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备课教案(实用15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14:46:24 |
- ZTFB |
- 11页
教案是教师为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科学地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所制定的教学计划,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和指南。教案有助于教师合理调配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现在我们开始着手写一份教案吧。编写一个好的教案需要有清晰的教学目标。以下是一份教学案例,通过这个例子来展示如何编写有效的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备课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的基础上感知海燕的形象。
3、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象征意义,理解环境描写及对比手法的作用。
4、学习海燕不惧怕困难,敢于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赏析海燕形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对比、衬托、象征等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设想:
《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奏和流动感的油画,具备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引导学生解读这首诗时,我根据散文诗的特点,加强朗读,于诵读中展现海燕的活动空间,紧紧围绕三幅画面引导学生感知海燕大无畏的战斗精神,从中体验并学习这种精神,且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
教学模式。
朗读——赏析——探究——拓展。
教学步骤:
一导入: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能够搏击风浪,当鸟儿们都去躲避风浪时,它却高声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海燕》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奏曲,去感受高乐基给我们带来的生命之最强音。
二、走近作家作品。
1、师:请同学们展示一下你们在预习中收集到的作家作品知识。
2、生交流。
3、师出示幻灯。
4、小结:伟大的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写了《海燕》这篇散文诗。
三、整体感知。
听课文范读录音,区分活动场景。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春天的旋律》的尾章,听课文范读录音。
生:(全文给我们展示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海燕在这三幅典型环境中活动,其形象逐步完整、鲜明:第一幅,风卷云集,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第二幅,暴风雨迫近,海燕博风击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第三幅,暴风雨即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这三幅场景以时间为序,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逐步展开。)。
师:打开书找找海面景象在哪几个段变化?
生:(回答后点出幻灯片)。
四、赏析艺术形象。
1、师:既然你们了解了暴风雨有个渐次逼近的过程,那么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我认为,朗读时,语气应该有所变化。
生:应由低沉、缓慢,逐渐过渡到热烈激昂,这可以表现暴风雨从酝酿到逼近到即将爆发的过程和气势。
生:好!
师:分组朗读,一大组第一幅画面,二大组第二幅画面,最后一部分全班一起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个别指导:示例一:“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在飞翔。”中“高傲”要重读,语速要快一些。示例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要带着满腔激情来读,“更猛烈”要重读。(指导后可以让学生再读第一段和最后一部分)。
生:示例一:“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以比喻的手法,从行动角度写,表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和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师:很好。读得不错,还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了海燕的形象。
生:示例二:第二、三段。
(第2段先承前面的“飞翔”而来,以瞬息交替的动作,写海燕的勇敢低飞,又迅疾高翔的矫健雄姿。而第三自然段从声音角度写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
生:示例三:第九、十段。
(作者绘形绘声地描写了海燕在海浪与云空拚搏的背景里,“叫喊”“大笑”“号叫”,显示其欢快、豪状;海燕从“飞翔”到“飞舞”,从“直冲”到“穿过”,从“碰着”到“掠起”更显出其敏捷、勇猛。)。
师:太好了!有分析还有比较。和哪些自然段的在作比较?
生齐:一二自然段里的词。
师:对!写他们的目的就是什么?
生:和海燕形成对比。
生:示例三:文章的最后三段。
(写海燕的呼喊,写它的两次大声疾呼,表达了海燕作为报讯者的欢快之情,作为胜利预言家的豪迈情怀。)。
师:非常好,在俄文中,“海燕”本来就有“暴风雨的报信者”或“暴风雨来临前的预言者”的意思。
师生共同归纳海燕形象。(完成板书)。
(全诗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乐观、大声疾呼形象的描写,再现了一个勇猛坚强、乐观自信,渴望战斗并且勇于献身的战斗者的形象)。
五、探讨象征意义。
1.师:结合时代背景,想想文章写的仅仅是海燕吗?
生齐:不是。
生:俄国大革命前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师:很好。说明这个同学预习的时候查阅了资料。
生:象征。
生: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生: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反革命的黑暗势力,写它们的猖狂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险恶的环境。
师:很好。说了象征意义,还说到了环境对海燕形象起的烘托作用。
生:本文还两次写到大海与风、云、雷、电展开了殊死搏斗,反映了1905年革命前夕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日益激化;大海最终战胜乌云、闪电,象征了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前途。
师:非常好。这个同学还说到了文中事情的象征意义,看来你下来查阅背景一定下了功夫。请继续努力。
师小结:同学们对象征意义的理解都非常准确,除了大家预习很认真外,还有个原因:本文象征的主客体(象征体和被象征体)之间可谓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我们无需借助更多的想象,就能透过这些客观事物的描写发现作者隐藏于纸背的真实意图。这就是我们写作时应该学习的地方。
六:课外拓展。
人生,并非只意味着阳光与鲜花,有时也会遇到坎坷,甚至面临各种各样的“暴风雨”,面临生活中的暴风雨,你该怎么做呢?试就这个话题,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方法:先三分钟课内练笔,后小组交流,最后班上展示几个好的)。
小结:人们常说:温室里长不出擎天大树,暴雨里才显出雄鹰的羽翼。是啊,生活中有和煦的爱的阳光,但更多的是狂风暴雨,惊涛骇浪的考验,而生活的暴风雨,只能将我们摔打得更结实、更睿智、更坚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七、课后作业(为了取得更大的成功,就是更好的走近高尔基,请继续阅读)。
阅读高尔基的作品《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虽说一年级名著导读中已经要求,肯定还有没读完的。)。
总结:我们在美的享受中解读了作品,感受到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干渠到海燕那穿越时空的壮美。作品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使全诗集诗情、画意、诗理为一体,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产生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是巨大的。同学们,让我们在生活的暴风雨中也做那勇敢飞翔、搏击长空的海燕吧!
