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读后感100字(精选11篇)

  • 上传日期:2023-11-11 03:34:58 |
  • zdfb |
  • 14页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之后,对书中内容的感受和思考的总结。写读后感时,可以适度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分享,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阅读的热情和写作的灵感。

散文读后感100字篇一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笔下的故乡,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余光中剪不断的乡愁浓得声声撕心裂肺,琦君的乡愁也浓,却如浓郁的桂花香,多了份从容多了份暖心,所以她的乡愁悠悠如桂花香浓郁过后的余香缭绕。

喜欢琦君,喜欢琦君文字里成年人才有的乡愁被她用邻家女孩固执的“但我宁愿俗,就是爱桂花”挥洒出来。

琦君所追求的美,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美。善于从中发掘并表现出人所未见,道人所未道,在人们共同的思想感情中写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写出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正如我们一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们就会判断这是苏东坡所作;读"杨柳岸晓凤残月”,就认为是柳永所为。我们也可以从“等国奉比,又惹轻愁起”,看出是琦君笔法。

琦君作品的独特风格是跟她独特的艺术思考和艺术追求分不开的——那是对真、善、美的思考和追求。

散文读后感100字篇二

这几天在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先生在文章里谈了很多,讲到了他的父母亲,讲到了故乡的风物习俗。先生的文字很清新,隽美而不失情韵,弥漫着文人的志趣。而我感触最深的是他对往事深厚的情感和惊人的记忆力。

在回顾从前的家时,他这样写道:“从科甲巷口到竺家巷口,计有这么几家店铺:一家豆腐店,一家南货店,一家烧饼店,一家棉席店,一家药店,一家烟店,一家糕店,一家剃头店,一家布店。”

尽管时隔多年,但旧时家门口的店铺,先生却依旧能够如数家珍。我忍不住回想儿时门前的店铺,除了杂货铺记的真切,其他的印象都显得渺茫了,仿佛蒙上了一层薄雾。那家杂货铺是我幼时常去的,帮妈妈买瓶酱油、买袋盐,杂货铺的老板娘是个年过六旬的老太太,性格幽默,总拿我开玩笑,所以我印象格外深刻。因此我也格外佩服汪曾祺先生的好记性,家里的后花园,堂屋里的老爷柜,甚至儿时的小花灯,他全都历历在目。他写他的父亲,动情地回忆汪老先生的才趣,刻印章、扎风筝、拉胡琴……老先生的一举一动仿佛就在读者面前,汪曾祺先生与父亲的深厚情感也透进了读者的心里。文章就像一幅细细密密的工笔画,向人们绘声绘色、不急不缓地讲述着高邮的风土人情。

前段时间,我斗胆参加了一次全国性的散文创作比赛,也装模作样地写了一篇回忆性质的散文,感触不谓不深。

我高中的作文水平不太灵光,私心里总认为这议论文可算是天下第一难写了。可磕磕碰碰之后我明白,散文才是真正见功力的东西,我那些故作深沉的感叹大概真是邯郸学步了。无病呻吟的牢骚、华丽辞藻的堆砌绝对称不上“散文”,可以打动读者的好文章也绝对脱不开“真情”二字。优秀的散文皆是以情动人,正所谓“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失了“真情”,笔者自然也难以成言,勉强拼凑只会让人觉得生硬、做作。

记得当时我洋洋洒洒写了三千余字的“散文”,心中颇为自得。可如今回头看看,发自肺腑的文字不过其中二三成,连我自个儿都觉得生硬、做作了些,又何谈打动别人。孔子曰:“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却又一定要找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人。

而我应该是君子所痛恨者的对立面:明明自己并不想要那样,却又一定得做出一副悲天悯人、满腹牢骚的模样,写出了那篇三千余字的“散文”。我明明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也不会握着斑驳的老照片追忆似水年华,却为了一次散文创作比赛而追忆得死去活来,拼凑出一篇四不像的“散文”。

我不太赞同“字如其人”的观点,字体的书写可以经过后天的训练,字写得俊秀人也一定俊美的说法其实做不得数。但“文如其人”的观念倒是有点意思。

除非刻意为之,在我看来,人们文章的风格,尤其是散文,与各人的性格多有关联。一篇真情实意的散文是很能看出笔者的心境的。天性温和的人写出来的东西多数是平和的;一腔热血者的文章则不太会显得消沉;幽默乐观的人也不太会写出无尽悲伤、沉痛的文字。

