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精选14篇)

  • 上传日期:2023-11-23 01:37:06 |
  • zdfb |
  • 10页

有时候,一个简单而明晰的方案可能比复杂的方案更加有效。在制定方案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问题或目标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如果你需要一个具体的方案,以下是一些能够解决你问题的范文。

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篇一

为深入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和矿党委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全员素质提升工程”的落实,进一步提高我矿主要专业岗位工种人员的业务技能素质,激发职工学技术、练技术、用技术的热情,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技能”的氛围,努力培养一支安全意识强、工作效率高、业务能力精的`高素质职工队伍,推动我矿品牌职工队伍建设,经矿研究决定,20xx年继续开展岗位工种技术练兵和技术比武竞赛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矿成立技术练兵、技术比武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矿长、党委书记。

成员:各副总师及组织科、宣传科、纪委、工会、团委、职工学校、生产技术科、安全监察科、企业管理科、劳动工资科、机电科、运搬工区、通风科、地质测量科、机修厂、矿医院等单位的负责人。

总裁判长:总工程师。

技术比武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九个工作组,办公室设在矿工会生产保护部,分管副主席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的协调、调度与活动组织。

九个工作组分别具体负责操作相关工种的比武组织、裁判与监督工作,即:制定技术比武的规则、竞赛办法、评分标准、理论复习内容、理论考试试题、确定比武时间、比武地点等事项。负责督促各工作小组及时组织比武活动,保证比武过程和比武结果的公平公正。

第一工作组:

组长:生产技术科采煤副科长,成员:生产技术科采煤组成员、采煤工区技术员及以上干部。

主要负责液压支架工、采煤机司机、采煤工等工种的比武。

督导:职工学校校长。

第二工作组:

组长:生产技术科掘进副科长,成员:生产技术科掘进组成员、掘进工区技术员及以上干部。

主要负责掘砌工(含钻眼工、锚杆工、喷浆工)、爆破工、综掘机司机等工种比武。

督导:团委副书记。

第三工作组:

组长:机电科科长,成员:机电科和参赛单位的分管技术员及以上干部。

主要负责采掘电钳工、综采维修电工、综采维修钳工、矿井维修电工、矿井维修钳工等工种的比武。

督导:宣传科科长。

第四工作组:

组长:通风科科长,成员:通风科技术员及以上干部。

主要负责矿井通风工工种的比武。

督导:组织科科长。

第五工作组:

组长:生产技术科机运副科长,成员:生产技术科机运组成员、运搬工区分管技术员及以上干部。

主要负责电机车司机(含维护)工种的比武。

督导:劳动工资科科长。

第六工作组:

组长:安全监察科科长,成员:安全监察科分管通防的副科长、通防组成员。

主要负责瓦斯检测工、矿山救护工等工种的技术比武。

督导:企业管理科科长。

第七工作组:

组长:地质测量科科长,成员:地质测量科技术员及以上干部。

主要负责地质测量工工种的技术比武。

督导:纪委副书记。

第八工作组:

组长:机修厂厂长,成员:机修厂技术员及以上干部。

主要负责电焊工工种的技术比武。

督导:矿工会副主席。

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篇二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我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和劳动保障部关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视频会议精神。规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促进其顺利运行,特制定本方案。

一、 组织管理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旨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可以有多种形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开展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行校、系二级管理,学校负责审核、检查和重大问题的处理,系部负责具体的实施和管理工作。

1、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领导小组。

各系部根据专业教学的需求,寻求能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合作单位。由系部与合作单位相关人员共同参与成立领导小组,系主任及合作单位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系部分管教学和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及合作单位相关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全面领导、组织、实施各专业合作培养的各项工作,督促、检查系部和企事业单位产学合作教育工作的实施完成情况,协调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是我校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体制的重要内容。各系部要继续聘请企业、行业的专家、学者任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不断扩外专业指导委员的队伍。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要由行业主流企业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员和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来自企业的人员应有较大部分。

各系应由系主任为第一责任人,精心组织、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在专业建设各个环节中的作用。特别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建设和改革等方面的顾问、咨询、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作用,要邀请专业指导委员参与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论证工作。此外还要发挥专业指导委员在合作培训、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引进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共同完成有具体内容的互惠双赢的合作项目,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互利互助。

3、加强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

产学结合既是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种教育思想。产学结合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它主要反映了高职高专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因此,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应从以下两方面开展:

(1)各系在专业设置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要广泛开展社会调研,了解企业、行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以及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意见,进行专业论证时要广泛邀请校外专业指导委员参加。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开设新专业、改造老专业的意见,同时要根据企业用人岗位的职业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主动为企业培养人才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各系要积极与企业联系,开拓毕业实习基地和学生就业接收单位,主动向企业输送对口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2)各系还要主动与企业、政府等部门联系,开展“订单式”的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培训业务,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教学条件等为企业培训在职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和管理能力。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设计

1.总体设计原则: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体现以技术应用为主体的教学特色,形成教学、生产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体制基础,以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关键。本着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体现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即公共学习领域、公共选修学习领域和素质拓展领域)与多个专业方向(即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本着能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反映专业特色建设要求和反映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模块化课程;本着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合一,产学结合落实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落实校外顶岗实习,构建相对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本着必修选修课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方案制订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有利于教学管理,构建基于弹性学制的学分制模式下的培养计划。

2.课程体系结构及课程设置的原则和依据。基于专业群规划与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结构应有五部分组成:

(1)公共学习领域课程。这一学习领域课程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数理基础、外语交流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打好一定的基础。

(2)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该学习领域课程应能为各专业方向学生构筑一个基础理论较为宽广、核心技能要求明确,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与迁移提供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综合性核心课程及核心技能实训模块。

(3)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该学习领域课程直接反映高职高专教育的职业特征,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以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内容。它是具有“准订单”性质、灵活开放的课程和实训实习模块。

(4)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这是为拓展学生的谋生范围提供其就业(第一次)所需的岗位技能与基本专业知识,能够灵活适应市场(企业)的需求,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设置应紧密贴合市场与企业需求,依托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对应岗位(群)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素和要求,构建方向课程模块。

(5)公共选修学习领域。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全校开设40-60门,按文学、体育与艺术、哲学与心理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五个模块设置,要求所有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选修4个学分。

3.注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为了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求学生不但具备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而且具备交流、创新、创业和组织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还要重视学生共性提高与个性发展,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共性的东西,个性常常被忽略。实际上,个性是最重要的,其核心东西是思想的独立性,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不盲从权威。所以,从根本上说,创新首先要有自由的思想作为前提和基本条件,培养个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的思考能力。为了拓宽学生选择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给学生较大选择空间,因材施教。

对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和素质拓展领域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进行选择。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及素质拓展领域项目实行在全校范围内打通,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搭建合理的知识平台。

4、配套的改革措施

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去理解每一个工作任务。

(2)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采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课程观。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根据本专业目标岗位的实际需要,综合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内容、职责等要求,由企业专家组主导起草《岗位职业标准》;在分析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将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进行解构,按工作过程中的行动体系选择、序化课程内容,通过理出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归纳出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并基于真实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学习领域)。

(3)课程设置体现“三通一渗透”的原则,即公共学习领域课程打通,各专业素质拓展领域课程按专业大类打通,第6学期各专业一律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领域的课程(公共关系、美育与音乐美术鉴赏、应用文写作)要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渗透。

(4)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突出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在教学设计课堂与实习地点相统一,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三、其他

1.由学校教务处组织相关人员,不定期地对校企合作企业的组织管理、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给出指导意见。通过学生评价的形式,对企业和兼职教师进行综合考评。根据学校综合考核的情况,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企业或教师要及时整改,确实无法达到学校要求的经双方协商后予以解除。

2.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2015年3月

杭州市工人业余大学根据学校现状,积极探索,努力发掘现有的培训项目、培训场地,扬长避短,寻求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开拓职业技能培训新方向。做好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为加快培养一支适应浙杭州市经济转型升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队伍出力。

一、建设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条件

(一)组织保障

杭州市工人业余大学是1979年由浙江省总工会创办,国家教育部备案的成人高等专科学校,是公益二类的事业单位。学校坚持把工会干部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学历教育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支柱。学校工作坚持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并举,稳固学历教育,大力拓展技能培训。技能培训有10名专职管理人员,来完成技能培训招生、管理工作。他们熟悉技能培训管理和教学,具有开拓技能培训与开展技能培训的能力。