八年级语文上册备课教案篇二
设计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如恶魔一样吞噬了无数的生灵。法西斯如泯灭人性的怪兽,如一部开动着的杀人机器,中国南京30万不眠的英灵,南斯拉夫7000个善良的灵魂,仍在无声地控诉着法西斯的罪恶。历史为之颤栗,然而历史不能遗忘,罪恶不能遗忘。今天我们学习《亲爱的爸爸妈妈》,去感受南斯拉夫每年10月21日举行的盛大祭奠活动那“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设计二:
在我们的生活中,伴随着“亲爱的爸爸妈妈”这声稚嫩的呼唤而来的,常常是充满爱意的笑脸和亲切的呵护。但在这篇文章中,伴随着这声呼唤的却是灭绝人性的枪声。面对曾经发生过的惨剧,你对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对和平与幸福,也许会有更多的认识和更深的思考。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亲爱的爸爸妈妈》。
八年级语文上册备课教案篇三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梳理故事情节,掌握复述故事的方式。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进一步学_象征的艺术手法;品味本文语言,感悟字里行间真挚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南斯拉夫妈妈的形象,体味文中流露出来的跨越国界的浓浓_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味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形象,感受文章感人至深的语言。
难点::蜡烛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点拨、自读。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说到蜡烛,你们能想到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奉献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李商隐-无题)。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李商隐-巴山夜雨)。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之苦.(杜牧-赠别其二)。
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歌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感受小说中烛光里别样的深意。
(二)作者介绍。
西蒙诺夫,是苏联作家。这是一个大家比较陌生的作家,他的作品多为战争题材,尤以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军事小说而。如《日日夜夜》《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等。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他作品中,常常出现生动的战时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
是不是这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三)梳理故事情节。
请一位同学告诉大家,《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注意:复述故事的时候,注意将清楚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法西斯展开了激烈的争战.在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安葬红军战士.她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摆正遗体,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埋葬了烈士.为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上,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
(四)精读课文,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听完__同学的复述这个故事后,同学们觉得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感人还是震撼?)。
为什么说这个故事很感人呢?(环境、人、物三者考虑)。
a.环境(衬托)。
a.故事发生再二战,文中不乏对枪林炮火的描写,找找看,哪些地方对环境进行描写?(第16.18.20.24.27段)。
b.思考下作者设置这样一个典型环境,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当时环境危险,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b.人物--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
故事的主角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刻画,采用什么方法呢?
(心理?语言?肖像?神态?动作?)。
外貌描写:
“她太衰老了”:年老体弱--拖动、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黑围巾:(4次:20.28.40.41):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动作描写:
老人对烈士做了什么事情呢?(掩埋烈士、安葬烈士、守护烈士)。
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安葬烈士:亲人礼葬。
守护烈士:充满敬意。
在描写这样一位年老体弱的老人在掩埋烈士、安葬烈士、守护烈士时,作者具体用了哪些动词比较震撼人:
“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体衰;。
“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拖”:年老、行动不便、艰难。
心理活动:(讨论课后练_第三题)。
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c.物--蜡烛。
本文烛光(6次)的象征意义:
第28段:交代了蜡烛的来历,说明了这支蜡烛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虽然渺小,但却是老妇人的宝物,老人把它最珍贵的宝物奉献给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
结尾处: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_。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烛光的写照,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胜利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小结:蜡烛的深意:。
1.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
2.象征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
3.象征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
4.象征和平、希望和胜利.
