评与指导,每年都制定现代农业发展、农业转型升级激励意见。要求各级各部门因势利导,主动服务,有力地推进了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转型升级的进程。
我市市委、市政府认为,要打好农业转型升级这场硬仗,就必须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广领域上开展一场新的思想大解放。围绕转型升级,不断提升理念,进一步确立快转型、快见效的发展观。必须深刻认识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是引领**农村未来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毫不动摇地及早转型、迅速升级,才能在这一轮竞争中抢得快车道、占领制高点、把握主动权、实现新赶超,才能为广大农民谋取更多利益,才能实现持久发展。必须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牢牢把握稍纵即逝的机遇窗口,不迟疑、不懈怠,在农业转型升级中加快总量扩张、结构优化、产业提升,确保早转早得益、快转快得益。围绕农业转型升级,不断开阔胸襟,进一步确立利长远、可持续的政绩观。正确处理好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直接和间接的利益关系,不断开阔眼界、思路和胸襟,在打基础、利长远上下功夫,在干大事、创大业上下功夫。土地出让中,不能只算小帐、不算大帐,简单追求更高单价、一次性收益,要着眼引进有实力、有品位的开发商,做强功能,做优配套,充分发挥农业转型升级的乘数效应。要把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作为工作主线,注重农村资源要素利用水平,推动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围绕农业转型升级,不断迎难而上,进一步确立敢突破、勇变革的价值观。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必须坚定不移地以改革创新精神来推动。大力破除唯基础论,不为项目不多、项目不优、资源不足找理由,只为加快招商引资、项目投入、破解瓶颈想办法,把农业转型升级抓得更紧、更实、更主动。要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举措,克服农业转型中遇到的困难,解决农业升级中出现的难题。学会借办法、想办法、变办法,在看似不成熟的情况下敢于试验,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敢于探索,为农业转型升级赢得成效,为**跨江争强作出贡献。
举办农民创业培训班13期,受训2234人;
开展新型农民培训上万人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我市市委、市政府十分注意要求各镇积极培育先进典型,利用典型示范引路。
万全村设施农业园区位于张吴线两侧和陈楼线两侧,累计投入720万元,两个园区面积598亩,建有钢架大棚621座。截至今年1月份园区大棚已全部建成,电力设施架设到位,道路平整,水电接通。园区全部种植早春红玉礼品型西瓜,1月播种,2月移栽,目前已经上市,单产高达6000公斤以上,亩收入1.5万元左右。下半年培育无公害大白菜、西兰花等蔬菜,预计单产5000公斤,亩收入5000元,预计全年亩纯收入可达到2万元。全镇发展设施农业每年可增收3000万元。同时,每亩大棚全年用工40-50个,每流转一亩土地可增加农民收入3000元。
雪岸镇于**年3月培育了**市首家“巾帼”创业示范园。该“巾帼”创业示范园由雪岸镇万富社区仲从兰、王春梅、王芳3名妇女能人发起创立。她们紧紧依托自身创办的星星獭兔场、雉凤源禽业公司、洲源稻米专业合作社,及时为广大种养殖户提供科学高效的技术培训与方便快捷的市场讯息。**年2月,星星兔场通过“网上村村通”与金星獭兔公司签定合作协议,成为全国兔业生产龙头企业在苏北地区唯一养殖示范基地。同年11月,依托阿里巴巴网络贸易平台,兔场接到来自外省第一笔定单,将社区兔肉销到了四川各地。便捷的网络咨讯平台,使得雉凤源禽业公司成为北京农业大学的“座上宾”,并在社区设立了南通地区首家“北农大3号”新品种实践基地,推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洲源稻米合作社依托网络,及时为种植户提供精确的大米价格波动“晴雨表”,引进新品种,提高收购价,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巾帼”创业园设立2年来,3名妇女能人将远教学用站点及“网上村村通”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典型带动、示范引领的成效得到充分彰显,共带动社区及周边地区近千名农户投身创业、增收致富。雪岸镇还扶持、培育种植大户沈义建牵头承包南凌千亩高效蔬菜种植园区,并在园区组建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吸纳合作社成员133户,除每年可得土地租金外,到园区打工,还可获得400多万元收入。该园区的建设,将成为新品种的试验区、新技术的示范区、创业致富的先导区,从而推动该镇高效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
东陈镇双群村打造长三角观赏鱼基地,叫响“**观赏鱼第一村”品牌。
吴窑镇的南通皇家园艺、力诺果蔬、新阳光牧业等公司也都是我市高效农业优秀园区。
更为突出的是通过打造“花木大世界、中国肠衣城”两个百亿元能级大型专业市场,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我市利用这些典型,有效地引导、有力带动了其他各镇各村的农业转型升级。
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目的;
坚持依靠科技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农村产业结构层次,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坚持遵循了以下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市场对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导作用日益明显。面向市场,了解市场信息,把握市场趋势,按照市场需求(包括本地市场需求与外地市场需求,现实需求与未来需求)进行转型升级。
农村经济市场化的推进既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同时市场化改革大潮的波峰浪谷也对农民的家庭经营造成了冲击乃至打击,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农民在收集、辨析和处理有关市场变化发展信息并作出决策方面的局限性较大。农民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等重大问题上,一个个零星分散农户的单个经济行为,往往受一时一地的市场所影响,被一时一地的市场所左右。现实经济生活中,农民在产业整合、产品选择上,一哄而起,一哄而下的现象比比皆是,结果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影响自身利益,甚至遭受巨大损失。个中原因,主要症结在于缺少市场机制引导。我们保持了清醒的认识,加快建立健全了转型升级的市场机制。
面向市场,转型升级,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的自主权,不用计划经济的思路和办法搞转型升级。农民是转型升级的主体,如何转型、怎么升级,都应由农民自己做最终决策。政府主要是制订规划,通过典型示范,为农民升级提供科学指导。
2、因地制宜原则。
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我市注重发挥自己的优势,即发挥我们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劳力优势、市场优势等比较优势。由于各镇村自然环境、区域位置、生产力水平不同,因而各镇村优势也各不相同。在转型升级中,我市从本地实际出发,把注意发挥自身优势,作为转型升级农民增收的着力点来抓。这样,利用优势,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各展所长,避免了结构的雷同现象,逐步形成了特色产业和规模优势,生产出了名特优产品、高附加值产品,提高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促进了农村经济加快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
3、示范引导原则。
典型示范是教育、引导农民,推进转型升级最有效的方法。农民一般都是现实主义者,是讲实际、讲实惠的群体,有眼见为实的朴素意识,要让农民改变曾经给他们带来实惠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需要有活生生的典型增强说服力,抓住转型升级中的典型,搞好示范,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变“要我转型升级”为“我要转型升级”,从而有效地铲除转型升级中的种种障碍,增强转型升级的群众基础。为此,我市积极采用典型示范的方法,有力地推进了转型升级工作,从本地实际出发,高起点、高标准抓好了示范点建设,依靠农民搞示范,增强示范的适用性,提高了运用示范引导农民进行转型升级的能力和水平。
4、科技推动原则。
转型升级的最终效果,如产业能否转优、规模能否变大、效益能否提高,关键在于科学技术。农村经济科技进步是进行传统农村经济改造,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推动力。随着农副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国际国内形势对农村经济带来的挑战,广大农民对农村经济科技进步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为此,我市加强了农村科技创新机制建设,把高产优质高效技术,农产品深加工综合利用技术,农产品储藏、保鲜、包装技术,节本增效技术等融入整个转型升级的全过程、各环节,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
5、循序渐进原则。
申论农业转型篇六