(二)硬件设施

学校建筑面积7600㎡,其中办公用房20间,上课教室36个,可同时容纳1500人上课。维修电工实验室3个,计算机房2个,中式(西式)烹调实训室2个。保证了技能培训的理论教学、操作实训、考核鉴定的实施。

(三)办学经费

学校属杭州市财政拔款的事业单位,2016年杭州市财政拨入事业经费800多万元,学校办学收入300余万元。财务管理、财务制度健全,帐目清楚,每年接受杭州市总工会财务审计和考核,考核结果良好。为开展、开拓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工作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

-1-

(四)取得荣誉

从1987年起,开始举办技能培训,获得多项荣誉。2015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工会农民工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和“全国职工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的荣誉;2015年,被杭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六家单位联合授予“杭州市校企合作优秀职工教育培训基地”和“杭州市职工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的荣誉;在2012年至2015年的杭州市职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年度考核中,连续四年喜获a级技能定点培训机构的好成绩;2015年,2016年,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两度授予我校“杭州市职业技能培训品牌机构”荣誉称号,并奖励专项经费16万元。2016年1月,浙江省总工会授予我校“优秀浙江省工会职工教育培训基地”的荣誉称号,并奖励专项经费18万元。这是一支会做事的队伍,能够完成建设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

二、通过建设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加强软硬件投入,提升维修电工培训教学水平

开展技能培训是学校“十三五”规划中,学校事业发展的重点,并得到浙江省总工会、杭州市总工会和各级业务主管单位的大力支持。学校安排专项设备经费,用于技能培训的设备购置,培训设施逐步完善。我校目前建设有电工上岗证实训室、中级维修电工实训室、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维修电工实训室、技能鉴定无纸化考场2间、中式西式烹调实训室2间。建立宋涵维修电工技能大师工作室后,学校有更多的培训经费投入,来建设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的开展、开拓。

-2-

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培训基地。鼓励技能培训教师到企业中实践,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教学业务水平。引进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技师、高级技师,来担任技能培训的授课教师,参与技能培训教学工作,提高培训师资的教学水平。

按照学校“十三五”规划对技能培训的要求,培训管理人员下功夫、想办法,将建设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作为技能培训的工作目标,促进我校的技能培训向前发展。

坚持抓培训基础工作,提升培训管理质量。按照学校“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制订培训年度工作计划、月度工作计划,做好年度工作总结。设立培训管理岗位的工作职责,明确工作内容、要求。由专人负责培训档案的管理,培训台帐的登记与整理。加强对享受政府培训补贴工种的管理,在学校网站、对外平面媒体等宣传过程中,明确政府培训补贴的工种,享受培训补贴的条件与要求,对前来报名参加享受政府补贴的学员逐个签订培训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加强技能培训过程监督,提高培训效果。

质量和培训学员的满意度。培训学员问卷调查显示,对我校技能培训内容、时间安排、培训教材、培训教师和培训效果满意率达90%以上。

四、以建设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为契机,坚持校企合作,扩大培训办学规模

2015年,在杭州市总工会开展面向企业的“蓝领素质提升工程”中,作为杭州市总工会直属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参与和承担企业职工技能培训是我校的一项工作任务。通过产业工会牵头,企业工会组织落实培训学员来我校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我校已与中国烟草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国药大药房有限公司、杭州重型汽车发动机厂、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杭州市江干区总工会等大型国有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根据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培训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采取集中培训、送教上门、就地施教等多种方式,实施培训。利用在杭中、高职院校办学资质的优势,我校与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第一机械技工学校等院校签订合作培训协议,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多种合作,拓宽了我校职业技能培训的招生途经、培训规模。2015年,我校技能培训人数达3305人,培训高技能人才412人,其中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280多名,为建设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打好基础。2016年,我校中标“2016年杭州市高技能人才培训补助计划”的维修电工技师培训项目,以及杭州市总工会“关于做好2016年度杭州市职工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奖励工作的通知”,为我校实施建设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提供机遇;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展了100余名的维修电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为建设好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人才2000多人。特别是维修电工、电工作业上岗证、高压电工、汽车修理工等工种,师资丰富、培训生源稳定、培训市场认可度高。通过建设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的过程,使我校技能培训管理能力、办学规模,达到新高度,新水平。通过弘扬工匠精神,真诚服务社会,建设好我校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开创我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为着力培养基础厚、技能强、后劲足、能吃苦的高素质拔尖型技术应用人才。营造“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良好氛围,全面深化“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我校《关于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五项工程”的实施意见(试行)》,决定在我校学生中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为推动工作的顺利实施,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我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学校对行业、企业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二、培养目标

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本领过硬的高素质拔尖技能人才,满足国际、全国技能大赛和企业技能人才需求。

三、组织机构

(一)学校成立技能竞赛人才培养工程项目部,负责统筹全校各专业技能竞技人才培养工作。项目部由实验实训与职业技能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实训中心)牵头组建。

(二)组建培养导师团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关于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五项工程”的实施意见(试行)》精神,在全校范围内选拔组建导师团队。

四、培养对象

每年面向全校各专业大一、大二年级选拔不少于40名学生,组建技能竞赛人才班。按照专业群划分进行培养对象分类,分别设立建筑工程技术类、建筑装饰技术类、建筑设备技术类、财经管理类、能源交通类、信息传媒类、机电类等7个类别。

五、选拔条件

(一)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专业技能学习成绩突出,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具有钻研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强。

(三)具有强烈的参加技能竞赛的意愿。

(四)有过参加市级以上技能竞赛经历的学生优先考虑。

(五)得到专业教师大力推荐,具有培养潜质的学生。

六、培养方式

(一)技能竞赛人才班采取专业授课、一对一辅导和团队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专业授课。按照专业群成立专业指导教师团队,制定针对性的授课计划,根据计划安排进行集中授课,夯实学员深厚的专业基础。

2.一对一辅导。开展多形式的心理辅导课程,提高学员的心理素质,以适应在各种大赛中出现的各种突发问题。

3.团队辅导。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拓展训练体验活动,增强学员的团队协作、应对压力、挑战自我的能力。

(二)实践锻炼。利用寒暑假,安排学员到相关企业进行不少于一个月的现场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各类职业技能大赛。

(三)结业考核。完成所有培养课程,并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学员可以结业,并获得学校颁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五项工程”——技能竞赛人才结业证书。

1.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两个以上。

2.在培训期间获得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励。

3.在省级以上期刊公开发表专业论文一篇。

4.获得与专业相关的专利一项。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考核

项目部组织对学生培训的具体考核,制定量化考核指标,对参加培训、实践的全过程和考核成绩、取得成果进行记录,对学生最终给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次的鉴定。

(二)激励措施

1.学校将技能竞技人才培养工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工作来抓,并在经费、政策上予以保障,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对导师组成员按照课时进行补贴,获得技能竞赛获奖按照《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进行奖励。

3.完成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学员,统一颁发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五项工程”——技能竞赛人才结业证,注册在案并与评先、评优挂钩。在对优秀学生的综合性表彰中,将设定比例表彰表现优异的学员。

4.学校为技能竞赛班考核成绩优秀以上学生提供推荐专转本自主招生考试名额。

5.学员在国际和地区访学交流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学校设立一定经费资助学员参加国内外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

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篇三

通过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结合近期国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并结合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基于“平台+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平台包括:公共课程平台+专业主干课程平台;模块包括:专业方向课模块+选修课模块+课外拓展模块。在保证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也充分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要求。

高端技能型人才 平台 模块 课程体系

2011年11月3日,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举行的“海峡两岸应用性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透露,高职院校毕业生目前还存在岗位适应力不强、离职率较高、岗位迁移能力较差等问题,有跟踪数据表明,高职毕业生工作首年离职率达47%。与会专家建议,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识教育也应引入高职教育过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但要结合高职教育实际,不能盲目模仿和照搬普通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

我国高职院校在实际办学过程中,“职业性”倾向明显,过于强调岗位技能的培养和企业的需要,过度削减甚至取消必要的理论课程,忽视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导致高职学生的知识积累过于简单化,思维和逻辑训练严重不足,缺少创新精神,高职教育的“高教性”体现不足。

