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等量关系的教学设计(优质19篇)
- 上传日期:2023-11-23 12:48:24 |
- zdfb |
- 11页
人际关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带来幸福感。总结的语言要恰当、得体,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场合来选择恰当的语气和用词。接下来是一些关于个性发展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等量关系的教学设计篇一
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上,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一是导入部分:学生从5根小棒中任意拿出3根,摆一摆,可能出现什么情况?结果有的学生摆成了三角形,而有的学生没有摆成三角形,此时,老师接过话题:能否摆成三角形估计与三角形的“边的长度”有关系,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很自然地就导入了新课,为后面的新课做了铺垫。二是新授部分: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按老师的要求来摆三角形,并且做好记录。这个过程必须得每个学生亲自动手,在此基础上观察、发现、比较,从而得出结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我有意设置这些实际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要,又让学生在浓烈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练习设计层层深入。
评价一节数学课,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练习得到的反馈。而学生之间参差不齐,为了能兼顾全班学生的整体水平,我在练习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层层深入的原则,先是基础知识的练习;然后用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增加拓展延伸题,让优等生在这个知识点上的学习更进一步。而每一道题都运用了本节课的知识,每一道题目的呈现方式又都不同。这样既能让后进生跟得上,又能让优等生吃得饱,从而让全班同学共同进步。
但是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反思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没有及时捕捉学生的智慧。学生在思考“能围成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其中有一个学生说“我发现两条短边的和比另外一条边长时,就能围成三角形。”当时由于我考虑到为后面的“任意”二字做铺垫,并没有对学生的这个答案做过多的评价。其实这是判断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一种最优化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束缚在教材的条条框框中,而忽视了班上少部分同学的灵感和智慧。在课堂中,如果我能及时捕捉这一信息,并因势利导,我相信本节课,不仅能找出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还能找出能否三角形的三条线段的最优化方法,一定会为本节课增色不少。
从练习反馈中发现学生易错点,犯错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未能认真审题。所以在以后审题教学中重视学抓关键词、培养审题习惯,提高解题效率。
等量关系的教学设计篇二
第一段:引言(200字)。
作为一位中学生物教师,我深知学生对于抽象的科学概念的学习常常感到困难和枯燥。然而,当我在教授《等量关系》这一概念时,我发现了一种令学生们兴奋和感兴趣的新方法。本文旨在分享我对于这一学习方法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主体内容(400字)。
《等量关系》概念在中学的科学课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是化学等量关系和物理力学等量关系等科学概念的基础。然而,传统的讲述和记忆方法往往让学生们感到枯燥和困惑。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尝试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即将等量关系以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例进行解释。通过将科学概念与学生们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他们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并记住这些概念。
例如,我用汽车行驶的例子来解释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我告诉学生,速度等于行程除以时间,就像汽车行驶的距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一样。通过与他们熟悉的交通工具联系起来,学生们立刻理解了速度和时间之间的等量关系。类似的例子,如飞机航程和时间、电子产品的功耗和使用时间等,都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等量关系的概念。
第三段:学生反应(250字)。
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们的高度积极和投入的态度。他们对于以生活中常见事物为例进行解释的方法非常感兴趣,并愿意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践中。通过讨论和实践,学生们不仅理解了等量关系的概念,还学会了如何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他们对于物理和化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成为了学习中的积极主动者。
第四段:教师总结(200字)。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将等量关系以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例进行解释,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既避免了枯燥的记忆和死板的定义,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一概念。此外,这种方法还促进了学生们的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尽管这种教学方法在初期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和实施,但最终的效果绝对是值得的。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得到了提高,同时他们对于科学的兴趣也大大增加。作为一位教师,这种教学方法的成功让我感到非常满足和骄傲,它也激励我继续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第五段:结语(150字)。
在教学过程中,创新和尝试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将科学概念与实际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解释,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概念。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我的心得体会和实践经验能够对于其他的教师们有所启发,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学生们创造更好的学习体验和环境。
等量关系的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能读懂一些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能从图表中获取有关信息,体会图表的直观性;
2、结合实际问题情境,学会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了解图表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看懂用图来描述的事件或行为,体会数学图形语言简洁、明了的特点,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图表,并能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教学难点:
怎样看图,如何用语言去描述事件发生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互动游戏、揭示课题。
1、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两个小小的游戏:
游戏一:考听力(出示幻灯二)。
游戏二:考眼力(出示幻灯三)。
2、刚才,同学们分别利用听觉和视觉描述了公交车的运动过程,表现得真棒。不过,在数学上我们还可以用一种更简洁直观的方法来表示公交车的运动过程,想看看吗?(出示幻灯四:观察)。
3、让我们认识一下这个公共汽车行驶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图的几个组成部分。(点幻灯四:介绍横轴、纵轴和折线)。
4、仔细看图,你能发现什么信息?
二、读懂图表,获取信息。
1、学生看图找信息,自由发表,教师适时插问,如“线往上画往下画分别表示什么?”“纵轴上的400表示什么意思?”“横轴上的3表示什么意思?”“速度最快达到多少?”“为什么图的上面是平的?”“第4分钟时,速度降为0表示什么意思?”等。
2、大家从图上发现了这么多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其实是几个事物存在着的联系,在数学上我们称之为二者的关系。
3、现在请同学们利用了解到的信息,完成书本61面的的填空。(点幻灯五:我会填)。
(1)公共汽车从解放路站到商场站之间共行驶了___分。
(2)在第1分钟内,汽车行驶速度从0提高到____米/分。
(3)从___分到___分,汽车行驶速度在增加。
(4)从___分到___分,汽车行驶速度在减少。
(5)从___分到___分,汽车行驶速度保持不变,是____米/分。
(为什么会中途停车?可能是遇到红灯,教师顺势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三、结合情境,学会分析。
1、提供信息:小明的父母一起出门散步,走到读报栏后,小明的母亲独自返回家中。小明的父亲看了一会儿报后回家。下面的两幅图,哪幅图描述的.是小明父亲的行为,哪幅图描述的是小明母亲的行为,说说你的理由。(出示幻灯七:试一试1)。
离家的距离离家的距离。
2、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
3、适当拓展:
(1)仔细看图,反映父亲和母亲行为的两副图有哪些区别?说明了什么?(父亲回家的线段图坡度放缓了,是因为父亲回家用的时间比母亲长。)。
(2)请大家动手画一画,如果母亲回家时间长一点,父亲回家时间短一点,该怎么画呢?
四、练习巩固,思维训练。
(出示幻灯八:试一试2)。
集体反馈,说说排除另外两幅图的理由。
2、看图编故事:王老师上午有3节课,上课的教室在同一个教学楼。下面这幅图描述了她上午上课直至中午吃饭的情形。请你根据这幅图,编一个故事,在小组或全班交流。(出示幻灯九:试一试3)。
五、实践应用,总结评价。
1、(出示幻灯十:实践应用):
(1)登山活动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2)登到山顶一共用了多少时间?中途休息了几分?
(3)下山用了多少时间?
