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行动方案(实用18篇)

  • 上传日期:2023-11-11 15:44:05 |
  • ZTFB |
  • 11页

一个成功的方案能够提供清晰的指导,使参与者有条不紊地推进工作。在制定方案之前,我们需要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明确目标和需求。以下是一些来自专家的方案建议,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乡村文化振兴行动方案篇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2年)》有关部署要求,组织带动全国农业科教系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推动科技创新导向的转变和工作重心的调整,集聚科技、产业、金融、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着力开展关键技术创新、生态循环模式创建、典型示范引领、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和体制机制创新,显着提升科技对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支撑水平,有力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支撑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实施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按照生产、生态、生活协调发展的理念,着力解决制约节本增效、质量安全、生态环保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推动建立先进农业生产力、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农民美好生活需求相匹配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坚持目标引领。围绕乡村振兴对科技的迫切需求,聚焦产业技术供给、绿色投入品供给、优质农产品供给等主要目标,强化技术集成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形成乡村振兴科技供给新体系。

――坚持联合协作。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统筹协调好中央与地方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力量分工协作,充分发挥企业等各类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技术创新和市场主体作用,形成各方面共同发力、协调推进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坚持分类施策。根据资源禀赋、生态功能、生产规模、产业基础、经营主体等差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提供适用于不同区域、不同主体的技术解决方案,推动形成各具特色、平衡协调的乡村发展新模式。

三、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围绕解决制约乡村振兴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着力创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集成应用一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示范推广一批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打造一批科技引领示范村(镇),培育壮大一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制度政策,基本满足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对新品种、新装备、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等科技成果有效供给的需求。力争通过一段时间努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显着提高,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科技支撑引领产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显着提高,农村生活环境显着改善,农业农村人力资源充分开发,专业化社会化科技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二)主要任务。

――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前沿,积极抢占未来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着力在基因组学、合成生物学、智慧农业、农业物联网、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问题,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强化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源头供给,打造发展新优势。

――创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针对制约我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全局性重大瓶颈问题,在作物改良、病虫害防控、生态循环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机农艺融合和农业大数据等关键领域,重点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并研发配套技术系统,引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提供科技支撑。

――集成应用一批科技成果和技术模式。坚持市场需求和产业问题导向,着力加强重大科技成果的集成熟化、示范推广和转化应用,重点转化一批经济性状突出、发展潜力大的粮、棉、油等重大新品种,在适宜地区推广一批蔬菜、果树、烟草、茶叶以及畜禽水产重要新品种;转化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新肥料、新兽药、新疫苗、新农药以及农业机械等重大新产品(装备),推广一批绿色高效的重要农作物畜禽水产种养殖、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畜禽水产重大疫病防治、农机农艺结合、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水土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收储与高值利用、投入品减量高效施用等关键技术和模式,强有力支撑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

――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的科技引领示范区。坚持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共赢”的基本导向,综合考虑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类型和农业发展基础条件,探索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治理当前农业农村环境突出问题,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路径与运行机制,重点围绕做强区域主导产业、资源环境修复保育、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三方面内容,突出科技引领示范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实现“四化”同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做好实用技术、专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坚持科技引领和示范带动的工作思路,加强核心技术创新成果的提炼总结和示范宣传,加强职业农民、农村干部和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和创业技能培训,提高各类参与主体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生产实践技能,调动共同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培育一批名副其实的乡村振兴实施和参与主体。

四、实施重点。

(一)加强基础前沿技术研究。

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国家农业重大需求和未来科技发展趋势,针对事关国计民生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任务,围绕农作物高效育种、有害生物长效绿色防控、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主要畜禽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农业合成生物技术、农业大数据整合技术、农业纳米技术、农业人工智能技术、智能装备研制等创新能力带动作用强,研究基础和人才储备较好的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学和前沿技术问题,强化以原始创新和系统布局为特点的大科学研究组织模式,部署基础研究重点方向,实现重大科学突破,抢占世界科学发展制高点。

(二)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大宗农产品方面。重点是按照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绿色发展要求,选育高产高效优质、适宜机械化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动植物水产新品种,研发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优质高产品种配套栽培养殖技术,研发土壤理化性状调控关键技术,研发农田养分均衡调控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与关键设备,研发水产高效生态健康生产技术,研发渔业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技术,研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化技术,研发动物用抗菌药替代技术和产品以及中兽药制剂和精准用药技术,研发大宗农产品保鲜、贮藏和运输工程化技术;开展新型非热加工、绿色节能干燥、高效分离提取、长效减菌包装和清洁生产技术升级与集成应用。

――名特优新产品方面。重点是按照改善产品品质、提高效益、保护产地生态的要求,选育风味独特、品质优良、商品性好、适于加工的特色农作物畜禽水产新品种,研发配套高效、环保的轻简化栽培技术和设备,开发特色农产品高效干燥、储藏保鲜等初加工工艺和设备,开展传统食品工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研发传统加工食品高效加工工艺、储运技术和设备。

――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方面。重点是围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的目标,选育适合于休闲农业基地种养条件的特色优质农作物畜禽水产新品种,研发配套栽培养殖技术,适合于民俗手工艺品制作的特色加工利用技术和设备,适用于不同规模经营主体的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和设备,围绕农村电商、餐饮、娱乐等新业态开发特色适用的农业信息化新技术,研发农业农村大数据收集整理挖掘和云平台技术。

(三)强化技术模式集成示范。

――在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围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开展集成推广,主要包括优势产区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马铃薯、棉花、蔬菜、糖料、橡胶、奶牛、肉羊、生猪、肉鸭、水产品等不同产业的绿色提质增效技术模式。

――在特色优势农产品产区,围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开展集成推广,主要包括果树、蔬菜、茶叶、牧草、烟草、中药材、热带香辛饮料、水产品等不同特色优势产业的绿色提质增效技术模式。

――在典型生态区,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农林文旅深度融合开展集成推广,主要包括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南方“猪-沼-果”循环模式、牧区减牧还草模式、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模式、南方山区种草养畜模式、南方经济林林下经济模式、热区稻田绿色增效技术模式、沙漠化土地综合防治模式、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技术模式、“粮饲-猪-沼-肥”生态模式、“林果-粮经”立体生态模式、不同水体绿色生态养殖模式、渔农综合种养模式、渔业资源增养殖与高值利用模式、综合生态养殖场生产模式、规模化养殖场生产模式、“围山转”生态农业模式、生态经济沟模式、西北地区“牧-沼-粮-草-果”五配套模式、生态果园模式、不同区域生态观光村和生态农庄等农业绿色持续发展技术模式。

(四)打造1000个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村(镇)。

――依托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建设一批推动我国农业农村产业升级发展的科技引领示范村(镇)。依托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已有的国家级农业科技产业平台发展基础、科技优势和产业聚集效应,进一步完善金融、政策支持农业高技术产业发展机制,加快推动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在示范区转化落地。探索乡村农业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培育一批与乡村产业发展紧密融合的创新型农业企业,引领乡村产业向高层次发展,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依托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一批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科技引领示范村(镇)。依托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区,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生态优先为导向,围绕农业产业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的协调发展,重点推进农业绿色生产、农业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农业生态系统养护修复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机制创新、成果转化推广,凝练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绿色发展技术模式,打造一批技术创新能力突出、技术推广水平领先、技术应用效益显着、模式辐射带动有力的科技引领示范村(镇)。

――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建设一批推动我国农村产业兴旺的科技引领示范村(镇)。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区域发展中心,以现代产业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立足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现代生产要素聚集为重点,以集约化高效生产、智能化设施装备、绿色化精深加工等重大关键技术为核心,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进区域乡村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开发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引领示范作用,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实现农业农村发展动能转换,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着、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科技引领示范村(镇)。

――依托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建设一批推动我国农业农村质量效益竞争力提升的科技引领示范村(镇)。依托农业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示范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已有基础,按照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的.要求,聚焦区域优势农产品和农业多功能性,以产学研协同、一体化攻关的科技创新联合体为单元,围绕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种养机具等的系统集成和生态环境养护修复、休闲农业、生态观光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应用节本降耗、提质增效、绿色生产和循环利用等技术模式,打造一批与当地农业资源禀赋和发展主流方向深度融合的创新驱动增长点,推动形成一批综合竞争力显着、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生态环境优美、产业功能多元、文化内涵丰富、农民收入明显增加、科技支撑保障有力的科技引领示范村(镇)。

(五)培育一批引领乡村振兴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实施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等为培训对象,重点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加强规范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支持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作用。

――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以中等教育及以上学历的返乡下乡创业青年、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以及农村务农青年为对象,加强培训指导、创业孵化、认定管理、政策扶持,吸引年轻人务农创业,提高其创业兴业能力。

――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以产业发展带头人、大学生村官等为主要对象,以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发展的先进典型村为依托,按照“村庄是教室、村官是教师、现场是教材”的培养模式,通过专家授课、现场教学、交流研讨,不断提高农村带头人增收致富本领和示范带动能力。

――实施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带头人培训计划,面向贫困地区,以村党组织书记及村“两委”成员、大学生村官、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负责人等为对象,聚焦贫困地区产业精准扶贫,加大对农民创新创业、农民合作社培育、美丽乡村建设、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等方面培训,提高扶贫带头人组织和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

(六)强化制度创新,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激活机制。推进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分类评价机制改革,核心是把科技与产业的关联度、科技自身的创新度、科技对产业的贡献度作为评价标准。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做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着力解决农业基础性、区域性和行业性重大关键问题。探索科技与人才、金融、资本等要素资源结合新机制,推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区域农业经济增长极。

――放活人员。建立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让科技人员“名利双收”,激发科技人员面向市场的创新活力。以兼职取酬、股权期权等多种形式,鼓励农业科研人员在企业和科研院校之间兼职兼薪、顺畅流动。促进公益性推广机构与经营性服务组织融合发展,激发农技人员推广活力。

――用活成果。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评估机制,准确评价市场价值和应用前景,提高科技成果的供给质量和转化效率。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打通成果供给与产业应用的通道。加快科技成果的集成配套、熟化应用,解决单一成果、单项技术用不了、用不好的问题。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农业农村部成立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工作推进小组,制定行动方案,牵头组织实施,开展绩效评估,进行指导监督,总结宣传典型案例;各省(区、市)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可参照本工作方案,组织协调本地科教系统、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等共同参与行动。

(二)加强协调协同。

围绕实施方案目标任务和实施重点,统筹优化政府、科教单位、推广机构和企业等各类主体的资源配置,整合存量资金,优先向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特色产业扶贫实用技术和“一带一路”农业“走出去”领先技术研发倾斜,引导各类资源向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的重点领域和重点研究方向集聚。

(三)整合各类资源。

以乡村振兴重点任务为核心,大力整合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技推广体系、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学科群等已有研究团队、平台。推动信息资源、平台仪器的共建共享,在任务组织上统筹考虑。在任务设置、研发推动、中试转化、推广应用中注重发挥企业的作用。

(四)加强考核评价。

根据职责定位和主体责任,明确各参加单位重点工作的职责分工;制定考核评价办法,执行重点工作落实情况定期报告制度和定期监督检查制度,强化目标管理、量化考核、绩效奖罚;推行第三方评价,探索建立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优化管理结构,强化工作督办问责,确保重点工作落地。

乡村文化振兴行动方案篇二

1.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坚持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思想道德建设、文明创建、文化发展、文化传承,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全省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打造乡村文化振兴的**样板。

2.工作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文化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实现标准化均等化,农村公共文化设施、队伍、活动、投入得到保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更加丰富繁荣,农村文化人才支撑力明显增强,素质高、业务精、结构稳的乡土专业文化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切实加强,乡村文明水平显著提升,良好社会风尚进一步形成;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传承发展富有成效,其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作用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建设形成品牌,富有时代精神和**特色的新乡贤文化加快培育。

1.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农村干部群众。深入开展面向乡村的理论学习宣传普及,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地家喻户晓、落地生根,像阳光雨露一样走进千家万户,滋润干部群众心田,提振乡村精气神,引导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创造幸福生活。深入开展“百姓宣讲”活动,贴近农民群众生活实际,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增进人们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编写适应区域特点的乡村振兴战略读本。满足基层干部群众对理论图书的需求,开展理论图书配送,重点向农家书屋、村居讲堂、社区阅览室等赠送理论读物,及时传播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对社会思潮的辨析引导,正本清源,扶正祛邪,帮助人们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巩固和壮大乡村意识形态阵地。加强农村宗教管理,引导群众合法信仰宗教,依法治理农村宗教领域乱象。

2.推进社科理论普及。结合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建设工程试点,贴近基层干部群众的理论需求,加强政策宣传、知识传授、价值传播,提高农村群众人文素养。组织编写《走在前列面对面》等一批通俗理论读物。开展“社科普及周”基层延伸行动,面向农村举办系列讲座、志愿服务、展览、知识竞赛等社科普及主题活动。实施社科普及示范体系建设行动计划,每年培育10个省级社科普及示范县(市、区)、50个省级社科普及示范乡镇(街道)、200个省级社科普及示范村(社区)。开展社科普及志愿服务行动,加强社科普及教育基地建设,组织社科专家基层行活动,发挥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村居讲堂、道德讲堂等各类阵地作用,推动乡村党的理论和社科知识普及。开发中小学乡土特色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

3.开展政策宣讲。紧紧围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的政策要求,发挥讲师团、党校、社科研究单位、宣讲协会作用,运用各类新闻媒体和宣传文化阵地,推动民生政策宣讲,深入解读宣传党的“三农”政策和强农惠农富农举措,把政策措施讲透彻、讲明白,让党和政府的政策深入人心。注重吸纳农民宣讲员进入宣讲队伍,用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展“国旗下讲话”活动,增强村级党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

4.加强基层理论骨干培训。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的资源优势,加强对县及县以下宣传文化工作者特别是社科理论工作者、活跃在基层的专兼职理论宣讲员的集中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示范辅导、实地观摩等形式,推动基层理论宣讲骨干进乡入村进行讲习、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1.建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加强投入保障、政策保障和机制保障,坚持一院多能、一室多用,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统筹建设各类活动场所。建设数字文化广场、无线网络等新兴文化设施,建设农村老年人文化活动场所。推进乡、村两级文化服务设施建设,20**年实现全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覆盖,达标率95%以上。实施农家书屋网络化建设工程,推广农家书屋总分馆制和“一卡通”管理模式,构建以县级图书馆为总馆、乡镇中心农家书屋为分馆、村(社区)农家书屋为馆藏点的总分馆服务网络,争取到20**年全省县乡村出版物“通借通还”率达到60%。实施农村文化广场——“百姓舞台”提升工程,建设农民群众欢迎、实用性强的农村文化广场设施网络,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广场文化活动运行机制。加大文化扶贫力度,到20**年,全面完成省扶贫工作重点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省扶贫工作重点村通有线电视任务。着力抓好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区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工作。

2.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资源整合,综合用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惠民消费季、文艺汇演展演、“一村一年一场戏”免费送戏工程等平台载体,把更多优秀的电影、戏曲、图书、期刊、科普活动、文艺演出、全民健身活动送到农民中间,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持续办好“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实事项目,每年为农村(社区)免费送戏1万场。深化“深入基层、扎根人民”主题活动,深入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组织文化文艺小分队深入乡村开展送文化活动。加快推进“书香乡村”建设,精心组织农民读书节、读书月和“三农”主题书展、书市、大讲堂等活动。

3.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深入开展“服务基层、服务农民”活动,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农村倾斜,推进省、市、县三级联合购买文化惠民演出,建设网上综合服务平台,创新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办法,引入竞争机制,以奖代补,激发各类文艺院团、演出机构、演出场所发展活力,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4.繁荣农村题材文艺创作。加强农村题材文艺创作的规划和扶持,组织动员作家艺术家开展农村题材文艺创作生产,推出一批具有浓郁乡村特色、充满正能量、深受农民欢迎的农村题材文艺作品。探索建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资金政策保障机制和作家艺术家下基层挂职锻炼制度,组织作家艺术家开展采访采风活动,筛选一批重点优秀作品,在出版、展示、推介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发挥“泰山文艺奖”“群星奖”导向性作用,打造自下而上的群众文艺作品选拔提升平台,引导全省群众性戏剧、音乐、曲艺、舞蹈、杂技、美术、书法、摄影、民间艺术创作。加大对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的扶持力度,评选推出一批优秀农村现实题材文艺作品,全省性文艺评奖突出农村题材,省级报刊、广播电视台对优秀农村题材作品在刊发、播出、宣传评介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5.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制定**省振兴传统工艺实施意见,建立**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实施乡村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培育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开发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推动**民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加大对乡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引导利用古民居、古遗址、古村落、古街发展文化产业项目,重点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的文化小镇。实行乡村文化产业精品工程,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乡村文化产业模式,推动特色鲜明的“非遗”项目传承发展,到2022年,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重点在文化遗产、节庆赛事、修学研习、养生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等方面进行创意开发,探索研究、完善出台有关土地利用配套政策措施,打造一批美食村、艺术村、养生村、休闲村等特色村,实行差异化发展,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民俗活动和精品农业体验旅游活动。实施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建设工程,打造齐长城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一批乡村特色影视基地。

1.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群众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完善“图书馆+书院”模式,推进尼山书院标准化建设,建立全省尼山书院联盟,形成孔子故里独有的特色与优势。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继续实施乡村儒学和社区儒学推进计划,加强师资力量培训,以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有条件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设立儒学讲堂,推动儒家文化进乡村,到2025年,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儒学讲堂实现基本覆盖。组织编写《中华传统文化大众化系列通俗读物》《中国传统文化读本》《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卷),创作推出一批符合农村群众需求的传统文化通俗读物。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利用传统节日组织开展花会、灯会、庙会等民俗活动,打造节会品牌。梳理挖掘地域文化、乡土文化,指导各地科学策划、组织开展节事活动,打造乡村文化名片。

2.积极培育新乡贤文化。制定《关于培育和弘扬新乡贤文化的工作方案》,深化研究阐释,厘清新乡贤文化发展脉络,明确新乡贤文化建设思路,推动建设一批乡贤馆、农耕文化展馆,弘扬传播新乡贤文化。开展新乡贤选树活动,通过“举乡贤、颂乡贤、学乡贤、礼乡贤”,把一批群众公认、品德高尚、处事公道、热心公益、积极参与地方管理、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真正为群众服务、推动家乡经济发展的人士选出来、评出来。开展新乡贤文化进中心、进家庭、进校园活动,结合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建设试点工作,运用传习中心、乡村儒学讲堂、道德讲堂、科学大讲堂等阵地,把新乡贤请到中心、讲堂,通过“讲、评、帮、乐、庆”等多种形式,讲好新乡贤故事,彰显新乡贤道德精神;把新乡贤文化与家庭家教家风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推动乡镇村志编修,挖掘、整理、编写弘扬传统美德、体现时代要求、贴近生活实际的家规家训,引导人们继承传统美德、树立家国情怀;把新乡贤文化与学校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有机结合,深化“新礼仪新礼节”培育行动,涵育文明校风。开展弘扬新乡贤文化活动,积极组织创作具有地域特色的新乡贤文化文艺作品,组织多种形式的新乡贤主题文艺演出、文化活动,生动活泼地传播新乡贤文化。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微视频和手机客户端等方式,开展“**乡风·美丽家园”微视频、微电影大赛活动,拓展新乡贤文化传播平台。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和办法,推出新乡贤特色品牌项目,培育发展新乡贤理事会等新乡贤组织,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支部的核心作用,探索引导新乡贤依法参与乡村治理,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3.大力传承红色基因。认真践行“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深入挖掘我省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统筹全省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深化沂蒙精神研究阐发,成立沂蒙精神研究院,设立“沂蒙精神研究”专项,推出一批有价值的理论文章和学术专著,组织创作一批以弘扬沂蒙精神为主题的文学、戏剧、影视剧、音乐等优秀文艺作品。突出沂蒙老区、冀鲁边、胶东、渤海、冀鲁豫等红色文化富集区建设,打造红色文化传承示范区。推动革命文化教育普及,建好用好**省党史馆、沂蒙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深化党史、国史学习教育,讲好**故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改陈布展,建设革命历史档案信息数据库,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上展馆、vr虚拟现实展馆建设。编辑出版《红色**365》《**省红色旅游指南》,组织拍摄“**十大抗日武装起义”文献记录片,打造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品牌栏目。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建国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扶持乡村红色文化旅游开发,推动红色旅游与民俗游、生态游等相结合,打造一批乡村红色旅游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实施“沂蒙精神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打造全国一流的亲情沂蒙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出“新时代山水圣人”红色旅游线路。

4.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实施传统文化乡镇、传统村落及传统建筑维修、保护和利用工程,制定《**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分批次开展重点保护项目规划、设计、修复和建设,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民居、古树名木保护。整理保护有地方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传统美术、戏剧、曲艺、民间舞蹈、杂技和民间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他文化遗产持有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实施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做好县级历史文化展示场所的充实、改造、提升工作。推进“乡村记忆”工程,加大对农村历史街区、传统民居院落和生产生活民俗的挖掘保护,把乡村文化保护传承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开展第一批“乡村记忆”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到2022年,在全省打造**个“乡村记忆”乡镇,推出**个“乡村记忆”民俗节庆项目,建设100个“乡村记忆”博物馆(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建设1000个“乡村记忆”村落(街区),10000个“乡村记忆”民居,使乡村成为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文化之乡、精神家园。挖掘和保护民间传统谚语、地方戏种、农耕文化、优秀习俗等乡村文化,建立数字影像馆,加大传承弘扬力度。

1.推进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建设。20**年探索启动试点建设工作,20**年形成示范模板并总结推广,20**年实现全面推进,将其打造成为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综合载体平台。省市县乡建立志愿服务指导中心,村(社区)建立志愿服务站,发挥学校教师、党校教员、在职或退休干部、民间文化文艺人才等作用,在信息服务、农技传授、文化活动、移风易俗、邻里互助以及关爱贫困学生、留守儿童中宣传普及科学理论,到2022年农村志愿服务站建设率达到80%以上。

2.深入实施“孝诚爱仁”四德工程。加强对全省“四德工程”示范县动态管理,以组织媒体开展四德工程示范县巡礼活动为抓手,深化基层道德品牌创建,打造一县(市、区)一道德品牌。总结推广基层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社区街道、社会组织等四德工程建设经验,命名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德工程建设示范点。广泛开展省、市、县、乡、村五级“榜上有名”先模人物评选活动,建好用活善行义举四德榜,推动全省建立一批四德主题广场、主题公园、主题社区、主题街道。注重发挥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道德模范的示范带动作用,以身边人、身边事为教材,教育引导广大农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3.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传承中华文化精髓,融入现代文明理念,突出庄重感仪式感,用蕴含优秀民俗、体现时代风尚的婚丧新文化取代旧陋习旧风俗。在婚事办理上,倡导集体婚礼、公益婚礼、慈善婚礼等现代文明婚礼形式,推行免费颁证和婚礼式颁证服务。提倡厚养薄葬,倡导仪式从简办理、文明办理。实施公益性公墓建设工程,深入开展殡葬改革综合试点,加大对殡葬公共服务的资金投入,推广“沂水经验”,把公益墓地建设作为民生需求和移风易俗的重点项目加以推进,到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到2022年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60%。推动文明祭祀,改变农村陈规陋习。

4.深化家风村风行风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德,以家庭、村居、行业为基本单元,以家风促村风带行风,推动形成家风正、村风淳、行风清、乡风美的良好社会风尚。开展家风建设,以“家和万事兴”为主题传承良好家风和家训,抓好宣传教育、征集评选、展示推广等各个环节,引导广大群众晒家训、传播治家格言、讲好家风故事,传承优秀家风,潜移默化影响农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开展村风建设,以村居为切入点,进一步规范壮大村居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和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积极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用民间舆论褒贬是非、扶正祛邪;围绕思想道德、移风易俗、环境卫生等重点内容,组织开展评议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由“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转变。开展行风建设,以行业为切入点,广泛开展诚实守信、信用至上、诚信兴业、履约守信等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大力培育农村行业品牌;加大信用顶层设计,深入开展农村行业领域诚信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建立诚信“红黑榜”制度,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治机制,促进由征信到诚信,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打造信用**。

5.深化乡村文明行动。深化文明村镇创建,作为推进乡村文明行动的总抓手,明确“十三五”末全省县级及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80%的目标要求,打造一批孝心村、和谐村、生态文明村、移风易俗村、兴业富民村等特色示范典型。加强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动态管理,将文明村覆盖率及上升幅度等内容纳入文明城市、文明县(市、区)、文明镇评选指标体系。推进“百镇千村”建设示范工程建设,在加强乡村文明行动“村容村貌、村风民俗、乡村道德、生活方式、平安村庄、文化惠民”六大建设的基础上,选择一批乡村文明行动示范村实施“乡村文明家园”项目。开展科普示范乡村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开展“新农村新生活新农民”培训,围绕居家美化净化、家庭伦理道德、亲子教育、文化娱乐、身心保健等内容,将现代意识、科学精神、文明理念逐步渗入到群众头脑、转化为自觉行动,到20**年,实现农村中青年妇女培训全覆盖。扎实推进文明家庭创建,制定出台《关于开展“美在我家”主题活动推进家庭文明建设的意见》,以家庭素质、家庭伦理、家庭教育、家庭生活、家庭责任建设为重点,广泛开展“美在我家”主题活动。深化“星级文明户”、寻找“最美家庭”、评选“五好家庭”,以及“村村都有好青年”“好婆婆好媳妇”等各具特色的创建活动,加强孝道文化宣传教育,建立完善文明家庭标准体系、推荐机制、动态管理、尊崇礼遇等长效机制。举办家庭文明建设巡礼活动,宣传文明家庭建设新成效,充分展现家庭文明建设新气象新风貌。深入开展“学雷锋,做**好人”活动,进一步健全村、镇、县、市、省梯次推进的选树机制,到20**年选树省级“**好人”群体数量达到****人。推动开展“无邪教创建”示范活动,打造一批无邪教创建示范县、乡、村。

1.推进乡村公共文化网络载体建设。依据全省农村实际情况,统筹建设简便易用、高效快捷、资源充足、服务规范的乡村文化网络载体。高起点制定建设标准,推进乡村数字图书馆、乡村远程教育中心、乡村网络服务中心、乡村旅游网上展馆、乡村文化网上展馆等基层公共文化网络基础设施。积极推广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新应用,提升乡村居民互联网应用技术水平,打造全平台、多媒体、多样态的乡村公共文化网络载体集群,推动网络文化建设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2.鼓励乡村题材网络文艺作品创作。规划创作生产一批反映**乡村风貌、农民生产生活的重点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等新型文艺作品,推动全省乡村网络文艺健康繁荣发展。利用主要媒体网站、文学艺术专业网站等平台,把农村题材代表性作品有计划地进行网上展示。充分发挥新媒体独特优势,运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移动直播app等载体,促进优秀乡村文艺作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

3.持续深入开展乡村网络公益活动。充分利用网站、“两微一端”、手机报等网络宣传平台,围绕脱贫攻坚、惠农助农、弱势群体帮扶等主题,打造各类乡村网络公益频道或专题,积极推送乡村网络公益主题的新媒体作品,推广乡村网络公益理念。聚焦**乡村特色,创新挖掘独立公益项目,精心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公信力的**乡村网络公益品牌。协调组织动员互联网企业、新闻网站、网民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统筹整合各方力量,促进公益信息互联互通、公益资源协同共享,推动线上线下联动,形成乡村网络公益合力。

1.加大高层次文化人才培养力度。制定全省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培养规划,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引入一批高层次儒家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海洋文化研究高端人才。深入实施**文化人才工程,通过**文化之星评选,加大优秀乡村文化人才选拔培养、资助扶持力度。加强**传统戏曲、杂技及民间歌舞、民间音乐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支持高校、研究机构加强编纂出版、传播推广、影视制作、创意策划人才培养。发挥高校、文艺团体人才优势,通过对口帮扶、设立联系点等形式,开展专业人才进基层活动,弥补人才短板。