北宋大文豪苏轼在《文说》中谈到散文写作时说:“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话里也蕴含着顺其自然,顺势而为的创作观念。我想汪曾祺先生能把故乡的一草一木记得如此真切,是因为那是亲身经历过的一草一木,也是他心中万分珍视的一草一木。

散文读后感100字篇三

读刘墉的《刘墉励志散文集》,如纤纤细手拂过平息的琴弦,心久久不能平静。

读刘墉的作品,就好像冬天靠着火炉,手里捧着一杯暖茶;读刘墉的作品,就如同炎热的夏日经过雨的洗礼;读刘墉的作品,就仿佛躺在草地上享受暖春的日光。

在他的世界里,他永远都是善解人意,他永远都是和风细雨,他永远都是那么敏锐机智。他会抚慰你不平静的心,平息你心中膨胀的怒火。有人说,读书是一种享受,我倒觉得读刘墉的作品却是灵魂的涤荡,心灵的重塑。

在刘墉的书中找不到李白的洒脱,也没有杜甫的沉郁,更没有张爱玲的慵懒。它如同一位圣人,永远平静、豁达。

他告诉我,人要面对自己;

他告诉我,人要肯定自己;

他告诉我,人要挑战自己。

“我做到了,我终于不再懦弱,我终于不再浮躁,我终于能够重新接受挑战!当我重新披上铠甲开始前进的时候,我知道,属于我的‘经典时刻’,就要到了!”刘墉就是这样,简单的话语,朴素的风格总给人无法预料的感动。

我其实很平凡,平凡的很像江海中的一滴水,大地上的一粒尘埃;我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最简单的人,是善良的人们给了我如此的——这是刘墉说的。

每个人都平凡,每个人都普通,可当我们跨过自己弱点这道难关,拥有平和时,那就变得特别,就像刘墉。——这是我说的。

散文读后感100字篇四

秋雨的心是年轻的,却又是迟暮的。有着儿童的天真,有着老人的睿智,因而有了天真的向往新奇的心,有了发自内心的对历史的感悟。所以他的人生是美丽的。正如他在散文集的序文中所写的那样他应该是一个“天使般的老人”即使他年老了,也会有一颗年轻的心的。

秋雨对梦想的初衷,对历史的感悟。更是由于他对人类历史的重视。他追寻的心是沧桑的,他对待敦煌文明遭受蹂躏的过去不再如别人所云的那样,将罪过归咎于一尽全力保护但却无力回天的王道士。历史的失落是有她既定的命运也有历史的更深层的本质的。历史的源远流长也正是因为它有令人悲痛的过去。

初次接触余秋雨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很是被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他的思牵千载,行云流水的记录,对历史、对文化渗透着的领悟力,也是使余秋雨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

而后接触到他的另几本着作,如谈史谈鉴的《山居笔记》、阐述立身处世的《霜冷长河》、《行者无疆》,以及对比几大文明的《千年一叹》,还有类似回忆类的封笔之作《舍我一生》。读完后,总想写点什么,却一直未敢动笔,只怕自己的看法大为浮浅,甚至落入俗套,而今下定决心来浅谈一下余秋雨散文的写作风格问题,对于我们的写作也有很多的借鉴意义。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考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

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我们反思、追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已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这点也是最重要的。典雅、灵动如诗般的语言。

余对语言有一种超强的领悟力和驾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

简单叙述至此,最后一余秋雨的一句话来结尾。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散文读后感100字篇五

忘川飞渡,逝水流年。

在爬满甲骨文的钟鼎之上,读您童年的灵性;在布满烽火的长城之上,读您青春的豪放;在缀满诗意与科学的大地之上,读您壮年的丰稔。如今,一缕华夏风,为奥运增添风情,听那问候如潮,看那自豪笑脸,温暖八方高朋。“水立方”的一池清水净括一片蓝天,雄伟“鸟巢”竞放科技芬芳!一管羊毫饱蘸13亿人的智慧,一撇一捺当惊世界殊!

祖国,走过流年逝水!在圆明园烧焦的废墟之上,我看到的是一摊血;在“致远舰”的残骸上,我看到的是一团未熄的火,在南京大屠杀的纪念碑前,我呼吸到的是耻辱啊!但我的祖国!您没有沉没,在亚细亚的东部,您用宽厚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将炎黄子孙揽于怀中,用茅草和土砖修复残缺的岁月,用野菜和稀粥喂养饥饿的生命。国父孙中山,在黑夜里开始运筹治国方略;毛泽东,在贫弱的土地上,支撑民族的骨骼与脊梁;邓小平,炯炯目光中流露出钢铁般的意志,指引多灾多难的您,从世纪的风雨中神奇地走过!走过!

