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汉语魅力的作文(实用13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12 12:57:26    小编:zdfb
汉语魅力作文实用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2023年汉语魅力的作文(实用13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12:57:26 |
  • zdfb |
  • 8页

大家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所以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怎样提高写作的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我们需要努力的目标之一。9、总结范文可以激发我们写作的灵感和创造力。

汉语魅力的作文篇一

汉语,中国流传至今最古老的语言,是中国人的母语,是对中国人影响最为深远的语言。

汉语亦称中文,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语言之一,即使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也不得不佩服它的博大精深,重拾我们每天所说着的语言,也仿佛变得无比重要了。

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的字、词,都是汉语的一部分,汉语的精髓。汉语本源于那四千多年前的殷商,却在之后的磨练中发扬光大,它是柔韧的,也是进步的。

汉语,深邃的遥不可及,却又时时刻刻出现在我们的身边,最精炼的话语,早就在不经意间透露了所有的想法。汉语是中国永恒的经典,只有真正的中国人才会懂得它的优美和古韵,绝代和孤寂。现在有许多的外国友人也在学习汉语了,汉语已经走上了国际的舞台,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翩翩起舞,尽显风华,汉语源于生命,同时也融入了人生活。它即使经历了几千年的历程也永垂不朽,无论是百年前的的繁体字文言文还是今昔的中文简体,这都是智慧的结晶,是永远都不能磨灭的经典和永恒。

汉语最直接的表达是汉字,汉字最独特的在于书写,书写最顶尖则为文笔、写作。文化是汉语最悠远的见证。在古代诗人喜欢对酒吟诗表达情感,优美的语言、深沉的背景、汉语在诗人的手中像上好的璞玉,在诗词的雕琢下更加优美。作家用文字书写故事,它们在纸上栩栩如生,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它们随着时光的长流变成历史,无论是史书中的“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还是现代书中的“青春无悔,年少轻狂”,都是永恒的文学。文化的光辉洒满过去的历史,汉语的价体现的价值被体现的淋漓尽致,激励着人心,感动着世人。

这是我们的汉语,充满活力和灵性的文化。在我们学着其他国家的语言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忘记汉语了,有太多的时候我们只记得它的一部分,一小部分,有太多的人都忘记它沉淀下来的风采,忘记了它是我们的母语……如果一个名族甚至于一个国家到最后连自己的母语都忘记了,那么它还会是一个好的国家、一个富强的国家吗?不会的。古语说得好“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只要羊圈修好了,羊自然也不会再丢失,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汉语,爱惜我们的汉语,认知我们的汉语,在不久之后我们就能够创造一个美好的明天,一个属于汉语的未来!

()

汉语魅力的作文篇二

下而求索!”汉语就像是一扇窗。推开窗,我看到了五颜六色的美丽世界。去年三月,我终于去了中国。在北京,我第一次看到了闻名世界的长城和天安门,在天津,我第一次尝到了“天津一绝”——“狗不理”包子。初次听到“狗不理”包子,我想,肯定不好吃吧!因为“狗不理狗不理”,狗都不理啊!后来才知道,是因为这个卖“狗不理”包子的人小名叫做“狗子”,吃包子的人越来越多,狗子卖包子的时候没时间理客人,所以客人们说“狗子卖包子,不理人”,这才有了“狗不理”包子。汉语真是太有趣了!如果你要问我:你喜欢汉语吗?——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我的情也深,我的爱也深,月亮代表我的心。这就是我的演讲,祝各位老师、同学身体健康,天天开心!谢谢大家!

汉语魅力的作文篇三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它拥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从我们刚出生就开始接触语文,听着大人们说汉语,我们也跟在后面学,所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语文。

在一个满天都有星星在调皮地眨着眼睛的一个夜晚,从五松新村的107栋502室里传来嘈杂的声音。走进去一着,原来是在开展词语接龙的比赛呀。一家人表情严肃地围坐在茶几旁,母亲大人率先发言:“我来,大树。”“树木。”我紧跟其后。“木头。”爸爸手一拍桌子,说道。“头部。”“部分。”“分量。”说完,爸爸眨了眨他那狡洁的目光,嘴角泛起了一丝微笑。母亲大人抓耳挠腮,苦思冥想。爸爸幸灾乐祸,伸出手,嘴里大声喊着:“五、四、三、二、一!”妈妈噘着嘴,气呼呼地说:“哼,我不服,不是要关于语文吗?我们来玩‘飞花令’怎么样?”“行,来就来!”爸爸一副无畏的样子。“我先‘桃花潭水深千尺’。”“竹外桃花三两枝”我不甘落后。“嗯……人黄四娘家花满蹊。”妈妈思考片刻后快速答出。“嘿!还有两把刷子嘛。花落知多少。”爸爸瞅了瞅妈妈。“牧童遥指杏花村。”我眺望远方,假装骑在一头牛上,用手指向“杏花村”。“扑哧”爸妈都捂着肚子,笑弯了腰。“哈哈,好了,该去睡觉啦,这局你获胜。”爸爸牵着我和妈妈的手,猛地一下举起了我的手,我高兴地又蹦又跳。

上床后,我很快进入了梦乡。这时,我忽然看见了一对对的双胞胎汉字,白牵着日走过,只听白对日说:“你看你,出去散个步,帽子都弄没了。”好对子说:“你看你,本来儿女双全,现在好了,把女儿弄丢了。”森对木说:“你看,都怪人类乱砍乱伐,原来一片森林,现在只剩下一根木头了。”日对曰说:“兄弟,最近伙食不好吧,营养都跟不上啦!”我仔细打量着这些汉字们,发现他们一个个都拥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看来,我们中国的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历史可不是吹的呀!

