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滥竽充数》教案(模板17篇)
- 上传日期:2023-11-11 12:21:30 |
- zdfb |
- 11页
教案是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合理组织和安排课堂教学活动而编写的一种书面材料。教案的语言要简洁明确,易于理解和操作。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些实用的教案范例,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滥竽充数》教案篇一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4、了解寓言的特点,激发阅读语言的兴趣,课后自己读寓言故事。
1、了解寓言的特点,激发学习寓言的兴趣。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
3、指导带着理解,有感情读课文。
一、教师引入:
二、教师随机引向深入:对呀。寓言故事确实是我们少年儿童非常喜欢的文学形式。有人这样评价寓言:“寓言是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很多的东西来;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地比喻做成。这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寓言故事,看看这个魔袋能带给我们什么。
三、在预习的基础上,读准以下字词:
出示课件:纪昌学射、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
蔡桓公、梭子、绑住、虱子、百发百中。
四、学习第一则寓言《纪昌学射》。
(一)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出示句子: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什么?还想了解什么?(此处可结合学生课前查找的资料作简单介绍)。
要想解开心中的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你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自己流利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读文后,概括:纪昌想拜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让他下功夫练习眼力,飞卫照着他的话一一做到,最后成了一名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2、思考:在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
3、结合学生的主要问题,先弄清飞卫为什么不教纪昌射箭,而是要他先练习眼力呢?
第一:指读课文2、3自然段,思考:飞卫让纪昌练习怎样的眼力呢?
(一是“眼睛牢牢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把一件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
第二:想一想:飞卫为什么要这样要求纪昌呢?
(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谈,只要有道理,符合客观实际,不做统一答案要求)。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吗?
(飞卫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好老师,不愧为名师)。
第三:纪昌按老师的要求一一去做,这一练就是好几年。在这几年的枯燥的眼力练习中,纪昌又是怎样做的呢?默读2、3自然段,划出纪昌是怎样练习的?把自己读后的感受写在旁边。
出示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说说体会。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中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小结:看来,对学习来说,好老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第四: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纪昌学习时所表现出来的决心、恒心、毅力,与他成为一名射箭高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五:重点指导朗读2、3自然段。读出寓言夸张地描写,仔细揣摩人物行为心理,进一步理解体会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谈出这则寓言的收获,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见解。)。
(简单介绍扁鹊的高超医术及他对我国医药界的重要影响。)。
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被人们广泛传颂。因为故事虽然简单,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二、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扁鹊与蔡桓公之间怎样一个小故事?
三、默读课文内容,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样?把相关内容画在书上。
四、交流体会:
(一)指导朗读,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有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之前会怎么想?第三第四次呢?
“蔡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的蔡又会怎么想呢?
(二)蔡桓公怎样就不会死了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
(皮肤上的小病---皮肉上的病---肠胃里的病---骨髓里的病)。
讨论: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支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四)交流得到的启示: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小问题时及时解,决,否则酿成大祸就无药可救了。
(五)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五、寓言以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深深吸引着我们,让我们乐读爱读,并给读者以深深的启迪。让我们课下多来读读古今中外的寓言故事吧。
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体裁的特点,一是重点引导学生多读、多讲,读中感悟,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情感;二是让学生学会简要概括故事内容,练习讲故事;三是以课文为出发点,把学生目光引到课外阅读中去,在教学《纪昌学射》时先让学生读懂故事内容,将故事分为练不眨眼——练把小东西看大——练射箭,然后要求学生根据以上顺序讲故事,最后让学生谈自己的感想,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滥竽充数》教案篇二
本班共有学生65人,其中男生37人,女生28人。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学习习惯比较好,基础扎实,大多数学生爱读书,作文水平提高比较快,但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学困生比较多,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一定难度。
由虚构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经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每则寓言的题目都是一个成语,所以也是两个成语故事。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寓言先说那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写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马上被人发现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人们常用“掩耳盗铃”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
《滥竽充数》讲的是战国时候,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乐队里充数,后来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溜走。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混在行家里充数,蒙混度日的人。寓言告诉我们:做人要老老实实,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1、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理。
4、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两课时
一、出示插图,引导看图。
师:图上画的有哪些人?他们在哪儿干什么?
生:图上画了两个人。
生:他们在一个大门口。
生:有一个人左手捂着自己的耳朵,右手伸手摸一个铃铛。
生:不对,老师,不是伸手去摸,他是想偷去。
师:对,那个人正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今天来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二、板题读题,释题。
掩耳盗铃: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寓言:含有一定道理的小故事。
三、自由读文。
要求:
1、自学课文生字词。
2、找出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读一读。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
2、指名逐节读文,正音。
3、指明读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
“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
五、阅读课文,由结果和课后第三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学习。
讨论:(1)为什么他刚碰到铃铛,就被人发觉了呢?
(2)他在偷铃铛之前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生:因为铃铛是有人碰它,它就会响的,古时代这样的铃铛就是用来做门铃用的。
生:他只捂了自己的耳朵,并没捂住别人的耳朵,别人当然听的见。
生:这个人真傻,他明明知道铃铛一碰就会响起来,他还想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他以为别人都听不到,这骗谁呀?只能骗自己。
生:他的'想法真是大错特错了。因为他只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不可能听不见的。
……
六、联系实际讨论,明白寓言的道理。
1、 讨论:这个故事可笑在哪里?
学生小组讨论。
2、 引导学生明白寓意。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在明白寓意的基础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升华所学的道理:掩耳盗铃是一自欺欺人的傻事,千万别这样做。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
1、师:课前,老师先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片,看完后请你有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播放动画片《滥竽充数》)
2、学生反馈
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课件:滥竽充数)
3、师:结合刚才我们看的动画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在理解上有难点?(课件:点击后显示)
竽:簧管乐器。
充数:凑数。
师:“滥”字有难点,请同学们快速查字典,并据词定义。(点击显示 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你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二、初读课文,初知大意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找到文中能解释这个成语的句子。
2、学生反馈
师: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不同意:说说你的意见,再请同学们读读课题,再读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到底哪一个句子更能解释这个词语 。)
课件出示句子: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3、师:我们来一起读读这个句子,什么叫“装腔作势”?