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过壶口,闯关东,走三峡,奔东海。在河西走廊,华北平原,我看到您风雨兼程的超越;珠峰上奥运的圣火温暖了千年的积雪;草树密匝的西双版纳,椰风氤氲的海南琼岛……都在述说您的崇高与巍峨……尽管,还有辍学孩子渴望的目光,还有下岗工人无奈的诉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让您心殇,让您流泪,但这更加让您感到生命的伟大,人性的光辉。

余光中先生说:“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是的,我们以《诗经》为歌喉,以《论语》为节律,以《橘颂》为音韵,吟唱您历史恢宏的岁月;我们以古风与乐府、律诗与散曲,以京剧与楚歌、梆子与鼓词,吟诵您壮丽如画的山河。我们以岳武穆的一曲《满江红》,以文天祥的一腔《正气歌》,以鲁迅的一声《呐喊》,以朱自清的一道《背影》,唱响您不屈的尊严与神圣。用心敲响编钟,于是那浑厚而清亮的音韵,穿越五千年的岁月,在河之洲,水之湄,山之阳,海之滨,泛起层层涟漪,响起阵阵回声,在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中凝结一个主题:祖国,母亲!

祖国母亲,您一定记得瞿爽手中的那束野花,方志敏身上的那份清贫,赵一曼骨骼中的那股坚贞,杨靖宇腹中的那些草根,刘志丹胸前的那块补丁,刘胡兰就义时的那枝红梅,焦裕禄窗前的那盏油灯,孔繁森雪原上的那串脚印!那么就让我们用野花、清贫、坚贞、草根、补丁、红梅、油灯、脚印编织成的交响乐,唱响您的坚韧与顽强,唱响您的灵魂与精神!

黄河雄、黄山壮、长江长、昆仑莽。万里山河浩浩荡荡从天安门前走过,那是雷锋的兄弟,那是任长霞的丽影,那是中华民族最壮美的方阵!仰望蓝天,“神舟飞船”,太空穿梭;俯瞰大地,三峡工程,天路神奇。

亲爱的祖国,五千年的蕴涵和积淀,60年的扬弃和继承,30年的改革与发展,一个东方巨人,做到了可以说“不!”您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和平与发展是您的心声!您不卑不亢不躁不惊,以坦荡豁达和深邃、闲静,阔步迎接一个又一个黎明!

祖国,亲爱的祖国!让我们以采薇采茶采桑的手编彩织锦,让我们以喊江喊海的喉咙,在阳光明媚的早晨,唱响国歌和飘扬的五星红旗,唱响千百年来澎湃的激情。

瞧,细雨如烟的春天,燕子在风中飞来飞去。听,阵阵煦风送来了激越悠扬的歌声:“在爱里,在情里,痛苦幸福我呼唤着你。在歌里,在梦里,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纵然我扑倒在地,一颗心依然举着你。晨曦中拔地而起,我就在你的形象里……”

散文读后感100字篇六

因为竹久梦二,我知道了酷爱他作品的丰子恺,想当年,丰子恺买到《春之卷》,对他的作品爱不忍释,为了收集到《春》《夏》《秋》《冬》四本画集,他花了许多时日,最后让朋友从东京转送到上海,这其中辗转曲折,这股锲而不舍的劲头,让我记忆犹新,甚至当初看他写的《阿咪》时,与猫的点滴过往,也让我很深刻,作为中国文学大师,他热爱生活,热爱绘画,对我而言,他就是一个真性情的化身。

记得在《艺术的逃难》中,家人曾反对他画图,但是他说,“‘文革’中我承认我的画都是毒草,然而世间有一种人视毒草为香花,什袭珍藏。对此种人,我还是乐意给他们珍藏。”他或许在众人眼中是异类,但如今在我们眼中,是如此的与众不同。

朱光潜曾说丰子恺的性情向来深挚,待人无论尊卑大小,一律蔼然可亲,也偶露侠义风味。记得他看到一群学生在校园看抗日宣传画展板前能咯咯发笑,能镇定自若的说妇人头颅被炸,他是失望的,他内心痛斥着国人的麻木,他希冀人有“同情之心”甚至是“童真之心”,当一个人的疾呼找不到共鸣,他会渴望寻找放逐心灵。

