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优秀10篇)

  • 上传日期:2023-11-13 08:46:21 |
  • zdfb |
  • 11页

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地调研和了解教材内容和学生背景。写教案前要仔细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优秀的教案是教师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概念,知道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会正确读、写百分数,会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

2、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搜集学习材料并进行一系列的讨论和研究,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投影出示)。

1.说出下面各个分数的意义,并指出哪个分数表示具体数量,哪个分数表示倍比关系。

(1)一张桌子的高度是米。

(2)一张桌子的高度是长度的。

(引导学生说出:米表示0.81米,是一具体的数量;表示把长度平均分成100份,桌子高度占81份,表示倍比的关系。)。

2、出示课本第77页情境图,让学生圈出其中的数字,初步感知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新知探究。

(一)教师讲解……像98%、60%、65%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

(二)自学探究。

1、教师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及区别:

(3)会读、写百分数。

2、学生自学课本第77、78页。

教师巡回视察,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以有目的的讲评。

小组内解决疑难问题。

3、全部逐步汇报。

(1)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可以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2)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它的后面不能写单位名称。

(3)百分数的读法:百分数的读法和分数的读法大体相同,也是先读分母,后读分子。

i教师写出一个百分数让个别学生读出。

(4)百分数的写法: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原来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

教师出示数个读作让学生写出如:

百分之九十写作:90%;。

百分之六十四写作:64%;。

百分之一百零八点五写作:108.5%。

(写百分号时,两个圆圈要写得小一些,以免和数字混淆)。

4、同桌互说、互写百分数。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写出下面的百分数(30分)。

百分之四十百分之二十四点七。

百分之一百二十。

2、读一读下面百分数(30分)。

35%74.8%56.03%102.3%98%66.8%。

3、选择合适的百分数填空(40分)。

2%15%120%98%100%0.0001%。

(1)今天上课,积极举手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

(2)小汽车的速度是卡车速度的()。

(3)只要同学们认真听讲,这个单元的及格率一定会达到()。

(4)大海捞针的可能性是()。

(5)我校学生的近视率高于()。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看,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

小组内讲评、订正。

教师对学生进行用眼保健、专心听讲的教育。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游戏。

设计意图:

1、本堂课,我从三个层次入手。第一层:联系生活实际引出百分数;第二层:理解百分数的具体含义;第三层:教学百分数的读写。三个层次,思路清晰,教学层次明显。其中,我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百分数的具体含义上,并及时与分数做了比较,教学结构较为严谨。

2、当堂测评及时检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适时对其进行教育。

3、提倡学生自学,教师引导。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篇二

单元目标: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了解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能够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

3、理解折扣、纳税、利息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这方面的简单计算。

4、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能正确地解答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单元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单元难点:

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把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或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

2、在计算、比较,分析、探索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探索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规律,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2.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并说一说是怎样化的?

0.451.20.367。

3.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说一说是怎样化的?

4.写出下面各百分数。

百分之十六百分之七十二点五。

百分之一百八十百分之五百。

2.550.481.2510.3。

个别学生口答。

二、新知探究。

1.教学例1。

(1)出示例1:把0.24、1.4、0.123化成百分数。

(2)引导学生思考:要把小数化成百分数,要先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把这个分数改写成百分数。

0.24==24%。

1.4====140%。

0.123===12.3%。

(3)请大家观察一个,如果不看先化成分数的这个过程,小数可以怎样直接化成百分数的?(引导学生归纳出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4)说明:当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时,原数就扩大100倍,再添上百分号,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大小是不变的。

(5)完成第80页“做一做”第(1)题。

2.教学例2。

(1)出示例2:把27%、135%化成小数。

(2)引导学生思考:要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可以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用分子除以分母,把分数转化成小数。

(3)启发学生口述每题的转化过程,板书:

27%==27÷100=0.27。

135%==135÷100=1.35。

(4)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百分数怎样很快地直接化成小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5)使学生明白:当把百分数的百分号去掉时,原数就扩大了100倍;然后再把它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的大小不变。