2.培育乡村“非遗”文化传承人。依托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院校、“扶持1000位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收徒传艺计划,对掌握一定技艺、有学习意愿的乡村非遗传承人进行培训。加强**工匠手艺体验基地项目建设,鼓励技艺精湛、符合条件的中青年传承人申报并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形成合理梯队,培养高水平工匠队伍。鼓励各地开展延伸培训,支持学有所成的传承人创新创业。到2022年,培训****人次。

3.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对现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人员进行登记,及时补充专业人员,做到专岗专用。探索基层文化艺术人才定向培养,开展免费乡镇文化员招生试点。每3年对文化站长和工作人员轮训一遍,提升乡镇文化站组织管理水平。在村、社区配备宣传员,加强农村社区文艺骨干培训。大力培养**书院和乡村儒学师资,建立乡村儒学人才库。开展文艺志愿服务,培育打造一批优秀基层戏曲院团、庄户剧团、民间班社,培养带动一批基层文化工作者、民间文化能手。发展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把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返乡大中专学生等吸纳到乡村文化队伍中来,增强乡村文化自我发展能力。引导返乡下乡人员结合自身优势和特长,发展传统工艺、文化创意等产业。

1.狠抓工作落实。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把乡村文化振兴摆上重要位置,精心组织、细化措施,推动省委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坚持项目化运作、工程化实施,明确项目实施时间表、路线图、责任制和奖惩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地。定期召开农村文化振兴工作联席会议,统筹解决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重大问题。

2.强化政策保障。认真梳理现有政策,用足用好用活“三农”各项政策。抓好相关试点工作,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坚持问题导向,着眼抓重点、破难点、补短板,深入研究政策措施,为乡村文化振兴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3.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村文化振兴的财政保障,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乡村文化事业。加大对庄户剧团和民间艺人开展文化活动的资金扶持。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加大金融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支持力度。

4.加强新闻宣传。做好政策解读和评论引导,广泛宣传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举措,使乡村振兴成为全省共识和自觉行动,调动各级各界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强大工作合力。省、市主要新闻媒体开设专栏,策划推出系列乡村题材主题采访活动,围绕乡村振兴主题,长流水、不断线地刊发新闻报道,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展示工作进展成效,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做好优秀乡村文化融媒传播,围绕弘扬优秀农耕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主题,运用新技术制作鲜活生动的融媒体产品和公益广告,做好报、台、网、微、端融合推送传播,使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入人心。

乡村文化振兴行动方案篇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为有效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努力把xx镇xx村建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幸福新xx,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打好绿色能源牌、绿色食品牌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三张牌”,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目标任务。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到202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全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现行标准下75户220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全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对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强;全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全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选优配强村组干部,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三)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

(五)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七)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立足xx村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人文景观和品牌形象,科学把握村组的差异性和社会发展走势变化,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四、主要建设内容。

(一)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行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我们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村向农业强村转变。

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积极发展旱作高效立体农业,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按照逐年推进的方式,到2020年末,全村共种植核桃11822亩,建成优质泡核桃基地2000亩(在25度以上陡坡地、沟坎、房前屋后等适宜地块建设优质泡核桃基地2000亩,每亩按3—5株种植留养管护),扶持发展核桃加工小微企业6个以上;种植茶叶6665亩,建成标准茶园基地3000亩(在xx路沿线实施茶叶优良品种改良1000亩;在打靶场片区实施古茶园留养2000亩),扶持发展茶叶加工小微企业6个以上,建成xx村茶庄园1个、xx自然村茶村庄1个;积极打造“四个1000亩”林果园建设,在xx自然村片区种植甜樱桃1000亩(按照每亩10株的标准种植,每株100元),在xx自然村片区种植杨梅1000亩(按照每亩6株的标准种植,每株100元),在xx自然村片区种植山李子1000亩(按照每亩4株的标准种植,每株100元);在xx自然村片区种植红李子1000亩(按照每亩7株的标准种植,每株100元)。

立足xx村属城郊结合部和xx高速路xx二级路、xx公路穿境而过的区位优势,以及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积极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在生态茶园和“四个1000亩”林果园等地实施步道建设15公里,建设田园休闲景观亭15个,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和康养基地,力争将xx村打造成“天下茶尊、滇红凤庆”的“后花园”。在全村范围内扶持8户以上集餐饮、观光、体验为一体的农家乐,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积极打造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村组,做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扶持有条件的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材料农业,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间。同时,要成立4个以上花卉专业合作社,积极扶持发展以茶花、桂花为主要品种的庭院经济800多户;成立4个以上“四个1000亩”林果园专业合作社,真正做到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收入。

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引导村(组)集体经济合作社适度规模有序流转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村(组)土地股份合作社。加快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加大以“三权三证”为重点的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

(二)实施人居环境提升行动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深入实施“七改三清”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升级改造进村主干道3.2公里,实施村组道路硬化建设30公里,实现村组道路100%硬化。架设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管道20公里,建设蓄水池18个1000立方米,进一步改善800多户3200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实施农村电网(低压线路)升级改造40公里,安装变压器4台,有效改善全村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在村组道路实施增花补绿,建设氧化塘(污水处理池)5个,新安装太阳能路灯1000盏,建设公共厕所10个,建设垃圾收集池30个。做好村庄户用厕所改造,规范村庄露天粪坑、简易茅厕。持续开展“两违”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实施化肥农药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实现农药化肥施用量零增长、减量化;改进畜禽饲养方式,引导农民单独建“面楼”、畜厩等附属用房进行集中养殖;推进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建成病死动物收集和无害化处理体系。

把山水林田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推行以“河长制”为主的“六长制”工作。落实好天然林保护制度,把所有天然林都纳入保护范围。扩大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建立成果巩固长效机制。继续实施生态公益林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我们要抢抓xx公路和xx高速公路建设的有利机遇,对xx河xx段部分河道实施河流改道,科学合理规划部分弃土场,通过河流改道规划出的可用地块和弃土场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利用,进一步完善功能设施配套,建设一个集仓储物流、餐饮服务、批发零售和苗圃花卉为一体的综合功能服务区。

针对xx村47户“四类重点对象”和其他危房户,按照“一户一方案”的方式,拆除无保留价值的危房,对其实施拆除重建;对需要保留的旧民房在加固的基础上,对墙体、框架门窗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固修缮。

(三)实施繁荣兴盛农村文化行动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巩固提升好“国家级文明村”、“省级文明村”和“云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创建成果,通过实施“道德讲堂”建设,认真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优秀十星户”和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实施“道德广场”建设,建立“善行义举四德榜”,深入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广泛开展深入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巩固好“信用村”创建成果,推进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

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建设xx村集茶文化、益智等多功能的非物质文化活动传习所1个,切实保护好优秀文化遗产。组建xx村山歌队、合唱队和打歌队等三支文化宣传队,组建一支老年门球队。鼓励。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文艺工作者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充分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提倡人人遵纪守法,强化村规民约约束力。

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统筹整合资源,建设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儿童之家等功能为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4.实施村寨文化氛围营造工程。紧紧围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主题,开展村寨文化氛围营造工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脱贫攻坚、基层党组织建设、村务党务公开、村规民约、移风易俗、法治宣传等为主要内容。培养村民自觉遵守文明公约的意识,遏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抵制封建迷信活动。

(四)实施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行动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全面贯彻践行“头顶理想、脚踩泥巴、心中有民、手上有招,团结干、创新干、拼命干”的临沧作风,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和完善以党总支为核心的自治组织体系。在原有5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的基础上,为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党员群众,新建村民小组活动场所7个,在各村民小组活动场所积极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等教育实践活动,并通过群众会、火塘会、板凳会、田坝会等形式把政策宣讲送到田间地头,把党的好声音送到群众心里,引导群众树立自强、诚信、感恩意识。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积极引导群众组建村务理事会,加强村红白理事会、老年协会等社会组织建设。2.加强法治保障能力建设。坚持法治为本,树立依法治理理念,强化法律在维护农民权益、规范市场运行、农业支持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提升运用好xx村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和“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创建成果,深入开展法律进村入户普法活动,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引导广大农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进一步增强村组干部法治观念、法治意识,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充分发挥村治安调解组织第一道防线作用,大力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设“平安xx”。3.深入实施“五富”工程建设。组织领富,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脱贫攻坚等工作为抓手,建强基层组织,带领群众致富;党员带富,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注重把致富能手、科技示范户、返乡人士和退伍军人培养发展成党员;干部帮富,干群齐心协力抓发展。以“挂包帮、转走访”工作为抓手,深入开展遍访农户、体察民情等回访活动,形成团结协作,聚力发展的良好局面;生态促富,加快推进“森林xx”建设。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子,真正实现生态建设与农民致富协调发展;产业致富,脱贫摘帽奔小康。认真种好、管好茶树、核桃树和经济林果树等,为群众持续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五)实施农村民生保障行动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要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

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改善xx办学条件和环境,持续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积极发展xx村学前教育。确保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

加大就业创业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培养造就新时期农村创业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农民工多渠道转移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增加务工收入。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扶持小微企业12户以上(核桃和茶叶初加工小龙头企业各6户),助推全村核桃、茶叶产业有序良性发展。

开展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做好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保全村符合条件人员100%参保、参合。依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基层服务阵地,创新多元化照料服务模式,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和改善农村残疾人服务。强化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开展和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积极推进“健康xx”建设。

坚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放在首位,切实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有机衔接,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确保现行标准下75户220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致富。全面改善全村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均衡发展。对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贫困。促进形成自强自立、争先脱贫致富的精神风貌。

五、保障机制。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以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xx镇xx村乡村振兴战略行动领导小组,对xx村乡村振兴建设工作实行统一领导,指导xx镇、xx村开展乡村振兴示范点创建工作。xx镇要对应成立xx村试点村创建领导小组,做好上下衔接、统筹协调,具体负责抓好xx村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工作落实。

(二)注重部门协调联动。县级各部门要按照部门职能,主动推进xx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各项工作。组织、宣传、政法、农办、党校、发改、财政、住建、国土、环保、交通、农业、林业、水务、生物产业、教育、卫计、民政、人社、民宗、文体广电旅游、妇联、团委等部门要积极支持示范点建设,确保示范点建设取得实效。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整合各部门项目资金约4800多万元,集中力量打造精品。通过村企结对、部门联村喝招商引资等形式,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乡村振兴计划。

(四)健全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坚持建管并重,切实建立农村公共设施的长效管护机制。采取村有村管等方式,加强村庄卫生保洁、设施维护和绿化养护等工作,积极探索社会化经营模式,对村容卫生日常保洁和公共基础设施进行日常维护。

(五)加强宣传动员工作。切实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活动,激发人民群众主体作用,营造全县上下全面支持、积极投入建设美丽宜居幸福新乡村的局面,宣传部门要认真总结宣传先进典型,精心组稿向上级主流新闻媒体报送,形成可复制成熟经验,在全县推广,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深入开展。

乡村文化振兴行动方案篇四

各县直单位、乡镇(街道):

为深入贯彻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全县不出现规模性返贫,顺利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特制订20__年工作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以__为指导,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持续做好已脱贫人口、已出列村的帮扶工作,平稳推进脱贫攻坚的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工作重点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与“__”规划相衔接。

二、工作机制。

(一)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防止松劲懈怠、政策急刹车、帮扶一撤了之、贫困反弹。对国家、省、州层面制定出台的产业就业、危房改造、低保兜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等普惠性政策,以及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政策,在暂未明确作出调整前,原有帮扶政策一律不退、投入力度不能减,全面精准精细落实到位。

(二)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核查机制,成立防贫监测专班,按照国家和省监测标准,以全县所有农村人口为对象,通过农户自主申请、部门信息比对预警、干部走访排查等方式,重点对全县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常态化预警监测,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对经核实符合条件的对象分层分类按程序纳入动态监测和帮扶政策范围,并根据家庭困难程度及易返贫致贫原因采取产业就业帮扶、政策性帮扶和特殊困难专项救助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精准帮扶。

(三)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落实行业主管部门责任。健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充分利用教育扶贫“一单式”信息系统作用,健全“三帮一”劝返复学机制,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做好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参保动员工作,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确保“应保尽保”。建立健全农村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及时将动态新增危房和因灾致危农房纳入改造范围,切实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巩固维护好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成果,更新改造一批管网漏损严重的千人以上老旧供水工程,升级改造一批标准化小型饮水工程,推进智慧化供水建设,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四)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全面摸清脱贫攻坚期内各类扶贫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底数,按照经营性、公益性资产进行分类梳理并确权,明晰“五权即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监督权,资产权属和收益权尽量下沉乡镇(街道),建立“四张清单”即资产清单、责任清单、制度清单、县乡村三级档案清单,有效构建扶贫资产管理机制。经营性资产最大限度确权到获得收益的个人、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探索多元化管护模式,规范后续管护运营,完善运营方案,明确权利义务,做好风险防控。对攻坚期内建立的光伏扶贫电站、扶贫车间、资产收益扶贫等项目经营性资产,分类细化完善收益分配使用管理办法,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侵占,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村级公益事业等。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项目资产,依法维护其财产权利,由其自主管理运营。公益性资产要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理责任。对道路、水利等公益性资产,要细化管护标准,明确具体管护责任人,分类落实必要的管护经费,确保资产持续发挥作用。扶贫项目资产处置应严格按照国有资产、集体资产和股权管理有关规定,履行相应审批手续。压实行业部门扶贫项目资产管理责任,强化乡村两级日常监管,严格落实公告公示制度,引导群众参与监督,加强纪检监察和审计监督,确保扶贫项目资产保值增值和持续发挥效益。

三、重点工作。

(一)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发展。编制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强化创新引领,完善“四跟四走”“四带四推”产业发展工作机制,逐步实现由注重带贫益贫到户向整体推进的转变;强化龙头企业带动、联农带农互动,继续落实对带贫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政策,继续支持脱贫户自主发展特色产业,鼓励龙头企业到乡村建设加工车间和原料基地。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建设,提升壮大百合、柑橘、烤烟、中药材、油茶、茶叶养殖等7大农业特色产业。加强消费帮扶,规范原有消费帮扶专馆、专区、专柜建设和运营管理,推动县域范围内帮扶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与批发市场、大型商超、__北站和__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各类运营主体合作对接。

(二)促进脱贫人稳定就业。继续完善劳务协作综合服务平台信息,加强对脱贫人口劳动力及边缘易致贫人口劳动力进行动态监测,对返乡回流人员及时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强化劳务协作,进一步完善与__市、__市、__市、__市、__市等输入地的劳务协作机制。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延续原有扶贫车间政策支持,继续开展脱贫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和脱贫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生态护林员政策。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管理机制,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公益岗位政策。

(三)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继续加大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谋划推动一批交通水利、能源、新基建为支撑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进入国省重大交通规划项目入规立项。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交通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实现村组路、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与村内主道连接,有序推进乡乡通三级路。推进水利设施建设,通过扩大延伸城市供水管网,建设集中供水设施,提升运营管护能力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障率。推进农村通信网络提升工程,推动4g和光纤宽带向自然村(指20户以上自然村组或聚居寨,下同)延伸覆盖。推进脱贫地区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建设,过渡期内基本实现乡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推进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实现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

(四)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标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水平,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对脱贫人口中的易返贫致贫家庭进行重点关注并优先落实教育资助。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健康帮扶政策基本稳定,重点推动救治政策、救治资金、救治对象“三统筹”。加大县级、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业务用房修缮、设备配备和人才培养力度,开展特色专病专科建设。建立包括脱贫人口在内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和保障长效机制。继续加强全县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

(五)梯次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按照“三多三少一加强”原则,对全县行政村进行摸底筛查,申报一批重点帮扶村,继续集中优势资源补齐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短板,促进全县平衡发展。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典型引领,抓点示范、重点突破原则,确定一批示范乡、村、项目点,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树立乡村振兴的典型和样板。

(六)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充分利用民政、扶贫、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医疗保障等政府部门现有数据平台,加强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的早发现和早帮扶。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

(七)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规范认定农村低保对象,提高政策精准性。调整优化针对原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低保“单人户”政策。鼓励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参与就业,完善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合理提高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水平和服务质量,全面推进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委托照料服务。为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提供集中供养服务。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充分利用省级救助平台,根据对象类型、困难程度等,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做到精准识别、应救尽救对基本生活陷入暂时困难的群众加强临时救助。

(八)合理保障农村医疗待遇水平。继续坚持基本标准,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逐步取消脱贫攻坚期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超常规措施安排。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个人缴费资助政策,对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资助,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易返贫致贫人口按个人缴费标准的__%比例资助;对已稳定脱贫但未纳入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范围的,逐步调整资助政策。进一步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合理设定年度起付线、救助标准和救助限额,合理控制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自付比例。

(九)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符合特困供养条件的城乡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全部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等导致家庭或个人陷入困境的,给予急难社会救助,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四、组织保障。

(一)做好领导体制衔接。严格落实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层层压实责任。实行“五级书记抓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建立统一高效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议事协调工作机制。

(二)做好工作体系衔接。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工作力量、组织保障、制度建设、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方面的有机结合,做到一盘棋、一体化推进。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乡村干部培养、配备、管理、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选好用好管好乡村振兴带头人。对确定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

(三)做好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衔接。科学编制“__”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等有机衔接、协同联动。

(四)强化政策投入支持力度。过渡期内继续对涉农财政资金进行统筹整合使用,在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重点和支持范围,统筹兼顾脱贫村和其它村实际情况,推动均衡发展,重点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倾斜,并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加强金融服务支持,继续对已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开展小额信贷续贷或展期,对x万元以内贷款继续实行x年贴息,并纳入风险补偿范围继续支持脱贫户“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资助。认真落实基层人才培养、评价、激励等政策,各级人才项目向乡村振兴一线倾斜。

乡村文化振兴行动方案篇五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四中全会会议精神,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围绕区委“1368”工作计划和“2568”重点工程,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坚持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布局,使产业更加兴旺;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使环境更加宜居;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使乡风更加文明;基层党建进一步加强,使乡村治理更加有效;落实农村医疗、卫生、扶贫、社保等各项民生事业,使农民生活更加幸福。

(一)加快转型升级,让产业更加兴旺。

1.稳步提升粮食生产。推广公司“互联网+共享农业”和土地托管两种新型经营模式,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加快等乡镇的3万亩中低产农田改造。实施好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加强对镇、乡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在地下水超采区补贴推广小麦节水品种。实施好3.25万亩粮食绿色高效示范项目,加快乡国家产业强镇建设。建设完善9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全区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01万亩,全年粮食总产50万吨以上。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年新增市级合作示范社2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0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家。(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有关乡镇)。

2.推进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巩固“蔬菜”区域公用品牌,积极打造“大蒜”品牌,提升蔬菜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推进绿色蔬菜示范基地建设,培育耐思、科瀚、喆兴、际洲等一批示范园区,带动蔬菜产业向高端迈进。支持秋景育苗、航天育苗等育苗场做大做强,年产集约化育苗2.1亿株。支持外向型龙头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扶持食品、维新蔬菜、广兴公司等企业扩大蔬菜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全年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0万亩,产量92万吨,产值21亿元。(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有关乡镇)。

3.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在东部,以豆下乡等村为中心,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叫响葡萄品牌。在中部,以、、、等乡镇为重点,打造千亩优质林果带,带动全区林果产业发展。在西部,以永合会镇、界河店乡等为重点,大力发展核桃、苹果、草莓等,实现园林化发展。(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有关乡镇)。

4.加快紧固件产业上档升级。抓好产业发展提升、技术研发创新、高端产品生产、重点企业培育、市场物流发展、知名品牌打造、搭建服务平台等重点工作,推动紧固件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加快实施一批行业支撑项目,开展知名品牌创建,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档次。实施“入园进区”战略,推进主城区标准件企业、“十里长廊”沿线企业,向工业园区和标准件园区集中,实现规模生产、清洁生产、高效生产。(牵头单位:标发委;责任单位:区直有关单位、有关乡镇)。

(二)推进环境整治,让乡村更加宜居。

1.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标对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目标,以厕所改造、垃圾治理、污水治理、街巷硬化、村庄绿化等为主攻方向,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确保圆满完成三年行动目标任务。一是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改造农村厕所3万座,提高全区卫生厕所普及率。在改厕过程中严把施工、货物质量、验收三关,确保改厕成效。对已经改造的厕所开展“回头看”,完善改厕台账,绘制改厕分布图,对存在质量问题的,制定整改方案,确保改一座用一座。加强改厕后续使用维护服务,解决厕所维修难的问题。配建厕所粪污处理设施,支持专业化企业和个人开展定期收运、粪液粪渣资源化利用。二是健全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完成总投资6.1亿元的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加强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解决“垃圾堆、垃圾沟、垃圾坡”等问题。加强对保洁公司的管理,确保保洁公司规范高效运行。继续开展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工作,推动实现垃圾源头减量化、收集分类化和处理资源化。三是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管控。完成20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完成106个村的生活污水管控,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全覆盖,彻底解决农村污水乱流问题。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对规划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的村庄,实行管网集中统一处理。其他村庄,推行“管网或排水沟+三格渗滤+人工湿地”模式,强化对生活污水的管控。建立生活污水长效管护机制,落实运行管护职责和标准。四是提升街巷硬化水平。在全面完成村庄主街道硬化任务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巷道硬化,各乡镇完成85%以上村的街巷硬化。街道硬化为水泥路或柏油路,巷道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采用石板、旧砖、砂石、灰土等多种形式进行硬化,基本解决村庄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问题。五是提高村庄绿化率。以增绿为重点,在环村周边、进村道路、街道两侧、庭院内外选择本地适宜树种,广泛种植,能绿尽绿。完成村庄绿化面积3300亩,村庄绿化率达到35%。六是大力开展农村空闲宅基地整治提升行动。对村内空闲宅基地、残垣断壁进行清理,对闲置的老旧房屋进行拆除或改造提升,对清理出的空间建设小游园、小菜园、小果园等,美化人居环境。同步推进村庄规划、村庄亮化、美丽庭院等创建工作,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水平。(牵头单位:农办;责任单位:发展和改革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生态环境分局、交通运输局、林业局、农业农村局、宣传部、妇联、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乡镇)。

2.抓好示范村创建。以、、三个乡镇为重点,每个乡镇确定4个村作为区级示范村,按照省级美丽乡村标准进行高标准打造。其他13个乡镇,分别确定4个以上成方连片的村作为乡镇示范村,对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十个专项行动进行打造,带动全区人居环境整治上档升级。(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各乡镇)。

3.加快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充分利用东部叶菜基地产业优势,打造周边万亩中小拱棚示范区,积极发展都市休闲农业。依托古城景区优势,深度挖掘洼人文历史,打造“东街-裴屯-东桥-永北村”等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完善周边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环洼美丽乡村示范片区。依托太极文化优势,充实完善各类传统民俗活动,打造特色文化体验区。(牵头单位:园区;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镇)。

(三)开展移风易俗,让乡风更加文明。

1.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狠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债、攀比斗富”不良风气,培树“崇德向善、勤俭节约、文明健康”新风。弘扬文明新风,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积极发挥“两会一约”作用,规范婚丧庆典活动,推广“零彩礼”“集体婚礼”等文明新风,探索建立移风易俗长效常态机制。(牵头单位:宣传部;责任单位:民政局、各乡镇)。

2.完善基层文化阵地。加强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实施“四个一”工程,着力构建区、乡、村三级宣传阵地。强化乡镇综合文化服务站、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合理规划配置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充分发挥文化馆等文艺机构作用,组织好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牵头单位:宣传部;责任单位: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各乡镇)。

3.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乡风民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等为建设重点,以农村精神文明“十个一”(即:一个村民中心、一个文化广场、一条乡风文明示范街、一批善行功德榜、一套村规民约、一个红白事理事会、一个道德讲堂或文化礼堂、一支志愿者队伍、一支新乡贤骨干队伍、一次“十星级文明户”或“五好家庭”评选)为抓手,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进一步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水平。(牵头单位:宣传部;责任单位:有关乡镇)。

4.实施特色文化提升工程。实施“文化+”战略,大力发展特色手工业、演艺业、乡村旅游业等,挖掘和培育一批具有文化特色的工艺美术产品和品牌。加强农业景观、农业庆典、农业主题公园等创意设计,培育一批农事体验型、教育实验型、科技展示型等田园文化综合体,提升农产品文化附加值。加快发展乡村旅游,配套丰富旅游业态,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培育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牵头单位: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责任单位:各乡镇)。

(四)完善体系建设,让乡村治理更加有效。

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地位,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加大优秀青年农民党员发展力度,做好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工作。因村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

2.提高村级自治能力。全面推行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委员会、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村级治理模式。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积极发挥社会各类人才、乡贤等群体作用。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加快推进农村“六有”综合服务站建设,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逐步形成完善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引导村民积极参与自治,形成政府、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激发社会活力,提高自治水平。

3.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实施“一委三中心”规范化建设,由村(街)党支部书记兼任主任,“两委”干部、治安员、网格员为成员,负责做好矛盾纠纷、信访隐患、社会治安排查化解工作,形成“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治、服务管理联抓、基层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农民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学法守法用法。

4.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评选表彰活动,深入宣传道德模范,引导农村文明新风。利用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等“一约四会”,让村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发展,做到“私事不出家、小事不出村”。

5.建设平安和谐乡村。广泛开展“三无三百”平安村创建活动,在60个村建立“一村一辅警”农村警务工作机制。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持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一案三查”,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紧紧围绕做好群众工作这条主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五)坚持民生为本,让百姓生活更加幸福。

1.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改善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抓好永合会、、讲武等3个乡镇公办幼儿园项目建设。依托“六二一”学校安全管理机制,全面落实校园“网格化”管理,提升农村学校安全管理水平。统筹配置城乡教学资源,积极向乡村倾斜师资力量,配齐配强乡村教师队伍。(责任单位:教育体育局)。

2.提高农村医疗健康水平。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政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疗条件。实施六项医改突破,高标准建成乡镇公共卫生服务专区和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扩充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实现重点人群签约全覆盖。加强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搞好人才招聘和培养,满足农村医疗服务需求。(责任单位:卫生健康局)。

3.做好扶贫社保工作。认真贯彻“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推进产业和就业扶贫,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完善临时救助和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及时发放低保、五保、孤儿、“两残”等各项救助资金。切实发挥好社会兜底保障作用,确保农村低保“应保尽保”。全面落实农村老龄政策,确保高龄补贴按时足额发放。(牵头单位:民政局;责任单位:区直有关单位、各乡镇)。

4.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家庭农场、手工作坊等,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实用人才进行专题技能培训,培育壮大一批农业职业经纪人队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牵头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职中、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展和改革局、各乡镇)。

(一)安排部署阶段(2020年1月1日-1月10日)。区委召开全区性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各部门围绕总体要求,结合部门实际,明确专人负责,制定具体方案,定目标、定标准、定措施、定时限,细化举措,建立台账,确保事有人管、活有人干、责有人担。

(二)集中实施阶段(2020年1月11日-11月30日)。区直有关单位和各乡镇统筹安排各个项目建设顺序,做到集中精力、全面推进、合力攻坚,保证按期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考核验收阶段(2020年12月1日-12月31日)。由农办牵头组织,对照上级考核办法,对区直部门和各乡镇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将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动摇,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不减弱,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步伐不放慢,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振兴的工作机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对“三农”干部的培养、管理和使用,建立一支优秀的“三农”工作队伍,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二)搞好部门联动。区直有关单位要按照责任分工,各司其责,协调联动,合力推进。农办要发挥牵总协调工作。住建、农业农村、交运、生态环境等部门要切实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教育、民政、人社、卫健等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宣传部门要加强正面引导,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的浓厚氛围。其他部门都要各司其职,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去,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三)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乡村振兴财政投入保障制度,通过列支专项资金,对乡村振兴项目建设进行奖补。继续对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整合,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等。区直有关单位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引导项目、资金、政策向农村倾斜。各乡镇村街要积极引导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等现代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通过财政引导、部门倾斜、社会捐助、村街自筹、群众参与,形成多元化资金投入渠道,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四)强化督导考核。建立完善乡村振兴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将乡村振兴工作列入对部门和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选拨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把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区重点工作大督查范围,加大督导考核力度。对进度快、效果好的乡镇和部门,全区通报表扬;对进度慢、效果不明显的乡镇和部门,全区通报批评;对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乡镇和部门,严格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乡村文化振兴行动方案篇六