丰子恺也许在国人眼中,是很光鲜的,他的名号很多,比如现代散文家、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和翻译家。作为一个文艺大师,他的成就可圈可点,但是在我眼中,因他有多舛、无奈的一面,同时他也有独立的一面。

这本新版丰子恺散文,收录了四章内容,从《带点笑容》到《山水间的生活》从《不惑之礼》到《我的苦学经验》,这里有不少经典旧作,如《儿女》《给我的孩子们》等。这本书里不仅有他的作品30篇,还有不少他的插画,编辑的用心之处,随处可见。

当然,这本书里的散文,笔调散漫,却自带一种天然之气,在《带点笑容》中,他曾说,我并不主张照相时应该板脸孔,也不一定嫌恶装笑脸的照相。但觉照相者强迫镜头前的人“带点笑容”,是可笑的,可耻,又可悲的。

丰子恺常常会在自己的文中,透着自己的主观思想,他既有叙事,也有抒情,比如《惜春》中,他写道,我也曾经立意要不费时间,躲在床角里不动。然而璧上时辰钟“的格的格”地告诉我,时间管自在那里耗费。于是我想,做了人真像“骑虎之势”,无法退缩或停留,只有努力地惜时光,积极地向前奋斗,知道时间的大限的到来。

丰子恺是很感性的人,他的文笔很细腻,也许初看,会觉得他很随意,但是细看,就会发现他条理清晰,对自己所感,都会徐徐道来。

他是一个用心过生活的人,在他眼中,猫是家人,他的孩子是他的伙伴,一年四季,都是他的灵感来源,但是他也有甘苦悲欣之时,他说,我的年龄告了立秋以后,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状态便是对于“死”的体感。

作者的文章,鞭辟入里,字字深得我心,也许很多事情,在我们看来是很细微,但是细微之处见真章,他的感性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文字是一个人的心声,我看见童真的丰子恺,他是单纯世界里,难得的单纯人。

散文读后感100字篇七

拿到这本全新的《李汉荣散文集》,钱也未给,就迫不及待地撕开“保鲜膜”,看看李汉荣长什么样———哇!真像《泰囧》里长了一点儿头发的徐峥。

一翻开书,你会发现根本停不下来。比柯某某代言的口香糖还要来劲!读完整本书的我,只能告诉你:李汉荣的作品——真。此“真”并非周星驰的经典台词:“曾经有一成功的机会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直到失去才后悔莫及,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如此”中的“珍”;也绝非“清蒸大虾”中的“蒸”,而是本真的“真”。

《感念祖先》这是对生命和自然的深情感照。这一切造就和哺育了我们的血肉和灵魂。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没有情感,世界就只剩孤独。我们要感恩我们的祖祖辈辈,怀念赋予了我们宝贵生命的祖先前辈。

李汉荣的“真”,不禁让我想到同是作家的韩寒。韩寒虽然“真”,但是他“真”得和李汉荣不一样。他明白自己喜欢啥,讨厌啥。他敢爱敢恨。童言无忌,使他随心所欲地活着。而李汉荣则是朴实无华。文体结构自由又随意,文章处处记录自己的心跳与心迹,纯粹又生动。

像《一碗清水》这种感情紧密的`文章,让我似懂非懂。一碗清水映照着外婆的一生,包括她的尊严。她将一生的哀思寄托于这一碗清水。在她眼里这一碗清水是神圣的,她希望自己能像这碗清水一样清澈见底,透明澄清。而很多事情正是像李汉荣一样在失去了外婆之后才能够明白她生前所经历、所承受的苦痛。

我记得李汉荣曾经说过:“人是一种树,他的最高成就,是向宇宙提供思想的o2。”。我呼吸着他提供的o2,内心慢慢变得柔软、舒展。他教我们保持内心的宁静,抛开多余的浮华,彻彻实实体会“真”。

以上这就是我对徐峥……啊不,我对李汉荣先生的散文的大致感觉。望李汉荣先生能继续创造出本真的文章!

