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藏族导游词(汇总17篇)

  • 上传日期:2023-11-10 04:44:21 |
  • ZTFB |
  • 11页

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和开拓视野的重要手段,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名著、报纸杂志等不同类型的文本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在总结中,我们可以客观地分析和评价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这里是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激发大家写作的灵感和思路。

藏族导游词篇一

各位朋友:

首先欢迎大家光临亚洲大恐龙博物馆。我是解说员xxx,非常荣幸今天能为大家讲解。愿我的讲解服务能让您满意。

瞧,这座赭黄色的庞大建筑物好别致,好气派!它的外观酷似天然砂岩堆垒而成的岩窟,这就是举世瞩目的大山铺恐龙公墓、蜚声中外的自贡恐龙博物馆。现在大家已置身于精心摹拟的恐龙生活时代的自然景观:在一片由绿茵的草坪、粗壮的铁树、繁茂的银杏、高大的松柏类等裸子植物的衬托下,两条植食性的恐龙缓缓向我们走来,听,它们一声声的长鸣,仿佛是对各位的光临表示亲切的问候!这里充满了恐龙时代强烈的古野气氛。

1979年,在这里发现了举世罕见的中侏罗世(1.6亿年前)恐龙动物群埋藏遗址。该遗址以恐龙等古生物化石数量多、种类丰富、保存完好、埋藏集中等突出特点而成为“世界奇观”。有人曾风趣地说过“四川恐龙多,自贡是个窝”。我们说,大山铺恐龙化石点是“窝中之窝”。

大山铺恐龙动物群埋藏遗址是全市160多处恐龙化石点中负盛名的。特别是这些恐龙标本,弥补了目前世界各地中保罗世恐龙化石稀少的缺陷,填补了恐龙演化史中间阶段化石材料的空白,而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值得一提的是大山铺恐龙动物群埋藏遗址已被联合国收入《全球地质及古生物遗址预选名录》。

下面,请大家随我到展览大厅,去听一听那尘封已久的遥远故事,去领略一番大山铺恐龙动物群的风采。

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是石砌屏风上的“恐龙群窟,世界奇观”八个苍劲有力大字。这是原国务委员张爱萍1982年视察此地时题写的。这八个大字是对大山铺丰富的恐龙化百资源的形象概括。

恐龙是谜一样的动物。跨入知识厅,那远古生命的信息便扑面而来,这里可追溯世界恐龙化石的发现历史。从生命的摇篮海洋开始,生生不息的生命世界,一幕一幕在您的眼前掠过;重温生命演化的历程,困惑恐龙的绝灭、思索人类的未来,它给人类留下了教训,带来了启示。这里有组合有序的化石标本,图文并茂的生动简介,相互补充,纯粹是一个恐龙知识的大课堂。

“标本陈列厅”把我们带到远古时代惊心动魄的一幕。哇!我们来到了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恐龙群中。突然,时间和空间好像在这里发生了倒转,人们仿佛进入了一亿六千万年前的恐龙时代。看,迎面走来的是三条悠闲漫步的蜀龙,大家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它们是三口之家。

瞧,前面的恐龙爸爸在昂首取食,恐龙妈妈口渴了,在低头饮水,小恐龙睁大双眼,正紧跟在后,深怕走丢了。蜀龙是大山铺恐龙动物群的主要成员,是由原始向进步逐渐过渡的蜥脚类恐龙,具有特别重要的研究价值。大家看,蜀龙的尾端所具有的防御性武器“尾锤”。尾锤蜥脚类恐龙是首次发现,这一发现改变了人们对蜥脚类恐龙毫无防御能力的错误认识。大家可能会问:这三条蜀龙怎么姓李呢?原来是恐龙专家为了纪念修建都江堰水利专家李冰,而用了李氏为这种恐龙取名。

咦,这具背上长着许多骨板的奇特恐龙叫什么龙?剑龙。对,它就是著名的身披剑板的太白华阳龙。太白华阳龙的名字是诗仙——李太白与四川的古称——华阳组合而成。这具太白华阳龙骨架太珍贵了。它是目前世界上己发现的生存年代早、保存完整的剑龙标本。这一发现为剑龙起源于东亚的理论提供了实物依据。它可是我馆的镇馆之宝呢。

看着眼前一具具栩栩如生的恐龙骨架,我们的思绪好像来到亿万年前: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太白华阳龙缓慢地走在丛林中,一边走,一边寻找着柔软的叶子吃,终于吃饱了,正准备就地躺下休息。

突然,随着旁边一声恐龙的巨吼,一个血腥场面在我们眼前呈现,一条名叫建设气龙的食肉恐龙正一跃而起,张开血盆大口,露出匕首状的牙齿,挥动着带利爪的前肢,扑向毫无准备的太白华阳龙。太白华阳龙从梦中惊醒,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它也毫不示弱,它在发出惊叫声的同时,竖起它那17对剑板和尾巴上两对锋利的尾刺,使出全身力量,勇敢地进行自卫反击。一场殊死搏斗开始了……这时,树林里又响起了急促的跑步声,噢,旁边一条1.4米长的多齿盐都龙显然也受到了威胁,它则利用腿长善跑的优势,瞪着惊慌的双眼,逃之夭夭。

这场群龙搏斗的结果怎样?还是请大家按各自心愿去编撰吧!顺着空中传来翼龙的吱叫声,请大家抬头往上看,那就是恐龙的近亲,正在展翅滑翔的长头狭鼻翼龙,它正扇动着由身体侧面皮膜形成的双翼,为捕食而盘旋在水面上空。

这时,突然湖面水花四溅,恐龙的远亲蛇颈龙正捕咬着一米长的鳞齿鱼……在湖岩另一边,扁头中国短头鲵正在不停的进食,它是幸运生存到后的原始迷齿两栖类动物;岸上的乌龟们正爬来爬去……在这约700平方米的展厅里,向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恐龙世界,而且他们都是变成了化石的真实存在动物原体,并不是人工仿造的东西,这就是大山铺恐龙动物群无比珍贵和独特的魅力。

刚才我们看到的是恐龙及伴生动物1.6亿年前的生活场景,而今天所看到的化百标本是从哪儿发掘出来的?它们在地下也是这般威风凛凛吗?请大家到化石埋藏厅吧。

这就是化石埋藏厅。它是我们建馆的依据,陈列的精华。化石埋藏厅规模宏大,展示的化石埋藏现场达1400平方米。我们凭栏俯视化石坑,可见大量化石交错横陈,重叠堆积,镶嵌在灰绿色的砂岩中,其场面蔚为壮观。经勘察,这里的化石富集区面积达70,000平方米,是举世罕见的中保罗世恐龙动物群化石宝库。目前仅在发掘2,800平方米的范围内,就获得200多个恐龙及其它脊椎动物个体的上万块化石。现在己经鉴定出20多个珍贵属种。

我们已经看到:现场的化石即便是分散的骨骼,也有不少骨块是关连在一起的。大家看,3号就是一具身体骨骼保存非常完整的蜀龙。目前我们发现的完整恐龙骨架达30具以上。看着这些恐龙冰凉的尸骸形成的化石,真令人心灵震撼!它们躺在这儿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一个个遥远时代凄惨的故事:

原来在一亿六千万年前,这些恐龙就生活在这片气候温暖湿润、植物茂盛的湖滨平原上,它们成群结队在这得天独厚的乐园繁衍生息。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龙”有旦夕祸福。一场意外的“砷中毒”,使大批恐龙及伴生动物暴死,皮肤、肌肉、内脏等软组织腐烂掉了,骨骼埋藏于风平浪静的湖滨砂质浅滩之中,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砂子固结成砂岩,骨骼石化成化石,保留至今,成为大自然的奇观。

这是一种关于恐龙死亡原因的说法,也有人认为是“放射性污染”。究竟是怎么回事?朋友们,您们一定会有自己的猜想吧。那个时代究竟是怎样终结的?当时这里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多恐龙集中死在这里?这是一个正常死亡事件,还是一个异常死亡事件?这一系列问题常常萦绕在我们现代人的脑海里。

这正如我们站在中央大厅逗号形栏杆所蕴含的意义一样:我们人类对探索恐龙的奥秘还没有结束,对恐龙的认识,现在只能作逗号,不能划句号。总之,世界性恐龙的绝灭之谜是生物进化史上的奥秘之一。罪魁祸首是谁?肯定是当时极度恶化的全球性环境污染。人们对于恐龙绝灭之谜的兴趣与日俱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目前正面临生存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而令人欣慰的是,地球人已开始觉醒,社会各界有志之士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呼吁全人类共同努力,爱护好我们共同的美好家园。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各位朋友,现在您看到的是亚洲地区完整、漂亮的肉食性恐龙——和平永川龙。当我们发掘时,它在地下昂首翅尾,呈侧卧姿势,上下牙齿紧闭着,后肢似乎在用力向后蹬,这又向我们喻含着怎样的故事!一天,肉食龙正在追捕猎物,突然不小心后肢一下陷入泥潭,随后拼命挣扎,可是却越陷越深……现在的情形表明,它死前曾经有过一段痛苦的挣扎。经研究人员精心设计,重新显示出肉食性恐龙的雄姿。您看它张牙舞爪,跨步向前,我们仰望着它,仿佛听到了它那震撼人心的脚步声。

各位朋友,在我们的参观即将结束的时候,请大家再一次亲身感受一下远古生命的气息。这里摆放着恐龙真实的骨骼,由观众们自由看,随意摸,据说,摸了龙骨可能会给您们带来好运。

自贡恐龙博物馆从1987年至今开放以来,深受中外游人的喜爱。《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园林式单位》,《优质服务示范单位》等殊荣接踵而至。现已规划,她的未来将是一个寓科研、科普、旅游为一体的恐龙王国公园。

各位朋友,我的导游服务到此结束了。永远开放的自贡恐龙博物馆恭候大家能再次光临。谢谢!

