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小组合作要求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如何分工(4篇)

  • 上传日期:2023-02-02 02:42:56 |
  • ZTFB |
  • 11页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四人小组合作要求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如何分工篇一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完成前置学习任务之后,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同伴之间合作互组,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互帮互学,共同完成预设学习目标,共同提高学习水平的一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活动。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小组合作学习包含六大要素:异质分组、积极互赖、促进性互动、个人责任、社交技能、小组评价。

1、异质分组要考虑的因素:学生的性别,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的能力,学生的成就等。

2、积极互赖要考虑的因素:积极的目标互赖——学习小组有一个或若干个共同点目标,所有成员共同承担责任,为共同目标努力,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相互帮助,相互交流;积极的评价互赖——学习小组成绩取决于小组内每一个成员的成绩,当小组成功实现教学目标时所有成员都得到相同的评价或奖励;积极的角色互赖——为了完成某一任务,组员分别承担着互补的、有内在关联的角色,在共同目标的激励和指导下,小组成员各司其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形成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积极的资料互赖——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共同达成小组目标,小组成员必须将个人占有的资料通过互相交流,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份完整的资料,最终实现每个小组成员对这份资料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3、促进性互动要考虑的因素:个体之间相互提供足够的和有效地帮助;交流所需的信息和资料;提供可参考的反馈意见以便同伴更好的完成作业;对彼此的结论和推理提出质疑,以便提高决策的质量和理解程度;为达成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持;能在合作中彼此信任等。

4、个人责任要考虑的因素:责任份额——成员越少,个人责任就越大;个人测评——用每个成员的测评成绩来评价小组的活动;学习汇报——不定时要求小组成员对教师或班级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贡献观测——观测每个小组并记录每个成员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贡献次数;学习检查——担任检查员,让其他小组成员对结论、过程、方法、原理等作出解释等。

5、社交技能要考虑的因素:学会彼此认可和相互信任;进行准确地交流;彼此接纳和支持;建设性的解决问题等。

6、小组评价要考虑的因素:小组成员间维持良好的学习关系;促进合作学习技能的发展;为小组成员提供有关小组合作的反馈;在思考认知方面的问题时,也要思考元认知方面的问题;提供给小组促进成功的方法等。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是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的学习共同体,每一个组员不仅自己要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最终达到小组每一个同伴都能学好,共同提高。

(本部分重点关注二至五四个方面。)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类型

当前置学习任务完成以后,就要进入到小组合作学习环节。学生能否全体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是能否保证生本课堂顺利开展的核心问题。进入小组合作学习环节,一般有三种时机:

一种是延展性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前置学习任务,然后上课后小组汇报学习情况:交流自己所学到的、想到的、发现的,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困难的方法,列出自己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者是有独特的方法与见解,交流完后由记录员整理出大家的意见,然后交由小组发言人组织发言提纲,准备班级展示。

第二种是即时性小组合作学习。没有课前小研究,情境引入到核心教学内容时,由教师预设前置学习任务,学生先进行独立学习,自主探究,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汇报学习情况。

第三种是生成性小组合作学习。当前两种情况进行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的必须要讨论而又没有预设的话题,就要组织新一轮的前置小研究,再自主探究,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汇报学习情况。

不管哪种情况,都有一个小组交流讨论环节,是所有学生——不管哪个层次的学生,都必须是积极主动参与的,并且形成为一种习惯。要保证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去,则是一个艰苦的训练过程。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求

(一)合理分组,明确目标,分工协作,培养合作意识。

1、合理构建合作学习小组。

座位安排合理,每组4-6人为宜(也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具体情况确定)。科学搭配成员,根据学生的性别、家庭背景、学习能力、学科均衡、交往技能、守纪情况、学习成就等基本因素和互信、竞争、个性发展、自由选择、有利交流等原则进行异质分组,合理搭配;各小组应实力均衡,保证组内各个成员之间在各方面互相合作、取长补短和优势互补。明确分工职责,落实个人责任,通过培训,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尽职尽责(小组人数越少,个人责任就越大)。指导学习小组建构,形成积极互赖集体,达到积极的目标同

