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伐战争教学反思大全(实用18篇)
- 上传日期:2023-11-20 02:42:25 |
- ZTFB |
- 10页
艺术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它可以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和思考。高质量的总结要求我们深入思考并总结出精华部分。下面是一些总结的写作技巧和经验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篇一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国可亡,史不可灭”,因为修史“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在20xx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准备上网看完这段悲壮而可歌可泣的历史,无疑是责无旁贷,却又难以承载的任务。这场在1945年9月3日赢得的战争胜利全然不同以往110年前的甲午战争,中国进行的仍是一次封建王朝战争,而日本则进行的是一次国民战。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而我们惟一赢得的,就是60年前的那场胜利。那是近100年来积贫积弱的中国第一次在一场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取得胜利,这场胜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唤醒了沉睡了几个世纪的中国。
现在,我们的生活十分美好。可你,是否想过,现在的幸福生活来的?这可是战士用自己滚烫滚烫的鲜血换来的。这个代价太大了!今天,让我们来顾过去的点点滴滴吧!
同学们,战士们就是这样抛头颅,洒热血,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新中国。让我们勿忘国耻,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将来振兴中华!
革命战士永垂不朽!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篇二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的道理。
在学习这则寓言时,我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揠苗助长》的方法,首先要求学生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故事大意,之后,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和感悟寓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鹬和蚌的对话,抓住"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词语想象鹬和蚌的申请,从而对"互不相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最后,引导血色很难过通过朗读体会渔翁所得之易,抓住"喜笑颜开"、"没费一点力气"、"一齐捉住"等词语指导朗读,收效更加明显。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鹬和蚌傻不傻?傻在那里?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他们不仅能帮助鹬和蚌出主意,而且找到了原因所在,真正内化了寓意。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篇三
《丑小鸭》这篇课文讲的是丑小鸭因“丑”而到处受人欺负,在经历了种.种挫折之后,终因由丑变美而获得了新生的故事,在教学中,为了教出祖国语音文字的美,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一片浓厚美的氛围,我重视学生的感知性活动,让感知性活动发挥以下功能,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再三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积累、加强感悟,例如:在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中,我抓住“欺负、讨厌、孤单、讥笑”等词语重点理解,,他们更能深刻感受到丑小鸭所遭遇的悲惨命运。课文中的很多词语课后我也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写一写,记一记这样会对他们今后的写作打好基础。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篇四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内容,课标这样要求:“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它主要介绍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北伐战争,讲述了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等。其上承辛亥革命,下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在民主主义革命中占有一定地位。
学习本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进而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利益;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是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成果;中国革命进程是艰巨的、曲折的。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主要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通过指导学生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和指导学生自导自演历史情境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表演等,认识黄埔军校和北伐战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的生命。
2、通过对北伐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使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到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斗争中,它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说明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与支持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3、中国革命的进程是在曲折中发展的,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共产党对革命的领导权。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篇五
成功之处:。
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准备《抗日战争》这节课时,我查找了一些网上的资料,发现这节课的资料和课件可以用多如牛毛四个字来形容。所以我希望用一条和别人不一样的思路来进行教学设计。在别人资料与课件的基础上,在师傅和组里各位老师的指导下,我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和人文化的加工,紧扣“殇·战争”这一主题通过“感知·深究·反思”展开教学,设计较为新颖。特别是通过让小组同学课前搜集国民党抗战、共产党抗战和其他爱国力量的抗战史实,并制作课件在课堂上展示的方式,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这堂课的设计体现了历史教学的人文主义关怀,将爱国主义情感和尊重生命的意识渗透其中,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不足之处:。
其一、关于课堂预设与生成的问题。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丰富的文字和图片材料、学生小组代表展示成果以及“网上跟帖”活动展开教学,整节课下来,我感觉课堂预设的成分较多,课堂生成的问题不多,未能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使得整节课的气氛稍显沉闷。在教学中减少预设,注重生成,用心关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细心呵护每一个学生,这些都将是我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
其二、课堂小结处理不够到位。环节三“反思战争”,本应是在情感升华过程中将本节课推向高潮的一个亮点,但是由于处理不够得当,给人以虎头蛇尾的感觉。这其中也反映出自己在教学技巧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对于课堂的把控能力还很薄弱。
其三、语言不够精练,情感投入不够。虽然在上大赛课之前进行了几次试讲,但是当真正站在公开课的讲台上,难免会出现紧张情绪。这致使自己在教学语言上出现重复、用词不准、不够流畅等问题。同时,因紧张情绪所致,未能将自己真正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在教学中的情感投入不够,我想这也是使得课堂气氛稍显沉闷的一个原因吧。由此,我深深地认识到: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篇六
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我多次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通过探究学习、启发引导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学生唱国歌这一情节,调动起学生的爱国情绪。后来学生们反映,他们已经四年没唱过国歌了。
由于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各种媒体宣传铺天盖地,学生对本课相关内容已有一定的认识。针对目前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哈日”一族现象,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强调日本侵华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让学生在触目惊心的影片、历史照片中了解历史的真相,教育学生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在20xx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内容)。同时,利用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猜谜语),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和游戏中学到知识,加强对历史的感悟能力。
教学中我还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冷静地剖析历史、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避免在学生中出现盲目的民族复仇情绪。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篇七
报告内容: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攻击东北。9月18日,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战争。这就是九一八事变的.起源。
当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称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次日晨4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从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5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领北大营。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日军伤亡24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又称沈阳事变;日本称满洲事变,因中国东北被日本称作满洲)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九一八事件爆发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这次事件爆发后的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因此被中国民众视为国耻,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国耻日”。日军在中国的暴行,为现代世界文明史留下最为黑暗的一页。我们不能忘记,不能忘记这些耻辱和那些强盗。所以,我们还需要和平。要牢记这段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让世界人民遭受磨难。现在,我们应该珍爱和平,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我们不能辜负在战争中“抛头颅,洒热血”的壮士们,是他们为我们创造了现在的和平社会,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做贡献!请将日军的所作所为永远记住,并且以一种新的动力往前冲吧!用辉煌的成绩告诉世人我们是崛起的龙的传人!