作为一名农村长大的投资人,又曾经在多个农业食品企业工作过,并参与过多个农业项目的投资,笔者对初创企业进入农业领域的沟沟坎坎有许多切身体会。农业的生态很复杂,存在契约精神缺失、天然的弱质性、投资周期长等问题,尽管是个大行业,但通常情况下笔者都不太建议投资机构轻易进入传统农业领域。从实际情况来看,多数机构也没有把农业作为重点投资领域。
然而不经意间,农业领域也吹起了互联网的春风,从本来生活、天天果园等toc生鲜电商,到美菜、链农等tob食材供应商,再到农商1号、田田圈等农资电商,以及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一亩田,明显地感觉到创业者们和资本在快速地向农业互联网领域聚集,尤其是最近,各fa平台上出现的农业互联网创业项目越来越多。
“互联网+”时代,确实需要重新审视一下农业领域的投资机会。这样一个需求稳定的万亿级市场,国家政策重点扶持的领域,但同时又是信息化最落后的地方,谁都能意识到这里面有多大的互联网改造潜力。不过,农业互联网与城市互联网相比也有其十分独特的属性,很多投资人和创业者也许还没有做好功课,便被大风推到了跟前。笔者在此整理一下几年来的体会与总结,与大家分享,希望帮助初入农业互联网的投资&创业的伙伴们迅速认知这里面的“道道”。
大体上,可以从“进城”和“下乡”两条主线来分析。
“进城”――农业互联网之“农产品进城”
“进城”主要是指“农产品进城”,“农产品进城”核心是要解决农产品流通的效率问题。农产品流通又可分为“产地――销地”的大流通和“销地――最终用户”的小流通。围绕着这两种流通产生了如下几种商业模式,其中农产品b2b平台是大流通,生鲜电商(toc)和食材供应平台(tob)是小流通。
1、农产品b2b平台。
商业模式价值与现状:该模式的价值在于压缩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信息不对称。由于农产品交易市场规模大、两头散的特点,这一模式理论上应能产生多个大型的平台企业,值得期待。目前多数平台企业仍处于起步期,如果仅仅靠补贴引导贸易商之间的交易到平台上,而没有其他更多的衍生模式,价值创造有限。
未来发展趋势:未来的方向应是上游尽可能贴近产地,下游尽可能贴近终端客户,依靠环节缩短和规模优势创造的价值来持久黏住客户。
2、生鲜电商(toc)。
商业模式价值与现状:该模式的价值在于利用高效的供应链完成高质量的交付。从易果网开始,生鲜电商发展近,至今仍没有产生出让人期待的大企业。笔者认为,核心难题还是物流成本太高。单均物流成本高决定了生鲜电商平台只能提供价格昂贵的中高端食材来覆盖(按照测算,客单价需达到200元以上),这较大的地限制了其市场规模的发展。
未来发展趋势:纯线上的生鲜电商企业恐怕只能成为小而美的电商平台。这方面美国的标杆企业是freshdirect。但近两年,在o2o的大潮下,生鲜电商也开始了进军社区的进程。据笔者测算,通过社区店的设立,能大大降低生鲜的配送成本,并满足体验需求,因而使得大众生鲜食材配送成为可能。在这个领域,本来生活、闪电侠、十五分钟等企业都在探索,沿着这一方向,笔者认为也许未来能产生巨头企业。
3、食材供应平台(tob)。
商业模式价值与现状:其价值在于提升餐饮食材市内交付的供应链效率。食材供应平台又可细分为自建供应链的“类京东”模式和整合传统批发商进行配送的“类淘宝“模式。前者有美菜、链农,后者有天平派、鲜供社等。
未来发展趋势:“类京东”和“类淘宝”两类模式未来也许会长期共存,互为补充。不管哪类模式,由于仅改善食材市内交付的效率,笔者认为其价值创造仍有限,未来的发展方向恐怕必须要往上游走,通过做大规模后往产地拿货,在产地进行分级,以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下乡”――农业互联网之“科技、服务下乡”
“下乡”主要是指科技和服务下乡,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帮助农业引入科技含量高的生产资料和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引入金融保险服务等,以改善现有的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的现状。目前已经出现的一些商业模式包括:
1、农技服务。
2、农资采购和升级。
3、生产管理信息化。
4、土地流转服务。
5、金融保险。
农业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农户的金融需求旺盛。而由于征信数据缺失、财产不具备抵押条件等原因,农户的金融需求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满足;在农业保险领域也存在类似问题。互联网时代,基于农业生产交易数据化的实现,产生了新的农业金融公司,如农信金融;基于气象卫星大数据的应用,产生了新的农业保险公司,如禾讯科技。
6、劳务组织。
从以上商业模式分析可看出,科技、服务下乡,可挖掘的点很多,但笔者认为核心还是要抓农户,没有一张农户网络,所有的服务都无法落地。但中国农村广袤分散,推广渗透成本高,要获取规模数量的农业用户谈何容易。就个人经验而言,笔者认为:
农业用户的互联网转化仍是漫长的过程,现阶段获取农村的“kol”是关键。尽管70、80后逐渐成为农业的中坚力量,但就目前而言,多数农户仍没有自主上网购物的习惯。要完全实现互联网化尚需时日,在现阶段,抓住农村的”kol”或者说所谓的农村能人(种地大户或者村干部等),建立与农户的信任联接,通过这些kol去影响农户的转化,比直接广撒网去抓广大农户投入产出比会更高。另外,农村互联网用户的推广和城市互联网推广有很大的不同。在城市,由于家庭和家庭之间沟通较少,单个用户获取成本相对恒定。而在农村,抓住了kol并有了初始用户后,鉴于kol在农村的强大影响力,后续用户的获取成本几乎接近零。
申论农业转型篇七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愈发严重,绿色转型已成为各行各业的共同责任。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之一,农业银行一直致力于推动绿色金融,开展绿色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银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体会。本文将从理念转变、产品创新、技术应用、风险控制和社会责任五个方面探讨农业银行绿色转型的心得体会。
首先,农业银行在绿色转型中的一大突破是理念转变。过去,传统银行往往只注重投资回报率,忽视了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绿色转型的浪潮下,农业银行意识到,要经济持续发展,就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因此,银行的理念从单一的经济效益转变为“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并重”。只有将绿色理念融入银行的各项业务,才能为客户提供更加可持续的金融服务。
其次,农业银行在产品创新方面有所突破。绿色转型要求银行不仅创造财务价值,还要提供环境和社会价值。因此,农业银行推出了一系列绿色金融产品,以支持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绿色产业。同时,农业银行也积极探索绿色理财、绿色信贷等新型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适合他们绿色投资需求的金融工具。
第三,技术应用是农业银行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通过推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农业银行能够更准确地评估绿色项目的风险和回报,提高绿色金融的效率和安全性。同时,技术应用也帮助农业银行与客户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提供更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例如,农业银行通过在线平台为客户提供绿色贷款申请和跟踪服务,方便快捷,大大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
第四,风险控制是农业银行绿色转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绿色项目往往涉及长期投资和高风险,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农业银行加强了绿色项目的风险评估,建立了绿色风险管理体系和专门的绿色风险控制措施。此外,农业银行还将绿色转型与企业社会责任结合起来,以此作为降低项目风险的一种方式。通过持续优化风险控制措施,农业银行成功降低了绿色项目的风险水平,为客户提供了更加安全可靠的绿色金融服务。
最后,农业银行在绿色转型中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绿色转型不仅仅是银行的内部事务,也关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银行积极参与绿色公益活动,捐助环境保护项目,推广绿色理念,引领社会绿色转型。此外,农业银行还加强内部员工的绿色意识培养,组织绿色培训和知识科普活动,使员工成为绿色转型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总之,农业银行绿色转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体现出了一个大型商业银行对环境和社会负责的态度。在理念转变、产品创新、技术应用、风险控制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农业银行均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绿色转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农业银行还需要不断创新和努力,为推动绿色金融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申论农业转型篇八
开业成本:5万元。
员工工资:6-10人,5000元左右。
流动资金:2万元。
月盈利:2万元左右。
二、市场分析。