根据乡村振兴责任分工会议精神,我局召开会议研究,现将具体细化方案报告如下。

按照“提升东西、打通南北、畅通内环、连接外环”的思路,打造高速、国道317线“两轴”最美景观大道,加快“三支”生态景观通道建设,推动至县域“环线”景观通道建设,强化乡村道路提档升级,构建“内联外畅、四向通达、安全便捷、快旅慢游”的“两轴三支一环线”畅通旅游格局。

(一)推进高速建设。今年完成70公里,2021年6月除狮子坪隧道外全面完成,到2020年全线正常运行。

(二)加快理小路、理黑路、理茂路“三支”生态景观通道建设。一是理小路,力争在2019年全面完成lx1实验段建设;同时加快lx2标段的建设,力争到2019年完成完成lx2标隧道50%;2022年全面完成理小路境内的建设。二是理黑路,力争在2021年全面完成实验段建设;同时加快剩余标段的招标工作,力争在2021年全面开工,2022年全面完成黑理路境内的建设。三是理茂路,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力争2021年底纳入省州规划,同时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2020年完成项目设计及开工前的要件办理,力争2020年启动项目建设。

(二)推动至县域“环线”景观通道建设。

薛孟路延伸段(至)环线公路目前已完成施工图设计,今年争取明年补助资金,力争2019年完成项目开工前的要件办理,进行项目施工招标,并进行开工建设。

(三)强化县乡村道路提档升级。

一是力争在2021年进行-县道12.48公里提档升级。二是计划2019年对乡道2公里进行提档升级,8公里于2020年进行提升改造。三是结合乡村振兴对薛城镇9条村道63.7公里进行提档升级。四是结合四好农村公路对县域内河坝村3条村道10.9公里进行提档升级。五是结合四好农村公路对县域内村12条村道77.1公里进行提档升级。(详见附表1)。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局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构建“四向通达”全域旅游通道建设工作。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担负起落实工作任务,全面推进“四向通达”全域旅游通道建设的主体责任。

(二)落实责任分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局建设管理股,负责“四向通达”全域旅游通道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统筹。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要根据实施方案的责任分工要求,研究政策措施,主动加强配合,确保各工作任务取得实效。

(三)严格检查考核。全域旅游通道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细化分工落实情况进行跟踪问效;将建设工作纳入各单位目标考核、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与干部任免和奖惩挂钩。

乡村文化振兴行动方案篇七

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期实现。

xx。

xx。

村建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幸福新。

xx。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

“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打好绿色能源牌、绿色食品牌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三张牌”,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实施。

202*。

75。

220。

2035。

2050。

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

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选优配强。

村组干部,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

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

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

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

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

感、幸福感、安全感。

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

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

协调推进。

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

换,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

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牢固树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立足

xx。

村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人文景观和品牌形象,科学把握村组的差异性和社会发展走势变化,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我们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

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

农业大村向农业强村转变。

2020。

年末,全村共种植核桃。

11822。

亩,建成优质泡核桃基地。

2000。

亩(在。

25。

度以上陡坡地、沟坎、房前屋后等适宜地块建设优质泡核桃基地。

2000。

亩,每亩按。

3

5

株种植留养管护),扶持发展核桃加工小微企业。

6

个以上;种植茶叶。

6665。

亩,建成标准茶园基地。

3000。

亩(在。

xx。

路沿线实施茶叶优良品种改良。

1000。

亩;在打靶场片区实施古茶园留养。

2000。

亩),扶持发展茶叶加工小微企业。

6

个以上,建成。

xx。

村茶庄园。

1

个、

xx。

自然村茶村庄。

1

个;积极打造“四个。

1000。

亩”林果园建设,在。

xx。

自然村片区种植甜樱桃。

1000。

亩(按照每亩。

10。

株的标准种植,每株。

100。

元),在。

xx。

自然村片区种植杨梅。

1000。

亩(按照每亩。

6

株的标准种植,每株。

100。

元),在。

xx。

自然村片区种植山李子。

1000。

亩(按照每亩。

4

株的标准种植,每株。

100。

元);在。

xx。

自然村片区种植红李子。

1000。

亩(按照每亩。

7

株的标准种植,每株。

100。

元)。

立足。

xx。

村属城郊结合部和。

xx。

高速路。

xx。

二级路、

xx。

1000。

亩”林果园等地实施步道建设。

15。

公里,建设田园休闲景观亭。

15。

个,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和康养基地,力争将。

xx。

村打造成“天下茶尊、滇红凤庆”的“后花园”。在全村范围内扶持。

8

户以上集餐饮、观光、体验为一体的农家乐,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4

个以上花卉专业合作社,积极扶持发展以茶花、桂花为主要品种的庭院经济。

800。

多户;成立。

4

个以上“四个。

1000。

亩”林果园专业合作社,真正做到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收入。

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引导村(组)集体经济合作社适度规模有序流转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村(组)土地股份合作社。加快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加大以“三权三证”为重点的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

良好生态环境是

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

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

统一。

3.2。

公里,实施村组道路硬化建设。

30。

公里,实现村组道路。

100%。

硬化。架设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管道。

20。

公里,建设蓄水池。

18。

1000。

立方米,进一步改善。

800。

多户。

3200。

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实施农村电网(低压线路)升级改造。

40。

公里,安装变压器。

4

台,有效改善全村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在村组道路实施增花补绿,建设氧化塘(污水处理池)。

5

个,新安装太阳能路灯。

1000。

盏,建设公共厕所。

10。

个,建设垃圾收集池。

30。

个。做好村庄户用厕所改造,规范村庄露天粪坑、简易茅厕。持续开展“两违”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实施化肥农药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实现农药化肥施用量公号“老秘带你写材料”整理编辑零增长、减量化;改进畜禽饲养方式,引导农民单独建“面楼”、畜厩等附属用房进行集中养殖;推进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建成病死动物收集和无害化处理体系。

把山水林田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推行以“河长制”为主的“六长制”工作。落实好天然林保护制度,把所有天然林都纳入保护范围。扩大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建立成果巩固长效机制。继续实施生态公益林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我们要抢抓。

xx。

公路和。

xx。

高速公路建设的有利机遇,对。

xx。

xx。

段部分河道实施河流改道,科学合理规划部分弃土场,通过河流改道规划出的可用地块和弃土场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利用,进一步完善功能设施配套,建设一个集仓储物流、餐饮服务、批发零售和苗圃花卉为一体的综合功能服务区。

针对。

xx。

47。

户“四类重点对象”和其他危房户,按照“一户一方案”的方式,拆除无保留价值的危房,对其实施拆除重建;对需要保留的旧民房在加固的基础上,对墙体、框架门窗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固修缮。

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

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

会文明程度。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巩固提升好“国家级文明村”、“省级文明村”和“云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创建成果,通过实施“道德讲堂”建设,认真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优秀十星户”和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实施“道德广场”建设,建立“善行义举四德榜”,深入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广泛开展深入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巩固好“信用村”创建成果,推进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

xx。

村集茶文化、益智等多功能的非物质文化活动传习所。

1

个,切实保护好优秀文化遗产。组建。

xx。

村山歌队、合唱队和打歌队等三支文化宣传队,组建一支老年门球队。鼓励文艺工作者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充分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提倡人人遵纪守法,强化村规民约约束力。

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统筹整合资源,建设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儿童之家等功能为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

4.

实施村寨文化氛围营造工程。紧紧围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主题,开展村寨文化氛围营造工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脱贫攻坚、基层党组织建设、村务党务公开、村规民约、移风易俗、法治宣传等为主要内容。培养村民自觉遵守文明公约的意识,遏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抵制封建迷信活动。

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

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

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

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5

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的基础上,为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党员群众,新建村民小组活动场所。

7

个,在各村民小组活动场所积极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等教育实践活动,并通过群众会、火塘会、板凳会、田坝会等形式把政策宣讲送到田间地头,把党的好声音送到群众心里,引导群众树立自强、诚信、感恩意识。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积极引导群众组建村务理事会,加强村红白理事会、老年协会等社会组织建设。

2.

xx。

xx。

”。

3.

xx。

”建设。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子,真正实现生态建设与农民致富协调发展;产业致富,脱贫摘帽奔小康。认真种好、管好茶树、核桃树和经济林果树等,为群众持续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要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的要求,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

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乡村建设成为。

幸福美丽新家园。

xx。

办学条件和环境,持续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积极发展。

xx。

村学前教育。确保适龄儿童入学率为。

100%。

12。

户以上(核桃和茶叶初加工小龙头企业各。

6

户),助推全村核桃、茶叶产业有序良性发展。

100%。

xx。

”建设。

75。

220。

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致富。全面改善全村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均衡发展。对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贫困。促进形成自强自立、争先脱贫致富的精神风貌。

立以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

xx。

xx。

xx。

村乡村振兴建设工作实行统一领导,指导。

xx。

镇、

xx。

xx。

镇要对应成立。

xx。

村试点村创建领导小组,做好上下衔接、统筹协调,具体负责抓好。

xx。

县级各部门要按照部门职能,主。

动推进。

xx。

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各项工作。组织、宣传、政法、农办、党校、发改、财政、住建、国土、环保、交通、农业、林业、水务、生物产业、教育、卫计、民政、人社、民宗、文体广电旅游、妇联、团委等部门要积极支持示范点建设,确保示范点建设取得实效。

按照

4800。

多万元,集中力量打造精品。通过村企结对、部门联村喝招商引资等形式,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乡村振兴计划。

坚持建管并重,切实建立农

村公共设施的长效管护机制。采取村有村管等方式,加强村。

庄卫生保洁、设施维护和绿化养护等工作,积极探索社会化。

经营模式,对村容卫生日常保洁和公共基础设施进行日常维。

护。

切实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充分发

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

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活动,激发人民群众主体作用,营造全。

县上下全面支持、积极投入建设美丽宜居幸福新乡村的局。

面,宣传部门要认真总结宣传先进典型,精心组稿向上级主。

流新闻媒体报送,形成可复制成熟经验,在全县推广,推动。

乡村文化振兴行动方案篇八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为有效解决如期实现xx目标,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努力把xx镇xx村建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幸福新xx,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打好绿色能源牌、绿色食品牌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三张牌”,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目标任务。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到20xx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全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现行标准下x户x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全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对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强;全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全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选优配强村组干部,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三)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

(五)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七)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立足xx村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人文景观和品牌形象,科学把握村组的差异性和社会发展走势变化,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四、主要建设内容。

(一)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行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我们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村向农业强村转变。

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积极发展旱作高效立体农业,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按照逐年推进的方式,到20xx年末,全村共种植核桃x亩,建成优质泡核桃基地x亩(在25度以上陡坡地、沟坎、房前屋后等适宜地块建设优质泡核桃基地x亩,每亩按3—5株种植留养管护),扶持发展核桃加工小微企业6个以上;种植茶叶x亩,建成标准茶园基地3000亩(在xx路沿线实施茶叶优良品种改良x亩;在打靶场片区实施古茶园留养x亩),扶持发展茶叶加工小微企业x个以上,建成xx村茶庄园1个、xx自然村茶村庄1个;积极打造“四个x亩”林果园建设,在xx自然村片区种植甜樱桃x亩(按照每亩x株的标准种植,每株x元),在xx自然村片区种植杨梅x亩(按照每亩x株的标准种植,每株x元),在xx自然村片区种植山李子x亩(按照每亩4株的标准种植,每株x元);在xx自然村片区种植红李子x亩(按照每亩x株的标准种植,每株x元)。

立足xx村属城郊结合部和xx高速路xx二级路、xx公路穿境而过的区位优势,以及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积极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在生态茶园和“四个x亩”林果园等地实施步道建设x公里,建设田园休闲景观亭x个,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和康养基地,力争将xx村打造成“天下茶尊、滇红xx”的“后花园”。在全村范围内扶持x户以上集餐饮、观光、体验为一体的农家乐,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积极打造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村组,做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扶持有条件的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间。同时,要成立x个以上花卉专业合作社,积极扶持发展以茶花、桂花为主要品种的庭院经济x多户;成立x个以上“四个x亩”林果园专业合作社,真正做到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收入。

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引导村(组)集体经济合作社适度规模有序流转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村(组)土地股份合作社。加快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加大以“三权三证”为重点的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

(二)实施人居环境提升行动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深入实施“七改三清”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升级改造进村主干道x公里,实施村组道路硬化建设x公里,实现村组道路100%硬化。架设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管道x公里,建设蓄水池x个x立方米,进一步改善x多户x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实施农村电网(低压线路)升级改造x公里,安装变压器x台,有效改善全村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在村组道路实施增花补绿,建设氧化塘(污水处理池)x个,新安装太阳能路灯x盏,建设公共厕所x个,建设垃圾收集池x个。做好村庄户用厕所改造,规范村庄露天粪坑、简易茅厕。持续开展“两违”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实施化肥农药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实现农药化肥施用量零增长、减量化;改进畜禽饲养方式,引导农民单独建“面楼”、畜厩等附属用房进行集中养殖;推进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建成病死动物收集和无害化处理体系。

把山水林田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推行以“河长制”为主的“六长制”工作。落实好天然林保护制度,把所有天然林都纳入保护范围。扩大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建立成果巩固长效机制。继续实施生态公益林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我们要抢抓xx公路和xx高速公路建设的有利机遇,对xx河xx段部分河道实施河流改道,科学合理规划部分弃土场,通过河流改道规划出的可用地块和弃土场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利用,进一步完善功能设施配套,建设一个集仓储物流、餐饮服务、批发零售和苗圃花卉为一体的综合功能服务区。

针对xx村x户“四类重点对象”和其他危房户,按照“一户一方案”的方式,拆除无保留价值的危房,对其实施拆除重建;对需要保留的旧民房在加固的基础上,对墙体、框架门窗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固修缮。

(三)实施繁荣兴盛农村文化行动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巩固提升好“国家级文明村”、“省级文明村”和“xx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创建成果,通过实施“道德讲堂”建设,认真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优秀十星户”和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实施“道德广场”建设,建立“善行义举四德榜”,深入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广泛开展深入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巩固好“信用村”创建成果,推进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

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建设xx村集茶文化、益智等多功能的非物质文化活动传习所1个,切实保护好优秀文化遗产。组建xx村山歌队、合唱队和打歌队等三支文化宣传队,组建一支老年门球队。鼓励文艺工作者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充分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的精。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神面貌。提倡人人遵纪守法,强化村规民约约束力。

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统筹整合资源,建设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儿童之家等功能为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4.实施村寨文化氛围营造工程。紧紧围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主题,开展村寨文化氛围营造工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脱贫攻坚、基层党组织建设、村务党务公开、村规民约、移风易俗、法治宣传等为主要内容。培养村民自觉遵守文明公约的意识,遏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抵制封建迷信活动。

(四)实施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行动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全面贯彻践行“头顶理想、脚踩泥巴、心中有民、手上有招,团结干、创新干、拼命干”的临沧作风,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和完善以党总支为核心的自治组织体系。在原有5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的基础上,为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党员群众,新建村民小组活动场所7个,在各村民小组活动场所积极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等教育实践活动,并通过群众会、火塘会、板凳会、田坝会等形式把政策宣讲送到田间地头,把党的好声音送到群众心里,引导群众树立自强、诚信、感恩意识。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积极引导群众组建村务理事会,加强村红白理事会、老年协会等社会组织建设。

坚持法治为本,树立依法治理理念,强化法律在维护农民权益、规范市场运行、农业支持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提升运用好xx村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和“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创建成果,深入开展法律进村入户普法活动,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引导广大农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进一步增强村组干部法治观念、法治意识,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充分发挥村治安调解组织第一道防线作用,大力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设“平安xx”。

组织领富,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脱贫攻坚等工作为抓手,建强基层组织,带领群众致富;党员带富,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注重把致富能手、科技示范户、返乡人士和退伍军人培养发展成党员;干部帮富,干群齐心协力抓发展。以“挂包帮、转走访”工作为抓手,深入开展遍访农户、体察民情等回访活动,形成团结协作,聚力发展的良好局面;生态促富,加快推进“森林xx”建设。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子,真正实现生态建设与农民致富协调发展;产业致富,脱贫摘帽奔小康。认真种好、管好茶树、核桃树和经济林果树等,为群众持续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五)实施农村民生保障行动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要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

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改善xx办学条件和环境,持续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积极发展xx村学前教育。确保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

加大就业创业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培养造就新时期农村创业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农民工多渠道转移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增加务工收入。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扶持小微企业12户以上(核桃和茶叶初加工小龙头企业各6户),助推全村核桃、茶叶产业有序良性发展。

开展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做好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保全村符合条件人员100%参保、参合。依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基层服务阵地,创新多元化照料服务模式,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和改善农村残疾人服务。强化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开展和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积极推进“健康xx”建设。

坚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放在首位,切实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有机衔接,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确保现行标准下x户x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致富。全面改善全村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均衡发展。对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贫困。促进形成自强自立、争先脱贫致富的精神风貌。

五、保障机制。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以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xx镇xx村乡村振兴战略行动领导小组,对xx村乡村振兴建设工作实行统一领导,指导xx镇、xx村开展乡村振兴示范点创建工作。xx镇要对应成立xx村试点村创建领导小组,做好上下衔接、统筹协调,具体负责抓好xx村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工作落实。

(二)注重部门协调联动。县级各部门要按照部门职能,主动推进xx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各项工作。组织、宣传、政法、农办、党校、发改、财政、住建、国土、环保、交通、农业、林业、水务、生物产业、教育、卫计、民政、人社、民宗、文体广电旅游、妇联、团委等部门要积极支持示范点建设,确保示范点建设取得实效。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整合各部门项目资金约x多万元,集中力量打造精品。通过村企结对、部门联村喝招商引资等形式,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乡村振兴计划。

(四)健全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坚持建管并重,切实建立农村公共设施的长效管护机制。采取村有村管等方式,加强村庄卫生保洁、设施维护和绿化养护等工作,积极探索社会化经营模式,对村容卫生日常保洁和公共基础设施进行日常维护。

(五)加强宣传动员工作。切实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活动,激发人民群众主体作用,营造全县上下全面支持、积极投入建设美丽宜居幸福新乡村的局面,宣传部门要认真总结宣传先进典型,精心组稿向上级主流新闻媒体报送,形成可复制成熟经验,在全县推广,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深入开展。

乡村文化振兴行动方案篇九

工作计划是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增减项目来编写的,适用于特殊的单项工作。但无论哪种方式,“都是主要目标实施步骤政策和措施这三项是必不可少的,实际书写中的名称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ldquo主要目标称为“ldquo目标和任务或“或”目标与对策等一下,把政策和措施称为“ldquo实施措施或“或”组织措施等待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为认真贯彻落实《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精神,根据县文广局的具体工作安排,进一步开展好我乡各项文体活动,把农村“三项”活动组织好,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文娱活动,使文化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切实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经我乡党政联席会议研究,结合我乡实际2015年度“三项活动”安排如下:

乡政府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的农村文化活动领导小组,一是集中组织县赣剧团、各业余剧团来我乡进行贴近实际的文艺演出,确保演出质量,使群众满意;二是积极组织电影放映工作,精心组织,不漏场次;同时与各村签订演出(放映)安全责任状,防止群殴及其它突发事件的发生,切实把农村文化活动顺利开展,让农村群众享受文化惠民政策的娱乐大餐。

2、“庆国庆”腰鼓、军鼓大赛。活动地点:乡政府,活动时间:2015年10月1日,参加人员:各村委会腰鼓队、军鼓队,参加人数:150人,经费支出共计9800元,详见附表1。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坚持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思想道德建设、文明创建、文化发展、文化传承,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全省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打造乡村文化振兴的齐鲁样板。

2.工作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文化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实现标准化均等化,农村公共文化设施、队伍、活动、投入得到保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更加丰富繁荣,农村文化人才支撑力明显增强,素质高、业务精、结构稳的乡土专业文化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切实加强,乡村文明水平显著提升,良好社会风尚进一步形成;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传承发展富有成效,其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作用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建设形成品牌,富有时代精神和山东特色的新乡贤文化加快培育。

1.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农村干部群众。深入开展面向乡村的理论学习宣传普及,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齐鲁大地家喻户晓、落地生根,像阳光雨露一样走进千家万户,滋润干部群众心田,提振乡村精气神,引导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创造幸福生活。深入开展“百姓宣讲”活动,贴近农民群众生活实际,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增进人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编写适应区域特点的乡村振兴战略读本。满足基层干部群众对理论图书的需求,开展理论图书配送,重点向农家书屋、村居讲堂、社区阅览室等赠送理论读物,及时传播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对社会思潮的辨析引导,正本清源,扶正祛邪,帮助人们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巩固和壮大乡村意识形态阵地。加强农村宗教管理,引导群众合法信仰宗教,依法治理农村宗教领域乱象。

2.推进社科理论普及。结合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建设工程试点,贴近基层干部群众的理论需求,加强政策宣传、知识传授、价值传播,提高农村群众人文素养。组织编写《走在前列面对面》等一批通俗理论读物。开展“社科普及周”基层延伸行动,面向农村举办系列讲座、志愿服务、展览、知识竞赛等社科普及主题活动。实施社科普及示范体系建设行动计划,每年培育10个省级社科普及示范县(市、区)、50个省级社科普及示范乡镇(街道)、200个省级社科普及示范村(社区)。开展社科普及志愿服务行动,加强社科普及教育基地建设,组织社科专家基层行活动,发挥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村居讲堂、道德讲堂等各类阵地作用,推动乡村党的理论和社科知识普及。开发中小学乡土特色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

3.开展政策宣讲。紧紧围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的政策要求,发挥讲师团、党校、社科研究单位、宣讲协会作用,运用各类新闻媒体和宣传文化阵地,推动民生政策宣讲,深入解读宣传党的“三农”政策和强农惠农富农举措,把政策措施讲透彻、讲明白,让党和政府的政策深入人心。注重吸纳农民宣讲员进入宣讲队伍,用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展“国旗下讲话”活动,增强村级党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

4.加强基层理论骨干培训。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的资源优势,加强对县及县以下宣传文化工作者特别是社科理论工作者、活跃在基层的专兼职理论宣讲员的集中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示范辅导、实地观摩等形式,推动基层理论宣讲骨干进乡入村进行讲习、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1.建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加强投入保障、政策保障和机制保障,坚持一院多能、一室多用,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统筹建设各类活动场所。建设数字文化广场、无线网络等新兴文化设施,建设农村老年人文化活动场所。推进乡、村两级文化服务设施建设,2018年实现全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覆盖,达标率95%以上。实施农家书屋网络化建设工程,推广农家书屋总分馆制和“一卡通”管理模式,构建以县级图书馆为总馆、乡镇中心农家书屋为分馆、村(社区)农家书屋为馆藏点的总分馆服务网络,争取到2020年全省县乡村出版物“通借通还”率达到60%。实施农村文化广场——“百姓舞台”提升工程,建设农民群众欢迎、实用性强的农村文化广场设施网络,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广场文化活动运行机制。加大文化扶贫力度,到2020年,全面完成省扶贫工作重点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省扶贫工作重点村通有线电视任务。着力抓好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区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工作。

2.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资源整合,综合用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惠民消费季、文艺汇演展演、“一村一年一场戏”免费送戏工程等平台载体,把更多优秀的电影、戏曲、图书、期刊、科普活动、文艺演出、全民健身活动送到农民中间,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持续办好“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实事项目,每年为农村(社区)免费送戏1万场。深化“深入基层、扎根人民”主题活动,深入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组织文化文艺小分队深入乡村开展送文化活动。加快推进“书香乡村”建设,精心组织农民读书节、读书月和“三农”主题书展、书市、大讲堂等活动。

3.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深入开展“服务基层、服务农民”活动,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农村倾斜,推进省、市、县三级联合购买文化惠民演出,建设网上综合服务平台,创新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办法,引入竞争机制,以奖代补,激发各类文艺院团、演出机构、演出场所发展活力,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4.繁荣农村题材文艺创作。加强农村题材文艺创作的规划和扶持,组织动员作家艺术家开展农村题材文艺创作生产,推出一批具有浓郁乡村特色、充满正能量、深受农民欢迎的农村题材文艺作品。探索建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资金政策保障机制和作家艺术家下基层挂职锻炼制度,组织作家艺术家开展采访采风活动,筛选一批重点优秀作品,在出版、展示、推介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发挥“泰山文艺奖”“群星奖”导向性作用,打造自下而上的群众文艺作品选拔提升平台,引导全省群众性戏剧、音乐、曲艺、舞蹈、杂技、美术、书法、摄影、民间艺术创作。加大对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的扶持力度,评选推出一批优秀农村现实题材文艺作品,全省性文艺评奖突出农村题材,省级报刊、广播电视台对优秀农村题材作品在刊发、播出、宣传评介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5.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制定山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实施意见,建立山东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实施乡村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培育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开发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推动齐鲁民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加大对乡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引导利用古民居、古遗址、古村落、古街发展文化产业项目,重点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的文化小镇。实行乡村文化产业精品工程,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乡村文化产业模式,推动特色鲜明的“非遗”项目传承发展,到2022年,培育一批具有山东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重点在文化遗产、节庆赛事、修学研习、养生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等方面进行创意开发,探索研究、完善出台有关土地利用配套政策措施,打造一批美食村、艺术村、养生村、休闲村等特色村,实行差异化发展,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民俗活动和精品农业体验旅游活动。实施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建设工程,打造齐长城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一批乡村特色影视基地。

1.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群众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完善“图书馆+书院”模式,推进尼山书院标准化建设,建立全省尼山书院联盟,形成孔子故里独有的特色与优势。推进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继续实施乡村儒学和社区儒学推进计划,加强师资力量培训,以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有条件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设立儒学讲堂,推动儒家文化进乡村,到2025年,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儒学讲堂实现基本覆盖。组织编写《中华传统文化大众化系列通俗读物》《中国传统文化读本》《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山东卷),创作推出一批符合农村群众需求的传统文化通俗读物。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利用传统节日组织开展花会、灯会、庙会等民俗活动,打造节会品牌。梳理挖掘地域文化、乡土文化,指导各地科学策划、组织开展节事活动,打造乡村文化名片。

2.积极培育新乡贤文化。制定《关于培育和弘扬新乡贤文化的工作方案》,深化研究阐释,厘清新乡贤文化发展脉络,明确新乡贤文化建设思路,推动建设一批乡贤馆、农耕文化展馆,弘扬传播新乡贤文化。开展新乡贤选树活动,通过“举乡贤、颂乡贤、学乡贤、礼乡贤”,把一批群众公认、品德高尚、处事公道、热心公益、积极参与地方管理、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真正为群众服务、推动家乡经济发展的人士选出来、评出来。开展新乡贤文化进中心、进家庭、进校园活动,结合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建设试点工作,运用传习中心、乡村儒学讲堂、道德讲堂、科学大讲堂等阵地,把新乡贤请到中心、讲堂,通过“讲、评、帮、乐、庆”等多种形式,讲好新乡贤故事,彰显新乡贤道德精神;把新乡贤文化与家庭家教家风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推动乡镇村志编修,挖掘、整理、编写弘扬传统美德、体现时代要求、贴近生活实际的家规家训,引导人们继承传统美德、树立家国情怀;把新乡贤文化与学校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有机结合,深化“新礼仪新礼节”培育行动,涵育文明校风。开展弘扬新乡贤文化活动,积极组织创作具有地域特色的新乡贤文化文艺作品,组织多种形式的新乡贤主题文艺演出、文化活动,生动活泼地传播新乡贤文化。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微视频和手机客户端等方式,开展“齐鲁乡风·美丽家园”微视频、微电影大赛活动,拓展新乡贤文化传播平台。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和办法,推出新乡贤特色品牌项目,培育发展新乡贤理事会等新乡贤组织,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支部的核心作用,探索引导新乡贤依法参与乡村治理,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3.大力传承红色基因。认真践行“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深入挖掘我省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统筹全省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深化沂蒙精神研究阐发,成立沂蒙精神研究院,设立“沂蒙精神研究”专项,推出一批有价值的理论文章和学术专著,组织创作一批以弘扬沂蒙精神为主题的文学、戏剧、影视剧、音乐等优秀文艺作品。突出沂蒙老区、冀鲁边、胶东、渤海、冀鲁豫等红色文化富集区建设,打造红色文化传承示范区。推动革命文化教育普及,建好用好山东省党史馆、沂蒙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深化党史、国史学习教育,讲好山东故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改陈布展,建设革命历史档案信息数据库,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上展馆、vr虚拟现实展馆建设。编辑出版《红色齐鲁365》《山东省红色旅游指南》,组织拍摄“山东十大抗日武装起义”文献记录片,打造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品牌栏目。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建国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扶持乡村红色文化旅游开发,推动红色旅游与民俗游、生态游等相结合,打造一批乡村红色旅游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实施“沂蒙精神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打造全国一流的亲情沂蒙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出“新时代山水圣人”红色旅游线路。