xx年xx班。
郑xxx。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篇八
我们在明朗的天空扬光辉,
结成队,向前飞,
结成队,向前飞,
争取自由解放,
我们要把敌人击毁,击毁,
高飞过万里长城,收复失地,
保卫祖国拿出坚强的力。
我们为中华民族扬光辉,
结成队,向前飞,
结成队,向前飞,
争取独立平等,
我们要把敌人击毁,击毁!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篇九
在抗日战争年代,革命老区县出了个舍身救人的抗日英雄。
(1913--1943),19出生于县村的一个普通农家。性格刚直,见义勇为,无私无惧,好打抱不平。1935年,本村农民因生活所迫,以刮盐土晒小盐谋生。当时盐巡稽查得很严,农民无法正常营生。对此,气愤不平。一天盐巡又到村稽查,便组织农民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并当场将盐巡打了一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满怀革命激情,积极投入到抗日斗争中,宣传抗日救亡、写标语、画漫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193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调到县工人抗日救国会。同年,又先后担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职务。1943年10月,按照县委安排,组织抗日工作队到各区帮助、检查工作。带领赵诚、刘健、刘继广等几个干部进驻六区。进入六区的第一天,他们在大王庄村堡垒户家里开会。恰巧,这时村中有人去世,站岗放哨的房东大娘刚去吊唁,从饶阳长途奔袭的日伪军就进了村,其中一股进入了工作队开会的堡垒户院落。事情来得太突然,既无迎敌准备,又来不及隐蔽。意识到:冲出去硬拼,敌众我寡,肯定会吃亏;如果在简陋的地洞内坚守,一旦发现伤亡会更大。他毅然决定突围,并沉着地下达了命令:“同志们,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洞口马上就会暴露,我们必须冲出去。第一,大家都要准备牺牲;第二,把文件掩埋好;第三,我和赵诚先往外冲。出去后,我向东北方向突围,赵诚向西北方向突围,尽可能分散行动,减少伤亡,立即准备!”他简短的话语,含着无限的刚毅和果敢。大家紧急埋好文件后,第一个冲了出去,向在院内捉鸡的日本鬼子“啪啪”开了两枪,随着枪响,日本鬼子一窝蜂似地向他涌去。随后,趁敌人不注意,赵诚也冲了出去,其他几名干部陆续往外冲。他们迅速翻过围墙,分别往不同的方向突围。边打边撤,一直把日军吸引到大王庄村东北角。
突出重围后,他没有顾及自己,为吸引敌人,掩护战友,他选择了一个洼坑,作为有利地形向日本鬼子继续射击。日本鬼子的子弹雨点般向他射来,他身中七弹,昏迷了过去,一时停止了对敌射击。日本鬼子误以为他的子弹打光,便呼喊着“捉活的,捉活的!”从四面向他包围。这时,苏醒过来,立即又投入战斗,直到身上又中三弹,为民族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当时,年仅30岁。
如今,在村的村民活动中心,周边墙上绘画了20多幅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该村的抗日故事,其中一幅就是“舍身救人的抗日英雄的”,成为人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的活教材。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篇十
尊敬的评委老师,叔叔阿姨:
你们好!
自古英雄出少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抗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
1951年3月,中江县征集志愿军新兵时,黄继光在村里第一个报了名。体检时,他因身材较矮开始未被选中。来征兵的营长却被黄继光参军的热情所感动,同意破格录取。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已任营通讯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消灭敌人火力点。在战友负伤牺牲、自己所携弹用光的情况下,黄继光毅然用胸膛堵住了敌人正喷着火舌的枪眼。敌人、战士们惊呆了时,我也惊呆了,谁又见过这等可歌可泣的事迹呢?都说人的死有两种:要么重于泰山,要么轻于鸿毛。黄继光叔叔为人类的正义事业而死,他死得有意义,死得伟大!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七十年前,先辈们自强不息,浴血奋战.七十年的冷雨,七十年的风吹,七十年的青青橄榄随风而垂!七十年的荆途,七十年的光辉,七十年的英魂凝聚不朽丰碑!今天我们回顾历史、缅怀过去。卢沟桥的炮声-还响在耳边激荡我们没有理由忘却先辈们-鲜活的面孔!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的“七七事变”,把中华民族推到了亡国的边缘。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吹响了抗击外敌的第一声号角。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是啊,除了黄继光以外,还有无数革命先烈为了祖国的神圣领土不被侵犯,为了人民不受欺辱,为了我们生活得更幸福,用满腔热血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是他们用忍饥挨饿换取了我们今天丰盛的饭菜;是他们用站岗放哨换取了我们今天树荫下的嬉戏;是他们用流血牺牲使我们在和平的环境里学习和生活。
英雄们,我们将以你们为榜样,勤奋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告慰你们的灵魂,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篇十一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对我中国财产进行了大肆烧杀抢掠,对我国民进行了残酷、凶暴的杀害,仅“南京大屠杀”中就杀害了超过30万的华夏儿女。
南京大屠杀是1937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对其进行的长达数月的大规模屠杀行动。其中日军战争罪行包括抢掠、烧杀、对大量平民及其战俘进行任意、大肆屠杀等。屠杀的.规模、死伤人数等没有共同认可的数字,但一致认为死亡人数应超过30万人。
抗日战争是从1937年7月开始,1945年9月才结束。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然而蒋某人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军一枪未发,让出了沈阳城。日军得寸进尺,4个多月之内,使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日军强行霸占东北后,中国人民就开始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但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另称七七事变)前,未能形成全国性的民族战争。
就在1937年7月7日夜晚,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一名士兵不见了为名,要进城搜查。29军不准日军搜查,日军就向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发动猛烈进攻,第29军奋起抵抗。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便开始了。就在8月13日,日军又进攻上海,同样遭到中国驻守军的顽强抵抗。至此,中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状况,地方群众和共产党于是自发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抗日对战。
抗日战争结束后,据专家统计,中国人仅被日军侵略后就死亡3500万!光一个南京大屠杀就死亡30万人,日军进入中国见人就杀,后来由于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他们索性实行“三光”政策,见人就杀。他们还用活人做试验,用化学、细菌武器,新兵训练用活人练刺刀、枪法,吃人肉。有的村往往整村人都被杀光,无一生还。中国的“万人坑”比比皆是,这还不算日军从1930到1937年在东北地区的屠杀!