散文读后感100字篇八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自由灵活的文学体裁。读了散文之后你有哪些感想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散文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散文读后感1。

作为一个散文家,张晓风的作品算不上最好,但她的作品却又有着与众不同的味道。这是我读后的感觉。

仿佛在每一篇散文里,她都有倾注自己的感情,激动、喜悦、惆怅、悲伤……她在整本书中的角色,让我觉得,不是作者,而是编剧,导演出一幕幕生活的悲喜剧。

“当你吐纳朝霞夕露之际,我在你曾仰视的霓虹中舒昂,我在你曾倚以沉思的树干内缓缓引升……”

没有人可以阻挡生活的涓涓细流,即使它微不足道,小到你用一根小指就可拦住它流动的轨道,但你依旧可以发现,几秒钟后,它就恢复了它原来的方向,原因是,它越过了你的手。

在她的作品中,我最喜爱《许士林的独白》。

还记得那开头第一句:献给那些暌违母颜比十八年更长久的天涯之人。明明是一句讽刺的话,批判了那些让母亲伤心,等待的不孝之子,却含有泪似的,颤颤地为下文感动。

“在秋后零落断雁的哀鸣里”,一袭红袍的赤子,南屏晚钟、三潭映月、曲院风荷,当他纳头而拜,来将十八年的愧疚无奈化作惊天动地的一叩首!人间永远有秦火烧不尽的诗书,法钵罩不住的柔情,百般挫折过后,踏着千百年来的思念,仍然告诉世人,茫茫的天际,夕阳的红晕,奔涌的泪水,“你”只死心塌地的眷着伞下那一刹那的温情。

即使是想象,十分却有八分的真挚,何来的不感人?让人不由感叹,辛酸后的痛楚。

前一段时间,老师让我们读一本席慕容的散文集。我读了一本她早些时间出版的《成长的痕迹》。老师还真没选错书,这本书确实让我深有感触。

读完席慕容的前几篇散文,我心中不禁油然而生对亲人的思念。她前几篇散文写的是对从前的记忆,都写出了自己对远在他乡的母亲的思念和对已故奶奶的不舍。作者用一些很短小的事通过细致的描写把那份感人的亲情充分、实在地呈现了出来,她那份对亲人无比的真诚打动了我。这不禁让我想到我自己的母亲,在家里她是在怎样地关心着我、无时无刻地牵挂着我呢?想到这儿,我心中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突然振奋起了精神,就像为了我自己的母亲。为了不让她失望,我要幸福快乐地活过每一天!用成绩回报她为我所做的一切。

越往后,对青春对时光的不舍就越多,深奥的哲理体现得也就越多。有一篇名叫《荷花七则》的散文,作者就通过她开画展后发生的一件事表达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她的一位朋友看完她的画,十分羡慕她的生活。可席慕容的微笑消失了!要知道,完成一副画是需要多少心血多少时间去完成的,哪有一个人的成功是与生俱来的呢?席慕容当时的感悟真让我的心灵受到一次洗涤,她的用词十分自然、恰当,每一个字都沉重地抨击了我以及每个人心灵中的那些“邪念”。“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我并不后悔。我悲伤的只是,为什么很多观众都喜欢把画家当作是一个天生异禀的天才,却不肯相信,在这世间,没有一件事情是轻松或潇洒可以换得来的。”每读完这篇文章,那颗浮躁的心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平静。

读完整本书,我的心变得更坚强和明澈了,觉得自己成长了许多!这本书对我来说真是受益匪浅呀!

龙应台的《目送》是一部对亲情和周边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别喜欢她写的亲情,抒情、真切、含蓄,并为之深深感动。《目送》描写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长,目送父亲的远去。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过四十后,经历过许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场面,再读《目送》这类亲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别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平静中透露着的哀痛,让人不甘又无奈。永远记得儿子在第一次拿到学习成绩单时的情景,手拿奖状,在人群中急切地寻找我地样子,那时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学四年,每次打电话时,即便是在脚骨折卧床时,他的声音是欢快的语调,第一句话永远都是“妈妈,我很好!”我很感谢儿子的孝顺,但心里也明白,儿子长大了,能自己担待所有的伤痛,对父母的依恋会越来越少,每每想到这,那种酸楚而又心存喜悦的无奈,瞬间会填满我整个胸膛。

读《目送》会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亲走时的那种撕心裂肺的哀痛,也会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亲时,母亲那欢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唠的话语。世间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后还是沉寂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目送》所描写的都是人们所经历的,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读《目送》总有想流泪的感觉,为逝去的或正在远去的亲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脚步,能留下的就是记忆;读《目送》懂得了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读《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散文读后感100字篇九