4.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实施传统文化乡镇、传统村落及传统建筑维修、保护和利用工程,制定《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分批次开展重点保护项目规划、设计、修复和建设,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民居、古树名木保护。整理保护有地方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传统美术、戏剧、曲艺、民间舞蹈、杂技和民间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他文化遗产持有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实施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做好县级历史文化展示场所的充实、改造、提升工作。推进“乡村记忆”工程,加大对农村历史街区、传统民居院落和生产生活民俗的挖掘保护,把乡村文化保护传承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开展第一批“乡村记忆”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到2022年,在全省打造10个“乡村记忆”乡镇,推出50个“乡村记忆”民俗节庆项目,建设100个“乡村记忆”博物馆(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建设1000个“乡村记忆”村落(街区),10000个“乡村记忆”民居,使乡村成为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文化之乡、精神家园。挖掘和保护民间传统谚语、地方戏种、农耕文化、优秀习俗等乡村文化,建立数字影像馆,加大传承弘扬力度。

1.推进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建设。2018年探索启动试点建设工作,2019年形成示范模板并总结推广,2020年实现全面推进,将其打造成为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综合载体平台。省市县乡建立志愿服务指导中心,村(社区)建立志愿服务站,发挥学校教师、党校教员、在职或退休干部、民间文化文艺人才等作用,在信息服务、农技传授、文化活动、移风易俗、邻里互助以及关爱贫困学生、留守儿童中宣传普及科学理论,到2022年农村志愿服务站建设率达到80%以上。

2.深入实施“孝诚爱仁”四德工程。加强对全省“四德工程”示范县动态管理,以组织媒体开展四德工程示范县巡礼活动为抓手,深化基层道德品牌创建,打造一县(市、区)一道德品牌。总结推广基层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社区街道、社会组织等四德工程建设经验,命名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德工程建设示范点。广泛开展省、市、县、乡、村五级“榜上有名”先模人物评选活动,建好用活善行义举四德榜,推动全省建立一批四德主题广场、主题公园、主题社区、主题街道。注重发挥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道德模范的示范带动作用,以身边人、身边事为教材,教育引导广大农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3.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传承中华文化精髓,融入现代文明理念,突出庄重感仪式感,用蕴含优秀民俗、体现时代风尚的婚丧新文化取代旧陋习旧风俗。在婚事办理上,倡导集体婚礼、公益婚礼、慈善婚礼等现代文明婚礼形式,推行免费颁证和婚礼式颁证服务。提倡厚养薄葬,倡导仪式从简办理、文明办理。实施公益性公墓建设工程,深入开展殡葬改革综合试点,加大对殡葬公共服务的资金投入,推广“沂水经验”,把公益墓地建设作为民生需求和移风易俗的重点项目加以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到2022年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60%。推动文明祭祀,改变农村陈规陋习。

4.深化家风村风行风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深入挖掘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德,以家庭、村居、行业为基本单元,以家风促村风带行风,推动形成家风正、村风淳、行风清、乡风美的良好社会风尚。开展家风建设,以“家和万事兴”为主题传承良好家风和家训,抓好宣传教育、征集评选、展示推广等各个环节,引导广大群众晒家训、传播治家格言、讲好家风故事,传承优秀家风,潜移默化影响农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开展村风建设,以村居为切入点,进一步规范壮大村居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和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积极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用民间舆论褒贬是非、扶正祛邪;围绕思想道德、移风易俗、环境卫生等重点内容,组织开展评议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由“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转变。开展行风建设,以行业为切入点,广泛开展诚实守信、信用至上、诚信兴业、履约守信等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大力培育农村行业品牌;加大信用顶层设计,深入开展农村行业领域诚信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建立诚信“红黑榜”制度,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治机制,促进由征信到诚信,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打造信用山东。

5.深化乡村文明行动。深化文明村镇创建,作为推进乡村文明行动的总抓手,明确“十三五”末全省县级及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80%的目标要求,打造一批孝心村、和谐村、生态文明村、移风易俗村、兴业富民村等特色示范典型。加强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动态管理,将文明村覆盖率及上升幅度等内容纳入文明城市、文明县(市、区)、文明镇评选指标体系。推进“百镇千村”建设示范工程建设,在加强乡村文明行动“村容村貌、村风民俗、乡村道德、生活方式、平安村庄、文化惠民”六大建设的基础上,选择一批乡村文明行动示范村实施“乡村文明家园”项目。开展科普示范乡村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开展“新农村新生活新农民”培训,围绕居家美化净化、家庭伦理道德、亲子教育、文化娱乐、身心保健等内容,将现代意识、科学精神、文明理念逐步渗入到群众头脑、转化为自觉行动,到2020年,实现农村中青年妇女培训全覆盖。扎实推进文明家庭创建,制定出台《关于开展“美在我家”主题活动推进家庭文明建设的意见》,以家庭素质、家庭伦理、家庭教育、家庭生活、家庭责任建设为重点,广泛开展“美在我家”主题活动。深化“星级文明户”、寻找“最美家庭”、评选“五好家庭”,以及“村村都有好青年”“好婆婆好媳妇”等各具特色的创建活动,加强孝道文化宣传教育,建立完善文明家庭标准体系、推荐机制、动态管理、尊崇礼遇等长效机制。举办家庭文明建设巡礼活动,宣传文明家庭建设新成效,充分展现家庭文明建设新气象新风貌。深入开展“学雷锋,做山东好人”活动,进一步健全村、镇、县、市、省梯次推进的选树机制,到2020年选树省级“山东好人”群体数量达到6500人。推动开展“无邪教创建”示范活动,打造一批无邪教创建示范县、乡、村。

1.推进乡村公共文化网络载体建设。依据全省农村实际情况,统筹建设简便易用、高效快捷、资源充足、服务规范的乡村文化网络载体。高起点制定建设标准,推进乡村数字图书馆、乡村远程教育中心、乡村网络服务中心、乡村旅游网上展馆、乡村文化网上展馆等基层公共文化网络基础设施。积极推广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新应用,提升乡村居民互联网应用技术水平,打造全平台、多媒体、多样态的乡村公共文化网络载体集群,推动网络文化建设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2.鼓励乡村题材网络文艺作品创作。规划创作生产一批反映齐鲁乡村风貌、农民生产生活的重点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等新型文艺作品,推动全省乡村网络文艺健康繁荣发展。利用主要媒体网站、文学艺术专业网站等平台,把农村题材代表性作品有计划地进行网上展示。充分发挥新媒体独特优势,运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移动直播app等载体,促进优秀乡村文艺作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

3.持续深入开展乡村网络公益活动。充分利用网站、“两微一端”、手机报等网络宣传平台,围绕脱贫攻坚、惠农助农、弱势群体帮扶等主题,打造各类乡村网络公益频道或专题,积极推送乡村网络公益主题的新媒体作品,推广乡村网络公益理念。聚焦山东乡村特色,创新挖掘独立公益项目,精心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公信力的齐鲁乡村网络公益品牌。协调组织动员互联网企业、新闻网站、网民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统筹整合各方力量,促进公益信息互联互通、公益资源协同共享,推动线上线下联动,形成乡村网络公益合力。

1.加大高层次文化人才培养力度。制定全省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培养规划,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引入一批高层次儒家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海洋文化研究高端人才。深入实施齐鲁文化人才工程,通过齐鲁文化之星评选,加大优秀乡村文化人才选拔培养、资助扶持力度。加强山东传统戏曲、杂技及民间歌舞、民间音乐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支持高校、研究机构加强编纂出版、传播推广、影视制作、创意策划人才培养。发挥高校、文艺团体人才优势,通过对口帮扶、设立联系点等形式,开展专业人才进基层活动,弥补人才短板。

2.培育乡村“非遗”文化传承人。依托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院校、“扶持1000位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收徒传艺计划,对掌握一定技艺、有学习意愿的乡村非遗传承人进行培训。加强齐鲁工匠手艺体验基地项目建设,鼓励技艺精湛、符合条件的中青年传承人申报并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形成合理梯队,培养高水平工匠队伍。鼓励各地开展延伸培训,支持学有所成的传承人创新创业。到2022年,培训3000人次。

3.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对现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人员进行登记,及时补充专业人员,做到专岗专用。探索基层文化艺术人才定向培养,开展免费乡镇文化员招生试点。每3年对文化站长和工作人员轮训一遍,提升乡镇文化站组织管理水平。在村、社区配备宣传员,加强农村社区文艺骨干培训。大力培养尼山书院和乡村儒学师资,建立乡村儒学人才库。开展文艺志愿服务,培育打造一批优秀基层戏曲院团、庄户剧团、民间班社,培养带动一批基层文化工作者、民间文化能手。发展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把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返乡大中专学生等吸纳到乡村文化队伍中来,增强乡村文化自我发展能力。引导返乡下乡人员结合自身优势和特长,发展传统工艺、文化创意等产业。

1.狠抓工作落实。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把乡村文化振兴摆上重要位置,精心组织、细化措施,推动省委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坚持项目化运作、工程化实施,明确项目实施时间表、路线图、责任制和奖惩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地。定期召开农村文化振兴工作联席会议,统筹解决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重大问题。

2.强化政策保障。认真梳理现有政策,用足用好用活“三农”各项政策。抓好相关试点工作,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坚持问题导向,着眼抓重点、破难点、补短板,深入研究政策措施,为乡村文化振兴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3.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村文化振兴的财政保障,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乡村文化事业。加大对庄户剧团和民间艺人开展文化活动的资金扶持。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加大金融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支持力度。

4.加强新闻宣传。做好政策解读和评论引导,广泛宣传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举措,使乡村振兴成为全省共识和自觉行动,调动各级各界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强大工作合力。省、市主要新闻媒体开设专栏,策划推出系列乡村题材主题采访活动,围绕乡村振兴主题,长流水、不断线地刊发新闻报道,讲好乡村振兴山东故事,展示工作进展成效,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做好优秀乡村文化融媒传播,围绕弘扬优秀农耕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主题,运用新技术制作鲜活生动的融媒体产品和公益广告,做好报、台、网、微、端融合推送传播,使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入人心。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鹤壁市司法局按照自身职能,认真贯彻上级精神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加大对淇县庙口镇葛箭村的法治帮扶力度,经局党组讨论研究,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工作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聚焦法律扶贫,聚力创新服务,聚神乡村振兴,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平安乡村建设,保障群众享有均等公共法律服务,为乡村振兴的蓬勃发展出力添彩。

(二)基本原则。

一是法治帮扶实施对象精准。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紧紧围绕葛箭村不同层面的群众法律政策因素和服务需求,精心制定针对不同项目和具体对象的法律服务举措,有效发挥示范、辐射、带动效应,促进工作高效有序、稳妥扎实开展。

二是法治帮扶策略精准。坚持因地、因人、因事制宜,以需求与服务精准对接为前提,推行精准识别、精准服务和精准帮扶,提供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公共法律服务,为葛箭村平安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三是法治帮扶运用资源精准。将助力乡村振兴纳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整体规划,统筹整合运用系统内外各类资源力量,主动融入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帮扶工作格局,着力打造多元参与的整体协同机制。

紧密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法治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为目的,开展以供给精准化、服务个性化、项目化为主的法律帮扶助力乡村振兴,切实帮助已脱贫户落实政策待遇、维护合法权益、开展生活自救;帮助各类集体经济开发项目防范风险、顺利实施;帮助特殊人群去除思想包袱、融入回归社会;帮助乡村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到2023年底,法律顾问配备率和法律服务需求全覆盖,司法局机关干部同葛箭村党员结对帮扶实现全覆盖,法律咨询、法律服务、法律宣传在乡村全覆盖,公共法律服务主要指标达到全市先进水平。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村民合法权益保护。组建法律服务队,对葛箭村村民开展走访调查,采集家庭收支、健康状况、入学务工、法律维权等家庭基本信息和帮扶需求,重点排摸追讨薪资、工伤事故、交通事故、医疗事故、伤害赔偿、赡养抚养、生产经营、债权债务、等方面的法律需求,按户建立人口基本信息台帐以及法律服务需求档案。全面梳理国家、省、市、区制定发布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制定法律帮扶工作手册和人口权益保障清单,调查了解政策享受和相关法律实际落实情况。积极提供个性化法律维权帮助。加强法律服务力量配置,配齐配强乡村法律顾问,推行“家庭法律顾问”制度,组织法律顾问和帮扶人员进村入户,依据他们法律服务需求,按照“一户一策”建档要求,以项目化方式,精心制定落实法律服务方案,分类建立基础工作台帐。对因发生重大事故遭受严重损害的,依法界定侵权责任,协助办理调解诉讼、申请救助基金,帮助获得补偿;对因病、因残致贫的,帮助获得医疗政策保障和临时救助,促进其病有所医、残有所养;对因遭受非法侵害致其合法权益严重受损的,通过法律手段为其维权、申请赔偿补偿;对因遭遇意外损害的,依法依规帮助办理财产保险理赔;对因债务或经营受损的,依法提供法律救济,帮助其防范经营风险、避免和挽回损失;对于子女不履赡养(抚养)义务的,帮助追索赡养费、抚养费,落实赡养(抚养)责任。对梳理列出的法律帮扶重点对象,要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加强日常关注,做好跟踪帮扶,及时落实法律帮扶工作。加大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力度。要加大法律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指引等公共法律服务,组织司法所、村内法律顾问,联合第一书记和村两委干部,建立法律扶贫微信群,推送国家政策、解答法律问题、了解生活动态。突出加强精准法律服务,为从事农业生产、外出务工、创业经营等活动者主动提供法律建议和法律服务;对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等社会救助和保障政策,以及粮食补贴、农机补贴、生猪补贴、土地流转等直接利益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积极帮助协调落实;主动参与依法打击坑农、骗农、害农行为以及“三农”领域违法行为,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同时,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将所有村民纳入法律援助对象库,开通法律援助直通车,免予经济困难状况审查进行法律援助,健全农民工讨薪等法律援助机制、依法依规减免律师服务、公证服务、司法鉴定等费用,帮助其运用法律方式维护合法权益。

(二)特殊人群法治帮扶。组织开展特困家庭帮扶。在总结帮教帮扶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常态工作机制,对监狱服刑人员、社区服刑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后续照管对象等五类特殊人群中困难家庭、子女失学辍学的,建立和监狱、戒毒所信息互通、结对帮扶机制,要拓展特困帮扶救助资金筹集渠道,对特殊人群特困家庭经常性组织开展上门走访、送温暖活动,及时帮助解决家庭生产生活困难,重点关注未成年子女入学和生活状况,主动联合教育、民政等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开展未成年子女关爱行动,切实防范失学、辍学、流浪问题发生。做好特殊人群安置就业服务。要有针对性地做好社区服刑人员、刑释人员、解戒人员生活安置、就业推介等回归衔接工作,协调做好特殊人群中贫困人口甄别认定和建档立卡,帮助对接落实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和扶贫政策,促进其融入社会、正常生活。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给予就业创业扶持,提供必需法律服务,帮助其生活走上正轨。

(三)结对帮扶刚刚脱贫家庭,防止其返贫。按照“四个不摘”的要求,扶上马送一程,运用大走访形式,积极发动局机关人员、警察、律师、公证人员等工作人员,开展防止返贫公益志愿行动,面向村内容易返贫的残疾人、妇女儿童、孤寡老人、重病患者等,特别是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人群开展帮扶和送温暖活动,以部门或党支部、党小组为单位,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行业以服务机构为单位,分别挂钩帮扶1-2个家庭,重点资助解决未成年子女入学困难;鼓励个人名义或多人自愿组队形式自行开展结对帮扶,搭建一定规模数量的固定帮扶对子,广泛开展防止返贫社会志愿行动。注重“造血”,而不是“输血”。在开展物质帮扶、精神关爱、心理咨询等公益性活动的同时,提供法律政策宣讲、家庭生活向导、入学子女教育等方面人性化服务,积极引导司法行政领域社会力量关注,提高帮扶实效。建立健全结对帮扶统计、报送制度,确保底数清、情况明、效果实。

(一)统一认识,广泛发动。要以服务全区发展大局、助力葛箭村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政治站位,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作用,加强宣传发动,切实将全局所有人员的思想、行动统一起来,要增强主动性和紧迫性,以积极姿态和昂扬斗志投身法治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中去,充分展现司法行政机关强烈的责任担当和优良的作风形象。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要把法治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作为2021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任务,精心制定工作方案和计划,落细分工,落实责任,落小措施,确保工作组织到位、推进扎实。要发动和整合各方资源力量向葛箭村倾斜,深入村居百姓提供法律服务;要对照工作要求,制定针对性、具体化的工作方案及措施,要健全组织体系,抽调业务骨干,成立工作专班,负责研究和推进法治帮扶助力乡村振兴工作。

(三)培植典型,加强宣传。要以项目化为抓手,积极探索新思路新举措,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好举措好做法及时提炼、总结推广。要针对不同法律需求和法律服务特点,按照“一户一策、一类一案”,制作法律扶贫典型案例汇编,为推进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引。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全面、准确宣传司法行政机关法治帮扶助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工作举措以及实际成效,加强动态信息报送,及时生动报道各条线各部门的丰富实践和先进典型,讲好司法行政好故事,展示司法行政好形象。

(四)科学评价,加强考核。要建立法治帮扶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数据统计、评价考核、督查通报等制度,对工作不力的及时通报,跟踪督促整改,严格考核问责。组织开展工作项目创新奖评比,将优秀项目列为单位综合考评和评先评优的重要方面容,对工作扎实、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有效激发系统上下为民谋利、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巩固扶贫攻坚成果与农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一年。xx实施农村振兴战略部署,探索农村振兴示范村振兴模式和经验,制定本实施方案。

xx村位于xx镇西南,距沪蓉高速xx互通2公里,距xx城市17公里,在建梁开高速公路在村内与沪蓉高速相连,xx河道服务区北出口位于村内七涧河处;xx河流、七涧河流经xx村子,长6公里。全村幅员面积4.33平方公里,辖11个村民小组,1149户,3617人,耕地面积3500亩,林地面积296亩,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风调雨顺,开发绿色蔬菜、优质粮油、经果、渔业等特色农产品的基本条件得天独厚。现有专业合作社和大型养殖户5户,转让土地600多亩。实现了公路、水、电、邮、讯全覆盖。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8万元。村党总支部设有农村支部、英丰蔬菜专业合作社支部和黄瓜支部,现有党员72人,其中女党员23人,大专以上学历4人。

按照工业繁荣、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方针,全面推进工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到2022年,农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人均纯收入达到2.2万元;到2035年,农业和农村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50年,农村将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将全面实现。

(1)实施xx河菜公园建设项目促进产业振兴。

重点建设有机蔬菜、优质粮油、生态鱼等工业项目,xx村庄建成了兴业的乐园。

1.全力配合x建设x河菜公园,流转土地500亩,整合涉农资金近1亿元由x组成x丰瑞公司与山东寿光业主合作,打造30万平方米的蔬菜大棚。努力叫响彩椒、水果黄瓜、西红柿等品牌蔬菜。

2.以xx公司是领导者,转型升级生态养、休闲钓鱼、快乐食品是主要模式。

业养殖基地270亩。

3.以xx萍江农作物合作社为龙头,实行粮油轮作,全程机械化,发展优质油菜500亩;投入资金80万元发展瓜蒌等中药材200亩、西瓜200亩。

4.对未流转的1000余亩土地争取区农业农村委立项投入资金600万元实施宜机化改造,打造高标准农田,引入业主或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打造优质粮油基地。

5.依托xx河服务区与xx村小环道高度融合的契机,多渠道投入资金200万元打造蔬菜公园展示窗口。

6.在xx村建设农产品电商平台1个,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

(二)实施xx河流域治理工程,推动生态振兴。

1.投资1000万元建设xx村蔬菜公园核心区xx河流域4.8公里、1.6米宽彩色人行步道,配套建设座椅、路灯、标准公厕等。

2.在已改造新建265座卫生厕所的基础上,再新建改造卫生厕所800座。

3.投入1200余万元实施全村“一带二环”15公里道路拓宽油化改造;投入160余万元硬化组级断头路和入户道路3公里,让农户的小车都能开到自家大院。

4.对未改造的农村房屋300户进行风貌提升改造,在七涧河中桥、双河口、xx村桥头、xx村电商中心等处打造3-5家星级农家乐。

5.对已批准建设的38亩新农村用地进行规划建设。

6.制定xx村卫生考核奖惩办法,推行垃圾分类综合回收利用。对评比出来的卫生家庭、最美庭院给予奖励授牌。

7.推行秸秆还田综合利用,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

8.对村卫生室进行升级改造,方便村民看病就医。

(三)实施黄桷树文化公园建设工程,推进文化振兴。

1.实施“一园三点”建设。利用夏家观千年黄桷古树和寨文化的历史底蕴,多渠道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将位于xx村10组的夏家观50亩土地进行综合利用,建设xx村黄桷树乡情文化公园,将山寨文化、农耕历史、千年古树融入一体打造集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乡村风情公园,把“心向最高处、根植最深处”黄桷树精神发扬光大;在农户黄桷树院落集中点合理布局3个文化活动点,建设小微广场,配套书报、音响、棋牌和体育健身设施等,增强xx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2.投入50万元建设文化宣传长廊100米,将党的方针政策、打黑除恶、反邪教、禁毒戒毒、防诈防骗、防火防盗、xx非遗、特色产业等进行宣传,提升xx村整体形象。

4.制定村规民约,反对陈规陋习,树立新时代新风尚。

5.鼓励村民对孩子的培育教育,对考入大学的学生家庭授予大学生家庭牌匾。

(四)实施人才培育引入工程,推动人才振兴。

1.引智借才,与山东寿光和科研院校合作,打造优质蔬菜品牌3-5个,提升农产品品质。

2.通过区农业农村委培训50名农业技术实用人才,为蔬菜公园和优质粮油基地建设配套服务提供人力技术支撑。

3.建立xx村成功人士联谊会,将他们的成功经验、资金、技术发扬光大,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4.组建劳务公司,为企业、业主提供人力支撑。

5.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本土大学生回乡创业。

(五)健全深化组织建设体系,推进组织振兴。

1.加强村支两委班子建设,增强为民服务本领,切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增强党总支凝聚力、战斗力。

2.搬迁新建标准化村级服务中心,提升窗口形象,方便村民办事。

3.坚持“三会一课”制度。

4.坚持“四议两公开”制度。

5.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严厉打击邪教组织,非法宗教活动。

6.完善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机制。

7.实行党徽佩戴、党员家庭挂牌行动,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1.区政协副主席陈命安联系指导xx村乡村振兴示范工作。

2.区生态环保局牵头区社保中心、区电信局具体联系帮扶乡村振兴示范工作。

镇成立以党委书记xx为组长、镇长xx、副镇长程xx为副组长的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加强对xx村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

4.区里派驻xx村的第一书记xx具体负责部署落实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5.驻村干部、村支两委成员分工合作,各负其责,包组、包点、包项目具体落实。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会议精神,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围绕区委“1368”工作计划和“2568”重点工程,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布局,使产业更加兴旺;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使环境更加宜居;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使乡风更加文明;基层党建进一步加强,使乡村治理更加有效;落实农村医疗、卫生、扶贫、社保等各项民生事业,使农民生活更加幸福。

(一)加快转型升级,让产业更加兴旺。

1.稳步提升粮食生产。推广公司“互联网+共享农业”和土地托管两种新型经营模式,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加快等乡镇的3万亩中低产农田改造。实施好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加强对镇、乡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在地下水超采区补贴推广小麦节水品种。实施好3.25万亩粮食绿色高效示范项目,加快乡国家产业强镇建设。建设完善9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全区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01万亩,全年粮食总产50万吨以上。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年新增市级合作示范社2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0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家。(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有关乡镇)。

2.推进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巩固“蔬菜”区域公用品牌,积极打造“大蒜”品牌,提升蔬菜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推进绿色蔬菜示范基地建设,培育耐思、科瀚、喆兴、际洲等一批示范园区,带动蔬菜产业向高端迈进。支持秋景育苗、航天育苗等育苗场做大做强,年产集约化育苗2.1亿株。支持外向型龙头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扶持食品、维新蔬菜、广兴公司等企业扩大蔬菜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全年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0万亩,产量92万吨,产值21亿元。(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有关乡镇)。

3.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在东部,以豆下乡等村为中心,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叫响葡萄品牌。在中部,以、、、等乡镇为重点,打造千亩优质林果带,带动全区林果产业发展。在西部,以永合会镇、界河店乡等为重点,大力发展核桃、苹果、草莓等,实现园林化发展。(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有关乡镇)。

4.加快紧固件产业上档升级。抓好产业发展提升、技术研发创新、高端产品生产、重点企业培育、市场物流发展、知名品牌打造、搭建服务平台等重点工作,推动紧固件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加快实施一批行业支撑项目,开展知名品牌创建,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档次。实施“入园进区”战略,推进主城区标准件企业、“十里长廊”沿线企业,向工业园区和标准件园区集中,实现规模生产、清洁生产、高效生产。(牵头单位:标发委;责任单位:区直有关单位、有关乡镇)。

(二)推进环境整治,让乡村更加宜居。

1.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标对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目标,以厕所改造、垃圾治理、污水治理、街巷硬化、村庄绿化等为主攻方向,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确保圆满完成三年行动目标任务。一是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改造农村厕所3万座,提高全区卫生厕所普及率。在改厕过程中严把施工、货物质量、验收三关,确保改厕成效。对已经改造的厕所开展“回头看”,完善改厕台账,绘制改厕分布图,对存在质量问题的,制定整改方案,确保改一座用一座。加强改厕后续使用维护服务,解决厕所维修难的问题。配建厕所粪污处理设施,支持专业化企业和个人开展定期收运、粪液粪渣资源化利用。二是健全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完成总投资6.1亿元的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加强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解决“垃圾堆、垃圾沟、垃圾坡”等问题。加强对保洁公司的管理,确保保洁公司规范高效运行。继续开展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工作,推动实现垃圾源头减量化、收集分类化和处理资源化。三是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管控。完成20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完成106个村的生活污水管控,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全覆盖,彻底解决农村污水乱流问题。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对规划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的村庄,实行管网集中统一处理。其他村庄,推行“管网或排水沟+三格渗滤+人工湿地”模式,强化对生活污水的管控。

建立生活污水长效管护机制,落实运行管护职责和标准。四是提升街巷硬化水平。在全面完成村庄主街道硬化任务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巷道硬化,各乡镇完成85%以上村的街巷硬化。街道硬化为水泥路或柏油路,巷道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采用石板、旧砖、砂石、灰土等多种形式进行硬化,基本解决村庄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问题。五是提高村庄绿化率。以增绿为重点,在环村周边、进村道路、街道两侧、庭院内外选择本地适宜树种,广泛种植,能绿尽绿。完成村庄绿化面积3300亩,村庄绿化率达到35%。六是大力开展农村空闲宅基地整治提升行动。对村内空闲宅基地、残垣断壁进行清理,对闲置的老旧房屋进行拆除或改造提升,对清理出的空间建设小游园、小菜园、小果园等,美化人居环境。同步推进村庄规划、村庄亮化、美丽庭院等创建工作,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水平。(牵头单位:农办;责任单位:发展和改革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生态环境分局、交通运输局、林业局、农业农村局、宣传部、妇联、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乡镇)。

2.抓好示范村创建。以、、三个乡镇为重点,每个乡镇确定4个村作为区级示范村,按照省级美丽乡村标准进行高标准打造。其他13个乡镇,分别确定4个以上成方连片的村作为乡镇示范村,对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十个专项行动进行打造,带动全区人居环境整治上档升级。(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各乡镇)。

