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名言警句分类(实用8篇)

  • 上传日期:2023-11-19 02:15:04 |
  • ZTFB |
  • 8页

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并总结一些重要的经验和教训。读完这些总结范文,我们不妨对照自己的情况,思考如何更好地写总结。

小学名言警句分类篇一

2、真话说一半常是弥天大谎。——富兰克林。

3、以积货财之心积学问,以求功名之心求道德。——金缨。

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5、失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拉罗什富科。

6、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陶行知。

7、不是不能见义,怕的是见义而不勇为。——谢觉哉。

8、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9、荣誉和财富,若没有聪明才智,是很不牢靠的财产。——德谟克里特。

10、虚伪的真诚,比魔鬼更可怕。——泰戈尔。

11、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12、我们要像海绵一样吸收有用的知识。——加里宁。

13、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之。

14、意志薄弱的人,一定不会诚实。——拉罗什夫利。

15、让我们把不名誉作为刑罚最重的部分吧。——孟德斯鸠。

1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丘。

17、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8、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蔡锷。

1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20、我爱太阳,爱雪,爱风,爱山,我爱着一切。——巴金。

2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3、诚信为人之本。——鲁迅。

24、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2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6、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毛泽东。

27、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拉罗什富科。

28、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第斯多惠。

29、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雨果。

30、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契诃夫。

31、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3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33、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达·芬奇。

34、眼睛因多流泪水而愈纯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温厚。——琦君。

35、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便可以少犯错误。——巴金。

36、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7、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贝多芬。

3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9、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40、即使踏着荆棘,也不觉悲苦;即使有泪可落,亦不是悲凉。——沈从文。

41、一个人几乎可以在任何他怀有无限热忱的事情上成功。——查尔斯·史考伯。

42、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他就不属于人类。——海涅。

43、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44、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茅以升。

45、对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不尊敬。——惠特曼。

46、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

47、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煮。

48、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列夫·托尔斯泰。

50、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要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顿。

5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52、不前进就倒退,停滞状态是没有的。——别林斯基。

54、真诚的友谊好像健康,失去时才知道它的可贵。——哥尔顿。

55、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宋庆龄。

56、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

57、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58、合抱之木,甚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老子。

59、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迪生。

60、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华罗庚。

61、要活得精彩,就需要有宽广的心胸,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化解痛苦的智能。有了昂扬的精神,人才能活得更加精彩。

62、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

63、任何的限制都是从内心开始的。

64、很难说什么是办不到的事情,因为昨天的梦想,可以是今天的希望,并且还可以成为明天的现实。

65、无论哪个时代,青年的特点总是怀抱着各种理想和幻想。这并不是什么毛病,而是一种宝贵的品质。

66、一个人有钱没钱不一定,但如果这个人没有了梦想,这个人穷定了。

67、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68、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着。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69、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是自己的修养不够。

70、不要活得太匆忙,知道怎样安排时间,就会知道怎样去享受。

71、苦难是上天的恩赐;幸运是上天的惩罚。所以才有了困顿而有成,幸运而平庸的高下分野。

72、人可以跨越自然的障碍,却无法跨越人自己用智慧设置的障碍。

73、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但不能跑调。

74、泪水只能换来同情,汗水却能赢得成功。

75、盲目可以使你增加勇气,因为你看不到什么危险。——《格列佛游记》。

78、表面上张牙舞爪,心里其实深深呵护着一个青涩而脆弱的起点。——龙应台。

80、幸福属于那些容易感到满足的人。

81、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度过了多少时间,而是你生活的深度。

82、人生就像在行船,每个人的船,自己是舵手,需要自己掌舵。

83、伟人都是在逆境中锻炼出来的,平静的湖面不会练出出众的水手。

84、真正的有价值的人是为这个世界创造价值的人。

85、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天才,伟人都是善于利用时间的人。

86、科学的结论最开始的时候都是建立在大胆的猜测上。

87、成功的方法多种多样,别不接受你看不惯的方法。

88、灵感喜欢光顾勤劳的人,懒惰人不会遇到他。

89、今天要做的事不要等到明天,该自己做的事不要让别人做。

小学名言警句分类篇二

为快乐而教学,因教学而快乐,学生的一切,就是我的一切。

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教会学生解答问题更重要。

交流思想、碰撞聪明、接触心灵,师生同创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共享成长的快乐。

在课改的过程中,我们三年级老师共同学习新课改理念,不断地刻苦钻研业务,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编写出切实可行的导学案。为了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我们相互听课,评课,取长补短,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使自己地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我们所有成员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团结协作,互勉共进,整个集体总保持着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我们觉得生活、工作在这个温暧的集体里,虽然辛苦,但心情却很愉快。

比如我们组王银娥老师用自己的爱浇灌着下一代;又象慈母一样呵护着孩子们。作为一个班主任不管有什么高兴事、烦心事,总能心平气和地走进教室。发现孩子有错,王老师也不是严厉指责,而是循循善诱,语言亲切,所以学生有什么开心事、苦恼事都愿意向她倾诉。