(五)全文小结。
文中的南斯拉夫妈妈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弱,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_情深的境界。希望每个同学都能体会到这种美好的感情,并且在今后的日子里,付出多一些爱,收获更多的快乐。
八年级语文上册备课教案篇四
桃花源生活环境美理想社会。
风俗人情美矛盾。
现实社会。
拓展阅读:课文赏析。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蒂,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八年级语文上册备课教案篇五
教学难点 : 文章的主题。
预习要求: 1,给下列字注音:
缘 旷 豁 髫 诣 骥。
2,朗读并试背课文。
教时安排: 二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根据《扬子晚报》的一则消息“云南发现“世外桃园””引入新课……。
2,板书课题 : 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
强调:源:水的源头。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头。
补充:陶渊明,名,潜 别字,元亮 东晋 文学家。
指导: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其他情况。
二,检查预习:1,找学生朗诵课文。
2,给下列字注音:
缘 旷 豁 髫 诣 骥。
集体订正。
三,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的结构;重点学习1-2节的词语。
四,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并讨论就文章的结构设计问题:
疏导:
结构方面的问题,一般包含:线索,段落等问题。可以结合课文阅读重点一考虑。
总结可以讨论问题: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只将阅读重点一开变一下)。
2,标出文中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
3,据此划分课文的层次。
明确:1—2两个问题的设计可以参考课后思考题 五。
五,学生再一次阅读全文,师生共同讨论完成1-3题:
总结明确:
1,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安排材料。
疏导:行踪可以理解为:地点的转移。
2,表示行踪变化的词句:
板书:
3,根据以上的总结,将课文分层:
一,(1)发现桃花源。
二,(2—3)进入桃花源。
三,(4—5)离而复寻桃花源。
六,学生齐诵1节,对照注释口译课文:
1,明确词语:
2,找学生概括第一节的内容:
明确:交代人物,时间,及沿途的美好景色。
3,教师问:
(1)怎样设计情节,使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的?
学生讨论。
总结: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景色优美。
(2)文章这样设计开头有什么作用?
讨论总结:
吸引读者,令人心驰神往。为下文渔人进入桃花源作铺垫。
4,背诵第一节。
七,学生齐读第二节,对照注释口译课文。
1,明确词语:
强调:豁然开朗,阡陌,交通(词的古今义),往来种作,黄花垂髫(修辞格)。
2,找学生概括地二节内容(讨论)。
总结;概括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平,安宁,生活幸福,勤劳 。
3,学生思考:
作者塑造这样的生活环境有什么意图。
疏导:阅读注释(1),联系课文的主题。
总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4,齐背第二节。
八.总结第一课时:
线索,层次,1-2节的内容及词语。
附:1,板书设计 : 。
落英缤纷 屋舍俨然。
色彩神秘:忘路远近 生活幸福: 良田,美池,怡然自乐。
忽逢。 勤劳善良: 往来种作。
吸引人 羡慕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讨论课文3-4节;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 新课:
1,找学生试背课文1-2节。
教师提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
重要词语: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花垂髫,……。
基本内容:发现---进入-----(神秘----环境优美……)。
2,集体订正。
二,明确本课学习内容:
讨论课文3—5节;总结全文。
三,找学生朗诵第三节或集体朗诵。
1,找学生口译第三节。(集体订正:注意文中的成分省略)。
2,明确词语:
强调:词的古今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
3,概括第三节内容:(学生讨论)。
总结:(1):自续身世:自云……。
(2):热情待客:便邀还家,设酒杀鸡……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告戒送客:不足……。
4,讨论:
(1):根据上面的内容,概括一下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
疏导:注意课文的主题,及文章的注释一。
总结:(1) 生活淳朴,热情好客,对人感情真挚……。
(2) 朝代更迭,世事变迁,生活艰难……。
明确:
5,齐读第三节。
四,齐读第四节,并口译。
1,明确词语:
2,概括内容:
再找桃花源不得而迷路。
3,讨论:
(1):为什么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出?
总结:照应开头;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没有。增强神秘色彩。
( 渔人不守信用的惩罚……)。
五,齐读最后一节,并口译:
1,明确词语;规:计划。寻:顷刻,不久。遂:就。津:渡口。
2,思考:到底有没有“桃花源”?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若有若无,再一次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
六,学生齐读4—5节。
七:总结全文,讨论:
1,归纳主题:
描绘了……景色及……生活风尚,表现了作者……理想。
2,讨论课后思考题一:
集体订正:
八:完成课后练习(略)。
附:
1,板书设计 :
自叙身世:自云……。
热情好客:便邀还家……。
告戒送客:不足……。
2,练习: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2,解释加横线的词:
要:( ) 咸()云( )。
3,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4,在文中括号内填进省略的词语。
5,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
————————————————————————————————————。
——————————————————————————————————。
6,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那些文字表明村中人在见渔人之前没见过任何人?
————————————————————————————————————。
(2)为什么会“叹惋”?
(3)为什么要求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不违。
八年级语文上册备课教案篇六
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四)总结、扩展。
作者用一个似假似真似虚似实的动人故事,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资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民的理想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容否?”