从句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在装腔作势?
学生反馈教师板书:简笔画“装腔作势”
师:这就叫装腔作势。(点击:装腔作势)请同桌之间学着南郭先生的样子互相做做这个动作,然后再读给同桌听一听。
师:谁愿意上来扮演南郭先生,做做装腔作势的样子,大家给他们配上朗读。(4-5名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读这个句子)
师:这会老师要当一回齐湣王,听听个别朗读,谁来试试?
(2-3名学生)
师:请你再读读这个句子,你还有什么特别的体会?
生反馈:“也”说明南郭先生是学着其他吹竽人的样子在装腔作势的是啊!(点击:也)(请你读读,我们一起来试试。)
“混”说明他装腔作势非常象,才能蒙混过关的。南郭先生就是这样装腔作势,滥竽充数,蒙混过关的。(点击:混)(请你读读,我们一起来试试。)
师: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注意带点的词。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引导阅读,合作填表。
生:观察表格。
师:谁来说说这张表的要求?学生反馈。
是啊,我们在填表时,就是要多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找到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
师:我先请一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请你先用自己的话说说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够滥竽充数的原因,再读读文中有关的句子说明理由。
a、齐宣王爱讲排场。板书:爱讲排场
句子: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300人。他常常叫这300人一起吹竽给他听。
师:读读这两个句子,用句中的话说说什么叫讲排场?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读句子,谈意见。
师:其他组还有补充吗?
b、南郭先生善于装腔作势。板书:装腔作势
(课件)出示句子: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没有出过毛病。
师:请你读读这个句子,说说这两个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你能用恰当的关联词将它联起来吗?(“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师:再读这个句子,你认为在读的时候哪些地方还要加强语气?
生:反馈意见。(点击:一次又一次)
师:让我们将这两个表示原因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4、追根究底,感知寓意。
师:谁来汇报一下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结果。(板书:结果 只好逃走)
出示句子: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个别读——集体读)
师:还有哪个词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只好”——没有办法,无奈的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个别——集体)
5、 感情朗读,畅谈体会。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
(读课文,反馈)
师:我们还能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师:谁能象老师那样用一个四字的成语将启示概括出来。
板书:真才实学
严格把关
师: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出来的道理,这是所有研究员踏踏实实学习研究的成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出示课件:新闻前线
——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2、师:我们要请一位同学作主持人,请他来采访我们在座的同学。谁愿意出任?
先由我来采访这位勇敢的主持人:你叫什么名字?有过主持节目的经历吗?你打算怎样开展你的采访活动?你对自己有信心吗?我们对你充满信心,开始行使你的权利吧!)
3、学生接受采访,要求对事不对人。(你的身边有南郭先生吗?你能和大家说说吗?你对这件事是怎么看的?)
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的谈话非常的精彩,我想要是南郭先生这会儿能听到同学们的发言的话,一定会羞愧得想找个地缝钻下去的。我们的主持人更是让我佩服,我敢说崔永元象你那么大的时候肯定没你行,好好干。
2、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作业安排
南郭先生再也不能滥竽充数了,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失业了,下岗了,下岗后南郭先生该干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帮他出出主意吧。
课件出示:小练笔——南郭先生下岗后
十、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1、了解什么是寓言(引导学生搜集查找)
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把一个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精炼、生动的故事里。它是人民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于古代人民的口头创作,借助某种自然(动物、植物、无机物)或人的活动现象,来表现对某种人或社会现象的理想、评价、赞扬、批判或嘲讽的作品。它反映了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高尚道德情操的光芒,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表现了人民优越的艺术才能和幽默风趣。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寓言才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它主要的特点是:
(1)一般用一个假托的故事来隐喻,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大量采用拟人化手法。
(3)具有强烈的夸张和讽刺的意味。
2、《滥竽充数》的动画片。
十一、自我问答
1、学了《寓言二则》之后,我们有什么想法,有哪些感受呢?
2、我们怎么认识南郭先生这个人,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课堂练习
1、比一比,组成词语。
腔( ) 掩( ) 铃( ) 偷( )
空( ) 淹( ) 岭( ) 愉( )
《滥竽充数》教案篇三
寓言二则》中的《滥竽充数》写的是,战国时期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假装会吹,混在齐宣王的乐队里骗取信任与报酬,齐泯王继位后,让一个人、一个人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怕暴露,只好偷偷地逃走。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正本领,混在行家里充数的人,说明做人要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的道理。
《滥竽充数》教案篇四
3、字典理解“滥”“竽”的.意思及注意读音和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2、范读课文。
要求:认真听,然后再练习读一读。
3、默读课文。
思考: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4、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筛选确定:
(1)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乐队里吹竽的?
(2)后来他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三、重点感悟,揭示寓意。
1、学习1――2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划出重点句和重点词。
(2)投影片出示: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a指名读句子。
b你怎么理解“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
(3)指导朗读,体会南郭先生是怎么“混”的。
(4)思考讨论:南郭先生这样混,为什么没被发现过呢?
结合上文理解“讲排场”
(5)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2、学习3、4自然段。
(1)轻声读3、4自然段,划出重点句和词语并理解。
(2)指名读3、4自然段。
a“这个消息”是指什么?
b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c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3)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创设情境表演:南郭先生要逃走,遇到了吹竽的同行,这时两个人会怎么说?(学生表演后评议)。
4、假设同学们碰到了南郭先生,会怎么对他说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心里话)。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的事或人?说一说。
2、总结全文。
板书:
《滥竽充数》教案篇五
1、抓住关键词读懂课文内容。
2、找出写人物言行的语句,概括人物的特点。
3、朗读课文,想想寓意。
(1)抓关键词“充”,联系课文,说一说“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
(2)找出描写南郭先生行动的语句,读一读,再说说他是怎样一个人。
(3)齐湣王继位后,南郭先生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这说明了什么?
