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精选11篇)
- 上传日期:2023-11-20 22:41:45 |
- zdfb |
- 10页
通过撰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分析书中的思想和观点。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首先需要真实而有深度的阅读体验。想了解如何写一篇精彩的读后感吗?不妨看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或许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写作。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篇一
曾老有一次去美国参加学术活动的时候,接到50年前在美国读书时一位教师的邀请。
见到90多岁的老教授后,曾老惊喜万分,但他还是不能确定老教授是否真的`还记得自我。“怎样不记得你呢你就是那个晚上从来不睡觉的中国学生嘛!”原先,曾老在美国读书时的用功和勤奋在当时是全校最出名的,“当时你的勤奋在学校里无人不知!”老教授慈祥地回忆道。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篇二
钱学森,著名科学家。我国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导弹之父。
钱学森3岁时就有非凡的记忆力,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大家称他为“神童”。
5岁时,他已可读懂《水浒》了。他对爸爸说:“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爸爸说:“你也可以做英雄。但是,必须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知识,贡献社会”。
在小学低年级时期,男孩子最喜欢玩用废纸折的飞镖。每次比试,总是钱学森扔得最远,投得最准。同学们不服气,捡起他折的飞镖仔细研究,原来他折叠的飞镖有棱有角,特别规正,所以投起来空气阻力很小;投扔时又会利用风向风力,难怪每回都数他投得最远最准呢!小小年纪的钱学森居然领悟了某些空气动力学的常识,这不仅使同学们,而且使老师也惊叹不已。
20多年后,钱学森果然成了国际知名的力学和空气动力学家。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篇三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1946年应聘到美国讲学,很受学术界器重。当时,美国的伊利诺大学以一万美元的年薪,与他订立了终身教授的聘约。华罗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适起来了,不仅有了小洋楼,大学方面还特地给他配备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员。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人总以为华罗庚在美国已功成名就,生活优裕,是不会回来的了。然而,物质、金钱、地位并没有能羁绊住他的爱国之心。1950年2月,华罗庚毅然放弃了在美国“阔教授”的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途经香港时,他写了一封《告留美同学的公开信》,抒发了他献身祖国的热情。他满腔热忱地呼吁:“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苦读六年,取得了地质学硕士学位。他的老师鲍尔敦教授劝他留下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再回国。李四光谢绝了老师的好意,他回答说:“不,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贡献给我的祖国。”1920年回国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止。后来,一度出国,在国外仍坚持地质学的研究工作。到1950年,他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毅然从英国绕道回国,作为新中国的地质部长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卓越功勋。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篇四
钱学森,著名科学家。我国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导弹之父。
钱学森3岁时就有非凡的记忆力,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大家称他为“神童”。
5岁时,他已可读懂《水浒》了。他对爸爸说:“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能够做英雄了。”爸爸说:“你也能够做英雄。可是,必须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知识,贡献社会”。
在小学低年级时期,男孩子最喜欢玩用废纸折的飞镖。每次比试,总是钱学森扔得最远,投得最准。同学们不服气,捡起他折的飞镖仔细研究,原先他折叠的飞镖有棱有角,异常规正,所以投起来空气阻力很小;投扔时又会利用风向风力,难怪每回都数他投得最远最准呢!小小年纪的钱学森居然领悟了某些空气动力学的`常识,这不仅仅使同学们,并且使教师也惊叹不已。
20多年后,钱学森果然成了国际知名的力学和空气动力学家。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篇五