藏族导游词篇二

尊敬的游客们,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布达拉宫!我是导游林xxx,非常高兴认识大家。今天我将带领你们游览布达拉宫,希望我能帮助大家!在游览之前,大家一定要记住一些注意事项:不要掉队,不要破坏遗产,不要乱丢纸张。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西北郊区约两千米处的一座小山上。在当地信仰藏传佛教的人民心中,这坐小山犹如观音菩萨居住的普陀山,因而用藏语称此为布达拉(普陀之意)。

布达拉宫重重叠叠,迂回曲折,同山体融合在一起,高高耸立,壮观巍峨。宫墙红白相间,宫顶金碧辉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是拉萨城的标志,也是西藏人民巨大创造力的象征,是西藏建筑艺术的珍贵财富,也是独一无二的雪城高原上的人类文化遗产。

布达拉宫是“世界遗产”之一,始建于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时期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唐初,松赞干布迎娶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为妻,为夸耀后世,在当时的红山上建九层楼宫殿一千间,取名布达拉宫以居公主。据史料记载,红山内外围城三重,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宫殿之间有一道银铜合制的桥相连。布达拉宫东门外有松赞干布的跑马场。当由松赞干布建立的吐王朝灭之之时,布达拉宫的大部分毁于战火。

布达拉宫不仅历史悠久,关于它的民间故事也很多。几年前,有位陌生的老人在街头告诉一位男人,你前世没有修足情道,落不了俗,你的根必将落入西藏布达拉宫,再次修行才能得到真爱。他不相信,他终于遇见了他的她,却真的果如那位老人说的`,他上心了,她却不在意,他努力了,她还是不上心。他信了,去了西藏。她后悔了,追着他去西藏,他却已落发遁佛。她便在布达拉宫匍匐做祷告,一步一跪膝,三步一叩头,叩得满头满脸是鲜血,跟盛开的玫瑰花一样灿烂。他终被感动,跟随她回了尘世间。

关于布达拉宫不仅有民间故事,诗句也很多。例如:

白宫红殿湛蓝天,

盖世高原气万千。

竺法渐传三界远,

盛音近绕佛堂前。

它的意思是:布达拉宫,在拉萨市西北,玛布日山上。“布达拉”是观音胜地普陀罗的梵语音译,即佛教圣地之意。始建于公元七世纪中叶,相传是松赞干布专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殿堂房舍近万间,有宫殿、佛殿、灵塔、经堂、僧舍、平台、庭院等。红宫居中,白宫横列东西两翼,殿宇嵯娥,富丽辉煌,上耸蓝天,气势磅礴,令人神往。布达拉宫是藏族古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也是我国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关于布达拉宫我就介绍到这里,大家尽情游览游览吧!如果哪些问题不会可以找我!祝大家玩得开心!

藏族导游词篇三

在历史上,文成公主是一位有着突出贡献的伟大女性不假,然而,她却并非是第一位进藏和亲的唐朝公主。在唐朝民族史上第一位“和亲”使者不是文成公主,这在甘肃武威凉州区青嘴喇嘛湾吐谷浑王族墓的发掘中已得到了证明,她是大唐弘化公主,或称光华公主或西平公主,据史书记载,唐贞观十四年(640年)二月,李世民遣左骁卫将军淮阳王李道民及右武卫将军慕容宝携带大批财物护送弘化公主入嫁吐谷浑与其国王诺葛钵成婚。贞观十五年(641年),即弘化公主下嫁第二年,文成公主才入藏与藏王松赞干布成婚。在文成公主经过青海时,弘化公主到西宁专程迎接。

现在大家不妨放开视线向车窗四周看去,便可看到青海牧业区、美丽的大草原了,草原上牛羊成群,隐约还可以看到洁白的帐篷。那么我想考考大家,如果我们在这些白色的大帐房旁边看到小帐房,意味着什么呢?那就是代表这一家有青年女子要出嫁了,而且是有几个女儿便搭几个帐篷,青年的男子看到这些标志,便可以自由地去追求了。在过去藏族姑娘到15——17岁,择吉日举行梳发辨仪式,谓之为成年礼,梳了发辨表示已到了谈情说爱的年龄。现在的姑娘一般在出嫁前才举行成年礼。到年龄的青年男女,相识后双方有了好感或一见钟情,在适合唱山歌的地方相遇,由男青年主动唱一曲“拉伊”表示爱慕之心,试探对方是否也引起对自己的注意和好感,如果姑娘有意,则也以“拉伊”作答,表白对男表年的爱慕之情,自此以后,这一对青年男女常幽会在山间小河旁,逐步加深感情成为一对甜密的恋人。

在不能唱情歌的场合,青年男女互相产生爱慕,以眼传情,默默地沟通二人心灵,互相看得多了,便投以甜密的微笑,男青年随手拣起牛粪块投以对方,等待女方以同样的方式,回投过来表示心愿。藏语谓牛粪为“昂哇”与古藏语“要来”同音;男青年投一块干牛粪,向女方表示:“我要来与你幽会”,如果姑娘不同意,就不投任何东西,此意也就不言而喻了,如果回投一根柴禾或一个纸团,表示回答:“你可以来或请来”,男青年便在夜晚或认为恰当的时机来到姑娘的帐篷与姑娘幽会,以这种方式沟通青年男女间的情怀,是青海藏区流行的大家都能心领神会的传递情爱的“哑语”,当你来我往,相处之中两人都觉得情投意合,都有在一定生活的愿望时,向双方父母表白心愿,征得父母的同意后,才能正式确定两人的恋爱关系。青年男女恋爱自由,双方父母不加干涉,但在结婚前,要征得父母及长辈的同意,皆大欢喜,才确定婚姻关系。遇到青年男女相爱要求结婚而父母不同意的情况时,这对恋人相商后由男方约同好友,在夜间到姑娘家,持一条哈达挂在门上,悄悄领着姑娘出走,这种习俗叫作“领婚”,第二天清晨男方再托媒人去求婚,在这种先斩后奏,即成事实的情况下,父母会表示同意,随之举行婚礼,但也有一种说法,小伙子伙同好优领姑娘出走后,生米煮成熟饭,但小伙子要为此负出一定的代价,什么代价呢?那就是为丈母娘放三年的蚝牛,那么大家现在只需要稍加留意,便会看到在草原上悠闲散步的牛羊了。

草原上的看牦牛,身驱高大,性格温顺,力气大而且能过雪山,走草地,被藏族人们誉为“高原之舟”,而且在牦牛当中,以白牦牛最为珍贵,被藏族人民看作是圣洁的象征,但是全身纯白,没有杂色的白牛是极其罕见的。在大家都熟悉的电影《红河谷》当中,宁静扮演的角色,那位头人的女儿,便骑着白牦牛,同时又成为地位与忠贞的象征。来到草原,我们看着这一片广阔的天地,大家是否与腾格尔先生的那首歌《天堂》中所唱“蓝蓝的天空,洁白的羊群……”找到共鸣呢?确实会带给我们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有几句俗语是这么说的:“草原上的牛羊睡的是席梦思,盖的是蚕丝被,喝的是矿泉水,吃的是冬虫夏草,拉得是六味地黄丸,尿的是太太口服液。”是不是很有意思呢?草原上的牛头枕着软绵绵的草原,盖着蚕丝一样的云朵,吃着黄金草,可真的是养尊处优啊!有机会呢,大家不防去品尝一下草原上各色的牛羊肉,味道是不是非常鲜美。

