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七年级木兰诗教案(实用11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11 19:51:15    小编:zdfb
木兰诗教案实用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2023年七年级木兰诗教案(实用11篇)

  • 上传日期:2023-11-11 19:51:15 |
  • zdfb |
  • 12页

教案的编写要注重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实践机会。编写教案时,要注重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下是一些来自著名学者和教育家的教案范例,它们具有很高的指导性和参考价值,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七年级木兰诗教案篇一

1.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

(2)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

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预习指导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机杼可汗鞍鞯辔头燕山胡骑戎机朔气金柝红妆著我旧时裳傍地走阿姊。

2.熟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三、朗读指导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2.老师范读,做到标准正确。

3.优生范读。

4.自读体会。

5.抽查朗读四、疏通大意。

3.老师评价纠正。

五、几个问题(讨论解决)。

2.提问: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3.提问: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11.提问: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小结。

七、作业 a.1.课后练习一至四题。2.预习《卖油翁》翻译在作业 本上。

七年级木兰诗教案篇二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是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女英雄。木兰在历史中不一定确有其人,但女扮男装却实有其事。木兰只不过是这些女子的代表而已。

(二)谋篇立意。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本诗以时间为序,采用比兴的手法,

叙述了农家女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保卫国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聪明勇敢、坚毅质朴、不贪功名、热爱家乡的巾帼英雄形象。

(三)层次划分。

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叙述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概写木兰十年来的征战生活。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叙述木兰还朝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

写作特点1.详略得当。这首叙事诗,有集中完整的故事情节,在叙事上有详有略,详略得当。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详细。对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得简略。这样处理详略,不只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

2.以细腻的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木兰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女子,也是一位金戈铁马的英雄。诗歌对木兰的刻画形象生动,如第二段中对木兰心理刻画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段描写展示了木兰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表现木兰那少年缠绵的情怀。对一个初出远门的女子来说,既感到新鲜,又思念家乡,思念之情与爱国之情交织在一起,刻画出木兰毅然离家保国,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刚强的性格。

3.用词精当。如木兰辞官还乡,同亲人合家欢聚一节,文中用一系列动词:“开”、“坐”、“脱”、“著”、“理”、“铁”,含蓄地展示了木兰此时的心理——急于恢复女儿装,表现了木兰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归来后喜不自禁的心情,刻画出了木兰天真活泼、淳朴可爱的性格。

借鉴:《木兰诗》作为古代民歌,在表现人物、叙述情节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如“不闻机抒声,惟闻女叹息”和“东市……西市……南市……北市……”的渲染,“不闻但闻”的反复,“万里赴戎机”六句的高度概括,“火伴皆惊忙”的侧面衬托,“雄兔雌兔”的比喻等等,都给读者一种清新、质朴之感。正因为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读者才看到了一个英雄的木兰勇敢而可爱的形象,才使木兰像史诗一样载入了中国文学的史册。

(一)重点难点句子导学。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导学:这一句写木兰停机叹息,设置了悬念,使读者产生疑问,自然引出下文。“不闻”“惟闻”两句对偶。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导学:反复写“无所思”、“无所忆”,反映了木兰从军前复杂的心理活动及严肃认真的态度。“女亦”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导学:一方面写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大刀阔斧地表现出出征健儿的豪迈气概;一方面以宿营地的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细针密线地刻画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从而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这两句写出了儿女情深和英雄气概。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导学:这句话紧承第三自然段,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也把行文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上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导学:此六句写了家人的不同举动,符合每个人的身份、性格、年龄特点,描写出家中的欢乐气氛,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

(二)重点段落导学。

对最后一自然段的诠释。

导学:最后一自然段是个生动的比喻,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困难了。同时,这个比喻还解释了伙伴的惊讶,也对读者产生的疑问作出了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也可将这几句看成是木兰对伙伴的回答,从而表现木兰机智聪慧,又充满豪情的神态表情;也可看作是吟唱者对木兰的赞颂之词。此外,以雄兔雌兔比喻人之男女,恰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

(三)疑难解惑。

1.如何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导学:木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理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2.作者为什么对《木兰诗》进行这样的繁简处理?