3、总结评价: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觉得用图表来描述事情有什么好处?(简洁、直观)生活中有很多用图表描述的情况,只要用你的慧眼去观察,你会发现很多图表的美,数学的美。
等量关系的教学设计篇四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基于小学生爱玩的天性,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数学游戏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学习中游戏。在动手操作中,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通过猜想、验证,在操作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探究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一、设疑激趣,情景导入。
上课伊始,我以做风筝为饵,抛出疑问,用两根小棒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七嘴八舌,说法不一,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自己在原有的两根小棒的基础上创造出第三根小棒,促使学生自己思考需要一根多长的小棒?从而把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教学变成学生自己去主动探讨的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主动发展。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思维的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学生的思索欲望更加强烈了。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游戏中学习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孩子亲自验证自己的猜想,我设计了用游戏验证猜想,小组合作投色子,一人投一次,把数据记录在学习单中。看看记录数据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可以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有什么关系。最后得出结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了解了三角形边的关系,回归开始的猜想,你觉得做风筝可以用这两根竹条围成一个三角形了吗?是不是只要剪了长的那一根,有了三根竹条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此时,学生已经可以轻松回答刚才的问题。接下来,通过“寻找好朋友”、“猜猜他是谁两个游戏,进一步升华学生对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认识。
三、练习设计,层层深入。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练习:
1、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
2、小灰兔盖房子。
3、小兔子退木料。
4、在公路上修建一个公共汽车站,让这两个村子的人都能最省时、最方便。
评价一节数学课,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练习得到的反馈。而学生之间参差不齐,为了能兼顾全班学生的整体水平,我在练习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层层深入的原则,先是基础知识的练习;然后用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增加拓展延伸题,让优等生在这个知识点上的学习更进一步。而每一道题都运用了本节课的知识,每一道题目的呈现方式又都不同。这样既能让后进生跟得上,又能让优等生吃得饱,从而让全班同学共同进步。
一节课结束了,但留给我们教者的思考却很多:如何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如何为学生后续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铺平道路?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在我今后的教学中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课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等量关系的教学设计篇五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8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同长度不同颜色的小棒若干根,实验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看,图上这些地方你们都熟悉吗?
(我们的学校、鼓楼商场还有学校后门的建设银行。)。
师:老师从学校大门口到建行去取钱,有几条路可走?猜一猜我会走哪条路呢?为什么?
师:老师在银行取了钱后,现在要去鼓楼商场购物,又有几条路可走?我会走哪条路?
师:老师现在要回学校,我又有几条路可走?我又会选择哪条路呢?
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认为在三角形的线路中走其中一条边的线路比走另外两条边组成的线路近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学生困惑,沉默不语。)。
师: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一下,看看在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是怎样的`?
二、设疑激趣,动手探究。
(学生会出现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情况。)。
师:有两种意见,到底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让我们动手操作后再谈自己的发现。
师:我请一位同学上来任意拿出不同颜色的三根小棒,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同学看。)。
师:这位同学围成三角形了吗?(根据学生的情况将数据填在表格中)你们想不想试试?
师:请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小棒,要求用三种颜色的小棒围三角形。看看哪些长度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些长度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等量关系的教学设计篇六
1、知识目标:在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2、能力目标:在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丰富的数学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等式之间的关系、进行等式之间的换算。
1.运用学具,开展拼图游戏。
师:小朋友们,你们玩过拼图游戏吗?
生:玩过。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拼一个材料中所给的长方形。请拼好的同学,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拼法。
(1)请你说说你是用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的?
生1:我是用两个梯形和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的。(请学生上来摆)。
(2)有不同的拼法吗?
生2:我是用六个三角形拼成的。(请学生上来摆)。
(黑板上展示两种拼法)。
2.观察、思考、交流,体会等量代换思想。
师:你们刚才有各种各样的拼法,其实归纳起来就两种:一种是用两个梯形和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还有一种是用六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一个长方形=六个三角形)。
师:如果老师想把那两个梯形替换成三角形需要几个,请同学们动手摆一下。
摆好的同学请把手举起来。
生:我用四个三角形替换了两个梯形。
师:有不同答案吗?
师:同学们真棒!看来大部分同学都对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梯形=四个三角形。
师:我们通过替换也得出一长方形=六个三角形。
3.揭示课题。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在换的过程当中,就已经运用了一种数学思想等量代换(板书课题)。
二:尝试解决,拓宽思维,应用提高。
生:想(大声地回答)。
师:那么你们做好准备了没,我们马上要出发了。
生:好了。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第一轮的赛题,红红的苹果真好吃!从这幅图中你们得到了什么信息?
生1:1个红苹果=2个青苹果。
生2:2个青苹果=6个小苹果。
师;那让我们求的是什么呢?
生:2个红苹果=()个小苹果。
师:请做好的同学把手举起来,有这么多同学做好了,来你说,是多少。
生1:12个。
生2:12个。
师: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到底是多少?老师请同学起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生:有1个红苹果=2个青苹果,2个青苹果=6个小苹果可以得出1个红苹果=6个小苹果。从而得出2个红苹果=(12)小苹果。
师:看来同学们这一轮比赛结果都不错,请看第二轮的赛题。请一个同学起来读一下。
生:2个红苹果=1个菠萝,1个西瓜=2个菠萝,1个西瓜=()个红苹果。
师:这位同学读的很好。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是怎么来理解这一题的。
生1:通过反复读题目,我发现菠萝既和苹果有关系,也和西瓜有关系。
生2:我只要求出2个菠萝=?个红苹果,就能求出1个西瓜=()个红苹果。
师:请同学们快点算一算。
师:这么快就算好了,老师请同学起来说,是多少。
生1:4个。
生2:4个。
师:那怎么来的呢?
生:我根据2个红苹果=1个菠萝,1个西瓜=2个菠萝求出了2个菠萝=4个红苹果.
全班同学大声回答:有。
师:好,看第3轮的赛题,用那个同学愿意来读一下吗、
生1:=+=240,=++,那么=(),=()。
师:请同学们动动脑筋,应该怎么做?
生:用三个小正方形相加去代换三角形,从而得出四个小正方形相加等于240,得出一个小正方形等于60,三角形等于180。
师:这位同学讲解的很好,你们的思考方法也和他的一样吗?无论你们怎么做,同桌之间互相讲一下。
三、应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结课:这节课快接近尾声了,在最后老师想讲一个关于等量代换的故事。(故事内容略)。
等量关系的教学设计篇七
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教材设计了两个教学情景,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等量关系及如何表示等量关系。
学生从实际出发,学习用不同的方法找等量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可以通过姚明与妹妹的身高学会解方程,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会学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会解答简单的方程。
学会用画线段图来分析、理解和解决含有两未知的数学问。
发现法、尝试法。
自主探究法。
小黑板、课件。
情景导入。
1、课件出示《曹冲秤象》的故事情景图教师讲述《曹冲秤象》的故事。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通过姚明的身高,算一算这姊妹两个的身高。板书课题:等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学情况。
活动一:姊妹两跟姚明身高的关系找出等量关系。
看书回答下列问题:
1、我比妹妹高20厘米。这句话中隐含了什么?
2、姚明的身高是我的2倍,这句话中隐藏了什么?
