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俄罗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简短(模板20篇)
- 上传日期:2023-11-09 17:55:04 |
- ZTFB |
- 11页
养成读书的习惯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法和路径。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总结写作示范,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领会写好总结的要领。
中国与俄罗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简短篇一
斯里兰卡总理古纳瓦德纳在视频致辞中说,提高水稻产量对于解决粮食危机、保障粮食安全和减少贫困至关重要。中国科学家成功培育出高产水稻品种,将其推广到其他国家,这有助于这些国家实现水稻自给自足,从而实现粮食安全。
“包括莫桑比克在内的许多非洲国家受益于杂交水稻技术。”莫桑比克驻华大使古斯塔瓦说,中国通过与非洲国家共享农作物种植技术,持续助力提高非洲国家农业生产力,帮助当地民众摆脱贫困。这种援助模式注重实效,增强了农民自身的生产能力。
“中国在数十年间一直致力于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杂交水稻技术,这一做法得到全球赞誉。”所罗门群岛总理索加瓦雷在视频致辞中表示,中国杂交水稻援助已成为中国对外援助的标志性项目,是真挚情谊和良好互信关系的体现。
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持续向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农业技术支持,帮助各国加强农业能力建设。“中国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合作,成立农业示范中心,开展农业人才培训,提供大量粮食援助。”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署长罗照辉介绍说。
“粮食与营养安全不仅是单个国家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球性议题,需要国际社会通力合作。”津巴布韦总统姆南加古瓦在视频致辞中说,中方在农业灌溉方面的投入和对订单农业的推动等使津方持续受益,增加了津巴布韦农业生产总产量。他表示,津方愿与中方及其他国家继续加强农业合作,进一步巩固和推进世界粮食安全。
目前,全球粮食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表示,中方将在提升国内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农业对外开放合作,推动农业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把杂交水稻国际合作作为共促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更多中国贡献。
本次论坛由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农业农村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共同主办。来自约60个国家的驻华使节、中国援外相关部门负责人、国内媒体代表等170余人出席论坛。
中国与俄罗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简短篇二
食品安全一直倍受关注,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根本离不开食品。所有人都知道这一点,但又总一些人,让我们担心,我们的食品是否安全,是否卫生。
最近的孔雀石绿、苏丹红等这些是已经被“消灭”了还有红心鸭蛋等还没完全被解决的。不过就算它们现在已经给解决了,可是我们还要担心“它们”还会不会在不就的将来卷土重来呢?想到这里,我就不禁想到了在幕后不断“制造”这一些危害人生安全的食品的人。于是我就发出了这样的疑惑这些人是为了什么?我想还是为了一个字——钱,钱是魔鬼得意的诱饵。因为钱,这世界上发生过多少次的谋杀、抢劫和盗窃?谁能想到这么一张张的钱币,竟是想监狱和法庭输送罪犯的“供应商”。
也就是因为了钱产生了:人工合成甜味剂(糖精钠、甜蜜素)和防腐剂(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等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因此,我十分的想些人明不明白,他们的“产品”危害了多少人?有许多的人因为吃了这些所谓的“卫生、安全食品”而上吐下泻乃至丢了性命的!
不过,我想,除了批评那些只知道赚钱而不顾及他们身体健康、安全的人以外,我们还要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
如:苹果过于的发亮说明苹果可能打过蜡。葡萄上的白斑过多可能就是农药使用过量。
这些说明,防御食品中人为的添加化学物质、有害物质有些是可是用肉眼或简单的方法检验出来的。
我们要关注食品安全,要为了我们的健康而努力,要为了我们的文明而努力。
中国与俄罗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简短篇三
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党都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始终牢牢掌握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权。
雁飞千里靠头雁。做好“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级党委和党组织必须加强领导,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的强大力量。2019年党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这是我们党历史上首部规范农村工作的专门党内法规。条例把党管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细化成具体的规定,实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制度机制上把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到了“三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级党委要扛起政治责任,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坚持城市农村一起抓,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县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县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县以上各级党委要发挥好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健全议事协调、督查考核等机制。
“村看村、户看户、农民看支部”,“给钱给物,还要建个好支部”。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无论农村社会结构如何变化,无论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如何发育成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不能动摇、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削弱。我们要扩大农村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加大培养青年党员力度,提高基层党组织为群众服务意识,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等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
“三农”工作领域的领导干部要抓紧提高“三农”工作本领。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要懂“三农”工作、会抓“三农”工作,分管领导要真正成为“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认真学习“三农”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深入田间地头调查研究,真正了解农民诉求和期盼,真心实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村政策千条万条,最终都得靠基层干部来落实。我国有几百万农村基层干部,常年风里来雨里去,同农民直接打交道,是推动农村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力量。对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政治上要信任,工作上要依靠,生活上要关心。要完善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打造一支高素质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和乡镇领导干部力度,为加强农村社会治理服务充实新生力量。建立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制度,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报酬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和监督管理力度,引导他们提高为民服务本领、强化廉洁履职意识,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今年将召开党的_,做好“三农”工作、稳定“三农”这个基本盘,对于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我们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中国与俄罗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简短篇四
摘要:近几年来,朝鲜核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关注,同时它也成为了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热点与难点问题。朝鲜核问题能否较好解决直接关系到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局势,也关系到全球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各国外交部现已在探讨寻求各种途径、方式,和平有效解决朝鲜核问题。中国与朝鲜为邻国,且在历史上有过合作,同时中国也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故中国应该坚持本国外交政策,有坚定且正确的立场,对此问题产生积极影响。
朝核问题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美国根据卫星资料怀疑朝鲜开发核武器,扬言要对朝鲜的核设施实行检查。朝鲜则宣布无意也无力开发核武器,同时指责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威胁它的安全。
朝鲜半岛自朝鲜战争以来一直存在着军事对峙,朝核问题实际上是冷战对抗的延续。朝鲜指控美国对其国家安全构成最大威胁,美国则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朝鲜认为,朝鲜核问题是由美国敌视朝鲜政策造成的,要解决核问题首先需美国转变对朝政策。朝鲜重申,只要美国不放弃敌视朝鲜政策,朝鲜也就不能放弃核遏制力。为解决问题,朝鲜一直要求与美国进行直接对话,并多次提议与美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但美国则要求朝鲜先行放弃核计划,并坚持认为处理朝核问题的恰当方式是通过多边对话。第一次朝鲜半岛核危机由此爆发。
中国与朝鲜山水相邻。历史上历史上唐、明、清等朝多次出兵抗倭援朝,以及1950年中国出兵抗美援朝,一千年以来朝鲜半岛的安全一直与中国密切相关。中国需要一个长期的和平建设环境,目标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所以中国希望维持朝鲜半岛的和平。
(一)、国家安全战略利益考虑。
朝鲜半岛在东北亚地区的政治地位十分重要,要维护东北亚地区安全,就必须维护朝鲜半岛的安全。一旦该地区发生战争,周边国家将会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卷入战争中,造成该地区混乱局面。而朝鲜若坚持使用核武器,将会产生核污染,甚至更加严重后果。另一方面,如果不限制核武器,韩国、日本等国家可能为了本国利益也研发核武器,从而掀起一场核武器开发的国际竞赛。,从根本上破坏了地区和平与稳定。
(二)、经济利益考虑。
战争必然影响经济、中国同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有着公共的经济利益。一旦战争爆发会破坏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
(三)、边缘政治利益考虑。
朝鲜半岛是中国制衡美国的战略缓冲地带,是制衡美国抑制围堵中国战略的筹码。维护朝鲜半岛局势稳定,反对美国通过战争,军事手段,经济手段制裁朝鲜的计划,从而确保朝鲜半岛继续保持制衡美国,这符合中国边缘政治利益。
综上所述,中国必须维护朝鲜半岛的安全和稳定。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奉行着积极防御军事战略,积极防御又叫攻势防御或决战防御。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国获得了50年的和平。在处理朝鲜问题时,我们同样应采取一贯的积极防御战略。
我国一向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的基本立场;维护我国的独立与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的基本目标。
中国积极参与对朝鲜核问题进行的系列国际管理,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朝鲜半岛局势和平稳定符合中国战略利益,中国不可能置身事外。中国坚持和平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调和朝鲜核问题争端。中国政府对朝鲜核问题的立场是明确的。
(一)、中国主张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
朝鲜半岛局势变化直接威胁着中国国土安全,同时她也关系着全球地区的安全问题。中国坚持主张“无核化”不仅为了维护本国的安全,同时也是为世界和平局势着想。
(二)、中国不赞成朝鲜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2002年12月,美国以朝鲜违反核框架协议为由停止每年向朝鲜提供50万吨重油,朝鲜则宣布解除核冻结,重新启动电力生产所需的核设施。2003年1月,朝鲜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朝鲜退出该条约不利于国际对于核问题的解决。
(三)、维护核不扩散体制符合国际社会共同利益。
核的使用至今仍受到争议,其不稳定性威胁着世界安全。目前应该采用限制核武器方式维护社会共同利益。
(四)、各方保持冷静,避免采用使局势进一步升级的行动。
反对释使用武力,军事和战争手段解决朝鲜核危机、对话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对话解决朝美双方各自关切问题,以维护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各方共同努力,推动朝鲜核问题早日解决。
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且积极维护世界和平。积极推进朝鲜问题和平解决。
总之,中国在朝鲜核问题的立场充分考虑多方关系。中国对朝鲜危机既不能无所作为,也不能人云亦云,否则只能一再陷入被动,使中国利益受到损害。
参考文献:
【1】何静文,沈艳杰.中国在朝鲜核问题中的立场和政策选择【j】学报,2010,(5)【2】敖广.中国对朝鲜核问题影响【j】舰船知识2003(9)。
中国与俄罗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简短篇五
20世纪以来,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效率日益低下,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80年代末90年代初,前计划经济国家终于做出了各自的历史性选择,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成为最引世人关注的巨大潮流。伴随着剧烈的社会阵痛,前苏联和东欧各国都开展了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艰难历程。中国在经历了1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之后,终于走出了计划经济本位论的樊笼,1992年宣布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从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融入了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潮流。为此,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欧亚大国成为最引人注目的经济转型国家。
一、经济转型方式及其理论背景。
所谓经济转型国家,从广义上说是指由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理论上,经济转型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一般的制度转换,既从一种制度状态进入另一种制度状态;另一种则特指中央计划经济国家发生的制度变迁,即从中央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转型的类型。按制度标准划分,可分为伴随社会基本制度转变的经济转型和不伴随社会基本制度转变的经济转型。前者如独联体和东欧各国。在这些国家中,前执政党或退位,或解散,或更名,或灭亡,他们均宣布抛弃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资本主义私有制,放弃共产主义信仰。中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如一、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的经济转型是在原有政治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按照速度标准划分,可分为激进的转型和渐进的转型。前者是指实施一个激进而全面的改革计划,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行尽可能多的改革,它注重改革的终极目标,试图一步跨过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之间的“鸿沟”,其理论渊源主要是主流经济学中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要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仅仅是渐进的、局部的的改革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全面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的所有元素,才可能为市场经济体制留下生存的空间。后者是指通过部分的和分阶段的改革,在尽可能不引起社会震荡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实现改革的目标,它注重的是改革过程。
二、中国和俄罗斯市场经济模式选择的历史背景。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改革方式和转轨路径,既不取决于该国领导集团的偏好,也不取决于外来的理论和政策建议。事物内部的矛盾是该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经济转型方式和路径,主要取决于该国内部社会经济矛盾的发展变化,外部的作用也是通过内部矛盾的发展来实现的。
(一)俄罗斯激进式“休克疗法”改革的历史背景。
采取“休克疗法”的国家,往往由于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福利制度和劳动力在行业间的分布等特殊原因,进行渐进式改革不能奏效,多次采取措施而无法控制通货膨胀时,被迫一次性放开价格,或者是在国内市场极不平衡,赤字庞大,物价失控,国家行政管理体系完全崩溃的条件下,通过政府有效控制,逐步地实行价格改革已不可能时,不得不采取激进方式。前苏联在80年代也曾经试图进行中国式的改革,但由于其国情和中国差异很大而未能成功。
1992年初,为什么俄罗斯政府实行的是“休克疗法”式的激进改革?原因十分复杂。主要原因有:
1、是对历次经济改革失败的反思的结果。
斯大林之后的历次经济体制改革都未成功。在苏联解体前,影响市场经济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未解决。那些渐进和局部的改革都是对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修修补补,没有触及体制内部的深层次问题,跳不出传统经济体制的框架,没能扭转俄罗斯经济发展停滞、经济效率日益低下、各种经济问题日益严重的局面,使得人们对渐进式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失去信心。
俄民主派在确定以建立市场经济模式为改革方向之后,总结过去改革的教训,决定改变过去把改革停留在口头上、纸上的做法,采取实际行动,快速向市场经济过渡,以此来解决当时俄罗斯面临的依靠传统体制根本无法解决的严重社会问题。说明当时俄罗斯人们越来越确信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已经走到了尽头。
2、是当时国内经济形势所迫。
1990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减少2%,国民收入下降4%;而1991年俄罗斯的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9%,国民收入下降了11%,工农业总产值、基本投资、对外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生产的下降导致市场供需极不平衡,商品供应紧缺,物价失控。1991年俄罗斯消费品和收费服务零售物价总指数比上一年上涨了92%,食品价格更是高涨1500%。国家财政金融状况继续恶化,赤字总额不断上升;国家行政管理体系已开始崩溃,政府要想有效地、逐步地实行物价改革已不可能。对新上任的俄罗斯领导人来说,面对如此紧张的社会经济局势,实行渐进改革已不大可能。正如俄学者所说的,俄罗斯的原社会经济体制已经病入膏肓,无法医治,与其说是需要医生,不如说是需要挖坟者。