陈斐、张月圆、张娟三位老师,虽然孩子很小,但是她们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业,能够舍小家,顾大家,把每一项工作都做的井井有条。

郝玲玲老师对工作充满着饱满的热情,做事雷厉风行。他经常与学生促膝相谈,做学生忠实的听众,知心朋友,想方设法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健康、茁壮的成长。在他的指导下,个个求上进,形成一股相互竞争而又团结合作的喜人班风。

陈松枝老师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不计较自己个人的得与失,一心扑在工作上,凡事都尽心尽力,付出自己的努力,争取的成绩。

郑爽.刘乐乐老师工作认真踏实,大胆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对于后进生,总是给予特殊的照顾,课堂上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的表扬,凭着自己的一颗爱心来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

做为三年级的老师面对平凡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我们庆幸生活在六小这样一个优秀的集体之中,这里有为我们成长提供平台的领导,有可亲可敬的同事。一路走来,有刻苦、有奋发、也有收获。我们深信:用爱播洒孩子的心田,用情演绎教学的生动,只要不懈耕耘,就能守望收获。

小学名言警句分类篇三

5、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朱熹。

6、强大的勇气、崭新的意志——这就是希望。——路德。

8、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弥尔顿。

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10、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11、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培根。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16、人生太短,要干的事情太多,我要争分夺秒。

17、当一个人用工作去迎接光明,光明很快就会来照耀着他。——冯学峰。

18、思则睿,睿则圣。——周敦颐。

20、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吉伯特。

21、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22、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汉韩婴。

24、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2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26、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27、在人生的道路上,当你的希望一个个落空的时候,你也要坚定,要沉着。——朗费罗。

28、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29、人寿几何?逝如朝霞。时无重至,华不在阳。——陆机。

31、格天功业有本源,谁谓读书记名姓?——归庄。

3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34、我们关心的,不是你是否失败了,而是你对失败能否无怨。——林肯。

35、人能不食十二日,惟书安可一日无。——陆游。

36、生活失去了希望,就不再是生活;它的名副其实的名字就该是磨难。——阿米尔。

37、生命,只要你充分利用,它便是长久的。——塞内加。

38、要成功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才能,只要把你能做的小事做得好就行了。——维龙。

39、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王符。

41、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程颢。

4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4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4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46、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丁肇中。

47、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48、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9、有坚强的意志,才有伟大的生活。——英国。

50、成功之秘诀,在始终不变其目的。——毕困士腓特。

52、治学有三大原则:广见闻,多阅读,勤实验。--戴布劳格利。

53、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许名奎。

54、除了野蛮国家,整个世界都被书统治着。——福尔特尔。

小学名言警句分类篇四

1)快乐要懂得分享,才能加倍的快乐。这也是三峡在线之所以总是在“盘点生活,分享经典”的理由。

2)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3)生活中若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一样。

4)一个人有生就有死,但只要你活着,就要以最好的方式活下去。

5)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借口。

6)令人不能自拔的,除了牙齿还有爱情。

7)爱情就像一双袜子,越是瞧起来不顺眼的袜子,越有可能永远陪在你身边,越是喜欢的漂亮袜子经常会少一只。

8)我们缺少的不是机会,而是在机会面前将自己重新归零的勇气。

9)微小的幸福就在身边,容易满足就是天堂。

10)没有人因水的平淡而厌倦饮水,也没有人因生活的平淡而摒弃生活。

11)思恋一个人的滋味就像喝了一大杯冰水,然后用很长很长的时间流成热泪。

12)得不到你所爱的,就爱你所得的。

13)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14)失因为贪——说真的,老实人很少上当。

15)当你能飞的时候就不要放弃飞;当你能梦的时候就不要放弃梦;当你能爱的时候就不要放弃爱。

16)家!甜蜜的家!天下最美好的莫过于家。

17)如果敌人让你生气,那说明你还没有胜他的把握。如果朋友让你生气,那说明你仍然在意他的友情。

18)有些事情本身我们无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

19)聪明人是快乐的,自以为聪明的才烦恼。帮助别人减轻三分烦恼,自己就会享受七分快乐。

20)流言造成伤害至少需要两个人——你的敌人诋毁你,你的朋友转告你。

小学名言警句分类篇五

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

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

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

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

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

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王世纪·击壤歌》)。

12.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

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素问·举痛论》)。

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吕氏春秋·尽数》)。

3.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

4.养心莫善于寡欲。(战国·孟子《孟子·尽心》)。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6.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7.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8.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素问·上古天真论》)。

9.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0.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素问·移精变气论》)。

11.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论》)。

12.食后须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清·尤乘《寿世青编·孙真人卫生歌》)。

13.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14.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明·解缙《永乐大典·卷一万一千六百二十》)。

15.乳贵有时,食贵有节。(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

16.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尽数》)。

17.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18.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汉·张机《金匮要略》)。

3.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4.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诊候》)。

5.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7.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

8.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清·雷丰《时病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9.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1.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晋·杨泉《物理论》)。

2.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3.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5.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6.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7.凡为医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谓明理以尽数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8.凡为医者,性情温雅,志必谦恭,动必礼节,举止和柔。(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9.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10.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11.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