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矿、麻桌(xi,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如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威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下面句子中的“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此公欲来指代(杨氏)。
老人肯相引至此指代(大穴)。
此殊不缺也指代(金珠锦绣珍异等物)。
2.下面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3.补出下列句子中的主语。
(穴中人)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杨氏)与老人同出。
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桃花源》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老人引导才进入山之大穴。
b.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洞。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文中的穴中人与桃花源中的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五)布置作业 。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全文。
(六)随堂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桃花源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两句可以用陆游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评点。
四、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表达作者向往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社会平等、和平安宁、人人自食其力、人们自由快乐的社会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
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一分为二地看)。
八、板书设计 。
八年级语文上册备课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的的感人之处。
2、进一步学_人物的塑造方法,并训练初步赏析人物的能力。
3、认识战争的残酷性,从而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操。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意义深刻的语句。学_结合情境分析人物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文章却是什么的感人,教学中可以抓住蜡烛这一条线索。结合环境背景,让学生感受到南斯拉夫老妇人的形象。同时也领略烛光的象征意义,启发学生热爱和平憎恶战争的思想。教学中对于二战中纳粹的暴行可以有适当的介绍,当有助于学生的认识。
课前准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者是根据拼音写汉字:
贝尔格莱()德、(f)()晓、瓦(l)()、地(jio)()、(pf)()、衰()老、()()头、屏()障、颤(wiwi)()、(j)()躬、赞(y)()、绸(dun)()、(flng)()、惊(hi)、()、晨(x)()。
2、辨析下列多音字:
(1)散:散()文;散()步。
(2)削:削()去;剥削()。
(3)间:间()距;间()歇。
(4)迫:迫()击炮;急迫()。
(5)晃:晃()眼;摇晃()。
(6)堡:堡()垒;十里堡()。
(7)揣:揣()在怀里;揣()测;。
挣揣()。
3、辨析形似字:
(1)瓦砾();闪烁();众口铄()金。
(2)契()约;挈()带;锲()而不舍。
(3)地窖();窑()洞;窟()窿。
(4)枝柯();孟轲();坎坷();。
苛()刻;百舸争流()。
(5)揣()测;踹()开;喘()气;。
湍()急;祥瑞()。
4、词语积累。
(1)烧灼:烧、烫,使受伤(2)珍藏: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收藏;(3)穿越:通过;穿过。(4)目睹:亲眼看到。(5)拂晓:天快亮的时候。(6)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7)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8)匍匐:爬行。(9)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竭,尽。(10)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11)耸立:高高地直立。(12)柔和:温和而不强烈。(13)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14)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15)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16)肃穆:严肃安静。(17)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5、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主要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俄罗斯问题》,诗集《友与敌》,长篇小说《日日夜夜》,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等。1949年访问中国,并于次年出版了描写中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的《战斗的中国》一书。
八年级语文上册备课教案篇八
八年级班和班现各有学生人。大部分学生能够课前按要求自主预习,课堂认真听讲,课后复习作业,被动接受知识的意识也较弱,积极思维意识弱;能够透彻理解知识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还比较困难;合作、探究学习意识还比较薄弱。知识基础不扎实,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存在着诸多障碍,阅读赏析文本的能力较为欠缺,课外阅读量小,知识面狭窄。
八年级语文上册备课教案篇九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单元学习要求】。
“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懂课文大意,积累“交通”“妻子”“无论”“不足”等常用的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社会理想。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过多种诵读形式读懂课文大意。
2、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展开想象,进行文学再创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同时形成自我的情感体验,追求自己的理想世界。
2、引导学生珍视今天的和平生活,热爱祖国。
教学过程。
【导入】。
1、导语:同学们,你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请一个同学说说“世外桃源”这一成语的含义及出处,并屏显该成语的含义,提醒学生积累该成语。)。
2、学习目标(屏显)。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过多种诵读形式读懂课文大意,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世界。
(3)品味语言,展开想象,进行文学再创作。
(设计意图:1、开门见山地导入新课。3、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环节之一——读懂课文,积累词语】。
一、正读。
1、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会读的或把握不准的字圈出来,然后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合作解决。
2、屏显重点字词,正音并帮助学生掌握。
夹岸数百步。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
咸来问讯。
此中人语云。
诣太守。
南阳刘子骥。
3、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画出把握不准的语句,师生共同研讨。
(屏显可能误读的句子)。
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后/遂/无问津者。
二、点读(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
1、要求学生大声地慢慢地理解性地朗读课文注释,不理解之处画上横线。
2、学生质疑问难,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教师点出应该重点理解的词,帮助学生理解积累。
(1)重点字词: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便扶向路。
(2)通假字:便要还家。
(3)古今异义词:交通妻子无论不足。
(4)一次多义:舍志寻。
(5)同义词:咸=悉=皆=并缘=扶要=延。
(6)成语:世外桃源怡然自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落英缤纷。
三、译读(所谓“译读”,就是学生自读课文,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1、各人自读自译,画出不会翻译的语句。
2、男生提出疑难,女生翻译。
3、女生提出疑难,男生翻译。
(教师听学生的读与译,指出并纠正不当之处,屏显学生可能不大会翻译的语句)。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4、齐读课文。
【教学环节之二——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
一、品读(所谓“品读”,就是在感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品位和赏析。)。
1、桃花源的外面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的语句。
2、桃花源的里面是什么样的呢?请从文中找出描写桃花源内部环境的语句。
3、桃花源中的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小结:作者笔下的桃花源环境优美,男女耕作,老少皆乐,民风淳朴,是一个和平安宁的地方。)。
5、这样的地方在当时找得到吗?为什么找不到呢?