一、明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教育部2011年10月12日下发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明确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

技能型人才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线性——工作岗位在生产、建设、服务的一线;

熟练性——技能熟练程度高;

实用性——所具备的技能属于实用技能;

职业性——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特征还表现在高超的技艺性、岗位的针对性、素质的全面性以及突出的创造性。

技能型人才可分为一般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人才。

一般技能型人才在技能等级上以中级为主,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培养;高端技能人才在技能等级上位于高级工以上,主要由高等职业院校培养。

高端技能人才分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和知识技能型人才,企业对他们的需求规格分别是:

复合技能型人才——要求在生产加工或服务一线中掌握至少二门以上操作技能,能够在生产中从事多工种、多岗位的复杂劳动,能解决生产操作难题,如数控加工中心技术师。

知识技能型人才——要求具备较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同时具备较高操作技能水平的人员,能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创造性开展工作。主要分布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职业领域,如网络管-理-员、信息安全员等。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我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和劳动保障部关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视频会议精神。规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促进其顺利运行,特制定本方案。

一、 组织管理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旨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可以有多种形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开展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行校、系二级管理,学校负责审核、检查和重大问题的处理,系部负责具体的实施和管理工作。

1、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领导小组。

各系部根据专业教学的需求,寻求能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合作单位。由系部与合作单位相关人员共同参与成立领导小组,系主任及合作单位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系部分管教学和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及合作单位相关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全面领导、组织、实施各专业合作培养的各项工作,督促、检查系部和企事业单位产学合作教育工作的实施完成情况,协调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是我校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体制的重要内容。各系部要继续聘请企业、行业的专家、学者任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不断扩外专业指导委员的队伍。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要由行业主流企业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员和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来自企业的人员应有较大部分。

各系应由系主任为第一责任人,精心组织、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在专业建设各个环节中的作用。特别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建设和改革等方面的顾问、咨询、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作用,要邀请专业指导委员参与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论证工作。此外还要发挥专业指导委员在合作培训、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引进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共同完成有具体内容的互惠双赢的合作项目,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互利互助。

3、加强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

产学结合既是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种教育思想。产学结合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它主要反映了高职高专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因此,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应从以下两方面开展:

(1)各系在专业设置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要广泛开展社会调研,了解企业、行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以及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意见,进行专业论证时要广泛邀请校外专业指导委员参加。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开设新专业、改造老专业的意见,同时要根据企业用人岗位的职业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主动为企业培养人才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各系要积极与企业联系,开拓毕业实习基地和学生就业接收单位,主动向企业输送对口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2)各系还要主动与企业、政府等部门联系,开展“订单式”的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培训业务,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教学条件等为企业培训在职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和管理能力。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设计

1.总体设计原则: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体现以技术应用为主体的教学特色,形成教学、生产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体制基础,以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关键。本着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体现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即公共学习领域、公共选修学习领域和素质拓展领域)与多个专业方向(即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本着能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反映专业特色建设要求和反映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模块化课程;本着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合一,产学结合落实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落实校外顶岗实习,构建相对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本着必修选修课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方案制订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有利于教学管理,构建基于弹性学制的学分制模式下的培养计划。

2.课程体系结构及课程设置的原则和依据。基于专业群规划与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结构应有五部分组成:

(1)公共学习领域课程。这一学习领域课程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数理基础、外语交流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打好一定的基础。

(2)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该学习领域课程应能为各专业方向学生构筑一个基础理论较为宽广、核心技能要求明确,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与迁移提供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综合性核心课程及核心技能实训模块。

(3)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该学习领域课程直接反映高职高专教育的职业特征,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以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内容。它是具有“准订单”性质、灵活开放的课程和实训实习模块。

(4)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这是为拓展学生的谋生范围提供其就业(第一次)所需的岗位技能与基本专业知识,能够灵活适应市场(企业)的需求,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设置应紧密贴合市场与企业需求,依托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对应岗位(群)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素和要求,构建方向课程模块。

(5)公共选修学习领域。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全校开设40-60门,按文学、体育与艺术、哲学与心理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五个模块设置,要求所有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选修4个学分。

3.注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为了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求学生不但具备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而且具备交流、创新、创业和组织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还要重视学生共性提高与个性发展,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共性的东西,个性常常被忽略。实际上,个性是最重要的,其核心东西是思想的独立性,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不盲从权威。所以,从根本上说,创新首先要有自由的思想作为前提和基本条件,培养个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的思考能力。为了拓宽学生选择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给学生较大选择空间,因材施教。

对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和素质拓展领域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进行选择。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及素质拓展领域项目实行在全校范围内打通,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搭建合理的知识平台。

4、配套的改革措施

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去理解每一个工作任务。

(2)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采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课程观。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根据本专业目标岗位的实际需要,综合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内容、职责等要求,由企业专家组主导起草《岗位职业标准》;在分析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将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进行解构,按工作过程中的行动体系选择、序化课程内容,通过理出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归纳出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并基于真实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学习领域)。

(3)课程设置体现“三通一渗透”的原则,即公共学习领域课程打通,各专业素质拓展领域课程按专业大类打通,第6学期各专业一律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领域的课程(公共关系、美育与音乐美术鉴赏、应用文写作)要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渗透。

(4)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突出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在教学设计课堂与实习地点相统一,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三、其他

1.由学校教务处组织相关人员,不定期地对校企合作企业的组织管理、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给出指导意见。通过学生评价的形式,对企业和兼职教师进行综合考评。根据学校综合考核的情况,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企业或教师要及时整改,确实无法达到学校要求的经双方协商后予以解除。

2.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2015年3月

为着力培养基础厚、技能强、后劲足、能吃苦的高素质拔尖型技术应用人才。营造“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良好氛围,全面深化“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我校《关于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五项工程”的实施意见(试行)》,决定在我校学生中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为推动工作的顺利实施,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我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学校对行业、企业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二、培养目标

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本领过硬的高素质拔尖技能人才,满足国际、全国技能大赛和企业技能人才需求。

三、组织机构

(一)学校成立技能竞赛人才培养工程项目部,负责统筹全校各专业技能竞技人才培养工作。项目部由实验实训与职业技能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实训中心)牵头组建。

(二)组建培养导师团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关于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五项工程”的实施意见(试行)》精神,在全校范围内选拔组建导师团队。

四、培养对象

每年面向全校各专业大一、大二年级选拔不少于40名学生,组建技能竞赛人才班。按照专业群划分进行培养对象分类,分别设立建筑工程技术类、建筑装饰技术类、建筑设备技术类、财经管理类、能源交通类、信息传媒类、机电类等7个类别。

五、选拔条件

(一)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专业技能学习成绩突出,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具有钻研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强。

(三)具有强烈的参加技能竞赛的意愿。

(四)有过参加市级以上技能竞赛经历的学生优先考虑。

(五)得到专业教师大力推荐,具有培养潜质的学生。

六、培养方式

(一)技能竞赛人才班采取专业授课、一对一辅导和团队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专业授课。按照专业群成立专业指导教师团队,制定针对性的授课计划,根据计划安排进行集中授课,夯实学员深厚的专业基础。

2.一对一辅导。开展多形式的心理辅导课程,提高学员的心理素质,以适应在各种大赛中出现的各种突发问题。

3.团队辅导。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拓展训练体验活动,增强学员的团队协作、应对压力、挑战自我的能力。

(二)实践锻炼。利用寒暑假,安排学员到相关企业进行不少于一个月的现场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各类职业技能大赛。

(三)结业考核。完成所有培养课程,并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学员可以结业,并获得学校颁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五项工程”——技能竞赛人才结业证书。

1.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两个以上。

2.在培训期间获得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励。

3.在省级以上期刊公开发表专业论文一篇。

4.获得与专业相关的专利一项。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考核

项目部组织对学生培训的具体考核,制定量化考核指标,对参加培训、实践的全过程和考核成绩、取得成果进行记录,对学生最终给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次的鉴定。

(二)激励措施

1.学校将技能竞技人才培养工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工作来抓,并在经费、政策上予以保障,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对导师组成员按照课时进行补贴,获得技能竞赛获奖按照《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进行奖励。