12.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请召,急去无迟。(明·江瓘《名医类案·医戒》)。

13.(医)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明·龚廷贤《万病回春·云林暇笔》)。

14.(医)以活人为心,不记宿怨。(明·万全《新刊万氏秘传幼科发挥·肺所生病》)。

15.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16.夫医必自爱自重,而后可临大病而是托。(清·怀抱奇《医彻·品行》)。

17.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华序》)。

18.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清·喻昌《医门法律·自序》)。

19.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20.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

21.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

22.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素问·五藏别论》)。

23.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

24.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

25.(医)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明·龚廷贤《万病回春·云林暇笔》)。

26.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国语·晋语八》)。

1.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素问·至真要大论》)。

2.综观医学大纲,不外理法方药四字。(谢利恒《中国医学源流论》)。

3.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4.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

5.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汉·张机《金匮要略》)。

6.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

7.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南齐·褚澄《褚氏遗书·除疾》)。

8.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

10.知常达变,能神能明,如是者谓之智圆。(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

11.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当思人命至重,冥报难逃,一旦差讹,永劫莫忏。(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

12.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

13.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

14.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明·赵献可《医贯·伤饮食论》)。

15.见病医病,医家大忌。(明·周之干《慎斋遗书·辨证施治》)。

16.不知天、地、人,不可与言医。(明·汪绮石《理虚元鉴》柯怀祖序)。

17.夫不知《易》者,不可以医。(清·屈大均《翁山文外·卷二》)。

18.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病因赋》)。

19.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清·吴塘《温病条辨·自序》)。

20.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

21.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凡例》)。

22.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清·喻昌《医门法律·先哲格言》)。

23.治病不明岁气盛衰,人气虚实,而释邪攻正,实实虚虚,医之罪也。(清·喻昌《医门法律·申明内经法律》)。

24.不知为不知,亦良医也。(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

25.不学无术,急于求售,医之过也。(清·喻昌《医门法律·明络脉之法》)。

26.不读书穷理,则所见不广,认症不真;不临证看病,则阅历不到,运动不熟。(清·宁松生《医林选青·医有体用论》)。

27.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清·程文囿《医述·治法》)。

28.师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乃为善学古人。(清·费伯雄《医醇剩义·同病各发》)。

29.巧不离乎规矩,而实不泥乎规矩。(清·费伯雄《医醇剩义·同病各发》)。

30.不破万卷书,安试药三品?(清·费伯雄《医醇剩义》李小湖题辞)。

31.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清·陈清淳《蜀中医纂·习医规格》)。

32.《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元·朱震亨《格致余论》)。

33.夫医教者,源自伏羲,流于神农,注于黄帝,行于万事,合于无穷,本乎大道,法乎自然之理。(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

34.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尚书》孔安国序)。

35.知方而不知经,则失其理;知经而不知方,则失其宜。(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刘浴德序)。

36.夫生者,天地之大德也。医者,赞天地之生者也。(明·张介宾《类经图翼》)。

37.兢兢业业,廉洁行医,清清白白,热诚做人,争当德高医精之良医。——陈兆芳。

38.济世之道莫大于医,识病之源在于经典。(《进难经表》纪天锡《集注难经》)。

39.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金·张元素《医学启原》)。

40.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太阴阳明论》)。

41.通天地人三才之谓医。(金理《医原图说》曹锡宝序)。

42.不通仲景之书,不足以言医。(舒诏《伤寒集注》自序)。

43.长沙为医中之先圣,长洲为医中之亚圣。(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王恕常序)。

44.《淮南子》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矣。(《嘉佑补助本草》掌禹锡序)。

45.医家之有仲景,犹儒家之有孔子也。医书之有《伤寒论》,犹儒书之有《四书》也。(陆新源)。

46.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礼记》)。

47.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清·纪晓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48.脾胃为病,最详东垣(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49.内伤必取法乎东垣(清·叶桂《叶氏医案存真》)。

50.医者不读仲景书,不知治伤寒;不读又可书,不知瘟疫。(吴有性著,洪天锡补注《补注瘟疫论》朱纮序)。

51.医通四时之气,辨百物之性,……非精乎儒者不能成一代之名医。(吴有性著,洪天锡补注《补注瘟疫论》周人骥序)。

52.不为良相,必为良医。(邵登瀛《四时病机》绍諴序)。

53.《伤寒论》六经由表入里,由浅及深,须横看;本论论三焦由上及下,亦由浅入深,须竖看。(吴瑭《温病条辨》凡例)。

54.医道之大尚矣!其上医国,其下医人,而身之所系,抑岂小哉?(金?张从正《儒门事亲》闻忠后序)。

55.(东垣)其法大概有四,曰明经、别脉、识证、处方而已。(金·李杲《东垣试效方》王博文序)。

56.医之用药犹将之用兵。兵有法,良将不拘于法;药有方,良医不拘于方,非曰尽废其旧也。(金·李杲《东垣试效方》砚坚序)。

57.医者意也,思虑精则得之。

58.要知伤寒之法,可推而治杂病,而杂病之方,未尝不出于仲景百十三方也。(李仲南《永类方》自序)。

5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自序)。

60.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主方。(元·朱震亨《格至余论》自序)。

61.仲景之书也,而详于外感;东垣之书也,而详于内伤。(元·朱震亨《格至余论》自序)。

62.医之为学,……其要不过阴阳五行而已。(楼英《医学纲目》自序)。

63.仲景详外感于表里阴阳,丹溪烛内伤于血气虚实,东垣扶护中气,河间推陈致新,钱氏分明五脏,戴人熟施三法。(楼英《医学纲目》自序)。

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

7.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孤阴不长,独阳不成。(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火集》)。