邓稼先(1924—1986)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邓稼先是安徽人,后来在北京大学当物理老师,1948年10月,邓稼先去美国读研究生,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工作。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5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邓稼先曾荣获全国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级科学进步特等奖,并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邓稼先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都是安徽人,在同一个中学上学,从小两人在一起弹玻璃球、打墙球、比赛爬树,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邓稼先就是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也为此献出了生命。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两弹一星”的人间奇迹。“两弹一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壮举。
核武器是利用能自持进行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邓稼先等科学家研究的原子弹和氢弹就是非常厉害的核武器。
核武器爆炸的五大危害:
光辐射,又称热辐射。核武器在爆炸时,可产生几亿摄氏度甚至几十亿摄氏度的高温,能快速融化一切。光辐射只要涉及到人的皮肤,皮肤就会立即变成焦黄或黑色,并致使人体死亡。
冲击波,是一种机械波,通过介质震动传播能量。核爆炸冲击波与普通炸药的震动波性质相同。一枚当量为100万吨tnt的核弹在爆炸时会即刻摧毁5.6公里范围内的全部建筑。冲击波直接作用于人体可造成各种直接冲击伤。
早期核辐射,又称贯穿辐射,是核爆炸最初十几秒内放出来的y辐射和中子流。它是核武器特有的一种杀伤破坏因素。人体在早期受到核辐射影响时,易出现休克和中枢神经系统失调,造成器官损伤、内脏组织损伤和免疫系统功能退化等症状。
瞬间电磁波,核武器在爆炸时,可使空气发生电离,产生巨大的电磁场,电压为几百千伏。瞬间电磁波可破坏各种武器装备的电子设备,杀伤人员。
放射性沾染,这是核爆炸所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对地面、空气、人员和武器装备等各种物体的污染,主要释放粒子的y辐射。这些放射性裂变的小微粒悬浮在空气中,造成地面、人员和物体表面沾染,可引发人体引起造血障碍、眼睛白内障、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生育能力下降或胎儿畸变等症状。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篇六
在东汉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位创制天球仪、候风仪、地震仪的天文学家张衡。
张衡于公元78年出生在河南南阳,家境贫苦。但他自幼喜欢读书,成年后曾在南阳郡做了几年文官,后来辞职回乡,潜心天文研究。中国汉朝先后出现了三种关于天体运动和宇宙结构的学说,这就是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盖天说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天像一个半圆形的罩子,大地像一个倒着的盘子。
浑天说主张天是浑圆的,日月星辰会转入地下,早期的浑天说认为大地是平的,改进的浑天说认为大地是球形的。
宣夜说认为天没有一定形状,而是无边无际的充满气体的空间,日、月、星辰都飘浮在气体中。张衡根据自己对天体运行的认识和实际观察,认为浑天说比较符合观测实际。他还制作了一个能够精确演示浑天思想的浑天仪。
张衡的另一发明是制作了水运浑象,它是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发动的天文仪器。水运浑象实际上是个天文钟,通过它的等速旋转,可以报告时刻。世界上第一个可以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也是这位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张衡还在《灵宪》等天文著作中,阐述了无限宇宙的思想,解释了月亮反射阳光和月食发生的原因。他对2500颗恒星的观测记录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度的计算结果,和近代天文学非常接近。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篇七
中国当代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在1945年受邀参加美国战时科学研究与发展局的研究工作。伴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美国海军部成立了海军军工试验站,并希望周培源到该站工作,待遇甚优。但海军部是美国的政府部门,在海军部所属单位任职便成为美国政府的公务员,外籍人员须加入美国籍才能参加。周培源当即向美方提出三条件:第一,不加入美国籍;第二,只承担临时性的研究任务;第三,可以随时离去。1947年2月,周培源毅然带着妻儿离开美国回到了自己祖国的怀抱。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篇八
在交大的图书馆里,珍藏着一份96分的水力学试卷,做这份试卷的人就是钱学森。他在上海交通大学就读时,品学兼优,各门学科都得90多分以上。
在一次水力学考试中,钱学森答对了所有的6道题,他的任课老师金老师很高兴,给了钱学森100分的满分成绩。但钱学森却发现自己答题时把一处符号“ns”误写成“n”了。钱学森主动把这个小错误告诉了老师,老师也把100分的试卷该为了96分。
这份小小的试卷反映了一位世界著名科学家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对学习、科研的一丝不苟、虚心诚实。
克服重重阻碍艰难回国。