3、是当时急迫政治局势所需。
苏联解体前后在政治领域情况也十分严重。俄罗斯市场是在苏联经济的行政命令体制崩溃过程中产生的。它产生于强大的国家体制削弱和瓦解过程之中,这在客观上导致了旧的国家调节经济机制陷入崩溃。1991年“8.19”事件后,那时由戈尔巴乔夫领导的苏联,改革实际已停顿。联盟国家机关已经寿终正寝并且四分五裂。无论是什么样的国家监控实际上都不起作用。新的执政者上台时,俄罗斯已不存在强有力的政治核心力量,掌了权的民主派,在上诉政治情况下,下决心实行邀进的改革,是有其政治的急迫需要。也是合乎历史逻辑的发展。在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苏联各政治派别不仅就经济改革的市场目标达成了共识,并且快速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主张也已占主导地位。因此,叶利钦、盖达尔执政后,从历史逻辑上来说,推行激进改革是顺理成章的事。
(二)中国渐进式的改革符合国情。
中国选择了并成功地进行了“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也同样是中国社会内部矛盾运动所决定的。首先,中国虽然有长达30年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但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毕竟没有前苏联和东欧国家那么深。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计划经济的影响无处不在。而在中国受计划体制控制较严的仅是占比重不大的国有经济部门。其次,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劳动力大部分在国有经济部门工作,且享受名目繁多的由国家提供的福利;而在中国,大部分劳动力在计划控制较松的农村,农村劳动力几乎不享受国家的福利。再次,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别。最后,中国以一贯坚持的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作保证。所有这些条件,才使中国成功地选择了先农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内地,先体制外后体制内,先“增量”后“存量”,先局部后整体,先双轨后并轨的经济转轨的路径。这种局部启动、双轨运行、渐进为主、全面推进的经济转型方式是条件不同的国家所不能效仿和照搬的。
(一)俄罗斯形成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
俄罗斯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选择自由市场经济模式,逐渐形成了如下市场经济体制框架:
1、形成了以私有化为基础的多种经济成分的所有制结构。
在所有制方面,俄打破了了国有制的垄断结构,明确提出国有资产私有化政策。从1990年起,他们陆续采取了一系列确保私有化改造的措施,使其非国有经济在俄gdp中的比重已达到70%左右,形成了私营、个体、集体、合资、股份制与国有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化格局,为多元市场经济奠定了基础。
2、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宏观调控体制。
在银行体制方面,俄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为主体、商业银行与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二级银行体制。通过立法明确了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实行利率市场化。
中国与俄罗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简短篇六
摘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将千万个中国人的梦想汇聚便是我们的“中国梦”。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大的梦想。”如何建筑中国梦,如何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追求。
关键词:中国梦、我的梦想、实现中国梦。
历史的长河滚滚流动,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变迁,中国的朝代不断更迭,有起有伏。在唐宋时期,我国曾在世界上位居前列;在清朝末期,我国被列强欺凌;在近代,老一辈革命家经过不断地奋斗,无尽的牺牲,为我们打出了一片江山。如今的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在从清末的受侵略、近代的战争打压中慢慢恢复过来,正在慢慢地调整。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成为亿万中国人心中的梦想。
己的梦想,那离中国梦的实现也将不远了。但是我们的梦想必须是正面的、积极的、健康向上的,而不是低俗的、自私的、目光狭隘的。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首先要有远大的目标,而不应仅仅局限于梦想考试不挂科,梦想自己逃课不会被老师发现等等。我们的眼光要长远,将自己的梦想建筑在国家富强之上。
小时候,我的梦想是当国家主席。当时只是单纯的觉得国家主席是最大的官,好多人要听我的,很威风的样子,爸妈再也不会限制我出去玩了。
中学的时候,我的梦想是当国家主席。这样就能够惩恶扬善,对于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不和谐现象都加以制止,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
大学的时候,我的梦想是实现中国梦。不管我们做什么,都要为了国家的复兴而努力。我们不是为了威风,也不仅仅是为了惩恶扬善,而是要带领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时间在流逝,年龄在增长,我们也渐渐懂得了更多。我知道了梦想的现实性和可实现性,知道了将自己的梦想与国家的梦想的统一,知道了自己的梦想实现了,国家的梦想也将会实现;国家的梦想实现了,能帮助我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将自己的梦想与国家的梦想有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这是一名大学生应该有的长远目光。
我们奔跑在实现梦想的征途上,这条道路上充满荆棘,充满坎坷,但是我们却不能怯懦,不能退缩,我们能做的只有拼尽全力,用坚强的意志砍出一条成功的道路,朝着梦想不断奔跑。实现我们的梦想。
实现民族的梦想,我认识当代大学生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热爱祖国,愿意为了社会主义事业而奉献终身。我们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能够平安、健康的度过十几年的青春,能够上小学、中学、大学里面学习各种知识,能够不经历战争,生活在和谐的社会中,都是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的庇护之下。国家为我们创建了一个和谐安全的环境让我们生活,我们如今用着iphone谈笑风生,在互联网上高谈阔论,开着各种各样的轿车穿梭在城市的街道上,如果没有和谐安定的环境,我们还能生活地这么安逸么?所以我们要热爱祖国,并且要学会回报。我们学会回报祖国,回报党,回报社会,为了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将社会发展得更加强大。这样国家更加安定,自己的生活也会愈加美好。
2、不怕困难,学会攻坚克难。梦想的实现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圆梦的征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阻扰,各种障碍,所以我们必须时刻准备着进行一场又一场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可能我们会遇到巨大的阻力,遭受巨大的压力,需要趟过深水区、踏过地雷阵,这会让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行为模式不再管用、不再能用,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更大的觉悟和热情,突破制约梦想实现的桎梏,为了梦想的实现跨国一道又一道困难的栏杆,斩下阻碍的荆棘,为了梦想的实现不断努力。
3、善于开拓创新。曾经我们学习西方,兴起洋务运动,将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先进工业技术等照搬到中国,最后的结局是我们被西方列强侵略;曾经我们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照搬马克思列宁主义,最后的结局是,中国共产党被国民党打压,不得不进行长征。曾经毛主席将中国的国情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开创出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思想,将我国的实际情况与社会主义具体结合起来,将列宁提出的“城市包围农村”改为“农村包围城市”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崛起,用少于国民党10倍的人数却能够将国民党狠狠地打压下去,最后退出大陆。这说明,我们不能只是照搬知识,而要善于开拓创新。只有创新才会有新的出路,若只是一味地复制别的国家的先进文化,最后只会是失败。要想成功,就要学会开拓创新。
4、坚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地实现梦想。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国在逐渐发展,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奋斗,我们今天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要求我们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杜绝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果、实际效率、实际速度、实际质量、实际成本的形式主义,一步一个脚印地描绘蓝图、实现梦想。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生力量,我们是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身上背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将自己的梦想与国家的梦想密切联系起来,为了实现梦想不断努力。中国梦是实现我们每个人的梦想,我们的梦想是实现中国梦,两者相辅相成。我们要将中国梦扎根于心,不断为之而奋斗。周在年少读书时曾说:“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21世纪的我们,也要敢于站出来大声喊出: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
参考文献:
中国与俄罗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简短篇七
流行病,一个中文词,指的是流行病的发生和发展。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甲型h1n1流感h1n1和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大规模爆发发生在更大的地区。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积极响应国际社会对于大国责任的预期,明确大国有义务和激励提供更加充足的全球公共品,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塑造了国际社会对于大国形象的新认知。近年来,中国以更加自信的姿态举办一系列主场峰会外交活动,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金融治理、国际维和、疾病防治等国际议事与实践,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得到进一步巩固。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中国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通过“一带一路”等国际发展计划与治理制度创新,中国经验为北南合作、南南合作提供一种务实方略。当代发展中国家面对“逆全球化”思潮和“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在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过程中,需要打破线性发展的思维定式,正确处理经济效率与分配公平、生态保护等的非线性关系,这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意。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去年10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党章,今年3月载入中宪法,向世界宣誓了中国共产党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和坚定决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纳入联合国文件,今年6月又被写入上海合作组织元首理事会青岛宣言。外媒评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整个对外政策的支柱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在联合国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近的一次,也就是第二次是在2017年1月18日,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后到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就是第一次,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标题是《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既要把握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的大势,又要正视世界经济格局深刻演变的动向;。
既要把握国际环境总体稳定的大势,又要重视国际安全挑战错综复杂的局面;。
既要把握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大事,又要重视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现实,妥善应对和化解我国发展历史交汇期和世界发展转型过渡期相互叠加带来的各种风险挑战。
今年6月22日至23日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外交工作所做的所有事情,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实现,并不是关起门来发展,更不是要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当今世界各国应该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历史潮流潮流,回应时代要求,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世界的繁荣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这篇讲话的主干有五部分,第一,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第二,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第三,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第四,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第五,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正一一对应着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理念。同时也呼应着国内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今年4月,总书记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谈到,“不论是国内治理还是全球治理,都要以人民的获得感为目标,要不断为民众提供信心和稳定预期,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发展进程的高度,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出中国领导人的天下情怀和品格风范。
下面我分别汇报五个部分的学习体会。
我们走出了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推动周边环境更加友好、更加有力。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推动形成携手并进,共同发展新局面。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天然同盟军,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好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大文章。
坚持正确义利观,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务实合作,实现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同周边国家深化互利合作,秉持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同非洲国家共谋发展,推动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新发展。其中,向非盟提供总额为1亿美元的无偿军事援助,以支持非洲常备军和危机应对快速反应部队建设。
我们坚持多边主义,不搞单边主义,面对美国不断以单边主义行动挑起贸易争端,破坏多边贸易体制的行为,我国在按照自身既定节奏,坚定推进改革开放的同时,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坚决捍卫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气魄与担当。15年宣布设立为期十年,总额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支持联合国工作,促进多边合作事业,现在,基金已正式投入运营,将把资金优先用于联合国及相关国际机构提出的和平与发展项目。
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今年以来,朝鲜半岛局势出现积极变化,在事实上实现了中方提出的双暂停倡议。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给世界安全带来了挑战,当前,难民数量已经创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历史纪录,这些问题都与地缘冲突密切相关,化解冲突是根本之策,中国提供2亿人民币人道援助用于帮助叙利亚难民和流离失所者。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启示我们引导全球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去年9月,20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聚焦全球经济治理等重大问题,首次将发展问题纳入全球宏观政策框架,并制定了行动计划。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大势,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中国经济增长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强劲动力,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也对降低世界经济波动风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减贫奇迹,改革开放以来,7亿多农村人口摆脱贫困,对于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成功探索出一条减贫与发展相互促进、并行推动的增长之路。1950年至2016年,中国累计对外提供援助4000多亿元人民币。未来五年,中国将进口8万亿美元的商品,今年11月,中国将在上海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各国出口提供新机遇,为各国共享中国发展红利搭建平台,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中国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这将为世界各国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继续奉行互利互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一起来实现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中国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在全球掀起合作共赢的热潮。2013年至2017年,中国同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5万亿美元,为沿线国家与地区创造了数以10万计的就业岗位。
深入推动中国同世界深入交流,互学互鉴,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促进不同文明和谐相处,包容发展。
第五,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总书记为万物谋和谐的使命情怀,贯穿国内国际工作大局,始终尊崇自然,敬畏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去年6月1日,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中国将继续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百分之百承担自己的义务,体现了大国担当。
