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深度贫困村调研报告(优秀13篇)

  • 上传日期:2023-11-20 14:59:26 |
  • ZTFB |
  • 7页

报告是一种系统性的书面或口头陈述,用于传达某种情况、问题或事件的相关信息。报告中的图表要简洁明了,配合文字说明,以便读者理解。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类型报告的写作风格和结构。

深度贫困村调研报告篇一

根据市第一书记工作安排,由xx县第一书记经科委牵头,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我县属于秦巴连片扶贫开发区,是592个国定贫困县之一。全县现有贫困村158个,占全县总村数的75.3%;现有贫困人口11.4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2.7%。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狠抓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帮扶,通过机制创新全力破解扶贫攻坚难题,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明确目标任务,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联系分管领导分别任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从xxx4年起,每年完成贫困人口脱贫1.5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相继印发了《xx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xx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xx县选派干部进驻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实施方案》、《xx县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xx县各镇、部门扶贫开发年度考核实施细则》等系列制度措施,指导规范全县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

(二)深入摸底调查,逐一建档立卡。根据中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有关要求,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和选准对象、找准原因、定准类别的要求,逐村逐户开展贫困状况调查摸底,全面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并建档立卡,为实现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基础。县上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扶贫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扶贫信息监测中心。在贫困户识别过程中,我县探索推行的“户申请、组评议、村审查、镇审核、县审定”和“实地核实、到村到户,严格程序、群众评议,公平公正、三榜公示”的工作方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目前,我县已全面完成158个贫困村、11.45万贫困对象识别和信息录入工作,为精准监测、精准施策、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

(三)抓实精准对接,强化项目支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项目整合工作,捆绑涉农项目资金,集中用于精准扶贫。我县按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原则和“乡镇申报、部门踏核、县上研定”的要求,由县扶贫局牵头汇总整理各镇贫困村急需实施的项目,分类反馈到相关部门进行现场核查,初步确定年度拟实施的项目和投资额度,经县政府审定后由县发改局、扶贫局和相关部门下达项目计划,有效提高了项目资金使用的精准度。截止目前,全县共整合县发改、国土、住建、交通、教育、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电力、通讯等部门资金1.79亿元,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四)夯实综合措施,实施重点突破。一是完善规划体系。为确保实现每年1.5万人以上贫困户脱贫目标,按照“五结合、四到位”的要求(坚持扶贫开发与城乡一体化相结合,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整村推进与到村到户相结合,产业扶贫、移民搬迁与教育扶贫相结合,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坚持增收项目到村到户,扶贫资金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到村到户,帮扶责任到干部人头),以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瓶颈问题为突破口,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城镇一体化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了系统完善的县、镇、村扶贫规划体系,确保扶贫规划与其他专项发展规划协调统一。同时,以户为基础、项目为支撑、移民搬迁安置为核心、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为重点,为贫困户逐一制定符合村情户情实际的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切实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二是加快贫困户搬迁。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做好重点解决危居贫困户搬迁工作的通知》,明确在三年扶贫期间,必须彻底完成71个贫困村的危困户搬迁任务。为切实解决贫困户搬迁资金难的问题,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县农商银行积极合作,开展了危居贫困户搬迁贷款工作,建立金融扶贫产业贷款风险基金,扩大金融扶持产业信贷规模,确保xxx6年底前所有危居贫困户一户不少的搬入新居。三是推动产业发展。突出富硒特色产业开发,重点抓好茶芋药果菜(茶叶、魔芋、中药材、特色林果、富硒蔬菜)和猪牛羊鸡鱼(黑猪、黄牛、白山羊、乌骨鸡、富硒鱼)五大特色养殖业,并将特色产业与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相结合,延伸特色产业链,依托特色种养业,积极发展农村小型加工业,大力发展旅游、电商、劳务等三产服务,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产品有销路、增收有门路。四是强化劳务输出。采取“订单式、定向式”的'方法,扎实开展修脚足浴、电子商务、民歌茶艺、特色烹饪和建筑劳务五大培训工程。

(五)干部驻村帮扶,充实扶贫力量。我县结合联系服务群众“五个一”工作法,按照省、市、县派驻工作队不重合的原则,实行领导联村、部门包村、工作队驻村和干部包户工作机制,落实了71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目前,71个驻村工作队410名干部全部进驻各贫困村履行帮扶工作职责,实行定点、定人、定时、定责帮扶,做到“一人驻村、单位全员帮扶”,确保了每个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二、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还存在着四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合力未形成。一些部门和干部潜意识认为扶持到户很难出“成绩”。导致有的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没有把心思用在扶贫工作上,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近一年时间,到底扶谁,怎样扶尚未完全搞清楚。一些镇政府未将精准扶贫工作列入本镇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为精准扶贫工作,县上派的有工作队,自然由工作队负责,政府只催催进度,过问过问就行了,考核追责首先是追工作队的责。村干部只热衷于争取和实施覆盖面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于到户产业项目不热心,感到落实、实施难度大,不愿投入精力抓落实。扶贫工作队则认为,工作队是到镇入村协助当地政府、村两委开展扶贫工作,希望得到镇村两级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对目前的现状觉得工作无动力、无信心,感到彷徨和无奈。合力攻坚的氛围未形成。

(二)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发展意识不强。一是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国家诸多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兑现,社会各界捐资捐物,使部分贫困户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在入户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少数贫困户,当问及打算发展啥产业、如何发展拔穷根时,则不假思索的说:“我现在是三无,无钱、无劳力、无技术,啥都搞不成,你们既是来扶贫的,请你们给我安排低保”。二是就业观念严重落后。相当部分的贫困户处在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的状态。以全县开展的修脚师培训为例,一些贫困户子女不参与,认为这项工作不体面、名声不好、不愿干。其择业标准与自身素质能力极不相符。

深度贫困村调研报告篇二

为贯彻落实中央、区、市开展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按照县委统一安排,近日,我和县人民政府调研员易继超、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同志组织有关部门、乡镇、村组干部前往**镇**村**屯,就**村贫困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村是我县“十二五”时期的贫困村之一,位于**镇西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90公里,辖**一、二、三组,高让一、二组,**组,纳坝一、二组,**组、**组、**组,**一、二组,**组、**组,甲以一、二组等17个村民小组,共375户179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52人,**库区移民户802人,农村五保户4户4人,农村低保户57户143人。全村总面积6430.55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32公顷(水田17公顷,旱地115公顷),目前种植有核桃1810.48亩,目前的经济来源主要以水果、板栗、食用菌、杉木、网箱养殖、山羊养殖为主,xx年年人均纯收入1692元。

目前,**镇政府至**村的村级公路为水泥路。村内的**、**屯为砂石路,雨季路面泥泞,路况较差,可勉强通行;**、威贯、**、**、纳坝、甲以、高让、**等八个屯未能通车行路,交通极为不便,出行难成为**村发展的瓶颈。**村**屯有3户后靠搬迁户尚未通电,其余各屯(户)均已通电。建有人畜饮水工程,但受投资及水源限制,工程建设规模有限,无法在旱季发挥出更有效作用,人畜饮水面临一定困难。xx年,水利系统预算投入40万元,在**、**、**、**等屯新建自来水工程,新建和加固维修高让、**、**屯田间渠道,改善了**村多年来本来就少有的农田灌溉条件。相关项目目前还在施工。

**村有1个村完小,全校占地面积2916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1166平方米,开设1个学前班、一至六年级各1个班,共7个班,有教职工7人,其中,校长1人,代课1人,专任教师5人,均是大专以上学历。

**村完小xx年秋季学期在校生165人,内宿生101人,有标准铁床架60床,学生人均拥有床位0.5个。全村适龄儿童已全部入学,入学率100%。由于地处偏僻山区,村完小的伙食质量保障难度大,蔬菜尚可从附近农家购进,肉类食品必须从集市购买,极不方便。同时,由于山川广袤,人们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学生上学极不方便。

**村共有党员46人,其中,70周岁以上3人,40到70周岁9人,40周岁以下34人。党员年轻化程度较高,且文化程度在全村范围相比较高,体现出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在**村“两委”班子中,党支部书记**47岁,村委主任**45岁,村委副主任**47岁,村妇女主任**35岁,年龄比例较为合理。走访中发现,村委班子及各村民小组组长都有较强的工作积极性及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的良好愿望,有较强的意愿管好村级事务。

**村建设有办公用楼1栋,建筑面积308平方米,内设卫生室。还设有“农家书屋”,约有书籍700册,可供村民阅读使用。但村级管理服务制度不够健全,需要加强规范化管理培训。由于村屯分散,宣传设备、设施不够,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不能及时宣传到位。

民风民俗方面。该村以壮族群众为主,村民爱唱山歌、团结和睦、互爱互助、乐观积极、热情好客,乡情浓郁,乡风质朴,但全村除小学外,没有体育、文化设施,难以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精神文明建设硬件和软件都严重缺乏。

村容村貌方面。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指导和驻村工作组的大力宣传和组织下,群众积极参与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建设活动,环境卫生意识有所提高,村容村貌得到一定改善。但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等客观原因,村屯污垃设施严重缺乏,除了村委所在地和条件相对较好的屯建有小型垃圾收集池外,其他屯都没有垃圾处理设施。

居住环境方面。近年来,随着我县引导农村危房改造力度不断加大,享受农村危房改造补贴群众越来越多,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从统计数据来看,全村375户居民中,已经没有茅草树皮房,只有45户还住在木瓦结构的旧房子里,绝大部分群众都已住进砖混结构的楼房。但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建房技术保障,大部分群众建设的新房还存在抗震能力弱、“三通”难度大等问题。以**屯为例,全屯共有23户群众,却分为6个居住点,最高的居住点目前未通自来水;从码头到该居住点大约3.5公里,只通机耕路,但路况极差,摩托车都难以通行;目前该屯群众已全部住进楼房,但没有框架结构楼房,其中只有一户进行过装修。**屯的这一情况具有较强代表性。

产业发展方面。种养殖业发展有了一定基础,已创建有**县**镇**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县**镇高让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广西**县康园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县丰盛养羊农民专业合作社、**县李林黑山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但多数合作社为这两年新创建,正值投入阶段。该村外出务工人数229人,在本村务农人数867人,在校学生172人,其他为无劳动能力的老人、小孩等,劳动力转移率较低。

全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只受过小学或初中文化教育,熟练掌握运用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的比例很低,科技意识差。外出务工的劳动力由于文化素质相对低下,身无一技之长,只能依靠体力劳动,收入水平低。部分群众不相信科学,只相信经验,存在别人种什么就跟着种什么、别人养什么就跟着养什么的观念,创新意识不足,短视现象严重。部分群众保守思想和安土重迁意识较为严重,当调研组提出通过生态移民搬迁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并实现进城梦时,大部分群众顾虑重重。有的担心到县城养不活家人,有的担心还不起购房贷款,有的认为到县城买房花费太大、得到房子太小,有的担心集中居住难以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村地广人稀,植被繁茂,但是处于**水库水源涵养区,山高坡陡。田地单块面积小,肥力弱,不适宜机械化耕作;耕地零碎,土层瘠薄,易涝易旱;排灌条件差,滑坡灾害频繁;远离县城,交通不便,农业种植劳动强度大,成本高,竞争力弱。调研组从县城前往**屯,乘车半个多小时,乘船1个多小时,还需步行1个多小时。当地群众也反映,瓜果蔬菜类农产品从屯里面运送到县城由于辗转颠簸,一般都会烂掉一半左右。调研中还发现,大部分群众都将大部分土地用以种植杉木,产业发展周期长、见效慢。谈及产业发展计划时,个别群众提出扩大山羊养殖规模,但被大部分群众否定。

**村地处莽莽大山深处,历史上长期与世隔绝,发展滞后。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大力推进扶贫开发,但是由于**村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扶贫开发的难度极大。上级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与需求相比,十分不足。从**村**码头至**屯各居住点共有大约4公里路程,由于该屯既位于**库区,又只是单淹(只淹耕地不需搬迁)地区,该屯建设入屯公路时,既没有享受到扶贫部门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扶持,也不符合移民部门的帮扶条件,当地群众户均投入近万元也只建成一条部分地方坡度超过30度的低等级车行路。一到雨水季节,边坡塌方严重,路面坑坑洼洼,行车安全系数极低。

长期以来,**村农民修房造屋、生产生活都依赖森林资源,局部地区过度垦殖,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日益恶化,但是村民人口越来越多,高科技劳动工具越来越普及,人们利用、改造和破坏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当地自然生态越来越难以适应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调研中,发现有些地方有炭窑,一些较大的木头被丢弃在路边,个别群众毁林造林。一些群众进行山羊养殖,也给当地生态带来较大的破坏。

当前,和**村相比贫困面貌一致、贫困原因类似的`贫困村还有很多,为他们找到一条合乎实际的脱贫路子,是县委、县人民政府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工作的重点任务。