活动二:画线段图列方程。
1、你会根据他们的对话画出线段图吗?
2、根据线段图列方程并解答。
3、你可以根据其他的条件找出别的等量关系吗?试试看。
(二)、小组展示成果,适时导学(展示部分)。
1.、小组内交流自学的收获和疑问。
2、展示汇报学习情况。其他小组补充完善,评价病可以提出疑问,由展示组优先解惑,有问题其他组补充,最后由组长做总结发言。组内交流、解疑、个别汇报、老师点拨。
四、点拨升华。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不明白的地方?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六、达标检测。
1、我能行。
(1).果园里有桃树a棵,平均每棵桃树收桃子360千克,果园共收桃子( )千克。
(2).打字员小王每分钟打字90个,一份稿件她打了m分钟还剩c个字没打。这份稿件一共有( )个字。
(3).苹果和香蕉的单价分别是每千克4.5元和6元,买x千克苹果和y千克香蕉共需要( )元。
(4).五个连续的整数,其中最小的数是n,这五个连续的整数的和是( )。
2、完成练一练第2题,并交流。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七、拓展提高。
甲乙两人共写了200个大字,其中甲写的是乙的4倍,求甲乙两人各写了多少个大字?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等量关系的教学设计篇八
《等量关系》是一本揭示人际关系的书籍,通过讲述等量关系的重要性,引发了我深思。在我们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等量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启发和思考的旅程,让我更加意识到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第二段:等量关系的定义与内涵。
等量关系是人际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一种平等、公正、互惠的关系。只有平等互利,才能维持一段关系的长久和谐。这种关系不仅仅在友情和爱情中存在,也贯穿在工作和学习中。在等量关系中,我们愿意倾听他人的观点,关心别人的需求,同时也会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通过建立等量关系,我们可以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等量关系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无法忽视。首先,等量关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沟通。当我们建立了公平和平等的关系时,才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其次,等量关系也有助于增强彼此间的信任。只有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相信对方会尊重我们的权益和利益,从而更加放心地与他人交往。最后,等量关系是帮助我们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关系中,我们能够得到他人的支持和鼓励,从而激发自己的潜力和动力。
建立等量关系需要我们付出一定的努力。首先,我们需要学会倾听,尊重对方的意见和观点。只有真正地理解和关心对方,才能够建立起平等互利的关系。其次,我们要学会与他人分享和合作。只有通过分享和互助,我们才能够建立起互利共赢的关系。最后,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建立联系和维持关系。
第五段:总结与反思。
通过阅读《等量关系》,我深刻理解到了建立平等互利的等量关系的重要性。只有在这样的关系中,我们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我也从中学到了如何改善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与他人建立更加和谐的关系。未来,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建立更多的等量关系,实现自我价值和幸福。
等量关系的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探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初步理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2、经历操作、发现、应用的过程,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激发学生探究愿望和兴趣,培养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应用数据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理解“任意”的含义。
教学设计思路:这节课,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操作、自主估猜、自主探究、自主迁移,深入认识三角形。通过课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交流合作,学生自然、自主、自由地发展。
教学过程:
1、出示各种三角形。(这些是什么图形,什么是三角形?)。
2、出示三根纸条红、蓝、黑。
师:我们把这三根纸条看成三条线段,你能把它围成三角形吗?
生代表上来围。师:你们觉得他围得怎么样?生补充围。我真佩服你的细心。纸条要顶点对着顶点,首尾相连,这样才能真正用上了这三根纸条的长度。
3、围三角形比赛,(看来同学们都会围了,现在我们来进行一场比赛吧。从信封拿出纸条1号袋红3cm,蓝6cm,黑11cm。2号袋红3cm,蓝6cm,黑5cm。
4、讨论。
为什么有些能围成有些围不成,板书(围不成)(围成)它可能跟什么有关系呢?我们来猜想一下,你说:
生1:可能跟边有关。
生2:跟边的长短有关系。
师:那么三角形三边长短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课题:出示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1、动手操作:
生:11厘米太长了,那两根太短了。
师:上面这两根和下面这根比,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两根小棒之和小于第三根。
师:从你的回答,我听到了智慧的声音,以前我们总是考虑一根和另一根去比长,而现在却考虑用两根的和去与第三根进行比较,真了不起!
能不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呢?
生;3+6﹤11。
生: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生:两边的和等于第三边。
(过渡)同学们有不同的猜想,生活当中许多重大发现都从猜想开始,但是光猜还不行,我们还得从实践中加以验证,接下来我们从探究验证我们的想法,我们把3cm和6cm两边的和不变缩短黑边的长度,为了便于研究,我们移到整厘米,注意刻度线对刻度线。一边围一边想,这两个结论是否正确,找到规律就可以不用每个刻度都要试,即动手又动脑,才是高效的探究。现在小组一起,可分工不同移动的刻度,要有一个同学作记录。(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
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教师在课件中输入数据和结果。
师:长度是9厘米时,有争议,图形有些特殊我们重点研究它,请不能围成的同学上来说说不能围成的原因。
生:只要将纸条3cm或6cm稍微抬高一些,纸条3cm和6cm就不能首尾相连了。师:利用课件演示。问能围成的同学此刻的想法。(善于思考能接纳同学的建议很会学习)。
生: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能围成,用3cm、6cm和7cm展示。
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这需要进行验证,看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3+6﹥7还有谁也得出这样的结论?指名说。
生:用3cm、6cm、11cm不能围成三角形,它也有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板书(3+11﹥6)。
师:那这个结论正不正确,除了这两个算式还能写出第三个算试吗?
生:6+11﹥3围成的呢,3+7﹥67+6﹥3。
师:还有别的算式吗?(没有)在围成三角形当中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而不能围成的只有两组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在数学中,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的,叫做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师:什么叫任意?
师:在判断能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时候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要计算三组啊?在小组内想一想,说一说;引导学生发现,因为较小的两边的和都大于最长的边了,那么用最长的边加一条较短的边,就一定大于另一条短边了,所以呢?只要把较小的两条边,加起来与第三边进行判断,就可以了。
等量关系的教学设计篇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62页。
《三角形边的关系》这节课是人教修订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在平面图形里,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射线、直线、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3个角,三角形还具有稳定性等知识,虽然知道三角形由3条线段围成,但是对于“任意的3条线段不一定都能围成三角形”这一知识却没有任何经验。学生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只是停留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只能初步感悟笔直的路比拐一个弯要近。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还可以在动手操作、体验理解、思考探索、生活应用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的面积、甚至初中的勾股定理、三角函数等内容打下坚实基础。
1.经历用小棒围三角形来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发现、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并运用这一发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索活动过程中,积累猜想、观察、分析、对比、计算、比较、归纳、验证等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策略意识。
3.渗透建模思想,体验数据分析、数形结合方法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
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较短两根小棒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时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用小棒(每组5根)、记录单、教学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围不成三角形。
师:其他同学同意吗?
师:为什么会围不成?(长的太长)。
师:你们觉得怎么样就能围成三角形?