看着草原这一系列令人沉醉的美景,我们还是见景说景,大家也许也已经注意到,在我们车行的公路两旁的沙道上,有好多的藏族群众正在磕着长头缓缓前行,他们是虔诚的朝拜者,正在沿着脚下的唐蕃古道去往拉萨,藏族是一个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他们对佛教的信仰之深、之诚,令人叹服,同时他们讲求“不求今生求来世”,今生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来世积德,走进藏族牧民家中,几乎是家家挂佛象设佛龛,进门第一眼看到的是醒目的“唐卡”卷轴画和佛龛,在家业区的藏家,佛龛前还供有青稞、小麦、豆类等农作物,祈求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藏族到了中老年,人手一个嘛呢经轮,走到什么地方带到什么地方,永不停息地转动,关于藏族和藏传佛教以及互相之间的影响,是一个非常深远的话题,我们现在只做一个小小的引子,更多详细的内容到明天去往塔尔寺时给大家作以详细的讲解,那样也更容易体会到这个民族与他们的信仰之间那种一脉相承的关系。

青海各地的藏族,以所处地理位置和方言来区分,除玉树藏族自治州与康藏接近处,其它各地,都操安多方言,属安多藏区,青藏高原藏族的源出和发展,在藏族人民中,有许多关于岩魔女与猕猴结合而出现的传说,都说度母点化的岩魔女和观世音点化的弥猴结合繁衍后裔,成为藏族的族源。藏文史籍《西藏王臣记》、《红史》等著作中,亦有度母点化的岩魔女与观世音点化的猕猴相结合,生下六个儿女,其类父者敏锐利落有慈悲心,其类母者赤面贪恶且笨拙等记载,与《后汉书.西羌记》记载,青藏高原最早的羌人领袖无弋爰剑,在秦厉公时为秦所拘留,以为奴隶,后来从秦逃出,路遇一被割去鼻子的女的奴(史称“劓女”),遂成为夫妻,在秦人急追之下,二人逃到三河间,即今天的河湟流域,传宗接代发展羌人社会的记载同出一辙,劓女和岩魔女的形象完全一样,都是因感到自己面容丑陋而以长发覆面。关于藏族祖先源出神话中,点化岩魔女的度母,亦即昆仑神话中的西王母,而点化猕猴的观世者菩萨,则是华夏各民族心目中美丽善良、镇恶扶善,护佑天地一切生灵,赐福于人民的女神化身,昆仑神话源出于青藏高原,随着古代羌戒土著与西徙的鲜卑人吐谷军和东扩的吐蕃以及后来的蒙古人,为争夺青海草原牧场而发生的战争,造成民族大迁移,使昆仑神话在华夏乃至临近的亚洲各国广泛传播,形成盘古天王与太元玉女降生了西王母和东王公以后,在华夏大地上便有了人类,轩辕黄帝便是华夏开天辟地第一人皇,黄帝传宗接代,代代统领着华夏各族儿女这样一个系统的神话。藏族人民中流传的祖先源流的神话,各地名山大川的神话,江河湖海的神话,以及格萨尔王传奇等民间神话的故事,都与昆仑神话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昆仑神话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便是传说之中藏族的起源,经过几个世纪的风云变幻,松赞干布首次在青藏高原上建立了政权,吐蕃王朝,发展到元代,在青藏高原实行政教合一的行政管理政策,保护和推动了吐蕃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诸位团友,这便是历史上关于藏民族最早的一些记载,作为一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除了前面给大家讲到的别有风格的婚礼习俗,藏族同胞在他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独特的烙印,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文化,并使之渗透于整个民族的饮食、歌舞、语言、节庆、禁忌及丧葬,大家现在往我们车行的左前方的山头看,可以看到在空中飘荡的`五色彩绸一样的丝带,那么我要告诉大家的是,那便是藏族的经幡,上面印有经文,有蓝白绿红黄五种颜色,分别代表蓝天、白云、绿水、红火、大地;也代表我们经常所说的“金木水火土”。信徒们认为经幡挂在经杆上,风每吹过一次,就把经文向上天传述一遍,也就给自己积了一份功德,在大量的经幡下面,人们往往可以看到由玛尼石刻堆砌而成的玛尼堆,所谓的玛尼石刻,便是藏族群众在转山捡到的石头上面刻上经文,这也是信仰藏传佛教的人闪为自己积功德的一种方式,中国最大的“玛尼堆”在青海玉树,称“嘉那玛尼堆”,有25亿多块玛尼石,高近2米,大约花了近300年时间,占地面积比一个足球场还大,我们一路走下去,还会看到撒在山顶或路口的“龙达”,包括转经,转嘛呢经轮,转寺庙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建功德的不同方式。那么刚才指给大家看的有许多经幡的地方,事实上是一片已然废弃的天的葬台,这就不免要说到藏族朋友的丧葬仪式了。

藏族的丧葬,有天的葬、水葬、火葬、塔葬和土葬等多种形式,在藏族社会,根据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年龄和善恶,以及死亡原因而采取不同的葬法。每种丧葬形式,在不同的地区,有其不同的含义。

我们依次从水葬、火葬、塔葬、土葬和天的葬来说。

水葬,原本是生活在江河湖泊沿岸地方的人们对死亡者因地制宜实行的葬法。认为尸体在水中被鱼类吃掉,其灵魂能升到天国。现在大部分地区的藏家,实行水葬的人一般是经济地位底下的鳏寡、孤独者、神经失常者、疯人、传染病患者和乞丐等人死后实行的葬俗,在果洛地区,婴儿和儿童死后一般用水葬的习俗。

火葬和塔葬,有着连带关系。据说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火葬了,因此,在以后的佛教教义中规定,喇嘛高僧死后要火葬。火代表光明,火化后让灵魂随烟升到西天,认为火葬是吉祥的丧葬形式,故火葬仅限于喇嘛高僧享用。自元代萨迦法王八思巴统领卫藏政教大权,实行政教合一制度,特别是格鲁派实行政教统治后,达官贵人(大头人、千户、昂索)死后也随之享用火葬,骨灰撒向高山之巅,随风飘向天空,灵魂也随之升入“天堂”。有名望的转世活佛,焚化后将余骨收集起来,葬于灵塔之中,这就把火葬和塔葬合二为一了,这就是藏族丧葬习俗中,只有少数人才能享受的最高葬法。而塔葬又有舍利塔和肉身塔两种,仅限于达的赖、班禅和各寺院的大活佛圆寂后享用。舍利塔就是人火化后,将骨头的结晶物放入精美的塔内,肉身塔则体现了藏族僧人高超的医学水平,活佛圆寂后,要将人的面部和身体进行重塑,披上袈裟,面部贴金片,然后放入特制的灵塔,永久保存,灵塔可以分为金、银、铜、木、泥五种,根据活佛地位的高低分别存放,塔的表面都会镶有金、银、绿松石、玛瑙等名贵珠宝。

土葬,既墓葬,一千年多年前,吐蕃赞普和王室成员死后都实行墓葬,现西藏穷结县的藏王陵,至尽仍保存完好。自佛教传入西藏之后,逐步传播成为青藏高原广大藏族人民的共同信仰,在丧葬习俗中也注入了佛教教义,改变了过去的葬俗形式,原来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用的土葬,现农业区的有些地方的藏家也实行土葬。

天的葬,是广大藏传佛教信徒普遍采用的大众化葬俗。佛教教义要求人们乐善好施,不惜生命和肉体。天的葬就是尊照佛教教义,人死后,把肉体无保留地施舍给生灵,灵魂才能得以超脱,升入极乐世界。在青海各藏区,天的葬的程序大同小异。人死尸体还未僵硬,便由僧人用毛绳捆绑成坐化姿势,早晚念经超度,让亲友凭吊祭奠,三天后根据僧人卜算择吉日出葬。各地寺院附近和居民较集中的地方,都设有天的葬场。死者送到天的葬场,由司葬僧人分别死者的性别、年龄和死因,放置在各人应有的位置上,举行葬礼。有人曾在果洛州一天的葬场目睹了天的葬的全过程:这天清晨,从德昂乡驮来一男尸,跟随来送葬的死者亲友,从牛背上解下死者,抬上葬台,僧人让来送葬的亲人回避后,解开裹尸布,面朝地背朝天,置于石板铺成的葬台,吹响法螺,煨桑诵念,也许是柏香的气息,或是法螺的号召,不多时,“神鹰”秃鹫,兀鹫从四面八方的天际飞来降落在天的葬场山顶上,这时僧人口中念念有词,与死者拉开距离,神鹰们又从山顶连蹦带跳向葬台伏冲下来,猛食狂吞起来。好一阵拉扯争食,吃完肉和内脏,剩下头颅屑头,由僧人砸碎与糌粑一起拌好揉成团,喂鹰至到全部吃光,天的葬完毕,死者亲属和送葬者都因为被神鹰神鸟吃得快,吃得干净而感到欣慰,带着一种安然的伤感离开了天的葬场。这件事不免留结我们一个疑问;神鹰真的能从千里之外听到法螺的声音,真的能从万米高空看见地面的血点吗?为什么有的尸体很快连肉带骨吃光,有的尸体三番五次的诵经吹号才肯吃,而剩下的尸骨只好砸碎和泥捏成供品,供放在嘛呢石堆之中呢?难道真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左右神鹰吗?天的葬之俗真让人产生一种神秘感。不过可以肯定,藏族信民的这一丧葬习俗,是不污染环境的一种丧葬方法。