一、奖励同得、角色(发言人、检查员、记录员、联络员、观察员等)互赖、资料共享。营造社交团体,培养社交技能,促进学生彼此认可相互信任,彼此接纳和支持,进行比较准确的交流,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建立小组自评机制,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通过总结经验让小组成员学习、分析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原因、明确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使小组成员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合作者技能的发展,为小组成员提供有关小组合作的反馈,保证学生在思考认知方面的问题时也思考元认知方面的问题,提供给小组促进成功的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形成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使个体之间相互提供足够的和有效地帮助,交流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提供可参考的反馈意见以便同伴更好地完成作业,能对彼此得出的结论和推理提出质疑以便提高决策的质量和理解程度,为达成共同的目标互相支持,能在合作中彼此信任。

2、营造小组合作学习文化氛围。

(1)创设组名。各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的特点,创设自己学习小组富有个性、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组名,使本学习小组相互鼓励、奋发向上、团结协作。

(2)选好组长。合作小组内设小组长1名(各学科组长由本学科教师负责选拔)。小组长应选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他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并对组员的学习、行为、思想等进行监督、督促、指导。包括随时与班主任及各任课教师联系,在同学和老师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起到师生沟通的作用。小组长可以实行组内轮流担任,促使小组成员共同成长。

3(3)明确目标。小组成员共同制定本学习小组在遵规守纪、行为习惯、学习效果等要达到的目标,目标要清晰、简洁,要求要具体、明确。并张贴在小组牌上,以便时时提醒组员自律。

(4)制作组标。制作学习小组标志牌,放置本组桌面,时刻警醒、激励团队永远向前。(5)形成组训。学习小组成员通过讨论选择名言、警句或者格言,形成自己的组训,以便激发学习小组的进取心、凝聚力。

(6)营造氛围。班内设置一些合作学习的标语,各小组的口号等营造浓厚的合作学习氛围。通过不同形式的评比,并持之以恒,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效能。

在起步阶段,分组后每个小组成员相对固定,便于技能训练和习惯养成指导,当小组合作学习的技能和习惯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小组成员可以是动态的。

3、不断训练培养,提高全体组员的综合能力。小组成员轮流当值日组长,如果是四人小组,周一、周五常务组长任值日组长,周二至周四其他三名成员轮流当值。值日组长负责当天前置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督查、小组分工协调(讨论、发言、补充、总结的顺序,疑难记录等)、小组讨论交流的组织、班级展示顺序安排等活动,并承担当天班级展示主持人的任务,主持组间互动(交流、质疑、评价等)。

(二)明确任务,规范程序,合理操作,提高合作效率。

1、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要明确,任务要具体。

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形式、操作过程、讨论的话题、准备交流的要点、小组自评方法、时间控制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其中讨论的话题就是前置学习中自主探究的核心问题,低中段一般一次1-3个、高段2-4个讨论问题,一次不能太多,如果确实有多个话题需要讨论,可以分阶段组织两次合作交流。

2、把握程序,有序操作。

小组讨论交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的任务与程序一般为:

①组长(或值日组长)检查前置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的任务完成情况,做出评价。督促组员明确小组交流讨论的任务和老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安排组内成员汇报交流的顺序。交流讨论顺序一般由学困生先汇报,优生最后补充完善。

②在前置学习中自主探究的核心问题如果没有解决,小组成员提交小组讨论;如果小组讨论中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意见不统一时,组织组内成员各方陈述自己的意见,寻找问题所在,或达成共识,或由记录员记下来,在展示环节中把问题提交全班同学讨论。

③在前置学习中自主探究的核心问题已经全部得到解决,小组内各成员要整理共识性意见,尽量完善思路,多视角考虑,寻求多样化;还要发掘有创新性的意见和方法,提炼为本组特色。记录员作好记录,为班级展示准备好素材。

④讨论展示方案,确定展示程序与方法。

⑤进行小组内自评。包含对每个成员前置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小组交流情况等方面的评价和全组成员前置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小组交流情况等方面的评价。

(三)培养习惯,明确方法,提高能力,训练合作技巧。

1、培养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学生汇报自己学习情况、发表自己观点、展开争论争辩、概括提炼意见方法等的重要能力。表达能力培养的好,可以让学困生和优生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如果培养不好,学困生可能在汇报讨论时要么是没得机会,要么是走了过场,要么是言不由衷,词不达意,要么是啰嗦费时,影响效率。久而久之,优生更优,学困生更差。表达能力的培养是直接关系到小组交流讨论成败的重要因素,必须抓好。首先,要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的程式化训练,按交流讨论的各环节按步骤编好“台词”,按“台词”进行填空式训练,安排优生示范,每个学生都进行一个阶段的模仿练习,熟记交流讨论的每个环节,不说多余的话,保证每个环节连贯流畅。接下来,优化各环节,删去程式化的语言,用简练、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第三步,培养个性化表达,增加表达的生动性、趣味性和深刻性。这样的训练看似机械、费时、单调,一旦训练有素,在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时,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培养倾听习惯。