3.加快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充分利用东部叶菜基地产业优势,打造周边万亩中小拱棚示范区,积极发展都市休闲农业。依托古城景区优势,深度挖掘洼人文历史,打造“东街-裴屯-东桥-永北村”等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完善周边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环洼美丽乡村示范片区。依托太极文化优势,充实完善各类传统民俗活动,打造特色文化体验区。(牵头单位:园区;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镇)。

(三)开展移风易俗,让乡风更加文明。

1.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狠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债、攀比斗富”不良风气,培树“崇德向善、勤俭节约、文明健康”新风。弘扬文明新风,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积极发挥“两会一约”作用,规范婚丧庆典活动,推广“零彩礼”“集体婚礼”等文明新风,探索建立移风易俗长效常态机制。(牵头单位:宣传部;责任单位:民政局、各乡镇)。

2.完善基层文化阵地。加强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实施“四个一”工程,着力构建区、乡、村三级宣传阵地。强化乡镇综合文化服务站、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合理规划配置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充分发挥文化馆等文艺机构作用,组织好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牵头单位:宣传部;责任单位: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各乡镇)。

3.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乡风民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等为建设重点,以农村精神文明“十个一”(即:一个村民中心、一个文化广场、一条乡风文明示范街、一批善行功德榜、一套村规民约、一个红白事理事会、一个道德讲堂或文化礼堂、一支志愿者队伍、一支新乡贤骨干队伍、一次“十星级文明户”或“五好家庭”评选)为抓手,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进一步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水平。(牵头单位:宣传部;责任单位:有关乡镇)。

4.实施特色文化提升工程。实施“文化+”战略,大力发展特色手工业、演艺业、乡村旅游业等,挖掘和培育一批具有文化特色的工艺美术产品和品牌。加强农业景观、农业庆典、农业主题公园等创意设计,培育一批农事体验型、教育实验型、科技展示型等田园文化综合体,提升农产品文化附加值。加快发展乡村旅游,配套丰富旅游业态,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培育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牵头单位: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责任单位:各乡镇)。

(四)完善体系建设,让乡村治理更加有效。

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地位,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加大优秀青年农民党员发展力度,做好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工作。因村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

2.提高村级自治能力。全面推行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委员会、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村级治理模式。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积极发挥社会各类人才、乡贤等群体作用。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加快推进农村“六有”综合服务站建设,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逐步形成完善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引导村民积极参与自治,形成政府、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激发社会活力,提高自治水平。

3.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实施“一委三中心”规范化建设,由村(街)党支部书记兼任主任,“两委”干部、治安员、网格员为成员,负责做好矛盾纠纷、信访隐患、社会治安排查化解工作,形成“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治、服务管理联抓、基层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农民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学法守法用法。

4.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评选表彰活动,深入宣传道德模范,引导农村文明新风。利用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等“一约四会”,让村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发展,做到“私事不出家、小事不出村”。

5.建设平安和谐乡村。广泛开展“三无三百”平安村创建活动,在60个村建立“一村一辅警”农村警务工作机制。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持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一案三查”,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紧紧围绕做好群众工作这条主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五)坚持民生为本,让百姓生活更加幸福。

1.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改善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抓好永合会、、讲武等3个乡镇公办幼儿园项目建设。依托“六二一”学校安全管理机制,全面落实校园“网格化”管理,提升农村学校安全管理水平。统筹配置城乡教学资源,积极向乡村倾斜师资力量,配齐配强乡村教师队伍。(责任单位:教育体育局)。

2.提高农村医疗健康水平。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政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疗条件。实施六项医改突破,高标准建成乡镇公共卫生服务专区和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扩充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实现重点人群签约全覆盖。加强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搞好人才招聘和培养,满足农村医疗服务需求。(责任单位:卫生健康局)。

3.做好扶贫社保工作。认真贯彻“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推进产业和就业扶贫,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完善临时救助和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及时发放低保、五保、孤儿、“两残”等各项救助资金。切实发挥好社会兜底保障作用,确保农村低保“应保尽保”。全面落实农村老龄政策,确保高龄补贴按时足额发放。(牵头单位:民政局;责任单位:区直有关单位、各乡镇)。

4.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家庭农场、手工作坊等,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实用人才进行专题技能培训,培育壮大一批农业职业经纪人队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牵头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职中、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展和改革局、各乡镇)。

(一)安排部署阶段(2020年1月1日-1月10日)。区委召开全区性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各部门围绕总体要求,结合部门实际,明确专人负责,制定具体方案,定目标、定标准、定措施、定时限,细化举措,建立台账,确保事有人管、活有人干、责有人担。

(二)集中实施阶段(2020年1月11日-11月30日)。区直有关单位和各乡镇统筹安排各个项目建设顺序,做到集中精力、全面推进、合力攻坚,保证按期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考核验收阶段(2020年12月1日-12月31日)。由农办牵头组织,对照上级考核办法,对区直部门和各乡镇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将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动摇,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不减弱,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步伐不放慢,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振兴的工作机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对“三农”干部的培养、管理和使用,建立一支优秀的“三农”工作队伍,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二)搞好部门联动。区直有关单位要按照责任分工,各司其责,协调联动,合力推进。农办要发挥牵总协调工作。住建、农业农村、交运、生态环境等部门要切实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教育、民政、人社、卫健等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宣传部门要加强正面引导,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的浓厚氛围。其他部门都要各司其职,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去,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乡村文化振兴行动方案篇十

为进一步推动__委“乡村振兴”工作部署,经__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研究决定,在全__两级人大代表中开展“人大代表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多措并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全面贯彻党的__大精神,以__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充分发挥代表在本选区的农牧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监督作用,最广泛地把__两级人大代表动员起来、组织起来,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

人大代表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践行者和监督者,__人大代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适应新常态,不断创新监督方式方法,有效发挥人大代表的示范、引导和桥梁作用,让履职之根融入乡村振兴主战场。

(一)提高站位,带头执行__委的决策部署。人大代表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用__武装头脑、引领方向、指导工作。带头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党纪国法,严格依法办事,确保__委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开展“人大代表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实践活动,要把党的领导摆在首位,无论是开展代表活动,还是开展监督工作,及时向党委请示报告,听取党委的意见,确保在政治上与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在工作安排上,突出大局意识,自觉贯彻党委意图,统筹安排人大监督、代表工作等各项重要活动,做到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部署上合拍。

(二)强化学习,带头做乡村振兴的宣传员。__人大代表要不断创新学习载体,带头学深学透乡村振兴战略和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涉及到的农村土地、环保、农林牧渔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内涵和目标任务,增强依法监督意识和实际工作能力,有效发挥监督职能,更好地开展监督工作。各__人大要利用微信公众号、手机短信、“家和站”等平台,在广大代表中迅速掀起学习热潮。要充分发挥代表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大力宣传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要宣传涉及农牧民切实利益的政策,当好上情下达的宣传员,积极引导广大群众投身到乡村振兴战略中,营造“人人参与,全民支持”的良好氛围。

(三)深入一线,带头参与乡村振兴规划制定。人大代表要充分发挥根植于人民群众,密切广泛联系人民群众的优势,结合当地实际,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环境整治、村容村貌、移风易俗、厕所革命、土地“三权分置”等重点工作,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问难点、找焦点、访热点,全面准确掌握社情民意,做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制定的前期调研,为制定出符合__情、乡情、村情,多规合一,标准高、操作性强的乡村振兴战略长远规划、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提出更加符合规律、更加贴近实际、更具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

(四)积极实践,带头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充分利用部分人大代表是乡村发展“能人”、产业“大户”的优势,完善代表履职管理体系建设,打造人大代表带头创业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载体,创建“人大代表+基地+农牧户”的模式,形成一人带一群、一群带动一片的“头雁效应”,打造一支有实际本领、能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人大代表。鼓励引导人大代表带头创业,带领群众创业,培育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在思想观念、社会认知上得到提升,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生动力。

(五)依托平台,带头在乡村振兴中主动作为。__人大要积极引导代表主动作为,积极参与,切实发挥代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积极带头作用,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聚焦“人大代表助力乡村振兴”主题,通过“人大代表之家”“代表工作联络站”平台,通过开展代表联系选民群众、督办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开展代表小组活动、代表述职评议等多种途径,激励鞭策人大代表主动联系群众掌握实情真情,积极反映社情民意,当好群众的代言人,为党委政府建言献策,将人大代表锻造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

(一)强化组织领导。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人大代表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实践活动是动员全__人大代表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建成全面和谐美丽小康新__的有效途径,更是__人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有力抓手。各__人大要根据通知精神,结合各__实际,认真安排主题实践活动。

(二)周密安排部署。各__人大要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制定方案,研究措施,从组织形式、活动步骤、工作方式等方面作出具体安排,不断深入推进“人大代表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实践活动,各__人大定期不定期对各位代表的活动情况进行抽查,定期通报活动情况,以激发代表的参与热情。

(三)狠抓工作落实。各__人大要把“人大代表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实践活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结合实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促进农牧民增产、增收、增效上下功夫,在鼓励引导农牧民发展特色产业,激发内在动力上下功夫,实事求是,务实创新。要注意总结提炼实践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动__人大工作落地做实。同时,要做好代表履职“四册四簿两记录”的登记,活动开展情况及时报__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乡村文化振兴行动方案篇十一

实施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经镇党委、政府研究,立足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我镇实际,以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以“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重点,统筹推进宜居乡村、乡村基础设施、乡村产业就业、乡村投入保障等建设全面发展。

到2021年底,x镇乡村振兴取得较大进展,村级党组织更先进,生态更加宜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更加完善,产业布局更加优化,农民更加富裕,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一)稳定现有帮扶政策,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2021年是新征程的开局之年,我镇将不断巩固和拓展已经取得的脱贫攻坚成果,加强对相对贫困群体的兜底保障,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保持现有的各方面投入,保持驻村工作队工作力度不减。特别是做好我镇六个易地扶贫安置点的后续扶持工作和社区管理工作;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对有劳动能力的坚持开发式帮扶方针,及时开展帮扶,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落实好兜底保障措施,确保基本生活不出问题。

(二)强化党建引领,做好组织保障。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成立一支战斗力强、政治素质高的党支部,切实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工作,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此,我镇将以两委换届为契机,加强对各村两委干部候选人的考核,把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献身基层、投身农村建设的优秀年轻干部选进村两委,让基层党组织强起来。培养农村后备干部,积极发展先进分子入党。同时进一步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健全村务监督机制,推进“四议两公开”议事制度,发挥村务监督理事会的作用,推进基层民主管理,确保村务工作公开透明、合法合规,维护村集体利益和广大村民利益。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秀美乡村。

一是加强环境整治力度。全面推开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开展垃圾分拣中心建设试点,促进废弃物有效利用。二是提升人居环境内涵品质。我镇将依托特色红色资源,着重打造“红色名村”。以x村、x村为基本单元开展建设,力争用半年左右时间,把“红色名村”建设成为基层党建“三化”建设示范点、秀美乡村建设示范村、红色旅游先进村和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优秀教学点。三是积极发展绿色产业。保护利用山地、林草、农场等绿色生态环境,做大做强竹笋加工、竹木加工、滑雪滑草旅游、生态观光等绿色产业,形成环境美化与经济发展互促、美丽乡村与农民富裕并进的局面。

(四)积极探索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夯实乡村振兴法治基础。建设法治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我镇将不断探索完善“和安庭”调处机制,充分发挥x镇“和安庭”一、二、三庭在调处群众矛盾纠纷中的积极作用,把“和安庭”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与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相结合,积极鼓励相关村“法律明白人”骨干力量参与调处过程,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稳定,助推农村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努力把“和安庭”打造成为我镇融德治、自治、法治于一体的基层矛盾“化解器”,切实营造“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良好格局。

(五)抓产业增就业,助推乡村振兴。

一是巩固壮大特色农业。我镇茶叶、黄精、油茶、罗汉果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为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年,我镇将以现有特色农业为基础,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通过推动田间科学管理、加大宣传力度、拓宽销售渠道、发展农村电商等路径,解决好因疫情等原因造成的扶贫产品滞销难卖问题,让特色农产品站得更高、走得更远,持续助力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二是推动扶贫车间稳定发展。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今年我镇将把扶贫车间带动群众就近就业作为创建“扶贫车间”的硬性指标,坚持带贫益贫导向,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努力做大做强带富龙头,保证“扶贫车间”长效运行发展。乡镇服务好承租企业、企业带动好本地就业,镇村制定利益联结机制,完善保障各方利益,实现多方共赢。三是依托旅游资源打造“诗和远方”目的地。以xx岭滑雪场为示范区,延伸景区体验内容,打造冬天滑雪夏天滑草春天赏花秋天露营的四季云游综合景区。同时,利用沿途空置房屋打造特色主题民宿,鼓励村民开办特色农家乐,解决旅游承载力、丰富旅游体验、增加村民经营收入。以乐普农场为城郊休闲节点,打造产学研一体的旅游休闲去处。加大与省内、x、x院校的对接力度,讲好秋收起义故事,传播客家淳朴文化,展现x风貌。丰富我镇文旅产品,挖掘秋收起义文化、茶文化、竹文化内涵,创新打造景区特色纪念品、农副特产、小吃美食,兼顾市场需求,增加周边居民旅游收入。

乡村文化振兴行动方案篇十二

工作计划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项目编写的,适用于特殊的单项工作。“无论哪种方式主要目标实施步骤政策措施这三项是必不可少的。实际书写中使用的名称可以不同,例如“ldquo主要目标称为“ldquo目标和任务或“或”目标与对策等一下,把政策措施称为“ldquo实施措施或“或”组织措施等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实施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经镇党委、政府研究,立足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我镇实际,以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以“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重点,统筹推进宜居乡村、乡村基础设施、乡村产业就业、乡村投入保障等建设全面发展。

到2021年底,x镇乡村振兴取得较大进展,村级党组织更先进,生态更加宜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更加完善,产业布局更加优化,农民更加富裕,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一)稳定现有帮扶政策,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2021年是新征程的开局之年,我镇将不断巩固和拓展已经取得的脱贫攻坚成果,加强对相对贫困群体的兜底保障,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保持现有的各方面投入,保持驻村工作队工作力度不减。特别是做好我镇六个易地扶贫安置点的后续扶持工作和社区管理工作;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对有劳动能力的坚持开发式帮扶方针,及时开展帮扶,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落实好兜底保障措施,确保基本生活不出问题。

(二)强化党建引领,做好组织保障。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成立一支战斗力强、政治素质高的党支部,切实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工作,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此,我镇将以两委换届为契机,加强对各村两委干部候选人的考核,把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献身基层、投身农村建设的优秀年轻干部选进村两委,让基层党组织强起来。培养农村后备干部,积极发展先进分子入党。同时进一步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健全村务监督机制,推进“四议两公开”议事制度,发挥村务监督理事会的作用,推进基层民主管理,确保村务工作公开透明、合法合规,维护村集体利益和广大村民利益。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秀美乡村。

一是加强环境整治力度。全面推开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开展垃圾分拣中心建设试点,促进废弃物有效利用。二是提升人居环境内涵品质。我镇将依托特色红色资源,着重打造“红色名村”。以x村、x村为基本单元开展建设,力争用半年左右时间,把“红色名村”建设成为基层党建“三化”建设示范点、秀美乡村建设示范村、红色旅游先进村和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优秀教学点。三是积极发展绿色产业。保护利用山地、林草、农场等绿色生态环境,做大做强竹笋加工、竹木加工、滑雪滑草旅游、生态观光等绿色产业,形成环境美化与经济发展互促、美丽乡村与农民富裕并进的局面。

(四)积极探索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夯实乡村振兴法治基础。建设法治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我镇将不断探索完善“和安庭”调处机制,充分发挥x镇“和安庭”一、二、三庭在调处群众矛盾纠纷中的积极作用,把“和安庭”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与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相结合,积极鼓励相关村“法律明白人”骨干力量参与调处过程,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稳定,助推农村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努力把“和安庭”打造成为我镇融德治、自治、法治于一体的基层矛盾“化解器”,切实营造“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良好格局。

(五)抓产业增就业,助推乡村振兴。

一是巩固壮大特色农业。我镇茶叶、黄精、油茶、罗汉果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为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年,我镇将以现有特色农业为基础,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通过推动田间科学管理、加大宣传力度、拓宽销售渠道、发展农村电商等路径,解决好因疫情等原因造成的扶贫产品滞销难卖问题,让特色农产品站得更高、走得更远,持续助力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二是推动扶贫车间稳定发展。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今年我镇将把扶贫车间带动群众就近就业作为创建“扶贫车间”的硬性指标,坚持带贫益贫导向,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努力做大做强带富龙头,保证“扶贫车间”长效运行发展。乡镇服务好承租企业、企业带动好本地就业,镇村制定利益联结机制,完善保障各方利益,实现多方共赢。三是依托旅游资源打造“诗和远方”目的地。以xx岭滑雪场为示范区,延伸景区体验内容,打造冬天滑雪夏天滑草春天赏花秋天露营的四季云游综合景区。同时,利用沿途空置房屋打造特色主题民宿,鼓励村民开办特色农家乐,解决旅游承载力、丰富旅游体验、增加村民经营收入。以乐普农场为城郊休闲节点,打造产学研一体的旅游休闲去处。加大与省内、x、x院校的对接力度,讲好秋收起义故事,传播客家淳朴文化,展现x风貌。丰富我镇文旅产品,挖掘秋收起义文化、茶文化、竹文化内涵,创新打造景区特色纪念品、农副特产、小吃美食,兼顾市场需求,增加周边居民旅游收入。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xx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坚持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思想道德建设、文明创建、文化发展、文化传承,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全省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打造乡村文化振兴的xx样板。

2.工作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文化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实现标准化均等化,农村公共文化设施、队伍、活动、投入得到保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更加丰富繁荣,农村文化人才支撑力明显增强,素质高、业务精、结构稳的乡土专业文化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切实加强,乡村文明水平显著提升,良好社会风尚进一步形成;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传承发展富有成效,其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作用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建设形成品牌,富有时代精神和xx特色的新乡贤文化加快培育。

1.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农村干部群众。深入开展面向乡村的理论学习宣传普及,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xx大地家喻户晓、落地生根,像阳光雨露一样走进千家万户,滋润干部群众心田,提振乡村精气神,引导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创造幸福生活。深入开展“百姓宣讲”活动,贴近农民群众生活实际,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增进人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编写适应区域特点的乡村振兴战略读本。满足基层干部群众对理论图书的需求,开展理论图书配送,重点向农家书屋、村居讲堂、社区阅览室等赠送理论读物,及时传播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对社会思潮的辨析引导,正本清源,扶正祛邪,帮助人们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巩固和壮大乡村意识形态阵地。加强农村宗教管理,引导群众合法信仰宗教,依法治理农村宗教领域乱象。

2.推进社科理论普及。结合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建设工程试点,贴近基层干部群众的理论需求,加强政策宣传、知识传授、价值传播,提高农村群众人文素养。组织编写《走在前列面对面》等一批通俗理论读物。开展“社科普及周”基层延伸行动,面向农村举办系列讲座、志愿服务、展览、知识竞赛等社科普及主题活动。实施社科普及示范体系建设行动计划,每年培育10个省级社科普及示范县(市、区)、50个省级社科普及示范乡镇(街道)、200个省级社科普及示范村(社区)。开展社科普及志愿服务行动,加强社科普及教育基地建设,组织社科专家基层行活动,发挥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村居讲堂、道德讲堂等各类阵地作用,推动乡村党的理论和社科知识普及。开发中小学乡土特色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

3.开展政策宣讲。紧紧围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的政策要求,发挥讲师团、党校、社科研究单位、宣讲协会作用,运用各类新闻媒体和宣传文化阵地,推动民生政策宣讲,深入解读宣传党的“三农”政策和强农惠农富农举措,把政策措施讲透彻、讲明白,让党和政府的政策深入人心。注重吸纳农民宣讲员进入宣讲队伍,用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展“国旗下讲话”活动,增强村级党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

4.加强基层理论骨干培训。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的资源优势,加强对县及县以下宣传文化工作者特别是社科理论工作者、活跃在基层的专兼职理论宣讲员的集中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示范辅导、实地观摩等形式,推动基层理论宣讲骨干进乡入村进行讲习、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1.建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加强投入保障、政策保障和机制保障,坚持一院多能、一室多用,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统筹建设各类活动场所。建设数字文化广场、无线网络等新兴文化设施,建设农村老年人文化活动场所。推进乡、村两级文化服务设施建设,20xx年实现全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覆盖,达标率95%以上。实施农家书屋网络化建设工程,推广农家书屋总分馆制和“一卡通”管理模式,构建以县级图书馆为总馆、乡镇中心农家书屋为分馆、村(社区)农家书屋为馆藏点的总分馆服务网络,争取到20xx年全省县乡村出版物“通借通还”率达到60%。实施农村文化广场——“百姓舞台”提升工程,建设农民群众欢迎、实用性强的农村文化广场设施网络,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广场文化活动运行机制。加大文化扶贫力度,到20xx年,全面完成省扶贫工作重点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省扶贫工作重点村通有线电视任务。着力抓好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区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工作。

2.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资源整合,综合用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惠民消费季、文艺汇演展演、“一村一年一场戏”免费送戏工程等平台载体,把更多优秀的电影、戏曲、图书、期刊、科普活动、文艺演出、全民健身活动送到农民中间,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持续办好“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实事项目,每年为农村(社区)免费送戏1万场。深化“深入基层、扎根人民”主题活动,深入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组织文化文艺小分队深入乡村开展送文化活动。加快推进“书香乡村”建设,精心组织农民读书节、读书月和“三农”主题书展、书市、大讲堂等活动。

3.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深入开展“服务基层、服务农民”活动,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农村倾斜,推进省、市、县三级联合购买文化惠民演出,建设网上综合服务平台,创新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办法,引入竞争机制,以奖代补,激发各类文艺院团、演出机构、演出场所发展活力,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4.繁荣农村题材文艺创作。加强农村题材文艺创作的规划和扶持,组织动员作家艺术家开展农村题材文艺创作生产,推出一批具有浓郁乡村特色、充满正能量、深受农民欢迎的农村题材文艺作品。探索建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资金政策保障机制和作家艺术家下基层挂职锻炼制度,组织作家艺术家开展采访采风活动,筛选一批重点优秀作品,在出版、展示、推介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发挥“泰山文艺奖”“群星奖”导向性作用,打造自下而上的群众文艺作品选拔提升平台,引导全省群众性戏剧、音乐、曲艺、舞蹈、杂技、美术、书法、摄影、民间艺术创作。加大对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的扶持力度,评选推出一批优秀农村现实题材文艺作品,全省性文艺评奖突出农村题材,省级报刊、广播电视台对优秀农村题材作品在刊发、播出、宣传评介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5.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制定xx省振兴传统工艺实施意见,建立xx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实施乡村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培育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开发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推动xx民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加大对乡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引导利用古民居、古遗址、古村落、古街发展文化产业项目,重点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的文化小镇。实行乡村文化产业精品工程,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乡村文化产业模式,推动特色鲜明的“非遗”项目传承发展,到2022年,培育一批具有xx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重点在文化遗产、节庆赛事、修学研习、养生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等方面进行创意开发,探索研究、完善出台有关土地利用配套政策措施,打造一批美食村、艺术村、养生村、休闲村等特色村,实行差异化发展,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民俗活动和精品农业体验旅游活动。实施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建设工程,打造齐长城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一批乡村特色影视基地。

1.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群众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完善“图书馆+书院”模式,推进尼山书院标准化建设,建立全省尼山书院联盟,形成孔子故里独有的特色与优势。推进xx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继续实施乡村儒学和社区儒学推进计划,加强师资力量培训,以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有条件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设立儒学讲堂,推动儒家文化进乡村,到2025年,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儒学讲堂实现基本覆盖。组织编写《中华传统文化大众化系列通俗读物》《中国传统文化读本》《中国民间文学大系》(xx卷),创作推出一批符合农村群众需求的传统文化通俗读物。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利用传统节日组织开展花会、灯会、庙会等民俗活动,打造节会品牌。梳理挖掘地域文化、乡土文化,指导各地科学策划、组织开展节事活动,打造乡村文化名片。

2.积极培育新乡贤文化。制定《关于培育和弘扬新乡贤文化的工作方案》,深化研究阐释,厘清新乡贤文化发展脉络,明确新乡贤文化建设思路,推动建设一批乡贤馆、农耕文化展馆,弘扬传播新乡贤文化。开展新乡贤选树活动,通过“举乡贤、颂乡贤、学乡贤、礼乡贤”,把一批群众公认、品德高尚、处事公道、热心公益、积极参与地方管理、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真正为群众服务、推动家乡经济发展的人士选出来、评出来。开展新乡贤文化进中心、进家庭、进校园活动,结合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建设试点工作,运用传习中心、乡村儒学讲堂、道德讲堂、科学大讲堂等阵地,把新乡贤请到中心、讲堂,通过“讲、评、帮、乐、庆”等多种形式,讲好新乡贤故事,彰显新乡贤道德精神;把新乡贤文化与家庭家教家风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推动乡镇村志编修,挖掘、整理、编写弘扬传统美德、体现时代要求、贴近生活实际的家规家训,引导人们继承传统美德、树立家国情怀;把新乡贤文化与学校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有机结合,深化“新礼仪新礼节”培育行动,涵育文明校风。开展弘扬新乡贤文化活动,积极组织创作具有地域特色的新乡贤文化文艺作品,组织多种形式的新乡贤主题文艺演出、文化活动,生动活泼地传播新乡贤文化。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微视频和手机客户端等方式,开展“xx乡风·美丽家园”微视频、微电影大赛活动,拓展新乡贤文化传播平台。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和办法,推出新乡贤特色品牌项目,培育发展新乡贤理事会等新乡贤组织,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支部的核心作用,探索引导新乡贤依法参与乡村治理,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3.大力传承红色基因。认真践行“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深入挖掘我省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统筹全省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深化沂蒙精神研究阐发,成立沂蒙精神研究院,设立“沂蒙精神研究”专项,推出一批有价值的理论文章和学术专著,组织创作一批以弘扬沂蒙精神为主题的文学、戏剧、影视剧、音乐等优秀文艺作品。突出沂蒙老区、冀鲁边、胶东、渤海、冀鲁豫等红色文化富集区建设,打造红色文化传承示范区。推动革命文化教育普及,建好用好xx省党史馆、沂蒙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深化党史、国史学习教育,讲好xx故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改陈布展,建设革命历史档案信息数据库,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上展馆、vr虚拟现实展馆建设。编辑出版《红色xx365》《xx省红色旅游指南》,组织拍摄“xx十大抗日武装起义”文献记录片,打造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品牌栏目。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建国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扶持乡村红色文化旅游开发,推动红色旅游与民俗游、生态游等相结合,打造一批乡村红色旅游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实施“沂蒙精神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打造全国一流的亲情沂蒙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出“新时代山水圣人”红色旅游线路。

4.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实施传统文化乡镇、传统村落及传统建筑维修、保护和利用工程,制定《xx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分批次开展重点保护项目规划、设计、修复和建设,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民居、古树名木保护。整理保护有地方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传统美术、戏剧、曲艺、民间舞蹈、杂技和民间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他文化遗产持有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实施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做好县级历史文化展示场所的充实、改造、提升工作。推进“乡村记忆”工程,加大对农村历史街区、传统民居院落和生产生活民俗的挖掘保护,把乡村文化保护传承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开展第一批“乡村记忆”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到2022年,在全省打造xx个“乡村记忆”乡镇,推出xx个“乡村记忆”民俗节庆项目,建设100个“乡村记忆”博物馆(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建设1000个“乡村记忆”村落(街区),10000个“乡村记忆”民居,使乡村成为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文化之乡、精神家园。挖掘和保护民间传统谚语、地方戏种、农耕文化、优秀习俗等乡村文化,建立数字影像馆,加大传承弘扬力度。

1.推进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建设。20xx年探索启动试点建设工作,20xx年形成示范模板并总结推广,20xx年实现全面推进,将其打造成为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综合载体平台。省市县乡建立志愿服务指导中心,村(社区)建立志愿服务站,发挥学校教师、党校教员、在职或退休干部、民间文化文艺人才等作用,在信息服务、农技传授、文化活动、移风易俗、邻里互助以及关爱贫困学生、留守儿童中宣传普及科学理论,到2022年农村志愿服务站建设率达到80%以上。