3.完成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学员,统一颁发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五项工程”——技能竞赛人才结业证,注册在案并与评先、评优挂钩。在对优秀学生的综合性表彰中,将设定比例表彰表现优异的学员。

4.学校为技能竞赛班考核成绩优秀以上学生提供推荐专转本自主招生考试名额。

5.学员在国际和地区访学交流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学校设立一定经费资助学员参加国内外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

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篇四

国家兴盛,人才为本。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科技发展,推动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从根本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我国要真正成为制造业大国的重要支撑。然而,目前社会对于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认可和尊重还远远不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力度和措施远远不够,鼓励高技能人才奋发有为的社会氛围还远远不够。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需要树立危机意识

目前,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因素至关重要。然而,人才的竞争不仅局限于基础科研、应用科研领域,同时展现在工艺技能的竞技场上。无论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还是一个创造大国,都离不开大批高技能人才。通常,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20%至40%,而我国目前还不到4%。据权威部门2017年对全国100个城市的调查,高级技工缺口高达一千万人。不少城市面临严重的“技工荒”,诸多高级技工的岗位只能是虚位以待,甚至有企业不得不从国外高薪聘请高级技工。现实情况是本科、硕士成堆,焊工、钳工、车工难求,技工断层现象明显。对此,笔者认为,必须有时不我待的危机意识,下大决心、花大力气,进一步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步伐。

二、转变某些片面的人才观念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有的人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片面地理解为“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只重视高等教育、中等教育,而不重视职业技术教育,重学历、轻技能的思想根深蒂固,致使20世纪末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一度出现萎缩。一些企业所办的技校纷纷关门,一些技校因生源缺少而关闭。事实上,技能是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技能人才是构成、支撑企业生产的重要骨干力量。科技的进步、国家的昌盛、民族的振兴,既需要攻克“庞加莱猜想”的数学家,需要设计“神六”和“天宫一号”的科学家,也同样需要制造“神六”和“天宫一号”的高技能人才。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左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与发达国家60%至80%的水平相差甚远。企业产品的合格率仅为70%,每年因不良产品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元。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少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因此,必须切实提高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待遇,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建立完善有效的培训体系和制度

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技术培训和高等教育一样,已经在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和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加拿大为例,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几所师资力量雄厚的职业技术培训学院,这些培训学院都以高就业率闻名。德国于1969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培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19世纪中叶,英国已拥有各类职业技术学校600多所,建立起当时最为完善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支撑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与此相对照,我国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仍未完善,物质资本投资大,人力资本投资少,学历教育投资大,职业技术教育投资少等问题长期存在,条块管理、画地为牢的落后僵化的管理体制更使这些问题日益严重。对此,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健全一套完善有效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和制度,从制度上规范,从资金上落实,确保职业技术教育的长远健康发展。

四、教育资源需优化配置

针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远远落后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应采取各项措施,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力量,全方位、多层次地参与技能人才的培养教育。首先,政府要增加对技术院校的投入;其次,借鉴外国成功经验,兴办更多的社区学院;第三,发动企业和社会力量开办技能院校,培养一大批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以解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燃眉之急。据了解,青年技工断层和高技能人才缺乏等问题已经引起了一些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广东省召开了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从统揽全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大意义,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从2017年起,广东省级财政连续五年每年安排3亿元,用于扶持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广东省又制定了《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加快了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步伐。

近年来,保定市经济运行质量快速提升,大多数企业都在进行升级改造,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在大幅提高,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取代传统企业,随之而来的是企业对职工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中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们在调研时发现,不少企业中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保定市经济发展的人才“瓶颈”。而保定市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培养中高技能人才方面,又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严重脱节。职校在专业设置上趋“热”不趋“缺”,趋“全”不趋“专”。“大路货”的热门专业一哄而起,技能含量高的紧缺专业受到冷落。也有不少职校专业设置小而全,没有特色,没有强项。

二、师资队伍结构不能适应中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保定市职教师资主要由普教师资演变而来,只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具有技能教育资格。僵化的用人机制使得多余的文化课教师出不去,胜任技能教育的专门人才进不来,这就使专业技能教育难以正常开展。

三、教育教学评估没有把技能提高做为根本标准。用普教标准评估职教,这种导向必然造成职校的教学模式重课堂教学,轻工位实习,重课本知识,轻技能训练。

四、职中的技能等级鉴定渠道不畅。受条块分割的制约,教育部门办的职中得不到劳动部门的技能等级鉴定,缺少教学参照标准,致使专业技能教学缺乏针对性,阻碍了技能教学水平的提高。

五、技能训练和专业实习设施简陋匮乏。由于投入不足,大多数技能含量高的专业缺少实习设施,严重影响了技能教育质量的提高。如某职教中心,挂着国家级汽车工艺与维修培训基地的牌于,却连一辆破汽车都没有。

保定市职业技术教育的这些硬伤不根治,经济发展的人才“瓶颈”效应就无法缓解。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调整职业教育发展思路,把中高技能人才培养放到优先位置。各级政府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培养中高技能人才对于推动一方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认真研究并切实解决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中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尽快制定政策,建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多余的文化教师调出,充实普教师资队伍;专业理论教师定期到企业实习锻炼,提高技能教学水平;吸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到校任技能课。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重点专业的技能训练设施建设,尤其对那些为培养紧缺中高人才而开办的专业,优先扶持,重点武装。要提供技能等级鉴定平台,明确劳动部门和教育部门各自的责任,打破权力壁垒,加强统筹协调,为职校技能等级鉴定开通渠道。

二、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充分挖掘全市职教资源潜力。冲破不同隶属关系的束缚,确立大职教的理念,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整合。不同形式的联合办学是最容易操作的资源整合方式。要支持驻保高校与地方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开办与保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技术学院,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这类高校深造开辟直通车,实现高等院校与中等职业学校在中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接力”。要引导职业中学与技工学校联合办学,把职业中学理论教育优势与技工学校技能培训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互补双赢。要鼓励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学校根据企业要求,灵活设置紧缺专业,向企业输送中高技能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场地和技能指导教师。要推进职校之间的联合办学,合并有关专业,使职校的专业特色更鲜明,突出强项,打造品牌。

三、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使职业学校正成为中高技能人才的摇篮。把中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做为推进职教改革的着力点,这是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确立的指导思想。要把提高技能做为评估教学质量的根本依据,建立符合职教特点的教育教学评估体系。要鼓励职校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专业结构,淘汰一哄而起的“大路货”专业,灵活设置技能含量高的紧缺专业,并根据需求不断调整专业方向。要引导学校加强社会调研,制定更市场化、更专业化、更技能化的教育教学目标。要摒弃重理论轻技能的传统课堂教育,推行多下工位、多练技能、多考实践的教学模式。通过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为保定市培养大批具有中高技能的紧缺急用人才。

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篇五

在技术发展\学业提升的过程中,需要将自身的知识水平提高,获得更加全面的知识储备。高技能人才研修班让我有了一个学习的平台。由我来试着把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所获得的经验,知识和体会归纳一下。

二、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从基础学科到应用领域,我们学习了许多新的知识。尤其是那些轻而易举的高科技任务,在课程中,我更加全面地理解了科技革新带给生活的便捷和创新带来的变革性。在每次投资之前,它也有助于我们更加理解目标市场和公司的针对性。此外,还学习到了不少操作能力的技巧,比如软件使用,新兴技术原理,以及维护修理的解决方案等。

三、实践。

在学习过程中,我获得的是将学到的知识转化成真正的能力来提高我们的实用价值,而不仅仅是仅仅在课堂中积累知识。通过完成实际项目和任务,我们有机会实践我们所学的技能。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能够将自己的实践应用身上,并通过失败和反馈迭代更多的技能和知识。这也加强了我们对于实际应用领域的理解和掌握。

四、协作。

另外,在研修班中,我们还能与其他人一起工作和协作。这是最有趣的一部分,我们来自不同的背景,有不同的经验和知识,通过协作我们能够为我们的团队产生更多的创造性想法。我们的组合能够呈现出我们在个人学习过程中缺乏的国际化视角,通过协作我们能够更加灵活地适应环境中的变革和解决问题。