(一)加大生态移民搬迁宣传动员力度,促使贫困群众通过移民脱贫。移民扶贫是当前我县推进新时期扶贫工作的重点,生态移民又是当前我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应该把这两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对贫困群众的宣传动员力度,引导他们通过生态移民搬迁到城市安居,也减弱当地自然生态压力。在动员群众生态移民时,应重点把握好解决群众后顾之忧的问题,从就业、就医、就学、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搬迁群众扶持和引导,促使他们在城市得到发展,在城市脱贫致富奔小康。

(二)有效提升生产生活设施保障水平,帮助贫困群众建设美丽家园。由于部分贫困村屯享受相关扶持政策较少,人们自行筹集资金建设的生产生活设施质量差、水平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利用率和安全使用系数低,对改善生产生活质量作用发挥不明显。因此,要加大对贫困村屯特别是人口数量较多且未进行生态移民村屯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通过政府补一点、社会帮一点、群众出一点等办法筹措资金,对不符合有关安全标准的设施进行加固或改造,对已不能发挥作用的设施进行升级或新建。帮助贫困群众营造一个安全便捷的生产生活环境,引导他们投入精力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三)通过“七个一批”综合施策,因户制宜探索各不相同的脱贫路。除了自然条件恶劣,观念落后等共同因素外,贫困户具体贫困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因病因灾返贫,有的是无劳动力致贫,有的是因有子女上学一时难以脱贫。对此,我们要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对贫困对象“七个一批”进行分析(扶持生产发展一批、转移就业发展一批、移民安置搬迁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教育资助帮扶一批、边贸政策扶持一批),因地制宜、因户制宜探索扶贫具体思路。

(四)引导贫困群众合理发展产业,促进贫困村屯持续长足健康发展。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贫困群众对土地的有效利用认识不足,全部栽植成长周期长、经济收益慢的杉木,在发展产业的选择上存在盲目现象,未能走上长效产业与“短平快”产业互相结合、短以养长、长以补短的产业发展轨道,坐拥百亩以上人工林,但近几年内摆脱不了贫困的命运。我们要利用我县特色业发展迅猛、幅射带动能力强的优势,引导贫困群众选择适合的特色产业,形成特色产业与林木业发展相结合、相补益的良性发展模式,才能促进贫困村屯持续长足健康发展。

深度贫困村调研报告篇三

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我院从开始对科左中旗敖本台苏木南毛都嘎查进行包村扶贫工作。四年来,我院根据市委对扶贫济困工作的有关要求,密切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和嘎查党支部,围绕着科左中旗旗委提出的脱贫扶困“五个一”工程,本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标本兼治、统筹兼顾的原则。从基础问题入手,开展扶贫工作。现将四年来的扶贫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南毛都苏木位于敖本台苏木的西部,是沙漠化严重的偏僻地区。土地总面积15360亩,耕地面积3175亩,其中甸子地9525亩,坨沼地2222、5亩,林地面积3600亩,草牧场2540亩,四荒地1820亩,耕地面积每口人不足1、5亩。农业用井27眼。大小牲畜不足700头只。全嘎查共有148户、646人。其中特困户70户、300人,贫困户60户、240人。底全村人均收入不足600元。生态环境十分恶劣,许多学生缀学,整个村子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该嘎查土地贫瘠,农业基础设施非常薄弱。水浇地少,人均不足1、5亩,坨沼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8、7。多年来村民的思想观念滞后,靠天吃饭的思想依然困扰着村民。导致农业生产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致使该嘎查经济一直处于贫困状态。

二、扶贫指标任务完成情况。

按照扶贫攻坚的整体发展规划,在大力加强种植业、养殖业的基础上,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全村经济有了明显提高。具体数据如下:

(一)20底贫困户有55户脱贫,与贫困户相比减少了91、5。特困户有38户脱贫与20特困户相比减少了54、3。有近90户已稳定摆脱贫困,超过了85脱贫目标的要求。全嘎查大小牲畜已达1523头只,四年间增加了21、8倍,已经超额突破预订的目标。并且发展养鹅、养羊产业,其中鹅7600只,羊720只。200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由38、7万,现已增长到102万元,翻了近三翻,年人均收入由不足600元增长到1580元,翻了三翻。今年粮食总产量达150万斤之多,超额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任务。

(二)加强农业础设施建设。完成了低压线改造工程。修建高质量的畦田达1900亩,年收入可达80多万元。增加农业喷灌机4套,投入柴油2、5吨。年学院投资一万元打井大小21口,农业用井由2002年的27口增加到48口,扩大了水浇田面积。水浇田在2002年每人不足1、5亩,现已增长到每人3亩。

(三)据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发动农民退耕还林。到2005年退耕还林共1903、4亩,每户平均12、8亩,已超过每户10亩退耕还林规定的指标。每年获退补款近31、7万元,户均获退补款2148元。

(四)村民素质正在逐步提高,掌握生产技术的人才不断增加。各类培训达1204人次,现在每户至少有一个人能精通两项农业技术。今年劳务输出150人次,仅此一项就为村子总收入增加12万之多。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控制辍学率已经达到目标要求。加强了对地方病、流行传染病的严防工作,结核病、“非典”、“禽流感”无一病例发生。

三、采取措施。

我院从2002年开始深入南毛都嘎查,充分调查了解该嘎查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班子建设以及农民素质等情况,并进行市场预测。制定了脱贫致富四年规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采取在思想观念上启发、行动表现上动员、在资金物质上帮助的办法。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为突破口,细心开展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根据该嘎查村的具体情况和农牧民具体能力,把农业为主导产业、养殖业做为基础产业来抓。用以点代面的方法,扶持部分村民先发展农业、养殖业,来带动其它村民。努力缩小贫困差距,本着治标先治本的原则,与当地党委、政府相配合,转变一些思想观念落后的村民。抓两头,促中间。鼓励较好的村民、扶持较差的村民、带动一般的村民,使他们在农业增产增收上形成你追我赶的势头。这样,整个村的农业生产建设就能迅速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二)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农田建设。我院投资1万元,完成了耕地大小用井21口。努力扩大水浇田面积,增加农业喷灌机4套,现已达到每口人有高标准的畦田三亩。进行低压线改造。发展养殖业、促进畜牧业。学院又捐增了近万元的汽车一辆。同时送去慰问款3000元,面粉1吨,以解决特困户生活的需求。

(三)响应国家号召,积极鼓励引导农、牧民退耕还林。利用退耕还林的退补款来扩大农业、牧业、养殖业的再生产。使村民既享受到国家补退款,又能把这些钱作为资金发展其它产业。并且把房前屋后的闲散地也充分利用进来,括大农民菜园子的再生产。

(四)学。

深度贫困村调研报告篇四

20xx年是全面启动落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和省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赣办字[20xx]19号)的重要一年,也是扎实推进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建设的关键年,现将我县精准扶贫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中办、国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下发后,我们把学习好、传达好、贯彻好文件精神作为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

1、及时传达学习。及时向县委、县政府作了专门汇报,将文件原文送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学习参阅。扶贫和移民办召开会议,将文件精神和国办、省办的有关要求向全体机关干部进行了传达,随后还召开了专题学习讨论会。

2、广泛宣传发动。以开展党的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县扶贫和移民办于20xx年1月28日将中办发〔2013〕25号文件原文转发至各乡镇扶贫办,要求各乡镇结合自身实际,深入重点贫困村开展扶贫政策尤其是中办发〔2013〕25号文件精神大宣讲活动,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3、结合实际部署。中央省市的一系列重要文件中,都将推进扶贫机制创新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安排部署。省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赣办字[20xx]19号),把深化“六项”改革,推进“十项”重点工作作为今年扶贫开发工作的主题进行了具体安排。我县根据省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下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赣县办发[20xx]16号)。

5月8日省扶贫和移民办召开扶贫和移民资金监督检查暨扶贫对象精准识别与帮扶工作会议后,我县及时成立了建档立卡和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识别工作的组织协调,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并在5月12日全体干部职工会议上进行部置和传达。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出台下发了《赣县20xx年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方案》。《方案》中明确了工作的程序,各阶段的任务和时间节点,确保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5月22日,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在全县乡镇党委书记会议上就我县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进行了强调和要求。5月23日我县召开由各乡镇扶贫专干参加的全县扶贫和移民资金监督检查暨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工作会议对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进行专题详细的部署。截止目前,已完成全县100108贫困人口的识别工作,各乡镇陆续进入贫困户信息采集阶段。

根据“三送”工作中现有“单位联系村、干部联系户”的帮扶机制,制定出台了《关于健全完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干部驻村帮扶机制的实施方案》(赣县三送办字〔20xx〕23号),要求参与“三送”工作的单位和部门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挂点联系单位,每户贫困户都有责任单位、责任人挂钩联系、结对帮扶。除结对联系帮扶外,要实行重点帮扶,坚持重点帮扶与联系帮扶相结合,做到不脱贫不脱钩。按照现有的“县级领导联系10户、单位主要负责人联系10户、常驻工作组成员联系20户、非常驻工作组成员以及单位其他在编在岗干部联系5户以上重点户”的方式,对“三送”联系户中的贫困户,负责重点帮扶。“三送”干部因工作调整调离了原单位的,其联系户由乡镇、单位重新安排“三送”干部联系帮扶,确保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县处级干部和后备干部,单位科级干部和后备干部,市、县驻村工作队员,要带头参加重点帮扶工作,到所挂点联系村蹲点指导、示范带动。

1.搬迁移民扶贫。按照市扶贫和移民办的统一部署,我县20xx年实施深山移民1086人,积极配合有关乡镇兴建7个搬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点(都属中心村安置),即:五云镇赣江村老屋下安置点,可安置30户148人;沙地镇攸镇村下榭三期,可安置31户144人;韩坊乡大屋村虎头龙安置点,可安置30户176人;韩坊乡梅街村实竹山安置点,可安置20户103人;白鹭乡农民公寓,可安置60户300人;江口美丽家园,可安置300户1500人;茅店万嵩安置点,可安置36户140人;阳埠下杨安置点,可安置30户120人;阳埠密石安置点,可安置40户180人。着力打造茅店万嵩和江口美丽家园2个搬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点。到目前为止有173人已做好新房并搬迁入住;660人正在建新房。

3.产业扶贫到户。根据省市精神。今年按照我县初步形成的“一区三园”发展格局,围绕促进脐橙、油茶、生猪、甜叶菊、蔬菜、花卉苗木等主导产业。努力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各乡镇和贫困村正在积极筛选申报项目当中。

4.村庄整治建设。我县一直在探索贫困村整村推进(村庄整治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新路径,坚持“基础建设先行、典型示范推动”的工作思路,立足实际,科学统筹推进贫困村整村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和新农村建设。20xx年我县贫困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的村有40个,占贫困村总数的34.5%,结合的省市建设点有73个,占全县20xx年126个新农村建设点总数的57.9%。目前,上级已下达年度整村推进(村庄整治建设)资金,各贫困村正在筛选申报年度项目计划,待省市扶贫和移民办进行审核后,立即组织开展年度项目计划的实施工作。

1、当前,扶贫开发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贫困人口数是根据统计抽样调查数据算出来的,至于谁是真正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哪里、致贫原因何在、怎样才能脱贫,还缺乏深度调查和科学分析,贫困人口档案缺乏科学的动态管理方法,瞄准贫困人口建立“一户一策”的帮扶机制不够完善。

2、贫困户评定标准设置操作难度大。现行贫困户评定标准以人均纯收入为衡量指标,对住房、固定资产、家庭用具、人均牲畜数量和耕地数量、耕地生产水平、劳务输出、牲畜出栏等指标未计算之内,而且人均收入统计难于操作,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统计不准的问题,容易造成绝对平均主义、户户受益、人人有份的现象。

3、贫困人口整体素质不高。一些贫困户存在不思脱贫,主动返贫的等、靠、要思想仍然较重,主动发展意识不强,形成“贫困-扶贫-贫困依赖-贫困陷阱”的恶性循环。掌握实用技能的群众不多,导致贫困户普遍生产能力不强。

4、在扶贫资金分配和使用上,存在分散、细碎、撒胡椒面的现象,集中力量和资金解决深层次贫困问题的合力不够,扶贫资金发挥效益和辐射功能的彰显力不够。

5、贫困区域基础设施仍然滞后。我县的贫困人口居住分散,水、电、路施工难度大,贫困村基础设施依然滞后,仍有许多自然村组不通公路,物质运输主要依靠肩挑人扛,生产成本高、效率低。要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还需很长的时间。

6、贫困村产业建设任务较重。近年来,我县大力发展油茶、花卉、柑橘等种植业,发展养鱼、养猪、养鸡等养殖业,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取得了很大提升。但是受历史原因、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市场等因素影响,贫困村产业发展仍然任重道远,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还不少。