学会倾听,是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要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做到“四心”。细心:无论是老师讲课、布置学习任务,还是同学发言都要细心听、听完整。同学发言时,自己明白的问题听一听别人是怎样表达的;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听一听别人是怎样解释的;想到的问题通过倾听可以帮助自己把问题弄得更完善;没想到的问题通过倾听可以使自己豁然开朗。耐心:当同学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其把话说完了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不足;当自 5 己有比发言的同学更精彩的发现或更简便的方法时,也要有礼貌地等待对方把话说完后,再提出自己的想法。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不要随意打断对方的观点,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以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完美。用心:如果大家都在思考老师的问题,有同学先回答,听了之后就要想想,他的答案有没有道理,和自己的答案有没有联系,或者在他们的答案上加以改进,使自己的回答更完美。

3、培养积极参与、踊跃交流的习惯。

积极互赖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所有成员必须通过共同承担责任,为共同目标努力,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相互帮助,相互交流,实现目标互赖;每个组员都分别承担着互补的、有内在关联的角色,在共同目标的激励和指导下,小组成员必须各司其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形成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互相交流,实现角色互赖;小组成员必须将个人占有的资料通过互相交流,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份完整的资料,最终实现每个小组成员对这份资料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实现资料互赖。实现积极互赖,大胆发言、有效交流是很重要的。同时,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个体之间相互提供足够的和有效地帮助需要交流;信息和资料的整合需要交流;帮助同伴更好的完成作业,提供可参考的反馈意见需要交流;对彼此的结论和推理提出质疑,需要交流;相互支持,达成共同的目标,需要交流;在合作中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需要交流。社交技能也要求能进行准确地交流。离开了积极参与、踊跃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将是一句空话。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予以培养:一是消除疑虑,鼓励参与,鼓励交流。二是通过评价来实现,以有形评价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踊跃举手发言,将参与与交流作为个体和组员学习状态评价的重要方面。三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学习问题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状态之中参与学习。四是适度加入一些思维量较大的题目让学生思考、争议和讨论。五是对不同难度的问题分层次让学生相机回答问题,增强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

4、培养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学习规则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集体学习行为,好的秩序是最基本的保证,必须培养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学习规则的习惯。一是要建立必要的课堂纪律和合作学习规则,让每个学生明确基本要求。二是要通过学习个体、小组、班级的激励评价机制,督促落实。三是要结合社 6 团、班会等活动熏陶培养。四是学科联动,统一要求。五是加强个别辅导、指导、谈心交流等。

5、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自主探究为前提的,每个组员但要通过专注的学习,有自己的思想、观点、方法等,要有自己的主见,否则,人云亦云,不求甚解,不仅不能促进学习,反而会使学习虚化、浮化,必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一是任务明确具体,要求明确具体。二是保证有足够的独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三是制定必要的制度和制度落实机制。四是发挥小组集体的监督作用。五是发挥评价激励的作用。

(四)及时反馈,适时调控,适当引导,完善师生角色功能。

“课堂就是孩子们读书学习的地方,老师讲多了,孩子们学习的空间就少了。课堂是孩子们施展才华、学习的课堂,不只是老师们施展才华的课堂。不只是老师们显示自己学问的场合,应该把课堂交回给学生。”这是生本课堂一个最基本的观点,也是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志,更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新课标中对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和教师角色定位十分明确——教与学应当是协调的、一致的,协调一致的基础就是它们的落脚点都是如何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应该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实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组织学生参与一定目标导向下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组织学生经历那些特定的学习环节。作为学习的引导者,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恰当的手段去引发学生作有意义的思考,这些手段主要包括:①通过适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②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③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作为学习的合作者,则是需要教师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共同探索,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与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相互交往的数学学习共同体。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教师 7 的这三种角色功能要能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必须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并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