2.深入实施“孝诚爱仁”四德工程。加强对全省“四德工程”示范县动态管理,以组织媒体开展四德工程示范县巡礼活动为抓手,深化基层道德品牌创建,打造一县(市、区)一道德品牌。总结推广基层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社区街道、社会组织等四德工程建设经验,命名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德工程建设示范点。广泛开展省、市、县、乡、村五级“榜上有名”先模人物评选活动,建好用活善行义举四德榜,推动全省建立一批四德主题广场、主题公园、主题社区、主题街道。注重发挥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道德模范的示范带动作用,以身边人、身边事为教材,教育引导广大农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3.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传承中华文化精髓,融入现代文明理念,突出庄重感仪式感,用蕴含优秀民俗、体现时代风尚的婚丧新文化取代旧陋习旧风俗。在婚事办理上,倡导集体婚礼、公益婚礼、慈善婚礼等现代文明婚礼形式,推行免费颁证和婚礼式颁证服务。提倡厚养薄葬,倡导仪式从简办理、文明办理。实施公益性公墓建设工程,深入开展殡葬改革综合试点,加大对殡葬公共服务的资金投入,推广“沂水经验”,把公益墓地建设作为民生需求和移风易俗的重点项目加以推进,到20xx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到2022年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60%。推动文明祭祀,改变农村陈规陋习。

4.深化家风村风行风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深入挖掘xx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德,以家庭、村居、行业为基本单元,以家风促村风带行风,推动形成家风正、村风淳、行风清、乡风美的良好社会风尚。开展家风建设,以“家和万事兴”为主题传承良好家风和家训,抓好宣传教育、征集评选、展示推广等各个环节,引导广大群众晒家训、传播治家格言、讲好家风故事,传承优秀家风,潜移默化影响农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开展村风建设,以村居为切入点,进一步规范壮大村居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和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积极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用民间舆论褒贬是非、扶正祛邪;围绕思想道德、移风易俗、环境卫生等重点内容,组织开展评议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由“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转变。开展行风建设,以行业为切入点,广泛开展诚实守信、信用至上、诚信兴业、履约守信等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大力培育农村行业品牌;加大信用顶层设计,深入开展农村行业领域诚信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建立诚信“红黑榜”制度,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治机制,促进由征信到诚信,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打造信用xx。

5.深化乡村文明行动。深化文明村镇创建,作为推进乡村文明行动的总抓手,明确“十三五”末全省县级及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80%的目标要求,打造一批孝心村、和谐村、生态文明村、移风易俗村、兴业富民村等特色示范典型。加强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动态管理,将文明村覆盖率及上升幅度等内容纳入文明城市、文明县(市、区)、文明镇评选指标体系。推进“百镇千村”建设示范工程建设,在加强乡村文明行动“村容村貌、村风民俗、乡村道德、生活方式、平安村庄、文化惠民”六大建设的基础上,选择一批乡村文明行动示范村实施“乡村文明家园”项目。开展科普示范乡村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开展“新农村新生活新农民”培训,围绕居家美化净化、家庭伦理道德、亲子教育、文化娱乐、身心保健等内容,将现代意识、科学精神、文明理念逐步渗入到群众头脑、转化为自觉行动,到20xx年,实现农村中青年妇女培训全覆盖。扎实推进文明家庭创建,制定出台《关于开展“美在我家”主题活动推进家庭文明建设的意见》,以家庭素质、家庭伦理、家庭教育、家庭生活、家庭责任建设为重点,广泛开展“美在我家”主题活动。深化“星级文明户”、寻找“最美家庭”、评选“五好家庭”,以及“村村都有好青年”“好婆婆好媳妇”等各具特色的创建活动,加强孝道文化宣传教育,建立完善文明家庭标准体系、推荐机制、动态管理、尊崇礼遇等长效机制。举办家庭文明建设巡礼活动,宣传文明家庭建设新成效,充分展现家庭文明建设新气象新风貌。深入开展“学雷锋,做xx好人”活动,进一步健全村、镇、县、市、省梯次推进的选树机制,到20xx年选树省级“xx好人”群体数量达到xxxx人。推动开展“无邪教创建”示范活动,打造一批无邪教创建示范县、乡、村。

1.推进乡村公共文化网络载体建设。依据全省农村实际情况,统筹建设简便易用、高效快捷、资源充足、服务规范的乡村文化网络载体。高起点制定建设标准,推进乡村数字图书馆、乡村远程教育中心、乡村网络服务中心、乡村旅游网上展馆、乡村文化网上展馆等基层公共文化网络基础设施。积极推广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新应用,提升乡村居民互联网应用技术水平,打造全平台、多媒体、多样态的乡村公共文化网络载体集群,推动网络文化建设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2.鼓励乡村题材网络文艺作品创作。规划创作生产一批反映xx乡村风貌、农民生产生活的重点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等新型文艺作品,推动全省乡村网络文艺健康繁荣发展。利用主要媒体网站、文学艺术专业网站等平台,把农村题材代表性作品有计划地进行网上展示。充分发挥新媒体独特优势,运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移动直播app等载体,促进优秀乡村文艺作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

3.持续深入开展乡村网络公益活动。充分利用网站、“两微一端”、手机报等网络宣传平台,围绕脱贫攻坚、惠农助农、弱势群体帮扶等主题,打造各类乡村网络公益频道或专题,积极推送乡村网络公益主题的新媒体作品,推广乡村网络公益理念。聚焦xx乡村特色,创新挖掘独立公益项目,精心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公信力的xx乡村网络公益品牌。协调组织动员互联网企业、新闻网站、网民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统筹整合各方力量,促进公益信息互联互通、公益资源协同共享,推动线上线下联动,形成乡村网络公益合力。

1.加大高层次文化人才培养力度。制定全省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培养规划,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引入一批高层次儒家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海洋文化研究高端人才。深入实施xx文化人才工程,通过xx文化之星评选,加大优秀乡村文化人才选拔培养、资助扶持力度。加强xx传统戏曲、杂技及民间歌舞、民间音乐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支持高校、研究机构加强编纂出版、传播推广、影视制作、创意策划人才培养。发挥高校、文艺团体人才优势,通过对口帮扶、设立联系点等形式,开展专业人才进基层活动,弥补人才短板。

2.培育乡村“非遗”文化传承人。依托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院校、“扶持1000位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收徒传艺计划,对掌握一定技艺、有学习意愿的乡村非遗传承人进行培训。加强xx工匠手艺体验基地项目建设,鼓励技艺精湛、符合条件的中青年传承人申报并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形成合理梯队,培养高水平工匠队伍。鼓励各地开展延伸培训,支持学有所成的传承人创新创业。到2022年,培训xxxx人次。

3.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对现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人员进行登记,及时补充专业人员,做到专岗专用。探索基层文化艺术人才定向培养,开展免费乡镇文化员招生试点。每3年对文化站长和工作人员轮训一遍,提升乡镇文化站组织管理水平。在村、社区配备宣传员,加强农村社区文艺骨干培训。大力培养xx书院和乡村儒学师资,建立乡村儒学人才库。开展文艺志愿服务,培育打造一批优秀基层戏曲院团、庄户剧团、民间班社,培养带动一批基层文化工作者、民间文化能手。发展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把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返乡大中专学生等吸纳到乡村文化队伍中来,增强乡村文化自我发展能力。引导返乡下乡人员结合自身优势和特长,发展传统工艺、文化创意等产业。

1.狠抓工作落实。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把乡村文化振兴摆上重要位置,精心组织、细化措施,推动省委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坚持项目化运作、工程化实施,明确项目实施时间表、路线图、责任制和奖惩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地。定期召开农村文化振兴工作联席会议,统筹解决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重大问题。

2.强化政策保障。认真梳理现有政策,用足用好用活“三农”各项政策。抓好相关试点工作,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坚持问题导向,着眼抓重点、破难点、补短板,深入研究政策措施,为乡村文化振兴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3.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村文化振兴的财政保障,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乡村文化事业。加大对庄户剧团和民间艺人开展文化活动的资金扶持。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加大金融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支持力度。

4.加强新闻宣传。做好政策解读和评论引导,广泛宣传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举措,使乡村振兴成为全省共识和自觉行动,调动各级各界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强大工作合力。省、市主要新闻媒体开设专栏,策划推出系列乡村题材主题采访活动,围绕乡村振兴主题,长流水、不断线地刊发新闻报道,讲好乡村振兴xx故事,展示工作进展成效,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做好优秀乡村文化融媒传播,围绕弘扬优秀农耕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主题,运用新技术制作鲜活生动的融媒体产品和公益广告,做好报、台、网、微、端融合推送传播,使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入人心。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四中全会会议精神,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围绕区委“1368”工作计划和“2568”重点工程,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坚持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布局,使产业更加兴旺;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使环境更加宜居;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使乡风更加文明;基层党建进一步加强,使乡村治理更加有效;落实农村医疗、卫生、扶贫、社保等各项民生事业,使农民生活更加幸福。

(一)加快转型升级,让产业更加兴旺。

1.稳步提升粮食生产。推广公司“互联网+共享农业”和土地托管两种新型经营模式,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加快等乡镇的3万亩中低产农田改造。实施好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加强对镇、乡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在地下水超采区补贴推广小麦节水品种。实施好3.25万亩粮食绿色高效示范项目,加快乡国家产业强镇建设。建设完善9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全区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01万亩,全年粮食总产50万吨以上。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年新增市级合作示范社2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0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家。(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有关乡镇)。

2.推进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巩固“蔬菜”区域公用品牌,积极打造“大蒜”品牌,提升蔬菜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推进绿色蔬菜示范基地建设,培育耐思、科瀚、喆兴、际洲等一批示范园区,带动蔬菜产业向高端迈进。支持秋景育苗、航天育苗等育苗场做大做强,年产集约化育苗2.1亿株。支持外向型龙头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扶持食品、维新蔬菜、广兴公司等企业扩大蔬菜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全年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0万亩,产量92万吨,产值21亿元。(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有关乡镇)。

3.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在东部,以豆下乡等村为中心,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叫响葡萄品牌。在中部,以、、、等乡镇为重点,打造千亩优质林果带,带动全区林果产业发展。在西部,以永合会镇、界河店乡等为重点,大力发展核桃、苹果、草莓等,实现园林化发展。(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有关乡镇)。

4.加快紧固件产业上档升级。抓好产业发展提升、技术研发创新、高端产品生产、重点企业培育、市场物流发展、知名品牌打造、搭建服务平台等重点工作,推动紧固件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加快实施一批行业支撑项目,开展知名品牌创建,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档次。实施“入园进区”战略,推进主城区标准件企业、“十里长廊”沿线企业,向工业园区和标准件园区集中,实现规模生产、清洁生产、高效生产。(牵头单位:标发委;责任单位:区直有关单位、有关乡镇)。

(二)推进环境整治,让乡村更加宜居。

1.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标对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目标,以厕所改造、垃圾治理、污水治理、街巷硬化、村庄绿化等为主攻方向,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确保圆满完成三年行动目标任务。一是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改造农村厕所3万座,提高全区卫生厕所普及率。在改厕过程中严把施工、货物质量、验收三关,确保改厕成效。对已经改造的厕所开展“回头看”,完善改厕台账,绘制改厕分布图,对存在质量问题的,制定整改方案,确保改一座用一座。加强改厕后续使用维护服务,解决厕所维修难的问题。配建厕所粪污处理设施,支持专业化企业和个人开展定期收运、粪液粪渣资源化利用。二是健全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完成总投资6.1亿元的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加强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解决“垃圾堆、垃圾沟、垃圾坡”等问题。加强对保洁公司的管理,确保保洁公司规范高效运行。继续开展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工作,推动实现垃圾源头减量化、收集分类化和处理资源化。三是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管控。完成20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完成106个村的生活污水管控,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全覆盖,彻底解决农村污水乱流问题。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对规划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的村庄,实行管网集中统一处理。其他村庄,推行“管网或排水沟+三格渗滤+人工湿地”模式,强化对生活污水的管控。建立生活污水长效管护机制,落实运行管护职责和标准。四是提升街巷硬化水平。在全面完成村庄主街道硬化任务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巷道硬化,各乡镇完成85%以上村的街巷硬化。街道硬化为水泥路或柏油路,巷道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采用石板、旧砖、砂石、灰土等多种形式进行硬化,基本解决村庄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问题。五是提高村庄绿化率。以增绿为重点,在环村周边、进村道路、街道两侧、庭院内外选择本地适宜树种,广泛种植,能绿尽绿。完成村庄绿化面积3300亩,村庄绿化率达到35%。六是大力开展农村空闲宅基地整治提升行动。对村内空闲宅基地、残垣断壁进行清理,对闲置的老旧房屋进行拆除或改造提升,对清理出的空间建设小游园、小菜园、小果园等,美化人居环境。同步推进村庄规划、村庄亮化、美丽庭院等创建工作,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水平。(牵头单位:农办;责任单位:发展和改革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生态环境分局、交通运输局、林业局、农业农村局、宣传部、妇联、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乡镇)。

2.抓好示范村创建。以、、三个乡镇为重点,每个乡镇确定4个村作为区级示范村,按照省级美丽乡村标准进行高标准打造。其他13个乡镇,分别确定4个以上成方连片的村作为乡镇示范村,对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十个专项行动进行打造,带动全区人居环境整治上档升级。(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各乡镇)。

3.加快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充分利用东部叶菜基地产业优势,打造周边万亩中小拱棚示范区,积极发展都市休闲农业。依托古城景区优势,深度挖掘洼人文历史,打造“东街-裴屯-东桥-永北村”等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完善周边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环洼美丽乡村示范片区。依托太极文化优势,充实完善各类传统民俗活动,打造特色文化体验区。(牵头单位:园区;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镇)。

(三)开展移风易俗,让乡风更加文明。

1.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狠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债、攀比斗富”不良风气,培树“崇德向善、勤俭节约、文明健康”新风。弘扬文明新风,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积极发挥“两会一约”作用,规范婚丧庆典活动,推广“零彩礼”“集体婚礼”等文明新风,探索建立移风易俗长效常态机制。(牵头单位:宣传部;责任单位:民政局、各乡镇)。

2.完善基层文化阵地。加强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实施“四个一”工程,着力构建区、乡、村三级宣传阵地。强化乡镇综合文化服务站、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合理规划配置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充分发挥文化馆等文艺机构作用,组织好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牵头单位:宣传部;责任单位: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各乡镇)。

3.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乡风民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等为建设重点,以农村精神文明“十个一”(即:一个村民中心、一个文化广场、一条乡风文明示范街、一批善行功德榜、一套村规民约、一个红白事理事会、一个道德讲堂或文化礼堂、一支志愿者队伍、一支新乡贤骨干队伍、一次“十星级文明户”或“五好家庭”评选)为抓手,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进一步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水平。(牵头单位:宣传部;责任单位:有关乡镇)。

4.实施特色文化提升工程。实施“文化+”战略,大力发展特色手工业、演艺业、乡村旅游业等,挖掘和培育一批具有文化特色的工艺美术产品和品牌。加强农业景观、农业庆典、农业主题公园等创意设计,培育一批农事体验型、教育实验型、科技展示型等田园文化综合体,提升农产品文化附加值。加快发展乡村旅游,配套丰富旅游业态,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培育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牵头单位: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责任单位:各乡镇)。

(四)完善体系建设,让乡村治理更加有效。

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地位,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加大优秀青年农民党员发展力度,做好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工作。因村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

2.提高村级自治能力。全面推行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委员会、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村级治理模式。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积极发挥社会各类人才、乡贤等群体作用。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加快推进农村“六有”综合服务站建设,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逐步形成完善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引导村民积极参与自治,形成政府、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激发社会活力,提高自治水平。

3.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实施“一委三中心”规范化建设,由村(街)党支部书记兼任主任,“两委”干部、治安员、网格员为成员,负责做好矛盾纠纷、信访隐患、社会治安排查化解工作,形成“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治、服务管理联抓、基层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农民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学法守法用法。

4.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评选表彰活动,深入宣传道德模范,引导农村文明新风。利用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等“一约四会”,让村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发展,做到“私事不出家、小事不出村”。

5.建设平安和谐乡村。广泛开展“三无三百”平安村创建活动,在60个村建立“一村一辅警”农村警务工作机制。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持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一案三查”,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紧紧围绕做好群众工作这条主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五)坚持民生为本,让百姓生活更加幸福。

1.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改善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抓好永合会、、讲武等3个乡镇公办幼儿园项目建设。依托“六二一”学校安全管理机制,全面落实校园“网格化”管理,提升农村学校安全管理水平。统筹配置城乡教学资源,积极向乡村倾斜师资力量,配齐配强乡村教师队伍。(责任单位:教育体育局)。

2.提高农村医疗健康水平。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政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疗条件。实施六项医改突破,高标准建成乡镇公共卫生服务专区和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扩充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实现重点人群签约全覆盖。加强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搞好人才招聘和培养,满足农村医疗服务需求。(责任单位:卫生健康局)。

3.做好扶贫社保工作。认真贯彻“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推进产业和就业扶贫,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完善临时救助和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及时发放低保、五保、孤儿、“两残”等各项救助资金。切实发挥好社会兜底保障作用,确保农村低保“应保尽保”。全面落实农村老龄政策,确保高龄补贴按时足额发放。(牵头单位:民政局;责任单位:区直有关单位、各乡镇)。

4.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家庭农场、手工作坊等,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实用人才进行专题技能培训,培育壮大一批农业职业经纪人队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牵头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职中、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展和改革局、各乡镇)。

(一)安排部署阶段(2020年1月1日-1月10日)。区委召开全区性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各部门围绕总体要求,结合部门实际,明确专人负责,制定具体方案,定目标、定标准、定措施、定时限,细化举措,建立台账,确保事有人管、活有人干、责有人担。

(二)集中实施阶段(2020年1月11日-11月30日)。区直有关单位和各乡镇统筹安排各个项目建设顺序,做到集中精力、全面推进、合力攻坚,保证按期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考核验收阶段(2020年12月1日-12月31日)。由农办牵头组织,对照上级考核办法,对区直部门和各乡镇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将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动摇,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不减弱,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步伐不放慢,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振兴的工作机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对“三农”干部的培养、管理和使用,建立一支优秀的“三农”工作队伍,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二)搞好部门联动。区直有关单位要按照责任分工,各司其责,协调联动,合力推进。农办要发挥牵总协调工作。住建、农业农村、交运、生态环境等部门要切实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教育、民政、人社、卫健等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宣传部门要加强正面引导,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的浓厚氛围。其他部门都要各司其职,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去,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三)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乡村振兴财政投入保障制度,通过列支专项资金,对乡村振兴项目建设进行奖补。继续对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整合,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等。区直有关单位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引导项目、资金、政策向农村倾斜。各乡镇村街要积极引导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等现代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通过财政引导、部门倾斜、社会捐助、村街自筹、群众参与,形成多元化资金投入渠道,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四)强化督导考核。建立完善乡村振兴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将乡村振兴工作列入对部门和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选拨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把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区重点工作大督查范围,加大督导考核力度。对进度快、效果好的乡镇和部门,全区通报表扬;对进度慢、效果不明显的乡镇和部门,全区通报批评;对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乡镇和部门,严格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根据乡村振兴责任分工会议精神,我局召开会议研究,现将具体细化方案报告如下。

按照“提升东西、打通南北、畅通内环、连接外环”的思路,打造高速、国道317线“两轴”最美景观大道,加快“三支”生态景观通道建设,推动至县域“环线”景观通道建设,强化乡村道路提档升级,构建“内联外畅、四向通达、安全便捷、快旅慢游”的“两轴三支一环线”畅通旅游格局。

(一)推进高速建设。今年完成70公里,2021年6月除狮子坪隧道外全面完成,到2020年全线正常运行。

(二)加快理小路、理黑路、理茂路“三支”生态景观通道建设。一是理小路,力争在2019年全面完成lx1实验段建设;同时加快lx2标段的建设,力争到2019年完成完成lx2标隧道50%;2022年全面完成理小路境内的建设。二是理黑路,力争在2021年全面完成实验段建设;同时加快剩余标段的招标工作,力争在2021年全面开工,2022年全面完成黑理路境内的建设。三是理茂路,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力争2021年底纳入省州规划,同时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2020年完成项目设计及开工前的要件办理,力争2020年启动项目建设。

(二)推动至县域“环线”景观通道建设。

薛孟路延伸段(至)环线公路目前已完成施工图设计,今年争取明年补助资金,力争2019年完成项目开工前的要件办理,进行项目施工招标,并进行开工建设。

(三)强化县乡村道路提档升级。

一是力争在2021年进行-县道12.48公里提档升级。二是计划2019年对乡道2公里进行提档升级,8公里于2020年进行提升改造。三是结合乡村振兴对薛城镇9条村道63.7公里进行提档升级。四是结合四好农村公路对县域内河坝村3条村道10.9公里进行提档升级。五是结合四好农村公路对县域内村12条村道77.1公里进行提档升级。(详见附表1)。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局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构建“四向通达”全域旅游通道建设工作。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担负起落实工作任务,全面推进“四向通达”全域旅游通道建设的主体责任。

(二)落实责任分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局建设管理股,负责“四向通达”全域旅游通道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统筹。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要根据实施方案的责任分工要求,研究政策措施,主动加强配合,确保各工作任务取得实效。

(三)严格检查考核。全域旅游通道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细化分工落实情况进行跟踪问效;将建设工作纳入各单位目标考核、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与干部任免和奖惩挂钩。

乡村文化振兴行动方案篇十三

实施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经镇党委、政府研究,立足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我镇实际,以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以“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重点,统筹推进宜居乡村、乡村基础设施、乡村产业就业、乡村投入保障等建设全面发展。

到2021年底,x镇乡村振兴取得较大进展,村级党组织更先进,生态更加宜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更加完善,产业布局更加优化,农民更加富裕,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一)稳定现有帮扶政策,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2021年是新征程的开局之年,我镇将不断巩固和拓展已经取得的脱贫攻坚成果,加强对相对贫困群体的兜底保障,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保持现有的各方面投入,保持驻村工作队工作力度不减。特别是做好我镇六个易地扶贫安置点的后续扶持工作和社区管理工作;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对有劳动能力的坚持开发式帮扶方针,及时开展帮扶,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落实好兜底保障措施,确保基本生活不出问题。

(二)强化党建引领,做好组织保障。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成立一支战斗力强、政治素质高的党支部,切实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工作,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此,我镇将以两委换届为契机,加强对各村两委干部候选人的考核,把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献身基层、投身农村建设的优秀年轻干部选进村两委,让基层党组织强起来。培养农村后备干部,积极发展先进分子入党。同时进一步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健全村务监督机制,推进“四议两公开”议事制度,发挥村务监督理事会的作用,推进基层民主管理,确保村务工作公开透明、合法合规,维护村集体利益和广大村民利益。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秀美乡村。

一是加强环境整治力度。全面推开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开展垃圾分拣中心建设试点,促进废弃物有效利用。二是提升人居环境内涵品质。我镇将依托特色红色资源,着重打造“红色名村”。以x村、x村为基本单元开展建设,力争用半年左右时间,把“红色名村”建设成为基层党建“三化”建设示范点、秀美乡村建设示范村、红色旅游先进村和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优秀教学点。三是积极发展绿色产业。保护利用山地、林草、农场等绿色生态环境,做大做强竹笋加工、竹木加工、滑雪滑草旅游、生态观光等绿色产业,形成环境美化与经济发展互促、美丽乡村与农民富裕并进的局面。

(四)积极探索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夯实乡村振兴法治基础。建设法治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我镇将不断探索完善“和安庭”调处机制,充分发挥x镇“和安庭”一、二、三庭在调处群众矛盾纠纷中的积极作用,把“和安庭”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与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相结合,积极鼓励相关村“法律明白人”骨干力量参与调处过程,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稳定,助推农村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努力把“和安庭”打造成为我镇融德治、自治、法治于一体的基层矛盾“化解器”,切实营造“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良好格局。

(五)抓产业增就业,助推乡村振兴。

一是巩固壮大特色农业。我镇茶叶、黄精、油茶、罗汉果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为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年,我镇将以现有特色农业为基础,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通过推动田间科学管理、加大宣传力度、拓宽销售渠道、发展农村电商等路径,解决好因疫情等原因造成的扶贫产品滞销难卖问题,让特色农产品站得更高、走得更远,持续助力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二是推动扶贫车间稳定发展。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今年我镇将把扶贫车间带动群众就近就业作为创建“扶贫车间”的硬性指标,坚持带贫益贫导向,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努力做大做强带富龙头,保证“扶贫车间”长效运行发展。乡镇服务好承租企业、企业带动好本地就业,镇村制定利益联结机制,完善保障各方利益,实现多方共赢。三是依托旅游资源打造“诗和远方”目的地。以xx岭滑雪场为示范区,延伸景区体验内容,打造冬天滑雪夏天滑草春天赏花秋天露营的四季云游综合景区。同时,利用沿途空置房屋打造特色主题民宿,鼓励村民开办特色农家乐,解决旅游承载力、丰富旅游体验、增加村民经营收入。以乐普农场为城郊休闲节点,打造产学研一体的旅游休闲去处。加大与省内、x、x院校的对接力度,讲好秋收起义故事,传播客家淳朴文化,展现x风貌。丰富我镇文旅产品,挖掘秋收起义文化、茶文化、竹文化内涵,创新打造景区特色纪念品、农副特产、小吃美食,兼顾市场需求,增加周边居民旅游收入。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会议精神,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围绕区委“1368”工作计划和“2568”重点工程,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布局,使产业更加兴旺;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使环境更加宜居;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使乡风更加文明;基层党建进一步加强,使乡村治理更加有效;落实农村医疗、卫生、扶贫、社保等各项民生事业,使农民生活更加幸福。

(一)加快转型升级,让产业更加兴旺。

1.稳步提升粮食生产。推广公司“互联网+共享农业”和土地托管两种新型经营模式,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加快等乡镇的3万亩中低产农田改造。实施好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加强对镇、乡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在地下水超采区补贴推广小麦节水品种。实施好3.25万亩粮食绿色高效示范项目,加快乡国家产业强镇建设。建设完善9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全区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01万亩,全年粮食总产50万吨以上。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年新增市级合作示范社2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0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家。(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有关乡镇)。

2.推进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巩固“蔬菜”区域公用品牌,积极打造“大蒜”品牌,提升蔬菜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推进绿色蔬菜示范基地建设,培育耐思、科瀚、喆兴、际洲等一批示范园区,带动蔬菜产业向高端迈进。支持秋景育苗、航天育苗等育苗场做大做强,年产集约化育苗2.1亿株。支持外向型龙头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扶持食品、维新蔬菜、广兴公司等企业扩大蔬菜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全年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0万亩,产量92万吨,产值21亿元。(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有关乡镇)。

3.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在东部,以豆下乡等村为中心,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叫响葡萄品牌。在中部,以、、、等乡镇为重点,打造千亩优质林果带,带动全区林果产业发展。在西部,以永合会镇、界河店乡等为重点,大力发展核桃、苹果、草莓等,实现园林化发展。(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有关乡镇)。

4.加快紧固件产业上档升级。抓好产业发展提升、技术研发创新、高端产品生产、重点企业培育、市场物流发展、知名品牌打造、搭建服务平台等重点工作,推动紧固件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加快实施一批行业支撑项目,开展知名品牌创建,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档次。实施“入园进区”战略,推进主城区标准件企业、“十里长廊”沿线企业,向工业园区和标准件园区集中,实现规模生产、清洁生产、高效生产。(牵头单位:标发委;责任单位:区直有关单位、有关乡镇)。