五、总结。

总之,这个研修班提高了我的专业技能、知识储备、实践经验和协作能力。它让我受益匪浅,不仅为我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激励我更加努力地学习和不断探索新的领域,拥抱我们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篇六

“在我参加工作以来,电话时刻保持畅通状态,为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有工作时随叫随到,以保证故障在最短时间消除。”刚刚获得贵州省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称号的贵阳供电局职工卢新福这样说到。他说:“变电设备的能否正常运行,与系统的正常运行息息相关,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只要设备一有故障,必须在最短时间赶到工作现场,并以最快的速度处理好设备故障。”

卢新福曾在多次变电检修技能竞赛中取得好成绩:贵州省电力公司安全先进个人;贵阳供电局抗冰保电功臣;在贵州省电力公司举办的变电检修技能竞赛中获得第1名,荣获优胜选手称号。并代表贵州省电力公司参加南网的技能竞赛,都取得很好的成绩,荣获南网优胜选手称号,并荣获南网技术能手;第五届贵州电网公司技术能手,12月贵州省技术能手等。

奖项的背后是一件件实际工作的铺垫和一次次困难的突破。在他负责完成500kv贵阳变部分500kv设备的综自改造及220kv南郊变的综自改造。在完成上述所有技术改进同时多次会同厂家技术人员完成对贵阳供电局断路器的技术改进和改造消除多处设备隐患。通过自己与全班的共同努力,他所在班管辖设备的故障率逐年降低使该局设备健康水平大大提高。通过对gw4隔离开关底座改造,使gw4型隔离开关大修更省时省力,减少停电时间保证贵阳供电局售电量的完成,同时该技术改造容获该局qc成果一等奖。经过无油化改造,完成该局少油开关的无油化(更换为sf6开关)更换工作的技术论证和设备选型论证工作使该局开关安全运行水平更上一个台阶。在卢新福的工作中还完成了大量的工作:35kv及以下系统谐振过电压研究,贵阳电网融冰技术研究及应用,10kv开关柜局部放电带电监测在我局的应用,变电站智能故障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等。

卢新福是一个善于总结的人,他通过对平时工作的不断总结,解决实际生产中的很多疑难故障,并基于他所作工作发表了多篇论文,其中“ct14弹簧机构扇形板不复位的原因分析”和“lw11--252型断路器所配cq气动机构延时分闸的原因分析”两篇论文发表在《中国电力安全技术》杂志上。《lw17-126/t型断路器偷合故障原因分析》及《lw8-35型断路器频发性故障原因及分析》两篇论文分别发表在《贵州电力技术》上。

二、严于律己培训工作花开果结。

从参加工作的那天起,卢新福就通过自身学习,认识到变电检修工作并非那么简单,相反认为变电检修工作是比其他工种更为复杂的一个工种,它涉及高压、机械传动和二次等工作。又由于变电设备不是一个静止的设备,出故障的机率更大,更不好判断。随着近几年变电设备的更新换代,及系统网架结构的复杂和对供电可靠性要求更高,更使得变电检修工作技术性更强,要求更高。由此更激发我积极向上,努力学习技术的决心,通过努力所学知识能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并多次解决生产上的疑难问题。

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卢新福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团结同事,虚心向老师傅学习。从学工到师傅到骨干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一直到今天。对变电设备已有较深入的了解。但是他自己也从未放弃学习,在努力使自己的技术水平更上一个台阶,不断的`充实丰富自己。

如今,卢新福也成为了一名师傅,在单位的培训工作中已经开花结果。从开始,他就专门负责班组的技术培训工作,班组的技术工作和人员技术水平与安全息息相关,技术水平是保证安全的前提和保证,因此他根据自己对班上的实际情况的了解和自身的技术基础,制定一套完整的适合需要而且实用的培训方案,通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所带班的岗位技术水平出现了质的飞跃,每位职工都能胜任自身的工作,能够独当一面开展工作。在车间分别安排新进的两名大学生作为他的徒弟,通过几年的培养,现已成为生产中的技术骨干,能带班完成大型或复杂的工作。在贵州省电力公司举行的变电检修技能竞赛中,分别荣获第二、第三名的好成绩,获得“优胜选手”称号,并代表贵州电网公司参加南方电网举行的变电检修技能竞赛,都获得很好的成绩,并分别获得“优胜选手”称号。

卢新福说,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过去所做的一切只代表过去,我时刻清醒的认识到要想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就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充实自己;同时清醒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并逐步强化迎头赶上,还必须做到学无止境。他坚信,只有把自己的技术定位在一个更高的水平,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徒弟,才能实现为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目标。

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篇七

近日,中央邀请到北戴河休假的专家队伍有一个新亮点,就是110名客人中,有55位是高技能人才。桥吊工人许振超、模具钳工葛茂昱、车工郭嘉明,还有电工、瓦工、炉前工、数字产品推广销售工……中央领导亲切地把他们与专家并称为盘活人才存量的“双轮”。许振超感慨地说:“我这样一名普通的产业工人,能成为全国高技能人才代表,深深体会到劳动者的光荣。”高技能人才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和尊重,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的可喜现象。我国社会正处在转轨阶段,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出现了多样化。一段时间来,社会上有一些不重视普通劳动者,不尊重技术工人的模糊认识。有人片面理解,市场经济,谁有钱,谁光荣。有人简单认为,知识经济,谁文凭高,谁就有地位。社会上出现了追款、追星、追官的现象。受这些观念影响,一些家长不愿意孩子长大后当工人,一些学校也不重视培养技术工人。前不久,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工业圈许多工厂招不到技术工人,出现了“技工荒”。有些地方只能到国外高薪聘请高级技工。这次在北戴河座谈会上,无论是领导人还是专家学者、高技能人才,共同的热点话题就是:如何培养和开发高技能人才,增强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高技能人才是推动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幕后英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产品开始打入国际市场,海尔、长虹等“中国制造”成了国际品牌。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高技能人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些高技能人才身上,展现了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的可贵精神。大多高技能人才是在平凡的岗位上成长起来的普通工人,他们没有高学历高文凭,但他们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青岛港集装箱码头技师许振超,创造了震惊世界航运界的集装箱装卸效率,主持编写国内第一本《港口桥吊作业手册》;鞍钢化工总厂的机修工人李晏家自学30门课程,技术创新成果56项,创效3000多万元。作为工人中的杰出群体,高技能人才身上充分体现了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也体现了中国产业工人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不懈追求。尊重高技能人才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理顺机制,建立体制。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树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高技能人才的价值。在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30%—40%,我国高级技工仅占技工总数4%。差距之大,促使我们认识到必须尊重高技能人才,关心高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只有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作用,才能有效推动我国由世界加工中心向世界制造中心转换,才能有力推动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当前一些地方已经出台了一些举措,深受欢迎。譬如深圳允许高级技工可从农村户口直接转为城市户口,江苏南通给杰出的高级技工发政府津贴,等等。尊重高技能人才,其实就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伟大的事业呼唤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伟大的时代也必将造就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篇八

我们必须不断地通过学习或培训等各种方法来提高自己。才能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才能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在培训学习中,我们也学到了不少专业技术和实操方法,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把工作方法与实际操作有机的结合,进一步提高我们的专业技能和工作效率。科学文化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培训学习,为提高专业技能奠定基础。能否做好工作,不仅仅是自己的问题,也是对企业负责的问题,只有努力地工作,扎扎实实地工作,才能把上级领导交给我们的任务完成好。只有精通岗位技能,才能认真履行好职责,才能发挥技术人才的作用。总之,通过不断的培训,职工的技能就会有新的提高,员工在生产中的操作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安全和服务意识也进一步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使电厂生产设备发挥出了最大的功效,各流程的衔接也更加流畅,从而使生产成本得到了节约,最终形成“培训—技能提高—企业发展—再培训”良性循环的过程!所以,当前世界的瞬息万变,科技的突飞猛进,更要求我们更好地掌握各类理论知识,提高做好本职工作的本领。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所以我们要一如既往地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增强自己的本领,努力成为本职位的行家能手。还要带领本机组高效、节约的完成领导下发的每一项任务。最后,感谢学校和老师的教导培训!