1、识别标准要易操作。国家、省因制定出台科学、合理、易操作的贫困户识别评判标准和办法,目前的识别评判办法不科学,操作性不强,识别出来的对象难于让群众信服,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2、举措实施要精准。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逐个分析致贫原因,针对贫困户的贫困现实以及经济基础差、群众收入低的现状,号准“脉”,找准症结,选好“药方”。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户制定帮扶计划,明确挂牌帮扶责任人,确定具体的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一家一户调研摸底、一家一户一本台帐、一家一户一个扶贫计划、一家一户结对帮扶、一家一户回头跟踪扶贫效果”,帮扶举措既要可行,更要有效,既符合政策要求,更要符合广大贫困户的愿望,切实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争通过三年帮扶,全县建档立卡的扶贫对象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贫困发生率有较大幅度降,主要应在两个方面做到精准。一是资金筹措要精准,确保项目所需。各乡镇、单位部门要结合贫困村实际,帮助贫困村解决交通、水利、危房改造、基础教育等问题进行专项扶持,实行专款专用,专项专管,提高资金支持水平,强化资金使用效益。二是部门协调要精准,确保工作顺利。实施县委挂牌督办制,统一协调涉及扶贫开发项目、资金、人力等相关部门的职责权限,做到项目统一规划、资金统一调度,减少部门利益冲突,提高脱贫致富工作的效率;结合现行行政管理体制运行特点,改变目前的“三送”工作队运行方式,结合贫困村的实际情况,不设定扶贫年限,可以适当延长或缩短,以真脱贫为衡量标准决定撤队时间。

3、政策保障要精准。一是将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作为新时期扶贫工作的重点,以贫困村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主战场,针对各贫困村的不同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合理规划,有针对性地制定扶贫开发实施方案,使每一项扶贫政策力争做到“因地制宜”,提高扶贫资源的投入使用效率。把侧重点放在扶持发展、能力建设、脱贫致富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二是按照“瞄准特困对象、实行兜底保障、开展精准扶贫,同步建设小康”的工作思路,对特殊困难人员,通过政府救助、干部结队帮扶,着力解决“看病难、读书难、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就业难、致富难”等问题;同时,救助帮扶低保贫困对象,通过政府一定的救助帮扶,鼓励发展生产,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自救能力;开发式扶持低收入群体,以产业扶贫、城镇化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措施,全面推动脱贫致富,逐步使全体困难群众达到全面小康生活水平。

4、扶贫途径要创新。一是建立高效协调的扶贫工作体系。坚持瞄准贫困人口,按照扶贫到户的原则,继续把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作为突破口。走特色农业产业之路,鼓励和扶持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二是建立责任明确的扶贫评价体系。扶贫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发改、财政、农粮、林业、水利、交通、教育、卫生、文广、通讯等多个职能部门,扶贫评价体系应建立在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配合,要建立在各自明确扶贫职责的基础上,真正形成“大扶贫”的工作格局和考评体系。

5、定点帮扶要出实效。俗话说,独木难支。要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广泛动员单位、部门和干部、能人大户参与帮扶,通过动员社会爱心人士与贫困家庭结对帮扶,动员企业单位、社会组织结对帮扶共建等措施,进一步扩大贫困村联系覆盖面,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一是要落实帮扶到户机制。按照落实对象、落实政策、落实措施、落实责任、落实目标“五落实”要求,采取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智力帮扶、安居帮扶、贫困村整体帮扶等“五帮扶”措施,确保贫困群众应扶尽扶。

二是建立帮扶长效机制。强力推进“1125”帮扶模式(县级领导10户、单位主要负责人10户、常驻工作组成员20户、非常驻工作组成员以及单位其他在编在岗干部5户以上重点户),落实“三个一”目标,即:一门心思想脱贫、一个产业促增收、一门技术作保障,全面覆盖年度计划脱贫人群。三是把握时机、集聚力量。充分利用对口帮扶的中央、省、市单位扶贫等机遇,广泛凝聚社会资源参与扶贫开发,全面形成合力,确保实现精准扶贫加速发展同步小康。

深度贫困村调研报告篇五

为贯彻落实中央、区、市开展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按照县委统一安排,近日,我和县人民政府调研员易继超、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同志组织有关部门、乡镇、村组干部前往**镇**村**屯,就**村贫困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村是我县“十二五”时期的贫困村之一,位于**镇西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90公里,辖**一、二、三组,高让一、二组,**组,纳坝一、二组,**组、**组、**组,**一、二组,**组、**组,甲以一、二组等17个村民小组,共375户179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52人,**库区移民户802人,农村五保户4户4人,农村低保户57户143人。全村总面积6430.55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32公顷(水田17公顷,旱地115公顷),目前种植有核桃1810.48亩,目前的经济来源主要以水果、板栗、食用菌、杉木、网箱养殖、山羊养殖为主,2014年年人均纯收入1692元。

目前,**镇政府至**村的村级公路为水泥路。村内的**、**屯为砂石路,雨季路面泥泞,路况较差,可勉强通行;**、威贯、**、**、纳坝、甲以、高让、**等八个屯未能通车行路,交通极为不便,出行难成为**村发展的瓶颈。**村**屯有3户后靠搬迁户尚未通电,其余各屯(户)均已通电。建有人畜饮水工程,但受投资及水源限制,工程建设规模有限,无法在旱季发挥出更有效作用,人畜饮水面临一定困难。2015年,水利系统预算投入40万元,在**、**、**、**等屯新建自来水工程,新建和加固维修高让、**、**屯田间渠道,改善了**村多年来本来就少有的农田灌溉条件。相关项目目前还在施工。

**村有1个村完小,全校占地面积2916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1166平方米,开设1个学前班、一至六年级各1个班,共7个班,有教职工7人,其中,校长1人,代课1人,专任教师5人,均是大专以上学历。

**村完小2015年秋季学期在校生165人,内宿生101人,有标准铁床架60床,学生人均拥有床位0.5个。全村适龄儿童已全部入学,入学率100%。由于地处偏僻山区,村完小的伙食质量保障难度大,蔬菜尚可从附近农家购进,肉类食品必须从集市购买,极不方便。同时,由于山川广袤,人们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学生上学极不方便。

**村共有党员46人,其中,70周岁以上3人,40到70周岁9人,40周岁以下34人。党员年轻化程度较高,且文化程度在全村范围相比较高,体现出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在**村“两委”班子中,党支部书记**47岁,村委主任**45岁,村委副主任**47岁,村妇女主任**35岁,年龄比例较为合理。走访中发现,村委班子及各村民小组组长都有较强的工作积极性及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的良好愿望,有较强的意愿管好村级事务。

**村建设有办公用楼1栋,建筑面积308平方米,内设卫生室。还设有“农。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家书屋”,约有书籍700册,可供村民阅读使用。但村级管理服务制度不够健全,需要加强规范化管理培训。由于村屯分散,宣传设备、设施不够,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不能及时宣传到位。

民风民俗方面。该村以壮族群众为主,村民爱唱山歌、团结和睦、互爱互助、乐观积极、热情好客,乡情浓郁,乡风质朴,但全村除小学外,没有体育、文化设施,难以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精神文明建设硬件和软件都严重缺乏。

村容村貌方面。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指导和驻村工作组的大力宣传和组织下,群众积极参与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建设活动,环境卫生意识有所提高,村容村貌得到一定改善。但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等客观原因,村屯污垃设施严重缺乏,除了村委所在地和条件相对较好的屯建有小型垃圾收集池外,其他屯都没有垃圾处理设施。

居住环境方面。近年来,随着我县引导农村危房改造力度不断加大,享受农村危房改造补贴群众越来越多,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从统计数据来看,全村375户居民中,已经没有茅草树皮房,只有45户还住在木瓦结构的旧房子里,绝大部分群众都已住进砖混结构的楼房。但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建房技术保障,大部分群众建设的新房还存在抗震能力弱、“三通”难度大等问题。以**屯为例,全屯共有23户群众,却分为6个居住点,最高的居住点目前未通自来水;从码头到该居住点大约3.5公里,只通机耕路,但路况极差,摩托车都难以通行;目前该屯群众已全部住进楼房,但没有框架结构楼房,其中只有一户进行过装修。**屯的这一情况具有较强代表性。

产业发展方面。种养殖业发展有了一定基础,已创建有**县**镇**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县**镇高让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广西**县康园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县丰盛养羊农民专业合作社、**县李林黑山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但多数合作社为这两年新创建,正值投入阶段。该村外出务工人数229人,在本村务农人数867人,在校学生172人,其他为无劳动能力的老人、小孩等,劳动力转移率较低。

全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只受过小学或初中文化教育,熟练掌握运用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的比例很低,科技意识差。外出务工的劳动力由于文化素质相对低下,身无一技之长,只能依靠体力劳动,收入水平低。部分群众不相信科学,只相信经验,存在别人种什么就跟着种什么、别人养什么就跟着养什么的观念,创新意识不足,短视现象严重。部分群众保守思想和安土重迁意识较为严重,当调研组提出通过生态移民搬迁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并实现进城梦时,大部分群众顾虑重重。有的担心到县城养不活家人,有的担心还不起购房贷款,有的认为到县城买房花费太大、得到房子太小,有的担心集中居住难以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以种植杉木,产业发展周期长、见效慢。谈及产业发展计划时,个别群众提出扩大山羊养殖规模,但被大部分群众否定。

**村地处莽莽大山深处,历史上长期与世隔绝,发展滞后。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大力推进扶贫开发,但是由于**村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扶贫开发的难度极大。上级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与需求相比,十分不足。从**村**码头至**屯各居住点共有大约4公里路程,由于该屯既位于**库区,又只是单淹(只淹耕地不需搬迁)地区,该屯建设入屯公路时,既没有享受到扶贫部门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扶持,也不符合移民部门的帮扶条件,当地群众户均投入近万元也只建成一条部分地方坡度超过30度的低等级车行路。一到雨水季节,边坡塌方严重,路面坑坑洼洼,行车安全系数极低。

长期以来,**村农民修房造屋、生产生活都依赖森林资源,局部地区过度垦殖,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日益恶化,但是村民人口越来越多,高科技劳动工具越来越普及,人们利用、改造和破坏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当地自然生态越来越难以适应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调研中,发现有些地方有炭窑,一些较大的木头被丢弃在路边,个别群众毁林造林。一些群众进行山羊养殖,也给当地生态带来较大的破坏。

当前,和**村相比贫困面貌一致、贫困原因类似的贫困村还有很多,为他们找到一条合乎实际的脱贫路子,是县委、县人民政府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工作的重点任务。

移民扶贫是当前我县推进新时期扶贫工作的重点,生态移民又是当前我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应该把这两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对贫困群众的宣传动员力度,引导他们通过生态移民搬迁到城市安居,也减弱当地自然生态压力。在动员群众生态移民时,应重点把握好解决群众后顾之忧的问题,从就业、就医、就学、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搬迁群众扶持和引导,促使他们在城市得到发展,在城市脱贫致富奔小康。

由于部分贫困村屯享受相关扶持政策较少,人们自行筹集资金建设的生产生活设施质量差、水平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利用率和安全使用系数低,对改善生产生活质量作用发挥不明显。因此,要加大对贫困村屯特别是人口数量较多且未进行生态移民村屯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通过政府补一点、社会帮一点、群众出一点等办法筹措资金,对不符合有关安全标准的设施进行加固或改造,对已不能发挥作用的设施进行升级或新建。帮助贫困群众营造一个安全便捷的生产生活环境,引导他们投入精力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除了自然条件恶劣,观念落后等共同因素外,贫困户具体贫困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因病因灾返贫,有的是无劳动力致贫,有的是因有子女上学一时难以脱贫。对此,我们要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对贫困对象“七个一批”进行分析(扶持生产发展一批、转移就业发展一批、移民安置搬迁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教育资助帮扶一批、边贸政策扶持一批),因地制宜、因户制宜探索扶贫具体思路。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四)引导贫困群众合理发展产业,促进贫困村屯持续长足健康发展。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贫困群众对土地的有效利用认识不足,全部栽植成长周期长、经济收益慢的杉木,在发展产业的选择上存在盲目现象,未能走上长效产业与“短平快”产业互相结合、短以养长、长以补短的产业发展轨道,坐拥百亩以上人工林,但近几年内摆脱不了贫困的命运。我们要利用我县特色业发展迅猛、幅射带动能力强的优势,引导贫困群众选择适合的特色产业,形成特色产业与林木业发展相结合、相补益的良性发展模式,才能促进贫困村屯持续长足健康发展。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深度贫困村调研报告篇六

xx市部分行政区规划调整后设立的xx区下辖金陵、坛洛、双定3个镇和西乡塘等10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298平方公里,总人口75万。为了解和掌握全城区贫困村基本情况,为城区党委、城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7--9月,我们对xx市xx区部分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情况如下:

一、贫困村基本概况。

据对xx市xx区金陵镇的三联、居联村、广道村,双定的秀山村,坛洛的合志、圩中村等27个贫困村初步统计,总人口11444人中,处于贫困线下的有8194人,占总人口的72%。其中相对贫困人口7906人,占总人口的69%,而绝对贫困人口287人,占总人口的`3%。他们的生产、生活存在的特殊困难和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交通、饮水、用电、住房、通讯等基础设施仍然相当落后。一是交通难。27个贫困村中,未通汽车的有21个。“交通难”导致农副产品流通难,市场占有份额低,农产品收购价格降低,农民增收难。二是饮水难。据统计,全城区贫困村中还有18个自然村6328人饮水难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调查的27个贫困村中自来水入户仅有320户,大多数群众还没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三是用电难。全城区贫困村中虽已不存在无电村,但由于基本未进行农村电网改造,用电损耗大,因此经常缺电。四是人居环境条件差。虽然贫困村中没有稳固住房的只有62户272人,但由于缺乏科学布局,人畜未进行分离,沼气池入户只有775户,入户率仅29.6%,村中卫生条件差,居住环境不容乐观。五是通讯难。调查的27个贫困村中,尚有些村、屯未通电话,未通广播电视。