爱一桩事业,就奋不顾身的投入。

爱一个人,就斩钉截铁的追求。

爱一个民族,就挫骨扬灰的献身。

爱一种信仰,就至死不悔。

这四句书封面上的话我觉得十分正确。这本书围绕“爱”字展开,里面有很多篇文章,有关于友爱、母爱、父爱、爱情等。“爱是一面辽阔的回音璧,微小的爱意反复回响着,折射着,变成巨大的轰鸣”。世界本身就充满爱,可是越来越小的人感到爱的存在,爱真的不复存在了吗?或许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越来越厚罢了。有爱的日子我们不会孤单,我们已不会单行,我觉得家就是充满爱的地方。

“当我们想家的时候,其实是想起了母亲。当我们想起母亲的时候,其实是想起了无边不无际云蒸霞蔚的爱。”家是我们的避风港,父母宽达宏厚的肩膀是我们最可信的依靠,父母给予我们的爱是无私,他们不求回报的为我们付出,竭尽全力,不留余力的为我们做任何的事情。母爱、父爱是温暖的,欢乐地,是值得信赖的。

如果问我家在那里?我会回答家就在我的心里。如果问我家是什么?我会回答家就是家人们在一起相处时的温馨。如果问我家好不好,我会回答家有好和不好。毕老师在书中将家比喻成一粒浮沉,被人一直弹掉;一眼不老泉,很快乐很幸福;以往深不可测的泪潭,很凄楚很悲凉;家就是调味盒,酸甜苦来尽在其中,但也就只有家人才能最真切的感受到里面的滋味。

一个家并不可能一却都是一帆风顺的,掌握风向的舵手有时候会打意,使这艘船偏离预定的航线,出轨后的'船需要的是家人之间的团结合作,那么这艘船才能更快的回到安全的航线上继续行驶。家的一却一切都需要家人们之间的坦白、信任、谅解…;…;“家啊,是理解奉献思念呵护,是圣洁宽容接纳和谐,是磨合欣赏忠诚沟通,是心心相印浪满曲折生死相依海角天涯。”家就是这样一回事。

现在我们在家的角色是孩子,是需要父母爱的小孩子。随时间的过去我们的角色会发生改变,我们的角色会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人的一生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这个家无论贵贱,无论大小,只要温馨,都是温暖的。“在家的日子,我们要更宽容,更聪慧,更善良,更真诚”有个家,有个避风港,这样的人生才是是完整的、幸福的。螺蛳壳是蜗牛的的家,大地是小草的家,宇宙是星星的家。“家是黄昏湖边的搀扶,家是灯下互相间去丝丝白发。家是一件旧风衣,风也是他雨也是他。”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家就是在两人相互照顾,相亲相爱,相依为伴而建立起来的坚不可摧的城墙。

有爱的日子,有家;有家的日子,有爱。

在《爱的回音壁》这篇文章中有句话这样写道:“家的感情像苹果,姐妹多了,就会分成好几瓣。若是千亩一苗,孩子在父母的乾坤里,便独步天下了。”大人们常说:“家里有十个大人都不如有一个孩子热闹。”一个家庭有个孩子或许才算得上完整。但现在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对他们的关爱慢慢演变成溺爱,他们便是那“千亩一苗”。父母面对他们唯一的孩子,要表达自己的爱就是放纵孩子,孩子就肆无忌惮了,但这样的爱真的是爱吗?这不是孩子想的爱。“孩子降生人间,原应一手承接爱的乳汁,一手撒播爱的甘霖,爱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账簿。”

一个家,一份爱,一份属共同的爱,理应让家人心感温暖,而不是逃避。有家,有爱。

散文读后感100字篇十

最近读过了《林语堂散文选集》这本书,感受颇深。

本书以一种新的风格来撰写文章,读者在一字一句中很容易就能看出作者林语堂的幽默和观点独特等特点,他常常就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来谈论,从而得出一个全新的观点。

在《论买东西》这篇文章中,作者便以自然、流畅的语言,带领着读者来重新认识我们熟悉的“买东西”这件简单的事情,文中作者就以自己的经历为例子来谈:本是不想买东西,只在门外看看,却因为一时感情冲动,总是看而不去买也实在尴尬,便由停足观看改为跨进店门,这种事情在我们身上也确实很多,本来只是去逛超市,散散步,舒畅一下心情,却往往做上一笔“小交易”,带一大捆东西回家,这也实在难免。