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篇九

通过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结合近期国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并结合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基于“平台+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平台包括:公共课程平台+专业主干课程平台;模块包括:专业方向课模块+选修课模块+课外拓展模块。在保证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也充分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要求。

高端技能型人才 平台 模块 课程体系

2011年11月3日,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举行的“海峡两岸应用性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透露,高职院校毕业生目前还存在岗位适应力不强、离职率较高、岗位迁移能力较差等问题,有跟踪数据表明,高职毕业生工作首年离职率达47%。与会专家建议,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识教育也应引入高职教育过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但要结合高职教育实际,不能盲目模仿和照搬普通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

我国高职院校在实际办学过程中,“职业性”倾向明显,过于强调岗位技能的培养和企业的需要,过度削减甚至取消必要的理论课程,忽视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导致高职学生的知识积累过于简单化,思维和逻辑训练严重不足,缺少创新精神,高职教育的“高教性”体现不足。

一、明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教育部2011年10月12日下发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明确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

技能型人才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线性——工作岗位在生产、建设、服务的一线;

熟练性——技能熟练程度高;

实用性——所具备的技能属于实用技能;

职业性——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特征还表现在高超的技艺性、岗位的针对性、素质的全面性以及突出的创造性。

技能型人才可分为一般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人才。

一般技能型人才在技能等级上以中级为主,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培养;高端技能人才在技能等级上位于高级工以上,主要由高等职业院校培养。

高端技能人才分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和知识技能型人才,企业对他们的需求规格分别是:

复合技能型人才——要求在生产加工或服务一线中掌握至少二门以上操作技能,能够在生产中从事多工种、多岗位的复杂劳动,能解决生产操作难题,如数控加工中心技术师。

知识技能型人才——要求具备较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同时具备较高操作技能水平的人员,能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创造性开展工作。主要分布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职业领域,如网络管-理-员、信息安全员等。

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篇十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我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和劳动保障部关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视频会议精神。规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促进其顺利运行,特制定本方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旨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可以有多种形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开展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行校、系二级管理,学校负责审核、检查和重大问题的处理,系部负责具体的实施和管理工作。

1、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领导小组。

各系部根据专业教学的需求,寻求能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合作单位。由系部与合作单位相关人员共同参与成立领导小组,系主任及合作单位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系部分管教学和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及合作单位相关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全面领导、组织、实施各专业合作培养的各项工作,督促、检查系部和企事业单位产学合作教育工作的实施完成情况,协调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是我校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体制的重要内容。各系部要继续聘请企业、行业的专家、学者任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不断扩外专业指导委员的队伍。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要由行业主流企业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员和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来自企业的人员应有较大部分。

各系应由系主任为第一责任人,精心组织、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在专业建设各个环节中的作用。特别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建设和改革等方面的顾问、咨询、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作用,要邀请专业指导委员参与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论证工作。此外还要发挥专业指导委员在合作培训、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引进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共同完成有具体内容的互惠双赢的合作项目,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互利互助。

3、加强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

产学结合既是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种教育思想。产学结合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它主要反映了高职高专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因此,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应从以下两方面开展:

(1)各系在专业设置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要广泛开展社会调研,了解企业、行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以及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意见,进行专业论证时要广泛邀请校外专业指导委员参加。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开设新专业、改造老专业的意见,同时要根据企业用人岗位的职业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主动为企业培养人才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各系要积极与企业联系,开拓毕业实习基地和学生就业接收单位,主动向企业输送对口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2)各系还要主动与企业、政府等部门联系,开展“订单式”的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培训业务,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教学条件等为企业培训在职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和管理能力。

1.总体设计原则: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体现以技术应用为主体的教学特色,形成教学、生产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体制基础,以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关键。本着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体现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即公共学习领域、公共选修学习领域和素质拓展领域)与多个专业方向(即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本着能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反映专业特色建设要求和反映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模块化课程;本着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合一,产学结合落实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落实校外顶岗实习,构建相对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本着必修选修课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方案制订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有利于教学管理,构建基于弹性学制的学分制模式下的培养计划。

2.课程体系结构及课程设置的原则和依据。基于专业群规划与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结构应有五部分组成:

(1)公共学习领域课程。这一学习领域课程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数理基础、外语交流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打好一定的基础。

(2)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该学习领域课程应能为各专业方向学生构筑一个基础理论较为宽广、核心技能要求明确,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与迁移提供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综合性核心课程及核心技能实训模块。

(3)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该学习领域课程直接反映高职高专教育的职业特征,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以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内容。它是具有“准订单”性质、灵活开放的课程和实训实习模块。

(4)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这是为拓展学生的谋生范围提供其就业(第一次)所需的岗位技能与基本专业知识,能够灵活适应市场(企业)的需求,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设置应紧密贴合市场与企业需求,依托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对应岗位(群)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素和要求,构建方向课程模块。

(5)公共选修学习领域。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全校开设40-60门,按文学、体育与艺术、哲学与心理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五个模块设置,要求所有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选修4个学分。

3.注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为了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求学生不但具备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而且具备交流、创新、创业和组织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还要重视学生共性提高与个性发展,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共性的东西,个性常常被忽略。实际上,个性是最重要的,其核心东西是思想的独立性,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不盲从权威。所以,从根本上说,创新首先要有自由的思想作为前提和基本条件,培养个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的思考能力。为了拓宽学生选择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给学生较大选择空间,因材施教。

对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和素质拓展领域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进行选择。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及素质拓展领域项目实行在全校范围内打通,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搭建合理的知识平台。

4、配套的改革措施。

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去理解每一个工作任务。

(2)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采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课程观。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根据本专业目标岗位的实际需要,综合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内容、职责等要求,由企业专家组主导起草《岗位职业标准》;在分析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将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进行解构,按工作过程中的行动体系选择、序化课程内容,通过理出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归纳出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并基于真实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学习领域)。

(3)课程设置体现“三通一渗透”的原则,即公共学习领域课程打通,各专业素质拓展领域课程按专业大类打通,第6学期各专业一律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领域的课程(公共关系、美育与音乐美术鉴赏、应用文写作)要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渗透。

(4)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突出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在教学设计课堂与实习地点相统一,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1.由学校教务处组织相关人员,不定期地对校企合作企业的组织管理、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给出指导意见。通过学生评价的形式,对企业和兼职教师进行综合考评。根据学校综合考核的情况,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企业或教师要及时整改,确实无法达到学校要求的经双方协商后予以解除。

2.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篇十一

按照国家_的统一部署,在国粮局人事司的悉心指导和我局领导的高度重视支持下,我省的粮食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于20xx年下半年开始,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于今年上半年在粮油保管员、粮油质检员两个重点工种全面展开。今年以来,共开展10期培训鉴定,鉴定人员848人,770人通过了资格考试,通过率为91%。通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使我省粮食行业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得到了新的提高,也为全省粮食行业全面推行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现将今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开展粮食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在我省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为了使这项工作起好步,我局先从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入手开展工作。党组书记、局长马静同志高度重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多次批示,要求人事处加强领导,把培训、鉴定工作做好,使全省粮食职工队伍素质有一个大的提高。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赵学敏同志作为主管局长,多次听取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专题汇报,研究部署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并按照国家局培训和鉴定必须分开的要求,结合我省的实际,进一步健全机构,明确了分工。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由人事处、粮油信息中心、批发交易中心、质检中心、局直属机械化粮油储备库等五个部门分工负责,各单位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局人事处作为主管处室,负责牵头抓总,做好指导、监督、组织和协调工作。粮油信息中心作为劳动和保障部批准成立的鉴定站负责鉴定工作;批发交易中心、质检中心负责培训工作;局直属机械化粮油储备库作为培训鉴定实操基地,负责提供实操的场地和设施。由于分工明确,领导有力,几个单位密切配合,团结协作,互相支持,确保了培训和鉴定工作的顺利进行。国家_局人事司徐司长、陈处长、李处长鉴定期间,到我省莅临指导,有力的推动了我省的培训和鉴定工作。