11.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元·朱震亨《局方发挥》)。

12.阳道实,阴道虚。(《素问·太阴阳明论》)。

13.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4.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阴阳逆,则天地否而人气厥。(汉·华佗《华氏中藏经·阴阳大要调神论》)。

15.一阴一阳者,天地之道;一开一合者,动静之机。(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六味地黄丸集注》)。

16.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

17.阴中有阴,阳中有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18.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明·张介宾《景岳全书·阴阳》)。

19.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

20.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素问·五常政大论》)。

21.阴以实为质,阳以虚为用。(明·陆树生《病榻寤言·元神》)。

1.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黄元御《素灵微蕴·原胃解》)。

2.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

3.脾胃为水谷之海。(明·龚信《古今医鉴·泄泻》)。

4.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

5.腑气通则脏气安。(清·王士雄《温热经纬·陈平伯外感温热》)。

6.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

8.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9.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0.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1.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2.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3.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4.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5.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6.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7.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8.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

19.肝受血而能视。(《素问·五藏生成》)。

20.肝体阴而用阳。(清·唐宗海《血证论·滑氏补肝散》。

21.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灵枢·五味第五十六》)。

22.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素问·五藏生成》)。

23.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素问·五藏生成》)。

24.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素问·五藏别论》)。

25.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素问·五藏别论》)。

26.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素问·五藏别论》)。

27.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五藏别论》)。

28.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素问·五藏别论》)。

29.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素问·宜明五气》)。

30.腑气通则脏气安。(清·王士雄《温热经纬·陈平伯外感温病》)。

31.五脏六腑,俱受气于肺。(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病诸候》)。

32.(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阎孝忠原序》)。

33.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素问·五脏生成》)。

34.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灵枢·脉度》)。

35.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素问·六节脏象论》)。

36.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灵枢·口问》)。

37.肝气通于目,肝的则目能辨五色矣。(《灵枢·脉度》)。

38.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素问·六节脏象论》)。

39.肝之性喜升而恶降,喜散而恶敛。(清·周学海《读医随笔·平肝者舒肝也伐肝也》)。

40.凡脾胃喜甘而恶苦,喜补而恶攻,喜温而恶寒,喜通而恶滞,喜升而恶降,喜燥而恶湿。(明·赵献可《医贯·后天要论》)。

41.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难经·三十七难》)。

42.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泄泻》)。

43.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脾部》)。

44.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问·厥论》)。

45.肺为水之上源。(清·汪昂《医方集解·清暑之剂》)。

46.肺为脏腑之华盖。(清·陈念祖《医学三字经·咳嗽》)。

47.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素问·六节脏象论》)。

48.肾精贵乎专涩,膀胱常欲气化。(宋·严用和《济生方·肾膀胱虚实论治》)。

49.肾开窍于二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50.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六节脏象论》)。

51.五脏之真,惟肾为根。(明·赵献可《医贯·玄元肤论》)。

52.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素问·脉要精微论》)。

53.脑为髓之海。(《灵枢·海论》)。

54.人以胃气为本。(金·李杲《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治为热中论》)。

55.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灵枢·营卫生会》)。

56.胃乃六腑之本。(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病机赋》)。

57.胃气一败,百药难施。(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58.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以成七窍之用,故头为精明之府。(明·张介宾《类经·疾病类》)。

59.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灵枢·玉版》)。

60.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素问·五脏别论》)。

61.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清·吴瑭《温病条辨·中焦》)。

62.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清·叶桂《外感温热》)。

63.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宋·杨士瀛《仁斋指方论·声音方论》)。

64.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明·绮石《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

65.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清·石寿棠《医原·闻声须察阴阳·论》)。

66.肺主一身之表,肝主一身之里,五气之盛,皆从肺入,七情之病,必由肝起。(清·王士雄《柳州医话》)。

67.肝得血则筋舒,肾得养则骨强。(丁甘仁《丁甘仁医案·痿痹》)。

68.或谓补脾不如补肾者,以命门之火可生脾土也。或谓补肾不如补脾者,以饮食之精,自能下注肾也。(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医门八法》)。

69.脾胃居中,为上下升降之枢纽。(清·何梦瑶《医碥·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70.脾阳健则能运,胃阴充则能纳。(清·柳宝诒《柳选四家医案·继志堂医案》)。

