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学设计成果评价量规表(模板9篇)

  • 上传日期:2023-11-20 12:24:10 |
  • ZTFB |
  • 7页

总结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个人和团队的成长。怎样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情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设计成果评价量规表篇一

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成果至少应包含两部分内容:一份规范的教学设计方案和一份媒体素材清单及多媒体资源。

一份规范的教学设计方案必须体现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所有必需的环节应明确写出,而且要前后一致,是一个整体的解决问题方案,而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堆砌。

(1)教学目标阐述:体现新课程理念,反映三个维度的目标,关注学生差异,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

(2)学习者特征分析:

(3)教学策略选择与学习活动设计:多种教学策略综合运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优化组合。

(4)教学资源和工具的设计:综合多媒体优势,信息技术运用有效,资源能促进教和学。

(5)教学过程设计: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和运用,时间分配合理,重、难点突出,有层次,重视学生发展。

(6)学习评价和反馈设计:有明确的评价内容和标准,习题练习合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7)。

总结。

和帮助。

一份完整的媒体素材清单及多媒体资源指应提供教学涉及到的各类媒体素材清单,如投影、幻灯、挂图、模型、计算机软件等。

2.可实施性。

评价一个教学设计成果优劣,应从时间、环境、师生条件等方面来考虑其是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1)时间因素:

(2)环境因素。

(3)教师因素。

(4)学生因素。

3.创新性。

(1)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法上有创新,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

(4)体现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有效应用。

4.媒体资源的支持性。

(1)教育性:能用来向学生传递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服务。

(2)科学性:正确地反映了学科的基础知识或先进水平。

(3)技术性:传递的教学信息达到了一定的技术质量。

(4)艺术性: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经济性:以较小的代价获得了较大的效益。

教学设计成果评价量规表篇二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评价量规?我国教育专家朱智庭教授将评价量规定义为“一种结构性的等级量化评价工具”。我们在评价非客观题或非客观任务时,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这种工具。评价量规的设计是探究型学习设计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理解量规的作用:帮助学生和教师定义“什么是高质量的学习”。当学生有规则地通过量规来评判他们的作业时,会开始对学习结果充满责任心,减少了“我还要做什么”的问题。量规减少了教师为学生作业进行评分的时间,使教师更容易向学生解释获得等级的原因,促进自己明白怎样努力才能获得提高。使用量规的最大好处之一是使标准公开化。

1、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水平来设计结构分量。

2、根据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各结构分量的权重。

3、用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描述语言清楚地说明量规中每一部分。同时要注意:同一部分必须出现在每个量规水平里;量规水平必须尽可能接近等距离。

量规是一种结构化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技术,一般都具有评价要素、指标、权重、分级描述这几个基本构成要素,常以二维表格的形式呈现。但这并非是一个机械的规定,有时量规可能缺少权重或等级描述,而且形式也可能多种多样。使用量规时应根据实际需求,不必拘于形式。

(4)所确定的主要指标整体要能够涵盖影响评价要素的各个主要方面。

对所选定评价要素的主要评价指标进行综合权衡,为每个主要评价指标分配权重,并对量规中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分数)进行合理设置。

首先,评价指标的权重设计与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有直接的关系,并与评价的目的相关,反映主要考察目的的评价指标,权重应该高些。如对学生电子作品的评价,如果教师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制作电子作品的有关技术,那么赋予技术、资源利用评价指标的权重则应该高些;如果教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电子作品展示自己的调查报告,那么赋予选题、内容、组织等评价指标的权重则应该高些。

2、3、4也应该包括此项;

(2)量规水平必须尽可能接近等距离。例如,水平1与水平2间的间距应当和水平3与水平4间的间距相等。

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对评价量规进行修改和完善。

(1)用设计出的量规对学习计划进行试评价,以便发现量规在主要指标、权重分配、等级描述中存在的不足,根据试用结果进行首次完善。

(2)使用元量规对自己设计的量规进行质量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对量规进行再次完善。元量规即用来评价量规质量的量规。

三、

设计出一个好的量规只是成功了一半,使用得当也十分重要。使用量规进行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学习进行前提供量规:在学习前提出预期要求是信息化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原则,惟有如此,才能发挥量规对学习过程的关注作用。

