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陶渊明的故事400字(优质8篇)

  • 上传日期:2023-11-10 12:28:36 |
  • zdfb |
  • 10页

发展创新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之一。好的总结应该能够突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也需要包含对自己的批评和反思。阅读总结范文时,要注意借鉴其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

陶渊明的故事400字篇一

陶渊明此刻正在他自己的田园里吟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还没等他念完的时候,就听到从他住的茅草屋里传来了骂声:“念念念,你每天除了只会念这些诗文之外,还能干些什么呢?明天又要揭不开锅了,看你怎么办。”妻子秋菊在里面怨声四起。渊明一听顿时叹息了一口气道;“那明天我到山上采一些野果来。”

“采野果,山上那来这么多的野果,现在是夏季,能吃的又有多少呢?你总不能一年到头光靠这野果来过日子吧!要不是你洁身自好,太过于清高,能落得这样的下场吗?”陶渊明一听,顿时哑口无言,他觉得自己欠秋菊实在是太多了。她原本是大户人家的女儿,在自己年少读书的时候,不顾家人的反对,跟自己走在了一起。那时候,他曾发过誓言,将来有一日一定要让她过上幸福的日子。幸福是什么的,谁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但他知道幸福的人脸上会露出笑脸。

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誓言,他给刘裕当过参军,后来发现刘裕这人疑心病过重,就又离开了他。秋菊没有怨他半句,她相信他的决定一定是对的。她的父亲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女儿就这样跟着渊明受苦,开始想尽办法又为他某了一个彭泽令。秋菊以为这样以后的生活就不用发愁了。那知又不到三个月,陶渊明发觉官场并非是他这种人所能呆的地方,官职小的,每天都要弯腰奉承着上司。他感觉到这是在降低一个人的人格。他不能让自己的一生就在这样无聊的日子里度过。他又辞去了彭泽令,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在他辞去彭泽令的前一个晚上,他看到秋菊好象有些不开心。

他知道秋菊是一个很善良的女子,她只想能够有个安定的家就足够了,她不懂得什么官场势利,也不懂得名利是非。她只想安安静静地做他陶渊明的女人。陶渊明时常感到自己能够找到这样的女人而自豪。但唯一不足的事情是自己没能够给她有个幸福的生活,时常叫她陪着自己饿着肚子过生活。为此,他的心中时常惭愧不已!

陶渊明的故事400字篇二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东晋高官,祖父是知府。然而,由于他还是个孩子,他不喜欢官场的习惯,专注于阅读。

陶渊明年轻时,常在家门前种五棵柳树。他经常在柳树荫下看书。当他在快乐的地方读书时,他甚至忘了吃饭。当有什么事使人悲伤时,他用酒来淹没他的悲伤。这家人很穷,没有钱买酒。没关系。它是由它自己的朋友寄来的。所以只要喝酒,喝醉,睡觉,醒来,散步,绕着院子转。他的院子是什么样子的?破墙,系满了杂草,绿油油的,草地上充满了金色的阳光。微风吹拂着他破旧的衣服。饿了,看看碗。碗是空的。看看这个罐子。罐子也是空的。尽管别墅已经破败,经常挨饿,但他的心情还是很愉快。

陶渊明读了很多书。他浏览各种学者、诗歌和歌曲。他读这些书从不感到厌倦。

因此,他的思想是非常开放的,他的观点是光辉的。他周围的人都钦佩他。

陶渊明还写了一本五流先生的传记。吴柳先生就是他自己。在这篇文章中,他自由地写下了自己的生活和梦想。后来,人们也叫他“五流先生”。

陶渊明的故事400字篇三

李白有一首诗叫做《山中与幽人对酌》是这样写的: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我醉欲眠卿且去是大酒鬼陶渊明的名言,陶渊明平生好酒,最喜欢把别人拉到自己家里喝酒,一旦自己先喝醉了,就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意思是,我喝多了要睡觉去了,您请自便吧。