导学: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这首诗所要突出的不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一个女孩儿在战场上拼杀了十年之久,立下赫赫战功,其勇武强悍可想而知。但作者和广大读者喜爱的并不是一个没有女性特点的女强人,所以,战场上的厮杀略写,而以“木兰是女郎”为构思核心着力写木兰作为女孩儿对父母的牵挂,写她入闺房、巧梳妆,写她打扮得娉娉袅袅光彩照人的风姿神韵。这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刚健的女性,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屈指可数的。这样的繁简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倾向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2.体会文章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3.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二)能力训练点1.根据上下......

七年级木兰诗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南朝民歌的特点和修辞特点。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培养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讨论和探究问题,养成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学用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问:中国(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

三、参考备案: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

四、二、简介背景。

五、欣赏京剧、豫剧、动画片、邮票等简单片段,激发兴趣。

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观察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可以先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学习的活动内容中,再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是否感到兴奋、愉悦,然后看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一个好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常常使一些学生在完成了正规的活动内容之后,还想继续进行。

七、三、配乐朗读。

八、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也为背诵打下基础。

九、四、复述故事。

十、进一步感知课文,也为下面的探究服务。

第二课时。

一、主动发现问题,寻找探究点。

问题(包括老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探究点参考备案:

1、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2、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3、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4、中国古代几次的女扮男装出征的巾帼英雄。

5、我对木兰的看法。

6、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7、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8、中国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为以立德闻名;花木兰、梁红玉是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贞是以立字闻世。)。

9、中外影视作品对木兰形象塑造的差异。

二、学生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活动规则,会倾听、理解别人的发言,主动自觉的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流探究成果。

指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某些问题达成共识,可以对某些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也可以通过动脑、动手解决某些问题或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途径。

四、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五、布置作业。

建议:以《木兰诗》为例,第八周的这堂课是否可以上成学生合作探究活动课(第六个教学过程),或探究结果汇报课(第七个教学过程)。

七年级木兰诗教案篇四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3、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七年级木兰诗教案篇五

《木兰诗》是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的一篇乐府诗,这首诗一直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因为它有着独到的人文艺术价值,诗歌内容对于现在的许多成年人来说,耳熟能详。《木兰诗》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木兰是一个闺中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巾帼英雄,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代父从军,女扮男装,驰骋沙场十多年,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之后,又谢绝官职,返回家园,表现了淳朴与高洁的情操。她爱亲人,也爱祖国,把对亲人和对祖国的爱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

学生分析。

目前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对于祖国的概念大多局限在浅层中,对于“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这样的理念一般不理解,甚至还持怀疑态度;对于战争的理解也局限在电影电视的浪漫描写中。对于木兰,更是知之甚少,一般只知道有个木兰这样一个人,多数并不了解这首诗歌的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对于“祖国”、“战争”的`理解便是一个难点,还有对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不大了解,又成为理解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还有他们第一次接触乐府诗,至于编排到本册书中的意义,更是需要老师的指导。

第二课时实录(节选)。

师:好处是使诗歌语言整齐,节奏鲜明,运用贴切生动的修辞方法,塑造了一个生动感人的英雄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神韵所在。因此这首诗一直作为我们的语文教材,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问题探究一)。

师:我在读这首诗时遇到一个问题,作为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木兰是光明正大的,为什么要隐瞒性别?请同学们仔细读书,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另外,你们在读书中有哪些问题不明白也可以提出来,同学们一道帮助他解决。(马上有同学举手)。

生:这是因为那个社会男尊女卑的原因,认为男人勇敢,女人怯懦,因此即使木兰十分勇敢,也必须扮成男的。

师:有道理。(板书:男尊女卑。又有一些同学举手)。

生:我认为从书中“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上看,当时要木兰的父亲去征战,父亲年迈,木兰勇敢替父亲出征,只能冒名顶替。