71.水为万物之元,土为万物之母,二脏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虚劳》)。

72.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丁甘仁《丁甘仁医案·膏方》)。

73.胃主牙床,肾主牙,补虚清热各专家。(清·唐宗海《医学见能·证治》)。

1.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2.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3.精对神而言,则神为阳而精为阴。(明·张介宾《类经·脏象类》)。

4.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

5.气顺则津液流通。(宋·严用和《济生方·痰饮论治》)。

6.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灵枢·大惑论》)。

7.血藏于肝,精涵于肾。(清·傅山《傅青主女科·身瘦不孕》)。

8.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灵枢·营卫生会》)。

9.发为血之余,血虚则发落。(丁甘仁《丁甘仁医案·衄血》)。

10.夫载气者,血也;而运血者,气也。(清·唐宗海《血证论·脉证死生论》)。

11.发者血之苗,血盛则发润。(明·李梃《医学入门·脏腑》)。

12.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明·朱棣《普济方·血荣气卫论》)。

13.气化则水行。(清·张隐庵《素问集注·经脉别论》)。

14.气和则血循经,气逆则血乱溢。(明·孙一奎《赤水玄珠·血》)。

15.气属阳而无形,血属有而有形。(明·张介宾《类经·经络类》)。

16.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元·朱震亨《丹溪心法·六郁》)。

17.气行即水行,气滞即水滞。(清·尤怡《金匮翼·痰饮统论》)。

18.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诸气》)。

19.气之性善升而易散,育与固,养气之妙法……血之性善降而易凝,和与温,养血之妙法。(清·唐笠山《吴医汇讲·石芝医话》)。

20.气主煦之,血主濡之。(《难经·二十二难》)。

21.荣者血也,卫者气也。(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痈疽病诸候》)。

22.人之一身以血为主,以气为先。(明·胡慎柔《慎柔五书·虚损》)。

23.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灵枢·本脏》)。

24.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素问·调经论》)。

25.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生气通天论》)。

26.阳随乎阴,血随乎气,故治血必先理气,血脱必先益气。(明·赵献可《医贯·血证论》)。

27.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诀气》)。

1.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素问·生气通天论》)。

2.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素问·经脉别论》)。

3.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风邪无形而居外,湿邪有形而居内。(清·喻昌《医门法律·热暑湿三气门》)。

5.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生气通天论》)。

6.风者善行而数变。(《素问·风论》)。

7.暑必挟湿,二者皆伤气分。(《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

8.湿胜则濡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

10.体中多湿之人,最易中暑。(清·喻昌《医门法律·热湿暑三气门》)。

11.外因之病,风为最多。(清·费伯雄《医醇剩义·火》)。

12.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生气通天论》)。

13.面对面问诊,心连心开方。——夏克良。

14.百病生于气也。(《素问·举痛论》)。

15.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6.悲则气消。(《素问·举痛论》)。

17.久病生郁,久郁生病。(明·傅仁宇《审视瑶函·内外二障论》)。

18.惊则气乱。(清·何梦瑶《医碥·气》)。

19.恐则气下。(《素问·举痛论》)。

20.怒则气上。(《素问·举痛论》)。

21.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22.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患。(元·罗天益《卫生宝鉴·中风小羌活愈风汤》)。

23.喜怒伤气,寒暑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4.喜则气缓。(《素问·举痛论》)。

25.因病而郁,因郁而病。(明·张介宾《景岳全书·郁证》)。

26.郁则生火生痰而成病,病则耗气耗血以致虚。(宋·杨世瀛《仁斋直指方论·病机赋》)。

27.安谷则昌,绝谷则亡。(金·李杲《脾胃论·仲景引内经所说脾胃》)。

28.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素问·奇病论》)。

29.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宣明五气》)。

30.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

31.百病多由痰作祟。(清·汪昂《汤头歌诀·除痰之剂》)。

32.气有余则化为火,液有余则化为痰。(明·皇甫中《明医指掌·火痰》)。

33.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痰》)。

34.瘀血在里则口渴。(清·唐宗海《血证论·瘀血》)。

1.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元·朱震亨《脉因证治·杂证》)。

2.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汉·张机《伤寒论》)。

3.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喜怒伤气,寒暑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11.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痹论》)。

12.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13.诸厥固泄,皆属于下。(《素问·至真要大论》)。

14.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素问·至真要大论》)。

15.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16.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素问·至真要大论》)。

17.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18.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19.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20.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素问·至真要大论》)。

21.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2.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23.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4.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素问·至真要大论》)。

25.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6.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素问·疟论》)。

27.泻多必亡阴。(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泄泻》)。

28.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灵枢·刺节真邪》)。

29.阳气者烦劳则张。(《素问·生气通天论》)。

30.阳强则寿,阳衰则夭。(明·张介宾《景岳全书·阳不足再辨》)。

31.阴虚体质,最宜化燥。阳虚体质,最宜化湿。(清·石寿棠《医原·百病提纲论》)。

32.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素问·调经论》)。

33.阳虚者,气多陷而不举。(清·尤怡《医学读书记·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汤方合论》)。