陶渊明二十九岁那年,曾做过江州祭酒的小官,因为当时官场黑暗,陶渊明看不惯,决心去职归隐。此后一直隐居,可是陶渊明种菊花还可以,种田的本事却不佳,加上好酒,到中年后连饭都吃不上了,迫于生计,陶渊明再次复出,先后担任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务。在做彭泽令时,他看不惯当时督邮的作派,很干脆的来了一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之后愤然辞官归隐,结束了仕途生活,再也没有复出过。相传,陶渊明弃官后隐居于庐山下,每日自耕自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地而食,凿井而饮。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这个时候陶渊明新娶了夫人翟氏,翟氏种田是把好手,粮食年年丰收,因此陶渊明又有酒可喝了,每到闲暇时,他就和一帮朋友到两里外的庐山南麓虎爪崖下饮酒作乐。崖下有一条名为醒泉的溪涧,涧中横卧着一块巨大的黑褐色花岗岩石,高约3米,长约6米,宽约4米,石面平滑,是一个天然的大酒桌。陶渊明和朋友们每次都坐在这里饮酒作诗,一同取乐。他每饮必醉,每醉必赋诗文,醉倒后便挥手对同伴说:“我醉欲眠,卿且去!”说完就睡倒在石上。日复一日,这块石头的中间竟然凹了下去,留下了枕痕。于是,这块石头就被命名为醉石。陶渊明的这个故事和马克思把图书馆踩出脚印的故事差不多,但是马克思可能每次都坐在图书馆的同一个地方,难道陶渊明每次也都坐在石头的同一个地方?最大的可能是石头上本来就有枕痕,陶渊明喝酒不带枕头,每次往有坑的地方一躺就睡,天长地久,这个坑越来越深,于是醉石就形成了。

陶渊明一辈子喝酒太多,自己没什么事,五个儿子却都有些呆傻,可能是陶渊明喝酒留下的后遗症,他的《责子》一诗是这样写的: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艺.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从诗里可以看出,陶渊明的儿子们十三岁还不识数,九岁的只知道吃,可是他老先生还不赶快戒酒,还来了句,天命就是这样,我还是继续喝吧。唉,真是可惜,一个文学世家就这么被酒给毁了。

陶渊明的故事400字篇四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大司马,祖父、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但陶渊明的父亲死得早,渊明少年时,家运已衰落,“少而贫苦。”他自述:“自余为人,逢运之贪。箪瓢屡罄,絺綌冬陈。”(《自祭文》)但物质生活虽然贫乏,陶渊明的精神生活却很丰富。他学习儒家《六经》,学习《老子》、《庄子》,“猛志逸四海,鶱翮思远翥”,颇有“佐君立业”的政治抱负。而另一方面,匡庐山水和田园风景,也使他爱好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29岁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由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最后一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官归田。

陶渊明归田之后,即在家乡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并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亲自撰写《五柳先生传》这一著名的文章,用以明志。这使他改变了鄙视劳动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劳动的价值;也在与农民的共同劳动和交往中,对他们产生了亲切的感情。在他晚年,生活贫困,“老至更长饥”,但他不受“嗟来之食”,拒绝权贵的馈赠,表现出君子固穷的志气。

陶渊明的故事400字篇五

公元365年,东晋大司马的陶侃的孙子陶逸家,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了,算命的瞎子王三看过说,此子根骨不凡,当成大器。陶逸给儿子起名陶渊明。

童年的陶渊明同学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度过,锦衣玉食自不待言。良好的幼教、家教,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童年的陶渊明。他自视极高,这是他后来去做官以求兼济天下,同时也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主要心理来由。