家装潜力巨大,装饰公司创业计划书。据统计,这几年全国家居装饰业的总产值为1200亿元,是20世纪90年代的40倍,年均递增45%,大体上每两年翻一番,相当于全国城镇住宅年投资总额的30%。有一种大胆的估计:家居装饰在未来两三年内将达到2000亿到3000亿元,即相当于住宅投资总额的一半左右。这不是虚张声势或盲目乐观。家装公司是从1998年发展起来的,发展到今天已有较大的进步,该行业也成为社会上一个较热门的行业。人们都想给自己营造一个安逸舒适的空间,对居室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房产开发商开发出大量的户型,也为家装行业的发展带来广大的空间和无限的商机。据专家分析,家装市场在未来几年内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三、地址选择。
家庭装修公司的理想选址一般在新建成的居民住宅区、建材市场或大型居住区的聚集地。四、特色门面设计家庭装潢公司与其他行业不同,格外重视公司的“门面”,它不仅仅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企业的形象,也在消然地输出一种理念。对于正在选择装潢公司的人来说,装潢公司的“门面”可作为一种很好的“参照物”,下面提供几种样式供参考。
1、追求“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将设计突出地表现出来,传达的是一种设计理念。因此,在装修的时候保留空间功能的完整,而不必做过多的修饰。比如墙面的处理,铆钉都裸露在外,只是用色彩来重现建筑的美;不规则的几何形体错落有致,金属得到了设计师的偏爱,这些都表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的理念。
2、向往简约“古典主义”
装潢公司总是喜欢突出自身的个性,通过装饰好自己的门面向顾客展示自己对设计的独到见解及敬业精神。简约的“古典主义”使设计风格显得高雅,如果能再配上周边的环境,将会使整体设计更具风雅。
3、返璞归真,沧桑怀旧。
在钢筋水泥般的城市住久了,人们便开始向往自然的风光,追忆沧桑岁月,斑驳的砖墙,苍老的木柱木螺,凹凸不平的松木地板,落地的大铁门锈迹斑斑,上面是一排排赤裸的铆钉,开启时吱吱呀呀地响,仿佛是历史的脚步。这样的设计正迎合了那种饱经沧桑岁月人的一种心理。
4、艺术与商业的完美结合。
四、房间特色设计。
每一个房间的装饰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但这独特之处又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时代性,把所有这些精华部分提炼出来,在室内各处墙面造型及家具造型的表现形式,称之为室内装饰风格。下列几个设计思路,可供读者参考:
1、结构贯通出空间;
2、色彩融合出气氛;
3、材料交合出品位;
4、造型融合出旋律。
在进行墙体装修时,可将一些实用性强、色彩风格与墙面协调统一,例如:门厅中的鞋柜;厨房卫生间的壁柜、吊柜;客厅卧室的角柜等。在面积较大但高度不够的客厅里,一般可舍弃美丽的吊灯,在天花板设计时放置一个圆形、椭圆形或方形、六角、八角的灯池(2平方米或5平方米),将射灯藏于灯池周边内,这样天花板即成了灯的一部分,在浑然一体中扩大了客厅的视觉高度。对于那些有偏爱的,可根据其爱好设计相应的风格,将一切巧妙运用起来,以达到色彩的整体性。既能表现出气氛,又能得到空间扩大的效果。有些房间为平面直角,而家具却是一些曲面、曲线,显得不太协调,这样就要对房间进行处理,如拱形的屋顶、拱形的门楣等;以高低错落的板块来装修天花板,内设照明灯,表现空间之美;有人喜欢板面造型,对墙体的装修用板块的形式来打造高大肃穆的效果;以二三级台阶来营造登堂入室的大家之气;在家具的选择上可选用两种颜色板块组合而成的新潮家具。这其中便蕴含了一种旋律美。
五、经营建议。
1、签订一份公平的合同在双方协调一致的基础上,签订一份公平又详细的合同,是十分有必要的,工作计划《装饰公司创业计划书》。有的客户不认真审核合同轻率签字,到后来遇到纠纷往往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装修公司由于制作合同不严密、不详尽,自食其果的非常多。
2、制作一份详细的报价表这是装修中的主要程序之一。报价表要力求详尽,包括所有的承包项目、单价、单位及金额,还应标明哪些材料是装修公司购买,哪些是客户自购,大致灯具、洁具、空调,小至拉手、门锁都要囊括在内。有了这样一份详尽的报价表,就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一份详细的报价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能够与合同相提并论。
3、在施工过程中,同客户相处要融洽,要尽量尊重客户的意见某些装饰公司在签合同前后往往言行不一、两副嘴脸。丝毫不尊重客户合理的意见及要求。当客户要求修改图纸时,甚至对客户出言不逊,大谈设计风格等专业术语,搞得客户非常难堪,当施工中出现错误时强词狡辩等。这些现象是必须避免的。装修公司既要虚心听取客户的意见,又要勇于承认并改正自身存在的缺点与错误,并做到及时向客户说明,与客户之间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
4、进一步扩大透明度做事情增加透明度,有了问题坦诚向客户说明,这样便会增强客户对你的信任感。那些认为“无商不奸”的人是挣不到钱的,许多客户会对你“望风而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申论农业转型篇九
__镇是京山县南部门户重镇,处在大洪山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属丘陵地貌,版土面积215.2平方公里,辖25个村(场),6724农业户,2.8万多农民,耕地面积6.9万亩。早稻种植面积3.2万亩,中稻种植面积3.1万亩,晚稻种植面积3.4万亩,全镇全年水稻种植面积9.7万亩。获“全国万亩水稻机插秧核心示范区”,获“荆门市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乡镇”。
近年来,由于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惠农政策的利好因素,各级党委、政府“强基础,重民生,促发展”的重要决策引导,从到是农村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时期,从小型手扶拖拉机、大型联合收割机到手扶式插秧机,__镇的农业机械拥有量有了跨越式发展。截止6月底,全镇插秧机从的70台增加到今天的560多台,__镇的插秧机保有量在全省乡镇中是位居第一。全镇现有大型联合收割机165台,大型旋耕机135台,小型手扶拖拉机(配套小旋耕器)多台,现有排灌台(点)1200处,全镇农业机械总动力5.6万千瓦。全镇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4个。全镇小麦机收率达92%,早稻、中稻机耕机整率达93%,早稻机插面积达1.9万亩,中稻机插面积达1.3万亩,机插率达51%。全镇上半年机械作业平均率达78.6%,水稻生产主要环节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
三、__镇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农业机械利用率低,农机具维修保养不到位。
“有机户无田种,无机户种田难”。这种现象使得农机具的利用率不高,建议鼓励无机户把农田“托管”给有机户,推动土地流转,让农机大户变成种粮大户,让有产业的农民不再为自己的几亩田操心,轻装上阵,专心自己的产业。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农机具没有得到很好的维修保养,在农忙正准备作业时“趴窝”,也降低了机械利用率,建议农业机械销售商增加售后服务,特别是享受国家惠农补贴资金的农机具,不是“一卖了之”就完事了。
2、农机合作社的社会效益不强。
__镇现有“亲农”、“源发”、“银华”等多个农机专业合作社,但合作社社员一般都是单兵作业,个人结算,各自为战。合作社战斗力不强,凝聚力不够,制度不完善,建议本着农机户自愿,组建有特色、小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以“托管”、“代管”本组、本村的闲散田为主,实行规范化、规模化农业机械作业,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国家农机购置惠农补贴指标太少。
因国家政策的利好因素,加上大型收割机4-5年就要淘汰,所以现在农村购买各类农机具的热情持续高涨。以今年第一批农机具购置补贴为例,全镇有48位农户申请购买大型联合收割机,而落实享受国家惠农政策购买大型联合收割机农户只有20人。建议向农机大户、科技示范户倾斜农机具惠农补贴政策,实行“普补”,以实际购机、实地作业、服务周边农户,得到认可后,再“以奖代补”奖励购机户,间接提高农机具利用率。
4、乡镇农机公益服务中心力量单薄。
在京山县的综合机构改革中,乡镇农业机械管理站撤销,成立“农机服务中心”,人员由9人减少到1人,人员身份也转变成社会聘用人员。乡镇农机人员是负责基层农机推广的最前线,为千家万户服务,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机产品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特别是水稻机插秧新技术,要求农机与农艺的高度结合,这些都对服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建议增加农机经费投入,改善办公条件,定期组织乡镇农机服务人员参加各类培训,系统提升乡镇农机服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
5、农村农业基础综合配套设施老化。
乡镇农村的机耕道还是上世纪70年代修的,经过这些年使用,已是残缺不全,有些大型农机具根本到不了农田,只能是“望田兴叹”。农村的水渠也是老化漏水,难以畅通,而机插秧是薄水浅插、栽后回水,这样就对水源有一定的要求,这些问题都严重抑制了农机化的发展。建议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机遇,把农村机耕道、水渠网络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没有现代农业的机械化,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
申论农业转型篇十