6、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其社会理想。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乘的环境里,中年以后长期隐居在农村(写作本文时作者已57岁,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屏显)。
教师引言:唉,陶渊明何其不幸,生在乱世之中,这么寻常的生活对他来说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而我们何其有幸,生活在太平盛世。同学们,饮水得思源,你知道在这太平盛世的背后,有多少人的努力吗?你知道我们能够坐在这儿学习,这背后有多少人在为我们默默地付出吗?是啊,我们要珍视今天的和平生活,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为国效力。
二、拓展延伸——追寻你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教师练笔:《我有一个梦》。
我有一个梦。
我有一个梦。梦里,天空蔚蓝蔚蓝的,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山,郁郁葱葱的,各种动物欢乐地奔走其间。水,澄澈见底,鱼儿虾儿畅游其间。啊,梦里的世界多么洁净!没有滚滚而来的沙尘暴,没有四处弥漫的雾霾,没有工业废水,没有漂浮的塑料袋。
我有一个梦。梦里,中东部家庭和西部家庭手拉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手拉手,全世界的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地成长,快乐地学习,不用踏着泥泞步行数里去上学,不用在凛冽的寒风中瑟瑟发抖。啊,梦里的世界多么美好!没有贫穷,没有疾病。
我有一个梦。梦里,世界和平安宁,没有杀伤性的武器,没有战争,更没有屠杀。
……。
【教学环节之三——品味语言,展开想象,进行文学再创作】。
一、研讨渔人与村人的对话(体会本文的语言精炼的特点)。
二、展开想象,写一写《村人与渔人谈话录》《渔人与太守谈话录》。
教师练笔。
(一)。
渔人(自言自语地):哇塞,这是什么地方啊?天上?人间?
村人:你是谁?从哪来?
村人:傻瓜,当然是人间了!
渔人:那这里的“人间”跟我生活的的那个“人间”迥然不同,咋回事呢?
村人:这——,说来话长啊,还是到俺家里去,咱们慢慢聊吧。
(二)。
……。
作业布置:
一、必做题。
1、把重点字词整理到笔记本上。
2、完成《基础训练》前六大题。
二、选做题(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
1、写一写你心中的世外桃源。
2、展开想象,写一写《渔人与村人谈话录》或《渔人与太守谈话录》。
附:板书设计。
环境优美。
男耕女作。
老少皆乐。
民风淳朴。
八年级语文上册备课教案篇十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课文体是小说。作为八年级学生,要求对小说有初步的感知,能读懂小说,并且能对小说的人物及环境有一定的感知,知道他们在小说中的作用。并且对小说的人物形象有一定的分析。
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课对学生以后感知相关的文章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在整个初中教学中有继往开来的地位。帮助我们对新的文体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开拓了眼界,能学着写简单的小说,感受小说的美。在知识体系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人物形象以及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段,对人物作出分析,感受小说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巨大功效。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芦花荡》是孙犁笔下非常优美的小说之一。在整个八年级上册中,它是为数不多的小说之一。对学生认识小说,品味小说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学生很少能接触到像本文这么好的小说,学生在感受小说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去模仿创作。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
对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本文按照小说的六要素来组织,将故事情节与人物命运紧密结合。在对六要素介绍时,作者通过背景描写,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紧张的环境。紧接着,故事层层展开。因为主人公的任性与对敌人的轻视,导致姑娘受伤。这也就为后文老头子为姑娘报仇埋下了伏笔,使得文章的展开顺理成章。本文是对本单元新闻这一文体六要素的深入,也是对后面文章的学习的方法指导,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够循序渐进。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本节课主要是介绍小说这一文体,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小说,使我们拓展视野,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感情,对人物的性格特征有一定的分析和认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老头子的传奇色彩。
学情分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备课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
1.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3.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
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
教学时数:
用二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1.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 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2.介绍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老师范读课文。
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一 句读分明;二 节奏合理;三 语速适中,四 语句流畅;五 注意音韵铿锵。老师也可以边提要求边做示范。)。
5.对照注释,理解课文。(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
(如果程度好的班级,可以对照课文,直接笔译,然后站起来读,同学补充,老师作点拨)。
6.第一段翻译与评点: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渔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重点词语:行:指船行。忽:说明是偶然的。之:指见到的景象。异之:为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穷:穷尽,走到头。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水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评点: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林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7.读第2段课文,翻译并评点:
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重点词语:舍船,丢下船。才:只,仅仅。悉:都。属:即类,之属:即这一类事物。
译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有座山,山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渔人)便丢下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人通过。只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很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竹一类的树林。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狗的叫声不断传来。里边的人来来往往耕种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边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地自由自在地娱乐。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环境,见到一片安宁和乐的世外天地。