可惜到了陶渊明同学九岁的时候,老爹死了,一家人的顶梁柱没了,最主要是银子来源没了,家里只剩下老娘和妹妹。一家人坐吃山空,就穷下来了。(想了半天也没有明白,老爷爷是国家政治局的常委,爷爷是,老爹也是,应该是标准富好几代啊,国内外的房产、存款、名车、股票什么的稍稍变卖一下,怎么就能穷下来了呢?真让人纳罕。)爱信不信,反正就穷下来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寄养在外祖父孟嘉家里(让我想起了林妹妹,莫哭)。

鲁迅老师说过:“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曹雪芹先生也曾如是,陶渊明同学今也如是,更何况是从大康到困顿呢,这段经历,对陶渊明同学心理成长历程起到重要作用,一个眸子里隐了淡淡哀愁的沉默少年一天天长大了。(掉一个心理书包:童年的印记对人一生的影响巨大。)。

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早已经过世,据说是“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但不妨碍这个老先生成了陶渊明同学后来学习的榜样。陶渊明在这里的生活也算幸福,至少衣食无忧,祖父家里藏书极多,陶渊明同学学习很努力,读了一肚子书,为后来成为真正伟大的田园师祖陶渊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一下影响陶渊明心理行程的因素:

1、祖上曾经的辉煌。

2、家道中落的困顿。

3、野逸散仙好酒的祖父对他的影响。

……。

这时候的陶渊明逐渐显出其优秀的潜质,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he思远翥zhu(就是像鸟一样昂首展翅飞翔,去实现远大的人生理想的意思,古文难懂,实在讨厌)。”可见人要有理想啊,心有多远,路才可能有多远。(先生要经常把这个道理说教给学生听。)。

……。

陶渊明逐渐长大了,就搬出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网上查了查,说是今宜丰澄塘秀溪南山自然村的陶家坪)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期间,妹妹嫁了武昌程家,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

这个时候,陶渊明自觉已经学成文武艺了,可以出来大济苍生了,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两方面的原因,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了。

二、官途。

陶渊明身处乱世。东晋末年传统豪门势力与新兴贵族势力比阔斗富,大量囤积土地,而贫穷的底层劳动人民大量沦落为官宦乡绅的佃户,生活穷困窘迫,这种状况发展到后来便接二连三地爆发了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1、江州祭酒。

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

这个官不算小,类似于今天保定市常务副市长。陶渊明的这个“祭酒”是江州剌史王凝之(这个王凝之的老爹是大名人——叫王羲之)自设的一个官职(晋朝地方官自己有权设置自己下级官吏,只需向上报备就行了)。这个官职在江州属于要职,握有重权(第一任江州祭酒就是王羲之),类似常务副市长。

初来乍到的陶渊明能得到这个官的原因有三个:

1、陶渊明此时已经在文坛小有名气。

2、陶渊明虽已家道中落,但好赖也算江州的旺族,名门之后。

3、(据小道消息说)陶家是五斗米教教徒,王羲之家族也是五斗米教教徒,是一党人士。

王凝之是个有个性的人物。他深信五斗米道,迷信“鬼兵”。孙恩攻打会稽时,王凝之同志设坛祷告,烧纸画符,之后给手下说已经请到“鬼兵”十万,大家可以高枕无忧了,于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于是叛军至,于是城破,于是全家被杀。

王凝之这人脾气还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但也是有脾气的,也常常用鼻孔看人,或者说叫傲骨,四个鼻孔相对,两人间隔阂日深。

文人是应该有骨气的,不管水平高低。看过一个写汶川地震的《江城子》,说“纵做鬼,也幸福”什么的,据说还是作协副主席(也是专业作家啊,还副主席,呀呀呸)。让人感叹,有骨气的文人太少。

面对王凝之这样一个“宝贝”,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说不干就不干,打死也不干了。后来,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秘书长),他也没有答应,回家种地去了。(这就是文人气节,但还有更多文人一边高唱气节歌,一边努力钻营,也是一景。)。