我现在回想这个梦,发现原来我们中国的文化是这样的博大精深,让我不由得心生敬佩之情,我励志,要好好学习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汉语魅力的作文篇四

“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还记得这脍炙人口的歌词吗?是呀,如今这汉语正如歌词中所说的,日益走向世界。

还记得今年“五一”长假时,爸爸带我到夫子庙游玩。夫子庙不仅是明清时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时也是居东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筑群。古香古色的经典房屋建筑,自然吸引了不少外国游客到此一游。一路上只见得许多外国游客拿着数码相机“咔咔咔”,拍着风景,不亦乐乎。

当然到夫子庙来游玩,一定要吃秦淮小吃咯。中午,我和爸爸走进一家餐馆,迫不及待地看起菜单来。这时,只见对面的一桌全是外国游客,一位外国游客用熟练的中文对服务员说到“你好,请给我们每个人上一份鸭血粉丝汤。”随着,用手很礼貌地把菜单递给了服务员,服务员自然也很礼貌地接过去,只见那位外国的叔叔又微笑着说:“谢谢你!”

“哎,爸爸,你听见了没啊?听见了没啊?”我迫切地摇着爸爸的手臂。“什么什么?你不要激动,慢慢说哎!”“刚才,那个人在说中文耶!”我十分欣喜,“以为只有我们中国人要学外语,没想到现在外国人也说中文啊!”“爸爸藐视了我一眼:“那不正常嘛,现在中国的经济那么发达!”“那是!”我笑着点了点头。

快要回家时,我和爸爸打算到那些商店里看看有没有什么好玩的东西。我们走进一家商店,只见许多外国游客在挑选着那些精美的折扇。“老板娘,这折扇太贵了,能不能便宜一点呀?”一位外国游客竟然在用汉语还价。“不能了,我们本来就是小本生意呀!”老板娘坚决地说。“那我多买几扇!行吗?”说着,那位外国游客数着“一、二、三、四……十五,我要十五把,算我便宜点,好吗?”老板娘笑了:“我真是没辙了,好,算你便宜点吧!”“谢谢你!”我和爸爸对望了一下,都笑了。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中国也越来越发达,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汉语魅力的作文篇五

回眸千古华夏,汉语走过了甲骨钟鼎,走过了竹简绢帛,终于在人类语言的星空繁衍出恢宏璀璨,史蕴丰厚,意象万千的方块字。

汉语是有灵性的生物,是不朽的物质,是精神家园的鲜卉。汉语的每字每句都凝结着先人对已知世界的渐悟和对未来的哲思。汉语超过了语言的一般功能,由僵滞的文体字符跃变为鲜活的人文精神。衍生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英勇气概和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那种以道义抗权势的风范,那种关心民生疾苦,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的情操。汉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如同自然界的水与土,滋养着民之魂,国之根。

汉语是把握中华文化的把手,是中华民族的特质标志。无论政治怎样变革,形态如何差异,汉语,美丽而悠久的汉语,是融合所有中国人心灵的长河。纵观中华文化,颠沛流离的《论语》,逍遥云游的《庄子》,君子好逑的《诗经》,魂兮归来的《楚辞》……融化在了炎黄子孙的情感和意志里。李太白的杯中酒,曹雪芹的梦中泪,唐诗魂、宋词魂……无一不在中华儿女的血液里奔腾。

在物质文明甚为丰富的今天,全社会以经济为中心,人们来去匆匆,为生计奔波,为享受着精致的服饰,坐在电视机前没日没夜地欣赏着都市泡沫剧,年轻的一代在追星中迷失了自己。重新打理文化基座,提升失落的人文精神已迫在眉睫汉语所恪守的不正是精神和信仰吗?汉语以心会心,以精神对精神,以灵魂征服灵魂,教会我们一边劳作,一边歌唱头顶的星空。

汉语的繁荣与凋落,是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大问题。一个民族丧失了自己的土地是可怕的,更可怕的是一个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身份,丧失了自己的灵魂。

汉语魅力的作文篇六

汉字是中华之魂,汉语是中华之躯。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该爱汉字,爱汉语。但现在的网络时代已严重影响到了我们中学生,习惯了在键盘上敲打文字,但一提起笔写字不是忘了比划就是写的歪歪扭扭。

汉字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古仓颉造字鬼神为之而泣。据了解甲骨文是最早的汉语形式,汉语的发展也经历了许多阶段从甲骨文一直发展到现在人们所用的汉字,汉语记载了历史,文化。一个“众”字,写出三人成众的力量与人的团结。一个“田”字写出天地的方方正正与人的智慧。一个“品”字写出食物用口才可出味与吃的文雅。

