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解(大全14篇)
- 上传日期:2023-11-13 05:16:11 |
- ZTFB |
- 14页
教育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成才的过程。写总结时,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图表和数据来更直观地展示个人成果和发展轨迹。总结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写作思路和素材,但我们要注重个性和原创性。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解篇一
青通社讯(校团委宁嘉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确立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目标内容、实施路径和保障机制。我校团学青年踊跃学习讨论,积极建言献策,自觉担负青春使命。
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书记夏盼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依靠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辛勤劳动、接续奋斗来实现。加强劳动教育,培育青年大学生深厚的劳动情怀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鼓励支持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城乡社区、街道田头以及公共场所等地方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在认识国情和了解社会中感受劳动所带来的收获和乐趣,进而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真挚情感。
经管学院团委书记吕洋: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令人振奋。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必须重视劳动教育。作为高校青年团干,我们要在认真研读学习文件的基础上,结合时代需要、人才培养核心和团学工作实际,紧紧围绕“95后”“00后”大学生的特点和成长需求,开展“价值观教育+劳动教育”“志愿服务+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等系列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让学生在实践中热爱劳动,知行合一,在劳动中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大学生。
化材学院团委书记陶勇:劳动教育是青年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一环,新时代青年必须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不断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化学不仅与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的关系密切,也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和信息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密切发挥专业优势,在实习实训中让学生得以劳动锻炼、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体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通过爱心支教、环保宣教、志愿科普、应用品的研发与制作等社会实践和服务体验劳动的价值,服务社会。青年大学生需要在劳动体验中,学会更加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实现“被动体验”到“主动参与”的蜕变,提升自我的劳动实践能力和实践创新素养。上好劳动教育这一课,青年的明天会更美好,我们的国家会更有力量!
环工学院团委副书记郑合庆:劳动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必然途径,青年人就要在劳动中汲取养分,磨练品质、提升技能,完善自我。我们要立足岗位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组织青年踊跃参与劳动实践,在劳动中提升能力和素养;要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劳动育人的理念,脚踏实地做事情,本着做青年学生知心人,青年工作热心人,青年学习引路人的初心投身到青年工作中,为大学生的劳动实践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切实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我们环工学子应当将青春书写在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的伟大建设中,积极参与环保创新研发、食品创新创业以提升我们的专业技能,积极投身环保宣教,食品安全和营养科普等志愿服务中提升思想素养,在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践行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工匠精神。
2016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曾丹扬: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我们有着更为自由的时间与空间,然而大学作为踏进社会前的关键一站,劳动教育尤为重要。大学期间的劳动周与暑期社会实践为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劳动教育课,让我在劳动中更加理解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观。《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到:“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作为一名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我也将认真学习劳动精神、积累职业经验,在步入工作岗位后感受和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努力在劳动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2017级会计学专业本科生王瑞:劳动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是民族复兴的基石。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日,《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强调,劳动教育是新时期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势在必行,任重道远。身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大力弘扬和践行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认真上好劳动教育这门“必修课”,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8级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陈月:认真学习完《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后,感触颇多。党和国家从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能力习惯三个方面向我们青年大学生提出了劳动教育的要求。作为青年学子,我们不仅要爱劳动、会劳动,更要“明劳动之理”。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积极参加社会劳动、专业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活动,在实践锻炼中增进劳动体知、深植劳动情怀、锤炼劳动品质,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
2019级中国史专业研究生刘金金:作为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在凉山支教的过程中让我感触颇深的是当地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在和学生们聊天中了解到,他们在课余时间几乎都要承担家里的农活、照顾弟弟妹妹,虽说西部教育相对落后,但这群受到劳动教育的孩子却健康活泼。在我看来,教育应是一个全方位的体系,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作为支教老师,我将把劳动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让孩子们养成从小爱劳动的习惯;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我也要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在劳动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强化责任担当。
2019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姜晓京: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作为一名师范专业的研究生,每当我投身于劳动,每当我实实在在地走上讲台,我总能从劳动中领会到许多书本无法给予的知识,也让我更全面准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深刻认识到,加强劳动教育关系到亿万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关系到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当我完成学业真正投身祖国的教育事业后,我会谨记于心也会以身作则地传递劳动精神,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意见》同时提出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立德树人,劳动为先”,劳动是道德臻于完善的源泉。热爱劳动、尊崇劳动、勤奋劳动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崇尚劳动、辛勤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生活靠劳动创造,美好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加强学生劳动教育,就是要以劳树德,让学生通过劳动切身感受美好的生活需要双手来创造,自觉形成感恩国家、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劳动的思想,培养爱劳动、懂感恩、重节俭、勤奋斗、讲团结、乐奉献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断锤炼其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但不知从何时起,劳动教育渐渐被弱化,学生劳动能力差在我国已经成为常态。不少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的发展上长短不齐,有的学生缺乏基本的自理能力,有的学生甚至看不起劳动者,不珍惜劳动成果,有的学生遇到挫折和失败后往往一蹶不振。缺少劳动的教育已经严重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刻不容缓。
《意见》的印发,从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等五个方面入手,为切实保障劳动教育提出了具体意见和措施。明确了家庭、学校、社会的不同分工和责任,明确了三者协调共抓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要求各地区积极拓展实践场所,多举措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多方面强化安全保障。同时指出,重视劳动教育不是要追求什么时尚,而是学生成长的必备素质,要防止劳动教育中的娱乐化、形式化、惩戒化等问题。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劳动不仅创造了历史,劳动更是成就了教育。劳动教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民族复兴的新时代征程中,让学生、孩子在劳动教育中感悟劳动精神,争做奋斗者,才能不断积累知识和才干,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出彩人生,为民族复兴提供澎湃动力。
3月27日,《人民日版》头版刊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从五大方面、十八个条目给出详实的指导。无疑,这是一条让人振奋和欣慰的消息。劳动教育今日能够得到官宣,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可期。
现在的家长,许多成了孩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绝大多数孩子的现实写照。幼儿园、小学生这样能理解,还有不少寄宿的中学生会把脏衣服、臭袜子攒一个“回家周”带回来当“见面礼”,就连大学生用电饭煲煮个饭都不会的大有人在。啥也不会、啥都不干,这一声声家长的抱怨就是最好的佐证。
严重的劳动教育缺位,让崇尚劳动的传统美德在流失。劳动苦、劳动累,体力劳动甚至演变成了“低贱”的代名词。在城市里,有多少人会对环卫工、农民工“另眼相看”?在农村中,又有多少家长持着孩子只管好好学习,将来走出农村别再这么遭罪的想法?劳动不值钱、劳动没出息,人们虽然嘴上不忘初心里却是这么想的,当个劳模甚至都不如当个网红来得“体面”。
劳动的价值被忽略,也戳中了社会的痛点。就拿浪费现象来说,很大程度上与忽视劳动有关。我们都知道《悯农》这首诗,你若没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体会,哪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认知。舌尖上的浪费还只是一个方面,意志品质的不坚、动手能力的下降、骄奢淫逸的泛滥、奉献奋斗的衰退,这些同样都与淡化劳动息息相关。
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到石油工人王进喜的铁人精神,到售货员张秉贵的“一抓准”和“一口清”,再到大国重器时代的工匠精神,无处不闪烁着劳动的精神光芒。正如文件中所说,青少年不光是家庭的希望,更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此番强调劳动教育,正当其时。
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是时代刚需,更是时代之幸。当然,想要扭转当下青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尴尬局面,就必须高度重视劳动教育,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意见》落实,让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归位。社会、学校特别是家庭,都要做劳动育人的推动者,让广大青年都成为劳动教育的参与者、受益者。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解篇二
摘要: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劳动教育必不可少。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明确规定中小学独立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和每学期课时数,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学科教师和教研员队伍建设,重视和加强劳动技术教育专业教室、实践基地及其设备、设施建设,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领导,明确劳动教育责任的主体和负责部门,真正使使劳动教育落实到每一所学校,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茁壮成长。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中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为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劳动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凸显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把“劳”字列入全面发展教育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了劳动的价值、歌颂了劳动的伟大,指出要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劳动教育。特别是2015年4月28日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高度,对劳动和劳动价值做了精辟的诠释,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他在讲话中强调“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点,还站在战略高度,把劳动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中国梦联系起来,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拓宽了劳动视野,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新范畴。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中小学如何开创劳动教育新局面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劳动教育目标、任务和路径。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地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实施路径和管理保障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