新课标对教师主导作用在课堂中的作用指出了具体的方法:①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讲授;②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③组织学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学会学习。同时对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有明确要求:一是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和进度;二是对学生学习进行恰当而不过分的引导;三是教师在课堂中必须贯彻一个原则: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就不教;四是表面上学生不能自己学我们也要创造条件,转变方式,让学生能自己学。其核心就是:对学生学习进行恰当而不过分的指导。

如何对学生学习进行恰当而不过分的引导?“不过分”就是:①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就不教;②创造条件,转变方式,让学生能自己学。“恰当”包含方法的恰当、时机的恰当、内容的恰当着三个重要方面。我认为,恰当的引导要从以下几个侧面着手:

1、管理维持性引导。当出现学生前置学习任务不能落实,小组讨论不能有序进行、班级展示学生关注、倾听、互动不够,巩固训练出现低效等情况出现的时候,必须由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

2、启发性引导。当出现学生在前置学习不能顺利完成、小组讨论出现争议、班级展示出现偏差、巩固训练出现普遍性卡壳、学习反馈不能深入、小结整理不能系统等情况时,必须由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

3、概括性引导。当出现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抽象概括出现不全面不简练、学习方法和策略不能产生有意注意、知识系统建构出现断层、学生意见分歧过大等情况时,必须由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

4、建立学习帮助机制性引导。当出现小组内差异过大、学困生不能得到优生的帮助、前置学习状态不平衡、学生间缺乏情感交流、优生霸道等情况时,必须由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

5、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引导。当出现学生对核心内容关注不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精细加工不能、知识的同化与顺应存在障碍等情况时,必须由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

生本课堂的一个重要含义是,原来在教学范畴中的事情,都是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讨论就是让学生普遍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的一种良好方式。因此,引导的过程就是一个组织讨论的过程,教者、学者基本上都是一个讨论者。教师可以抛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学生也能向老师发问甚至诘问,提出别开生面的问题,发表意想不到的见解,提供闻所未闻的线索,如果能做到这样,就是我们教学的成功。

四人小组合作要求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如何分工篇二

小组合作学习

杨雪

一、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是指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相互进行交流,把小组中的不同思路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一种互助性学习方式。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它在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就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并成为一种主流教学理论和策略。

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和福茨指出:“如果让我们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美国教育学者沃迈特则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这种方式既能发掘潜能,又能培养集体团体合作的精神。因此,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在打造高效课堂的过程中,以建设学习小组为立足点,采用引导小组“独学”、“对学”、“群学”的方式,既盘活课堂,提高了学习效率,又促进管理方式、评价方式的转变。小组学习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称为“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合作学习方式,真正实现“水涨船高”: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得到了提高,反过来又促进帮助者的提升,真正实现了学生整体提升的目的。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1、内在动机激发论

学习动机是借助人际交往过程产生的,其本质体现了一种人际互动,建立起积极的彼此依赖关系。激发动机的最有效手段,是在课堂学习中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机制。这种“利益共同体”可以通过合作性的目标结构、学习任务分工、学习资源共享、角色分配与轮换、责任到人与集体奖励等方式实现。

2、交往需要满足论

需要满足论的倡导者(如格拉塞等人)认为,怎样才会学有成效、学业达标呢?首先得有学习的意愿。问题是学习意愿从哪里来?交往需要满足论者认为,学习的意愿来自于基本需要的满足。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重要场所。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到学校里来,只是背着一只大口袋来填装知识食粮的。学生到学校里来学习和生活,都在寻找种种方式满足自己与人交往与合作、友谊、自尊(影响别人的力量)等需要。可以说,这些需要的满足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喜爱程度、努力程度和达标程度。只有创设良好的条件满足而不是千方百计压制学生的上述需求,才会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有可能帮助他们取只得学业成功。许多学生正是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得不到认可、接纳,也不能表现出对别人的影响力,才转向课外活动、校外小团体等,以寻求满足自己需要的机会。因此,在合作小组中开展互助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与合作,彼此尊重,共享成功的快乐,这是满足学生基本需要的有效途径。

3、认知发展促进论

认知发展促进论的倡导者(如维果茨基、皮亚杰等)认为,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是通过同伴相互作用得以促进的。维果茨基曾指出: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4、知识建构学习论

“知识建构论认为:“人的知识结构的形成,一方面离不开个人主体的活动,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主体交往。从根本上讲,人的知识是社会生活中不同主体之间建构的产物”。因此,建构性学习方式是与人的交互作用的本质相关的。“人的交互作用的本质是指个人在知识的建构中必须依靠意义的共享与协商,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形式应该是合作而不是权威型的命令或控制”。