藏族导游词篇四

属唐代早期大型吐蕃墓葬群,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吐蕃墓葬。分布在长约7千米的热水、扎玛日、沙尔塘、斜歪4个自然村。1982―1986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进行发掘与清理,大部分已被盗掘,1986年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葬均有封堆,分梯形和圆形两种;以夯土或堆以砾石后再复盖夯土,

夯层间铺有沙柳枝条,夯土下方均筑平面为等腰梯形的石墙,边缘砌有土坯或泥球,并在其外侧涂以红色石粉;墓室为砌石,由墓道、中室、左右侧室和后室组成;封土堆前有规模巨大的祭祀坑、木车、木牍、玻璃器皿和金银器具。丝织品上有佛像、飞马及各种不重复图案130余种;部分文物及图案具有较浓郁的中亚风格特点。

大小墓葬共计200余座,其中一座,座落在一座自然山丘之上。墓冢背靠热水大山,面临察汗乌苏何,高出地面约30多米,远望犹如城阙一般雄伟壮观。墓葬墓高11米,东西长55米,南北宽37米,墓堆下还有3层用泥石混合夯成的石砌围墙,高1米、宽3米。墓冢从上而下,每隔1米左右,便有一层排列整齐横穿冢丘的穿木,计有9层之多,一律为粗细一般的柏木。这种封土堆构筑形式和风格,为我国以往考古发掘中所仅见。墓南有陪葬坑和陪葬遗迹。

经考古发掘,出土文物有皮靴,金饰品、木碗、木碟、木鸟兽、陶罐、古藏文木牍、彩桧木片等。尤其出土了一批绚丽多彩的'丝绸织品,其丝绸质料良好,图案清晰,色彩鲜明,是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丝绸品种有绵、绫、绢、刺绣等。图案中有珍禽异兽、花草树木、车马人物狩猎、西域人图像、织绵袜等为我国首次发现。

经有关方面专家研究认定,墓主人是唐代早期吐蕃贵族。当时还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这一吐蕃墓葬群的发掘,对研究吐蕃文明史,研究中西文化交流以及藏族族源的探讨均有重要价值,因而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被文化部列为我国1983年六大重要发现之一。近几年的考古发掘又有新的成果,成为****年全国十大重大考古发现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藏族导游词篇五

游客朋友们,顺着绿意深深的通幽曲径我们来到了“雅女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对联“采樵无路花封径,沽酒有门树锁庭”。不错,这里是碧峰峡休闲度假的另一处佳地。游客们常常在此歇脚,它既是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景点,也是一个餐饮娱乐的休息场所。

雅女园临水而筑,奇花异草争芳斗妍,涧水潺潺如玉带凝烟。如果说精致玲珑的院落、缓缓旋转的水车,流光溢彩的青铜壁画,构筑出一种雅致的意境,那么一幅幅文彩蜚然的对联便透出些雅致的神韵来。同是餐厅,它题上“揉得春色便为酒,剪下秋光即是诗”横批“凤幄鬓影”,就别具滋味;同是歌厅,它挂出:“身如孔雀千般秀,音似黄鹂一样清”横批“绕指”就倍增风流。就连洗手间也有对联:“来人方便,去者轻松”,横批“通泰”,不经意间流露出雅致的幽默来。

而雅女,是雅女园的灵魂。传说雅安的女子是女娲的后裔,所以丽质天成,颇有灵气,犹如璞玉,虽未雕琢而自有风情。她们落落大方,彬彬有礼,象碧峰峡中清澈的流泉,有一种无言的温情和从容的镇静。在窗明几净的园中坐下,点一杯清香提神的碧峰黄芽,看看面容姣俏的雅女们斟茶送水的优雅身影,听听她们细柔宛转的亲切声音,就如同一幅怡人的风景,不知不觉地温暖你度假的心情。

在雅女园,品茶有碧峰黄芽、碧峰甘露;饮酒有“碧鹿”、“碧血”琼浆。菜蔬多是野味,素有新鲜清香的野菜,荤有难得一尝的珍馐。尤其是闻名天下的雅鱼和雅女泡菜,均为席上不可缺少的佳肴。酒足饭饱之际,泡几盏清茶,或与三朋四友打牌对弈,或与情人知已促膝谈心,很是惬意。

藏族导游词篇六

各位旅客朋友:

大家好!党岭景区,从丹巴县城出发,溯革扎河而上,大约80公里。

大家是否注意到了公路两岸茂密的森林?这一带就是党岭风景区了,党岭,景色绮丽,被誉为“高原上的明珠”和“人间仙境”。而且自然资源也十分丰富,被称之为“天然植物园”。

现在我们进入了红松林风景区。满山遍野的红松林,俯视一片绿,横看一片红。笔直而光滑的树身如红漆涂抹般鲜艳,远远望去象无垠的红色海洋,山风吹来,树顶绿冠与树身红衣相映成趣,构成斑斓的自然画卷。

党岭河穿过葱茏的密林,沿着蜿蜒的山谷向东奔流。河谷两侧山势巍峨,均在海拔3000米至5000米之间。山顶皑皑冰雪,山腰茫茫林海,山麓湍湍流水,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图画。难怪当地藏民对“党岭”一词的解释是“神仙选择的地方”;海内外的游客更是赞叹:“党岭一游,不虚此行”。

红军长征时期,在丹巴境内翻越的大雪山就是党岭山,此山终年积雪,又称万年雪峰。当年,多少英勇的红军战士因雪崩而长眠于党岭雪山。大自然如此神奇,党岭山高耸的雪峰形如红军战士的头像,因此,当地的人们称之为“红军像”。

党岭风光集雪山、草甸、群海、丛林、温泉为一体,使游人感到身临“人间仙境”。党岭景区有十多处高山海子(湖泊),站在群海对岸的山梁上,即可一眼观四海,四个海子象晶莹剔透的珍珠镶嵌在连绵起伏的雪峰下,其中两个的海子为“葫芦海”和“卓雍措”。

葫芦海在森林线以下,四周被冷杉、高山柏、杜鹃等葱林环绕,葫芦海面时尔静得似一坛美酒,时尔微风拂面,扬起层层漪涟,远观外形,酷似天崖芳草间静置的酒葫芦。葫芦颈处有一对奇石,形似海龟昂头对饮湖水。卓雍措形同弯月,以纯净的翠绿色为基调,俯视卓雍措,波光鳞鳞,与蓝天雪山交相辉映。遥望美丽的党岭雪山,淡淡的云雾罩在皑皑雪峰上缥缥渺渺,亦真亦幻,这情景就象头蒙轻纱,含羞似露的仙女飘然而至,令人神往而不忍归去。

党岭景区,高原湖泊平滑如镜,蓝天白云、莽莽森林,巍巍雪峰倒映湖水中,显得格外清晰明亮。其实,高山湖泊就是万河之源。在高原上,一个海子就是一条河流的源头,从涓涓细水开始,到淙淙溪流,以至江河滔滔……,由此,我们通过静观高原湖泊,感悟万物变化发展的哲理。

党岭温泉众多,星罗棋布,什么喷泉、间隙泉、药泉……应有尽有。

草坪中央的温泉就叫草坪温泉,温泉呈黄色;到了近处就感觉到有一股暖融融的小气流,大大小小的泉眼咕咕冒着热气泡,蒸气似炊烟袅袅升腾。当地人已将此温泉神化了,一说它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又说它是“国王”温泉,因过去土司常在此沐浴而得名。从草坪温泉上行,便是“巴玛温泉”,泉水呈白色,相传“巴玛温泉”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主治多种妇科病。再向前行,便是火药泉,人未近温泉,远远地飘来阵阵火药味儿,当地人称其是金刚菩萨的化身,泉水呈绿色。

温泉是天然的药用水,不仅能为人们洗洁身体,解除疲劳,还能治疗各种疾病。尤其对胃病、肾病、皮肤病、关节炎、四肢麻木等有很好的疗效。

“飞机坪”,绿毯似的草原,宛如宽阔平坦地机场。整个草原环包成片的原始森林,草原尽头横卧起伏的丘陵。草原中央,零星撒落白色、黑色的帐篷,仿佛海面上游弋的小船……。人行其间,情趣盎然,就像徜徉在绿色的海洋中。

藏族导游词篇七

集中居住在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的'丛山之中。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但是绝大多数人使用汉语,仅有少数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土家族无文字,通用汉文。