贯彻落实《意见》,是中小学校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要求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纠正劳动教育被“弱化、软化、淡化”现象,促进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的劳动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需要;是大力倡导学校、家庭和社会为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的需要。
劳动教育应该培育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情感、劳动知识,劳动技能(技术素养)、劳动思维(包括创新意识和创造力)7个方面的劳动素养。这7个方面的劳动素养培育的重点是:树立劳动创造一切、劳动开创未来,将来用自己辛勤劳动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的观念。劳动教育对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即“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也就是说,通过劳动教育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能增强学生的智慧、增进学生的知识;能促进人体消化吸收,强健学生的体魄;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实践证明,劳动技术教育是中小学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学生能够掌握现代生产知识和技术,提高对劳动的认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团结合作、爱护公物、尊重科学、敢于创造、遵守纪律、安全生产、勤俭朴素等优良品质。学生在接受劳动技术教育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交替进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体会到“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劳动才能铸就。”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目前,中小学劳动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缺少劳动机会,不会劳动,不重视劳动和珍惜劳动成果。存在这种情况的原因如下。
(一)从学校方面来说。
一些学校认为劳动教育不重要,学了也不考,因此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这门课也无计划、无考核。还有一些学校是以相近活动代替劳动与技术课。
(二)从家庭方面来说。
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文化课成绩,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用干。
(三)从课程方面来说。
主要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错误理解。新课改取消了劳动技术教育独立设置课程的地位,而将其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并列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四个领域。所以就出现了两种错误理解的情况:一种是部分地区和学校将“研究性学习”也作为一种课型独立设置,这样就挤占了劳动教育时间和经费。另一种是把非指定领域的活动全算综合实践活动课,就造成了劳动技术教育的缺失,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无“名分”无标准。
在大多数省、市、自治区中小学校,劳动技术课由原来的独立学科课程变成一个学习领域,失去了“正当名分”。小学、初中将劳动与技术课改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与技术课变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的一个“学习领域”,并且没有制订劳动与技术学科的课程标准。
(二)定位不明。
劳动技术课由学科课程纳入了活动课程,由于定位不明,常态实施就很不容易。劳动教育受到严重冲击主要表现在课时减少甚至被取消、专用教室改为他用、教学设备等教育资源流失、一些劳动技术课教师不得不改行。
(三)无统一教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内的各科目不编全国统一的教材,但市场迎合了部分学校和教师,一时间,各种名目繁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资源包”大量出现并被其广泛使用。由于编著者的认识不同,编写的教材也就不尽相同,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教材内容不系统、不规范而且没有科学性和实用性,有的内容在不同学段和学科重复出现,有的内容东拼西凑、支离破碎,与客观实际严重脱节。
(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
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列入相关法律法规内容。提高全社会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教育行政部门要恢复分管劳动教育的机构设置,要组织研究建立劳动教育体系,制定劳动教育指导大纲和国家课程标准,组织人力编写通用的劳動技术教育教材。三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进行全面督导检查。
(二)明确规定中小学独立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和每学期课时数。
将劳动技术课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学习领域”分离出来,设置独立的学科课程还必须要安排一定的课时数。
(三)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学科教师和教研员队伍建设。
抓好劳动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同等对待。积极探索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广开渠道,开门办学,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积极开展劳动技术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专业教室、实践基地及其设备、设施建设。
国家和地方保证劳动教育专项经费投入和必要的经费保障。各地可以根据中小学实际情况和学校的特点,努力创设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载体,保证劳动教育应有的场地和空间。还要加强校内校外统筹,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
(五)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
评价内容包括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时数,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因地制宜组织学生开展家务劳动、校园劳动、校外劳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具体劳动实践情况的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实现劳动可记录、可追溯、可评价,作为升学、评优重要参考。
(六)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领导,明确劳动教育责任的主体和负责部门。
各地教育督导部门要将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纳入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内容,开展劳动教育情况督导、考核和评价,并将督导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通过督导评价,使劳动教育落实到每一所学校,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茁壮成长。
我们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教书育人使命,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解篇三
3月27日,《人民日版》头版刊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从五大方面、十八个条目给出详实的指导。无疑,这是一条让人振奋和欣慰的消息。劳动教育今日能够得到官宣,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可期。
现在的家长,许多成了孩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绝大多数孩子的现实写照。幼儿园、小学生这样能理解,还有不少寄宿的中学生会把脏衣服、臭袜子攒一个“回家周”带回来当“见面礼”,就连大学生用电饭煲煮个饭都不会的大有人在。啥也不会、啥都不干,这一声声家长的抱怨就是最好的佐证。
严重的劳动教育缺位,让崇尚劳动的传统美德在流失。劳动苦、劳动累,体力劳动甚至演变成了“低贱”的代名词。在城市里,有多少人会对环卫工、农民工“另眼相看”?在农村中,又有多少家长持着孩子只管好好学习,将来走出农村别再这么遭罪的想法?劳动不值钱、劳动没出息,人们虽然嘴上不忘初心里却是这么想的,当个劳模甚至都不如当个网红来得“体面”。
劳动的价值被忽略,也戳中了社会的痛点。就拿浪费现象来说,很大程度上与忽视劳动有关。我们都知道《悯农》这首诗,你若没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体会,哪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认知。舌尖上的浪费还只是一个方面,意志品质的不坚、动手能力的下降、骄奢淫逸的泛滥、奉献奋斗的衰退,这些同样都与淡化劳动息息相关。
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到石油工人王进喜的铁人精神,到售货员张秉贵的“一抓准”和“一口清”,再到大国重器时代的工匠精神,无处不闪烁着劳动的精神光芒。正如文件中所说,青少年不光是家庭的希望,更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此番强调劳动教育,正当其时。
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是时代刚需,更是时代之幸。当然,想要扭转当下青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尴尬局面,就必须高度重视劳动教育,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意见》落实,让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归位。社会、学校特别是家庭,都要做劳动育人的推动者,让广大青年都成为劳动教育的参与者、受益者。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解篇四
“劳模”象征着一种荣誉,代表了一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在不同的年代,劳模精神有着不同的诠释,一位位掌握了高技能知识的技术工人、农民工、企业管理者进入视野,他们见证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印记,开启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劳模精神传承新篇章。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我们今天的傲人成就和幸福生活离不开亿万劳动者的努力奋斗。如今,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需要大力弘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鼓励有想法、肯干事、敢创新的劳动者用自己的奋斗故事诠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看到劳模们和先进工作者们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路上努力追梦,我感觉自己好像也更有干劲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光荣属于劳动者。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应该积极弘扬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刻苦钻研,脚踏实地把每件工作做好;同时,还应该不断发扬无私忘我、甘于奉献的精神,在工作中勤奋做事、任劳任怨,通过努力奋斗、诚实劳动彰显人生价值。希望全社会都能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形成尊重劳模,关爱劳模的良好风气。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解篇五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我校师生认真学习了《意见》精神,纷纷表示要落实《意见》要求,完善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确定劳动教育内容、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学生工作部部长原广华表示: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民群众与生俱来的权利,是创造财富的源泉,也是创造幸福的源泉。《意见》的印发进一步明确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也为高校强化劳动教育提出了“硬指标”。劳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我校多年来坚持以劳动课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性教育基本上达到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综合目标。在《意见》的指导下,通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劳动观念教育引导,可以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培养劳动认同感、成就感,在劳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和目标。
教务处处长崔清亮表示:我校历来重视劳动育人,学校先后出台了《山西农业大学劳动教育课管理办法》《学生劳动教育课考核标准》等规定,把劳动课纳入了学校的“必修课”体系。下一步,我们将根据《意见》要求,强化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培养学生利用知识、技能、工具、设备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强化社会责任,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
园艺学院党委副书记宋建武表示:劳动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途径之一。《意见》为我们扎实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了政策指导。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应该因地制宜,对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进行统筹规划,探索学生思政教育新模式。
软件学院党委副书记姜红军表示:劳动创造了人类,创造了人类文明,把劳动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历程中是加强我国素质教育的题中要义。劳动不仅可以强体,亦可增智,亦可育德。我们学生工作者应加强引导大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从劳动中懂得“勤苦守恒业,始有数月粮”的古训,感悟“君看获稻时,粒粒脂膏香”的收获,让热爱劳动成为一种新时尚!