汉字可表示人的性格,字的飘逸、刚劲、潇洒、整洁。汉字还可以表现人的心情,如诸葛亮手书的《出师表》写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伟大的精神。而大书法家王羲之苦练汉字终写一手潇洒百年的字,他的贴被我们所临摹。

汉字写的好坏也是评价一个人的标准,一个是文字如生命的人它所具备的爱国精神是独一无二的。也可以看出他为人规整,正直易于管理。汉字是古中国人的智慧结晶,我们应该传承它,弘扬它,发展它。

汉语的魅力,是最吸引人,我们应该为他骄傲,汉语的魅力不是其他语言的所能相比的,我们中学生应该更加重视汉字的书写,汉语的传承。我们应该让后代能说汉语而骄傲。

汉语魅力的作文篇七

我与汉字汉语的缘分,还需从两三岁时说起。在那朦胧而又清晰的记忆深处,我站在床上,紧紧地攀住床头,用蹒跚的步伐挪行,一点一点的前进。“哗——,哗——”藕节般手臂上的小银镯在略略泛黄的墙上刻下一道又一道深深浅浅的童年印记,胖乎乎的手指点着墙上被磨损的图案:“苹果——”“香蕉——”……从我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汉语便注定伴随我一生的成长。

语言,是何等的神奇!早在千百万年前,我们伟大的祖先便用自己的智慧打开了语言文字的大门!从最早的甲骨文、金文开始,如今,汉字汉语这条河流已源远流长。每一个汉字的精巧构造都赋予了各自非凡的意义,每一段文字的背后都埋藏着一个生动而睿智的故事。而这一切,更多的还须要我们每个人细细品味。

在我眼中,没有其他任何一种语言能同我们的汉语媲美。唐诗宋词,记录下曾经的美好与辉煌。细细品读,字里行间似乎仍能让人感受到当年那恢宏的气魄,那万马奔腾,飞瀑倾泼而下的壮丽景象。常读唐诗宋词,心境也会变得开阔,使人仿佛置身其中。那些早已在历史中飞散的爱恨情仇,也都一一在这些舒缓优美的文字中再次展现,且独具了一种中华文化特有的韵味儿。

俗话说“字如其人”,我认为这是十分可信的,否则中华大地上的儿女们怎能生得如此可爱而智慧!

汉字,是中国人的一张名片。一手秀丽的字总能博得生人的好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字体,或飘逸,或工整,或轻盈,或凝重,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特征,是安静稳重,还是聒噪轻浮,便会一目了然。

每当打开英语书时,感觉更多的是陌生,不解;而翻开语文书时,看到那熟悉的横竖撇捺,便有一种亲切之感油然而生。也许这,便是我与汉语母语的情缘。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汉语拥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随着我们伟大祖国的日益强大,相信汉语的地位还会越来越高,汉语更会带着中华文明走向更远更广的世界!

我缘定汉语,终会爱你一生。

汉语魅力的作文篇八

数千载光阴流逝,世代传承积淀,凝聚成汉语厚重而富有意蕴的脊梁。站在母语的屋檐下,我听见歌者空灵奇妙的吟唱,看见繁星点点发散的光芒,更领会到汉语深自缄默的无言韵味。

我看汉语,看的是它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音韵。

从江浙地带青墙黛瓦间的吴侬软语,到东北三省耿直爽快的东北方言,还有令人费解的客家语,闽南话。中国的汉语以百花齐放的姿态,蜿蜒在神州大地的山川湖海间。老人常说,十里一方言,一个县城内的方言都会有差别。可正因为这些差别,让我们与故土有了斩不断的联系,流落异地他乡的人,在听到熟悉口音那瞬间的热泪盈眶,也因此成为了许多人刻骨铭心的记忆。

我看汉语,看的是它点横撇捺间铺陈开的形韵。

从象形字到会意字,从甲骨文到正楷,汉字一点点地出现,演变和发展,到如今,不仅是我们生活中的工具和艺术,更是中国人的骄傲。王羲之“飘若流云,娇若惊龙”的《兰亭集序》,毛泽东笔下挥毫舞墨气势非凡的《沁园春·雪》,无不带给我们视觉上的震撼和审美享受。《汉字的战争》中,“兵”失去了双腿却不屈不挠,屹立山巅之上,成了顶天立地的“岳”,用形象生动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汉字在形韵上的美好。

我看汉语,看的是它寓情于字深藏功名的意韵。

如果说汉字是在时代的洗礼中打磨出的颗颗明珠,那中华文化便是镶满明珠的传世珍宝。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值得我们每个人珍藏。在这里,愁是“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的绵延悠长,是“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隐而不发,是“离人心上秋”的缠绵思念。它婉转含蓄时,如闺中静坐的二八少女;他热情豪壮时,是战场上马革裹尸的壮士。无数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笔,在五千年的历史卷轴中勾勒着汉字的意蕴。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有三关,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在今天,无论是宣传方言文化的《中国话》,还是注重书写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亦或是表情达意,吟诵经典的《经典咏流传》,他们都以挺直的身姿告诉世人,汉语的美如浩瀚星海,闪耀在苍穹之上。

我看汉语是中华之宝藏,文化之张扬,华夏之篇章!