第一次仕途结束,但陶渊明并未灰心,只是运气不好罢,达既不得,就独善其身,回家读书去。

不久他的妻王氏死了,继娶翟氏。

2、桓玄门下。

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这个时候,天下大乱,也许是实在是过不下去了,他到荆州,投入荆江二州刺使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

陶渊明可是个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当然不想趟这造反的浑水,但危险来了,俗话说,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要没有个合适理由,如何能下得了船?恰恰(闫哥指导修改)这年冬天,陶渊明老娘死了(伟大的母亲),于是因母丧辞职回家,丁忧三年,名正言顺,也算幸运啊,陶渊明守在母亲坟前感慨万千了许久。

公元402年正月,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造反成功,改国为楚。

陶渊明在家乡躲着,心里暗骂,但也颇有些尴尬,一边种地,一边作诗发愤,来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的不平,不满,不屑: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意思就是说:老子是高洁人士,才不会跟你们这样的乱臣贼子同流合污,没有谁是我的知己,我白天也把门子关死,老子骨头还是有的。(不知道可否入围中国脊梁?)。

这些日子里,陶渊明可把桓玄恨到家了,但人家是皇帝,恨也白恨。骂娘归骂娘,再想出仕,可就要到人家桓玄门下去,这在陶渊明是打死也不会干的,等于说断绝了陶渊明出仕之路。

郁闷啊,郁闷。没法郁闷中爆发,就在郁闷中喝酒,可庄稼也不好好长,酒也不够喝……。

一晃就是三年。

3、刘裕参谋官——侠客陶渊明。

刘裕在陶渊明经历中可是个重要人物。辛弃疾同志有首名诗《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这里的寄奴就是刘裕的小名。

刘裕同学可是个超级猛人,他做了两件大事:

一是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击败桓玄,保傀儡皇帝司马德宗登基。二是刘哥觉得司马德宗当皇帝实在不如自己干(确实),就轰走司马(禅让),自己干了。东晋灭亡,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

在刘裕大败桓玄的时候,陶渊明高兴极了,老天有眼啊,老陶雄心万丈,开门出来,投奔刘裕,并且做了一件大事:

——他化了妆,扮作一个落魄文士游学的样子,骑上一匹高大的白马(拍电影该这样拍吧),背背长剑,腰挂水葫芦,怀揣大饼,风餐露宿,冒险穿过敌人辖区,中间躲过敌军多次盘查,几历生死,到达建康,找到刘裕,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报给刘裕知道:“快去救万岁爷啊,桓玄那个王八蛋吧主子抓到江陵去了,囚在那哪儿了,我这里还有地图,你看你看……”刘裕自然大喜,和陶渊明一起做了个营救计划,于是……(省略613字),于是把可怜的皇帝给救出来了。

自觉为刘裕征伐大业立下一件大功劳,着实满足了一下文人假装侠客,“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癖好(中国文人大多有此“雅好”),自己也出了口恶气。

他高兴得很,也颇有些得意,写诗明志: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心里觉得理想抱负的翅膀终于可以展开,在天地间自由翱翔了。论功行赏,陶渊明得到一个参谋的职务!

后来,刘裕打入大大一片疆土,从监狱里捞出来的安帝被刘裕命令做了皇帝(刘哥现在和曹操同志一样,入京辅政,独揽朝权),刘裕被加九锡(像曹操吧),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后来不得已当了皇帝。

说不得已,是因为一个禅让的故事:

安帝死了(有小道消息说是不小心喝了毒药给药死了,皇帝这个工作不好),恭帝司马德宗被命令即位(苦啊!)。再后来,刘哥觉得司马德宗当皇帝不如自己干得好(这倒是真的,刘哥作为一位乱世枭雄哪里是司马德宗这个白脸萝卜能比的?),于是司马德宗也觉出来了(聪明),于是就提出要把皇位禅让给刘哥,刘哥当然不干,笑着痛斥司马:

“怎么能这样想呢,这不是陷我于不义吗?决不许这样说了啊!”。

但司马这个样子皇帝也不傻,隔了几天,就又说禅让的事,而且更加言辞恳切,如是者三。而且,群臣在这件事情上也和司马皇帝一条心(只有这件事和皇帝一条心,其他事情都和刘裕一条心),写了六牛车的奏折,说你要不接皇位我们就都不活了,而且组织请愿团,到皇宫外跪哭,这期间刘哥狠狠地痛斥了几个带头的,但这几个带头的这回死活不听,继续哭着喊着上访闹事,而这时候百姓也上万民表,强烈要求刘裕同志顺应民意,接受禅让。并且以罢工罢市相威胁,并且有些人已经上街游行了。

刘哥实在没法子了,才说:“唉,你们就害我吧,不过我总不能让百姓寒心啊,就勉为其难罢”。非常痛苦的接了皇帝位。

群臣都长出了一口气,这关可他妈过去了。称颂万岁圣明,刘裕皇帝封赏了“闹事”的官吏。

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刘裕之大能也的确值得崇拜几分啊),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另外刘裕的所为(比如不重用自己,以及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王愉,重用王谥任等)也使他颇感失望,终于萌生去意。他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此情可见。

公元405年三月,上表辞去参军这个实为顾问(顾着就问,顾不着就不问)的差事,马上被批准。再回家种地。

4、彭泽令。

还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词》里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实在没有别的办法,愁得转圈。而去当官还有300亩官田归自己用,吃的喝的就都解决了。

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是个类似巡查钦差的职务,张飞打过的那个督邮)来视察,手下说:“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终于爆发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精彩出炉: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翻译过来就是,为这么几粒粮食,让我跪你?去他妈的,老子真真的不干了。这回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活结束。为了表明心志,还写了《归去来兮辞》以表决心。

(热烈鼓掌!!!)。

为什么要热烈鼓掌,我们来细说缘由:

陶渊明的故事400字篇六

陶渊明,东晋文学家。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就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陶渊明善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诗的语言朴素自然,表情含蓄委婉,被称为“陶诗中的珠玉”。如《归园田居》组诗的久享盛名,有类似的特点: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我们学过的课文《桃花源记》《归田园居》《归去来兮辞》《饮酒》《五柳先生传》等诗文,它们的作者就是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的故事400字篇七

陶渊明是东晋最著名的大诗人。他是东晋大司马道坎的后裔。年轻时,他有一个“帮助平民”的宏伟愿望。不幸的是,当时政治混乱,仪式和音乐崩溃。陶渊明有一个空洞的野心,但完全不可能实现。起初,他是州和县的一个小官员,但他的性格是正直、诚实和诚实的。他讨厌肮脏成员的官场气氛,不愿向权力低头,因此他的官场生涯坎坷。

为了生存,也因为梦想没有被彻底摧毁,陶渊明在义熙元年(405)终于当上了官,成了彭泽龄。这时,他已经过了“毫无疑问”的年龄。然而,他刚愎自用的性格和正直,使他成为官员后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有一次,该县派了一位州长去了解情况。他的同事告诉陶渊明,他是从上层派来的,应该穿得整洁,受到尊重。陶渊明听后队长叹了口气,感慨地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了一个小县长的五斗工资,我不想小声去见这些家伙“他结束工作后,辞掉了官职回家了,他已经永远脱离了官场。

回到家乡,陶渊明写了著名的《重返花园》”这表明了他不想加入世俗世界而想贫穷的决心。从那时起,他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参加了农业劳动。由于农田的灾难和房屋的烧毁,他的家庭状况变得越来越糟。但他从来都不愿意向世俗世界低头,甚至连米饭和面包都不愿意江州州长送来的肉被坚决拒绝。朝廷重视他的才华,聘请他为作家,但他也被拒绝。