生:缩短最长边。
师:我们试试看。(缩短最长边)最长的钢管变短后还真围成了。
师:看来并不是任意三根钢管都能围成三角形,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之间一定是有关系的,那会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
1.围三角形的活动。
师:接下来我们就借助小棒进行研究,每个信封中有4根小棒,上面标有小棒的长度。两人一组,每次任选3根小棒围一围,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把围的结果写到记录单上。好,开始活动。
(学生活动)。
引导认为358厘米能围成的同学:358厘米这组小棒能不能围成?确实是围成了(师拍照)。
引导认为358厘米围不成的同学:358厘米这组小棒能不能围成?说说为什么围不成?3加5正好等于8,和8厘米的小棒就重合了(师拍照),当3厘米和5厘米的小棒拱起来时就更不能和8厘米小棒的端点重合了。可人家还真有人围成了(师操作)你们觉得这围成了没有?是啊,看似围成了,实际上小棒的端点并没有重合,还差一点点。所以这三根小棒围不成。如果让同学们知道了你这种想法,大家一定会很佩服你的。
2.汇报围三角形的情况。
(尽可能让认为358厘米能围成的学生先汇报)。
师:大家看看有哪些数据和你们的结果不一样?
预设一:若学生有不同意见。
预设二:若学生没有不同意见。
师:(生说师打问号做标记)还有不同的吗?打问号的小棒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我们怎么办呢?(怎么验证我们的猜测?)。
生:再来围一围。
师:是个好办法,那就听大家的.,我们再围一围。(学生活动)。
师:这是我刚拍到的照片(解决能围成的情况)。
358厘米这组小棒,我拍到两组同学的照片,他们围成了吗?这组呢?
生:围成了。师:都认为围成了?(若生都认为围成了,教师放大照片问:再看看,围成了没有?)。
生:没围成。(说说你的理由?)。
(把照片放大)。
师:如果再调整下去又会怎样呢?我们看看这个动画(出示课件)。
你觉得这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请说出你的理由?(生述)。
师评价:谢谢你,你的表达真清楚。
358厘米这组小棒,我拍到两组同学的照片,他们围成了吗?这组呢?
生:围成了。师:都认为围成了?(若生都认为围成了,教师放大照片问:再看看,围成了没有?)。
生:没围成。(说说你的理由?)。
(把照片放大)。
师:如果再调整下去又会怎样呢?我们看看这个动画(出示课件)。
你觉得这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3.探究围成三角形的条件。
师:同样是三根小棒,为什么有些能围成三角形,有些就围不成?对比这些数据和图形,你们发现了什么?先独立思考,然后将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发现?
预设一。
生:我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你严谨准确的语言和高度概括的能力很值得我们学习。能举例子说说吗?
生:比如3、4、5厘米的小棒,3+4>5,3+5>4;4+5>3。
(学生说,师板书)。
师评价:说的真好!你真是一位善于表达的孩子。
师:谁能将这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度之间的这种关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三角形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生:三角形哪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师:同学们理解的都非常到位,同桌口算一下458厘米的三角形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关系?(生算)(教师发现一旦口算正确的学生就第一时间让写到黑板上)。
师: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关系?(是)。
预设二。
生:只要随便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围成三角形。
师:听了他的发言,你想说什么?
生:可3,5,8厘米,5+8大于3,但也围不成呀?
师评价:正是由于这位孩子用心倾听、深入思考才有了与众不同的发现,感谢你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
师:5+8大于3,3+8也大于5,为什么围不成呀?
生:可是3+5等于8,所以就围不成。
生:三角形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明白他的意思吗?谁能用你的话说一说。
生:三角形哪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师:什么叫哪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生述)。
师:理解的非常到位,每两边也就是任意两边。
师:谁能举例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比如3、4、5厘米的小棒,3+4>5,3+5>4;4+5>3。
师评价:说的真好!仅仅用3个式子就很清楚的让我们理解了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同桌口算一下458厘米的三角形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关系?(生算)(教师发现一旦口算正确的学生就第一时间让写到黑板上)。
师: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关系?(是)。
三、应用所学,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上我们由刚上课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课堂上的分析问题,再到刚才的解决问题,尤其是在做航模底座的问题中,经历了做不成-能做成-更美观-实用性的系列研究过程,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这就是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
等量关系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1、知识目标:在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2、能力目标:在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丰富的数学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等式之间的关系、进行等式之间的换算。
1.运用学具,开展拼图游戏。
师:小朋友们,你们玩过拼图游戏吗?
生:玩过。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拼一个材料中所给的长方形。请拼好的同学,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拼法。
(1)请你说说你是用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的?
生1:我是用两个梯形和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的。(请学生上来摆)。
(2)有不同的拼法吗?
生2:我是用六个三角形拼成的。(请学生上来摆)。
(黑板上展示两种拼法)。
2.观察、思考、交流,体会等量代换思想。
师:你们刚才有各种各样的拼法,其实归纳起来就两种:一种是用两个梯形和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还有一种是用六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一个长方形=六个三角形)。
师:如果老师想把那两个梯形替换成三角形需要几个,请同学们动手摆一下。
摆好的同学请把手举起来。
生:我用四个三角形替换了两个梯形。
师:有不同答案吗?
师:同学们真棒!看来大部分同学都对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梯形=四个三角形。
师:我们通过替换也得出一长方形=六个三角形。
3.揭示课题。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在换的过程当中,就已经运用了一种数学思想等量代换(板书课题)。
生:想(大声地回答)。
师:那么你们做好准备了没,我们马上要出发了。
生:好了。
生1:1个红苹果=2个青苹果。
生2:2个青苹果=6个小苹果。
师;那让我们求的是什么呢?
生:2个红苹果=()个小苹果。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等量代换》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等量代换》教学设计师:请同学们仔细算算答案是什么呢?做好的同学在仔细思考一下这个结果是怎么得到的。
师:请做好的同学把手举起来,有这么多同学做好了,来你说,是多少。
生1:12个。
生2:12个。
师: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到底是多少?老师请同学起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生:有1个红苹果=2个青苹果,2个青苹果=6个小苹果可以得出1个红苹果=6个小苹果。从而得出2个红苹果=(12)小苹果。
师:看来同学们这一轮比赛结果都不错,请看第二轮的`赛题。请一个同学起来读一下。
生:2个红苹果=1个菠萝,1个西瓜=2个菠萝,1个西瓜=()个红苹果。
师:这位同学读的很好。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是怎么来理解这一题的。
生1:通过反复读题目,我发现菠萝既和苹果有关系,也和西瓜有关系。
生2:我只要求出2个菠萝=?个红苹果,就能求出1个西瓜=()个红苹果。
师:请同学们快点算一算。
师:这么快就算好了,老师请同学起来说,是多少。
生1:4个。
生2:4个。
师:那怎么来的呢?
生:我根据2个红苹果=1个菠萝,1个西瓜=2个菠萝求出了2个菠萝=4个红苹果.
全班同学大声回答:有。
师:好,看第3轮的赛题,用那个同学愿意来读一下吗、
生1:=+=240,=++,那么=(),=()。
师:请同学们动动脑筋,应该怎么做?