汉语魅力的作文篇九

许多人认为学汉语很难,不可能学得好,这也是许多人对学习汉语缺乏兴趣的原因。但是我个人的经验是学习汉语非常有趣,我就是幸运者之一,因为我遇见了很好汉语老师。他们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下面让我向大家慢慢道来。

常芳清,她是我的班主任。她是一位年轻和充满青春活力的好老师。她身材虽然不高,但是苗条匀称。她有一张充满希望与自信的脸。常老师是一位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好老师。有一次hsk考试,我们没有考好,心里很难受。常老师看出来了,用慈祥的目光望着我们,鼓励我们不要泄气,继续努力,争取下次取得好成绩。同学们听了,心里都热乎乎的。常老师很关心同学,有一次一位同学生病了,常老师知道了便马上扶着那位同学去医务室。上课时,对初学汉语的学生,常老师是先教学生反复读单词,然后让学生自己读,随时纠正发音。对于很多学生都读不好的单词,她让学生再多读几遍。在学生读的不是特别差的情况下,她常常表现出非常高兴的样子,让学生觉得自己有进步。这对建立学生自信,拉近师生关系是非常有效的。我有什么心事都可以向她倾诉,我有什么心事都愿意向她倾诉。

宗世海,他有一对大大的眼睛,上面戴着一副眼镜。身子不胖不瘦,头发梳的很整齐。宗老师教写作,为了让我们写好作文,宗老师总是耐心的给我们讲解、指点。他会找好的范文读给我们听。在宗老师的耐心指导和鼓励下,现在我和同学们一样,不再怕写作文了。

邵长超,他教汉语口语和汉语听力。邵老师很热爱运动,每天早晨我走过运动场,都会看到他在运动。他脾气很好,同学们都很喜欢他。上课时,语法方面他几乎不讲,因为讲了学生也不懂。他常常让学生说简单的句子,大部分人的语序都会有错误,他会马上大家纠正。

林晓婷,她中等个子,不胖不瘦,肤色不太白,她的眼睛不大,但炯炯有神。她以前去过一次泰国,。她是一个好老师,教汉语阅读。我们觉得课文很难,也有很多生词,但她教我们阅读的时候,让我们跳跃词语障碍,用语言环境来猜词的意思。上课时她常常用电脑,用插图来记住生词。汉语阅读课很有意思。

刘晓梅,她是我的专项技能训练老师,刘老师和我的年龄差不多,大约有三十五、六岁。她是一个充满活力、性格开朗的人。刘老师中等个子,剪着短发。上课时她声音洪亮,吐字清楚,下课时如果有同学问她问题,她总是含笑回答。

谢惠迎,她是我的爱唱歌老师,她很瘦小,椭圆的脸上总挂着微笑。她唱歌唱得很好听。我真羡慕她,我不会唱歌,我一支歌也没唱过。她教我学唱歌,我很感谢老师的耐心指导。

我们班有一个特别的老师,他叫陈建用,他算是我们全校最帅的一个了,但他也有一个缺点,他声音很小。陈老师教中国书法。同学们常常说老师的长相很帅哦!

老师啊!他们都是和蔼可亲的老师,他们像蜡烛一样默默地燃烧着,为学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他们像园丁一样,辛勤培育着我们这些幼苗。

汉语魅力的作文篇十

中国的文字是极有魅力的,它们以独特舞姿演绎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唱着一曲曲动人的歌。

悠闲的落花轻点着水面,翩跹的蝴蝶萦绕着安静的秋千,娴静的女子斜倚楼头,薄薄的纨扇遮掩着惆怅的粉面,碧云间多了几根银弦。翩跹的蝶影萦绕心头,她默默的说着:“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独在异乡的游子,在看尽了异域的姹紫嫣红之后,在放飞了所有的梦想之后,在充满朝气的脸庞蒙灰尘之后,一丝丝失落感也在心底漫延、滋长。于是,需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休憩疲惫的身心。面对一轮孤月,想那明月另一端的故乡,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也有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风是多情的种子,摇落了屋檐下细碎的风铃声,似一串串纷乱抖落在人的心版上,又似点滴的甜蜜。

清风,小径,竹林。

风吹着,撩动着发丝,拂面而过,如丝般润滑。风有着我们不能走近温柔,因为她也是任性的,不高兴就把树大哥的“头发”吹光,一高兴便“春风又绿江南岸”。

“锦瑟无端五十弦”,瑟是一种五十根弦的乐器。我宛如看见一个身着素衣的女子,端坐其前,纤纤素手拨弄着那些相思弦,诉说着天涯的旧恨。可她依然相信“天不老,情难绝”,所以她又“琵琶弦上说相思”。

白色的衣裙在风中飘荡,一颗清泪落在弦上砸得粉碎……。

芳草萋萋,柳丝袅袅。痴迷憔悴的也只有自己知道,远方的人又何曾知晓。花开花落绕天涯,明月照谁家?情思化泪,虚掷韶华。

风中袅娜的柳丝是伊人的愁绪,丝——思。

这些文字是有魅力的,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汉语魅力的作文篇十一

何为汉语,光从字上看:汉人所说的语言。可在灵魂上,汉语可不止这点意思。

天地之间,唯有汉语最美,那不仅充斥了我们心中的美感,还充斥了世界人民的心灵。相比那枯燥繁琐的英语,汉字代表了我们中国人的智慧,只凭那几笔,即可挡住千军万马;单单十余字,便可汇成那多愁善感的诗篇。