实现各国共同安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看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网络犯罪、跨国有组织犯罪、新型犯罪等全球性安全问题愈加难解,安全领域威胁层出不穷,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安全问题是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难以顺利推进。正如习主席所指出:“促进和平与发展,首先要维护安全稳定;没有安全稳定,就谈不上和平与发展。”对此,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共同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习主席提出的“四点主张”切中要害,赋予这一时代命题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单者易折,众则难摧。”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商量。一要坚持合作共建,实现持久安全。安全问题是双向的、联动的,各国应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树立合作应对安全挑战的意识,以合作谋安全、谋稳定,以安全促和平、促发展。二要坚持改革创新,实现共同治理。各国政府和政府间组织要承担安全治理的主体责任,推动全球安全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三要坚持法治精神,实现公平正义。国与国之间开展执法安全合作,既要遵守两国各自的法律规定,又要确保国际法平等统一适用,不能搞双重标准,更不能合则用、不合则弃。四要坚持互利共赢,实现平衡普惠。各方应该坚定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理念,在谋求自身安全时兼顾他国安全,努力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安全之路。
习主席强调:“实现本国发展是对世界的贡献,实现本国安全稳定也是对世界的贡献。”近年来,在不断推进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进程中,中国政府不断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严厉打击、严密防范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面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中国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这是中国为世界安全稳定作出的贡献。中国在办好自己事情的同时,还始终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遵守国际规则,履行国际义务,积极参与并倡导国际执法合作和全球安全治理。中国坚决支持国际反恐怖斗争,深度开展打击网络犯罪国际合作,提出责任共担、社会共治的国际禁毒合作方案,联合各国开展国际追逃追赃、打击电信诈骗等执法行动,全面参与国际和区域合作框架内的执法安全合作,坚定支持和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
中国与俄罗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简短篇八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今年以来,抗疫情、抓春播,防夏汛、抓田管,战旱情、保浇水,各地全力夺取秋粮丰收,成果来之不易,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把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大食物观的实践要求,对新时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践行大食物观,首先要树立大资源观。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向森林要食物,发展木本粮油、森林食品;向草原要食物,推动草原畜牧业集约化发展;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稳定水产养殖,积极发展远洋渔业,提高渔业发展质量;向设施农业要食物,探索发展智慧农业、植物工厂,有效缓解我国农业资源的瓶颈约束。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其次要树立大农业观。坚持以粮食生产为基础,统筹粮经饲生产,推动种养加一体,农林牧渔结合,促进农业供给体系结构优化、高质高效,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第三要树立大市场观。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增强粮食和食物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全面提升粮食、肉类、蔬菜等各类食物保供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进一步从战略上提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畅通国内国际农业食品循环,提高农业食品国际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践行大食物观,需要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粮食安全是基础,必须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生态安全是底线,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需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注重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食物资源开发和生产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是红线,食物来源更加多元,对食品安全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坚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强化食品安全管理,确保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要加强战略布局、突出重点环节,加快构建以粮食安全为基础、以确保食物有效供给为目标的粮食安全综合保障体系。
更好树立大食物观、践行大食物观,一定能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更有力支撑。
中国与俄罗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简短篇九
摘要:自建国以来6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们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新的基础。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最积极最有生机的力量,而大学生是青年中具有特殊优势的群体。新的世纪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纪,生长在这个伟大时代的大学生幸逢盛世,既是无限幸福值得羡慕的一代,又是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的一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国进入21世纪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全局的中心和主题,这也是这个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
关键词:民族复兴;大学生;责任;使命。
习说过“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和奋斗中变为现实。”我们青年人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者和实现者。
一、什么是中国梦。
中国梦,这是一份信仰、一份怀念、一份喜悦、一份奋斗。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培育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民,孕育出全体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怀。中华大地是中国人民永远的家园,中华民族是中华儿女精神相通、心心相印、价值所趋的牢固纽带。“中国梦”的源泉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世世代代中华儿女坚守的爱国基因生成了中国梦。同志突出强调了“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民族的梦。
中国梦的总体轮廓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的军队、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实现祖国统一、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这一系列思想鲜明地阐释中国梦蕴涵的人民主体本质属性,深刻揭示了实现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归宿,是中国梦的深厚底蕴。
二、如何实现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人民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的。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4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三、青年推动中国梦的历史责任。
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继承人,他们将决定祖国的命运。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佼佼者,具有优势的特殊群体,必须坚定自己的理念,时刻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肩负起时代的重任,而且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关系到他们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代中华儿女共同为之努力。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继续“圆梦”需要我们青年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实干、开拓创新。
作为青年,我们要进一步赋予“中国梦”丰富的内涵。任何一个能够引领民族发展进步的梦想都是美好的,任何美好的梦想都必然伴随时代的节拍、顺应现实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中华民族的复兴梦同样如此。在民族独立的梦想已经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得以实现之后,我们又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社会更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我们的生活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等写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上。[2]对国家、民族、人民生活的这些美好愿景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进一步展现了“中国梦”的强大凝聚力、感召力,进一步激发了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进一步培育自我攻坚克难的顽强斗志。精神能量的大小不仅体现在其涵盖面和包容度的大小,也体现在其韧性和强度的高低。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精神状态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中华民族富有以坚定的信念和坚韧的毅力,追求梦想的精神基因。在推进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我们需要面对多种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考验,需要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对风险挑战和危险考验我们唯有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加坚定坚毅更加清醒,自觉进一步培育攻坚克难的顽强斗志,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光辉灿烂的前景。
四、作为青年要认清自己的历史责任。
首先,我们应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继往开来,为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要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多关心时事,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方面的信息。我们要能够心怀祖国而不是仅仅纸上谈兵,我们要付诸行动。
再者我们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顺应人民群众的需要,扎根基层投身到西部积极的到偏远贫困地区支农等。积极培养自己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投身社会经济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同时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积极迎接科技和知识经济的挑战,要顺时代潮流而动,做时代的弄潮儿。我们要敢于挑战时代、挑战自我,要以强者的姿态面对世界。我们更要能够实事求是的工作和学习,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和发挥作用的黄金时期。[3]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世界新技术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世界经济正在走向知识经济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依赖于高科技的发展和新知识的创造,世界各国抢占知识经济制高点的竞争日益激烈。
面对这一切,当代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民族复兴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在前人已经取得伟大成绩的基础上承担起这个事业赋予的重任,勇于竞争大胆创新充分发挥生力军的作用,努力成为历史的开拓者、完成复兴大业的实干家,为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雪萍。论在当代大学生中践行“中国梦”的意义与对策[j]。黑河学刊,2013.
[2]李抒望。对“中国梦”的几点解析[j]。社科纵横,2013.
[3]辛向阳。中国梦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j]。重庆社会科学,2013.
中国与俄罗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简短篇十
有一天,我们全家围着桌子吃晚饭。我们全家都很高兴吃饭,谈论家庭事务。突然,我的一个朋友让我晚饭后出去玩。我答应后马上吃完。为了出去玩,我吃得很快。饭碗旁边有很多米粒,数不清有多少米粒。
爷爷坐在我对面。爷爷是个干净的人。爷爷看到我饭碗旁边的米粒,严肃地盯着我,让我捡起桌子上的米粒。我觉得很脏。我不高兴地说:桌子上的米饭有多脏!叫人怎么吃?此外,我不是故意把它放在桌子上的。爷爷说:老师没教你《慈农》这首诗吗?粮食是农民叔叔在炎热的天气里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是农民叔叔的汗水和鲜血。你愿意看着农民叔叔的汗水和鲜血白费吗?”
我哑口无言,爷爷接着告诉我:小时候连饭都吃不下,每天都吃不饱,穿不暖。现在你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浪费食物吗?你能辜负农民叔叔的劳动成果吗?听了爷爷的话,我的脸有点红。我赶紧把掉在桌子上的‘米饭吃进肚子里。虽然有点脏,但我还是吃了。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我知道米饭不能浪费。这是农民叔叔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我不应该是一个浪费食物和珍惜食物的孩子。
中国与俄罗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简短篇十一
摘要: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中国梦的提出,寄托了国人自近代以来不断追求伟大复兴的民族理想。要想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需要我们每个人付出自己的努力,特别是需要青年人的努力。当代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而如何通过正确的渠道和途径进行指引,让当代青年大学生勇于担当、善于担当,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中国梦”,是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时代担当。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1中国梦融入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1.1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发展进步的关键时期,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的希望在于青年人。而当代青年大学生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我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与当代大学生是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息息相关,也与大学生自身是否能够健康成长直接相关。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必须深入研究我国的历史发展和现今社会现实,密切关注现今社会的变化,更好地引导青年大学生去努力拼搏锲而不舍地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能够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坚持实干兴邦,不断为人民服务,逐渐实现“中国梦”,去一步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2有利于坚定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念。
世界经济蓬勃发展,而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往来也越来越密切,伴随着各种文化思潮和一些良莠不齐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潮似水般地涌进国门,冲进校园,也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
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先进民族奋力向前的向导标识,更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党的报告中指出:“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要求青年勇敢走在时代前面,不断奋斗,开拓,奉献。目前,我国仍然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和社会转型期,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更加需要借力“中国梦”这一丰富内涵,高扬我国民理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理想信念来武装教育当代大学生,巩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
1.3有益于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梦”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口号和思想本身就代表我中华民族千千万万民众的希望期盼,更加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从而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客观发展需要。“中国梦”的提出更加凸显了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历史的高度,更加体现了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观。实践不仅是理论的基础,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之亦然,在不断实践中形成正确的理论方针是更好实践的指南,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乱行。没有伟大的理想,实现“中国梦”永远都是在“进行时”,当前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将实现“中国梦”化入内心,去认认真真地践行。
2用中国梦唤醒当代大学生的时代担当。
2.1立志以求远。