而接下来作者又写了“见人下菜碟”这种近代社会人们的通病,又让人联想回味一番,也为下文做了一个简单巧妙的铺垫,最后作者写到了“孩子”,便巧妙地将文章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为孩子的眼睛、心灵是最纯洁的,没有阴险与虚伪,“人之初,性本善”,只有与小孩子做交易时,我们才能真正感到高兴,而这也正是买东西的本质与艺术。

卖家高兴,买家也同样高兴,我想真正能做到的,现在恐怕也只有只有小孩子了吧,就像作者在文中最后一句提到的“心不必明,性不必见,只看看小孩子好了。

读过这本书,我认为写好一篇文章其实只需用朴素的语言记录自己内心对某个事物的的真实感受或某种看法,就像小孩子的心灵一样干净、纯洁,这便足以让读者产生共鸣,读懂你想表达的心意,这便是一篇成功的文章了。

散文读后感100字篇十一

时不时翻开这本书,这些文字总是需要慢慢的品味,总有一些文章读起来优美,可我读了半天也不明白写了什么。

然而,我止住了。我细读着《真诚相待》这篇散文。

看着这个题目,我会认为这是一篇很深奥的文章,没想我读起来这么易懂。

作者去参加朋友的葬礼,想起了他和朋友以前在一齐的日子,认为以前是多么完美,可此刻却什么也做不到。最终,作者提唱起大家好好珍惜此刻的时光,因为过了几百年后,这些都是不可得的了!平常我还曾抱怨那里不好,那里不好,此刻想想,过了那时,那些都是我永远无法挽回的好机会、好时光。以前,我总喜欢以光似箭,日月如梭来作为作文的开头,那是都是傻子,完全不明白这光阴怎样就如箭?这日月就如梭了呢?我甚至还不明白”梭“是什么?我真笨,直到大了才明白时间真的'不等人,世上真没有后悔药!

作者说:大口大口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吧!因为在百年后,就再也闻不到了。那时,就觉得空气原先是如此甘甜,他又说道:好好品味这浓香的咖啡吧!因为百年后就喝不到这样好的咖啡了。我也有看法,珍惜好此刻与同学间的友谊吧!因为在几十年后,就再也无法像今日这样亲密了,珍惜好与父母的时光吧!因为在数年后,就再也无法天天陪伴爸妈了。真的,我此刻异常后悔,有时一人想想往年的事,我恨死自我了。

在小学,我幸运的与全班成绩最好的女同学成为了朋友,我们的性格不是很像,那时她很外向,我很内向,可是我们有着同的爱好与观点,课间时常看见我们俩在位子上游戏,体育课上,也就经常看见我们俩在那打闹,玩得不亦乐乎。可是我厌恶她的自大与骄傲,她厌恶我的不进取与计较,我们有过争吵有过冷战,可是我们分开了,我们比冷战的冷战还要糟糕,一个星期看不到对方一面,我们离的很近,她在四班我在十班,却不能亲切地喊对方一声。或许我们真的很傻,仅有当在真正失去对方时才明白,才明白什么是珍惜,想着我们一齐说悄悄话,一齐玩捉迷藏,一齐画小人画,一齐看男生打架我们却心灾乐祸。此刻,我又是多想拨动闹钟,回到以前,我们欢乐却没有冷战与争吵的生活,可在枯燥的初中里连影子却没出现。

妈妈爱我,有时溺爱,可是妈妈也有误会我的时候,我很生气,动不动就发脾气,可是我厌恶我自我,我不该那样说话,那样妈妈会很悲痛,我又是倔脾气,有时也忍不住顶两句,妈妈在冬天总给我买那买这,我说你老别我买呀!自我厚衣服还没几件,可她说大过年的,小孩子不穿好点怎样行,我好的东西永远比妈妈多。有一次,她也帮我买了好几双漂亮的袜子,我再次说明不要光给我买东西,可妈妈却说,你穿我给你买的新衣服,不就是几双袜子吗?你穿着,我穿你穿旧了的!妈妈冷的生病了,每一天还要管我这的那的,等我离开了。妈妈,我到哪找这么好的妈妈?有时我还那样气妈妈,太不像话了,或许要等以后才明白什么叫珍惜与妈妈在一齐的时光吧?我此刻只是努力地做着,不让妈妈失望!

真的要更真诚的相待,我的人生难得,因缘难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