相信鬼神,崇拜土王(整个土家族的祖先)。

多食包谷、稻米,习惯做包谷饭、豆饭、团馓和糍粑等。

土家族恋爱“以山歌为媒”自由择偶,婚礼中有“哭嫁”的习惯。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骂媒人”等。

房屋依山而建,成虎坐形。其中土司或土官居住的木架屋,雕梁画柱,房顶盖瓦,俗称吊脚楼。

服饰与当地汉人的服饰差不多。但是在高山地区的土家老人穿着或保存的衣饰,则与汉族、侗族和苗族的服饰不同:布料多为自纺自织的土布(史称溪布或峒布)。男装为对襟短衫,扣子很多,下着长裤;无论年老年轻,爱用青布包头。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衽开襟,滚镶花边,原着八幅罗裙,后改镶边筒裤;头缠墨青丝帕或布帕。

摆手舞是最著名的一种古老舞蹈,每年春节期间都要举行“摆手舞”会;土家锦(土家语称西兰卡普,即土花铺盖)是土家族妇女独特的织锦工艺品,仅织锦团案就多达数百种,它跟“摆手舞”并称土家族人民的艺术之花。

传统节日主要是赶年、六月六。赶年就是土家族比汉族提前一天或几天过春节。相传跟土家族祖先为了抗击外来侵略,提前吃年饭以出发迎战有关系。

禁忌:禁食狗肉;忌用脚踩灶或把脏物放在灶上;客人不能与少妇坐在一起;忌在家里吹口哨或随意敲锣打鼓。

小结:

1、分布:湘、鄂、川、黔丛山之中。

2、宗教:崇拜祖先、相信鬼神。

3、节庆:赶年(提前1~2天过年)、六月六。

4、饮食:酸辣,糯米和高粱制的甜酒、咂酒。

5、民居:吊脚楼。

6、服饰:

7、习俗:“以山歌为媒”,婚礼中有“哭嫁”

8、禁忌:禁食狗肉。

忌踩灶、赃物放置在灶上。

忌客人与少妇坐在一起。

忌在家中吹口哨或随意敲锣打鼓。

9、文化:语言属汉藏语系缅语族,无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的少数民族。

土家织锦称“西兰卡普”

“摆手舞”、织锦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

藏族导游词篇八

益吉神山位于类乌齐县甲桑卡学阿行政村与青海省囊谦县吉曲乡交界处,距类乌齐县城120公里左右,海拔为5700米,根据宗教的有关史料记载,莲花生大师曾在此修练传教,在此山中埋藏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和教义,并在山岩上留下了佛教脚印和身影。为此,长期以来被群众供奉为神山,进行转山朝拜。

益吉神山呈高山风景,山脚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山腰是草地,山顶由岩石组成,山势陡峭,气势宏伟。在夏季降雨量大的时候,形成从山顶飞泻而下的高达约七八十米的瀑布,景色十分壮观,且经常可从瀑布中发现柏树籽之类的植物种籽,更增添了益吉神山的神秘色彩。在接近山顶处有一眼山泉,经群众饮用证明对胃部疾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因此,益吉神山在昌都、康区乃至整个西藏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每年都有大量的群众来此山朝拜。

长毛岭养鹿场位于西藏自治区类乌齐县境内的澜沧江上游长毛岭河流域,总面积约为637平方公里的长毛岭自然保护区内。距类乌齐县城52公里,海拔3960米,是西藏自治区确定的马鹿自然保护区,也是西藏唯一的马鹿自然驯养场地。它始建于1975年,后逐年扩大规模,现养鹿场面积为3、6平方公里,共饲养马鹿近两百头,还有少量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唇鹿。

马鹿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体形较大。雄鹿体重200——250公斤,雌鹿体重150公斤左右,上体呈黄色至深褐色,臀部及腿后部具有较大的白斑,雄鹿有角,主要栖息于海拔较高地区的森林上缘的灌丛草原地带,分布海拔高度在3500——5000米之间。冬季由高处往下迁至避风的山谷及向阳的小坡地,夏季则常在高山的林域一带活动。

春牧季节,喜在森林的边缘、空旷的林间空地摄食和栖息。马鹿的食物种类广,各种草类、灌木及林木的细枝嫩叶均可食,但各种枯草是马鹿冬季的主要食物。目前,我国境内共有马鹿3700只左右,其数量出现了减少的趋势,有必要对其加强保护。

长毛岭养鹿场建在宽阔的高山草地上,草场面积为8平方公里。这里山势开阔,水草丰美,植被丰富,十分适宜鹿科动物繁衍生殖。因此,马鹿、黄羊、獐等野生动物时常出现在这片广阔的草场上悠闲自在地寻食、嬉戏,整个山谷呈现一片蓬勃生机的景象。

藏族导游词篇九

卡玛多塔林位于类乌齐县,座落在茶马古道北线(317)右侧,距县城20公里,交通十分方便。

这一带很久以前就叫巴夏,“巴”是古代藏族姓氏的一种,“夏”即“东部”,是一个家族逐渐演化成为地名,巴夏即是。1987年,撤区并乡时巴夏改名为卡玛多乡。

巴夏小寺原先本教改为佛教,因此当地至今流传着本教18代和佛教19代的历史传说。在藏历第10绕迥时期,六世红帽系噶玛巴——格旺曲吉旺久的亲教第子学识渊博的成就者,嘎玛恰美亲临巴夏曲亚玛,在加持该地时,眼前显现无量寿佛的坛城,就视其为无量寿佛的圣地。以后,逐渐兴修佛塔、寺庙。

解放前,这里有130多座形态各异的大、小佛塔,“wenge”中荡然无存,现已修复66座佛塔和一座小拉康。这群佛塔,因处在古道(黑昌线)上而格外引人瞩目,与塔林相匹配的是那里庞大的玛尼石堆(周长200多米,高约5米),它依旧横卧在拉康右侧的千年柏树丛中。这些在岁月的长河中日积月累形成的石刻经文雕像,虽然历史沧桑,现在仍然清晰可辩。如今,现代艺人们还在不停地刻着,永无休止地增加着的新的玛尼。

布桑布是11世纪一位藏族巨商,在藏区无人不晓,相传是财神多闻天王的化身,他还给丁青来查木玛尼堆和囊谦吉甲玛玛尼堆,各供放了一个六字真言玛尼。据说,这三处的玛尼堆里上康区的最早,它大大提高了玛尼堆的地位和权威。据说,该玛尼石堆和青海吉甲玛玛尼石堆(最初在文成公主入藏途经囊谦县吉曲卫合莲花湖旁石刻六字真言形成的)形成的年代相同。据此可推断为1300多年的历史。

你若向塔林周围眺望,就会发现树林或草丛中有天然的文字形状。后山——尢青拉山上有藏文“訇”字母,是由若干柏树组合呈现的。在处雄郎那山岗上有若干柏树组成的“”字状,东北方白帮嘎达草场中间的地形形状如藏文“嘎”字等。还有像沃日山岩的十八地狱图,观音菩萨指尖滴乳状的山岩和泉水及本尊马头明王的居点红岩山等等,像这样的景观以及相关的传说还有很多很多。在葱郁翠柏中还有一座别致的小经堂,主供莲花大师像,左右各竖有几筒高大的转经筒。

卡玛多塔林有着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古木参天,苍松翠柏的自然景色。

藏族导游词篇十

各位旅客朋友:

大家好!

在甘孜州这个神奇迷人的康巴高原,处处都是令人神往的美景:雪峰洁白晶莹,林海莽莽苍苍,澄碧如镜的高山湖泊,飞珠溅玉的叠瀑温泉,花繁草茂的广袤草原,静谧恬静的藏寨山村,藏传佛教的庄严寺院,别具情调的康巴风情,等等,真是说不尽的旅游胜景。康定野人海风景区就是胜景之一。

野人海,藏语叫“木格措”,地处横断山东北麓,属大雪山脉。景区全长35公里,宽10公里,总面积350平方公里,海拔3200—3700公尺,由杜鹃峡,芳草坪、七色海、药池沸泉、瑶池仙境、野人海和红海草原等主要天然景区组成。

野人海风景旅游区系贡嘎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雪山草原、温泉湖泊、叠瀑碧潭、杜鹃花山、奇峰异石和繁多的野生植被交相辉映。

现在,我们面前是风景区处景观“七色海”。

放眼望去,月牙形的七色海犹如一面五光十色的宝镜,镶嵌在森林与草坪之间。对岸,丛林蓊郁,鸟鸣婉转,野花似锦;脚下,草坪菁菁,低矮的灌丛在山风中摇曳;湖中,水草飘浮,羌活鱼在水底卵石间悠游。偶尔,山风吹落几朵野花,于湖中旋转,落花有情,极尽幽然情趣。驾轻舟,湖中荡漾,也许会有几只野鸭尾随船尾,悠然畅游。