我国的广大青少年应当志存高远,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意志,让青春在时代的进步中焕发绚丽的光彩,坚定理想信念。中国梦是全国千千万万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期盼,也是我国青年一代应当牢固树立的伟大理想和目标。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当代青年大学生要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树立远大的志向。一个没有远大志向的人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一个没有梦想的民族必然会被世界所遗弃。当代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建立的关键时期,能不能确立符合时代发展的人生理想,直接关系到他们在未来沿着哪条路走、成为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而学习等一系列问题。青年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就要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基本国情,并以此为基点设定人生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2.2立行以求功。
我国的青年大学生应当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自己精彩人生。要不怕艰难,攻克难关,勇于到艰苦的基层,经受锻炼,增强个人才干。要敢闯敢干,努力在改革中创出新路,创新业,不断开拓发展新天地。
恩格斯说过:“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动,不是看他自称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实际上是怎样一个人。”因此,一切怀抱远大理想的青年大学生,其人生发展与个人价值的实现都必须植根于祖国繁荣强大的沃土之上,报效祖国是每一个青年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
2.3立学以求进。
广大青年一定要练就过硬的本领,学习是不断成长进步的有效途径。青年大学生的素质和本领将会直接影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古人说:‘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说的是学问的根基好比弓弩,才能好比箭头,只要依靠厚实的见识来引导,就可以让才能很好发挥作用。青年人能够更好地学习新的知识本领,应该把学习视为第一要务,作为一种社会责任,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远大的目标和理想,让勤奋学习成为实现理想的动力,让自己的青春更加无悔。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飞速,知识更新更是日新月异,学习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青年学生应当坚持奋发学习,增强自己的本领,珍惜美好时光,集中精力,刻苦钻研,切实做到学以立德,工以养技,学以致用,以自己毕业以后能够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学生要以学习为己任,养成健康科学的学习习惯,学会运用不同领域不同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结语。
总之,实现伟大而美丽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人的辛勤努力和付出。当代青年大学生尤其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就要引导大学生编织小梦想,共筑“中国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让青年大学生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2]人民网。中国梦:内涵。路径和保障[eb/ol]。
[4]唐建明。浅议新时期大学生成才对辅导员素质的要求[j]。科教论坛,2011(7)。
中国与俄罗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简短篇十二
本文从民生财政建设的现实意义出发,通过分析当前民生财政建设的不足,从如何构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化民生财政管理模式的角度出发,进行关于民生财政建设的若干思考,并提出了能够提升民生财政建设水平的若干建议,以便为相关财政工作者提供参考,力争全面促进财政事业向前发展。
关键词民生财政建设若干思考。
民生财政,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财政体系,伴随着我国对民生财政投入力度的加大,民生财政建设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大关注,特别是在教育领域、生活保障领域、就业领域等重点领域,民生项目的投资更是呈直线增加态势。
无容置疑,民生财政建设已成为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重点项目,在当今社会经济体系不断深入改革的今天,我们如何从“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角度出发,对关于民生财政建设做出详细思考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民生财政建设的现实意义分析。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伴随着经济的良好发展,社会事务需求也不断增多,与此同时也引发出来越来越多的人民利益诉述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改善民生建设的难度,民生建设改善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要知道,民生财政是“庶政之母”,加强民生财政建设能有效缓解社会经济压力,消除社会经济矛盾,确保社会经济得以长久稳定发展。以下就民生财政建设的现实意义展开分析。
1、是实现“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种不同的社会需求,进而达到“中国梦”与“人民梦”的相互统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民生基础。
2、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
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多方面要素支持,宏观角度上要求通过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充分发挥财政分配功能作用与地位,着重改善民生和保障民生,把财政支出向人民群众保障领域转移,重点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包括公共卫生医疗设备、教育、社会住房等社会服务问题,进一步缓解社会民生矛盾。
3、是推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具体体现。
数据表明,2012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普遍增长,且多数地方占到了当地公共财政支出的50%以上。以安徽省为例,据财政厅厅长罗建国说“2012年,安徽省民生支出3162亿元,增加558亿元,增长22%,占全省财政支出近80%。”
一系列数据说明了民生支出比重正在不断优化。可见,加强民生财政建设,必须把财政支出重点向人民群众公共需要或公共服务转移,解决公共服务不到位的局面,进一步推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建设。
2、民生财政建设面临的问题。
1、管理体制问题。
随着社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财政拨款的形式也向复杂化、多样化趋势发展,政府投资形式也更加多元化。然而,财政管理体制中的事权和财权不匹配,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决策权都在上级领导手上,下级领导空有管理头衔,却无法实施正确的管理权限。这种不平衡的决策方式,使得地方政府压力加大,导致很多民生政策无法落到实处。
除外,由于财政局财政管理的组织建设不完善、财政管理人员配置不合理、职能分配不明确。财政局在进行财政管理工作时,缺乏健全的财政管理监督与控制体系,甚至出现私自挪用单位内部资金、私设账外账,避开财政监督把单位预算外的收入据为私有,进行公款玩乐等情况,严重影响了财政局的经济利益,民生财政建设受到影响。
2、财政约束问题。
从现阶段我国政府的财政决算预算看来,财政管理模式单一,无法精确、完整地反映出政府的债务、资金等情况。从财政局发布的财政预算信息来看,财政报告不够全面,对资金使用细化不到位,存在多方面不足,极容易滋生腐败行为。
由于财政资金管理缺乏足够的公开透明度,这种模式下的财政报告也缺乏足够的约束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民生建设工作开展的难度。
3、资金管理问题。
首先是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相关的一些民生领域尚未完全向社会资金开放,再加上社会公益、慈善等民生领域制度建设不健全,使得社会资金流入民生建设领域的渠道单一,民生建设支出仍然需要附属财政投入。
其次是民生资金使用存在“越位”与“缺位”现象。民生建设项目虽然遍布社会各大民生领域,然而发达地区却相比于经济欠发达或者偏远地区更为深入。
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经济水平较高,在这种经济条件较好的大环境背景下,出现“越位”的情况就比较多;而在经济落后地区,由于受到经济限制,一些应用政府承担的民生领域得不到相应的建设,多会出现“缺位或不到位”的状况。显而易见,民生建设现阶段还存在明显的资金管理难题,出现地区建设不平衡现象。
3、完善民生建设的几点可行性策略。
民生建设工程意义重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针对当前民生建设工程存在的种种问题,必须加以改变,才能提高民生建设水平,以更好地发挥民生财政对扩内需、调结构,促和谐的多重效应。
1、在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的过快增长。
通过把财政支出向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设施等方面转型,凸显社会公共保障在国民经济总值当中的比重,加大公共设备与产品的供给,努力做到经济性公共服务与社会性公共服务相互统一,让民生建设项目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得以服务大众,服务社会。
2、要以财政改革为先导,强化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
实践证明,行政改革与财政建设制度的变革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财政建设制度的变革会引发行政建设改革同步改革。因此,财政制度改革可以作为先导,现行一步进行改革,引导政府行政改革。例如通过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整合到统一的平台,加强对单位基层和管理层的内部控制,确保财政管理记录、财政报告信息和其他财务管理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完整性。
在企业岗位设置上,建立合理高效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决策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制定比较合理的,操作性强,有激励性的考核方案,形成相互激励、相互制约为主体的运作模式,以把更多的力量放在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上。
3、继续改革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照顾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政府。
民生建设工作不仅联系着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与处室,与千家万户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当前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下,一些欠发达地区及基层政府事权、财权不匹配,财政财力不足。民生建设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不同建设。对于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应重点建设,而一些地处偏远,远离中心城区的地区应充分放权,给予优惠政策,大力鼓励其快速发展。
4、结语。
民生财政建设工作的进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目的不单是为了优化民生管理,同时也是为了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配置使民生财政建设发挥最大的功能效应,从而改变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的发展。
对关于民生财政建设做出思考,以找出提高建设水平的可行性策略,对于实现民生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中国与俄罗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简短篇十三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要强。应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构建粮食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发展,形成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应充分发挥储备和进口调节作用,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的_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这为我国粮食政策指明了方向,给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要全方位系统性地审视和解决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锻长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更高水平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筑牢底盘,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夯实基础。
党的_以来,我国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能力建设,有效保障了14亿多人的粮食安全,但风险和挑战仍在。从国际看,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粮食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从国内看,粮食生产还存在资源环境约束、结构性短缺、区域性不平衡等矛盾。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全方位系统性地解决粮食安全的问题,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有效应对重大风险考验。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要强。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推动粮食生产从拼人力畜力拼资源拼环境拼消耗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向可持续生产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突出抓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设,补齐中国式现代化短板。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突出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关键,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优化种植结构,加大南方生产地区粮食生产扶持力度,着力破解粮食生产结构性、区域性等矛盾,确保粮食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落实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针对粮食生产效益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应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构建粮食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发展,形成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的高质量发展格局。例如,黑龙江、河南、山东、安徽等主产区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不断做大做强粮食产业,从“大粮仓”变身“大厨房”,从粮食生产大省迈向粮食经济强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针对粮食市场频繁波动等情况,应强化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充分发挥储备和进口调节作用,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加快构建与大国地位相符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以储备的确定性来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目前,我国推动形成了政府储备和企业社会责任储备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粮食储备格局,储备实力不断增强,储备布局结构优化,严惩涉粮腐败,守护管好“大国粮仓”,确保平时备得足、储得好,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增强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管理能力,推动粮食进口来源地和品种多元化,确保粮食买得到、运得进。加强粮食宏观调控,充分发挥粮食储备“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确保粮食市场平稳运行,既要防止“谷贱伤民”,也要避免“米贵伤民”,真正做到“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
我国粮食安全的蓝图已经绘就。只要坚定信心、笃行不怠,党政同责、上下一心,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才能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国与俄罗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简短篇十四
近年来,全球粮食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全球粮食不安全状况进一步加剧。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超过30亿人无力负担健康膳食,23亿人处于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
业内专家表示,从价格的形成机制看,全球粮食供求关系总体平衡,期末库存消费比远高于18%的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此轮粮食市场动荡并非供求失衡所致,而与资本投资炒作等因素相关。
“目前,全球的粮食安全问题成因比较复杂,不单纯是由于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导致减产,还因粮食金融化、能源化以及地缘政治冲突等更为复杂的世界经济政治因素叠加造成。”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程国强说。
面对风险挑战,我国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也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自力更生,用不足全球9%的土地实现了约占世界1/4的粮食产量,养活了世界近1/5的人口。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谷物自给率超过95%,不仅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而且还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我国积极推广粮食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贸易、节粮减损等技术和经验,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水平,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中国智慧。
记者了解到,自1979年开始的40多年来,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亚洲、非洲、美洲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应用了粮食和饲料储藏及加工设备,大米、杂粮、茶叶、果蔬分级等农产品智能分选设备,码垛机器人、自动装车等智能装备产品,提高生产效率。中国向多个国家进行1500多项技术推广和示范,带动项目区平均增产40%至70%,超过150万户小农户从中受益。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遵守世贸组织规则,积极倡导多边、双边贸易合作,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中国方案。