日本人对中国人可说是血债累累!每一个有血性、具有爱国情怀的中国儿女一定都不会忘记这一残酷的历史的!一定不会忘记这无法磨灭的国耻的.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篇十二
在这次爱国主义学科精品课程的活动中,我选择了抗日战争作为教学内容。总体来说,我认为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体现了这次活动的宗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现将这次的心得感受总结如下。
一、背景。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尽管很多历史老师在课堂中运用了很多的方法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不得不承认,很多课堂依然让学生感到沉闷,乏味。为了增加“人气指数”,这节课中我想了很多办法来充实我的课堂,比如:音乐、电影、、图片、朗诵、讲故事、……但是丰富的教学内容需要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更需要老师在可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全面的考虑课堂的可实施性与有效性。在学习《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节时,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二、课前安排。
1、回忆近代以来日本侵华史实。
2、安排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有关“侵*日军的罪行”的资料。并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其危害:再次严重践踏了中国的主权,中华民族又一次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3、预习并查找学案上“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相关资料,认识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第一个阶段。
4、利用网络查找抗日英雄的事迹,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
5、归纳总结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伟大意义。
三、教学过程简介:
第一步(多媒体展示)。
展示日军侵华暴行:有军事侵略,还有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731部队。
第二步:全民族的`抗战。
让学生小组探究,根据史料分析全民族的抗战过程。
包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两个战场;两条路线等。
第三步:中国抗战胜利,分析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探讨抗战胜利的意义。
3、教学效果自评。
我在课前经过精心的准备,收集了大量资料,同时在同学科老师的建议下,我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的取舍和人文化加工,围绕三大主题让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设计较为新颖,课堂立意较高。特别是利用史料让学生展开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调动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题,并将爱国主义情感和尊重生命珍惜和平的意识渗透到其中,是本节课的亮点和成功之处。但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
1、这节课的课堂感染力很强,学生不同程度的被课堂气氛感染,爱国主义教育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教师这样的课堂应更注重减少教学预设,注重生成同时最好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搜集资料,生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但学生由于受时间、条件等的限制,不可能做到准备得这么充分。
2、课堂上,老师的感情投入不够,语言也不够精炼流畅,虽然课前精心准备过,但是录像时依然很紧张,所以很难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情境中,使得课堂的效果受到了影响。
3、课堂小结部分是我们对抗日战争的反思,但是由于紧张,老师给人感觉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是慌慌张张,不够沉着冷静,这也反映出自己对于课堂的把控能力还有待提高。
总之,通过这次活动,我在反思中不断认识自己,看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众多不足,但是我相信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蹰而就的,美中难免有不足,认识到这种不足,我们才能不断反思不断成长,使自己在教学上有更大的突破。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篇十三
成功之处:。
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准备《抗日战争》这节课时,我查找了一些网上的资料,发现这节课的资料和。
课件。
可以用多如牛毛四个字来形容。所以我希望用一条和别人不一样的思路来进行教学设计。在别人资料与课件的基础上,在师傅和组里各位老师的指导下,我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和人文化的加工,紧扣“殇·战争”这一主题通过“感知·深究·反思”展开教学,设计较为新颖。特别是通过让小组同学课前搜集国民党抗战、共产党抗战和其他爱国力量的抗战史实,并制作课件在课堂上展示的方式,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这堂课的设计体现了历史教学的人文主义关怀,将爱国主义情感和尊重生命的意识渗透其中,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不足之处:。
其一、关于课堂预设与生成的问题。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丰富的文字和图片材料、学生小组代表展示成果以及“网上跟帖”活动展开教学,整节课下来,我感觉课堂预设的成分较多,课堂生成的问题不多,未能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使得整节课的气氛稍显沉闷。在教学中减少预设,注重生成,用心关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细心呵护每一个学生,这些都将是我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
其二、课堂小结处理不够到位。环节三“反思战争”,本应是在情感升华过程中将本节课推向高潮的一个亮点,但是由于处理不够得当,给人以虎头蛇尾的感觉。这其中也反映出自己在教学技巧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对于课堂的把控能力还很薄弱。
其三、语言不够精练,情感投入不够。虽然在上大赛课之前进行了几次试讲,但是当真正站在公开课的讲台上,难免会出现紧张情绪。这致使自己在教学语言上出现重复、用词不准、不够流畅等问题。同时,因紧张情绪所致,未能将自己真正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在教学中的情感投入不够,我想这也是使得课堂气氛稍显沉闷的一个原因吧。由此,我深深地认识到: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
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我多次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通过探究学习、启发引导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学生唱国歌这一情节,调动起学生的爱国情绪。后来学生们反映,他们已经四年没唱过国歌了。
由于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各种媒体宣传铺天盖地,学生对本课相关内容已有一定的认识。针对目前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哈日”一族现象,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强调日本侵华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让学生在触目惊心的影片、历史照片中了解历史的真相,教育学生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在20xx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内容)。同时,利用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猜。
谜语。
),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和游戏中学到知识,加强对历史的感悟能力。
教学中我还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冷静地剖析历史、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避免在学生中出现盲目的民族复仇情绪。
1、本节课大部分同学都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高涨。但由于分工的局限,第4组同学的参与机会较少。另外,由于学生的程度、兴趣不尽相同,有个别同学上课的积极性不高。
2、给学生一个舞台,真的能给我们带来精彩。比如第1组同学让全班同学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同学们真正懂得了把它作为国歌的原因。第2组同学自行设计的表格等。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虽略显粗糙,但简洁清晰,这就难能可贵。
3、这节课效果非常好,但是上这么一节课,不仅老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学生也要花大量时间。老师花时间进行教学设计、备课是应该的。但学生由于受时间、条件等的限制,不可能做到每节课都能准备得这么充分。
4、存在的问题是: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参与度不够,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需要继续研究。此外,学生对历史的细节很感兴趣,但不能上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仍然需要老师的启发和诱导。
5、提高学生素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不能指望上一两节课就能实现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一定要循序渐进,切忌急于求成。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篇十四
中国的人:
都在欢欣——。
借日本帝国主义底魔手。
调染着,我们正义底血,
创作了四十年代人类历史上,
艺术的最高峰。
这是一幅中国的大史诗,
这是一首远东的大史画,
这是一曲世界的大合奏,
这是一幕人类的'大史剧。
这个价值的艺术底中心意义:
使日本的野蛮。
反映着中国底文明,
使日本的侵略战争,
反映着中国底爱好和平。
向着全世界,我们骄傲地笑吧!