2、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补写课文。
《滥竽充数》这则寓言只有故事部分内容,请你补上一段作者的话。
如:
(1)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队伍里充数,结果肯定是十分狼狈的。
(2)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队伍里充数,日子是长不了的。
(3)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队伍里充数,迟早是要露马脚的。
4、体会寓意。
如果你是个善良、聪明的少年,请再回头看看故事中的主人公,他有可取的地方吗?
2、组织交流。
去楚国的人:
a、勇于探索,不怕冒险。b、大智若愚,大胆创新。
南郭先生:
a、信息灵通,随机应变。b、知已知彼,勇于冒险。
3、引导修改原文。
《滥竽充数》教案篇六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寓言故事。
3、培养生字质疑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寓意。
投影片。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一定很喜欢寓言吧,说说你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2、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则寓言。
3、字典理解“滥”“竽”的意思及注意读音和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2、范读课文。
要求:认真听,然后再练习读一读。
3、默读课文。
思考: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4、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筛选确定:
(1)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乐队里吹竽的?
(2)后来他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三、重点感悟,揭示寓意。
1、学习1——2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划出重点句和重点词。
(2)投影片出示: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a指名读句子。
b你怎么理解“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
(3)指导朗读,体会南郭先生是怎么“混”的。
(4)思考讨论:南郭先生这样混,为什么没被发现过呢?
结合上文理解“讲排场”
(5)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2、学习3、4自然段。
(1)轻声读3、4自然段,划出重点句和词语并理解。
(2)指名读3、4自然段。
a“这个消息”是指什么?
b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c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3)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创设情境表演:南郭先生要逃走,遇到了吹竽的同行,这时两个人会怎么说?(学生表演后评议)。
4、假设同学们碰到了南郭先生,会怎么对他说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心里话)。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的'事或人?说一说。
板书:
齐宣王必三百人混。
齐缗王一一听之逃。
《滥竽充数》教案篇七
1、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的内容,让学生懂得:没有真正的才干,混在行家里充数是留不住的。
2、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并体会成语的用法。
3、能展开合理的想象,扩写故事。
1课时
一、导入课题
1、成语,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谁能随口说出几个?
学生说后教师叙述(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有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2、读题:成语故事三则就是什么?成语故事三个,成语故事三篇
3、谁能来读读这三则成语故事的题目?
4、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其中的第二则: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昨天请大家回去预习了课文,今天我们先来齐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在内。
2、指名齐读中读得不认真的来读课文,指出不足。
3、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请同学们回到课本中,快速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句话说的是滥竽充数的意思。
出示: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齐读句子。
你能结合这个句子来说说滥竽充数的意思吗?
竽:古时一种簧管乐器。可看图理解,顺势点拨“竽”
滥竽:吹不成调的竽。(结合南郭先生不会吹竽说)
充数:凑数。
说整个词的意思。
三、理解课文
师口述出示的句子,板书:混
1、看到这个“混”,你能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吗?
让学生谈:(1)混入之前有什么表现?
打听情况: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感到有机可乘(外部环境)
跟随别人一起蒙混进去可谈谈南郭先生的心里想法(本人心术不正)
(2)混的情况: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学生做做样子,用词来形容:装模作样装腔作势
还会有什么表现?
(3)混的结果: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理解: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混的时间很长,
3、可世事难料,齐宣王死了。南郭先生还能“混”吗?请读读下文,用一个字来说说?(生读、交流后板书“逃”)
或:南郭先生一直混得这样幸福吗?他最后怎样?(板书“逃”))
对于这个“逃”,读了文章,你有话要说吗?
(1)逃的原因: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外部环境不适合“混”了)
其他人为何没“逃”呢?
(2)想象逃之前会有些什么表现?会想些什么?
4、“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最后不得不逃之夭夭,从他身上你明白些什么?
四、指导行为
校园里:听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害人又害已
师说明:一个学生不好影响的是他自己和一个班级,一个班级不好影响的是一个学校,一个学校不好影响的是整个教育和社会的声誉,社会不好影响的是整个国家。
2、你愿意做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吗?那么我们应怎样做?
3、理解“滥竽充数”的另一种用法
出示句子:李强擅长打乒乓球,当大家推选他参加区乒乓球队时,他说:“我只不过是滥竽充数罢了。”(表示自谦)
五、齐读课文
过渡: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使我们受到了启发教育,南郭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一齐来读好这则故事,我想这一回再也不会有滥竽充数的人了。
六、拓展延伸
师:结合我们这堂课,你能让滥竽充数这则故事的情节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吗?
扩写故事:展开合理的想象,插入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让故事更生动。
《滥竽充数》教案篇八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寓言故事。
3、培养生字质疑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寓意。
投影片。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一定很喜欢寓言吧,说说你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2、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则寓言。
板书:滥竽充数。
3、字典理解“滥”“竽”的意思及注意读音和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2、范读课文。
要求:认真听,然后再练习读一读。
3、默读课文。
思考: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4、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筛选确定:
(1)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乐队里吹竽的?
(2)后来他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三、重点感悟,揭示寓意
1、学习1——2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划出重点句和重点词。
(2)投影片出示: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a指名读句子
b你怎么理解“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
(3)指导朗读,体会南郭先生是怎么“混”的。
(4)思考讨论:南郭先生这样混,为什么没被发现过呢?