2、与其他评价工具配合使用:每种评价工具都有它的适用范围,配合使用才会取得最佳的效果。比如,在要求学生以电子作品递交作业时,采用量规与范例(学生作品范例)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就会非常有效。

3、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量规的要求:关注过程的评价,特别强调要求评价要随时并频繁地进行。这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醒,以便他们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量规来衡量自己的绩效。

4、为自评和互评设计良好的氛围: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因此应该积极地鼓励这类评价,如要求学生互相浏览作品,根据量规提出修改意见等。但切忌对学生的互评施加压力,否则势必会影响互评的质量,如要求以学生互评的分数作为期末考试分数等。

统计与分析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日益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并被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也走进了统计学课堂,使统计教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

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方式是教师利用黑板、粉笔、教案等在一般教室进行授课的一种教学方式,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则是在授课过程中利用投影仪、计算机、网络等多种现代媒体,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是:(1)能化静为动,寓教于乐,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2)能使抽象问题形象化,有利于突破难点,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习效果;(3)能节约传统的板书时间,开阔知识面,增加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4)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图文声形并茂的特点,使统计中的一些枯燥、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计算通过教学软件直观而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并且还可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对于统计教学来说,由于过去受传统教学手段的限制,对调查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分析,用手工处理准确性、及时性差,且有的手工处理不能进行,从而对统计的工作过程、功能不可能获得较全面的认识。多媒体辅助手段引进统计学课堂后,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个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施统计学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方便快捷地处理统。

计图形、图表,使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无法在一个课时内利用多种统计方法处理同一组资料,无法同时显示多种统计计算公式、相关图形及计算结果,无法直接利用结果和图形进行预测。而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后则可使绘图、制表、数值计算、预测等一气呵成。另外,利用计算机特有的模拟功能和动态演示功能还可使统计学的抽象理论变得直观、具体、形象,从而增强学生对概念及方法的理解。

2.实施统计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链接功能强大的统计分析软件,便于在课堂上处理大规模的实际数据资料,提高学生解决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施统计学多媒体辅助教学,还能突出教学重点,使教学目的得到升华。传统的统计教学方式是建立在手工计算的基础上,讲授的重点是统计学基础理论知识。但由于受到课时和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限制,讲授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计算后,教师则可以把授课重点转向过去传统教学顾及不到,但在实际工作中更重要的方面,即从过去主要针对统计学概念和方法的理解,转向对统计结果实际意义的理解,通过大量实例的比较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条件和实际应用效果。

教学设计成果评价量规表篇三

优点:

1.教学内容部分对课的教材、知识背景、教学内容、课时安排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清晰、明了。

2.对整课的设计理念进行了清晰的说明,教师牢牢把握以言语交际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思想。

3.从知识、能力、方法、情感价值观等角度来描述学习目标,清晰明了,可操作性强。

4.综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卡片、实物、黑板等多种媒体,设计了丰富多样的言语交际活动,突出发展学生的听说能力,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基本特色。

5.教学过程部分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进行了清晰的说明,教学环节连贯、目标清晰,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本课教学目标的落实。

6.以课件为主的多媒体资源呈现了本课所需的视听材料,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不足:

教学设计方案中没有说明学习者特征,教学策略分析和教学评价也没有单独说明,课件资源没有注明出处。

教学设计成果评价量规表篇四

教学反思:微课程应用的思考与实践(一)。

“微课”的积极作用与适用范围。

“微课”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的,其积极作用不能低估。它首先表现在优质资源共享和自学的灵活性上。目前传统课堂的小班上课,由于一个学校教师水平的参差不齐,一些优秀教师所教的班有限,别的班的学生没法享受优秀教师的资源,更别说学校之间的差距更大。多年来屡禁不止的择校问题,与其说是择校,不如说是择师。虽然优质学校的硬件设施好于薄弱学校,但家长更看重的是优质学校的'师资水平。而传统的手工式的教学方式,再优秀的教师也只能教几个班的课,不可能让外班外校的学生享受到这种优质资源。俗话说“庄稼种不好误地一年,学生教不好误人一生”。如何发挥优秀教师的讲课资源,“微课”可以部分的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微课”不能完全颠覆传统的实体课堂,不能代替老师在课堂上的现场点拨和指导,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于教师在备课时借鉴学习。通过“微课”可以募集到许多优秀教师的讲课课件,这些优秀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教材的分析、对课堂教学的设计都是难得的课程资源,如果教师在备课时能学习借鉴这些优秀资源,一方面会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借鉴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因为微视频不同于过去网上的课堂实录和优秀教案,它是以ppt课件的形式配以教师的讲解,对教师的备课能起到直接的启迪借鉴作用。