中国,
中国的人们,
在世界的舞台上,
它是演出得。
何等壮丽!
何等英俊!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篇十五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本课学习对学生后面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很重要。战前,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继续在传统的道路上徘徊,已全面陷入停滞与危机;而同一时期的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正迅速向着近代的目标跨越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的进行,进一步拉大了与东方的差距。鸦片战争前的东西方历史已呈现巨大的反差。认识这种差异能更好地理解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两种文明冲突的必然结果,鸦片问题只是一个偶然性因素。战争过程不仅显示了先进的工业文明对落后农业文明的巨大优势,也昭示了落后、自大、自我封闭的巨大代价。战争结束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战争失败的伤痛刺激下,中国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
西安使用岳麓版教材。岳麓版将课程标准必修1的两个有关中国近代史的专题整合为“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一个单元,“鸦片战争”一课包括两次鸦片战争。因此,鸦片战争的篇幅很小。尽管编写者已经努力展现细节,但用于教学仍感欠缺。要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国与世界形势,必须从马嘎尔尼访华说起,由此才能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再从战争的大致过程,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中西差距就看得很清楚了。鸦片战争并未使中国惊醒,《南京条约》的危害大都是后人的认识,当时大多数没有这样清醒的概念,因此条约的影响可以点到为止。我的设计思路是注重“过程与方法”:
(2)讲述鸦片问题的由来,讨论鸦片问题的危害;
(4)讲述新思潮的萌发情况,讨论民族“觉醒”问题。
导入:同学们初中学习过鸦片战争,对鸦片战争还有什么印象?
第一个环节:两个国家。
1.两份“国书”
1792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马嘎尔尼率领一个约800多人的使团,以祝贺乾隆皇帝80大寿为名,出使中国。马嘎尔尼向乾隆皇帝递交了英国国王致乾隆皇帝的信函。
同学们看这封信函的一部分内容:
在皇帝陛下的统治下,贵国国家兴盛,为周围各国所敬仰。如今我们国家同世界各国和睦相处,本国王认为正是谋求我们两大文明帝国友好往来的好时机。本国臣民曾经常常到贵国经商,无疑双方都能因此受益。但双方往来需要行为规矩而不至于违反对方国家的法律和风俗。希望我的臣民不会在外生事,当然,我们也希望他们不会受委屈。故此希望特派一位有权柄之人常驻贵国,管束我国臣民的行为,有委屈也可以保护他们。这样的办法可保诸事平安。
——摘自《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马嘎尔尼代表英国政府,提出了六项具体要求(要求学生阅读):
第一,请中国允许英国商船在珠山、宁波、天津等处登岸,经营商业。
第三,请与珠山附近划一未经设防之小岛归英商使用,以便英国商船到彼即行收藏,存放一切货物且可居住商人。
第四,请于广州附近得一同样权利,且听英国商人自由往来,不加禁止。
第五,凡英国尚货自澳门运往广州者,请特别优待词语免税。如不能尽免,请依1782年之税率从宽减税。
第六,请允许英国商船按照中国所定之税率切实上税,不在税率之外另行征收。且请将中国所定税率赐一份以便遵行。
对于英国方面的要求,乾隆皇帝给予这样的答复(要求学生阅读):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盹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
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无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崇山峻岭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
——摘编自《清实录》等。
对这两份“国书”,同学们怎么看?
2.两张礼单。
展示英国使臣给乾隆皇帝祝寿的“礼单”和中国回赠给英国的“礼单”:
英国“礼单”:天体运行仪和望远镜;座钟一架;天体仪;地球仪;奇巧椅子一对(能随意转动);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数门;军舰模型;以及英国的土特产若干。
——摘编自《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中国“礼单”: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摘编自《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问题:“两张礼单”中的礼品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中英两个国家有怎样的不同?
3.两个现象。
(1)中国现象。
电视剧《鹿鼎记》中兵部侍郎明珠说的一段话:
皇上天纵聪明,高瞻远瞩,见事也比臣高上百倍,臣想来想去,撤藩有撤的好处,不撤也有不撤的好处,心中好生委决不下,接连几天睡不着觉。后来忽然想到一件事,登时放心,昨晚就睡得着了。原来臣心想,皇上思虑周详,算无遗策,满朝臣子们所想到的事情,早已一一都在皇上的预料中。臣子们想到的计策,再高也高不过皇上的指点。臣子只须听皇上的吩咐办事,皇上怎么说,臣子们就死心踏地,勇往直前的去办,最后定然大吉大利,万事如意。
补充讲述:清朝道光年间有一个叫曹振镛的重臣,任大学士、军机大臣。当别人问他为什么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而恩宠不衰的秘诀时,他的回答是:“多叩头,少说话”。
多磕头,表示顺从;少说话,不是不说话,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是当时官员的心态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状况。
(2)英国现象。
1760年,乔治三世继承英国王位。他利用自己的地位,培植亲信,控制议会,组成一个亲国王的政府,王权呈现扩大趋势。在这期间,北美独立战争爆发,英国国内对乔治三世的内外政策不满,抗议声不断。在内外压力下,亲国王的内阁倒台。1784年,年仅24岁的小皮特组阁,解散由国王控制的议会,举行议会大选,并在选举中获胜,国王对议会的控制力被大大削弱。
4.两种认识。
(1)中国看英国。
展示三则材料:
材料一:以羊牛肉磨粉为粮食,食之不易消化,大便不通立死。每日食后,以此为通畅圣药。大西洋距中国十万里,亦惟茶叶是急,英吉利较近,皆不能离此。
——琦善(直隶总督,钦差大臣)。
材料二:至茶叶、大黄两项,臣等悉心查访,实为外夷所必须,且夷商购买出洋,分售各路岛夷,获利尤厚,果然悉行断绝,固可制死命而收利权。
——林则徐《鸦片奏案》《鸦片战后》。
(二)97页。
材料三:彼虽畜类,亦具人形。譬如桀犬狂吠,本不足一论是非,及投以肉食,未尝不摇尾而贴伏。
——牛鉴(两江总督)。
(2)英国看中国。
马嘎尔尼没有达到出使中国的目的,离开北京后,沿运河南下。一路之上,马嘎尔尼对中国社会进行的详尽的观察,形成了对中国的认识:
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
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多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它胜过其邻船的地方只在于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问题:同学们怎么看这“两种认识”?这“两种认识”说明了什么?