生:用三个小正方形相加去代换三角形,从而得出四个小正方形相加等于240,得出一个小正方形等于60,三角形等于180。
师:这位同学讲解的很好,你们的思考方法也和他的一样吗?无论你们怎么做,同桌之间互相讲一下。
结课:这节课快接近尾声了,在最后老师想讲一个关于等量代换的故事。(故事内容略)。
等量关系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人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理,学习也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总结,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最近我在学习《等量关系》这一章节时,深感这个道理的重要性。通过反复积累与实践,我掌握了《等量关系》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并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首先,学习《等量关系》最重要的一点是掌握基本概念。在这一章节学习中,我明白了等量关系的含义,即在等式的两边进行相同的运算时,结果仍然相等。这一点是理解整个章节的基础,只有掌握了这个基本概念,才能够逐步深入学习更复杂的内容。
其次,学习《等量关系》需要多次的反复练习与实践。通过大量的练习,我发现只有在反复的实践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例如,解决简单的方程式问题,比如2x=8,通过将x代入等式中,计算出x的值为4。这样的简单问题可以不断重复练习,使我更加熟悉等量关系的运用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些解题的技巧。首先,了解等式的性质和基本的运算规律对于解题非常重要。比如,在解决多项式运算时,我们需要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加法结合律等性质,将题目简化为更易计算的形式。其次,注意观察题目中的关键词,有时一些关键词可以把问题简化为一个简单的等式,更易于解决。不断的练习和实践,我在解题中有了更多的技巧和经验,使我能够更快速地解决问题。
此外,在学习过程中,我还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学习《等量关系》的实践过程中,我不仅仅只是死记硬背,而是注重理解和应用。通过练习和实践,我不断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当我能够独立思考并解决一个个问题时,我感到了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乐趣的体验,让我对学习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和动力。
总结起来,学习《等量关系》是一项需要大量练习和实践的过程。通过掌握基本概念,不断地练习和总结经验,我逐渐掌握了这一章节的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仅仅只是照本宣科,而是注重理解和应用。这使我在解决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也更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我会在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等量关系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1、可以通过姚明与妹妹的身高学会解方程,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会学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学会解答简单的方程。
教学难点:学会用画线段图来分析、理解和解决含有两未知的数学问。
教法:发现法、尝试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通过姚明的身高,算一算这姊妹两个的身高。板书课题:等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学情况。
活动一:姊妹两跟姚明身高的关系找出等量关系。
看书回答下列问题:
1、我比妹妹高20厘米。这句话中隐含了什么?
2、姚明的身高是我的2倍,这句话中隐藏了什么?
3、这题的等量关系是:
活动二:画线段图列方程。
1、你会根据他们的对话画出线段图吗?
2、根据线段图列方程并解答。
3、你可以根据其他的条件找出别的等量关系吗?试试看。
(二)、小组展示成果,适时导学(展示部分)。
1.、小组内交流自学的收获和疑问。
长做总结发言。组内交流、解疑、个别汇报、老师点拨。
四、点拨升华。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不明白的地方?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六、达标检测。
1、我能行。
(1).果园里有桃树a棵,平均每棵桃树收桃子360千克,果园共收桃子()千克。
(2).打字员小王每分钟打字90个,一份稿件她打了m分钟还剩c个字没打。这份稿件一共有()个字。
(3).苹果和香蕉的单价分别是每千克4.5元和6元,买x千克苹果和y千克香蕉共需要()元。
(4).五个连续的整数,其中最小的数是n,这五个连续的整数的和是()。
2、完成练一练第2题,并交流。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七、拓展提高。
甲乙两人共写了200个大字,其中甲写的是乙的4倍,求甲乙两人各写了多少个大字?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板书设计。
等量关系的教学设计篇十四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八册第82页的教学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的领域。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和具有稳定性的基础上探索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大家知道,在平面图形里,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围成的,但并不意味着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它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延续,又是后继学习多边形的基础,在知识体系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还是图形的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直观性进行教学,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由“获得知识结论快乐”转变为“探究发现知识快乐”,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依据新课标的精神、结合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以及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创设情景、实物操作、观察比较,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的意识,能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数学文化、思想、方法的教育。
(二)说教学重难点。
探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是教学重点,而理解“任意两边”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接下来说说这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是这一节课的学习方法。整节课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过程。
以下是我的而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矛盾冲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一开始,我给学生变魔术,用长度分别是15厘米,13厘米10厘米的三根小棒首尾相接围成三角形,在学生认为我的魔术太简单而不屑一顾时,我让一个学生也上来变一个(给表演的学生提供长度是15厘米,9厘米,26厘米的小棒)学生围不了三角形。我说,他没能围出一个三角形,你能吗?(不能)问题到底出在哪?学生估计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第三根小棒上,认为第三根小棒太长了,如果是这样,我就把第三根小棒换成5厘米的,还是围不了,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怎么就围不起来的呢?看来,看来,三根小棒是否能围成三角形跟它们的长度有关,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在教师能变魔术,而学生却变不成的矛盾冲突中,可能已经有大部分学生开始这节课的数学思考了。此处“魔术”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在于成功地将学生引入到数学思考之中。
第二环节:初建模型。
新课标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他们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摆一摆、围一围、比一比、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大胆表达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给学生提供研究的材料,(5根小棒,不同颜色长度不同,红色(2根)3厘米,绿色5厘米,蓝色7厘米,黄色8厘米。)并提出操作要求(ppt出示)。
(1)从这5根小棒中任意选取3根围一个三角形;
(2)同桌2人合作,共同摆小棒。
(3)摆完后共同观察,并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4)音乐响起开始,音乐停止时活动结束。
看哪一组完成最多最好。
这一环节是要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全员参与,人人有事做,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反馈(1)335(2)337。
(3)338(4)357。
(5)358(6)378。
(7)578(ppt出示表格)。
观察:三根小棒在什么情况下能围城三角形呢?
最后引导归纳: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师板书)。
随着教学活动的逐步展开,教师围绕“核心知识”精心设疑,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比较,使学生的思考沿着教学目标不断深入。
第三个环节,完善模型。
完善性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第四环节:验证模型。
验证:让学生画出任意三角形,量出三条边的长短再算一算,三边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考过程,让学生猜想,发现,归纳,验证,寻找反例等数学活动中思考、辨析、释疑、概括、推理,有效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为学生构建了一种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数学思维模式。
第五环节:应用模型。
判断下面的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
(1)2厘米3厘米8厘米。
(2)4厘米7厘米8厘米()。
(3)6厘米5厘米8厘米()。
(4)5厘米14厘米9厘米()。
(5)5厘米9厘米13厘米()。
第六环节:优化模型、并体会极限思想。
——优化。
有的学生很快做出判断,他们有什么诀窍?
——极限思想。
让学生重点观察(4)中的数据。
提问:5厘米和9厘米能与多长的小棒围成三角形?