为加快我县农业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根据年度工作安排,县政协于10月下旬组织开展了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业转型发展的专题调研活动。调研组由冯兴钱副主席带队,深入灵溪、龙港、马站、桥墩、钱库等乡镇,实地视察相关农业企业、基地、合作社,并听取情况介绍,较为详细地了解我县农业产业发展情况。现就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温州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为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市委、市政府于初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等1+10个文件,全面推进我市农村改革试验。我县作为温州农村改革的重要区域之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改革工作,大力推进农房集聚、“三分三改”、农村管理体制改革,为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全县经济作物(含蔬菜)种植面积达28.6万亩,产量约40.2万吨,产值约10.3亿元,农业产业出现了明显的区域化、专业化、现代化、规模化特征。我县农业产业主要集中在马站、灵溪、龙港、桥墩等四个区域,经济作物面积分别4.8万亩、5.6万亩、5.4万亩、4.5万亩,占全县71.0%。我县农产品主要以番茄、草莓、葡萄、杨梅、茶叶、油茶、黄栀等为主,形成了较有地方特色的“一村一品”或“几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如以灵溪郭家车村、龙港双龙村、马站中姑村为中心的万亩越冬大棚番茄基地;以观美新岸村为中心的千亩大棚黄瓜丝瓜基地;以桥墩凤岭村为中心的千亩杨梅基地,以桥墩八亩后村为中心的万亩茶叶基地,以桥墩小沿村为中心的千亩油茶基地等。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加快,现代科技产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钢架大棚比例逐年提高,微喷滴灌技术、太阳能诱虫、遮光遮阳设施普遍应用,大大提升了农业效益,我县番茄国外优良品种应用率达95%以上,微型节水滴灌技术应用率达82%,穴盘育苗技术应用率达63%,有机肥应用率达88.9%。“三分三改”深入推进,使土地大规模流转成为可能,提高了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积极性,瑞丰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晨虹农业有限公司、锦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浙江银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投资农业,大项目大投入,提升了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二、我县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一是缺乏政策引导。我县是农业大县,农村人口众多,加快农业产业健康发展,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县加快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尚未出台,农业产业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产业布局等仍不明确,对农业领域的新情况新发展缺乏政策引导,农民种什么、种多少,纯属于个人行为,存在一定盲目性,容易出现一哄而上,不利于产业健康发展。二是农业风险防范机制还未形成。农业是弱势产业,抵御各种风险能力较差,每年自然灾害都给农业造成重大损失,农民灾后生产自救能力较弱,影响农业发展后劲,农业政策性保险除水稻种植外,农作物、经济作物等保险还未开展。
2.农业产业投入不足。一是财政扶持力度不大。年财政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发展资金不到1500万元,比还减少200多万元,低于全省同类县市的水平,不能对农业产业项目形成有效支持。譬如对于设施农业,效益高、产出高,但在设施投入也大,新建一亩钢架大棚需要投入2.0万元左右,而我县仅对部分钢架大棚实施补助,每亩在1500-3500元之间,补助资金300万左右,与邻近的瑞安市相比差距甚大(瑞安对建设钢架大棚的农户给予50%的财政补贴,补助资金达2400万)。二是金融业支持农业发展力度不够。由于信贷门槛较高,担保手续繁琐,限制条件多,且农民承包的土地和房屋不能抵押等原因,往往造成在农户最需要投入的时候缺少资金。如温州市雅发果蔬专业合作社创办初期,急需30万元购买塑料薄膜等农业投入品,但最终未能拿到贷款,理由是农业风险太大,要有抵押,马站恒丰蔬菜合作社的情况也是如此。
3.农业用地难以保障。一是土地流转难度依然较大。虽然县政府提出年底前要基本完成全县所有村的地改工作,但由于二轮土地承包时有近三分之一村承包证没有发放到户,影响地改工作顺利推进。已完成地改的村也大多数是流于形式,土地真正流转还存在诸多障碍,土地大规模流转则难度更大,这种情况对集中连片、规模化生产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作用。二是农业所需的辅助用地无法得到妥善解决。农业生产必备的仓储、冷藏、包装、交易场地及生产管理用房等用地被视同工业用地,由于土地指标紧缺,而无法得到解决。
4.管理服务有待加强。一是专业人员缺乏。我县农业专业技术人员青黄不接,断层现象非常严重。目前灵溪大棚蔬菜面积超万亩,仅有2名50岁以上的农科员。龙港镇设施蔬菜生产面积也达3000亩,却无一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二是品牌培育力度不大。我县大棚番茄面积达2.3万亩,但无地理标识证明商标,不利于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制约了产业的提升。三是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到位。新品种引进推广力度不大,品种结构单一,抗击市场和自然风险的能力脆弱;种植技术、病害防治技术等培训、指导不到位,往往滞后于生产,一旦病害发生,为时已晚。另外,对农产品市场信息提供、产品质量监管等等工作,还相当薄弱。
1.出台政策,引导农业产业健康发展。一是要提高认识。我县属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农业仍是农村群众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农业基础产业重要性的认识,以认真贯彻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为契机,紧紧把握我县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我县农业转型发展。二是要尽快出台《关于促进我县农业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现阶段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发展重点、产业布局、保障措施等,把农业产业引向规范、有序、持续发展轨道。三是加大保障力度。积极探索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现形式,争取将农业保险覆盖到农作物、经济作物,尤其是大宗农产品如番茄的保险,着力化解种植风险,为农村创造一个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2.加大投入,增强农业产业发展后劲。一是县财政应大幅增加农业产业扶持资金,重点补贴钢架大棚、节水滴灌设备等农业配套设施及农业精品园区、农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业产业发展。二是要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体系。通过政策引导逐步建立以农户投入为主体、政府扶持为导向的投入和发展机制,积极争取金融部门增加对农业的贷款支持,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支持农业发展,扩大农业发展的资金总量。建议县政府借鉴余姚市的做法,成立国有独资的农信担保有限公司,逐步探索对农民进行综合授信,对于获得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称号或受到地方政府特殊奖励的单位和个人,要在评级、授信、信用等方面给予优惠,并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农村金融的多元化。金融部门要积极尝试按自然村、行政村集体担保或根据政府授信等级,解决农户和龙头企业缺资金、贷款难、担保难问题,加大对农业信贷支持力度。
3.深化地改,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活力。一是要继续深化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管理体制改革,尤其是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土地合作社组建等工作环节要到位和规范,确保有质有量地完成地改工作目标,真正破解土地流转难问题,要加快土地流转中心建设,实现土地要素市场化流转和配置,为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提供便利条件,有效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向规模化方向健康发展。二是要重视解决农业生产用地和配套设施用地。县有关部门应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意见》精神,对流转期限5年以上并签订合同、经营面积100亩以上的种植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场和农业企业等建设温室大棚等用地,以及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生产管理用房等临时性配套设施用地,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允许其在流转土地范围内按流转面积5‰左右比例使用土地,并作为设施农用地办理用地手续,不纳入农用地转用范围。三是要考虑在我县重点农业生产区域建设3-5个农产品交易市场,为广大农户提供平等竞价的平台,切实维护广大农户权益,并通过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新次序,实行优质优价,促进品质提升。