第二个环节:祸起鸦片。
1.鸦片走私。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仅允许广州一地对外通商。由于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对外国商品基本没有需要。因此,在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为了扭转这种情况,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1799年,走私到中国的鸦片有四千多箱,到1839年,猛增到四万多箱。
展示材料:
材料一:瘾至,其人涕泪交横,手足委顿不能举,即白刃加于前,豹虎逼于后,亦惟俯首受死,不能稍为运动也。故久食鸦片者,肩耸项缩,颜色枯羸,奄奄若病夫初起。
――俞蛟:《梦厂杂著》。
(鸦片)槁人形骸,蛊人心志,丧人身家,实生命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于洪水猛兽。
――魏源。
对于日益严重的鸦片走私,一些官员上书道光皇帝:
材料二: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
——黄爵滋。
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
——林则徐。
问题: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2.虎门销烟。
1839年,道光皇帝授予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到广州后,雷厉风行,收缴鸦片。1839年6月3日,在虎门海滩,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全部销毁。禁烟运动维护了民族利益。
3.战争烽烟。
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英国,英国曼彻斯特的三十九家公司联名上书外交大臣:“作为工业者的我们,不但因近来的中国事件失去了这个市场,而遭受损失„„我们的资财大部分都卷入了这种贸易。这个贸易的停顿,我们的货物被扣留,对我们已极为不便,而且将来可能遭受极严重的损失”。他们请求“女王陛下的政府,对于中国方面这种侵略行为,给予迅速的、强有力的、明确的对策”。
英国下院经过激烈的辩论,最终以微弱的多数通过了对中国发动战争的议案。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到达中国,一场为了保护鸦片贸易而进行的可耻战争就这样开始了。
第三个环节:“旷世”战争。
1.瞠目结舌的数字。
中国军队总人数80万,英国远征军18000人。
鸦片战争,清军伤亡4600人(死3300人);英军伤亡401人(死59人)。
清军牺牲高级将领十一人,正一品到从三品。英军无一名高级将领死亡。
——摘编自田秉锷《大国无兵》。
2.匪夷所思的攘夷。
在鸦片战争中,出现过这样一些现象:
(1)杨芳“粪桶阵”御敌:1841年,清政府派“名将”杨芳前往广东“痛剿”英军。面对西方的洋枪洋炮,杨芳认为洋鬼子一定使用了什么“邪术”。为了对付这些“邪术”,杨芳传令各地保甲把百姓家的粪桶全部集中起来,装在木筏上。英军一到,马上用木筏迎上去,让污秽的粪便浸涂于英船、英炮上,必然大败英军。结果,粪桶未能抵御住英军,我们还是战败了。
(2)奕经“五虎御敌”:1841年10月,道光帝派皇侄奕经为统帅,去浙江收复失地。到前线后,奕经拜佛求签,得到“必须有虎头人保佐,才能平安”的签语。他感到有道理,因为洋人是“羊”,虎能吃羊,只要属虎的人出阵,定能制服洋兵。于是他制定了一个“五虎制敌”计划,在寅年(十二属相,寅为虎)、寅月、寅日、寅时,挑选属虎的将士,戴形似虎头的虎皮帽子偷袭敌营。结果,“虎头军”大败而回。
(3)裕谦“剥人皮”御敌:在鸦片战争中,为了惩戒英国人,裕谦决定剥英国俘虏的人皮。裕谦在写个皇帝的奏折中报告:“先将两手大指连两臂及肩背之皮筋剥取一条,留作奴才马韁,再行凌迟枭示,其黑夷咪哈叨亦即戮取首级,剥皮枭示,俾众咸知奴才有剿无他,以杜其首鼠两端之念。察访兵民,无不踊跃称快,所有赏项,奴才已饬粮台查明照格发给。”结果,“剥人皮”没有震慑住英国人,裕谦还是战败了。
教师点拨:作为军人,裕谦是有血性的。镇海失守后,他投海自杀,实践了“城存俱存”的誓言。但是,以“剥人皮”对付英国人,使民族自卫变成狭隘的仇恨宣泄,它除了宣泄一下愤恨的情绪外,也许更是一种无奈。它虽然显示的情绪和意气,但却不能显示理性和力量,并不能挽回战败的结局。
第四个环节:历史何以至此。
1.战败的“代价”
1842年8月,英国军队打到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鸦片战争结束。8月29日,在英国军舰上,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
要求学生阅读《南京条约》的内容,思考《南京条约》的影响。
2.中国的“觉醒”
(1)懵懂的“觉醒”
经过鸦片战争,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一些人,感觉到世界的变化,开始关注世界。
介绍两本著作:《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
《海国图志》:是中国第一本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的著作。在此书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对于一个长期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民族来讲,这是了不起的进步。
《瀛环志略》:是徐继畲写的一部著作。在这部著作里,徐继畲改称英“夷”为英吉利,改称英国领事为英官,而不再叫“英酋”。我们不再称西方人为“夷”人,终于能够平等的看西方人了,这也是一个进步。有人称徐继畲为“正眼看世界第一人”。
补充说明:这两本书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太大的影响。《海国图志》印数不超过一千,后被列为禁书。倒是后来在日本翻印几十万册,成为日本学习西方的启蒙读物。徐继畲被罢官后,《瀛环志略》一书也被禁。
(2)还没有“觉醒”
要求学生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其时罢兵议款,互市通商,海寓宴安,相习无事,而内外诸大臣,皆深以言西事为讳,徒事粉饰,弥逢苟且于目前。
——王韬。
材料二:今汝既有悔罪之意,何不趁此商量,如果能将各船全数退回广东,即可罢兵,我必奏明大皇帝,将香港一处,赏给英国。
——道光帝谕耆英。
问题: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
教师补充说明:曾纪鑫在《千古大变局》一书中记载:“1843年7月31日,美国公使顾盛带着总统泰勒的授权缔约证书,来到中国,同时带来还有送给清朝皇帝的礼品:航海地图、地球仪、六轮手枪、步枪、蒸汽战舰及蒸汽挖掘机模型,还有关于构筑要塞、造船、海陆军战术、地质、化学等方面的书籍和《美国百科全书》、望远镜、气压计、温度计等。这些是战败的中国最需要的。但仍然被清朝官员视为‘奇技淫巧’给谢绝了。”
1860年10月,英法闯进圆明园。让英国人十分意外的是,当年马嘎尔尼送给乾隆皇帝的那些礼品,如天体运行仪、地球仪、音乐钟,以及各种新式火炮、枪械都原封未动的堆放在那里,上面落满了灰尘。
鲁迅先生讲:“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3)何时才“觉醒”
被清王朝视为千年和约的《南京条约》并没有给中国带来长期和平。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了北京城,放火烧了圆明园。中国清政府再次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
经过这次战争,中国人真的惊醒了。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李鸿章来到上海,刚和外国军队接触,就被震撼了,感叹“其大炮之精纯,子弹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李鸿章说,这是“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湘军将领胡林翼奉命进剿太平军,看到在长江上逆流行驶的外国轮船,船速非常快,当即“中途呕血,几至坠马”。据说,临死之前,他的最后一句话是“天要变了”。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中国开始真正学习西方——洋务运动兴起。清政府设立了总理衙门,终于放下了天朝的架子,开始与西方“正常”打交道了。