(二)推进环境整治,让乡村更加宜居。

1.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标对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目标,以厕所改造、垃圾治理、污水治理、街巷硬化、村庄绿化等为主攻方向,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确保圆满完成三年行动目标任务。一是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改造农村厕所3万座,提高全区卫生厕所普及率。在改厕过程中严把施工、货物质量、验收三关,确保改厕成效。对已经改造的厕所开展“回头看”,完善改厕台账,绘制改厕分布图,对存在质量问题的,制定整改方案,确保改一座用一座。加强改厕后续使用维护服务,解决厕所维修难的问题。配建厕所粪污处理设施,支持专业化企业和个人开展定期收运、粪液粪渣资源化利用。二是健全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完成总投资6.1亿元的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加强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解决“垃圾堆、垃圾沟、垃圾坡”等问题。加强对保洁公司的管理,确保保洁公司规范高效运行。继续开展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工作,推动实现垃圾源头减量化、收集分类化和处理资源化。三是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管控。完成20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完成106个村的生活污水管控,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全覆盖,彻底解决农村污水乱流问题。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对规划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的村庄,实行管网集中统一处理。其他村庄,推行“管网或排水沟+三格渗滤+人工湿地”模式,强化对生活污水的管控。建立生活污水长效管护机制,落实运行管护职责和标准。四是提升街巷硬化水平。在全面完成村庄主街道硬化任务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巷道硬化,各乡镇完成85%以上村的街巷硬化。街道硬化为水泥路或柏油路,巷道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采用石板、旧砖、砂石、灰土等多种形式进行硬化,基本解决村庄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问题。五是提高村庄绿化率。以增绿为重点,在环村周边、进村道路、街道两侧、庭院内外选择本地适宜树种,广泛种植,能绿尽绿。完成村庄绿化面积3300亩,村庄绿化率达到35%。六是大力开展农村空闲宅基地整治提升行动。对村内空闲宅基地、残垣断壁进行清理,对闲置的老旧房屋进行拆除或改造提升,对清理出的空间建设小游园、小菜园、小果园等,美化人居环境。同步推进村庄规划、村庄亮化、美丽庭院等创建工作,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水平。(牵头单位:农办;责任单位:发展和改革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生态环境分局、交通运输局、林业局、农业农村局、宣传部、妇联、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乡镇)。

2.抓好示范村创建。以、、三个乡镇为重点,每个乡镇确定4个村作为区级示范村,按照省级美丽乡村标准进行高标准打造。其他13个乡镇,分别确定4个以上成方连片的村作为乡镇示范村,对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十个专项行动进行打造,带动全区人居环境整治上档升级。(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各乡镇)。

3.加快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充分利用东部叶菜基地产业优势,打造周边万亩中小拱棚示范区,积极发展都市休闲农业。依托古城景区优势,深度挖掘洼人文历史,打造“东街-裴屯-东桥-永北村”等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完善周边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环洼美丽乡村示范片区。依托太极文化优势,充实完善各类传统民俗活动,打造特色文化体验区。(牵头单位:园区;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镇)。

(三)开展移风易俗,让乡风更加文明。

1.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狠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债、攀比斗富”不良风气,培树“崇德向善、勤俭节约、文明健康”新风。弘扬文明新风,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积极发挥“两会一约”作用,规范婚丧庆典活动,推广“零彩礼”“集体婚礼”等文明新风,探索建立移风易俗长效常态机制。(牵头单位:宣传部;责任单位:民政局、各乡镇)。

2.完善基层文化阵地。加强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实施“四个一”工程,着力构建区、乡、村三级宣传阵地。强化乡镇综合文化服务站、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合理规划配置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充分发挥文化馆等文艺机构作用,组织好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牵头单位:宣传部;责任单位: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各乡镇)。

3.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乡风民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等为建设重点,以农村精神文明“十个一”(即:一个村民中心、一个文化广场、一条乡风文明示范街、一批善行功德榜、一套村规民约、一个红白事理事会、一个道德讲堂或文化礼堂、一支志愿者队伍、一支新乡贤骨干队伍、一次“十星级文明户”或“五好家庭”评选)为抓手,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进一步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水平。(牵头单位:宣传部;责任单位:有关乡镇)。

4.实施特色文化提升工程。实施“文化+”战略,大力发展特色手工业、演艺业、乡村旅游业等,挖掘和培育一批具有文化特色的工艺美术产品和品牌。加强农业景观、农业庆典、农业主题公园等创意设计,培育一批农事体验型、教育实验型、科技展示型等田园文化综合体,提升农产品文化附加值。加快发展乡村旅游,配套丰富旅游业态,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培育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牵头单位: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责任单位:各乡镇)。

(四)完善体系建设,让乡村治理更加有效。

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地位,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加大优秀青年农民党员发展力度,做好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工作。因村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

2.提高村级自治能力。全面推行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委员会、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村级治理模式。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积极发挥社会各类人才、乡贤等群体作用。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加快推进农村“六有”综合服务站建设,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逐步形成完善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引导村民积极参与自治,形成政府、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激发社会活力,提高自治水平。

3.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实施“一委三中心”规范化建设,由村(街)党支部书记兼任主任,“两委”干部、治安员、网格员为成员,负责做好矛盾纠纷、信访隐患、社会治安排查化解工作,形成“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治、服务管理联抓、基层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农民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学法守法用法。

4.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评选表彰活动,深入宣传道德模范,引导农村文明新风。利用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等“一约四会”,让村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发展,做到“私事不出家、小事不出村”。

5.建设平安和谐乡村。广泛开展“三无三百”平安村创建活动,在60个村建立“一村一辅警”农村警务工作机制。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持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一案三查”,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紧紧围绕做好群众工作这条主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五)坚持民生为本,让百姓生活更加幸福。

1.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改善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抓好永合会、、讲武等3个乡镇公办幼儿园项目建设。依托“六二一”学校安全管理机制,全面落实校园“网格化”管理,提升农村学校安全管理水平。统筹配置城乡教学资源,积极向乡村倾斜师资力量,配齐配强乡村教师队伍。(责任单位:教育体育局)。

2.提高农村医疗健康水平。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政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疗条件。实施六项医改突破,高标准建成乡镇公共卫生服务专区和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扩充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实现重点人群签约全覆盖。加强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搞好人才招聘和培养,满足农村医疗服务需求。(责任单位:卫生健康局)。

3.做好扶贫社保工作。认真贯彻“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推进产业和就业扶贫,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完善临时救助和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及时发放低保、五保、孤儿、“两残”等各项救助资金。切实发挥好社会兜底保障作用,确保农村低保“应保尽保”。全面落实农村老龄政策,确保高龄补贴按时足额发放。(牵头单位:民政局;责任单位:区直有关单位、各乡镇)。

4.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家庭农场、手工作坊等,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实用人才进行专题技能培训,培育壮大一批农业职业经纪人队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牵头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职中、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展和改革局、各乡镇)。

(一)安排部署阶段(2020年1月1日-1月10日)。区委召开全区性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各部门围绕总体要求,结合部门实际,明确专人负责,制定具体方案,定目标、定标准、定措施、定时限,细化举措,建立台账,确保事有人管、活有人干、责有人担。

(二)集中实施阶段(2020年1月11日-11月30日)。区直有关单位和各乡镇统筹安排各个项目建设顺序,做到集中精力、全面推进、合力攻坚,保证按期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考核验收阶段(2020年12月1日-12月31日)。由农办牵头组织,对照上级考核办法,对区直部门和各乡镇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将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动摇,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不减弱,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步伐不放慢,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振兴的工作机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对“三农”干部的培养、管理和使用,建立一支优秀的“三农”工作队伍,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二)搞好部门联动。区直有关单位要按照责任分工,各司其责,协调联动,合力推进。农办要发挥牵总协调工作。住建、农业农村、交运、生态环境等部门要切实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教育、民政、人社、卫健等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宣传部门要加强正面引导,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的浓厚氛围。其他部门都要各司其职,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去,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三)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乡村振兴财政投入保障制度,通过列支专项资金,对乡村振兴项目建设进行奖补。继续对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整合,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等。区直有关单位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引导项目、资金、政策向农村倾斜。各乡镇村街要积极引导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等现代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通过财政引导、部门倾斜、社会捐助、村街自筹、群众参与,形成多元化资金投入渠道,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四)强化督导考核。建立完善乡村振兴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将乡村振兴工作列入对部门和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选拨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把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区重点工作大督查范围,加大督导考核力度。对进度快、效果好的乡镇和部门,全区通报表扬;对进度慢、效果不明显的乡镇和部门,全区通报批评;对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乡镇和部门,严格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为认真贯彻落实《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精神,根据县文广局的具体工作安排,进一步开展好我乡各项文体活动,把农村“三项”活动组织好,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文娱活动,使文化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切实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经我乡党政联席会议研究,结合我乡实际2015年度“三项活动”安排如下:

乡政府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的农村文化活动领导小组,一是集中组织县赣剧团、各业余剧团来我乡进行贴近实际的文艺演出,确保演出质量,使群众满意;二是积极组织电影放映工作,精心组织,不漏场次;同时与各村签订演出(放映)安全责任状,防止群殴及其它突发事件的发生,切实把农村文化活动顺利开展,让农村群众享受文化惠民政策的娱乐大餐。

2、“庆国庆”腰鼓、军鼓大赛。活动地点:乡政府,活动时间:2015年10月1日,参加人员:各村委会腰鼓队、军鼓队,参加人数:150人,经费支出共计9800元,详见附表1。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坚持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思想道德建设、文明创建、文化发展、文化传承,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全省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打造乡村文化振兴的齐鲁样板。

2.工作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文化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实现标准化均等化,农村公共文化设施、队伍、活动、投入得到保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更加丰富繁荣,农村文化人才支撑力明显增强,素质高、业务精、结构稳的乡土专业文化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切实加强,乡村文明水平显著提升,良好社会风尚进一步形成;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传承发展富有成效,其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作用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建设形成品牌,富有时代精神和山东特色的新乡贤文化加快培育。

1.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农村干部群众。深入开展面向乡村的理论学习宣传普及,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齐鲁大地家喻户晓、落地生根,像阳光雨露一样走进千家万户,滋润干部群众心田,提振乡村精气神,引导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创造幸福生活。深入开展“百姓宣讲”活动,贴近农民群众生活实际,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增进人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编写适应区域特点的乡村振兴战略读本。满足基层干部群众对理论图书的需求,开展理论图书配送,重点向农家书屋、村居讲堂、社区阅览室等赠送理论读物,及时传播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对社会思潮的辨析引导,正本清源,扶正祛邪,帮助人们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巩固和壮大乡村意识形态阵地。加强农村宗教管理,引导群众合法信仰宗教,依法治理农村宗教领域乱象。

2.推进社科理论普及。结合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建设工程试点,贴近基层干部群众的理论需求,加强政策宣传、知识传授、价值传播,提高农村群众人文素养。组织编写《走在前列面对面》等一批通俗理论读物。开展“社科普及周”基层延伸行动,面向农村举办系列讲座、志愿服务、展览、知识竞赛等社科普及主题活动。实施社科普及示范体系建设行动计划,每年培育10个省级社科普及示范县(市、区)、50个省级社科普及示范乡镇(街道)、200个省级社科普及示范村(社区)。开展社科普及志愿服务行动,加强社科普及教育基地建设,组织社科专家基层行活动,发挥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村居讲堂、道德讲堂等各类阵地作用,推动乡村党的理论和社科知识普及。开发中小学乡土特色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

3.开展政策宣讲。紧紧围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的政策要求,发挥讲师团、党校、社科研究单位、宣讲协会作用,运用各类新闻媒体和宣传文化阵地,推动民生政策宣讲,深入解读宣传党的“三农”政策和强农惠农富农举措,把政策措施讲透彻、讲明白,让党和政府的政策深入人心。注重吸纳农民宣讲员进入宣讲队伍,用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展“国旗下讲话”活动,增强村级党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

4.加强基层理论骨干培训。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的资源优势,加强对县及县以下宣传文化工作者特别是社科理论工作者、活跃在基层的专兼职理论宣讲员的集中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示范辅导、实地观摩等形式,推动基层理论宣讲骨干进乡入村进行讲习、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1.建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加强投入保障、政策保障和机制保障,坚持一院多能、一室多用,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统筹建设各类活动场所。建设数字文化广场、无线网络等新兴文化设施,建设农村老年人文化活动场所。推进乡、村两级文化服务设施建设,2018年实现全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覆盖,达标率95%以上。实施农家书屋网络化建设工程,推广农家书屋总分馆制和“一卡通”管理模式,构建以县级图书馆为总馆、乡镇中心农家书屋为分馆、村(社区)农家书屋为馆藏点的总分馆服务网络,争取到2020年全省县乡村出版物“通借通还”率达到60%。实施农村文化广场——“百姓舞台”提升工程,建设农民群众欢迎、实用性强的农村文化广场设施网络,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广场文化活动运行机制。加大文化扶贫力度,到2020年,全面完成省扶贫工作重点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省扶贫工作重点村通有线电视任务。着力抓好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区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工作。

2.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资源整合,综合用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惠民消费季、文艺汇演展演、“一村一年一场戏”免费送戏工程等平台载体,把更多优秀的电影、戏曲、图书、期刊、科普活动、文艺演出、全民健身活动送到农民中间,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持续办好“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实事项目,每年为农村(社区)免费送戏1万场。深化“深入基层、扎根人民”主题活动,深入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组织文化文艺小分队深入乡村开展送文化活动。加快推进“书香乡村”建设,精心组织农民读书节、读书月和“三农”主题书展、书市、大讲堂等活动。

3.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深入开展“服务基层、服务农民”活动,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农村倾斜,推进省、市、县三级联合购买文化惠民演出,建设网上综合服务平台,创新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办法,引入竞争机制,以奖代补,激发各类文艺院团、演出机构、演出场所发展活力,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4.繁荣农村题材文艺创作。加强农村题材文艺创作的规划和扶持,组织动员作家艺术家开展农村题材文艺创作生产,推出一批具有浓郁乡村特色、充满正能量、深受农民欢迎的农村题材文艺作品。探索建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资金政策保障机制和作家艺术家下基层挂职锻炼制度,组织作家艺术家开展采访采风活动,筛选一批重点优秀作品,在出版、展示、推介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发挥“泰山文艺奖”“群星奖”导向性作用,打造自下而上的群众文艺作品选拔提升平台,引导全省群众性戏剧、音乐、曲艺、舞蹈、杂技、美术、书法、摄影、民间艺术创作。加大对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的扶持力度,评选推出一批优秀农村现实题材文艺作品,全省性文艺评奖突出农村题材,省级报刊、广播电视台对优秀农村题材作品在刊发、播出、宣传评介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5.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制定山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实施意见,建立山东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实施乡村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培育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开发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推动齐鲁民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加大对乡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引导利用古民居、古遗址、古村落、古街发展文化产业项目,重点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的文化小镇。实行乡村文化产业精品工程,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乡村文化产业模式,推动特色鲜明的“非遗”项目传承发展,到2022年,培育一批具有山东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重点在文化遗产、节庆赛事、修学研习、养生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等方面进行创意开发,探索研究、完善出台有关土地利用配套政策措施,打造一批美食村、艺术村、养生村、休闲村等特色村,实行差异化发展,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民俗活动和精品农业体验旅游活动。实施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建设工程,打造齐长城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一批乡村特色影视基地。

1.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群众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完善“图书馆+书院”模式,推进尼山书院标准化建设,建立全省尼山书院联盟,形成孔子故里独有的特色与优势。推进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继续实施乡村儒学和社区儒学推进计划,加强师资力量培训,以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有条件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设立儒学讲堂,推动儒家文化进乡村,到2025年,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儒学讲堂实现基本覆盖。组织编写《中华传统文化大众化系列通俗读物》《中国传统文化读本》《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山东卷),创作推出一批符合农村群众需求的传统文化通俗读物。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利用传统节日组织开展花会、灯会、庙会等民俗活动,打造节会品牌。梳理挖掘地域文化、乡土文化,指导各地科学策划、组织开展节事活动,打造乡村文化名片。

2.积极培育新乡贤文化。制定《关于培育和弘扬新乡贤文化的工作方案》,深化研究阐释,厘清新乡贤文化发展脉络,明确新乡贤文化建设思路,推动建设一批乡贤馆、农耕文化展馆,弘扬传播新乡贤文化。开展新乡贤选树活动,通过“举乡贤、颂乡贤、学乡贤、礼乡贤”,把一批群众公认、品德高尚、处事公道、热心公益、积极参与地方管理、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真正为群众服务、推动家乡经济发展的人士选出来、评出来。开展新乡贤文化进中心、进家庭、进校园活动,结合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建设试点工作,运用传习中心、乡村儒学讲堂、道德讲堂、科学大讲堂等阵地,把新乡贤请到中心、讲堂,通过“讲、评、帮、乐、庆”等多种形式,讲好新乡贤故事,彰显新乡贤道德精神;把新乡贤文化与家庭家教家风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推动乡镇村志编修,挖掘、整理、编写弘扬传统美德、体现时代要求、贴近生活实际的家规家训,引导人们继承传统美德、树立家国情怀;把新乡贤文化与学校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有机结合,深化“新礼仪新礼节”培育行动,涵育文明校风。开展弘扬新乡贤文化活动,积极组织创作具有地域特色的新乡贤文化文艺作品,组织多种形式的新乡贤主题文艺演出、文化活动,生动活泼地传播新乡贤文化。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微视频和手机客户端等方式,开展“齐鲁乡风·美丽家园”微视频、微电影大赛活动,拓展新乡贤文化传播平台。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和办法,推出新乡贤特色品牌项目,培育发展新乡贤理事会等新乡贤组织,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支部的核心作用,探索引导新乡贤依法参与乡村治理,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3.大力传承红色基因。认真践行“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深入挖掘我省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统筹全省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深化沂蒙精神研究阐发,成立沂蒙精神研究院,设立“沂蒙精神研究”专项,推出一批有价值的理论文章和学术专著,组织创作一批以弘扬沂蒙精神为主题的文学、戏剧、影视剧、音乐等优秀文艺作品。突出沂蒙老区、冀鲁边、胶东、渤海、冀鲁豫等红色文化富集区建设,打造红色文化传承示范区。推动革命文化教育普及,建好用好山东省党史馆、沂蒙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深化党史、国史学习教育,讲好山东故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改陈布展,建设革命历史档案信息数据库,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上展馆、vr虚拟现实展馆建设。编辑出版《红色齐鲁365》《山东省红色旅游指南》,组织拍摄“山东十大抗日武装起义”文献记录片,打造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品牌栏目。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建国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扶持乡村红色文化旅游开发,推动红色旅游与民俗游、生态游等相结合,打造一批乡村红色旅游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实施“沂蒙精神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打造全国一流的亲情沂蒙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出“新时代山水圣人”红色旅游线路。

4.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实施传统文化乡镇、传统村落及传统建筑维修、保护和利用工程,制定《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分批次开展重点保护项目规划、设计、修复和建设,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民居、古树名木保护。整理保护有地方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传统美术、戏剧、曲艺、民间舞蹈、杂技和民间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他文化遗产持有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实施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做好县级历史文化展示场所的充实、改造、提升工作。推进“乡村记忆”工程,加大对农村历史街区、传统民居院落和生产生活民俗的挖掘保护,把乡村文化保护传承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开展第一批“乡村记忆”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到2022年,在全省打造10个“乡村记忆”乡镇,推出50个“乡村记忆”民俗节庆项目,建设100个“乡村记忆”博物馆(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建设1000个“乡村记忆”村落(街区),10000个“乡村记忆”民居,使乡村成为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文化之乡、精神家园。挖掘和保护民间传统谚语、地方戏种、农耕文化、优秀习俗等乡村文化,建立数字影像馆,加大传承弘扬力度。

1.推进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建设。2018年探索启动试点建设工作,2019年形成示范模板并总结推广,2020年实现全面推进,将其打造成为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综合载体平台。省市县乡建立志愿服务指导中心,村(社区)建立志愿服务站,发挥学校教师、党校教员、在职或退休干部、民间文化文艺人才等作用,在信息服务、农技传授、文化活动、移风易俗、邻里互助以及关爱贫困学生、留守儿童中宣传普及科学理论,到2022年农村志愿服务站建设率达到80%以上。

2.深入实施“孝诚爱仁”四德工程。加强对全省“四德工程”示范县动态管理,以组织媒体开展四德工程示范县巡礼活动为抓手,深化基层道德品牌创建,打造一县(市、区)一道德品牌。总结推广基层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社区街道、社会组织等四德工程建设经验,命名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德工程建设示范点。广泛开展省、市、县、乡、村五级“榜上有名”先模人物评选活动,建好用活善行义举四德榜,推动全省建立一批四德主题广场、主题公园、主题社区、主题街道。注重发挥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道德模范的示范带动作用,以身边人、身边事为教材,教育引导广大农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3.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传承中华文化精髓,融入现代文明理念,突出庄重感仪式感,用蕴含优秀民俗、体现时代风尚的婚丧新文化取代旧陋习旧风俗。在婚事办理上,倡导集体婚礼、公益婚礼、慈善婚礼等现代文明婚礼形式,推行免费颁证和婚礼式颁证服务。提倡厚养薄葬,倡导仪式从简办理、文明办理。实施公益性公墓建设工程,深入开展殡葬改革综合试点,加大对殡葬公共服务的资金投入,推广“沂水经验”,把公益墓地建设作为民生需求和移风易俗的重点项目加以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到2022年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60%。推动文明祭祀,改变农村陈规陋习。

4.深化家风村风行风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深入挖掘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德,以家庭、村居、行业为基本单元,以家风促村风带行风,推动形成家风正、村风淳、行风清、乡风美的良好社会风尚。开展家风建设,以“家和万事兴”为主题传承良好家风和家训,抓好宣传教育、征集评选、展示推广等各个环节,引导广大群众晒家训、传播治家格言、讲好家风故事,传承优秀家风,潜移默化影响农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开展村风建设,以村居为切入点,进一步规范壮大村居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和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积极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用民间舆论褒贬是非、扶正祛邪;围绕思想道德、移风易俗、环境卫生等重点内容,组织开展评议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由“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转变。开展行风建设,以行业为切入点,广泛开展诚实守信、信用至上、诚信兴业、履约守信等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大力培育农村行业品牌;加大信用顶层设计,深入开展农村行业领域诚信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建立诚信“红黑榜”制度,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治机制,促进由征信到诚信,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打造信用山东。

5.深化乡村文明行动。深化文明村镇创建,作为推进乡村文明行动的总抓手,明确“十三五”末全省县级及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80%的目标要求,打造一批孝心村、和谐村、生态文明村、移风易俗村、兴业富民村等特色示范典型。加强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动态管理,将文明村覆盖率及上升幅度等内容纳入文明城市、文明县(市、区)、文明镇评选指标体系。推进“百镇千村”建设示范工程建设,在加强乡村文明行动“村容村貌、村风民俗、乡村道德、生活方式、平安村庄、文化惠民”六大建设的基础上,选择一批乡村文明行动示范村实施“乡村文明家园”项目。开展科普示范乡村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开展“新农村新生活新农民”培训,围绕居家美化净化、家庭伦理道德、亲子教育、文化娱乐、身心保健等内容,将现代意识、科学精神、文明理念逐步渗入到群众头脑、转化为自觉行动,到2020年,实现农村中青年妇女培训全覆盖。扎实推进文明家庭创建,制定出台《关于开展“美在我家”主题活动推进家庭文明建设的意见》,以家庭素质、家庭伦理、家庭教育、家庭生活、家庭责任建设为重点,广泛开展“美在我家”主题活动。深化“星级文明户”、寻找“最美家庭”、评选“五好家庭”,以及“村村都有好青年”“好婆婆好媳妇”等各具特色的创建活动,加强孝道文化宣传教育,建立完善文明家庭标准体系、推荐机制、动态管理、尊崇礼遇等长效机制。举办家庭文明建设巡礼活动,宣传文明家庭建设新成效,充分展现家庭文明建设新气象新风貌。深入开展“学雷锋,做山东好人”活动,进一步健全村、镇、县、市、省梯次推进的选树机制,到2020年选树省级“山东好人”群体数量达到6500人。推动开展“无邪教创建”示范活动,打造一批无邪教创建示范县、乡、村。

1.推进乡村公共文化网络载体建设。依据全省农村实际情况,统筹建设简便易用、高效快捷、资源充足、服务规范的乡村文化网络载体。高起点制定建设标准,推进乡村数字图书馆、乡村远程教育中心、乡村网络服务中心、乡村旅游网上展馆、乡村文化网上展馆等基层公共文化网络基础设施。积极推广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新应用,提升乡村居民互联网应用技术水平,打造全平台、多媒体、多样态的乡村公共文化网络载体集群,推动网络文化建设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2.鼓励乡村题材网络文艺作品创作。规划创作生产一批反映齐鲁乡村风貌、农民生产生活的重点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等新型文艺作品,推动全省乡村网络文艺健康繁荣发展。利用主要媒体网站、文学艺术专业网站等平台,把农村题材代表性作品有计划地进行网上展示。充分发挥新媒体独特优势,运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移动直播app等载体,促进优秀乡村文艺作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

3.持续深入开展乡村网络公益活动。充分利用网站、“两微一端”、手机报等网络宣传平台,围绕脱贫攻坚、惠农助农、弱势群体帮扶等主题,打造各类乡村网络公益频道或专题,积极推送乡村网络公益主题的新媒体作品,推广乡村网络公益理念。聚焦山东乡村特色,创新挖掘独立公益项目,精心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公信力的齐鲁乡村网络公益品牌。协调组织动员互联网企业、新闻网站、网民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统筹整合各方力量,促进公益信息互联互通、公益资源协同共享,推动线上线下联动,形成乡村网络公益合力。

1.加大高层次文化人才培养力度。制定全省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培养规划,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引入一批高层次儒家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海洋文化研究高端人才。深入实施齐鲁文化人才工程,通过齐鲁文化之星评选,加大优秀乡村文化人才选拔培养、资助扶持力度。加强山东传统戏曲、杂技及民间歌舞、民间音乐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支持高校、研究机构加强编纂出版、传播推广、影视制作、创意策划人才培养。发挥高校、文艺团体人才优势,通过对口帮扶、设立联系点等形式,开展专业人才进基层活动,弥补人才短板。

2.培育乡村“非遗”文化传承人。依托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院校、“扶持1000位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收徒传艺计划,对掌握一定技艺、有学习意愿的乡村非遗传承人进行培训。加强齐鲁工匠手艺体验基地项目建设,鼓励技艺精湛、符合条件的中青年传承人申报并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形成合理梯队,培养高水平工匠队伍。鼓励各地开展延伸培训,支持学有所成的传承人创新创业。到2022年,培训3000人次。

3.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对现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人员进行登记,及时补充专业人员,做到专岗专用。探索基层文化艺术人才定向培养,开展免费乡镇文化员招生试点。每3年对文化站长和工作人员轮训一遍,提升乡镇文化站组织管理水平。在村、社区配备宣传员,加强农村社区文艺骨干培训。大力培养尼山书院和乡村儒学师资,建立乡村儒学人才库。开展文艺志愿服务,培育打造一批优秀基层戏曲院团、庄户剧团、民间班社,培养带动一批基层文化工作者、民间文化能手。发展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把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返乡大中专学生等吸纳到乡村文化队伍中来,增强乡村文化自我发展能力。引导返乡下乡人员结合自身优势和特长,发展传统工艺、文化创意等产业。

1.狠抓工作落实。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把乡村文化振兴摆上重要位置,精心组织、细化措施,推动省委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坚持项目化运作、工程化实施,明确项目实施时间表、路线图、责任制和奖惩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地。定期召开农村文化振兴工作联席会议,统筹解决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重大问题。

2.强化政策保障。认真梳理现有政策,用足用好用活“三农”各项政策。抓好相关试点工作,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坚持问题导向,着眼抓重点、破难点、补短板,深入研究政策措施,为乡村文化振兴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3.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村文化振兴的财政保障,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乡村文化事业。加大对庄户剧团和民间艺人开展文化活动的资金扶持。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加大金融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支持力度。

4.加强新闻宣传。做好政策解读和评论引导,广泛宣传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举措,使乡村振兴成为全省共识和自觉行动,调动各级各界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强大工作合力。省、市主要新闻媒体开设专栏,策划推出系列乡村题材主题采访活动,围绕乡村振兴主题,长流水、不断线地刊发新闻报道,讲好乡村振兴山东故事,展示工作进展成效,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做好优秀乡村文化融媒传播,围绕弘扬优秀农耕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主题,运用新技术制作鲜活生动的融媒体产品和公益广告,做好报、台、网、微、端融合推送传播,使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入人心。