(6)完成第80页“做一做”的第(2)题。

3.引导学生进一步综合归纳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4.教学例3。

(1)出示例3:春蕾小学的一项调查表明,有蛀牙的学生人数占全校学生人数的20%,没有蛀牙的学生人数占80%。

(2)引导学生:百分数是分数的一部分,可以写成分数形式。请大家运用过去所学过的知识,试着把上面几个百分数改写成分数。

(3)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0%==80%==。

(4)想一想:2.5%怎样化成分数?(如果百分数的分子是小数的,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子、分母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使分子变成整数后,再约分。)。

(5)完成p81“做一做”第1题。

5、教学例4。

(1)学生通过小组自学讨论,找出将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2)小组汇报,并举例说明。(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保留三位小数,也就是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3)完成p82“做一做”第1、2题。

三、当堂测评。

1、练习十九第1、2题。

2、练习十九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交流。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

设计意图:

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我并没有直接给出互化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通过观察例题,再结合“做一做”,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互化的规律,从而找出快捷的互化方法。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这部分内容与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编排类似,因此我放手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学、尝试、实践,掌握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同时,通过对方法的探索、分析、比较和总结,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后记。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在前面所学得成轴对称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学认识圆的对称轴。

2、使学生认识到圆是轴对称图形,且对称轴有无数条。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中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的认识。

教学重点:圆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画对称轴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课件出示)。

1、举例说出轴对称的物体。

如:蝴蝶、飞机、门窗、圆中的钟面、月饼等。想一想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2、观察、概括。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直线叫做对称轴。

二、教学认识圆的对称轴。

1、出示例3:你能分别画出下面两个圆的对称轴吗?你能画出几条?

2、学生尝试画出圆的对称轴,观察、再动手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每一条直径所在的位置都是它的对称轴。

三、课堂提高。

1、在方格上画对称轴,并量出对称轴两边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2、小结:对称轴两侧相对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从上面的图形可以看出,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和圆都是轴对称图形,这些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画出来。

4、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长方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正方形圆环形。

四、当堂测评。

练习十四弟5、6、7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查看,帮助学困生理解每道题。

小组内讲评,充分发挥组长的作用,以“兵强兵、兵练兵’.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

本堂课是对圆的初步认识,概念较多,也可会较乏味。为了避免学生学得枯燥、没兴趣,我采用课件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以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和发现圆的有关特性。在教学“画圆”时,我不讲授而是让学生自己来讲述、演示画圆的步骤。当堂测评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让优秀的学生带动学困生,共同进步。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等。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3、出示圆片图形:

(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2)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钟面、车轮、水杯、碗口等)。

二、新知探究。

(一)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

1、教师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圆纸片。

(2)课本第56页动手折一折。

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呢?

(3)指出纸片的圆心、直径和半径。

2、自学,教师巡回指点,发现难点。

3、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个别学生上台指出。

4、小组讨论: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

(2)58页做一做第一题。

(二)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让个别学生说出老师刚才是如何画圆的。

学生自学课本第57页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3、小组内画r=3cm的圆。组长检查评比,然后全班评比。

三、当堂测评。

1、判断,并说明理由。(40分)。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3)直径是半径的2倍。()。

(4)圆的半径都相等。()。

2、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30分。

3、思考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30分)。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查看,发现疑难。

小组内评比,纠错。组长组织解决存在问题。

四、谈收获、讲表现。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还有什么提议吗?觉得在哪些地方还需改进。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篇六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储蓄的意义;明确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方法,会进行简单计算。

2、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积极参加储蓄;支援国家、灾区、贫困地区建设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计算利息,解决利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收入增加,人们可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这样一是支援国家建设,二是对个人也有好处,既安全和有计划,同时又得到利息,增加收入。那么,怎样计算利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二、新知探究。

(一)介绍存款的种类、形式。

学生自读课本第99页,了解;。

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式。

(二)理解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和含义。

1、阅读p99页的内容,自学讨论。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税后利息:国家规定,存款的利息要按20%的税率纳税。

利率:利息和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3、结合具体实例分析。

教师课件出示:例如:小丽2001年月1月1日把1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一年,到2002年1月1日,小丽不仅可以取回存入的100元,还可以得到银行多付给的确1.8元,共101.8元。)。

个别学生回答:

小丽存入的100元就是本金。

小丽实际得到的1.8元是税后利息。

4、教师讲解:

国债的利息不纳税。

利率由银行规定,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利率有按月计算的,也有按年计算的。

5、学生阅读p99页表格,了解同一时期各银行的利率是一定的。

6、教师引导学会填写存款凭条。

课件出示空存款凭条,请学生尝试填写。然后评讲。(要填写的项目:户名、存期、存入金额,、存种、密码、地址等,最后填上日期。

(三)、利息的计算。

(1)出示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2)讲解计算方法:

按照以上的利率,如果小丽的100元钱存整取三年,到期的利息是多少?学生计算后交流,教师板书:100×2.70%×3=8.10(元)。

(3)三年后取款,小丽能得到8.10元利息吗?为什么?

(4)学生计算后回答,教师板书:

利息税金:8.10×20%=1.62元税后利息:8.10-1.62=6.48元。

加上她存入本金100元,到期时她可以实际得到本金和税后利息一共是106.48元。

(5)强调:教育储蓄课免征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率。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张敏把8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存期三年,到期后他一共可取回多少钱?(50分)。

2、李叔叔今年存入银行10万元,定期3年,年利率为2.7%,到期后扣除利息税,得到的利息购买一台6000元的彩色电视机吗?(50分)。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小组内解决疑难后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你们小组内汇报一下。

学习了利息你有什么想法?以后该怎样做?

设计意图:

利息是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主要是通过公式的掌握教给孩子解题的方法,快捷而实用。

教学后记: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篇七

稍复杂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教学目标:

1、掌握稍复杂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

2、提高学生迁移类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把下面各数化成百分数。

0.631.0870.044。

2、说说下面每个百分数的具体含义,是怎么求出来的?(哪两个数相比,把谁看作单位“1”)。

(1)某种学生的出油率是36%。

(2)实际用电量占计划用电量的80%。

(3)李家今年荔枝产量是去年的120%。

二、新知探究。

1、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出示例2的情境图,让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条件提出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

(1)计划造林是实际造林的百分之几?

(2)实际造林是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

(3)实际造林比计划造林增加百分之几?

(4)计划早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2、让学生先解决前两个问提。解决这类问题要先弄清楚哪两个数相比,哪个数是单位“1”,哪一个数与单位“1”相比。

3、学生自主解决“实际早林比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的问题。

(1)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2)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的?(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的公顷数与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相比的百分率,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是单位“1”。)。

(3)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根据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列式计算出结果。

方法二:14÷12≈1.167=116.7%116.7%-100%=16.7%。

(4)小结解题方法:像这样的百分数问题有什么特点?解决它时要注意什么?(这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问题,它的解题思路和直接求一个数是另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的分析思路基本相同,都要分清哪两个量在比较,谁是单位“1”,但是这里比较的两个量中有一个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必须先求出。

(5)改变问题:问题如果是“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该怎么解决呢?

(再次强调两个问题中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使学生体会到,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和用分数解决问题一样要注意找准单位“1”。)。

三、当堂测评。

1、练习二十二第1、2题。

四、课堂质疑、谈表现。

这节课都学到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懂的?

自己表现得又怎样?

相对自己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

紧扣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通过讨论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尝试,并理解两种不同解法的含义。

教学后记。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篇八

单元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3、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单元重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单元难点: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答这类应用题。

2、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

第一课时:分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9个11是多少?8个6是多少?

(2)计算:

++=++=。

2.引出课题。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知探究。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自学题纲,让学生自学课本。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2)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课件出示例1。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解答。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11+2/11+2/11=。

2/11×3=。

(3).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a.导出计算方法。

你会计算吗?看哪些同学不用老师讲解就能依据转化思想把分数乘以整数这个新知识转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计算。(可以互相说互相看。)。

b.归纳法则。

通过以上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

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c.应用法则计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4、教学例2。

(1)出示×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看图写算式。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四、学生课堂自评。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每个学生给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分数乘以整数。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11×3。

=2×3/11。

=6/11。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一个数乘分数。

教学目标:

1、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尝试练习、归纳领悟等过程中,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新知探究。

1、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教学例3。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一张纸张看作一面墙,第一步先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即这面墙的,第二步再涂出小时粉刷这面墙的面积,即的,由此得出×这个乘法算式表示“的是多少?”