学生思考:第三边不比4厘米短,不能超过14厘米(课件演示)。
这一环节是通过直观操作让学生感悟数学的极限思想,让学生感受当两边的长度是5厘米和9厘米时,第三边的长度在4与14厘米之间,感受当第三边变成4厘米或14厘米时,三角形便不存在,将成为一条直线,感受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充满理性的思考的数学课堂才是真正扎实有效甚至高效的数学课堂。
第七个环节、走进生活。
老师要去小雨家家访,走哪条路近?请你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释。
走小路近(让学生说明理由)。
(ppt显示草坪)。
还走这条路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深化了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还让学生感知作为人还应该有一份社会责任,有一份人文情怀,彰显数学的大教育观。)。
第八个环节:课后延伸。
播放《将军饮马》的故事(课件呈现图)。
板书设计力求做到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纵观本节课,体验是学生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本职与要求,可以说,没有体验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慢慢跟着学生的脚步,让学经历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参与、经历、思考、反思、发展,作为教者,我们一路倾听花开的声音。
等量关系的教学设计篇十五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62页。
教材和学情分析。
《三角形边的关系》这节课是人教修订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在平面图形里,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射线、直线、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3个角,三角形还具有稳定性等知识,虽然知道三角形由3条线段围成,但是对于“任意的3条线段不一定都能围成三角形”这一知识却没有任何经验。学生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只是停留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只能初步感悟笔直的路比拐一个弯要近。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还可以在动手操作、体验理解、思考探索、生活应用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的面积、甚至初中的勾股定理、三角函数等内容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小棒围三角形来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发现、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并运用这一发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索活动过程中,积累猜想、观察、分析、对比、计算、比较、归纳、验证等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策略意识。
3.渗透建模思想,体验数据分析、数形结合方法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
较短两根小棒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时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学准备学生用小棒(每组5根)、记录单、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生:围不成三角形。
师:其他同学同意吗?
师:为什么会围不成?(长的太长)。
师:你们觉得怎么样就能围成三角形?
生:缩短最长边。
师:我们试试看。(缩短最长边)最长的钢管变短后还真围成了。
师:看来并不是任意三根钢管都能围成三角形,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之间一定是有关系的,那会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
1.围三角形的活动。
师:接下来我们就借助小棒进行研究,每个信封中有4根小棒,上面标有小棒的长度。两人一组,每次任选3根小棒围一围,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把围的结果写到记录单上。好,开始活动。
(学生活动)。
引导认为358厘米能围成的同学:358厘米这组小棒能不能围成?确实是围成了(师拍照)。
引导认为358厘米围不成的同学:358厘米这组小棒能不能围成?说说为什么围不成?3加5正好等于8,和8厘米的小棒就重合了(师拍照),当3厘米和5厘米的小棒拱起来时就更不能和8厘米小棒的端点重合了。可人家还真有人围成了(师操作)你们觉得这围成了没有?是啊,看似围成了,实际上小棒的端点并没有重合,还差一点点。所以这三根小棒围不成。如果让同学们知道了你这种想法,大家一定会很佩服你的。
2.汇报围三角形的情况。
(尽可能让认为358厘米能围成的学生先汇报)。
师:大家看看有哪些数据和你们的结果不一样?
预设一:若学生有不同意见。
预设二:若学生没有不同意见。
师:(生说师打问号做标记)还有不同的吗?打问号的小棒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我们怎么办呢?(怎么验证我们的猜测?)。
生:再来围一围。
师:是个好办法,那就听大家的,我们再围一围。(学生活动)。
师:这是我刚拍到的照片(解决能围成的情况)。
358厘米这组小棒,我拍到两组同学的照片,他们围成了吗?这组呢?
生:围成了。师:都认为围成了?(若生都认为围成了,教师放大照片问:再看看,围成了没有?)。
生:没围成。(说说你的理由?)。
(把照片放大)。
师:如果再调整下去又会怎样呢?我们看看这个动画(出示课件)。
你觉得这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请说出你的理由?(生述)。
师评价:谢谢你,你的表达真清楚。
358厘米这组小棒,我拍到两组同学的照片,他们围成了吗?这组呢?
生:围成了。师:都认为围成了?(若生都认为围成了,教师放大照片问:再看看,围成了没有?)。
生:没围成。(说说你的理由?)。
(把照片放大)。
师:如果再调整下去又会怎样呢?我们看看这个动画(出示课件)。
你觉得这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3.探究围成三角形的条件。
师:同样是三根小棒,为什么有些能围成三角形,有些就围不成?对比这些数据和图形,你们发现了什么?先独立思考,然后将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发现?
预设一。
生:较短两根小棒的和大于第三根就能围成三角形;较短两根小棒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根就围不成。
师评价:说的真好!真是一名善于思考和总结的孩子。能举例子说说吗?
生:345厘米,3+4〉5,所以能围成三角形。348厘米,3+4〈8,所以围不成;358厘米,3+5=8,也围不成。
(生说出时师板书)。
(生说不出时师引导:3加4大于5,3加5呢?)。
师:同桌口算一下边长458厘米的三角形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关系?(生算)(教师发现一旦口算正确的学生就第一时间让写到黑板上)。
师: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关系?(是)。
若学生说不出:师:这是哪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呢?
这两边的和3加4大于5,3加5大于4,4加5大于3。
生:三角形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明白他的意思吗?谁能用你的话说一说。
生:三角形哪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师:什么叫哪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生述)。
师:理解的非常到位,每两边也就是任意两边。
总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是如何验证的?
生:*+*〉**+*〉**+*〉*。
师:刚才我发现有一位同学的方法比较特别,(出示照片)(若出现这种情况:说说你为什么只计算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若没出现这种情况:谁知道为什么只计算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生若说不出)最长边比另外两边都长,最长边无论加哪条边都比另一条边要长,所以就没有必要算了,只算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就可以了。
师评价:多么有创意的想法,有深度的思考,分析的太透彻了。这是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的最快方法。
师:有没有谁画的三角形,三边关系不符合这个结论的?有没有呢?
师:看来所有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预设二。
生:我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你严谨准确的语言和高度概括的能力很值得我们学习。能举例子说说吗?
生:比如3、4、5厘米的小棒,3+4>5,3+5>4;4+5>3。
(学生说,师板书)。
师评价:说的真好!你真是一位善于表达的孩子。
师:谁能将这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度之间的这种关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三角形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生:三角形哪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师:同学们理解的都非常到位,同桌口算一下458厘米的三角形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关系?(生算)(教师发现一旦口算正确的学生就第一时间让写到黑板上)。
师: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关系?(是)。
预设三。
生:只要随便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围成三角形。
师:听了他的发言,你想说什么?
生:可3,5,8厘米,5+8大于3,但也围不成呀?
师评价:正是由于这位孩子用心倾听、深入思考才有了与众不同的发现,感谢你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
师:5+8大于3,3+8也大于5,为什么围不成呀?
生:可是3+5等于8,所以就围不成。
生:三角形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明白他的意思吗?谁能用你的话说一说。
生:三角形哪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师:什么叫哪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生述)。
师:理解的非常到位,每两边也就是任意两边。
师:谁能举例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比如3、4、5厘米的小棒,3+4>5,3+5>4;4+5>3。
师评价:说的真好!仅仅用3个式子就很清楚的让我们理解了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同桌口算一下458厘米的三角形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关系?(生算)(教师发现一旦口算正确的学生就第一时间让写到黑板上)。
师: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关系?(是)。
四、应用所学,解决问题。
***身高1.5米,腿长0.8米,有人说他一步能走2米。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预设一。
预设二。
生:一步不可能走2米。因为0.8+0.8小于2,所以一步不可能走2米。
师:你们觉得他一步(最多)能走多长?