4.强化服务,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一是要加强农业人才队伍的建设。要从农业院校大中专毕业生中招聘一批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充实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切实有效地解决好目前普遍存在的基层农业科技人员青黄不接、知识断层的问题;要注重农技培训,积极培育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技术员(土专家),发挥“跟、帮、带”作用,增强农技服务力量;要稳定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在工资福利待遇、技术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照顾,积极引导基层科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工作。二是要加强品牌培育力度。品牌是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标识,是产品实行优质优价的基础。主管部门要牵头申请地理标识证明商标,积极打造县域品牌,维护品牌形象,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要提高组织化程度。尽快成立苍南县蔬菜产业协会等组织,充分发挥协会在对外信息交流与服务,维护会员合法权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四是要加强产品监管。尽快制定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步伐,大力推广高效无毒、无残留生物农药,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按照无公害产品的要求和商品质量标准进行种植、管理、采收、分级加工和包装上市,确保农产品安全生产。
申论农业转型篇十一
近年来,我县积极实施农业机械化“两大工程”,补短板、强弱项,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绿色环保、智能高效、集成配套的农机化装备和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有力促进了全县设施农业的发展。目前,全县设施农业面积约34.5万亩,占比全省第一。
设施蔬菜机械化:全县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约20万亩,主要分布在沛城街道、张寨镇、张庄镇、敬安镇、河口镇、栖山镇、朱寨镇。全面推广棚内耕作机械(田园管理机、微耕机、“大棚王”)、起垄机械、覆膜机械、高效植保机械等。大力推广微喷滴灌及贮运设备等。积极开展移栽、播种育苗、收获机械化、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试验示范。目前,我县设施蔬菜机械化生产水平达到59%,拥有大棚卷帘机1万余台,节水灌溉类机械4000余台套,田园管理机械350余台,机动植保机械5000余台。在棚内耕作、植保、卷帘、喷滴灌已实现机械化生产,育苗、移栽、收获、水肥一体化等环节尚在示范推广阶段。
林果业机械化:全县林果类作物面积约10万亩,主要分布在鹿楼镇、张寨镇、张庄镇、安国镇、敬安镇。重点配套移栽、土壤调节(追肥)、修剪、植保、收获、搬运、分级、枝条处理等环节农机化技术与装备。目前,我县林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达到58%,在施肥、修剪、植保、搬运、枝条处理等环节已采用机械化生产,收获、分级等环节仍处在试验示范阶段。
水产养殖机械化:全县水产养殖面积约4.5万亩,主要分布在杨屯镇、龙固镇、大屯街道办、沛城街道办、湖西农场、魏庙镇和五段镇。全面推广应用自动饲喂、水质调控、捕捞机具和分捡和尾水处理等环节配套集成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全县拥有各类水产养殖机械近5000台。今年7月,沛县通过“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验收。目前,我县渔业机械化生产水平达到63%,在自动饲喂、水质调控、捕捞等环节已实现机械化生产,分捡和尾水处理等环节尚在起步阶段。
一是强化政策扶持。县委、县政府把设施农业机械化作为财政支农资金扶持的重点,优先安排、优先扶持。投资6500万元在鹿楼镇建成规划面积100亩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的汉源农业发展公司为农服务中心,分为管理服务、果品冷藏、果品分拣三个功能区,管理服务区主要包括农业展示、电商中心、双创平台及农业技术培训推广中心等;果品冷藏区可冷藏各类果品约2500吨;果品分拣区主要用于果品分拣和包装。该中心通过整合跨界资源,建立线上线下销售平台,最大限度帮助农户拓宽农产品市场储存渠道和流通渠道,并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实现农业增效,促进农户增收。同时,积极争取省、市农机化相关项目对设施农业机械化示范园区进行扶持,如:大沙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龙固和杨屯水产科技示范园、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等一批大项目,加大了设施农业的投入,促进了农机装备的示范推广。
二是强化机艺融合。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在品种选择、种植模式、设施配套等方面强化协作,从农艺要求、农机开发等方面开展技术研究、试验示范。围绕主推技术方案和农机具操作,强化培训,主动与新型服务主体进行对接,提供设施建设和机具配套的技术指导。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演示和试验示范等形式,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群众了解和掌握设施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提高技术到位率和机具操作水平。
三是强化模式创新。积极探索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服务机制,加快培育设施农业机械化新型服务主体,抓好设施农业机械作业的社会化服务工作。全县培育了150余家设施农业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提供设施农业机械化一条龙作业服务,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从作业面积较大的耕整、施肥、栽种、除草、植保等环节入手,培育设施农机服务市场,做好机具与服务对象的对接工作,及时提供信息服务。同时,依托现有农机服务组织,积极拓展作业服务空间,通过合同订单、托管服务、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机具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四是强化科技创新。积极整合农机科研、生产、推广、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力量,围绕发展设施农业机械化,学习借鉴先进农机化技术。充分发挥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的带动作用,建设一批规范化、机械化、标准化的林果生产机械化科技示范园,通过试验示范,推动技术的组装配套,加快形成一批成熟的设施农业技术体系,示范引领农民群众积极应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提高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户投入资金短缺。设施农业产出高、效益高,但栽培设施上的投入也大。目前,我县新建一个标准化日光温室大棚需要投入资金5万元,大多数农民自有资金有限,加之贷款门槛较高、担保手续繁琐、限制条件多等原因造成贷款难,农户发展设施农业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二是示范推广经费少。由于缺少示范推广经费,用于设施农业方面的农机装备购置种类少、比例少,设施农业机械装备更新换代缓慢。当前,设施农业机械化项目资金少,先进设施农机具价格又偏高,制约了农民的购买和使用欲望。
三是用地流转较为困难。推进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首先需要扩大土地经营规模。目前,一家一户土地较为分散,流转土地费用较高,致使大面积土地流转、转换较为困难,严重制约了集中连片、规模化生产。
四是机械装备品种不全。调研中发现,现有的设施农业机械品种不能完全满足用户需要。国内机具虽然价格偏低,但机具性能落后,故障率高;进口或合资的设施农机具性能先进,故障率低,但价格偏高,影响了设施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
五是农业种植模式须改变。我县农民习惯于南北向种植农作物,导致设施机械有效作业时间大幅减少,作业质量不理想,制约了设施农机具的推广;林果类作物的株行距和生长高度,不利于设施农机具的通过和作业,制约了设施农机具的.推广。
六是社会化服务能力待加强。缺乏综合型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力量薄弱,服务水平不高,农民认识相对落后。设施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少,效益低,制约了设施农业“机器换人”的步伐。