2.适于转化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同样的授课时间,学习困难的学生并不能完全掌握,教师也没有时间专门去照顾这些学生。过去靠课堂笔记难以复现教师讲课的情境,现在有了微视频,学生在课后复习时可以反复观看,加深理解。还可以根据“微课”提出的练习题进行变式练习,确实有助于转化学习困难的学生。

3.适于家长辅导孩子。现在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想辅导自己的孩子苦于不能了解教师的讲课进度和要点,也有的限于文化水平觉得辅导不了。现在有了“微课”,家长在家也可以反复观看,首先自己明白,然后检查和辅导自己的孩子就方便多了。甚至家长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在上班的地铁上或中午休息时间下载观看老师的微视频,提前学习,回家辅导孩子时做到心中有数。

4.适于学生的课后复习。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学生在课堂上学得再扎实过后不复习也会遗忘,而学生在复习时如果能够观看老师的微视频,会加深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会复现老师讲课的情景,激活记忆的细胞,提高复习的效果。所以老师在课后可以把自己的微视频放到网络上,供学生复习时参考。

5.适于缺课学生的补课和异地学习。有些学生因病因事缺课,过后找老师补课,一是老师不可能有时间及时给学生补课,二是老师补课时也不会完全像在课堂上讲课那么具体。如果有了“微视频”,学生即使在外地,也可以通过网络下载老师的“微课”自学,及时补上所缺的课程,使“固定学习”变为“移动学习”。现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比较普遍,携带方便,都能实现这种移动学习。

6.适于假期学生的自学。中小学生每年的寒暑假时间都比较长,除了参加一些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外,一般老师都会布置一些预习和复习作业。如果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事先录制一些“微课”帮助学生预习或复习,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效果。当然,用于预习的视频要区别于教师讲课的视频,不然又变成了“先教后练”的接受性学习。

总之,对于微课这样的新生事物,我们要积极研究和实验,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既不能盲目追风,轻易“翻转课堂”;又不能一概排斥,忽视现代化手段带来的积极作用。

教学设计成果评价量规表篇五

对教学实施效果的评价可从教学结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效果、教师教学方式和效果等三个维度进行。

1.教学结构的转变。

在“主导一主体”的教学结构中,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学习活动等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很大的自主权,又能保证其学习不会发生质的偏离,能在适当的时候得到教师或专家、伙伴的指导。

2.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评价的出发点应该明确:是否从学生出发?是否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需求、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具体来讲,包含以下方面:

(1)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

(1)角色转换。在评价教师的课堂时,应该改变传统的师生角色的定位观念,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关注学生收集/加工信息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关注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关注学生交流协作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关注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

(2)教学设计的落实与调整。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有很强的将教学设计阶段的思路、方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落实的能力;同时还应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捕捉课堂中的灵感来灵活调整教学。

(3)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提高教学效益、保证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事的意义,当然也是整合课堂实施效果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4)学习资源与工具。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多种工具出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学习者、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等特征,来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同时,体现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的支持。

(5)教学组织。教师的调控能力必须到位,要协调好教师教和学生学、资源与教材、教育技木和传统的媒体、面向全体学生和发展学生个性等各种复杂关系。

教学设计成果评价量规表篇六

(一)有效参与是有效合作的前提和基础。有效参与可以从这样几个维度来透视分析:

(1)从参与的范围分,可分为部分参与和全员参与。在学习中,性格开朗、交际能力强的学生容易获得较多的参与机会,而性格内向、腼腆拘谨的学生可能成为"看客"。若组织不好,调控不当,会产生活动中的"马大效应"。(2)从参与的表现分,可分为外在参与和内在参与。在学习中,那些能说会道的学生常常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积极性,因而也常常受到教师、同学的关注。但也有一些学生性格较为文静、沉静,面对新的问题,外部反映并不强烈,但却喜欢沉思冥想,口讷心慧,冷不丁地提出一些想法,却很有见地,耐人寻味。实际上后者也在参与,甚至是实质性的深度参与。在目前的学习中,我们往往对前一部分学生引导、调控不够,对后一部分学生关爱、鼓励不够。(3)从参与的过程分,可分为阶段参与和全程参与。有的学生只对某一环节、某一方面感兴趣,而对于其他过程就不大关注,而有的学生自始至终都能全身心投入,积极参与。(4)从参与的效果分,可分为有效(高效、低效)参与和无效参与。像"出工不出力"、"小和尚念经"式的参与就是无效参与。如面对一个新问题,学生未经思考就急于作答,这种参与基本上是无效的。参与的有效性,主要看参与对小组学习目标的价值和自我发展的价值实现的贡献。就个体而言,表现为面对学习情境入神、入境,这才是真正的、实质的有效参与。如果没有小组全体成员的有效参与,小组合作充其量也是徒有其形而无其神,不可能实现深度合作和有效合作。

(一)有效性的基本理念。

(1)互动观合作学习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边互动,不仅要求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整体把握,分配学习任务,控制教学进程,同时要求教师关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帮助。

(2)目标观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讨论,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赛。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效果突出时,他们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就会更多,学得也就更加愉快,从而达到认知、情感与技能均衡的教学目标。

(3)师生观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合作者。教师与学生之间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学生当好“演员”,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4)形式观在教学形式上,合作学习强调以集体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合作学习中的课堂讲授是以合作设计为基础的,讲授过程也力求简明扼要,耗时短而成效显著,有着较强的研究性、探究性,能为后来的小组活动留有足够的空间。(5)情境观合作性的情境,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们会意识到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小组成员之间是“荣辱与共”的关系,这是一种“利己利人”的学习情境。

(6)评价观合作学习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二)有效性的评价的基本原则。

(1)评价的目的不是"区分"而是促进"转变性发展"。

在传统教学中,评价基本用于区别胜利者和失败者,而不是作为一种转变性的协调发展过程。为了区分,人们自然依赖于一种具体的划一标准,而这种整齐划一的标准无法应因个体多样化的发展。学习的目的不单纯是理解前人发现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因此,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是探索未知领域的活动。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与学习个体,不存在简单划一的评价标准。学习者面对未知的领域,目标是方向性的,但没有已知的答案。因此,学习者需要的更应是一种新起点下的"挑战性"驱动,而不是面对已知标准的受"欠缺"驱动。评价不是区分,而是为了调节学习者的行为。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仍可以采用"区分",但这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从本质上讲,这种"区分"仍应成为研究性学习中转变性发展过程。

(2)评价主要通过学习者的自我反思而最终实现。

在学习中,评价的主体不是一元而是多元的。学习者、导师、学习伙伴等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主动的探索者本身是最重要的评价者。当然,教师可以成为"平等者中的首席",他是一个促进有效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和组织者。另外,合作小组中的互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在学习中,亲身体验贯穿探索的始终,评价致力于促进经验的转变,但任何人的评价都必须建立在学习者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最终才能实现自我意义的建构。

(三)有效性的评价的主体。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的主体最重要的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只有学习者的自我评价才最能起到反思的作用,引起自我的改进。因此学生必须是评价的中心对象、主要的评价者。协作者或者同学、教师等重要参与者也应当在评价的主要实施者。评价中的首先应当是考虑的是自我评价;然后是协作者或者同学的评价;最后是教师或者家长、社会对学习者的评价。

因此,使用量表对学习的评价将应当是以学生自身为评价的重要主体,以学习过程为评价的主要内容。根据每项研究活动的不同实施情况,在评价中还会出现对研究计划的评价、对研究过程实施的评价、对研究成果的评价、对协作者的评价等等不同专项评价量规表。

(四)有效性的评价的内容(根据评价内容设计量表一、表二、表。

三、

表四)。

b是否认真努力的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

c是否积极参与d是否有责任感。

e是否主动协作,组员关系是否协调。

f是否做好资料积累和分析处理工作。

g是否主动提出探究设想和建议。

c使用新技术。

d活动记录的完整性、及时性、真实性。

e对学习结果的表达与交流等。

(3)是评价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要考查学生在一次探索式活动中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也要通过活动前后的比较和几次活动的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