师:这个同学能够结合书中内容来谈,很好。

生:在古代,我国是重男轻女的,在这种紧急时刻,只能让男子出征,因此木兰要化装成男的。(教师板书:重男轻女。一男生急不可待举手)。

生:在古代,女性都是受压迫的,地位很低,另外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习惯,因此只能扮成男的。(板书:受压迫,地位低)。

师:(语重心长地)是啊,在中国的确是妇女的地位低。我到过邹城的孟庙,从我们熟悉的“孟母择邻教子”的故事中,我们感受到孟母为孟子的成才费尽心思,但是孟庙中,早就去世的孟子父亲的庙规模宏大,内有孟子父亲的塑像,而孟母的庙在其后面,矮小,简陋,只有一个不起眼的牌位,因为她是个女的。(教师板书“歧视”教室静然,又有举手)。

七年级木兰诗教案篇六

学习目标:

1.了解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

2.借鉴文中互文、顶针、复沓以及问答句等艺术手法进行练笔运用。

学习重点:了解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

学习难点:借鉴文中互文、顶针、复沓以及问答句等艺术手法进行练笔运用。

学习流程:

(一)情境导入。

说说你对“好”字的`理解。老师觉得,是女子就挺好,尤其是这样的女子,她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不爱武装爱红妆。

(二)巧树靶子。

那么,她到底是怎样一个形象呢?别人是如何夸赞她的呢?

(三)自主学习。

1.顶针句。

爷娘说:女儿花木兰,

兰心可馨天。

天下说传奇,

奇孝我家演。

2.问答句。

姐姐答: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

女亦无所忆。

家有兰小妹,

耕织一肩担。

代父从军去,

华年因此耽。

3.互文句。

弟弟唱:东市买好猪,

西市买肥羊。

南市买鲜果,

北市买美浆。

吾有兰姐姐,

慈爱胜爷娘。

疆场征战归,

路长情更长。

4.复沓句。

战友赞: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

同行十二年,

不知沙场是妆场。

临战不惊忙,

关山若等闲。

木兰小女子,

羞煞众儿男。

(四)小试身手。

请选用本文学到的互文、顶针、复沓以及问答句等艺术手法来赞木兰。

七年级木兰诗教案篇七

1、疏通文字,落实重点字词的理解。

2、进一步认识花木兰形象,体会其爱国之情。

1、爱国之情的体会。

2、重点字词句的理解,尤其是互文的理解。

一课时。

利用课间十分钟让学生观看影片《花木兰》替父从军片段。

刚才同学们欣赏到的是美国迪士尼公司为我们塑造的`哪个人物的形象?(木兰)对于这个人物,想必大家并不陌生,请同学们来说说你心目中的木兰形象。(孝顺、巾帼英雄)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南北朝时北朝民歌《木兰诗》所带给我们的木兰形象。

要更好地认识木兰,我们必须解决语言上的障碍。

分成四组进行“清障大比拼”活动。

首先进入“必答板块”。

教师给每组出5个重点字词或句,逐组回答,由其他三组齐声判断正误,哪组的回答既快又响又准确就胜出。

接着进入“抢答板块”。

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句,哪组的组员回答得既快又多又准确就胜出。学生无法解决的教师及时指正,尤其是互文现象。

齐声朗读此文,要求边读边回顾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四人小组讨论《木兰诗》展示给我们的木兰形象。

要求用“我从……这个句子中读到木兰是……的人”的句式来说。

学生发言。

与你原先心目中的木兰形象相比谈谈感受。

教师总结:《木兰诗》告诉我们木兰是一位英雄,更是一位有血有肉的普通女子。他跟普通女子一样的勤劳能干;一样的依恋父母;一样的醇厚质朴,一样的天生爱美……所以说她既有女儿情怀,又具英雄气概,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名家名段《谁说女子不如儿男》,请大家欣赏这一豫剧《花木兰》选段。

齐读此段。

请大家四人一组对这几句话展开充分的想象,说说你对木兰的形象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抓住词语来谈理解。