结合上文理解“讲排场”
(5)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2、学习3、4自然段
(1)轻声读3、4自然段,划出重点句和词语并理解。
(2)指名读3、4自然段。
a “这个消息”是指什么?
b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c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3)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创设情境表演:南郭先生要逃走,遇到了吹竽的同行,这时两个人会怎么说?(学生表演后评议)
4、假设同学们碰到了南郭先生,会怎么对他说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心里话)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的事或人?说一说。
2、总结全文。
板书:
滥竽充数
齐宣王必三百人混
齐缗王一一听之逃
《滥竽充数》教案篇九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寓言故事。
3、培养生字质疑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寓意。
课件。
(生思考,没有举手。)。
师:我提示一下“滥”减去三点水,加上——。
(红笔描“氵”。)。
生:“滥”减去三点水,加上草字头,“蓝”,蓝天的“蓝”。
生:“滥”减去三点水,加上竹字头,“篮”,竹篮的“篮”。
师:嗯,真不错,这三个字都是形声字。谁能说说“竹篮”的“篮”为什么是竹字头呢?
生:因为竹篮是用竹子做成的。
生:竹字头表示和竹子有关的意思。
师:哦,是这么回事,既然这样,那么“竽”为什么也是竹子头呢?
(生疑惑,想说竽可能是竹子做的,又不知竽是什么,不敢确认。)。
师:我们来看课文中有一幅图,认真看看有许多人在干什么?你就会明白为什么“竽”字也带竹字头。
生:图上有许多人在吹竽。
生:竽就是一种用竹子做的乐器,所以带竹字头。
师:你们观察得真细致,那么“滥”和“竽”这两个字大家记住了吗?
生:(齐声)记住了!
(抽生读课文,同学倾听,评价,正音。)。
生:故事发生在战国时候。
生:一、二自然段中的主要人物是南郭先生、齐宣王。
师:战国时候是什么时候呢?
生:就是古时候。
生:就是很久很久以前了。
生:老师刚才说了,是两千二百多年以前了。
师:哦,是的,韩非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离现在有两千二百多年了。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想: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用笔作上小问号。
(生按要求默读课文。)。
生:“讲排场”是什么意思?
师:什么叫“讲排场”呢?我们在课文中找一找吧?有没有哪个词、句子解释了“讲排场”呢?画上线,标出来。
生:“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三百人”,这“三百人”就是“讲排场”。
生:“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这“三百人一齐”就是“讲排场”。
师:是吗,“三百人一齐”就是“讲排场”那“一齐”和“一起”有什么区别呢?好!大家一起站起来!是一起站起来!
(学生们明白了就站了起来,不明的看别人站起来,也就起来了,最后全班陆续站了起来。)。
师:同学们做得真对,这就是一起站起来,下面,听老师的口令,一齐站起来,一——二——三!
(生恍然大悟,全班“唰”地站起来。)。
师:好,坐下,那齐宣王“三百人一齐吹竽”,显示齐宣王哪——多么。
(师做动作。)。
生:多么有面子啊!
生:多么有钱啦!
生:多么了不起啊!
师: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人也喜欢讲排场,他们是怎么讲排场呢?
生:今年过年的时候,我大表哥结婚,找了十辆轿车接新娘,十辆车排成一排,就像一条龙,不过,由于没有许多客人,有的车没坐满,有的车空着,真是太讲排场了。
生:我太婆去世了,舅爹爹请人帮忙请客吃饭,吃了三十多桌,客人吃了半下午,都没吃完,这也讲排场。
生:我姨妈的女儿,我表姐考了大学,送礼请客,下馆子,吃了二十多桌,也是讲排场。
师:讲排场真不好,齐宣王只顾了自己面子,请三百人一齐吹竽,就要给三百人“很高的待遇”,供他们吃,供他们喝,还要给他们钱。更为可气的是,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也混在队里充数。那他不会吹竽,又是怎么吹的呢?从课文中找一个成语回答。
生:装腔作势。
师:“装腔作势”是什么意思,能用课文中的话回答吗?
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
师:怎样做的呢?我们看看图,看谁是南郭先生?
(生看图找南郭先生。)。
师:你学南郭先生做这个动作,同学们看是不是在“装腔作势”。
(生做动作,同学们哄笑。)。
生:“掩”!“掩耳盗铃”的“掩”。
生:“装”是形声字,上面是装,下面是“衣”。
生:“势”是“热”字去掉四点底,下面加个“力”。
生:腔和“腮”都是月字旁。
(师指自己口腔,揪腮帮。)。
生:(一齐)有!
师:还有什么地方有肉,跟月字旁有关?
(师指自己的脸。)。
生:(一齐)脸。
(师跺脚。)。
生:(一齐)脚。
(师抬腿,用手指。)。
生:(一齐)腿。
(师又手叉腰,扭腰。)。
生:(一齐)腰。
师:“装腔作势”就是装出那种声音,作出那种架势。生活中,还有谁装腔作势地干什么?说一说,演一演。
生:早读课上,小明正在玩,老师突然来了。小明慌忙拿起书装腔作势地读。
(生表演,其他哄笑。)。
师:(笑,用手指着)书都拿倒了。
生:今天早上,我不想吃早饭,妈妈生气,抄起棒槌装腔作势地要揍我。
(生表演,其他哄笑。)。
师:(笑)自己儿子,哪里舍得真打呢。
(生朗读,其他同学思考。)。
生:多出了一个齐湣王。
生:齐湣王不喜欢听大家一齐吹竽,他叫吹竽的人一个挨一个地吹给他听。
师:“一个挨一个”就是“一个接着一个地”,那南郭先生怎么办呢?他不是不会吹吗,要是轮到他吹,那不露馅了。
生:南郭先生只好偷偷地溜走了。
师:“溜”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课文中的词语解释。
生:“偷偷地走了”就是“溜”。
师:对!“偷偷地走”就是“溜”。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不过,一定要读出感情!