(4)是评价在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这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以及小组讨论记录,活动开展过程的记录等反映出来。

(5)是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结果的形式多样,它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张简报、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本探究笔记,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教师需要灵活掌握评价标准。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评价的意义。

(一)更有利于学习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伴随着浓厚的情意色彩。学习行为又是一种社会化行为,唯有同他人沟通、互动,才能取得较大的成效。学习具有多元目标,包括激发创造精神、增强主体意识、陶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收集与处理信息、学习体验科学研究、学会人际交往养成合作精神、提高思维与表达能力等。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不仅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并且还通过情意因素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以及非认知品质(如人际交往等)的提高,同时也满足了每个学生“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需求。小组合作开展研究性学习,将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理所当然地成为研究性学习的比较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

(二)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

学习并非培养天才儿童的超常教育,也不同于偏重少数特长学生的课外活动,它面向的是全体中小学生;它并不十分注重研究的结果,而是要让每个智力正常的学生历经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班级集体教学中往往出现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地位的被动学习状况,赋予全体学生远比传统课堂教学中多得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每个学生都能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研究性课题,并在课题小组中担当一部分研究任务,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潜能得到发挥,获得了新知识,提高了研究、创新能力。所以,对于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率的组织形式。

(三)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

在接受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往往体现为结构化的教学程度,而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组织形式贯穿学习过程始终。课题研究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作的好坏。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还需要舀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不仅如此,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还表现在同社会方方面面的联系中,社会调查、访谈、外出收集资料、向专家请教等等,不仅需要合作伙伴的同心协力,而且要独立地运用社会交往技能去争取成功。可以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的机会。

教学设计成果评价量规表篇七

导入技能的教案设计(20分)(18-20分)。

教案写作规范,设计思路清晰,过程完整。(16-18分)。

教案写作规范,设计思路较清晰,过程完整。(16-12分)。

教案写作基本规范,有一定的设计思路,过程基本完整。(12分-0分)。

教案写作不规范,设计思路不清晰,过程不完整。导入内容(60分)(54-60分)。

导入的内容设计与主题相关度高,过渡自然,能调动学生的兴趣。(48-54分)。

导入的内容设计与主题有较高的相关性,能较好地过渡到讲解内容,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48-36分)。

导入的内容设计与主题有一定的相关度,过渡基本自然,能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兴趣。(36-0分)。

导入的内容设计与主题相关度不高,过渡不自然,没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教态(10分)(9-10分)。

教态自然,大方。体态语运用得当。(8-9分)。

教态自然,大方。较好地运用体态语。(6-8分)。

教态基本自然,能运用一定的体态语配合计课的语言。(6-0分)。

教态不自然,不能运用体态语配合讲课语言。

语言(10分)(9-10分)。

语言规范,使用普通话讲课,语速适中、清楚,有一定的起伏。(8-9分)。

语言规范,使用普通话讲课,语速较好,语言清楚,有一定的起伏。(6-8分)。

语言基本规范,普通话基本标准,语速过快(慢)、语言基本清楚。(6-0分)。

提问技能的教案设计(20分)(18-20分)。

教案写作规范,设计思路清晰,过程完整。(16-18分)。

教案写作规范,设计思路较清晰,过程完整。(16-12分)。

教案写作基本规范,有一定的设计思路,过程基本完整。(12分-0分)。

教案写作不规范,设计思路不清晰,过程不完整。提问内容(60分)(54-60分)。

问题内容明确,提问方式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提问时机恰当,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确认和评价,且分析评价准确,对学生做出恰当的表扬、批评和鼓励。(48-54分)。

问题内容较明确,提问方式能够使学生理解和接受,提问时机较恰当,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确认和评价,分析评价较准确,对学生做出比较恰当的表扬、批评和鼓励。(48-36分)。

问题内容基本明确,提问方式基本上能够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提问时机基本上恰当,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确认和评价,分析评价基本准确。(36-0分)。

问题内容不明确,提问方式不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提问时机不恰当,没有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确认和评价。教态(10分)(9-10分)。