(二)贫困村可耕土地面积严重不足,防涝抗旱能力比较差,缺粮问题比较突出。这些贫困村山多田少,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大部分山塘水库等灌溉工程因无资金维修,不能正常运转或带病运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因此水田大部分属中低产田,甚至是望天田。

(三)贫困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低,自我发展能力不强。贫困人口接受新科技、新思想的能力差,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十分落后,发展商品生产、开拓市场的能力相当弱。大部分群众还存在着严重的“等、靠、要”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致富的劲头。大多数乡镇文化站没有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大部分村没有文体娱乐场所,群众文化生活贫乏,参与“彩”、聚赌、斗殴等违法现象时有发生。

(四)乡村卫生设施及设备配置欠缺,疾病防控能力差,看病就医难。大多数贫困村乡村卫生医疗机构由于资金缺乏,设备简陋,药品不足,有的没有配备合格的卫生人员,一些小病想通过找卫生员或药品解决都很难。

(五)产业结构单一,群众生产技术落后,科学技术普及率低。这些贫困村,主要以种植玉米、木薯、豆类,甘蔗、水稻为主,经济作物除香蕉外品种极少,小部分农户养猪、鸡、鸭、鱼或牛、羊等,但形成不了规模。种养科技含量低,产出效益低,村干部未能掌握实用技术,不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二、导致贫困村贫困落后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和自然原因。从总体上说,贫困村主要分布在偏远地区,人多地少,缺水、行路难,生产和生活条件差。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通讯缺乏,信息闭塞,农副产品运输通道不畅,加上农副产品开发与市场需求局部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开发农副产品生产的积极性,以致难以脱贫。

(二)体制原因。贫困村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较深,经济体制改革和转轨滞后,市场主体形成发展缓慢,习惯于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领导方式和生产方式,缺乏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观念,开拓市场和开发资源的能力不足,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自身原因。文化教育落后,人口素质还偏低;对新思想、新观念、新科技、新事物、新产业的认识和接受慢,是造成贫困的内在原因。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的层次和科技普及率低,作为农村主要劳动力的青壮年,文化水平低,缺乏技术。

(四)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尚未形成覆盖农民稳定收入的主导产业。新培育的特色产业因缺乏资金扶持,未形成生产规模,农村经济收入主要靠零星种养和外出务工。

深度贫困村调研报告篇七

根据市组织部门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我荣幸的被选派到东郭镇上户主村担任第一书记。4月15日到村里报到后,我采取走访农户、实地察看、召开村班子座谈会、民情分析会等形式,深入开展调研活动。此外,还走访了村里老党员老干部,从而进一步了解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贫困户等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村庄概况。

上户主村位于东郭镇西北部,全村共计600余户,1800多人;全村共有耕地xxx6余亩,人均1亩多。该村副业经济不发达,主要靠种植花生、小麦、玉米等作物;群众致富办法较少,年轻村民在外打工者居多。

二、村的经济社会状况。

由于村里没有经营性集体收入,日常开支主要靠卖宅基地和墓地等筹集,属于不可持续发展,村里群众致富办法较少,个别农户种植苹果、桃子等经济作物,大部分年轻村民在外务工者较多。

三、基层组织情况。

在组织建设方面,该村支部没有正常开展工作,属于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村,该村现有党员31名,平均年龄51岁;但是,党员年龄结构层次不合理,以老年的居多,年轻党员数偏少。现在支部正大力发展,把村里思想觉悟高、致富能力强、在群众里有威信的青年吸收到组织来。村委有3人,在村民中有一定威信,工作力度较大,但是由于文化程度偏低,接受新鲜事物较慢,创新意识有待加强。

四、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

1、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农村公路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村里已铺水泥公路3000余米,尤其在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来,我村对部分道路进行修缮,对村内排房进行规划,改观村容村貌,大大方便村民的生产、生活。

2、计划生育、治安及信访稳定工作稳步推进。随着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村民们的生儿养老,传宗接代的思想观念有所淡化,少生优生,少生快富,生男生女一样好等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正在群众中逐步形成。村级治安较好,近年来,无重大治安案件发生。

3、以人为本,弱势群体倍受关注。该村五保、低保对象,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基本上全部纳入社会救助范围,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

五、关于上户主村建设、发展的几点想法。

1、重点支持发展种植业,强化品牌建设。在目前状况下,利用果树栽植的优势,大力发展种植业。但目前存在着产品不优,没有品牌,只是追求面积的数量,而没有注重质量的提高,也忽视了品牌效应。加快品牌建设,打造自己的品牌,实现品牌效应,让农民更快的富起来。

2、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搞好党员的管理和科技培训,做好发展党员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后备干部工作,选出能帮农民脱贫致富的村委会班子,帮助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而为全村的发展理清思路,凝聚合力,形成动力。

3、加强土地流转工作。由于村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相当一部分土地没有充分利用,即使耕种也管理不到位,造成资源浪费,下一步我们将闲散土地集中起来,组织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每年定期将流转租金及时拨付村民,这样既让土地最大限能的发挥了效益,也让百姓增加了收入。

4、利用远程教育对党员进行培训,掌握致富方法。充分利用好村里农村党员远程教育设备,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培训,让大家掌握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了解致富信息,掌握致富方法,切实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科学发展观及创先争优思想为指导,立足全村。

深度贫困村调研报告篇八

为更好的完成省、州民政关于“深度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探索与实践”课题调研,根据省、州通知精神,我乡认真开展了“深度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探索与实践”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我乡现有深度贫困村1个,系少数民族傈僳族、景颇族杂居的大场村委会。大场村委会位于清平乡西北部,地处高寒山区,距乡政府24公里,全村总面积1743.79亩,辖12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一社、二社、三社、四社)。其中:傈僳族412人,景颇族120人,全村共532人,是一个傈僳族和景颇族杂居的村寨,通电率100%,通自来水1个小组,其余都是简槽水,村内道路都是土路。大场村现有耕地面积1375亩,其中:水田428亩、旱地947亩,年人均收入1600元,处在首先要解决温饱的低发展水平。经济作物以种植核桃、茶叶、草果为主,共种植核桃树11439棵、茶叶面积497亩、草果188亩、棕包848棵、洋丝瓜141棚。养殖业以养殖牛(以耕牛为主)、山羊、猪为主,共有大牲畜存栏数161头。有一个卫生室、一个妇女之家组织。

二.大场村基层组织建设基本情况。

力,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形象的真谛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能大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村支部制定了村总支班子议事制度,重大决定、重大事项实行集体讨论制,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努力维护村两委团结,以村两委团结带动党内团结,以党内团结带动全村群众的团结,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到了真团结、真干事,确保了上级决议决定和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但是,由于大场村经济基础薄弱,村“两委”班子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上信心不足,不能很好的发挥党员双带作用。

2.队伍建设情况。大场村积极发展壮大农村党员队伍,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把开展“把致富能手、先进工作者培养成合格党员;把普通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优秀党员培养成预备村干部,以充实村干部班子”活动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载体,积极调动全村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村优秀人才参与科技致富活动,但是,由于村党支部部分党员干部的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工作能力不强,责任心不强;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和调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增收步伐缓慢;。

3.发展路子情况。大场村由于地处高寒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业经济结构单一,以种植水稻、茶叶、香茅、草果等为主,形成不了规模效益,农民人均收入较低,处在全乡最低水平;加之村集体收入匮乏,债务累累,导致修路、铺路、改水、改厕等公益事业缺少必要的财力,群众看病求医、读书求学困难,。

4.体制建设情况。大场村集体的土地、林场等资源没有流转承包,缺乏村级服务组织,未能有效组织群众参与市场竞争。

5.制度建设情况。大场村各项制度完备,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会发挥作用良好,坚持完善“两公开一监督”,党内选举“两推一选”将群众拥护的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人选进村两委;实行民主决策,遇事多和党员、群众商量,注意听取多方面意见;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各项村规民约深入人心,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在全乡名列前茅。但是有些规章制度的在落实上还没有完全到位,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督察和落实力度。

三.深度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1.交通条件严重制约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大场村处于崇山峻岭之中,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薄弱,加之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弹石路仅通到村委会,其他村民小组都是毛路,到雨季,泥泞不堪,无法通行,通村弹石路路况也较差、资金短缺、无力养护,导致与外界物质文化交流和商品交换十分困难,很多农业生产难以发展,农民始终在贫困中挣扎。目前,大场村80%的群众饮水困难问题亟待解决,危房户占了全村的40%以上。

2.农民收入结构单一,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土地产出率及劳动生产率较低。大场村大部分农户靠水稻、茶叶、香茅、草果等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参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非常弱,收入渠道狭窄,经济收入增加缓慢,土地产出率及劳动生产率较低下。

有些农民想致富,但受地理位臵、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又难以找到一条致富的门路;农民素质偏低,信息渠道狭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差,导致农业生产力水平提不高,农业生产效益跟不上。特别是受贫困的影响,农民受教育的面不广,贫困农民脱贫的难度加大。据调查:大场村初中文化以上的劳动力仅占了7%,劳动力文化素质严重偏低,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经营效益和外出务工竞争能力。

4.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生产资金严重缺乏,农业生产化无经济支撑。大场村农民生产投入普遍缺乏,有些农户连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都无钱购买,甚至连最基本的耕作器械,如耕牛也买不起,更谈不上去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发展多种经营。尽管近几年,国家对大场村给予了极大扶持,但因受地理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还是难以满足贫困户发展生产的需要,严重影响了贫困村经济产业的发展。

四.加强深度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对策和建议。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改善大场村生产生活条件。交通不便、通讯落后、能源不足仍是制约清平乡贫困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大力度,尽快结束大场村基础环境较差的状况。重点应抓好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乡村道路硬化建设、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改造、农民无房和危房改造等,力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以效益为核心,重点发展以油茶、香料烟为主的经济作物,作为农民脱贫的主导产业,进一步调整产业发展思路,依靠科技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努力提高贫困群众的经济收入。

3.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努力提高贫困群众整体素质。农民群众科技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程度。因此,要坚持把培训农民、提高素质作为治本之策,着力增强农民的致富能力。一是要全面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开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的整体素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要搞好示范带动,使农民转变观念,掌握技术,增强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4.加强农村保障体系建设,努力增强农民抵抗风险能力。大场村群众因病、因残及其收入不稳定性等原因,造成返贫的人口较多,而导致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是农民抵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要进一步将大场村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及时纳入社会救助范围;进一步搞好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结合的管理体系建设,将大场村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及时纳入扶贫范围,提高他们的生产发展能力。

文体活动场地。农民培训设施逐年配套,力求村民掌握一至二门劳动技能。

加强农村“五保户”供养、低保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军烈属优抚政策,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积极引导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落实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继续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

深度贫困村调研报告篇九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国家各项惠民政策的实施、资金逐年增加,农村“五保户”、“三无人员”、灾民、城乡低保户、低保边缘人群和其他民政对象的生活、就医、住房等方面得到及时有效救助。但由于社会救助政策实施时间不长,有许多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笔者通过从事几年的救灾救助工作实践,总结出对如何做好救灾救助工作提出浅薄的'见解。

一、贫困状况及主要因素。

我县是老少边山穷地区,属区定贫困县,总人口35.98万人,xxxx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676元。据调查统计,全县常年需救助的对象近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其中:城乡低保对象2.78万人,占总人口的7.5%,占需救助对象的68%;因灾需救助近1.3万人,占总人口的3.5%,占需救助对象的32%;城乡低保边缘户0.55万人,占总人口的1.5%,占需救助对象的13%。

我县贫困原因主要有:因灾致贫约1.3万人,鳏、寡、孤、残人员即五保(含孤儿)丧失劳动力致贫0.22万多人,因病致贫0.65万多人,因残致贫0.3万多人,其他因素致贫(子女读书,尤其是读高中、大学,高昂的学杂费用,及人多地少等原因)1.61万多人。

特殊的地形地貌是导致我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从历年统计数据可知,每隔几年或几十年就会发生受灾范围广大、损失程度较深的低温冷冻、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如:xxxx8年全县遭受百年不遇的低温冷冻灾,受灾人口达16.28万人,农业直接经济损失5.93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救助扶助机制运行不够顺畅。

多数乡镇民政办人员不足2人,既要兼残联、统计、扶贫等其它工作,还要负责包村,参与各项中心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政工作的开展。xxxx8年年初,我县遭受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按照救灾救助工作的有关要求,既要认真做好抢险救灾工作,同时又必须在春节前将救灾款、物和城乡低保金发到民政对象手中,由于乡镇民政干部人手不足和精力有限,而受灾面广、时间短、任务重、要求高,一时难以全面核实灾情,无法准确及时地上报灾情等基本信息。