5、教学交往属性论

“教学过程的本质由两种根本关系决定;交往关系(主体——主体)和认识关系(主体——客体)。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和交往过程。” 然而长期来,人们对教学过程的理解仅停留在前者,忽视了探究教学的交往属性。随着对学生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的重视,这种局面才得以初步改观。目前,人们日益达成以下共识:教学是一个人与人相互作用的系统,是教师(或教师集体)同学生(或学生集体)彼此之间或各自发生交往的过程。只有在交往中,我们才能谈得上培养人,诸如传授知识、掌握技能、养成规范乃至发展个性等。交往不只是手段、途径,交往还是教学存在的本身。“良好的师生关系胜过好的教育”。教学交往不仅有直接的交往,也有间接的交往。直接交往体现在师生、生生之间面对面接触,而间接交往主要是学生自学。要使教学交往尽可能充分和完整,应该尽量多地采用直接交往,尤其是学生小组内的直接交往。同理,教学交往不仅要重视师生交往,更要着眼于生生交往。课堂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为保证交往结构的完整性提供一系列机制与现实途径。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一)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组建学习小组,教师要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证各小组开展公平竞争。小组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由4~6人组成;分组时不仅要求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而且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合理差异,以便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小组建成后,还必须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体现了小组的团体力量和精神。如何组建小组?

新生入学后,经过一段磨合期,班主任对全体学生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校组织一项面向全体新生的学习能力测试,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考试成绩、日常学习态度、行为表现、发展潜力等多方面因素,以学习成绩为主),将全班学生分成均等的a、b、c三层,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

• 每组6人,组员从a、b、c三层两两选出

• 依照每组6人的原则,班主任先从a层学生中两两选出,分布到不同的小组(每组的两个人优势学科不冲突),再从b层学生中两两选出分布到不同的小组(每组的两个人优势学科不冲突,且不与组内a层学生的优势学科冲突),c层学生比照以上方法分组。

• 在小组组建的过程中,除了保证每组内有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带动全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外,还要考虑分配一名管理能力强的学生(进行组内日常管理)。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性格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活泼型学生与内敛型学生结合,以增强小组的活力。

(二)、选出学习组长和常务组长

分组后,组内要选出学习组长和常务组长,常务组长要带领全组成员制定组名、组规、组训及小组发展目标,还要负责检查各项目标的落实情况;学习组长则负责督促全组同学的学习。学习组长和常务组长的选定由学生自荐、小组同学选举产生。小组长要定期述职和接受组员评议,工作不出色的,会被及时更换。小组组建的原则

1、均衡

这是指在学习成绩、能力水平和课外活动能力等方面,使各小组的力量保持均等,大体相当。各组都应有大体同等数量的a层、b层生和c层生。各个学习小组中男女同学的人数也应尽量做到均衡分布。均衡配置有利于每个小组都能进行充分的讨论,利于学生互相帮助和深入交流,并据此获得积极的学习情感体验;同时也有利于各小组在同等条件下展开竞赛。

2、尽量尊重学生意愿

在保证基本均衡的前提下,教师在分组时会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同时注意不把彼此暂时排斥的学生编在同一小组,以免激发其逆反心理,影响小组学习及开展其他活动;c层生宜编入对他们持中间态度或欢迎态度的小组,以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适时调整

一个学习小组确定后,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在必要的时候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这种变化包括组员之间的调整、学习组长和常务组长的调整,也包括小组组名、组规、组训及小组发展目标等变化。只有适时调整,才能保证小组学习有序、持续地开展。

4、选择一个优秀的学习小组长

学习小组长是小组学习的核心,选择学习小组长时应注意小组长的基本条件和产生方式两个问题。学习小组长应具备3个基本条件:首先,他应当是本组的学习骨干和积极分子,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其次,具有初步的组织能力;再次,愿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帮助。

选择学习小组长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采用自荐和民主选举的方式,应尽量避免由教师指定。在选举前,教师可以公布组长候选人的标准。只有充分考虑学生意愿产生的小组长,才容易成为实际活动的核心。