中华上下五千年,出过无数书法家:东晋的王羲之,隋唐的柳公权,宋元的四大家,明清的董其昌等。他们的字让人所折服,那挥洒的草书,正方的宋体,漂亮的楷体,都让汉语迸发出无穷的魅力和光彩。

望眼西方,那区区一千多年的`历史怎能与我们五千年的历史相比?凭一个“雨”就可将景尽寓其中,就凭那“rain”和“pluie”怎能相比。

国人常说:“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不错,一个“嘦”代表只要;一个“歪”代表不正。试问:“外语有吗?”只凭这两个,即可看出汉语的深邃。汉语,不是靠说的人多称霸,而是靠它那无穷的魅力称霸。

汉语的沉淀,是因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汉语的魅力,同样也是因为这五千年的历史。汉语,是古老的;汉语,又是新奇的。

最后我想以一句话结尾:一笔一划都变化无常,一个个形态各异的汉字都如同一条条奔流不息的大河,散发出无穷的生命气息和古老文化的魅力。

汉语魅力的作文篇十二

《胡同文化》是作家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但作家并未从摄影艺术的角度落笔,而是从北京胡同的民居特点的角度揭示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即胡同文化的内涵,全文洋溢着浓烈的京腔京味儿,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一贯始终。这篇小品文是提升学生文化品位的典范,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力图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力求渲染文化的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文化求知欲,让学生进行一次文化的洗礼。

一、妙设导语,创设文化情景。

精妙的导语设计,可以烘托气氛,创设一种与文本契合的情景,激发学生内在的阅读需要,《胡同文化》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当然需要与之协调的导语来切入。考虑到我的学生(身处西南地区)对北京的胡同了解不多,甚至是知之甚少,因此,如果让学生对北京的胡同有种直观的感知,就会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兴趣,自然的引出对文本的解读,继而层层推进,去领悟胡同文化的魅力。我在设计导语时,抛开了传统的语言文字的渲染,代之以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图片和韵味醇厚的京腔京曲《胡同京歌》,那发黄的黑白的胡同照片,那荡气回肠的胡同京歌,深深的吸引了学生们。歌曲一结束,他们回味着,惊叹着,感受着了北京文化那绵绵的艺术魅力,他们在教学的开始就能受到如此的文化冲击,我的教学初衷就达到了。随后,教师揭示课题《胡同文化》和作者汪曾祺,就顺理成章了。

二、简介作家,张显文化风格。

汪曾祺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代表作有《受戒》、《大淖纪事》等,也是著名的京剧《沙家浜》的主要执笔人之一。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抒写家乡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他的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师从于沈从文,有“短篇圣手”之美誉。在介绍作家时,适时的补充沈从文及其《边城》,让学生对我国著名的作家们初步的了解的同时,陡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慨叹,并激发学生传承我国优秀文化之责任感、自豪感。如此的教学,张显了作家的文化风格,也唤起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觉维护之意识,让学生在铺天盖地的快餐文化中,突出重围,找到自己阅读的最佳位置。

然后教师引出这一番话,自然的过渡到对胡同的解读,对胡同文化的解读:“汪曾祺是江苏人,但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生活在北京市民之中,加上他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所以他的小品文特别有京味儿。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胡同,感受胡同文化。”

三、解读文本,沐浴文化阳光。

胡同是北京市民特有的建筑风格,一位大师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石刻的历史。透过建筑,我们可以看到历史,走进人们的生活,解读建筑背后渗透的人们的文化习惯和文化心态。要领悟胡同文化的特色,首先是领略胡同的特点,因此设计了三个环节,层层剥笋般一步步揭开北京胡同文化即市民文化的面纱。

首先,带领学生从中心句入手,提纲挈领的梳理文脉,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即教会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阅读方法,授之以渔,使教学在追求人文性的同时,也兼顾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激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探究趣味。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各位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胡同文化’?请引用书上的一句话回答。

明确:第5段:“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反过来说,“胡同文化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

2、那作者为什么用“胡同”做定语,而不用诸如“草原”“水乡”之类的定语呢?请再引用本段的话回答。

明确:“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

3、那么北京的胡同到底有哪些特点呢?它怎么那么厉害,能够左右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呢?请大家引用1-5段中的关键句回答。阅读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通过把握关键词或者关键句,来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比如主旨句、总括句、过渡句、含蓄的句子等。

明确: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胡同走向——方正);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名称来源——趣、俗);大小数量——很多;(胡同环境——安静);(居住形式——与四合院一体)。

在和学生共同探究胡同的特点时,适当的穿插一些幽默的北京方言,增添课堂的京味儿氛围,这也是对教师课堂语言的一个考验。

其次,引导学生探究胡同文化的内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京胡同造就了特有的胡同文化。于是自然的引出问题:从北京胡同的特点可以看出它有怎样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个?自由发言,谈谈你的感受和理解。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文章的第6——12段,运用同样的阅读方法,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找出体现胡同文化内涵的关键句,并思考其内涵的特点。