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毛晓霞表示:《意见》的印发也是习总书记新时代教育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在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德智体美劳教育体系中“劳”是短板,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方针,不光是强化了劳动教育自身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丰富了整个教育的目标和价值追求。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目标和核心就是通过劳动培养学生的一种素养,在思想观念上,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通过劳动实践培养价值判断,进而把人的综合素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姚琦表示:近年来,青少年中出现了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以及“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等不良思想,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意见》的印发对劳动教育进一步融入人才培养提供了制度保证,有助于促进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思想上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观念,在行动上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进而成长为有理想信念、有过硬本领、有责任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软件学院副院长成丽君谈道:《意见》指出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必须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我校的教学计划一直设有劳动技能课,培养学生知农、爱农的意识成效显著,作为教学副院长,我将探索将劳动教育有效融入专业教育中,注重利用知识和技能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农学院辅导员陈占强表示:高校辅导员应积极落实《意见》精神,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促进学生深刻认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树立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挂念,弘扬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教育学生爱劳动、想劳动、会劳动,形成良好劳动习惯,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同时要积极协调家庭、社会力量,共同为学生参加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提供平台、创造条件、做好保障。
动物科技学院辅导员杨兆强表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劳动精神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继承与发展。作为一名学生工作者,要扎实开展劳动教育和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使学生端正劳动态度,涵养劳动情怀,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淬炼劳动品德,努力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林学院辅导员毛守强表示:农业院校培养新时代人才,专业教育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尤为重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加有利于培养高质量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对林学院学子的成长成才有了更加具体的指导――“宜林则林”,希望更多林苑学子能够把更多综合性、实践性专业知识应用到劳动课程中去,磨练意志,促进知识成果化转化。
资源环境学院辅导员魏武斌表示:新时期全面加强劳动教育至关重要,要让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新时代充分展现,开展劳动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简单的劳动技能,更要教育大学生在劳动中运用理论知识,体会劳动创造世界的充实与快乐,矫正部分同学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愿意奔赴一线投身劳动的观念,让同学们真正理解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是需要通过一代代人劳动创造的真谛,激发大家用“劳动”托起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工学院辅导员张斌表示:从身体力行的劳动中获取经验与知识,正是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到创造力的发掘,小到生活常识的累积,都离不开劳动实践。劳动教育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也增长了学生的劳动技能。通过学校、家庭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在学生心中种下劳动光荣的种子,让他们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期待劳动教育蔚然成风,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期待学生们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用劳动成就美好未来。
经济管理学院辅导员李二雷表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明白立德树人与劳动育人密不可分,劳动育人能更加扎实地推动实现立德树人;我们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劳动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通过发挥农大劳动周等特色、结合专业特点引导学生走向生产、生活、服务一线,在实践锻炼中培养劳动精神,磨练劳动技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做知行合一的实干家。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孔祥俊表示: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大学时期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关口,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意见》为指导,将劳动教育有效融入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和各种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用知识武装头脑、积极实践、热爱劳动,使青年学生在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中,历练品格、增强本领,真正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文理学院辅导员李林军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以及《意见》的印发都高扬了劳动教育的旗帜,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对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导意义。
生命科学学院辅导员禅永毅表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用劳动教育筑牢立德树人基石。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我们应把劳动教育作为重要载体,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优良传统,树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观念,激发砥砺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品格,通过劳动教育让青年群体真正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公共管理学院辅导员郑浩东表示: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也是每个人生存的必要条件,《意见》明确了各类学校中劳动教育开展的可行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劳动教育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劳动成果,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地磨炼自己,提高自己,在劳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切实开展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养成吃苦耐劳,踏实肯干,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成为真正地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洪艳表示: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劳动教育被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劳动教育成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的人生“必修课”。贯通于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在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随着《意见》实施,将指导和推动劳动教育加速回归课堂,并将纠正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认识误区,从而实现教育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软件学院辅导员韩敬敬表示:在《意见》的指导下,高校加强青年学生劳动教育,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山西农业大学作为农业高校,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学生在劳动周里为树浇水、清扫校园、播种花苗,感受劳动的魅力,体味劳动的价值。作为高校辅导员的我们,应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做能担大任的时代新人。
城乡建设学院辅导员黄程鹏表示:《意见》的印发凸显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有利于促进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帮助学生理解并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高校辅导员必须提高思想认识,积极配合国家学校关于劳动教育的指导安排,并不断提升自己开展劳动教育的能力。同时要从自己做起,以身作则,崇尚劳动光荣,树立榜样,并积极做好对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引导和监督,为培养新一代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园艺教学秘书韩瑞锋说:作为农林高校教育工作人员,要以《意见》为指导,充分发挥学院学科特色,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结合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用好校内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资源,使青年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磨练意志、练就专业本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贡献个人力量。
农学院制药1902班张苗苗同学说:劳动教育在个人发展中必不可少,我们的梦想需要通过努力拼搏、诚实劳动来实现,发展中的各项难题也唯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作为农科学子的我们,更应当将《意见》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到实处,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将自身所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争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有本领、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为强农兴农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林学1801班魏一晴同学说:艰苦朴素、热爱劳动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劳动教育必不可少。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学习文化知识,还应该参加日常的生活、生产、服务性劳动,锻炼自己,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尊重劳动者、勤俭、奉献的观念。我们在学校生活中的劳动周、生产实习等,都是合理、有意义的劳动教育。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工1902班任延甜同学说:劳动实践是将课本上的知识充分转化为实际操作记忆的最佳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实际劳动能力,对大学生的未来道路至关重要。当代大学生应该认真落实劳动教育要求,认真接受劳动教育,积极弘扬、践行劳动精神,主动积极参加劳动,在实践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成就自我。
公共管理学院法学1702班宋苏恒同学说:在劳动中不仅能体会劳动人民的辛苦,感受劳动的光荣,更能让我们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对我们大学生而言,劳动教育相对缺乏,我相信通过劳动教育能够更好更快地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真正成为有用之才。
城乡建设学院城规1801班赵雅慧同学说:《意见》的出台,有利于扭转大学生中存在的不爱劳动、不想劳动等错误认知,更有力地反对不劳而获;有利于倡导社会各界合力促进劳动教育的开展,让青少年乃至大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感受劳动精神的可贵,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解篇六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当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到新课程实验阶段,即新课程成为新的宏观教育背景时,我们重新解读这段话,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新课程改革展现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提出了改革的新要求。
01 past 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学校按规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实践课,还根据学生们的劳动兴趣爱好,组织了学校社团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如成立了陶艺社、烘焙社、翻糖(蛋糕制作)艺术社等等。因为他们感兴趣的是整个劳动活动,因此一定要具有集体活动的色彩,只有将不同的集体活动形式同具体的劳动内容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稳定学生的劳动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自觉性。
02 past 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
学生只有自发地、具体的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学生的。
创新。
意识。特别是在此次疫情期间,我们停课不停学,利用网络校会时间,向学生宣传防疫知识,并以此为契机辅导学生做家务、环境卫生的扫除,如叠被、拖地、简单的饭菜,还安排手工制作,培养动手能力,并展示学生的手工制作,以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只有勇于想象、勤于想象、善于想象。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效果。
03 past 寓思想教育与劳动实践中。
劳动实践是劳动教育的基础,努力做到实践性、教育性相统一。还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选择一些尽可能做到的、看得见,摸的着的。能亲手操作的知识进行教学。还要加强同社会、家庭的联系,形成“三结合”。培养了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01 past 。
新时代呼唤劳动教育,是对劳动教育本质认识的回归。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立德树人的高度来思考体系建构。
02 past 。
继续搞好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拓宽教育范围。组织学生到劳动基地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把劳动基地作为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另一课堂,确保时间、地点、人员、效果四落实。还要坚持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开展我做父母的小帮手活动,坚持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社区活动,让其感受劳动的快乐与光荣。
03 past 。
充分利用劳动与技术教材,老师有意识地进行整合,找到他们之间的相通的地方,促进各门学科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又使学生体验到动手的乐趣。
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今后要狠抓劳动教育。要推进教育法修订,将“劳”纳入教育方针。加强引导,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找好载体,通过日常家务、手工制作、非遗传承、学工学农、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加强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引导学生体会到劳动的喜悦,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解篇七
青通社讯(校团委宁嘉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确立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目标内容、实施路径和保障机制。我校团学青年踊跃学习讨论,积极建言献策,自觉担负青春使命。
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书记夏盼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依靠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辛勤劳动、接续奋斗来实现。加强劳动教育,培育青年大学生深厚的劳动情怀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鼓励支持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城乡社区、街道田头以及公共场所等地方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在认识国情和了解社会中感受劳动所带来的收获和乐趣,进而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真挚情感。
经管学院团委书记吕洋: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令人振奋。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必须重视劳动教育。作为高校青年团干,我们要在认真研读学习文件的基础上,结合时代需要、人才培养核心和团学工作实际,紧紧围绕“95后”“00后”大学生的特点和成长需求,开展“价值观教育+劳动教育”“志愿服务+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等系列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让学生在实践中热爱劳动,知行合一,在劳动中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大学生。
化材学院团委书记陶勇:劳动教育是青年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一环,新时代青年必须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不断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化学不仅与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的关系密切,也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和信息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密切发挥专业优势,在实习实训中让学生得以劳动锻炼、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体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通过爱心支教、环保宣教、志愿科普、应用品的研发与制作等社会实践和服务体验劳动的价值,服务社会。青年大学生需要在劳动体验中,学会更加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实现“被动体验”到“主动参与”的蜕变,提升自我的劳动实践能力和实践创新素养。上好劳动教育这一课,青年的明天会更美好,我们的国家会更有力量!