(3)根据直观的操作结果,得出×=,根据刚才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推导出计算方法:×==。

(4)提出问题:小时粉刷多少呢?让学生用前面的方法涂色、推导、计算,自主解决问题。

3、小结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意义: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4、教学例4。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自主探究,尝试迁移、合作交流的探究情境,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在观察、迁移、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先算二级运算,后算一级运算)。

2、哪些运算属于二级运算,哪些运算属于一级运算?(乘、除法属于二级运算,加、减法属于一级运算)遇到有括号的题目该怎么来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3、观察下面各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二、新知探究。

1、向学生说明: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按照此规则,学生仔细确定运算顺序后计算下面各题。(课件出示)。

(1)+×(2)×-。

(3)-×(4)×+。

2、复习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3)用简便方法计算:25×7×40.36×101。

3、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1)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勇于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

(利用例5的三组算式,小组讨论、计算,得出两边式子的关系)。

(3)各四人小组汇报讨论和计算结果。

4、教学例6。

(1)课件出示:××,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应用乘法交换律)。

(2)课件出示:+×,学生先观察题目,然后指名说说这道题适用哪个运算定律,为什么?(适用乘法分配率,因为×4和×4都能先约分,这样能使数据变小,方便计算)。

(3)小结: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课堂检测。

练习三的第一题,第三题。

(1)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已知数的特点,想想怎样做简便?应用。

了什么运算定律。再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点,发现存有问题。

(2)小组内评比,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讲解疑难。

四、课堂自我评价。

每个学生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并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

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这堂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再利用四人学习小组相互探讨,利用实例进行验证,最后在班级这个大氛围内最后验证。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练习课。

第六课时:解决问题(一)。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2、在观察、猜想、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先说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12××。

2、列式计算。

(1)20的是多少?(2)6的是多少?

3、学生得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

二、新知探究。

(一)课件出示自学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

题方法并会分析数量关系。

2、知道解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3、知道如何找单位“1”。

(二)、教学例1。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正确理解关键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

(2)、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找到解题思路。

(3)、如何来理解单位“1”?(小组讨论,理解这句话是把“我们人均耕地面积”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相比较,其中“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表示单位“1”的量,知道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

(4)、在分析题意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学生根据提示自学。

全班交流汇报:

2500×=1000(平方米)。

3、结合计算结果,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进行国情教育。

4、巩固练习:“做一做”,让学生画线段图表示题意,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依据是什么?然后独立解答。

三、当堂测评。

练习四第2题、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照顾差生。

小组内订正后。

四、课堂总结。

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什么?(找出关键句、确定单位“1”,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最后再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

本堂课是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教学中,我紧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复习,并事先复习如“20的是多少?”的文字题,为解决与此相似的应用题做好准备。

由于本节课是分数应用题学习的初始,因而教学中,我除了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题意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教给学生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特别是在如何找单位“1”这个关键点上,更是花了较多的时间,但我认为这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练习课。

第八课时:解决问题(二)。

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的两步应用题。

2、发展学生思维,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找出所求量是多少。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口答: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谁是几分之几相对应的量?

(1)一块布做衣服用去。(2)用去一部分钱后,还剩下。

(3)一条路,已修了。(4)水结成冰,体积膨胀。

(5)甲数比乙数少。

2、口头列式:

(1)32的是多少?(2)120页的是多少?

3、你能把口头列式计算中的第(3)(4)题合并成一道题吗?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例4,并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2。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画出线段图,分析题意,寻找解题方法。

2)小组间说出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要求的,哪一个是表示单位“1”的量?让后把线段图表示完整。

3)四人小组讨论,根据线段图提出不同解决办法,并列式计算。

2、学生汇报:

解法二:80×(1-)=80×=70(分贝)。

3、学生讨论两种解法的不同:两种方法都是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入手。第一种思路是从。

总量里减去一个部分量;第二种方法是求出部分量与总量的比较关系,再运用求一个数的。

几份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这个部分量。

4、巩固练习:p20“做一做”

(二)教学例3。

1、读题理解题意后,提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表示什么意思?(组织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