例如,推动国际社会加强政策协调,从全球层面提升粮农治理能力,推动各国在粮食减损、运输、检疫、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形成合理的国际规则,促进形成公平公正的国际粮食市场秩序;努力推动履行世贸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呼吁各国保持全球粮食贸易开放,敦促取消单边制裁,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呼吁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政策空间。
“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粮食安全风险,全球必须加强合作、协力应对。”程国强说,中国始终坚持将保障粮食安全放在首位,也致力于将这些经验分享给世界,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合作和治理。
“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中国完全有能力保障粮食供给,端牢中国饭碗。我们对中国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表示赞赏。我们期待中国在促进全球粮食安全和实现‘零饥饿’这一可持续发展目标两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文康农在2022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线上宣传活动视频致辞中说。
中国与俄罗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简短篇十五
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党的_报告中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概括,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其中,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我们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
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我们党设立了二者的过渡期。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2021年是过渡期的第一年,脱贫地区发展基础总体仍然比较薄弱,部分脱贫农民存在返贫风险。
我们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继续精准施策。对脱贫地区产业帮扶还要继续,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搞好社会管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对脱贫地区来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是另起炉灶,而是要接续推进农业农村发展。我们要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支持力度,抓紧完善和落实监测帮扶机制,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立足现有村庄基础,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逐步使农村具备基本现代生活条件。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的形势下,在新冠疫情加剧世界动荡变革的特殊时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中国与俄罗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简短篇十六
摘要:2010年中国已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但由于中俄两国在双边贸易秩序、银行结算机制、仲裁机制、出口信用保险等方面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使得中俄贸易的发展并不顺利。因此,认真分析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现存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一个蓬勃发展,潜力巨大的俄罗斯市场呈现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必须要用新的观念来发展双边经贸合作。
关键词:中俄经贸合作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
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从建国时与苏联的蜜月期,到赫鲁晓夫后的兵戎相见的紧张期,再到如今中俄的战略性建设伙伴关系,中俄关系经历了曲折的过程。经济合作尤其是外贸的发展是两国和平相处,化解矛盾和冲突的基石。中俄两国互为最大的山水相连的邻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
一、中俄经贸合作现状。
在中俄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中俄经贸关系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据我国海关统计1999至2008年,中俄贸易保持连续10年年均近30%的高速增长,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2008年创纪录的568.3亿美元,但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滑至388亿美元,而在2010年中俄贸易取得很大发展,达到554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70%,基本上恢复到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俄海关的统计数字表明,2010年中国已经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在中俄贸易增长中,投资的贡献率不断增加,据中方统计,2010年中国对俄直接投资增长70%以上。此外,中国还对中俄重大合作项目提供中长期的信贷。如果把这些也考虑在内,中国在俄投资额已达几十亿美元。俄罗斯对中国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近年来,两国在能源和高科技等领域的一批大型合作项目陆续启动,为两国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二、新时期中俄经贸关系发展中现存的问题。
(一)俄罗斯国内对中国有偏见的认识。
进入九十年代后,中俄间政治关系迅速发展,两国经贸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两国的政治关系相比,经贸合作无论从总量和结构上来说都与两国的经历实力相比相差甚远。这一问题主要存在俄罗斯方面,在俄罗斯国内,相当一部分政治人士和学者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盲目宣传和散布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对华贸易有害论”,使俄罗斯的一些企业、公司和贸易商在对华贸易中存在不必要的恐惧和担心。甚至有些人士抓住中国少数商贩在俄罗斯推销伪劣产品的问题大做文章,以偏概全地宣扬不得购买中国商品,以中国少数不法商人的行为诋毁中国商品和中国商人。这类行为固然有一些政客和学者处于意思形态上一己之私的狭隘民族主义,但同时也体现了俄罗斯民众对于中国这个邻国的不了解,正因为如此,两国才需要加大贸易合作,促进交流,改变中国在俄罗斯民众心中的形象,两国才能长期合作共赢,睦邻友好。
(二)中俄经贸交流差强人意。
中俄经贸交流差强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中俄两国贸易增长速度很快,但在我国外贸的比重有所下降。
应该承认,尽管这几年中俄经贸合作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总体水平并不高。2008两国贸易额高达568.3亿美元,但这在我国同年外贸总额的所占比重仅有2.2%,占俄罗斯外贸总额的7.4%,而2009年双边贸易额受金融危机影响降至388亿美元只占中国同年外贸总额的1.7%,占俄罗斯外贸总额的7.8%,中俄贸易总量低,在双边贸易额中都占据了较小的比例,有待提高。一方面,俄罗斯需要中国为其提供工业初级产品,如玩具,布料等等,中国需要俄罗斯的能源资源,两国各具比较优势,贸易可以达到双赢的局面。另一方面,在结算方面,两国需要建立更为完善的金融结算体制以服务两国的贸易,促其发展。
“中国威胁论”是西方国家遏制中国的一种手段。其危害主要是:损害中国的国家和人民形象,破坏中国经济赖以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给别有用心者破坏中国经济秩序以可乘之机等。
科学技术并没有国界,在自利的原动力的驱使下,俄罗斯并不愿意将其技术分享给中国,事实上并不有利于其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在商业领域一般来说技术并不涉及到国家核心机密,中国不从俄国获得,从别的国家也能够获得,只不过是时间和成本的问题。倘若俄罗斯固步自封而不愿意合作,缺少竞争的外部动力和威胁,不啻是对自身创造力的一种扼杀,恐怕更也不能够获得分享中国发展的果实。
2、以初级产品的合作方式不是两国经贸合作的长久之计。
中国向俄罗斯出口的主要商品为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革及毛皮制品、机电设备及零件、鞋靴制品和玩具家具等杂项制品。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为矿产品、钢铁及贱金属制品、化工产品、木及木制品和动物产品。近年来中国在技术领域取得了长久的进步和发展有目共睹,我们尽管充当世界工厂的廉价劳动力并没有改变,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获得了巨大的技术优势,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引进,我们不仅能够出口上述初级产品,在高附加值的产品上我们也具备了一定实力,比如说电子产品,软件产品等等。从引进,吸收再到出口,是中国工业走的一条改变我们传统落后工业局面的正确之路,在中俄贸易中中方应立足于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互惠互利。
3、中国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
在中俄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逆差,而俄罗斯处于顺差。国际收支平衡时一国所追求的一大目标,顺差和逆差都不能维持两国贸易的持续长久发展。1992年至2006年,中国对俄贸易始终处于逆差,2007年至2008年中国对俄贸易首次出现顺差,2009年开始我国对俄贸易又回到逆差状态。这对两国来说都是无法长久维系的,贸易逆差会导致本国外汇资源的减少,贸易顺差会增加本国持有较多外汇的成本的增加。只有贸易平衡才能使贸易的理想状态。贸易顺差可能得一时的利益,但是长久顺差必然导致顺差国不堪重负进而通货膨胀,逆差直接的是本国陷入外汇紧缺性中。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于能源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大,本着能源资源的多元化需求结构,俄罗斯是个较好的选择,增加进口是大势所趋。在改变贸易部均衡状态下,俄罗斯唯有抛弃成见,减少无缘由的防备心,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中国商品,才能造福两国人民。
4、贸易问题层出不穷。
前不久,莫斯科艾米拉中国市场遭查封事件次给两国经贸合作奏响了不和谐的音调,原因是此次俄方首次把中俄民间贸易中的“灰色通关”定性为走私。
“灰色通关”这一特殊的通关方式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由于海关手续繁琐,俄罗斯海关委员会允许清关公司为货主代办进口业务,提供运输和办理海关手续捆绑在一起的“一站式”服务,这种服务也经常被称为包机包税、包车包税或包柜包税。因此在两国的合作中,像这类需要明文规定的方便贸易的方式都应正式的写在条文中,以防出现对于中国商人个人货品所有权的公权力的随意剥夺,这无异于抢劫,而且还是光天化日之下发生的。既然是存在的合理通关方式,并且也被两国商人认可在不侵犯俄国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就应合理运用。同时俄罗斯在通关上也应及时更换设备,训练工作人员,提高效率,加快通关速度,建设符合现代贸易制度的硬件和软件设施。
三、加快推动中俄经贸关系发展的对策方针。
“政冷经热”是对于中俄两国关系的最好形容,如何改变这个窘境,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良好的贸易秩序和配套服务体系。
1、以两国商会和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为主导,自觉规范贸易秩序。
行业协会等是一个行业的自律组织,任何一个社会或者群体在生存和发展中都不能离开良好的秩序作保证。自觉规范行业秩序是主动的本着利己的考虑来遵守秩序,并且违反秩序的成本应该是极其巨大的,不然惩罚力度不大,就不能够给投机取巧之人以有力的震慑。建议在国内由同一行业内的一些大型企业组成商会或行业协会,进行行业自律、规范商业行为、统一认证、统一标识、统一质量标准、制定进入行业的标准,将一些不规范的企业从行业中剔除。建议对我国现有的商会进行改制,转变其职能,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可率先在两国大宗贸易商品领域,如加工行业或纺织品服装行业进行试点。一旦大企业进入贸易渠道,便有利于贸易秩序的规范化,有利于相互间的协调。
2、以两国的海关监管为补充,解决灰色通关问题。
海关是两国商品进入彼此国家的大门,在行政主导的国家中,政府往往存在低效率现象。俄罗斯尤其如此,报关时间长,手续繁杂,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耽误了中国商品的销售时间,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俄罗斯应该引入现代的管理办法,努力提高效率,并且消除不必要的人为影响,为中国商品的进口扫除障碍。
3、利用两国之间的铁路,保证贸易运输的畅通。
两国有着相当长的边界线,同时两国铁路在两国贸易运输中理应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铁路有运量较大,安全平稳,时效性,速度较快等特点。两国应该将各自的铁路连接起来,规定统一的铁道口径,设立联运的信息和管理机制,同时还应扩大口岸的换装能力,利用等高科技产品建立铁路运输货物信息跟踪系统,为中俄贸易驶入快车道创造顺畅的物流基础。
4、加快两国贸易的信息平台和支付平台的建设。
信息的及时,快速传递时现代国际贸易的先决条件。只有信息平台建设的好,两国才能知道各求所需,以需要定进口和贸易的商品种类。另外支付平台的建设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加速商品流通的目的,在当代商品的交易往往不是现金或者以货易货的过程,通过两国的金融机构的转账就能快速实现交易,同时,双方还应建立货币结算方式的合作协议,同一到一种货币结算上也能避免汇率波动带来的不必要的汇率风险。
(二)诉诸于世界贸易组织解决争端。
1、关于关税壁垒问题。
俄罗斯对于中国商品征收了高额的关税,甚至于某些商品达到了50%的税率,关税的征收阻却了中国廉价商品的竞争优势,增加了俄罗斯普通消费者的经济负担,只是维护了某一行业的利益,高关税也不符合世贸组织贸易自由化的基本原则,世贸组织的建立初衷就是要降低全球性关税,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在俄罗斯申请加入世贸组织之际,中国应该利用与其谈判的过程施加压力,迫使俄罗斯有效降低关税,乃是当务之急,关税壁垒一直是两国贸易不可跨越的一道鸿沟。
2、中俄之间的非关税争端。
俄罗斯外贸法规定,对于外资给于国民待遇,但是显示却是对中国公民的签证审核太严,签证费用过高,以无形的达到限制中国企业进入俄罗斯市场,始终是变相的歧视。相反,在中国,很多外资企业却能够获得超国民待遇,享受更多优惠措施。谦卑过度便成了自卑的懦弱,傲慢过度就转化为了嫉妒的狭隘。这两种态度显然都不合时宜,唯有公正平等对待外资,才能形成良好的竞争局面好市场环境。俄罗斯尤其要敢于容纳中国商人的进入,事实上,中国商人进入俄国,首先获益的肯定是俄罗斯,因为基础性设施的建立即便产权属于外国人,但是存在于俄罗斯国土之上,不是商人能够迁移走的,促进就业,发展经济喝了而不为呢。
3、解决中俄之间的贸易争端问题。
反倾销措施是国际贸易争端中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保护本国相关产业和对于对方保护措施的一种以牙还牙的惩罚举措。所谓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在贸易中,一个国家开始动用反倾销手段势必会带来对方国家的报复的反倾销,势必是一种无休止的循环,征收高额关税是保护了本国企业,但是最后的结果是加重了本国消费者的负担,将贸易争端成本加到人们身上自然是不合理也是不公道的,况且因果循环,互相保护而不秉持公平合理的贸易精神,不愿意遵守普遍的贸易法则,而做出为一时之利的短视行为,就不能够通过贸易真正促进本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无异于杀鸡取卵。争端应该协商和平解决而不是以暴制暴。
参考文献:
[1]周淑敏,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潜力与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3)。
[2]刘红雨,新时期中俄两国经贸关系发展分析[j],经济管理论坛,2005(13)。
中国与俄罗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简短篇十七
形势与政策是指我国对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国际关系以及国内外热点事件,秉承我国政府的基本原则、基本立场而做出的应对政策。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摘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话语优势,已经成为我国对外传播的重大议题和主要内容。当前中国既面临着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的机遇,也肩负着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使命,同时受到西方话语的打压和国际社会的质疑,迫切需要转变话语权薄弱的不利局面,从内外两个层面解决对话话语传播困境。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要以自身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信于国际社会,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并向世界推广,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把握外交议程设置的主动权,从软硬件上提高传播能力、搭建有利平台。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权对外传播话语平台本土话语表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设,并将提升国际话语权摆在了内政外交的突出位置。与此同时,我国对外工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坚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努力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尤其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声音和关注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诉求,也为国际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理念和中国方案,对新形势下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本文将其与国际话语权研究相结合,探索新时代提升国际话语权之路。
话语权的本质不仅是发声的“权利”(right),更是说话的“效力与威力”(power),即说话者通过言语或其他方式对议程设置及其结果进行影响、控制,谋取舆论的主动,从而达到既定目的。国际话语权指一国通过话语传播影响舆论、塑造国家形象和主导国际事务的能力,包含对国际议程的设置能力、对国际舆论的控制能力、对国际事件的裁定能力、对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制定能力以及市场定价权与利益分配权等。回顾历史,近代遭受“百年屈辱”的半殖民地旧中国话语权基本被剥夺,新中国成立后受制于当时两极对立的国际格局,在国际上发出的声音也很难获得西方认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逐步融入现有国际体系,在话语实践方面淡化意识形态色彩,主动塑造和平发展与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发展中不断探索塑造国家形象、增强国际传播能力的路径,构建新时代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
一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以硬实力为基础、软实力为保障。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努力,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突出表现为以下两点。1.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均显著增强,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90.03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15%左右,稳居全球第二位。我国已经在很多领域跻身世界强国行列,近五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约30%,享有世界最大货物贸易国、最大外汇储备国、主要对外投资国等多个头衔,是唯一拥有525个门类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公路网、高铁运营网和移动宽带网,在上天下海的尖端技术上实现多项突破,跨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这些成就向世人昭示,中国不仅能建设好自己的国家,而且将更有能力为全球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2.国际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近年来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随之大幅提升,国际角色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我国全面参与全球事务,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主场外交精彩纷呈,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明显上升;我国凸显负责任大国形象,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发起了“一带一路”、亚投行等诸多新理念和新倡议,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显著增加。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的大国形象得到越来越多国际社会的认同和响应,国际舞台上一个更有作为的中国时代正在开启。