三、几点建议意见。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积极争取各方面扶持。县政府将“两大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设施农业作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实施“一把手”工程,加大工作力度,强力推进。实行目标管理,将“两大工程”纳入县目标考核,并将任务分解到镇及有关职能部门,层层签订责任书,严格兑现奖惩。出台扶持政策,县制订促进“两大工程”发展的实施办法,加大扶持力度,建议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基础上,加大设施农机具购置补贴和作业补助力度,将设施农机具购置补贴增加到70%以上,机械化作业补助30元/亩。落实以奖代补,鼓励农民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增强发展设施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争取资金,除财政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助外,要加大项目申报力度,争取设施农业项目资金,并将设施农业与黄淮海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乡村振兴等项目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投资合力。
二要规划产业布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县区域种、养殖各有侧重点,实施“两大工程”建设要结合实际,合理布局,制定我县“两大工程”产业发展规划,发挥规划先导作用。在此基础上,统一协调涉农部门项目规划,统筹农业、水利、电力、交通等部门的项目编制申报,整合涉农资金向特色产业和重点区域倾斜支持,切实改善全县农业生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全县设施农业的大发展,继而推动“两大工程”建设的大发展。
三要多方筹措资金,解决融资难题。县农业银行、信用社、农担公司要充分发挥信贷支农主渠道作用,创新信贷产品,积极土地使用权、房屋抵押等担保新机制,加大对设施农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实现“银农”双赢。探索尝试建立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民信用协会等新型农村金融互扶的组织,激活农村金融资本市场,解决农民融资难题。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积极寻求实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经济能人和企业投资参与发展高效设施农业。要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步伐,积极引导农民采用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合理有序的流转、调整,促进土地资源向设施果蔬种植龙头企业和大户集中,推动设施农业连片经营,规模化发展。
四要培育龙头企业,完善产业服务体系。积极扶持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抓好农业产业化项目招商,积极培育和发展蔬菜、瓜果等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强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集中力量新建一批蔬菜、瓜果专业批发市场,实施“农超对接”,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产品的流通速度,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支持有能力的机手成立设施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开展设施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提高机具的作业面积,提高设施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的经济收入,加快设施农业“机器换人”步伐。
五要加大推广力度,提高设施农机化水平。建议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农机推广经费”,开展专项资金定投,有重点、有步骤地支持实施“两大工程”建设主体(如中科种植家庭农场、沛县现代果业三新示范基地等)的发展,引进性能先进、质量可靠、适合我县设施农业农艺要求的农机具进行试验示范,把性能好、实用性强、故障率低的设施农机具积极推荐给农民,确保农民用着效率高、作业质量好,降本增效显著,推动“两大工程”向更高水平迈进。
六要加强技术指导,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多渠道聘请技术专家抓点示范,搞好技术培训,高起点、高标准、系统全面地进行林果业全程技术指导和服务。充分利用手机信息推送、广播宣传等形式和途径,将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宣传到千家万户,培训到千家万户,提高百姓对“两大工程”的认知度,提高农民购买和应用农机具的积极性。今后要逐步改变设施农业种植方式,改日光能温室蔬菜南北方向种植为东西方向种植,林果类作物种植采取宽行距窄株距的“墙”式结构的种植模式,淡水鱼养殖鱼塘标准化建塘,为设施农机具作业创造有利条件,提高设施农机具作业的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
七要强化部门协作,抓好绿色环保农机装备与技术示范推广。农业农村、经发、生态环保、科技等相关部门要强化协作,形成优势互补的联动机制。积极对接农民需求,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发挥本土农机制造企业的创新优势,引进国内外先进企业的最新成果,解决好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促进绿色环保农机产品技术升级换代,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可靠、更适用、更经济的绿色环保农机装备。积极向上争取绿色环保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应用、试验示范等项目,加快相关绿色环保农机装备的试验示范和技术改造。县政府每年投入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向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等绿色环保装备和技术倾斜,利用农机购置补贴和报废更新政策,引导农民报废淘汰高污染、高排放的老旧农机具,购买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农业机械,促进高效节能、智能环保机械发展,鼓励引导金融、社会资本向绿色环保农机领域投入,努力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形成“两大工程”发展的长效机制。
申论农业转型篇十二
“互联网创业,要做就要卖别人没有的东西。”参加第三届中国(泸州)西南商品博览会的“80后”罗雪说。她身后的铁笼里是几只乌黑的鸡,堆在笼子上的是用塑料盒分装的鸡蛋。这名苗族姑娘说,她卖的乌骨鸡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区自然放养,生长周期一年,是“来自苗族大山的健康臻品”。
罗雪是众多活跃在这次博览会的“80后”创业者之一。这些年轻创业者有着与她相似的经历:上过大学,曾经外出打工,在大城市一番兜转后回到家乡,选择依托互联网与本地农产品相结合来实现创业梦想。“打工不如回村养鸡”罗雪的展位在博览会“泸州特产馆”一个角落。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忙着在展台上煮鸡蛋、熬鸡汤,供顾客品尝。
罗雪自己大学学的是数控机床专业,毕业后到深圳打工。由于在外打工辛苦,又难以照顾家人,她和丈夫决定回家乡创业。两人打算在网上开店,出售村里人家养的乌骨鸡。实施这项创业计划,前期准备就花了约3年时间。罗雪说,尽管村里包括她家在内的很多人家养乌骨鸡,但每家规模有限,还存在品种不够纯等问题。因此,她和家人请教专家,学习养殖技术,然后买来鸡苗,开始育种。谁知,2013年碰上鸡瘟,鸡都死了,只好从头开始。育种前前后后用了3年时间。
育种成功后,罗雪寻求与农户合作,把2个月大的鸡苗提供给农户,由他们养大后再回购,通过微店出售。
罗雪说,经过几年摸索,她的生意形成一定规模,与本村及周边乡镇200多农户开展合作,产品不仅卖到省内其他地方,部分还销往北京等地。2个月前,她开始在网上出售乌骨鸡蛋。“现在每月营业额不错,收入比打工时强。”
被问及创业过程是否遇到困难,罗雪连声说“有”。在她看来,养鸡技术等已不是主要难题,眼下的障碍主要在资金、电商运营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她说,资金方面,由于农户对在网上卖鸡“不是很放心”,为消除农户顾虑,她提供鸡苗时多以赊购形式,因此资金较为紧张,而贷款不容易获批且额度有限;网店运营方面,由于她在电商运营和推广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不足,目前这部分要委托电商服务企业打理;品牌方面,“市面上号称卖这种乌骨鸡的店很多,网上也有”,如何建立统一标准并打响品牌,有待探索。“想把特产卖到外地”相比罗雪,同是“80后”的陈利在创业经验、资金和团队等方面似乎不存在那么多困扰:他先前有过电商创业尝试,目前获得股东支持,拥有一个包括运营、技术等在内的团队,对生鲜农产品线上营销和线下配送等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陈利说泸州今年桂圆大丰收,不少农户因壮劳力外出务工而缺乏人手采摘、运输桂圆。为解决农户采收、运输和销售等困难,他的商城派人到农户地里,根据网上订单采摘桂圆并装箱运到城里,再通过快递发往各地。桂圆在他的商城开售一个多星期了,已收到数百张订单,卖出4000多斤。
对此成果,陈利表示“比较满意”,但也遇到一些难题,主要在成本和配送等方面。他说,由于农户分布零散,商城派人上门采摘、包装,需要成本;为解决物流在农村“最后一公里”问题,商城负责桂圆从农户到快递的短途运输,需要成本;桂圆保鲜困难,运往外地时需要在原有纸箱包装基础上加配泡沫层和冰袋,运输途中如有损耗还需补发或重发,也使成本提高。
对于商城未来,陈利说,他将着手丰富商城的产品,“既要把本地特产推出去,也要把外地特产引进来”。“分一杯羹”和“尽一份力”此次中国(泸州)西南商品博览会的高峰论坛以“互联网+时代的商贸新未来”为主题,重点是农村电子商务。来自政府部门、学术研究机构和大型电子商务企业的10多名嘉宾,把脉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痛点、难点,提出对策、建议。