朗读第3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重点词语: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儿女。焉:相当“于之”、即“从这里”。语:告诉。足:值得。“问所从来”:即“问从何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即“竟然”,“无论”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跟现代汉语用的“无论”不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译文:桃花源里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了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他们便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招待他。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桃花源的人说自己的先辈们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起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对他们说了,大家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住了几天,渔人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叮嘱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2、3段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发展。
朗读第4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重点词语:志:同,做标记。“便扶向路”:向:从前,“向路”:去桃花源时走的路。诣:到……去,这里指谒见。如此:象这样。
译文:(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见太守,告诉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先前所作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条路。
读第5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重点词:刘子骥,与陶渊明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真实可靠。
译文: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位高尚的名士,听了这件事。很高兴地前往,还没有实现,不久就病终了。以后就再没有问路探访的人了。
评点: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讨桃源未果的情形。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为故事的第三部分。
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琅琅上口。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1.请同学复述课文。
2.分析课文:
提问: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怎样划分结构?
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完成目的一)。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提问: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完成目的一)。
提问:根据课后练习四,谈谈我们该怎样认识作者的理想社会?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背诵课文。
5.作业 :
(1)完成课后作业 一、二、三、五。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的差别: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芳草鲜美。
(《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一册》人教社)。
八年级语文上册备课教案篇十二
三、教学计划(主要针对阅读和作文教学,在此间和课堂插入基础知识的学习)。
1、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教材,充分利用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独立思考,敢于创新,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阅读的能力;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上课要用普通话。
2、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教材,利用工具书初步了解所学知识,提出质疑,或通过课外书籍、网络、咨询、请教等收集有关资料,或在生活和社会的大课堂中寻找与课文相关的信息,或按照老师布置的思考题,做好准备。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认识、问题等走向课堂,促进课堂上的学习,更为学会收集、组织分析和学会运用知识,提供了锻炼机会,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激发学生课堂上“我要学”的欲望。
4、根据这几年的中考题来看,要特别重视阅读教学,扩大阅读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1)先预习、泛读,让学生在心中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个大致的轮廓。
(2)精读,对文章的局部,即对字、词、句、段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达到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掌握,使心中的轮廓更透澈、鲜明。有了总体印象之后,还要抓住文章的具体内容、具体人物、情节、结构和具体的描绘,进行深入精读,达到从“点”的深化掌握,到“面”的深刻理解。
(3)找重点的阅读来让学生去做(每周至少一篇)。
5、继续采用上学期的合作学习小组(4人,前后桌为主)。课堂上,尝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对老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自学后,小组合作解决,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会各抒己见,大胆发言,大胆提出反对意见,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既当老师又当学生,学习就会是积极的。
6、加强作文指导,提高作文能力。训练题要创设情境,帖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说、想说话,要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创作激情作文;作文评改也要形式多样,坚持“多写少改详评”原则;如可让学生穿插改阅或自行改阅,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面批,多写有激励性的评语。
7、将文言文作为硬件,除在课堂上精讲多背外,把文言文知识总结成试卷、课件,变换形式让学生熟稔于心中,为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8、搞好单元过关的训练和测试。每单元结束后测验一次,通过语文成绩动向表对没过关的同学的课外辅导,力求人人过关。
9、认真备好课(制定一份备课计划方向表)。继续络的有关理论文章,进一步提高自己素质和业务水平。继续学习计算机技术,上好多媒体课。继续摸索、实验,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重点是阅读教学方面)。
八年级语文上册备课教案篇十三
生杂说:是虚构的。
师:作者虚构的桃花源有怎样的魅力令古今中外的游客痴迷地探寻?他为什么虚构这个桃花源?从大家给我的问题纸条上看出,这些都是同学们想迫切了解的。这节课我们师生也来一次探寻,深入了解桃花源究竟是怎样的所在?请同学们静静地思考,你认为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细细读书,在文中找依据。
师:看你微笑地望着老师,你来回答吧。
生:我认为桃花源是个与外界隔绝的闭塞的地方,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另外,渔人出来之前,桃源人还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师:是啊,他们从秦到东晋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生活了近600年了,仍然不愿与外界沟通,你看书很细致哦。
生:我认为桃花源是个美好快乐安宁的地方。
师:喔,你一下说出了这么多。请分别说一说理由。
生:因为这里的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树竹子,环境优美,这里的房屋整齐,没有出现倒塌,说明不是破败景象,而是安宁的。快乐是指的老人和孩子怡然自乐,还有壮年人在田地里劳动,也是快乐的。
师:你说得有条有理的,尤其是从房屋整齐想到社会的安宁,是很难得的。
生:我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也看出社会的安定。
师:请说说你怎么想的。
生:小路交错相通,说明他们安心到田间劳动,有鸡叫有狗叫,说明家禽都活得好好的,没有乱军来抢。(全堂大笑)。
师:是不是看抗战片里日本鬼子抓鸡宰羊杀狗的?