放眼全球大格局,当前国际形势正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复杂的调整,各国角力纵横捭阖,多重风险交错堆积,重塑新的国际秩序的要求更为迫切。一方面,全球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各国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是人类社会的普遍价值诉求和共同奋斗目标。另一方面,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新兴大国的群体性崛起、西方世界的整体下滑和世界权力的加速东移说明,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新的消长变化,冲击着既有全球治理体系,世界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突出。各国对于走向一个什么样的新世界充满争议,关注焦点在于国际秩序的转型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实现,未来的国际秩序将是什么样子、由谁来领导、依照什么规则、遵循哪种价值。[1]在上述背景下,中国通过打造全新的对外话语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也成为必然。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而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梦,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根据这一理念,中国将在发展自身、为本国人民谋幸福的同时,也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在这个过程中,应按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要求,明确日益强大的中国未来如何定位自身、如何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核心任务就是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随着我国与国际社会联系愈发紧密和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国际话语权的争夺、碰撞也更加激烈,尤其是一些西方大国将中国视为威胁,对我们做了大量错误和负面的解读,甚至营造负面话语恶意攻击诋毁,严重破坏了我国的国际形象,给我国的发展设置了障碍。可见,提升新时代国际话语权是我国当下应对西方话语霸权的紧迫任务,也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拓展外交空间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同志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这为我国国际话语体系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直接动力。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思想,伟大思想通过时代话语得以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首倡的关于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前景的新理念。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当今世界的新特征、新挑战,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出发,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这个关乎人类命运的重大课题。自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国际国内多达百余个重要场合提及并深刻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外交高频词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体系的顶层设计,已写入《党章》、《宪法》和联合国决议,成为引领中国对外工作的核心理念与行动指南并进入国际话语体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科学完整、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要求人类既顺应历史又立足当下,不断超越国界、超越文明,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新世界。总的来说,可以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个方面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1.持久和平的外交观。追求和平、永无战争是人们的企盼,习近平着眼于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的实际,呼吁大国小国之间要平等相待、不恃强凌弱,出现矛盾分歧要平等协商处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共同构建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2.普遍安全的安全观。当前全球利益交融、安危与共,客观上日益形成一个安全共同体,而国际安全形势动荡复杂,冷战思维、军事同盟、追求一国绝对安全等做法注定不再行得通。应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尊重和照顾他国的合理安全关切,以对话协商、互利合作的方式解决安全难题,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3.共同繁荣的发展观。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但这把双刃剑也拉大了国际社会的贫富差距。而今世界经济增长动能整体不足,各国更要同舟共济,加强全球经济治理与协调,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4.开放包容的文明观。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文明差异不应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狭隘的文明中心主义只会给人类带来冲突和灾难。各国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使文明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5.清洁美丽的生态观。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态环境恶化、温室效应、资源枯竭等已严重威胁人类的未来。面对严峻现实,各国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从根本上看,习近平同志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种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世界秩序观和共同价值论,回应了中国强起来后走向何方以及如何处理与世界的关系的疑问,表达出中国追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愿景,也为人类社会破解旧难题、找到新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正确方向。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鲜明特征。1.鲜明的中国特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类命运共同体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精华和思想要义,尤其以“天下大同”的政治理念、“和而不同”的文明理念和“协和万邦”的仁礼之道等为代表的东方文明理念,正是这些思想精髓启发习近平同志对当今世界全球性问题的思考,扎根于本民族文化之魂去构建一种建设新世界的蓝图。这一新理念也继承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新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展现了拥有悠久文明的社会主义大国新时代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因而是中国对外理念的本土话语表达。2.广泛的全球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直面全球化时代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与挑战,给出了携手解决疑难杂症的答案,为不确定性日益凸显的世界指出了发展方向。中国理念正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引起普遍认同和广泛支持的根本原因在于关乎各国的根本利益,合国际社会现实之需。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具有广泛通识性的话语表达诠释世界人民向往,展现了世界各国的一致诉求并引发全人类共鸣,真正完成了中国与世界在利益、责任、情感、话语上的高度融通。3.重大的价值超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新变化需要新的价值指引,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往外交理念的简单重复,其“五位一体”内涵本身就体现了新外交观、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新文明观和新生态观的统一。不同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强调权力政治和丛林法则,不同于旧的普世价值观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也不同于旧的国际规则服务于少数大国的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表现出一种整体性思维,不仅涵盖全人类,不以部分人对抗另一部分人为目的,也包括社会的各个问题领域,既尊重了各国的差异性,又超越了狭隘的国家利益冲突、意识形态纷争和地缘文明差异,是全人类最长远福祉、最根本利益的联合体。作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意蕴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道路的历史超越、对全球治理体系霸权化道路的系统超越以及对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辩证超越[2],必将书写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抓手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过程。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大国,在引领各国人民实现美好蓝图过程中必将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一些国家的质疑、制度间的竞争、自身的局限等。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看,深层次的困难有以下几方面。1.国家利益的阻碍。如果唯本国利益独尊,就容易陷入零和博弈思维,进而损害他国甚至国际社会整体利益,诸如近期的逆全球化现象。2.国家实力的阻碍。如果奉行极端权力政治,就难以处理好国家主权与共同体权利的关系,存在强国欺负弱国、削弱国际组织效力等现象。3.意识形态的阻碍。冷战结束后大国之间意识形态的对立仍十分尖锐,不同文明碰撞和宗教分歧仍是棘手的难题。4.历史因素的阻碍。历史积累下错综复杂的恩恩怨怨会导致深层次民族矛盾和利益冲突一时难以化解,使得中东地区等依旧处于不稳定中。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构建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在国际传播中还面临一些现实困境。从国内层面反思,突出的问题是话语能力偏弱。1.缺乏丰富的话语主体。真正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理念、新话语在国际上传播与发展的,仍然是以首脑外交、主场外交、官媒党报等官方性质的话语主体为主,未能充分发挥国际组织、民间团体等其他各类话语主体的优势。2.缺乏有效的话语内容。目前绝大多数国际议题为西方国家所提议设置,这种先入为主效应导致我国话语的说服力受压制。即便我们提出了“合作共赢”等体现美好愿景的新倡议,也被认为缺乏必要的理论阐释和逻辑论述而不能为国际社会所广泛认可。[4]3.缺乏过硬的话语平台。西方国家在“二战”后凭借自身优势,形成了一整套强大而稳固的话语平台,掌控了世界的新闻舆论和传媒市场。而我国在信息覆盖面、装备技术性、记者活跃度等方面与西方仍有较大差距。4.缺乏灵活的话语方式。我国拘泥于传统的叙事思维,对于国内所特有的文本、表述风格未能予以有效的话语转换,在国际学术话语层面也鲜有接受度高的成果,造成跨文化传播的效果不佳,受众不易被吸引反而产生排斥心理。
面对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与国际话语权提升相对缓慢之间的矛盾,我们首先要把握国际话语权的生成规律,这是制定有效对策的依据。国际话语权的效用首先体现在合目的性上,是由各国普遍需求转化成的共同话语通过利益融合获取认同,通过话语主导引领群聚力量发声。而话语权的现实影响力离不开综合国力的托举,即支撑国家按照自身的利益标准传播观点、引领舆论、评判事务的实力资源,以权力保证权利的实现,才能促进综合国力更高效地转化为国际话语权。[6]另外,任何国际话语都由民族愿景升华而来,在充满思想交流和文化碰撞的全球化舞台上,能否异中求同、达到思想上的同频共振,依靠的是在国内理念转化为世界通用表达的过程中做好话语转化工作,推动话语创新转化为传播优势。也就是说,国际话语权构建要完成三件事:一是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二是动员各种资源、建立多种渠道来最大限度地吸引听众,让多数国家都能理解并相信,这两点可以归纳为理念贡献能力;三是通过意见表达和提供理念影响甚至主导国际规则制定,这指的是政治操作能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既是远景目标,也是规划纲要,更是解决方法。[7]这一全新话语本身就是基于中华文明的全球公共理念,是用中国话语表达的价值追求和对外立场,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实践过程又必将加速国际话语权的提升进度。1.“人类命运共同体”把握国际形势时秉持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主动设置“和平发展、共同振兴”两大国际热点议题,这样的声音符合人类发展特性,必然赢得世界人民的支持,为国际话语权提供坚实的国际社会认同基础。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积极的实际行动塑造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包括为全球治理变革提供更公平合理的新模式,在共商共建共享中促进各国平衡普惠发展,承担越来越多同自身国力和地位相符的国际责任,为我国获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尊重奠定了现实基础。3.“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发展注入了“合作共赢”的新理念,以合作为路径、共赢为目标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这反映出中国正为更好地促进国际合作积极贡献新思路,为凝聚国际社会共同奋斗的共识、激励各国共创美好未来做出重要贡献。
(一)持续推动发展,厚植话语根基。国际话语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比拼,改变话语权薄弱局面最主要的是靠自身实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在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种繁荣与真正的全面强大是有差距的,尤其是在软实力上的短板制约了国际影响力的发挥。要做强中国实力,就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斗。以自身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信于国际社会,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话语基础的首要前提。
(二)弘扬文化精髓,展现话语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基因出自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加上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凝聚成话语自信的强大底气。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信心,发掘出传统文化精髓,从中提炼出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价值观念在国际社会推而广之,才能充实有吸引力的话语内容,进而形成诸如“正确义利观”、“一带一路”等一批体现东方文化的国际新概念,实现话语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更有效推动中国理念的海外传播。
(三)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要让世界客观了解中国,需要提高信息开放程度;让外人全面地看,更需要自己生动准确地说,把受众想听的融进我们想讲的,以故事打动人、说服人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传播的有效途径,做到“中国内容——国际表达”。我们拥有讲好中国故事的丰富资源,好的素材要以小见大、真实感人、反映成就、暗藏道理。既要讲好中华儿女奋斗圆梦的点滴瞬间,也要讲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还要讲好中国与各国百姓之间真诚相处的小故事[9],这才能吸引西方民众的关注。以“自塑”增强传播效果,修正长期“他塑”形象造成的偏差,向世界传递中国作为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的积极形象。
(四)参与国际事务,塑造制度权力。目前我国参与国际制度和全球治理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要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把握外交议程设置的主动,促使国际传播格局朝着于己有利的方向转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了重塑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要勇于承担起大国敢做善为的国际责任,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用实际行动增进与其他国家间的相互信任,从而增加国际话语权的认同基础。在参与国际机制的过程中,要提高我们的投票权、决策权,学会将影响力转化为制度性话语权,尤其在网络、极地、空天等新领域要抢抓议程引导力和规则制定权,必要时创立类似亚投行这样的由我国主导的国际新机构,推动新老国际合作机制形成良性互动,从战略制高点上争取话语主动权。
(五)提高传播能力,搭建有利平台。有力的传播平台和渠道媒介是提升话语影响力的硬件基础,主要体现为传媒平台在信息传播方面的软硬件能力,包括采集、组编、播发和宣传评论。当今亟待扭转传统媒体时代我国话语传播范围不广、效果不佳的处境,研究国际信息传播规律,以“全球化、全民化、全媒化”为方向不断拓展综合性传媒,充分发挥包括互联网、广播电视、出版物、国际会议等在内的话语平台作用。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外宣旗舰媒体,特别是要支持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日报社等实施国际化战略,提高它们硬件网络建设、信号频道、记者站建设、编导队伍的质量,做好传播受众分析,提高新闻信息原创率,在与西方媒体的竞争中提高中国声音的播送度,延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辐射范围。要积极开拓公共外交传播新路径,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寻求联合发声的方式,通过主场外交、首脑外交、智库交流等特色方式,发出自己的倡议,传播自己的话语,把握机会掌握话语主动权。
作者:何良,中共南京市委党校政治学与法学教研部讲师
文章来源:原文载于《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9年第二期
注释:
[1]吴志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论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18年第3期。
[2]吴志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论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18年第3期。
[3]袁赛男、李丹青:《新时代对外政治话语体系构建:意义、困境与出路》,《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3期。