这一环节是最出彩的地方,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联系中国历史,谈到了胡同文化的封闭性;有点联系现实生活,谈到了胡同文化的精义“忍”,辩证的分析了“忍”的价值观的现实意义;有的联系自身,谈到了安土重迁并不是北京市民的特有的文化心态,而是中国人普遍的心理,还列举了三峡移民所反映出来的种种问题;有的联系时代精神,谈到了知足常乐的利弊,有的甚至谈到了胡同连接的四合院与当今的高楼大厦之间的差异和折射出的百姓百态,所有的这些都让我为之自豪,因为开放性的问题设置,让学生们有了说话的权利和机会,也使课堂有了争鸣的学术氛围,有了创造性的课堂生成。这无一不是文化的再现,无一不是文化的张显。这样的课堂本身不是文化么?尤其是有一个学生谈到“忍”的现实意义时,最为精彩,兹摘录要点如下:

现在,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生活小事上应提倡‘忍’,这样人际(关系)才能和谐,社会才能和睦,因为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但对于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我们不该“忍”,不该袖手旁观,否则我们的社会就没有正气。

在学生激烈的争辩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对文本本身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咀嚼玩味,那就是汪曾祺那独具魅力的京味儿语言。让学生或比较阅读原文和老师精心改写后的语言,或分角色朗读《八月骄阳》中的精彩对白,朗读教学的方法,使学生在琅琅读书声中,进行了文化的熏陶,进行了文化的比较,以更透彻的方式理解了胡同文化的内涵。

再次,汪老先生不愧为语言大师,通俗质朴的语言中,无不寄托着对胡同文化,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因此,在争鸣中以及争鸣后,始终贯穿着作者对胡同文化甚至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情感的揣摩,当然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还是在文章的最后三段。有了对文本深入的解读,有了对胡同文化内涵的深刻的把握,理解作者的情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儿了。这一环节主要是运用了朗读和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区别了胡同文化和高楼文化的差异,认识到胡同的衰败必然导致胡同文化的没落。汪曾祺先生是在北京的胡同里长大,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自然有一种怅惘,一种莫名的留恋和怀旧。但他又同时清醒的意识到胡同文化是一种小市民文化,是一种衰落的文化,一种无力抗争的文化,一种跟不上时代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楼大厦代替了红砖碧瓦,胡同文化终究要走向消亡,他只能表示无奈。但作者是达观的,他以一种豁达的胸襟面对胡同的衰落,以积极乐观超然的态度迎接新文化的到来。这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也是难点所在。

四、迁移拓展,引发文化反思。

这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感受到了汪老先生京味语言醇厚活泼的魅力,也体验到了北京市民散淡平和自足与作者怀旧感伤超脱理智的情怀。其实在生活中,除了胡同文化,还有很多文化现象日益被人们关注,比如茶文化,饮食文化,鞋文化,酒文化等。要求学生课后做一些研究和调查,写一篇随笔,反思中国的各种文化,感受中国多姿多彩的文化特色和魅力。

总之,本堂课努力遵循着从课本中来,到课本中去,再走出课本,走进生活,走进北京文化,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文化的旅程,语文课堂,就该还它以文化的本色。原生态的文学课堂,是我一直的追求,不变的梦想。

汉语魅力的作文篇十三

作家汪曾祺说,读小品文是悠闲的,可以得到有文化气息的健康的休息。他的《胡同文化》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笔者学着他的“文化休息”,在教学设计中努力体现“快乐语文”:在快乐中增长见识,了解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在快乐中体验情感,感受北京市民散淡、平和、自足与作者怀旧、感伤、理智超脱的情怀;在快乐中品味语言,体会京味语言醇厚活泼的魅力;在快乐中拓展开来,由远及近,从北京的胡同文化联系到家乡的地域文化——中央电视台多次报道过的江山市廿八都镇的“飞地文化”。在初步介绍后将此确立为班级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让各个研究小组讨论申报子课题。

一、序曲。

上课铃声过后,我打开多媒体,屏幕上映出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高亢热烈、韵味醇厚的京腔歌曲《故乡是北京》在京韵大鼓的伴奏下袅袅而起。

(多媒体最大的作用是渲染氛围,创设情境,能弥补传统语文教学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之不足。)。

学生马上进入了情境,听得如痴如醉。

我恰到好处地按下鼠标,音乐戛然而止。

“看大家的表情,都被这画面和歌曲深深地吸引住了。感觉怎么样?”我微笑着问学生。

“太美了!”“太好听了!”还有人打趣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引得哄堂大笑。

“知道这是哪里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北京!”

我顺势导入:“对,北京。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韵味醇厚的京腔京曲,让我们感受到了北京文化绵绵的魅力。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位文化老人写的京味小品文《胡同文化》。”我边说边在胡同背景图上即时打上字幕“胡同文化”。(不以事先做好的示人,以增强现场感,体现多媒体教学的互动、随机。)。

然后问学生:“这位老人是谁呢?”