(二)基层救灾应急资金拨付渠道不顺畅。

灾情发生后,特别是发生特大自然灾害后,常常给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困难。由于县级财政困难,无力解决更多的救灾资金,为帮助灾民和困难群众解决生活问题,只有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然而救灾款从中央财政下拨之日起到发放到灾民手中,需要时间比较久,难以应急。

三、几点建议。

(一)搞好灾情信息员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灾情信息网络系统工程是国家xxxx9年电子政务重点工程项目,利用这个契机将灾情信息管理网延伸覆盖到乡镇(街道)、村(社区)级。按照规格要求配置好数码相机、电脑、打印机等硬件设施,结合本地灾情频繁发生的特点和救灾工作实际,搞好灾情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不断提高灾害信息管理水平,进一步夯实救灾工作基础,认真搞好灾害管理培训工作,提高灾情信息报送的准确性、及时性,为各级领导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二)创新社会救助扶助工作运行机制。

要从立法上健全社会救助制度,强化各级政府在社会救助中的基本职责,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救助扶助多渠道资金投入,确保各级社会救助扶助机构有钱办事。为确保灾民,特别是边远贫困山区救灾救助工作能及时、有效开展,国家专项资金可由省级财政直接拨付到县级民政救灾专户,切实减少流通环节和审批手续。坚持社会福利社会化路子,制定吸引外部资金、社会资金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参与,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市场体制相适应的筹资机制。为解决因灾倒房重建补助标准偏低的难题,政府应鼓励群众将房产投保,可多渠道为困难群众筹集建房资金,即:保险公司赔偿一点、国家补助一点、社会捐助一点、自己筹集一点,这样便能帮助困难群众早日恢复重建家园。

(三)建立健全和完善基层救灾应急基金储备。

近年来,随着国家救灾救济工作方针修订完善,救灾范围逐步扩展,救灾资金从原来主要用于解决灾民的口粮、衣被、住房等基本生活范畴已延伸到解决灾民取暖、饮水和对过往滞留人员的食宿进行救助等方面。为确保因灾无自救能力的灾民得到及时、有效救助,各地应根据财政状况,安排落实一定的救灾应急储备资金,可缓解上级下达的专项救灾资金无法及时到位的问题,避免因灾无自救能力灾民错过正常的播种季节,造成农业减产或绝收。

(四)城乡低保工作应确保重点。

我县自xxxx年3月1日全面实施农村低保制度以来,通过先后几次提标扩保,目前,全县有农村低保对象2.22万人,城市低保对象0.18万人,xxxx年发放城乡低保金共计1653.2多万元,有效解决了2.4万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近年,随着物价的飞速上涨,原几年才调整提高一次保障线已无法起到保障作用,每年的保障线应随着市场物价上涨幅度适时调高,因城乡低保中一、二类家庭,特别是二类家庭往往人口较多,既缺劳动力,又没有经济收入,因而应重点保障城乡低保中一、二类对象户,并对农村低保户中缺粮家庭实施粮食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其基本生活困难。

(五)加大监管力度,确保专款专用。

加强各项民政资金管理,实行专户专帐,确保不出现资金不被挤占、挪用等现象。在资金的发放上,引入民主决策机制,由群众代表评定困难户,提高资金发放的透明度,防止优亲厚友等现象的发生。建立健全广大群众监管制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结合政务公开、村(社区居)务公开,加大群众的监管力度,使民政工作成为阳光工程。

县民政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跟踪检查民政资金使用情况,主要检查救灾款物、低保金、医疗救助金、优抚资金是否按时足额发放到民政对象手中,认定对象是否准确,救灾款的使用范围是否符合政策规定;县财政局、审计局、监察局等部门要加强对民政资金的监督检查,对民政资金使用中的违规违纪行为要坚决查处和严肃处理。

深度贫困村调研报告篇十

发展经济富民强县,必须有雄劲的支柱产业。我们周边各市县,肇东、青冈有玉米深加工,北林有啤酒、卷烟,安达有奶牛养殖,望奎正在上万头生猪规模屠宰,都在特色产业开发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阵容。而我们至今还没有一项足可立县的产业,经济发展缺乏支柱企业支撑。如何冲出重围,我县的特色产业潜力究竟在哪里?笔者通过市场调查和分析认为:加快马铃薯产业深度开发,大上强劲的龙头企业,从而带动这一产业上档次、上水平、上效益,这是造福兰西的可行之路!

一、马铃薯产业开发的可观前景。

马铃薯是个百姓熟悉而喜爱的土特产品,它含多种维生素,吸收水份,吸收脂肪、糖类,吸收毒素,防病治病抗癌。素淡可口,有益健康,是理想的日常副食品。国际上都把它作为养生保健食品特别提倡,美国人常把它作成各种糕点细心品尝。现在,人民生活质量迅速提高,马铃薯的食用价值越来越得到认可,市场的需求量猛增。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单一的食用方式,做深度开发利用,推出马铃薯系列产品。人们虽然喜欢未经开发的蔬菜,但更需要精深加工的食品。马铃薯在北方尤其在我县具有潜在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是老百姓居家生活的主打蔬菜之一,而在南方乃至国外却是稀有珍品,销费者对它情有独钟。新世纪呼唤由马铃薯深加工的新鲜产品问世!可见,在我县区域内,马铃薯就是最具地方特色的可着力开发的食用产品,它的市场销量绝不可低估,潜在效应令人振奋。

随着饮食节结构的更新,居住环境的改善,现在人们越冬,已很少大量储藏马铃薯,越来越喜欢简略生活步骤,渴望更多的马铃薯精深加工产品上市。一些发达国家也习惯于食用精制成品,打开即吃,有的稍事烹调就可上桌,方便省事,又颇有档次。消费者已经不满足传统的食用方式,现在已有一些加工的马铃薯食品已流入市场,更深加工的项目至今没有开发,我县完全有能力填补这项空白!如果能够在短期内把我们的马铃薯制品推向市场,那么我们的龙头企业就会有开发不尽的经济含量。

笔者认为,马铃薯深度开发可分四步进行:

1、可将马铃薯制成块、条、丝、片、酱等形式,甚至可以装成罐头。还可封成塑料袋,保鲜保质,色鲜味美。

2、可制成精粉丝、精粉皮、精粉面等品牌,打成小。

市上的马铃薯袋装小食品,香脆味美,携带方便,完全可以满足居家旅行和休闲的需要。不但孩子们喜欢,大人们也爱吃。它已成为深加工领域中的走俏食品,全国各地销售量是很大的。

4、又可与其它产品加工合成新型食品。现在市场上流行的马铃薯食品成分都比较单一,营养价值较低。我们要从食品的制作内容上下功夫,以马铃薯为主,把肉类、胡罗卜类、糖类、维生素类、蛋类等都吸收进来,组成多种复合食品,以此来满足消费者的健康需求。笔者认为,马铃薯产业深度开发的潜力很大,前景十分可观,做大做强做火,在我县远比其它产业的势头好!

二、马铃薯产业开发的可观效益。

马铃薯深度开发是一个富有希望的新兴产业,它必将给我县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大的实惠,它是造福兰西荫及子孙的一项利民工程。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已经提了十几年,可究竟如何调?至今还没有一个满意答案。我县是理想的马铃薯种植开发基地,地理条件十分优越。坐标位于东经125°,北纬46°,年平均气温3.2°c,年平均降水466毫米,年平均日照2714小进,春夏秋偏西风。我县境内地势平坦无岭,土壤主要是黑土、黑钙土,有机物含量3.0左右,ph值7―8左右。地理环境条件符合ny/t399、ny/t391的无公害环境质量要求,完全适于马铃薯的生长;我县总面积2489.5平方公里,适合马铃薯大面积种植耕地221万亩;我县距哈尔滨不足70公里,距大庆160公里,距绥化也只有85公里,毗邻肇东、安达等城市,交通运输十分便利,完全可以成为这些城市的供应基地。我县无大型工矿企业,没有污染源,自然条件好。完全附合市里所确定的a级绿色食品马铃薯生产所要求的产地环境条件,以至种子及其处理、选茬与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技术要求。这便是马铃薯深加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天然条件,也必将为我县农村产业更新提供良好的机遇。

多年来,我县农民种植马铃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良种选用也有较高的认识。多选择早熟、高产、抗病、抗逆性强的异地优良品种,如:早大白、克山白、东农303、小黄麻子等。我县农民对种薯处理、晒种、切削、播种田间管理、采收储藏,都具有比较成熟生产枝术。特别是榆林镇政府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围绕发展农村经济的总体思路,充分发挥本镇的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现已开发“榆林”牌无公害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万亩,总产量达6万吨。产地辐射八个村,形成了规模式种植与经营,建成了兰西县绿园农副产品经销有限公司,并已申请立项。

加快马铃薯深度开发,能使大量劳动力上岗就业,还可以带动农村的一场产业革命,给农民创造很大经济价值。我县历史上以种玉米闻名,而近几年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玉米价格走势低靡,亩产不过1000斤,效益300元左右;而种马铃薯亩产3000多斤,效益为千元以上。而且马铃薯对土质要求及田间管理都不高,工序较少,春天种上几个月就可以收了。马铃薯被称为无公害农产品,我县榆林、康荣等乡镇的产品都已达到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的要求,农药安全达使用标准,肥料使用也合乎枝术标准。随着这一企业的壮大,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热情会空前高涨,定会给农民增收带来不尽的效益。

我县的产业结构比较简单,主要由农产品构成,亚麻等经济作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效益极不稳定。在越来越多的居民青睐绿色食品的今天,市场对马铃薯制品需要量逐年递增。我们经过高科技开发土特产品,完全可以走进南方市场,跨出国门,远销俄罗斯、南韩、日本及东南亚等地,销售市场十分广阔。据省农产品开发的一位专家预测,我县如果建个一般规模的马铃薯加工企业,每年收购我县农民种植的马铃薯若能达到500万吨,年产值可达23亿元,财政税收能达到几千万元。而且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效益就会成倍翻番增长,成为县财政收入的基石。兰西县也将由此走出贫困,跻身于先进行列!通过调查分析证明,这确实是个壮大农业、强县富县的战略性产业。

三、

马铃薯产业开发的可行性措施。

(包括技术人员培训),并申请专利,拿出开发马铃薯的最新项目,抓紧研究立项。

现在一些沿海城市已经在做马铃薯加工食品,但因品种单一,货源供应不足,目前还没有形成规模,特色也不强。时间稍纵即逝,我们只要早日立项,扩大原料基地,精心运作,必能拥有可供销售的大面积市场。

效益如何,市场销路是关键。县相关机构和领导要关心帮助企业潜心研究这一课题,千方百计寻找市场。企业也应选派出精干的销售队伍,分成若干组,确定好任务指标,落实责任制,走向全国各地各大超市,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可先试赊销一批,第二批送货上门,回收第一批货款,大范围地打开市场。并在全国各地设立代销网点,签订长期供货合同。只要销路打开,兰西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就会自然爆发出来。马铃薯产业将成为兰西工业、农业、财政擎天一柱!从而带动全县农民投入到这一产业开发的行列中来,让农民种得放心,卖得舒心,挣得开心。可实行订单农业,为农民种植马铃薯敞开收购,必要时还可向周边各市县延伸。

其一,县委、县政府要建立专门领导体系。由主要领导挂帅,象抓亚麻一样高度重视起来,下决心投入,舍得花大本钱,保证科研专项经费。科研项目攻关成功后,要采取市场化运作的办法,积极尽快地把龙头企业筹建起来。可采用独家垄断经营的方式或集团化股份制经营的办法。县政府对于龙头企业要给予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把产业做大做强,使其与亚麻产业形成两条经济铁轨。其二,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难题。各乡镇要把马铃薯开发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切实纳入政府重要工作日程。各乡村可连片种植,机械化运作,探究可适于本地有市场销路的最新马铃薯品种,形成种植马铃薯的科学体系。其三,县农、科及相关部门要切实搞好种植技术服务,调好调优管理方法。充分发挥我县的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加快质量效益型农业的建设步伐,在我县构筑马铃薯产业的三分天下格局;纪检监察、行政执法和司法等部门,要优化企业的外部环境,采取优惠政策和有力措施,扶植企业上马增效,使这一产业尽快成长壮大。

近日,记者历时近一个月深入到北京四个相对显著的红灯区调查采访,其间感受丰富。遴选这样几个特定区域进行细致探访,无非基于如下两个考虑:首先,深入到小姐中间能够更为直观、更为深刻地知道她们的想法与生存环境。其次,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其小姐队伍的现状理应具备更为强烈的时代色彩和代表特征。洋桥:黑社会控制下的小姐团体角门路这个红灯区的采访颇费周折。

据知情人士透露,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的洋桥一带曾经是小姐的集中地之一,记者首先便去了洋桥。在洋桥车站,记者却并未发现上述朋友提及的“店面一家挨一家,足有几十家”的景况,摩的尽管有,也并未形成“长长的队伍”。从洋桥路口往里走,的确可见大大小小的门面,但基本都已锁门或者改作他用。往前走,发现一大片一大片的城中村建筑已被推平,一家暂时还未被推倒但早已关停的店面很突兀地立着,而其旁边却都是砖头瓦块,标牌上“泰国按摩足疗一条龙38元”的样还算显眼。“都搬走了,一拆迁就都搬了,整条街的小姐都分流了”,一位街边卖水果的小贩一边削着菠萝一边操着听不清归属地的方言告诉记者,“没有公安局的事,他们也不管,就是因为城中村改造拆迁,没办法,就走掉了。”