[4]陈鑫:《“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传播的困境与出路》,《宁夏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
[5]周银珍:《国际情怀与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中国国际话语权》,《宁夏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
[6]史姗姗、骆郁廷:《国际话语权的生成逻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年第5期。
[7]王灵桂:《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内涵与路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75页。
[8]段光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体系的逻辑建构》,《实事求是》2018年第4期。
[9]秦龙、肖唤元:《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的多维考量》,《学术论坛》2018年第2期。
[摘要]新时期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发展时期,教师和学生都面对着与以往不同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应进行创新和改革。课程要进行包括线上教学等方面的系列改革,教师要真正适应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新模式,多方面进行创新,从而使课程的教学模式出现质的飞跃。
[关键词]新时期;形势与政策;教学模式;创新
[基金项目]2019年长沙师范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课题“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g2019034)
[作者简介]周碧波(1978—),男,湖南永州人,法学博士,长沙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政治文明建设。
目前,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高校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受到巨大的挑战。而从矛盾辩证法来讲,课程受到的挑战中也包含着机遇,紧抓机遇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往往会收到不错的成效。在新时期,“形势与政策”课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线上教学,并且要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前所未有的創新,推进该课程教学模式质的飞跃。概言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要紧抓全面进行线上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全面加强教师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全面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这四个方面。
原来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之所以面临着改革难以推进等一系列问题,关键在于许多任课教师改革意识不强,创新观念不够,对该门课付出的精力和时间不够,有个别教师上课时照本宣科,敷衍了事。而在新时期,使得部分原来在现实课堂中照着ppt讲课的教师面临着新的线上教学环境而不得不有所改变,在线上教学,如果对授课内容不事先熟知并进行自如地讲解,就会出现一堂课难以讲授下去的尴尬场景,即使是口才较好的老师,也要对教学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在线上课堂中侃侃而谈。此类课堂教学,与网络主播的情况类似,如果主播口才不佳,才疏学浅,观众的参与度就会很低,从而使主播难以“混”下去。
“形势与政策”课的老师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如果自己照本宣科,搞一言堂,其会面临着无生动话语可说,干巴词穷的尴尬局面,学生随时会退出网络课堂,让教师难以继续进行教学。当然,教师手中还有“考勤”这把“尚方宝剑”,学生应当不会不请假就退出课堂,但对于教师一旦有了不良印象,学生会选择静默老师的声音,自己干其它的事情,这样就倒逼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在此方面进行有效的创新。
当前任课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多数教师操作电脑和手机相关教学技术设备能力有待大幅提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模式依然是课程改革的思想和行为上的重要障碍。在脱贫攻坚时期,教师应与时俱进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形势与政策”云课堂,将我国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与思政课堂相结合,体现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在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思政课教师肩负重大责任,每位教师要守好自己的“责任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教学中结合脱贫攻坚的典型事件开展教学,弘扬爱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使思政课真正发挥其育人功能,取得积极的成效,为下一步本课程开展教学改革积累经验。
高校目前在“形势与政策”课信息化教学方面面临着如下困难:一是网络成为青年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且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而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却显得比较薄弱;二是课程具有极强的实效性,这对老师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三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这一单一的教学形式,对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四是任课教师数量得不到根本保证,而且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相关教材,相关的课程培训来获得信息和教学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多层次需要。
为了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所有“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熟练掌握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要点,科学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满足“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的现实需求。多年实践证明,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先进行培训,培训合格后方承担具体的教学任务,给学生讲授“形势与政策”课,能够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效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具有非常显著的现实性特点,基本上都是当前的热点问题。这些社会热点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都能够切身感受得到,都可以进行调查研究。因此,“形势与政策”这门课不能关起门来搞教学,教师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而要把课堂上讲与走出去看结合起来,千方百计提高自身对现实问题解答的能力,比如脱贫攻坚,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表现差异极大,教师应重点钻研具体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做出让人信服的解答,得出富有说服力的结论。同时,应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社会上去调查研究,然后把调研心得带回到课堂,实现理论升华。这样既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拓宽思路,让学生对课堂内容有切身的体会,又可以丰富教学的载体和内容,增加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教学的效果。
原来我们自己讲中国的制度优势,某些国人不以为然,尤其是极个别“公知”对此不屑一顾,甚至美化西方资本主义制度,鼓吹“自由、民主和人权”这一套精英与平民迥异的双重标准。而在“脱贫攻坚”等一系列惠及民生的“大考”中,中国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而西方国家却普遍考了个不及格,可见,民生工程犹如一面“照妖镜”,映射出了西方所谓“人权”等价值观的虚伪本质。因此,通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讲好脱贫攻坚等专题,在帮助大学生学习和领会党中央政策和精神的同时,还可以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制度自信。以新时期网络教学为契机,通过精心设计,也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把脱贫攻坚等体现我们党“执政为民”等重要事例融入教学各专题,引导学生做新时代合格公民,鼓励学生增强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信心。教师应善用和乐用现代媒体手段,扎实高效地让学生完成线上学习任务。教师可通过发布话题、在线答疑、批改作业等方式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并以脱分攻坚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习“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专题,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完备的制度保障,并坚定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胜信心。
新时期带给“形势与政策”课的绝不仅仅是挑战,更多的是变革和机遇。脱贫攻坚等一系列“大考”,“考”出了中国制度的巨大优势,这些都是课程的自信资源。我们相信通过不断地创新和改革,该门课将会越来越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巨大魅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三重“赋力效应”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积极响应国际社会对于大国责任的预期,明确大国有义务和激励提供更加充足的全球公共品,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塑造了国际社会对于大国形象的新认知。近年来,中国以更加自信的姿态举办一系列主场峰会外交活动,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金融治理、国际维和、疾病防治等国际议事与实践,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得到进一步巩固。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中国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通过“一带一路”等国际发展计划与治理制度创新,中国经验为北南合作、南南合作提供一种务实方略。当代发展中国家面对“逆全球化”思潮和“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在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过程中,需要打破线性发展的思维定式,正确处理经济效率与分配公平、生态保护等的非线性关系,这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意。
实现各国共同安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看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网络犯罪、跨国有组织犯罪、新型犯罪等全球性安全问题愈加难解,安全领域威胁层出不穷,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安全问题是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难以顺利推进。正如习主席所指出:“促进和平与发展,首先要维护安全稳定;没有安全稳定,就谈不上和平与发展。”对此,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共同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习主席提出的“四点主张”切中要害,赋予这一时代命题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单者易折,众则难摧。”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商量。一要坚持合作共建,实现持久安全。安全问题是双向的、联动的,各国应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树立合作应对安全挑战的意识,以合作谋安全、谋稳定,以安全促和平、促发展。二要坚持改革创新,实现共同治理。各国政府和政府间组织要承担安全治理的主体责任,推动全球安全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三要坚持法治精神,实现公平正义。国与国之间开展执法安全合作,既要遵守两国各自的法律规定,又要确保国际法平等统一适用,不能搞双重标准,更不能合则用、不合则弃。四要坚持互利共赢,实现平衡普惠。各方应该坚定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理念,在谋求自身安全时兼顾他国安全,努力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安全之路。
习主席强调:“实现本国发展是对世界的贡献,实现本国安全稳定也是对世界的贡献。”近年来,在不断推进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进程中,中国政府不断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严厉打击、严密防范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面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中国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这是中国为世界安全稳定作出的贡献。中国在办好自己事情的同时,还始终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遵守国际规则,履行国际义务,积极参与并倡导国际执法合作和全球安全治理。中国坚决支持国际反恐怖斗争,深度开展打击网络犯罪国际合作,提出责任共担、社会共治的国际禁毒合作方案,联合各国开展国际追逃追赃、打击电信诈骗等执法行动,全面参与国际和区域合作框架内的执法安全合作,坚定支持和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
我们看世界世界看中国
————当前国际形势下的中国
中国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我也相信,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不得不承认中国现在在全世界的地位。之前不论g20还是此前的g8,都是欧美玩弄主宰世界的一种富人玩意。尤其是g8,只代表了世界强权政治中的欧美势力,因此,g8在新兴国家中一直没有强大的支持力。欧美出于两方面利益考虑才推出g20方案,希望此举可以令新兴国家消声,但势估不到g20却令美国主宰世界的地位被动摇。纵观g20,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美国,二是欧盟,三是以中国牵头的“金砖四国”。因为有了“金砖四国”加入,才令世界趋向“一超多强”的局面。
当然,靠这些还不够真正与美国或西方发达国家,还要考虑当今的国际局势!
(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
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坏甚至摧毁了有关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环境。这不仅使一些地区的人民生活被置于水生火热之中,而且使这些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水平拉大,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
其二,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环境。尽管如今国际石油价格处于低迷状态,但这种阶段不会持续太久,能源问题终究是世界上最大的问题之一。石油价格的变化,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国际冲突和国际地缘政治因素中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
其三,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从而威胁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当今许多局部冲突和地区争端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事实上,在多数地区性冲突的背后,都有不同大国之间的利益角逐。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霸权主义仍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
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其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当今世界多数热点问题,如伊拉克战争的各种后遗症、巴以冲突的持续和升级、朝鲜半岛形势的紧张,虽涉及各种复杂因素,但从根本上说都与霸权主义干预密切相关。
自苏联解体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后,美国对外战略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一些基本特征在中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第二,美加强对国际地缘政治中敏感地带控制的方针不会改变。美历来重视地缘政治因素在国际战略平衡中的重要意义。近年来,美针对国际形势的新特点,正全面、系统地调整其全球战略部署。北约东扩计划、大中东改造计划、亚太军事部署调整计划,是美全球战略部署大调整最重要的三个组成部分,从而为其新的霸权战略在地缘上提供更好的依托和保障。
第三,美倚重军事优势加紧争夺国际战略制高点的趋势难以改变。目前,美军费开支占世界军费开支的一半,美超强地位最突出的方面反映在军事上。美在推行霸权战略的过程中,正不遗余力地利用其在世界新军事革命中抢占的先机,全面加强美军的机动反应能力,扩大美战略优势地位。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国际斗争的主线。
(三)、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
冷战结束后,恐怖主义活动愈演愈烈,已成为国际社会一大公害。近年以来,国际反恐形势出现若干新动向。首先,恐怖主义活动出现新的反弹,打击恐怖主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袭击频率增加,活动范围、袭击规模扩大。西班牙、俄罗斯等地先后遭受严重恐怖主义袭击,举世震惊。
其次,美国反恐战略在国际反恐斗争中的局限和弊端暴露无遗。布什政府在“9·11”事件后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的两场“先发制人”的战争,不仅未使恐怖主义受到震慑,或使美国和世界变得更加安全,反倒使伊拉克成为又一个恐怖主义的滋生中心,恐怖主义活动愈演愈烈。“反恐战争”使世界出现“越打越恐,越恐越打”的怪圈。这种现象同美国反恐战略中几个根本性的问题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四)、全球性军事战略深入调整
世界性的新军事革命和全球性军事战略深入调整,西方军事干涉主义抬头,冷战后一度减弱的军事安全因素又在上升。随着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一场新军事革命蓬勃兴起,世界非拉国主要国家普遍加强了以高技术为基础的军队现代化建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军事技术形态出现又一轮“时代差”。历史上西方列强以洋枪洋炮对亚洲的大刀长矛的军事技术优势,正在转变为发达国家以信息化军事对发展中国家的机械化半机械化军事的新的军事技术优势,世界军事力量的对比出现了更加严重的失衡。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已是全世界人民的焦点,已是世界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也是冉冉而升。也就是说中国政府的每一步就关系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同时又被全世界人民给予厚望。
然而,中国现阶段还处在自我发展阶段,尽管在此次的金融风暴中我们相对较为成熟,中国所面临的敌对势力任然存在。如何在激流中勇于前行,相信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府,我们的领导人会比我们想的更好更远,我们有信心!