20世纪40年代,钱学森就已经成为力学界、核物理学界的权威和现代航空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在美国,钱学森可以过上富裕的中产阶级的生活,然而,钱学森却一直牵挂着大洋彼岸的祖国。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兴奋不已,觉得现在正是回到祖国的时候。美当局知道钱学森要回国的消息后,自然不想放走,因为钱学森知道了太多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在客服百般阻挠之后,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回到祖国他迅速投入到工作中,从成功地指导设计了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导弹的发射,到我国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成功;从组织领导了运载火箭和洲际导弹研制工作,到我国第一艘动力核潜艇的设计制造,以及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发射,他始终站在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最前沿,突破无数科研难题,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贡献。
痴迷学术,组建“自杀俱乐部”
1938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的钱学森留校任教。为从事火箭研究,他和几个同学结成了研究火箭的技术小组。没有资金和设备,他们就到旧货摊上、废品仓库里去拣废旧零件自己安装;没有试验场地,就在自家房后草坪上进行。由于成天和电机、火药、二氧化碳、废弃零件之类的物体打交道,随时可能危及生命安全,他们将这个小组戏称为“自杀俱乐部”。
有一次,小组在古根海姆大楼实验室里进行火箭喷射推力的试验,竟然发生爆炸,古根海姆大楼都摇晃起来,钱学森等人被爆炸的气浪掀翻在地,金属零件也被炸飞,好在大家都没有受伤。不过这次爆炸后,学校便勒令火箭研究小组停止一切活动。为了继续搞试验,这几个不怕死的年轻人将实验室迁移到远离洛杉矶的马特里山的一个偏僻的山谷中,还亲自动手盖起一座简易的火箭试验台。
几十年后,这里成为美国宇航局著名的喷气推进实验中心所在地。
那时,钱学森年轻的头脑里只有科学,他思维缜密、治学严谨,利用一切时间和条件进行学术研究。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篇九
翻开竺可桢日记后页的通讯录,可见其朋友圈之精彩,似乎所有现代史上的知名人物都与他有着往来。胡适、赵元任是与他同期的“庚款生”,陈寅恪是他的同学,还有中国科学社中的同人任鸿隽、杨杏佛等,每一个名字叫出来都响当当,或是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先驱,或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奠基人。
说起来,似乎那是个谈笑皆鸿儒的时代,我们或许能从竺可桢及其所代表的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代科学家身上,找到一些当时学人的共性及背后时代的特点。
§中西合璧的一代。
“他是最早一代受过严格科学训练,进而以科学的眼光来生活、来看世界、看社会的中国人。”这是王作跃对竺可桢的评价,对于竺可桢代表的第一代科学家,他认为他们是具有很扎实的国学基础,又接受了严格的现代科学训练的一批人。“之前的人可能国学基础很好,但是没有严格的科学训练,后来的人现代科学训练很好,但说实话国学基础已经很难跟这批人比了。”
谈到第一代科学家的共性,在他们身上西方自然科学和东方传统文化做到了最强联合,是所有学者都感悟最深的。竺可桢的国学功底深厚,能从古书、俗谚中找到证据与自己的气象专业结合,为众多学人津津乐道,1926年发表《论以岁差定〈尚书·尧典〉四仲中星之年代》一文,获得学者徐炳昶“欢喜赞叹,感未曾有”的评价,“以为必须如此才能配得上说是以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这样短短的一篇严谨的文字印出,很多浮烟涨墨的考古著作全可以抹去了!”他80多岁时完成的著作《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更是集其研究之大成。
这样一批学人在国学和西学上实现了“1加1大于2”,对于他们的出现原因,散木给出的答案很直接:他们站在中国历史和中国科学发展的转折点。
这一观点与樊洪业的想法遥相印证:19世纪20世纪之交,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大的转折期——当时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清王朝不得不把维新变法里的主张以新政运动的名义推出来。
新政运动总的来说并不成功,但是在教育制度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兴学堂,废科举,出现了留学大潮。“兴学堂”打破了中国以往的教育模式,移植了日本的学制、教材,聘请了日本、西洋方面的教习,学的是现代的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政经法。而在此之前,中国推行的还是科举制度,学的是儒学经典,讲究的是伦理纲常,学堂除了教会办的,就是洋务运动中推出的几个,主要用于培养军工、外语人才,中国自己的学堂非常少。
“原来是想学堂跟科举制度并行前进,逐步废掉科举兴办学堂,到后来看人才培养实在太慢了,1905年就索性把科举制废除了。”樊洪业认为废除科举制度,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给予多高的评价都不过分,现在人们对其意义还远远不够看重:“通过废科举,整个教育制度改变了,中国人的知识结构就跟着改变了,中国人的脑子里原来都是‘诗云子曰’那一套,一下子变成要学数理化才有出路,毕竟伦理纲常对抗不了洋枪大炮。”
竺可桢生于1890年,义和团起义时大约10岁,废科举那年15岁,在此之前,他已在故乡绍兴读了新式学堂。后来到上海求学,读的是复旦公学与澄衷学堂,先后与陈寅恪、胡适同学,这几位都是20世纪中国学术的领军人物;再后来到唐山路矿学堂读书,同学里有钱崇澍,是中国近代植物学的奠基人。1910年,刚满20岁的竺可桢参加了庚款留学的考试,成为第二批庚款生。“清末庚款留学生以理工科为主,是当时留学大潮中造就的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杰出代表。当然也不止他们,譬如地学方面还有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是欧洲留学的代表,对中国现代科学发展的功劳也非常大。但总的来说,他们和竺可桢都属于一个时期。”樊洪业说,他们身处学制改革时期,在年轻学习的阶段赶上了这个潮流,与比他们年长的学人相比,他们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大不一样。