“汪曾祺。”

“对,是汪曾祺老先生。”我点击鼠标,屏幕上亮出了汪曾祺和蔼的笑脸及其简介。

“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但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生活在北京市民之中,加上他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所以他的小品文特别有京味儿。他主张‘文化休息’,认为读小品文是悠闲的,可以得到有文化气息的健康的休息。因此,我们这节课也好好地体现一下‘快乐语文’。米卢不是有‘快乐足球’吗?我们也该有‘快乐语文’,在快乐中增长见识,体验情感,品味语言。怎么样?”

学生兴趣倍增:“好!”

我高声道:“那就让我们走进北京胡同,感受胡同文化。”

二、增长见识。

1.揭题切入。

切入课文的方式很多,此处采用“揭题法”——从揭示标题“胡同文化”的内涵入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找到“文眼”,提取精要。同时,从“文眼”所在的第5段切入,也使讲课顺序有了变化。

我点击鼠标,屏幕上再次出现“胡同文化”主页。

“各位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胡同文化’?请引用书上的一句话回答。”

学生在课前就对课文进行了预习,所以很容易读出了第5段中的句子:“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对。反过来说,胡同文化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话到此处,我又把学生往定语“胡同”二字上引:“那作者为什么用‘胡同’做定语,而不用诸如‘草原’‘水乡’之类的定语呢?请再引用本段的话回答。”

学生马上齐读起来:“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

于是自然地转到了第1~4段的内容:胡同。本文的文脉是先“胡同”,而后“文化”。

2.胡同。

本文所在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为了落实这八个字,我这样问学生:“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北京胡同的哪些内容呢?请大家引用1~4段中的关键句回答。”

“第1段——”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所以北京人的什么意识很强?”

“方位意识很强。”

“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怎么说?”

“你往南边去一点。”学生齐读后忍不住笑起来。

“要是我们睡觉遇上这类事,会怎么说?”

“往里面靠一点。”“移过去一点。”

看他们比较出来了,我于是笑道:“看来我们的语言模糊多了,方位意识差多了。”虽然没有通读串讲,只找了段中的一句话展开,可我发现效果倒很好。

我又往下问:“第2段呢?”

学生回答:“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我接过话题:“对,都很有来源。下面播放几张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中的照片,请同学随口说说胡同名。”

学生边看照片,边用文中的胡同名称抢说着,气氛活跃。这样既避免了照读原文的呆板,也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

“第3段——”

这时学生参差不齐了:“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我笑着追问:“到底是哪一句?”

学生迷惑了:“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

“对,都是,可又都不是。现成的两句话都不全面,必须用自己的话将这两个意思同时归纳进去,该怎么表达?”

学生马上恍然:“胡同的大小和数量。”

我趁机向他们传授方法:“所以在‘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凭借文中的有关语句,另一种则要自行组织语言。”

“第4段呢?”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对。这段很明确,不会有异议。”

3.胡同文化。

顺着文脉,“胡同”之后,就是本文的重点内容“胡同文化”了。我是这样过渡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北京胡同造就了特有的胡同文化。让我们看看北京人的胡同文化是什么样的。”

先让他们快速阅读,提取精要,找出体现胡同文化内涵的关键句。学生反应迅速:“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北京人易于满足”“北京人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然后我让他们自由发言:“这些内涵,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个?自由发言,谈谈你的感受和理解。”

高中生已进入了“思想期”,因此语文课需要让学生说出他们的理解,说出他们的思想,解放他们的心灵和智慧,让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尽情地得到释放。

果然,学生发言踊跃,思想的火花不断迸发出来——。

学生1: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封闭性。我们国家的封建社会太长了,一直处在闭关锁国的状态下,身为五百年古都的北京就是其中的代表。封闭的思想必然带来观念上的保守与落后,我们现在虽然“入世”了,国门打开了,不再闭关锁国了,但我们的思想观念还是很封闭的,所以要跟上世界步伐,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思想观念问题。

我表示欣赏:“说得够深刻。”

学生2:我印象最深的是“处街坊”这一节。他们表面上是有来有往,礼尚往来,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可见他们的来往仅仅是一种礼节上的应酬,他们的内心还是封闭的。

我不禁称赞道:“你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学生3: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这挺让我感到意外。我故作惊讶:“为什么?”

“毕竟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呀!”

我继续引入:“是呀,太矛盾了。可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你能解释吗?”

“还不能。”

我给他留下余地:“你不妨再思考思考。”

这时,另一学生抢着回答:“我想出来了!那是因为他们生活在首都——不对,古代应该称京城。”

我进一步挑明:“对!生活在皇城根下。”

全班马上接过来:“生活在皇帝的眼皮底下!”

我满意地点头:“越说越清楚了。”

那位学生马上往下接:“所以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我反过来引:“否则——”

“否则随时都有杀头的危险,所以他们只能忍!”

我水到渠成地朗声道:“所以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一个字——”

学生异口同声:“忍!”

我话题一转:“那我们该怎样评价这个‘忍’呢?”