(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生: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吹竽队里充数。
生:不会吹竽的混在行家里充数,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本领的人。
生:没有真本领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告诉我们做人要有真才实学。
师:是啊,做人要有真才实学。那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他溜走以后会干些什么呢?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大胆地想像,说一说。
生:南郭先生只好回老家种田去了。
生:南郭先生在城里买了一间店铺,当了老板,做起了大买卖。
生:南郭先生求得名师,学习吹竽,三年后,又回来给齐湣王吹竽。
生:南郭先生听说赵王也爱听吹竽,而且要“三千人齐吹”,他跑到赵国又去骗赵王了。
一、课的导入。
教师深入挖掘教材,灵活地运用教材。根据三年级学生接受能力和中年级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巧妙地设计了导入,将文言文恰当地安排在导入新课之中,初步地让学生接触文言文,感受这种与平时学习不同的文体,体会中国古代文言文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这种安排恰到好处。多一分则长,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要求会读,更不要求分析理解,三年级学生也还没有分析、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少一分则短,教师和学生如果对教材中的文言文视而不见,很明显,违反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四年级学文言文点到为止。
二、识字教学。
四年级作为一个中年级,上承识字教学为主的低年级,下接以阅读教学为主的高年级。识字,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既不可以作教学重点,又不能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要让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为将来进入高年级自学生字打基础。本课时,主要采用随文分散识字的方法。识字方法多样,比较识字,看图理解识字,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字,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识字,而且各种识字方法综合交叉在一起,也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富于变化的识字教学蕴含在阅读教学之中,使学生永葆积极的学习兴趣。不仅如此,这节课的识字加强了本课生字之间的联系,还加强了与上节课以及以往生字教学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系统化、整体化。呈现在学生脑海中的不是单个的生字,而是一张结构严密的生字网。
三、阅读教学。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如果让学生就词解词,绝大部分学生还无法达到这样的表达能力。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找解释,这样做,找起来简单,学生很容易达成。本文重点词语主要有三个:“讲排场、装腔作势、溜”。教师让学生先联系上下文理解,然后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如“讲排场”;还让学生说一说,演一演,如“装腔作势”。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更浓了。
四、总结延伸。
这一环节,主要安排了两项内容:一是想像南郭先生溜走以后,他会干些什么?二是复述课文,将这个故事讲给弟弟妹妹听,先在班里交流。主要培养学生的想像和复述表达能力。想像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没有想像就没有创造,想像是创造的前提。而复述表达是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总是生活在某个集体之中,不可能远离社会,独自生存。要生存,就要学会和别人合作、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和主张。这两项训练为这节课的教学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压轴戏。
《滥竽充数》教案篇十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寓言故事。
3、培养生字质疑能力和创新思维。
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寓意。
教学器具:
投影片。
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一定很喜欢寓言吧,说说你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2、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则寓言。
《滥竽充数》教案篇十一
以成语故事《滥竽充数》原文,抓住重点内容,侧重人物心理,展开自由想象,把原文扩写成四百字以上的文章,做到语言通顺、具体生动,题目自拟。
1、学法到写法的迁移。2、由说到写,说写结合,连段成。
1、阅读,研读原文2、课件(从上下载的《滥竽充数》故事的动画片。
(一)感知内容情境激趣。
1、教师话语导入:《滥竽充数》是一则流传千年的故事,大家一定很有兴趣再次来回味,谁能声情并茂地朗读或者复述课文?学生朗读与复述课文。
(二)比较赏析领悟方法。
1、讨论动画解说词比较课文内容更为详细的地方?
3、南郭为什么进竽乐队,以及怎样进的乐队?想象其他可能的起因和成因。(答案体现开放多样性)。
4、讨论南郭进乐队,原文中哪一个动词概括得最确切?
5、教学:“混”字最为确切,围绕“中心词”“混”字,通过自由想象,把南郭进竽乐队的原因(第一次心理活动)和过程讲述得很明确、丰满了。同学们围绕“滥竽充数”成因——“混”写片段,要求注重心理描写。
6、课堂独立,然后交流,激励。
(三)方法迁移,以点及面。
1、师话语导入:找到中心词。
2、生小组读文讨论,教师引导。
4、说词说句练习。说含有“装”字的词语,结合情境语言“画画”南郭吹竽的形象?
5、想象合奏时,齐宣王、吹竽者的“众生相”?想象南郭得到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时候,南郭此时的心理?(第二次心理活动)。
6、说词说句练习。围绕“逃”来说几个成语?教师引导,学生描摹南郭逃跑的神情、动作形象,揣摩南郭逃跑的心理?(第三次心理活动)。
7、选择“滥竽充数”的过程——“装”,或者“滥竽充数”的结果——“逃”为题,写一个片段。
8、交流片段“装”,交流片段“逃”各一、二例。教师学生相机点评。
(四)升华联接成。
1、再次说说南郭人物的特点,成语“滥竽充数”的寓意。(答案体现开放)。
2、同学对南郭献上几句劝告的忠言?生。过渡语:大家的“警世名言”暂时不作交流,留把它点睛之笔,写在这次习作中。
师提出本次习作要求。学生连段成,前后照应全文。
《滥竽充数》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
2、懂得《滥竽充数》的寓意,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导入:同学们,你能说几个喜欢的成语吗?(学生交流)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简单的几个字浓缩了深刻的道理,其中一些成语还有着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题。
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成语。
1、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简单说说这个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
2、解释成语。(课件随机出示)。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师:老师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小研究员,自己来寻找故事背后隐藏的深刻道理。(以小组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齐宣王喜欢怎样吹竽?
齐湣王喜欢怎样吹竽?
不同喜好。
结果。
说明了什么。
道理?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
4、南郭先生就是钻这个空子来参加吹竽队的,当初他看到这个告示会怎么想呢?
5、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乐队里吹竽充数的,而又不被发现?
出示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6、指导朗读。
出示句子: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7、南郭先生听到一个个吹竽的消息时,简直吓呆了,吓得怎样?