教态自然,大方。提问时运用的身体语言恰当(8-9分)。

教态自然,大方。较好地运用了身体语言。(6-8分)。

教态基本自然,能运用一定的身体语言配合问题的提出。(6-0分)。

教态不自然,不能运用身体语言配合提问语言。

语言(10分)(9-10分)。

语言规范,提问语言区别于讲解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变化明显,恰当。(8-9分)。

语言规范,提问语言区别于讲解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变化较明显,恰当。(6-8分)。

语言基本规范,提问语言与讲解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区别不大。(6-0分)。

演示技能的教案设计(20分)(18-20分)。

教案写作规范,设计思路清晰,过程完整。(16-18分)。

教案写作规范,设计思路较清晰,过程完整。(16-12分)。

教案写作基本规范,有一定的设计思路,过程基本完整。(12分-0分)。

教案写作不规范,设计思路不清晰,过程不完整。演示内容(60分)(54-60分)。

演示的内容科学规范,演示的时机恰当,演示内容与教学内容相关度高,对学生有启发性,演示环节与整体教学活动匹配。(48-54分)。

演示的内容较科学规范,演示的时机较恰当,演示内容与教学内容相关,对学生有启发性,演示环节与整体教学活动较匹配。(48-36分)。

演示的内容基本科学规范,演示的时机基本恰当,演示内容与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相关度,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性,演示环节与整体教学活动基本匹配。(36-0分)。

演示的内容不科学规范,演示的时机不恰当,演示内容与教学内容相关度不高,对学生没有启发性,演示环节与整体教学活动不匹配。教态(10分)(9-10分)。

教态自然,大方。配合演示内容运用了恰当的体态语。(8-9分)。

教态自然,大方。配合演示内容较好地运用了体态语。(6-8分)。

教态基本自然,能运用一定的体态语配合演示(6-0分)。

教态不自然,不能运用体态语配合演示。

语言(10分)(9-10分)。

语言规范,使用普通话讲课,配合演示内容使用恰当的讲解语言,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8-9分)。

语言规范,使用普通话讲课,配合演示内容使用较恰当的讲解语言,能够使学生接受和理解。(6-8分)。

语言规范,使用普通话讲课,配合演示内容使用的讲解语言基本恰当,基本上能够让学生接受和理解。(6-0分)。

讲解技能的教案设计(20分)(18-20分)。

教案写作规范,设计思路清晰,过程完整。(16-18分)。

教案写作规范,设计思路较清晰,过程完整。(16-12分)。

教案写作基本规范,有一定的设计思路,过程基本完整。(12分-0分)。

教案写作不规范,设计思路不清晰,过程不完整。讲解内容(60分)(54-60分)。

方式与教学内容匹配。(48-54分)。

讲解有条理性,结构较合理,重点较突出,对学生有启发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其他教学技能较配合,且过渡较自然,讲解方式与教学内容较匹配。(48-36分)。

讲解有一定的条理性,结构基本合理,重点基本明确,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性,有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其他教学技能基本配合,有过渡,讲解方式与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匹配。(36-0分)。

讲解没有条理性,结构不合理,重点不突出,对学生没有启发性,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与其他教学技能相配合,过渡不自然,讲解方式与教学内容不匹配。教态(10分)(9-10分)。

教态自然,大方。体态语运用得当。(8-9分)。

教态自然,大方。发较好地运用体态语。(6-8分)。

教态基本自然,能运用一定的体态语配合讲课的语言。(6-0分)。

教态不自然,不能运用体态语配合讲课语言。

语言(10分)(9-10分)。

语言规范,使用普通话讲课,语速适中、清楚,有一定的起伏。(8-9分)。

语言规范,使用普通话讲课,语速较好,语言清楚,有一定的起伏。(6-8分)。

语言基本规范,普通话基本标准,语速过快(慢)、语言基本清楚。(6-0分)。

200–200年第学期《教学设计》实验课程成绩表姓名导入技能(10分)提问技能(问题的设计、提问的时机、过程是否完整)(10分)讲解技能(内容讲解是否清楚、正确;层次是否清楚)。