34.阴虚者,气每上而不下。(清·尤怡《医学读书记·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汤方合论》)。

35.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

36.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金·张元素《医学启源·内经主治备要》)。

37.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8.病在气分,游行不定;病在血分,沉着不移。(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附录》)。

39.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元·朱震亨《脉因证治·杂证》)。

40.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迫则血走。(清·唐宗海《血证论·吐血》)。

41.气属阳,有余便是火。(明·龚信《古今医鉴·杂病赋》)。

42.气虚不能统血,气寒不能生血。(清·唐宗海)。

43.气虚则寒,营虚则热。(丁甘仁《丁甘仁医案·产后》)。

44.气有余便是火。(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火》)。

45.肝气横逆,犯胃则呕,克脾则泻。(丁甘仁《丁甘仁医案·泄泻》)。

46.脾胃一虚,肺气先绝。(金·李杲《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

47.上焦闭则下焦塞。(姚若琴《宋元明清名医类案·朱丹溪医案》)。

48.上焦不治,则水泛高源,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明·张介宾《类经·脏象类》)。

49.脏寒生满病。(《素问·异法方宜论》)。

50.病多恶寒,责其无火。(明·虞抟《医学正传·医学或问》)。

51.病多壮热,责其无水。(明·虞抟《医学正传·医学或问》)。

52.风多则痒,热多则痛。(元·齐德之《外科精义·辨证法》)。

53.怪病多属痰,暴病多属火。(明·缪希雍《本草经疏·论痰饮药宜分治》)。

54.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5.寒之不寒,责其无水。(明·张介宾《类经附翼·真阴论(引王冰语)》)。

56.寒则气收。(《素问·举痛论》)。

57.热得湿面愈炽,湿得热而愈横。(清·王士雄《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

58.热胜则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9.热之不热,责其无火。(明·张介宾《类经附翼·真阴论(引王冰语)》)。

60.热则生风。(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

61.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燥类》)。

1.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素问·宝命全形论》)。

3.初病在经,久病入络。(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

4.头者,诸阳之会。(宋·陈言《三因极-病证方论·头痛证论》)。

5.胁乃肝之分野。(丁甘仁《丁甘仁医案·内伤杂病》)。

6.学医之道,不可不明乎经络。(元·滑寿《十四经发挥·序》)。

7.直行者,谓之经;旁行者,谓之络也。(明·皇甫中《明医指掌·经论总论》)。

8.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明徐凤《针灸大全·四总穴歌》)。

9.凡气之道,气调而止。(《灵枢·终始》)。

10.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金元·窦杰《针经指南·标幽赋》)。

11.治痿独取阳明,……此言不止为针也,针与药同也。(金?张从正《儒门事亲·热形》)。

12.治痿者,独取阳明。(《素问·痿论》)。

13.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庄子·刻意》)。

14.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明·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15.养生之方,以胎息为本。(宋·周密《癸辛杂识·前集》)。

1.持脉有道,虚静为保。(《素问·脉要精微论》)。

2.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有诸内者,形诸外。(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4.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灵枢·五色》)。

5.实则谵语,虚则郑声。(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6.苔垢薄者,形气不足,苔垢厚者,病气有余。(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辨舌之苔垢》)。

7.血实气虚则肥,气实血虚则瘦。(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

8.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元·滑寿《诊家枢要·诊脉之道》)。

9.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宋·崔袁彦《脉诀》)。

10.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汉·张机《伤寒论·辨脉法》)。

11.久病无脉,气绝者死;暴病无脉,气郁可治。(清·程杏轩《医述·辨脉》)。

12.脉贵有神。(清·顾松园《顾氏医镜·先哲格言》)。

13.脉有要诀,胃、神、根,三字而已……此乃诊家大法。(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脉法金针》)。

14.(饮食)喜冷则为中热,喜热则为中寒。(明·李梃《医学入门·问证》)。

15.真寒之脉,必迟弱无神;真热之脉,必滑实有力。(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寒热》)。

1.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3.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

4.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素问·至真要大论》)。

5.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素问·至真要大论》)。

6.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至真要大论》)。

7.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8.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至真要大论》)。

9.好言者热,懒言者寒。(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10.气衰言微者为虚,气盛言厉者为实。(清·陈念祖《医学实在易·四诊易知》)。

11.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

12.有一份恶寒,即有一份表证。(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表里寒热》)。

13.音壮为实,音轻为虚。(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14.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5.厥少热多则病退,厥多热少则病进。(《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

16.救阴不在于血,而在于津与汗。(清·叶桂《外感温热论》)。

17.少阳主半表半里。半不也,不表不里之隙地也。(明·方有执《伤寒论条辨·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18.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19.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20.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呕,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2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22.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清·叶桂《外感温热论》)。

23.阳明病,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24.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25.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