他们认为,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目前面临的难题包括: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电商意识有待提高,网络、物流等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专业人才、尤其是既懂电商又懂农业的人才严重缺乏,农产品质量认证、溯源等标准难以统一,金融支持体系仍待加强等。
罗雪、陈利等人在实践中面临的互联网创业难题,也涵盖了农村电子商务除农产品流通以外的更多方面,包括工业消费品下乡、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等。
业内人士认为,在中央鼓励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背景下,“互联网+农村”将成为我国电商新蓝海。而在陈利等年轻创业者看来,年轻人在这波电商创业大潮中应有所作为:于个人,是“分一杯羹”;于家乡,是“尽一份力”。
文档为doc格式。
申论农业转型篇十三
随着618的临近,20上半年电商大战即将爆发,天猫、苏宁、京东、国美等各大电商早已磨刀霍霍,线上电商之间暗潮汹涌、硝烟再起。对此热火朝天的景象,业内人士却认为,尽管各大电商之间的促销战火力十足,却已无法像几年前一样勾起消费者的热情,“跟风造节、低价促销”的手段已经过时。眼花缭乱的促销是台前热闹还是台后生存的艰辛?或许从各大电商近几年频频发力布局农村电商的举动中可以得要到验证――传统电商已跨入红海,那么热度攀升的农村电商是否能成为电商领域的下一个蓝海?农村电商迈进2.0时代毋庸置疑,农村电商市场是一个涵盖9亿消费群体的巨大蓝海,也是一个受到种种因素制约不易开拓的庞大市场。近年来,随着最后一公里物流、电商下乡,零售商触电等因素的助力,以及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增长与实际线下供应的不匹配、政府及电商的不断投入两辆马车的驱动,农村电商的增长呈现惊人的潜力。据尼尔森调查显示,农村地区的`消费意愿上升,直接体现在网购用户的增速上,农村网民网购用户数量同比上涨40.6%,远高于城镇地区的16.9%增速。阿里研究院预计,年中国农村电商消费市场总量将突破4600亿元,随着物流和网络基础设施普及,未来10到,农村网购甚至有望超过城市。巨大的市场潜力让各大电商相继在农村电商市场开疆拓土,上演“跑马圈地”大战。截至年底,阿里巴巴已经建立超过1万个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点,覆盖全国20多个省份;2016年5月苏宁“砸重金”旨在已有1011家的基础上再开1500家直营店,发展10000家代理点及授权服务站,上线200个地方特色馆;农村电商o2o综合平台天天优品,在2016年成功实现1500个县镇级“互联网+实体门店”加盟店,并于5月开始将加盟店升级为服务中心,由服务中心向村一级单位渗透下沉,建立村级站点,范围覆盖20多个省,辐射近700个县区、7500多个乡镇市场,近1.5亿人口。深入了解各农村电商品牌后,不难发现,农村电商已经从“抢占站点”的扩张阶段,进入“运营”的管理升级的阶段,在继续扩充领地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既有地盘的运营管理,大学生输入、运营培训等相继展开,毕竟商业的最终目的是盈利,圈地之后更要实现商业化,农村电商迈进2.0时代。压力倒逼,“天天优品”坚守造血底线农村电商迎来2.0时代,圈地之后的精耕细作是坚守阵地的关键,只有实现商业的最后闭环,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究竟是电商大佬的下沉式更胜一筹,还是本土企业的融合模式更具潜力?相比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大佬的平台优势和资金实力,天天优品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电商品牌在项目成立之初就承受双重压力:电商冲击下自我变革与转型的求生压力,以及项目必须实现自我造血、不烧钱的目标。因此,天天优品锁定农村电商中坚力量县域一级有影响力的家电门店,以加盟模式聚合成为天天优品o2o平台的服务中心,链接天天优品和村级站点,形成信息及流量网络;通过下行输入产品(整合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优秀产品销售)以及上行的输出产品(本地特色商品的优质代理商,通过天天优品推向全国市场)的双向串联模式,进行产品流通,实现o20闭环。据了解,天天优品的服务中心及村级站点可实现客户加盟后的迅速转型盈利,这与天天优品的本土化特质分不开,因为天天优品更了解农村的生态,更擅于在农村实现电商与传统零售渠道的整合,尤其是天天优品团队秉承开拓一家精耕一家的精神,加盟的筹备阶段并同时让运营团队启动相关的培训,更让加盟的伙伴从加盟到运营实现无缝对接,以最短的时间开单营业并实现盈利。天天优品接地气的自我造血模式不仅备受加盟者青睐,更被投资人看好,多家投资机构主动洽谈,据透露,天天优品已经进入融资谈判阶段。
申论农业转型篇十四
我国经济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农业经济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方向的转型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随着“三农”问题被重视力度的不断升级,以加快农业经济的现代化管理为目标,在农业经济管理规范化运行的要求下,我国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发展则成为目前拟催发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一、信息化系统构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影响。
信息化技术在我国大众生活中的不断渗入,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当前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改革标准。经济管理过程中信息化技术应用优势的逐步凸显,为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系统提供了无限可能。正如信息化技术在我国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中的有效融入可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成功实施同样也是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辅助。
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是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而农业的信息化更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进行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改革强化,对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新农村繁荣和经济发展、农业的生产效率提升等均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借助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运作需要和优势,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从信息化辅助下的市场拓展、信息化资源整合和有效配置、信息化科教等多方面逐步推进农业各个生产、销售要素的整合和管理,进而达成农业经济的资源优化配置要求。
考虑到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过程中所需要的从业人员,大多数为培训转岗,农业信息化方面技能和知识相对匮乏,只能参与信息采集、储存、整理、发布等简单工作,采集到的农业信息得不到深入开发,势必造成农业管理工作信息应用的大量浪费,因此农业管理人员现代化管理手段、信息化基础学习能力、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极为重要。
在具体运作中,农业经济的信息化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提升农业经济收入,以信息化手段辅助农民增产增收,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以创新的科技和催动利润升值的科研成果来催发农民农业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提升农业领域的经济收入。其二是需要辅助农业经济的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方向的转型。信息网络的庞大覆盖能力、强大的互动功能、随时信息传递的优势等,可作为农业传统形式进行发展模式改革的技术辅助,并推动其迅速向知识型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方向进行转变。其三,提出农业科研发展及农业实践性改革所需要的人才标准,并运用各类标准化条件对人才的`培养进行辅助。信息化的存在和信息化系统管理模式的应用可显著加快农业科研、知识传播的速度,进而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助力。
(一)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子系统内容。
与农业相关的各类信息资源势必需要进行科学整合、合理规划后,才能作为农业管理的信息服务系统、农业管理的监测预警系统、农村管理的信息市场服务系统“三项合一”发展的基础。具体则需要不断进行信息的采集和交换,制定统一化信息标准,为国外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信息信息源进行拓展,使用国际化的数据库对信息有效性和实用性进行检测,构建起较为稳定的农业信息现代化采、收、传一体化系统。在上述条件满足的基础上,联系农业管理的监测预警系统、农村管理的信息市场服务系统,为农业经济管理现代信息化管理方向的正确性提供依据。