(50分)演示技能。

(运用媒体的时机是否恰当,是否配合了讲解的内容)。

(20分)教态语言。

(教态、语言使用方面)。

(10分)得分总计(备注:4个文字教案齐全,每缺少一个教案扣除5分)。

教学设计成果评价量规表篇八

这段时间,听到了有些家长说他们的孩子作文写得不好,让孩子多背背优秀作文。其实,有这种想法的家长还真不少。在有的学校里,有的老师在教学生写作文时怨声载道,说学生写作能力差,写不到好的文章。也要求学生在考前背作文的现象为数不少。现在的部分学生写的作文也是千篇一律,记流水账似的枯燥乏味,没有神韵。

想通过让学生多背作文来提高作文水平,我觉得这样做,并不可取。

一、作文不能速成,欲速则不达。优秀作文可以看,它能给孩子一定的启发和帮助。优秀作文大多是孩子的同龄人写的,容易被孩子所接受。并且,优秀作文经过精心的修改,自有它的`亮点。但也正因为是同龄人写的,显得比较稚嫩、肤浅,孩子能从文中汲取的营养有限。可以从这篇文章中学习构思,从那篇文章中借鉴立意等。没有背诵作文的必要,更不能原封不动地把优秀作文“搬”到自己的作文中或是完全按照优秀作文中的“套路”来写。优秀作文要发挥的作用就是从选材、结构、立意、语言等方面给孩子一定的借鉴。而真正要把优秀作文变成自己的东西,还需要孩子不断地揣摩、创新。

二、提高作文的根本在于阅读。“腹有诗书气自华”,每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必先是一个善于积累的人。有人说:“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书能给我们最丰富的营养。孩子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先要进行大量的阅读。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只需要读跟教材密切相关的书,那是“有用”的书,其他的书就是“无用”的书,读那些“无用”的书就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殊不知,孩子的成长需要全营养。自然、历史、科普、文学等无不可以拿来读。孩子的认知水平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广泛阅读才能有开阔的视野、灵活的思维、丰富的语言。在读的过程中,家长若能适时进行引导和分享,孩子能从中获取更多的收获。

中小学阶段正是孩子记忆的黄金阶段。背诵经典古诗文比背优秀作文强,而且强得多。国学经典博大精深,它们带给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可以让孩子背一背《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孟子》、《古文观止》等。也许孩子一时不能理解其意思,但这并无大碍。这些古代经典会像种子一样埋进孩子的心灵,一旦遇到阳光、雨露,这些种子就会萌发,并蓬勃地生长起来。

三、语言需要练习,做生活的有心人。除了向书本学习,孩子要想写好作文还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写作,其实就是写生活。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素材,要善于观察、思考。要能于平常的生活中有自己的发现和感悟,以我手写我心。俗话说熟能生巧,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博客的习惯、随手记下见闻感悟的习惯、随时阅读的习惯等,这些好习惯让人受益无穷。若能再用心地修改、锤炼,定能提高得更快。

背作文,不足取。写作没有捷径,阅读才是根本。采得百花,才能酿成蜜。

愿更多的孩子能享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愿写作文不再是孩子们的苦恼!愿教写作文不再是教师们的忧愁!

教学设计成果评价量规表篇九

评价内容。

评分。

备注。

教学素质(20%)。

语言表达清晰、简洁、流畅(4分)。

板书规范、字迹清楚、布局合理,设计好(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深厚(5分)。

3分)。

教学组织能力强(3分)。

有积极的个性(3分)。

教态自然,手势语运用得体(2分)。

教学思想(18%)。

教学态度端正,认真负责(5分)有良好的师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5分)。

有新的教学理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5分)。

有较强的钻研精神(3分)。

教学内容(18%)。

内容科学正确,无知识性错误(5分)。

对教材进行组织加工,不照本宣科(5分)。

反映学科的前沿和动态(5分)。

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适当,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3分)。

教学方法(7%)。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适合学生和学科内容特点(4分)。

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含教学演示)运用合理(3分)。

教学环节(27%)。

说课(2分)。

备课认真,准备充分,有教案(4分)。

教学重点突出(5分)。

逻辑严密,不混乱(5分)。

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5分)。

课堂组织得好(2分)。

注意教学反馈(2分)。

作业的布置与批改(2分)。

教学效果(10%)。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高(5分)。

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好,能当堂消化(总评分。

5分)。

评价等级。

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格(60~69分)不合格(60分以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