环工学院团委副书记郑合庆:劳动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必然途径,青年人就要在劳动中汲取养分,磨练品质、提升技能,完善自我。我们要立足岗位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组织青年踊跃参与劳动实践,在劳动中提升能力和素养;要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劳动育人的理念,脚踏实地做事情,本着做青年学生知心人,青年工作热心人,青年学习引路人的初心投身到青年工作中,为大学生的劳动实践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切实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我们环工学子应当将青春书写在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的伟大建设中,积极参与环保创新研发、食品创新创业以提升我们的专业技能,积极投身环保宣教,食品安全和营养科普等志愿服务中提升思想素养,在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践行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工匠精神。
2016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曾丹扬: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我们有着更为自由的时间与空间,然而大学作为踏进社会前的关键一站,劳动教育尤为重要。大学期间的劳动周与暑期社会实践为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劳动教育课,让我在劳动中更加理解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观。《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到:“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作为一名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我也将认真学习劳动精神、积累职业经验,在步入工作岗位后感受和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努力在劳动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2017级会计学专业本科生王瑞:劳动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是民族复兴的基石。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日,《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强调,劳动教育是新时期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势在必行,任重道远。身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大力弘扬和践行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认真上好劳动教育这门“必修课”,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8级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陈月:认真学习完《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后,感触颇多。党和国家从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能力习惯三个方面向我们青年大学生提出了劳动教育的要求。作为青年学子,我们不仅要爱劳动、会劳动,更要“明劳动之理”。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积极参加社会劳动、专业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活动,在实践锻炼中增进劳动体知、深植劳动情怀、锤炼劳动品质,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
2019级中国史专业研究生刘金金:作为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在凉山支教的过程中让我感触颇深的是当地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在和学生们聊天中了解到,他们在课余时间几乎都要承担家里的农活、照顾弟弟妹妹,虽说西部教育相对落后,但这群受到劳动教育的孩子却健康活泼。在我看来,教育应是一个全方位的体系,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作为支教老师,我将把劳动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让孩子们养成从小爱劳动的习惯;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我也要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在劳动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强化责任担当。
2019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姜晓京: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作为一名师范专业的研究生,每当我投身于劳动,每当我实实在在地走上讲台,我总能从劳动中领会到许多书本无法给予的知识,也让我更全面准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深刻认识到,加强劳动教育关系到亿万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关系到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当我完成学业真正投身祖国的教育事业后,我会谨记于心也会以身作则地传递劳动精神,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3月27日,《人民日版》头版刊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从五大方面、十八个条目给出详实的指导。无疑,这是一条让人振奋和欣慰的消息。劳动教育今日能够得到官宣,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可期。
现在的家长,许多成了孩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绝大多数孩子的现实写照。幼儿园、小学生这样能理解,还有不少寄宿的中学生会把脏衣服、臭袜子攒一个“回家周”带回来当“见面礼”,就连大学生用电饭煲煮个饭都不会的大有人在。啥也不会、啥都不干,这一声声家长的抱怨就是最好的佐证。
严重的劳动教育缺位,让崇尚劳动的传统美德在流失。劳动苦、劳动累,体力劳动甚至演变成了“低贱”的代名词。在城市里,有多少人会对环卫工、农民工“另眼相看”?在农村中,又有多少家长持着孩子只管好好学习,将来走出农村别再这么遭罪的想法?劳动不值钱、劳动没出息,人们虽然嘴上不忘初心里却是这么想的,当个劳模甚至都不如当个网红来得“体面”。
劳动的价值被忽略,也戳中了社会的痛点。就拿浪费现象来说,很大程度上与忽视劳动有关。我们都知道《悯农》这首诗,你若没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体会,哪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认知。舌尖上的浪费还只是一个方面,意志品质的不坚、动手能力的下降、骄奢淫逸的泛滥、奉献奋斗的衰退,这些同样都与淡化劳动息息相关。
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到石油工人王进喜的铁人精神,到售货员张秉贵的“一抓准”和“一口清”,再到大国重器时代的工匠精神,无处不闪烁着劳动的精神光芒。正如文件中所说,青少年不光是家庭的希望,更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此番强调劳动教育,正当其时。
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是时代刚需,更是时代之幸。当然,想要扭转当下青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尴尬局面,就必须高度重视劳动教育,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意见》落实,让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归位。社会、学校特别是家庭,都要做劳动育人的推动者,让广大青年都成为劳动教育的参与者、受益者。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意见》同时提出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立德树人,劳动为先”,劳动是道德臻于完善的源泉。热爱劳动、尊崇劳动、勤奋劳动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崇尚劳动、辛勤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生活靠劳动创造,美好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加强学生劳动教育,就是要以劳树德,让学生通过劳动切身感受美好的生活需要双手来创造,自觉形成感恩国家、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劳动的思想,培养爱劳动、懂感恩、重节俭、勤奋斗、讲团结、乐奉献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断锤炼其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但不知从何时起,劳动教育渐渐被弱化,学生劳动能力差在我国已经成为常态。不少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的发展上长短不齐,有的学生缺乏基本的自理能力,有的学生甚至看不起劳动者,不珍惜劳动成果,有的学生遇到挫折和失败后往往一蹶不振。缺少劳动的教育已经严重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刻不容缓。
《意见》的印发,从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等五个方面入手,为切实保障劳动教育提出了具体意见和措施。明确了家庭、学校、社会的不同分工和责任,明确了三者协调共抓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要求各地区积极拓展实践场所,多举措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多方面强化安全保障。同时指出,重视劳动教育不是要追求什么时尚,而是学生成长的必备素质,要防止劳动教育中的娱乐化、形式化、惩戒化等问题。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劳动不仅创造了历史,劳动更是成就了教育。劳动教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民族复兴的新时代征程中,让学生、孩子在劳动教育中感悟劳动精神,争做奋斗者,才能不断积累知识和才干,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出彩人生,为民族复兴提供澎湃动力。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解篇八
劳动教育对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唯诸要素协同与合力,方可让劳动教育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基因”,因此而可传承,并化为孩子的实际发展。
劳动是人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劳动教育对于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社会劳动要纳入到课程体系当中去,要培养劳动观念,体现劳动价值,尊重劳动创造。
改革开放后较长时间内,德智体美劳都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描述和人的素质的基本准则,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变迁,“劳”的涵义也在转变,由专注于体力劳动转向动手动脑、全面能力的提升。
当前,必须认真思考教育中劳动的内涵和价值。劳动的内涵是实践,是躬行,是参与,是身体力行,而劳动教育则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除了追问劳动的内涵外,还需要思考劳动的育人功能。在学校内劳动教育有综合育人的功能,应当将“劳”作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得以落实的辅助线。
当前大部分中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在校都较少劳动,劳动能力差,对劳动的意义认识不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给他们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此外,我们还要告诫孩子,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赠与以外,其余的一切都需要通过劳动获得。在学校内劳动教育还应体现综合育人的功能,应当将“劳”作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得以落实的暗线,劳可以育德,汗水可以涵养品格;劳可以增智,劳作能够增进智慧;劳可以健体,操练可以强健体魄;劳可以鉴美,活动可以让孩子学会鉴赏。
要切实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需认真思考劳动教育如何融入学校课程体系这一重要问题。课程体系是一个学校的核心育人载体,进入这一载体方可意味着进入学校的主流业务。当前,劳动教育进入课程体系可以采用独立课型、渗透课型、关联课型和特色课型这四种方式,独立课型可以依托劳动技术和通用技术;渗透课型可以通过道德与法制、思想政治、历史等进行布局;关联课型可以通过科学中的动手实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进行安排;而特色课型可以通过开发园艺、剪纸等校本课程来实现。
推进劳动教育,家校缺一不可,两者需要形成共同体,否则各自单兵作战,既容易因缺少衔接而效率低下,也容易形成“5+2=0”的尴尬状况,即5天的在校教育因为周末两天在家的放任自流而前功尽弃。家校协同需要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和主体作用,可以尝试以下途径。一是将家庭劳动与学校劳动进行衔接设计,让学生的劳动技能和意识能够内外迁移。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曾经做过长达二十年的跟踪研究,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家庭只有让孩子通过劳动学会生存,能够自立,孩子才能够在学校、社会等更广阔的平台实现更高层次的追求。二是尝试家长进学校、进课堂,开设家长实践课,营造和增强热爱劳动、勤于实践的氛围。三是集体志愿服务,共同参与公益事业。四是共同参加劳动基地活动,大手拉小手,共同成长。
劳动教育对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唯诸要素协同与合力,方可让劳动教育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基因”,因此而可传承,并化为孩子的实际发展;唯系统设计与安排,方可让劳动教育浸润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历程,因此而可深远,为孩子的一生打好底色。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解篇九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明确将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生活便利度的提高,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反而不受重视,普遍存在中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及动手能力较差的现象。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在研究中被虚化。该现象背后的真正隐忧在于,根据达尔文“生长相关律”和“环境适应论”,中小学生如果长期缺乏劳动,是否会影响其大脑组织及其他相关器官的退化?长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缺乏对“真实”世界的认识与体验又是否会影响其社会生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质言之,如何厘清和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何谓、何为和何来”是劳动教育重建的前提性问题。
1949年以来,我国的劳动教育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初的劳动生产教育时期(1949—1965年),主要关注学生的体力劳动教育。针对当时社会各界普遍轻视体力劳动的现状,国家及时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毛泽东在1957年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第二阶段是“文革”期间的“以劳代全”时期(1966—1976),片面强调劳动教育的政治功能,以劳动教育取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第三阶段是拨乱反正后的劳动思想教育和劳动技术并重时期(1977—1998年),劳动教育分化为劳动思想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两部分,前者与当时的品德教育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后者重在通过开设劳技课,提升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第四阶段是素质教育时代的社会实践教育时期(1999年以后)。这一时期劳动教育没有独立的劳动课程,主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术素养。很明显,劳动教育的命运起起伏伏,虽然在某一时段也曾被以“课程”的形式出现,但真正的实践落实并不到位,更未能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
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中国社会逐渐步入经济增长迅猛期,加之西方市场经济文化思潮的涌入,传统的劳动创造财富、劳动者勤俭节约的劳动价值伦理被日渐消解,取而代之的是资本创造价值和消费娱乐至上的文化大潮。劳动越来越服从于资本工具和商品价值需要,服从于商品交换和消费的游戏规则。劳动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劳动者的尊严和独立人格被机器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和绩效分配关系所扭曲。工业革命之父亚当·斯密认为,人类的本性是懒惰的,除非你让它有价值,劳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报酬。当所有人相信这一点,并认为劳动只是为了赚钱,那么劳动的意义就变成了单一性的异化了的事物。在人们接触它的时候,自然就会感到厌烦。但是,亚当·斯密没有看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努力劳动并非仅仅为了财富自由,而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劳动教育被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存在的关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物质劳动与非物质劳动”的二元化区分,这种划分已经无法从根本上把握数字时代劳动的新特点。生产劳动仅仅是劳动的一部分,还应包括服务劳动、精神劳动、公益性劳动、艺术性劳动和走在创新前沿的探索性劳动等等。当代劳动不仅仅是个体谋生的手段,更是个体确证自身幸福的存在方式,是劳动者彰显个体存在价值,激发个体潜能,从而实现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生存方式。
质言之,“无劳动不教育”,对劳动教育范畴的认知需要与时俱进,劳动教育并不狭隘地指体力劳动或直接的生产劳动,而是基于体力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探索性创新劳动、艺术审美性劳动的实践活动。在家庭生活之中体现为自理、自立的独立生活活动;在学习之中体现为与具体的学科知识相联系的实践和动手操作的、能够化知识为能力与智慧的活动;在社会生活中体现为丰富多样的为社会作出应有贡献的公益性活动;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体现为能正确认识自我,找到真正感兴趣的力所能及各种职业劳动。
总之,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建要紧密联系时代发展,认清现代社会劳动的本质和需求,注重培养符合时代发展和需求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并以此为目标进行改革重建。这不是社会、学校或家庭单方面的事情,而是这三个教育渠道相互配合、密切联系、各司其职的整体性教育。