再后来,甲午战败的耻辱,更是惊醒了中国人,一场变法自强的政治改革运动开始。
问题:通过对鸦片战争的再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新的认识?
多讲一些史实,少说一些结论。
——关于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鸣先生说:“吸取历史教训的前提,是历史要大体上是真的,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假历史,就只能被坑害。”
张鸣先生这句话表达了两个明确的观点:一是要讲真历史,只有从真历史中才能汲取有益的经验和智慧。二是指出了讲假历史的后果——“坑害”和“被坑害”。
在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坑害”和“被坑害”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一些老师常常被所谓的历史结论左右,被定势思维束缚,人云亦云,不去深入探寻历史的本源,根据所谓的历史结论解读历史,以论带史。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视教材为“圣经”,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讲述历史,不敢逾越“雷池”半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可能自觉或不自觉的充当“坑害者”的角色,那么学生也只有“被坑害”了。
拒绝做“坑害者”,这应当是历史教师最起码的底线。如果我们能“多讲一些史实,少说一些结论”,“坑害”就会少些,当然也能更好的实现历史教育的价值。
下面以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不去“坑害”。
受学时和教材篇幅的限制,中学历史教材对历史的叙述大多比较概括、简练。这虽然有利于最大限度的保证历史教科书的知识容量,但这样做也抽取了历史中最丰富、最鲜活的东西——历史的“血”与“肉”,只剩下一堆干枯的历史“骨架”,嚼之无味。
受教材这种“特色”的影响,很多老师的课堂教学也成了“骨架”,一节课充斥着大量的历史概念、历史结论,惟独缺少了丰富的史实、丰满的人物。
历史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用史实说话。一切重大的历史现象都是由无数的具体史实构成的,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的。关注历史的细节,才能触摸到一个真实的历史,更好的理解历史。
在鸦片战争一课教学中,从历史的细节入手,分析、比较鸦片战争前中外差异,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鸦片战争,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1.从“两份国书”看中英两国的不同。
1793年,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受命出使中国,向乾隆皇帝递交了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一封信;乾隆皇帝也给英王乔治三世回了信。阅读和分析这两封信函,可以看出中英两国的不同。
2.从“两张礼单”看中英两国的不同。
马嘎尔尼出使中国,带来了英国国王送给乾隆皇帝的礼品;乾隆皇帝也给英国国王回赠了大量的礼品。观察“两张礼单”的内容,可以看出中英两国的不同。
3.从“两个现象”看中英两国的不同。
电视剧《鹿鼎记》兵部侍郎明珠一段精彩的道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政治状况。1760年继承英国王位的乔治三世力图扩大王权的失败,反映了英国政治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4.从“两种认识”看中英两国的不同。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对世界一无所知,也不愿意去了解世界。反倒是英国人,对中国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
通过一个个细节,让学生感受到一个可触摸的历史,一点一点的推动和深化学生对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的认识,也就深刻理解了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中国战败的原因。
二、思考历史——摘下眼镜看鸦片战争。
受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一些老师总是习惯戴一副有色眼镜看历史,总是从一个角度看历史。这样看历史,总也看不到历史的另一面。
对鸦片战争这样一场改变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如果我们摘下有色眼镜,转变一下观念、转化一下角度,或许也会有新的发现。
1.对于“侵略”的思考。
鸦片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但是,不能把英国的一切要求都不加区分的归结为“侵略”。
鸦片战争前,英国希望发展、扩大和中国的贸易,这是工业国家的必然要求。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家,则不需要这种贸易。鸦片战争实质上是两种文明的冲突,不能把英国的一切贸易要求都斥之为侵略要求。
对于《南京条约》,也不能将其所有内容都视之为英国的侵略要求。割地、赔款、协定关税等这些内容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具有明显的侵略性。而条约中要求中国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反映了工业国扩大贸易的经济要求,不能简单的归结为侵略。如果把这也视为侵略,就等于肯定鸦片战争前中国“闭关锁国”的正确性,肯定中国与世隔绝的合理性。
在鸦片战争教学中,如果只盯住“侵略”二字,对一切问题、现象的分析、判断都从这两个字出发,这是一种思想的偏执,这不是对历史的尊重。这样教历史,学生可能就只记住了两个字:“仇恨”,这恐怕不是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
2.关于落后的思考。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落后,不仅是军事技术、社会制度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还表现为思想观念的落后。这种思想观念的落后,反映在中国对世界的无知,反映为中国人的愚昧。
从包括林则徐在内的一些官员的言论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人的愚昧无知;从鸦片战争中发生的一些“匪夷所思”的现象中,也可以看到中国式的愚昧。一场民族的反侵略战争,以这样一种愚昧的方式、一种极端的方式进行,值得思考。
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讲,观念是最难改变的。要改变一个人、改变一个民族,改变观念也是最重要的。在鸦片战争一课教学中,如果没有关注到中国人观念的落后,只是一味的强调制度、经济落后,不利于形成深刻的历史认识。
纵观中国近代史,中国挨打并非完全都是因为落后。当英国要与我们谈判发展贸易问题的时候,我们以天朝自居,拒绝与英国人进行任何接触;当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我们敢于扣押英国政府的谈判代表;当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时候,我们敢杀外国公使,攻打外国领事馆。我们这个民族封闭太久了,不了解这个世界、更不懂得世界规则,干很多啼笑皆非、荒谬之极的“违规”之事。这些是否也需要反思呢?从一定意义上讲,“违规”同样也要挨打!自我封闭也会挨打!