一是建章立制。为规范职业技能鉴定站的管理,保证鉴定工作的质量,实现粮食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在建站初期,我们研究制定了《河北省粮油信息中心职业技能鉴定站工作规则》等13项规章制度,并组织鉴定站的全体人员进行了认真学习,为鉴定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完备的制度保障。二是制定工作流程。在每次鉴定工作开展前,都要制定详细的鉴定实施方案,对鉴定报名、工作方法、工作程序等做出具体的规定。在鉴定工作中,严格按方案执行,确保了鉴定工作顺利开展。三是严格保密措施。为了确保鉴定工作的严肃性,保证试卷的安全运行,鉴定站专门配备了档案室,档案室装备有防盗门及防盗窗,确保了试卷的安全,每次鉴定领取试卷后,实行专人保管,试卷在考场内当众启封,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试卷收缴、装订、密封,并填写考场情况表,送试卷保管员,双方签字办理交接手续,真正将试卷的保密工作做到了实处。

目前,我省粮食行业粮油保管员、粮油质量检验员从业人员比重大,我们把这两个工种作为鉴定的重点来抓,并据这两个工种中,符合中级资格人员占多数情况,我们又把中级工的鉴定作为重中之重,安排鉴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回顾一年来的鉴定工作,我们是在不断总结提高中完成的。每一期鉴定工作结束,我们是在不断总结提高中完成的。每一期鉴定结束,所有工作人员都在一起召开分析讨论会,总结上一期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期改进提高的意见。在今后的鉴定工作中,我们要不断积极摸索、研究和探讨,认真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好经验好做法,提高我省的鉴定工作水平,努力把这项工作做的更好。

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篇十二

我校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社局的具体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以提高企业劳动力职业技能素质为中心,创新开拓工作思路,提高工作办事效率,较好的完成了今年的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下面就全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作一简单小结。

1、开设工种:

(1)电线电缆织造工。

(2)化工总控工。

2、职业技能培训完成情况:

今年,我校高技能人才总的培训人数为496人,取证数为496人,取证率为100%。其中,电线电缆织造工高级工为211人,技师40人,高级技师66人。化工总控工高级工为161人,技师18人。

1、强化政治业务知识学习,加强自身建设。

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管理工作。

为规范职业培训的办学行为,一是我们全体老师分布到各个企业进行招生办法和政策宣传工作,让企业和职工了解有关招生条件、法律法规以及提高职业技能素质的重要性。二是根据上级文件精神,严格收费标准。三是严格抓好培训过程管理,按照职业技能培训标准开设课程。

3、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力度,规范培训程序,确保培训质量。

为确保完成全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任务,确保培训质量,我校紧紧围绕当地企业发展需求,及早部署,科学安排,加大力度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计划,以规模企业为突破口,以此来带动中小企业的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在招生培训过程中,我们严格招生标准,严格培训程序,特聘规模企业中有能力有威望的高级工程师授课,确保培训质量。

尽管我们超额完成了全年的工作目标任务,但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企业参加培训的面还不广,工作中特别是整理材料这一块还不够细致,难免有一些差错。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到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1、围绕企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大力度做好等级工培训工作。

20-即将过去,展望20-年我们信心百倍。20-年我校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重点是电线电缆制造工和化工总控工的培训鉴定。围绕这个工作重点我们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扩大招生范围,优化服务功能,规范培训程序,提高培训质量,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2、建成电线电缆实训室。

为进一步完善基地培训设施,配合电线电缆培训工作,提高培训实效,我校将建成电线电缆实训室,争取年内建成并交付使用。

今后的工作,我们将在加大培训力度上做文章,在提高职业培训水平上下功夫,不断规范招生、培训、鉴定程序,切实提高和培训质量。虽然我们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今后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努力使我校的培训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服务地方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篇十三

为加快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共广东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粤办发〔2015〕29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兴业战略,按照“需求定向、企业主导、条块结合、政府支持”的原则,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缓解高技能人才紧缺状况,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二、目标任务

加快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等高技能人才,建立科学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基本形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人才新格局。

等方式,培养专业型人才。

4.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政府指导或组织,企业主办,有针对性地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理论讲授和操作指导,实现技术指导上的一步到位;每年选送一批技术好、责任心强、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员到高等院校或发达地区学习培训,学习先进技术。积极组织高技能人才技术交流活动。依托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人才交流机构或有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行业组织、职业院校,或通过科技协会、技师协会、职工技术协会、职业教育培训协会以及高技能人才工作机构等,举办各种形式的高技能人才主题活动,为高技能人才参与高新技术开发、同业技术交流以及与科技人才交流、绝招绝技和技能成果展示等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高技能人才参与国家、省际和国际间职业技能交流活动。

(二)加大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力度。

严格贯彻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每年组织2次技师考评活动,对全市各类培训机构每年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进行鉴定,经培训高级工鉴定合格率要达到90%。对于鉴定合格者,颁发相应级别全国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做到“就业必须先培训、上岗必须先持证”。定期开展职业技能竞赛,通过竞赛活动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认定。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每年要开展2个工种以上的职业技能竞赛和技能比武活动,参赛规模要达到200人,对竞赛优胜者给予表彰奖励。

(三)建立高技能人才库。

在市职介中心建立高技能人才信息库,面向社会收集高技能人才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地区拔尖创新人才情况和企业需求,定期发布供求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发挥高技能人才在区域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在劳动保障部门的指导下,成立市技师协会,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中的突出作用,做好高技能人才资源的储备和综合开发。各县区职介机构都要开设高技能人才服务窗口,为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和交流搭设服务平台。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建立以劳动保障局为第一责任部门,财政、教育、经贸等部门为责任部门的高技能人才工作协调机制,负责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政策协调和组织推动。劳动保障部门要进行统筹协调,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各县区和市有关部门要根据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业技术教育的政策,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技术教育(含技工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监督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60%以上用于企业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培训的重点要投向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以及在岗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继续学习。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我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和劳动保障部关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视频会议精神。规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促进其顺利运行,特制定本方案。

一、 组织管理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旨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可以有多种形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开展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行校、系二级管理,学校负责审核、检查和重大问题的处理,系部负责具体的实施和管理工作。

1、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领导小组。

各系部根据专业教学的需求,寻求能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合作单位。由系部与合作单位相关人员共同参与成立领导小组,系主任及合作单位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系部分管教学和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及合作单位相关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全面领导、组织、实施各专业合作培养的各项工作,督促、检查系部和企事业单位产学合作教育工作的实施完成情况,协调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是我校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体制的'重要内容。各系部要继续聘请企业、行业的专家、学者任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不断扩外专业指导委员的队伍。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要由行业主流企业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员和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来自企业的人员应有较大部分。

各系应由系主任为第一责任人,精心组织、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在专业建设各个环节中的作用。特别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建设和改革等方面的顾问、咨询、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作用,要邀请专业指导委员参与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论证工作。此外还要发挥专业指导委员在合作培训、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引进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共同完成有具体内容的互惠双赢的合作项目,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互利互助。

3、加强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

产学结合既是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种教育思想。产学结合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它主要反映了高职高专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因此,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应从以下两方面开展:

(1)各系在专业设置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要广泛开展社会调研,了解企业、行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以及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意见,进行专业论证时要广泛邀请校外专业指导委员参加。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开设新专业、改造老专业的意见,同时要根据企业用人岗位的职业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主动为企业培养人才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各系要积极与企业联系,开拓毕业实习基地和学生就业接收单位,主动向企业输送对口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2)各系还要主动与企业、政府等部门联系,开展“订单式”的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培训业务,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教学条件等为企业培训在职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和管理能力。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设计

1.总体设计原则: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体现以技术应用为主体的教学特色,形成教学、生产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体制基础,以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关键。本着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体现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即公共学习领域、公共选修学习领域和素质拓展领域)与多个专业方向(即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本着能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反映专业特色建设要求和反映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模块化课程;本着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合一,产学结合落实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落实校外顶岗实习,构建相对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本着必修选修课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方案制订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有利于教学管理,构建基于弹性学制的学分制模式下的培养计划。

2.课程体系结构及课程设置的原则和依据。基于专业群规划与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结构应有五部分组成:

(1)公共学习领域课程。这一学习领域课程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数理基础、外语交流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打好一定的基础。

(2)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该学习领域课程应能为各专业方向学生构筑一个基础理论较为宽广、核心技能要求明确,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与迁移提供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综合性核心课程及核心技能实训模块。

(3)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该学习领域课程直接反映高职高专教育的职业特征,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以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内容。它是具有“准订单”性质、灵活开放的课程和实训实习模块。