在“三农”问题被重视力度的不断升级的前提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在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构建的过程中,是必须要不断进行新的管理理念的强化。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和转型以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为标志,就是必须要保障农业经济管理现代信息化建设与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同步进行。由此,在农业经济转型期间,不断进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现代化服务意识的构建和强化,使用积极主动、强有力的方式来保障农业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型构建,是培育农业经济管理所需要的技术人才、信息人才、技术管理人才和信息管理人才等的重要基础。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管理理念的强化过程中,国家相关部门需要,鼓励推动优秀大学毕业生返乡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经济信息爱管理的现代综合平台构建中来,倡导个人、企业、集体在此向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意和优势,坚持以综合平台为构建准则,着力打造出高素质、高水平、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国家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平台。
(三)适当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健全系统所需基础设施。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是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基础设施的完善,则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的重点工作所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基础设施的完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因此需要社会各界及政府引入有效政策和启动专项资金,来保障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支持力度。在此过程中可结合市场竞争机制的变化,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以敦促国内外企业积极主动地引入先进技术,以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过程中的技术水平提升。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只有确保资金到位、指导到位、配合到位、措施到位,才能真正充分发挥企业和各级政府应该承担的权责。因此在进行信息化系统基础设施健全的过程中,政府可尝试统一调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所需要的各方面专业人才,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以充分发挥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中各行业、各个领域的作用和优势。
【参考文献】。
申论农业转型篇十五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已经引起了全球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金融业的重要力量和社会责任的实践者,农业银行积极响应国家及各级政府的号召,深入推进绿色金融转型。绿色金融是指在金融业各个环节中,以可持续和环境友好为导向,鼓励和推动经济转型、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金融行为。农业银行绿色转型意在加强风险防控,提高农行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以更高效、低碳、环保、绿色的方式满足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第二段:分析绿色转型的实施策略和效果(300字)。
农业银行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策略,包括加快转型步伐,强化内外部融合、鼓励创新、支持绿色产业和项目等。首先,农行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绿色金融技术研发,推动数字化转型,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其次,农行积极开展各类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业务,鼓励和支持绿色产业和项目的发展,并采取差异化的利率政策、审批流程和风险管理手段,为绿色经济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农行成功推进了绿色金融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力量。
第三段:总结绿色转型的经验和启示(300字)。
农业银行绿色转型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导向,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农行以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深入研究和了解绿色金融的基础上,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定了符合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的绿色转型策略。其次,强化内外部合作与交流,加强团队建设。农行与相关行业协会、政府部门以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绿色金融转型。再次,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需求。农行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如绿色债券、绿色季度报告等,提供了更加符合客户需求的金融工具和信息披露制度。最后,加强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确保绿色转型的顺利推进。农行通过建立绿色转型专门机构、制定绿色金融管理评估制度等,加强对绿色转型的内控管理和监督,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和外部机构的评估,确保绿色金融的运营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第四段:展望绿色转型的未来发展(200字)。
农业银行的绿色转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首先,绿色金融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障碍和问题,如标准体系不完善、信息披露不透明等。农行需要进一步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共同完善绿色金融的监管机制和标准体系,保证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农行需要加强绿色金融产业链的建设,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农行可以通过与绿色产业企业的合作,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并积极促进绿色产业的技术创新与整合,推动绿色金融的协同发展。再次,农行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力度,提升其绿色金融意识和能力水平。只有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农行才能更好地推进绿色金融的发展,为中国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第五段:总结绿色转型对农业银行的意义和启示(200字)。
农业银行的绿色转型是农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举措。绿色金融是未来金融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绿色转型,农行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增加了利润空间,还为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和助力。农行的绿色转型经验也对其他金融机构具有借鉴意义,可以为其他金融机构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通过不断实践与摸索,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绿色金融转型道路,农行成为了绿色金融领域的佼佼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的申论(大全18篇)
- 最新测绘用工合同(实用16篇)
- 最新减肥产品推销文案(精选9篇)
- 最新提成工资合同怎么签(优质20篇)
- 美甲店学徒合同(实用9篇)
- 最新借钱不还诉状书模版(五篇)
- 医保定点申请书(大全10篇)
- 医保定点申请书格式(汇总9篇)
- 最新广告创意提案 广告创意提案的格式及(22篇)
- 最新学校获奖喜报(大全10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