陶渊明并不悲观。在他的文章中,他构建了自己的梦想社会,追求自己的人生梦想。受老子思想的启发,他在桃花园中创建了一个与世隔绝、简朴而宁静的村庄:“ldquo;土地平坦,房子很像,有一块好田地,一个美丽的池塘,桑树和竹子。田野里的交通,鸡和狗都能听到对方的声音。其中,男人和女人穿着像局外人。黄毛下垂,快乐“这几乎是老子“小国寡民”梦想社会的一个详细描述。”

然而,这样一个完美的地方没有办法,以及;没有访客。也许这就是陶渊明的感悟和内心的悲哀。桃园梦只能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当时,欲望猖獗,贪婪猖獗,根本无法实现。陶渊明死于贫困和疾病。然而,他的《桃园》却为后世学者提供了一个灵魂的寄托。李白的“古风”诗中说:“我喜欢它;一到桃花源,千泉隔水“杜甫在诗《北伐记》中说:“当我想念桃园时,我会感叹我的糟糕生活经历“明代张黄岩的一首诗,题为《献给鲁木舟的伟大司马》:”;滨州有人来找苏旺。我不忍说桃园可以避开秦朝“桃花园是陶渊明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这里不仅有宁静祥和的生活,还有独立自由的人格,它让千百年来的梦想家在这里安心安逸。

陶渊明的故事400字篇八

李白有一首诗叫做《山中与幽人对酌》是这样写的: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我醉欲眠卿且去是大酒鬼陶渊明的名言,陶渊明平生好酒,最喜欢把别人拉到自己家里喝酒,一旦自己先喝醉了,就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意思是,我喝多了要睡觉去了,您请自便吧。陶渊明二十九岁那年,曾做过江州祭酒的小官,因为当时官场黑暗,陶渊明看不惯,决心去职归隐。

此后一直隐居,可是陶渊明种菊花还可以,种田的本事却不佳,加上好酒,到中年后连饭都吃不上了,迫于生计,陶渊明再次复出,先后担任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务。在做彭泽令时,他看不惯当时督邮的作派,很干脆的来了一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之后愤然辞官归隐,结束了仕途生活,再也没有复出过。相传,陶渊明弃官后隐居于庐山下,每日自耕自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地而食,凿井而饮。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这个时候陶渊明新娶了夫人翟氏,翟氏种田是把好手,粮食年年丰收,因此陶渊明又有酒可喝了,每到闲暇时,他就和一帮朋友到两里外的庐山南麓虎爪崖下饮酒作乐。

崖下有一条名为醒泉的溪涧,涧中横卧着一块巨大的黑褐色花岗岩石,高约3米,长约6米,宽约4米,石面平滑,是一个天然的大酒桌。陶渊明和朋友们每次都坐在这里饮酒作诗,一同取乐。他每饮必醉,每醉必赋诗文,醉倒后便挥手对同伴说:我醉欲眠,卿且去!说完就睡倒在石上。

日复一日,这块石头的中间竟然凹了下去,留下了枕痕。于是,这块石头就被命名为醉石。陶渊明的这个故事和马克思把图书馆踩出脚印的故事差不多,但是马克思可能每次都坐在图书馆的同一个地方,难道陶渊明每次也都坐在石头的同一个地方?最大的可能是石头上本来就有枕痕,陶渊明喝酒不带枕头,每次往有坑的地方一躺就睡,天长地久,这个坑越来越深,于是醉石就形成了。

陶渊明一辈子喝酒太多,自己没什么事,五个儿子却都有些呆傻,可能是陶渊明喝酒留下的后遗症,他的《责子》一诗是这样写的: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艺.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从诗里可以看出,陶渊明的儿子们十三岁还不识数,九岁的只知道吃,可是他老先生还不赶快戒酒,还来了句,天命就是这样,我还是继续喝吧。唉,真是可惜,一个文学世家就这么被酒给毁了。

陶渊明的故事:唉,真是可惜,一个文学世家就这么被酒给毁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