“要往前走好远,去角门路,很多这里的小姐已经搬迁到了那边”,地摊卖菜的小伙子看起来不过二十五六岁。于是,去角门路。

摩的司机自称四川人,姓王,今年52岁。车子颠簸了足足20分钟,老王说,到了。

当我走进角门路(马家堡西路)对面的又一片面积更大的、低矮的城中村时,不禁有些震惊,其时不过下午五点,天根本没有黑。记者在该城中村首先走了一遭,发现这里至少有20家店面,且每家店面里至少有两名小姐。记者进得其中一个临街的出租屋,里面的小姐正频频地向记者点头示意。

房间逼仄狭窄,屋里陈设粗陋,四面单薄的墙体,墙壁的白灰脱落后露出黑黑红红的砖头,理发的工具一概没有,除了一张可以称之为桌子的东西和两把椅子外,就只有一张长长的木沙发,同样破旧不堪。小姐自称江西人,“我1987年的,今年不到22岁,不相信可以拿给你身份证来看”,女孩子显示出与其年龄不符的大胆与成熟,嗲嗲地,“哥哥,您这发型我可理不了,我们做个交易呗,保准让您舒服”。记者刚刚进入这个小屋子不出一分钟,她便开始大胆地推销自己,并主动向记者伸手要烟抽。当拿过记者递给她的一根烟后,她更是动作娴熟地点着并边吸边说起来,“我们这边几十家小店,都是一个老板管理。老板现在不在北京,在这里看场子的只是他雇佣的几个马仔。还有,我们不能出去做,这是我们老板的规定,当然也是为了我们好。我们老板势力很大,所以我们也愿意听他的。”

记者面前这位显然年龄太小的女孩子却表现出令人惊叹的职业化特色。“按摩、推油、打飞机、做喽。随便你喽,100块没商量的。”说着就要往记者身上靠,记者以“再看看”为由转身出来,其间逗留不过5分钟。据这位年轻的小姐讲,如果嫖客进入小姐房间超过10分钟,旁边观察的马仔便认定生意已经做成。于是记者没有迟疑,出来,小姐无奈地看着我离开。

记者再次前前后后在城中村走了两遍,但仍旧不确定究竟哪个或哪几个就是所谓的马仔,唯一确定的是,这里的老板确实有些后台,小姐隔着玻璃窗沿街卖笑且有恃无恐,这与记者采访到的其他场所的战战兢兢是有区别的。

进第二家店面主要是看到两个看起来既没有文化又没有姿色的小姐在使劲地敲窗户,并远远地喊“帅哥,过来玩啊”,记者略做迟疑,走进几步,倒要看看这是怎样的两个大胆女人。屋子同样布置,两个人更为直接,“我们两个可以一起陪你做,200块,一个人100,”一个操东北口音、长相粗鄙的女人进一步解释说,“找小姐又不是搞老婆,漂亮有什么用?”见记者萌生退意,另一个年龄稍长的女人更是几乎贴了过来,并很大胆地将手往记者下边摸,记者本能地后退并拉门出来。“他妈的有病”,东北口音的女人一边摔门一边骂街说。

记者分别几次进入该红灯区小姐出租房,大致的感受如下:第一,这里的小姐组织严密,管理严苛,平常很少上街,更很少出去玩,“不做就没钱”。另据一位小姐说,“我们老板在北京的黑道里很有名头”。第二,小姐基本没有多少文化,长相也并非具备竞争力,且大部分是江西和四川籍农村女子,平均年龄不到25岁。第三,尽管组织严密,但她们可以拿到一半的收入,也即小姐可以拿到100元中的50元。第四,各个小姐都接受过专门的培训,专业化意识很强且拉客的胆子很大。第五,小姐的生存环境恶劣,而且绝不“外卖”,更不提供“包夜”。

三里屯:游离状态的暗娼与站街女。

三里屯酒吧街甚至将其扩散到亮马桥、长虹桥一带的狭长区域,值得关注。晚上七点,使馆区的灯光渐次亮了起来,路上行人匆匆,大都往三里屯方向汇集。几个烟贩开始扯灯拉线,准备趁着夜色做点生意。八点钟,记者仍旧未曾与“皮条客”正面接触,记者得到的消息是,两会召开在即,很多人大代表入住附近的“21世纪饭店”,于是小姐有所收敛。按照之前的采访计划,记者准备前往附近的关东店后街,据称,那里存在数目不少的站街小姐。

深度贫困村调研报告篇十一

为贯彻落实中央、区、市开展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按照县委统一安排,近日,我和县政府调研员易继超、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同志组织有关部门、乡镇、村组干部前往**镇**村**屯,就**村贫困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村是我县“十二五”时期的贫困村之一,位于**镇西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90公里,辖**一、二、三组,高让一、二组,**组,纳坝一、二组,**组、**组、**组,**一、二组,**组、**组,甲以一、二组等17个村民小组,共375户179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52人,**库区移民户802人,农村五保户4户4人,农村低保户57户143人。全村总面积6430.55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32公顷(水田17公顷,旱地115公顷),目前种植有核桃1810.48亩,目前的经济来源主要以水果、板栗、食用菌、杉木、网箱养殖、山羊养殖为主,年人均纯收入1692元。

二、贫困面貌。

(一)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目前,**镇政府至**村的村级公路为水泥路。村内的**、**屯为砂石路,雨季路面泥泞,路况较差,可勉强通行;**、威贯、**、**、纳坝、甲以、高让、**等八个屯未能通车行路,交通极为不便,出行难成为**村发展的瓶颈。**村**屯有3户后靠搬迁户尚未通电,其余各屯(户)均已通电。建有人畜饮水工程,但受投资及水源限制,工程建设规模有限,无法在旱季发挥出更有效作用,人畜饮水面临一定困难。,水利系统预算投入40万元,在**、**、**、**等屯新建自来水工程,新建和加固维修高让、**、**屯田间渠道,改善了**村多年来本来就少有的农田灌溉条件。相关项目目前还在施工。

(二)教育事业困难较多。

**村有1个村完小,全校占地面积2916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1166平方米,开设1个学前班、一至六年级各1个班,共7个班,有教职工7人,其中,校长1人,代课1人,专任教师5人,均是大专以上学历。

**村完小20秋季学期在校生165人,内宿生101人,有标准铁床架60床,学生人均拥有床位0.5个。全村适龄儿童已全部入学,入学率100%。由于地处偏僻山区,村完小的伙食质量保障难度大,蔬菜尚可从附近农家购进,肉类食品必须从集市购买,极不方便。同时,由于山川广袤,人们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学生上学极不方便。

(三)基层组织作用发挥受限。

**村共有党员46人,其中,70周岁以上3人,40到70周岁9人,40周岁以下34人。党员年轻化程度较高,且文化程度在全村范围相比较高,体现出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在**村“两委”班子中,党支部书记**47岁,村委主任**45岁,村委副主任**47岁,村妇女主任**35岁,年龄比例较为合理。走访中发现,村委班子及各村民小组组长都有较强的工作积极性及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的良好愿望,有较强的意愿管好村级事务。

**村建设有办公用楼1栋,建筑面积308平方米,内设卫生室。还设有“农家书屋”,约有书籍700册,可供村民阅读使用。但村级管理服务制度不够健全,需要加强规范化管理培训。由于村屯分散,宣传设备、设施不够,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不能及时宣传到位。

(四)社会发展较为欠缺。

民风民俗方面。该村以壮族群众为主,村民爱唱山歌、团结和睦、互爱互助、乐观积极、热情好客,乡情浓郁,乡风质朴,但全村除小学外,没有体育、文化设施,难以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精神文明建设硬件和软件都严重缺乏。

村容村貌方面。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指导和驻村工作组的大力宣传和组织下,群众积极参与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建设活动,环境卫生意识有所提高,村容村貌得到一定改善。但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等客观原因,村屯污垃设施严重缺乏,除了村委所在地和条件相对较好的屯建有小型垃圾收集池外,其他屯都没有垃圾处理设施。

居住环境方面。近年来,随着我县引导农村危房改造力度不断加大,享受农村危房改造补贴群众越来越多,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从统计数据来看,全村375户居民中,已经没有茅草树皮房,只有45户还住在木瓦结构的旧房子里,绝大部分群众都已住进砖混结构的楼房。但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建房技术保障,大部分群众建设的新房还存在抗震能力弱、“三通”难度大等问题。以**屯为例,全屯共有23户群众,却分为6个居住点,最高的居住点目前未通自来水;从码头到该居住点大约3.5公里,只通机耕路,但路况极差,摩托车都难以通行;目前该屯群众已全部住进楼房,但没有框架结构楼房,其中只有一户进行过装修。**屯的这一情况具有较强代表性。

产业发展方面。种养殖业发展有了一定基础,已创建有**县**镇**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县**镇高让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广西**县康园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县丰盛养羊农民专业合作社、**县李林黑山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但多数合作社为这两年新创建,正值投入阶段。该村外出务工人数229人,在本村务农人数867人,在校学生172人,其他为无劳动能力的老人、小孩等,劳动力转移率较低。

三、贫困原因分析。

(一)人口素质总体相对低下。

全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只受过小学或初中文化教育,熟练掌握运用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的比例很低,科技意识差。外出务工的劳动力由于文化素质相对低下,身无一技之长,只能依靠体力劳动,收入水平低。部分群众不相信科学,只相信经验,存在别人种什么就跟着种什么、别人养什么就跟着养什么的观念,创新意识不足,短视现象严重。部分群众保守思想和安土重迁意识较为严重,当调研组提出通过生态移民搬迁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并实现进城梦时,大部分群众顾虑重重。有的担心到县城养不活家人,有的担心还不起购房贷款,有的认为到县城买房花费太大、得到房子太小,有的担心集中居住难以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二)产业发展空间较为狭窄。

**村地广人稀,植被繁茂,但是处于**水库水源涵养区,山高坡陡。田地单块面积小,肥力弱,不适宜机械化耕作;耕地零碎,土层瘠薄,易涝易旱;排灌条件差,滑坡灾害频繁;远离县城,交通不便,农业种植劳动强度大,成本高,竞争力弱。调研组从县城前往**屯,乘车半个多小时,乘船1个多小时,还需步行1个多小时。当地群众也反映,瓜果蔬菜类农产品从屯里面运送到县城由于辗转颠簸,一般都会烂掉一半左右。调研中还发现,大部分群众都将大部分土地用以种植杉木,产业发展周期长、见效慢。谈及产业发展计划时,个别群众提出扩大山羊养殖规模,但被大部分群众否定。

(三)享受扶持政策相对较少。

**村地处莽莽大山深处,历史上长期与世隔绝,发展滞后。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大力推进扶贫开发,但是由于**村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扶贫开发的难度极大。上级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与需求相比,十分不足。从**村**码头至**屯各居住点共有大约4公里路程,由于该屯既位于**库区,又只是单淹(只淹耕地不需搬迁)地区,该屯建设入屯公路时,既没有享受到扶贫部门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扶持,也不符合移民部门的帮扶条件,当地群众户均投入近万元也只建成一条部分地方坡度超过30度的低等级车行路。一到雨水季节,边坡塌方严重,路面坑坑洼洼,行车安全系数极低。

(四)自然生态承载能力减弱。

长期以来,**村农民修房造屋、生产生活都依赖森林资源,局部地区过度垦殖,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日益恶化,但是村民人口越来越多,高科技劳动工具越来越普及,人们利用、改造和破坏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当地自然生态越来越难以适应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调研中,发现有些地方有炭窑,一些较大的木头被丢弃在路边,个别群众毁林造林。一些群众进行山羊养殖,也给当地生态带来较大的破坏。

四、几点建议。

当前,和**村相比贫困面貌一致、贫困原因类似的贫困村还有很多,为他们找到一条合乎实际的脱贫路子,是县委、县政府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工作的重点任务。

(一)加大生态移民搬迁宣传动员力度,促使贫困群众通过移民脱贫。移民扶贫是当前我县推进新时期扶贫工作的重点,生态移民又是当前我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应该把这两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对贫困群众的宣传动员力度,引导他们通过生态移民搬迁到城市安居,也减弱当地自然生态压力。在动员群众生态移民时,应重点把握好解决群众后顾之忧的问题,从就业、就医、就学、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搬迁群众扶持和引导,促使他们在城市得到发展,在城市脱贫致富奔小康。