2、引导学生将句子转化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是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着重让学生说说谁与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

3、出示线段图,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例2的解题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全班交流两种解题方法。

解法一:75+75×=75+60=135(次)。

解法二:75×(1+)=75×=135(次)。

4、巩固练习:p21“做一做”(列式后让学生说说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

三、当堂测评。

练习五第2、3、4、5题。

1、学生依据例题引导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关键句子分析,找到谁与谁比,

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照顾差生。

2、小组间解决疑难,全班汇报,教师讲评。

四、谈收获、找疑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设计意图:

例2和例3都是在理解和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解决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中,我依然依据教学例1时教给学生的解答步骤进行分析解答,找出单位“1”,并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扣线段图,直观地理解题意,并引导学生从数量和分率两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但本堂课,老师讲解的部分似乎多了一些,留给学生讨论、练习的时间稍为稀薄。

教学后记:

第九课时:练习课。

第十课时:倒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交流的习惯。

3、通过学生自行实施实践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

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口算:

(1)××6××40。

(2)××3××80。

2、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倒数”,看看他们有什么秘密?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二、新授。

1、课件出示知识目标:

(1)什么叫倒数?怎样理解“互为”?

(2)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3)0、1有倒数吗?是什么?

2、教学倒数的意义。

(1)学生看书自学,组成研讨小组进行研究,然后向全班汇报。

(2)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提示学生说清“互为”是什么意思?(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

(3)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3、教学求倒数的方法。

(1)写出的倒数: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数字3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母位置处)、分母(数字5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子位置处)调换位置。

(2)写出6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6=。

4、教学特例,深入理解。

(1)1有没有倒数?怎么理解?(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2)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5、同桌互说倒数,教师巡视。

三、当堂测评。

1、练习六第2题:

2、辨析练习:练习六第3题“判断题”。

3、开放性训练。

3/5×()=()×4/7=()×5=1/3×()=1。

四、课堂总结。

你已经知道了关于“倒数”的哪些知识?

你联想到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

倒数的认识一课,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学生通过预习、自学,完全可以自行理解本课的内容。针对本课的特点,教学中我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理解“倒数”的意义,而在这其中,有一些概念点犹为关键,如“互为”,因此我也适当的加以提问点拨。对于求倒数的方法,我同样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自学例题,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但对于“0”“1”的倒数这种特例,我并没有忽视它,而是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帮助学生加强认识。

第十一、十二课时:整理和复习。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篇九

本册教案的说明:

1、单元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教案由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和教学后记等7部分组成。其中教学过程由旧知铺垫(或情境创设)、新知探究、当堂测评和课堂总结4部分组成。

2、整个教学去掉了以往的“作业布置”环节,使学生课堂紧张,课外轻松。提高学习效率。

3、课件内容融于教案之中。

4、注重情境教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5、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自学。

教学内容及课时:

第一单元:位置共2课时。

第二单元:分数乘法共12课时。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共13课时。

第四单元:圆共10课时。

第五单元:百分数共13课时。

第六单元:统计共2课时。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共1课时。

第一单元位置

 

第一课时位置(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准备:投影仪、本班学生座位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初步感知。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能介绍自己座位所处的位置吗?

学生介绍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两种:

(1)用“第几组第几个”描述。

(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让学生先说说。

3、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知探究。

1、教学例1(出示本班学生座位图)。

学生对照座位图初步感知,说出自己的位置。个别汇报,集体订正。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比较(2,3)与(3,2)的不同。

{在比较中发现不同之处,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对的更深了解。}。

3、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电影院里的座位、地球仪上的经纬度、我国古代围棋等。)。

{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当堂测评。

教师课件出示,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评比纠错。

{做到兵强兵、兵练兵。}。

四、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还有什么不懂的?

{让学生说出,了解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二课时:位置(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机。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标出下列班上同学的位置(图略)。

{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0列、0行,并指导学生正确找出。)。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相互说说。

(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三、当堂测评。

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检验交流,最后,教师再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

练习一第5题。

(1)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数据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画图。

{继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课堂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哪些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五、设计意图:

本节知识,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课后小记。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篇十

单元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2、过程与方法。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用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单元重难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