生:我想,古时候发生战争也避免不了。
师:你的联想很丰富,说得对。连家禽都能舒展地鸣叫,唱着最动听的歌,这个社会一定是安定的。
师:再请同学们推测一下,这里的壮年人从事什么劳动?
生:种田。
生:养鱼,因为有池塘。
生:种桑树,养蚕。
生:织布。
生:做衣服。
生:酿酒。
师:看来这里的行业很多的,百姓能安居乐业,确实是个好社会。
生:我补充,其中往来种作,从中看不出忙碌,我看出的是悠闲。
师:你的语感很好哇,这里的劳动是轻松的,而不是被迫的,把劳动当作享受,体现出一种精神的愉悦,你很了不起!
生:我认为桃花源里的人都非常热情好客。
师:哦,你有了新的发现,看到了桃源的人情。
生:渔人来到后,他们立刻请他回家,并且还用酒饭招待他,后面还有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都很热情。
师:对,一个陌生人的到来,他们都这样倾其所有,拿出最高质量的盛宴款待他,何况是他们自己人呢?这里的人多么真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么友好融洽!
生:我认为这里还是个富裕的地方。
师:你怎么看出的富裕呢?
生:因为他们有酒有肉,客人来了设酒杀鸡作食,开宴会。
师:精细的地方被你发现了!细读推想才会有收获。
师:大家再推测一下,他们有了收入是否缴税?
生:不缴。
师:你是如何知道呢?
生:因为当时他们出来的时候率妻子邑人来的,都是一家人,谁跟谁啊,没必要缴。
师:(微笑)小脑袋挺机灵。也就是说,这里没有人从他们的收成里克扣。
生齐:对,没人剥削他们。
师:你们从历史课上学的“剥削”这个词吧。其实啊与《桃花源记》一并流传的还有《桃花源诗》,在这方面诗要写得更清楚些。(出示字幕:“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请学生齐读)桃花源里没有税收,没有剥削,也没有官府的压迫,这个社会是和谐自由的。
师:那么你认为桃花源的哪些特征与我们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
生:社会的安定,没有战争。
生:要有美好的环境。
生:人与人关系融洽和睦,人人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生:没有剥削和压迫,社会和谐。
生:不能。
师:文中有没有暗示?
生:有,结尾处渔人记号找不到了,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暗示了这个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师:除了结尾处的复寻而迷,还有什么地方有暗示?
生:开头的桃花林,是纯一色,很少见。
师:对,桃林中无杂树,年号、地点含混,渔人也没有名字。
生:还有他们穿的衣服,也暗示了这不是真实的故事。桃源人与外界隔绝600年了,还和东晋人穿的一样,既然不通音信,怎么会一样?这也说明是个神奇的地方。
生:当时的东晋是历史上比较动乱的时期,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美好向往。
生:为了让劳动人民看到,虽然当时社会黑暗战乱,以后还会出现好社会的,不让百姓失望。
师:两位同学谈得都有道理。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请看下面一段资料(出示字幕):请学生齐读。
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 刘毅传)。
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宋书 荆州蛮)。
生接:“男有分,女有归”
师:可是,当时的现实是男子没有职业,女子不能婚配。由于常年的战乱和繁重的赋税,土地荒芜,民不聊生。这是陶渊明构想理想社会的现实基础,另一个现实就是黑暗的门阀士族制度。(出示资料,并读出)。
士族制度就是以人出身高低作为评介的唯一标准,出身名门叫士族,出身寒门叫庶族,士族地位显贵,庶族得不到重视。
生:老师,那时没有科举制度吗?(学生一脸愤慨)。
师:还没有。科举制度始创于隋朝,成熟于宋朝,东晋时期还没有形成。在那个制度下,出身成了评判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只要出身名门,就算是个是庸才,也会得高官厚禄,,如果出生在寒门,即使才高八斗,也不会得到重用和发展。陶渊明生活在这样一个政治黑暗的时期,“大济于苍生”的壮志难酬,他的心中是悲愤的。就文学创作而言,作者表达对现实不满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揭露现实,如《礼记》中的《苛政猛于虎》,出示:
孔子适齐,过泰山,有妇人哭于墓,使子路问之。答曰:昔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也,今吾子又死也。子路曰:何不去乎?妇曰:无苛政。子路以告。孔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生:虚构,幻想。
没想到学生立刻喊:不——愿——意。
师:都不喜欢吗?喜欢的举手。
师:有两位。不喜欢的呢?(其余都举手)你们先讨论讨论。(生讨论)。
师:先请两位喜欢的同学来谈。
生:那里的环境好,主要是可以不写作业。
生:是。
师:你可以找老师同学解决,可千万不要逃到桃花源里去,那里的人也要学习的,现在是学习化社会。(笑)。
生:我不喜欢。现在我们多先进,有电视,有汽车,他们连个马路都没有,都是田间小路,那么窄,怎么走啊。
师:你不喜欢那里,是因为落后对吗?