8、谁来说说这个成语故事给你的启示?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列举生活中“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寻找身边的南郭先生。
五、拓展延伸。
《滥竽充数》教案篇十三
生:在演奏、在吹笛子、在吹竽……。
师:看来你一定认真地做了预习,动画里的人就是在吹奏古代的一种乐器竽,板书“竽”,你能根据竽这个字来猜一猜这种乐器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生:是用竹子做的。师:为什么?生:因为竽字是竹字头。看来是已经懂得了根据字的偏旁来猜测字的意思。师:竽字正是我们二年级学习的一类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形声字。
2、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二则寓言板书“滥竽充数”就跟吹竽有关。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到底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相信学了这则寓言故事你就能明白。
二、初步感知,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检测预习。师:昨天我们布置了预习作业,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你都会认会读了吗?出示生字新词。请男生读左边的,女生读右边的,互相听一听。
待遇讲排场。
腮帮竽眼儿。
演奏继承。
一个挨一个南郭先生。
齐宣王齐湣王。
师:我们的腮帮在哪?谁来指一指?,
师:南郭先生、齐宣王、齐湣王是这则寓言中的三个人物,通过预习你知道这三个人物中谁是吹竽的,齐宣王和齐湣王他们俩是什么关系?生:父子关系,师:谁是父亲?谁是儿子?看来通过预习同学们已经自己读懂了一些信息。
2、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则寓言吧。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正确断句,不加字不漏字。全班齐读。个别纠正难读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内容,理清脉络层次。
1、师: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了这则寓言讲了南郭先生吹竽(板书),那么谁和谁要听他吹竽?(齐宣王和齐湣王,板书)结果分别怎样?(在齐宣王那得到很高的待遇,在齐湣王那只好偷偷地溜走)请同学们边默读边思考,找到书上的关键词句来回答。
2、生竽默读反馈。师相机板书。南郭先生吹竽给齐宣王听,得到很高的待遇,而到了齐湣王要听他吹竽,他却只好偷偷溜走了。
3、师:课文的那些自然段是在讲南郭先生吹竽给齐宣王听得到了很高的待遇,哪些自然段又是在讲齐湣王要听他吹竽,他却偷偷溜走了。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4、生汇报:1、2自然段讲……,3、4自然段讲……师:请同学们在2自然末尾画出象这样的双竖线,用双竖线这种符号就能把不同意思的两个部分标记出来。
四、深入学习课文内容,品词析句,感悟寓言本义和寓意。
(一)明确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的。
1、齐宣王和齐湣王都喜欢听吹竽,南郭先生会吹竽吗?(生:不会吹竽)请你小声自读第二自然段,用波浪线勾画出直接描写他不会吹竽的句子,和他吹竽时的表现的相关句子,注意句子要勾画完整。
2、生汇报:其实,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演奏的时候,他就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3、演奏的时候,这的演奏是谁在演奏?生:是南郭先生,师:是吗?他是在演奏吗?我们把演奏这个词拆开看,吹竽的时候要演什么?又要奏出什么?现在你觉得南郭先生是在演奏吗?生:不是,他只是在演吹竽的样子,并没有奏出乐曲。一起读一读南郭先生是怎样演吹竽的样子的,演奏的时候他就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这里有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语请你圈出来,为了让别人知道他在吹竽,于是他就得把腮帮(鼓着),把竽眼儿(捂着)卖命地演,你们会做这些动作吗?我来读这句话,你们来学一学,请女生读,男生演。你们也会表演吹竽的样子,请问你们会吹竽吗?(不会),你们是在表演,而南郭先生却是为了(骗人)演得再像也只是在演,没有奏出乐曲来啊,这不是真的在演奏,因此,书上形容南郭先生的表现是在“装腔作势”,也叫装“模作样”。同学们可以把这个词批注在下面。你觉得南郭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常常用滥竽充数来形容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他的样子怎样?(可笑、让人看不起,让人气愤)请你试着读出你的感受:我从你的读里感受到了你对他的嘲笑,讽刺。感受到你一点也瞧不起他。现在你能根据这个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滥竽充数的意思了吗?(不会吹竽,却装出会吹竽的样子,却在那装腔作势,混在队伍里充数)。
(二)明确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生:齐宣王这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
2、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你还从哪看出他爱讲排场。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三百人。换词读“就有,有”只是吹竽的就有三百人,其他的军队、佣人……就更不用说了。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这为什么是一齐,而不是一起呢?我们还把两个字拆开分别组词看。可以是(场面很宏大,声音更洪亮,更能显出他的威风)。
3、出示:a齐宣王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b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被人发觉。
请你自己读读这两个句子,想想这两个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试着用恰当的词语把它们联起来。
谁愿意将这两句话连起来读读。
(三)感悟滥竽充数的最终下场,并从中受到启示。
1、在齐宣王那里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能够得到很高的待遇,混过了一次又一次,不被人发觉,为什么在齐湣王继承王位后,却只好偷偷地溜走了呢?自读第三自然段,寻找答案。
2、生汇报: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是他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改成了一个挨一个地吹给他听。
3、师出示句子。生齐读。理解挨,换词。
4、听到这个消息,南郭先生会是怎样的心情,他会想些什么?生交流。
5、正因为如此,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于是他只好偷偷溜走了。此时他又是怎样的心情呢?伤心,无可奈何,害怕,没有面子。这就是没有真本事的人的下场,混得了一时,却混不了一世。
6、从南郭先生的境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做人要有真本事。
《滥竽充数》教案篇十四
1、运用以上方法独立阅读《滥竽充数》。
(1)抓关键词“充”,联系课文,说一说“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
(2)找出描写南郭先生行动的语句,读一读,再说说他是怎样一个人。
(3)齐湣王继位后,南郭先生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这说明了什么?
2、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补写课文。
滥竽充数》这则寓言只有故事部分内容,请你补上一段作者的话。
如:
(1)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队伍里充数,结果肯定是十分狼狈的。
(2)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队伍里充数,日子是长不了的。
(3)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队伍里充数,迟早是要露马脚的。
4、体会寓意。
《滥竽充数》教案篇十五
1、教师话语导入:《滥竽充数》是一则流传千年的故事,大家一定很有兴趣再次来回味,谁能声情并茂地朗读或者复述课文?学生朗读与复述课文。
(二)比较赏析领悟方法。
1、讨论动画解说词比较课文内容更为详细的地方?