[摘要]新常态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应重新审视课程性质和特点,回归课程和教育教学原本。本文针对现在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从课程定位、教学模式和长效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课程内涵和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也是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方略的重要渠道。新时代高职院校如何定位“形势与政策”课,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并构建长效机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等三个特点。
(一)理论武装时效性。理论性是指该课程理论性强,要讲好“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必须具备比较深厚的理论功底。比如中东局势为代表的国际局势类的问题就涉及诸如劳动、剩余价值、资本、(垄断)資本主义的发展等概念和理论,同时也涉及诸如战略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陆)海权论、文明冲突等军事、地理、历史、政治多学科的相关知识。该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多学科相关知识背景以及相关学者的论述,才能将相关的焦点、热点讲透说明,否则就热点讲热点,就焦点讲焦点,流于表面而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该课程时效性强。根据教育部社政司每学期初下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选取半年内发生的要闻组织教学,而国际国内的焦点热点瞬息万变,不可能有固定的教材,甚至本周的课结束后,下周的课讲什么内容都要重新严格界定和组织。这里要说明的是,不管是理论性还是时效性,对教师的要求都非常高。而理论性和时效性同时集聚在该课程里面,教学难度更可想而知了。
(二)释疑解惑针对性。根据理论的时效性特点,“形势与政策”课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和直面学生的问题。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在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被划人理论课,但实际讲授中,理论只能是一条隐形的支撑线索,更多的还是针对一个个鲜活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形势与政策”课不同于高职院校一般的理论课,前者重例有理,后者重理有例;前者具体鲜活,后者抽象概括;前者要透过大量纷杂的现象点明本质再回到现象本身,难以有固定的模式套用,后者逻辑分析和推理过程都有理可循。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必须经常直接面对来自学生的各种质疑和问题,现实而敏感,差异性大而又有相似之处。如何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是对任课教师极大的考验,也是“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点。
(三)教育引导综合性。如上所述,“形势与政策”课不仅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比较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综合利用各相关学科理论和背景知识,更要有针对性地回答来自学生的各种问题。学生所提问题,从三观缺失到大学生活适应,从学业迷茫到失恋迷失,从网络时尚到人际关系,从社会万象到人间小事,纷繁杂呈应接不暇。在这种情况下,“形势与政策”课要想起到教育引导作用,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各种情况,要掌握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特点,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角度分析,使学生不失时机地实现智力发展,逐渐促进学生优良思想品质的形成。
(一)教育观念和重视不到位。高职院校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要性和特殊性认识不到位,对课程重视不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思政课“无用论”的观念根深蒂固。长久以来,对思政课的厌倦,几乎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学生几乎把思政课与“洗脑”“无聊”等字眼直接挂钩,很多教师甚至是学校领导也把思政课归入鸡肋课程行列。第二,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专技轻思政的传统。第三,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的生存空间逐步被实习实训、顶岗实习、技能大赛和考证侵吞。于是,“形势与政策”课学分少课时少,任课教师之间以及与专业课教师之间各自为政,大班上课成为常态。
(二)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一般归属于三类——带其他思政课专任教师、辅导员和学校行政人员。第一类教师能上但不愿上,能否上好还是未知数。第二、三类教师愿意上但很难上好。这三类教师分属不同部门,很难进行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同时在这三类教师中,中级职称和本科学历的人员居多,比例高达60.5%,高级职称和博士学历的教师严重缺乏,占比不到7%。这三类教师一般教学任务繁重,在完成授课任务之余,难以留存科研工作所需的充足时间和自我提升的学习精力,繁重的教学任务在客观上也制约了教师继续学习和教研活动的开展,因而导致部分教师职业能力水平低下难以胜任教学工作。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够丰富。高职院校许多教师仍然采取满堂灌式教法,有的更是集中起来作报告。这样的教学形式往往会抑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总处于被动学习,兴趣和激情就得不到有效调动,于是开小差、迟到、旷课、睡觉也就成了普遍现象。另外,有的“形势与政策”课仍然是教师一支粉笔、一本讲稿、一张嘴的授课方式,网络化、数字化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充分利用,有些教师做的ppt课件,充其量是对传统板书的简单代替,达不到应有的教学辅助效果。
(一)重视程度和教育观念双到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全方位的,而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是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局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应关注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全面发展。“形势与政策”课不是单纯地灌输时事热点,而是磨砺学生的双眼,使其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是机械地进行道德大义说教,而是磨砺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不是强制式的头脑洗礼,而是引导学生的灵魂,在带人中发现差异,在对比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回归自我。如果“形势与政策”课有幸能让学生搞清楚“我是谁”,那么接下来能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就顺理成章简单自然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形势与政策”课的真正意义和作用就能呈现出来。因此,高职院校要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无论是在人力、财力上,还是政策、组织、措施上都给予足够支持,确实保障其健康和持续发展。“形势与政策”课只是一门课程,但其课程改革和建设发展离不开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实际。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是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根本问题,也是高职院校包括“形势与政策”课在内的各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方向。高职院校办学都面临经费、生源、师资以及大环境的变化等等都是具体而不能绕开的办学实际问题,直接关乎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关键在于,如何将课程性质与办学定位、办学实际相结合,在综合平衡中找到真正适合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起点。只有找到这个起点,才能找到走适合自己的道路,才能不被各种光鲜艳丽的教育潮流所迷惑。否则,人云亦云始终走不出困境。只有找到这个起点,才能构建良性发展的基本框架。
(二)构建课程改革的基本框架。首先
中国与俄罗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简短篇十八
熟话说:“民以食为天。”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粮食,如今是一个节约型社会,从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是相当有必要的。一年级我们就学过《锄禾》,我们明白农民伯伯的辛劳。
我们国家不知有多少人在挨饿,有多少人在为食物而烦脑。我们应该贡献一份力量。当然不一定要去捐款,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就可以。每天吃饭不掉一粒米,好好珍惜粮食,保证不浪费。哪怕一天节约一粒米,一年之后也有半碗米饭呀。
妈妈常常教导我,吃饭别掉米,吃完后也要把碗里的饭粒吃干净。每次我刚放下筷子,迫不及待地要跑出去玩时,但背后总是传来妈妈严肃的声音,叫我把碗里的米粒吃干净,还意味深长的对我说一天少浪费几粒米,日久天长就能节省好多米。这一粒米都是农民们辛苦劳动的成果,都是用血汗换来的。在你吃饱的同时,还有好多人在挨饿呢。听了妈妈的话我很惭愧,赶忙把碗里的饭粒吃干净了。
近年来,我们国家一些地区遭遇大旱。田地里的秧苗全都旱死了,颗粒无收,连饮水都成了问题。还有汶川、玉树地区发生了地震,房屋倒塌,吃住方面成了问题。作为同胞,我们难道不要为他们贡献一点力量吗?我们全国大约有13亿多人,每个人每天节约1粒米就可以解决灾区的同胞们挨饿的问题。
让我们都贡献出一份力量吧,团结起来。让每一个人都开开心心地生活在蓝天、白云、绿水、阳光下吧!
中国与俄罗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简短篇十九
摘要:中国梦自提出以来,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认同,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从中国梦的特点、中国梦与美国梦、中国梦的实现路径三个方面对学界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以期待对中国梦的研究更加深入。
关键词:中国梦研究综述。
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在2012年11月29日,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在十二届一次人大会议闭幕式上,他从中国梦实现路径、科学了内涵、民族梦和个人梦的关系发表了关于中国梦为主题的重要讲话,中国梦的研究随即成为学术界的热点。
1关于中国梦的特点研究。
2中国梦与美国梦研究。
3中国梦的实现路径研究。
参考文献:
[3][11]孟东方。中国梦的内涵、结构与路径优化[j]。重庆社会科学,2013(5)。
[4]梁丽萍。百年沧桑“中国梦”[n]。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2)。
[5]朱继东。“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差异在哪里?[j]。思想理论,2013(2)。
[6]十字路口的国家路径选择:美国梦?欧洲梦?还是中国梦?――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j]。人民论坛,2011(9)。
[7]乐黛云。美国梦。欧洲梦。中国梦[j]。社会科学,2007(9)。
[8]叶再春。“中国梦”随想[j]。前线,2013(1)。
[9]汪玉奇。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梦[j]。农业考古,2013(1)。
[10]肖贵清。畅想中国、实干兴邦[j]。党建,2013(2)。
[13]梁丽萍。百年沧桑“中国梦”[n]。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2)。
[14]唐洲雁。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3-3-28.
[15]辛鸣。“中国梦”:内涵?路径?保障[j]。理论导报,2013(1)。
中国与俄罗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简短篇二十
摘要:“中国梦”是国家的崛起,是中华民族的复兴情节,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集体意识,所以它是国家、民族、个人共同的梦。习用他的智慧把这些总结成了一个全民族的梦想,美好的未来将更快到来。我们的“中国梦”切身实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党的领导,与我们的“我的梦”紧密相连,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不可分离,作为大学生,更应该认清我们肩负的责任。
关键词:中国梦、复兴、大学生、我的梦。
一、“中国梦”的由来。
2012年11月8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胡锦涛同志在大会上作的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并通过各种媒体传达了党的会议精神。11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后,作了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讲话,也是对精神的进一步阐释。习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我们说的每个人都有梦想,现在大家也在讨论“中国梦”,何谓“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想,它是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这样的一种宿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的期盼。”从此,“中国梦”以其创新的理念进入了广大人民的视线,成为当今最流行的主流政治话语之一。
二、中国梦的意义。
“中国梦”的主题不是突然之间冒出来的,在中华五千年岁月中,政治、经济、文化都走在世界的前列,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这是中国人民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但鸦片战争之后,列强侵华,国家开始面临内忧外患的境地。各仁人志士掀起的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运动都是为了中华的崛起。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为了复兴中华而努力。“中国梦”不仅是一个名词,它是汇集了无数先贤先烈的夙愿,它是一代代人不断传递着的信念。习用他的智慧把这些总结成了一个全民族的梦想,美好的未来将更快到来。
三、中国梦的实现。
(一)教育是“中国梦”的后盾。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经说过,“当一个国家失去了她的文化之后,我们便可以侵略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要发展,要强大,就需要强大的教育做后盾。国家政策要大力扶持教育,包括免费师范生、大学生去乡村任教、西部志愿者等等优惠政策。要遵循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坚持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方法。从教育开为中国梦去奋斗,一切艰难险阻都会成为垫脚石,中国梦实现的那一天会来的。
(二)科技是“中国梦”的推动力科技是“中国梦”的推动力,且有领军作用。一要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共性、核心、关键技术突破能力,不断取得基础性、战略性、原创性的重大成果。二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切实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新体系建设,从根本上提高产业整体科技素质和综合竞争实力。三要大力推动科技惠及民生。在学术道德建设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高层次科技人才是我国科技事业的中流砥柱,在弘扬科学精神、加强学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中国共产党总结着历史和世界的经验,不断地进行着改革,中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在改革开放中取得重大历史突破,并在改革开放中与世界取得共赢,现在,中国制造、中国市场、中国投资、中国伙伴、中国责任,都是更为强大中国留给世界的中国印象,这个印象是直观而又客观,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更加强大的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实践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是一条能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是“中国梦”实现的向导。
四、我的梦。
我的梦,就在我的脚下。我要做真实的的自己、做最好的的自己。虽然我喜欢完美,但我所指的完美,是一种追求的过程,绝不是追求的目的。正如于丹在《庄子心得》中说道:心应该是自然的,不应该有太多刻意的羁绊和外在的雕琢。只有这样,才不会丧失自我。对于完美,我想我无需刻意附庸,过好独特而又真实的自己,抱有一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态度,未尝不是一种完美。
在座的各位同学想必也有自己的梦。追梦的路,是一条未知的路,可能会有一路的疑问,可能会有一路的荆棘,但这是你的梦,咬咬牙吧,人生就这么一次,再累再苦,哪怕是跪着也要走完,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没有梦的人,给自己寻一个梦吧,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去做自己生命的拓荒者、先锋部队,去探寻自己知识与技能的上游,如此才能为自己的人生,从一开始就走出不一样的一步!
五、论文总结。
将中国梦阐释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对中国梦的实现进行了里程碑式的规划,“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我也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梦”已经凝聚了56个民族的力量,胜利就在我们的前进路上。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会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在实现自己的个人梦想——我的梦的同时,为“中国梦”添彩,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明福《中国梦》[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14.
[2]成思危《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王浩雷《国家大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中宣部理论局编著《中国梦,我的梦》[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
[5]《百家谈中国梦》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关于“中国梦”的特刊,2014.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新员工个人工作总结新员工总结简短(优质18篇)
- 七一建党节两优一先评选表彰活动方案通用 七一评先评优方案(6篇)
- 2023年酒店计划书范文总结酒店计划书通用(优质10篇)
- 最新水的哲学意义论文范文如何写(实用9篇)
- 金工专业实习总结报告(大全8篇)
- 最新自我激励的文章范本(汇总20篇)
- 2023年案件会议纪要写作范文(汇总10篇)
- 大型广告策划方案范文范本(优质17篇)
- 2023年骨干教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范本(精选17篇)
- 感恩挫折三分钟演讲稿(通用11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