26.脾病身痛体重。(《素问·标本病传论》)。

27.脾热口甘或臭。(李梃《医学入门·杂病分类》)。

28.胃强脾弱,则消谷而便溏;脾强胃弱,则知饥而纳少。(清·林佩琴《类证治裁·饮食》)。

29.精脱者耳聋。(《灵枢·决气》)。

30.麻是气虚,木是湿痰死血。(元·朱震亨《丹溪心法心要·手足麻木》)。

31.内伤发热,时发时止;外感发热,热盛无休。内伤则手心热,外感则手背热。(清·程杏轩《医述·审证》)。

32.气虚则麻,血虚则木。(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论治》)。

33.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明·绮石《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

2.善用兵者,必先屯粮;善治邪者,必先养正。(清·刘恒瑞《经历杂论·疼痛辨》)。

3.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4.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其高者,因而越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其下者,引而竭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中满者,泻之于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1.其慓悍者,按而收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2.其实者,散而泻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3.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素问·五藏别论》)。

14.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素问·移精变气论》)。

15.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素问·疟论》)。

16.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7.温者清之,清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8.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9.燥者润之,急者缓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0.坚者耎之,脆者坚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1.衰者补之,强者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2.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3.踈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

24.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5.微者逆之,甚者从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6.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7.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滞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8.急者缓之,散者收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9.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30.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素问·至真要大论》)。

31.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32.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素问·至真要大论》)。

33.凡欲治病,先察病源,先候病机。(《神农本草经·序例》)。

34.凡治病者,在必求于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明·张介宾《类经·论治类》)。

35.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36.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休耗气,精遗不涩泄,能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明·张介宾《类经·论治类引王应震语》)。

37.治病必求其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8.欲潜其阳,必滋其阴。(丁甘仁《丁甘仁医案·神志》)。

39.用阴和阳,用阳和阴。(《灵枢·五色》)。

40.气虚者宜补其上,精虚者宜补其下,阳虚者宜补而兼暖,阴虚者宜补而兼清。(明·张介宾《类经·虚损治法》)。

41.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

42.盛者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经脉》)。

43.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素问·至真要大论》)。

44.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45.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明·张介宾《类经·标本类》)。

46.新病可急治,久病宜缓图。(清·喻昌《医门法律·申明内经法律》)。

47.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48.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明·李中梓《医宗必读·乙癸同源论》)。

49.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50.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51.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52.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53.补血者,总以补肝为要。(清·唐宗海《血证论》)。

54.欲调其血,先调其气。(明·王肯堂《医统正脉全书·秘传证治要诀》)。

55.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清·唐宗海《血证论·吐血》)。

56.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

57.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清·叶桂《外感温热论》)。

58.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59.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汉·张机《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60.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汉·张机《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61.攻不可以收缓功。补不可以求速效。(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论治》。

62.汗之发也,其出自阳,其源自阴。(清·吴谦等《医宗金鉴·活人败毒散集注》。

64.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素问·生气通天论》)。

65.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6.下之贵得其法。(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医门八法》)。

67.用补之法,贵乎先轻后重,务在成功。用攻之法,必须先缓后峻,及病则已。(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论治》)。

68.气行则水行,土实则水治。(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实脾饮注》)。

69.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寒,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70.实火宜泻,虚火宜补。(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火证》)。

71.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72.上燥治气,下燥治血。(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燥》)。

73.外湿宜表散,内湿宜淡渗。(元·朱震亨《丹溪治法心要·湿》)。

74.外饮治脾,内饮治肾。(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痰饮门》)。

75.郁火宜发,实火宜泻。虚火宜补,阴火宜引。(清·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伤寒要义》)。

76.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也。(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痰》)。

77.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78.妙药难医心上病。(清·顾锡《银海指南·郁病论》)。

79.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清·叶桂《外感温热论》)。

80.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明·龚迁贤《寿世保元·医说》)。

81.温能除大热。(金·李杲《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82.阳虚易补,阴虚难疗。(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虚劳》)。

83.医者善于调肝,乃善治百病。(清·周学海《读医随笔·证治类》)。

84.大实有赢状,误补益疾;至虚有盛候,反泻含冤。(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疑似之证须辨》)。

85.凡治病者,总宜使邪有出路。(清·周学海《读医随笔·证治类》)。

86.汗能亡阳,下能损阴。(元·滑寿《难经本义·五十八难》)。

87.见病医病,医家大忌。(明·周慎斋《慎斋遗书·辨证施治》)。

88.有形之精血不能速生,无形之真气所宜急固。(明·绮石《理虚元鉴·阳虚三夺统于脾》)。

1.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素问·至真要大论》)。

2.补汤宜用熟,泻药不嫌生。(明·傅仁宇《审视瑶函·用药生熟各宜论》)。

3.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住痛。(清·顾松园《顾氏医镜·论治大纲》)。

4.升降浮沉则顾之,寒热温凉则逆之。(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四时用药例》)。

5.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素问·宣明五气》)。

6.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纯而和缓。(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小承气汤集注》)。

7.半夏有三禁,渴家汗家血家是也。(明·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春温夏热病大法》)。