第一,完善当代劳动教育理论基础,提高师生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思想认识,形成崇尚劳动的教育氛围。基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背景,进一步准确界定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内容与形式等问题。实践若得不到理论的指导,就会导致劳动教育的盲目性。第二,在中小学开设劳动教育相关课程,各学校也要立足实际将劳动教育理念贯穿于各个教育环节。同时大力开发校本劳动课程,在课程开发中融合现代化生产劳动模式、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等内容,多维度、多领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第三,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中小学提供开展劳动教育的固定场所。这是劳动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物质保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工厂、农场建立区域性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可以让学生在现实的劳动场所中参与、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同时要引导学生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勇于创新,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第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从小教导孩子从事家务劳动,从小事做起,从自己的事做起,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家长不要代劳。同时引导孩子参与其他家务劳动,只有孩子亲自参与劳动,才能体会到父母亲的辛劳与不易,从而树立尊重父母、孝敬父母的意识。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对切实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做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们党历来坚持的教育方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劳动教育事业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服务生产建设。这一时期,劳动教育作为“国民公德”教育和“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与新民主主义生产方式相一致的劳动态度,引导民众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投入新中国生产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劳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服务思想政治改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基本方针,旨在强化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意识,引导广大知识分子通过劳动改造自我,逐步抛弃资产阶级世界观,树立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改革开放以来,劳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养成。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的主要作用不是直接服务经济建设、思想改造,而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逐渐转变为引导学生掌握通用劳动技术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被提了出来。新时代以来,劳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目标,着力构建全面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劳动和劳动教育做出重要指示,发出了“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时代召唤,也向广大青少年提出了“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的殷切期望。教育引导青少年通过劳动和奋斗实现梦想、收获幸福、报效国家、服务社会,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可见,我国劳动教育经历了一个从重社会价值到重个体价值,再到重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的辩证发展过程,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越来越被认可。
二是充分认识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战略意义。加强劳动教育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系列重要论述,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的基础上,回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面临的新使命和新课题,形成了“实干兴邦”的劳动实践观、“民族复兴”的劳动发展观、“崇尚劳动”的劳动价值观、“热爱劳动”的劳动教育观,构筑起了以劳动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路径。加强劳动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包括广大劳动者在内的全民族文明素质,是民族发展的长远大计。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个国家发展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特别是广大劳动者素质”。面对产业革命发展大趋势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快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和制造业,推动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这既需要尖端技术和先进设备,更要有一大批能把蓝图变为现实的能工巧匠。加强劳动教育,有助于提升广大劳动者素质,培养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加强劳动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有助于引导大中小学生崇尚劳动价值、追求劳动创造、尊重劳动主体,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不断成长为有理想信念、有过硬本领、有责任担当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是完善人才培养目标、支持德智体美教育的重要平台,是构建全面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是解决部分青少年身上存在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等问题的一剂良药。
三是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时代意蕴和深刻内涵。在劳动价值观方面,要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劳动态度方面,要格外强化辛勤劳动的意识与态度。“爱劳动”一直是我国劳动教育特别重视培养的基本劳动态度,新时代劳动教育除了继续加强热爱劳动的教育,还要进一步重视辛勤劳动态度的培养,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以之作为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前提和基础。在劳动品德方面,要特别强调诚实劳动的要求。新时代劳动品德教育要强化诚实劳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诚实劳动的价值,将其视为实现人世间的美好梦想、破解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创造生命里的一切辉煌的必由之路。在劳动知识技能方面,要加强劳动科学知识的教学。例如,大学各专业知识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劳动知识学习,大学生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也都是明确列入教学计划的劳动技能训练。同时,大学劳动教育还应加强劳动科学的教学,使学生学到分析解决劳动问题的本领,遵守劳动法规、增强劳动观念、提升劳动技能。
四是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四个特点。第一,目标的系统性。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这个“三位一体”是系统的、一体的,既不能把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解为只是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的教育,忽略对学生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更不能把劳动教育“窄化”为劳动技能水平培养,忽略对学生劳动态度、劳动品德、劳动价值观的塑造。第二,实施的贯通性。《意见》突出强调劳动教育要“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明确对各学段学生要进行一体化、贯通式培养。从小学到大学,不仅是学生劳动技能水平逐步提高的过程,更应是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变化的过程。大学阶段主要培养的是日后要直接走向社会的“准劳动者”,更应在教育学生爱劳动、会劳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懂劳动之义、明劳动之理,深入理解劳动作为人类本质活动的基本规律,由衷认可并懂得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道理。第三,课程的必要性。《意见》明确要求“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对普通高校首次提出“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劳动实践或劳动体验,或者只集中在实习实训、实践育人层面。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必须注重加强课程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上破题出新。第四,推进的时代性。《意见》提出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的新变化”,“鼓励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劳动教育在用好传统方式的同时,要紧跟时代步伐,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与手段,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新技术,打造劳动教育的“金课”,增强劳动教育的互动性、即时性、趣味性。
五是要在劳动教育中培育青少年在重大危机中“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把对学生劳动态度、劳动品德、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有了“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才能塑造良好的“公共服务意识”,面对重大危机,才能有“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为此,建议劳动教育做到以下几点。一要有清晰的“出发点”。要更加注重深入全面地讲述劳动内涵、阐释劳动价值、弘扬劳动精神,让青少年更加全面深刻地“明劳动之理”,更加积极主动地“成劳动之善”,更加自觉深入地“扬劳动之美”。二要有明确的“路线图”。注重与思政引领相结合、与习惯养成相结合、与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将劳动教育的理论世界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未来的工作世界打通。既要学习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的奉献精神与创新意识,也要关注身边人、身边事的日常劳动场景。教育和感染青少年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学习优秀模范的奋斗精神、增强劳动奉献的服务意识,从而形成对“四最”价值观的认同。无论是在普普通通的平凡时刻,还是在面对危机的重大关头,青少年都能够站出来、干出来,有人文精神、家国情怀。三要及时“回头看”。通过对劳动过程的回顾、劳动成果的讲评,让学生能不断感受到劳动所带来的物质收获和精神旨趣;强化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真挚情感,明确只有在依靠自身劳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有两个因素对于形成学生的道德面貌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育者对他们思想施加的影响”,“孩子们的劳动经验越多,教师的言语对他们的教育作用就越大,劳动在他们精神生活中(在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意志中)所占的地位也越高”。如果我们只注重青少年的劳动体验、劳动实践,不注重在劳动中对他们加强精神提升、情感升华和价值引导,就很容易出现“没有教育的劳动”倾向,这同“没有劳动的教育”一样不妥。
(一)重大意义。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对此,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
(二)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基本原则。
——把握育人导向。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
——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强化综合实施。加强政府统筹,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和学校实际,结合当地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可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避免“一刀切”。
(四)把握劳动教育基本内涵。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五)明确劳动教育总体目标。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六)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高等学校也可安排劳动月,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
根据需要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
(七)确定劳动教育内容要求。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
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小学中高年级要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初中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普通高中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中等职业学校重点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八)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真实可靠。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九)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鼓励学校(家委会)和社区等组织开展学生生活技能展示活动。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情况要按年度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鼓励孩子利用节假日参加各种社会劳动。家庭要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
(十)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学校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明确学校劳动教育要求,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统筹安排课内外时间,可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好劳动周,小学低中年级以校园劳动为主,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可适当走向社会、参与集中劳动,高等学校要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以校外劳动锻炼为主。
(十一)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鼓励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各类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要组织动员相关力量、搭建活动平台,共同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
(十二)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大力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农村地区可安排相应土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城镇地区可确认一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作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场所。建立以县为主、政府统筹规划配置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的机制。进一步完善学校建设标准,学校逐步建好配齐劳动实践教室、实训基地。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服务社会功能,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劳动实践基地。
(十三)多举措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根据学校劳动教育需要,为学校配备必要的专任教师。高等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设立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荣誉教师岗位等,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教师工作考核体系,分类完善评价标准。
(十四)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各地区要统筹中央补助资金和自有财力,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加快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学校可按照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
(十五)多方面强化安全保障。各地区要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安全管控机制。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鼓励购买劳动教育相关保险,保障劳动教育正常开展。各学校要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清除学生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特别是辐射、疾病传染等,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强化对劳动过程每个岗位的管理,明确各方责任,防患于未然。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
(十六)加强组织领导。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级政府要把劳动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做好督促落实。省级政府要加强劳动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明确市地级、县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劳动教育的职责,推动建立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