踏上美国国土的竺可桢,在大洋彼岸前后呆了8年,受到比较系统的西方教育。而且他与其他赴美留学生赶上了一个好时机——20世纪初年美国引进德国学制,改革了美国的大学,此举使得美国大学开始走向世界前列,竺可桢等留学生选择的一些大学又是其中的佼佼者。竺可桢到美国后先到伊利诺伊大学攻读农业,因为发现所学的东西与国内实情不同,所以转到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攻读新兴的气象学,这两所学校都是美国名校。
“关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中有一句话叫积累优势,每一个台阶都处在优势上,就造就了诺贝尔精英。就中国第一代科学家而言,他们这批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这个情况。”樊洪业总结了一下:“首先,这批人底子打得好,其知识结构又走在国人的最前面。他们出去后,学到的内容比如地学在科学最前沿,又适逢美国大学改革,很多的导师都是世界大师的水平。当他们学到西方的研究理论和科学方法后,结合自身的国学底子,再来研究中国的科学、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都非常具有开创性,其中的翘楚自然就成为大师了。”
在散木看来,第一代科学家是弄潮头的那拨人,这批人中很少有人受到后来人们所认识到的某种“过度化”、“极端化”的“文明污染”,对他们来说,没有经历过科学主义、激进主义、后现代主义、平面化等过程,西方的科学知识是簇新的,但是他们完全没有被貌似“先进”的东西左右,而是取其长处,因地制宜。“尽管当时的科学尚未展现出其负面性,但竺可桢等人已经非常重视科学和人文的结合,避免彼此的负面,这个非常罕见。”正如王作跃所说,第一代科学家都不是死读书的人,这源于他们强烈的自我意识,还有他们强烈责任感驱使下一颗学以致用的心。
“第一代科学家的知识范围也非常广,博学是他们的一个重要特点”,樊洪业说:“竺可桢那一代的学人出去学习的时候处处都感到新鲜,什么都愿意看,他和胡适看书都看得非常广,从专业性书籍到医学、文艺、政论无一不包。而且他们没有陷在学校的课本里,经常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文化交流活动,跟各国人打交道,广泛地吸取国外的东西。”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篇十
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向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
传说,有一年鲁班理解了一项很大的任务——建筑一座大宫殿。这需要很多木料,可是工程限期很紧。
鲁班的徒弟们每一天都上山砍伐木材,可是当时还没有锯子,仅有用斧子砍,效率实在是太低了,并且徒弟们每一天累得精疲力竭,可是木料还是远远不够,耽误了工程的进度。那个年代,完成不了奴隶主的任务是要受重罚的,鲁班心里十分着急,就亲自上山察看。
他把草折下来细心观察,发现草的两边都长有许多小细齿,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既然小草的'齿能够划破我的手,那带有很多小齿的铁条应当能够锯断大树吧。
于是,在他的想法加上金属工匠的帮忙下,鲁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锯——一把带有许多小齿的铁条。他用这个简陋的锯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了。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从这个故事都能够得到这样的一个启发:实践出真知,钻研出智慧。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篇十一
钱人元生卒年:1917年9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汤家桥。江苏常熟人。
1931年,在苏州中学化工科学习。1935年,化工科毕业,进入浙江大学化学系学习。1939年,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物理系助教。1940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理化系任助教及教员。1943年,赴美国留学,在加州理工大学化学系学习。1944年,在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做研究生并任研究助教。1947年,到依阿华州立大学化学系学习。1948年,回国,在厦门大学化学系任教授级讲席。1949年,到浙江大学化学系任副教授。1951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63年起,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理事长兼高分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等。1977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1981年,任所长。1985年,当选为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高分子部聚合物表征和性能委员会委员。1990年,当选为太平洋高分子协会理事。
钱人元研究领域:
物理化学家、高分子物理学家,开拓了中国的高分子物理与有机固体电导和光导的应用基础研究,并结合实际在丙纶纤维的开发等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钱人元作品:
主要著作有《无规与有序:高分子凝聚态的基本物理问题研究》、《有机晶体中的电子过程》、《高聚物的`分子量测定》等。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运动会主题口号双减(汇总20篇)
- 2023年取长补短高中作文素材(通用10篇)
- 最新最美的姿态议论文(实用16篇)
- 2023年北京教案设计(汇总13篇)
- 学生会干事个人总结200字(优质15篇)
- 防损员个人工作总结(优质20篇)
- 公路工程施工心得体会(模板20篇)
- 2023年读书心得!(模板15篇)
- 最新人民公园写景作文(大全13篇)
- 最新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优质10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