一个学生回答:“那个时候,‘忍’是他们的生存法则,以‘忍’为上,明哲保身。”“对。”我插话道,“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有其历史背景、社会原因,所以西方一位哲人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位学生马上抢回话题:“但也正因为明哲保身,敢于站出来者少,所以我们的封建社会缺少活力,政治变革少,社会发展慢。现在,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生活小事上应提倡‘忍’,这样人际(关系)才能和谐,社会才能和睦;但对于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我们不该‘忍’,不该袖手旁观,而应见义勇为,否则我们的社会就没有正气;对于国家利益,我们更应该有积极的爱国热情,要像海空卫士王伟那样,勇于维护我们国家的尊严,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对。鲁迅留学日本时曾写过这样的感人诗句: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大家马上接下去。

我点头赞许:“这位同学说得不但辩证,而且感人。”然后转移话题:“另外,北京人也有一个极大的优点,你们发现了吗?”

一位学生回答:“北京人易于满足。”

我马上“抓住”他不放:“对。作者有几句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你能念念吗?要念出韵味来,念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来。”

(好的语言需要引导学生品味、涵泳,而且要与课文内容的理解、语言环境的整体感受融为一体,如果照搬“教参”的顺序,在课文内容分析完后才单独分析语言,效果会打折扣。)。

可惜这位学生读得平淡无味,念得很快:“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结尾的“嘿”也念成了短促的去声。

同学们笑了起来。

我也笑了:“从同学的笑声中,就可发现问题了。要读出韵味来,读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儿来。特别是最后一个字,不能按常规读法念去声,应把这个音拉长,并且把声调往上提。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

大家推荐“朗读家”××同学范读。

这位学生读得抑扬顿挫,京味十足,同学啧啧称赞,体验到了京腔京韵的魅力。

我忍不住夸奖:“不愧是‘人民代表’,不负众望。”然后面向全体:“接下来让我们齐声朗读一遍,读出韵味,读出满足感和得意劲,品味京味儿语言的魅力。

(范读与齐读相结合,让每个人在朗读中领悟内涵,感受魅力,并掌握朗读技巧。)。

然后问他们:“品味出京味儿语言的魅力了吗?”

“有点儿。”

“那我就让各位再‘多点儿’。请齐读屏幕上的话。”

我打出屏幕上的话:“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学生边读边笑,读完后大笑。

“笑什么呢?笑它好还是不好?”

“不好!”

“怎么个不好?”

“呆板,单调。”“不活泼,没有生活气息。”“也不风趣。”

我笑着说:“被你们批评得一无是处了。不过这么一比较,京味儿语言的魅力就品味出来了。还只是一点儿吗?”

有学生拉起了长音:“多乎哉,很多也!”

也有学生忍不住赞叹:“汪老先生真神!”

我接过话题:“对。汪老先生不愧为语言大师,他对传统文化有很深的感情。让我们也带着感情,带着对胡同文化内涵的理解,认真朗读一下这些段落。方式是:以小组(6人)为单位,每人选一段自己较满意的读给小组成员听,然后互相评点。”

教室里顿时书声琅琅,气氛活泼。

然后,我把他们引向课文的结尾部分:“作者对北京胡同、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集中体现在哪几段?”

学生非常明确:“最后三段。”

“没错。那就让我们来看看文章的最后三段。”

这样就从“增长见识”板块转到了“体验感情”部分。

三、体验感情。

先让学生齐读第13段,尽可能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读出韵味来。

学生读得比较深沉,基本上读出了作者的感情。我又请他们把最后几个短语再齐读一遍,细细品味其中的感情。

学生:“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这次比上一回低沉。)。

我积极肯定:“这次读得更到位些。”然后抓住语言特点往下问:“这几句语言有什么特点?和前面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一节是同样的语言风格吗?”

学生马上回答:“不是。前面是北京市民的口头语言,这里却是典雅的书面语言。”“对。这是书卷气很浓的语言。如果将它们换成和前面一样的口语,可以怎么换?效果如何?试试看。”

学生在座位上七嘴八舌地说起来,然后我让几位同学起来说。

学生1:“那种衰落的样子,那还有什么说的。”

我大加肯定:“京味到家了!”

学生2:“那荒凉的景象,真没得说。”

我褒贬兼用:“好是好。但与上句没啥区别。而且似乎还有点高兴的成分呢!”

学生3:“那片衰败,确实很惨。”

我马上表态:“是口语,但没有京味。”

学生:……。

我就此打住:“没关系,上面同学讲的两句话已经可以供我们比较了,看看他们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学生1:口语放在这里一点表现力都没有了。

学生2:没有意蕴,没有回味。

学生3:更没有形象,无法让人联想开去。

我顺势点评:“是的。而作者连用四个书面短语,生动形象,而且意蕴悠长,感伤惆怅之情扑面而来。”再深入一步:“学了汪曾祺先生两处不同的语言风格后,有什么启发或感受?请随便说说。”

学生纷纷发言:“什么地方用什么语言,要根据语言环境来定。”“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掌握多样化的语言。”“语言要雅俗兼有,能雅能俗。”

“说得很好。汪曾祺老先生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语言范例,使我们受益匪浅。”然后把学生引向下一段(第14段):“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在下一段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

学生马上作出反应:“‘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我深入一步:“这三个词加在一起,是不是说明汪曾祺老先生是一个跟不上时代的遗老,一个抱残守缺的保守派?”

学生不知怎么回答才好。我让他们齐读本段的下一句:“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再介绍汪曾祺在另一篇文章《日子就这么过来了》中的话:“过去的终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无可奈何之中,更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1][2]下一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