3、南郭为什么进竽乐队,以及怎样进的乐队?想象其他可能的起因和成因。(答案体现开放多样性)。
4、讨论南郭进乐队,原文中哪一个动词概括得最确切?
5、教学:“混”字最为确切,围绕“中心词”“混”字,通过自由想象,把南郭进竽乐队的原因(第一次心理活动)和过程讲述得很明确、丰满了。同学们围绕“滥竽充数”成因——“混”写片段,要求注重心理描写。
6、课堂独立,然后交流,激励。
(三)方法迁移,以点及面。
1、师话语导入:找到中心词。
2、生小组读文讨论,教师引导。
4、说词说句练习。说含有“装”字的词语,结合情境语言“画画”南郭吹竽的形象?
5、想象合奏时,齐宣王、吹竽者的“众生相”?想象南郭得到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时候,南郭此时的心理?(第二次心理活动)。
6、说词说句练习。围绕“逃”来说几个成语?教师引导,学生描摹南郭逃跑的神情、动作形象,揣摩南郭逃跑的心理?(第三次心理活动)。
7、选择“滥竽充数”的过程——“装”,或者“滥竽充数”的结果——“逃”为题,写一个片段。
8、交流片段“装”,交流片段“逃”各一、二例。教师学生相机点评。
(四)升华联接成。
1、再次说说南郭人物的特点,成语“滥竽充数”的寓意。(答案体现开放)。
2、同学对南郭献上几句劝告的忠言?生。过渡语:大家的“警世名言”暂时不作交流,留把它点睛之笔,写在这次习作中。
师提出本次习作要求。学生连段成,前后照应全文。
《滥竽充数》教案篇十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抓住关键词读懂课文内容。
2、找出写人物言行的语句,概括人物的特点。
3、朗读课文,想想寓意。
二、新课学习。
1、运用以上方法独立阅读《滥竽充数》。
(1)抓关键词“充”,联系课文,说一说“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
(2)找出描写南郭先生行动的语句,读一读,再说说他是怎样一个人。
(3)齐湣王继位后,南郭先生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这说明了什么?
2、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补写课文。
《滥竽充数》这则寓言只有故事部分内容,请你补上一段作者的话。
如:
(1)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队伍里充数,结果肯定是十分狼狈的。
(2)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队伍里充数,日子是长不了的。
(3)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队伍里充数,迟早是要露马脚的。
4、体会寓意。
三、课外延伸,多角度看人物。
如果你是个善良、聪明的少年,请再回头看看故事中的主人公,他有可取的地方吗?
2、组织交流。
去楚国的人:
a、勇于探索,不怕冒险。b、大智若愚,大胆创新。
南郭先生:
a、信息灵通,随机应变。b、知已知彼,勇于冒险。
3、引导修改原文。
四、作业:复述两则寓言。
《滥竽充数》教案篇十七
本课是郭昶老师在7月全国“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改革20周年教学竞赛活动中获得特等奖的一节课。由于课文简短而寓意深刻,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以课文为中心,开展课内拓展阅读等丰富而生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感受寓言魅力的同时,获得语言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竽眼儿”“齐湣王”等词的字音。
2、通过对课文前后描述的对比理解寓言的寓意。
3、能对照课文初步理解相对应的古文,并能根据古文复述故事。
4、能读懂含有“滥竽充数”的句子,并能用滥竽充数造句。
教学方法。
从寓言本身的文化特性出发,链接古今文化,构建立体语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寓言学习的特质,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语言的发展。
教学流程。
一、看图写词。
1.在祖国的语言宝库中,成语是一颗闪亮的珍珠。通过几年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掌握了为数不少的成语,下面我们就来“看图写成语”。请同学们准备好本子,等会儿出示的每幅画面只停留10秒钟,同学们得仔细看图,认真思考,然后快速地写下来。
2.(逐幅出示相关画面)学生看图写成语。
3.交流。(出示答案:惊弓之鸟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滥竽充数)齐读成语。
4.学生较对并订正。(采访全部正确的学生,说说是怎样学会没学过的成语的。)。
二、揭题解“竽”
1.揭题。会写“滥竽充数”并不等于真正掌握了这个成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寓言《滥竽充数》(板书课题)。
2.理解“竽”。“竽”指的是什么?
学生猜想,教师简介。(出示“竽”图,播放用竽吹奏出的《凤凰展翅》片段)这就是竹做的乐器——竽,我们听到的就是用竽吹奏出来的名曲《凤凰展翅》的片段。
3.设疑。那么“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读完一遍后把手举起来继续读。
三、初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检查交流。
1.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机指导读准“竽眼儿”“齐湣王”的读音。理解“竽眼儿”。竽有眼儿,还有什么乐器有“眼儿”?“眼儿”就是小孔)。
3.交流问题。(预测学生可能不懂的问题:课文写谁滥竽充数?南郭先生怎样滥竽充数?随机理解复姓“南郭”。)。
四、学文明意。
1.找重点句。课文中哪句话写南郭先生在“滥竽充数”?