今天的中国已经走上民族振兴的道路,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我们完全准备好了吗?我们对外面的世界完全了解吗?如果能从鸦片战争的学习中汲取一些经验教训,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历史课是一节课一节课上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课只能按照教材所述内容去讲授。放宽历史的视界,也许更能看清历史的本来面目。
如果看“鸦片战争”能向前看到到康乾盛世,或许我们能看的更真、看的更准、看的更清,对中国战败的原因,认识的会更到位。
把看“鸦片战争”能向后看到到甲午战争,也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新思考。
鸦片战争后,中国又回到“太平盛世”的梦幻中,上自皇帝,下至普通百姓,普遍没有意识到世界的变化,仍然沉醉于美轮美奂的天朝盛世中。我们这个民族对伤痛忘却的太快了。
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圆明园的冲天火光,才将国人惊醒,中国真正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中国再败于东洋“撮尔小国”,天朝梦醒,一场变法运动由此揭开。
建立起历史的链条,从长时段看历史,会看得更清。
“多讲一些史实,少说一些结论”,学生对历史的体会就会更深刻一些、更理性一些,也就不会被“坑害”了。
为了历史的尊严,为了历史教育的目的,一定要“多讲一些史实”。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篇十六
早在皖南事变以前,已有新四军北上抗日先遣部队来到小成秀的家乡,发动群众抗击日军的侵略。小成秀的父亲是一位亦农亦教的私塾先生,看着国破家亡、生灵涂炭的旧中国,具有强烈爱国之心的父亲毅然投身革命。那时的小成秀只有13岁,受父亲的影响,小小年纪就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也开始加入到抗日工作中,常做些通知开会、送信站岗等力所能及的工作。
记得父亲第一次将一张小字条交到小成秀的手上,对她千叮万嘱,让她一定把信亲手交到区里的高伯伯手中,如果遇到敌人,要镇定、沉着,无论发生任何情况都不能让信落到敌人手里!小成秀想了想,把信藏在身上破棉袄的棉花里,又操起一只草篮子和一把小镰刀,这才准备出门,父亲一直在旁边观察着小成秀,这时赞许地对她说:“好!还真会动脑筋。”
当时正是初春时节,树木还光秃秃的,一眼望过去,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小成秀提着篮子,小心翼翼地向前走,快要走到时,忽然发现一队日本鬼子正向着她这边走来!她顿时大吃一惊,一颗小心脏几乎跳出了胸膛!如果继续往前走,肯定要迎面遭遇鬼子,但这时如果向后撤,鬼子一定也看到她了,肯定会引起他们的怀疑,小成秀急中生智,就地弯下腰来,一边割草一边往野地深处撤,一边偷偷地关注着鬼子的动静,心里盘算着如果被鬼子注意到该怎么说,幸好鬼子并没在意一个在野地里割草的小孩子,咋咋呼呼地向南走了过去。
等鬼子一走远,小成秀便迅速走上大路,飞奔到区里将信交到了高伯伯手里,高伯伯接到小丫头的信,都有点不相信,他说:“你这个小鬼丫头真灵光,鬼子刚走你就把信送到了?好样的!”临走时高伯伯让小成秀不要把送信的事对外人说,一定要严守秘密,小成秀一边答应着,心里想:我早记住了,父亲已经不知道和我说过多少遍了。
1943年,小成秀家乡的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鬼子为了进一步围剿我抗日根据地,从江南地区运来大批毛竹,在公路和河道两边,构筑了一条绵延数百里的竹篱笆,将整个如皋地区围了起来,每隔三五里路就修建一座碉堡,碉堡之间设立“检问所”,盘查过往行人,对我们的抗日活动构成了严重威胁。当时小成秀父亲已担任银杏乡乡长,上级要求他们焚烧竹篱笆,为抗日工作扫清障碍。
父亲给小成秀的任务是征集煤油。当时煤油还是很珍贵的东西,叫“洋油”,有钱也不容易买到。小成秀设法借到一只煤油箱,先把自己家的煤油一股脑全倒了进去,再到每家去讨取。老百姓听说是用煤油烧竹篱笆,都非常乐意捐献,许多人家甚至将仅剩的煤油灯里的油都捐献了出来。
到了上级约定火烧竹篱笆的那天晚上,小成秀和参加行动的人员,带着煤油和大捆的稻草,在军分区和县、区武装的保护下,来到他们负责的银杏乡境内范公堤的一段竹篱笆前,到达指定地点后,看到邻乡的行动人员也已到达,他们将稻草铺在篱笆上,再浇上煤油,只等着远处亮起火光信号,立即将稻草点燃!火借风势,很快燃起了冲天大火,蔓延百里的竹篱笆这时就像一条燃烧的火龙,他们兴奋的高喊:“打倒日本鬼子!我们胜利了!”深夜里,龟缩在据点里的鬼子不知道外面有多少武装,也不敢出来,只能躲在碉堡里漫无目的地打了几枪了事。当时日本鬼子从江南把毛竹运来很不容易,所以火烧竹篱笆之后,鬼子没有能力再构筑竹篱笆,他们的行动为加快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1941年,为了抵御日寇的扫荡、清乡,上级党组织要求他们进行地形改造,就是将原来的交通要道挖断、将桥拆掉,阻止敌人的清乡行动。但是这样一来,自己队伍的行动也受到了影响,于是就采用架设临时桥的办法解决。可是建临时桥需要大量的木头,新四军经费有限,再加上任务急,时间紧,无法在短时间内采购到大量木头,在这种情况下,惟一的办法就是拆房取木。于是小成秀父亲召集家里人开会,要先拆自家房子,父亲说,“我是共产党干部,只有自己带头,老百姓的工作才好做。”
小成秀全家10口人赖以生存的唯一住所,现在说要拆掉,祖父气的胡子一翘一翘的,母亲看着6个孩子,在一旁暗暗流泪。看到这个情景,小成秀帮着父亲劝说家人:“爹和我都为抗日做事,他还是干部,日本鬼子打过来,抓不到我们也会把房子烧掉,与其让鬼子烧,不如现在拆了还能派上用场。”
就这样,父亲和小成秀又叫上了10几个民兵,一夜之间就把房子拆了,拆下的木头全数无偿交给了铺路队,这一壮举感动了乡里的老百姓,许多人纷纷捐献木头,使得改造地形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后来乡里为了记念范成秀家这一壮举,一致同意将她家西边的一座桥取名为“范家桥”。1943年,范成秀正式加入了抗日组织;1945年,范成秀也和父亲一样,成为村里的革命干部,同年8月15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范成秀从一个懵懂的小丫头真正成长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分子。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篇十七
1、本节课大部分同学都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高涨。但由于分工的局限,第4组同学的参与机会较少。另外,由于学生的程度、兴趣不尽相同,有个别同学上课的积极性不高。
2、给学生一个舞台,真的能给我们带来精彩。比如第1组同学让全班同学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同学们真正懂得了把它作为国歌的原因。第2组同学自行设计的表格等。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虽略显粗糙,但简洁清晰,这就难能可贵。