(十七)强化督导检查。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完善督导办法。对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保障劳动教育情况以及学校组织实施劳动教育情况进行督导,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开,同时作为衡量区域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对被督导部门和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开展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强化反馈和指导。
(十八)加强宣传引导。引导家长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支持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加强劳动教育科学研究,宣传推广劳动教育典型经验。积极宣传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提供劳动教育服务的先进事迹。注重挖掘在抗疫救灾等重大事件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大力宣传不畏艰难、百折不挠、敢于担当的高尚品格。鼓励和支持创作更多以歌颂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大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观念,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摘要: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劳动教育必不可少。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明确规定中小学独立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和每学期课时数,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学科教师和教研员队伍建设,重视和加强劳动技术教育专业教室、实践基地及其设备、设施建设,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领导,明确劳动教育责任的主体和负责部门,真正使使劳动教育落实到每一所学校,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茁壮成长。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中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为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劳动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凸显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把“劳”字列入全面发展教育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了劳动的价值、歌颂了劳动的伟大,指出要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劳动教育。特别是2015年4月28日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高度,对劳动和劳动价值做了精辟的诠释,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他在讲话中强调“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点,还站在战略高度,把劳动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中国梦联系起来,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拓宽了劳动视野,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新范畴。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中小学如何开创劳动教育新局面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劳动教育目标、任务和路径。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地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实施路径和管理保障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
贯彻落实《意见》,是中小学校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要求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纠正劳动教育被“弱化、软化、淡化”现象,促进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的劳动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需要;是大力倡导学校、家庭和社会为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的需要。
劳动教育应该培育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情感、劳动知识,劳动技能(技术素养)、劳动思维(包括创新意识和创造力)7个方面的劳动素养。这7个方面的劳动素养培育的重点是:树立劳动创造一切、劳动开创未来,将来用自己辛勤劳动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的观念。劳动教育对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即“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也就是说,通过劳动教育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能增强学生的智慧、增进学生的知识;能促进人体消化吸收,强健学生的体魄;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实践证明,劳动技术教育是中小学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学生能够掌握现代生产知识和技术,提高对劳动的认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团结合作、爱护公物、尊重科学、敢于创造、遵守纪律、安全生产、勤俭朴素等优良品质。学生在接受劳动技术教育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交替进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体会到“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劳动才能铸就。”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目前,中小学劳动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缺少劳动机会,不会劳动,不重视劳动和珍惜劳动成果。存在这种情况的原因如下。
(一)从学校方面来说。
一些学校认为劳动教育不重要,学了也不考,因此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这门课也无计划、无考核。还有一些学校是以相近活动代替劳动与技术课。
(二)从家庭方面来说。
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文化课成绩,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用干。
(三)从课程方面来说。
主要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错误理解。新课改取消了劳动技术教育独立设置课程的地位,而将其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并列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四个领域。所以就出现了两种错误理解的情况:一种是部分地区和学校将“研究性学习”也作为一种课型独立设置,这样就挤占了劳动教育时间和经费。另一种是把非指定领域的活动全算综合实践活动课,就造成了劳动技术教育的缺失,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无“名分”无标准。
在大多数省、市、自治区中小学校,劳动技术课由原来的独立学科课程变成一个学习领域,失去了“正当名分”。小学、初中将劳动与技术课改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与技术课变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的一个“学习领域”,并且没有制订劳动与技术学科的课程标准。
(二)定位不明。
劳动技术课由学科课程纳入了活动课程,由于定位不明,常态实施就很不容易。劳动教育受到严重冲击主要表现在课时减少甚至被取消、专用教室改为他用、教学设备等教育资源流失、一些劳动技术课教师不得不改行。
(三)无统一教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内的各科目不编全国统一的教材,但市场迎合了部分学校和教师,一时间,各种名目繁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资源包”大量出现并被其广泛使用。由于编著者的认识不同,编写的教材也就不尽相同,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教材内容不系统、不规范而且没有科学性和实用性,有的内容在不同学段和学科重复出现,有的内容东拼西凑、支离破碎,与客观实际严重脱节。
(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
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列入相关法律法规内容。提高全社会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教育行政部门要恢复分管劳动教育的机构设置,要组织研究建立劳动教育体系,制定劳动教育指导大纲和国家课程标准,组织人力编写通用的劳動技术教育教材。三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进行全面督导检查。
(二)明确规定中小学独立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和每学期课时数。
将劳动技术课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学习领域”分离出来,设置独立的学科课程还必须要安排一定的课时数。
(三)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学科教师和教研员队伍建设。
抓好劳动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同等对待。积极探索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广开渠道,开门办学,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积极开展劳动技术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专业教室、实践基地及其设备、设施建设。
国家和地方保证劳动教育专项经费投入和必要的经费保障。各地可以根据中小学实际情况和学校的特点,努力创设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载体,保证劳动教育应有的场地和空间。还要加强校内校外统筹,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
(五)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
评价内容包括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时数,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因地制宜组织学生开展家务劳动、校园劳动、校外劳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具体劳动实践情况的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实现劳动可记录、可追溯、可评价,作为升学、评优重要参考。
(六)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领导,明确劳动教育责任的主体和负责部门。
各地教育督导部门要将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纳入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内容,开展劳动教育情况督导、考核和评价,并将督导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通过督导评价,使劳动教育落实到每一所学校,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茁壮成长。
我们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教书育人使命,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摘要: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劳动教育必不可少。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明确规定中小学独立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和每学期课时数,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学科教师和教研员队伍建设,重视和加强劳动技术教育专业教室、实践基地及其设备、设施建设,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领导,明确劳动教育责任的主体和负责部门,真正使使劳动教育落实到每一所学校,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茁壮成长。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中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为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劳动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凸显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把“劳”字列入全面发展教育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了劳动的价值、歌颂了劳动的伟大,指出要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劳动教育。特别是2015年4月28日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高度,对劳动和劳动价值做了精辟的诠释,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他在讲话中强调“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点,还站在战略高度,把劳动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中国梦联系起来,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拓宽了劳动视野,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新范畴。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中小学如何开创劳动教育新局面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劳动教育目标、任务和路径。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地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实施路径和管理保障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
贯彻落实《意见》,是中小学校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要求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纠正劳动教育被“弱化、软化、淡化”现象,促进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的劳动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需要;是大力倡导学校、家庭和社会为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的需要。
劳动教育应该培育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情感、劳动知识,劳动技能(技术素养)、劳动思维(包括创新意识和创造力)7个方面的劳动素养。这7个方面的劳动素养培育的重点是:树立劳动创造一切、劳动开创未来,将来用自己辛勤劳动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的观念。劳动教育对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即“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也就是说,通过劳动教育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能增强学生的智慧、增进学生的知识;能促进人体消化吸收,强健学生的体魄;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实践证明,劳动技术教育是中小学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学生能够掌握现代生产知识和技术,提高对劳动的认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团结合作、爱护公物、尊重科学、敢于创造、遵守纪律、安全生产、勤俭朴素等优良品质。学生在接受劳动技术教育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交替进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体会到“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劳动才能铸就。”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目前,中小学劳动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缺少劳动机会,不会劳动,不重视劳动和珍惜劳动成果。存在这种情况的原因如下。
(一)从学校方面来说。
一些学校认为劳动教育不重要,学了也不考,因此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这门课也无计划、无考核。还有一些学校是以相近活动代替劳动与技术课。
(二)从家庭方面来说。
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文化课成绩,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用干。
(三)从课程方面来说。
主要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错误理解。新课改取消了劳动技术教育独立设置课程的地位,而将其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并列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四个领域。所以就出现了两种错误理解的情况:一种是部分地区和学校将“研究性学习”也作为一种课型独立设置,这样就挤占了劳动教育时间和经费。另一种是把非指定领域的活动全算综合实践活动课,就造成了劳动技术教育的缺失,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无“名分”无标准。
在大多数省、市、自治区中小学校,劳动技术课由原来的独立学科课程变成一个学习领域,失去了“正当名分”。小学、初中将劳动与技术课改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与技术课变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的一个“学习领域”,并且没有制订劳动与技术学科的课程标准。
(二)定位不明。
劳动技术课由学科课程纳入了活动课程,由于定位不明,常态实施就很不容易。劳动教育受到严重冲击主要表现在课时减少甚至被取消、专用教室改为他用、教学设备等教育资源流失、一些劳动技术课教师不得不改行。
(三)无统一教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内的各科目不编全国统一的教材,但市场迎合了部分学校和教师,一时间,各种名目繁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资源包”大量出现并被其广泛使用。由于编著者的认识不同,编写的教材也就不尽相同,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教材内容不系统、不规范而且没有科学性和实用性,有的内容在不同学段和学科重复出现,有的内容东拼西凑、支离破碎,与客观实际严重脱节。