(二)有效提升生产生活设施保障水平,帮助贫困群众建设美丽家园。由于部分贫困村屯享受相关扶持政策较少,人们自行筹集资金建设的生产生活设施质量差、水平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利用率和安全使用系数低,对改善生产生活质量作用发挥不明显。因此,要加大对贫困村屯特别是人口数量较多且未进行生态移民村屯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通过政府补一点、社会帮一点、群众出一点等办法筹措资金,对不符合有关安全标准的设施进行加固或改造,对已不能发挥作用的设施进行升级或新建。帮助贫困群众营造一个安全便捷的生产生活环境,引导他们投入精力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三)通过“七个一批”综合施策,因户制宜探索各不相同的脱贫路。除了自然条件恶劣,观念落后等共同因素外,贫困户具体贫困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因病因灾返贫,有的是无劳动力致贫,有的是因有子女上学一时难以脱贫。对此,我们要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对贫困对象“七个一批”进行分析(扶持生产发展一批、转移就业发展一批、移民安置搬迁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教育资助帮扶一批、边贸政策扶持一批),因地制宜、因户制宜探索扶贫具体思路。

(四)引导贫困群众合理发展产业,促进贫困村屯持续长足健康发展。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贫困群众对土地的有效利用认识不足,全部栽植成长周期长、经济收益慢的杉木,在发展产业的选择上存在盲目现象,未能走上长效产业与“短平快”产业互相结合、短以养长、长以补短的产业发展轨道,坐拥百亩以上人工林,但近几年内摆脱不了贫困的命运。我们要利用我县特色业发展迅猛、幅射带动能力强的优势,引导贫困群众选择适合的特色产业,形成特色产业与林木业发展相结合、相补益的良性发展模式,才能促进贫困村屯持续长足健康发展。

深度贫困村调研报告篇十二

为贯彻落实中央、区、市展开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按照县委统一安排,近日,我和县人民政府调研员易继超、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同志组织相关部门、乡镇、村组干部前往**镇**村**屯,就**村贫困问题实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村是我县“十二五”时期的贫困村之一,位于**镇西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90公里,辖**一、二、三组,高让一、二组,**组,纳坝一、二组,**组、**组、**组,**一、二组,**组、**组,甲以一、二组等17个村民小组,共375户179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52人,**库区移民户802人,农村五保户4户4人,农村低保户57户143人。全村总面积6430.55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32公顷(水田17公顷,旱地115公顷),当前种植有核桃1810.48亩,当前的经济来源主要以水果、板栗、食用菌、杉木、网箱养殖、山羊养殖为主,2014年年人均纯收入1692元。

当前,**镇政府至**村的村级公路为水泥路。村内的**、**屯为砂石路,雨季路面泥泞,路况较差,可勉强通行;**、威贯、**、**、纳坝、甲以、高让、**等八个屯未能通车行路,交通极为不便,出行难成为**村发展的瓶颈。**村**屯有3户后靠搬迁户尚未通电,其余各屯(户)均已通电。建有人畜饮水工程,但受投资及水源限制,工程建设规模有限,无法在旱季发挥出更有效作用,人畜饮水面临一定困难。2015年,水利系统预算投入40万元,在**、**、**、**等屯新建自来水工程,新建和加固维修高让、**、**屯田间渠道,改善了**村多年来本来就少有的农田灌溉条件。相关项目当前还在施工。

**村有1个村完小,全校占地面积2916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1166平方米,开设1个学前班、一至六年级各1个班,共7个班,有教职工7人,其中,校长1人,代课1人,专任教师5人,均是大专以上学历。

**村完小2015年秋季学期在校生165人,内宿生101人,有标准铁床架60床,学生人均拥有床位0.5个。全村适龄儿童已全部入学,入学率100%。因为地处偏僻山区,村完小的伙食质量保障难度大,蔬菜尚可从附近农家购进,肉类食品必须从集市购买,极不方便。同时,因为山川广袤,人们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学生上学极不方便。

**村共有党员46人,其中,70周岁以上3人,40到70周岁9人,40周岁以下34人。党员年轻化水准较高,且文化水准在全村范围相比较高,体现出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在**村“两委”班子中,党支部书记**47岁,村委主任**45岁,村委副主任**47岁,村妇女主任**35岁,年龄比例较为合理。走访中发现,村委班子及各村民小组组长都有较强的工作积极性及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的良好愿望,有较强的意愿管好村级事务。

**村建设有办公用楼1栋,建筑面积308平方米,内设卫生室。还设有“农家书屋”,约有书籍700册,可供村民阅读使用。但村级管理服务制度不够健全,需要增强规范化管理培训。因为村屯分散,宣传设备、设施不够,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不能即时宣传到位。

民风民俗方面。该村以壮族群众为主,村民爱唱山歌、团结和睦、互爱互助、乐观积极、热情好客,乡情浓郁,乡风质朴,但全村除小学外,没有体育、文化设施,难以展开文体娱乐活动,精神文明建设硬件和软件都严重缺乏。

村容村貌方面。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指导和驻村工作组的大力宣传和组织下,群众积极参与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建设活动,环境卫生意识有所提升,村容村貌得到一定改善。但因为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等客观原因,村屯污垃设施严重缺乏,除了村委所在地和条件相对较好的屯建有小型垃圾收集池外,其他屯都没有垃圾处理设施。

居住环境方面。近年来,随着我县引导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持续增大,享受农村危房改造补贴群众越来越多,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从统计数据来看,全村375户居民中,已经没有茅草树皮房,只有45户还住在木瓦结构的旧房子里,绝绝大部分群众都已住进砖混结构的楼房。但是,因为缺乏统一规划和建房技术保障,绝大部分群众建设的新房还存有抗震水平弱、“三通”难度大等问题。以**屯为例,全屯共有23户群众,却分为6个居住点,的居住点当前未通自来水;从码头到该居住点大约3.5公里,只通机耕路,但路况极差,摩托车都难以通行;当前该屯群众已全部住进楼房,但没有框架结构楼房,其中只有一户实行过装修。**屯的这个情况具有较强代表性。

产业发展方面。种养殖业发展有了一定基础,已创建有**县**镇**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县**镇高让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广西**县康园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县丰盛养羊农民专业合作社、**县李林黑山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但多数合作社为这两年新创建,正值投入阶段。该村外出务工人数229人,在本村务农人数867人,在校学生172人,其他为无劳动水平的老人、小孩等,劳动力转移率较低。

全村绝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只受过小学或初中文化教育,熟练掌握使用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的比例很低,科技意识差。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因为文化素质相对低下,身无一技之长,只能依靠体力劳动,收入水平低。部分群众不相信科学,只相信经验,存有别人种什么就跟着种什么、别人养什么就跟着养什么的观点,创新意识不足,短视现象严重。部分群众保守思想和安土重迁意识较为严重,当调研组提出通过生态移民搬迁协助他们脱贫致富并实现进城梦时,绝大部分群众顾虑重重。有的担心到县城养不活家人,有的担心还不起购房贷款,有的认为到县城买房花费太大、得到房子太小,有的担心集中居住难以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村地广人稀,植被繁茂,但是处于**水库水源涵养区,山高坡陡。田地单块面积小,肥力弱,不适宜机械化耕作;耕地零碎,土层瘠薄,易涝易旱;排灌条件差,滑坡灾害频繁;远离县城,交通不便,农业种植劳动强度大,成本高,竞争力弱。调研组从县城前往**屯,乘车半个多小时,乘船1个多小时,还需步行1个多小时。当地群众也反映,瓜果蔬菜类农产品从屯里面运送到县城因为辗转颠簸,一般都会烂掉一半左右。调研中还发现,绝大部分群众都将绝大部分土地用以种植杉木,产业发展周期长、见效慢。谈及产业发展计划时,个别群众提出扩大山羊养殖规模,但被绝大部分群众否定。

**村地处莽莽大山深处,历长期与世隔绝,发展滞后。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大力推动扶贫开发,但是因为**村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扶贫开发的难度极大。上级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与需求相比,十分不足。从**村**码头至**屯各居住点共有大约4公里路程,因为该屯既位于**库区,又仅仅单淹(只淹耕地不需搬迁)地区,该屯建设入屯公路时,既没有享受到扶贫部门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扶持,也不符合移民部门的帮扶条件,当地群众户均投入近万元也只建成一条部分地方坡度超过30度的低等级车行路。一到雨水季节,边坡塌方严重,路面坑坑洼洼,行车安全系数极低。

长期以来,**村农民修房造屋、生产生活都依赖森林资源,局部地区过度垦殖,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日益恶化,但是村民人口越来越多,高科技劳动工具越来越普及,人们利用、改造和破坏自然的水平越来越强,当地自然生态越来越难以适合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调研中,发现有些地方有炭窑,一些较大的木头被丢弃在路边,个别群众毁林造林。一些群众实行山羊养殖,也给当地生态带来较大的破坏。

当前,和**村相比贫困面貌一致、贫困原因类似的贫困村还有很多,为他们找到一条合乎实际的脱贫路子,是县委、县人民政府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工作的重点任务。

移民扶贫是当前我县推动新时期扶贫工作的重点,生态移民又是当前我县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应该把这两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增大对贫困群众的宣传动员力度,引导他们通过生态移民搬迁到城市安居,也减弱当地自然生态压力。在动员群众生态移民时,应重点把握好解决群众后顾之忧的问题,从就业、就医、就学、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搬迁群众扶持和引导,促使他们在城市得到发展,在城市脱贫致富奔小康。

因为部分贫困村屯享受相关扶持政策较少,人们自行筹集资金建设的生产生活设施质量差、水平低,抵御自然灾害水平弱,利用率和安全使用系数低,对改善生产生活质量作用发挥不明显。所以,要增大对贫困村屯特别是人口数量较多且未实行生态移民村屯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通过政府补一点、社会帮一点、群众出一点等办法筹措资金,对不符合相关安全标准的设施实行加固或改造,对已不能发挥作用的设施实行升级或新建。协助贫困群众营造一个安全便捷的生产生活环境,引导他们投入精力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除了自然条件恶劣,观点落后等共同因素外,贫困户具体贫困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因病因灾返贫,有的是无劳动力致贫,有的是因有子女上学一时难以脱贫。对此,我们要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对贫困对象“七个一批”实行分析(扶持生产发展一批、转移就业发展一批、移民安置搬迁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教育资助帮扶一批、边贸政策扶持一批),因地制宜、因户制宜探索扶贫具体思路。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贫困群众对土地的有效利用理解不足,全部栽植成长周期长、经济收益慢的杉木,在发展产业的选择上存有盲目现象,未能走上长效产业与“短平快”产业互相结合、短以养长、长以补短的产业发展轨道,坐拥百亩以上人工林,但近几年内摆脱不了贫困的命运。我们要利用我县特色业发展迅猛、幅射带动水平强的优势,引导贫困群众选择适合的特色产业,形成特色产业与林木业发展相结合、相补益的良性发展模式,才能促动贫困村屯持续长足健康发展。

总结。

出对如何做好救灾救助工作提出浅薄的见解。

我县是老少边山穷地区,属区定贫困县,总人口35.98万人,xxxx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676元。据调查统计,全县常年需救助的对象近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其中:城乡低保对象2.78万人,占总人口的7.5%,占需救助对象的68%;因灾需救助近1.3万人,占总人口的3.5%,占需救助对象的32%;城乡低保边缘户0.55万人,占总人口的1.5%,占需救助对象的13%。

我县贫困原因主要有:因灾致贫约1.3万人,鳏、寡、孤、残人员即五保(含孤儿)丧失劳动力致贫0.22万多人,因病致贫0.65万多人,因残致贫0.3万多人,其他因素致贫(子女读书,尤其是读高中、大学,高昂的学杂费用,及人多地少等原因)1.61万多人。

特殊的地形地貌是导致我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从历年统计数据可知,每隔几年或几十年就会发生受灾范围广大、损失水准较深的低温冷冻、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如:xxxx8年全县遭受百年不遇的低温冷冻灾,受灾人口达16.28万人,农业直接经济损失5.93亿元。

多数乡镇民政办人员不足2人,既要兼残联、统计、扶贫等其它工作,还要负责包村,参与各项中心工作,在一定水准上影响了民政工作的展开。xxxx8年年初,我县遭受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按照救灾救助工作的相关要求,既要认真做好抢险救灾工作,同时又必须在春节前将救灾款、物和城乡低保金发到民政对象手中,因为乡镇民政干部人手不足和精力有限,而受灾面广、时间短、任务重、要求高,一时难以全面核实灾情,无法准确即时地上报灾情等基本信息。

灾情发生后,特别是发生特大自然灾害后,常常给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因为县级财政困难,无力解决更多的救灾资金,为协助灾民和困难群众解决生活问题,只有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不过救灾款从中央财政下拨之日起到发放到灾民手中,需要时间比较久,难以应急。

建立健全灾情信息网络系统工程是国家xxxx9年电子政务重点工程项目,利用这个契机将灾情信息管理网延伸覆盖到乡镇(街道)、村(社区)级。按照规格要求配置好数码相机、电脑、打印机等硬件设施,结合本地灾情频繁发生的特点和救灾工作实际,搞好灾情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持续提升灾害信息管理水平,进一步夯实救灾工作基础,认真搞好灾害管理培训工作,提升灾情信息报送的准确性、即时性,为各级领导准确决策提供依据。