七色海是冷泉与温泉交融的共生海。湖右侧,水底泉眼吐珠喷玉,热雾袅袅,露头水温高达67℃,是洗浴疗疾的好地方。

对岸的山叫驼峰山。

相传,很早以前,一只神灵的骆驼在饱经茫茫戈壁缺水之苦后,只身逃出沙漠,途经此地,被波光粼粼的七色海所迷住,于是便伏头于水中,美美畅饮,不肯离去。至今,骆驼的头仍还伸在湖中,只露出高耸的驼峰挺立于苍穹之下。

七色海左侧,碧空下雪峰楚楚,银光闪烁,圣洁而神秘,其状恰如观音菩萨足下的莲台,故名“莲花山”。

七色海东南密林中,有卫星湖“情海”。那里林丛清丽,万木纤柔,小巧玲珑的情海,静悄悄地藏在翠林花丛中。湖沿,山雀喁喁,微风飘香,是情侣依偎,谈情说爱的桃园幽境。

情海东北角是令人迷恋的芳草坪,面积约500平方米,它象一张艳丽的地毯,铺在群山密林间。芳草如茵,鲜花遍地,那幽香沁人的野花会醉倒远道而来的游客。芳草坪也是骑士扬鞭跃马和“耍坝子”的天然乐园。置身芳草坪绿草野花中,仰望兰天白云,你会情不自禁地唱出心中的歌。

我们身后的山岭嵯峨挺拔,山岩突兀,砾石流泻,它叫“青羊山”。

相传,从前有一个年青英俊的放羊阿哥,常年累月地替山下一家地主放牧羊群。他和美丽娴慧的芳草姑娘悄悄地恋爱了。羊群在山坡上吃草,放羊阿哥和芳草姑娘就常在铺满野花的草坪上唱山歌,或是双双依偎着到情海边谈情。然而,地主的恶少爷早就垂涎于芳草姑娘的花容玉貌。

一天傍晚,放羊阿哥和芳草姑娘正相偎在情海边,地主恶少带着狗腿子上山抢婚来了。情急中,不愿遭受凌辱的芳草姑娘和放羊阿哥双双扑进了情海。山坡上吃草的羊群目睹了人世间的这场悲剧,愤而扬蹄逃向了深山密林,那砾石流泻的山坡便是羊群奔路时蹬下的山石。如今已是另一个太平世道了,山岩上常常出现探头窥视的青羊群。据说,就是当年逃进深山密林去的那群羊子的后代。

在这里,周围的雪峰山林犹如众星拱月,衬托出七色海自然的灵趣。无论是荡舟海子,还是环湖览胜,你都会看到水中倒映的莲花山雄姿,驼峰山倩影。更兼那因四时阳光雨雾变幻莫测,湖水呈现出赤、橙、黄、绿、青、兰、紫多种色彩的奇观,一定会令你击掌称绝的。

各位游客,当你走进风景区第二大景点“药池沸泉”时,在路傍休闲凉亭小憩。观赏药池沸泉,热雾蒸腾,袅袅飘人附近的苍松翠柏间;眺望四周奇山异景,沉浸于浓郁飘移的仙气中,你一定会有神秘之感油然而生。“药池沸泉”距“七色海”,3公里,海拔3500公尺。这里,仅高温喷泉眼就有20多处,:·水温高达摄氏91度。此处温泉属含锂、锶、磺、偏硅酸、碳酸优质天然浓矿泉,水中含有几十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医疗饮用俱佳,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神水”。

早在清朝年间,康定明正土司就曾长期派差役到此取水,借以治疗疾患,延年益寿。

如今,药池的泉眼分为“明目泉”、“健胃泉”、“浴脚池”。你看,那热气腾腾的泉眼处,泉水喷突,流泻四溢,浸泡着锈红的沉积物。运气好,你还会见到温泉水中突忽窜游的红色游鱼。

这是难逢的好机会呀!捧上你的茶缸,去“健胃泉”沏一怀泉茶;带上你的洗漱工具,去“明目泉”洗洗脸,去“浴脚池”泡泡脚,你就能体会到药池沸泉的神奇魅力了。

登上平台,迎着山风,大家从这里往下看,可眺望近在咫尺的杜鹃峡,满眼奇趣丛生;串珠缀玉的溪涧,九曲十八拐,奔流而去,声震峡谷;沿岸树木参天,野花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在众多的花族中,尤以杜鹃花格外引入注目。

有的竖立沟谷,亭亭玉立,向游客含羞行礼;有的花大如海,有的花小如纽扣,红、黄、兰、白、紫,似珊瑚,赛珍珠,一团团、一簇簇,满山是花的世界,满峡是花的世界。她汇聚了杜鹃花族中的68个品种,花期长达数月。细心的游客,也许会问,我们背后的山为什么与杜鹃峡截然不同呢?真的,你看,高高的山岩草木不生,在兰天下显出刚毅倔强的性格。药池的泉水正是从它身下喷突而出的。

这座山名叫猎人山。

相传,很早以前,野人海山脚下的村庄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然而,村庄里却人丁不旺,十之八九的人受着瞎眼,跛脚等残疾恶病的折磨。

村里有一个青年猎人,他的心象鲜奶一样纯洁,他的身体象雪狮一般雄健,他立志要踏遍群山莽林,寻找治病灵药,解除乡邻们的痛苦。他告别了情人,骑着马走进了莽莽山林。有一天,他来到这里,人困马乏,便头朝野人海,脚向青羊山,倒下睡着了。

睡梦中,山神爷对他说:“勇敢的猎人,你已经找到了为乡亲们治病的良药。”

猎人高兴地问:“山神爷,良药在哪里?”

山神爷回答说:“你瞧,就在你的身下,那涓涓涌流的温泉就是治病的神水。”

猎人高兴得就要翻身牵马,山神爷却摇摇头说:“勇敢的猎人,在你来到这里之前,治病的神水—直被黑妖魔霸占着,现在,你已经把黑妖魔压在了身下,如果你翻身起来,黑妖魔又会施法把神水的泉眼封住。为了解救乡亲们的痛苦,你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吗?”

猎人回答:“山神爷,我会这样做的”。

从此,猎人就一直睡在这里,睡成了一座伟岸刚强的大山。

猎人的未婚妻名叫杜鹃姑娘,接到猎人托梦,便带着乡亲们来到这里。瞎眼的人洗了明目泉水,眼睛重见了光明;跛脚的人洗了浴脚池泉水,腿脚也变得灵活了;生病的人喝了健胃泉水,浑身都感觉爽快了。人们高兴之余,看见杜鹃姑娘奔进山林,寻找她的猎人阿哥去了。山风阵阵,不断传来杜鹃焦急的呼喊。杜鹃姑娘的嗓子嘶哑了,干裂的嘴里喷出了点点滴滴的血水,这点点滴滴的血水落在地上便变成了杜鹃花树;杜鹃姑娘也变成了鸟儿。

年年月月,长此以往,当杜鹃声声啼鸣时,温泉的水便“咕突突”地喷得特别欢畅,那是猎人阿哥在回答杜鹃姑娘的呼喊。真是:猎人舍身为乡邻,杜鹃殉情伴郎君。

眼前就是久负盛名的“野人海”,它是川西北的高山湖泊之一。水域面积近4平方公里,水深70米,海拔3700米。野人海四周被群山、森林、草原环抱,红海、黑海、白海等几十个小海子围绕着她,如众星捧月。到了这里,你会觉得蓝天更近了,面对蓝如玛瑙、绿似松耳石的宽阔海子,心胸会豁然开朗。

这里为什么叫野人海呢?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逃婚出来的青年男女,走到这里时,正是夏季。他们顿时被这儿的山光水色,杜鹃花海所吸引,认为这里是他们理想的安身之地,便在茂盛的密林之中安了家。虽然他们吃的是野果,披的是兽皮,但忠贞的爱情和美丽的环境让他们感到了满足,他们在这儿生儿育女,美满生活,他们的踪迹被上山打猎的人发现,误认他们是野人,便将这片海子称之为野人海。

野人海右侧,那静卧天穹下的大山名叫“雄狮山”。雄狮的头正朝着东方,雄狮的尾一直延伸到湖对面的红海草原。

对面的远山,连绵起伏,那是“锯齿山”。锯齿上高耸云天的山峰,名叫“八仙峰”,云雾缭绕时,仿佛真有八仙乘着各自的宝物,腾云踏浪,渡海去参加西王母的蟠桃会。

左侧的山岭,起伏有致,它叫“女娲娘娘山”。

黑石滩对面高高的山峰名叫“犀牛峰”。月明星稀的夜晚,如水的月光泼洒在山峰上,那柄朝天的犀牛角会发出银色的寒光,而在隔沟相对的盘羊山侧,有“卧虎观月”。真象一只卧虎虎视眈眈地瞧着犀牛峰,然而卧虎也惧怕那柄寒光闪闪的犀牛角,终不敢跃身而扑。

“卧虎观月”的下面是“马头岩”。那马头正睁着眼盯着猎人山,颈上的长鬢在山风中飘曳,它就是猎人寻找药泉时骑来的马。

在来野人海的途中,印象深的也许是突然出现在你眼前的那堵千仞绝壁,拦了天,拦了路,真正名符其实的“关门石”呀!