生:1.6米。
师:我们掌声请出***给大家走个1.6米。
师:我想这是***十多年来第一次迈出这样的步子,***不可能就这样走吧?
生:不可能。
生: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0.8+0.8应大于一步的长度,所以一步的长度要小于1.6米。
生:走路时两腿与地面形成一个近似的三角形,0.8+0.8小于2就围不成三角形,所以不可能走2米,即使劈叉也不可能走2米。
师:什么是劈叉?谁能示范一下?(生劈叉)。
师:我想这是***十多年来第一次迈出这样的步子,***不可能就这样走吧?
生:不可能。
师:正如这位同学所说,走路时两腿的长度与两脚间的距离构成一个近似的三角形,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0.8+0.8应大于一步的长度,所以一步的长度要小于1.6米。
师小结:真聪明,真会学以致用。看到同学们学的这么认真,而且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明明也想请大家帮帮忙。
2.还记得明明做三角形航模底座的事吗?
生:把10厘米的钢管据成7厘米。
师:谁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想?
生:3+5>7,就能围成三角形了。
师:孩子,你是这样想的吗?(是)。
师:是不是只能锯成7厘米?还可锯成?
生:6厘米、5厘米、4厘米、3厘米、2厘米、1厘米。
(学生对2分米和1分米两种情况进行质疑并发现锯成2分米和1分米不行)。
师:最长可锯成几分米?最短呢?可以有几种情况?
师评价:集体的力量真大,把这个问题的方方面面都想到了。
师小结:说的真好,做成等腰三角形的底座确实好看多了。
(3)我们还能不能帮明明做出更加美观的边长整厘米的三角形底座?
(出示等边三角形底座图)怎么做?
生:剪成3个1厘米……师:为什么要这样剪?(三边相等更美观)。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2厘米,3厘米,4厘米,5厘米(师:4厘米怎么剪?5厘米怎么剪?)。
(4)按这几种想法做出的三角形底座就更漂亮了,如果你是明明,会给自己的航模选哪种底座?请说说理由。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上我们由刚上课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课堂上的分析问题,再到刚才的解决问题,尤其是在做航模底座的问题中,经历了做不成-能做成-更美观-实用性的系列研究过程,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这就是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
等量关系的教学设计篇十六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年级上册数学好玩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教材中所呈现的“坐公交车”“观察足球场声音变化的关系图”等情境是每个孩子都亲身经历过,这种现实情境在课堂上再现,能让学生倍感亲切,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因此,在课程设计时不能仅仅呈现一幅图,让学生回答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每个数表示什么?还应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赋予数学图表以生命,让学生在图表中寻找生活原形的同时,亲身参与活动,用数学语言将生活情境进行再现和表述,以达到认识图表、了解图表的目的。
三、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分析汽车速度变化、足球场内声音变化的过程。
2、能读懂一些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能从图表中获取有关信息,学会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体会图表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了解图表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看懂用图来描述的事件或行为,体会数学图形语言简洁、明了的特点,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四、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看懂图表中的数量关系并能从中获得相关信息来解决一些问题。
教学难点:结合问题情境,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到用数学图表来描述事件或行为的简洁性。
五、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做一个小调查,大家每天都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上学的?
(步行、坐车、坐公交车、地铁)。
(学生思考,自由回答)。
设想回答:公交车在起步时加速行驶,达到某一速度时匀速,快要到达下一站时,公交车开始减速,到站停止,速度为0。
师:那么大家能不能简单的线段图把公交车速度的变化画出来,试一试。
找学生上台板演。
画出来的同学对比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没有画出来的同学也不要气馁,你能看懂这种图吗?好,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课《看图找关系》。
板书:看图找关系。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关注点,以生活情景导入,让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课堂中。
(二)探究新知,分析图表。
1、汽车行驶速度。
(1)出示情境图。
师:淘气跟大家也有同样的感觉,他把公交车从解放路到商场的这一段路中,行驶速度的变化画下来了,大家认真观察这幅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先独立思考,在与同桌交流。
在学生表述时,教师要适当的插问引导,如“这幅图表示哪两个数量关系?怎么看出来的?”“公交车的速度是怎样变化的?”“从几分到几分速度增加?几分到几分速度不变?几分到几分速度慢慢降下来?”“a点表示什么意思?”“第4分时速度为0表示什么意思?”等,在引导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信息表述完整。
(2)找到关键点。
找到4个关键点:在0分、1分、3分、4分时,公交车的状态。
通过引导学生理解4个关键点的含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与速度关系图的意义,如:哪段时间公交车在加速?哪段时间公交车在减速?哪段时间公交车匀速不变?公交车一共行驶了几分钟?在行驶过程中公交车最大的'速度是多少等。
回答书上几个问题。
(3)出示“离家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图。
放手让学生观察图中的信息。
(4)总结看图找关系的方法。
通过两幅图的观察,总结看图的观察流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出观察图的一般流程:看标题、看横轴、看纵轴、理解关键点。
2、足球场内的声音。
出示84页情境图“足球场内的声音”。
教师要给学生预留一定的自主观察时间,让学生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汇报。
在汇报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说清楚自己的观察内容,如:横轴纵轴表示的含义?声音是如何变化的?特别关注几个关键点:
(1)从观众开始进场到全部退场,一共经历了多少时间?(2小时45分也就是165分钟)。
(2)比赛前半个小时,观众的声音是如何变化的?(逐渐变大,从没有到声音大)。
(3)上半场19:50分时,足球场声音突然变的非常大,可能发生了什么事?(主场球队进球了)。
(4)中场休息多少时间?声音如何变化?(15分钟;比较安静)。
(5)其他的关键点只要合理即可。如:下半场的声音的变化,比赛结束时声音又突然变大了,发生了什么事?等等。
让学生当一回小小解说员。
设计意图:通过两幅图,让学生观察图中信息,总结观察图的流程,也让学生学会用图形来表述信息,明白图形的简洁明了的特点。
(三)巩固新知,学练结合。
出示几组图表,找到关系,表述关系。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看图找关系。
看标题、看横轴、看纵轴、理解关键点。
七、教学反思。
等量关系的教学设计篇十七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年级上册数学好玩的内容。
教材中所呈现的“坐公交车”“观察足球场声音变化的关系图”等情境是每个孩子都亲身经历过,这种现实情境在课堂上再现,能让学生倍感亲切,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因此,在课程设计时不能仅仅呈现一幅图,让学生回答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每个数表示什么?还应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赋予数学图表以生命,让学生在图表中寻找生活原形的同时,亲身参与活动,用数学语言将生活情境进行再现和表述,以达到认识图表、了解图表的目的。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分析汽车速度变化、足球场内声音变化的过程。
2、能读懂一些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能从图表中获取有关信息,学会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体会图表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了解图表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看懂用图来描述的事件或行为,体会数学图形语言简洁、明了的特点,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看懂图表中的数量关系并能从中获得相关信息来解决一些问题。
教学难点:结合问题情境,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到用数学图表来描述事件或行为的简洁性。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做一个小调查,大家每天都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上学的?