5、教室布置有利于小组学习

在小组学习的情况下,6人的学习小组组合对坐,对面是“学习对子”,临近是“帮扶对子”,6人组成一个紧密的讨论小组,有利于合作学习、交流。在教室周围设立展示牌。

五、小组合作学习的流程

1、预习:将“导学案”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红线”

“导学案”下发后,组内各成员要独立完成预习。对预习中一些不懂的、模糊的知识点用双色笔中的红色笔标记出来,然后组内aa、bb、cc三层对应进行一对一的讨论,解决该层次能力范围内能够处理的问题,然后将疑难问题向上层级组员请教,普遍性问题组内集体讨论解决。若有问题,组内讨论后无法解决,则由学习组长代表小组向其他组请教(主要是向该学科拔尖的学生寻求帮助),然后对组内成员讲解。对班级内普遍感到疑惑的问题,则由学习组长反映给学科班长(即课代表),学科班长汇总后与任课教师沟通,由任课教师采取适当的方式解决(如小组长培训、集中讲解等)

2、课堂展示:主要由bc层学生展示

在课堂上,小组讲座结束后,由任课教师分配任务给各小组。接到展示任务的小组积极做好准备,由学习组长指定组内一名组员进行展示(主要由b、c层学生展示、以b层学生为主)。

没有展示任务的小组则根据课堂情况自主学习,如进行组内小展示,或者认真倾听、准备点评;已掌握本节学习内容时,可以关注展示内容或演练展示内容,准备点评,在还没有掌握好本节内容的情况下,则继续学习。小组展示过程的要求是:全面、完整,口头展示要声音洪亮,黑板展示要整洁、规范。有一题多解的情况,鼓励其他组申请同时展示。如果某一小组无法完成展示任务,则让出其展示机会,其他小乡进行补充展示

课堂展示不是为了展示而展示,更不是“预演”,展示是一个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真正的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检验其掌握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的发展奠定基础。展示,还能通过对学生表现欲、展示欲的激发,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而教师们备课时会经常预设:学生学会了没有?内心怎么想?情感态度怎么样?在此,教师很好地实现了一次学情调查。

3、点评:主要由a层学生负责完成

展示后的点评工作主要由a层学生负责完成。点评的学生先对展示的内容进行判定,然后讲解其思路,在点评的过程中同步作出总结和补充,总结规律和方法,补充不完善的环节或是其他解法,然后征询其他小组或任课教师的意见,完成点评工作。

六、小组的巩固建设工作

小组学习是高效课堂的主要学习形式,因而学校特别重视学习小组的巩固、建设工作。

1、小组长培训 对小组长的培训分3个方面:一个任课教师进行课前培训,其目的是更好地实现课堂学习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二是班主任进行定期培训,每周在固定时间,班主任都要与学习组长、常务组长进行交流,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进一步了解班级学生的动态、思想状况,学习状况及各小组存在的问题等,与大家商讨解决的办法,帮助每一名同学进步,推动班集体共同提高;三是任课教师进行不定期培训,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随时召集学科组长及学习班长开会,了解本学科教学中的问题,探讨解决办法。在完成小组长的培训工作后,教师充分发挥小组长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他们自主开展小组学习和管理工作。

2、小组凝聚力的培育

小组凝聚力是通过小组成员对学习能力提高的期望,不甘示弱的团队意识、家庭式的亲情关系、个人能力展示的欲望等诸多方面体现出来的。

在小组巩固、建设中,在学生张扬个性的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成长的期望、团队意识、展示欲望等几个方面做好启发和引导工作,使小组学习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小组的目标意识培养

教师用这样的问题“为难”学生:你们小组的集体目标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实现?你们小组成员的目标是什么,怎样实现?

通过这些提醒,教师督促学生形成强烈的目标意识。在这种目标意识形成的过程中,要体现出计划性,由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作好引导与督察,一方面帮助学生完善目标,另一方面也要督促学生实现目标,不断取得突破,提升自身能力。

七、小组的管理与评价工作

1、小组管理 在管理方面,一方面要建立起依托小组的学生自主管理体系,一方面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学校组建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考核的开工是实话小组捆绑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迫使小组看成是一个小班,那么一间教室就成了n个小班,高效课堂就等同于小班化教学。小组长是小组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他们的能力水平决定着各“小班”的学习质量,在小组学习中发挥着牵引和桥梁作用。小组捆绑考核目的是将管理分配到各个小组,由各个小组长进行一次督促,这样既扩大了督促面,又起到了较好的督促作用。班级文化建设是小组建设和管理的精神核心。学校要注重建立健康、积极的班级文化,创设和谐的班级氛围: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刻苦努力、团结合作的团结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人人为班级的争先意识;建设好奖惩平台和交流平台;建设好班级自治管理组织,完善管理体系,严格管理。以班级文化为主导,激励小组成员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2、小组评价