要从立法上健全社会救助制度,强化各级人民政府在社会救助中的基本职责,增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增大救助扶助多渠道资金投入,确保各级社会救助扶助机构有钱办事。为确保灾民,特别是边远贫困山区救灾救助工作能即时、有效展开,国家专项资金可由省级财政直接拨付到县级民政救灾专户,切实减少流通环节和审批手续。坚持社会福利社会化路子,制定吸引外部资金、社会资金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参与,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市场体制相适合的筹资机制。为解决因灾倒房重建补助标准偏低的难题,政府应鼓励群众将房产投保,可多渠道为困难群众筹集建房资金,即:保险公司赔偿一点、国家补助一点、社会捐助一点、自己筹集一点,这样便能协助困难群众早日恢复重建家园。

近年来,随着国家救灾救济工作方针修订完善,救灾范围逐步扩展,救灾资金从原来主要用于解决灾民的口粮、衣被、住房等基本生活范畴已延伸到解决灾民取暖、饮水和对过往滞留人员的食宿实行救助等方面。为确保因灾无自救水平的灾民得到即时、有效救助,各地应根据财政状况,安排落实一定的救灾应急储备资金,可缓解上级下达的专项救灾资金无法即时到位的问题,避免因灾无自救水平灾民错过正常的播种季节,造成农业减产或绝收。

我县自xxxx年3月1日全面实施农村低保制度以来,通过先后几次提标扩保,当前,全县有农村低保对象2.22万人,城市低保对象0.18万人,xxxx年发放城乡低保金共计1653.2多万元,有效解决了2.4万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近年,随着物价的飞速上涨,原几年才调整提升一次保障线已无法起到保障作用,每年的保障线应随着市场物价上涨幅度适时调高,因城乡低保中一、二类家庭,特别是二类家庭往往人口较多,既缺劳动力,又没有经济收入,因而应重点保障城乡低保中一、二类对象户,并对农村低保户中缺粮家庭实施粮食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其基本生活困难。

增强各项民政资金管理,实行专户专帐,确保不出现资金不被挤占、挪用和贪污等现象。在资金的发放上,引入民主决策机制,由群众代表评定困难户,提升资金发放的透明度,防止优亲厚友等现象的发生。建立健全广大群众监管制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结合政务公开、村(社区居)务公开,增大群众的监管力度,使民政工作成为阳光工程。

县民政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跟踪检查民政资金使用情况,主要检查救灾款物、低保金、医疗救助金、优抚资金是否按时足额发放到民政对象手中,认定对象是否准确,救灾款的使用范围是否符合政策规定;县财政局、审计局、监察局等部门要增强对民政资金的监督检查,对民政资金使用中的违规违纪行为要坚决查处和严肃处理。

深度贫困村调研报告篇十三

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边学习、边调研”的工作要求xx县委关于县级领导学习实践活动调研工作的安排部署,近期,我牵头组织农发办等部门对我县贫困村建设问题进行了调研。

一、我县贫困村基本情况及成因分析。

我县总人口45.27万人,农业人口39.98万人,耕地116.37万亩,水田3.27万亩,水浇地0.27万亩,水平梯地45.57万亩,80%以上属中低产田,人均耕地1.6亩。目前,全县未通过上级验收的贫困村尚有119个,贫困人口8.15万人。这些贫困村大多位于边远山区,山高坡陡,土地瘠薄,生活条件、人居环境、医疗卫生条件差,文化落后,精神生活贫乏。贫困村致贫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开发难度大。我县贫困村主要分布在大巴山区和秦岭山系的边远山区,山大沟深,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由于这些地区通路、通水、通电、通讯、上学、就医等设施改善投资大、成本高、难度大,一定程度上被社会发展边缘化。致使这些地区信息闭塞、文化落后、观念保守、与外界交往沟通难,谋生发展能力低,脱贫致富无门路、无条件、无能力。据对关口镇干沟村的调查:该村有68户230人,8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虽有耕地400余亩,10亩以上联片耕地几乎没有,大部分是几分或是几亩分散在一沟两岸的山坡上;虽然修通了简易公路,但是公路沿沟而上,到了夏季洪水冲刷便没有公路,农用物资还是靠肩挑背驮;九十年代,农户集资拉通了两相照明电,由于线路老化,年久失修,线路损耗大,到了晚上仍然是“头上电灯,桌上油灯”。

二是人口素质低,文化观念落后,发展步伐太慢。贫困地区不少农民对商品经济至今还很不习惯,他们一贯视农为本,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冒险出外经营工商业;许多农民听天由命,消极悲观,缺乏信心和勇气,把希望寄于“老天爷”风调雨顺;依靠国家支持,救济的“等靠要”思想非常严重,视吃救济、拿补贴为理所当然;观念保守,不愿接受新技术,甘愿受穷。根据贫困户建档立卡资料表明,全县贫困户劳动力受教育面很小,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27.6%,由于劳动力素质低,只能从事简单或低收入的生产活动,收入水平低,难以脱贫。

三是自然灾害频繁,低收入人口返贫率高,脱贫难度大。我县处于秦巴山区,气候多变,灾害频繁,特别是高山贫困户所在地更是生态环境脆弱,暴雨、冰雹、霜冻、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不仅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无法保障,甚至生命也时刻受到威胁。有人曾用“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来形容自然灾害对农民的危害程度。据xx年对25个贫困村3407户的调查,因自然灾害致贫达312户,占调查总农户数的9.2%。

四是疾病、伤残、弱智、子女上学成为贫困的重要原因。我县农民大部分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剩下的那一少部分正好是贫困户。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生病无钱医治,不管不问的贫困户在农村比较常见。特别是贫困户看病治病,都是自己负担,一年中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病稍大一点,一般农民的家庭都承受不起,贫困家庭更是承受不起。据xx年对25个贫困村3407户的调查,因疾病、弱智致贫达439户和376户,分别占调查总农户数的12.9%、11.3%。自90年代以来,农村家庭子女上学已成为家庭贫困的又一因素,大多数农村家庭对子女考上大学既喜又忧,喜的是只要孩子考上大学,就能摆脱贫困,忧的是考上大学学费高却供不起,要想上大学,只有依靠借债,借债又导致这些家庭步入贫困行列。

二、近年来我县扶贫开发的主要措施。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扶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以扶贫开发总揽农村工作全局,以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贫困人口收入增长为目标,以扶贫重点村建设为主战场,以产业扶贫和职业技能培训为两翼的扶贫开发战略,积极落实移民扶贫、信贷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等综合措施,切实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为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夯实扶贫责任。我县坚持把扶贫开发成效作为考核各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政绩的重要依据,把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以推动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县委、县政府将扶贫开发列入农村工作重点,全面落实了县级领导挂联乡镇和扶贫重点村(特困村),县直部门包扶重点村,乡镇干部狠抓落实,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县扶贫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3次以上会议,专题研究扶贫开发工作。各乡镇定期召开专题会议,从宣传政策入手,积极引导和组织干部群众投身于扶贫开发,扎扎实实搞好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

坚持“政府统筹、项目捆绑、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综合开发、整村推进”的原则,突出主导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治理、技能培训四大重点,做到水、电、路、通讯、广播电视五到村。各相关部门以重点村为平台,依照立项衔接计划的要求,科学编制贫困村建设规划,逐项落实扶贫资金。另一方面由县扶贫办牵头,农业、水利、林业、交通等部门共同参与,把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和重点村项目建设的扶贫专项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水利资金、国绩资金、交通补助资金、退耕还林资金、农电资金、教育普及资金、卫生补助资金以及帮建单位的帮扶资金等集中捆绑使用,从而形成了共同支持贫困村建设的强大合力,确保启动一个、建成一个、脱贫一个、验收一个、出列一个。

三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各地以整村推进为契机,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烤烟、蚕桑、林果、中药材、劳务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在良种引进、推广先进技术、培训技术人员、扶持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培育农民经纪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据统计,166个整村推进扶贫重点村产业建园17余万亩,人均达到1亩以上经济园。吕河镇冬青村发展狮头柑1160亩,仅此一项每年户均收入过万元,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产业化格局。贫困村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脱贫步伐。

四是创新扶贫机制,注重扶贫效果。在严格执行省市有关政策和《xx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xx县财政扶贫资金直通车管理办法》、《xx县重点村和移民搬迁管理办法》、《xx县重点村和移民搬迁建设验收办法》等文件规定的基础上。我县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实行了县级领导包抓扶贫村落实“三个一”制度,联系扶贫村的县级领导每年召开一次项目建设办公会,每季度到村察看一次项目建设,每月过问一次项目进展情况;对规划内新启动的扶贫重点村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度,要求参与竟标村各类捆绑资金不得低于150万元,并结合村级班子情况、村民意愿和投入能力情况、乡镇过去已启动重点村规划项目完成情况、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实施效果情况,进行综合评议确定下年度的重点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贫困群众全面参与扶贫项目选定和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工作,项目实施严格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扶贫资金、项目和贫困户名单在村内张榜公布、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不断增加工作的透明度。

五是强化督导考核,确保任务落实。今年,县上将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工作作为县对乡镇年终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县扶贫办制定了详细的县对乡镇扶贫开发考核细则,明确了每一项工作的阶段目标和完成时间。县扶贫办内部也制定了岗位目标责任考评办法,严格实行干部职工连片包乡制和绩效考核奖惩制,将扶贫工作同个人业务一起纳入绩效考核范畴。

三、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效。

据xx年统计调查,农民人均纯收入在925元以下的贫困村165个村(不包含xx年确定的`25个特困村)、占全县34.8%,贫困人口14.1万人(不包括五保救济户),占农业总人口的35.36%。其中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在625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6.59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16.5%;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在625-865元之间的低收入贫困人口有7.51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18.8%。xx年以来,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县域经济社会突破发展这个中心,以稳定解决贫困人口脱贫为目标,克难奋进,积极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农村贫困人口从xx年的14.1万下降到20xx年的8.15万。截止目前,在规划的165个扶贫重点村中,全县共启动建设扶贫重点村166个(含xx年新规划的25个特困村),已通过省、市验收71个,在建95个。累计投入各类资金44379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4875万元,部门捆绑资金19447万元,群众自筹(含投工投劳拆款)xx6万元。

一是贫困村建设态势良好,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我县各级各部门以实施整村推进为平台,紧紧围绕修路、引水、通电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不断加大扶持投入力度。据统计,启动建设的166个贫困村,新修、改造村组道路1422.1公里,硬化村组公路605.8公里,完成农网改造942.4杆公里,建成人饮工程826.6公里,新修水窖9084口,使贫困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广了我县贫困村产业建设的经验。

三是技能培训得到加强,贫困户素质有所提高。工作中,我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扶贫先扶智的理念,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紧紧围绕不同区域、不同主导产业,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加大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使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在启动实施的重点村中,80%以上的贫困户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输出6600余人,稳定并扩大了就业人数和就业渠道。达到了培训一人、输出一人、就业一人、稳定一人、脱贫一户的预期目的。

四是贫困村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观。启动建设的贫困村能够以“四改三建两通一推广”为抓手,狠抓以改灶、改厕、改圈、改院为主的旧房改造,“圈、厕、沼”三位一体的沼气建设。启动建设“四改三建”示范户1.5万户,新建沼气池3846口。使原来重点村的“脏、乱、差”现象得到了有效治理,人居环境大为改观。据调查,红军乡鱼塘、中湾、丰积、庄院、红军、周家6个贫困村,四改三建示范户建家800多户,占6个村总农户数的70%以上,成为农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起到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五是贫困村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修缮、新建校舍37所7173平方米,为贫困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夯实了基础。新建村级医疗室75个4500平方米,普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解决了贫困人口的就医难问题。新建村级活动室123个7458平方米,为村级两委提供了活动场所,促进了村级自治能力。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和社会救助体系,这些都为贫困村加速脱贫创造了条件。

四、贫困村建设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增加扶贫重点村的数量,提高扶贫重点村财政扶持资金。我县十年规划有165个扶贫重点村,当时全县有行政村373个,没有列入规划的村208个,这些村仍有相当多的贫困院落和贫困户,他们也需要相应的投入扶持,建议县上向中省争取,将这些村列入扶贫计划。“十五”期间,我县实施行政村合并,合并后的行政村人口大部分都在1500人左右,一个行政村面积一般在15平方公里以上,加之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差,建设任务十分坚巨。目前中省下达每个重点村20-30万元的财政扶贫资金,不足修一条几公里的村组简易公路。多年来实践证明,一个贫困村建设需要投入至少200万元左右,建议县上向上争取,提高扶贫重点村财政扶持资金。

二是继续加大项目资金捆绑力度。扶贫重点村大多处于高山区,基础条件恶劣,群众收入不高,缺乏建设资金,虽然县上落实了“整村推进,资金捆绑”的资金投入机制,但贫困村多,项目资金有限,在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资金捆绑难的问题。各部门由于各种原因限制,项目资金捆绑难,落实更难,单靠扶贫部门给每个重点村25-30万元的财政扶贫资金,很难解决贫困村的突出问题。

三是加大贫困人口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贫困村贫困的主要根源是贫困人口劳动力素质底,没有一技之长。多年实践证明,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是扶贫治本之策,是提高贫困人口劳动技能、充分开发利用贫困村劳动力资源、提高劳务输出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规模,转变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