(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
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列入相关法律法规内容。提高全社会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教育行政部门要恢复分管劳动教育的机构设置,要组织研究建立劳动教育体系,制定劳动教育指导大纲和国家课程标准,组织人力编写通用的劳動技术教育教材。三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进行全面督导检查。
(二)明确规定中小学独立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和每学期课时数。
将劳动技术课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学习领域”分离出来,设置独立的学科课程还必须要安排一定的课时数。
(三)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学科教师和教研员队伍建设。
抓好劳动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同等对待。积极探索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广开渠道,开门办学,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积极开展劳动技术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专业教室、实践基地及其设备、设施建设。
国家和地方保证劳动教育专项经费投入和必要的经费保障。各地可以根据中小学实际情况和学校的特点,努力创设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载体,保证劳动教育应有的场地和空间。还要加强校内校外统筹,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
(五)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
评价内容包括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时数,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因地制宜组织学生开展家务劳动、校园劳动、校外劳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具体劳动实践情况的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实现劳动可记录、可追溯、可评价,作为升学、评优重要参考。
(六)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领导,明确劳动教育责任的主体和负责部门。
各地教育督导部门要将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纳入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内容,开展劳动教育情况督导、考核和评价,并将督导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通过督导评价,使劳动教育落实到每一所学校,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茁壮成长。
我们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教书育人使命,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明确将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生活便利度的提高,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反而不受重视,普遍存在中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及动手能力较差的现象。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在研究中被虚化。该现象背后的真正隐忧在于,根据达尔文“生长相关律”和“环境适应论”,中小学生如果长期缺乏劳动,是否会影响其大脑组织及其他相关器官的退化?长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缺乏对“真实”世界的认识与体验又是否会影响其社会生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质言之,如何厘清和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何谓、何为和何来”是劳动教育重建的前提性问题。
1949年以来,我国的劳动教育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初的劳动生产教育时期(1949—1965年),主要关注学生的体力劳动教育。针对当时社会各界普遍轻视体力劳动的现状,国家及时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毛泽东在1957年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第二阶段是“文革”期间的“以劳代全”时期(1966—1976),片面强调劳动教育的政治功能,以劳动教育取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第三阶段是拨乱反正后的劳动思想教育和劳动技术并重时期(1977—1998年),劳动教育分化为劳动思想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两部分,前者与当时的品德教育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后者重在通过开设劳技课,提升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第四阶段是素质教育时代的社会实践教育时期(1999年以后)。这一时期劳动教育没有独立的劳动课程,主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术素养。很明显,劳动教育的命运起起伏伏,虽然在某一时段也曾被以“课程”的形式出现,但真正的实践落实并不到位,更未能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
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中国社会逐渐步入经济增长迅猛期,加之西方市场经济文化思潮的涌入,传统的劳动创造财富、劳动者勤俭节约的劳动价值伦理被日渐消解,取而代之的是资本创造价值和消费娱乐至上的文化大潮。劳动越来越服从于资本工具和商品价值需要,服从于商品交换和消费的游戏规则。劳动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劳动者的尊严和独立人格被机器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和绩效分配关系所扭曲。工业革命之父亚当·斯密认为,人类的本性是懒惰的,除非你让它有价值,劳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报酬。当所有人相信这一点,并认为劳动只是为了赚钱,那么劳动的意义就变成了单一性的异化了的事物。在人们接触它的时候,自然就会感到厌烦。但是,亚当·斯密没有看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努力劳动并非仅仅为了财富自由,而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劳动教育被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存在的关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物质劳动与非物质劳动”的二元化区分,这种划分已经无法从根本上把握数字时代劳动的新特点。生产劳动仅仅是劳动的一部分,还应包括服务劳动、精神劳动、公益性劳动、艺术性劳动和走在创新前沿的探索性劳动等等。当代劳动不仅仅是个体谋生的手段,更是个体确证自身幸福的存在方式,是劳动者彰显个体存在价值,激发个体潜能,从而实现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生存方式。
质言之,“无劳动不教育”,对劳动教育范畴的认知需要与时俱进,劳动教育并不狭隘地指体力劳动或直接的生产劳动,而是基于体力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探索性创新劳动、艺术审美性劳动的实践活动。在家庭生活之中体现为自理、自立的独立生活活动;在学习之中体现为与具体的学科知识相联系的实践和动手操作的、能够化知识为能力与智慧的活动;在社会生活中体现为丰富多样的为社会作出应有贡献的公益性活动;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体现为能正确认识自我,找到真正感兴趣的力所能及各种职业劳动。
总之,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建要紧密联系时代发展,认清现代社会劳动的本质和需求,注重培养符合时代发展和需求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并以此为目标进行改革重建。这不是社会、学校或家庭单方面的事情,而是这三个教育渠道相互配合、密切联系、各司其职的整体性教育。
第一,完善当代劳动教育理论基础,提高师生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思想认识,形成崇尚劳动的教育氛围。基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背景,进一步准确界定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内容与形式等问题。实践若得不到理论的指导,就会导致劳动教育的盲目性。第二,在中小学开设劳动教育相关课程,各学校也要立足实际将劳动教育理念贯穿于各个教育环节。同时大力开发校本劳动课程,在课程开发中融合现代化生产劳动模式、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等内容,多维度、多领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第三,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中小学提供开展劳动教育的固定场所。这是劳动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物质保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工厂、农场建立区域性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可以让学生在现实的劳动场所中参与、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同时要引导学生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勇于创新,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第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从小教导孩子从事家务劳动,从小事做起,从自己的事做起,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家长不要代劳。同时引导孩子参与其他家务劳动,只有孩子亲自参与劳动,才能体会到父母亲的辛劳与不易,从而树立尊重父母、孝敬父母的意识。
摘要: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劳动教育必不可少。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明确规定中小学独立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和每学期课时数,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学科教师和教研员队伍建设,重视和加强劳动技术教育专业教室、实践基地及其设备、设施建设,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领导,明确劳动教育责任的主体和负责部门,真正使使劳动教育落实到每一所学校,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茁壮成长。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中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为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劳动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凸显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把“劳”字列入全面发展教育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了劳动的价值、歌颂了劳动的伟大,指出要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劳动教育。特别是2015年4月28日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高度,对劳动和劳动价值做了精辟的诠释,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他在讲话中强调“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点,还站在战略高度,把劳动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中国梦联系起来,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拓宽了劳动视野,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新范畴。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中小学如何开创劳动教育新局面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劳动教育目标、任务和路径。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地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实施路径和管理保障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
贯彻落实《意见》,是中小学校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要求和立。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解篇十
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现就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大意义。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对此,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
(二)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基本原则。
——把握育人导向。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
——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强化综合实施。加强政府统筹,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和学校实际,结合当地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可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避免“一刀切”。
(四)把握劳动教育基本内涵。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五)明确劳动教育总体目标。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六)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
方案。
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
方案。
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高等学校也可安排劳动月,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
根据需要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
(七)确定劳动教育内容要求。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
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小学中高年级要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初中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普通高中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中等职业学校重点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
创新。
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八)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真实可靠。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九)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鼓励学校(家委会)和社区等组织开展学生生活技能展示活动。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情况要按年度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鼓励孩子利用节假日参加各种社会劳动。家庭要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
(十)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学校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明确学校劳动教育要求,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统筹安排课内外时间,可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好劳动周,小学低中年级以校园劳动为主,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可适当走向社会、参与集中劳动,高等学校要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以校外劳动锻炼为主。
(十一)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鼓励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各类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要组织动员相关力量、搭建活动平台,共同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
(十二)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大力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农村地区可安排相应土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城镇地区可确认一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作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场所。建立以县为主、政府统筹规划配置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的机制。进一步完善学校建设标准,学校逐步建好配齐劳动实践教室、实训基地。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服务社会功能,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劳动实践基地。
(十三)多举措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根据学校劳动教育需要,为学校配备必要的专任教师。高等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设立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荣誉教师岗位等,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教师工作考核体系,分类完善评价标准。
(十四)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各地区要统筹中央补助资金和自有财力,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加快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学校可按照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