七年级木兰诗教案篇八

译文。

原文。

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机杼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问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呢?(木兰回答道)姑娘我并没有思念什么。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现在起替代父亲去应征。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孃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孃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孃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北方的寒风中传来刁斗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十年之后才得胜而归。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这样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好骆驼,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乌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爷孃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免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七年级木兰诗教案篇九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

3、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

【教具准备】小黑板朗读录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世界上的女英雄数不胜数:古代有大破天门阵的穆桂英、躺在敌人铡刀上的刘胡兰;现在有感动中国的第一女警---任长霞;今天我们就去认识一位古代的巾帼英雄---花木兰,花木兰代父从军,战功赫赫,衣锦还乡。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木兰诗》这篇文章,了解花木兰代父从军的前前后后。

二、解题。

1、《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2、介绍乐府诗。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悟。

1、听配乐朗诵。

听读要求:a认真听读,不出声。b注意生字新词的正确读音。

c注意句中的停顿处理。

2、同桌大声互相朗读,并纠正对方错误。

3、检查朗读情况。

a、给下列字注音。

可汗鞍鞯朔气金柝辔头啾胡骑。

b、划分朗读节奏。

(1)唧唧/复/唧唧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万里/赴/戎机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2)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教师小结:同样是五字句,(1)组为“二一二”节拍,(2)。

组为“二三”节拍,(3)组为“二二一”节拍。所以划分节拍不能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表达,应遵守“句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

4、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5、全班齐读。

和课下注释,试着把这篇文言翻译成白话文吧。

四、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1、自主学习理清诗意。

2、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一、(1—3)替父从军二(4)十年征战。

三、(5、6)凯旋归来四(7)比喻赞美。

2、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检查背诵情况。

按下面要求写出原文。

(1)木兰从军原因的句子:。

(2)描述木兰为从军做准备的句子:。

(3)描写木兰在边塞夜景的句子:。

(4)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的句子:。

(5)描写木兰矫健英姿的句子:。

(6)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

过渡语:看来同学们课文背诵的都不错,那么下面我们对课文进行深一步的探讨。

五、深入探究下列问题。

1、这首诗的情节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

2、结合全诗内容分析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本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早已传为美谈,下面我们一起聆听《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这优美的旋律着体味木兰柔婉的女儿情、豪迈的英雄气。

七年级木兰诗教案篇十

1、大致了解北朝名歌的相关知识,包括其的记叙内容,常用的修辞及写作手法和其语言特点。

2、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常识和常用的字词句的读写、翻译。

3、熟读并背诵课文,知道课文内容并能大致复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言翻译能力。总结出花木兰这个巾帼英雄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中的爱家爱国主义精神。

4、就文章详略叙述,修辞手法及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人物的传奇性和戏剧性。

二、教学重点。

1、重点文言字词及文言句式的学习和积累。

2、北朝乐府名歌的叙述内容、语言特征、记叙手法等文学常识的学习和积累。

3、对于故事情节的梳理,花木兰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故事主题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1、文中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学习,详略安排的写作目的及好处。

2、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利用稍微简短的时间,介绍北朝乐府名歌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写作特点。

2、问题法。通过引入式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同学们进入课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对故事情节、人物分析、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详略分配对应进行提问,就问题的难以程度,选择直接请同学回答或小组讨论后请小组代表回答,问题就学生回答情况做出相应调整,提问时所注意的是不将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和叙述描写脱离并控制时间。

3、朗诵复述法。通过朗读熟悉生词,通过复述大致翻译文章内容。

4、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一些关于花木兰的绘画作品,通过这些作品的直观展示,体会出花木兰巾帼英雄的形象。

5、课堂练习法。让同学们制作一张花木兰的名片,名片上的内容包括:姓名、生存时代、身份介绍、性格介绍。

五、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提出问题,引出课文。

向同学们讲述花木兰的故事,但在故事当中将“花木兰”名字隐去用“一位女子”代替。

提问:“有哪位同学知道故事当中的主人公是谁吗?“。

回答:”花木兰“。

对回答正确同学进行表扬并引出课文:“恩,很好,故事中的人物正是花木兰。花木兰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我们的课本中也有一篇文言文是叙述这位了不起的女子。