乡村文化振兴行动方案篇十四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农”工作重要思想、视察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三农”放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民主体地位、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创评标准。

创评工作标准分为产业兴旺“星”、生态宜居“星”、乡风文明“星”、治理有效“星”、生活富裕“星”五个方面,创评工作以x个行政村为基础,按照创评标准五个方面进行定性定量评价(评价标准见附表),每达到一个方面标准即为达到一星,全部达到五个方面标准为村。

(一)产业兴旺“星”。富民产业发展美,精细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地方特色农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农村生态产业快速发展,种养加、产供销全产业链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态势基本形成。实现有1-2个符合农业产业导向的特色产业,非贫困村有特色产业园,至少有1个带动力强、利益联结紧的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每户都有致富产业和技能,主导产业对农户增收贡献占比xx%以上。

(二)生态宜居“星”。村容村貌整洁美,镇村布局科学、融合发展,乡村文化特色与村庄形象融合,村庄规划科学合理,乡村气色和品味浓郁,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村容风貌整洁有序,农户庭院洁净美观,卫生厕所合理配建,垃圾污水有效处理,面源污染得到治理,文化遗迹合理保护,村庄建设与产业发展协调推进。实现达标村建设规划、卫生公厕、卫厕改造全覆盖,美丽庭院(洁、齐、绿、美、景、韵“六美”)占比30%以上,垃圾收运设施配备,创建一批景区村庄。

(三)乡风文明“星”。村风民风文明美,民风淳朴、崇尚文明、邻里和睦、尊老爱幼、诚信友善、勤俭节约,村规民约务实管用,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生产生活方式明显改善,农民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实现“五美”家庭(勤劳致富美、诚信守法美、和谐友爱美、热心奉献美、移风易俗美)占比15%以上,文化活动正常开展、每月至少1次,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标准。

(四)治理有效“星”。安定团结和谐美,乡村治理机制健全,村务管理民主规范,基层组织坚强有力,村民自治作用充分发挥,矛盾纠纷及时解调,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村级活动场所达到有文化娱乐广场、有农家书屋、有村史馆、有道德讲堂、有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有文化长廊“六有”要求,推动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全覆盖。有村规民约,达到善治示范村标准,实现自治、法治、德治有效结合,无案件、无诉讼、无信访。

(五)生活富裕“星”。村民生活幸福美,乡村绝对贫困全部消除,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便利,村民生活有保障、活动有场所、学习有阵地、商业有网点、医疗有服务、五保有供养,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增加。

三、重点任务。

(一)围绕“产业兴旺”,建设富裕乡村。

1.打造乡村特色生态农业品牌。持续开展产业扶贫质量提升“四攻克四围歼”专项行动,围绕苹果、元芪蛋、香菇、酸奶等特色产业,通过硬提升、强带动、深联结、促效益,持续完善产业扶贫体系、强化到户产业培育、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巩固“两园”建设成果,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

2.发展乡村文化休闲旅游产业。依托村、村等美丽乡村建设和度假村、剪的整体规划和布局,紧贴“土气、老气、生气、朝气”,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统筹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的新途径、新方式,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紧紧围绕精品民宿、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模式,进行高端化、精细化、差异化打造,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美丽乡村精品。

3.推进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引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依托镇电子商务站,探索发展以农村电子商务为代表的“四新经济”,积极引进知名电商龙头企业布局农村市场,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和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利用区数字经济发展中心打造的网红人才培训中心、铜城直播间、党建直播间、网红主播间等平台,通过抖音、快手等新型传媒进行直播带货,宣传推介好本地农特产品和美丽乡村。加强从村到乡镇物流体系建设、农产品产地预冷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完善鲜活农产品直供直销体系。

4.培育有机对接新型经营主体。加强组织引导与政策支持,着力培育壮大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新型经营主体与服务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利用远程教育服务平台和培训机构,加强从高素质农民、农村实用人才、技术能手、大学生村官等群体中培养农民创业创新带头人。支持农村青年依托自身已有的产业、项目和平台,创办农民合作社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利用当地资源开发创业项目,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二)围绕“生态宜居”,建设宜居乡村。

1.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持续开展“四抓四促”城乡环境专项整治行动,推进农村污染综合治理,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整治,改善环卫设施,建立健全“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区处理”的城乡统筹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行政村垃圾分类投放、集中收集的全域覆盖,新建1-2个垃圾中转或处置设施,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70%。实施“厕所革命”,力争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以上,加强村容村貌管理,集中整治农村环境“14乱”,彻底拆除残垣断壁,坚决消除“视觉贫困”,保持村容村貌整洁有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农业废弃物整治,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规范农村畜禽养殖,加强病死禽畜处理,提高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推动河道整治,加强农村河道保洁,清除河道洪水后垃圾,打造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保障用水安全。

2.开展农村绿化美化活动。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银山”理念,以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和美丽庭院建、公路沿线、乡村主干道沿线、景区等设为重点,抓好村旁、路旁、水旁、农户院落绿化。结合“三清一改”,积极开展村庄环境修复、易地扶贫搬迁宅基地拆旧复垦,加快沿河和主要交通干道沿线绿化,构建绿色“风景线”。

3.完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坚持科学统筹、分类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村庄资源,坚持按生态宜居乡村要求,围绕特色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农民住房、公共基础设施等布局,与村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做好村庄可持续发展规划,构建农村基础设施共建共管共享格局,防止重复建设。严格规划耕地,防止耕地被违规占用和毁坏。

4.引导规范农民建设房屋。进一步加强镇、村二级对农村宅基地建设审批和监管,建立风貌管控制度,按照一户一宅、适度集中的原则,引导村民选用本地民居的建筑方案,做好重点区域户型的选择指导,推进交通干线沿线、景区周边户型的相对统一。对列入古村落、古民居保护目录的村庄,加强保护和发展。

(三)围绕“乡风文明”,建设文明乡村。

1.开展乡村道德建设。持续开展“三晒三比三赛”乡村文明行动,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完善村(社)宣传栏、文化广场等宣传阵地建设,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推进乡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儿女、好婆媳、好夫妻、好邻居、好少年、“十佳农民”等学习宣传活动,发动群众挖掘模范,在日常生活中争当好人、争当模范。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引导农民增强文明诚信意识,弘扬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文明礼貌、爱护环境等美德,传承农村勤俭持家、邻里互助、和睦相处的优良传统,树立现代价值观。完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引导农村未成年人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2.推动乡村移风易俗。深入开展文明村、“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文明家庭”创建,以“五新”“四学”的理念,编写“说得清、听得懂、学得快、记得牢、做得到”的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树立文明向上的村风、民风。广泛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讲政策、讲法制、改陋习”活动,引导农民群众抵制封建迷信、杜绝黄赌毒、破除陋习。加强对婚丧嫁娶等民间习俗的引导,倡导文明理事、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反对婚丧事大操大办。

3.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定期组织农民文化艺术节、农民运动会或农村文化表演活动,鼓励农民群众“自创自办、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农民书画家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突出作用,支持乡土文艺团组发展,扶持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收徒传艺,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古树花木、传统工艺等,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民间文化、乡村特色文化。鼓励城市文艺团体和文艺工作者定期送文化下乡,做好民间文化艺术节、文艺作品及文化人才、“三区”人才等文化艺术工作和“关爱成长、快乐生活”、“文化惠民、为您服务”文化惠民工程志愿服务活动,努力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

(四)围绕“治理有效”,建设和谐乡村。

1.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持续开展“三个一”、“民情大走访、矛盾大排查、纠纷大调处”活动,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开展党建引领合作社发展活动,巩固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优化党员干部队伍结构,有效整合资源、健全运行机制,明确各类组织功能定位,实现村级各类组织按需设置、按职履责、有人办事、有章理事,健全村级治理机制。建立健全村党组织、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委员会、村级经济合作组织“四位一体”治理架构,全面落实“三议五会”工作法。加大村级组织运转工作经费投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保障能力。

2.创新乡村治理机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互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因地制宜创新乡村有效治理机制。进一步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积极推行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和民主选举法制化、民主决策程序化、民主管理规范化、民主监督制度化为内容的农村“四化一核心”工作机制,积极发挥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等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在各村便民服务站设立矛盾调解室,合理调节农村利益关系,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力争实现无案件、无诉讼、无信访,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3.加强乡村治安防控。完善综合治理工作各项机制,加强对乡村违规经营的休闲娱乐场所整治,构建城乡一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加大“平安乡村”宣传教育,利用报纸、广播、宣传车、宣传标语等传统媒体和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大力宣传扫黑除恶专项行动成效和治安防范各类知识,努力增强群众心理防范意识。

(五)围绕“生活富裕”,建设幸福乡村。

1.推进精准脱贫致富工程。持续开展“五紧盯五整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大会战和“过筛子、补漏洞、化矛盾”行动,查漏补缺、固强补弱,确保任务大起底、短板真补齐、问题全清零。强化脱贫产业培育和增收产业提升,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办社质量,构建稳定脱贫的产业体系,让贫困户深度融入产业链。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3+1”冲刺清零扫尾和“4+1”专项行动。继续落实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机制,激发扶贫的整体合力。加大财政投入和涉农扶贫资金的整合使用力度,创新融资体制,结合精准扶贫等帮扶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不断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

2.强化创新创业政策支持。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区扶持创业创新的各项政策,认真梳理并广泛向农民宣传,强化督查落实,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落地生根。制定更加优惠的支持政策,推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农业农村补助项目等向农民创业创新倾斜。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对农民创业创新项目予以支持。

3.搭建乡村创新创业平台。依托各村现有的农业产业园,支持打造农民创业创新园区,依托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业规模种养基地等创建农民创业创新见习基地。搭建农民创新创业信息平台,提供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方面的高效便捷的服务。建设农民网上创业平台,支持农民依托平台网络发展电子商务,鼓励龙头企业、电信运营商、金融服务商、信息服务商结合乡村特点建立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平台、商品集散平台和物流中心,为农民创业创新开辟新途径。

四、创评目标及步骤。

全镇乡村振兴“星级乡村”创评行动分三个阶段,各村要严格按照《区镇“星级乡村”创评行动重点任务指标体系》,结合实际制定方案,扎实组织开展创评工作。7月底,全镇x个村村达到x个,x村达到x个,x村达到x个。

(一)第一阶段(6月1日-6月30日)。

到6月底,xx等x村达到村标准,和2个村达到村标准。

(二)第二阶段(7月1日-7月15日)。

到7月中旬,和2个村达到村标准,xx等x个村达到村标准,村达到村标准。

(三)第三阶段(7月16日-7月31日)。

到7月底,xx等x个村达到村标准,xx等x个村达到村标准,村达到村标准。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创评工作由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督查组人员除抓好督查工作任务外,还要统筹抓好包抓的村及帮扶户的工作,农服中心负责日常工作的指导和协调,落实创评工作主体责任,将工作职责和任务分为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牵头单位对创评工作负总责,参与单位负共同责任。各办、中心、行政村要切实担负主体责任,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党委书记、镇长是“一线总指挥”,分管领导具体抓、抓具体。各办、中心、行政村要按照创评工作全覆盖要求,制定创建计划,有序有效推进,确保创建任务如期完成。

(二)压实工作责任。层层分解创评工作任务,切实做到领导落实、力量落实、责任落实,全面实行路线图式管理。要建立“一项工作、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推进机制,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节点目标和完成时限,明确责任人,以目标、时限倒逼进度,使各项工作任务可报告、可量化、可核实,确保各项任务全部按预定计划不折不扣顺利完成。把创评行动纳入乡村振兴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包抓领导要指导包抓村做好创建工作,各村书记切实抓好落实工作。

(三)严格考核标准。依据“星级乡村”创评任务指标体系完成情况,对8个行政村进行排名。建立“星级乡村”创评长效机制。同时,督促各村建立完善的后期管护机制,完善公共设施管护制度,落实维修管护资金,确保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采取日常巡查、暗访抽查、跟踪督查相结合的方法,半月一督查、一排名、一通报,按照“三色管理”考评办法,各办、中心、督查组对各行政村定期考评打分,于每月30日、14日将考评督查结果报农服中心汇总排名,将排名结果上报区委农办。对未按时间节点和标准要求推进的工作下发“督办通知单”,对不整改或整改不力的进行严肃问责。6月底组织开展全面监督评议,7月底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考核结账。创评行动结束后,建立长效机制。

(五)加大舆论宣传。开展乡村振兴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村行动,组织乡村建设随手拍等活动,掀起乡村振兴主题宣传活动热潮。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微信及新型媒体等多种形式,聚焦乡村产业“强”、乡村环境“美”、乡风文明“淳”、乡村治理“安”、农民增收“富”,全方位、多层次宣传专项行动政策措施、典型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通过开辟专栏、组织专访等形式,报道创评行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先进事迹等,弘扬榜样精神,推广成功经验,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的良好舆论氛围,迅速掀起工作热潮。

乡村文化振兴行动方案篇十五

按照“提升东西、打通南北、畅通内环、连接外环”的思路,打造高速、国道317线“两轴”最美景观大道,加快“三支”生态景观通道建设,推动至县域“环线”景观通道建设,强化乡村道路提档升级,构建“内联外畅、四向通达、安全便捷、快旅慢游”的“两轴三支一环线”畅通旅游格局。

(一)推进高速建设。今年完成70公里,20xx6月除狮子坪隧道外全面完成,到2020年全线正常运行。

同时加快lx2标段的建设,力争到20xx完成完成lx2标隧道50%;

2020年完成项目设计及开工前的要件办理,力争2020年启动项目建设。

(二)推动至县域“环线”景观通道建设。

薛孟路延伸段(至)环线公路目前已完成施工图设计,今年争取。

明年补助资金,力争20xx完成项目开工前的要件办理,进行项目施工招标,并进行开工建设。

(三)强化县乡村道路提档升级。

一是力争在20xx进行-县道12.48公里提档升级。二是计划20xx对乡道2公里进行提档升级,8公里于2020年进行提升改造。三是结合乡村振兴对薛城镇9条村道63.7公里进行提档升级。四是结合四好农村公路对县域内河坝村3条村道10.9公里进行提档升级。五是结合四好农村公路对县域内村12条村道77.1公里进行提档升级。(详见附表1)。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局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构建“四向通达”全域旅游通道建设工作。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担负起落实工作任务,全面推进“四向通达”全域旅游通道建设的主体责任。

(二)落实责任分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局建设管理股,负责“四向通达”全域旅游通道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统筹。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要根据实施方案的责任分工要求,研究政策措施,主动加强配合,确保各工作任务取得实效。

将建设工作纳入各单位目标考核、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与干部任免和奖惩挂钩。

乡村文化振兴行动方案篇十六

为深入推进石门乡村振兴建设,进一步改善石门村人居环境、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把石门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落实上级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立足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现结合本村实际,制定本村乡村振兴5年工作方案。

高坪镇石门村距离镇政府驻地7公里,平均海拔900米,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理独特,四季分明,风景宜人,村域面积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14亩,林地7785亩。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全村共314户,户籍人口1020人。石门村地处国家aaaa级景区恩施地心谷旅游区的核心地带,所属区域植被繁茂、山峰壁立、峡谷幽深,原生态风景保存完好,历史遗迹众多,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在高坪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村支“两委”及驻村工作队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解放思想,脚踏实地,全心全意为民办实事;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多方引进龙头公司、龙头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充分争取和利用国家及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支持。所有建设项目投资约需5300余万元,筹资途径一是争取中央及省级财政奖补资金;二是争取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三是地心谷景区自筹资金,确保2025年底完成项目建设。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民生条件。

1、实施道路硬化、亮化和排水工程。对村内未硬化的组级路,全面进行硬化、亮化,配套相应的排水设施,并逐步连接到村庄已硬化的主次道路,实现村内道路循环互通。

2、升级改造村内给排水管网系统。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加强村内河道和沟渠的有效治理,确保排水系统能正常运行,村庄内无污水横溢和乱排乱放现象。

3、供电、照明、通信达到标准要求。村庄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100%,其他区域根据需要设置路灯。村内旅游路牌标识明确。

(二)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提升村容村貌。

1、特色民居改造。按照“具有整体特色风格”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设施,实施100户特色民居改造,争取做到每家每户外墙整洁美观,热水器、空调等设施安装规范,无乱搭乱建现象,形成格调一致的景观风格。为广大村民营造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

2、人居环境整治。切实抓好维护整治工作,按照“清运垃圾、铲除杂草、挪走柴堆、清扫路面、刷白树木、拆除临建”的要求,彻底清理各类积存垃圾、拆除乱搭乱建、临时建筑、清除卫生死角,村居内整体达到卫生整洁,修建污水处理池3个及管网架设,购置垃圾清运车一台,实现垃圾分类收集与存放或处理。

3、实现厕所革命全覆盖。加大厕所革命的宣传力度,实施农村改厕工程,全面推行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工作,尽快实现全覆盖。

(三)加强特色产业发展,打造农旅融合新村。

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培育发展休闲观光、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健康养老、特色餐饮、精品民宿等新业态。村内每年经济总收入较上年度有所增长。

1、确定以茵红李、青皮脆李为主导产业,发展规模为580亩,以加强果园管护为重点,提升商品果质量,实现以观光、采摘、销售一体的综合农业,带动农民发家致富。

2、培植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种养大户10家、家庭农场5家、专业合作社2家、龙头企业2家。

3、以aaaa景区为依托,以石门村游客接待中心重点,大力发展民宿旅游业,拟发展民宿100家,年接待能力达到10万人以上。

4、加快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开展村内闲置资源开发利用,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5、开展科普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使村民均能够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

(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构建和谐美丽乡村。

1、配备具有相应的执业资格从业人员,并遵守医德行规,积极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实现慢性病签约服务100%,村民普遍能享受到公共卫生服务。

2、新建村级文化广场、游客停车场及配套公厕,丰富村民文娱活动,活跃农村文化氛围,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4、完善社会保障。村庄困难群体和老年人、孤儿等特殊群体社会保障制度全部落实到位。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达到全覆盖;被征地村民按照规定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

5、完善村便民服务中心的功能,代办或提供各类便民服务。设立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和村级快递物服务网点,满足村民各类生产生活需要。

(五)乡风文明建设。

1、抓村风民俗建设。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每年组织开展政策宣讲活动;建立规范的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组织,村内杜绝封建迷信、婚丧大操大办、乱埋乱葬现象的发生。

2、抓村民素质提升。定期安排开展爱国主义、道德法治等教育活动;开展读书学习活动、对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进行评选表彰;定期宣传和普及农村绿色环保、质量安全意识,杜绝铺张浪费现象。有计划的组织开展科普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卫生健康知识、计划生育和防灾减灾、避险自救技能宣传活动,开展文明信用户、好媳妇、好婆婆等创建活动。

3、抓好旅游文化建设。建成相对固定的文体队伍,定期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建立村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管护制度、落实责任人;切实做好保护旅游名村的各项工作。

(一)全面提升村容村貌,美化乡村整体环境。

1、修建污水处理系统:新建人口聚集地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池及管网设施)3个。

2、人居环境整治:整治、绿化农家庭院240户;改造旱厕120个;全村设置分类收集垃圾箱80处;购买垃圾清运车辆1台,新建公厕2座。

3、停车场及配套公厕:3组3000平方米硬化及配套设施建设。新建村委会旁游客观光停车场(500平方米)。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条件。

1、地心谷景区入口至吴大山民宿旅游公路建设:新建地心谷景区至吴大山民宿旅游公路。其中大横坡村至石门村吴大山村级公路连接线5公里。石门村委会至吴大山升级改造工程,3.5公里(6.5米宽及黑色化)。

2、旅游公路提档升级:8.5公里旅游公路拓宽1.5米至8米宽及黑色化、亮化。村内旅游循环路的拓宽升级及旅游标识标牌的设置。

3、村级文化广场:村委会旁1400平方米硬化及配套设施。

(三)加强特色产业发展,打造旅游接待新村。

1、打造特色村寨:打造一个精品民宿基地,实施特色村寨民居改造100户,开展民宿培训。

2、壮大特色产业:对原有连片种植的580亩茵红李、青皮脆李李子产业园进行提档升级,进行避雨栽培,打造一个水果基地,全面提升李子品质及抗风险能力。

3.修缮石门古道:修缮1.5公里石门古道,充分发掘本地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旅游景点。

乡村文化振兴行动方案篇十七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巩固扶贫攻坚成果与农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一年。xx实施农村振兴战略部署,探索农村振兴示范村振兴模式和经验,制定本实施方案。

xx村位于xx镇西南,距沪蓉高速xx互通2公里,距xx城市17公里,在建梁开高速公路在村内与沪蓉高速相连,xx河道服务区北出口位于村内七涧河处;xx河流、七涧河流经xx村子,长6公里。全村幅员面积4.33平方公里,辖11个村民小组,1149户,3617人,耕地面积3500亩,林地面积296亩,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风调雨顺,开发绿色蔬菜、优质粮油、经果、渔业等特色农产品的基本条件得天独厚。现有专业合作社和大型养殖户5户,转让土地600多亩。实现了公路、水、电、邮、讯全覆盖。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8万元。村党总支部设有农村支部、英丰蔬菜专业合作社支部和黄瓜支部,现有党员72人,其中女党员23人,大专以上学历4人。

按照工业繁荣、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方针,全面推进工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到2022年,农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人均纯收入达到2.2万元;到2035年,农业和农村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50年,农村将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将全面实现。

(1)实施xx河菜公园建设项目促进产业振兴。

重点建设有机蔬菜、优质粮油、生态鱼等工业项目,xx村庄建成了兴业的乐园。

1.全力配合x建设x河菜公园,流转土地500亩,整合涉农资金近1亿元由x组成x丰瑞公司与山东寿光业主合作,打造30万平方米的蔬菜大棚。努力叫响彩椒、水果黄瓜、西红柿等品牌蔬菜。

2.以xx公司是领导者,转型升级生态养、休闲钓鱼、快乐食品是主要模式。

业养殖基地270亩。

3.以xx萍江农作物合作社为龙头,实行粮油轮作,全程机械化,发展优质油菜500亩;投入资金80万元发展瓜蒌等中药材200亩、西瓜200亩。

4.对未流转的1000余亩土地争取区农业农村委立项投入资金600万元实施宜机化改造,打造高标准农田,引入业主或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打造优质粮油基地。

5.依托xx河服务区与xx村小环道高度融合的契机,多渠道投入资金200万元打造蔬菜公园展示窗口。

6.在xx村建设农产品电商平台1个,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

(二)实施xx河流域治理工程,推动生态振兴。

1.投资1000万元建设xx村蔬菜公园核心区xx河流域4.8公里、1.6米宽彩色人行步道,配套建设座椅、路灯、标准公厕等。

2.在已改造新建265座卫生厕所的基础上,再新建改造卫生厕所800座。

3.投入1200余万元实施全村“一带二环”15公里道路拓宽油化改造;投入160余万元硬化组级断头路和入户道路3公里,让农户的小车都能开到自家大院。

4.对未改造的农村房屋300户进行风貌提升改造,在七涧河中桥、双河口、xx村桥头、xx村电商中心等处打造3-5家星级农家乐。

5.对已批准建设的38亩新农村用地进行规划建设。

6.制定xx村卫生考核奖惩办法,推行垃圾分类综合回收利用。对评比出来的卫生家庭、最美庭院给予奖励授牌。

7.推行秸秆还田综合利用,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

8.对村卫生室进行升级改造,方便村民看病就医。

(三)实施黄桷树文化公园建设工程,推进文化振兴。

1.实施“一园三点”建设。利用夏家观千年黄桷古树和寨文化的历史底蕴,多渠道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将位于xx村10组的夏家观50亩土地进行综合利用,建设xx村黄桷树乡情文化公园,将山寨文化、农耕历史、千年古树融入一体打造集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乡村风情公园,把“心向最高处、根植最深处”黄桷树精神发扬光大;在农户黄桷树院落集中点合理布局3个文化活动点,建设小微广场,配套书报、音响、棋牌和体育健身设施等,增强xx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2.投入50万元建设文化宣传长廊100米,将党的方针政策、打黑除恶、反邪教、禁毒戒毒、防诈防骗、防火防盗、xx非遗、特色产业等进行宣传,提升xx村整体形象。

4.制定村规民约,反对陈规陋习,树立新时代新风尚。

5.鼓励村民对孩子的培育教育,对考入大学的学生家庭授予大学生家庭牌匾。

(四)实施人才培育引入工程,推动人才振兴。

1.引智借才,与山东寿光和科研院校合作,打造优质蔬菜品牌3-5个,提升农产品品质。

2.通过区农业农村委培训50名农业技术实用人才,为蔬菜公园和优质粮油基地建设配套服务提供人力技术支撑。

3.建立xx村成功人士联谊会,将他们的成功经验、资金、技术发扬光大,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4.组建劳务公司,为企业、业主提供人力支撑。

5.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本土大学生回乡创业。

(五)健全深化组织建设体系,推进组织振兴。

1.加强村支两委班子建设,增强为民服务本领,切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增强党总支凝聚力、战斗力。

2.搬迁新建标准化村级服务中心,提升窗口形象,方便村民办事。

3.坚持“三会一课”制度。

4.坚持“四议两公开”制度。

5.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严厉打击邪教组织,非法宗教活动。

6.完善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机制。

7.实行党徽佩戴、党员家庭挂牌行动,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1.区政协副**陈命安联系指导xx村乡村振兴示范工作。

2.区生态环保局牵头区社保中心、区电信局具体联系帮扶乡村振兴示范工作。

镇成立以党委书记xx为组长、镇长xx、副镇长程xx为副组长的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加强对xx村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

4.区里派驻xx村的第一书记xx具体负责部署落实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5.驻村干部、村支两委成员分工合作,各负其责,包组、包点、包项目具体落实。

乡村文化振兴行动方案篇十八

组长:

常务副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事业管理服务中心,办公室设主任由王代富同志兼任,副主任由李自国、陈德虎、高衡衔、何丁同志兼任,并负责此项工作的筹划、组织和实施。

定于20xx年1月19日上午9:00举行xx县科技文化卫生下乡暨清江镇春节文艺汇演活动。

清江镇场镇。

(一)文艺汇演。

时间:20xx年1月19日上午9:00—12:00。

地点:

节目:1、市红宇艺术团12个节目。

2、政府5个节目。

(二)科技宣传。

时间:20xx年1月19日上午9:00—12:00。

地点:

参加部门:镇卫生院、社会事务办(计划生育服务站、民政)、推进办(农技站、农机站、畜牧站、食用菌协会)、群众工作办(安全)、事业管理服务中心。

宣传内容:。

1、镇卫生院负责卫生保健常识宣传;

2、社会事务办(计划生育服务站、民政)负责优生优育及相关政策宣传;

4、群众工作办(安全)负责安全知识、无毒社区的宣传;

5、事业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农民养老、医疗、返乡农民工相关政策的宣传。

六、分工及职责。

(一)领导小组组长负责整个活动期间全面工作。

(二)常务副组长具体负责整个活动期间各方面协调、安排、指挥工作。

(三)其他党政领导及部门工作职责。

1、责任人:万金瑜(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责任部门:党政办负责人:李自国文运。

职责:负责通知工作人员,参加观摩人员(各村社区两委干部、企事业单位代表);标语制作张贴、政府大型宣传牌制作、衔接新闻部门,领导讲话稿、后勤保障、信息上报工作,同时做好协调工作。

2、责任人:梁扬友(党委委员、副镇长)。

职责:负责整个活动期间社会治安,安全稳定,过往车辆指挥,场镇环境卫生和秩序工作,确保活动有序顺利开展,同时做好其它交办工作。

3、责任人。

责任部门:推进办负责人:

职责:负责维护主会场秩序、科技宣传点的设置及相关宣传解释工作。

4、责任人:

责任部门:社会事务办、事业管理服务中心、团委、妇联。

负责人:

职责:负责主会场文艺演出和协调指挥工作及彩虹门、汽球标语制作租用安装工作。同时做好其他工作。

5、责任人:

责任部门:群众工作办负责人:

职责:负责做好活动期间安全工作。

6、责任人:

责任部门:

职责:负责活动场地布置(主会场布局规划、桌椅摆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