绕过关门石,见到的就是瑶池仙境。

野人海一日四时景,早晚不同天。

清晨,雾锁海面,银龙般的云雾在水面翻卷,出现“双雾坠海”的动人景观。

朝阳射向湖面时,波光粼粼,湖中倒影千变万化,令人眼花缭乱。

午后微风拂面时,海面上已是“天风三尺浪,翻搅千堆雪”,气势非凡。站在湖边的“梦海沙滩”上,遥望雾霭烟笼的远方,犹如来到了天涯海角。

夕阳西下,余辉洒满的湖面流金溢彩,水天一色,群山沉寂,碧湖静谧,一种出尘离世的感觉。

脚下的“梦海沙滩”和海子斜对面的“美人浴沙滩”呈现一片耀眼的金黄色,仿佛给明镜般的海子镶了一道金边。高山湖泊配沙滩,已是一道奇观,而在盛夏,“梦海沙滩”和“美人浴沙滩”又是海滨沙浴和日光浴的好地方,会使游客兴趣更增。

野人海的冬季则是纯洁晶莹的人间仙境。宽阔湖面冻成厚厚的冰层,尤如一面硕大的宝镜对着蓝色的天空。湖面便成了游人溜冰滑雪的天然娱乐场。四周山林,玉树琼枝,纤尘不染,神奇而又高洁。

野人海对面就是红海草原。蓝天白云下,辽阔宽广的草原一直铺到天边。草原风带着牧民的牧歌在野花草叶上飘荡。牛群、羊群象洒落的珍珠镶嵌在草原上。

藏族导游词篇十一

主要分布在海南省的通什市,是古代百越人的后裔。黎语属汉藏语系,不同地区有不同方言。

奉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对“万物有灵”迷信很重。

传统住房有船形和金字塔形两种。

历史上纺织业比较发达,所织“黎锦”驰名中外。元朝松江府黄道婆曾学习植棉、纺织于海南黎族地区。

以稻米、玉米、番薯为主食,多以狩猎、采集所得为副食,只种少量蔬菜。习惯腌制生鱼、生肉。竹筒烧饭是黎族日常生活中独特的野炊方法。黎族妇女爱嚼槟榔。

黎族男子穿无领对襟上衣,下穿前后两幅布的吊瞧,结鬓缠头。女子穿对襟无扣(敞胸)上衣,下穿无褶绣花筒裙。束发于脑后,披绣花头巾,盛装时戴项圈、手镯、脚环、耳环等。有些地方妇女耳环多且重,耳根下垂至肩,俗称“儋(丹)耳”。原先妇女有纹身的习俗,一般纹面部、手背和脚踝,称之为“雕题”。

黎族儿女成年后住在村寨外的.“隆闺(寮房-简陋的房子;寺庙里僧人的住房)”里,俗称“放寮”;以前婚后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特有节日是三月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语称“浮内浮”,因在每年夏历三月三举行故名,是预祝“山兰”(山地早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男女青年自由交往的日子。

主要禁忌:妇女纹身忌男人参与或偷看;忌头朝门口睡觉;部分地区对猫禁杀忌食。

小结:

分布:海南,“百越”人的后代。

宗教: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对“万物有灵”的迷信很重。

节庆:“三月三”

饮食:稻米、玉米、番薯为主食;竹筒烧饭;妇女爱嚼槟榔。

民居:船型屋和金字型屋两种。

习俗:自由恋爱,俗称“放寮”

禁忌:妇女文身忌男人参与或偷看;。

忌头朝门口睡觉;。

部分地区对猫禁杀忌食。

文化:打柴舞、三月三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藏族导游词篇十二

大家去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时,有没有尝过当地的酥油茶呢?那么酥油茶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考试网小编为大家分享了导游证风物杂谈:藏族独特的酥油茶,仅供参考。

雪山顶上出彩霞呀,金珠玛米到我家呀,执行政策闹改革呀,奴隶翻身庆新生呀。门前种棵向阳花呀,金珠玛米到我家呀,为咱阿妈来治病呀,医好了多年的睁眼瞎呀。我愿解放军长留下呀,感激之情难表达,请您喝杯酥油茶,请您再喝杯酥油茶。

在青藏高原,饮一杯上等的酥油茶可让人欲醉欲仙。辨别酥油茶品质优劣接近一般茶道程式,一看二闻三尝。好茶从茶壶灌入茶杯时,如绸缎般均匀润滑,颜色偏黄,闻起来有新鲜的乳酪香味和厚重的茶香,入口则回味绵绵,倍觉滋润。

口味不同,对酥油和茶的.产地、配茶比例等则有选择。牧区酥油多为牦牛奶提炼,膻味较重,农区的适中,二者混用,别有滋味。

藏族酥油茶是一种以茶为主料,藏语为“恰苏玛”,意思是搅动的茶。并加有多种食物经混合而成的液体饮料,所以,滋味多样,喝起来咸里透香,甘中有甜,它既可暖身御寒,又能补充营养。

 

藏族导游词篇十三

分布在云南、四川、西藏三省区相邻的地区,主要聚居在纳西族自治县以及滇川间的泸沽湖畔。

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普遍信仰多神的东巴教,部分纳西人信仰喇嘛教,极少数信仰道教、基督教。

纳西族保存下了用东巴文及哥巴文书写的东巴经数千卷之多,是闻名世界的`古文字资料。东巴教、东巴经、东巴文学艺术,形成了纳西族独具特色的东巴文化。在纳西族的灿烂民族文化遗存中还有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即大研镇)、《创世纪》等三部史诗、丽江古乐和丽江壁画等。

房屋多系土木结构,普遍采用“三房一照壁”的形式,正房较高,偏房略低。以玉米、大米和小麦为主食。妇女服装具有纳西族的民族特色,上身穿宽腰大袖大褂外加坎肩,下身穿长裤、系百褶围裙,脚穿绣花鞋,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衣料多为蓝、白、黑三色,以黑为贵。劳动或出门披黑羊皮七星披肩,俗称“披星戴月”,象征勤劳。

婚俗各地不同:丽江地区已经是一夫一妻制父系小家庭制,部分地区却仍有古代多种婚姻家庭形态的残余,如云南宁蒗县永宁地方和四川盐源县的泸沽湖畔的部分地区,仍以母系氏族社会的对偶婚初级阶段为主要形式,他们互称为“阿注”,所以也称为“阿注婚”,家庭形态仍以母系为主,但已开始向父系家庭过渡。

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是三朵(本族保护神)节。它是纳西族的传统节日,三朵是纳西族千百年来笃信的保护神,每年农历二月和八月羊日,各地纳西族都到丽江白沙三朵阁(俗称北岳庙)和各地三朵阁举行隆重祭拜活动,并进行各种文娱活动。1986年8月丽江县决定将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祭拜三朵活动定为纳西族传统节日。

小结:

分布:云南、四川、西藏三省相邻地区。

宗教:东巴教。

节庆:三朵“本族保护神“节。

服饰:妇女“披星戴月”象征勤劳。

习俗:“阿夏”“阿注”走婚制和母系氏族,“人类社会家庭婚姻发展史的活化石”

禁忌: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忌打狗。

不主动入老人,女人卧室,女孩的“花楼”

不在家中唱情歌、吹口哨。

文化:东巴教和东巴文学。

东巴画和手工造纸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

藏族导游词篇十四

各位旅客朋友:

可以肯定地说,那些屹立在田间林园、藏房路边,随处可见的古碉以及残垣断墙的古碉遗迹,都是先民们用超人的智慧和汗水铸就的古代文明,同时也谱写了藏民族建筑文化的光辉一页。

20世纪初的一个秋天,法国人斯廉艾先生,沿大渡河溯源而上,突然,大渡河对岸梭坡大寨一座座林立的古碉映入眼帘时,就象当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一样,俯视日夜奔流的大渡河高呼:“奇迹!这是东方新大陆!”随后他不停地按照相机快门,拍摄了一幅幅古碉照片,他的古碉摄影作品在法国里昂参展,一时在法兰西引起轰动。