(4)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这是为拓展学生的谋生范围提供其就业(第一次)所需的岗位技能与基本专业知识,能够灵活适应市场(企业)的需求,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设置应紧密贴合市场与企业需求,依托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对应岗位(群)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素和要求,构建方向课程模块。

(5)公共选修学习领域。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全校开设40-60门,按文学、体育与艺术、哲学与心理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五个模块设置,要求所有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选修4个学分。

3.注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为了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求学生不但具备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而且具备交流、创新、创业和组织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还要重视学生共性提高与个性发展,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共性的东西,个性常常被忽略。实际上,个性是最重要的,其核心东西是思想的独立性,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不盲从权威。所以,从根本上说,创新首先要有自由的思想作为前提和基本条件,培养个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的思考能力。为了拓宽学生选择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给学生较大选择空间,因材施教。

对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和素质拓展领域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进行选择。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及素质拓展领域项目实行在全校范围内打通,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搭建合理的知识平台。

4、配套的改革措施

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去理解每一个工作任务。

(2)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采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课程观。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根据本专业目标岗位的实际需要,综合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内容、职责等要求,由企业专家组主导起草《岗位职业标准》;在分析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将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进行解构,按工作过程中的行动体系选择、序化课程内容,通过理出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归纳出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并基于真实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学习领域)。

(3)课程设置体现“三通一渗透”的原则,即公共学习领域课程打通,各专业素质拓展领域课程按专业大类打通,第6学期各专业一律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领域的课程(公共关系、美育与音乐美术鉴赏、应用文写作)要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渗透。

(4)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突出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在教学设计课堂与实习地点相统一,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三、其他

1.由学校教务处组织相关人员,不定期地对校企合作企业的组织管理、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给出指导意见。通过学生评价的形式,对企业和兼职教师进行综合考评。根据学校综合考核的情况,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企业或教师要及时整改,确实无法达到学校要求的经双方协商后予以解除。

2.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2015年3月

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篇十四

1.为大力倡导20xx年“11.9”全国消防安全活动月,紧紧围绕“人人参与消防,共创平安和谐”的活动主题,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开展一次消防技能竞赛活动。

2.开展一场比思想、比工作作风、比消防业务技能、比业余文化生活的竞赛活动,提升各分厂、部门之间的凝聚力、战斗力、团队意识,相互学习,相互了解和交流,共同提高、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为公司的消防安全防范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提高公司及各分厂的.整体消防业务技能、协同作战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4.进一步推动员工消防安全意识,检验并提升公司义务消防队的消防安全知识和消防技能。

5.通过自身的消防操作,熟练掌握各种消防器材的使用技能,加强公司的消防安全、防火工作。

1、双人3盘水带连接(双人项目)

2、单人2盘水带连接(单人项目)

3、单人手提4kg干粉50米灭石油气(单人项目)

1、方案策划/组织/主持:谭良师、陈一军、刘星民

2、总裁判长:谭良师

3、裁判员:陈一军、刘星民、曾德波、刘成文、肖玉华、梁锶雅、梁亮星、李福生

4、打表记分:曾德波、梁亮星、殴阳攸青等

5、器材准备:各分厂安全小组(使用旧灭火器)

6、拍照摄像:梁锶雅、姚增喜

1、初赛安排:各分厂、部门提前组织员工进行训练,于11月10日前自行组织初赛、复赛,确定决赛人员名单。

2、决赛安排:20xx年11月20日下午14:0018:00分(如有变动另行通知)比赛结束后现场颁发奖状。

1.决赛代表队以分厂或部门为单位,每个代表队约10--15名队员组成(不分男女),总人数约65人。

2.每个队员最多只能参加两个项目的比赛。

比赛奖励:通过比赛,评选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纪念奖品。

1、“双人3盘水带连接”项目获得第一名奖励现金500元,锦旗一面,荣誉证一个;第二名奖励现金400元,荣誉证一个;第三名奖励现金300元,荣誉证一个;第四名奖励现金200元,荣誉证一个,第五名奖励现金100元,荣誉证一个,计1500元。

2、“单人2盘水带连接”项目的第一名奖励现金300元,锦旗一面,荣誉证一个;第二名奖励现金200元,荣誉证一个;第三名奖励现金100元,荣誉证一个;共计600元。

3、“单人50米灭石油气”项目第一名奖励现金300元,锦旗一面,荣誉证一个;第二名奖励现金200元,荣誉证一个;第三名奖励现金100元,荣誉证一个;共计600元。

4、个人表演奖(专职安全人员)三名,每名100元,共300元。其它奖励:1、每位参赛队员65人及工作人员20人发参赛纪念奖品。

5、锦旗3面,荣誉证书11本。

6、本次竞赛活动预算约5500元(不含消防器材费用)。

(一)双人3盘水带连接

(1)、场地器材布置

在58米的平地跑道上标出起点线、器材线(分水器限制线)、终点线。在起点线前1米处划出器材线,13米、33米处划出水带打开线,58米处划出终点线。在器材线处放3盘64毫米口径的双卷水带,1支水枪,消防栓一个,并与器材线相平,参赛队员站在器材后方。

(2)、操作程序

两盘水带打开、连接后必须平整。如有接口自动脱落、卡口、水枪脱落、冲到终点不接水枪、水枪射水不到指定位置等情况,将不计成绩。

(二)单人2盘水带连接

(1)、场地器材布置

在38米的平地跑道上标出起点线、器材线(分水器限制线)、终点线。在起点线前1米处划出器材线,15米处划出水带打开线,38米处划出终点线。在器材线处放2盘64毫米口径的双卷水带,1支水枪,消防栓一个,并与器材线相平,参赛队员站在器材后方。

(2)、操作程序

当裁判喊“准备器材”口令时,参赛队员检查好器材并背好水枪,然后回到起点线站好。当裁判喊“预备、开始”时,参赛队员迅速打开第1盘水带,并拿1个水带接口接上消防栓接口,并迅速把另一水带接口接上第二条水带的接口,接好后把第二水带打开,并对接好接口,同时以最快的速度跑出终点,接上水枪,站成立射姿势抱握住水枪,水枪射水到指定的地点为止为有效时间。

(3)操作要求

两盘水带打开、连接后必须平整。如有接口自动脱落、卡口、水枪脱落、冲到终点不接水枪、水枪射水不到指定位置等情况,将不计成绩。

(三)单人手提4kg干粉50米灭石油气

1、操作程序及场地器材

在长50米的平地跑道上划出起点线、器材放置线及终点线。在25米处放置1支4kg干粉、35处放置1个燃烧的气瓶。参赛队员检查器材,并在起点线站立举手叫好。

当参赛队员听到裁判叫“预备、开始”的口令时,迅速跑到25米处,将灭火器提起,拔掉保险销,冲到32米左右处将灭火器喷咀对准燃烧的气瓶,压下灭火器手把,将燃烧气瓶火扑灭后,带灭火器跑过终点线,并举手叫好,动作完成。

(2)、评分办法及要求

每个参赛队员只有1次机会参赛,参赛者必须站在起点线后,不得踩线,从发出“预备、开始”信号到动作完成跑出终点线为计时时间。若参赛队员失误则不计成绩。参赛队员未将火扑灭、灭火后未把灭火器带出终点线等均不计成绩。

1、每个比赛项目由一名计分员、一名发令打表员及一名裁判员组成裁判组。

2、参加比赛的队伍按顺序进行,每个项目以时间的快慢为标准进行排名次。

3、参赛队必须服从裁判员的安排与指挥,不得无理取闹,带队人员不得干扰裁判员工作,否则取消该项参赛资格,如有违规违纪的,取消该队该项目成绩。如某队对比赛结果有异议可向裁判员提出;若对裁判员做出的裁定仍有异议,可向裁判长提出,由裁判长做出裁决,裁判长的裁决为最终判定。

1.各参赛队员身着厂服,穿运动鞋。

2.各分厂可自行组织拉拉队相关人员前来观看比赛、助威。

3.参赛队员队必须在规定时间到达比赛场地,并做好赛前准备工作,在比赛结束后方可离开。

4.比赛器材由五分厂提供,射水点距终点线约10米左右。

5.请各分厂、部门积极报名参与,并利用空余时间进行排练,各分厂安全员提供赛前培训,示范讲解及技能操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