(二)讲授文学常识。

(四)布置课堂小练习,提出问题,引出人物形象的`分析。

1、让同学们结合课文叙述和自己的理解,制作一张花木兰的名片,名片上的内容包括:姓名、生存时代、身份介绍、性格介绍、生平经历。

2、大概4分钟后,请三个同学朗读自己制作的名片内容,并就其内容分别做相应点评,总结出相似点。

3、展示花木兰的绘画作品(挑选一些花木兰男儿身骑马作战的作品)。

提问:画中花木兰是一个怎么样的形象。

回答:男儿形象,英雄形象,伟大的形象,了不起的战士,勇敢坚强的女子等。

继续展示美国动画作品《花木兰》中花木兰女儿身的形象。

提问:这作品中的花木兰又是什么样的形象。

回答:漂亮的古代淑女形象,温柔的大家闺秀形象,美丽大方的姑娘等。

回答: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得出答案后继续提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木兰已经决定替父从军了,那在她准备出征之前她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在送她出征的路上,木兰和木兰的爹娘有什么表现呢,同样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回答:“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就回答讲授课本知识,主要针对修辞进行讲解并举例说明比兴、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结合重点句子的分析,再就木兰认真准备出征的过程引申出木兰重视国家安危,准备为国家做贡献的献身精神。

讲解完后,继续提问:“描写木兰战场生活的语句有哪些?’。

回答:“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就回答进行讲授,说明繁简的处理方式的作用,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讲授结束后继续提问:“在这样初步了解文章内容之后,同学们按小组讨论说说你们觉得木兰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品质。”

回答:“勇敢,孝顺,爱家爱国,以大局为重,巾帼不让须眉等“。

就个别小组的回答做出总结,并讲授木兰的精神品质和形象特征。

讲授结束后,继续提问:“如果你是花木兰,你当时会怎么做,为什么“。

回答1:“会和花木兰一样替父从军。”

就此回答提问:“沙场的生活艰难困苦并且有生命的危险,你为什么还想替父从军呢?”

回答:“父亲年长家中无大儿、国家形式迫在眉睫等。”

就此回答让同学们感受木兰孝顺并且忠心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延伸出当时北朝民族人民勇敢顽强的精神品质。

回答2:“不会和花木兰一样替父从军。”

就此回答提问:“那这样的话,你年长的父亲就要挑起重担了,你会让你的父亲出征吗?”

回答:“父亲虽年长但也可以担负重任;觉得自己身为女儿不应出征沙场。”

就此回答对这部分思想的学生进行相应引导并继续提问:“如果你是木兰,你会接受天子的赏赐吗?为什么?”

回答1:“不会接受,自己为国家效力是应该做的而不是为了赏赐。”

就此回答延伸出木兰不为功名利禄,谈薄名利的精神。

回答2:“会接受,给家里带去一笔财富;是自己应该得到的。”

对此回答不做否认态度,就其接受原因作无褒贬含义的评价。

该环节结束后,对木兰的整体形象进行总结点明文章主题。

六、练习。

七、板书设计。

故事情节:

详1、木兰叹息---点明原因,替父从军。

2、出征准备---排比铺陈,繁忙准备。

3、送女出征---恋恋不舍,木兰思亲。

4、木兰归乡---婉拒赏赐,辞官归乡。

5、归家换装---家人欢喜,战友迷惑。

略沙场生活-------英勇杀敌,艰辛顽强。

人物形象。

作为女儿孝顺,顾家,恋家。

作为战士英勇,顽强,坚韧。

作为臣子坦然,淡薄名利。

七年级木兰诗教案篇十一

讲析木兰的形象为什么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以致家喻户晓?这一点主要通过讲清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和保家卫国的“忠”(爱国)两种精神让学生领会。

2、难点。

本文的材料安排为何有详有略。这一点要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中心来解决。

3、疑点。

木兰之所以“不用尚书郎”仅仅是因为不贪图荣华富贵吗?这一点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介绍分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