(步行、坐车、坐公交车、地铁)
(学生思考,自由回答)
设想回答:公交车在起步时加速行驶,达到某一速度时匀速,快要到达下一站时,公交车开始减速,到站停止,速度为0。
师:那么大家能不能简单的线段图把公交车速度的变化画出来,试一试。
找学生上台板演。
画出来的同学对比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没有画出来的同学也不要气馁,你能看懂这种图吗?好,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课《看图找关系》。
板书:看图找关系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关注点,以生活情景导入,让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课堂中。
(二)探究新知,分析图表
1、汽车行驶速度
(1)出示情境图
师:淘气跟大家也有同样的感觉,他把公交车从解放路到商场的这一段路中,行驶速度的变化画下来了,大家认真观察这幅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先独立思考,在与同桌交流。
在学生表述时,教师要适当的插问引导,如“这幅图表示哪两个数量关系?怎么看出来的?”“公交车的速度是怎样变化的?”“从几分到几分速度增加?几分到几分速度不变?几分到几分速度慢慢降下来?”“a点表示什么意思?”“第4分时速度为0表示什么意思?”等,在引导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信息表述完整。
(2)找到关键点
找到4个关键点:在0分、1分、3分、4分时,公交车的状态
通过引导学生理解4个关键点的含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与速度关系图的意义,如:哪段时间公交车在加速?哪段时间公交车在减速?哪段时间公交车匀速不变?公交车一共行驶了几分钟?在行驶过程中公交车最大的速度是多少等。
回答书上几个问题。
(3)出示“离家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图
放手让学生观察图中的信息。
(4)总结看图找关系的方法
通过两幅图的观察,总结看图的观察流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出观察图的一般流程:看标题、看横轴、看纵轴、理解关键点。
2、足球场内的声音
出示84页情境图“足球场内的声音”。
教师要给学生预留一定的自主观察时间,让学生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汇报。
在汇报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说清楚自己的观察内容,如:横轴纵轴表示的含义?声音是如何变化的?特别关注几个关键点:
(1)从观众开始进场到全部退场,一共经历了多少时间?(2小时45分也就是165分钟)
(2)比赛前半个小时,观众的声音是如何变化的?(逐渐变大,从没有到声音大)
(3)上半场19:50分时,足球场声音突然变的非常大,可能发生了什么事?(主场球队进球了)
(4)中场休息多少时间?声音如何变化?(15分钟;比较安静)
(5)其他的关键点只要合理即可。如:下半场的声音的变化,比赛结束时声音又突然变大了,发生了什么事?等等。
让学生当一回小小解说员。
设计意图:通过两幅图,让学生观察图中信息,总结观察图的流程,也让学生学会用图形来表述信息,明白图形的简洁明了的特点。
(三)巩固新知,学练结合
出示几组图表,找到关系,表述关系。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看图找关系
看标题、看横轴、看纵轴、理解关键点
等量关系的教学设计篇十八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是在学生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以及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本章的一个难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但三角形“边”的研究却是学生首次接触,一节课的时间,要让学生从抽象的几何图形中得出结论,并加以运用,并非易事。因此,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摆一摆,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既让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从课堂中暴露出了一些实际问题,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反思本节课的课堂教学:
一、关注学生亲身经历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上,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一是导入部分:学生从5根小棒中任意拿出3根,摆一摆,可能出现什么情况?结果有的学生摆成了三角形,而有的学生没有摆成三角形,此时,老师接过话题:能否摆成三角形估计与三角形的“边的长度”有关系,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很自然地就导入了新课,为后面的新课做了铺垫。
二、是新授部分: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按老师的`要求来摆三角形,并且做好记录。这个过程必须得每个学生亲自动手,在此基础上观察、发现、比较,从而得出结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我有意设置这些实际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要,又让学生在浓烈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存在的不足:1、对学生出现不同意见时的处理:以3cm,5cm,8cm的小棒摆三角形时,全班有两个同学认为这三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在教学时,我喊了两个中的一个上台展示,由于准备的小棒有厚度,她上台确实摆成了,此时我怕耽误教学时间而完不成教学任务,只是叫了另一个认为能摆的成三角形的同学上台展示了,并就三角形的定义强调了一下。如果此时用电脑操作,会更直观,效果会更好,也能为后面的新课作好准备。2、没有及时捕捉学生的智慧。学生在思考“能围成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其中有一个学生说“我发现两条短边的和比另外一条边长时,就能围成三角形。”当时由于我考虑到为后面的“任意”二字做铺垫,并没有对学生的这个答案做过多的评价。其实这是判断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一种最优化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束缚在教材的条条框框中,而忽视了班上少部分同学的灵感和智慧。在课堂中,如果我能及时捕捉这一信息,并因势利导,我相信本节课,不仅能找出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还能找出能否三角形的三条线段的最优化方法,一定会为本节课增色不少。
等量关系的教学设计篇十九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直观操作活动,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和大于第三边。
2、感受动手实验是探索数学规律的途径和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观察、操作、比较、分析中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学关键:借助实际操作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二、探索新知。
猜一猜,任意给你3根小棒,你能围成三角形吗?(能或不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咱们来动手操作,验证一下。
研究一:任取3根小棒围三角形,看能不能围成。
师:“任取3根”是什么意思?
对了,同学们自己随便取3根小棒试着围一围,多围几次。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
师总结:看来并不是随随便便的3根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这里一定隐藏着什么秘密。我们继续来探究。
研究二:什么情况下3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1)从你的小棒中找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3根小棒,并摆出来。
(2)想一想,这3根小棒为什么围不成三角形呢?再小组内交流一下。
板书:围不成:较短2边的和小于第3边。
师:看来,较短的两根小棒长度的和小于第三根小棒时的确围不成三角形,除了这种情况,还有什么情况下3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呢?(自己摆)。
生演示汇报。(较短两根小棒加起来的长度和第三根一样长的时候也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我们继续来研究(同桌之间摆一摆,并讨论)出示研究三:在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师:根据我们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较短两边的和小于第三边,较短两边的和=第三边,这两种情况都围不成三角形,那么你们猜测一下,在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板书:围成:三角形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我们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我们来验证一下。找出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围一围,比一比。
汇报:同意吗?看来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三角形边的关系。齐读。
同意这种说法吗?
师: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这个词很重要,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个知识来做有关练习。
三、拓展练习。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内科医生工作计划(大全19篇)
- 2023年小学写信作文100字(通用9篇)
- 最新中职学校新学期工作计划(实用10篇)
- 最新财务工作计划与安排(汇总10篇)
- 电商年度销售计划(优质8篇)
- 大学活动总结万能(通用8篇)
- 2023年新进教师试用期工作总结(通用18篇)
- 最新社区民政工作计划总结(优秀15篇)
- 2023年幸福幸福作文600字(模板10篇)
- 最新高一语文教师教学工作总结(优质15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