(十五)多方面强化安全保障。各地区要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安全管控机制。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鼓励购买劳动教育相关保险,保障劳动教育正常开展。各学校要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清除学生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特别是辐射、疾病传染等,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强化对劳动过程每个岗位的管理,明确各方责任,防患于未然。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
(十六)加强组织领导。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级政府要把劳动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做好督促落实。省级政府要加强劳动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明确市地级、县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劳动教育的职责,推动建立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
(十七)强化督导检查。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完善督导办法。对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保障劳动教育情况以及学校组织实施劳动教育情况进行督导,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开,同时作为衡量区域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对被督导部门和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开展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强化反馈和指导。
(十八)加强宣传引导。引导家长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支持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加强劳动教育科学研究,宣传推广劳动教育典型经验。积极宣传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提供劳动教育服务的先进事迹。注重挖掘在抗疫救灾等重大事件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大力宣传不畏艰难、百折不挠、敢于担当的高尚品格。鼓励和支持创作更多以歌颂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大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观念,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解篇十一
“五一”节其实就是五一国际劳动节,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1889年7月,由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在巴黎举行代表大会,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把5月1日这一天定为国际劳动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49年12月作出决定,将5月1日确定为劳动节。89年后,国务院基本上每5年表彰一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每次表彰3000人左右。所以,每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都成为我们赞美劳动者、歌颂劳动者的节日。
我们现在还是小学生,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首先应当牢记自己的学习使命。培养高尚的情操,掌握丰富的知识,学会更多的技能,为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劳动者打下坚实的基础,知识就是力量,今天我们学会的知识越多,将来就能为祖国、为人民作出更多的贡献。
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在家里,自己的衣服自己穿,自己的床铺自己叠,自己的书包自己整理;在学校,积极打扫卫生,时刻保持校园的整洁;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
我们要珍惜劳动成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还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浪费每一粒米、每一分钱。
我们要尊重每一个热爱劳动的人。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美。无论是白领还是农民工,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清洁工,他们都是光荣的劳动者,都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解篇十二
摘要:我国号称礼仪之邦,国人素有辛勤劳作、勤俭节约等美德。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这些传统美德已经逐渐消失。越来越多的人没有良好的劳作觀念与习惯,也因此,部分人少于劳作,导致身体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这种社会现象之所以会出现,其根本原因就是新时代的教师不曾重视初中劳动教育,而想要从根源处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拥有正确的劳作观念。本文就将从新时代初中劳动教育着手,对此提出几点思考。
观念的塑造和习惯的养成都要从小抓紧培养,否则等孩子长大成人,思想已经定格,习惯也根深蒂固,就很难对此作出改变了。劳动教育的开展要结合实际情况,小学阶段的学生年纪太小,无法进行有效劳作;而高中阶段的学生人格基本已经健全。故而初中阶段的学生最为合适展开劳动教育。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和学生都不是特别重视劳动教育,这就导致了劳动教育缺失,学生观念有误。若是教师明白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注重对学生进行良好劳作习惯的培养,那么不仅能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还能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
(一)社会原因。
社会在飞速发展,回望过去,我们不难发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水平较之以前大大提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也造就了诸多现代化信息设备,比如家用的冰箱、空调、电视机、洗衣机等,公用的交通工具飞机、高铁、地铁、公交等。还有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也方便了人们获取信息。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中,这些现代化设备虽然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轻松,但解放人们双手和思想的同时,也让世人大大减少了亲力亲为的机会。凡事有利必有弊,社会的进步不仅给人们的生活质量带来了飞跃的提升,同时也让传统美德赖以生存的土壤变得越来越少。
(二)家庭原因。
以前国家不发达,每一个家庭都有好几个孩子,独生子女堪称凤毛麟角。孩子多了,家长的精力就不够用,故而家长常常采用放养的方式。加之以前没有现代化设备,无论是生活还是务农或工作,都需要人工进行。故而家长就需要让孩子学会劳作,以帮忙分担家庭重担。然而如今家长会将孩子视若珍宝,生怕孩子吃苦受累。故此,在家庭里,家长都喜欢大包大揽,杜绝了孩子劳作的可能。
(三)学校原因。
受时代所限制,传统的教育观念一直认为学校就只是教书育人的地方。重在教书,育人次之。古时候又一直流传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致使读书人都以知识学问为荣,以劳作为耻。而我国实施的又是应试教育,教师和学生都错误地认为劳作是在浪费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就忽视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一门心思地想着如何提高学生成绩,以应对应试教育。虽然国家一直号召要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校还是更为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真正的劳动课程至今为止还未曾开设过。
以上就是目前劳动教育没有得到重视以及没有很好地开展的几个主要原因。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想要解决中学生劳动教育缺失这个问题,就需要从上述方面着手。就是要让教师家长及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劳动教育的正面作用。
(一)能提高中学生对劳动意义的全面认识。
劳动教育的开展对学生个人发展及社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强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可以让他(她)们对劳动意义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小时候,家长和教师就曾教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当时的人们经历过国家最艰难的岁月,故而能深刻地明白,如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但是新时代的中学生没有体验过以前的生活,如果不加以实施劳动教育,学生就不会明白勤俭节约的意义,自然容易养成浮华攀比奢侈的性子,助长社会不良风气。反之,若是重视劳动教育,学生在劳动中就能学会节俭,养成勤劳的美德,进而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贡献一分力量。
(二)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整体提升。
古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说法,这话到今天仍旧适用。加强劳动教育,让学生进行适度的科学合理的劳动,对学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适量的劳动会让学生觉得有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热情,使学生身心健康。劳作之后,学生也会感觉神清气爽,有助于消除疲劳,令大脑运转速度更快,思维变得更加清晰,能更好地理解文化知识。同时,在劳作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进行合作互动,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为了快速省力地完成劳动任务,学生也会积极开动脑筋,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可见,初中劳动教育的实施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
(三)能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劳动教育的开展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劳动意义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还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前面两者是与学生的个人发展有关,无法用实际物质进行衡量。而后者就所产生的影响就可以用肉眼衡量了。教师若是加强劳动教育,让学生自发地进行勤工俭学,这样学生就能够凭借自己的劳动来挣钱。既可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使学生更热衷于劳动,又可以增加收入,减轻家庭负担,改善提高学生的生活。若是教师组织学生去做义工,比如看望孤寡老人、清扫校园等,就可以增加社会效益,令社会变得更加稳定和谐。
基于前面两个大点,我们不难看出劳动教育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成长以及对社会的发展都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目前的劳动教育也确实存在着不小的问题。因此,文章下面将对如何在新时代初中教育中贯穿落实劳动教育做出整合归纳,希望以下提到的几个实施策略能够对后来观看者有所帮助。
(一)教师应转变观念,提高自身及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
教师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想要正确高效地开展劳动教育,就需要教师对劳动教育有一个清晰正确的全面认识。若是教师的认识存在着一定误区,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容易出错,进而使学生对劳动教育产生偏差。故此,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同时也要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使学生对劳动教育也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只有当教学活动的两个参与者都端正态度,确立目标后,劳动教育才能够切实地开展下去。劳动教育与其他文字科目有着极大的不同,它主要是让学生动起来,其教学内容应该落到生活中,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切忌重视书本,轻视实践。教师应该重视劳动课程,重视内容,不要过于注重表面形式和应试科目,要把握好其中的平衡点,使劳动教育与知识教育齐头并进,做到双向发展。这样才能够在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同样实现育人的目的。学生综合素质和各项能力都得到全面提升,才是一个符合社会和国家要求的合格公民。
新型教育的开设与实施離不开各方面的有力支持。若是大环境不允许,没有给教师及学生搭建一个可以施展的平台,纵然教师和学生对劳动教育都有着深刻的认识,劳动教育想要良好开展也是不可能的。教育部门对此应该做出详细的调查,基于大量的研究数据和。
报告。
不断完善教育政策为劳动教育创造良好的开展环境以保障劳动教育的发展。比如让中学开设专门的劳动课程。可以先在部分地区部分中学校园进行试点若是效果良好则可再进行大面积推广。教育部还应该重视对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并保障专业的劳动教师福利使其与其他科任教师有着同等待遇。在进行人才的选拔时规则也可适当改变在考核文字科目时加入劳动考核以提高劳动教育课程的地位。教育部的政策就像一个风向标只有教育部门表明了支持劳动教育的态度劳动教育的地位才能稳固不被忽视、边缘化。
(三)提高劳动教师的专业水平,充实教学内容。
教师的能力决定着教育水平的上限。劳动教育相比与其他科目,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实践性。当专业的劳动教育课程开设后,教师的选择任命也不容忽视。常言道“术业有专攻”,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全知全能的,总有擅长与薄弱的地方。在进行劳动教育时,学校和教育部门要重视对劳动教师的专业培训与考核,确保教师有足够的实力胜任劳动课程教师这一岗位。要是有“劳动很简单,谁都会,可以随便让其他科任教师上任”这种想法,那么劳动教育的效果必然不是很理想。解决了教师任命这一问题后,在教材的编写上也需要重视。即便是劳动教育,也不能完全脱离书本。当然,教学内容的充实并不仅仅只是编写教材,还要重视对劳动基地的建设。若是没有建设条件的话,就可以组织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或者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完成个人生活。比如:自己的衣服鞋子自己洗,房间自己打扫。
(四)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立足生活,建立激励和评估制度。
当学生对劳动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课外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劳动的认知与感受,丰富学生的世界,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及适应能力来选择课外活动场景,布置相关任务。开始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学会做家务,然后就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农场或者适合学生的工厂去参加劳动。教师教育时要做到循序渐进,把握好其中的分寸。最后则可以定制相应的评估制度,来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对劳动的积极性。比如评优时可以把劳动表现作为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并对认真劳作的学生加以表扬鼓励,或者给予实质性的奖励。如此一来,就可以保证学生对劳动的热情不减,充分发挥出劳动教育的作用。
四、总结。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对集体,不论是从微观还是宏观来看,起到的作用都是非常大的。因此,教师和学生及其他社会人士都要重视新时代初中劳动教育。而劳动教育的落实开展离不开教育部门的支持和专业教师的努力。
参考文献: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解篇十三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这份文件的出台,将大大激励乡镇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意见》中建立的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能够充分调动和激发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形成压倒性态势,一些干部惴惴不安,担心“干事者出事”,具体表现为为官不为、懒政怠政。建立容错机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医治这些干部的心病,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一些干部的担忧。
在乡镇基层工作中,乡镇机关普遍人手少,乡镇干部往往一人身兼多职,工作上难免会遇到问题,在《意见》中强调,党委(党组)要大力加强干部思想教育,引导和促进广大干部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切实增强政治担当、历史担当、责任担当,这一剂“强心剂”使乡镇干部明确并坚定政治立场和方向,并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目标任务上来。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解篇十四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明确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方向,特别是把“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正确理解劳动的内涵,是正确理解和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内在要求。
作为党的教育方针的“劳”蕴含着一种精神,两种态度,三种行为,四种观念。一种精神是指以劳动精神为核心,两种态度是指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基本态度,三种行为是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行为规范,四种观念是指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念。这四个维度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劳动认知体系。
劳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学校如何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当中,如何将这一种精神,两种态度,三种行为,四种观念落实到实际当中去,而不能简单的把劳动教育理解成为安排几节课,或者安排几次实际劳动,要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和体会,在劳动模范的事迹中学习和体会,在理性的学习中体会,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从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社区疫情防控志愿者事迹简介(大全10篇)
- 2023年防汛工作会议简报文章(优秀13篇)
- 支委会讨论确定发展对象会议记录护士(精选17篇)
- 最新兄弟协会成立贺词(通用10篇)
- 最新个人现实表现鉴定(优质10篇)
- 最新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政策(优质9篇)
- 最新公务用车专项治理工作汇报(精选12篇)
- 最新公务用车专项治理方案(优质20篇)
- 师徳师风反思 师风师德反思总结(三篇)
- 浅谈企业文化论文(汇总19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