3、这节课效果非常好,但是上这么一节课,不仅老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学生也要花大量时间。老师花时间进行教学设计、备课是应该的。但学生由于受时间、条件等的限制,不可能做到每节课都能准备得这么充分。
4、存在的问题是: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参与度不够,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需要继续研究。此外,学生对历史的细节很感兴趣,但不能上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仍然需要老师的启发和诱导。
5、提高学生素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不能指望上一两节课就能实现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一定要循序渐进,切忌急于求成。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篇十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通过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党员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同时,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增强爱国、爱党的情感。【教学重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第1页。
共5页。
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那么,黄辅军校是在什么情况下建立的?它建立后对当时的形势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下面,我们来学习具体内容。
二、学习新课。(一)、黄埔军校的建立。
1、(教师出示导读提纲)请同学们看课本上有关黄埔军校的内容。从中提炼出相关信息。
黄埔军校的建立(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作用)。
播放:《国民革命军军歌》展示:幻灯片(孙、吴、张三派军阀实力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北伐军胜利进军”这部分内容,并结合所给的资料和自己掌握的地理、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第2页。
共5页。
压、混战,对外卖国投降,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成为国民革命军讨伐的主要对象。(补充、渲染有关汀泗桥、贺胜桥战役的情况,以加深学生对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的印象。对武昌战役前独立团一营战士的请战情况,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印象。)。
师: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北伐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从珠江流域打到了长江流域,声势震动了全国。那么,北伐军为什么能够胜利进军呢?分组讨论,看哪一组分析得最全面。
小组代表交流,教师。
总结。
北伐战争之所以能够胜利进军是因为:(1)北伐战争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正义战争;(2)作战方针正确;(3)国共两党齐心协力;(4)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5)广大北伐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师:北伐战争把国民革命推向了高潮,那么,国民革命的最终结果如何呢?(展示幻灯片《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国民党在屠杀革命志士》两幅图片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
师:北伐战争虽然取得了巨大胜利,基本上打垮了北洋军阀,但是随着国民党右派蒋介石、王精卫等叛变革命,国民革命最终失败了。那么,国民革命为什么会导致失败呢?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四则材料分组讨论,分析其原因。
第3页。
共5页。
展示:幻灯片: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北伐战争期间,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和帝国主义破坏革命的四则材料。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展示幻灯片: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通过分析以上四则材料我们可以得出,国民革命之所以会导致失败是因为:国际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极力破坏中国革命,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国民党右派不断制造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严重削弱了革命力量;再加上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领导人陈独秀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导致在敌人发动突然袭击时,不能组织有效的反抗。
生梳理本课知识要点并识记四、巩固练习。
第4页。
共5页。
【教学反思】。
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有效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因此我在设计和构思本课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着力于使学生通过直观的方式,提高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但由于本课内容比较多,以至于学生活动的不够充分。
第5页。
共5页。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政府公开承诺书(实用15篇)
- 2023年化工车间主任岗位职责(实用19篇)
- 2023年为重病职工捐款倡议书怎么写(模板17篇)
- 2023年职工家属亲情承诺书(汇总8篇)
- 家庭财产协议书(精选11篇)
- 学生会干事申请书(通用18篇)
- 最新环保治理工作方案(通用17篇)
- 最新社区副书记履职承诺书(通用19篇)
- 商户向城管的承诺书(优秀15篇)
- 2023年做文明少年倡议书300字(大全13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