小组评价工作分为课堂上的常态评价和课外的常态评价。

课堂上的常态评价,即教师按课堂流程,安排好小组的合作学习工作后,对下以环节进行评价:预习整理环节,对教学目标的认识、解读,对目标知识的理解状况,参与课堂展示活动的准备状况,小组成员的分工协作及帮扶状况,课后针对学习目标的整理巩固状况等。课上常态评价的目标是使小组成员一节课自始至终都在积极地参与、思考和交流,不是知难而退,而是迎难而上。一节课结束后,由学科班长结合课堂情况给各小组打分,各组内的学习组长结合课堂表现给组员打分,并在班内指定的位置公布成绩。各组的综合得分及组内的成员得分情况,一周汇总一次,在各个班级外面的展示板上集中排序公布,以激励各小组不断竞争、不断进取。

课外的常态评价则主要关注学生课堂外其他方面的发展。学校要求,课外小组活动与课堂一样开展合作,并且始终要围绕课堂展开,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行为规范。课外常态评价涉及自我管理的效度评价,参与有益活动主动程度的评价,组织活动的能力的评价,关心集体、他人及文明礼貌程度的评价,课堂外的社会生活中学习能力的评价等。

总之,小组学习不仅要成为支撑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力支点,而且成为高效课堂模式的助推器。

四人小组合作要求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如何分工篇三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好合作小组学习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现在广大的教师都在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现就结合平时的听课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优化组合,准备“合作” 在数学学习中,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进呢?。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一般由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2名、中等生2名、和学困生2名组成,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

二、明确任务,运用“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问题。使学生明白怎样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握时机,体验“合作” 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慎重考虑。一般来说,重点的问题,应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重点的问题”指对学生数学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包括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对解题方法的把握以及运用数学的规律等。

四、评价激励,延伸“合作” 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但是,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四人小组合作要求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如何分工篇四

浅议“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张宏伟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在我们的课堂上,合作学习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这种合作学习最普遍的形式就是“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可是,许多老师并不知道怎样引导学生开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因而让这种学习方式流于形式,成为了课堂上一种华丽的装饰。其实,要真正落实好“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其实效性并不难,我们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一、让“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具有鲜明的指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思维、思考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那就必须使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也就是说要使它具有解决任务的性质。”因此,当我们在课堂上安排学生开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时,如果希望这种学习方式成为一种高效的“脑力劳动”,就必须使它具有鲜明的指向,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合作学习中应该干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要达成什么目标,这样,“他们的智慧力量就越加积极地投入这种活动”。否则,学生们会漫无目的,不知所“为”,借着“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嬉笑打闹,大聊闲话也就不足为奇。

二、让“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拥有明确的分工

在开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滔滔不绝,有的学生一言不发,“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成了好学生的展示台,所有的问题全由他们解决代言,这样的合作学习既不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别说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精神了。因此,我们必须让“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拥有明确的分工,让组内的每个学生都明确自己的职责,真正知道自己是合作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只有每个学生都投入,都参与的合作学习才是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的,真实的,朴素的。

三、让“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运用有效的方法

在我们的课堂上,“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之所以流于形式,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学生之间不知道该怎样合作学习,不知道该如何发挥个人的优势,整合小组的力量,造成合作学习的低效。因此,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时,应教会学生运用一些有效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如:让书写速度快的同学及时记录小组内每个同学的发言,为形成总结性意见提供材料和依据;简单的学习任务一般由组内一名同学负责,复杂的学习任务则由几名同学共同完成,不要平均分配人力;合作学习时,每个同学挑选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学习任务先完成,较难的可以一起商量讨论;

四、让“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采用适当的评价

评价是一种激励,而这种激励可以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的成绩,感受成长,悦纳自己,拥有自信。因而教师在组织“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时应积极采用一些适当的评价,评价可以是学生自我的评价,可以小组内其它成员的评价,还可以是老师的评价;评价可以在当时进行,也可以事后进行,还可以分阶段进行,总之依情况而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