出示重点句: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学生齐读)。
2.理解重点词。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最能说明他滥竽充数?(装腔作势)。
换词理解。请给“装腔作势”换个词。(装模作样)。
3.看录像练说。
1)看录像。你能想象他是怎样装腔作势、怎样充数的吗?我们来看一南郭先生第一次吹竽的情景。(播放录像)。
3)指导朗读。小结:同学们,“滥竽充数”指的就是像南郭先生那样不会的充会的,不懂的装懂的',以次的充好的。
4.明寓意。
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呢?指名读描写结果的段落。
请你对南郭先生说几句。(南郭先生最后是落荒而逃,不走的话还会被判个欺君之罪,看来没有真本领,不懂装懂、以假乱真是不行的,即使混得了一时,也混不了一世。)。
五、古文链接。
1.看注释,了解出处。
读懂了寓言,你知道这寓言的出处吗?(提醒学生注意文下的注释“选自《韩非子》”。)。
关于《韩非子》你有哪些了解?(教师简介: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叫韩非,子是对他的尊称。就像我们听到过的孔子、孟子一样。《韩非子》这本书是后来人收集他的言语、论著编写而成的)。
小结:“注释”部分的字很小,但它却像是我们学习大道上的指路牌,这么一指,就让时光倒流到多年前了。下面就让我们追根溯源,来看看《韩非子》中的《滥竽充数》是怎样写的。)。
2.读古文,复述故事。
出示文言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教师范读古文。
2)师生对读。我们的课文就是根据这段古文编写的,我们来读一读课文与它是怎么对应的。(教师逐句读文言文中的句子。学生说说相对应的段落,并相机理解“悦之”、“廪食”“好”的意思)。
3)学生齐读。
4)看古文说故事。(学生自由练习,指名说。)。
小结:这个生动的故事在文言文中只用了44个字,可见寓言的语言相当精炼,这也是文言文的特点。)。
六、成语运用。
这则寓言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个成语也被人们广为运用。运用至今,意思也比当时有所发展。我们来看看现在是怎样用的。
1.读句,你读懂句子中“滥竽充数”的意思了吗?
1)同学们说《佳作精选》中的都很好,我读后却发现《红苹果》这篇是滥竽充数。
2)学校举行合唱比赛,冬冬还没学会这首歌,但他却滥竽充数地排在了队伍里。
3)林老师的球踢得很好,他却谦虚地说自己水平不高,不过是滥竽充数。(自我谦虚)。
2.写句。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以次充好、不会装会的或者自谦一番的,请同学用“滥竽充数”写几句话,写一写不好的现象,也可以提醒别人在做事时不要这样做。(交流中引导学生说具体。)。
小结:我们读懂、会用这个成语,就可以算是在词语库中真正拥有这个成语了。老师还希望我们同学中不要有南郭先生,生活中少一些南郭先生。)。
七、拓展阅读。
1.在成语中还有这个成语的意思相近,那你知道“滥竽充数”的近义词吗?
2.阅读《鱼目混珠》。
从前,有个叫满愿的人买到一颗珍珠,把它珍藏起来。他有个邻居叫寿量,非常羡慕满愿有颗名贵的珍珠。一次,他在路上捡到一颗鱼眼珠以为是珍珠,也把这个珍珠收藏起来。一天,有个人生病了,医生看后说需要用珍珠和在药里才能医治。于是,满愿拿出珍藏的珍珠,寿量拿出珍藏的鱼目,鱼目和珍珠很相似,结果把它当成珍珠和在了药里。这个成语故事出自《玉清经》,用来比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3.简单说说“鱼目混珠”的意思。在文中再找出两个近义词。
4.推荐“成语故事连环画”网站。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着力构建“链接——拓展”式语文教学,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简化头绪,削枝强干,以原来2/3的时间完成教材教学,建构以习得语言为主要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以点辐射,利用精简的时间开展与课文有联系的丰富的链接拓展性语文实践活动,以此形成新的知识增长点,情感深化点,技能迁移点,使阅读教学从狭小的一隅走向广阔的天地。
1、链接已有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课始,让学生看图猜成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勾起学生的知识记忆,在“看——想——写”的系列活动中有效检测了学生平时的成语积累,并使学生快速进入寓言学习这一主题,有效地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
2、链接视频材料,活化文本语言。教学中,学生对“装腔作势”的想象是理解寓意的关键。在文本阅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材料,让学生对文中的“装腔作势”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内化为语言的倾吐,这一手段的有效运用,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与想象,又为理解寓意作了很好的铺垫。
3、链接寓言原文,感受“文白”特点。以“注释”为引发点,链接文言文的阅读是本课教学的亮点。在教学中以发展语言为目标,开展“对应——理解——复述”等学习活动,学生在接触文言文的同时,更扎实地掌握了本文的语言,使“链接”形散神不散,目标明确集中。
4、链接语言材料,切入实际运用。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在于运用。在教学中,阅读理解带有“滥竽充数”的句子,架起了学生理解寓意与运用成语之间的一道桥梁。这一“桥梁”拓宽了对“滥竽充数”的内涵,丰富古义,也为学生运用成语写句子起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有效降低了运用的难度,从教学效果看,学生用“滥竽充数”所写的句子用词贴切,内容具体、丰富。
5、链接成语故事,拓宽阅读视野。从教学时间看,阅读《鱼目混珠》时间不超过五分钟,从收效看,学生只是又阅读了一个故事,对故事大概有所感知。然而从课末学生显示出的良好的学习情绪看,新的阅读材料给了他们一个有效的刺激,而网站的推荐更使得课堂教学在关上一扇窗的时候打开了一扇通向知识殿堂的门,使课已尽而学未尽。
多途径的链接为学习打开了一扇扇窗,但从中也发现,这些链接材料均来自教师的课前预设,虽然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参与,但学习中的主动性却不强。如果能让学生在课前展开预习,开展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活动,在课内进行充分交流,这样,学生在等量的学习时间内会学得更丰富,学得更主动,使“链接拓展”式教学风汇八面,力聚四江,在大容量的学习中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本教学设计刊发于《中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给哥哥的春节祝福语(实用14篇)
- 最新妹妹我想对你说作文350字(实用18篇)
- 2023年高考加油励志语录200字(精选19篇)
- 设备采购安装合同怎么开票(大全8篇)
- 最新高级管理人员聘用合同(通用19篇)
- 医院劳动合同管理制度(汇总15篇)
- 最新记一次_比赛作文(实用13篇)
- 最新给退休老师的感谢信(实用8篇)
- 最新上课保证书50字(通用14篇)
- 最新石材产品质量保证书(模板8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