生:是。
生:我也不喜欢,桃花源里不与外界联系,学不到外面先进的技术,他们发展太慢,科技不会太发达。
师:你的眼光很高远喔!只有开放社会才能得到长足发展。不过当时能对外开放么?
生:不能,当时他们进入桃源时在秦朝末年,社会动荡,外面的社会不如桃源里面,所以他们不能开放。
生:能开放,后来又经过西汉,很强盛呢,他们隔几年就应该出来看看。(大笑)。
师:他们远不如我们的同学有远见卓识哦!他们一直不出来,进去时是秦朝,外面是动乱的,渔人偶然进入时是东晋,外面还是动乱的,也不知道外面有过多少沧海桑田的变迁,也没有经历过强盛的时期。看来,闭塞是有许多弊端。
生:我不喜欢,就那么一小块地方,每天看见的都是那几个人,太无聊了。
师:你觉得不断地更新,才有乐趣是吧。
生:我不喜欢长期住在那里,可以想象他们的人口质量也不会好高。
师:怎么说呢?
生:人少闭塞,发展慢,即使不实行计划生育,也不会有太多的人口,因此优秀的人不会太多。我不喜欢死气沉沉的地方。
生:我也不喜欢,因为那里没有竞争,有竞争的地方才有进步,我喜欢竞争。
生:当时的外界很动乱,现在我们的社会非常和平,就不喜欢到哪里去了。
师:大家谈得非常精彩,小小年纪都成社会学家了!同学们能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老师特高兴特激动。至于这个桃花源,无论大家喜欢与否,无论这个桃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不重要,因为它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境界,成为美的象征。
课后反思:
亮点:一是从课程观出发,将文学、哲学、历史知识恰当揉在一起,带给学生一个广阔的背景,在比较宽阔的平台上展开师生互动,课堂上时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出现了精彩的生成。
二是解读课文有深度有广度,打破了对桃花源常规性的理解,将古典与现实结合得非常完美。
上一篇:桃花源记。
八年级语文上册备课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通译全文。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4、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5、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情景动画,并导入。
同学们,我国湖南省有一处风景独特、备受世人青睐的旅游胜地,她因东晋时期一位诗人的名作而闻名天下。大家知道是哪儿吗?那位诗人又是谁呢?你去过没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记》,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
二、诵读和复述:
1、教师泛读课文,学生听读,从而熟悉字词读音、朗读节奏。
2、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3、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五分钟后请同学复述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复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学补充。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然后反复自由朗读。
三、疏通词句:
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难解的、注解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2、教师可适当给同学讲解词语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但不宜细讲。有些词语应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及相关知识,展开联想、加深理解。
3、请同学找出难译的语句,寻找优秀同学作答。(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
4、请同学逐句翻译,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重点讲解部分”进行点拨。
第二课时。
一、理清思路:
划分课文段落层次,并归纳其大意。
第一段:开端。
八年级语文上册备课教案篇十五
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四)总结、扩展。
作者用一个似假似真似虚似实的动人故事,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资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民的理想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容否?”
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矿、麻桌(xi,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如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威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下面句子中的“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此公欲来指代(杨氏)。
老人肯相引至此指代(大穴)。
此殊不缺也指代(金珠锦绣珍异等物)。
2.下面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3.补出下列句子中的主语。
(穴中人)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杨氏)与老人同出。
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桃花源》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老人引导才进入山之大穴。
b.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洞。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文中的穴中人与桃花源中的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五)布置作业 。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全文。
(六)随堂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桃花源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两句可以用陆游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评点。
四、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表达作者向往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社会平等、和平安宁、人人自食其力、人们自由快乐的社会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
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一分为二地看)。
八、设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八年级上册语文经典课程教案人教版(模板19篇)
- 2023年八年级语文(实用17篇)
- 共青团青年代表发言(实用19篇)
- 公司年会主持稿开场白怎么写(实用20篇)
- 新课标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汇总14篇)
- 2023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电子版(大全10篇)
- 档案室管理员个人岗位职责 档案室管理员个人岗位职责是什么(七篇)
-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11篇)
- 2023年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及反思(优秀9篇)
- 2023年摄影师个人简历模版(模板17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