20世纪40年代,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藏学家任乃强先生前来丹巴考察古碉后,在他的史学名著《四川上古史新探》中这样描述梭坡古碉:“在一山弯的斜坡上,依山临江,外人不易至。隔江望去,有数十高碉参天,恰似上海浦东工厂烟囱林,为一大奇观。”走进古碉,抬头望去,在蓝天白云下,高耸的古碉凌空挺拔,低头环顾,绿茵田野间的藏房与巍峨的古碉相映成趣。可能大家会问,梭坡究竟有多少高碉?据新统计,梭坡全乡有高碉116座,其中在不到1平方公里的核心区有82座。可以这样说,梭坡是我国西部藏羌地区高碉分布密集的乡村。

丹巴县称为“千碉之国”。那些古碉,座座拔地擎天,高的有10余层楼房,矮的也有10多米高。丹巴古碉形式多样,有四角碉、五角碉、六角碉、八角碉、十二角碉、十三角碉,尤以四角碉为。从功能分类看,大致可分为家碉和寨碉两类。家碉以户为单位,依房而建;寨碉以村或部落为单位,一般建于道路要塞、山梁高处。寨碉又根据其作用可分为烽火碉、要隘碉、界碉、风水碉和战碉等。

丹巴古碉端正笔直,棱角如刀峰,墙面十分平整,墙体用石块砌成,厚实而坚固。这些古碉,虽然历尽数百年的沧桑岁月,有的已经开始倾斜,有的已经成了飞鸟的栖息之处,但无论发生残酷的战争,还是长年累月风雨浸蚀,座座高碉依然凌空屹立,丝毫磨不了它那顶天立地的雄浑大气。

现在我们来到了梭坡乡莫洛村,这里是高碉分布的核心区。站在莫洛村藏房顶上是观察古碉群的位置,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八角碉和两座四角碉。紧挨着四角碉的民居的主人,就是邓平模先生在《去丹巴,看古碉,藏寨和美人》中所提到的格留翁都,虽然他只有小学文化,但他对古碉有很深的情结,曾即兴抒发“残年向谁哀,历尽风霜雪,挺直如天柱,谁晓古碉情”的诗句,引起了游客的极大兴趣。从格留翁都家的房顶可以直接进入四角碉内,游客可以解读古碉的内部构造。近年来,凡来梭坡的旅游爱好者,都会亲临古碉内部,乘兴一睹为快。

放眼望去,大渡河对岸的蒲角顶山寨的处,有一座隐约可见的古碉,便是享有“嘉绒碉王”之称的十三角碉。相传在嘉绒藏区,历史上仅修筑过三座十三角高碉,在丹巴县境内有两座。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蒲角顶山寨的那一座,可以说这是十三角高碉的绝品。近几年,法国芙瑞塔女士先后四次来丹巴考察高碉建筑;专程两次在蒲角顶考察十三角碉,并将碉墙中的筋木碎屑带到美国化验,证明该碉的建筑历史下限为580—630年,大约元末明初所建。

大渡河沿河两岸地形复杂,相对高差悬殊,山脉逶迤,奇峰耸立,怪石磋峨,山河相间,河谷纵横,河床陡狭,激流惊涛拍岸,势不可挡,堪称天堑。大家请看,河对面的悬崖峭壁上,还残留着古代遗留下来的断断续续的古栈道。此外,不远处还有几处“逢壁”和“一线天”。

大渡河峡谷惊险雄奇的壮观,遥远的长江三峡亦频频回貌,为之惊叹!

藏族导游词篇十五

进入札达,我们便会看到象泉河两岸土林环绕.这就是我们今天参观的札达土林。

其实,札达土林是经流水侵蚀而形成的特殊地貌,在地质学上叫河湖相,成因于百万年的地质变迁。朗铁藏布(象泉河)流域原系上新世古湖盆,湖盆由被朗钦藏布所切穿的5个小湖盆(姜叶马、达巴、札达、香孜、曲松)组成。

各湖盆中均有厚层的上新世湖相沉积,曾在沉积层中发现上新世古长颈鹿化石。札达县附近沉积层厚达80。米,主要是灰黄色粉砂岩,质地较松散,经流水侵蚀后地形破碎。由于层理几乎完全水平,叉处于干旱气候条件下,河岸阶地亦甚明显,现在深厚的.灰黄色粉砂湖相沉积已被朗钦藏布及其支流切割,形成外貌酷似黄土地区,但比黄土地区更为壮观,规模空前的土林地区。由于不同岩石的差异侵蚀,常常形成形态奇特的岩壁和微地貌。

结构致密而坚实的砂岩和砾岩常常成为粉细砂岩和黏土岩的保护层,或平铺于岩壁的顶部,或突出于岩壁之上,与软岩层交互,组成雄伟挺拔,奇特多姿的古城堡、古城墙、塔林等形态,是古格独特的地理景观,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在高原迷幻光影的衬托下,这里宛若神话世界。在高而平的山脊之下,严整的山体有的宛若一字排开的罗汉.有的酷似鳞次栉比的城堡,与美国西部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朝霞和夕阳的映照下,山纹明暗有致,色调金黄t生动富丽。

县城边的象泉河和土林绚丽异常。河边的陀林及附近废圮的佛塔在暮色之中神秘而庄严。这一带的土林中有多处早期人类洞窟遗址。还有广泛分布的岩画,有人据此认为,苯教传说中象雄古国的都城琼隆俄卡就在今阿里札达境内的琼隆地方。

藏族导游词篇十六

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德宏两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新平、元江、金平等自治县。

傣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建国后曾对傣文进行了改进。

以种植水稻为主,有比较完整的耕作体系。“普洱茶”中外驰名。

普遍信奉小乘佛教。

傣族有自己的历法、文献和民间文化艺术。著名的孔雀舞和“赞哈”(歌手)演唱民间叙事长诗和民歌为傣族人民所喜闻乐见。

干栏式建筑是傣族住房的特点。傣族大多住于平坝,村寨临江湖畔。住宅建筑以西双版纳的'傣家竹楼最具特色,每户一座竹楼,竹篱环绕,自成院落。竹楼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及堆放什物。

以大米为主食,德宏多吃梗米,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喜酸味及烘烤水产食品。嗜酒,喜嚼槟榔。

男子服装上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裤,冷天外披毛毡,多用白布或蓝布包头。妇女服饰因地而异。

主要节日是泼水节-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类的孔雀舞等、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的年节,又称“浴佛节”。泼水活动最初是为洗去为人间谋福利而设计杀死魔王的七位妇女身上的污血。该节在农历清明前后举行,为期一般三至五天。节日清晨,青年男女上山采摘山花和树枝制成花房,连同供品抬到佛寺,并在佛寺院中堆沙造塔三五座,塔尖插几根缠有彩色纸条的竹枝,然后围塔而坐,听佛爷颂经,有预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中午时,担清水浴佛。礼毕,青年男女到寺外互相泼水,以示祝福。人们常以被拨得全身湿透而为吉祥如意。此外还举行赛龙舟、丢包、放高升、点孔明灯及唱歌跳舞等活动。

小结:

分布:云南德宏、西双版纳。

宗教:小乘佛教(傣族、布朗族)、上座部佛教(傣族、佤族、德昂族、阿昌族)。

节庆: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又称“浴佛节”)。

饮食:“普洱茶”

民居:“干栏”式竹楼(壮族,傣族),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

习俗:镶牙套、染齿、文身,男子不文身,女子看不起。

禁忌:进入竹楼要脱鞋,脚步要轻。

火塘是神圣的地方,不能跨过,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角架。

不能坐门槛。

忌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

文化:能歌善舞,孔雀舞、泼水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藏族导游词篇十七

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部分地区。唐宋时期称其为“吐蕃”,康熙年间才称其为“西藏”。

藏语属汉藏语系。藏族文字是参照梵文某些字母创制的。藏族普遍信仰“桑结却鲁(藏传佛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原始宗教苯教。藏族的医药、天文、历算、戏曲、文学、歌舞、“唐卡-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热贡艺术”等,都有较高水平。《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一。

藏族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农区多垒石建房,房屋平顶多窗,大都建筑于向阳高处坐北朝南。牧区则住帐篷。

以糌粑为的主食。服装的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男女喜爱戴藏式金花帽,上身穿绸布长短袖衫,外套宽肥的藏袍,藏语称为“朱巴”,下着藏靴。

献哈达是藏族待客最普遍的一种礼仪,表示主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

葬礼有天葬、水葬、火葬、土葬和塔葬。

主要节日有藏历年、雪顿节、花灯节和望果节等。雪顿节又名藏戏节。

小结:

藏族——“博巴“。

节庆:藏历年、雪顿节、花灯节、望果节。

饮食:糌粑。

服饰:爱戴金花帽。

习俗: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

《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一;。

献哈达,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最高级别,用于仪式;。

葬礼有:天、水、火、土、塔葬;。

藏族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多:唐卡、雪顿节等;。

禁忌:禁吃驴、马、狗肉;。

忌讳用手触摸头顶;。

进入藏胞的账房,男左女右,不得混坐。

文化:唐宋时称其为“吐蕃”的少数民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