8.附子无姜不热。(清·黄宫绣《本草求真·干姜》)。

9.石膏非大剂则无效。(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伤寒兼有伏热证》)。

10.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升降浮沉》)。

11.一味丹参,功同四物。(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丹参》)。

1.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明·王纶《明医杂著·暑病》)。

2.久咳不已,必须补脾土以生肺金。(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咳嗽》)。

3.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

4.治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金·张元素《活法机要·咳嗽证》)。

5.喘病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喘》)。

6.肺病者,喘息鼻胀。(《灵枢·五阅五使》)。

7.肺胀者,虚满而喘咳。(《灵枢·胀论》)。

8.实喘责在肺,虚喘责在肾。(清·石寿棠《医原·闻声须察阴阳论》)。

9.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明·虞抟《医学正传·哮喘》)。

10.血不养心,则神浮而悸。(清·唐宗海《血证论·惊悸》)。

11.呕吐伤胃,泄泻伤脾。(丁甘仁《丁甘仁医案·痉症》)。

12.病深者,其声哕。(《素问·宝命全形论》)。

13.致呃之因,总由气逆。(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呃逆》)。

14.疸久不愈则补脾。(清·林佩琴《类证治裁·黄疸》)。

15.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汉·张机《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

16.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汉·张机《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

17.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8.水谷分则泻自止。(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泄泻》)。

19.白痢者,属乎气;赤痢者,属乎血。(清·汪宏《望诊遵经·大便望法提纲》)。

20.初痢多属湿热,久痢多属虚寒。(清·李馥垣《医理汇精·痢疾》)。

21.先滞后利者易治,先利后滞者难治。(清·吴瑭《温病条辨·湿温》)。

22.无痰不作眩。(元·朱震亨《丹溪必法·头眩》)。

23.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眩晕》)。

24.善治风者,以气理之。(明·戴思恭《证治要诀·中风》)。

25.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汉·张机《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26.治阳水用攻用散,治阴水用温用补。(清·吴谦等《医宗金鉴·桂苓术甘汤按》)。

27.诸有水肿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汉·张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28.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汉·张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29.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

30.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

31.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清·尤怡《金匮要略心典·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32.暴衄则治须凉泻,久衄则治须滋养。(清·林佩琴《类证治裁·衄血》)。

33.近血病在腑,远血病在脏。(丁甘仁《丁甘仁医案·便血》)。

34.盗汗为阴虚,自汗为阳虚。(清·江涵暾《笔花医镜·盗汗自汗》)。

35.闭塞不通谓之痹。(清·李用梓《证治汇补·痹症》)。

36.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痹论》)。

37.癫属阴,狂属阳,癫多喜而狂多怒。(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癫狂》)。

38.狂为痰火盛实,癫为心血不足。(明·孙一奎《赤水玄珠全集·癫狂痫门》)。

39.重阳者狂,重阴者癫。(《难经·二十难》)。

40.胃不和则卧不安。(《素问·逆调论》)。

41.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虚劳候》)。

42.消渴之患,常始于微而成于著,始于胃而极于肺肾。(清·喻昌《医门法律·消渴门》)。

43.痿多虚,痹多实。(清·吴谦等《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

44.木火郁于中焦,脘痛嘈杂。(清·叶桂《未刻本叶氏医案》)。

45.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清·吴谦等《医宗金鉴·乌梅丸集注》)。

46.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47.诸痛为实,诸痒为虚,诸痈为阳,诸疽为阴。(清·高秉钧《疡科心得集·疡科调治心法略义》)。

48.治妇人之疾,先须调经。(明·陈文昭《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论》)。

49.儿科用苦寒,最伐生生之气也。(清·吴瑭《温病条辨·儿科用药论》)。

50.热盛生痰,痰盛生惊,惊盛生风,风盛发搐。(宋·杨士瀛《仁斋小儿方论》)。

51.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灵枢·海论》)。

52.新聋多热,少阳阳明火盛也;旧聋多虚,少阴肾气不足也。(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耳病》)。

小学名言警句分类篇六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8、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9、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小学名言警句分类篇七

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竞争不是比谁努力,而是比谁更努力。

6.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8.生活的美妙就在于它的丰富多采,要使生活变得有趣,就要不断地充实它。

9.文学来自勤奋,高分源自拼搏。

10.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11.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玻。

12.勇气,是人类一切品格中最宝贵的品格。

13.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14.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

15.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6.我们要学习思考,然后再来写作。

17.志存高远,心系天下。

18.勤奋的含义是今天的热血,而不是明天的.决心,后天的保证。

1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小学名言警句分类篇八

3、苟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毛泽东。

4、一日一钱,十日十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

5、欲速则不达。------《论语》。

6、最困难之时,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日。-----拿破仑。

7、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董必武。

8、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陆游。

9、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中国谚语。

10、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11、思想的形成,首先是意志的形成。——莫洛亚。

12、不放弃!决不放弃!永不放弃!——邱吉尔。

13、一个有决心的人,将会找到他的道路。——佚名。

14、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佚名。

15、一日一钱,十日十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

16、永远没有人力可以击退一个坚决强毅的希望。——金斯莱。

17、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来完成的。——约翰逊。

1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19、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坚强的意志。——英国。

20、为学须刚与恒,不刚则隋隳,不恒则退。——冯子咸。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